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2024-10-10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精选8篇)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篇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李场小学鲁艾二

根据教学原理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表达”三者能力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文教学中,认真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其根本目的是获取输入信息的表象材料。形成表象材料的源泉有两个,即直接观察(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间接观察(即对书本等画面的认识)。由此,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和有事可写,就必须提供给他们比较多的表象材料即生活知识的积累,书本知识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积累。为此,我采取许多方法增加学生的表象材料,1、组织学生随着季节变化观察校内外环境、植物、日出、日落等现象的变化。如春季,面对柳枝抽芽,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咏出柳永的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经典诗句。学生面对此情此景,在身临其境中,顿悟诗句深刻含义,体会出诗人作诗时的细腻感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审美的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给学生安排赞美家乡、赞美大自然,反映地方特色、民族风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比如《端午节的风俗》手抄报、《中秋节习俗》手抄报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三是要求学生主动跟随家长外出游玩,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历史遗迹,收集整理址、革命胜地或走亲访友,并写出游记,获取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四是要求和布置学生观看少儿电视节目和军事、文学、戏曲频道,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五是组织学生集体和个人订阅报刊杂志,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和了解获取传统文化的信息和渠道。六是寒暑假制订具体监督检查措施,落实30万字阅读任务。七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大量进行写作练习。大量的阅读观察和生活积累,使学生具备了充足的输入信息,奠定了学生选择材料的基础,达到了巧妇不为无米之炊而发愁的境界。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把观察获得的信息材料,经过选择、组织、加工、组合等制作,最后在大脑中形成一篇能表达自己看到或听到或想到内容的腹稿,这就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过程,即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为此,我编制了一些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模式。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让学生自命题目撰写作文,并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学会思考,学习写作,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作文写作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另外,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以及乡风乡俗、乡亲乡情都是学生作文的训练的绝佳题材。通过寻访,让学生读出在家乡这部书上的沧桑意蕴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可以叩访家乡先贤,了解先贤们的成长历程、奇闻逸事,把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一则则小故事,既可以励己,又可以励人;可以寻觅家乡的古老建筑,一座石桥,一座清真寺,一堵残墙,山头上的烽火台,都可能蕴涵着一段故事,它们的名号、建筑风格都是可资探寻的内容,通过探索、发现,进而叙写,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考究家乡村名、路名的来源,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世事沧桑。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

通过口说和书写的方法,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输出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健康,语言的丰富,表达技巧运用的恰好成为重要因素。我们通过用诵读、说讲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要做好它却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等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利用晨读,课外活动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同时,采用说一说,讲一讲的方式,以成语或歇后语为载体,引导学生编写故事,既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训练内容,又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好机会,而且由于时代变迁,又会使歇后语、成语赋予新的内涵,闪耀着现代孩子的智慧和光彩,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营养土壤,让传统文化精华深入学生内心,内化为人生修养,形成一种精神文化气质,即到达修身的目的,是我们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当小学生进行不断的传统文化熏陶,获得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之后,就会在自己身上内化为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人生观价值观判断,并水到渠成地在作文写作中展示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品质。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篇2

一、教学内容改革,突出新思路、新技术、新应用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技术更新换代很快。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摒弃陈旧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突出新思路、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与行业紧密结合,及时掌握新信息、新动向,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到企业实践。

二、教学方式改革,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改革课堂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想,大胆想象,敢于质疑。

1.教师精讲,学生多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现今,广大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努力改变并有意识地减少讲授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减少讲授时间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应该更加精心地选择和组织讲解内容,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组织讨论,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第一,围绕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学会基于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推理来维护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广阔,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为创新提供基础与条件。即要求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价,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力,培养创新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能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依靠自身更加积极地去思考探究学习。教师不要急于追求让学生掌握知识或促成学生得到最终的答案,而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精心设计,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根据课程特点,少设或不设标准答案,解放学生思想

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师生已经习惯于解决问题的最终标准就是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单一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追求“一题多解”,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5.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在解决问题中探索思路与方法,实现创新。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重点。一体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把复杂的知识直观化、项目化。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做”的过程中“教”,在“做”的过程中“学”,整个过程在实践中进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强化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组织多种课内外实践活动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组织活动,如,在学校,由各种社团或工作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通过大赛作品制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

2.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拓展和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聘请企业行家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导师,邀请企业人员到学院作报告,介绍行业最新技术和企业对学生知识、素质的要求。

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拓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抓住市场脉搏,并且通过在企业锻炼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先进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科学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创新。

对教学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进行改革,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科学合理评价学生。建立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在向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奋斗的征途中,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实施创新教育非常重要,势在必行。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怎么把创新教育带入进去,是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天寒,郭楠.面向能力跃升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机制[J].计算机教育,2014(23):89-91.

[2]鲁丽彬.职业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地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J].电子世界,2016(15):19.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知识渗透

大部分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始阶段,想要学好英语教师的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对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以及学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如何训练应当注重,并且将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通常多数英语老师对于学生综合语言使用能力中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这一环节。若教师仅仅将英语当作纯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安于现状的长期进行坚持下去,那么语言的意义性教学则被忽略淡化,语言文化的深入环节也因此脱节,久而久之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程度日益淡漠,无法恰当的应用语言,容易引发尴尬或误解在一些特殊的沟通场合中。教师在小学英语的启蒙阶段,不仅要教学英语知识和培训学生语言技能,还应当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适当的渗透给学生,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素质教育的推进,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运用好英语。

1渗透文化的重要程度

1.1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文化的载体传播方式需要语言,文化的表达需要用语言来展现出来,文化中包含着语言,而语言中也包含着很多文化背景。由于他们处在同一文化中有很多雷同的经验,因此相同文化成员交流时,彼此用词语表达自己感受的过程相對简单,交流相对容易。然而在本国文化和语言环境这种环境中学习外语,那么情况就迥然不同了。这主要的原因是外国文化是需要我们学习才能够得到,并不能自然学会的。语言反映文化,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包含在里面。应当对其文化进行了解才能理解和学好外语。由此看出,文化问题的重要性。

1.2培养爱好,提高人文素质

民族的文化受语言的影响,民族的风俗习性、生活模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点通过民族的语言,人们都能够清楚明了。懂得了以英语母语的人的想法、感受、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促进对于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英语课堂单调且层次不高的原因是在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只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范围上,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集中方面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学习语言不但能够把握语言的过程,还能够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为了能够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该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2将文化渗透英语教育的方法

2.1阐述语言教学

丰厚的文本阅读资料往往出现在小学英语教材里面,英语老师可以通过这里面蕴含的很多跨文化因素的合适条件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由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淡化或忽略了所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导致文化语言障碍而不能正确或完整地理解语言文化的实际意义。若想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恰当的引导学生关心文化细节,准确的找出文化渗透的切入点。若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提高其跨文化沟通技巧的优势,教师应该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介绍目标语言的国家文化知识背景。

2.2培养口语的交际水平

训练学生语言沟通技巧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想让学生使用合适的语言就需要让其感同身受,在活动中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沟通技巧。应当先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学习好英语他们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应当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场合让学生运用体面的语言进行沟通。教师可通过设立有关社会文化氛围的场景,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在开阔学生的视野的同时实际的运用语言。

2.3将文化渗透到英语词汇中

在英语语言的长期应用和沟通里面词汇的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习英语的根本,同时丰厚的文化内涵得到了积聚这是人所共知的。单词的来历源于许多的典故、寓言、传说或文化著作等英语文化与许多英语单词、成语、短语、谚语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对于学生教师有关的文化背景应当合理的利用单词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小学《英语》( PEP)五年级下册 Unit3 My birthday 中关于月份名称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将其导入西方神话故事的文化熏陶并简述其来源,帮助学生对单词名称的真正的了解它的意义。

总之,在英语教学里面对于文化的导入牵扯到英语老师的本身的文化素养,还牵扯到语言学理论、教学法规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许多方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作者通过自己的经验,阐述了自己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见解。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2012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篇4

(一)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2005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相比,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进一步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层次。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

乡风文明涵盖丰富的内涵,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关键区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三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光大,特别是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伦理,这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四是新时代意识的培养,广大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为此,应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

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两大误区:一是把过多的现代化元素引入农村;二是把过多的城市元素引入农村。应注重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乡村“灵魂”不能走样也不容歪曲。

(二)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的升级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后,农业部办公厅随之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系列行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

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将美丽乡村建设看作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发生了偏离,即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美丽乡村建设本来是生活、生态、生产、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但基层调研发现,虽然道路等生活领域的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了高度关注,但对生产、生态、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关注度尚显不足;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单一化,如对于农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过度关注外观的统一,而忽视了民居的多样性。

对比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可以发现,无论是不同内容的提出顺序还是提法都发生了变化。顺序上的变化增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而提法上的变化丰富了其内涵。具体而言,在产业发展方面,从原来的生产发展提升到产业兴旺,实现了从产业单一性到产业体系化的跨越,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民生活方面,从原来的生活宽裕提升到生活富裕,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统一;在生态建设方面,从原来的村容整洁提升到生态宜居,实现了从外在美向外在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转变;在管理层面,从原来的管理民主提升到治理有效,在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治理效率。特别是将“生活富裕”放在最后,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重要方面,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如下几个理论性的问题:乡村振兴的主体究竟是谁?乡村振兴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乡村振兴的模式究竟如何?乡村振兴的协调主体是谁?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政策来支撑?只有把这些理论性问题探讨清楚,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紧贴目标。

(三)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正如总书记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除了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且组织、人员的配置和运行机制等也不断完善,相反农村生态环境却被边缘化。特别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污染风险日益加大。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城镇公园、生态环境建设体现政绩更为直接,因此部分领导更倾向于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在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从而更多地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而对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则采取相对应付的措施。与此同时,把城镇的一些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企业外迁入农村地区,把新引进的污染企业或者具有潜在污染危害的企业也布局到距城镇较远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旧账没有解决,又增加了新账,从而导致了农村、城镇之间生态环境质量差距的日益增加。

二是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增长较快,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

三是农村生态治理的机制保障能力差。近些年,国家投入了部分资金,特别是推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之后,逐渐配备了一些农村生态治理设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与管护机制,导致农村生态治理既没有运营组织,也缺乏管护经费,从而造成了这些设施的闲置与浪费。同时,高效的农村生态治理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生态治理的参与机制还待完善、农村生态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健全。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篇5

将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陆婷婷

地域文化经过长期创造、积累和传承,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价值。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将更凸现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增强学生自豪感及服务家乡的意识。本文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梳理教材内容,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每个切入点上设计丰富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我国作家莫言凭借充满地方人文色彩的小说作品获得了的诺贝尔文学奖,他被世界认可,同时也证明只有地方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永久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本地方的文化。本文研究的是宜兴地域文化,宜兴地域文化是指宜兴这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并不断积累和升华的物质与精神的全部成果,是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人文性的综合体现。宜兴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文化特色,如今陶瓷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等已经成为宜兴对外交流的名片。根据梳理,在本文中,我们认为可以与中职语文教学相融合的包括陶瓷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古街文化等。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策背景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制定了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符合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职院校做了一些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专业课的改革更是大刀阔斧,项目教学法等一大批创新教学法的成功实践让专业课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之势。相对于专业课的改革而言,文化基础课的改革稍显滞后,有关基础课的创新教学模式较少,目前流行于职业院校中的项目教学法,更多的是用于专业课程比较合适,而用于基础学科则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甚至较难实现。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倾向。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二、现实背景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仍以照本宣科为主,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中职学校教育面向职业、面向社会的根本特点,丧失了中职语文教育应有的灵活性和人文性,使中职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虽然已有学校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实践课堂”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但效果却不明显。近年来,中职语文教材变革中新版江苏教材以文体组元,注重人文内涵,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推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由课堂向课外拓展,使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载体。根据新教材的编制意图,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能够将地方文化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是一条较好的途径,对教材也是一个较好的补充和拓展。因此本人试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践行“实践课堂”的理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宜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山水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它不仅人才辈出,被誉为“教授之乡”,更有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紫砂、陶瓷文化,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享誉国内外的洞天、竹海、茶洲……这些成就了宜兴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宜兴丰富的文化资源得益于地方经济的繁荣,宜兴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名。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留在宜兴工作,为宜兴的经济建设服务,因此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宜兴的经济发展。另外,虽然学生大部分是宜兴人,但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环境使他们很少到宜兴各地走访,对宜兴的地方文化知之甚少,故研究意义很大。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美的世界,将更凸现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增强自豪感及服务家乡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好专业打基础。宜兴优秀的地方文化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内涵。中职语文教学应关注地方文化巨大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地区培养合格的人才。

三、概念界定

(一)中职

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毕业生动手能力比大学生强。

(二)语文教学

语文是文化基础课程,语文学科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这里讲的是三年制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更加体现出职业性及实践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创业与就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地域文化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它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地域文化经过长期创造、积累和传承,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价值。地方本土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地方经济对文化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四)语文活动

语文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它是以学生语文学习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为基础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此处的活动研究是指将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而开展的语文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旨在让中职学生乐于学语文,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五)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活动

其中的“相结合”,关键是要找到结合点,也就是将宜兴文化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为此,笔者将语文教材进行整合梳理,以“作者和宜兴的关系”、“作品主题及教材要求”等为切入点,在每个切入点上有机融入各项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语文活动,并在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感受地方文化,增强其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报效家乡的情感。地域文化与语文活动的结合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拓宽了教师的视野。

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学生(1-2年级),利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地方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开展包括参观宜兴名胜古迹、地方文化讲座、地方文化手抄报比赛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开阔眼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为学生的健康人格打下基础。中职语文教学把地方文化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可以打破课本的局限,提升中职语文教材的内涵,拓展课本的.外延,这符合“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四、研究内容

(一)根据宜兴地域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对宜兴文化内涵及特色进行调研、梳理,依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寻找宜兴地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材的切入点,具体来说是从宜兴地域文化中提炼出“宜兴名人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等几个板块。

(二)梳理教材内容,根据新教材文体组元的特点,提炼出“热爱家乡”、“创造精神”、“理想奋斗”、“文化交流”几个主题,将两者融合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契机入理,让学生进行课外参观、搜集资料、交流讨论、制作网页等自主合作的活动。

(三)研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具体见下表:

五、研究意义及价值

(一)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拓宽教材的外延,提升其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缓一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地方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价值,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感觉很无奈,审美得不到发展。开发本地区的人文资源进行语文教材整合,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悟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热爱家乡,同时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三)转变评价方式及教师对中职学生的不良看法,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大部分教师把学生语文学习差的原因归于基础差和懒惰,事实上,中职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他们对本地区文化中的民俗、特产、名人等较为熟悉,他们愿意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本地文化。本研究有利于转变教师对职校学生的“弱势观”,以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素养。同时经过实践研究,也能带来评价方式的转变。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热爱家乡,确立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的意识。

这种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理念,同时弥补了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更能促进传统的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中职语文教材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虽然尚待完善,但至少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篇6

管理变革的重点就是将有碍企业效能、效率提高,难以适应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思想、行为和习惯,通过管理重组,创新组织形式、管理程序和制度规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管理变革和企业文化创新紧密相连。对一般企业来说,管理变革实施起来不是一件难事,难的就是怎么长期保持通过管理变革形成的新的管理氛围(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我认为John p.Kotter归纳了8种阻碍变革的因素,“忽视了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是最大的障碍因素,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要将管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关键是要建立适应保持管理变革结果的新的企业文化。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是管理变革的重点,而习惯的改变就不能仅仅凭道理,在强大的习惯面前,道理是苍白的,重要的是行动。让一些行动经常发生,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新的习惯,坚持一些简单的行为让它长期发生,这是改掉旧习惯,形成新习惯的必然之路,也是塑造新的企业文化的根本做法。如果以改良土壤来比喻习惯和文化的改变的话,那么,最好的改良土壤的方式不是把土壤全部换掉,而是渗透入某些微量元素,或播种上某些植物,这些植物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一定用来收获,而是变成废物,融入土,成为肥料,成为土壤的一部分。这就如同我们在管理变革中的很多形式化工作,尽管这些工作本身并没有直接提升企业效益的价值,但却能改变和培养人们的习惯,只有坚持这样的形式化的工作,这些习惯才能成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才会为新的管理动作的实施提供一个新的土壤,才会有新的果实的收获。

那么,如何将管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 呢?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任务、性质和所处环境所提出的一系列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要将管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必须在制度执行上下功夫。变革之后,新的企业文化的认同,(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就是将变革结果执行的过程。“文化要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革之后首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企业新的管理制度,这实际上就是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如果能内化于员工的心中,其就自然的会外化于企业员工的每一个行为中,这时,制度也就成为一种摆设了。可以这样讲,管理变革能否成功,关键看全体员工能否真正从内心认同企业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落实是内化的过程。内化即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有了广泛的认同,企业员工就能很容易的将企业的价值观内化,之后外化在行动中。一种成功的组织文化会实现其信念和价值观的内化,实现组织成员,包括管理者与其他成员行为上的相互协调。员工因为组织工作而感到自豪,对管理层充满信任,致力于不辱组织的使命,企业愿景。外化关键在于体现组织成员行为。员工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动都不仅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自己所工作的组织。同时,还要明白,文化的执行不是简单的纠正员工的行动,不是简单的搞几次活动,不是简(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单的以外在的方式来进行企业文化的执行。一般来说,文化都有外在的表现,但并不说明从外在的角度就能搞好文化的落实和执行。企业文化的落实在经历了认同和内化的阶段后,会自然的外化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中。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篇7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结合体育教材的内容,首先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利用室内理论课和学生休息时以故事、诗歌的形式,讲述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加强体育锻炼的感人事迹;简要介绍我国的体育文化和发展历史,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奋力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体育项目中的球类、田径、游戏等,包含着很多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热爱集体,相互团结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比如,在体育课中,通过游戏、和比赛让学生明白,集体比赛不是靠一两个人能完成和左右全队胜负的,全队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手。在篮球比赛中就能充分体现集体主义精神,不是单一的看某一队员的技术水平,而是注重团体的配合,协作。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能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德,培养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作文教学之中 篇8

一、将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活动中的意义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传统游戏,幼儿就能够在日常的活动中有很多收获。传统游戏能够使幼儿在园内的各种活动环节实现自然过渡,将各个教学过程紧密衔接起来,使幼儿的动和静能够交替进行。针对幼儿教学,我们要遵循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原则,而传统游戏则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它在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将自己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促使教师认识到传统游戏的价值

有些教师认为,传统游戏是来自民间,是在民间流传很久的,幼儿在家中时有父母教,他们都懂得怎样玩,教师就不用再教了,让他们自己玩就好了。其实这种观念存在很大的误区。教师要对民间游戏进行挖掘,找到其中潜藏的教育价值,并较好地运用,使民间游戏收到最好的效果。在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给他们一定的游戏自由,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给予学生科学、正确的游戏指导。这一要求并不能够简单达到,教师要不断对游戏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进行思考和创新,拓展游戏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在游戏中有更多收获,并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二)传统游戏能够增加幼儿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乐趣

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将民间游戏融入运动会、旅游及其他户外活动中,对二者进行合理设计与开发,使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当进行户外游戏时,幼儿沐浴在阳光中,不仅能够为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益处,而且能使幼儿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体会到在大自然中进行游戏的乐趣。有些传统游戏有很强的时令性,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季节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游戏。如踢毽子是适合在冬天进行的运动,冬天幼儿都穿着棉鞋,不会让毽子磕伤脚踝。踢毽子的运动量不大,幼儿玩起来没有什么身体方面的负担,因此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而且可以活血御寒,增强体质。到了春天则适合放风筝,春天风多,风筝能够很快跃上天空,幼儿在奔跑追逐和拉拽风筝的过程中锻炼了四肢,眼睛也会在欣赏和追逐风筝时得到锻炼,避免近视的产生。

二、采取有效策略,将传统游戏巧妙地融入幼儿的日常活动中

要想使传统游戏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就要将其融入每日的教学和活动中,让学生多接触传统游戏,为他们创造玩的机会。结合幼儿园的活动安排,我们可以遵循以下途径进行研究和实施。

(一)将传统游戏融入零散时间之中

幼儿园的活动安排都是遵循一定的顺序的,每个环节之间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利用适当的过渡将这些环节巧妙连接起来,这些过渡就是一些零散的时间,教师要从心理上对其重视起来,并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这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入园后等待早餐的时间,可以让幼儿玩玩七巧板和拼图等;排队喝水前可以让学生玩翻手绳、石头剪刀布等;在幼儿下午离开幼儿园时,可以和他们一起玩玩汉诺塔,或是玩一些简单的拍手游戏。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等待,而且能巧妙地实现园内活动的自然过渡,使园内秩序井然,提高幼儿活动质量。并且,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动静结合的活动原则,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与情绪发展都有很大好处。

(二)将传统游戏融入主题活动之中

我国历史悠久,有灿烂的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有很多充满特色的节日,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将传统游戏融入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幼儿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而且能让他们明白传统节日的意义,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宣传方式。

如寒假开学后,我们就以春节为主题,开展了一次主题活动。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经常利用踩高跷的形式期待来年的生活步步高升。对于幼儿来讲,踩高跷的意义则是能够长高,寄托他们在新的一年健康成长的期待。于是,我们就采取踩高跷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幼儿园的孩子的平衡能力尚不完善,让他们控制高跷有一定难度,因此,幼儿园教师就自制了一些简易的高跷——将不锈钢杯子反扣过来,在杯子两侧各打一个小洞,将绳子从小洞里穿过来,再估算幼儿脚底到腰部的长度,将绳子打成死结。这样,幼儿就可以将脚放在杯子上,提起绳子向前走动。幼儿都很喜欢老师制造的“新式高跷”,大家都想要上去试一试。于是我们把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踩着高跷走障碍,最先达到的还能获得小奖品,从而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节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之所以喜欢各种节日,是因为节日里大人对他们的约束会变少,他们的自由也会相应增多,能沉浸在游戏世界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而利用节日表达儿童的美好的愿望,则能为幼儿带来美的体验,丰富他们的人生体会,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将传统游戏融入区域活动中

鉴于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指导间接性、自主性、个性化等特征,教师可以考虑在室内创设一个相对固定的游戏区域,鼓励幼儿开展传统游戏。把传统游戏纳入区域活动中开展,在各区域角投放相应材料,如可以在益智区投放五子棋、汉诺塔、七巧板等;在美工区投放泥塑、剪纸、编织、各种豆类等;在体育区投放高跷、毽子、沙包等;在表演区投放传统小乐器、民族服装等。传统游戏以不同途径和方式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为幼儿潜能的开发及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平台。这几种方式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侧重于幼儿身心全方位的发展。在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这些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组成并充实了幼儿的完整生活,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将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更重要的是重拾自然和文化赋予幼儿的童年乐趣,尊重幼儿游戏的愿望和权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民间游戏在逐步边缘化,在现实教育环境下遭遇到发展困境,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有待我们充分挖掘和实现。

上一篇:中职市场营销课程大纲下一篇: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必备素质的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