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2024-10-28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精选12篇)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篇1

小学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尊、自立、自爱这种品德,独立人格、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君子敬德修业,与时偕行,有所作为。”把这个精神集中在凝聚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人格、君子的奋斗,要像上天宇宙这种星系的天体的生生不息的运行一样,只争朝夕、自强不息。个体生无所息,整个群体和民族生生不息,只有无数的个体的生无所息,才能构成我们整个民族的生生不息。这个我们又可以把它概括为凌云志。

经过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来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从传统文化的课程中,感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识。上学期的学习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学期传统文化学习,对我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三、教育方式

⑴把主动权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朗读。

⑵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⑶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质疑、释疑,教师要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才精当讲解。

⑷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

⑸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

⑹有些文言文蕴含深刻的寓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除了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练习之外,学校还注重了科学性与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时令、节日等选择主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二、取得成绩: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三字经》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词的真挚之情。

2、了解民间传说的魅力,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古代历史政治人物,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熟识中国历法与生肖,传统曲艺与杂技,娱乐体育,中华河流等。通过我们建立起开放式的传统文化教学理念,努力拓宽传统文化教学的渠道,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使学生在经历传统文化实践学习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我们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通过一堂堂氤氲着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篇2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几千年的历史, 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 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 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 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 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 圣诞节等, 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 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却知之甚少。 在对本校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 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 学生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 面对这种现象, 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呢? 因此, 我们认为,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重建文化信仰, 重塑文化灵魂, 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 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 立足于课堂教学,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 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 “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 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 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 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 如《青花》一文介绍了以青花为业, 以青花为荣的民间瓷艺人的精神: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属, 完美的青花, 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著名瓷器青花的相关知识的同时, 也要让他们懂得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 继而引发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比较完美的? 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 他坚强、乐观, 关心国家的命运, 敢于和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斗争。 学习这篇课文时,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更要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事迹挖掘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 让他们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透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学生似乎读了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俗, 回顾了祖国的历史。

2.古诗学习, 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 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 《传统文化》 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 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 》、《登鹳雀楼 》和 《梅花 》等, 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丰富人文底蕴, 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 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 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 又怎能深刻体会“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 其次,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 通过吟诵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 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 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以读促学, 读中悟情, 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 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融入诗中意境, 体会诗人感情, 从而受到熏陶, 提升感悟。

(二) 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 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 每月评选出 “ 知识小博士”。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 规定每天 (或一周两三天) 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 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 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 也可以是名人故事, 抑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 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 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 从易到难地梯度进行。 此类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 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又提高演讲能力。

2.举办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论语》、《弟子规》 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学易记。 更重要的是, 它可以丰富知识, 增长智慧, 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为人子, 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 伴随终身。 开展经典诵读, 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 于晨读, 于课前, 我们都可以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

谈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文课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渗透在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一、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愈来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当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人们更是非常现实地看中科学而轻视人文,看中技术而轻视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芜了精神家园。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要在语文课上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让他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社会得以进步。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的文化。本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既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又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感受。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5~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错过了季节,即使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因此,在小学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应成为一种国家课程行为方有力度,方见实效。

四、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学古文开始可以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以载道”。白话文的经典美文也很多,也要积累。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五、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1.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內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2.古诗,不可忽略的财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亲情教育。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重视亲情。

(4)友情教育。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情。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3.经典诵读,文化积淀的阶梯

“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我校有专门的《国学》课本,《三字经》《弟子规》等著作的开设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如学完《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简单地解释几句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有的学生晚上回家,妈妈叫他,会很快来到妈妈面前,不再懒得回应,甚至在“母亲节”那天还给妈妈端上了一盆洗脚水,妈妈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4.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学习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但有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间接经验的来源——社会实践。结合实验课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调查,同学们能够了解许多传统文化。

其实,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宽泛了,作为教师未必能一一说出来指导学生,我们还可以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画一幅山水国画,吟一首优雅的古诗词……相信这些点点滴滴的熏陶感染,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我们的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就是深汲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断的泉。教师就是要做那挖井掘泉之人,为学生输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寒假期间节庆、民俗等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特点,引导少年儿童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从小做起,进一步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学校把“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和“孝心中国年”活动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假期综合实践活动,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悉心组织

在寒假钟声敲响前,及时召开辅导员会议,下发主题系列活动文件。认真研读文件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集思广益,悉心组织这次活动。为推进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各抒己见,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精神。

二、精心策划,形式多样

春节是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人民重视的节日,象征着新的开始。各地方的习俗各有不同,但无论深处何方,华夏儿女都会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活动,让身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根据会议精神,我校主要策划了一下几项活动:

1.与父母一起忙年和为长辈做一件事结合

队员们在寒假期间,为父母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鼓励队员和父母一起为迎接春节做准备,独立完成一件忙年任务。比如剪窗花、贴春联、买年货,为父母制作一张新春贺卡,学习一项家务小本领等,争做懂事、有责任的家庭成员,践行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并写出心得。

2.与长辈说说知心话与拍一张全家福结合

“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够最彻底地了解活动的精髓,队员们在春节期间亲身体验了身边的传统活动。如2015我想对你说(父母与孩子双向互)、幸福一家人、“和爷爷奶奶比童年、亲亲我的宝贝新年寄语、照片背后的故事„„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传统文化在新一代接班人的创新下继承。

3.送亲朋中国年祝福和参加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结合

利用春节,引导队员去寻找当地的“年味儿”,队员们参与了“我的新年我做主”活动。在春节期间亲自动手和家长一起包饺子、做汤圆、贴对联、挂灯笼、打祝福电话、发亲情短信,为亲朋好友送祝福、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参加一系列网上传统文化知识在身边活动、逛庙会、学习民间艺术、学唱当地戏曲等各种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感受到节日喜庆,并将自己和父母一起做年夜饭的照片拍了下来,写了做饭的全过程及体会。通过写一篇春节体验的文章,制作一张春节手抄报,拍摄一组春节照片,队员们通过看、做、写切实增强对春节节日的习俗了解。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时间每位队员记录收集大量“春联”汇集成册,队员们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参观一个历史名胜和做一次宣传员结合

队员们在寒假期间,在保障安全、远离封建迷信、赌博、浪费、乱放鞭炮等不良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前提下,在亲朋好友中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在父母的带领下或结伴寻访、参观一处能反映当地历史、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文化公园等,了解家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队员们用各种方式记录所了解到或所体验到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通过拍照、录像、手抄报、日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队员们各显神通,用每个人最独特的方式去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与代代相传。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总结 篇5

亚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陶冶。学生在一个班级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班级文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如果我们把不同的班级加以比较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在理想追求、行为方式上,确实存在着差别。这就是不同班级文化的表现。这种差别可能不是教师有意造成的,但是它却潜在地、以无意识的形式影响着这个班级中的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使学生生命的展示与张扬的坚实土壤以生发,因而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近几年以来,我校各班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各班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群策群力,主动参与班级建设,让班级充满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使班集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生温馨的家。现做以下总结: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渗透在班级的一切活动之中。这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交往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简单地说,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

第一,班级文化是一种班级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而不是少数人的意识,它包括班级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班级精神。这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第二,班级文化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式。班级文化是以育人为中心,以激发班级师生为实现班级奋斗目标而努力为目标的。由此可见,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职能就在于倡导和培育班级文化。

第三,班级文化是随着班级的建立和发展而生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有无之分,只有优劣之别。

二、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

1、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是特色创建的主人。班会课,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创建特色班级的事,一来征求他们的意见,二则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意在让学生能全程参与,能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自主地将其执行完成。学生各说己见。

2、用心布置教室。特色内容敲定后,我们马上忙着搜集资料,布置教室。我想,既然是创建特色班级,就该把教室布置出具有积极向上韵味来。于是,我们设计了 “进步树”、“争星族”、“丰收园”等专栏,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成绩进步及时地张贴上去。看着学生如此充满进步气息教室里学习,心里真高兴。班会课,我们向学生介绍班级布置的意义,要求他们能在课间仔细去阅读,我告诉学生们我们的特色班级正式成立,我们要按照计划努力做好制定的工作。

3、忙碌中收获快乐。期初是个繁忙的阶段,班级文化建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那几天,我们老师的办公桌、教室成了一个微型作坊台,画呀,剪呀,贴呀,发现需要补充的内容,立刻跑打印。然后,做好一样就贴上墙,接着再做下一个„„收获是快乐的,这是孩子对我们工作肯定。每当看见孩子们驻足观望教室文化的时候,我想着:忙碌也是快乐的,他们给了我更多的信心。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物质文化建设

老师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现有资源,把教室布置得很有特色,不仅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孩童情趣。

黑板报:富有创意和特色,不仅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孩童情趣。

展示台: 把孩子们各方面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张显个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

班级标志,给孩子们温馨的感觉。

读书角,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全体学生“感激书籍,享受阅读”。初步打造“书香班级、诗化班级”的气氛,学生乐于看书,善于读书,很多学生真正把书籍当作了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读课外书成为孩子们的兴趣和习惯。积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优势,给学生借阅大量的优秀诗歌、动画等书籍,培养学

生诵读意识和品味名著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同时,还让学生进行诗配画创作,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表达内心的感受,感受诵读经典诗文的趣味,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各方面的发展,如: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思维的灵活、见识更宽阔、思想更开阔(能初步明白用平常心、责任心来待人和处世)。当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但营造书香班级的活动确实让孩子们成长更快,更强化了内心朦胧的价值判断。通过打造书香班级活动,我校多名同学成为班级书香少年。

雏鹰争章,展示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劳动、听讲、作业、发言、纪律、单元测试等等)取得的一些成绩和进步。

2制度文化建设

有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精神文化建设 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

班级擂台,在各种竞争中让每一个孩子每天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我校班级文化的教育价值

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已有多年,每年9月,我校各班都会进行班级文化更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并构成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内容。

(1)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并提供了彼此分享各自体验的环境与氛围。成员间不同类型的互动,实际上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融与整合。班级文化使得学校各群体间的价值与行为间的冲突得到了缓解,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价值与行为的差距缩小,彼此产生共同的文化基础。

(2)班级文化可以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提供更多自主活动的空间,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归属和依存需要,合理地对待班级各种非正式群体,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生的特色与优势,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3)班级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班级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课外文化活动,能使他们获得许多课外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形成一种催人积极进取的良好气氛,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

(4)班级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有诊断和矫正作用。当有的学生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力,或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时,就会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教师和同学的批评与督促会帮助他们认识缺点并加以改进,从而引进其道德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变化。因此,它具有明显的行为导向功能。如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文体活动、板报等形式,寓班级文化于各项活动之中,从而把班级所需要的行为方式树立起来,让学生知道班级和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班级文化通过自身的感染力,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使学生在潜意识状态之下接受信息,获得感悟和启迪。

(5)班级文化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班级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能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拓宽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启迪智慧,美化心灵,增强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能够焕发在学生心灵的空间储藏着的大量的再生性资源——精神。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象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作用,就象这春雨一样。今后,我将继续致力于班级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精品班级。

鹤乡小学廉政文化进校园总结 篇6

活动总结

盘锦市鹤乡小学

2013.6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

为加强学校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廉洁、弘扬文明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敬廉崇洁启蒙教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崇高的理想,我校在市教育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的主题系列活动,并把廉政文化进校园作为德育教育工作主导方向和教育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廉政文化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的活动责任人,对廉政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进行了认真的商讨拟定工作方案。以党支部牵头,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以教工会为龙头,在教职员工中广泛开展廉洁从教教育;以德育处和少先队为媒介,在学生中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个科室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组长:朱凤春

副组长:王敬国毛艳凤盖艺强任会斌

组员:胡军刘素英张红梅刘波张旭东沈春彦

二、多种形式宣传,教育落实到位

为了切实把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到位,学校采

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活动。

利用班、队会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敬廉崇洁的启蒙宣传教育。

利用学校广播站进行敬廉崇洁意义的宣讲,并结合历史上、现代

社会中的敬廉崇洁相关故事开展播报活动。以求提高全体师生对社会腐败现象的认识,提高师生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警觉性。

在每周的学校工作例会上,学校领导特别就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性、目的、意义进行宣讲,并结合当前腐败事例的阐述,加深教师对我党开展“反腐昌廉,敬廉崇洁”教育的理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渗透敬廉崇洁思想

开展了敬廉崇洁宣传画活动。学校开展了以“树立廉洁之风,构

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儿童画展。同学们在人人参与的绘画中把敬廉崇洁思想渗透在艺术作品中。

开展了廉政文化“手抄报”比赛。学生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浏览、查找文献等,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通过整理汇编,用精心设计版面,配上赏心悦目的彩图,在制作和展览活动中自学感悟廉政教育思想,此次活动共收集学生自编自办的“手抄报”稿件二百多份。

举办了“敬廉崇洁”主题队会观摩活动。学校大队部组织进行

了“敬廉崇洁”的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很受师生的欢迎和鼓舞。活动中,同学们以演讲、故事、小品、诗歌、歌伴舞等形式,努力诠释了廉洁教育的意义和内涵。

开发学校独有资源“走廊文化专栏”。我校每班走廊墙壁上都有

一块学生“文化专栏”,我们充分利用,让学生书写有关廉政方面的格言、警句、诗歌和童谣等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国汉字的同时学到做人的道理。

开展廉政警句大家选活动。学校开展以廉政为主要内容的警句

格言征集活动,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学校一楼展出。

组织学生观看以反腐倡廉为内容的影视和电教片。一年来,组织

学生观看了如《任长霞》、《迟来的忏悔》等影视教育片,通过正反两方面有情有形剧目的教育,以此引起孩子心灵教育的震撼。

开展“廉洁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学生通过日常所见所闻以及观看反腐倡廉的影片,以征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廉洁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自觉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开展“小手拉大手 争做廉政小卫士”活动。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 争做廉政小卫士”活动,建议学生当好家庭廉政监督员,结合学校教育活动,融合教育资源,影响带动家庭、社区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教育工作,决不能一劳永逸。我校把此项活动列入今后学校议事日程中,在每一位老师,每一名学生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务求实效,坚持“修炼内涵,走精品之路”,一心为学生,一心为社会,落实好每一个教育细节,全力铸造我校敬廉崇洁教育品牌。

四、运用“三抓”“三个结合”灵活多样的开展廉政文化教育 “三抓”是指抓好班子建设、抓好教师培训、抓好学生教育。

一)班子建设。校长是廉政文化教育的直接领导者和第一责任人,学校领导班子是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实践者和组织者。一是每年九月份,学校都会组织一次新提拔干部廉政谈话会,广泛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同时,切实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增强广大教职工的爱心与责任,杜绝以教谋私现象发生;二是进行廉政风险防控,撰写廉政案例,从思想深处认识廉政的重要性;三是每年年底,召开领导班子述职述廉大会,对班子成员廉洁自律情况进行民主评议,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和反腐防变的自觉性,促使全体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勤俭办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抓好教师培训。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主题的廉政文化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教工大会、教研活动、专家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有效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全体教师要依法执

教,敬业爱岗,诚信服务,为人师表,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要通过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廉洁的意识。

(三)抓好学生教育。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工作,学生是主体。要树立廉政文化从小学生抓起的理念,把廉政文化融入学校活动中,把诚信立人、廉洁奉公的有关内容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从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把廉政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充分发挥常规教育的作用,通过班队活动、广播、黑板报、演讲比赛、征文等形式,提高对廉政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廉政道德观念。二是充分挖掘语文、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内容中廉政教育的资源,并抓住与学科的结合点,进行整合,努力提高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层次,提升全体学生的素养。三是结合“八荣八耻”的学习,让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个结合”是指一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二与办学行为相结合。三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

(一)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我校充分利用现有校园文化的平台,加载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等教育内容,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二)与办学行为相结合。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要与学校办学行为等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规范收费行为,不断促进和巩固校务公开、大宗物品招投标等廉政制度建设成果。

(三)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要把“依法治教、廉洁从教”贯穿师德教育始终,表彰师德标兵,将清教廉洁考核作为教师聘任、晋

级、奖惩的依据,使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树立“廉洁从教”的良好风尚。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篇7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领路人, 如果自身文化素养不过关, 那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便无从谈起。 教师应认识到自身教学方式、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 有意识地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丰富教学内涵。 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 部分教师教学功利化, 注重考试内容, 忽略传统文化渗透, 不重视传统文化培养。 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思想水平, 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中华传统文化。

( 一) 从课文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课本经过层层审批, 具有知识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课文生动有趣、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相映衬等多种优点, 是提高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优秀教学材料。课本中每篇文章都具有相当丰富的写作背景与思想高度, 文章涉及的主旨、蕴含的人物情感、体现的价值观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感受传统文化中崇高的美。 例如, 在讲解《 我们的民族小学》 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向学生展示个民族服装、语言差别, 介绍各民族历史特色, 增加学生对中华各民族特点的认识。

( 二) 从汉字中发掘传统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 从夏商发展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之一。教师在教学生生字时, 应该让学生了解生字的由来、发展过程及字的具体含义。 例如“ 鹂”字, 鹂是一种美丽的鸟, 因此造字时是美丽的“ 丽”加鸟儿的“ 鸟”便是“ 鹂”,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繁体字写法“ 鹂”, 拓展学生眼界, 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书法也是汉字文化的一种, 学生在书法训练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书写风格, 更能影响人的性格, 如练楷书讲究方方正正, 不急不躁;练草书讲究一气呵成, 自成一家, 这两种书写风格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性格与人生追求。 书法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文字文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染学生, 让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 三) 注重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枚瑰丽的明珠。 不同时代的作者体现的作诗风格不同, 古诗词能让学生跨过时间的鸿沟去感受作者的情怀, 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奇特魅力。 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 泊船瓜洲》 时, 学生可以从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感受到作者与亲人团聚的急切之心, 更能感受到作者急切回归政坛一展雄心的强烈愿望。 古诗词作为学生能直接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媒介, 教师应该重点把握其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美。

三、走向课外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只靠课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向课外, 从生活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 一) 注重课外阅读

阅读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古代生活人情文化, 积累古诗词;能了解不同地域之间传统文化的差异。 如《 三字经》 、《 千字文》 、《 千家诗》 等经典优秀古文, 也有《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 上下五千年》 、《 中国通史》 等经典现代文。 学生在阅读中能拓展眼界, 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二) 感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学生的言行举止都透露着文化的传承。 生活更多的体现了文化的韵味, 例如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除夕等, 中国人自己的历法农历 ( 也称为夏历) , 中国人自己的服饰汉服、马褂等;还有婚丧习俗等等。 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 让学生体会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怀, 由被动接受传统文化变为主动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小学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初级阶段, 要勇于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学生意识萌芽阶段, 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当好文化传承的桥梁, 为培养有文化底蕴、有民族节气的一代优秀公民尽绵薄之力。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它紧紧地将中华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自然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在学生意识形成阶段,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1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篇8

关键词:课外活动;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加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修养、素质。语文教师应该更加细致地教授传统文化。

一、强化写字训练,认真写好汉字

汉字是中华传承的关键,汉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让学生们了解到汉字形态优雅、意义深远;鼓励学生多学习名家书法作品、多临摹、多看,提高眼界,掌握学习技巧,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自己的字体风格。

二、加强对联教学

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意境相合,对仗工整,是民俗风情的重要体现方式。重视对联教学,更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开阔学生视野。对联教学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去做:(1)收集与对联有关的经典故事,让学生对对联产生兴趣。(2)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经典对联,品评同学的对联。(3)进行对联有奖竞技,教师学生一起参加,可以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热情。(4)平时多加训练,把对联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当中,为亲朋好友写上几幅对联,节日为自家门庭添几分与众不同的风韵。

三、做好谚语传承

谚语是我国流行最广的传统文化固定语句,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且更加生动形象。现在的谚语却只有在农村才广泛流传,很多学生甚至连谚语是什么都不懂,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所以加强谚语的教育刻不容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收集谚语,平时教学中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谚语来教育学生一些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进而发掘更多的谚语。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谚语的贴近生活,像气象谚语中的“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雨前燕子是否低飞,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谚语的兴趣,让谚语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乐于运用谚语,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谚语。

中华五千年的精髓带领学生在文化嘈杂的环境里开辟出一条长久的血脉传承道路,不遺弃民族文化,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第三小学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总结 篇9

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清明节即将来临。学校为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情教育,学校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的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特组织本次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主题:革命故事知多少

二、活动形式:中队、大队集体活动

三、参与者:各中队所有成员

四、活动感想:

1.在四月一日的升旗仪式上,学校关工委副主任王丽君同志为学生们讲小兵张嘎的革命英雄故事,重点讲述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又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学习张嘎的英雄事迹,深刻的体会到张嘎的爱国精神,并发自内心的要学习张嘎的志气和勇气,争做新时代的好学生。

2.中队班会中,开展了以“寻找革命足迹,弘扬革命精神”的交流活动。四年一班的陈歌同学为大家讲述小英雄王二小的英

雄事迹。全体同学学习演唱歌曲《小英雄王二小》。各中队还以本次主题出一期板报,引导学生像革命先烈学习,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小主人。

3.学校组织所有学生开展“传承革命精神,建设和谐家园”我行动工程。期间,组织学生在班会中阅读革命历史刊物、了解革命英雄人物、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等活动。各班级讲述的革命英雄人物有: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学唱的红色歌曲有:《红军不怕远征难》《地道战》《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此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爱国热忱,增强了做一名优秀小学生的信心。

通过本次活动,使全校师生懂得了革命传统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近现代史国情教育的一部分。要不要坚持革命传统教育,事关青少年能否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事关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因此,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会继续坚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让三小的学生们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人人争做爱祖国、爱学习的新一代好少年。

2013年4月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总结

洮南市第三小学

太平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总结 篇10

太平中心小学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学至今,在抓好使校园绿化美化比过去更上一个新台阶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取得了一些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方面,除组织学生出版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黑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外,还组织开展了如下活动。

1、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的影片。我校利用每天的第八节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如《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雷锋》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写观后感,使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开展国旗下的演讲活动。我校利用每周一全校集中升国旗结束后,开展国旗下的演讲活动,四至五年级每班轮流选一位同学上台进行演讲,同学们慷慨激昂的演讲,激发了台下同学们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3、.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利用《校园之声》对学生进行该国主义教育。

4、开展学习《永远的丰碑》活动。我校号召利用早读

时间,由各班分别组织学生共同学习了《永远的丰碑》,通过学习,使学生们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加强对学进行民族主义的教育。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校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大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的教育,主要是采用出版“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内容的黑板报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的教育外,常识教研组还在多媒体教室组织了此内容的历史讲座,通过放映二战中日本侵华战争的片断、介绍日本侵华的史识、知识问答的形式,特别是结合当前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小泉首相多次参拜敬国神社,以及日本拒绝向曾经深受其害的亚洲人民赔罪的现实开展了以“日本为什么如此嚣张?我们该怎么办?”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找到了日本嚣张的原因是因为日本的强大,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的繁荣和富强,到那时小日本就再也不敢如此嚣张了!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受到了深刻的民族主义的教育。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校在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方面,主要是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做法是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分解到每一天、每一条来学习,并通过由有特长的学生绘制成卡通、漫画的形式。此外,由校政

教处组织学生会成员坚持每天在校门口对学生的文明行为及仪容、仪表进行检查,以及政教处组织教师到各年级进行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的公布,要求学生限期整改,并做好复查的工作。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学生的仪容、仪表规范了,谈吐和行为举止文明了,学校的乱丢、乱扔现象减少了很多。

虽然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校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太平中心小学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篇11

1.采用多媒体引路,诵读更有效

让学生诵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先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北国风光,让学生感受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谈观赏后的感受,最后再让学生诵读这首古诗,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既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再向他们介绍时代背景,激发起学生对岳飞爱国品德的敬仰之情,再让学生吟诵,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八月中秋,明月高照,家家团圆的和谐画面,再加上老师的时代背景的介绍,然后再诵读全文,这样,诗歌的内容更容易理解、记忆也特别深。再次,利用多媒体提供背景音乐,还能为诵读增色不少。

2.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爱上诵读

以诗词作画、以诗词编写歌曲、以诗词表演、以诗词进行想象画面等。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确实是个好方法。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诵读表演,并进行比赛,评奖。比如:在一次经典诗词诵读比赛中,有的学生是以唱的形式进行展示毛泽东的《长征》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有的学生以配乐的形式朗诵《春江花月夜》的;也有的学生是边吟诵边配上动作,自演自娱的。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诵读竞赛,能增添孩子诵读的兴趣。

3.开展亲子诵读活动,让学生在乐融融的氛围中爱上诵读。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从来就不是袖手旁观的角色。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为亲子诵读搭建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来,还在每学期的例行家长会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表演,并让有经验的家长介绍与孩子一起诵读的经验做法等。事实证明,亲子诵读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去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的同时,更能让孩子爱上诵读。

二、挑选精品,让学生在品读中汲取作品中的语言和思想精华

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生品读孟郊的《游子吟》。在学生诵读文章后,先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的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并引导学生思考诗句描写的人和物,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人生最伤感的是亲人之离别,而本文的作者孟郊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面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孟郊来说,他的母亲最担忧的是什么?学生通常会回答孩子的安危、生活等等,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从“手中线”和“身上衣”这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什么?紧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和意态的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画理解:临行前的夜晚,老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的呀。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深情地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接着说:“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期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浓浓的母爱就是在这样朴素的语言:‘密密缝’和‘迟迟归’中表现出来的,多么亲切感人啊!”最后让学生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那如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呢?通过引导孩子品读,不但能唤起了孩子们亲切的联想和对母亲真挚的爱恋,还会在孩子的心里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在诵读时,要关注诗词中的字、词、句及尽量去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和所描绘的意象,还要加以大胆地想象等。

三、 以“课”为例,拓展延伸,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做法不仅仅停留在几本书的诵读和品读上。我们以课文为例子,进行课文阅读拓展,教会学生记诵,加强对精美语言的积累。如教学《孔子》一文时,我们会引导学生对孔子的名言进行搜集摘录,朗诵、理解,课后挑选其中的部分名言进行背诵。教学于右任的《望大陆》,我们会推荐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范仲淹的《苏幕遮》等。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精美、简短的诗词、文章给学生进行背诵积累。比如:《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和《日有所诵》中的古诗、古词曲、谚语等,还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寄小读者》等现代文学。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把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和感受记下来,形成阅读积累本。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篇12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 “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 “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上一篇:我不是一粒沙子作文下一篇:能源合同管理开启酒店节电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