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

2024-10-08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精选12篇)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 篇1

都市职业女性是最重要的服装消费群体之一, 她们消费能力强, 重视自身形象, 追求时尚潮流。在销售实践中发现, 如果能够了解顾客的爱好倾向, 就能更好地调动顾客兴趣, 使顾客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对服装和服务品质有正面的评价, 从而增加购买率和品牌忠诚度。需要、偏好、购买动机是兴趣倾向的主要成分, 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分析都市职业女性在购买服装时的兴趣倾向, 能够帮助营销人员有效调动顾客兴趣, 激发顾客的购买动机。

1 研究方法

1.1 分析模式

本研究将消费倾向分解成17个变量, 对都市职业女性在购买服装时的倾向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这17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 可以用主要因子来表示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 再根据目标顾客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的不同, 把目标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倾向进行分类总结。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由6个问题组成, 分别涉及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需要、购买动机、偏好以及顾客的职业、月收入、每季在服装的消费支出等个人资料。采用目标人群准确定位下的方便取样方式, 对25~40岁的都市职业女性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做分析处理, 分析项目包括调查对象的样本结构以及对目标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兴趣倾向做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 数据分析

2.1 样本构成

样本的收入构成情况见表1。本次研究调查目标顾客83人, 有效问卷75份, 问卷有效率90.36%。

2.2 因子分析

对目标顾客的消费倾向中17个变量做主成分法因子分析, 提取出五个因子。五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51.122%, 可以认为这些因子是说明目标顾客消费倾向的主要信息。按因子负荷量将变量归于绝对值最大的因子见表2。

第一因子的贡献率为13.524%, 主要由“实用性的需要、对服装购买的偏好、服装实用性”组成, 根据这些变量内容, 将因子一命名为“务实因子”。

第二因子的贡献率为10.287%, 主要由“表现自我享受美的需要、享受购物乐趣的需要、穿上好看美的享受”组成, 据此, 将因子二命名为“美丽因子”。

第三因子的贡献率为9.942%, 主要由“追求时尚的需要、受身边人影响”组成, 据此, 将因子三命名为“时尚因子”。

第四因子的贡献率为8.846%, 主要由“适应身份与工作的需要、对服装风格与穿着场合选择的偏好、价格、服装款式”组成, 据此, 将因子四命名为“象征因子”。

第五因子的贡献率为8.523%, 主要由“对服装结构和制作的偏好、对服装款式和流行的偏好、服务品质、品牌魅力、购物环境”组成, 据此, 将因子五命名为“休闲因子”。

2.3 聚类分析

采用SPSS软件中的聚类分析, 按目标顾客对五个因子的重视程度, 将其分为四类人, 见表3。

采用SPSS中的均值多重比较, 分析四类人群对于每种因子的重视程度, 由高到低以A、B、C、D表示, 最终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均值多重比较结果, 总结为表4。

按各类群体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等级将各群体命名, 第一类对务实因子、时尚因子、象征因子、休闲因子都很重视, 将其命名为“全面型”;第二类对休闲因子较为重视, 故命名为“休闲型”;第三类对美丽因子、务实因子最为重视, 将其命名为“理智型”;第四类对象征因子最为重视, 故命名为“身份型”。

2.4 各类顾客倾向

最终根据目标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消费倾向的不同, 把目标顾客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需要、偏好、购买动机的倾向归纳总结为表5。

3 结论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五个因子, 说明都市职业女性在购买服装时的消费倾向性可以用“务实因子”、“美丽因子”、“时尚因子”、“象征因子”、“休闲因子”来概括;通过聚类分析, 将目标顾客在购买服装时的倾向分为“理智型”、“休闲型”、“全面型”、“身份型”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顾客在购买服装时所表现出的需要、偏好和购买动机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为目标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时, 可以通过判断顾客的倾向类型, 来发现不同的需要, 更好地满足顾客。

参考文献

[1]祝文欣.卖场顾客消费心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23-40.

[2]谭箐, 耿黎辉.论女性自我概念与服装消费行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5, 6 (4) :119-122.

[3]裴国洪.都市女性消费心理与行为[J].社会心理科学, 2006, 21 (6) :69-73.

[4]倪银娣.女性品牌服装消费心理的实证研究[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0, 14 (4) :1-4.

[5]张莉.服装市场调研分析: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164-189.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 篇2

传统佛教文化中的女性

传统佛教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文化,神界中的绝大多数尊位都被男性神祗抢占了,除了由男而女的.观音菩萨外,为女神留下的只是几个边缘化的位置.尼姑是佛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人文因素,她们通过献身佛教,为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僧尼制度中,尼姑地位不如和尚,佛教伦理中的男女关系是一种男尊女卑的关系.

作 者:刘文明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社会科学系,湖南,长沙,410085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5(6)分类号:B94关键词:传统 佛教 女性 尼姑

再造传统才是服装文化本源 篇3

曾经用于彰显价值的LOGO被隐藏,容易撞衫的经典款式的吸引力下降,甚至纯西化的设计也被评价为不懂东方人的形体??伴随着本土品牌和设计师的成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重拾主流地位。同样,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本土品牌发展的原动力,在历届CHIC展上也有突出表现。“设计力量”展区作为最能体现原创力量的展区,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买手、采购商以及专业观众的眼球。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视。“如今,不论百货商场还是购物中心都在力求差别化发展,这种差别化归根到底是风格的差异化。国际品牌和快时尚品牌曾经占据了商场销售的主导地位,近几年,本土个性化品牌和设计师品牌让我们看到了拓展市场的新方向。”曾多次在CHIC展上发掘新品牌的商场负责人对记者说,如今,该商场已经划出了女装品牌三分之一的区域用于引进中国原创品牌。“在挑选品牌时,我最重视的是善于驾驭东西方元素,并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

在对CHIC2016春季展参展商的采访中,记者最常听到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探讨。新生代的年轻设计师们在学习西方服装设计的基础上,也纷纷转向探索东西方审美的融合。

同样,被中国传统文化吸引的不只有先锋设计师品牌,也有很多中国本土自主品牌。“如今,大家谈到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早已不是将传统元素生硬地附加在产品表面的设计,而是真正符合东方审美的设计。”WOW-IN品牌设计总监刘盛毅说。

WOW-IN品牌主要以包袋产品为主,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指导品牌个性化发展、创新市场的设计根源。“我们一直以来所做的就是在尝试将西方的材料和工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来自日韩的设计获得国际时尚界的认可和赞赏,但细究其设计根源都是运用了东方元素,只不过他们更加重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做出的设计既有东方的内涵,又符合西方的审美,这也正是中国本土品牌需要探索的设计之路。”刘盛毅说。

而这种设计主流思想也带动着中国传统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即将在CHIC2016春季展上亮相的中国大营国际裘皮城就正在探索以设计引领产业发展的道路。大营镇党委书记裴世超表示,“中国的原创设计力量正在引领着这种最古老的面料以更加符合东方审美、更加多样化的设计创新走向美好的未来。”

可以预见的是,在CHIC2016春季展的平台上,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服装“工匠精神”正在酝酿。这是一种坚持本源、不轻易被利益诱惑和驱使的设计精神,只有秉承这种精神,探索出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原创设计,服装品牌才能“常青”。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 篇4

随着女性服装网络购物规模的不断扩大, 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也成为服装电子渠道销售的障碍。为此, 一些服装零售的电子商务企业着手进行实体店经营, 选择鼠标加水泥模式, 引起众多思考。

赵礼强、郭亚军 (2010) 指出影响消费者渠道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交易成本、服务水平和渠道价格不同。郭绒、成爱武、刘研 (2011) 提出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价格刺激、愉悦心情动机、合适性体验、美化形象体验、舒适性体验、评价经验、等共11个因素。何其帼、林梅华 (2006) 指出有用性、容易使用、网络经验、收入和体验是决定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关键因素。

先从消费心理角度, 提出影响女性服装消费者零售营销渠道选择的因素;其次运用加权平均法研究女性服装零售最好营销渠道;最后, 深入探讨女性服装电子商务水泥化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二、基于消费心理的女性服装零售影响因素

结合赵礼强等的研究, 提取五个女性服装零售的消费心理因素:价格、消费体验、便利程度、感知风险和效用。

(一) 消费心理因素权重确定

女性服装零售消费心理因素的权重值为便利性 (0.25) 、效用 (0.15) 、价格 (0.3) 感知风险 (0.1) 、消费体验 (0.2) 。

(二) 消费心理因素权值的确定

十位年龄在20-30之间的女性服装消费者, 对女性服装零售的消费心理因素的最终评分统计结果如表1。

为保证评分的有效性, 对数据进行F值的一致性检验, 检验结果均大于0.7, 具有一致性。

(三) 女性服装零售鼠标加水泥模式选择

女性服装零售渠道加权平均的排序结果为:第一位是双渠道;第二位是电子渠道;第三位是传统店铺式渠道。女性服装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鼠标加水泥模式购买女性服装。

三、女性服装零售鼠标加水泥模式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传统店铺式和电子渠道两种营销渠道在价格和效用方面的差异比较小, 主要差异在便利性、感知风险和消费体验这三个心理影响因素方面。

为使鼠标加水泥模式得到更好地发展, 还需进一步注重提高消费者便利性、降低风险和提供较好的消费体验。

(一) 提升网络购物的便利性

在网络消费中, 消费者的搜索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消费者采购行为, 因此, 在鼠标加水泥模式中应当加强网上商店在分类、搜索和展示等方面的建设, 减少消费者的搜索时间, 提升网络购物的便利性。

(二) 降低网络购物的风险

鼠标加水泥模式要合理布局实体店铺, 让消费者能够通过实体店铺了解卖家, 从而深化诚信保障, 大大降低消费者消费的风险。

(三) 加强消费体验

女性服装消费者网络购物缺乏消费体验, 而实体店铺却可以进行很好的消费体验。因此, 鼠标加水泥模式应当加强实体店铺式营销渠道的消费体验服务。

四、结论

服装零售的鼠标加水泥模是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发展趋势。基于消费心理的角度, 提取影响女性服装B2C电子商务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 运用加权平均法, 确定鼠标加水泥模式的确是较好的营销渠道, 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

不过, 鼠标加水泥模式营销渠道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B2C电子商务水泥化过程中如何规划和建立实体店铺, 即实体店铺的选址以及实体店铺建立的数量;再有, 鼠标加水泥模式的电子渠道与传统渠道的多方面协调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女性服装零售的B2C电子商务虚拟化弱化了顾客体验, 为此, 鼠标加水泥模式备受青睐。从消费心理角度出发, 运用加权平均法, 研究女性服装零售鼠标加水泥模式成因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心理,加权平均,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赵礼强, 郭亚军.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多渠道分销系统研究综述.管理评论, 2010 (2) :[1]赵礼强, 郭亚军.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多渠道分销系统研究综述.管理评论, 2010 (2) :

[2]郭绒, 成爱武, 刘研.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山东纺织经济, 2011 (6) [2]郭绒, 成爱武, 刘研.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山东纺织经济, 2011 (6)

女性服装广告语 篇5

二、百变职场丽人,尽在拉普奥菲。

三、职场女装,拉普奥菲更懂。

四、变身职场丽人,魔咒拉普奥菲。

五、做职场焦点,穿拉普奥菲女装。

六、拉普奥菲,白领的时尚衣柜。

七、拉普奥菲,打造时尚专业职装。

八、拉普奥菲,职场女性的新大陆。

九、拉普奥菲,简约美丽的成就者。

十、拉普奥菲,造就职业女性自信美。

十一、拉普奥菲让职业更时尚拉普奥菲,定义职业女性新风尚。

十二、拉普奥菲,职场女性的时尚首选。

十三、拉普奥菲,时尚魅力的缔造者。

十四、拉普奥菲,穿出职场女性魅力。

十五、职”在必得百魅职星,唯有拉普奥菲。

十六、职场优雅,尽在拉普奥菲。

十七、拉普奥菲之光,女人的职场盛装。

十八、职业女装革新者拉普奥菲,职业女性的守护神。

十九、追求卓越,引领职场。

二十、拉普奥菲,时尚女人的职场衣柜。

二十一、拉普奥菲,职场女性的时尚衣柜。

二十二、心动的着装,新颖的职场。

二十三、拉普奥菲女装,职场丽人最爱。

二十四、上班,就得穿拉普奥菲。

二十五、今天的拉普奥菲,明天职场的你。

二十六、拉普奥菲职装,笑傲职场。

二十七、拉普奥菲,职场从你开始。

二十八、拉普奥菲,职场丽人的选择。

二十九、拉普奥菲,让工作邂逅时尚。

三十、白领穿拉普奥菲,自信又美丽。

三十一、优化职场着装,白领精英扮靓。

三十二、职场风景线,时尚新靓装。

三十三、职业女装,美丽绽放。

三十四、新颖职场着装,白领精英扮靓。

三十五、引领时尚女装品牌穿上拉普奥菲,职场因此不同。

三十六、时光静好,拉普奥菲陪您到老。

三十七、心跳的时装,新颖的职场。

三十八、拉普奥菲,职场就是您的T型台。

三十九、拉普奥菲,职场女性的私家衣匠。

四十、职场如战场,装备就选拉普奥菲。

四十一、完美掌控职场形象拉普奥菲,心悦诚服。

四十二、引领职场魅力,演绎名媛风采。

四十三、时尚前沿,卓尔不凡。

四十四、职场如鱼得水,我有拉普奥菲相助。

四十五、享受职场,品味时尚。

四十六、发现更多美丽不同的职场,不同的拉普奥菲。

四十七、轻松职场,必备拉普奥菲。

四十八、职场女装的时尚秀职场女性时尚秀时尚演绎,职场魅力。

四十九、拉普奥菲女装,专业更魅力。

五十、职场风景线,时尚新着装。

五十一、拉普奥菲,时尚化的职业女装。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创新;整合

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智慧精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传承性,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更是具有强大的丰富性,其融合了道家、墨家等众多学派的文化精髓,儒家的思想至今都对我国社会与各行各业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以道德为根本的伦理文化的修养,加强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于文化的追求与审美,因此,针对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我国文化与服装行业的共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 加强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结合的主要因素

1.1 设计形式

传统文化是我国众多行业设计灵感的来源,例如广告、服装以及文学等众多领域,尤其是我国的中国画、音乐、建筑以及书法等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结构的设计上一般较为在意其完整性与对称性,并且较为关注格式之间的对应与穿插。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广泛应用,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一定的推崇与欢迎,中国的龙、青花瓷等重要标志在世界的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常见,传统文化与世界服装潮流得到了有效的结合。我国的文化形式丰富多样,这能够对于服装的设计给予很大的启发,在服装设计上适当运用传统元素,并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实现潮流与传统的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添衣服的特色,甚至赋予服装新的涵义。

1.2 文化内涵

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创新是必要的手段,在文化上,设计人员需要抓住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理念,避免表面化地对文化元素进行一味地拼凑与重组,不能仅仅注重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美学效果,而忽视了对于文化内涵的应用。在服装设计中,需要考虑文化的内涵,再进行合理的利用,避免出现闹笑话的情况。另外,由于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要求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具有必要的文化内涵与修养,设计师需要在长期的培养中建立起文化的修养,实现对文化的合理利用,而不是只重视外表的美观。

1.3 创新能力

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款式、技术以及颜色搭配等方面,还表现为内涵、文化等。对于我国现代的服装设计人员而言,对于服装款式与搭配的设计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在时装秀上,经常能够看到设计人员天马行空的成品,但是其对于搭配方面却缺乏必要的协调。对于文化的展示,不仅体现在颜色与搭配,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款式上。例如,日本的服装设计人员就曾经设计出木板装,主要为了宣传环保、健康的理念,这是因为日本对于木材的需求量较大,其建筑、生活都广泛运用到木材。因此,宣传生态、环保对于日本而言十分重要。中国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文化内涵,对服装进行必要的改进,这是对设计师创新能力的考验。

2 提升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的相关措施

2.1 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改良

设计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服装,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民族服饰的研究,而应该在世界服装潮流的基础上,实现对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服装的创新。所有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与其他文化碰撞、结合,实现对于自身的升级与进步,尤其在当下全球化的潮流下,坚守本国的风格与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并非没有切合点的,对传统元素进行必要的改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对文化的传统元素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根据世界潮流与审美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的改变,而不是一味地抄袭,而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更好的方式进行展现,例如旗袍原本是我国古代女性的长方形大袍类服装,近些年,通过相关的改进,例如在腰身的收紧、开衩以及降低领口等变化,体现出女性身材的漂亮线条,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具有吸引力,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高效结合的成果。

2.2 提取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化形式的纷繁多样为服装的设计提供大量的灵感与启发,但也对设计元素的筛选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不计其数,例如唐三彩、国画以及亭台楼阁等都可以成为设计的元素,对于中国元素的应用不仅表现了明显的东方特色,也是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中国文化在服装的设计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服装中的刺绣、盘扣以及图腾等设计都是应用了中国元素,现代设计与传统元素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尊重。然而,在对中国元素进行运用时,需要考虑其整体的效果,例如服装的色彩装饰等方面,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提取合适的中国元素加以利用对于服装的整体效果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3 实现服装与设计的统一

实现文化与设计的统一与协调是展示服装美感的基本前提,设计本身就需要实现技术、设计元素以及材料的良好协调,这些条件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具有切合点,因此,设计就是要实现各大条件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在中国的文化中,就频繁出现“统一”的观点,即为儒家所提到的“和”,这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服装设计中,运用这一理念,能够很好地实现设计的统一,例如服装可以在整体款式与装饰之间达到必要的协调,然后在颜色与材料的使用方面留存些许的差异,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2.4 对服装设计创新进行必要的美化

在服装设计中,变化元素是极其必要的存在,若服装没有变化,就缺乏了其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因此,在服装设计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变化,并在变化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美化。在变化中,同样具有众多问题需要注重,例如在色彩的运用、装饰的搭配等方面,若变化不当,就会造成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给人带来更糟糕的视觉效果。例如我国的藏族的传统服装就是具有大袍、大襟等特点,以方便在劳作出汗时,伸出一只手臂来散热,而这种服装特点也在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例如当下十分流行的蝙蝠装等,这就是在对藏族服装进行必要的美化后得到了效果、提取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实现服装与设计的统一以及对服装设计创新进行必要的美化等措施,仅供参考。

3 结语

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创新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增强服装的美感与内涵,目前,该方面的内容已经引起了相关设计师的重视,本文也主要针对服装创新的设计形式、文化内涵以及创新能力等因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根据当下的现状,对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创新中的应用提出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改良、

参考文献:

[1]丁楠.刍议现代艺术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2]卢禹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6(07).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 篇7

近年来,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在当代社会大背景下, 合理开发运用这些古老服饰艺术, 促使其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结合发展, 并以此总结出它们结合发展的应用策略, 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促进齐鲁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艺术形式的新发展, 以及塑造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文化内涵, 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齐鲁传统服饰文化

(一)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起源、演变与发展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历史悠久, 山东自古就是织造工艺发达的地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 山东人民就已经掌握了在织物上染色、刺绣、织锦等服饰技术, 而且在汉代也出现了官府专门设立的管理机构及官职——三服官, 负责为皇室提供春、夏、秋、冬服饰所用的精美丝织品。随着岁月更迭,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不断发展, 在齐鲁大地上广为传承,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它们作为一个地区传统文化、信仰、风俗等方面悠久历史的生动反映, 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艺术特征。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 其形式种类多样, 如刺绣、印花布、土布、被褥、帽鞋、肚兜等。在造型形式上稳定对称、朴素简洁;图案纹样粗犷、简约, 以谐音、寓意等手法达到寄情表意的目的;色彩运用朴素与浓丽并存, 装饰性味道十足;制作工艺上绣、染、织、镶、盘、嵌、滚兼备,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从发生到发展, 都受到了民族心理、民族信仰和民俗习惯的影响, 被赋予了众多特殊审美情趣与意蕴, 人们常常通过它们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也令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山东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每个角落。但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而带来的消费及审美观念的改变, 以及新技术的冲击和挑战, 它们正面临着许多危机和挑战, 当前对于它们进行研究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目前, 回归与反思传统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探索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已成为中国当代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这也为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开发应用创造出了许多机会。

二、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服装产业历来是山东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 被誉为“母亲产业”, 它对于保障就业、改善民生、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随着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观念上的变化, 山东服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一些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明显暴露出来, 不仅出现了以廉取胜、产品技术开发薄弱、品牌附加值低等现象, 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更是越来越少, 即使有对齐鲁服饰文化的运用, 也只是保留了齐鲁服饰文化的部分形式, 设计缺乏创意。这些问题影响面之广甚至波及到山东省一些著名品牌, 严重制约了山东服装产业的特色发展, 使之难以形成区域服饰文化。

三、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文化应用思考

本文认为, 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 通过提取与剖析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当代山东服装产业中, 找到两者共同发展的策略。

(一) 正确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审美矛盾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着改变, 这对于构建齐鲁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关键。因此, 应坚持对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 认识到它们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发展之间的历史性、时代性的矛盾关系, 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同时以当代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为原则, 使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和时代潮流相汇合, 并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更加紧密结合, 从而为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增添时尚色彩, 凸显山东服装产业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 完善自身发展机制。

(二) 强化服装产业技术, 培育壮大品牌

首先, 我们不仅仅要在形式上追求山东服装专业服饰造型、纹样、技艺的创新, 而且更应注意正确处理当代山东服装产业与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关系, 促进良性循环, 切实保证技术研发, 从而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有效性, 提高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审美价值及情趣上的竞争力, 加快品牌强项研发, 走技术革新之路, 调整培育品牌效应, 创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品牌。

其次, 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依赖一流的设计师队伍, 设计人员的艺术感觉和艺术修养在当代山东服装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严谨的作风、宽阔的视野, 而且要对齐鲁传统民俗服饰艺术具有独特的理解。他们要具有从传统民间艺术和鲜活的生活中发现灵感、敏锐把握市场观念等方面的能力, 成为促进传统民俗服饰文化繁荣发展的脊梁。

再次, 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当代山东服装商业的运作。在服装业对话中, 我们不仅要通过T型台的展示和时装发布会这些途径, 更要通过体育、文艺、商业甚至政治活动等不失时机地宣传齐鲁传统服饰文化, 吸引世人对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关注, 从而展示山东地域传统民俗服饰文化在当代中国服装产业中的风采。

(三) 突出地域性生态服装文化产业建设

现代服装的消费理念已经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风格化和时尚化, 讲究有特色的着衣形象和独特的个人文化气息将在今后的服装消费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鲜明。因此, 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保护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态环境, 注重提高人们对本土生态文化的认知与保护, 研究齐鲁传统服饰艺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人们不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等, 借鉴各具特色的服装形式, 突出地域性生态文化的特点, 切实有效地将齐鲁传统服饰艺术应用到服装产业中, 从而构建具有生态地域性特色的服装产业。

(四) 规划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发展前景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逐渐趋向于“同化”。从多角度入手论证、规划两者融合发展的潜能, 显得尤为迫切。因此, 在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文化的背景下, 应以对资源基础、市场定位、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分析为基础, 抢抓服装市场机遇、因地制宜地促进服装行业技术转型升级、提高档次。同时应改善产业基础设施, 选择能够突出山东区域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资源, 制定分步实施的规划, 壮大产业集群, 规范当代山东服装产业建设, 促进产业发展。与传统鲁绣文化的结合、与齐鲁民间印染文化的结合, 从而提高服饰品的艺术性、文化性、附加值, 增强山东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当前正是山东服装产业建设特色品牌的关键时期, 作为当代山东服装产业文化要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设计灵感源泉, 采用梳理和结合的方式, 不断地挖掘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 将齐鲁传统服饰文化和技艺与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 为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形成当代山东服装产业的发展新模式, 从而创造出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服装产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万晗.“风暴之下看中国”系列之三山东服装驶入转型快车道[J].纺织服装周刊, 2009 (01)

[3]苏永刚.服装时尚元素的提炼与运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徐静, 穆慧玲.齐鲁服饰文化与山东服装产业发展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 2009 (06)

女性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探析 篇8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 是一种浓缩的民族文化, 呈现当时社会的人物百态, 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女性成语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与女性有关的成语, 其内涵也是相当丰富, 可以是描写女性的成语, 也可以是与女性故事相关的, 也可以在词中涉及到女性。古人对女性的描写, 从整体到局部, 从音容到笑貌, 从性情到品行等, 都有一些成语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 比较全面的表现了女性文化的基本内容, 反映了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积淀下来的关于女性的一些文化心理。

一、“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喜曲不喜直”, 在女性成语年龄类中的表现最为突出。描写女子年龄类的成语多使用借代手法, 不是直接用数字说出年龄, 而是用他物代替。

在女性成语中, “金钗之年”表示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华表示女子十三四岁。“豆蔻年华”一语出自杜牧的《赠别》一诗:“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 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及笄之年”表示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 戴上簪子。古代未成年的小女孩是垂发的, 到了十五岁左右, 就要将头发盘起, 用簪子插起来, 即“加笄”, 举行“加笄礼”, 表示成年。《重修玉篇》载:“筓, 古奚切。婦人之筓, 則今之簪也。女子許嫁而筓。”“碧玉年华”表示女子十六岁。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 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二八年纪, 破瓜之年。 (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

女性成语中表示尚未出嫁的成语有:云英未嫁 (用唐代钟陵著名歌女云英泛指未嫁的成年女子。) 其它的有黄花闺女、小姑独处、待字闺中等。

“摽梅之年”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 快打扬州百面雷。”) “罗敷有夫”表示已有丈夫的女性 (古代著名的美女罗敷指代) 。“半老徐娘”指有风韵的女性到或已过中年的。 (《南史》:“徐娘虽老, 犹尚多情。南朝梁元帝的后妃徐昭佩。”) “风韵犹存”指四十岁开外的女性风采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清·王韬《淞隐漫录》:“其母虽属徐娘, 丰韵犹饶, 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除此之外还有:风情犹在, 余韵犹存。“人老珠黄”指年老色衰的女性, 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被轻视。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 翻身的日子很有呢, 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 (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此外, 还用委婉的表达方式表现妓女行当和女子的悲惨命运。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 在女性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地位更不堪, 那就是以卖笑, 出卖肉体为生的妓女, 她们的命运更为悲惨, 地位极其低下, 被称为“浪蕊浮花”、“闲花野草”、“倡条冶叶”、“路柳墙花”;她们住的地方叫做“秦楼楚馆”、“花街柳市”、“莺巢燕垒”;她们每天“浓妆艳抹”、“倚门卖俏”, 对男子“目挑眉语”, 希望男子“眠花宿柳”。现代社会也有妓女这类群体, 但她们的职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并没有受到歧视, 被称为“性工作者”。描写女性悲惨命运的成语也不是直接说出真实内容, 也是采用借代和象征修辞手法, 如“白华之怨”、“香消玉殒”、“蕙损兰摧”、“红颜薄命”、“断香零玉”、“临去秋波”。

二、“自然信仰”的心理崇拜

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 女性被视为无能的群体, 但关于女性具有神圣能力的远古神话始终或明或暗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心理。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成语。

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 四极废,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 鸷鸟攫老弱。于是,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 四极正;淫水涸, 冀州平;狡虫死, 颛民生;背方州, 抱圆天。”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江东俗称, 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 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 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女娲补天之后, 天地定位, 洪水归道, 烈火熄灭, 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 欢庆补天成功, 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 世代供奉, 朝拜者络绎不绝, 香火不断。人们的这种纪念和礼拜, 实质已不仅是对女娲这个具体女神的直接崇拜, 而是将所有女性的神力抽象为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神格, 对之加以信仰和礼拜。

七夕节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记载:“大河之东, 有美女丽人, 乃天帝之子, 机杼女工, 年年劳役, 织成云雾绢缣之衣, 辛苦殊无欢悦, 容貌不暇整理, 天帝怜其独处, 嫁与河西牵牛为妻, 自此即废织紝之功, 贪欢不归。帝怒, 责归河东, 一年一度相会。”织女本是天界一位美丽聪慧、擅长织作的女神, 但她不顾神人之别, 毅然下嫁牛郎, 与牛郎在人间过上了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生活。织女由此而成为人们心目中敢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性典型。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 也反映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关于月亮的最动人传说。《淮南子·外八篇》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 窃之不成, 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 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 滞留月宫。广寒寂寥, 怅然有丧, 无以继之, 遂催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 欲配飞升之药, 重回人间焉。羿闻娥奔月而去, 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 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嫦娥被民间传颂为一位美丽、善良的月神, 在百姓心目中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 青年男女向月神祈求美满姻缘, 老人向月神祈求合家团圆, 祈求福禄和平安, 表现了古人崇善尚美的心理。

这些女性神或神格化的女性, 大都作为理想典型而被赋予真善美的意义。因此, 一定程度上来看, 对这些女神的信仰是在人们内心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意识需要和驱动下, 衍生的一种意念和行为产物。

三、“审美追求”的心理表现

与女性体态、容貌相关的语汇是女性成语中数量最多的, 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决定的。传统观念对女性美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女性应当体态柔美、步履轻盈、容貌秀丽, 表现出性格、气质、感情上的温柔特质。如:花容月貌、如花似玉、国色天香、出水芙蓉等以花草、珠玉等比喻容貌之美;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燕妒莺惭、艳若桃李、兰姿蕙质则用花草动物等来衬托;嫣然一笑、妩媚一笑、回眸一笑等表现美人的笑声;带雨梨花、楚楚动人、楚楚可怜表现美人哀怨的神态;莺声燕语、珠圆玉润等表现美人甜美的歌喉;花飞蝶舞、婀娜多姿、亭亭玉立、莲花步步、舞态生风等以花、蝶、柳等比喻走路时的姿态。娇声娇气、矜持作态、千娇百媚等比较含蓄地体现了女子的大方、优雅的神态。眉目如画、蛾眉皓齿、螓首蛾眉等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女子眉眼、牙齿的漂亮。

在中国古代社会, 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这些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 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表现服饰的成语有:翠袖红裙、珠围翠绕、衣香鬓影、珠光宝气、凤冠霞披、雍容华贵、香车宝马、香闺绣阁、荆钗布裙、红装素裹、金钗十二等。“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 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汉民族的古代服饰样式、着装观念、服饰礼仪都能在成语中得到反映。如“广袖高髻”反映了汉时长安城里妇女流行梳高髻和宽大的衣袖的风气;而“风鬟雾鬓”中的雾鬓即“蝉鬓”, 指面颊两旁近耳朵的头发薄如蝉翼, 这说明先秦时期, 妇女就已经具有梳妆技巧, 并对美有一定的追求和欣赏艺术。而“蛾眉螓首”、“杨柳宫眉”、“愁眉啼妆”、“朱唇皓齿”、“美女簪花”等成语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女性多样的方式妆容、美丽的姿态和对美的追求。

用“玉”象征女性的美貌, 在《诗经·国风》中就有记载:“白纯束, 有女如玉”等。人们沿用以玉为美的传统, 创造出一大批女性成语, 体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如:内在之美, 冰清玉润;外在之美, 仙姿玉色;身材之美, 亭亭玉立;肌肤之美, 冰肌玉骨。美女娇嫩柔弱, 是玉软花柔、软玉娇香、温香软玉、温香艳玉;美女的声音, 是珠圆玉润;女子的贞洁之美, 是冰清玉洁, 守身如玉;出生名门的女子是金枝玉叶, 琼枝玉叶;女子的不幸身亡是香消玉减、玉殒香消、玉碎珠沉、玉葬得埋、珠沉玉没。

中国人自古对花就有特殊的偏好, 如用桃花比喻少女的艳红美色, 用花王牡丹来比喻艳丽的少女和华贵的妇人, 用菊花来比喻女性心灵的高洁, 用荷花来比喻天生丽质的美女, 用玫瑰的绯红多刺来比喻女性的艳丽和泼辣的性格。从搜集的资料中统计单是用花描写女性的成语就有二十多个, 如“出水芙蓉”、“花容月貌”、“艳若桃李”、“梨花带雨”、“莲花步步”、“柳腰莲步”、“莲花之面”、“闭月羞花”、“桃妖新雪”、“人面桃花”等。女性成语中多以花、月、玉、杏、莲、桃、兰、梨、柳等美好之物比喻女性的青春美貌和纯洁的心灵。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 对这些美好之物价值的认可, 以及人们对二者审美价值的认同与首肯。这些美好之物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载体, 不仅体现了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一些典章制度, 还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模式。生活中的女性始终都处于一种被欣赏的地位, 而且因此形成一种固定的审美观。这些女性凭借自己的美貌, 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并不会有多少人格尊严或地位上的改变。所以她们以自己的美丽容颜得到宠爱, 只能是暂时的, 最终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香消玉殒、青春不再, 只能空悲叹, 伤怀。

四、“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儒家的经典比如易学、诗学以及历代女教书包括从汉代的《女诫》到清代的《女四书》、二十四史中的《列女传》、《后妃传》等, 无不贯穿着‘男尊女卑’的女性观。这种女性观从夏商就开始至周代则日益完善。”封建社会以来, “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乃中国古代女性悲剧文化发端之根源, 在这些宗法人伦观的影响下, 女子为夫守节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下成为社会施加于女性的职责。女性成语中重男轻女的成语有男盗女娼、男耕女织、男尊女卑、男婚女嫁、善男信女、痴男怨女、夫唱妇随、夫贵妻荣、夫尊妻贵、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等, 保持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女子在社会上都从属于男子, 反映了封建时代男权社会的特征。

表现女性德才之美的成语有秀外慧中、冰雪聪明、蕙心兰质、巾帼英雄、女中丈夫、大家闺秀等, 体现了女子内外兼修、漂亮、聪慧。但是中国古代女性颇受社会歧视, 甚至把女性视作社会祸害, 更多的成语表现了她们凄惨的命运, 如:绿惨红愁、秋风纨扇、白华之怨、红颜薄命、香消玉碎、蕙陨兰摧、断香零玉、倡条冶叶、路柳墙花、野花闲草、浪蕊浮花、秦楼楚馆、花街柳市、枇杷门巷、莺巢燕垒、目挑眉语、倚门卖俏、眠花宿柳、红颜薄命、香消玉殒、薄命佳人、打入冷宫、花月之身、柳巷花街等等便是如此。即便是称颂女子貌美的成语“倾城倾国”, 也是来源于此。女子美貌了, 就会祸害国家, 使国家灭亡, 商之妲己, 越之西施, 三国时之貂婵, 唐之杨玉环, 明末清初之陈圆圆, 都是美人, 却都被视为亡国之人。

原始社会虽然有男女隔离, 但是没有尊卑意识。在先秦的社会中, 男女关系上也是相当自由和开放的。尽管有“男女有别”的情况存在, 但并没有导致男贵女贱意识的风行。封建社会以后, 封建儒学和礼学家们开始分出阳与阴的上下、高低、主从、尊卑关系, 然后以“夫妻等于阴阳”的方程式, 最后树立了“男尊女卑”的结论。这样一来, 男女不平等就成了一种天经地义, 永远如此的“至理名言”了。从此女性的命运就好像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社会上种种歧视女性、残害妇女的恶俗也就开始发生了。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男女关系为主外推成的一整套夫妇、父子、臣君、上下之间的尊卑关系, 正是以男尊女卑为起点的。这种遗毒在中国数千年的心理结构, 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后, 很多封建礼俗已经被遗弃了。但是, 要肃清“男尊女卑”的封建流毒还需要长期而又顽强的斗争。

“语言是文化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 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 犹如管道或轨道, 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 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某个侧而、某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女性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复杂的,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政治、历史、社会风尚、民间信仰、社会生活等各个方而的文化特点。女性成语反映了女性温柔、含蓄、细腻的心理情感特征, 反映了依附于男权、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历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只有将女性成语同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内涵结合起来, 去探寻, 去研究, 去发现, 去感受, 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表达、交流思想。

摘要: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 它以典雅、含蓄、生动、凝练而独放异彩, 是汉语语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女性成语作为成语独特的一支, 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 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风情。本文通过对汉语女性成语的分析和探讨, 揭示了蕴含在不同女性成语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关键词:女性成语,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商务印书馆, 1980:270.[1]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商务印书馆, 1980:270.

[2]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593.[2]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593.

[3]冯盈之.成语与汉民族服饰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 2007 (06) :39.[3]冯盈之.成语与汉民族服饰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 2007 (06) :39.

[4]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61.[4]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61.

服装设计中的传统手工艺研究 篇9

一、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哪些

传统手工业起源于170万年前,当时人们制衣的原因是为了抵抗寒冷,制衣的材料多为兽皮,他们用坚硬的骨头将兽皮拼接上,这种制衣方法就是最早的手工艺。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新的手工艺出现,例如刺绣、剪纸等。传统手工业源于生活,旨在让人们生活更加多彩的原则。它们拥有着灿烂的辉煌,拿剪纸来说,剪纸最早是在西周出现的,在汉代时纸的发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剪纸工艺成为现代家居装饰的一部分,剪纸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实剪纸工艺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刺绣是服装设计中经常被用到的设计元素之一,刺绣工艺一直都在不断的创新,从唐朝以前流行的锁绣发展到唐朝以后的平针法,刺绣作品精美细致色彩瑰丽,它融合了传统绘画、书法以及晶亮的丝线,成为现代服装设计中最长采用的设计元素之一。除去上述工艺,印染工艺也是传统工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印染工艺是对一些丝织品进行着色,因此印染工艺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历朝历代人们的服饰上,印染工艺改变了传统服饰颜色单一的现状。

二、传统手工业在服装设计中的问题有哪些

(一)工业化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生产机械化是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工业化的生产将传统工艺在服装设计中较为复杂的部分去除,这无疑让传统手工业一些精华的部分流失掉,面对大机器生产的经营模式,一些传统手工制品因为生产效率低下,而被逐渐淘汰,传统制衣工艺渐渐的流失,工业化生产造成了传统文化物质方面的收缩,导致传统工艺精华部分流失。(二)传统手工艺的精华并未完全应用到服装设计上。传统手工艺的精华部分是机器工艺生产不能传承的,机械生产简单的重复的生产方式是不能让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的。虽然近些年我国在对传统手工艺术的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设计的单一性以及缺乏创新成为现代设计的弊端。(三)传统手工业在服装设计上缺乏个性。每个传统手工制作方法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但是工业化生产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而降低生产成本、将生产周期缩短,以更好地占领市场。因此在服装的制作上往往出现产品较为单一且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的情况,这样导致传统工艺在服装设计上缺乏个性。

三、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手工艺应用到服装设计中

(一)刺绣工艺更好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刺绣工艺在中国的各个角落都已经生根发芽,刺绣工艺形式多样并且表现形式个性张扬。因此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才能满足现代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这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刺绣更好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其实也有很好的实例。(二)将剪纸工艺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剪纸最早是在西周出现的,在汉代时纸的发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剪纸工艺的出现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剪纸工艺虽然简单但是造型却很多样,剪纸有着吉祥如意、带来幸运的寓意,因为它的美好寓意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经常采用的设计元素之一。剪纸艺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镂空艺术,抓住这样的特点,将剪纸艺术应用到服装中就较为简单;设计师将牡丹花、菊花、梅花、荷花、花瓣等剪纸元素应用到裙摆、领口、衣角等部位,这些元素的出现使得服装更加富有个性,镂空在服装的应用增添了服装的立体感,剪纸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现代人的认可和喜爱。

四、结束语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 篇10

服装是穿着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 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 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 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服装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 同时一段时期的文化会在服装上得以体现。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蕴涵了深厚的哲学、宗教、世界观的文化思想, 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文化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影响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风俗习惯和传统审美观念, 从而影响到社会风尚、衣冠服饰, 所以说不同时期服装的出现, 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2]。

1现代服装上的传统元素

传统文化符号以各种形式和形态表现在服装当中, 使服装散发着民族气息, 呈现出民族特色, 其体现在服装设计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显性表达, 一类为隐性表达[3]。显性表达是将文化的内涵用直观可视的符号表现, 如在服装设计中, 通过服装的外部结构、款式造型、色彩、装饰等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有的服装中我们看不到文化符号的直观存在, 却能感觉到服装所散发的民族气息。这种隐性的符号也许不能被人们即刻理解, 但通过对服装的穿着方式 (休闲、放松、随性等) 却能逐渐地体会感悟出来。

传统元素即服装上具有传统和民族风格的材料、造型、色彩、图案、款式及工艺等, 如范思哲春夏男装上的中国龙, 迪奥高级时装中的旗袍造型等, 它们对体现服装的风格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服装设计大师们的创作源泉[4]。

1.1材料

我国传统的服装材料为丝、麻和棉。丝绸织物是我国服装面料的经典品种, 主要有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绸、绒十四种, 其以高贵华美的风格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到了清朝, 我国的丝织物已有云锦、宋式锦、蜀锦、古香缎、织锦缎等许多品种, 其中以真丝织成的缎类织物最为富丽, 最能显示丝绸平滑、细腻、光亮、柔软的特点, 最能表现出其作为服装面料的典雅、高贵的外观[5,6]。2001年“APEC”会议中, 各国贵宾身穿的唐装面料就采用了传统的团花织锦缎, 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1.2图案

中国传统服装的面料图案包括动物、植物、人物、景观、物品及文字等, 形成团花或散花造型。清朝早期的服装面料的纹样多用拱壁、福禄寿喜字、团花、团鹤、万字联、八宝、暗八仙等;后期多用写实纹样, 如折枝花、大朵花、缠枝花、云鹤、寿桃、蝴蝶、山水、亭台楼阁、仕女人物等, 改团花为六合同春, 鹤、鹿、松枝也变化为团花图案, 其中有许多吉祥图案[5]。

1.3色彩

东方传统色彩观念源自于特有的东方古典哲学理念, 在于超越科学思维体系的对世界更深沉的探索。我国服饰色彩的主流, 渊源于传统的五色, 是民族传统色彩的继承和发展[7]。我国传统色彩有“正色”与“间色”之分。“正色”即纯色, “间色”即杂色。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 不正谓五方间色也, 绿、红、碧、紫、骆黄是也。现代服饰的色彩五彩缤纷, 通过颜色来表达离不开红、黄、青三种基本色的调配, 这三种色称为“原色”, 利用三种原色可以调和成各种不同的颜色。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文化, 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我国历来就是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 红色的婚礼, 红色的灯笼, 红色的春联等。

1.4造型

我国服装的发展如果从《周易·系辞》中所说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之乾坤”的时代算起, 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 从保存下来的大量图形及文字资料可发现, 中国传统服装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各具特色, 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服装造型宽松、采用直线式裁剪以及平面化的结构处理, 只是不同时期服装的宽松程度和长短上有所不同, 这种服装宽大平直, 浑然一体, 忽略人的具体形体而突出其精神气质, 具有飘逸、动态之美, 不强调人体的形态特征, 而是用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区别男女装。这种将人体隐于服饰之中, 不造成视觉上的性感刺激的含蓄性装扮, 即削减了服装反映人体活动的敏捷性, 又弱化了服装表现人体活动的程度, 与中国传统礼教所推崇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完全吻合[8]。

我国传统服装在加工中也很重视细节部位的处理, 如采用立领, 衣襟为偏襟或对襟式, 门襟处用带或盘扣系结, 并沿着衣领、门襟、袖口下摆等处作线形装饰等。

2市场调研与分析

2.1商场的选择

调研时间为2011年4月1日~2011年4月7日;调查分三个年龄段:17岁以下、17~40岁、40岁以上。郑州地处中原地带, 服装行业发展迅速, 此次服装市场调研的选择考虑服装的价格、地理位置和年龄段的不同, 选择在以下6个服装商场进行。

2.1.1银基商贸城:位于繁华的市中心, 属于中低消费水平的大众服装市场, 主营各年龄段服装;

2.1.2中原商贸城:位于中原区, 属于中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 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3人民路丹尼斯:位于管城区, 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 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4金博大:位于管城区, 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 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5北京华联:位于二七区, 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 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6裕达国贸:位于中原区, 属于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 经营服装范围是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

2.2调研元素的选择

结合笔者对近几年服装市场的观察, 此次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立领、偏襟、吉祥图案、刺绣、中国红、改良中山装、改良旗袍、剪纸工艺、缀加响片、高腰、汉字、青花瓷、泼墨手法、细密繁花13种元素进行调研, 而其在服装中出现则视为该品牌服装应用了传统文化。

2.3调研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研共计6个商场403的品牌, 计算得到所选传统元素在各个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如表1。

所调研服装市场共有品牌403个, 除去重复出现的品牌外, 其中:17岁以下, 25个;17~40岁, 225个;40岁以上, 153个;由表1可以看出, 在17岁以下服装中, 所调研的元素总体应用较其他年龄段少, 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分别是:细密繁花72%、中国红68%、刺绣36%, 改良中山装、旗袍、缀加响片、青花瓷、泼墨手法几种元素在17岁以下的服装中几乎没有应用;在17~40岁的服装中应用最多的元素是:立领59.1%、中国红58.2%、吉祥图案56.9%, 而应用改良中山装、旗袍、汉字三种元素的较少;在40岁以上的服装中, 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是:立领65.4%、中国红59.5%和细密繁花53.6%, 汉字元素的应用较少。

不同年龄段的服装应用的传统元素不尽相同, 较年轻的人性格比较活泼, 形象阳光, 思想不是很成熟, 与青花瓷、泼墨手法、中山装和旗袍这种时尚成熟元素不符, 从安全健康方面考虑, 缀加响片这一元素就不易运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阅历更加丰富, 对服装的要求和搭配也开始讲究, 传统文化也是经过多年沉淀而成, 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针对所调研的不同低中高消费市场, 从表2可以看出, 低、中等消费市场上, 立领、中国红、吉祥图案、细密繁花四种元素应用都超过了50%, 汉字、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在低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 改良旗袍在中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中高等消费市场上, 立领、中国红和吉祥图案应用超过50%, 改良旗袍应用低于10%;高等消费市场上, 仅有立领应用超过50%, 汉字、泼墨手法、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应用低于10%, 其中改良旗袍和汉字元素没有应用。

在中低、中高消费市场中我国的传统元素应用的较多, 而这些服装大都是我国自有的品牌,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我国的服装品牌要走向世界, 充分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途径;而高等消费市场中 (如裕达国贸) 经营的服装品牌主要以国外品牌为主, 我国传统元素在这些服装上也有应用, 就是意味着国外的服装品牌和设计师在服装的设计上也正在运用我国的传统元素, 但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多少也会限制其设计服装的灵感来源, 我国的传统服装旗袍、中山装和唐装在世界上比较有名。因此, 在高等消费市场上的立领元素所占的比例较大。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更多的传统元素来设计服装, 创建拥有我们自己风格的服装品牌, 让世界可以通过服装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3结语

综合以上的分析, 中国红、细密繁花、立领、吉祥图案几种传统元素在各个年龄段的服装设计上应用比例较大。千百年来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 代表喜庆、大吉大利, 故深受人们的喜爱。细密繁花是现代很流行的风格特点, 典型的中国古典小家碧玉形象, 显得俏丽可爱, 又带着点羞赧。典型的中华立领是中华民族龙的精神的生动体现, 它平滑自然, 开合有度, 有着更为宽长的肩位, 更充分地打开了胸廓, 更加的适合国人身材。吉祥图案繁多的种类和丰富的内涵在体现中国人的重“意”轻“实”的思想和对美好愿望的期待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之无愧会成为设计师们追逐的设计风格之一, 这几种传统元素在服装的流行设计上会得以延续发展。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积淀, 它蕴涵了深厚的哲学、宗教、世界观的文化思想, 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 历史也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 传统文化需要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 让我们的文化元素得到全世界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严昌洪.关于社会风俗史研究[J].江汉论坛, 1984, (2) :40-56.

[3]房国栋, 冯东.论民族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06, (3) :70-71.

[4]陈继红.解析服装的中国元素[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17) :46-48.

[5]邓永梅.唐装——传统与时尚[J].四川丝绸, 2002, (2) :47-48.

[6]R.L.Luo and B.M.Liu.“The History of Chinese Silks”[J].the Press of Textile Industries, Beijing, 1986:81-83.

[7]黄士发.中国服饰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4.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 篇11

传统文化符号是历史沿革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制度文化现象的意象的表现。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民族服装的展示设计中,可以凸显民族服装的民族意蕴,弘扬传统文化。民族服装无论是网络还是实体的展示方式,都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和体现。

由于地域气候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性的不同,逐渐形成并衍生出多样的人类文明,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作为凝结在物质之中又脱离于物质之外的传统文化被一代代传承和发展,应该说,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是形成一个民族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事物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然而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精神生活就愈加需要有内涵、有深度的营养来滋润,这种营养不仅需要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支持,更要从千百万年来凝结了人类智慧传统文化中汲取。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异,经过与当代社会的不断磨合和相互作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符号的概述

作为20世纪形式论思潮之集大成者,从60年代起,所有的形式论归结到符号学这个学派名下。符号的含义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认知体系中,表达特定意义的意象。符号作为一种意象,表现形式丰富,既可以是图形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文字,既可以是雕塑造型,也可以是思想文化,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所以符号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传统”顾名思义,“传”是传布,“统”是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风格等,主要是表现为文化方面,而文化则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传统文化符号则是指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制度文化现象的意象的表现。实际上,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符号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符号,一类是人为符号。自然之符以山水等自然之物代表;人为符号以陶瓷、太极、戏曲脸谱等为代表。传统文化符号与设计息息相关,在民族服装的展示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符号,会让服饰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气息,使服饰更有韵味。

民族风服装的展示特点和存在问题

民族服饰指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由于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上存在差距,发展也不尽相同。民族服装服饰的展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络展示,另一种是实体展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服饰网店应运而生,以淘宝网为例,店铺的服装展示方式对于吸引顾客注意,激发顾客的购买欲具有积极作用。网络模仿实体店,设立“橱窗”,橱窗内不是模特道具,而是一幅幅诗情画意服装的图片,注重服装与环境的融合,民族风的服装背景可以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也可以选择古典建筑、国画,突出民族风服装的特点。如“墨迹”网店,展示的中国风服饰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古典乐曲做背景,图片中的模特古典的妆容,以及图片背景的中国写意画,都让一件件服装充满了民族韵味。另外,实体店的民族风服饰展示更加直观,质地可触,款式可试,展示上可悬挂,也可用模特,还可以充分利用店里的“活模特”进行展示,同时注意服装配饰的搭配,让服饰的特点更加凸显。如女装品牌“渔”,在服装展示上主要以悬挂为主,注意墙面与服装的色彩搭配,以及陈列架的设计,使服装显得上档次,民族韵味浓厚。

网络展示的特点在于其空间大、内容多,展示方式以图片为主要形式,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实体展示的特点在于其直观性、可感性,陈列的多样性。但是,不管是网络还是实体都有一定的缺陷,网络展示着重于画面的营造,但是服装真实性上容易使顾客产生质疑。实体店的服装展示,往往不能够突出服装的民族特点,在陈列上略显沉闷,不够生动鲜活。

传统文化符号在民族服装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纽带,传统文化符号在民族服装展示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意义。一是突出民族服装的民族韵味。在展示设计的过程注重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可以为民族服装找到传统的依托和载体,从而增加民族服装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情。如在展台上下功夫,与民族器物相对应,增加服饰意蕴。二是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08年奥运会上,礼仪服就融合了青花瓷、玉佩、丝绸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彰显了我国女性的柔美和高贵。这种民族服饰的展示,为我国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突出意义。三是提高服装的附加值。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无形中为服装注入了文化的因子,通过外部结构、款式造型、色彩、装饰、陈列方式使民族服装的附加值得到提升,拉高了服装品味,通过这些服饰,使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如,我国女性喜爱的旗袍,被称为我国的“国服”,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勾起人们的怀旧心绪。中国的唐装的展示,也常常出现在外教场合,纹、云纹、团花团寿图案,提花、织锦、刺绣的工艺,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生动体现,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俗和风韵。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民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民族服装的展示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民族服装提供依托和载体,更好地将民族服装的“美”展示出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的内蕴展示出来。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女性传统服装文化研究论文 篇12

现代女性不同于古代, 有着更多的社会角色, 从先赋角色来看, 她们是妻子、女儿、母亲, 从自致角色来看, 她们又是某个单位的职员, 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角色, 就相应地必须做到角色对于她们的要求。在家庭当中, 她们尽职尽责地照顾丈夫、养育子女, 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 是孩子眼中和蔼的母亲。在职场上又表现出了干练, 她们事业风声水起。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中女性所表现的常态, 但是在其他的西方国家并不是这样的。我国知识女性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社会对于她们的期待是在长期的我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但是这种定位由于考虑到现实因素, 以及东西方的思想文化交融的环境等等, 又表现出一些矛盾性。[1]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现代发展中, 对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当前的实际是西方的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两者交融互生, 因此, 我国现代女性的角色定位深受西方文化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

虽然古代社会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但是在漫长的民族发展中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却牢固地树立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且不自觉地对我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影响, 我们的行为多多少少都带了一点传统文化的影子。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地位从汉代便巩固形成, 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此后的封建王朝中虽然儒家文化也遭遇过危机, 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成为正统。[2]当今社会儒学文化还在对我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植根于中国社会的, 而且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要比同样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百家学说的影响要深得多。但是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既有优秀的, 又有一些糟粕早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说古代儒家推崇孝道, 但是很多做法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残忍的, 如为了孝顺母亲而杀害子女, 对于父母所说的一切都盲目听从等等。但是也有一些普世的价值为现代人所继承, 比如说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 孔子的“仁爱”思想, 等等。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现代的女性都是认同的, 而且在自身的行为中有所坚守, 并且加以创新发展。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宗法制为核心发展出来的一些礼法制度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本质上对于女性是压迫的, 女性在古代的地位很低, 对于这些内容, 现代女性是应该摒弃的。但是一些概念是可以转化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是说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服从, 不可违抗。而现代可以按照现代的礼法来, 按照人伦的礼法, 现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更亲密的, 尤其是在至亲之间。古代妇女的个人价值的体现最重要就在于相夫教子上面, 女性的成功更多的是儿子与丈夫的社会地位。在古代女性没有正当的职业, 有些地位高的妇女都是从属于男性的, 比如说一品诰命夫人等等称谓。现代的女性则是与男性平等的, 平等地享有权利。这个地位的转变首先是从她们开始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开始的, 她们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角色。但是不管时代怎样变化, 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女性在她们的家庭中都是很重要的。现代女性也多能处理好社会角色与家庭中的角色的关系, 在家中她们照顾丈夫、养育子女, 而在社会中她们在职场中很优秀, 很干练。事实上她们社会角色的转变, 并不会过多地影响她们在家庭中的角色担当。

二、传统文化下知识女性的角色选择的矛盾

现代女性角色的定位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她们最初只是母亲, 然后增加了社会角色, 在社会活动中感觉到自身对于家庭的关注不多, 渐渐地她们掌握了一个尺度, 在家庭与社会中找到一种平衡。有些女性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母亲、女儿、妻子, 她同时也是律师、教授或者是教师, 她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在家庭中可以做得很好, 在社会中也可以表现得很出色。但是对于自身的定位、自身角色, 并不是那么可好平衡的, 很多的知识女性都面临着困境。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存在着很多的冲突, 解决不好就会形成困扰。这两者都需要很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 才能做得游刃有余。[3]而且实际的情况是, 有些女性的能力有限, 社会要求她们既是职场中的干练女性, 又是家庭中的贤惠的女人, 她们难以做到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而且在我国的家庭中, 女性对于家庭的付出常常比男性多很多, 而且在职场上, 女性想要做的和男性一样好, 要付出的是比男性更多的努力。知识女性虽然说自身追求在家庭中以及社会中都表现得很出色, 但是实际上却很难做到。

大部分的男性与大部分的女性都认为在家庭中女性应该付出更多, 也对于职场中女性所处的不利地位表示赞同。在我国传统社会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女性都是为家庭服务的, 即使到了现代, 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女性群体受到的教育越来越多, 传统观念还是对现代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女性一方面想要在职场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另外一方面又认为自己应该对家庭付出更多, 这是很矛盾的。而且在实际的生活中这两个角色的矛盾常常让她们很苦恼, 但是哪怕是再苦恼, 大多数的知识女性还是会选择在这两种角色当中追求平衡, 而不会轻易地放弃其中一种角色。但是对于自身角色认同的冲突还是会产生一些问题, 有些人为了更好地培养子女, 赞成全身心地为家庭投入, 甚至有一些人认为为避免产生这种矛盾, 还是不要组成家庭的好, 一心一意投入到自己的职业当中。在这种矛盾之中, 有些女性甚至是有同性恋向, 既可以满足自己对于爱情的需求, 又不必为家庭付出。

大多数的女性还在为家庭和事业同时忙碌, 追求一个平衡。比如说休假的时候多陪一陪孩子。在传统的儒学文化的熏陶之下培养出来的中国传统女性, 不可避免地有着对于家庭的一种责任感。当前我国知识女性的选择是结合国情与自身的文化做出的, 是有着我国特色的。但是, 与儒家文化相结合, 再考虑到现实的因素做出一些改变与妥协, 只是我国的女性对于我国国情的适应与选择。虽然自身的角色选择是处于矛盾之中的, 但是如果可以恰当地处理这种矛盾, 将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三、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知识女性角色选择的影响

从客观的角度而言, 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积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一面, 又有消极阻碍社会进步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既能够推动历史的滚轮不断前行, 却在某些阶段、某个时期以一种现在看来匪夷所思, 却是当时社会下必然的形式来妨碍历史的前行, 给历史留下不可愈合的创伤和黑点。

正如人们不能够准确地预见以及抉择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也同样存在于不同时期背景下的知识女性群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 而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由此可见, 文化对于人们的深刻影响于无形之间作用于知识女性群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也受到当时时代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不可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知识女性的价值观形成的思想基础是传统文化, 并经过一系列内在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逐渐丰富和完善, 具备固定、独立的性质。

事实上, 从历史上的各种重大事件以及发展历程来看, 男性与女性在推动历史发展的时候都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她们都是自己身处时代的文化创造者与传播者, 女性对于时代的影响不应该被忽视。同时, 知识女性既是文化的创造者, 但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时代文化对于知识女性的思想以及行为都会形成一定的规范以及引导的作用和影响。一般而言, 她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最为基本的性格品质, 都是当时时代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以及映射, 她们对于当时时代文化所表现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以及对于女性的期望角色都保持着接受或者是默认的态度, 并根据这些要求来不断完善自己, 完成时代文化的期望值, 实现时代文化所塑造的价值。

如今,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社会, 那么相应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也正是现阶段我国知识女性所主要接受和践行的文化模式。当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主要体现了对我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这也就是常说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证明。在这种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文化环境下, 我国知识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于自身角色的抉择自然会被影响。

我国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拥有着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和辉煌, 在这种辉煌的发展之下, 对于我国知识女性在进行社会角色抉择的时候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全面细化的影响。[4]就比如说从道德这一个角度而言, 孝顺父母、疼惜幼孩、节约勤劳、诚实守信、谦逊内敛、换位思考等我国传统优良品质都被知识女性们认可并传承, 并且能够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情况而实现创新, 不断丰富化、多元化传统优良品格的内涵和意义。

但是, 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主要以父系社会为主, 因此, 男性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比女性更加突出和明显, 这也会直接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内容中, 大多数人将一些美好高尚的品格和精神都集中在了男性的身上, 忽视了女性的象征形象。比如说“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就主要表达的是对男性所提出的要求和应该具备的性格品质。而当代知识女性也会比较积极主动地将这些珍贵的品质传承下来, 并转移到女性身上, 让女性群体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和责任, 塑造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女性象征人格。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内容也深刻地影响了女性的自我角色定位。以数千年以来根深蒂固的女色角色定位为例, “男主外, 女主外”, “三从四德”, “相夫教子”等流传至今的古谚语都直接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以及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扮演。这种思想的局限与固定都成为了妇女群体解放的最大阻碍, 成为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四、中国当代知识女性角色选择的最佳定位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 如果一味持着全盘接受或者是完全拒绝的态度的话, 不能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以及创新发展, 那么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其存在数千年延续至今的意义。而中国当代知识女性对于自身角色抉择就是基于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以及创新发展上实现的。

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群体, 主要是指文化素养比较好、职业地位较高以及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比较大的女性群体, 该群体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追求思想解放和独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人群。

根据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和研究,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国当代知识女性主要承担的角色选择是职业女性与家庭妇女相结合起来, 二者相互联系, 互为基础。知识女性在承担起家庭中作为妻子和母亲的重要角色之后, 仍然努力地通过各种机会来不断充实自己, 提升自己的涵养和素质, 最大程度地塑造起现代女性的独立人格和工作能力, 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分歧和压力, 成为一个适应于社会的现代完整女性。这种融洽的双重角色认知, 代表了我国绝大部分知识女性人群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而这种双重角色选择也是属于中国知识女性角色定位的最大特征之一, 这种角色的认知和选择是同外国的许多国家有所差异的, 是在经历了数千年来以来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 不断成熟不断完善并且最终稳定下来的角色最佳定位以及价值取向。

我国知识女性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与选择也是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女性不断进行角色追求是对几千年以来固定扮演角色的经验以及对于其他角色的好奇和向往的必然选择, 也是源于在传统文化中一些积极的理念和思想所带来的动力和信仰。大部分知识女性在追求的过程中, 感受到除了家庭角色之外, 自身对社会的其他领域的奉献以及所具备的能力。她们将家庭与工作两个领域有机结合, 并没有因为工作而将自己所扮演的家庭角色全部抛弃或者是忽视, 在双重角色的不断磨炼下, 她们逐渐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完整女性群体。当然, 我们无法排除一些绝对的不婚主义者或者是完全职场女性,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女性知识群体的整体发展趋势。现代知识女性人格经济独立, 不再是依附于家庭或者男性的附属品, 而是与男性站在同一高度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惰力, 也可以是动力。人们无法自由选择传统文化。因此, 不管是古时代的女性, 还是当代的女性, 她们的观念总是与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紧密结合。女性和男性共同创造了当前的时代文化,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 女性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前文化的制约和规范, 女性基本上都接受她们所生活的时代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并且严格按照这些文化来约束自己和塑造自己, 因此, 女性观念的转变其实也意味着时代文化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当前我国女性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 她们接触的文化是体现现代社会性质的文化, 当前社会除了有大量来自西方的文化之外, 还面临着对传统文化的转化, 必然涉及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社会主义文化中, 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我国当前知识女性应该对自己的角色如何进行定位, 非常值得我们探究。本文首先探讨了从传统文化视角下, 当代知识女性应该如何继承自己女性的角色;其次阐明了传统文化和当前时代文化下, 女性角色选择面临的矛盾;再阐述了传统文化对当前我国知识女性的角色选择产生的影响;最后从继承和发扬我国先进传统文化和结合当前时代文化的基础上, 对我国知识女性的最佳角色选择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知识女性,角色选择

参考文献

[1]魏国英.中国当代知识女性角色选择与儒家文化[J].东疆学刊, 2006 (02) :15-19.

[2]魏国英.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的角色选择[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03) :79-82.

[3]郭立军.中国传统性文化对当代知识女性性心理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

上一篇:法律的道德评价下一篇:新设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