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魅力在于融入生活

2024-10-03

传统文化传承魅力在于融入生活

传统文化传承魅力在于融入生活 篇1

传统文化:传承魅力在于融入生活

发布时间:2017-02-03

文章来源:摘自今贵州 作者:曹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白驹过隙。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古诗词里的传统习俗仍绵延至今。1月24日,一场年味十足的送“福”回家活动,拉开了2017年贵阳孔学堂(丁酉)春节文化庙会的序幕。“为了早一点拿到书法家的作品,我6点半就起床了。”年过七旬的季大爷满意地看着手中的春联,“辞旧迎新,好日子红红火火;崇德向善,新家庭顺顺当当。”作为传统年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春联因其简单、便捷的属性而广受普通群众的欢迎。今年春节前夕,除了贵阳孔学堂的送“福”回家活动,省和贵阳市书协的书法家们还将春联送进社区、送进企业;中天书画院、省图书馆、贵报传媒集团、省诗词楹联学会等,也纷纷展开暖意融融的“写春联、送福字”活动。这只是我省传统文化根植民间的一个镜头。春风雨露,润物无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行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今天的黔中大地上,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的后发优势,使得本土多彩的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另一方面文化地标、文化事件频现,民间国学渐热,亦成为全省上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传统文化展现多彩贵州,丰富多彩的年节活动,映衬着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在余庆,当地群众在腊月为迎接新春赶制麻糖;在从江,下江镇高仟村的侗族同胞选择“吃相思”迎新春;在思南,土家花灯戏因其曲牌丰富已成为逢年必备的文化大餐;在安顺屯堡,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吃一顿热热闹闹的杀猪饭,带来的不只是热火朝天的年味,也寓意着来年的丰收。

1月29日正月初二,由省文明办、贵阳市文明委主办,贵阳市委宣传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阳市文明办承办的贵阳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走进第四个年头。赏年俗,立家训,游花街,品美食,玩游艺,成为春节庙会的特别节目。活动现场,打糍粑、编草鞋、捏糖人,这些平日里少见的民间活儿,惹得人跃跃欲试。“一个家,一定要有家规、家训。”“家长要求孩子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叫修己安人。”六艺学宫内,台上讲师谆谆教诲,台下听众满满收获。此次春节庙会,首次集中呈现贵阳为主的年俗文化集萃;首次在春节期间举办“春立家训”的传统文化活动,开办“家文化”讲座,开展为期5天的家训家书展示及现场互动体验活动。

对于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体验,不仅仅限于春节文化庙会。在贵阳孔学堂里,以传统节日为脉络,开展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文化民俗活动,讲述民俗由来,演绎民俗风情,既满足了群众的节日需求,又充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持续多年举办的开笔礼、成人礼、中华婚礼、敬老礼等“筑城四礼”活动,围绕入学、成人、成婚、敬老4个人生重要节点,引领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彰显中华礼仪文明,亦深受社会各界关注。

过去的一年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传统村落全景录——也蒙》、《文化遗产关键词》第二辑、《现代名人与贵州》《人文云岩丛书》《鱼腿撑天·贵州民族民间传说幼儿美绘系列》《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读本》等丛书,成为普通人认识贵州、传承文化的手边读物。扛马马肩、斗虫虫、捉蛐蛐、抢羊羊„„2016年12月4日,一群贵阳本土文化人聚在贵阳华家大院,聊起记忆深处的贵阳老童谣和老游戏。在现场,大家重拾童心,回到儿时,畅所欲言,惟一的规则是,讲贵阳话。“当现在的娃儿不再唱老童谣,不再做老游戏,甚至都不太会讲地道的贵阳话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具有标示性的贵阳味及背后的民族民间文化如何传承?贵阳的老童谣,是从贵阳这片土地里长出来的。得用贵阳话唱才有味道。”《贵州儿童文学史》作者马筑生说。在过去的30余年间,马筑生一直从事贵州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与创作,收集有贵州贵阳的民间童谣2000余首。他认为,“贵州贵阳的童谣、神话、传说等儿童文学里,从不缺少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挖掘和吸收。”舞台演绎传递文化情怀。

近年来,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山地文化、三线文化等为代表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正不断提高贵州的美誉度与影响力。为此,我省着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并举办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对于此次艺术节来说,从开幕式上新版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的首次亮相,到昆剧《临川四梦》完整引进;从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创作题材的舞蹈诗《巫卡调恰》,到在全国高端平台展演中广获好评的京剧《铁弓缘》,展演内容更多的是关乎传统文化。在舞台艺术传递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无疑成为走近大众的一个有效载体。

作为贵州人文精神在高端艺术舞台上的一次具体展示,由中国文联、北京大学、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化厅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我心光明——走进王阳明咏诵会》,经过几十名国学专家多次实地采风研究,最后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提炼成文艺节目。这样的展示,使观众直观地走近王阳明精彩纷呈的人生历程和曲折坎坷的心路历程。艺术节期间,以全省“非遗”项目为主线贯穿,一周组织一个地方,集中打造“非遗周末聚”活动,展示和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重要平台,扩大了“非遗”在民众中的认识度,也提升了民众对“非遗”内涵的认同,引发保护、传承“非遗”的自觉性。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华表示,“非遗”作为千百年来的古老生活方式,出现了断层,希望通过“非遗周末聚”的展示和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激发民众的兴趣。

此外,为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喜爱和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阳孔学堂从2016年开始策划“溪山踏歌行”系列活动,反响热烈。于去年9月举办的“明月初照人2016孔学堂中秋古诗词会”,聚集于丹、敬一丹、徐涛、张维良、张军等文化文艺名家同台献艺,通过诵读、吟唱、昆曲、京剧韵白、中西方器乐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跨界联合,展现中秋古诗词的隽永、明澈、清丽与洒脱豪迈,激起人们“明月初照人”的人文情怀。公共服务带动民间热潮,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坚持在双休日、节假日举办传统文化公益性讲座,贵阳孔学堂自2013年对外开放以来,共举办公益性讲座457场,累计听众16万多人次。其中,2016年举办讲座105场,先后推出的“阳明学”系列讲座、“漫谈中西文化”系列讲座、“上古清音弦歌不绝”古琴文化系列讲座、“重读经典——官韵诵念”系列讲座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国学粉丝。每到周末,到孔学堂聆听公益讲座,已成为人们精神锻造的一种心灵渴求。

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石,越来越多的文化体验也带动了民间传习热。2016年9月10日至13日,由上海昆剧团排演的大型昆曲《临川四梦》登陆贵阳。与此同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昆曲公益讲座也在贵阳阳明祠如约上演,前来分享的嘉宾分别是《牡丹亭》里饰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两位青年演员——张莉和倪徐浩。“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相比起前一日舞台上罗袖翻飞,在阳明祠的风帘翠幕中听张莉清唱起《游园惊梦》唱段,别有一番风味,也更贴近曲文中的情景。对于贵阳的昆曲爱好者来说,能够如此近距离地与昆曲舞台上的经典人物进行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体验。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姿飘逸,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表演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吸引着众多爱好者。2015年底贵阳成立见一曲社,得到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卫东和上海戏剧学院江沛毅老师的大力支持,每月由张卫东定期讲课,从诗词、音律、唱腔、身段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教学。令曲社主要创办人戴若没想到的是,曲社成立并开课的消息一传出,贵阳市民踊跃报名,最后有近50人缴费参加定期学习。与昆曲相当,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也以阳春白雪之高雅趣味,吸引着众多爱好者。对于古琴爱好者覃朗来说,弹琴是技艺,更是修行,无关压力生活后的娱乐,亦非自我调节的鸡汤,更多是持久专注的训练和始终诚实的面对自己。长天阔地逐云月,高山流水觅知音。2015年9月,历时半年筹建的云会古琴馆正式开馆。在这个汇集着覃朗的毕生所爱的琴馆里,汇聚着一群同样喜爱传统文化的有缘之人。指舞弦动,余音袅袅,每次凝神抚琴,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除了覃朗的云会古琴馆,近年来,一些与古琴有关的民间社团相继成立,如省音乐家协会古琴学会、西子琴舍等。2016年1月16日,中国古琴学会孔学堂体验基地诞生,成为贵州首个以面向普通大众推广古琴艺术、体验古琴艺术、感受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古琴体验基地。在贵阳,古琴热不限于单独举办的古琴演出或古琴研习课程,在茶艺、香道、诗歌品鉴会、国画欣赏等很多传统文化雅集中,都有古琴的身影。在这些聚会上,古琴音韵与其他传统艺术交织在一起,弹奏出荡涤心灵、充盈生活的清丽乐音。人们学习古琴,并非专门去学一样乐器,而是以学习的方式接近中国传统文化,正所谓“清风朗月把酒言欢,万籁俱寂写字弹琴”。人们在古代书画中找到琴的影子,或伴着琴韵品香品茶,或和着琴声吟诵诗词。如此,传统文化便生动地呈现于生活之中,而不是躺在古籍堆里。

上一篇:学习十九大党建工作下一篇:科技创新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