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精选12篇)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世界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也是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准。因此,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 自然也承载了更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是它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很好的诠释给了全世界。所以, 语文教学应该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互相体现。
在语文的新课改中明确指出, 语文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基本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它诠释着我们人类文明。所以,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前提, 大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热爱语文学习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 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人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从小就接受最正确的教育, 以杜绝如今社会上冷漠现象。
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热爱祖国的情怀。想到做到, 才能真正弘扬我国的文化宝库。以下是笔者对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的几点粗浅的拙见。
一、将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到极致
小学语文教学中, 课堂依旧是教学的主要阵地, 课堂依旧承受着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任务, 除此之外, 语文老师还要尤其关注学生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来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研究应该是贯穿在教学的整个阶段, 或者说是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 通过练习写一手好字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硬笔书法的好坏往往关系着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我们常说“字如其人”, 所以在教学生写字的时候, 要积极倡导“写好字, 走好路, 做好人”。其中写毛笔字是我国独有的, 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通过学生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 再要求学生从一笔一划做起, 慢慢的培养学生养成写一手好字的好习惯, 从而也就达到了用文化底蕴来感染学生的目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他们从中获取的不仅仅是正确的书写姿势, 还有端端正正、洋洋洒洒的一手好字, 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引导了学生欣赏和临摹书法作品时如何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例如汉字的象形字, 很多字和实际的物体都具有相似性;或者通过字的结构也可以判断出这个字的含义。这就是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通过如此的引导,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其实最简单的写一手好字也是弘扬祖国的文化传统, 也一样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热爱。
(二) 从语文课本的古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中算起来和我们距离最近的就是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了, 他们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载体, 而且古代诗词还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 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作者的心理感受等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好每一首诗词, 细细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其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 更是古代文化精髓的结晶。对于古代诗词的品味和学习, 笔者从以下两点和广大读者分享:
1. 小学生感性认识很强, 教师要做必要引导, 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的心境。
古代诗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性很强,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简简单单二十个字, 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 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 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足可见古代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但这首诗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白话文来进行翻译, 经过反复朗读的话, 就会感觉比较苦涩乏味了, “一会儿抬头看月亮, 一会儿低头想家乡”, 虽然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 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变味了, 意境没有了。对于古代诗词的朗读, 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 让学生们读出作者的意境, 读出作品的韵味, 读出节奏感, 读出文化来。
2.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介绍诗人当时写作时所处的历史背景, 从而让学生可以联想到作者当时颇多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感情一般都比较含蓄,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花大力气, 启发学生逐句地讲解, 细细体味诗人当时的心境。
(三) 丰富学生语言的累积, 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小学语文是学习的基础阶段, 教师要注意学生有关语言的累积, 引导学生了解吸收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使其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个人素质的修养。
1. 联系实际生活, 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的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来学习。
尊重孩子的个性,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对于存在个性差异较大的部分学生, 教师还可以采用分层分组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2. 丰富教学模式, 把枯燥的课堂变成动感的天地。
对于语文当中的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 没有任何的诀窍, 机械记忆是一个枯燥的过程, 教师应尽可能地来丰富教学的模式, 改变学生记忆的方式, 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二、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时电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学校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同样, 学生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很多影响。但是学生的本质都是单纯的, 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古今中外, 凡是有巨大成就的成功人士, 没有一个不重视阅读的, 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学生成功当中的记忆黄金期, 让学生领略名家名篇, 诵读古代美文, 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新课标中也强调过,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要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 调用自己所累积的各种知识, 以获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小学生的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进行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 让学生来做阅读的主体, 用心去感受我们的教材课文, 用传统文化独有的审美观去发现美、欣赏美。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是非常到位的, 有体现关爱他人的一面, 也由反映伟人领袖优秀事迹的一面, 有反映传统美德的一面, 也有反映革命优良传统的一面。。。其实这些都是取值于传统文化的积累。教师要经常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用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品味的提高。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只有当我们走进她时, 才会发现传统文化的光芒。
总之, 我们有信心也有理由相信, 只要我们坚定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果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就会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2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交工具。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考虑最多的不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应付考试的技巧。然而,语文作为我们日后三观形成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不只要有应试技巧,更要有积极、乐观、正能量的思想。近年来,“国学热”一直长盛不衰,《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这些以前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优秀古典书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华诗词大会更是将凝聚了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诗词歌赋用现代传媒手段将其发扬光大;从周末的奥数班、英语班到现在的书法班、围棋课,这不只是国家提倡的结果,更是当代人们思想水平提高的表现。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结合起来呢?笔者从以下几点浅谈以及的观点和见解:
一、塑造专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挑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教学;
四、营造古今结合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育,师资队伍,经典书籍,学习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塑造专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
古代的私塾老师不是凭借教师资格证才被称之为老师的,他们无一不是有着过人的才能,满腹诗书经纶,一手漂亮的书法,出口成章甚至能歌善舞。举手投足之间处处显示出专业的语文素养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人作为老师是因为这些老师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和教学时所教给学生的一致,这也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模仿和接受的。在现代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前课后的语文教育中,打造一支专业而优秀的语文老师尤为重要。
什么才算是专业而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语文老师要有最专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智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对于日后学生的人文观念、道德观念、法律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基于“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语文老师自身要有一种正能量的人格魅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和自身修养。教育讲究教书和育人。所谓教书,语文老师需要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催着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理解,需要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感受。语文老师在个人成长中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以语文独有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在现在这个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语文老师需要在运用语文独特的价值观下接纳多元价值观,融合多元价值观,从其中提取精华排除糟粕,鼓励学生自动建立语文价值观,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观念,从而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对学习语文这件事充满信心和动力。所谓育人,语文老师要从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用积极向上、乐观正能量的思想去影响学生。人性有恶有善,在学生成长初期,语文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建立理想道德的思想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向善,通过教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生活和课堂上都能受到语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其次语文老师要有对人生为人处事的见解也就是要有处世的智慧。语文老师要在基础的语文素养上融合自己的经历对人文理念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让自己的举手投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处世也比平常人多一份豁达和淡然,把握好“无为”和“有为”的力度,引导学生做积极有为的“佛系学生”。要有对人生积极的追求,也要有在功名利禄面前勇于放下的超然洒脱。不消极佛性也不莽撞有为。最后,语文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既要让学生对自己所传达的正能量的知识认可,也要让学生保持怀疑精神,对老师对课本和教材不深信不疑,要既有认可也有怀疑。无论是在学生阶段还是在以后的步入社会的阶段,对权威既有认同也不盲目相信。
二、挑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华夏文明同样也是历史悠久,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优秀的文化源远流长,糟粕也逐渐被历史抹去。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国家,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也是汇集各家所长,博大精深。体裁不同,典籍较多,有长篇论述的也有简短有力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如何有效的结合,我们就需要挑选合适的教材和读物,让学生在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理解读物和教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识字写字,知道传统节日,懂得传统礼仪,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在生活中要引导学生长幼有序、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在性格培养上要告知学生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选择《三字经》,《三字经》以六个字为一句,押韵,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最浅显易懂的古代经典书籍,是作为学生启蒙最好的读物,该书从文学到历史,从为人处事到传统国学,虽说也有糟粕的一面,但少之甚少,他的文化价值一直被世人所推崇。稍
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要注重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从之前简单的学会识字写字到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毛笔字,品味汉字的结构,感受汉字的文化底蕴。从简单的孔融让梨的小故事到古代诗文的经典篇目研读,从知道自己民族风俗习惯到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个时候就可以推荐学生学习《弟子规》、《百家姓》以及《千字文》等一些优秀传统书籍,让学生在一些短小精悍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感恩,懂得是非。并逐渐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在学习这些古籍读物的时候老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从字音字形开始,让学生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生词生字,并且了解这些字词的不同意思。同时学生在学习传统古典书籍的同时也可以积累成语、谚语、写作时需要的素材。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来深入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在中学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学习一些优秀的诗词歌赋古文典籍的时候,更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意境,带领学生了解语言的修饰,古诗词的格律,阅读容易读懂的文言文,了解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并且了解国家统一的意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推荐学生深入的去学习唐诗宋词和元曲或者《诗经》、《史记》以及《老子》、《论语》等。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时代对中华文化的不同表达。
三、开展多样化语文教学
这个依然是根据年龄阶段来开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抓住这个阶段学生爱玩的特点,可以采用有奖知识竞答,玩游戏,唱歌谣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抓住学生乐于表现的性格特点,在学生中挑选典范树立典型,让学生带动学生。在每年颁发三好学生奖项时增添尊敬师长奖、文明礼貌奖、爱护环境奖、助人为乐奖等可以表现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奖项。让学生认识到传承我国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和学习同样重要。中华传统节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虽然大多数传统节日现在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老师无法在节日当天带领学生去学习这个节日的历史来源和文化风俗,但是,在节前,开展传统节日故事会和交流会,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保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去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以及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和中学时期,学生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可以开展相关的读书会和更为高水平的知识竞答,在学习古典书籍和诗词歌赋的时候要让学生去挖掘了解除了老师要求之外的中华文化之美,例如古代的礼仪规范、穿着打扮、宾客礼仪等,让学生自己根据相关文章编出舞台剧,亲自研究古代服饰的特点,人物举止投足的气质。在传统节日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清明节的时候带领学生去为英雄烈士扫墓,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和谐社会来之不易,我们的无忧无虑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端午节的时候带领学生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在此过程中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秋节的时候一起吃月饼,了解这个大团圆的节日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每个节日的气氛和背后的文化。在这些活动的期间,让学生去搜集和这些节日有关的故事和诗词歌赋。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语文知识的积累。
四、营造古今结合的学习氛围
古有孟母三迁,说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的时候,我们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校园里的名人雕像,教学楼走廊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宣传,教室里墙上的古诗古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就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有国学内容的动画小故事;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类似于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比赛。
总之,我们应该从教学的方方面面让中小学生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其进行创新和传承,用符合当代社会流行的方法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漫长且需不断创新的事情,要从学习的细节入手,让语文教学回归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去。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汉字文化 诗歌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保留了国家的历史特点,具有传承性。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作为主要语言教育工作者,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只有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和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蓬勃的发展。
一、汉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编字猜字谜
组合法、象形法以及意会法是教师让学生明白猜字谜的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根据字谜的表面暗示,把要猜字的笔画进行加减,再组合另外一个不同的字。例如,四个人搬木头猜一个字,四个人把木头举起来,木头在上人在下,四个人一根木头就组成了“杰”字。在例如,一个人搬两个土猜一个字,一个人把两个土堆起来放一起就组成了“佳”字。
象形法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把字的筆画来比拟成不同的事物。例如,窗下一支冲锋枪,因为“畀”字上部为田象形窗户,下部“丌”酷似一枝冲锋枪,所以这个字是“畀”字。再例如,草下藏着一只鸭(猜一字),谜底是"艺"。这里把"乙"字看作是"鸭子"的形象,谜面"草下藏"("草"字的下面部分掩藏起来)即为"艹",与"乙"合之为"艺"字。平地盖起楼三层(猜一字),谜底为"且"。"且"字底下一横看作"平地","且"字的整体结构就象是一座在平地上盖起的三层楼房。意会法是要用联想的思维去猜出字的意思,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联想思维后老师再去解答,例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采用这三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也提高了汉字的趣味性。
(二)了解汉字的起源对汉字趣味性的增加
要想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就要让他们先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例如,老师可以专门做一个汉字起源与发展的视频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历经了由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文字的起源与发现》加深他们的了解。只有在学生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学中的实际演练过程。
例如,学习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美丽秋天景色,说出图中的树木花朵都像什么字,再用多媒体的方式实际演练出这些字的发展历程,最后告诉学生要学的字都是根据图上的图像演变而来的。识字的过程一般都是从简单笔画的字到复杂笔画的字,这样的认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更使得学生了解了文字的魅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拓展课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学好汉字的信心。
二、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有节奏感的朗读能更好的体会诗中的情感
只有通过具有节奏和带有情感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诗中所表达的形象,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更好的情感,所以对教师而言,要先培育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例如,五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二下三,如唐代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其基本句式也应为上二下三,即“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前两个字一起,顿下,两个字一起,顿下,然后三个一起,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等。
又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和咬字重力,以及朗读的语气和语调的高低,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搭配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中的美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运用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如果只是仅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而没有更好的领悟出诗歌的意境,那么也就不能学习到诗歌的精髓。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通过使得学生更好的体验诗中的意境,才能更好的对他们展示诗歌的魅力,产生对古诗中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2]。
(三)感受诗歌中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最熟悉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这些不同的传统节日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传统节日也出现在了我国小学语文的教材课本中,例如,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在语文课本中就有描写春节的诗歌,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
三、总结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学中的工作,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房殊.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2]孙小波.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中国校外教育,2015,08:45.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4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 “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 “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语文教材中的国内传统文化形象 篇5
一个组织、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形象,往往影响着其他民族和国家对其发展水平、心理认同和认知评价的水平。所以说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内在动力,所以在现行的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提供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供学生学习。文章以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文化形象作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内涵进行解读。
关键词:
★ 课堂教学要重视困难生
★ 教会重视人才要落到实处
★ 经验之谈:学德语要重视语音
★ 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
★ 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
★ 三军未动 粮草先行-谈处理中学语文教材的艺术
★ 我要的不过是一点鼓励和一会儿的重视作文
★ 重视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6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3-01
一、巧用课文适当“激情”进行传美教育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源于社会生活,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生活的支点离不开感情,就每一篇课文来说,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小学生生活的感悟能力较差,轻易发现不了,教师一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时及时抓住每篇课文的“激情点”,正确进行情感引导。例如讲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时,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教学设计。教师提问:你的妈妈是如何抚养你长这么大的?学生纷纷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叙述自己的妈妈如何对自己好,如何教育自己。随后教师启发学生:你们的妈妈如此疼爱你,把爱全部给了你们,世界上最平凡最伟大的就是母爱。距离我们千余年前,有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留下了一首引起多少儿女为它发出强烈共鸣的诗,这节课学习的古诗《游子吟》。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深情的悦耳动听的乐曲,吟诵《游子吟》全诗,让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之中。讲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突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突出了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以“寸草”报答“春晖”作比喻,表述了诗人惟恐报答不了母亲的温暖和爱的心情,表述了儿女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激的深情,奏鸣了天下儿女的共同心声。教师动情的讲述,学生真正理解了诗的主题,掌握了古诗文的常识,感悟了 “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真谛,接着升华本课主题,教育学生一定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让父母少操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尊敬父母的美德,做一个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的好学生。
必须吃透教材抓住时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述《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教育学生继承革命传统,时刻想着祖国;讲述《梅花魂》时,让学生感悟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激发爱国情怀,不能矫揉造作,一定水到渠成。学生读其文,感其行,收到最佳教育效果。如此的方法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以文育人,润物无声,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相传。课文许多篇目都可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荔枝》是现代作家肖复兴的作品,文章全文闪耀着传统美德;《江姐》一课,表现了江姐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善于抓机会,适时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二、 借助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传美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几篇课文的讲授,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小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写作训练为目的,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引领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团结合作,把事做好。通过这项活动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有计划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例如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口语作文等。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敏锐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激烈的辩论、慷慨激昂的演讲,感染在座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为生活在我们伟大的国度而骄傲和自豪。
三、古诗诵读训练进行传美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 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七十篇,诗歌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重要的载体,诗歌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最独特而有效的形式。从元谋人到明清,从有人类历史至今,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人们出口言诗,开口唱诗,诗歌让中华民族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灵动的精华,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富于表达感情。它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
合理诵读,带有感情朗读诗、词、古文,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根据每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选择曲子,让学生朗读时有更深的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注重诗的语言规范及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不畏艰难的有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教育自满的孩子有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一年的“三八”节,让小学生吟诵 “慈母手中线”诗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班风、学风蒸蒸日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应是予学生以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定要明确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关注传统美德教育在每一学科的渗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广泛、自觉、热情地融于传统美德教育,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礼仪文化教育 篇7
一、课堂渗透法
语文课本具有示例、教育等功能,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教材所提供的礼仪教育资源,在师生研讨、学习语文知识进程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
1.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词句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情操、意志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得到传统礼仪教育。如一年级的《小猪问路》一课是一篇常识性的小童话。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找到了关于小猪问路的语句,并通过让他们细读“您”“恭恭敬敬”等词语,感受小猪虽然不认识路,心里很着急,但也不忘文明礼仪的这个好行为。
2.在概括中心思想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如《独果》一课中有许多人物的对话与神态描写。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及神态的句子,并让他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概括出了文章所蕴含的“孝老爱亲”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家庭成员间只有讲究相互谦让、尊老爱幼的礼仪,才能使家庭生活更快乐和温馨。
3.在诵读课文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浸透了传统美德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受到传统美德的感染。例如,《守信》一课讲述了范式与张劭重承诺、讲信用的故事。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三次读句:一读两人约定相见日期时严肃而认真承诺的句子;二读两年后张劭为迎接范式到来打扫屋子,耐心等候的句子;三读张劭父母感慨地夸奖范式的句子。通过对以上三个重点句子的情感朗读,学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如范式一般讲信用。
二、活动实践法
语文课本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唯有通过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拓展教育赋予了学生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就给学生学习礼仪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快乐宫”“听说活动”“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活动,这些都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有用资源。例如,《拜年》一课便是进行传统节日礼仪教育的良好契机。我在教学中采用听、说结合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知礼导行。我让学生听两次录音:一听,懂得了过年给长辈拜年是一种文明礼仪;二听,学习了怎样说好拜年祝福语。随后,我还开展了说的训练:一说,让学生模仿录音说拜年祝福语;二说,让学生结合实际说如何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在听说活动之后,我将活动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拜年情境进行训练。学生在愉快表演的同时,拜年时的做客礼仪、交谈礼仪要求也一一得到了落实。
三、榜样启迪法
就学生而言,教师就是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具有其他角色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行为的养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寓言,传统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新课程不断的深化改革, 传统寓言逐渐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寓言教学不仅对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寓言教学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寓言教学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 传统寓言往往有着其深刻的寓意, 无论是对学生的思想还是语文学习, 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就其实质而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传统寓言教学有着一定的重要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1. 对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上册中《狼和小羊》的教学中, 通过对狼的残忍本性进行讲述, 并向学生传达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 坏人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因此, 一旦遇到更强大的敌人, 就要勇敢地面对, 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这样有助于学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展现生活中积极健康的一面。
2. 有助于学生在平凡中寻找真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上册的《狐狸和乌鸦》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内容的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眼光进行分辨。并对简单事物背后的隐藏意义进行归纳整理, 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闪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金子, 动听的语言并不一定是好话。
3. 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般而言, 任何一篇传统寓言都有着其独特的潜在意蕴, 而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深层次上的意蕴进行挖掘, 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寓言教学, 通过一种拟人手法将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拓展, 并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 同时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对于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并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寓言教学, 就要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寓言故事, 对场景进行创设,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进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引导学生挖掘传统寓言的形象
对学生进行引导, 将传统寓言中的形象进行挖掘, 一方面将传统寓言中的形象语言进行讲解, 在《狼和小羊》的教学中, 教师就引导学生找出对狼和羊的形象词语, 进而概括说明。同时也要正确地把握寓言故事中的精辟语言和单纯生动的情节, 借助于有声有色的朗读, 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传统语言。
3. 帮助学生探索传统寓言的寓意
一般而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传统寓言的教学, 仅仅实现对传统寓言形象的教学并不能充分地发挥出传统寓言的实际寓意,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对传统寓言的寓意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探索, 并将其寓言的实际寓意和生活相联系, 并对现实中的人和事物的某些现象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 有助于学生及时地对生活进行思考和感悟, 并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 进而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寓言的教育意义。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传统寓言的教学, 更要联系实际生活, 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和寓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培养, 并综合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 要做好情境的创设,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挖掘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和寓意, 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并为以后的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做好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学。
参考文献
[1]顾春莲.让学生从寓言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以《乌鸦喝水》为例谈小学语文引导式教学[J].考试周刊, 2014 (50) :49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9
一、诵读经典, 感受韵律之美
古典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韵律之美, 平仄押韵,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给人以美的享受。“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仍然是一个法宝, 通过正确的方法诵读古典诗词, 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山行》一课时, 我就通过范读、点名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首先, 教师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 如停顿、语速和轻重的掌握, 引导学生用相应的符号做标注, 停顿用“/”, 延长用“—”, 重音用“·”等, 让学生在诵读之前, 先掌握这首诗的韵律特点。随后,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或者借助多媒体, 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感染, 产生诵读的欲望。最后进行点名读、小组读、齐读, 在反复的诵读中, 找准韵脚, 读好四声, 体会诗词中的韵律之美。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了解、掌握古诗词中平仄押韵的特点和规律, 提高诗文素养, 感受经典诗词中的音韵美感。
诵读古诗词, 感受音韵美, 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小就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古诗词,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咀嚼经典, 享受语言之美
古典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 寥寥数语含义却很丰富, 字里行间或言志、或状物、或抒情, 特别耐咀嚼, 越读越有味。鉴于古诗词时间久远, 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更需要沉下心来, 觅诗眼、品佳句, 咬文嚼字, 让学生在研词磨句中, 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 享受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时, 我就首先把“学问”“无遗力”“始”“绝”“躬”等关键词字写在黑板上, 以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才是逐字逐句地解读, 引领学生理解、体会诗人的苦口婆心、谆谆教导。每句诗讲过之后, 我又补充了大量的赏析, 围绕几个关键的字词,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讲到“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时, 还为学生讲了“纸上谈兵”的故事, 加深学生对“纸上”和“浅”字的理解。最后再以提问的形式, 对黑板上的几个关键词进行巩固, 让学生在咀嚼中享受诗词语言的精妙, 吸收古典诗词的营养。
咬文嚼字是学习语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也是享受古典诗词语言之美最直接的途径, 一字一句, 含英咀华, 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三、感悟经典, 领会志趣之美
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不仅仅在于辞藻和韵律的优美, 更重要的是借物抒怀, 包含着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志向。所以说, 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感悟经典, 体会诗人的情怀, 学习诗人的高尚情操, 领会古典诗词中的志趣之美, 就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示儿》就是一首典型的爱国主义的诗。在教学《示儿》这一课时, 我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感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满腔爱国热情。从陆游的生平简介到时代背景, 让学生知道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想表达什么情感。告诉学生陆游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 曾经遭受了很多次投降派的打击, 在就要死去的时候, 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 还在嘱咐自己的儿子, 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别忘了告诉自己一声。为了帮助学生切身感受诗人当时的情境, 我还借助多媒体技术, 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 用声音和画面重新演绎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中的情境, 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睛和耳朵, 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的感悟和理解, 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深入到诗词里面, 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样一来,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 读起来朗朗上口, 品起来津津有味, 对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也会有更深入的探索和体会, 学习效果必然大大提升。
四、拓展经典, 体会丰富之美
古典文学是一个异常丰富的文化宝库, 小学语文课本所编选的只是九牛一毛, 是根据小学生特点, 遴选出的寥寥几篇而已。要想真正让学生走进经典, 浸润心灵, 享受和感悟经典之美, 那就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 根据学生的认知和领悟能力, 适当进行拓展, 让学生走向经典的海洋, 从而陶冶情操。
例如,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非常经典的爱国主义传统佳作时, 对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古典诗词进行适度拓展, 让学生领略更多的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更多的表现手法。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杜甫的《春望》、龚自珍的《杂诗》等, 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情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在古典诗词篇章上的拓展之外, 还有对相关知识和民间艺术的拓展, 以及对传统文化精粹的广泛关注, 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都是很好的经典教材,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从形式上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体会方法进行拓展。在古典诗词当中有许多描写时令、节日的名篇, 比如《春雨》《春晓》《元日》等, 可以以课外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学习和体验古典诗词的意境, 也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会、古典诗词接龙、表演等活动,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提高学习效果。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外延也十分广阔, 对小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文本, 需要适当地拓展, 才能让学生在宽度、深度和精度上接触和领略古典诗词的丰富之美。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10
小学语文教材中容纳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 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教材中共有23篇课文蕴含了我国的红色文化内容。其中二年级教材中有《祖国在我心中》《歌唱二小放牛郎》《江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4篇课文;三年级教材中有《国徽》《回自己的祖国去》《朱德的扁担》等3篇课文;四年级教材中有《爱我中华》《飞夺泸定桥》《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纪念日》《七子之歌》等5篇课文;五年级教材中有《一个苹果》1篇课文;六年级教材中有《一夜的工作》《长江之歌》《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长城赞》《我站在铁索桥上》《可爱的中国》《你, 浪花的一滴水》《金色的鱼钩》《南沙卫士》等10篇课文。
这些课文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为英雄的故事, 有《歌唱二小放牛郎》《江凡》《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可爱的中国》《南沙卫士》;第二种为伟人的故事, 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回自己的祖国去》《朱德的扁担》《一夜的工作》《你, 浪花的一滴水》;第三种为战争的故事, 有《飞夺泸定桥》《纪念日》《一个苹果》《我站在铁索桥上》《金色的鱼钩》;第四种为歌颂祖国的内容, 有《祖国在我心中》《爱我中华》《七子之歌》;第五种类型为祖国的象征物描述的内容, 有《国徽》《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长江之歌》《长城赞》。
不同类型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我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讲述英雄的课文中, 通过英雄的事迹, 歌颂他们的精神, 传承他们的价值观。《歌唱二小放牛郎》《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可爱的中国》描写了在残酷的战争之中, 在残暴的敌人面前英雄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大无畏精神。放牛郎王二小、雨来、狼牙山的五壮士、方志敏感动着每一个捧着教材和捧过教材的人, 他们的形象永远生动地驻扎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在讲述伟人的故事的课文中,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以及成为总理后的辛苦工作、华罗庚的要回到刚刚解放的祖国的坚定的决心、朱德军长的“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执拗中深深映射的平易近人不搞特殊的品德还有像春雨一样渗透人心、象一滴水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的雷锋, 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被伟人的品德光辉滋养。在描写战争的课文中, 为保障主力军顺利过天险大渡河, 红军奋不顾身地冲入熊熊大火, 飞夺泸定桥;防炮洞中几天没喝过一滴水的战士们, 谁都想把一个苹果让给别的战友, 完全忘记了自己, 炮火连天的岁月中战友们舍己为人、相互关怀;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人物, 为了三名红军小战士能够顺利走出无边无际的草地, 把仅有的一点点鱼汤全部留给小战士而自己则吃草根鱼骨最后牺牲在了草地中。残酷的战争、艰苦的战争年代更加凸显了革命前辈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我的眼力这么好, 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中”温柔的话语、坚定的信念就这样像温暖的春风让人无比陶醉。国徽、国歌、长江、长城是我国的象征, 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了解祖国的象征, 更把祖国放在自己的心中, 爱国的情怀在就这样牢牢地扎根于每一个小学生的心中。
按照形式的不同, 其中有儿童诗歌, 有儿童故事、儿童散文、歌曲四种类型, 不同类型课文, 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红色文化的美,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红色文化审美。诗歌朗朗上口的语言和歌曲的韵律性容易让小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内容的同时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也随着诗歌的语言驻在了小学生的内心深处。故事的生动性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故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审美的冲击, 让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儿童散文则用丰富的情感滋润着每一个小学生幼小的心灵, 让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观成为小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着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感受其文化内涵, 让红色文化的所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传承下去。
摘要:利用红色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时代要求, 小学语文教材中容纳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 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我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
我们必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小学时期是培养良好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语文系统学习的肇始阶段,我们应该抓住契机以恰当的方式来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渗透并不是学几首故事和寓言,我们要注意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鉴于此,下面我结合教学经验以儒家五常美德为例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仁
孔子曰“上下相亲谓之仁”,孟子曰“仁者爱人”,作为五常之首,仁也是儒家传统道德理念的核心,它指的是以忠孝悌等理念为基础的人与人相互亲善,这对当前社会有指导意义。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滋润生活,没学会谦让礼爱,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他们性格往往孤僻,不愿意与人分享。如果我们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仁的思想,肯定会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性起到启发和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选用的很多优秀文章都彰显“仁”的精神,这就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和弘扬仁的精神奠定了物质基础。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和《陈毅探母》就是启发学生体会长辈为后代的成长付出许多艰辛和劳累,让我们从小懂得要孝敬长辈的道理。这时一家人的相爱是孩子们实际生活中容易体会到的“仁”。三年级下册的《菩萨兵》通过红军在长征的艰苦行程中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超越血缘的家国情深,这是孩子们不容易体会到的仁,需要我们加以深化启发和引导。
二、义
孟子曰“舍生取义”。义,本意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对公正和合理行为的概括,同时它也是捍卫“仁”的基本准则。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倾向于利益,这就导致义的缺失。
义是利群济困。学了人教版小学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们就要给孩子们渗透乐于助人的美德,让孩子们理解“哪里需要献出爱心,我们就在哪里”,不但歌颂了雷锋的美好品质,还产生了积极的德育效果。
义是奉公爱国。人教版选用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狼牙山五壮士》等就是通过为人和英雄的故事来让孩子们形象感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在内心建立和完善责任感,规范自己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礼
礼是古代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但是礼在现代指的是礼貌。小学生正是学习礼节的好时期,我们要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礼貌规范,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遵纪守法,学礼、知礼。
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我们在渗透礼的时候不能是耳提面命的说教,要结合具体事件进行形象引导。比如,学习《草原》一文,我们就可以结合视频资料让孩子们了解蒙古同胞的特殊礼仪;学习《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就要引導孩子们认识到要礼貌待人;学习《将相和》就不能以貌取人……其实很多文本都会涉及礼貌、礼仪的内容细节,我们可以不显山不露水地给孩子们渗透到思想认知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知书达理的好孩子。
四、智
智就是聪明智慧,子曰“智者不惑”。大家都想变得聪明,但有的学生相信聪明是天生的,为自己学习不好找借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渗透对智的新理念。
学习《晏子使楚》时,我们可以通过动画让孩子们观看晏子机智应对楚王的故事,通过故事启发孩子们智就是要拓展思路,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学习《詹天佑》后我们就要启发学生向詹天佑学习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积累和训练的结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摆正态度更加努力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五、信
人言为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的实例在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小学教材中也有不少渗透信的章节,我们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
相信大家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里面的小男孩最终尝到骗人骗己的后果。而人教版《我不能失信》讲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要使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中获得启示。
本文是我联系课堂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几点尝试心得。总之,小学时期是渗透和传递传统文化的起点,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中。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 篇12
一、语文教师所具有的素养同汉语文化的关系
小学语文的教学同汉语文化之间存在三个层面关系, 首先为语言学层面;其次为教育学、文艺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层面;再次为哲学层面。而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思维方式、社会观、文学观、审美观、哲学观等角度将语文教学同汉语文化之间关系理清, 对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关注, 唯有如此, 才会深刻、自觉地反思教学方略、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进而将富有新意、系统的见解有效提出。唯有强化小学语文教师汉语文化的意识、提高汉语文化的素养, 方可增强其传承我国汉语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进而充分体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所具有的母语特性以及文化品格。比如对《春联》一课进行教学时,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汉语文化中春联文化以及春节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春联的起源、意义与创作特点等, 唯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将春联文化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对此篇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汉语文学涵养。
二、识字写字的教学同汉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当前仍在使用且唯一保存的表意方面文字为汉字, 不同于声入心通类表音文字, 我国汉字属于形入心通型文字之一, 其直观性、形象性较强。且汉字的形体变化与字数众多, 然而具有有限的构字部件。在常用字当中声符在400个左右、义符在200个以内, 绝大部分的声符、义符构字能力较强, 这亦使汉字内部的结构系统性较强。
由于汉字文化内涵、文化特质较强, 因此应将中华文明有效传承, 在教学汉字时利用汉字特点, 将识字教学所具有的文化方面功效努力发挥。首先为唤醒内驱、激发兴趣, 即将汉字本身的趣味性、形象性揭示出来, 将无意记忆转化成有意记忆, 使枯燥、抽象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亦使学生喜欢汉字、主动学习汉字。其次, 有意识的对汉字内部所具有的系统性进行利用, 有效利用字同字之间在声义、形声、形义等方面联系, 在精心点拨以及加强梳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规律充分发现, 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学生识记难度的同时, 使其学会独立识字、举一反三。再次, 将汉字文化的资源充分利用, 将汉字所具有的文化方面内涵揭示出来, 在增加学生底蕴、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将学生文化素养提高。比如教学“月”字时可提示学生该字同月亮的外形相似;“从”像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的后面;“明”是一个太阳加一个月亮, 太阳和月亮走了就是明天;带木字的汉字均同树木相关, 比如果、枝、林、板等。
三、写作教学同汉语文化的关系
我国有优良写作传统, 有了文字后留下了经史子集, 亦留下写作技巧经验总结, 对于写作本质所具有的较为深刻理解。所以在小学的写作教学当中应该重视写作在社会以及人生的重大作用。基于此基础上在写作的教学当中应渗透我国文化的一些思想, 主要包括如下三点。首先, 要倡导为情造文;其次, 倡导为文应追求真实与真诚;再次, 倡导写作肩负的是严肃社会责任, 将正确思想表达出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写作方法训练上主要包含两条宝贵经验, 第一为诗教传统,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当中对于诗歌所具有的作用非常重视, 利用诗歌来对人的性情进行陶冶, 亦从诗歌中对表达手段进行学习。第二为多读传统, 即博览群书之基础上将写作门道悟出, 进而将写作能力提高。例如, 在写作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利用“互文见义”的修辞, 可利用《出塞》这首边塞诗中的句子。互文指古代诗文相邻句子当中采用互相补充的词语, 有机结合来表达完整的一个意思。而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即利用此类修辞,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
四、口语交际的教学同汉语文化之间关系
当前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一类语言为汉语, 所以新课程把口语的交际教学当作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口语交际。第一, 我国非常讲究礼仪, 我国民众在口语的交际中对人同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注意, 应将自己同其他人在身份、性别、年龄等方面界限处理好, 将一定礼节与尺度把握好。第二, 我国民众对于谦虚较为重视, 将这个看作美德, 因此进行口语交际时主张说话要留有余地、退让、恭谦。第三, 我国民众对隽永的一类表达方式较为倡导, 深受欢迎的是风趣幽默、旁征博引的谈吐。在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的教学中皆应选择性的吸取、运用上述这些汉语文化。比如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可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让学生知道乌鸦之所以丢了肉是因为太得意, 不谦虚, 经受不住夸奖, 使学生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将付出代价, 进而在日常的交际中学会谦虚。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中的创新教育07-09
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07-12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08-21
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12-09
小学语文精神文化09-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08-1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11-15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08-24
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探讨09-28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