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2024-08-13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共10篇)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篇1

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实践初探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直以来,“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然而,当改革的大门敞开后,精华与糟粕同进,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兴起,伦理道德滑坡。近来听说四川有一位律师建议:“为孝道立法,并提出公务员录用以孝为先:招收、聘用、晋升公务员、领导干部,必须审查其孝敬、赡养父母的情况,并以此作为衡量审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不知大家听了这一建议有何感想,反正我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甚至感到悲哀。如果一个当官的需要以孝不孝作前提,那么他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呢?如果连像“孝”这样的道德规范也要通过立法“保护”,“强制执行”,那么我们民族的道德底线又在哪里呢?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指责这位律师,毕竟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我想这位律师不会凭空想出这么一条建议的,一定是某种现象刺激了他,那么是什么呢?不说,大家也能想得到吧。

我想,国民的道德滑坡是要从“根”上找“药方”的。那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能丢,传承美德教育要从孩子们抓起。

实践证明,把握常规教育、实施系列教育、注重典型教育是在小学阶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把握常规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乞丐

一夜间摇身一变,成了百万富翁。记者来采访这名幸运儿:“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会方便一些。”……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有人说,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细想这句话十分有理。使行为规范成为行为习惯,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小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尚不成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规范小学生行为的根本性的指南。如何让这些略显生硬的规范条文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共鸣,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呢?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创编《常规儿歌》的倡议。要求各班在普遍学习《常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班情抓住《常规》的精华和主体,创编班级的《常规儿歌》。学校为之搭建平台,进行展示。后期对《常规儿歌》的相关内容进行抽查,促进落实。

此外,我校还开展了创编《常规》节目的活动。各班也是在充分学习《常规》的基础上进行节目的创编活动。我们提出的创编口号是: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实效。学生们创编的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有小品、朗诵、三句半、合唱、舞蹈、相声等。同学们在表演来自于自己的节目的过程中践行了道德行为,实现了行为规范由外化转为内化的目标。

实践证明,创编的方式生动活泼,比起生硬的背诵更易被学生所接受,且有实效,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有了内化的行为规范,再辅之以常规的检查评比,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传统美德教育也在悄然中进行了。

二、实施系列教育——加强文明礼仪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行为。

为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我校开展了“务实小学文明礼仪小标兵”的系列活动。之所以称之为“系列”,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这项活动仅仅作为一项评选工作,而是按照“知情意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了一系列活动。

首先,利用校会时间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文明礼仪的讲座,其中涉及到的有“师生礼仪”、“同学礼仪”、“校园文明”、“孝敬父母”等,使学生了解了日常礼仪。在讲座的期间穿插的班会课上,通过讨论、再学习等方法巩固了学生对讲座的理解,达到“知礼仪”的目的。

然后,结合“2008北京奥运”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以“迎奥运,争做文明小使者”为主题的征文、讲故事、演讲、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的活动。虽然活动众多,然而参加率仍然到不了100﹪,总有一些同学愿意展示自己,也总有一些同学不愿意表现。故而,我们要求讲故事、演讲的选手要先在班级内选拔,再进行校级比赛,比赛的优胜者面向全校同学汇报。而手抄报则要班内每位同学都进行材料的搜集工作,再以班级为单位,制作成一开大图画纸的规格。这样,无论是主动参与者,还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的都是“文明礼仪”,使得“文明礼仪”深入学生心灵。

最后,在学期末开展本学期的“文明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我们规定,参评的候选人一定是未曾获得过此称号的同学。以此给学生一个暗示

——只要讲文明礼仪,就有被评为“小标兵”的机会。给全体学生,特别是在行为上不大能约束自己的学生以希望。使他们在看到自己存在着差距的同时,不失去信心。至今,我校已评选了两届文明礼仪小标兵,他们的照片张贴在学校的橱窗上,起到了榜样激励作用。这项评选工作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从一项工作入手,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才能杜绝“雨过地皮湿”的现象,才能真正体现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真正让学生从中受益,才能更加有益于学校的发展。传统美德教育就在这系列活动中扎实开展,蓬勃发展。

三、注重典型教育——培养仁爱精神

“仁爱”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源头。然而,在如今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4-2-1家庭结构中,大多数孩子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其实,这不能都归罪于孩子——“人之初,性本善”,今天的自私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所塑造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教育机构为他们补上这一课。适时以典型事件为契机,开展仁爱教育是我们新的尝试。

2008年元旦,我校举办了一次主题为“爱心伴成长”的大型活动。“爱心”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在“爱心”的呵护下,同学们载歌载舞,欢庆自己又长了一岁;在“爱心”的呼唤下,务实小学的全体教师志愿加入了“务实小学爱心志愿者协会”并自发为家境困难的学生捐款;在“爱心”的感召下,退休的老教师、老校长、学生家长、可爱的孩子们纷纷解囊,为母亲身患重病的学生捐款、捐物;在“爱心”的驱使下,泪水模糊了所

有人的双眼;在“爱心”的伴随下,《感恩的心》响遍全场。

5•12,这个灾难的日子牵动了全校每一位师生的心。5月23日,我校举办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教育活动——“我们同悲共泣 我们风雨同舟”务实小学 “抗震救灾捐赠”主题教育。

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四川地震发生的情况,感受了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学习了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激发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手足之情。通过这次活动,现场的师生及来宾都感受了一次深入心灵的教育。

活动中有一位学生捐出了5元钱,虽然这个数字远远不是当天捐献最多的,但当事后我们了解到,这5元是那个孩子省却了自己的早餐和午饭而献出时,我们的心被震撼了。搞这项活动的本意是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没想到最受教育的是我们,是孩子的纯真教育了我们。

抓住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心灵的教育往往能收到“双赢”的效果。“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被美德所打动的绝不仅仅只有学生。

小处着手,细水长流。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传承传统美德也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将传统美德教育落实于常规教育、系列教育、典型教育之中,为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我们的事业,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年前人们一直围绕着语文学科的工具论和传道论展开辩论。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的工具性,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又不能陷入工具论的狭隘境地里, 如果从工具的角度去进行教学, 显然成了买椟还珠, 丢掉了语文更为宝贵的东西。语文是载道的, 这也是谁都无可否认的事实, 但我们也不能抱着腐朽的传统思想, 把语文当作禁锢思想、传授大道的载体, 陷入工具论的另一端。人为地、功利化地考量语文, 往往容易本末倒置或者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主张语文就是语文, 教师应尽其所能地发掘其美好, 展示给学生看。教师虽然不能保证每一点都得到学生的喜欢, 但应该确保其中的每一处美好和营养都能展现出来。语文培养学生各种美丽的思想和品德, 靠得是其自身的魅力和营养, 而不是灌输和讲解。但是, 长期以来, 我们的小学语文是存在问题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要么是过于高大上, 俨然成了思想道德的直接灌输, 并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怀;要么仅仅把语文当作工具, 使语文教学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近年来, 传统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传统道德观念的回归。但是, 传统的道德以何种形式和载体回归, 在回归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哪些需要继承, 哪些需要发扬, 哪些需要创新, 以及哪些需要摒弃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从操作层面上来讲, 我们需要做的事有很多。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 虽然提出来的略晚一些, 但正是时候。

二、国学传统在小学教育中的困境

在传统教育中, 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是枯燥的, 然而却是最有效的。他们在未理解文章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背诵, 积累了许多篇章。枯燥的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曾经被我们嗤之以鼻并抛弃不用, 然而, 客观的讲, 它也有它积极的意义。许多文学大家, 甚至是科学家都回忆小时候的背诵, 说尽管那个时候并不理解, 可是随着时间积累和阅历的丰富, 会对那些诗词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再见到那个情景的时候, 记忆里的诗句就涌出来, 对它的理解就进一步加深了。其好处不仅仅是精神境界的享用, 还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学习者的血液里, 成为了一生的滋养。然而, 目前, 我们小学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还远远不够, 究其原因:

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局限。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把语文教学停留在工具启蒙的阶段, 认为能教学生认识几个字、写几个句子, 达到读书认字的水平就可以了。更多的时候, 小学语文教师都专注于学校的各种考试和考核中, 在思想上难以把语文学科提升到另一个更加高大上的水平和档次, 也难以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地位, 更想不到如何去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是教材和人才的缺失。就现有的教材来看, 虽然对国学有所涉及, 但内容还不够丰富, 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传统国学的渴求。许多学校都尝试补充《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的启蒙读物, 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书目作为传统国学的入门科目, 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商榷的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而简单地把旧时私塾中的启蒙读物拿来的做法也未免显得简单化。此外, 这些入门国学的教学也仅仅限于读一读, 讲解也毕竟粗浅, 毕竟还没有优秀教师能够讲出其中的精髓。

最后是操作规范的缺失。这样的文章背诵哪里, 哪里需要深入理解, 又有哪些需要加以强调, 怎样去粗取精, 保留其精华部分, 是国学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尽管国学进校园已经实施了相当长的时间, 但大家基本上都是在摸索着做, 并没有一套经过了验证可被推崇和推广的操作规范。从学校的角度讲, 这部分内容是否应纳入考核、怎样考核、考核标准是什么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这部分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 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国学传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让国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 让国学传统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 是当下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从思想上做好迎接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上做出甄选, 选出不仅要在内容上符合, 还要在形式上优美的内容来。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 传承的不仅是文化, 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 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 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 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 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 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陈培瑞.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当代教育科学, 2003 (10) .

[2]高松寿.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  国学传统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69

小学语文课是教育的基础科目,对于学生的终生学习都起着奠基作用。人一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和学习趣味都是在小学阶段奠定下来的,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形成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起核心作用的就是语文学科的教育。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没有国学传统的。新文学在历史上没有能够形成稳定的、成体系的价值观和传统。如果问新文学的价值观是什么,恐怕很难用一些简短的词汇进行概括。可是,如果说到传统国学,我们就能想到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们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但是,这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得不够,没有能够培养起新的道德体系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精神领域的需求日趋明显起来,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的形成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对传统回归的呼吁和各种努力,尝试从中汲取能量。本文试图从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的角度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得失做个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年前人们一直围绕着语文学科的工具论和传道论展开辩论。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的工具性,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又不能陷入工具论的狭隘境地里,如果从工具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显然成了买椟还珠,丢掉了语文更为宝贵的东西。语文是载道的,这也是谁都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也不能抱着腐朽的传统思想,把语文当作禁锢思想、传授大道的载体,陷入工具论的另一端。人为地、功利化地考量语文,往往容易本末倒置或者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主张语文就是语文,教师应尽其所能地发掘其美好,展示给学生看。教师虽然不能保证每一点都得到学生的喜欢,但应该确保其中的每一处美好和营养都能展现出来。语文培养学生各种美丽的思想和品德,靠得是其自身的魅力和营养,而不是灌输和讲解。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是存在问题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要么是过于高大上,俨然成了思想道德的直接灌输,并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怀;要么仅仅把语文当作工具,使语文教学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近年来,传统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传统道德观念的回归。但是,传统的道德以何种形式和载体回归,在回归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发扬,哪些需要创新,以及哪些需要摒弃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我们需要做的事有很多。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虽然提出来的略晚一些,但正是时候。

二、国学传统在小学教育中的困境

在传统教育中,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是枯燥的,然而却是最有效的。他们在未理解文章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背诵,积累了许多篇章。枯燥的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曾经被我们嗤之以鼻并抛弃不用,然而,客观的讲,它也有它积极的意义。许多文学大家,甚至是科学家都回忆小时候的背诵,说尽管那个时候并不理解,可是随着时间积累和阅历的丰富,会对那些诗词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再见到那个情景的时候,记忆里的诗句就涌出来,对它的理解就进一步加深了。其好处不仅仅是精神境界的享用,还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学习者的血液里,成为了一生的滋养。然而,目前,我们小学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

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局限。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把语文教学停留在工具启蒙的阶段,认为能教学生认识几个字、写几个句子,达到读书认字的水平就可以了。更多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都专注于学校的各种考试和考核中,在思想上难以把语文学科提升到另一个更加高大上的水平和档次,也难以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地位,更想不到如何去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是教材和人才的缺失。就现有的教材来看,虽然对国学有所涉及,但内容还不够丰富,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传统国学的渴求。许多学校都尝试补充《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的启蒙读物,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书目作为传统国学的入门科目,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商榷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简单地把旧时私塾中的启蒙读物拿来的做法也未免显得简单化。此外,这些入门国学的教学也仅仅限于读一读,讲解也毕竟粗浅,毕竟还没有优秀教师能够讲出其中的精髓。

最后是操作规范的缺失。这样的文章背诵哪里,哪里需要深入理解,又有哪些需要加以强调,怎样去粗取精,保留其精华部分,是国学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尽管国学进校园已经实施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大家基本上都是在摸索着做,并没有一套经过了验证可被推崇和推广的操作规范。从学校的角度讲,这部分内容是否应纳入考核、怎样考核、考核标准是什么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这部分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国学传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让国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让国学传统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当下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从思想上做好迎接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上做出甄选,选出不仅要在内容上符合,还要在形式上优美的内容来。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陈培瑞.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

[2]高松寿.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6).

仕与中国传统科学关系初探 篇4

仕与中国传统科学关系初探

仕人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要群体,他们的`使命主要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尽职尽责.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一些仕人与古代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知名的科学家中,大部分是官吏或做过官吏,而且有不少是位秩甚高的大官,这一现象举世无二,惟中国所独有.纵观史实,仕人对传统科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 者:陈刚 CHEN Gang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刊 名: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5(1)分类号:G05关键词:仕人 传统科学 关系 初探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篇5

典仪--印第安宇宙观的重要载体--印第安传统文化初探

印第安典仪不仅起着将印第安创世神话一代一代传扬下去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仪式化地再现这些神话,传达出印第安民族对无尽循环之中万事万物和谐整体的信仰,从而帮助部族成员融入印第安传统,确立部族群体观念.在这一意义上,典仪是印第安宇宙观的`重要载体.

作 者:邹惠玲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0(4) 分类号:G03 关键词:印第安典仪   印第安宇宙观   载体   和谐整体   循环   群体观念  

革命传统教育 篇6

金寨县南溪初级中学

余晓常

金寨县南溪初级中学坐落于大别山区有着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的南溪镇,这里风景优美,革命传统深厚,战争年代有无数英雄儿女踏上了革命道路,山间荒野留下了革命先辈们的脚印,寸寸土地浸染了革命先烈的热血,这里,红色资源丰富。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以坚持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品质为原则,充分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每年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带领学生领略那段艰苦的岁月,感受先辈们昂扬向上,坚守革命理想的精神风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代代有为青年从这里走向全国。在上级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的革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有关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建全组织 强化领导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开展弘扬和培育名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我市、县有关文件,我校及时部署,精密策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革命传统教育领导组,教学处主要负责,校团委、各班主任具体负责,以思想政治教师为骨干,各任课教师配合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无缝隙的革命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领导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本学期活动安排,教学处每隔一段时间确定一个教育主题,班主任教师具体实施,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我校已建立起了常规机制。一是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教师和相关教师学习革命传统知识,政治理论和教育科学理论;认真研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方法,并要求保证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不走过场。二是工作计划总结制度。学校及中心组,班主任教师每学期末对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总结。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反思制度。每月定期进行教育反思,研究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起到效果。四是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制度。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革命传统教育于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知识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保证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大力开展 扎实推进

金寨县本身就是一块红色教育基地,漫步在金寨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你能欣赏到美丽的风光,同时你也能听到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砖一瓦,一树一叶似乎都有说不完的往事,流转间带你开启一段峥嵘岁月之旅。青少年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革命传统,听着革命故事长大,他们有着红色印记,在此基础上,我校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内涵,要让校园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开口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日常教学环节都发挥着教育作用,让学校的每项活动都能给学生以启迪。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积极开展潜移默化的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走进南溪初级中学,你能看到“八一中学”的老校名,踏上台阶,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学楼内每层走廊上都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画像和经典语录,进入教室你能看到黑板正上方有一小块五星红旗,两旁写着激励的话语。老师的生动讲解和细致描述会让你感觉身临革命现场,学生们的昂扬精神风貌会让你觉得红色之火越烧越旺。下课了,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或参加体育运动或聚在一起畅谈理想,在教师办公室经常能看到老师耐心教导学生,帮助部分学生端正态度,坚定理想。放学了,《浏阳河》《我的祖国》《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一首首活泼的革命歌曲响起,走在学生中间,你能听到稚嫩的哼唱声,阳光映照着青涩的脸庞,三五个学生走来,步伐坚定,自信满满。猛然抬头,一句句醒目的宣传标语映入眼帘。远远望去,大别山依旧巍峨挺拔。

2、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我校每周一开晨会,升国旗,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全校班主任老师要根据学校布置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余时间,我校积极组织各项教育活动。2015年3月27日,江苏淮安籍革命前辈八旬老人戴清来我校为师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在长达2个小时的报告中,戴老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师生描绘了60多年前决定中国命运的空前惨烈、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戴老谆谆告诫师生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倍加珍惜今天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殷切希望同学们树雄心、立大志,发奋成才,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2015年4月27日,我校组织师生前往南溪革命烈士墓举行扫墓活动,学生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在先烈墓前立下誓言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2015年5月份,我校开展读一本革命故事书的活动,学生到图书馆借阅《长征》《洪学智回忆录》等有关图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让学生写出读后的感想,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优秀的读后感。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领会先烈们不怕牺牲,忠于信念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2015年6月,我校团委分批次组织师生参观立夏节起义旧址和位于南溪镇北塘村的红二十八军重建旧址,听取革命老人的革命教育,了解南溪镇革命发展历程,学习革命精神。2015年9月,我校要求各班出一期“纪念抗战胜利”黑板报,各班主任老师都要求学生在家观看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大阅兵,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9月下旬在全校开展说一个革命故事的活动并角逐出前三甲。2015年10月份,我校组织同看一部革命影片,视听共享下带着我们穿越历史来到了艰苦卓绝的年代,让人陷入沉思。11月、12月我校准备组织部分师生看望革命老人,聆听他们的革命故事。2016年元月,我校准备组织师生前往南溪敬老院送去关爱,为老人们送去温暖。

3、结合时代特征传承创新 革命传统历久不衰,有着永久的生命力,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笔宝贵的财富。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革命传统教育不能要求再去回归悲惨的生活,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发展创新。我们的革命传统教育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我校紧跟时代步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历史的脉络让学生了解革命传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我校利用学生喜爱的电视剧人物和喜爱的红歌对学生进行拓展教育,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现革命年代与当前社会的差别,从而促进学生珍惜当下,奋力进取。在具体教育中要尊重先辈,杜绝丑化、戏化革命人物的现象,在发现有此类现象时,相关教师及时制止并耐心教育。

三、总结经验 规范提高

截止目前,我校的各项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开展的都很顺利,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教育他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自信心和作为金寨人的自豪感。促使校风、学风、班风有了根本转变。学生言行文明,教师爱岗敬业,学校温馨和谐。在取得阶段性成果面前我校领导提出更高要求,下一步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把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优化整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把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革命传统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篇7

关键词:中华茶道,传统文化教育,品德教育,健康成长

当前,我高校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予以开展,学生修养的形成,也需要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氛围,然而,实际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却未能将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有效结合,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计划都与综合素养存在差距,其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也没有融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要素。本文探讨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为解决以上难题提出发展策略。

1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意义

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涉及大学生的品德教育,而品德教育又包括注重品德原则、规范的制定和推行等内容,教育过程注重行为规范、规则的训导,要求人们遵守品德准则,同时以善的、正确的品德标准进行品德评价,企图通过品德规范教育来约束人们的课堂行为。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下的品德教育将课堂的品德要求规范化、系统化,以新时期的品德准则来引导大学生践行品德的行为,并在其理论的对照下验证课堂行为的真伪善恶,使品德教育得到了更充分的演绎。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下的品德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就是制定和实行具体的品德规范以约束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最终提高人们的品德品格,净化课堂环境,使课堂社会成为真正的“有方圆”的空间。

针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视角与德性教育学略有不同。德性教育更为注重“德性”教育,而在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下则更为注重“规范”教育。德性教育学的特点在于强调对人们品德品质的培养,表现在人们品德的内在性,要求人们进行自我约束,即品德“自律”;而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特点则是给人们提供品德行为规则,通过品德规范约束人们行为,即强调品德“他律”。在品德教育过程中,两种伦理视角充分体现着各自的特点,且二者均有良好价值,品德教育也将在日后逐步趋于完善。

2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发展背景与发展要求

2.1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不管是大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是教学体系内容均欠理想,而大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直接反映出对课程教学进行教学倡导势在必行。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品德教育正值此际应运而生。我们将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品德教育归结为如下三点:

2.1.1掌握理论与技能的同时丰富学习生活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与技能,还要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采取鼓励措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更具备想象力。学习和教学将为学生的空间感和平衡性、协调性培养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系列素质都是普通文化课程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2.1.2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结合大学生学习兴趣等客观要求由老师引导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导向,学习是多数学生的兴趣使然,通过学习从中华茶道中领略做人的道理,并能够有效调节学生在学习和备考中的压力。

2.1.3开展教学课程倡导并关注综合素质培养

以中华茶道为主题开展教学课程倡导,并以当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背景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要求,通过开展体系化的学习,将为学生身体技能、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充足动力。

2.2发展要求

当下,国民与社会发展步伐紧凑无比,人才要求随之越来越苛刻。品德修养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又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突出亮点。因此,高校教学倡导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

2.2.1转变教学思路

转变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为主,逐步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思路。换句话说,不但要重视教育学生掌握理论与技能,还要大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传统文化内涵。

2.2.2多元化发展

教学倡导发展趋向多元化。现阶段教学活动倡导中要从培养学生全面、个性成长角度出发,以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全部要求。

2.2.3综合考评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传统的重成绩与轻过程的考评理念中解脱出来,转而以综合考评为主导办法,从成绩和结果向着综合素质考评发展。以往我们在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多以学生的成绩数据作为考评结果,事实上这一考评机制并不合理。

3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高校教学思路与发展策略

3.1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教学形成互动式发展,有益大学生健康成长

要实现大学生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有必要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统筹兼顾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其中,尤以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突出。中华茶道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教学思路必然要将高校教学活动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两个因素统筹兼顾和互动发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中华茶道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互动发展的关键点在于两者兼具备了开放式的特点,因此,这是二者相互融合的媒介所在,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应以此为中心点,通过茶文化教学思路强化大学生教学的开放式特点。在强化大学生教学的开放式特点上,应做到脱离传统的套路教学模式,以中华茶道着手来强调大学生的立世之本;在展现中华茶道与传统文化教学思路的开放式特点上,则应该持以自主创新的教学思路,结合多学科的大学生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特点,融入到大学生教学中,拓宽课堂领域。

3.2通过中华茶道强化传统文化教学理论,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

老师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老师的教学水平具有直接联系。中华茶道教学思路为大学生开启了一个十分开放的教学课堂,完全不拘形式,且没有固定的教学组织。通常讲,教学空间越小,老师对于课堂的控制效果越好,而采用开放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则扩大了教学课堂范围,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运用中华茶道教学思路的难点便是提高了对老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为克服这一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其前提就在于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的途径便是对中华茶道教学理念的学习。中华茶道教学理念作为一类与传统教学法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是一个广域的知识理论,其中包含了各种各类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每种教学方法又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适应范围,如合作教学法强调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研究性教学法则强调于学生对于研究课题的自主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老师对于茶文化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在广泛了解茶文化教学思路的基础理论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摸索与之相应的教学手段。另外,除了学习中华茶道教学理念以外,综合提高各项教学能力也是老师掌握和有效控制开放式课堂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开放式特点,在采用茶文化教学思路后,课堂的开放性被进一步放大,就需要老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综合水平,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秩序,避免出现“放羊式”教学现象。

3.3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保障中华茶道教学理念的正确应用

高校教学中应用中华茶道教学理念还要求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高校教学处在于学校大学生教学这个大环境中,可将其主要分为课堂教学环境和课余“充电”环境两种,而其均会受到校园硬件设施如自习室、多媒体设备和学习氛围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要进一步优化中华茶道教学理念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环境除了建立完善的校园硬件设施以外,重点还应放在学习氛围营造之上。开放教学课堂是由学生根据自我兴趣自主进行学习的过程,老师在此过程中只能充当指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而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文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传统文化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应用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在教学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辐散到可以课余“充电”环境中,使大学生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而对于课余“充电”环境而言,校园硬件设施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参加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只有优化了教学环境,才能保障中华茶道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真正实践,最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4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实力的不断增长,高校素质水平却在不断下降,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是不够的。高等院校行使教书育人的职责,不但要培育大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还需辅助大学生修心养性、锻炼思维,培育德才兼备且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探讨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正是以此为客观需要的,希望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能够认识中华茶道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贾秀春.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236-237.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黄春雷,赵旭.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剖析[J].福建茶叶,2016(2):166-167.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13-15.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篇8

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

1.直接原因:中高考改革带来语文、英语学科分数的变化和调整

引发传统文化热度升高的原因很多,而中高考制度改革是直接原因。在中考、高考改革方案中,对于语文的内容和导向性均有这样一个关键词,即加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教学与考试中的比重。从2016年起,中考语文将由120分提高至150分,英语将由120分降至100分。高考语文分值将从150分增加至180分,英语则降至100分,退出高考科目,实行社会化考试。

众所周知,语文分值的增加是要在一定程度上突显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地位,而这部分增加的分值将承载什么样的内容呢?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另外,“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

毋庸讳言,中高考改革方案中关于提高语文分值及传统文化考查内容的规定将会引发学校、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虽然将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考试范畴可能会引起在传统文化教学上的应试倾向,但在当前环境中,考试仍然是个有力的指挥棒。因此,换个视角来看,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力。

2.根本原因: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亟需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中高考分值的调整只是一个导向,其背后的根源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撑。另外,随着社会文化日趋多元,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价值多元化的前提下,如何依托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根,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就成了亟待关注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前,教育部也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纲要》,对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内容与途径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界定。

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中小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和功能。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何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教会学生做事做人、成德达才就成为当前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提升德育实效、培养优秀人才的客观要求。

2.传统文化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因素

一提到传统文化对智力发展的影响,首先想到的就是提高记忆力。古代常用吟诵的读书方式,在不经意间将古诗文的意蕴送达学生的心灵,学生非常易于记诵。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塑造能力也有深刻的影响。举例而言,《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我们基本的认知过程。《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是治学所应遵循的一个基本的过程。另外,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审慎辨析能力的重要资源。

3.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渠道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美育元素,这些都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例如《声律启蒙》中的文字“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既有音律的节奏感,又有如画般的意境,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能从音韵声律上去感受我们的汉字之美。

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思路

1.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关于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教?这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选编与系统性的问题。现在语文课的选编方式基本是一种分离的、学科化的倾向,是在语文教学中增加经过遴选的数十篇中华古诗词文赋。这种思路主要是受了蔡元培先生的影响。这个思路将经典基本视作学科的知识点,割裂了经典的完整性。而且,这种方式也无法满足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更高的需求。

二是去粗取精的问题。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三纲五常”这类过时的思想,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这种散发永恒光芒的思想。我们应该重视和弘扬的是传统中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学说和命题。陶西平先生认为,经典不是不可以删减的,如今我们看到的《论语》《弟子规》都是几经修订后的版本。这是在教材内容上所应秉持的原则。

2.可用的教材资源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借助大学或科研院所的力量研发的通用教材;二是中华书局或其他国学研究机构引进或出版的教材;三是学校自己研发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质量良莠不齐,需要通过严格的教材分析才能付诸使用。

3.教学实施方式

一是将中华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具体的校本教材(现有的或本校自己研发的),进入课表,保证课时;二是进行多学科渗透,既以语文学科为主要依托开展经典文化教育,也在历史、思想品德、综合实践等相关学科中渗透;三是结合校园社团和社区活动开展经典教育,坚持在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剪纸、曲艺、木雕、篆刻等校本课程与诵读比赛等活动中进行渗透,同时在社区实践活动中努力践行,外化明德。

4.教学实施原则

小学一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争议区,很多学者不主张儿童读传统经典,因为传统经典的语言晦涩难懂,小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具体实施上,需要坚持这样的实施原则,即小学着重趣味性,中学着重思辨性,同时兼顾体验性。在这方面,台湾小学的国学教育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其主要特点是自经典取材,改写为白话文,内容偏于故事性。初中阶段则直接自经典取材,以短章为主,较偏于故事性。高中阶段直接自经典取材,已扩及长章。台北国立女子中学的易理玉引导学生用说唱的形式表达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看法,有观点,有情趣,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兴趣。

5.经典教学模式

现在国学课大多等同于语文课,老师经常逐字逐句、一板一眼地讲,或者重文轻义、不求变通地教,或者脱离生活、坐而论道地说。应深入开展课程教学研究,探索更好的经典文化课堂教学方式。现在较为经典的课堂教学模式,有陈琴的“素读”经典教学法、北京通州区的“三步六正”(正音正读、正字正义、正心正行)教学法、江西上饶县 “四化”(诵读化、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教学策略和广州天河区“三步七环”教学法等。

革命传统教育报告 篇9

——谈谈单县早期建党情况和湖西根据地的形成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单县是革命老区,是我党领导的湖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所谓老区,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我县就有一部分在外求学的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以前,县内就有了党的活动,1934年,建立了中共单县第一个党支部。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各级党组织、政权组织和群众团体,组建了抗日武装----县大队、区小队等,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生死搏斗,形成了比较坚固的抗日根据地,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单县是我党我军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前沿阵地。单县党政军民坚持地方斗争,袭扰敌人,参军之前,配合刘邓大军和中原野战军等主力部队在湖西大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角逐,一直到全国解放。1949年3月底,单县、单虞县又抽调30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支援新区。所以,中共中央把单县定为革命老区。所谓湖西中心区,就是在我们周围微山湖以西的近30个县,从抗日战争初期一直到1953年湖西地区撤销,党的领导核心和军政机关长期活动居住在单县,一次次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一道道命令和指示从这里发出,指导着苏鲁豫皖二十多个县的对敌斗争和各项工作。单县形成了湖西地区的中心。

下边,我谈谈单县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和领导人民群众

单县中学即有中学班,也有师范班。因为当时老师很缺,就在中学招收了一个师范班,师范班一毕业就能就业挣钱,所以上师范的多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早在1933年春天,师范班学生张子敬、王存典等人,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学校一些反动势力职员的不满情绪,为了同反动势力作斗争,张子敬成立了群众性的学生组织——义愤团。高文甫老师到了学校以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张子敬、王存典思想活路,正义感强,就主动接近他们,培养教育他们,向他们秘密传授马列主义和党的主张。张子敬等认为老师可以信赖,就邀请他参加“义愤团”的一些活动。高文甫因势利导,指导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活动,并在一次“义愤团”会议上提出将“义愤团”改为“抗日义愤团”。并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对中国、对中华民族虎视眈眈。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我们第一位的是要抗日。其次,也要对国民党反动派、对恶势力敢于愤恨,敢于斗争。使学生深受启发教育。在教学中,他向学生传播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介绍讲解《共产党宣言》、《现代社会学》、《大众哲学》、《费尔巴哈论》、《资本论》等进步书刑。启发大多数学生的觉悟,为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

经过对张子敬、王存典等同学的一段培养、考察,高文甫决定发展他两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在单县

们不允许我们发展壮大,我们不得不到农村去发展。二是张寨一带早在1935年就有了党的活动,1936年在张子敬的领导下就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单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三是张寨一带离城较远,国民党发动势力的统治影响相应薄弱,群众苦大仇深,便于宣传发动。由于单县形势比较好,便于我党活动,单县县委建立后,委员会从金乡县耿楼村移驻张寨。鲁西南工委领导单县、曹县、金乡、菏泽、郓城、济宁等十一个县党的工作。单县开始初步形成鲁西南我当活动和抗日运动的中心。1938年,中共鲁西南工委与徐州西北区委合并成立中共湖西区党委,为省级建制。湖西区党委先后下设两个地委、4个中心县委。近30个县。这些是:单县、金乡、鱼台、巨野、嘉祥、定陶、郓城、鄄城、菏泽、考城、邹西、腾西、沛曦边、丰县、沛县、萧北、铜北、砀山、虞城、宿县、永城、砀(山)南等。

1938年,中共单县县委、湖西区党委等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都聚集张寨,领导单县和周围20多个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展党员、组建武装、建立各级各种抗日团体。2月至5月,在张寨举办了数期抗日自卫团训练班。参训青年啃着高粱面窝头就着咸菜疙瘩,但他们热情高、劲头足,认真学习投弹、射击、刺杀等军事技术,一早一晚,口号声起伏,引得十里八村的人都来学习观看。为了扩大影响、发动群众、鼓舞人心,自卫团手持大刀、长矛、钢枪,全副武

有枪的出枪,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

而国民党反动势力却污蔑自卫团是“土匪作乱”。国民党单县县政府带领警官和县保安大队前往取缔。鉴于自卫团力量大,我党据理力争,国民党单县局长不得不灰溜溜地撤走,默认了自卫团的存在。在张寨影响下,周围很多村庄纷纷成立了抗日自卫团,单县县委、湖西区党委因势引导,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了第一支近百人的人民抗日武装—张寨抗日自卫团联队。队伍组织起来了,但枪支不够。共产党员左守善将自家的3支枪献了出来。青年学生、共产党员傅筱(又名傅运虎,单县南店子人)跑回家里偷偷卖了几亩地,买了几支枪支持联队。一些开明大户绅士也将自家看家护院的枪献了出来。贫民百姓没有枪就将家里的废钢铁拿出来交给联队打大刀。铁匠出身的共产党员宋之昌支起红炉,叮叮当当,给联队打造了40多把鬼头大刀。这样一来,基本解决了武器问题。正式举行了武装起义。

张寨武装起义的号角响彻湖西大地,周围苏鲁豫皖的县纷纷响应,先后组织了几十支人民抗日武装。一时,在一单县为中心的湖西大地,抗日浪潮铺天盖地,人民激情如火山喷发,要将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彻底埋葬。单县自此成为湖西区的中心,张寨誉为湖西区“小延安”。

日军步枪一支、弹药等一部。日军将抵单城,我党领导的另一支抗日武装——单南抗日自卫队在吴云汉、段景尼率领下,在张知楼一带利用青纱帐掩护,严阵以待。日军进入我射击范围,再次参战的我自卫队员立即向敌人射击,并吹起冲锋号,鼓舞我军士气,震慑敌人。日军人多装备精良,发现我军火力并不猛烈,即组织火力向我军射击。由于初次作战,很多战士还不会隐蔽自己,且日军火力又猛,我自卫队员张多龙牺牲,周灿足等3人受伤。吴云汉、段景尼见敌众我寡,遂主动撤退。日军搜索前进,胆战心惊地进入单县城。这时县城实际已成了一座空城,日军惊恐万状,关闭城门,三天不敢外出。我抗日武装不断袭扰县城,日军惶惶不可终日,28天后撤走。当走到城东大沙河时,遭国民党单县保安大队时钩九部伏击。日军不敢恋战,仓皇逃窜,丢下18辆大车和物资一部。

英雄的单县人民,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强敌面前,表现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民族义愤。向敌人英勇出击,给其重大杀伤,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士气、坚定弘扬了全民抗战精神。为坚持抗战、最后取得抗战胜利开了个好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传统教育 篇10

乐平关工委彭雨晨

七十多年前的10月,英勇而伟大的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伟大的战略转移,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力量,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战,为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围追堵截,克服种种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战胜无数的失败和挫折的?不是别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崇高的理想,一种矢志不渝的信念,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一种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传统,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分子,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具体到我们学校,就是“学校兴衰,你我有责”,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永远记住,你是我们学校的主人,你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学校的成长。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树立矢志不渝的信念。我们学校,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先后通过了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一级学校,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在南海区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坚信:我们能够把学校办好,能够办出上级放心,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信念,激励着我们克服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也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养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座高一的同学,你们就像当年刚刚走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的红军,高中三年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学习生涯还等待着你们;高二的同学,你们就像当年刚刚结束了遵义会议的红军,还需要“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才能跳出迷茫,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而高三的同学,你们则像当年刚刚渡过大渡河的红军,还必须战胜“天险卢定桥”,爬过巍巍“大雪山”,走出茫茫“大草原”,高考胜利的终点才会在你们前面出现。

上一篇:2023年特检所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会计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