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通用12篇)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这个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就是德育。到目前为止, 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大有人在, 但内容一般仅限于将小学数学教学看成一种附带着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而并没有将数学看成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而在社会文化的再现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数学文化———简约文化
数学文化就是一种简约文化, 它能够让我们在看似杂乱无章的自然和社会中找到规律, 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这种文化的任务之一是化复杂为简单, 一切复杂的道理只要一个公式或一个定理就可以概括。题目再复杂终究离不开那几个公式。从这一点来看,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很烦琐却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明白这些公式、定理以及概念的来龙去脉, 无论什么样的难题, 我们都能解决, 这样的思维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现在的小学生偏向早熟, 或是因为某种原因, 整天忧心忡忡, 思想负担过重, 那么这样一种数学文化, 这样一种思维就可以让学生看清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或许有些事情乍看起来复杂了些, 但我们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一切也就顺利地多了。为人处事有时候就是一个心态, 如果我们放宽心, 用简单的心态去面对, 能够化繁为简, 那么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二、数学文化———精确文化
数学崇尚精确, 它是一种精确文化, 人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产中, 都会崇尚精确。在我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每个数字都是那么精确, 哪怕是个小数点, 不能省略的我们绝对要保留, 精确的数字、精确的计算不允许我们粗心, 仅仅是落下一个小数点都不行。在工作和生产中, 同样要求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一颗细腻的心。如果学习时不精确, 那么我们无法达到想要的成绩。如果工作生产不精确, 漏掉一个数字或一个小数点, 那么将给自己、企业甚至是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说有一天你给雇员算工资:25.4+54.6=80, 可是如果因为粗心你将小数点忘算了, 变成800元, 而发工资的是其他人, 对工资的算法完全不知情, 他的职责只是根据你结算结果来发工资, 那么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了。因此, 精确文化要求个体要心思细腻, 认真负责, 不能投机取巧, 侥幸过关。这一数学文化告诉我们,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诚实的品质, 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对自己负责, 在平时的数学作业以及考试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一丝不苟, 实事求是。
三、数学文化———生活文化
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 数学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无论是数字还是数学中的题材、例题、习题、插图无一不是来自生活。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数学, 数学是生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文化首先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信息, 并通过语言、动作、小实验、小活动的方式将这些信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例题、习题尽量与生活实际贴近, 当然教材中的例子可以用, 因为这些例子一般来说也是来自生活, 但有可能是与当前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那么贴近。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要及时地捕捉发生在学生生活周围的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匹配的生活实例作为教学内容, 这样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的同时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引起共鸣。透过这些生活题材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也是在学习生活。让学生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要好好学习数学, 才能好好生活”。学生才能对学习充满热情, 对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期待, 才能减少甚至消除学生厌学情绪, 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数学文化———美的文化
数学很美, 在一些研究中认为, 数学美可以分为形式美和内在美。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图形等所呈现出来的简单、整齐以及对称的美是形式美的体现。形式美还包括数学的字符美、构图美、对称美、简洁美。数学的内在美有数学的和谐美和严谨美, 包括数量的和谐, 空间的协调以及严密的数学推理等。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数学美有以下几种:一是语言美。教师在传递数学知识或是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措辞要文明简洁科学恰当又形象生动, 还要口齿清晰。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教会学生文明用语, 礼貌待人。二是内容美和插图美。在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抓住一些具有德育教育内容的知识和插图, 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说利用一些图形、文字、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艰苦朴素教育、爱心教育等。三是板书设计美, 或许有些教师认为板书只要学生看得懂就可以了, 学生不会管老师的板书好不好看, 很明显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板书设计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视觉感受, 好看的板书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 上课认真听讲, 同时也能从教师的用心中体会责任感, 对于教师所教育的内容更能接受。四是老师的仪容仪表美。这个美不是指教师的长相, 而是教师端庄稳重的气质。这种美体现的是一个教师的人格美, 这种人格通过学生无意识地模仿可以传递给学生。
当然, 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学数学教育只是作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而要对学生进行完全彻底的德育教育就应该结合其他课程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2
作为小学教学阶段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如果能够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管理相结合,不断地引导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引导,那么就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
一、加强德育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教材是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和指导,小学老师需要以现有的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明确教材之中的德育内容,将教育的价值导向与与教育的内容实践相结合,深入的解读目前的德育教材,加强德育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来更好的发挥教材对德育教学管理的引导作用和价值,突破传统都有管理以及教学所存在的各类不足,为我国小学德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借鉴。
(一)在教学实践上,老师需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教材的综成
将传统文化中勤劳勇敢,爱国主义,文明礼仪和团结合作的思想融入其中,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真正的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在形式上来,要注重德育教材和传统文化设计的优化升级
一方面需要在教材写作的过程之中实现对学生德育写作理念的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采取有效的行为策略和手段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和发展,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关注内容上来看,小学德育教材必须要以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为主体,在这种素质教育环境之中,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修养,真正的将家国情怀和不同的教育情怀相融合,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个人思想素养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在实用性上,德育管理还需要以传统德育教材文化的外部构成为切入点
实现内容的优化和升级,这一点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能够弥补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所存在的不足,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以不同传统文化的惯用形式为依据,加深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个人的接受能力,采取形象直观的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比如老师可以以不同的多媒体手段为切入点,积极的通过播放视频、音频和展示图片的形式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感知之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管理
将传统德育融入小学语文之中 篇3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的养成教育,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身的品质与思想情操。教师既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领路人。要成功地在语文学习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知识,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一、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将传统节日的文化与小学生的德育进行对接,开发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并进行探究,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体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传说,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是其他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然后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或是经典诗文朗诵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节日的气氛,增强情感体验。比如,以“清明节”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节的由来以及相应的习俗,让学生学会感恩,缅怀故人,并懂得维护新生。清明节不仅仅是扫墓祭祖的节日,其节日活动还有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等等张扬生命力的活动,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德育。
二、加强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
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教育。要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仅仅靠学生搜集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交流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其具有普及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学生对春节的习俗也极其熟悉,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内涵的挖掘。春节的习俗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放爆竹、接财神等,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让学生进行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比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春联PK”,即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活动,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有关春节的对联,并将其进行整理,到规定的时间就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写的质量与数量来综合评定优秀小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美,从而能够自觉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学习课程,更是一科育人指南。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传统节日的内涵,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德育精神,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有关,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传说,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与孝女曹娥。学生在读过了这些故事后能够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并能够慢慢体会到廉洁自律、爱国、孝顺这些传统的道德。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挂荷包、悬艾叶、吃粽子等,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节日的气氛,可以组织学生玩游戏,虽然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赛龙舟,但是拔河比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让他们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还能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游戏中提升自身的品德。在我们班级组织的拔河比赛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高涨,他们也体会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体会到了人们对那些具有崇高品格的古人的敬仰与尊敬之情,并促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总之,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脊梁,对其进行德育刻不容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并让学生在参与搜集与实践中增强德育意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另外,阅读是增加学生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增强学生的德育观念,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4
关键词:恭城孔庙,美术教育,德育渗透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陶冶高尚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完善人格。”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实效性。在新课改背景下, 美术教师应转变思路, 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挖掘本土课程资源, 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我们广西恭城县, 有广阔的极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恭城是桂林唯一的瑶族自治县, 历史悠久, 其主要人文景观“三庙一馆”———文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不可多得的题材。孔庙是我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题材。
一、在欣赏孔庙中自然渗透德育
我在上《恭城孔庙》一课时,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欣赏教学模式, 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图片。在阅读资料、欣赏图片中, 学生了解到美术家创作每一件美术作品, 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 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 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 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 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通过欣赏讨论, 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 进一步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惊叹人类的聪明智慧, 更加热爱人类创造的建筑艺术。
之后让学生欣赏恭城的“三庙一馆”, 感受偏远的瑶乡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搜寻历史发展的踪迹, 欣赏多姿多彩的宫廷文化、民间风俗及传统艺术,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美。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注重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让他们在活泼、轻松地环境中完成欣赏目标———体会画家的情感。如欣赏孔庙时, 开展“听音乐”, “听孔子的故事”, “听保护恭城孔庙的故事”等活动, 而不是教师空洞的阐述。
最后让学生知道恭城孔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恭城孔庙的建筑, 不仅以恢宏的气势、巧妙的构思、神奇的地理环境和阴阳八卦结构展示着孔子的儒家文化的显赫地位, 而且以因地制宜的多变手法, 瑶族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多采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侧面。这样便能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更好地渗透德育。
二、在绘画孔庙时用情感渗透德育
我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恭城孔庙进行考察, 并作简单的记录。比如对材质 (砖制、木制、石制等) 、造型 (亭、台、楼、民居等) 、建造年代以及建筑物结构等进行观察, 以加深对建筑物的了解。再通过学习线描孔庙的局部, 如斗拱、柱梁、脊、檐翘、窗棱等, 了解恭城孔庙和其它古建筑不一样的魅力。
通过考察与画古建筑, 既训练了学生的造型能力, 又使得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古建筑物的理解与猜想 (尤其是残败的) , 体验、感悟工匠是怎样想象构思、怎样画草图、怎样施工建造该古建筑的, 体会到家乡的孔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继而给学生讲解有关孔庙在人们的聪明才智下得以保存下来的历史典故,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学过的家乡历史知识加深了理解, 而且还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在手工制作孔庙作品中灵活渗透德育
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 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手工制作课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 就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例如在《恭城孔庙》第二课时中, 我采取先讨论, 再小组合作的方法, 出示以废旧物材料设计模仿孔庙进行造型, 没有用的包装盒、一次性筷子, 经过他们的小手, 利用它们的外形、色彩, 经过巧妙的加工创造, 它们就会变成外形精美、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了。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实用的角度认识它们, 不但养成环保意识, 练就变废为宝的能力, 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而且还体现美术、人文、科学融合为一体的现代美术新教育精神。
四、在参观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美术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认识生活、领悟美术学习价值的重要途径。实践课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方法, 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以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培养。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孔庙纪孔活动。我借此契机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强调的正心、正名、正位、正物的理念和情感。体现在建筑布局上, 就是方正、方整、严正、严整、对称、工整和对直线形象的追求, 摒弃歪斜、弯曲的图象和方位。正, 还包括正中的地位;正, 也含有正直的含义。儒家学说强调为人处世要正直, 要讲信用, 要“言必信, 行必果”, 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学生的行为, 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使学生知道做人要正直, 讲信用。
每一座不同的建筑, 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和造型特点, 它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也有所不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鞭策激励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他智慧的光芒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恭城读书人。孔庙的存在, 成就了人杰地灵的恭城!这也是每一个恭城人引以为豪的地方。
在班级文化中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 篇5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在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改进方法、切实做好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逐步丰富,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小学阶段成为他们良好人格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在班级基础上形成的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班主任 德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职责就显得任重而道远,班主任应该创设优美的班级环境,形成高尚优秀的班级文化,运用班集体独特而又巨大的教育魅力,给学生以影响和感召,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创设优美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能创造愉悦的班级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友好的氛围中可以逐步形成健康自信的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论述:“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因此,我在充分学习这一教育理论同时,着手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实践,利用班级内部的每一面墙壁对学
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期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
为此,我将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命名为“小嫩叶”,它是一枝苍翠欲滴的树叶的形象。这里是展示孩子们作品的天堂,小嫩叶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和知识库五个板块,主要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由各科老师定期进行更换,以加强舆论引领。“知识宝库”栏目,是对国家大事的及时报道。由学生将每日最感兴趣的新闻公布出来,加强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教室北面墙壁上悬挂着班规,以约束学生的行为。黑板上方悬挂着国旗,时刻提醒学生我是一名中国人,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南面墙上张贴的“英雄榜”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栏目,学生们分为五个小组,分别以2008奥运会的五个福娃为五个小组的代表,在卫生、纪律、学习三方面进行竞争。如果小组内成员遵守班规表现优秀,就会获得一张奥运福娃贴画。这个项目每周一评,表现优秀的小组班主任会在班会时给与奖励,受奖的小组会在讲台上接受同学们的祝贺。另外,教室内还张贴着醒目的名人名言,这赏心悦目、整洁的班级环境,为学生创设了健康、浓厚的教育氛围,无时无刻不给学生以熏陶感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集体氛围。
二、形成上进的班级思想调节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教育、不断调节的过程,在这种调节的过程中离不开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因此,我注意使用积极上进的班级思想让学生自觉获得良好的道德认识,以班集体中的上进思想和道德规范作为标准让学生进行自我 的调整和修正.为达到这种教育效果,我积极发动学生,全班参与设计班级文化.在全班同学的参与下,我们设计了班徽,班徽以无边无际的海洋为背景,海上有一只洁白的海鸥正展翅飞翔。对此,我们做如下解释: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就像这一只只美丽的海鸥,不畏风险、不惧困难,勇敢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又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做为本班的班训,告诉学生要不断吸纳别人的优点不断进取。再将同窗寄语设计成“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教室内张贴名言警句“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读书角”上醒目的印着《长歌行》,时刻提醒学生时光易逝,应该抓紧时间多读书。这种种良好的班级思想就是一道道无声的命令,它教育学生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修正自己的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这种种的暗示,这些无声的教育,教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道德品质。使得班级内部形成了一种“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良好风气。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也认为:“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接受。”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检查,适时调整自己的道德意识,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三、运用规范的班级制度约束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属于他律的性质,这就意味着责任和价值的取决于法律和道德本身.利用这一理论,班主任应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学生的自律行为,让学生在规范中自律成长。
每学期伊始,我都会召开班会和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制度等多个方面,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制定,还和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八荣八耻歌”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班规,并内化成其追求的目标,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班级还相应地制定了操行评定细则,依据班规进行有效的约束。学校里每天都检查一日常规,班级内部也一样,有专门负责管理班级常规的值日班长。班里41人,分为十个小队,每一个小队人数固定相互竞争。利用每周一的班会时间对小队成绩进行总结,优秀小队予以照相表彰。将制度规范细化到各个层面,看似行散而神不散,有效的规范了学生的思想。使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道路上有交通规则,如果不遵守,就容易产生交通事故;比赛场上有比赛规则,如果不遵守,就会丧失比赛意义被迫退出比赛„„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也要遵守学习的规则和行为的规范,否则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影响,行为就会受到质疑。
四、开展积极的班级活动巩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仅仅有好的道德意识不一定能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学生在对良好道德品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以后,再通过各种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有意识 的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从而使学生言行一致,巩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开展班级活动的实践也证明,每举办或参加一次活动,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加深一次,学生的那种积极进取、惟旗必夺、是旗必争的劲头就会加强一次,学生的自觉遵守纪律、自觉支配道德行为的能力就会加强一次。
从一年级到如今,每有活动,我和学生们都会积极参加,多方搜集努力,为达到优异成绩而坚持不懈。比赛前的准备阶段,不管有多么辛苦,只要一想到能为班级争荣誉,就在所不辞;比赛中,同学们相互鼓励互相提醒,争取发挥最好的成绩。通过这种实践的检验,大部分同学都形成一种积极上进、不怕困难的品质。
四年级伊始,学校开展了领养校园活动.在领养校园活动中,我发动学生要做学校的主人,申请自己认为合适的工作并写成书面申请,在得到老师的同意后,形成自己的责任区.学生们踊跃参加,有人承包了书架,有人承包了教室的电灯,还有人承包了卫生区等等.在活动中,学生们对自己承包的地方格外用心,一有时间就对自己的承包地进行检查管理.还有的学生设计了醒目的标语:有学生用美术字设计了“一二一,队伍站整齐”贴到了自己承包的放水壶的区域;有的学生在电灯开关那里设计了“别让我晾着”提醒学生注意随时关灯;还有学生绘制了醒目的彩色图画张贴在自己的承包区内.班级内部对学生的领养活动定期进行评价和总结.在这次活动中,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班级内地板光洁明亮;卫生区内整洁干净;再加上各种彩色的图画和美丽的鲜花,校园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家园.活动也为学
生建立了健康的道德情境,锻炼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得到了巩固,促进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巩固和发展.总之,班级体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活动场所,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发展的重要阵地,而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在班级思想的调节规范下;在班级制度的约束下;在班级活动的巩固下,学生经过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的悉心教导,其良好道德品质都能得到相应形成、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 校园文化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204-01
前言
清江小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之一,校园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受到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清江小学德育工作迎来了巨大的挑战,该学校如何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德育教育,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开展小学校园文化德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教师应该认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积极进行探索。
一、小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小学校园文化在发展中存在自身的特点,它具有优选性、开放性、间接性、同化性等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时它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导向功能
小学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与时代发展随行的文化,它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特色,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为学生奠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发展理念的精髓,优秀的校园文能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的实质也是一种校园制度,它时刻严格规范着学校全体师生的言行举止,同时约束着自我行为,促进师生向连号的行为方向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是一种纪律规范,对师生都既有强烈的约束力。
3.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能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强烈意识,调动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同时能促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他人的热爱。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校园环境建设同样是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素材。将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协调统一的融合在一起,能促进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和眷恋之情。
4.实践功能
校园文化开展最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校园内全体师生,同时他们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独立、团结、友好、互助等一系列美好品质,在校园文化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教育里面,对行为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德育教育的途径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进行观念、信念等精神活动的统一进学校师生追求更高的个人价值和发展目标,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操,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打造先换环境文化,促进环境育人功效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的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利用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中校园的显性文化,同时也是校园物质形态和物质的载体,在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中,使之形成良好的校园德育文化。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校园内的自然景观进行精心的设计,能扩充绿地面积,将校园环境建设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能有计划的创造一些机会使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组织学生拔草浇水、施肥等工作,在劳作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室内的环境。对教室内的环境文化布置可从教学楼主的过程,它能促干道、教室走廊、教室内部等地方布置各种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宣传栏,在教室内部悬挂名人、名言、班级口号等,提高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品德发展。
2.将德育教育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制度是对良好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的维护,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依法治教,将各种校园规章制度与学校严明的校规校纪相结合,形成一种纪律,用舆论等手段制约校园内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校园制度文化中导向性、规范性、继承性等特点为基础,促进师生共同努力和进步。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制度的制定和建设中,以人为本促进和监督学生的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通过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大的品质,促进自然与环境、人和谐的发展。
3.丰富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辅助活动,具有普遍性、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展示才艺的平台,同时在活动实践中充分体验德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在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形成鲜明的个性,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
三、结束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功能能有效的促进学校创建积极、和谐、有特色的文明校园,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将德育教育充分的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共同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英霞.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语文学刊,2014,01:172+174
[2]刘林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1:244-245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7
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 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问题, 在系统理论教育的同时又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强调知行统一。我们根据这一原则开发了各种道德体验实践活动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道德体验的各种情境与道德实践的机会, 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实践体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在小学阶段让自己的人性得到发展。
一、目标定位
体现学校特色, 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葛洲坝实验小学因兴建葛洲坝水电工程而建, 随葛洲坝水电工程发展而发展, 见证了葛洲坝的沧桑变故。而学校招收的2 000多名学生, 主要来源于葛洲坝片区的居民。这群孩子的祖辈都曾经是葛洲坝的建设者, 而他们的父辈一般都子承父业继续水电工作, 因此这是一群留着几代水电工人血液的孩子。他们父辈所具有的“敢为人先、敢于超越、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永不满足、永争一流”的水电精神也传承下来。特殊的办校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源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它包括弘扬葛洲坝水电文化精神, 开展实践活动, 涵养内化, 铸魂育德。
二、课程内容
学校以“水电”为载体, 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为目标, 通过环境熏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三条渠道, 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等品德教育。
(1) 环境再现历史岁月, 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园里“寻迹园”里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 再现了葛洲坝人30年风雨兼程、与大坝为伍的艰辛历程。每一年的开学典礼, 孩子们围绕着寻迹园, 聆听着高年级小导游的讲解, 让父辈们坚定、执着、敢为天下先的情境重现, 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践行园”里展现了一届届同学们在参加学校实践活动中留下的印迹。一首首诗歌、一篇篇论文、一个个小制作, 向每个师生传达着“我们是葛洲坝人, 我们踏着父辈的脚印, 走得坚实”的精神。
(2) 课堂教学感悟生命价值。学校将成功的经验积累起来, 形成比较科学的体系和实践内容, 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出来, 以便传承。学校自2008年以来, 根据“寻迹践行、铸魂育德”的构想, 编制了《我爱水电城》的校本教材。
这套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教学内容的校本教材, 通过一件件事例、一个个人物、一处处景观的再现, 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葛洲坝水电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到进一步体验、感受、认识和理解精神内涵, 一直到发展和创新。全套书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葛洲坝水电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套教材因它的原创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得到了《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活动启迪心智, 润泽心田
在教学中, 我们抓住“四童、五小、六探”这几个活动, 让学生在画一画、写一写、唱一唱、演一演的活动中, 加深对葛洲坝水电文化的了解, 在当小故事家、当小记者、当小导游、当水电小专家、当小收藏家的体验活动中, 追寻老一辈的足迹, 在科学探究、文化探讨中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评价机制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 我们改变单一评价模式。
(1) 多元评价孩子的闪光点。我们在“五小”活动中, 发现孩子家长和孩子通话的内容比较单一:身体情况、学习分数。单维的评价很容易误导学生片面发展。我们建议家长从知识、能力、习惯、情商、性格、规则、健康、幸福感等角度评价孩子。
(2) 多元评价学生的缺点。虽然我们倡导教师和家长在评价中以鼓励为主, 但是评价孩子还要发挥“啄木鸟”的作用, 对于学生出现的缺点及时纠正, 发现学生缺点要从多个视角去寻找本质所在, 然后理性地给予评价。
(3) 多元的评价方式。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单独评议的方式, 评价呈现多元化, 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缩短评议时间, 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 并及时反馈给家长。评价的方法采取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记录袋等, 使评价真正能起到提高德育质量的促进作用。在每学期期末, 我们还召开了成长答辩会, 让每个孩子讲述一学期中自己德育变化的过程。学生开学初根据评价细则, 确定自己本学期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并通过互评产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效应, 在分享彼此的奋斗历程、艰辛努力、欢笑与苦痛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4) 团队的评价作用。学校分层开展的“四童、五小、六探”活动, 每次活动分成若干小队, 每个小队强调分工合作, 活动结束后团队交流、评价, 将活动组织形态、寻访体验过程与学生行为教育有机结合, 并且在活动中邀请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共同策划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大坝徽章”记录着他们活动的印记, 也评价着他们在活动中的德育成长。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8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丰富、系统,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促动作用, 而且对后世历代的道德教育、理想人格的培养以及个体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孔子德育目的——培养“君子”, 积极“入世”
孔子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 那就是培养德才兼备、定国安邦的君子。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具有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 并且还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 孔子赞同“士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士”的主张, 希望通过教育造就“谋道不谋食”的君子, 实现其社会理想。
2、孔子的德育内容——以“仁”为核心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 可以用“仁”字来概括。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如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忠恕等。下面就简要概括几下几种:
(1) 贯穿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仁者爱人”
“仁”首先是“爱人”, “爱人”是仁德的核心。孔子认为“爱人”就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就充分体现了如何“爱人”这一思想, 即自己有某种需要, 要进而推想到别人也会需要, 我不愿意让别人这样的对待我, 那我也不会这样对待别人。
(2) 仁的表现形式——“礼”
“礼”主要指遵守等级社会的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 这种规范大到国家的社会制度, 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常识。孔子认为仁的德行是自觉主动的, 人们应该自觉地将“礼”变成种内在、自觉的道德规范, 使自己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的要求。
(3) “仁德”最基本的素质——“孝悌”和“忠”等
孔子说:“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做好孝子, 在朝廷才能做好忠臣。如果这个人能够孝敬父母和尊重兄长, 却喜欢冒犯上级, 这是很少见的。
3、孔子的德育方法——多样化 (1) 勤于思考, 温故而知新
孔子要求学生学习的同时不断温故, 才能不断增加新知识。孔子不仅对于学生如此, 作为老师自身他也提出了此要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重视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 因材施教。
(3) 循循善诱, 重在启发
孔子认为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并不做直接回答, 而常常采用诱导的方法, 使学生自己悟出道理, 求得正确结论。
(4) 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
“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孔子“爱人的”教育思想。在孔子那个阶级分明的时代, 孔子却能做到无论贵贱、贤愚, 皆可入学受教育。
(5) 身体力行, 注重实践
孔子一方面常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 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品德提升, 不仅要靠言教而且也要靠身教。另一方面, 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注重道德实践, 他认为言而不行、言而无信的人是道德有问题的人。
(6) 灵活的课堂形式, 敢于创新
孔子的教学形式除了集中讲学外, 还有相互讨论、游览讲学、个别指导等。同时孔子还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及时解决他们各自的疑难问题, 并针对他们的错误认识予以正确的引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之老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开创了我国传统德育的先河。老子虽然不直接从事教育, 但他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理论和方法, 下面我们进行如下对比, 找出异同。
共同点:第一, 老子和孔子都认为统治阶级都应减轻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爱护人民;第二, 老子和孔子都主张孝悌;第三, 老子“贵柔”思想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效, 他们认为无论做什么, 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度, 这样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不同点:第一, 老子反对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第二, 孔子注重人的群体性存在, 老子注重人的个体系存在, 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第三, 孔子认为世界生生不息, 人应该自强不息, 而老子注重人的贵柔, 用弱, 居后, 谦下;第四, 孔子与老子都注重“身教”, 但性质是不同的。孔子重视教育者以身作则, 他的“身教”更多的是强调教育者的外在行为, 容易流于形式主义。而老子的“身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无须刻意的追求;第四, 德育目的, 孔子培养“君子”, 老子培养“圣人”。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孔子和老子德育思想, 各有千秋, 我主要是把孔子和老子的德育思想相结合, 吸取精华, 弃其糟粕, 希望找出一些对现代德育有意义的建议。
1、从德育目标上看, “君子”和“圣人”同在
孔子积极“入世”思想, 一生的志向便是从政, 这种思想一方面能够激发人们斗志, 但另一方面, 容易导致人们功利性主义泛滥。同时, 一旦未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结果容易产生消极思想以及极端思想。这就应该在孔子思想基础上结合老子思想,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 不能为了达到目的, 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
2、从德育内容上看, 形式与实质相结合
孔子崇尚“礼”, 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例如“三纲五常”等。但最后却试图维护周礼的“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的旧秩序。因此, 在这点上, 孔子需要结合老子的思想, 顺应自然, 随着时代的发张, 思想也应该不断的转变。同时, 过分的追求“礼”, 容易流于形式, 铺张浪费, 应将老子追求淳朴, 自然、质真的思想相结合。
3、从德育方法上看, 刚健、外显与阴柔、潜隐相结合
孔子的众多教育方法固然适合现代的德育要求, 同时还要结合老子的隐性教育的方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使隐性教育方式与显性教育方式相辅相成, 既有利于道德知识体系的建构, 又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也才能够取得更好和更长久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9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为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的丰富德育教育资源, 概括起来主要有: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 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 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 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以至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及“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等主张都是整体利益原则的体现, 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思想, 从宗周时期就已经萌芽滋生, 其理论表述的代表当推《易传》。《易传》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每有体现。如孔子的“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朝闻道, 夕死可矣”。司马迁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才使得中华民族虽历尽百代沧桑, 度尽无数劫难, 今天仍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 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 徒义, 崇德也。” (《颜渊》篇)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宪问》篇) 。”“骥不称其力, 称其德也 (《宪问》篇) 。”从孔子的论述中, 我们看到, 一方面, 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 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 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 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探求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 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 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例如, 语文教学中, 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 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 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 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就学校而言, 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等,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 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可以有计划组织相关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等, 事实证明, 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阅读传统文化读物, 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 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 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 陶冶情操, 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同时, 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德育网站。可以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于一体, 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使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结合, 变枯燥为乐趣, 使学生身临其境,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
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 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 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因此, 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 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如孔子诞辰日举行尊师敬贤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主题教育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主题活动等。
学校还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 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 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著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 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 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 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采取有效措施, 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 以进一步提高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资源和途径两方面, 阐述了如何将德育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汇贯通。
关键词:学校教育,传统文化,德育渗透,途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马永庆.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德育教育引入传统文化的创新研究 篇10
百年大计教育文本, 这句口号的喊出, 足以证明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传统知识的灌输式的教育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在现代教育工作的开展中, 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格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德育教育呢, 我们在此做一下阐述。
1.1 学校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科技知识的平台外, 还肩负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任务, 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的, 而且后者逐渐成为现今社会关注的重点, 人才有了新的解释, 人才要先有德, 才有才, 学校要严格按照党的指示教书育人,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基础方针, 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心, 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则路线, 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对学生身体和心灵进行培养教育, 让学生从小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2 学校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建立学生的爱国思想, 在坚决
拥护党的领导的同时, 把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 育人要坚持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方针, 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使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 对一切封建迷信彻底抵御, 告诉学生要相信法律,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使学生最终拥有崇高的人格尊严, 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历史文化是把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综合起来。我国历史悠久,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拥有最深的文化底蕴,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 高尚的精神文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我们优良的文化传统可以说从未间断并且还在世代相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它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任何民族都无法与之睥睨, 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 我们说它的内涵是深不可测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涵盖的领域是很广的, 我们暂且把所有文化领域定义为一个共同的名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它最基本的内容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传递和各种社会知识的累积以及沉淀, 它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途径将就是传播, 特有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社会文化, 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色。
3 为什么在德育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悄然来临,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现, 中西方文化发生了猛烈的撞击, 传统文明已经渐渐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所埋没, 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接受着历史严峻的考验,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明与现代建设的客观呈现, 使人们传统的道德底线慢慢发生了改变, 在各种矛盾面前, 我们的社会正在沉思, 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过时了?落伍了?哪去了?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很多与传统文化相碰撞的现象, 损人利已、栽赃陷害、为我最大、一劳永逸等, 我们的传统文明正在被社会所遗忘, 甚至与一名学生谈论我国的传统文化时, 对方竟不知所云, 面对这些严重情况, 为了挽救我们传统文化, 使其能够悠久流传, 我们国家特别制定教育大纲,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特别加入传统文化的宣传, 加大德育教育力度, 把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进行广泛传播。
4 怎样在德育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
为了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壮大, 传播者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作为主要传播者, 是孩子们一生中重要的启蒙老师, 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所以在育人的同时就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那么怎样在德育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呢?现有几点愚见与大家共同分享。
4.1 转变历史教学中的传统观念, 育人不仅仅是要培养具有丰
富知识, 高水平技术的人才, 培育高技术的人才已经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德育已经跨越到了教育教学的第一位, 这也是我们党提出的新的教育政治方向, 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一个灵魂塑造者, 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 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2 学校积极安排历史课程的学习, 从历史方面对学生进行德
育教育, 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对学生培养民族精神最有效直接的途径, 就是学习中国历史, 从历史故事中体会民族大义, 以史为镜找出自身不足, 特别是对那些能够体现历史精神的历史事件, 老师要做重点诠释和剖析, 引领学生感受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历史精神从而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精神,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的, 诚信的, 平等的、自由的、和善的, 护爱的民族精神。
4.3 在学生学习中加强对民族精神的渗透,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
不能忽略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在学习环境中产生的, 基于这个原因, 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要根据学习内容采用手段, 为学生打造一个与之相关的意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和感受, 特别是在学习到历史事件时, 老师就要运用直观手段, 加大渲染这种历史情境, 加强历史感染力, 激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达到学生的感情基调与历史事件的感情基调高度统一。
4.4 学校积极开展有关培养民族精神的课余活动, 在课堂中学
习爱国主义、培养民族精神的同时, 也要在课余时间组织有关民族精神培养的活动, 比如班会课的开展, 为学生打造一个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 提供一个民族精神的主题, 与学生互动起来, 让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从实际活动中培养民族精神,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 结论
面对日益严重的传统文化丢失的危机, 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想关键还是在教育培养, 这就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沉重的使命, 要从祖国的希望身上加强爱国主义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培养, 让他们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够得以延续下去, 虽然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人类在进步, 但是传统不能丢, 文化不能忘, 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是我们能够长久立足于世界的基础, 只有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 遵循我们的道德底线, 我们才能够走的更远更久。
摘要: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文明在进步, 人类也在向前发展,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严峻考验, 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逝, 作为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 面对道德正在缺失的社会现象, 要怎样改变这一问题呢?本文围绕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话题进行探讨, 为什么要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以及德育教育引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文化,引入结合
参考文献
[1]杨英.让语文教育散发德育芬芳[J].新课程, 2011 (2) .
[2]薛新华.从近现代史呈现的民族精神中升华中学生的道德精神教育[J].新课程, 2011 (1) .
[3]屠顺华.浅谈初中科学课中的有效德育教育[J].学周刊, 2011 (4) .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 恭城孔庙;美术教育;德育渗透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实效性。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转变思路,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挖掘本土课程资源,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我们广西恭城县,有广阔的极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恭城是桂林唯一的瑶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其主要人文景观“三庙一馆”——文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不可多得的题材。孔庙是我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题材。
一、在欣赏孔庙中自然渗透德育
我在上《恭城孔庙》一课时,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欣赏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查找资料、图片。在阅读资料、欣赏图片中,学生了解到美术家创作每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通过欣赏讨论,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进一步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惊叹人类的聪明智慧,更加热爱人类创造的建筑艺术。
之后让学生欣赏恭城的“三庙一馆”,感受偏远的瑶乡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搜寻历史发展的踪迹,欣赏多姿多彩的宫廷文化、民间风俗及传统艺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美。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注重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他们在活泼、轻松地环境中完成欣赏目标——体会画家的情感。如欣赏孔庙时,开展“听音乐”,“听孔子的故事”,“听保护恭城孔庙的故事”等活动,而不是教师空洞的阐述。
最后让学生知道恭城孔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恭城孔庙的建筑,不仅以恢宏的气势、巧妙的构思、神奇的地理环境和阴阳八卦结构展示着孔子的儒家文化的显赫地位,而且以因地制宜的多变手法,瑶族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多采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侧面。这样便能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更好地渗透德育。
二、在绘画孔庙时用情感渗透德育
我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恭城孔庙进行考察,并作简单的记录。比如对材质(砖制、木制、石制等)、造型(亭、台、楼、民居等)、建造年代以及建筑物结构等进行观察,以加深对建筑物的了解。再通过学习线描孔庙的局部,如斗拱、柱梁、脊、檐翘、窗棱等,了解恭城孔庙和其它古建筑不一样的魅力。
通过考察与画古建筑,既训练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又使得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古建筑物的理解与猜想(尤其是残败的),体验、感悟工匠是怎样想象构思、怎样画草图、怎样施工建造该古建筑的,体会到家乡的孔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继而给学生讲解有关孔庙在人们的聪明才智下得以保存下来的历史典故,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学过的家乡历史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还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在手工制作孔庙作品中灵活渗透德育
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手工制作课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就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例如在《恭城孔庙》第二课时中,我采取先讨论,再小组合作的方法,出示以废旧物材料设计模仿孔庙进行造型,没有用的包装盒、一次性筷子,经过他们的小手,利用它们的外形、色彩,经过巧妙的加工创造,它们就会变成外形精美、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了。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实用的角度认识它们,不但养成环保意识,练就变废为宝的能力,培养艺术创造能力,而且还体现美术、人文、科学融合为一体的现代美术新教育精神。
四、在参观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美术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认识生活、领悟美术学习价值的重要途径。实践课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以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培养。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孔庙纪孔活动。我借此契机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强调的正心、正名、正位、正物的理念和情感。体现在建筑布局上,就是方正、方整、严正、严整、对称、工整和对直线形象的追求,摒弃歪斜、弯曲的图象和方位。正,还包括正中的地位;正,也含有正直的含义。儒家学说强调为人处世要正直,要讲信用,要“言必信,行必果”,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学生的行为,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使学生知道做人要正直,讲信用。
每一座不同的建筑,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和造型特点,它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也有所不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鞭策激励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他智慧的光芒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恭城读书人。孔庙的存在,成就了人杰地灵的恭城!这也是每一个恭城人引以为豪的地方。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12
一、对不重视传统文化节日育人功能现状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有着光辉的历史, 其育人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为什么近几年来被人们淡忘?也很少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与中学德育联系起来。反思其中的原因, 笔者认为有下面几点。
(一) 没有整理出节日包含的积极德育因素
传统文化节日所包含的内容具有中国民俗特点, 有些甚至有迷信的成分。如:春节期间的烧香拜佛拜神祈求好运活动;清明节的祭祖被认为是祭鬼活动。所以对待春节, 就要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爱、亲情等主题, 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对待清明节, 要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慎终追远, 珍惜幸福生活。
(二) 纪念的方式、手段比较落后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产生、形成于农业社会, 其纪念的方式与农业社会有关, 方式相对比较落后, 如清明节的清明团子、端午的粽子,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 做清明团子和包粽子的条件不具备了, 每到清明节到超市买几个清明团子, 端午节去超市买几个速冻粽子, 于是这些节日本身所蕴涵的积极意义就被人淡忘了。另外, 纪念的手段单一, 如上所说的两个节日, 纪念的手段都是跟吃有关, 过去人们拿清明团子和粽子送亲戚送朋友,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人们更注重精神生活, 这也是其被人们淡忘的原因之一。
(三)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特点是比较注重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特点是比较注重礼仪, 如春节祭灶、祭神、拜年注重礼节, 清明节祭祖也有很多讲究, 气氛肃穆庄严, 端午、腊八也是如此。而青少年比较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他们热烈奔放, 不喜欢中国传统节日的中规中矩, 不喜欢被约束, 因此西方的节日便迎合了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点。
反思传统文化节日被冷落的原因, 我们应该有历史的责任感, 与时俱进, 敢于创新, 赋予传统文化节日以时代内容, 让德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二、发挥传统文化节日育人功能的实践
(一) 弘扬民族精神, 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面对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 如果不对学生加以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引导, 很多中小学生会无所适从, 会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导致失去自我, 导致民族精神思想的严重缺失。这表现为: (1) 中小学生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洋节, 而对中国的七夕、清明、国庆、端午、中秋、春节等表现出冷淡甚至冷漠的态度; (2) 在关系到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缺乏民族责任感。请看下面的案例:
政治课上, 教师就日前东南亚一些国家对我国南海岛礁加强军事防备意欲侵占和我们的解决方法时展开讨论, 一个男生大声说:“老师, 那些小岛屿值几块钱啊?能住几个人呢?为了这些小岛屿和别人争得你死我活, 太不合算了, 谁要就送给谁好了。”一个女同学说:“是啊, 我也这么想, 老师, 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 下一个问题。”
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思想比较片面极端, 但是也绝非个别。这表现出一部分中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 爱国主义观念淡薄。可见在中小学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已经十分必要。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中的节庆内容丰富, 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春节、中秋节寄予的思归、团圆、祖国统一等情感, 清明节的祭祖怀远、感恩寻根, 端午节绵长的爱国之思, 重阳节的敬老感恩等, 我们都应该弘扬。
1. 介绍节日的来源和发展, 弘扬节日传统文化
环境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 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的校园氛围。在实践中, 我们以“透视民族文化, 尽揽民俗风情”为主题, 构筑了民俗文化墙;在校园长廊中以“民族魂”为主题, 展示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凸显民族文化主题, 揭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介绍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节日的来源和发展, 每一个节日设置一个栏目, 每一个节日的题目运用对联或广告语等语言形式, 结合节日的介绍内容, 并配以插图在校园里展示。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校园里渲染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 为学生走进节日文化并感受文化意义创造条件。
2. 挖掘并确定传统文化节日中蕴涵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在上述做法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研究挖掘传统文化节日中蕴涵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我们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体验, 表1所示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二) 弘扬传统文化节日, 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传统文化节日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每当佳节来临之时, 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氛围之中, 快乐、喜悦之情也会油然而生。如过年放鞭炮、元宵灯会、清明放风筝、端午包粽子、重阳登高活动等, 都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因此, 对于每天被束缚在学校里的学生来说, 这是放松心情体验生活的大好时机。这时候, 可以让学生背上快乐的行囊, 体验其中的乐趣, 放飞自由的心灵。
(1) 准备好相机, 拍下春节放鞭炮舞龙灯的情景, 然后把照片传到博客上共享, 写下自己的快乐、自信和希望等感受。
(2) 与几个好朋友共同制作花灯, 闹灯会, 并以日记形式记下自己的愉悦心情, 在班会上交流心得或传到博客上共享。
(3) 利用班会课和周末时间, 组织学生举行放风筝比赛。那五颜六色的风筝是大自然的精品, 风筝下跑动的小精灵是快乐的天使。
(4) 深入农家请有经验的大妈、大婶传授包粽子的技术, 并动手包粽子, 体验农家端午的乐趣。
(5) 带领学生走进田园, 感受丰收的喜悦景象。让摄影爱好者找到灵感拍下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让写诗能手无拘无束地歌咏, 让体育健将尽情地一展身手……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推荐阅读:
传统文化下学生德育07-11
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08-30
弘扬传统文化 创新高中德育09-13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夯实中职学校德育根基10-02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11-12
传统文化题材论文06-04
家庭传统文化论文08-13
传统民族文化论文07-01
小学传统文化展示方案05-20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总结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