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精选8篇)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篇1
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语文新课标》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育是根本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离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语文就是无源之水,势必失去活力和方向。要“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汉语热”、“国学热”遍布全球。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热衷网络、漫画等娱乐,迷恋影视歌明星、追求名牌服饰、“韩剧热”等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知之甚少。如何加强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含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我着力把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我的语文教学中。
一、融民族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
1、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专栏”,语文课前分别要齐读 “大任于斯,自强不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路满满其修远乎,吾将上下而求索”“有
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等五句名言。每人写一句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于语文扉页,时时激励上进。在涉及到课文教学时,引用相关的典故诗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熏陶。“忠、孝、信、义、礼、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
“位卑不敢忘忧国。”爱国主义情感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大诗人杜甫一生流离失所,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初闻涕泪满衣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那种狂热的爱国情怀可谓酣畅淋漓。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他在《示儿》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我们要在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结合诗人屈原闻国破而跳江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反复吟咏,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友情多么真挚!《赠汪伦》、芙蓉楼送别辛渐》、《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现纯朴而深厚的友情。“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与朋友的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很多学生不懂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恩热爱父母。孟郊《游子吟》写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何其伟大!可孩子们却并未感同身受。结合二十四孝故事、《三字经》黄香温席等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孝敬。
中国乃礼仪之邦。“有朋友来远方不亦说乎,”充分体现了国人的善良热情好客。“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就是要培养祖国建设四化建设需要的合格淑女和绅士。
二、融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
1、选择性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精髓,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精髓,是本地区的魅力与特色的体现。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引发学生的爱乡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本地传统艺术文化的延存和发展。为使地方传统文化进入课堂,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达州,以促进学生关注达州本地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达州位于川东北,北接陕西安康和湖北十堰,东邻万州,南连嘉陵江与重庆临近,是重庆、成都、西安、武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区,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和“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之称。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曾养育过战国时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三国时著名谋士徐庶、《三国志》作者陈寿及宋代文学家张思训、清代思想家、教育家唐甄等一代先贤,诞生了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等99位将军。有著名的巴人、汉阙等遗址;有纪念大诗人元稹的元九登高习俗。
让学生接触最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才是打动他们情感的最佳方法,运用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地方文化素材,学生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了,既可活跃课堂气氛,还可进一步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因此,我们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地方传统文化,尽可能的选取那些本土特色浓厚的,独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进行整理融合。在达城传统文化中,元稹文化可谓其传统文化的名片。相传公元815年,元稹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励精图治,政绩斐然。调任河南前,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全城父老登上翠屏山和凤凰山,万民送别,依依不舍。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每年元月初九,达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竞往城外登山,登高远望,纪念这位好官,而且风雨无阻,不达山顶不罢休,一直延续今日。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这一壮观景象在全国也属罕见。当代达州籍著名诗人梁上泉诗云:达州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元九登高怀元九,诗魂常伴凤凰游。时至今日,学生元九登高,既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对吃苦耐劳精神的磨砺和勇于攀登、积极向上精神的追求。
2、充分利用革命(红军)素材,挖掘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达州诞生了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达州也曾是川陕革命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老区,红军故里,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述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这可以满足学生瞻仰先辈需求,也可以让其受到思想教育,并在写作方面起到积累素材,拓宽思维的作用。
一部《血战万源》,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总指挥的英明沉
着、将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支战民众的热情高涨……深深的震撼了心灵。在达城北凤凰山著名的红军亭,在张爱萍故居,在红四方面军陈列馆,里面保留了许多当年徐向前、李先念等革命先辈将士和参战民众的遗物,残缺生锈的大刀、锈迹斑斑的枪支、严重磨损的背夹、打触、马灯等等。任岁月流失,然它们斑驳的痕迹似乎在述说着的当年的风风雨雨、历历沧桑。向孩子们讲述:李中权将军一家九口全参加红军,最小的只有四岁,长征结束后只剩下兄妹四人会师的悲壮情景时,孩子们无不震撼。
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我们采“沧浪之水”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礼义,学会勤奋,学会思考,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领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就能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篇2
作为语文老师, 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具体活动方案的一系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去领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感悟传统道德风尚。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我分别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戏曲知识擂台赛”综合性学习活动
戏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有着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化魅力。开展此次活动前两周, 我就安排部署, 让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戏曲剧种、派别, 戏剧的表演行当, 著名的戏曲人物及戏剧片段等相关知识。在活动中, 同学们开展戏曲知识竞赛, 展示他们亲手制作的脸谱, 学唱戏曲著名唱段, 整个活动沉浸在戏曲文化氛围中, 以说唱脸谱将活动推向高潮, 通过此次活动, 同学们对戏曲文化知识有了基本了解, 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情操。
二、参加“少年儿童书信文化征文活动”
借助我省书信文化征文活动的契机, 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书信写作, 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儿童与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情感沟通, 并养成规范书信写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对每一位学生的书信习作悉心指导并写出评语, 并选出优秀篇章报送年级备课组长处, 参加校内评选。然后将优秀作品推荐上报。通过此次活动, 学生们感受到了书信作为一种交通工具, 虽然没有手机、电子邮件等快捷方便, 但他能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流泻于笔端, 说真话诉真情, 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许多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述说了真话, 流露了渴望与期待, 表现了真实的自我, 所以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姚江奇同学获得了陕西省级二等奖。衡艺馨同学获得了汉中市级三等奖。吴来奇、赵子涵同学获得了城固县级一等奖。
三、以手抄报形式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 自办了手抄报, 手抄报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有“古诗阅读与鉴赏”“诗词千古名句”“诗文趣味问答”“诗词配画、谱曲”等。学生开展活动兴趣高涨, 活动效果显著, 有不少学生的手抄报已在学校报栏予以展览。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 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诗文化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了搜集归纳整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四、利用传统节日,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这些年, 国家对传统节日规定了公休假, 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传统节日, 传承民族传统精神, 培养爱国情怀, 不仅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且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 多渠道了解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
主要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的途径, 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典故。另外结合课文诗词等作品, 了解传统文化。如学习《雷电颂》一课, 在了解主人公屈原的生平经历时, 渗透了“端午节”的来历,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爱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进取精神。关于中秋节, 有大词人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通过学生们探究学习, 背诵, 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也了解中秋节寄寓着一种团圆、美好生活的意义, 学会了在节日前夕向亲朋好友送去问候、送上祝福来表达感情。
2. 多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在春节来临之际, 我告诉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和热情感受新春气息。同学们利用寒假搜集春联、拟写春联、大扫除、贴窗花、贴对联、吃饺子、吃元宵, 亲自感受了节日的气氛, 感受了传统节日的内在魅力, 进一步知悉了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刻寓意, 在清明节时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与家人共同祭拜死去的亲人, 表示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家乡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都体现着一种传统文化, 它是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也是我们将要探究的内容。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标
一、语文教学的困惑
经常有不少老师抱怨语文不好教,学生怨学,更多的学生是“躬耕”于数理化的海洋中,翱翔于英语的天空,却不知老子为何人,不懂唐宗宋祖,有学生居然不知道如何贴对联,更不知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当然无从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对语文没兴趣,没感觉。其实想想这事也并不新鲜,每一届新生,在进入古文单元的学习之前总要痛苦地哀叹几声;古文教学的课堂上,任凭那些经典作品如何豪情万丈,如何愁肠百结,如何感天动地,学生总是一脸漠然。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传统文化教学在课堂中渗透
我国课程改革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不少学校为寻求新的课程资源,将目光投向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剪纸、话剧、武术、灯谜等传统文化艺术都因之成了一些地方或学校素质教育的“宠儿”。我们更可以结合中央台“开心学国学”的节目,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如何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语文的真正魅力,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权作引玉之抛。
1.在灯谜中传承文化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宝石。灯谜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炉的文学艺术,具有启智、激趣、增知、促学、养德等诸多功能。人们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全国的谜书报刊也多得数不胜数,灯谜的活动也空前繁荣。灯谜这朵奇葩也乘着文化春风在校园里悄然开放,全校园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令教师的教学更加兴趣盎然。
笔者课堂教学中重视了灯谜的教学,谜趣横生,谜乐无穷。学生也喜欢上了猜灯谜,还要求我再多出一些谜语让他们猜。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猜教育名词为“生源”;“问君能有几多愁?”猜成语是“对答如流”。我们可以出人物谜、名著谜语、成语谜语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次关于四大名著的灯谜课上更是诞生了很多经典的谜面,通过举办竞猜比赛,学生对中华灯谜文化和语文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2.在阅读经典中传承文化
时代不断发展,我眼前仍然晃动着许许多多茫然的眼睛。很多人没有生活的目标,或者没有目标地生活,有的学生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可以说这是现代人们的悲哀!虽然,人人都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这些道路上,荆棘丛生,暗礁遍布,陷阱隐匿。很多人就在这个路上打圈圈、绕弯弯,直到死,也没有走上康庄大道,也没有弄明白这一切。这也是现代人生的悲哀!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丢弃了传统的民族将是缺乏个性与生命力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遭遇尴尬,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我们民族的伟大。我们可以在李白的诗歌中感受到自信的力量,当我们走进竹林七贤的世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反思一下当下的“酒桌文化”;另外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感受传统的礼仪文化;从《孟子》中认识辩论的技巧……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希望人们能挤出一小点找钱找爱找乐找无聊的时间,从这些著作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及人生道路,幸福并快乐地度过这一生!
3.在诵读中体验汉语魅力
汉语诗文所具有的韵律美感,是其他任何文字所无法比拟的;而悠久的文学史又为我们提供了各式美的典范,诸子散文的雄辩,苏辛的豪迈,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风骨,易安的婉约……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些美,莫如摈弃一切急功近利的目标,空出时间来让他们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
我们通过指导学生齐读,对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背诵,欣赏真正的诗歌吟诵艺术,让学生在平平仄仄、抑扬顿挫中遥望皎洁明朗的汉宫秋月,聆听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体验魏王曹操的老骥之志,诸葛孔明决胜千里的豪情。在学习昌耀的诗歌《河床》后,我们举办了一次以“走进西部”的朗诵课,学生真正领略到了诵读的魅力,也喜欢上了朗诵。西部一片神秘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创造了中华灿烂辉煌的历史和世界文化的瑰宝,这里有漓江晚秋、春城飞花;这里也有大漠孤烟、塞外疾风。当我们的唇齿间流过这些熟悉的名字,就仿佛置身于皑皑的雪山之上,仿佛走进了茫茫的沙漠,仿佛纵马飞驰于辽远的草原……于是学生们思绪放飞,一篇《蒙古长调》仿佛是飘来草原的清香,而《野马渡》则似乎一个埋首豪饮,仰天长啸的野马。在月夜持一盏渔火,我在你身边不住的徘徊,梦想化做一匹飞羽的野马, 将你飞越。如此的意境怎能不打动心灵。因此通过类似的诵读,学生也逐渐喜欢上语文,随后又举办了“走进春天”“感受父爱”等专题朗诵课,而现在每天6分钟的朗诵表演已经成为定式固定下来。
4.在写作中感受传统精髓
中华民族讲究内敛、含蓄,往往在某些时候表现出过分的谦虚,人家真诚表扬你,你总说“哪里哪里”,见面总爱问“你吃了吗?”——哪怕人家刚从厕所出来!还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劣根性,对这些只有认真审视,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在传统文化的桎梏中;同样的我们发现“红”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生活中,人人都希望做红人,学业希望红色。从商的渴望红火,办事希望开门红,股市涨了叫飘红,运气不错所谓走红,公司火了要分红,甚至花儿谢了也叫落红,红心结、红灯笼、红对联、红双喜、红高粱……浓浓的中国红,反映的是人们对吉祥、喜庆的热烈关注,同时也是对生命对未来的企盼,在“红”的背后,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果我们都能通过引导,让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话题进行写作,这必将激发学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文化。福建省质检作文题《中国味》在这方面是很好的体现,通过实践,学生们写出很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习作,而这些必将让语文教学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三、反思
人类文明时代的精神文化活动,终究要趋归于语文形式。思想的灵光是流动的,闪烁不定,只有借助语文将其物化,才有可能把瞬间的思想定格下来重审、反品,使其延续和深化;才有可能把个人的成果向外界传递,由个体意识变成群体意识,最终社会化,并经社会化的阅读消费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语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语文达成了特殊的“亲缘”关系。在美丽的汉语中,积淀着我们民的族精神,民族的思维方式;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传递着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尽自己的力量来演绎母语的抑扬顿挫和温柔浪漫,将魅力无穷的母语文化传给下一代。用我们对母语的感情来感染学生,并把这份爱代代传递。只有真正理解并且流淌着语文的血脉,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不会枯燥,学生才不会厌学,尽管征途漫漫,但每个语文老师都应奋然前行。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篇4
结题 报告
徐小娟
本课题活动从08年开始迄今已有两年时间,在此次课题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借古讽今”类散文,主要的研究任务是通过探究此类文章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学生提供一些积极帮助。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先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借古讽今类的文章做一下归总,并且熟读这些文章最好能够成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组成课下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使学生课下有任务可完,这个工作大概进行了两周时间。在熟悉掌握文章之后便带领学生共同来探究借古讽今类文章的意义何在,当然不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同学们在此次总结收获时也都很有感触,是真正的读懂了文章。这个活动主要是每周抽取一节课来完成。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提炼理论阶段,有了理论之后就需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
所以,在第二阶段便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与写作活动,演讲与写作的内容只要是和“借古讽今”有关的都可以。此次活动因为反响不错,当时不仅我们二年级的全体同学参与,而且高
一、高二年级也有人积极参加。最终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善思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项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因为有同学们的准备阶段,比赛阶段,还有最后总结评奖阶段,持续将近有两个月时间。
第三阶段,就是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在课下上网搜索相关材料,而且鼓励同学们大胆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有些同学还非常大胆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内容挂到论坛之上,还引来了不少的点击率。这些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也使同学们养成了合理使用网络的习惯。
第四阶段,就是交流与总结。许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感触,于是希望能够互相交流一下,这个阶段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促成的。因为各个班都有学习小组并且有负责人,这些负责人之间也经常见面,有时候争论一些问题还需要找老师当裁判,于是我就想可否将同学们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因为班级人数较多,于是就各班选出代表,其他同学将自己想讨论的问题组织成书面语言交给代表,然后,这些代表在一起讨论,老师们也都参与其中。
以上便是此次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在此次过程中,同学们也多收获了许多,在结题之时我想做一下总结:
第一,高中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争取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通过再次研习这些古文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因为他们发现从前在他们眼中没有生命的文言文现在也是有血有肉的,并且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了兴趣,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主动在课下查资料,这样在无意之间就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而且诗歌鉴赏能力较之从前也有较大提高。第二,写作能力也相应又提高。其实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就是同学们在课下多练习,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勤加练习都会有所提高。因为此项研究的第二阶段工作便是写作实践,这一项活动给他们专门的时间使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练笔的机会,也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他们写的还是比较认真的,一年下来发现同学们的水平较之从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或许就是练的结果吧。第三,口头表达能力增强。通过演讲,交流,这些形式许多同学从最开始的不敢开口到后来的敢开口,到最后阶段基本上能做到有条理表达自己观点,这些进步同学们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第四,对同学们日常为人处事方面也有较大影响。许多文言文所阐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时候他们就是因为不知道对错而做错事。而在研习古文的过程中,古人的儒雅之气对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并且因为经常思考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之时也学会了三思而后行。
第五,很多同学更自信了,写文章有深度了。总之,通过年的时间,同学们真正收获了一些东西,这就是此次研究活动的一个价值所在。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我个人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第一,摆正了认识。从前,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通过实践我找到了同学们厌倦学习文言文的原因,那就是单纯的字词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同学的兴趣。而通过实践挖掘文本内容同学们发现文言文还是很有意思的。第二,更近一步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在活动中他们时不时会有很多新的看法,有时候这些看法是我根本没有考虑到的。第三,认识到和同学们交流的重要性。“亲其师,信其道”,因为活动较从前增多,所以和同学们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在此过程中,我对同学们的想法更了解了,沟通起来更容易了,同学们也更爱上语文课了。
当然,活动经验的总结只是在纸上,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想这才是本次研究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
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结题人:徐小娟
单
位:获嘉县第三中学
时
让传统文化香溢语文教学 篇5
发布者: 邵强文
发布时间: 2012-10-29 19:48:39
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灵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语文的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信赖于语文。
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响博大精深。从诸子散文到名篇经典,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文本解读到综合探究,甚至书法、对联、戏曲、民俗等,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目前,传统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已经越来越淡漠了,相当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倡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让传统文化香溢语文教学。
一、走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传统文化的经典,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流传千古之佳句不胜枚举。因此,吸收经典营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是教学中的突破口之一。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1、天天有积累: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
2、周周有积淀: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3、月月有交流:我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如:《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班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如:“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理解性墨写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4、学期有评价: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如: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评比一次班级“读经小先生”;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
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有效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传承经典蔚然成风。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③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④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背景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导引—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拓展迁移”课堂教学新模式。
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写作背景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感知: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拓展迁移: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三、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①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家乡相关资料:“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报告 篇6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推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发语文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推进语文课改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读好书诵读经典的习惯。
2.使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自信心和自豪感。
3.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浅显文言文和古诗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
4.使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人格的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5.初步形成语文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6.使我校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科研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
7.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教育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爱书读书的习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2.如何借鉴传统文化有关教育的成功经验,推进语文课改实践。认真学习和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以人文教育为主,以德育为先,以自身做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结合当前教育工作的经验才识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子课题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研究要点: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子课题二:古代吟月诗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
研究要点:诵读经典,从描写同一事物体会不同诗人不同诗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子课题三:小学生传统文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研究要点:走进传统文化,读懂本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子课题四: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三字经
研究要点:通过品读三字经,是学生领悟其含义,再让其在具体的活动中实践三字经。尝试“品读—领悟—实践”三步教学法。
子课题五:向传统文化要德育资源,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研究要点:开发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子课题六: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研究要点:在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的教育,剪纸、农民画、打腰鼓、民歌在每个班级有机渗透。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以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时间,内容和范围,通过传统文化常识测试了解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理解、掌握、储备和运用等情况,以备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2、文献学习
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积极借鉴学习外地的研究成果,加强学习课题组提供的辅导材料。
3、实验研究
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实验活动,探索帮助学生的有效策略和成功经验。
4、合作交流。
课题组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及教研组会议加强交流,提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商量解决进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想法,好的主意,大家资源共享,商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行动。课题组老师要积极总结研究情况,撰写小论文。教研组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议,以便于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促进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四、研究措施
1、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校地处农村,受条件所限,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问题,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所以我们将诵读经典,增加经典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 3 们协议同政教处,学生会,开展“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经典诵读活动,要求语文组教师自身必须坚持诵读经典,同时要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诵读。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准备采用以下对策:①.各年级制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计划,筛选出适合本年级学生学诵读的经典篇目,出榜公布,语文教师负责督促学生认真诵读并定期检测,期末评选出本班、本级的“记忆之星”。②.计划开展“天天两个一”、“周周两个一”、“月月两个一”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课余时间读一篇古典诗文,上课下课时读一篇名人名言(每班每天在黑板右侧写一句名人名言以激励学生)。第周默写一篇古诗文,背诵一篇经典诗文。每月由课题老师在月初开设一节古诗文阅读讲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意象—诗歌鉴赏的“金钥匙”》等),每月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一次学习交流会或古诗文竟赛活动③.实行评价一张表活动,每生一张经典诵读成绩记载卡,记录学生背诵、默写的成绩、参加活动的次数,成绩(受奖情况及等级评定等),并定期向家长通报。
2、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本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⑴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①空间情景:在校园墙壁上描绘古代名人画像,书写经典诗文;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画像,名言警句。书法精品。②导语情景:尽可能引用与课文的学习欲望和兴趣。③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恰当播放音乐,烘托汉语言文字之美。④影响情景:制作,播放多媒体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⑵挖掘教材文化内涵,以课文注释、引语、情节、主题、词句、插图、练习入手,挖掘民族文化的信息、内涵、美德、背景、哲理和意趣。
⑶探索“引导—诵读—探索—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引中,主意运用相关的名言警句,传说,轶事,诗歌赋文激发学习兴趣。诵读时,通读、精读、美读、品读相引进结合,循序渐进。探究古汉语的语法现象,4 文中蕴涵的思想和情感美,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美丑等。拓展,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提高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拓宽视野。
3、创建“语文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我们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创建“语文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具体做法有:①鼓励学生以作业形式搜集“春联”“民间传说”“当地名人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有关资料,然后由课题组老师指导整理汇总。②坚持课前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多采用名言警句,名人事迹来充实内容,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③各年级组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古代名篇名句默写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我爱家乡”征文活动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4、大力倡导读书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风气,除学生自由阅读外,学校及语文教师也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各年级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读书方法指导活动,每次放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外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布置给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5、重视教研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①课堂教学进一步借鉴和学习传统私塾教育的教学思路和有效经验,发挥名著语言精练、富有节奏、音韵和谐、读书琅琅上口等语感优势,在教学中突出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语文教师也通过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对学生起到示范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确立学生的主 5 体地位。教研组坚持组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及效率。
②每周确定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教研主题,一个教师重点发言,其他人补充,要求有独到的见解,形成高质量的书面材料。
五、研究初步成果:
1、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读好书诵读经典的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三年来的诵读经典活动,我校高年级学生每人收集一本经典诗句。低年级学生每人能熟背经典名句。在熟背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诗句、美句含义,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2、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志丹县举行“国庆62周年”征文比赛中。我校20名学生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3、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浅显文言文和古诗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人格的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传统文化的渗透,使我校德育工作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我校被市关工委评为“师德标兵模范学校”。
4、初步形成语文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上我们注重教师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放开教法、学法。讲究教改的实效性,突出教研的学术性,围绕质量整体目标,学习外地、外校先进教法,大胆地学、大胆地引、大胆地试,不拘一格,因人因科而异,要求每个班级确定一个小课题,以小课题为主,坚持人人搞一点,课课做一点,低起点小步子的办法,大力开展拜师徒、结 6 对子活动,落实教研教改中的传、帮、带工作计划,校内针对“一对一”教研工作实施课题研究传、帮、带实践记录,跟踪检查,教研组长参与评定真实情况,将教研教改推向实际,有效的提高了教研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上升,六年级质量检测取得了连续三年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5、我校语文教师观念得到了转变,知识得到了更新,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科研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三年来,我校共有26篇论文荣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15篇分别荣获二、三等奖。每个实验班级编撰一本校本教材。一二年级《解读新三字经》、三年级《传统文化学生作文集》、四年级《魅力无限的志丹文化》、五年级《古诗词与语文教学》、六年级《咏月诗解读》。
6、把本土文化与常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即把打腰鼓、唱民歌、剪纸、画农民画、布贴和常规教学结合起来。要求每个老师有专长,每个班级有特长。形成了我校质量离校、特色办校、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
六、研究后的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篇7
一、古诗词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古诗词不仅选材广泛,而且语言富有情趣,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因此,加强古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独到的作用。
1. 分门别类辑古诗。
让学生把每学年中自己课内学习和收集到的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并给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首诗做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古诗加以点评。我还鼓励学生给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一说自己编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编好诗集后,全班相互传阅,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即使是做得不太好也没关系,至少学生有了走一遍的亲身经历,比老师硬塞强灌有效得多。这一做法特别有利于初三总复习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到复习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可谓一箭双雕。
2. 别出心裁品古诗。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先为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简介一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换一种艺术样式来表现这首诗的内容,如可以把古诗画成一幅画,编成一段舞蹈等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丽和魄力。学完较有韵味的古诗后,尤其是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陆游、毛泽东等大家作品,我都会要求同学把相关品析完成在课后反思本(每人一本,记录3年学习的感悟)上,为提高鉴赏能力做好扎扎实实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到初三年级,所授班级基本每位同学都能根据诗意来进行名句赏品和炼字炼词,不少同学见解精辟深刻,赏品能力极高。
3. 声情并茂诵古诗。
推出每周一古诗(课外)活动,每周利用周五早自习时间,安排值日生当小老师,将选好的古诗抄在小黑板上,学生将此诗抄在《阅读记录本》上,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把古诗读通读准;再让学生精读,猜古诗的大意;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诵读。每首古诗只求粗知大意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实。其间,初一、初二还定时开展诵读比赛,评出优秀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语文素养普遍有了提高。
二、营造文化氛围,进行人文熏陶
语文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语文应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 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 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以名人作品、本校学生自创作品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 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人作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3) 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缓,在音乐中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4) 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象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 探索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1) 诵读。语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美,我认为重在诵读上。诵读的主要方法是:通读(侧重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句斟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读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滋润学生的心田。 (2) 探究。探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诗文蕴藏的思想美与情感美;探究诗文中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如讲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强调知人论世,对两位文化名人进行深层解读,让学生进行探究比较,写小练笔《……,我想对您说》;讲授《出师表》和《愚公移山》时,对“愚忠”、“愚公”进行思想大讨论,让同学在争辩中明白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愚公的坚韧不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勇气,同时也提醒不同时代的精神导向和行为方式的变更。 (3) 拓展。主要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整部作品或其他作品拓展延伸,使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得以运用和实践。我在教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利用教材所给的《老人与海》、《热爱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名人名事,配合“三生”教育进行了较深的拓展,给学生有了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关注生命、生存、生活的思考过程。我努力探索课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大量地翻阅作者的其他作品,特别是与主题相近的作品,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享阅读的快感,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把“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同时,我还让他们在课外时间去找一些与之类似的精辟的美文,补充一些最近的时事,如”5·12”汶川地震、舞蹈千手观音等,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专题学习活动,领略民族精髓
语文教学除了课文还有许多综合性学习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途径。我常利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结合实情以某个专题为契机,进行语言和写作实践。如在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后,我组织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鲁迅,感悟名家”,我结合学生实际自选了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查询和鲁迅有关的资料,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文学评论,然后用朗诵、演讲、座谈、报告等多种形式交流,并结合名著《朝花夕拾》的相关知识,分析鲁迅其人其事其情感,从而感知立体、丰满的鲁迅形象,并完成作文《我心目中的他》。这个综合学习,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我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专题研究氛围中感受伟人的精神。此外,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结合语文学习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去体验,使文化传承的意义更为深远。
四、编辑优秀作文,激励文学创作
为了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写文章。这样既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在师生的交流和学习中,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真是“一举两得”。如亲情作文中我写了给自己父亲、母亲的一系列文章;汶川地震我写了《活着!真好》;运动会后我给没拿到第一名的班写了《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毕业在即我写了《又是一年离别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他们一起行走在写作的道路上,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我的每届学生毕业,我都用心收录他们3年来的优秀作文编成毕业文集收藏,至今我已编了3届学生的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恰同学少年》、《风过无声碎花语》。我想,这些可能稚嫩的文字一定会成为孩子人生中值得珍藏的有意义的精神财富。通过这些方式,师生一起品味欣赏,评论文章,气氛热烈,情趣昂扬,真正把传统文学的根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谈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 篇8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文课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渗透在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一、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愈来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当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人们更是非常现实地看中科学而轻视人文,看中技术而轻视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芜了精神家园。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要在语文课上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让他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社会得以进步。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的文化。本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既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又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感受。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5~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错过了季节,即使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因此,在小学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应成为一种国家课程行为方有力度,方见实效。
四、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学古文开始可以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以载道”。白话文的经典美文也很多,也要积累。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五、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1.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內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2.古诗,不可忽略的财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亲情教育。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重视亲情。
(4)友情教育。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情。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3.经典诵读,文化积淀的阶梯
“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我校有专门的《国学》课本,《三字经》《弟子规》等著作的开设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如学完《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简单地解释几句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有的学生晚上回家,妈妈叫他,会很快来到妈妈面前,不再懒得回应,甚至在“母亲节”那天还给妈妈端上了一盆洗脚水,妈妈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4.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学习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但有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间接经验的来源——社会实践。结合实验课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调查,同学们能够了解许多传统文化。
其实,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宽泛了,作为教师未必能一一说出来指导学生,我们还可以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画一幅山水国画,吟一首优雅的古诗词……相信这些点点滴滴的熏陶感染,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我们的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就是深汲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断的泉。教师就是要做那挖井掘泉之人,为学生输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课例11-29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08-05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08-11
传统文化与设计教学10-05
2016传统文化教学教案05-11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0-28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09-10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07-14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免费07-20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法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