传统教育技术

2024-08-08

传统教育技术(共12篇)

传统教育技术 篇1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了“范式 (paradigm) 理论”, 并提出“范式”这一概念, 虽然库恩的“范式”概念有21种不同含义的解释, 但基本意思大致相同, 认为范式是从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是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 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库恩从社会和历史角度, 把哲学、社会和心理因素引进范式理论中, 他所提出的范式, 通俗地讲, 也就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为大部分社会共同成员所广泛承认的问题、方向、方法、手段、过程和标准, 其实质可以看成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从范式概念所引发出来的范式控制 (paradigm of control) 就是指社会共同体所遵循的世界观与行为方式对整个社会的功能结构与运行机制的一种约束与限制, 这样的宣称隐含着合理与合法价值的一种标准预设。

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 中国三千年历史文化所沉积形成的, 以儒家为中心的“伦理-政治”型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有范式的特征。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 以圣贤君子为教育的目标, 以“四书五经”为教育主要内容, 以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的教育传统正是这样的传统文化范式的控制下形成的, 特别是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 开创科举制, 并经唐代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的考试制度, 把选材和教育结合起来, 对今后的教育传统影响至深。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为什么在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范式能够起这么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呢?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说, 遗传赋予每个种族中的每一个人以某些相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形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 勒庞所说的遗传不仅包括生理上的遗传还包括遗传本族所具有的相同的情感和意识, 形成所谓的气质也就是本族的文化。文化就是这些气质的外显形式, 当然反过来文化也会经过遗传成为有文化特质的气质。令人惊奇是这时候文化完全成为一种潜在形式, 对人或者种族、民族起了一种影响、控制的作用, 所以对现象和行为的理解不得不加上对文化这一条件的限制的理解。

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和复杂的概念, 一般对文化有三种分法:一是二分法, 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或者称之为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二是三分法, 物质、精神与制度;三是四分法,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因为各种文化的分法是立足于研究重点的自由, 研究重点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否定关系, 但是任何文化的价值都不应在于本身的自然属性, 而是在其所凝聚在人类精神活动的痕迹上。因此, 本文所采用的是狭义上的文化概念, 即思想观念层面上的文化, 而文化范式其实就是更加狭义的文化, 它与文化概念的最大不同在于文化范式本身所具有的方向性、指导性和控制性, 所以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范式也有所不同, 两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注:最大圈代表文化;四个小圈代表四种类型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中心的稍大圈代表文化范式;四个箭头的方向与长短代表文化范式指向性和控制程度。

本文大致把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分成五个阶段。

1.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诸子蜂起, 学派林立, 思想自由, 出现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术流派, 各流各派相互学习, 极大地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这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 此时已经萌发了中国文化的大致走向。

2. 大一统的秦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定型期

秦汉时代中国大统一, 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汉武帝时期, 儒士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并把儒学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的传统文化基本确立下来。

3. 繁荣的隋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隆盛期

此时的中国文化进入隆盛时期, 继承了魏晋时代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发展, 以更开放的姿态, 兼容并包大胆吸收各民族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科举制度的确立, 把选材和教育培养制度结合在一起, 为中下层庶族阶层向上层的流动打开了便利通道, 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制度中的一大创新。

4. 高度繁荣的宋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极致期

宋明两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 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所谓的宋明理学, 它影响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宋明理学把儒家哲学化, 把儒学推崇的“三纲五常”等政治伦理道德说成至高无上的天理, 从哲学上加强封建政治的统治, 可以说宋明理学把儒学文化推到了极致。

5. 承古萌新的清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承古萌新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承古萌新的特点, 在思想领域, 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但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 涌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进步的思想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 西学东渐的局面逐渐出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可以简单说是“儒学”, 儒学的形成是由孔子开始, 创立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模式, 然后由董仲舒确立, 最后由朱熹发扬。古代社会所形成的教育传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逐渐完成其基本结构构建的。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明清西学东渐的三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化, 虽然受到外族的冲击有所损益, 但是“伦理———政治”文化范式仍然是中国的一种主流文化范式, 教育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 必然受到主流文化范式的影响与控制。

二、传统文化范式对教育传统的控制

“伦理——政治”文化范式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价值标准, 它与文化同样具有内隐和外显的特征。内隐就是隐含在人们的自我意识中, 只能通过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某种群体所共有的心理倾向, 如倾向与偏好等。显性就是寓于传说、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 能够直接总结出来的文化样式, 如语言、文字、婚礼仪式、服饰等等。因此, 从一般上意义上讲“伦理———政治”文化范式主要也是通过显性方式和隐性范式来达到控制教育的目的。

1.以内在特质表现的隐性方式控制

从隐性层次看, 几千年形成的伦理政治文化范式开始可能仅仅是因偶然现象逐渐被某些社会群体所接受, 后逐渐变成一种对人们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肯定性心理倾向, 一旦形成稳定倾向或定势, 要想改变就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还要承受外界对外在情绪的一种压迫与干涉。“伦理———政治”文化范式具有内在制约的强大力量和广泛的渗透性的特性, 看不见却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文化范式, 几乎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各个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2.以明确外在特征的文化特质模式的显性方式控制

所谓明确外在特征的文化特质或模式是指能用字符和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模式, 如语言、文字、行为规范、服饰、饮食文化、居住习俗、礼仪方式等等, 范式正是通过这些显现的外在文化特质与模式来影响教育, 通过诸多表现形式影响人来对教育进行具体操作层面的干涉和控制,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灌输, 通过制度规范、纪律约束等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比如, 各民族把自己的语言文字作为教育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再如, 古代以经学为主, 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这种重礼法重礼数的教育不仅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同样也影响着以后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或态度。比如, 北齐的颜氏家训、宋朝的放翁家训、元朝的郑氏规范、明朝的庞氏家训、清朝的校友堂家训, 其内容多侧重于伦理道德和遵守礼法的规范。

三、传统文化范式控制下教育传统形成的历史根源

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包括传统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等, 中国教育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熔炉中铸造出来, 中国教育传统是在以伦理———政治文化范式的控制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样发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 以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

古代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农业为主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古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固守田园, 不愿迁移的心理倾向。在社会基本格局上则表现为无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部落家庭和地区, 而在血缘关系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宗法制度, 更是一种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宗法原则织造成一张坚韧、疏而不漏的社会巨网。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表现为宗法等级, 官员的分类上, 则有爵位等级官僚的级别等级;在平民内部又有户籍等级之分;按职业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职业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婚姻衣着, 住房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宗法等级制度所具有的这种外在合理性、内在严密性对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有一定反映。同样反映在教育上也就必须出现教育等级划分, 在现实教育中把学校划成三六九等, 有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分, 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之分, 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分。学校等级不同享受政策就不同, 破坏了公平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竞争机制。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权力追求

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事皆以修身为本。”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是中国教育传统, 由此派生出来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以及当今社会“追腕热”的观念, 把教育当成改变个人地位的手段与台阶, 表面上重视与发展教育, 造成教育蓬勃发展的假象, 实则却隐藏了教育畸形发展的隐患, 不利于社会多元化结构才人培养的需要。

3. 伦理道德规范的不可抗性和不可逆性

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古代社会, 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呈现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重伦理轻功利, 重人文轻自然的教育价值观, 构成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直至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古代教育从总体上讲, 是教育学生做人, 不教育做事, 教学生从善, 不教学生求真的;在教育内容上, 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 使学生养成一种脱离实际, 向内追求, 自我封闭, 崇尚虚荣, 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心理趋向。

4. 科举制度对教育影响的余威尚存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 经过唐宋明代的几次大调整逐渐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科举制作为新事物刚出现时迎合了当时选材用人的需要, 比较公正公平, 确实挑选了不少人才,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显露, 科举制度把考试与教育联系在一起, 把学校变成培养官吏的地方, 变成了科举的预备机构, 使学生盲目服从, 培养奴性, 考试成为教育的指挥棒, 通过知识灌输, 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 从外部强加给学生, 甚至要剥夺他们独立的感觉与思维, 可以说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 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 但由于外部强势力量控制, 人反倒成为它操纵、抑制、奴役的对象。

四、启示

在中国超强稳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中, 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总是保持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状态:一方面, 中国社会所持有的文化传统渗透在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强烈制约与控制人们对文化的观点和看法与作为;另一方面, 这种稳定的教育方式内容又使传统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再生。这种关联的特殊性就在于传统文化范式通过教育这种方式进行向上或向下自我复制与巩固, 与其说是教育对传统的保存于传递, 倒不如说这是传统文化范式一种特殊控制作用, 是对自身行为规则一种自我复制的强化。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 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 当然在文化范式控制下的教育上也会有所不同。《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体系是每一民族意识, 文化与传统的最高表现形式”, “既然没有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完全相同, 那么国家教育的多样化也是必然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如果一国教育不充分考虑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 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范式看待教育, 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方式方法的话, 必然会使本民族与国家的教育遭受损失。因此, 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和改革, 不但要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而且必须考察传统文化范式对教育的影响与控制作用, 考察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中国式现实土壤,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看待当今教育的过与失。

参考文献

[1]丁鼎.“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齐鲁学刊, 2007 (4) :13.

[2]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傅维利, 刘明.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 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刘钢.《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6][法]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7]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传统教育技术 篇2

首先,传统道德观念在表述上具有简约性因而解释上有弹性。仁、义、礼、智、信,简洁明了,每一个却都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一篇大文章。这是一种丰富的简约。这种特点也利于为我所用,易于剥离和加工。

其次,经过四十余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那些封建落后的.道德观念不能说荡然无存,也所剩不多。这种“空白”也是一个条件,它提供一种教育上的可塑性。现在重新提倡按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改造和发扬传统道德,不会轻易地与旧的封建意识纠缠在一起。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具有开放性。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命之魂。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靠的正是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曾力保中国封建社会一统千年,也在近现代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社会互相结合,为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注入有效活力,那么它也完全能够为我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服务。

何况我们具备吸收利用一切优秀人类文化的能力。无产阶级是最无私的阶段,这决定了其思想的开放性。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这种开放的胸襟和能力吸收了多少西方文化:从马克思主义到系统论都是。我们当然可以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从传统语文教育论传统文化的回归 篇3

1文言中有许多封建思想糟粕与现代中国一段时期的政治思想相悖;

2文言是僵死的东西,禁锢学生的思想与精神;

3文言在这个崇尚“学以致用”的时代已经不用,不用的何必去学?

实际上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学会做人的丰富内涵,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式等,具体表现为爱国、自尊、知礼、遵规、反省、改过、诚信、持节、厚仁、贵和、求新等。而这些作为国人的发展应具备的内涵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是很难把握住根基和实质的。并且,文言中有许多文字的精华,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内涵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追寻传统语文教育的回归,不是它的精神实质,而是它的一些教学方法。毋庸置疑,千年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精神实质上是灭绝人性的,是“非人道”的,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与“人性、真实、自由、多元”相悖,这是我们应当并早就摒弃的内容,同样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原则。

一、“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相结合

现代的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运用了“举一反三”的思路。“举一”:一篇文章讲究求甚解、深解,不厌其渗透、不厌其细微。“举一”的目的在于“反三”,让学生通过此“例子”,看语言怎么用。“举一”是数量少,“反三”是数量多,其妙谛就在于“以少胜多”。在一定程度上说,“举一反三”确实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成效,但在语文上,一味的采用此法无疑是将语文学习走上模式化、程序化 、理科化的路子,从而丢弃了其固有的人文化、精神化的内涵。长此以往,必然使语文教育在少、慢、差、费中徘徊。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注重丰富学生的阅读量。而传统语文教育就“重视积累”,语文教育必须强调积累,并且是文言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传承传统文化,紧靠现在的对几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完全不能内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而举三反一则是:积累三(多的意思),才能在学生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反刍“一”,形成“一”。从现在的语文教学实际上看,我觉得“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有效的结合,才能达到学生语文素养内外兼修的目的。

二、着力于言语的原则

传统语文教育有一个原则:“在言语上下苦功”。语文教育毕竟是言语的教育,它不属于政治教育,也不属于历史教育。紧紧抓住语言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育的学科生命所在。传统语文教育是极其重视字词句的“斟酌、推敲、鉴赏”的,并且这方面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字的灵魂着意于精神,而精神着力于言语,最终提升为素养。所以,我认为抓言语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当今有不少语文课堂脱离文字,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上,若想通过文言的途径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从文字的根本上对学生的知识形成积淀和内化,就不能够教给学生真正的学习方法,也不能拓宽学习文言的领域。对于文言教学而言,我认为不仅要重视精神内涵,而且更要注重词义,词的用法等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授之以渔”而得文言之精髓。

三、诵读与讨究相结合

当今的语文课堂在一定程度上重分析、轻朗读,重讨论,轻感悟。实际上,只有在吟诵中才能感悟出文字中的精神内涵,进而升华到理性的高度,才能碰撞出作者及文本中极富感性的精神世界。只有读得懂,才能悟得透,只有悟得透,才能辩得深。所以说,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脱离了诵读的探究,也是脱离文本的探究。

善待教育传统 篇4

善待教育传统, 就要对传统了如指掌。毋庸置疑, 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丢掉教育的优良传统, 而任何全盘否定教育传统的教育改革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新课程挑战教育传统, 仍然是对传统的“扬弃”。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首先得清楚我们的传统究竟有哪些, 然后才能甄别哪些应该摒弃, 哪些应该继承。“泼洗澡水不能连孩子一起泼掉”, 说的就是留什么、弃什么, 对此, 心里头得明明白白才行。然而一些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对教育传统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他们只是根据文件、文章的说法, 含糊地知道一些要求摒弃的思想和做法, 而对于继承什么、发扬什么, 则不甚知晓。于是, 新课程转变教育观念成了“灯下黑”——嫁接新观念, 却不知道自己的砧木在哪里。要求这样的教师继承和发扬教育的优良传统, 岂不是有些可悲?

善待教育传统就要研究传统。判定教育传统扬什么、弃什么, 毕竟不像区分孩子和洗澡水那样简单, 对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传统, 用“时代”这把尺子逐一衡量, 是非下一番工夫不可的。例如,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大体上说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是正确的。可是, 具体到每一类、每一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 恐怕就需要认真研究了。再如“苦读”, 崇尚刻苦无疑是我们悠久的教育传统, 无论是“三更灯火五更鸡”, 还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不是强调一个“苦”字。实施现代教育, 还要不要提倡苦学呢?要的话, 苦的“度”怎样把握?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还有,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知识基础, 现在提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知识基础建立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基础上, 怎样处理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夯实基础这二者的关系, 是不是也需要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要研究的东西很多, 具体到每一项传统, 需摒弃的, 是完全摒弃, 还是部分摒弃, 还是因情摈弃;该继承的, 是完全继承还是部分继承, 不经过认真研究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

善待教育传统, 就要弃其所当弃。就像爱孩子不能连孩子身上的疮疖也舍不得割掉一样, 善待教育传统, 必须有为爱而舍的勇气。例如, 注入式教学、体罚式教育、压制性管理, 这些阻碍教育发展、影响教育前途的东西, 不弃之就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我们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要求对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从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以适应这一要求。把教育传统中腐朽、落后的东西连同优秀的部分一块儿“光大”, 是对传统的大不敬。该丢弃的不丢弃, 抱残守缺, 再好的传统也不会有前途。

善待传统, 就要不断为传统注入新鲜血液。传统是具有时代性的, 任何传统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优良传统也需要因时而化。所以, 善待我们的教育传统, 就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例如“爱生”, 我们教育传统中的爱生, 是包办一切的爱, 是不管被爱者的感受和个性需要的爱。对于现代教育来说, 爱生应该附以“尊重”的内涵——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了以尊重为基础的爱, “爱生”的优良传统才能发扬光大。“敬业”也如此。今天要求教师敬业, 已经不仅是“忠于职守, 以教为荣, 以教为乐”了, 还多了“专业发展”的内容, 即除了忠业、爱业、乐业之外, 还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才配称“敬业”传统的继承者。

总之, 善待教育传统, 就是心怀敬畏, 就是情似赤子, 就是勇立时代的潮头。善待教育传统, 就是善待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有一句话说的精辟:一个善待自己文化和历史的民族, 才是有光明前途的民族。善待教育传统,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是对教育负责, 对祖国的前途和未来负责。

革命传统教育 篇5

革命传统教育,走访红色路线——韶山毛主席故居

为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激励党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藉此“七一”来临之际,广东环球制药党支部于2014年6月27-29日组织全体党员实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走访红色路线——韶山毛主席故居。

我们一行30人陆续走访了毛主席遗物馆,大家都认真地欣赏着毛主席曾经用过的大大小小用品;在毛泽东图书馆我们认真地听取解说员讲解毛泽东铜像广场的三个神奇故事;虽然通往毛主席故居的路途上客人门庭若市,前来参观瞻仰者络绎不绝,大家还是按顺序排队进场势必要看看这个既普通又不平凡的两家合居湖南民居,我想正是因为这间普通农家的小屋里走出了一个世纪伟人,才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此行既增加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又增强团队凝聚力。

传统教育技术 篇6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永远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现在有这么一家公司,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加进技术的手段,让老师的角色产生变化,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这家公司就是安博教育集团,它不但颠覆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还开创了网络教育直接向学生收费的商业模式,让自己赚到了钱,并因此于2007年10月获得了中国教育领域历史上最大一笔私募融资——5400万美元。

安博教育集团锁定14—25岁的学生群体,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系统基础平台i3—builder上,以学习流引擎为主要工具,建立起一个根据对学习者评测追踪和记忆模拟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定制的教育培训方式,并辅以多种线下教育模块。由于它的出色表现,安博被多次授予“中关村优秀留学人员企业”、“2006年中国教育服务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等荣誉,并且有多项技术和服务创新获得国家鉴定和推广。

没错,安博的目标就是创立国内教育服务行业第一品牌。那么,它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

把学习搬上互联网

在谈到安博的创业史时,创始人、总裁兼CEO黄劲颇有穆桂英挂帅的气势:“不做则已,要做就做第一!”这位女帅自回国创业以来就一直在对员工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几千年来都没改变过,但是这种改变即将在我们手里发生。”安博教育模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一拍脑袋就想到的创业构想,而是中国教育市场所催生出的一场蓄意已久的变革。

在我国,教育产业的市场非常大,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每年5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甚至每个公民的终生教育。因而,教育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和最具“钱景”的市场之一,业内估测的产业规模已达上千亿元。

在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中,网络教育是发展最迅猛的一块。由于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学校、教师都无法实现对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有的放矢的促动和跟踪,不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习者的潜能。所以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正逐渐浮现,比如高分低能、企业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大学生则抱怨找不到好工作。这样的环境孕育了一个正在爆发的网络教育市场,因为只有网络才有可能带给人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1999年,黄劲受到教育部的邀请参加五十周年国庆观礼,这次活动触发了她在中国建立一个民族版权教育平台的想法,安博教育集团的创立灵感便随之产生。那时,黄劲成天在美国硅谷向风险投资家兜售她的想法,终于在2000年拿到了几百万美元的投资。于是她开始投身到中国的教育软件行业,把已经在硅谷创立的安博公司带到了中国。正如黄劲所说:“Ambow的含义是架起中美之间的桥梁,我希望能够架起一座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彩虹和桥梁,希望能够将国际最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环境和理念带到中国来。”但在2000—2003年间,安博主要是闭门研发软件,而2003年之后,安博自主研发的学习软件才开始销售。鉴于一些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的“短命”现象,黄劲做了安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只卖教育软件的公司,转向教育服务,希望成为个性化教育服务的领航企业。从此,安博就利用深厚的IT技术底蕴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针对基础教育及职业培训提供升学与就业的高质量个性化教育服务。

现在,由安博自行研制开发的“安博网络教学平台”、“安博网络教务管理系统”、“安博虚拟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资源管理系统”、“校园网系列支撑系统”等网络教育系列软件产品,以及不同的网络解决方案为学习者构筑了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化、最大化的学习环境。现在安博教育以中小学远程教育、核心爆破英语、励耘学校合作计划为主的教育服务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教育部联合安博开展的“IT实训推广工程”也已经启动并运行。

这就是安博,当它2007年10月拿到中国教育领域历史上最大一笔私募融资时,人们已经不得不承认它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地位。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孔子时代起,我们就必须适应不同的教师并接受他们所传授的知识,从来不会有教师去适应不同个性和需求的学生,而所谓的因材施教也仅仅是一个理想。可是孔子绝对不曾想到,在今天出现了这样一家企业,它凭着一己之力颠覆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

为什么说安博颠覆了中国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呢?

安博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加进技术的手段,让老师的角色产生变化,将学生作为中心。这种新一代的教育服务模式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所不能给予的。传统教育无法配合每一个人的学习进度,更难以把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标准化地赐给全国各地的每一位求学者,也无法真正了解每个学习个体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如果要了解每个学习个体最擅长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的话所付出的成本根本无法承受。但是透过安博的教育平台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建立新的学习互动体验。安博创造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独特教学对话模式,一种以人为本的互动学习体验,这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全球教育市场之中也属于首创。

那么,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呢?

安博的网络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搬到网上,它主要是利用自主开发的学习流引擎来达到个性化教育的效果。学习流引擎实际上是一个装进了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评测平台,其后台由多个数据库及智能分析系统组成,包括评测追踪、个性资源、智能记忆、迭代训练、顾问指导等核心技术引擎及智能化交互和服务模块。前端则通过互联网来与学生直接关联。学生在使用这个平台学习的过程中,会拥有一个惟一的账号,所有数据都会在后台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通俗点说,就是学习流引擎把你的个体化的学习数据库保存好,并且通过你的参与不断地测评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你的记忆力、分析能力的特长和不足。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具有相似基础的学习者会被配送到类似的学习内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评,学习者之间的差别会开始显现。然后安博再根据测评信息将把每个个体所没有掌握的知识反复配送到你面前来训练你,并对你特有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如果你要中考、高考或是职业资格考试,学习流引擎会告诉你现在你处于什么程度,你需要去做什么,也就是说学习流引擎会专门针对你个人设计你的专业化学习路径并进行指导和学习内容的配送。在你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甚至在你的人生中,安博会一直珍藏你的个性化数据库,而你永远会有个性化的服务。拥有了这样的个性化服务,学习者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比如跟其他学习者相比你的记忆力是一般还是优秀。或者,对于CET4的知识点来说你到底掌握了80%、90%还是100%,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复习和训练等等。这些信息也只有安博的教育服务才可以提供。

老师的角色转变由于技术的介入而分化成了两类。首先是内容提供,优秀的老师成了内容提供商,其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方式注入进安博的教学内容数据库,这样远在边远县城的学生也能通过互联网获得北京优秀老师的教学了。其次是本地老师的角色转换,在这种模式下,本地老师(非内容提供商)则成了安博的拍档,是学生在使用这种技术工具中的一个引导者、问答者及群体学习的组织者。这些本地老师这时不是去讲课,而是成为了专门的激励和监督学生的人。

目前,全国已有500多所学校和20多万名学生加入安博的远程教育体系。而安博销售收入基本上保持每年两到三倍的增长速度。这足以证明安博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是成功的。

教育版eBay

安博把重心从研发出售教育软件转向教育服务,就注定了它将定位于用标准化的技术软件带给消费者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我们知道如果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那么地区性的教育资源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如果学习者加入安博,那么即使在甘肃、青海,你受到的教育服务跟北京、上海不会有本质的差别。

那么安博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服务是如何令学习者受惠的呢?事实上,安博并不是仅仅靠线上的网络教育。安博打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商业角度上看,是B2C的模式,但是要向中国亿万个学生推销这种模式,难度相当大,不仅要建立自己庞大的销售团队,还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安博采用了B2B2C的模式,将学校纳入进了自己的渠道体系。

“用学校的渠道去和我们最终的客户(学生)见面。”黄劲说,“但是我们与学校的合作也不是采用的产品销售方式,而是采用服务的模式,渠道能将我们的平台变成他自己的一门长期生意。”黄劲举例说,比如一家规模较小的外语培训公司就能运用这个平台做远程授课,把生意低成本地拓展到外地去。这就像是eBay的模式,只不过安博提供的是销售教育产品的销售平台。

也就是说,安博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做到线上线下的结合,集两者优势于一身。安博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及学习顾问把线上教育的标准化、高质量及线下教育的激励、监督融于一体,给学习者带来全方位的教育辅导和指导。就像去医院看病,学习者们带着病历(已有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加入安博。而安博则利用其独特的教育软件系统检测出病历的真实性并断定你的健康情况(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并通过专家门诊(教育专家)给你一些建议。这样将会帮助学习者们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并明确未来的学习目标以便少走弯路。学习者们就如同有了一位良师益友。甚至等到你暮年之时,你还可以通过安博的数据库了解这一生学习了什么经历了什么,这是何等的妙不可言。

那么安博为什么要放弃单纯地售卖教育软件而只做教育服务呢?

教育软件作为一项技术是很容易被盗版的,相应的这类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容易被对手复制。而企业也就可能因此在竞争中失利。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教育服务的平台,那么就能将实体组织(学校、机构或企业)纳入进了自己的渠道体系,从而将安博的教育服务变成一门长期生意。可以说教育服务让安博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收益(只要与安博合作的实体组织存在)。加入安博的学习者首先要购买“学习护照”而后再根据具体课程另外收费,所以安博不仅有了稳定的长期的收入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扩张的可能。

当然,安博的教育服务模式也成了各大企业争相合作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它的“IT培训推广工程”吸引了IBM、思科、苏州软件园等纷纷伸出了橄榄枝。有了这些学校、机构、企业的合作,安博将会更具商业活力。而且事实也证明,很多单纯做教育软件的企业活得并不好,其中巨人——科利华倒下就是个绝好的例子。如果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也令安博的转变成为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正如黄劲指出:“安博把握到了两个基础的市场需求。一是基础教育服务,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二是用人单位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也难以找到工作,两者之间的需求存在脱节。” 可以说,安博通过教育服务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教育服务模式不但避免了单纯教育软件销售的易复制性,而且能很好地整合教育服务各方的资源优势。现在,提供高效、实用的教育服务已经成了安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变革 篇7

地处美国硅谷核心地带的圣何塞州立大学在虚拟世界平台“第二人生”建立了虚拟校园。“第二人生”是时下最受欢迎的三维虚拟世界平台之一, 由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林登实验室开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虽然未在“第二人生”建立虚拟校园, 但它的不少课程以网络播放或网上视频方式呈现, 学生只需使用电脑或MP3播放器就能听课。菲尼克斯大学自主开发了虚拟系统, 比如设立建立融入真实商业信息的虚拟公司, 供商学院学生练习实战分析能力。

推动这场变革的真正动力是市场:网络课堂费用更低。社区大学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已经在试验开办无须宿舍也无须往返听课的网络课堂。远程教育技术不断进步, 也正在改变学生获得文凭的方式。随着一些重点大学开始在网上提供基础课程教学, 我们会发现今后网络教学将日益被大众所接受。

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和大学都靠出售信息来维持生存。现在网络日益成为广告客户的新宠, 这意味着报纸收入的主要来源正在逐渐消失。大学也出售信息, 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学位、更好的工作以及人脉资源。与报纸一样, 现在这些不再是大学的独有特征。学生们可以在网上找到教学视频、完整的练习题和课程提纲。再过五年或十年, 年轻人 (或老年人) 就能找到几十个口碑良好的网络课堂, 在网上完成考试, 并免费查看学术著作。

但人们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他们也希望获得学位。大学提供网上文凭的成本更低, 它们不用租赁教学场地, 因此也可以收取更低的学费。即使在经济衰退前, 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许多人希望以更低的成本取得大学文凭, 这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网上文凭成本相对较低, 在今后的几十年里, 随着各所大学在这一领域内展开竞争, 费用只会越来越低。

一些社区大学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已经在网络教学方面有所突破。社区大学正通过互联网, 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提供教育机会。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则抓住不少人希望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文凭的心理, 大力推广网络教学。

网络教育使“课堂”和”大学”不再连为一体。网络教育的课程主要按学分来计算, 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由一大群学生到教室上课。

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同学们可以通过电脑网络登入相应的教室, 开展课程培训。而某些课程需要相关专业其他学校老师的授课时, 老师也再不用驱车赶往外校, 只需登入视频教室授课即可。这个过程只需要一套视频会议平台和一个摄像头。同时, 视频会议平台提供包括电子白板、文档共享、文件共享、协同浏览、桌面共享、应用程序共享、电子投票、电子举手、课程安排等诸多数据功能, 并提供上课过程中的文字交流和文件实时传输。

虽然各高校都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 并由网络教育学院负责日常网络教学和管理工作, 大多数网络教育学院由许多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组成, 所以大多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师队伍, 任课教师主要来自本校其他院系。显然仅靠网院自己的力量来完成相关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 (室) 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比较困难的。

对于目前还没有或仅有少部分网络虚拟实验资源的网络教育学院来说, 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中给学生链接可实行部分网络虚拟实验的公共网站, 如中国教育资源网等。尽管这些网络虚拟实验并不是十分完整相对比较简单, 但让学生先把实验做起来总比不做要好。但在许多的网络教育网站中却看不到有这样的提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基于网络教育课程实验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

摘要: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更加节约资源, 覆盖面更广, 教学形式更丰富, 都使之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成本,信息技术,传统教育

参考文献

[1]田震清, 尹冰心.论信息技术对21世纪教育观念的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上) [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8) .

传统物理教育与现代物理教育 篇8

一、从教育目标来看

传统物理教育和现代物理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同。传统物理教学思想重知识和解题能力的训练;而现代物理教学重学生素质和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传统的物理教学使很多学生对物理有厌学情绪, 他们害怕学物理, 甚至厌烦物理老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对我们严峻的考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有多种方法, 但是我认为加强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 对同学来说, 往往有一种新鲜感, 许多学生学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 多给学生动手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 让四位同学用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 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 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毕后, 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版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 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讶。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示有良好的启迪。注意我们老师不要讲实验, 我们应该做实验。有可能这种办法所产生的效果是我们事先无法估量的。

二、从认知角度来看

传统物理教学是教师讲和学生听, 这是多年来采用的教学模式, 都是强化训练, 搞题海战术。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是多方面的过程, 不是老师光讲, 是一个以培养人、教育人, 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思想是教师对学生反复刺激, 最终希望的结果是带来强反应。那么是不是强刺激学生就一定带来强反应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强反应有一个中介, 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能抓住这些, 有可能产生强反应, 否则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而对于学生来讲, 不是他们仅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 也不是他们能做课本上的题目, 而是在掌握学过的知识后, 他们能应用吗?能创新吗?这才是关键之处。下面我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杠杆的平衡是我们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内容, 而且好多同学都能很熟练地把它的内容和公式表达出来, 也能很好地应用它做一些题目。但是很少有同学把它进行创新。例如这个问题:

器材:一个长约40厘米的均匀直尺, 一个带把的普通铁锤和若干长的细绳;

问题:如何能把锤子挂在直尺上, 使直尺水平平衡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但真正做起来, 同学们则感到比较难。这是个典型的把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和创新的题目。这个题的关键是锤子的重心应在直尺支点的正下方, 这才能把锤子挂在上面, 使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我们物理教师能够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我想一个学期、一年或者二年, 一定能够改变你的学生。

三、从教育论来看

传统物理教育思想通常是从教学原则、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角度来指导, 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应该用创新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论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还是以杠杆的平衡条件为例。我们知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本上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如动力等于4牛顿, 动力臂等于3厘米, 阻力等于6牛顿, 阻力臂等于2厘米, 于是我们老师就对同学说:动力×动力臂等于12, 阻力×阻力臂等于12, 所以动力×动力臂等于阻力×阻力臂。但是有同学就问了, 你老师为什么一上来就把动力×动力臂呢?为什么不把动力+动力臂呢?这个时候老师就不好回答了。在这里我要重点说一下这个实验的处理方式, 对于数据的处理办法应该是比较复杂的。老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我们知道研究问题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定性的, 一个是定量的, 我们学习物理时, 要对数据进行处理, 应该用数学方法, 拿数据进行试探。首先是定性, 如刚才的几个数据, 动力等于4牛顿、阻力等于6牛顿, 而动力臂为3厘米, 阻力臂为2厘米, 也就是说, 力大了, 而力臂却变小了。这是定性的观察数据。第二是定量, 可以用我们数学上的知识, 如正、反比例函数, 以及其他的方式进行处理数据, 最后通过我们老师的提示, 同学们这才明白过来, 力和力臂成反比例, 于是他们很容易总结出杠杆的平衡公式。最后还要和他们说清楚, 我们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们在刚开始研究物理数据的时候, 也是经历了多年的验证、思考等, 才最终得出现在的物理理论的。你不妨将此方法论用到自己的教学上, 我想它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四、从教育定位来看

传统物理教育理念是重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本身。书本上的黑体字、定义、规律很重要, 用这种方法来对付应试教育, 而对于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的来龙去脉不作交待。教师讲完后则要求学生多做题, 以期掌握课本上的公式等。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是物理概念、公式等很重要。但对概念、规律、公式的发展及联系更重要, 应该把这些搞清楚。传统的物理教育理念是重掌握知识的数量, 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的能力, 知识固然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

传统物理教育理念重知识的纵向深度, 而现代物理教育理念是不光重视知识的纵向深度, 更重视知识的广度。下面以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问题:在雷雨天气时, 一个人在户外如何避雷?

这是一个涉及较多知识的问题, 它用到的知识有最近距离放电、跨步电压、尖端放电等等知识。可以说这个问题既涉及了知识的深度, 更涉及了知识的广度。那么你能不能用以上的知识把它完整地答出来呢?

第二个例子, 初中物理课本上有一个“覆杯实验”, 此实验要求很高, 而且杯中水是满的。你有没有想过, 杯中水不满也能成功地做实验吗?你可以做一下这个实验, 然后再回答。这个实验也涉及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是我从几个方面闸述了传统物理教育和现代物理教育的比较, 当然还有其他的区别,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叙述了。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处于新课程改革阶段,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 我们大多数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他们的教学成绩在一定阶段也可能得到提高, 也可能缓解中、高考的压力, 有时也能得到一部分人的赞同。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 这种成绩只是暂时的, 是昙花一现的, 对于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无益的。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势在必行。

浅谈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 篇9

关键词:传统教育,网络教育

一、传统教育的涵义及优缺点

1、传统教育的涵义

传统教育是校园课堂面授的同义词, 就是对学生的集体式教学, 学校成了传统教育的依托机构。学校教育有相对固定的教室, 有教师, 有同学, 还有很多因素, 这些都是可见的实体。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据教学进度, 把课本的内容依序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 以及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 也就是学生在传统教育中接受的是面对面的师生交流, 所有的学习都是可见的。

2、传统教育的优点

(1) 、重视教学活动, 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都接受过专业训练, 能按照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法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 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习效率较高。

(2) 、教学系统性强:学科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教师言传身教作用不容忽视:首先, 教育作为一种活动, 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教书, 更在育人, 素质教育是学生完善人格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 能有效的控制、启发、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面。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启发与点拨能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不走或少走弯路。

(4) 、师生和同学之间有充分的交流:传统教育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际参与真实的环境, 学生可以亲身实践, 通过直接地师生交流, 同学探讨, 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3、传统教育的缺点

(1)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 学生则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式和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 因此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发挥。

(2) 、学习内容封闭, 资源匮乏:忠实地执行教材, 教材上怎么写, 教师就怎么讲, 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 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 教学没有创意, 内容封闭, 对新兴的知识缺乏热心, 长期积累, 知识的滞后性不可避免。

(3) 、教学成本最高。不管一个老师水平多高, 他也只能教一个班、一节课, 学生越多, 学校不可能聘请成比例的高水平教师。教学质量不能整体提升, 只能根据个别人的努力慢慢转变, 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知识不能覆盖面地、全方位地推广和传播。传统教学对有心扩大教学规模的学校无非是个瓶劲和阻力。如果贸然扩大规模, 只会导致教学质量严重脱节和下滑。

二、网络教育的涵义及优缺点

1、网络教育的涵义

网络教育即Internet远程教育, 主要是指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体, 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的, 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它主要是通过网络的迅速传递信息, 直接的快速传递到受教育者, 传播 (教育) 者与接受 (受教育) 者之间几乎是零距离的沟通。

2、网络教育的优点

(1) 、网络教育方式十分灵活:网络教学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不受教师主宰与课堂的限制,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可以在校、在家以及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学习。

(2) 、网络教育实现交互式学习:通过网络, 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充分和有效。在虚拟的空间内, 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 双方便可以互相讨论, 从不同角度交换同一问题的看法, 互相帮助和提醒, 直到问题解决。这与传统教育模式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 、网络教育资源丰富:网络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 可以冲破“书本为中心”的局限, 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另外网络教育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模拟现实环境, 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立体化接受、理解和巩固。

(4) 、优化教育资源: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及时更新。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 可以及时地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把这些成果编入教学内容中来。

(5) 、网络教育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资金:做为网上学习的人员, 大部分都是利用自己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给自己充电, 网络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不需舟车劳顿, 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合理地进行安排, 既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又能更好地达到学习和巩固的目的。

3、网络教育的缺点

(1) 、缺乏情感交流:在网络教育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仅仅通过BBS、E-mail或其它一些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 人们所建立的关系只是一种虚拟环境的人际关系, 它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交往, 这样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 、缺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做人。在网络教育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台没有情感的机器, 尽管计算机具有一定的智能化, 但却不能象教师那样一方面传授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 、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在网络教育环境下, 教师对那些自制力和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为了混某个文凭而学习的学生无法采取有效的管理和督导措施, 致使所学课程无法保证质量及顺利完成。

三、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结合起来,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各有优势, 也有劣势, 网络教育的局限性正是传统教育的优越性之所在, 而网络教育的优越性又是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之所在, 所以最优化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 用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缺点, 达到优势互补。

首先, 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优势, 弥补传统教育不足。对传统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的任务,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手段来实现, 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交互出现, 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学习内容加以体现, 达到资源共享, 实时交流的目的, 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其被动听课的局面, 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弥补了传统教育不足。

再次, 发挥传统教育中对教学易于控制的优势, 在网络教育中强化监督、指导作用。传统教育的教师由于能够直接接触到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困难, 能够更好地监督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在网络教育模式下, 由于师生分离,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监督力度, 强化指导措施, 避免学生由于缺乏自控力而影响学习的最终效果, 以保证网络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 发挥传统教育中情感交流优势, 弥补网络教育中师生情感缺失的弊端。在实施网络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安排学生一定时间的校内学习或校外社会实践等来增加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这样有助于师生沟通和学生交流, 使学习者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熏陶, 从而全面发展。

总之, 在信息社会里, 只有真实的传统教育, 或只有虚拟的网络教育, 都是不可行的。网络教育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育, 而应是两种教育方式的相互渗透, 和谐发展, 吸收其所长, 摈弃其所短, 达到教育的优势互补。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 学校应进行多种优势的综合互补, 实现“两种教育”的交互、对接、传承、张扬, 促使教育的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2]《教育技术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尹俊华

[3]《关于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若干因素的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 姜艳芳

[4]《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 上海电教, 2001年第1期, 张成华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 篇10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体系完备, 观点鲜明, 一直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它被视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社会的主流教育思想, 其地位的牢固不破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之林中的一面旗帜。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 他提出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理论, 后经儒家学者的不断整理完善, 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

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倡“述而不著”, 基本上没有作品留存于世, 现存的《论语》一书, 后世学者认为是其弟子编著用来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 并非孔子本人所著。孔子一生直接提出的教育观点其实并不多, 都是后人总结其教育经验概括出来的。但其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 在这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即仁与孝、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仁”是儒家教育思想的要义。孔子兴“礼”倡“仁”, 为社会确立了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准则。[1]而“仁”作为一种内在的真实情感, 是无法通过外力施加的。达到孔子要求的“仁”需要做到克己复礼, 控制自己的私欲, 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高尚品质。

子曰:“有教无类。”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历代学者对于该思想的解释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东汉马荣解释为:“言人所在见教, 无有种类。”黄侃则认为:“人乃有贵贱……本无类也。”尽管说法不尽相同, 但大家都认为教育应该平等, 不讲阶级不论贵贱, 在教育过程中应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孔子提出虽然人们的出身不同, 等级种类有所差异, 但都有资格接受教育。本着这样一种无私育人的人生追求, 孔子创办私学, 招收学生, 积极推动礼治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发展, 极大促进了学术交流。

“因材施教”并非孔子独创, 而是后人从他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得来。孔子认为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都不同, 可能受人格、智力、思维风格等的影响, 应视情况而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这一点在孔子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材施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不同个体的接受能力不同, 教育方式必然有所差异。孔子认为教授知识不能填鸭式教学, 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讲学内容。对于能力好的学生要教授高深的道理, 对能力稍差些的学生, 就要教授普通的道理;其次, 学生的个性不同, 引导的方向和手段必须有所差异。

“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源出孔子的学生子夏。这同样是基于孔子的教学实践概括总结出来的。关于这一理念中的“优”字的争论有两种声音:一说“优”指“优秀”, 义指学业优异者可以为官。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优”即“悠闲”、“闲适”, 也就是说, 学有余力的人才可以出去做官。这两种解释在本质上其实并不冲突, 只有学的优秀了才能学有余力, 从而更好地走向仕途。在这之前的西周教育主要是为国家输送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点, 所以儒家教育被称为入世教育, 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君子, 培养学生对国家忠诚的品质。

二、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教育思想与儒家教育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 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道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时期, 在战国时期达到鼎盛, 它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其创始人老子为代表的稷下黄老学派, 这一学派虽以老子为代表但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墨守老子思想, 而是融会贯通吸收各家所长;另一派则是以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为代表, 这一派在继承和发展老子主要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追求。

1. 老子的教育思想

道家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指老庄哲学, 其中老子思想中“道”与“贵柔”的教育理念影响最为深远。老子思想的核心“道”, 是指存在于万物和自然之中最初最本质的东西。这里的“道”并不是指我们日常所见的实物, 而是事物的根源, 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中衍生的。“道”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意思, 它作为世界的本源, 其实是指一种规律, 人们只有依规律办事才是“道”。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育原则教授知识。[2]

老子的教育思想中的“贵柔”是一种教人处事的美德。老子教育人们“不争”, 意为不要去与人争夺, 应该珍惜时间从而深刻的认识自己, 处事时要抱着谨慎、柔弱的态度, 只有这样为人才能处于上位。老子曾以水为喻认为天下间的事物只有水是最柔弱的, 水虽然柔弱, 但攻坚克强的东西却没有能比过水的。弱胜于强, 柔胜于刚, 天下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但却很少有人能反思这一点。

2. 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不但继承了老子的教育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提倡顺从人的本性。庄子一生有很多作品留世,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庄子》一书, 此书被认为是庄子本人和庄派后学所著, 集中地反映了庄子的教育思想。庄子提倡“行不言之教”。其文章往往充满哲理、恢诡谲奇。他认为, 人们应该遵循自然之道, 顺应自然规律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绝对的自由, 以求在自然中得到启示, 收获知识。[3]

三、佛教的教育思想

佛教虽然是一种宗教, 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 其教育思想融合了部分儒家、道家的教育思想。如果说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多是关于实践方面的, 那么佛教的教育思想更多的则是体现在精神方面, 它是对儒家和道家教育思想的有益补充。

1. 众生平等

在佛的眼中一切人和事物在本质上都是不存在任何差别的, 是平等的。一草一木皆平等, 花、草与人一样都享有生存的权力, 都可以自由地享有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在中国很早就有平等的观念, 佛教主张在教育中人们没有种族阶级之分, 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在教育实践中, 佛家也提倡众生平等的思想, 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育者要认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者, 且真诚有耐心, 不随便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2. 个性化

禅宗与其他思想流派有所不同, 主张“教外别传”、“我心即佛”、“不立文字”。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强调个性感悟, 认为个体对外物的感知具有决定作用, 注重激发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众生平等”的观念, 禅宗在教育上尊重人性, 注重个体差异, 认为即使人们有资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 但通过学习都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 禅宗主张引导个体自己去感悟, 通过内心去感受一切, 通过内心的求知信念去自己感悟知识, 反对常规性的灌输, 要求尊重个体发展而不强加外力影响。

3. 生活化

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学校教育只是其众多形式中的一种。禅宗在教育过程中提倡生活化。在禅宗教育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师生共同耕种、采茶耕地的情景, 任何地点和生活实践都是禅师们点拨学生、启示世人的题材。万物都是上天的馈赠, 一切事物和人都具有佛性。佛教主张的修行, 多数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悟人生。[4]教育亦如此, 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实践在生活中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黄济, 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3-77.

[2]陈大超, 韩立君.儒、道教育价值观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4 (5) :60-63.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122-125.

42学院挑战传统教育 篇11

电信业大亨尼尔留着长发,非常平易近人,虽然只有高中文凭,却是亿万富豪。过去10年间,尼尔一直都以打破法国僵硬的企业制度为乐趣。现在,创立42学院,尼尔同样希望用一种低调但又显而易见的方法来打破法国高等教育的僵化体制。该学院的编程课程在2013年11月已经开始了。

课程中没有老师或讲座,只有小组项目和身穿T恤衫的“亲切的组织者”。学校无法颁发国家承认的学位证书,前来就读的学生只要在18岁到30岁之间,并不需要有高中毕业证。42学院位于巴黎一座重新粉刷过的行政楼里,是一所免费的学校,希望把法国最贫困地区的学生吸引过来。

法国的创业者都很崇拜硅谷那种轻松的工作文化,42学院计划在屋顶天台和咖啡厅之间架一个滑梯。

学院在一切可能的领域都摒弃了官办教育体制通常非常僵硬的方法和教学理念,尼尔相信这个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将有更好的创新能力,更适合企业的招聘需求,从而给法国陷入停滞的经济带来多样性和活力。

然而,法国人非常尊敬自己的学校系统,因此42学院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公开挑战,成为不少人的抨击对象。

学院的名字就是一个不动声色的挑战:在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写的荒诞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数字42被认为是“生活、宇宙和一切事物终极问题的答案”。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没有考虑过与国家教育体系合作呢?’”已经为42学院第一个10年的运营投入了7000万欧元(约合9400万美元)的尼尔说。

“好吧,你是希望这事成功还是不成功呢?”尼尔反问道。

法国高等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拒绝就新学院进行评论。不过,政府官员承认现有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所需的专业技能方面确实有所欠缺。评论人士嘲笑大学为“失业机器”。政府表示,尽管全国平均失业率接近11%,但由于缺少合格的申请人,仍有多达6万个计算机编码的岗位空缺。

尼尔说,新学院推崇的是很多法国人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美德”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而标准的法国做法则是严重依靠死记硬背。

“法国总是会有出色的工程师,因此德国人大量招聘法国工程师。不过,42学院则表明法国教育系统在面对创新、向上的社会流动性和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及新部门等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是不足的。”来自智库蒙田研究所的历史学家尼古拉斯·巴维雷兹(Nicolas Baverez)说。

42学院主任尼古拉斯·萨迪拉克(Nicolas Sadirac)称,典型的法国学生学习的通常都是某个环境下的某些规则。“问题是,对创意工作来说,这就是一个灾难。”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28岁的塞巴斯蒂安·何-范(Sebastien Ho-Van)懒散地趴在一个宽屏监视器前。他一边时不时地点一下鼠标,一边咬着大拇指的指甲。

“我在尝试写一个可以计算表达式的程序,基本上,这就是一个很直接程序。”过去曾做过仓库管理员的何-范说。

想要来42学院的学生不需要有任何编程背景,只要在网上做一个逻辑测试。2013年有2万名学生申请了42学院。

何-范给出了正确答案,最终,他成为申请学生中的前2550名,这些人受邀到巴黎参加一个为期一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营,他们在训练营中的表现将决定谁可以进入42学院。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男性,都有很高的追求,其中有些有贵族般沉稳的气质,但大部分都顶着出油的头发,戴着脏乎乎的眼镜,从法国的另一边千里迢迢赶过来。他们蜗居在楼房里,在楼梯的栏杆上晾毛巾。

最终,900人获得了42学院3年课程的入学资格。

学院的创建者表示,学院将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有些教育者认为这很天真。法国矿业-通讯大学联盟管理者之一皮埃尔·贝莱(Pierre Baylet)认为,42学院给学生提供的“食谱”是远远不够的。“你要教会学生如何做饭!”

计算机教授马克·内弗(Marc Neveu)是法国最大的高校教师联合会组织负责人,他表示42学院目光短浅。“我认为42学院的做法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摄入。而一个社会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短期的技术进步。”

尽管如此,有些政府官员,特别是专注于经济形势的官员,仍表达了对42学院的欢迎。

“我们要打破文化传统,要变得更习惯于看到个人的主动意识的兴起。”法国数字经济部部长福勒·佩乐琳(Fleur Pellerin)说。

浅析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整合 篇12

一、网络教育的优势和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是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把网络中的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影像等有助于学生形象化学习, 它与网络的有机链接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提高主动获取信息、自动筛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三是资源共享。网络上的资料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查阅,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与设备资源的共享, 它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突破。四是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时空。教学活动可以由课堂扩展到课外的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这种时空的超越使得“学习即生活”的最高人生境界成了终身学习的一种典范模式, 为终身学习的实现创造了物质条件。

网络教育虽然为传统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但它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足, 不仅制约着网络教育本身的发展, 对传统教育中的那些优秀的因素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一是学生的行为难以控制。网络上的东西可谓鱼龙混杂, 学生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 如沉溺于网络, 还容易造成心理与人格障碍。二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在自由度较大的个性化网络学习中, 没有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有效监督, 这种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控力和自觉性, 否则, 所学课程将无法保证质量。三是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限。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整合, 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而且能够熟练地制作本学科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四是受学科的限制。对于音、体、美这些需要实际训练的科目来说, 上网只能拓宽他们的眼界, 实际水平的提高还要靠传统的训练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 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二、传统教育的优势不可替代

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接触, 更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存在着潜在的情感,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对造就学生的坚毅人格和良好的心态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方式中, 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生活, 参与多样化的集体活动, 有利于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而且要在学会认知的同时, 形成健全的人格、文明的行为与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 还要学会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 这都是其他的教育模式难以替代的。传统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 能很好地适应各种层次的教学和教学对象,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较完整地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三、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必须全面审视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模式各自的利弊得失, 不能简单地互相取代, 而应当彼此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

1. 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的基本条件

(1) 教师应树立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观, 既不盲从于网络教育, 又不拘泥于传统教育, 努力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2)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让教师在理解学科教学的目的、教学中的难点和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的前提下, 熟悉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 把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充分结合起来, 运用新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完美地相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 对学生的教育进行引导。网络是新鲜的事物, 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 利用共享的信息与设备, 学会合作学习, 提高自学能力。

2. 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的基本方法

(1) 围绕教学目标, 准备教学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在网络中查找、收集大量的背景材料, 汲取其精华, 经过精心选择、设计、制作、组合成为课堂中可以使用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进行操作实验, 培养其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

(2) 创设教学的情境。精心创设的情境, 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网络资源, 图文声像并茂,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巩固, 而且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种多感官的刺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创设情境的课堂才会有滋味、有趣味、有深度、有广度、有生机。

(3) 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来探究新知, 使学生在自探互研中自主创新的学习。

学生的好奇心是其参与探究活动的动机, 如何激发其好奇心, 这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首先要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尽量缩小学生探究的范围,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中查找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效果结合的资料来解决;其次是要求学生收集数据、形成解释,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观察、测量和实验中的数据, 以及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相关资料, 来使学生的探究进行下去, 并在实证的基础上, 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 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最后是评价和检验结果, 学生们能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 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 让学生们进行交流, 找出错误的推理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的不同解释, 引入新问题。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自主性强、选择面宽, 因此, 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一流人才培养下一篇:校园体育文化概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