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2024-10-19

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通用7篇)

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很荣幸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因为以前教初中,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按照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和黎老师交流时,黎老师觉得这种方法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给了我这个任务,和大家交流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这个话题。所以今天,就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来谈谈这个话题。

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有许多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表现出来就是: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注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 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下面我以说明文、小说、散文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说明文文体知识见PPT。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奇异的激光》。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特征,把握中心,理清结构。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作者按照什么结构来安排材料的。《奇异的激光》这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三方面说明激光是“奇异”的光及其广泛用途。《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体与水密切关系”及喝水的意义来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使我们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懂得讲究科学饮水。

第三、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大概的模式。比如“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比太阳”这个词明确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激光是最亮的光这一特点。从而给学生总结出,赏析说明文的句子的基本模式是——这句话使用了什么 2 说明方法,形象准确(或具体)地说明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哪方面的内容。(小学阶段我们只要求掌握常见的集中说明方法,但是教材中出现摩状貌、作诠释等不常见的说明方法时,建议老师们直接给学生名称,不要求掌握,但出现一次就介绍一次,学生会逐渐熟悉并加深印象,以后到了初中以后他不会陌生。其实关键就是老师们要对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意识,比如《奇异的激光》“由于它发光的方向集中,因此它能发出特别亮的光。”这一句是典型的作诠释,老师们给学生简单介绍就行,不要求掌握,学生们记住的就是说明方法中还有作诠释,摩状貌。)

第四,逐段概括,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中的“目前”一词,能否删掉。要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一次对该结论做了一个时间上的限定,它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出现比激光更准确的测量工具,这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初中必考的题型,小学前几次调考中,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题型,我们除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同时也教给了他们答题技巧。)

(其实对于说明文来说,只要形成了文体意识,说明对象,说明文结构,说明的中心都是很简单并很容易掌握的,我们教学的重点放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其好处的分析上,让学生能准确判断,并体会出它的好处;能品味那些词是准确的介绍了事物的某种特征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出示PPT。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解决分段,拟小标题。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为什么写? 主题,明确写作目的。

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了解到形势(有的教参上概括为爸爸夜归来,其实就改变了主人公,前后不一致了);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赏析人物:

训练点: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 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

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技巧:可以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

《夜莺之歌》中的对夜莺的动作、语言描写都非常传神的表现出了人物的特征 还可以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

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跳河逃生看出他的机智,所有的行为都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可概括为:

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小英雄雨来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情)

④揭示深化主题;(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夜莺之歌》中的细节描写„„

具备文体意识后,再长的小说都只需抓三要素进行分析:理情节、析人物、赏技巧从而明确小说主题。

我们再来看看散文。北师大教材散文很多,尤其进入高段后,散文数量明显增多。像这一册教材三单元和五单元基本都是散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散文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看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我们常说的散文,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比如,今天老师教学的《花脸》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花脸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为出发点,道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很有内涵的生活哲理,语言平实、通俗亲切,感情充 沛。本文的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学生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考虑文体特点,设立好着重研究的目标,就可以迅速让学生发现本文的闪光点,把握住重点。如何确立研究目标呢?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花脸》这篇文章作者就是要借回忆小时候围绕花脸而发生的事来表达对花脸的热爱,对美好童真童趣的怀念。《荷塘旧事》对农村美景的回忆,对年少友情的怀念、《我喜欢》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花脸》的线索非常明显,全文就是以买花脸——演花脸——因花脸闯祸受罚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我喜欢》以“喜欢”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三峡之秋》以时间为线索。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花脸》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首尾呼应的特点非常明显,按照总分总结构分段后,再按线索分层,文章条理一下就清晰了,也就能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花脸》我们就可以把重点放在细节描写上,通过品味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欢,从而达到对美好童真童趣的怀念。《荷塘旧事》放在景物描写的品味和体会纯真友情上。《三峡之秋》放在对景物的描写。《红树林》放在托物言志。这些写作技巧不用讲解太深入,出现一种就明确名称,大致了解就行了。

语言。总的说来,散文的教学首先重在读,在读中了解结构,明确线索,品味 7 进入高段后,我们的课文篇幅普遍加长了,如果面面俱到,要讲的太琐碎,两课时讲不完,教学进度完成不了;学完以后学生脑子里有的也只是琐碎的信息。如果我们从文体角度入手,在第一课时明确文体,明确该文体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相应的阅读方法,层次结构理清楚,文章大体内容就掌握了。第二课时进行相应的语言及写作技巧的赏析,重点突出,时间也充足,能够保证我们的教学进度。我在教学中通常这样训练学生:第一课时:第一、明确文体,第二、回忆该文体的阅读方法、第三、理清层次,完成结构提纲。第二课时:说明文进行说明方法的品味,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散文品味语言及写作技巧。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在备课中,老师就要主动体现文体特点,使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能感受到文体特点,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在预习中学生能主动按照该文体的阅读方法把握侧重点,全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水平。教学中,老师可以抓好“感悟文本特点”——讲一种新文体时,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阅读方法”——根据文体知识点确立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步骤;“实践阅读方法”——第一篇课文带着学生按照步骤逐步学习,以后遇到同样文体的课文先复习阅读方法,再进行学习逐步强化,形成文体意识这三个主要环节。这样,既教给学生可具体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中即能加深对方法的理解,也能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篇2

文体是教学文本的表达范式, 是文章形式特点的规律性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依体而教, 语文教学才有“语文味”, 才能避免“泛语文”“滥语文”甚至“非语文”的现象发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虽然没有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的文体那么明显, 但每一篇文章在文体上还是有鲜明特点的, 只要具有自觉的文体意识, 我们也可以一眼定文体———古体诗词、现代诗歌、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说理文、科普文、记叙文 (散文) ……由于文体的不同, 我们解读文本的旨趣也就不一样, 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就不一样, 选择的教学策略、进行的语文训练也肯定不一样。本文试以《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为例, 谈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依体而教”。

一、依体而解, 正确解读文本价值

对文本教学意蕴的正确解读, 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更是提高三维目标融合度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基础之基础。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发生偏差, 必然会偏离甚至远离阅读教学的宗旨, 尤其是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不同的文体, 其表达的主旨是不一样的:写人的文章, 其写作的旨趣一般是指向人物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揭示人物的特点;写事的文章, 其写作的旨趣一般是指向事件的意义,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来揭示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写景的文章, 其写作的旨趣一般是指向景物的独特性,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景物的喜好。因此, 对于不同的文体, 我们需要不同的解读指向, 也需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解读策略和路径。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 全文共12节, 条理清晰, 描写细腻, 情节生动。和教学参考书上一样,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将这篇课文的文体确定为“寓言故事”, 因此, 在解读这篇课文时就和解读其他寓言故事一样, 定位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寓意上, 即“本文主要告诉我们的是, 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是危险的”。

那么, 这篇文本的写作意图是不是仅此而已呢?这篇文本是不是一个纯粹的寓言故事呢?

从对文本的整体结构分析来看, 显然不仅仅如此。我们首先来看看“百度”中关于寓言的定义:“篇幅短小, 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 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以此来判断, 《螳螂捕蝉》似乎不能算是一篇纯粹的寓言故事。在《螳螂捕蝉》这篇文本里, 少年为了能够说服吴王而刻意创设情境, 通过故事晓以利害。在这一过程中, 作为说者的少年虽不露声色, 但听者吴王却步步入局, 走进了“螳螂捕蝉”的故事中, 道理不言自明。这显然已经不再是寓言故事的文体风格。文中少年利用比喻的手法借“螳螂捕蝉”一事说明“攻打楚国”之理, 这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领悟的。

再从文本的言语形式上看, 文中为了表现少年的智慧,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描写方式, 特别是对少年动作与语言的描写, 其语言的表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写人叙事类文学作品的用语特点, 明显不同于寓言“简洁客观”的用语特点。因此, 这篇文本具备了叙事性文本的话语特点, 既有细腻的人物描写, 又有完整的事件呈现, 其故事性不仅仅停留在“螳螂捕蝉”这一纯粹的寓言故事上, 似乎更具备了历史故事的叙事特点。

当然, 我们还可以从课文后面所提供的主要问题入手找寻作者写作或者是编者选编的意图。《螳螂捕蝉》课文后面提供的问题是:“听了少年的话, 吴王为什么就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很明显, 吴王从少年的话中, 已经知道了“螳螂捕蝉”所蕴含的另外一层含义———攻打比自己弱小的楚国, 必然会导致比自己更强大的其他国家对自己的进攻。可以看出, 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 只是用来改变吴王治国思想的一个浅显却充满深刻道理的事件, 而这个事件正是改变吴王思想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问题设计, 已经完全跳出了寓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寓意的单一目标。

因此, 对于《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来说, 不能简单地将教学定位在“寓言”上, 而应将学习少年规劝吴王的言语技巧作为教学重点。文中少年借寓言故事晓以利害, 说者虽不露声色, 听者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 少年用简短的语言权衡了利害, 道理不言自明, 让吴王豁然开朗, 这不能不令人信服。因此, 少年的劝是智劝, 是曲劝, 是巧劝, 是妙劝, 是语言智慧, 更是人生智慧。因此, 将寓言故事巧妙融入故事背景中, 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既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又学习寓言运用的环境, 才是这篇文本教学的重要旨趣。

所以, 在拿到教学文本的时候, 我们首先要有文体意识, 要学会问问“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这类文章有什么样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些问题, 我们才能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 放大教学文本的价值, 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材料。

二、依体而教, 准确锁定目标与路径

不同体裁的文本, 其教学的重点是不一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分学段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年段、各种文体的教学要求。在第三学段中,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在教学前, 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文本的体裁, 根据文本体裁确定教学目标, 并科学规划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如果将《螳螂捕蝉》一文确定为寓言, 那么教学目标就应该定位在理解寓意上, 让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由于寓言体裁的文本篇幅短小, 内容浅显易懂, 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因此, 教学这篇文本时, 其教学目标就是了解“螳螂捕蝉”的含义, 说说自己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的感悟。我们可以采取“用寓言的方式教寓言”, 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分析因果, 揭示寓意, 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这样去教,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毫无疑义地指向对“寓意”的理解, 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 应该是一种轻松的、没有认知冲突的学习过程。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已经认识到《螳螂捕蝉》不是一篇纯粹的寓言, 而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本, 那么我们自然就要用“叙事类文本的教学要求”来确定此文本的教学目标。因此,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一是能复述课文 (借助提供的词语或者简单的提示) ;二是掌握“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含义, 并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 说说领悟的道理;三是学习前后呼应的写法, 体会首尾相应的写法;四是学习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初步了解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法则。这四个教学目标, 前面两个可以是寓言教学的目标, 但后面两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依体而教”的原则。因为“体”是写人叙事的, 所以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还要更多地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一是文本布局谋篇之独特;二是少年劝说方式之智慧。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 我们在教学此文本时, 就要将理解文本语言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少年在园中“转来转去”的场景, 从“毫不介意”“三个早晨”等简略的描写中感知少年的不正常的行动“终于被吴王发现”, 由此就有了故事的发展, 就有了少年与吴王的对话。少年与吴王的对话是作者详写的部分,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和赏析少年讲故事的精妙, 特别是其不急不躁、不紧不慢、步步推进、旁敲侧击的劝说艺术。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理解吴王的“恍然大悟”, 以及“听了少年的话, 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去教, 才能教出《螳螂捕蝉》的真“味道”。

可以看出, 不同的文体, 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以此类推, 我们可以知道, 教散文 (无论是写人的还是写景的) , 应该扣住散文的文体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其丰富的联想、自由的取材, 品味其含蓄的语言、形象的表达, 在领会含蓄的主旨等方面下功夫。教诗歌, 应该扣住诗歌的文体特点, 引导学生在了解意象的基础上, 在把握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主旨等方面下功夫。教说明文, 就应该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知晓说明用语的准确性。

三、依体而练, 精确选用语用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中的一篇文章在谈到“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时指出, “文体在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中应发挥出应有价值”。那么, 对于一篇教学文本而言, 除了共性的阅读教学要求之外, 我们还必须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 依据不同文体语言表达的特点,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 科学设计并组织训练, 给学生搭建语言文字训练的平台, 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果将《螳螂捕蝉》作为寓言来教, 语言训练就可以安排复述。一般来说, 复述寓言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其记忆能力, 还能帮助学生拓展言语思维空间, 在“添枝加叶”和“删繁就简”中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并在“添枝加叶”和“删繁就简”中与原文进行对比, 体会寓言故事的语言特点。这也是所有寓言故事可以采用的训练方式。

但是, 如果仅仅将复述作为《螳螂捕蝉》一课的训练内容, 那显然是远远没有体现这篇文本的教学价值。因此, 在教学时, 我们应该根据《螳螂捕蝉》一文“大故事中有小故事”的叙事性特点, 安排仿写性练习———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寓言故事, 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言说对象, 创设适当的语言环境, 将这些寓言故事渗透到对话环境中, 像“少年”一样“劝说” (鼓励、肯定、教育) “吴王” (长辈、同辈、邻居) 。比如, 我们可以同样以“螳螂捕蝉”为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创设一个社会交际的生活情境, 将“螳螂捕蝉”这一成语运用到创设的特定情境中, 进行仿写或者仿说练习, 提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真正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接与相融。

当然, 对于这一类的文本, 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类似文本的拓展阅读,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 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因此, 当我们对《螳螂捕蝉》一文进行文体的识别与界定后, 可供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内容更加丰富, 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这也提示我们, 不同的文体, 我们组织学生训练的点是不一样的。教学写人的散文,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揣摩人物描写的经典语段, 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写事的散文,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体悟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妙之处, 练习将一件事情写具体。教学诗歌,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类诗歌的收集与品析, 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学说明文, 让学生体验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训练用科学的、恰当的语言将事物的特点讲清楚。

小学语文教学要淡化文体意识 篇3

首先,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在品词析句中提高儿童理解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作为教师,要借助教材这个主要学习载体,引导学生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和人物进行深入对话,触摸高尚的灵魂,把语文学习引向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应把学生的注意力过早引到文体的名词术语来。

其次,就小学课文的实际情况而言,不少课文本身就兼具几种文体特点。比如,苏教版教材经常出现的“文包诗”形式,实际是对诗歌的改写,兼有记叙文和诗歌的特点。多数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像上面提到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实际上也主要以记叙为主。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除了诗歌、小说、戏剧,大多数课文都是记叙文,它们的文体特点非常明显,没有强化的必要。

再次,在小学阶段,过分强化文体意识,可能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忽视学习的重点。这样做,势必造成学习的肤浅,不能和文本深入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走向形式主义。像上面提到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论据,学生实际上关注的是三个事例和论点的关系,而不是抓住文中语句去体会人物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过早强调文体意识,语文学习的过程反而虚化了。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基于文体意识的神话教学例谈 篇4

【内容摘要】教什么?怎么教?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关键词】文体怎么教教什么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景观,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那就是“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a”。这就好比我们吃火锅,点个底锅,其余各色菜肴都依次加入,一锅煮沸风味自然统一。应该说,对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的确存在着类似的共同规律,然而,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因此,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比如,诗歌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意象”、小说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等等。正是由于出现了这种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阅读教学现象,我们才旧话重提,加入到“打造精致火锅,品味特色菜肴”的行列。下面仅以神话故事《开天辟地》为例谈谈考虑文体的前提下语文课堂教学悄悄发生的变化。

【案例】

一、谈话导入

师:不看书谁来和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你还读过什么故事,注意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生1:《女娲造人》。

生2:《大禹治水》。

生3:《夸父逐日》。

二、读故事,讲故事

师:盘古是怎么打开天地的,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盘古不是普通人,而是大神。举例说说他是大神的原因。

生:他力气非常大。

生:他寿命很长,活了几千万年才倒下。

生:他死后身体能化作世间万物。

师:能讲讲这个故事吗?(出示文言文)师范读。

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教师指名讲故事。

三、追根溯源,传承文化

师:当人类发生灾难,往往会出现一个大神。你还知道哪些故事了也有这种大神出现?

生1:女娲补天。

生2:后羿射日。

生3:夸父逐日。

生4:普罗米修斯盗火。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

生1:古人不知道人怎么来的?

生2:不知道天为什么是蓝的?地上为什么会有许多小动物?

生3:为什么天这么热?

师:是啊,为什么,为什么,许多的为什么搞不懂,为了解开这些谜,我们的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来解释种种现象,这类故事属于创世神话。不仅在中国还有别的国家,如(板书):罗马、伊朗、印度,在这些国家天地是怎样形成的自己想象,记住说清楚谁开辟的?怎么开辟?世界万物怎么来的?„„

【分析】什么是神话故事?是对一段神圣历史的叙说,发生在原始时期,讲述某件大事,借助神力讲述宇宙诞生来源、自然现象。神话故事具有想象、幻想特征。话故事最初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往往具有神奇的特点。分辨清楚特定文本的文体,其主要目的在于以“文体”为着眼点更好地确定该文本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他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事实上,一个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合宜,直接决定语文课效率高低。上述案例老师备课初心里就对文本的文体有了明确的定位,因此目标定位不再拘泥于本课任务,更侧重于文化传承,着眼点不是孩子的目前而是孩子未来。

一、走进神话世界。神话是个谜,神奇的人物、神奇的情节、神奇的景物,一切都充满神奇的魔力。老师课上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用谈话方式轻松聊出神话故事源于遥远的时代、富有传奇色彩,不露痕迹地领着孩子们走进了神话故事,走进了神话世界。

二、传承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产生于远古时期,通过口耳相传代代传承。教者摈弃条分缕析,围绕神话特点先古今结合听老师讲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往远古,走进神奇的世界,再和孩子们一起读故事,讲故事,在读、讲、听过程中内化书本内容,传承传统文化,感受神话的神奇。

三、播下文学种子。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开天辟地》就属创世神话,老师一句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引发孩子们思考讨论,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孩子们问出一个个为什么,老师水到渠成进行小结,一语道出神话的起源,“为了解开这些谜,我们的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来解释种种现象。”教师静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

随着学术界对“文体”研究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我们应该对原有文体知识采取革故纳新的态度,主动吸收其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知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文体意识觉醒,教学才有梯度、有个性、有活力。相信我们践行的“精致火锅”下的“特色菜肴”会越来越有味。

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篇5

班级:

目录 1

1.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调查的背景…………………...(3)2.问卷调查……………………………………………….(4)

3.结论…………………………………………………….(8)4.个人感想……………………………………………….(9)5.参考文献……………………………………………….(9)

1.、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调查的背景

首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的安全和统一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西方超级大国亡我之心不死,东面的强邻日本也不愿反思侵略历史。特别是,西方超级大国在前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把中国看成其二十一世纪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周边安全也存在不少隐患。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钓鱼岛争

端也日益升级。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空前加强,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也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当前,国家间的竞争日趋广泛、激烈,当达到白热化的时候,战争就在所难免。因此,歌舞升平之下掩藏着波涛汹涌。对此严峻的国际环境,大学生大多缺乏清醒的意识。

其次,上世纪90年代初,走私、贩毒、非法枪支买卖、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经济情报战、疾病的跨国传播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虽已出现,但还构不成战略威胁。但现在这些问题已相当严重。而且“东突”活动猖獗,生物入侵滋生,洋垃圾不断涌入,新的国家安全问题跌现。加入世贸组织,在受益的同时,也使国家安全防范更加困难,一些传统手段将不允许实行,安全风险扩大到经济、文化、信息、科技人才等诸多领域。对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学生大多缺乏危机意识。

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注重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增强国家安全观念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当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明确教育要求,努力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为国家保持经济军事优势的同时,也扮演着危及国家安全的角色,如破坏势力通过技术窃密危及国家安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还引发人才争夺战略,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我国信息安全与人才外流现象都很严重,科技安全形势严峻;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传播快捷与自由交流带来方便,使传统意义的文化继承在全球化模式下失去原有空间,国家和文化边界正在消除,而文化生存是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文化遭遇威胁,必然给国家带来危机。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有挑战就有应对。

2.问卷调查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安全形势的看法调查

小计92 59 151

第1题: 您的性别: [单选题]

 

选项男 女

比例 60.93% 39.0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2题: 您觉得国家安全是重要吗? [单选题]

选项重要

小计149 2 151

比例 98.74% 1.26% 不重要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3题: 您平时关心时事政治吗? [单选题]

选项从不

小计4 44 103 151

比例 2.65% 29.14% 68.21% 很经常 偶尔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4题: 您认为国家安全包括哪些? [多选题]

选项

小计149 147 116 133 151 133 151

比例 98.74% 98.54% 78.54% 88.62% 100.00% 88.62% 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 文化安全 信息安全 国防安全 全包括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5题: 您比较关心一下哪些热点问题? [单选题]

小计102 14 9 4 5 7 4 6 151

选项

比例 67.55% 9.27% 5.96% 2.65% 3.31% 4.64% 2.65% 3.97% 台湾问题 藏独问题 南海问题 钓鱼岛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 疆独问题 朝核问题 其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6题: 您认为哪个问题对中国安全形势的威胁最大?..[单选题]

选项

小计53 34 19 3 17 17 4 4 151

比例 35.1% 22.52% 12.58% 1.99% 11.26% 11.26% 2.65% 2.65% 台湾问题 藏独问题 南海问题 钓鱼岛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 疆独问题 朝核问题 其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7题: 您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安全形势有威胁?..[多选题]

选项美国 日本

小计133 145 19 133 97

比例 89.1% 98.52% 12.58% 89.1% 68.26% 朝鲜半岛 台湾 印度

小计127 4 4 151

选项

比例 85.26% 2.65% 2.65% 东南亚 欧洲 其他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8题: 您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西方国家是否有联系? [单选题]

选项有 没有

小计149 2 151

比例 98.68% 1.3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9题: 您认为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单选题]

选项

小计36 67 48 151

比例 23.84% 44.37% 31.79% 强大的经济实力 强大的军事实力 内部政治的稳定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0题: 您认为中国的安全形势未来的发展会怎样?..[单选题]

选项

小计58 47 7 39 151

比例 38.41% 31.13% 4.64% 25.83% 越来越乐观,逐一解决 基本保持现状 出现更多问题,恶化 不好说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1题:你对大学就我国国家安全教育程度的评价。[单选题]

选项优秀

小计0

比例 0

小计15 45 91 151

选项良好 及格

比例 9.98% 29.75% 60.27% 不及格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2题: 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有关国家。[单选题]

选项

小计92 50 9 151

比例 60.93% 33.11% 5.96% 武力解决 和平谈判 通过联合国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第13题: 您是否相信中国能够渡过难过,实现富强?..[单选题]

选项

小计92 50 9 151

比例 60.93% 33.11% 5.96% 很有信心 一般般 不好说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结论

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但也有迹象表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尚很薄弱。1.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第一,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认识模糊。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领土、情报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对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认识不足,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失序的客观状态。当前,国

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而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沿着我国传统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讲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

第二,我国大学安全教育研究水平落后,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薄弱。

目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国家安全意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证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无法应对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2、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

第一,意识形态淡化的副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文革时期,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素,导致我国在外交中陷入孤立境地。为克服此种弊端,改革开放后,在国际交往中日益淡化意识形态因素。这虽有合理性、必然性,但难免导致国家安全意识的降低。

第二,大学生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在教室、宿舍、食堂中打转转,社会交往很少,缺少社会经验,这就很难接触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自然对其危害缺乏亲身体验,对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体会不深。

第三,学校进行的国家安全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缺少针对性,方式僵化,内容空洞,引不起学生共鸣,效果欠佳。

第四,由于当今社会腐败蔓延,思想政治课内容凝固僵化、空洞抽象,目前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越教育越不信。国家安全教育属于思想政治课,自然也受到株连,不仅不受重视,反而心存抵触,自然就难见效果了。

4.个人感想

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我觉得国家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即使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对国家的安全意识无法跟上脚步,相反会抑制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对于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安全意识,我认为:

第一,国家要抓好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提高意识责任。

第二,不仅仅是大学生,更要提高高校老师的安全意识。毕竟,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要在高校老师的指导下的。

第三,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安全涉及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大学生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大学生要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利益、民族荣誉的事。

第四,大学生要熟悉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经常引导大学生在空闲只有阅读之类的书籍。

第五,克服妄自菲薄心理,挺直腰板。作为中国人,决不可妄自菲薄、悲观失望,在对外交往中要挺直腰板,不亢不卑。

第六,国家也要加强保密工作。为大学生做好保密教育,增强保密意识。

大学生是中国而社会的天之骄子,他们是中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强弱就意味着国运的兴衰。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十分必要。国家要着重关注这一块。

对于我们而言,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也感受到自己对国家安全意识的严重缺乏。一贯的我们只在乎自己的成绩,自己的玩乐。虽然本身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但却在对国家的安全关怀程度上严重缺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加强自身的对国家的安全意识是有必要的。因此,我们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时候要坚决抵制,继续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始终不渝的在党的领导下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自身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

5.参考文献:

[2]《安全法》

[2]《保密法》

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篇6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象似性,表现形式,文体效应

一、引言

象似性理论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已成为语言学和认识论的中心概念,而且已成为交际科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中心概念”[1](P215)。语言的象似性概念发端于Charles S.Peirce,他(1955)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2](P234)我国学者沈家煊(1993)认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自然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有据的。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3]。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如戴浩一(1990)在对《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依从印欧语法理论的弊端分析批判后,指出语法结构来自现实的象征,人类感知时空的基本手段来自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人体构造[4];沈家煊(1993)探讨了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的象似性[3];项成东(1993)研究了语音层面的象似性[5];王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梳理了七种象似性,首次将象似性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结合起来,探讨了社会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象似现象,并通过论述将象似性视为一种取得文体效果的最有效手段[6]。但是对于意识流小说中的象似性现象至今鲜有涉足,本文就意识流小说中象似性的表现形式及其文体效应加以探讨,以提高作者创造和读者欣赏、阐释意识流小说的能力。

二、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意识流小说通过人物内心的微观世界反映外部的客观世界,大多数意识流小说读起来晦涩难懂,很难领略其文体之美。意识流小说语体虽然显得晦涩难懂,但是它的修辞手段却显得生动活泼,情趣不凡[7](P272)。心理象似性就是贯穿于意识流小说始终的创作手法[8]。本文以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打罗卫夫人》和《喧嚣与骚动》为蓝本,分析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

1. 语音层面象似

语音象似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语音层面上,在语篇中巧妙地利用语音象似能够产生一定的表意功能,取得特定的文体效果[5]。意识流作家往往通过语音象似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呼应。充分发挥语音、语素的表意功能,可取得对人物心理的象似。例如:

例1:Beauty, the world seems to say...To watch a leaf quivering in the rush of air was an exquisite joy.Up in the sky swallow, swerving, flinging themselves in and out,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yet always with perfect control as if elastics held them... (Smith, Mrs.Dalloway)

在例1中swallow, swerving既押头韵又押尾韵,使音素交错重叠,形成匀称和谐的韵律对位。另外,[s]的清脆和[r]的对照组合,创造了一种美妙的境界。这也象征了Smith此时的心情,如此的美妙把他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使他忘却了现实的可怕,他的心情也由此美丽平静。

2. 认知象似

语言往往可以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现状。例如:

例2:...the strange thing is that the man who is conceived by accident and whose every breath is a fresh cast with dice already loaded against him will not face that final main...it is hard believing to think that a love or a sorrow as a bond purchased without design and which matures willynilly... (Quent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例2是Quentin自杀前的苦思冥想,他感到人生渺茫,人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甚至连每一次呼吸都像新掷的一粒骰子,包含着必然失败的厄运。这段话语句纠缠,长句蔓生,也正意味着此时的Quentin低沉绝望,对世界的认识是悲观的。繁复纠缠的句子结构更符合Quentin本人的概念结构,反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

3. 心理活动象似

在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语言对心理活动临摹的应当算是意识流小说[9]。在意识流作品中,人物通常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语言转换频繁,表达形式继继续续,飘忽不定。反映在语言层面常常是语序颠倒、句法错乱、句子残缺等。例如:

例3:我几乎透不过气来好吧他说我是山之花好吧我们都是花女人的身体好吧那是他一生中所说的唯一的真话今天太阳为你发出光辉好吧我喜欢他因为我发现他明白和体贴女人我知道我能叫他随叫随到能使他心满意足能牵他的鼻子直到他要我说好吧……(《尤利西斯》)

例3中,“好吧”一词反复闪现在莫莉的意识长河中,对她的思绪与浮想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这一词在莫莉的内心独白中似乎像一个标点符号,又似乎像个引导词。它体现了意识的某种短暂停顿或微弱晃动,同时,“好吧”一词又包含着某种特殊的情调与个性,象似她心里上的麻木和对男性的认可,也充分揭示了她水性杨花的个性。

4. 空间序列象似

空间象似性指的是小说的语篇结构与心理空间描述存在某些象似性[8]。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四个部分展示了四个对位的世界,这四个对位的世界均以凯蒂为线索,以她的三个兄弟“班吉尔”、“昆丁”、“杰生”对她的回忆为主要内容。这四个部分均有独立的视角,是对生活小同片段的意识流活动,展示了一个相对独立、自我封闭的、缺乏交流的心理世界。

三、意识流小说中象似性的文体效应

“事实上,文学在广义上可被视为象似性,其形式是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10](P335)。就象似性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Max Nanny (1986)指出文学的本质之一是利用所有的语言手段,所有含象似性的手段来创造美学效果[11]。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运用,使小说具有形象生动、系统连贯的文体特点,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是小说具有美学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形象生动

象似性往往有助于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便于读者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本身晦涩难懂的小说增添了几分活力。例如:

例4:That is the ineluctable modality of the audible.Open your eye.Am I walking into eternity along sandy mount strand crash, crack crick. (Ulysses)

当读者看到“crash, crack crick”连续出现时,在脑海中自然与“木块断裂”和“踩在煤块上煤块碎裂”的声音相联系。这几个中单音的拟声词以清婉的头韵产生了明快的节奏感,读来一词一顿,音韵与节奏对仗工整,巧妙结合,从而使读者象似地感受到斯蒂芬绞尽脑汁寻求创作灵感的心理现实。

2. 系统连贯

张德禄 (2000) 认为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来看,区分语篇连贯的程度的首要标准是语篇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行使恰当的功能[12]。从语篇象似性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无论从什么角度入手,象似语篇都有很强的连贯性。比如:

例5:A kidney oozed bloodgouts on the willow patterned dish the last.He stood by the next door girl at the counter.would she buy it too, calling the items from a slip in her hand.Chapped:washing soda.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Woods his names is.Wonder what he does.Wife is oldish.New blood. (Joyce, Ulysses)

从例5可以看到作家将一些似乎不相关联的对象组合在一起,但在这特定的情景语境中却充分描绘出主人公Bloom那种跳动奔流的心理活动。可以说,这种象似恰当地完成了交际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连贯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原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文体效应。象似性不仅存在于意识流作品中,而且使其具有生动形象、系统连贯等文体特征。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了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文体效应,对于其它文学体裁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Fenk, A.Representation and iconicity[J].Semiotica, 1997:113-115.

[2]Peirce, C.S.Philosophical Writtings of Peirce[M].Justus Buchler (ed.)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1955.

[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1) :2-9.

[4]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语法的功能刍议[J].国外语言学, 1990, (4) :23-26.

[5]项成东.语言象似及其表意功能[J].现代外语, 1993, (4) :32-35.

[6]王寅.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6, (4) :39-43.

[7]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1996.

[8]凤群.意识流小说心理象似修辞之探索[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67-71.

[9]项成东, 韩炜.语篇的象似性及其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 2003, (1) :37-42.

[10]王守元, 张德禄.文体学辞典[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11]Nanny, Max.Iconicity in Literature[J].Words and Im-age, 1986, (2) :119-208.

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体意识;培养

《人民教育》刊文指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文章告诉我们,学生带着文体意识开展阅读,阅读效果会得到提高。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凭借自身的文体知识基础,明晰学段课文呈现的文体特点,明晓年段学生应知的文体知识,明确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策略,引导学生带着文体意识开展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明晰学段课文呈现的文体特点

人教版小学高段的课文中,文体类型已比较丰富,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也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文言文、散文、小说等文学文体。记叙文、散文、小说和故事等都归为叙事类文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载体,以叙事功能为主。文章往往主人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如五年级上《落花生》,课文围绕花生进行叙事,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没有用处的人,要追求心灵上的美好。此类文章还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等。说明类文章的特点是对事物做客观说明,带有一定的知识性,遵循一定规律,有条理地展开说明,如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而诗歌类文体则具有咬文嚼字和想象的特点,如六年级上册《我们去看海》。小学高段课文文体多样,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深入编排了各类型的文本。

二、明晓年段学生应知的文体知识

进入高年级后,随着阅读学习的深入,学生对相关文体知识的掌握已不容忽视。高年级的学生必须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同时也包含一些诗歌、童话、寓言等。学生需要能够分清文章的文体,掌握文体判断的方法,并能够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该文体对应的关键点,这样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才能够结合文章的背景和特点做到“多元有界”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升阅读素养。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文体知识基础,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分析出这是一篇记叙文,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提问:这篇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体现在哪里?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也能够迅速地作答:大年夜寒冷的夜晚,冷清的街道上,卖火柴的小女孩由于家境贫寒,独自在街道上卖火柴,最后不幸被冻死。这种欢快的背景与小女孩悲惨的遭遇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你们觉得这个故事真实吗?从而引导学生从记叙文的角度对文体继续分析,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学生能够意识到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童话。通过对文体的分析,还能够引发学生对文章深入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虚构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呢?从而体会资本主义统治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准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

三、明确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策略

朱书孟、程华在《文体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刍议》中谈到:“学生在低年级和中年级对文体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高年级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文体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学生文体意识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凭借文体知识展开阅读学习,文章阅读要有文体意识。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体意识。教师需要以自身的文体知识为学生做示范,使学生领略到文体知识对语文素养培养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培养文体意识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对文体的概念、轮廓:构成各种文体的要素有深刻的理解。如知道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是它的主要特点。在课文的讲解中自觉地将这些文体知识运用到授课实践中,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加深文体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在遇到不同的文章时必能自觉地分析其文体背景。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文体的不同因文施教。因文施教不仅是针对具体的题材展开教学活动,而且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感悟和欣赏能力。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选名人的作品,教师可以选择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让学生阅读,对其进行赏析,并感受文中的意境。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对课文的文体进行分析,比如,在学习《一面》(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自行分析文体,在学生判断出为记叙文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加深学生对记叙文的认识。

最后,教师在文体意识培养中必须要意识到,虽然我们强调文体意识培养,但是并没有将其说成是文体教学,教学中只需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判断文体的方法和对文体的使用度等问题即可。

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体观念,分类渗透文体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丽双.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缺失及对策[J].新校园:上旬刊,2014(10):171-172.

[2]张云琼.关注文体特征,增强文体意识[J].新课程·上旬,2014(12):165.

[3]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3(12).

[4]蔡明雅.关注文体意识培养语文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3(11):76-77.

[5]朱书孟,程华.文体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刍议[J].课外语文:下,2015(1):248.

上一篇: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下一篇:世界爱眼日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