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传统文化论文

2024-08-13

家庭传统文化论文(共12篇)

家庭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家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来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文化、艺术修养, 提高家庭的文化品位、生活质量等, 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文化素质, 形成良好的文明风貌。随着社会的进步, 对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家庭文化建设需要注入新的内容, 采取新的形式, 提高到新的境界。而家庭档案的出现, 恰恰使家庭文化建设找到了突破口和立足点, 成为家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推动家庭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文化建设需要以家庭档案为载体

1. 家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提高家庭的文化素质、生活质量, 而这恰恰是家庭档案产生的直接原因。在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 人们开始向往和追求具有个性爱好与家庭特色浓厚的高品位文化生活, 从而使家庭生活充满情趣和美感,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投资理财、学习教育、健康保健、休闲娱乐等都得到了家庭的普遍关注, 也形成了许多相关资料, 只有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为家庭生活服务。正是在这样的一种需要之下, 家庭档案应运而生。因此, 建立家庭档案既是社会进步、人们生活富足后的必然产物, 也是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品位的客观要求, 更是家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家庭文化建设以“家庭”为依托, 家庭是其特色。家庭档案是家庭及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可归属个人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来源、形成于家庭, 建立、管理于家庭。家庭档案的这一特点与家庭文化建设的特色相一致。

3. 家庭文化重在建设, 需要通过某种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教育的目的。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创造性实践, 是家庭文化建设丰富的源泉和取得成效的关键。实践证明, 家庭文化建设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吸引群众自觉参与, 使各项活动变成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而家庭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恰恰是侧重于群众喜闻乐见、自愿参与、自我教育功能的一项实践活动, 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好形式。可以说, 家庭建档活动是家庭文化建设向更深层次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家庭档案与家庭文化建设均以“家庭”为基础, 均以提高家庭的文化素质、生活质量为目标, 两者在内涵上是相通的, 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在形式上家庭档案也符合家庭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与家庭文化建设追求形式、内容的创新要求相契合。因此, 家庭档案与家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这种共通性、一致性及契合性, 决定了家庭档案是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二、家庭档案在家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 是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家庭美德的重要依托。开展家庭建档活动, 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有助于家庭美德的养成, 对家庭成员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特别是目前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与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发生着剧烈的碰撞, 原有的说教方式已不能为大众所接受, 而家庭档案则以其优势和特点, 成为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家庭美德的重要依托。首先, 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 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比任何教育载体更具优势;其次, 从档案的作用看, 档案内容丰富、来源可靠、记录原始, 其本身就可作为宣传的直接材料, 比传统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2. 是增添生活情趣、促进家庭和睦的有效途径。首先, 家庭档案的建立, 可以有效引导人们追求健康、文明、有益于身心的娱乐、休闲方式, 自觉摒弃那些不健康的、腐朽的生活方式。同时, 人们进行家庭档案的收集、整理或是利用家庭档案进行家史研究的过程, 不仅是自我身心的放松, 还是文化型家庭气氛的形成途径。其次, 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 能够增强家庭的亲和力。全家老少一同整理历史, 回忆往事, 憧憬未来, 其乐融融, 有助于建立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再次, 在家庭档案的利用过程中, 通过浏览往日的工作业绩档案、荣誉档案、照片档案等, 回顾人生足迹, 总结人生经验, 增添生活乐趣。

三、加强家庭档案管理的建议

1. 加强对家庭档案的广泛宣传。

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 人们对其总会有一个认识、了解的过程, 家庭档案也不例外。当人们还习惯于将档案的外延定义为那些保存在各档案馆 (室) 中的档案的时候, 加强对家庭档案的广泛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广泛宣传家庭档案的概念、起源、作用以及建立家庭档案的必要性, 改变人们对档案的固有认识,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家庭生活也需要建立档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宣传的过程也是家庭档案意识养成的过程, 只有提高了对家庭档案的认识, 人们才会将档案意识渗透到各自的生活之中, 自觉地整理好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材料。

2. 注意对公民家庭建档的引导。

大规模地开展家庭建档工作, 需要注意对公民家庭建档进行有效引导, 可以通过举办家庭建档业务咨询和辅导讲座, 组织家庭建档经验报告会、家庭档案展览评比等活动, 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实例, 引导更多的居民建立家庭档案, 让档案走进千家万户, 使家庭档案真正成为人们家庭生活的好帮手。要注重对家庭建档工作的业务指导, 家庭档案虽然来源、形成于家庭, 但作为档案的一个类别, 同样遵循着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为了使家庭档案能够进一步规范化,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注重指导与服务工作, 积极开展家庭建档知识的培训, 为居民提供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

总之, 家庭档案作为家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之一, 决定了家庭档案在家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应把家庭档案建设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社会文化系统工程, 把更多的人动员到家庭建档活动中来, 以推动家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家庭传统文化论文 篇2

学习传庭文化后带给家庭的真实利益 首先要感恩大福地,感恩各位老师们,把我们一家人带上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学习传统文化大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家庭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以往的周末亲子班分享中也汇报过,下面我就重点分享一下今年春节前后发生的变化:(1)首先是家庭开支方面,以前是见到什么喜欢的东西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大大小小的小到小玩偶小挂件大到衣服家具家电,以至于家里到处都满满当当的,非常杂乱;但是随着学习传统文化的深入,我懂得了惜福节俭,没必要买的东西不买,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再三思考后再决定买不买,非买不行的东西再三斟酌后再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仅家里少了许多乱七八糟没用的东西,家里变得更整洁了,而且无形当中节省了许多的开支!(2)今年春节在婆婆家住了四天四夜,这也是结婚后在老家过得最长的一个春节,婆婆非常高兴,临走那天还跟我们说有点不舍得我们,这都是得益于老师们的教导和亲子班家人们的很好的榜样作用!(3)今年大年初一带着孩子老人去佛堂拜佛还参加了放生活动,这也是平生第一次,现在孩子对放生这件事情也是非常认可,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放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4)过年每个孩子都会收到数额不等的压岁钱,可是对于怎么好好利用这笔压岁钱却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今年有所不同,我组织了几个亲朋好友给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魏子贺主动要求让我把他的压岁钱都捐出去,作为妈妈,我感到非常欣慰!孩子的善心在不断增长,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安慰的呢? 新学期对孩子和家庭提升的具体期望是:希望家庭变得更和谐更幸福,希望孩子在善心增长的基础上更懂得知恩报恩,课堂上注意力能够集中一些就更好了!!2016/2/26 吕爱娟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篇3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伦理道德教育是根本,而“孝道”的教育又是根本中的根本,正确的教育将从这里生起,因为“百善孝为先”。

中华经典当中的《弟子规》就是落实孝道最好的教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习、力行《弟子规》开始。

1.为人父母者必须以身作则,因为“身教胜于言教”、“上所施下所效”。当我们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们对父母公婆以及长辈首先要做到。因为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您在他的面前演出怎样的人生,他的将来就是怎样的人生。

2.现在很多人都把“生日”这个词,错误理解为我出生的日子。因为是我出生的日子,所以我就要庆贺,要请客。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为孩子过生日,大摆宴席。这个词正确的解读是:母亲的受难日,是母亲生我的日子。所以我的生日,不是给自己过的,应该是给母亲过,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感恩母亲把我带到人世间。为人父母在自己生日当天,带上孩子看望自己的父母,帮老人做家务,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教导孩子知恩、感恩、报恩,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他的不容易。

3.亲师配合——“孝道”与“师道”同样重要,“孝亲尊师”是维系中华几千年文明不绝的的伦常大道。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孩子的老师充分沟通,互相配合:家长要培养孩子尊敬师长,老师也要教育学生尊重父母。

4.夫妻配合——父亲和母亲在孩子面前时,千万不能说对方的坏话,而是应该互相称赞对方的辛劳和付出。

5.全家教育原则一致——父亲、母亲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须就伦理道德教育的原则达成一致、形成共识,有唱“黑脸、红脸”(如严父慈母)的分工,但绝不能互相拆台。

6.常给孩子讲《中华孝道故事》等启迪心灵的古圣先贤事迹,或学习其他经典和历史故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循循善诱。

7.教导孩子懂礼仪、礼貌。在饭桌上一定要注意长幼的先后顺序,第一筷子的菜应该夹给在座最年长的人,或是夫妻互相夹给对方。另外大人没有上桌用餐时,告诉孩子不能自己先吃。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8.教会孩子基本的劳动、生活技能,而不是告诉他“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都不用你管”。因为“习劳知感恩”,孩子只有亲身参与了家务劳动,才会真正明白父母的辛苦,才会知道感恩和珍惜。

此外,孩子有进步时,需要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孩子犯错误时,同样应该适当地批评和纠正。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孩子,都请注意一个原则: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并且,赞扬一个孩子的德行(而不是外在条件等),是最保险、最没有副作用的褒奖;批评应是针对孩子身上的坏习气、坏习惯,而不是针对人本身。

浅议家庭与家庭文化建设 篇4

1.1 家庭及家庭的变迁

什么是家庭?学者有多种解释。简单的说, 由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所组成的, 满足家庭成员的大多生理、心理的需求的单位、群体, 进行物质、人口、精神财富再生产。家庭变迁是指家庭形态的发展和变化。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家庭的变迁经历了血缘家庭 (族内婚) ———普那路亚家庭 (族外婚) ———对偶家庭———父权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五个阶段。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 家庭从较低的形式发展到较高的形式, 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是最高级的婚姻家庭形式。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家庭形式及职能都在发生着变化, 可是, 家庭有一项功能始终没有改变, 就是文化传承功能。

1.2 家庭的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的自发延续, 而且还是一种使文化接续下去、并不断发展的自主意识。而家庭, 则以文化的方式来满足人的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 。①人类早期的文化传承。家庭是文化改造人类本性的载体。马林诺夫斯基发现:文化藉着法律、道德、风俗等形式迫使男性对子嗣产生了不可变易的兴致和积极感情。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展, 不仅完成了父母角色由“本能”到“情操”的文化塑造, 还突出表现在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上。家庭的运转, 文化的传承, 都需要两代之间特殊的“合作”, 也就是所说的“传帮带”。家庭成为文化发展、壮大的“作坊”。②中国传统家庭与文化。传统中国广大的乡土社会, 家族制度就是当时的社会制度, 由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由子孝、妇从、父慈所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 不过是民顺、臣忠、君仁的社会关系的缩影。钱穆说:“中国文化, 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 传统中国, 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精髓是一致的。③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 家庭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占主导的家庭形式, 演变出单亲家庭、试婚家庭、单身家庭、空槽家庭、丁克家庭等。我们发现, 不仅从人员组成上由“完整”向“缺失”转变, 而且家庭的生产、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严重弱化。家庭所传承的文化领域和内容的确大大减少了, 但在与民族文化深层内涵密切相关的原初的“生活世界”, 其传承的深度和厚度正在不断提升。家庭, 不仅在社会化和初级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而且能够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给予有效的矫正和补充, 引导人们不仅认同现代社会各种价值规范,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强化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 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最集中的融汇之地。正因如此,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家庭文化建设, 成立了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 也获得一批研究成果。

2 家庭文化建设概述

2.1 家庭文化的概念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 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精神情操是家庭文化的精髓, 对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 家庭文化的功能

文化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①满足家庭成员的精神需求。先进的家庭文化, 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 以满足人民求知、求乐、求美、求健的需要。②很好的进行启蒙教育。家庭作为人降生后第一个归属的“社会群体”, 促使人初步掌握母语, 形成生活习惯, 自然地接受爱与主动地爱, 从而奠定人格与个体社会化的初步基础。③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调解器的动力。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使人们工作之余得到良好的休息, 吸取足够的正能量, 增强了个体的幸福感, 更好的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④为人们指明目标和方向。良好的家风家训, 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辨别是非的标准, 使人们面对诱惑时不至于迷失自己。

2.3 家庭文化现状

提及家庭文化的现状, 我们必须面对不断涌现出的诸多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众多的冲突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往往给人们带来痛苦和忧虑, 尤其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空巢家庭中老人的心灵抚慰问题;青少年早恋、网恋;大众为电子产品所控制, 电脑和手机侵占了亲子空间;当今的人们尽情的消费物质和大众文化产品, 而背弃传统文化能够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等等。以上种种我们看到一种缺失。这种缺失归根结底是家庭文化传承功能的缺失所导致。

3 发展家庭文化建设

当前, 家庭文化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那么, 如何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发展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与社会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故此, 这个重任应由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

3.1 家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一个家庭无论现在的文化状况如何, 都可以着手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 和谐的家庭文化。孟子:“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而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工作之后没有继续学习的习惯了, 忙于应酬、忙于上网和摆弄手机、看孩子作业等等, 却很少到老人身边尽孝, 不关注自身的在成长, 甚至不关心伴侣和孩子是不是幸福。这就需要社会职能部门唤起人们的思想觉悟, 主动学习先进文化。只有孝道从家长做起, 好习惯和健康爱好从家长做起, 爱学习爱科学从家长做起, 遵守公共秩序从家长做起, 孩子才能够文明守纪、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跟住时代的步伐健康成长, 并将先进文化传承下去。

3.2 家庭文化建设中社会职能部门的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家庭文化的研究全面而深刻, 怎样使这些优秀的精神食粮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起到应用的作用?社会职能部门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及措施实现个人的成长。第一、幼儿园和小学时期促进家校联系, 完成必要的启蒙。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中, 加入大量的国学知识, 其中三字经就已经涵盖一个人一生要成长的内容。增进家校联系为孩子营造家校目标一致的培养环境, 让孩子从小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第二、结婚登记前的培训。我们国家把年龄作为青年男女是否可以结婚的唯一考量, 其实心理成长程度否能够充分承担起家庭和家族的责任也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 进行婚前培训, 考试合格者准予结婚。第三、在领取准生证前进行考试。正如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 要有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一样, 在教育孩子这个大工程中, 也应该具备做父母的资格之后才能生育子女。第四、社会职能部门创作成人再成长的机会。针对目前婚姻家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些社会职能部门应开设家长课堂、婚姻课堂、心理成长班, 并通过网络和电台提供讲座和咨询, 不仅可以扩大影响, 而且可以切实解决家庭的突出问题, 为全民素质的提高, 为家庭文化建设乃至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家庭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场所。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分子, 需要通盘的生活教育 (费孝通) 。这个生活教育的家庭不仅是稳定、和谐的, 还应能够将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 家庭的健康发展, 是生命的延续, 也是文化的延续, 更是社会的延续。

摘要: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迁着, 同时, 家庭的形式和功能也在不断的改变和扩张, 但家庭的文化传承功能一直没有改变。不断的变革中, 家庭的文化传承在领域和内容上大大减少了, 但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上不断提升。家庭文化建设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这一历史使命。

关键词:家庭变迁,文化传承,家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顺治.中国家庭的变迁[J].中国文化研究, 1995.

[2]高洪杰.浅谈家庭文化的重要意义[J].文艺广角.

炮轰传统家庭 篇5

雪峰

人类80% 的苦难根源于传统家庭,每个人焦虑、担忧、烦恼、苦闷的90% 起因来自传统家庭,传统家庭这个人类的生活模式应该引起全人类的思考,人类若依然遵从传统生活模式,那么,人类不仅解决不了自身的苦难,解放不了自己,也会给自身带来灾难。

传统家庭的八大弊端

传统家庭给人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益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传统家庭就是无边无际的“苦海”,它苦在什么地方?

1、传统家庭是人自私的发源地,任何一个人,一旦进入传统家庭,不得不自私。

2、传统家庭是封建宗法专制的基础,历朝历代的腐败堕落大都是家庭导致的。

3、绝大多数犯罪都是传统家庭在起作用,没有家庭,犯罪率会下降至少一半。

4、传统家庭的存在是自然资源浪费和遭到破坏的主要祸根。是人口过渡增长的渊薮。

5、传统家庭扭曲人性,使人要么变成了奴隶,要么成一个个小暴君,从而人失去了自由。

6、传统家庭导致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嫉妒比较,人的灵性难以得到升华。

7、传统家庭浪费了人类中卓越人士的精力和时间,扼杀了大量圣人的出现,使人类庸俗化。

8、传统家庭使人类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持久的情爱生活。

传统家庭的罪恶罄竹难书,传统家庭不消失,就阻碍人类实现如下理想。

传统家庭阻碍了什么

1、阻碍了人类大同理想的实现。

2、阻碍了人性的升华,妨碍人走向自由。

3、阻碍了人享受上帝赐予人的自由情爱生活。

4、阻碍了人类的和平事业和文明的进步。

5、妨碍了贤士们充分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展现无私奉献的品质。

6、阻碍了人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民族及文化的融合。

7、妨碍了社会组建起公正有序的全民福利制度。

8、阻碍了公共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

对传统家庭的对策

1、向人类智慧的最高者佛陀释迦牟尼学习,抛弃家庭。

2、听基督耶稣的话,也不娶,也不嫁,敬奉天父上帝者,就是自己的亲人。

3、老人由全社会赡养,孩子由全社会抚养教育。

4、鳏寡孤独病残体弱者由全社会照顾负责。

5、废除夫妻制度和婚姻法,代之以自由组合。

6、视结婚者为弱智傻子。

7、鼓励夫妻双双成为生命禅院禅院草。

8、推选单身为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凡有家庭的人,一律不准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参与完成,传统家庭根深蒂固,家庭的意识渗透在每个人的血液细胞灵魂中,传统家庭这个几千年累积起来的巨大冰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失的,但是,人类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岔路口,如果人类的绝大

多数人认识到传统家庭的弊端并积极来做融化冰山的工作,那么,人类是有希望的,上帝是会垂青的,是会网开一面的,恶性循环会逆转,有人会带领人类走向幸福时代,如果人类的绝大多数不来做融化冰山的工作,反而去维护传统家庭,那么,只好将自然法则降到人类的头上。

弘扬孝道文化 建立和谐家庭 篇6

当今在家庭关系上,一些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严重滑坡,从而由代际关系引发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造成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影响了社会稳定及和谐家庭的建立。

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台湾作家龙应台谈过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带着85岁的父亲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当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时,她发现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因为她父亲受到剧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时,一天准备帮母亲到市场去买菜,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辗转流离去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来不及道别的母亲……深受剧情感染的不仅是她父亲,曲终人散时,她发现不少中年儿女及老人眼里都有泪光闪动。

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

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家庭养老 篇7

一、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对于孝观念起源于什么时候, 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孝文化萌芽于西周之前, 正式形成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 儒家的思想家们将宗族祭祀的孝观念成功转化到家庭伦理上, 从而产生儒家孝道文化。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而孝悌为仁之本。孔子分别从“赡养”“敬亲”“无违”“谏亲”“显亲”“承志”六个层面讲述了如何行孝。

曾子将孔子的孝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将孝文化分为三种境界:“孝有三, 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孟子继承了孔子孝为仁之本的思想。主张尊敬父母:“孝子之至, 莫大于乎尊亲。”《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孟子还将这种观念进行推广, 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万章上》, 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发展成为推己及人的等差之爱, 从而建立一个温情、和谐的社会。

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 在独尊儒术的环境下, 儒家的孝思想得到极大的发扬。然而从这以后, 孝观念也被统治阶级所利用, 本义遭到了严重的异化。从最初的父慈子孝的对等之爱转变为子女对父母的单方面的义务,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最后被演绎成为“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的愚孝、愚忠思想。直到清朝结束。新中国成立后, 孝文化被打成了“四旧”, 后来的“文革”更在家庭实践上让孝文化遭到了灭顶之灾。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伦理学和史学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二、孝文化遭到批判的原因分析

孝文化遭到质疑和批判是在与西方文化交锋之后产生的, 为了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以及当时认识的片面性, 对孝文化进行了过度的批判。由于中西方地理条件、历史发展不同而导致我国产生独特的孝文化。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及中国青年》中认为, 中国地处内陆, 重点发展农业, 为大陆农业乡村文化, 家庭稳定性强, 容易认祖归宗、报答父母恩情, 所以产生并重视孝文化;西方是滨海商业民族之情, 商人为利益经常迁移, 家庭观念淡薄, 没有适宜孝文化产生的土壤。因此孝文化是在我国独特条件下产生的有很大适应性的独特的文化。我们应该对传统孝文化拨乱反正, 继承其精华并对其进行转化和发展, 使其适应并服务于当前社会。

三、家庭养老困难重重, 迫切需要发扬传统孝文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老龄化社会有着独特的特点, 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速快、国家未富先老、独生子女家庭众多、空巢现象严重, 所以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以及养老问题尤其严峻。老年人主要有三方面的需要, 经济需要、情感需要与照护需要。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个人养老三种方式。一直以来, 在我国养老都是依靠子孙后代的家庭养老模式。“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人尽皆知的至理名言。当前农村的养老制度不完善, 因财富积累不足、身体状况不佳等无法自己养老, 家庭养老在精神慰藉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 家庭养老仍是当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孝文化的长期缺失、子女经济条件不佳等原因导致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状况堪忧。家庭养老离不开孝文化的维系, 同时孝文化也需要通过家庭养老得到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人们的孝观念淡薄、孝文化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逐渐削弱, 这与当前的社会情况的较大变化是分不开的。当前社会由于子女数量的急剧减少、独生子女比例很大, 子女的社会生存压力大, 养育下一代以及照顾老年人成本不断增高, 子代的负担越来越重, 照顾父母的时间和精力都严重缺乏。另一方面, 当代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 父母一代的生活、社会经验、人际关系对子女作用急剧减小, 年轻人懂得的信息知识远远超过老人, 老年一代对子女效用越来越低。再者, 当前的道德舆论和法制环境有待加强。在当前权利和金钱至上的时代, 一个人践行了孝文化, 也不会得到多少社会地位和金钱。而许多时候即使人们违背了孝行, 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和惩罚, 相关这些法律规定在实施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因此, 当前社会家庭养老困难重重。

四、发扬传统孝文化对当前家庭养老的价值

孝文化自产生之后一直生生不息, 延续到3000年后的今天, 除了符合统治者的利益, 并被其利用外, 还有一个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子女有报答父母恩情的欲望。《孝经》里说“父子之道, 人性也”。子女对父母的孝, 来源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报答, 这是人类固有的自然本性。孝道, 从人际关系上说, 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知恩感恩, 是彼此付出、彼此理解和关爱的爱的表达, 传承的是一种崇德向善、人人关爱的文化和精神。从感恩父母开始, 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万物。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的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进而热爱国家、奉献社会。常怀感恩的心, 我们便时刻能感受到幸福和生活的快乐, 感恩让人更幸福。

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发扬传统孝文化, 有助于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 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西方国家由于对个人自由权利要求过高, 个人不愿意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导致离婚率偏高, 家庭很不稳定。传统孝观念认为“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虽然我们应崇尚科学摒弃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 但繁衍子嗣的义务我们还应承担起来。当人们都不愿繁衍后代时基因就得不到延续, 种族就可能灭亡。因此, 发扬孝文化对于家庭稳定、种族延续意义重大。

五、孝文化的世界价值

我国的传统孝文化近些年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面临着社会老龄化问题, 养老福利为各国财政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际社会开始将目光转向我国几千年前的孔子, 期望从他的智慧里来寻找解决办法。而孔子早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孝道对家庭养老的维系无疑是一剂良药。

儒家文化来源于中国, 而影响着世界, 特别是亚洲国家。新加坡就大力倡导孝文化和家庭养老,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激励。政府对于家庭养老做得好的家庭给予更多的社会福利, 而没有做好的就受到很多限制。韩国也是儒家文化圈里的国家, 一直以来该国很注重推崇家庭养老。韩国于2007年制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孝行奖励资助法》, 以奖励法的形式补充完善了韩国养老法律体系。

六、我国应该对待孝文化的态度

由于“五四”及“文革”时期的过度批判, 导致“连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了出去”, 严重打击了传统孝文化。又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冲击, 使传统孝文化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逐渐弱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民间社会已逐渐意识到弘扬传统孝文化的重大价值。

当前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孝文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孝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对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 孝的一些含义已显出它的局限性。“父母在, 不远游”“家本位”“无违父母”等一些思想, 是需要我们摒弃的。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 不能再是“不远游”, 而是要“游必有方”。在《二十四孝》中以父母的“不慈”来衬托子女的孝顺的事例, 与当今社会的现代民主观念有根本冲突, 是当下的我们必须加以摈弃的。当前社会提倡尊重个人独立人格, 以个人成就为取向, 家庭本位已不再适应。发扬子女对父母的平等的爱的伦理精神, 将传统的孝顺改为孝爱。传统孝文化中的“爱亲”“养亲”“事亲”“尊亲”“谏亲”等具有现实适应性的内容应该发扬光大。可以将当代孝子、孝女的事例编成读物, 以通俗语言、感人故事、教育青少年, 因为与其有共同的生活背景, 有利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对道德教育产生良好影响。此外, 传统节日也是发扬和践行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而使孝道世代相传。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需要正确处理传统伦理的角色等级秩序和现代伦理的自由平等精神的关系, 从而建立一种新的适应当前社会的伦理秩序。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命脉, 对当代家庭养老有重要价值。历史上, 孔子、曾子、孟子都曾对孝文化进行了阐释和发扬;汉代以后孝文化被统治阶级异化;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时期孝文化遭到过度批判和沉重打击;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复苏。当前家庭养老困难重重, 迫切需要发扬传统孝文化。孝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家庭养老问题的一剂良药。随着时代的变迁, 孝的一些含义已显出它的局限性, 我们要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建立一种新的适应当前社会的伦理秩序。

关键词:孝文化,家庭养老,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7:20-21.

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家庭养老影响 篇8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如果追溯孝文化的话,从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的早期诗歌、从《论语》中的诸多言论等等我们都能追寻到早期孝文化的明确倡导。“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等都是对“孝”的直接表达,也有类似于“父母在不远游”的内在表达。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尊敬父母,二是赡养父母,三是立身续香,四是谏诤父母,五是慎终追远。尊重父母当然也引申到尊重祖先,尊重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一个表现,对父母长辈精神上的抚慰有重要意义。赡养父母是我国养老文化发展走向的核心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赡养父母为儿女之本,所以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下,赡养父母成为了每一个中国家庭潜在或表层的思维,深深扎根于心。立身续香恐怕是我国相比较发达国家独有的一种孝文化的内涵,实质上是以传宗接代为孝敬父母祖先的表达,让血脉延续也是一种孝,当然这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埋下种子。谏诤父母是指对父母的错误直言相劝,尤其是中年以后的人群在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维和新的生活方式上多处于抗拒状态,这就需要儿女的积极正确引导和劝谏,使父母融入时代,这一点为养老体系中的自我养老也提供了积极推动。慎终追远指的就是为父母养老送终了。“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爱,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体现了我国孝文化对亡亲的哀思,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深邃的内涵之一。

家庭养老是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养老模式已经具有较长时间的历史,有一定稳定性。传统的孝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封建政府提倡的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已经愈发成熟,在当今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家庭、家族观念。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国人意识中的几世同堂、儿孙绕膝、老有所依,这些内容组成了老人所谓的天伦之乐,这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生活方面的满足,更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也表明了传统文化对家庭养老的积极的保障作用。

二、传统文化对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

尽管中华民族孝文化千百年来为稳定社会的养老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各个年代的领导阶级所推崇的孝文化在长期帝王制的影响下依然会残留一些封建的、宗教化的痕迹。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尽管有着其积极的一方面影响,也有着一些局限性,在当代的养老体系的构建完善中需要重新审视和慎重思考。

其一是孝文化在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的打磨之后,传统养老文化中或多或少会含有宗法性与封建性。等级秩序正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了官方宣扬的道德准则。这也形成了意识形态的宗法性原则。因此,养老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孝道”就成了封建伦理和宗法文化的道德基础。传统文化以“孝”为“本德”,认为治国必重“孝道”。然而,这种孝道都是有方向性的,也就是说都是单向的,例如君臣关系中,臣要对君绝对忠诚,而“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亲子关系中,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禁锢了个性和思想,夫妻关系中也讲究妻子对丈夫的绝对顺从,男可有三妻四妾,妻却务必忠贞至死。这些思想扭曲了人的本性,对“愚忠愚孝”的极度张扬,使得孝忠意识成了封建君主制度的思想附庸。

其二是认为无子是为不孝,孟子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文化讲究多子多孙,儿孙满堂,这种思想一方面成为了最早期家庭传统养老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必须要有后,才有人去为自己养老,另一方面却成为了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的劣性祸根。这一观念在逐渐的演化中,由于生女儿一不能帮助家庭分担过多农活,二要外嫁难以为父母养老,这就形成了娶而不生是为不孝,生而为男是为不孝。不仅视儿子为不孝,连儿媳也会被横眉冷对。这种观念逐渐形成了“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男女比例平衡发展上是有着极大的弊端的,而这种心理在当今依然存在于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中,成为了夫妻生育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思维在落后地区、农村尤其明显,导致了城乡的生育水平差异,进而影响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的形成。

三、传统文化下的家庭养老模式反思

论家庭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 篇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文化对领导干部预防和抵制腐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又是拒腐防变的一道重要防线, 更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重要阵地。但是从家庭的角度来看, 腐败也是影响家庭稳定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要有效预防和避免家庭悲剧发生, 领导干部本人廉洁自律固然重要,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不仅要洁身自好, 还要经常为领导干部念念“紧箍咒”, 帮助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度规范体系、社会评价体系的系统整合。从反腐倡廉层面看, 先进家庭文化是“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价值观。廉政文化和先进家庭文化都是理论、观念、行为、制度机制的四位一体, 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

1 教育培养的导向功能

廉政文化和先进家庭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具有教育培养功能, 能发挥正确的观念、行为导向作用。要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系列活动, 建设学习型的领导干部家庭提高领导干部及“廉内助”的免疫力、影响力、感召力, 培养家庭成员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 提高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通过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 熟谙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系列法规制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现代法律道德规范, 能抑制人性中的贪欲、堕落等负面因素, 克服急功近利、见钱眼开的浮躁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暴富心理、补偿心理, 可以提升人性的积极因素, 培养健康正常的心态, 筑反腐倡廉的“文化屏障”。要用廉政文化和先进家庭文化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做到正派为人、洁身自好、公正处事。领导干部言行一致、廉洁奉公、言传身教, 下属、配偶和子女就会在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而不以权谋私。作为“廉内助”, 要时刻注意告诫提醒领导干部:珍惜工作岗位来之不易, 牢记权力责任重于泰山, 珍惜个人前程谨小慎微, 珍惜幸福家庭严于律己!

2 规范、预防的保障功能

廉正文化是一种法律文化、制度文化, 能发挥警示预防、规范保障功能。拒腐防变既靠教育, 更靠制度机制。要致力于健全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公正的制度;制定、出台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行政处分条例》相配套的制度, 健全党纪政纪处分的相关制度;完善与《国家赔偿法》相配套的追究领导干部及其他国家公职人员损害群众利益的个人责任制度。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廉洁自律, 在公务活动中警钟长鸣, 强化监督, 能有效预防公职人员的腐败。领导干部从严治家, 夫妻时刻相互提醒。丈夫 (妻子) 和子女追求奢华、以权谋私的私欲就得以抑制。作为“廉内助”, 只有深明大义, 才能真正当好家庭“纪委书记”, 做好宣传员, 把好廉正门, 当好监督员, 防患于未然, 把违纪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把问题消灭在铸成大祸之前, 有效化解腐败产生的各种危机。

3 自律他律的保护功能

受廉政文化和先进家庭文化教育、熏陶的领导和“廉内助”不但能够自我约束, 而且善于管理机关、家庭。对下属、班子成员和家庭成员能够做到约法三章, 把握尺度, 避免触及党纪国法“高压线”, 有效地维护国家公职人员的整体形象和自己家庭的稳定平安。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内助与参政的关系。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 准确定位, 摆正自己的位置, 自觉做到不插手领导干部的工作事务, 不干涉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正确行使。要经常提醒其廉洁从政, 帮助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 发现其有违纪苗头, 要及时指出, 督促其纠正, 使其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其次, 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与家庭的关系。作为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 要自觉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尊、自强, 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在对待国家和家事的问题上, 要顾全大局, 深明大义, 做到先公后私, 大公无私。第三, 要正确处理好利益与利害的关系。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要时刻提醒领导干部牢记权力是把双刃剑, 用的好, 可以为人民做很多好事, 用的不好, 则会危害社会, 危害家庭, 危害自己。家庭成员要有不图名利, 乐于奉献的精神。做到有损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利益的不义之利不沾, 不合规定的分外之利不拿。第四, 要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

4 协调和谐的促进功能

廉正文化、先进家庭文化具有协调和谐功能, 能推动党风廉正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良好循环, 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社会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能促进健康、文明、现代的政治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形成。廉正文化和先进家庭文化主导的机关、家庭, 总是弘扬正气, 团结协调。积极进取, 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反对徇私枉法、权钱交易;倡导知足常乐、平安是福, 反对贪得无厌、铤而走险;真正明白相处是缘, 监督是爱, 纵容是坏, 不闻不问会腐败!家庭成员能够明白:金钱并非万能, 妻贤夫祸少、父严子孙贤、小心驶得万年船!懂得心存侥幸与锒铛入狱的必然联系, 就能培养健康向上、廉洁清明的政治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家庭环境。

同时, 家庭廉正文化建设观念的更新, 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开展家庭廉正文化建设, 要大力弘扬和倡导自律、公正与廉洁的精神, 通过有效的组织手段,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 正面引导, 提升兴趣。开展家庭廉正文化形成、发展、探索的课题研究, 通过树立好的典型, 推广好的经验, 强化廉正文化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其中。家庭廉正文化建设效果的体现, 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 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对新提拔的年轻干部, 要及时进行权力观教育, 对即将离退休的领导干部, 提醒他们保持好晚节。对各单位“一把手”, 党组织要在民主测评、检查述职述廉的基础上, 建立谈话制、提醒制度。以领导干部为重点, 开展家庭助廉、评选“廉内助”活动。家庭廉政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要求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长效机制。作为纪检监察、妇联、宣传、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能, 要把家庭廉政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全年的工作任务之中去考虑, 作为一项具体工作进行合理分解和落实,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联动机制;建立培训制度, 形成学习机制;加大领导督导力度, 形成督导机制、工作落实机制。家庭廉政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一是与构建和谐家庭相结合, 开展“廉洁家庭”评选活动。二是与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相结合, 开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主题实践活动。三是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相结合, 形成家庭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总之, 家庭廉政文化建设在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好家庭与廉政之间的关系, 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领导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就应珍惜自己, 爱岗敬业;就要从严治家, 管好家人。要知道, 只有做到了对家人的严格教育、严订“家规”、严守“家纪”、净化家风, 达到家庭文化和廉政文化的和谐统一, 才能让家庭成为领导干部成长的文明、和谐、温馨的港湾。

摘要:本文通过对家庭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关系定位, 系统阐述了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并提出了家庭廉政文化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家庭传统文化论文 篇10

关键词:家庭文化,中西方,差异,《摩登家庭》

一、《摩登家庭》简要概述

《摩登家庭》这部典型的美国式情景喜剧,打破了常规的拍摄方式,选择了摄像机作为第三人称视角,融入了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时刻记录着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日常生活状态,向我们分享着这个家族的每一次的欢声笑语。作为一个热爱美剧的美剧迷,我在这充满着欢声笑语和满满的家族爱中看完了整整七季的《摩登家庭》。在这整部电视剧里,不仅弥漫了家人之间爱的味道,更有很多典型的美国式幽默存在。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以及他们的家庭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杰是这个大家族的很重要的一员,他有很多的身份,是克莱尔和米切尔的父亲。在他和格洛丽亚再组家庭后,又有了小儿子乔。格洛丽亚和前夫的孩子曼尼成为了他的继子。克莱尔和她的丈夫菲尔也有自己的小家庭,大女儿海莉,二女儿埃里克斯,小儿子卢克。而他的儿子米切尔则选择了一个不同的生活方式-“出柜”,和他的男友卡梅伦一起领养了一个越南籍的女孩,取名莉莉。这就是以杰.普里契特为中心的普里契特家族。这个大家族表面看似构成简单,但是在家庭的构成方面编剧煞费苦心,将美国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状况很微妙地贯穿进了整部电视剧里。杰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歌洛丽亚是“老夫少妻”,杰是纯正的美国人,当过兵参加过越南战争,现在是一家衣柜公司的老板,而他的妻子格洛丽亚是一个从哥伦比亚偷渡到美国,独自抚养儿子,住在贫民窟里的美丽女人。这对组合的形成源于当时美国社会的背景。在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动了一场目的是强制同化外来移民的美国化运动,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赤色恐怖”使政策变本加厉,致使了本地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对外来移民的外国人的抵制情绪到达了顶峰。杰和格洛丽亚的婚姻正反映着美国的社会现实,编剧没有选择忽略这个社会热点,而是巧妙地运用二人的婚姻揭露那个时代下美国人强烈的“沙文主义”。而克莱尔和她的丈夫菲尔•邓菲组成的邓菲家族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菲尔是一名出色的房地产经纪人,克莱尔是一位家庭主妇,后来继承了父亲杰的公司,当了老板,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米切尔和卡梅隆这对最时尚的组合,是最有时代特色的一个家庭。他们是一对“同志夫妇”,同时他们也收养了越南籍的孤儿,给她取名叫做莉莉,也许是由于他们本身就是同性恋,再加上美国俚语里对这个单词又有抵制黑人的意思。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近十几年来,美国人收养亚裔儿童的热潮。对米切尔这个特殊的家庭的描绘,正印证了摩登家庭的现代感。

二、中国式家庭文化

随着历史的长流,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时代在改变,不变的是我们传承了千年的教育理念-孝道。说到中国式教育,首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孝道,这个.“孝”字流传至今,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说到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我们都能饲养家畜,如果不能赡养自己的父母,那么就和饲养家畜有什么分别。告诉我们对待父母要尽心尽力。孔子说,要“孝悌”,“孝”是指父母,“悌”是指家里的兄长。这是在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爱护兄长。千年前孔子提出的道理,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是现在的中国仍保持着以“孝”为中心的家庭文化。中国人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将“孝道”延续至今。

1. 在当代中国,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而言

父母最看重的就是孩子的学习,而学习好也是一种尽“孝道”的表现。为了使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指导,各种补课班,各式各样的考试卷纸,都是为了能够在应试教育的最终环节-高考中,可以得到一份满意的答卷。根据一项调查显示:55%的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博士后毕业。父母的人生信条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哪怕是丢掉工作,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在所不惜,将自己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造成了当下中国学生心理压力大,心理素质不达标,情感脆弱,甚至敌对父母的情绪。而这时父母多数不体谅不到孩子们的压力,认为自己的辛苦得不到回报并且感到委屈。

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表现的方式却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有的中国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你打的越狠,对你的爱就越深。“爱之深,责之切,望子成龙”是多少中国父母的心愿,同时也是很多中国孩子心理压力最大的原因。有的父母因为没有时间可以陪伴孩子,就给孩子很多物质上的“补偿”,造成了孩子内心缺少关爱,变得极度的不自信甚至自卑的现象。在孩子的生活上,中国的父母总是过度的溺爱自己的孩子,恨不得自己可以铺平孩子所有要走的道路。这么做的后果可想而知,中国的孩子大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任何的小挫折,这样过度平坦的人生使得我们在以后独自面对大风大浪的时候措手不及。

2. 就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上

中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他们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这需要孩子听他们的话,完成他们对自己的期许。这种关系的存在,本身就不是一种平等的思想理念。大部分的中国人对待自己的孩子都是不平等的相处模式,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如果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使他有其自己的自尊,那么,怎么会有那么多新闻报道都是关于父亲或者母亲在和孩子的一些问题上没有处理好,而“不小心”打死了孩子?中国的夫妇对孩子有太多的依赖和期望,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他需要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3. 就夫妻的关系和相处方式上

中国夫妇有一部分“感情至上”,彼此相爱而决定共度一生,也有一部分中国夫妇的结合,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并不是出于真心爱着对方,想要和对方组成美好的家庭,而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早日成家、结婚生子。因此,很多的中国人在结婚的时候,不是因为爱才结的婚,而考虑结婚的条件,大多也由选择爱的人变成了选择个人的生活条件,是不是有车,是不是有房,是不是有钱,这些变成了结婚的前提。这样的生活大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十年来离婚率这么高的原因。在婚后,很多的女性最终都沦为了家庭妇女,照料一家老小的起居生活。在相处方式上面,古话说过,“夫为妻纲”,丈夫就是家里的天,没有什么比天更大的了,当然,在现在的中国虽然已经摆脱了封建的束缚,女性的角色也不再单单是家庭妇女,她们也可以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工作。可是为了家庭的需要,最后做出牺牲的一般都是女人,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全心全意地为这个家庭服务,只为了让这个家庭更好。

三、《摩登家庭》里西方家庭文化的体现

1. 在西方,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而言

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孩子人格上的独立性,释放天性,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学习,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更加注重实用性,有目的地读书,有想要的知识就仔细研读,而用不到的书籍就扔到一边,而不是像中国的孩子一样,尽力的去吸收更多的知识。在电视剧里,最传统的美国式家庭构成就是克莱尔的家庭,她的大女儿海莉,一个大学没有考上最后念社区大学的女孩,后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本身对于时尚的理解,通过了一本当地时尚杂志的面试,当了一名助理,得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二女儿埃里克斯却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大学霸,在学校里总是可以得到最好的成绩,是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小儿子卢克也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和曼尼在学校里面混日子。有时大女儿海莉想要得到一些零花钱,所以她选择通过照料幼小的莉莉赚取零花钱,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知道赚钱的来之不易,而不像是在中国,零花钱是可以跟父母要的并且花的心安理得。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儿童在3岁时,能够识别纸币和硬币,6岁知道钱是自己的,12岁知道要开设账户存钱,这就是美国人从小给孩子灌输的理财意识。在这部电视剧里,我们所看到的,几乎很少一部分是在教室念书的画面,在学校的部分大多数都是参加各种社团,或者学校的传统节日,再或者是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曼尼和卢克都属于学校话剧社的成员,他们在一次排练时,学校缺了一位会唱的音乐老师,卡梅隆就主动帮助孩子们唱歌表演。西方国家更注重课外的各种活动,并且在组织的比赛中希望孩子的父母以及亲友可以很好的融入,为孩子们加油打气,使家人们更亲密团结。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足球运动会上,曼尼和卢克所在的队伍连连失利,杰和菲尔一起做了队伍的教练,鼓励孩子们,最终赢得了比赛,这场比赛让我们体会到了亲情的力量。

2. 就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上

西方国家的父母更多的是强调平等,给孩子他的自由、他的人格以及他的自尊。埃里克斯在大学的选择上,出乎意料的选择了距离家里很远的另一个州就读,原因是想要远离父母,不受他们干涉的过好大学生活,要是中国的父母一定会反对这任性的理由,认为她无理取闹,但是克莱尔和菲尔却决定允许她这么做,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杰和他的儿子米切尔的矛盾,来源于卡梅隆,杰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很丢人,又因为他们瞒着杰偷偷的领养了一个越南籍的女孩儿而生气。杰思考过成为一个伟大父亲的秘诀是什么,“有时候事情会如你所愿,有时候会事与愿违,但是你要坚持,因为当一切尘埃落定,一个好父亲90%的特征,就会自动出现。”这是很有深意的一段话,也许是因为卡梅隆的努力,杰和米切尔的关系越来越近。在电视剧里,他们经常会召开家庭会议,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很欣赏他们每个人说话的方式,不论是本身说话就很“刻薄”的埃里克斯,还是人小鬼大的莉莉,都可以很直接的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不用怕对方尴尬,虽然这也意味着和父母可能会出现很多的争吵。

3. 就夫妻的关系和相处方式上

西方国家的人就跟中国人不太相同,他们认为“感情至上“,有感情就在一起,没有感情就分开。克莱尔本来是一个家庭主妇,后来她的爸爸杰选择退休,把公司交给克莱尔打理,所以,家庭的责任也分给了菲尔一部分,菲尔帮忙料理家事,送孩子上学等等。西方人认为每个人都有工作的权利,这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需要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朋友圈,即使是家庭需要有人放弃工作,他们也认为家庭是所有人的责任,不应该把责任都放在一个人身上。

杰和格洛丽亚这对夫妻,有很大的年龄差距,杰不喜欢接受新鲜事物,而格洛丽亚偏偏是一个喜欢接触新朋友的人,有一次格洛丽亚请另外一对夫妇来家里做客,那对夫妇也是老夫少妻,杰很抵制外人的到来,可是后来杰发现很喜欢那对夫妇,事实证明格洛丽亚很了解他,他也慢慢接受了格洛丽亚的建议,为她做出了改变。

四、在现实中,比较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龚琳娜和他的德国老公老锣是一对很恩爱的夫妻,在中国,有很多向他们一样的异国夫妇。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做法也不太相同。就对于孩子的问题上,龚琳娜在一次参加访谈类节目的时候,提到过一件小事,当时她的儿子还只有七个月大,还不会走路,她的丈夫独自带着孩子在花园里面玩,孩子渐渐爬向了花园里的一个大鱼塘,龚琳娜在房间里面很着急,想要跑去制止孩子,结果孩子只是看了鱼塘一眼,就退了回来。她很生气的质问她的丈夫,为什么让孩子处于危险之中,她的丈夫是这么回答的:“我就在孩子身边一米的地方,如果他掉下去了,我会及时跳进水里救他。你需要让孩子自己去试,知道边界在哪儿,但前提是大人要保护他的安全,不能由你告诉他,这不安全,那么下回他有可能真的摔倒,而你不在身边,这才是真正的危险。”从这一件小事上,看得出,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人在教育孩子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中国式的教育,为我们扫清了成长道路上的磕磕绊绊,而国外人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我很欣赏龚琳娜丈夫的做法。就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上,龚琳娜家里有两个孩子,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只分对错,不论大小,她认为不应该偏袒岁数较小的孩子。在夫妻之间的相处方式上,老锣和龚琳娜说话就很直接,如果龚琳娜穿的衣服不好看,就是不好看,不必像我们一样,有时候碍于面子或者需要看别人的脸色,违心的说着一些恭维话,弄得自己也很尴尬。

五、总结与建议

经过上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比较,无论是亲子关系方面,还是夫妇关系方面以及孩子的教育方面都不尽相同。中国式家庭文化和西式家庭文化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在今后的生活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段婷婷.情景喜剧的现实主义诉求——浅析美剧《摩登家庭》.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

[2]杨小莉.亲子话语冲突结束方式研究-以美剧《摩登家庭》为例.法制与社会,2012,(15).

家庭暴力的文化根源(三篇) 篇11

如何看待“家庭暴力”现象

家庭暴力的文化根源

家庭暴力不是一件令人感到光彩和荣耀的事,即使是在男尊女卑、男权主义传统观念盛行的过去时代。问题是,既然家庭暴力已经臭名在外,为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经久不衰、长期存在并且还不断花样翻新?

这需要从文化的深处找原因。

传统社会是一个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上没地位,在婚姻家庭中同样没地位;男人可以支配女人,也可以任意打骂女人。但是,请大家注意,女人之所以如此,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种主动行为或以退为进的主动行为。正如恩格斯一句名言所说:“男子获得了对妇女的胜利,但是桂冠是由失败者宽宏大量地给胜利者加上的。”女性的这一历史性退让行为,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文化目的或文化期待:让男人也对婚姻家庭负起责任,并通过承担婚姻家庭责任的过程塑造期望中的理想男人。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传统社会的男子在享受对于女性的种种优先权利和优势地位、待遇的同时,也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即要有能力养活老婆孩子。否则,不仅会使男人没面子,而且也将从根本上失去对女人指手画脚的资格。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并非从一开始就有男女,而是先有女人,而后才有男人。男人的出现,有相当的证据表明,是为了应付仅靠女人无法应付的灾难或起码是生存的艰难。所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世界各地普遍实行的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强女弱两性关系模式,一定意义上,正是为了应付人类生存艰难处境、特别是让男人承担更多责任而进行的一种文化安排、文化设计。倘若不是为了生存和因为生存的艰难以及对男人有着更好的期待,女人也许大可不必需要男人,当然也无需容忍男人的家庭暴力。

就男人来说,其对女人的施暴,不仅丝毫不意味着他的强势和强大,反倒恰恰表露了他的脆弱无助和自卑无能。许多打老婆的男人,表面上看去似乎根本不把女人放在眼里,一副牛气冲天的架势,实际上,骨子里最依赖女人、最怕失去女人、最怕被女人瞧不起。女人对他来说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一旦或缺或者哪怕仅仅是感到有可能或缺,都有可能引发他的担心、绝望从而失去理智、发生暴力。说得尖锐点,女人是男人的文化支撑和文化路标,没有女人就等于男人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方向。这才是男人打老婆的隐秘本质和真正原因。

我们指出了深隐家庭暴力背后的文化根源、文化支撑,目的绝不是为了肯定家庭暴力继续存在的合理,而恰是为了对家庭暴力釜底抽薪。这就是要从传统的成才、生活、生存文化模式中解脱出来,重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文化模式。因为传统文化模式为人们所设计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目标过于狭窄,提供的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途径手段等也过于单一,因此容易导致人性、人格发展的受阻和扭曲——家庭暴力其实正是人性、人格发展受阻、扭曲的极端表现。

不见拳脚的“家庭冷暴力”

所谓“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暴力行为。

“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隐性的暴力形式,给对方的伤害比显性暴力更大,甚至还会造成精神隐疾。

深受“冷暴力”之苦的当事人,心理上和精神上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由于家庭“冷暴力”具有反复性、隐藏性的特点,加上没有伤痕,不见鲜血,不能做伤情鉴定,因此,即使当事人将“施暴者”告上法庭,也会因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使案件无法得到处理。

一般情况下,“家庭冷暴力”大多出现在知识分子家庭。他们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折磨对方,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本身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多少还顾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社会角色的约束,觉得用拳脚相加这种暴力方式并不符合自己高学历的身份。其二,掌握被害者的心理,深知从精神上折磨对方,更能从精神上拖垮对方,让其主动就范。其三,现在普法力度不断加大,人们一般都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果拳脚相加,使对方身上留下伤痕,弄不好就要吃官司。于是,一些学“乖”了的人,就采用另一种更“高级”的暴力方式。

至于“被施暴者”,他们在家庭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要么缺乏技能,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生活来源;要么生性懦弱,终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针对这种情况,受害者必须走自强之路,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从依附局面中解脱出来,争取应有的权益和尊严。另外,还要破除“家丑不可外扬”、“委曲求全”的陈腐观念,一旦认定与对方和好无望,实在无法再维持下去的话,就要勇敢作出决定。与其维持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家庭空壳,倒不如把自己解放出来,重新组织家庭,再扬生活的风帆。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家庭“冷暴力”,即在市场经济中,夫妻双方由于背景、学历、机遇等条件不同而导致女高男低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的落差。其中一些女性出于对这种落差的不满,对男方竖挑鼻子横挑眼,于是,“被施暴者”便是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男同胞。

这类女性用家庭“冷暴力”折磨对方,目的也很清楚,拖垮对方,结束这种没有感情的婚姻。爱的反面是什么?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到了别出心裁的结果:爱的反面除了恨,还有漠然。社会学家们将此实验移植到家庭建设中来,认为婚姻家庭的大忌是冷漠和忽视。

“冷暴力”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很难把它纳入法律权力范围来,因为法律是一种“公权力”,不能完全介入夫妻私生活。要解决它,更多的要依赖道德建设。同时,类似妇联这种社团式的组织提供的相应援助也很重要。此外,夫妻双方应改变观念,敞开心扉,正视问题,加强沟通,用心经营和提高婚姻质量,实在不行,好结好散,不要用“冷暴力”来折磨对方,也不必受“冷暴力”的折磨。

反家庭暴力从“零忍耐”开始

人们常把家比作港湾。它让躁动的心灵得到小憩,让疲乏身躯得到酣眠,让所有的祝福、问候、牵挂成为生命意义的佐证。

然而,当家庭暴力介入家庭中时,家庭这道港湾便布满阴霾,不再宁静。家庭暴力不仅销蚀家庭这块乐土,而且破坏社会的单元细胞,成为社会公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作为妇联一名维权干部,在工作中经常接到一些关于家庭暴力的投诉,遭受家庭暴力的不单有妇女,还包括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以及男性,但是涉及女性的家庭暴力居多。我省妇联系统信访接待婚姻家庭问题投诉反映,其中女性反映遭受家庭暴力的约占26%左右。某市“110”接到的家庭暴力警情,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的占90%。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阴影下的妇女,身心备受摧残,人格极易发生扭曲,造成精神恍惚,乃至出现心理或精神障碍。有的由于施暴者采取令人发指的残忍手段,使受虐妇女身体和精神所承受的折磨达到极限,产生了以暴力反抗暴力的想法,为解脱自己的苦难,结果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此外,更为我们关注的还有那些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儿童,他们在目睹其母亲受到暴力摧残,听到母亲无奈的求助、看到母亲累累伤痕时,对孩子无疑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有资料表明,在未成年犯中有近70%生活在家庭破裂,父母离异的环境。这些触目惊心的悲剧,所产生的后果,足以向全社会敲响警钟:家庭暴力不是私事,而是社会公害,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令人欣喜的是,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法律层面,2001年《婚姻法》第一次明令,禁止家庭暴力,并在离婚、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修改的宪法中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儿童、老人等具有特别的意义。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就是尊重人权的最大表现。在道德层面,通过“消除性别歧视”、“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制止和反对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女性的主体意识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提高,一个有利于防治家庭暴力,保护妇女人权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暴力的解决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衷心地告诫姐妹们,当你遭遇家庭暴力时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反抗家庭暴力,一定要从“零忍耐”开始,当他打出第一拳时,你一定要说“不”。因为,第一次家庭暴力往往是丈夫在家里实行强权统治的第一次尝试。如果你容忍了第一次,等待你的将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家庭暴力,而且会一次比一次严重。忍耐是一种传统美德,但绝不能用在对待家庭暴力上。反抗家庭暴力的方式可以通过找对方父母、单位、当地妇联组织、民政调解机构、社区警务室反映以及采取报警、报案、诉讼,追究其刑事责任并附带民事赔偿。

家庭文化的价值所在 篇12

中国文化的破坏与缺失

对于中国来说, 我们这一百年来所遇到的最大问题, 就是对文化的破坏。而这种破坏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最为严重。现在文化的缺失不是改革开放的后果, 这个后果在1949年之后就出现了。其中出现的第一场对文化的破坏运动是“反右运动”, 几十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 进入牛棚, 人格受到污染和摧残, 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破坏。修理知识分子的背后, 实际上是修理人们独立思考、自由人格的精神。紧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 又是一次反知识分子运动。最初从北大开始, 把大学教授的家给砸了, 把教授给批判了, 甚至把教授给打死了。这场运动蔓延到了对整个中国文化结构的破坏。那个时候, 鼓励儿子揭发老子, 学生揭发老师。有很多父母因为被子女揭发, 最后进了监狱, 甚至被枪毙, 很多老师被学生整得半死。大家想一下, 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结构能破坏到这种地步的话, 人还有什么尊严可言?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言?“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到今天依然没有解决,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社会的乱象, 是没有对人尊重的一种乱象。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社会结构问题, 而是文化问题。

中国古代两千五百多年一直所倡导的儒家文化,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这样的文化核心价值被破坏掉, 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民国时期, 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老知识分子身上, 包括一些政府官员身上, 甚至一些军阀身上, 看到对文化的尊重。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文化问题, 中国只有真正对文化尊重了, 才能够解决问题。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已经严重破坏, 严重缺失的时候, 就会影响社会的变革, 成为灾难中的灾难。

我小时候生长于农村, 我们这群孩子对村上的老年人都特别地尊重。农村社会结构稳定, 人与人之间互相认识, 大家离开不了那个小镇, 更离开不了那个县城, 所以人与人之间还保留着一份尊重。但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改变了, 社会变革是好事, 使我们能够走遍天下。原来我记得农民是不能出去的, 因为出去以后叫做盲流, 会被抓起来。现在农民工也可以走遍天下, 农民工打工赚了钱也可以出国旅游, 所以整体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人们可以自由迁移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有完善的对于流动人群的社会管理机制, 有统一的规矩可以遵守, 同时个人也需要具备自律能力。为什么中国在社会变革以后, 突破我们道德底线的乱象丛生呢?

第一方面, 只要有人口的自由迁移, 上述的情况就会出现。19世纪前后, 美国真正的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来临的时候, 美国人也开始迁移, 也有很多乱象出现, 所以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中国更乱呢?为什么有人因为去扶一下老人反被诬陷, 医生把刚出生的孩子给卖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很简单, 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根基上的问题。因为整个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 否认了人之为人的核心价值体系, 简直什么都可以做。在一个子女可以整父母, 学生可以整老师的社会里, 道德底线被彻底突破了。大家想想看, 如果经过了“反右”,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 他还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做的话, 我不太相信了。所以人口的自由迁移和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连在一起, 有些人就严重地缺失了道德底线。

这点我们可以回过来参考一下中国台湾。台湾在变革的时候, 台湾人也可以自由流动, 但为什么台湾没有大批出现像中国大陆这样的乱象呢?我个人觉得, 是因为台湾地区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 在这种传统文化价值下, 自上而下很少有人去突破道德的底线。今天我们走进台湾地区, 会发现那里的小姑娘们特别温柔可爱, 为什么?不是因为台湾落后, 台湾比大陆早发展了好几十年;也不是因为台湾的节奏慢, 台湾人干活节奏一点都不慢。是因为在台湾的教育体制里, 始终如一地坚守了中国传统中对于女孩子的教育方针, 教育女孩要温柔, 要细心, 要照顾别人, 要成为好妻子、好女人, 我觉得这一点都不落后。我们常常发现中国大陆的女人有事业好像就没家庭, 有家庭了好像事业就做不成, 两者不能兼顾。其实两者不能兼顾的原因不仅仅出在个人上, 而是这个社会的价值重心放错了。

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一下现状, 为什么中国人对钱那么在乎, 为了钱可以做恶心的事情?人们不是今天才在乎钱的, 人们两千多年前就在乎钱了。我们过去对钱的在乎, 绝不比今天对钱的在乎程度低。但是过去在乎钱, 大部分人是君子发财, 取之有道, 今天为了钱却是无所不用其极, 为什么, 我觉得是因为中国的管理阶层和管理体制, 把钱放在了第一位。中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 上行下效是中国人做事的传统。因此, 当政府对官员的考核只有一个标准就是GDP的时候, 政府官员是不会关注老百姓的生计的。如果政府官员不拆老百姓的房子不卖地, 这个地方的GDP不够, 地方官员就要下台。哪个地区钱搞得多, 哪个地区的官就往上升。虽然现在中央新一届领导提出除了GDP还要考察别的东西, 但是如何改变这样的KPI指标, 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当然我们是真心希望政府去改, 再不改的话, 全国人民都要被雾霾给闷死了。

在这种雾霾笼罩的时候, 居然有政府官员说原因是老百姓做饭做的, 有这样不讲道理的吗?中国人民做饭了几千年, 为什么原来没有雾霾?然后又说是老百姓开汽车开的。当然开汽车确实引起了一些污染, 但纽约街头的汽车一点都不比北京少, 为什么纽约的天空常常是蓝天白云, 而北京就是这样昏天黑地呢?只讲GDP, 不讲环境后果;只讲GDP, 不讲文化;只讲GDP, 不讲人民的生存之本;只讲GDP, 不讲公平和公正。当政府不惜一切代价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GDP的时候, 老百姓没有理由不惜一切手段地去创造自己的GDP, 上行下效, 就这么简单。当然我们知道政府确实有很多难处, 又要发展经济, 又要关注民生, 这也是每一次我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时候讨论的主题。我只是觉得到了今天, 还只是讲GDP一定是大错特错了。当然, 我们也不能把错误全部归咎于政府管理, 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商业社会, 这一转变是剧烈的, 不管什么政府来领导, 都会出现上述的那些问题, 只不过是程度的轻重而已。在国外, 从农业社会变成一个完整的商业社会花了200年, 我们现在30年已经走完了一半, 所以我对中国未来还是有信心的。我认为再有30年, 中国的社会体制就能够基本处于完整而稳定的状态, 甚至是一个以商业社会的道德标准为前提, 融入了中国文化精华的社会结构, 这是我的期待。当然这个期待能不能完成, 要看有多大的变革勇气, 因为变革是要伤筋动骨的。现在的中国, 很多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现在这些利益集团还跟古代不一样, 古代那些贪官贪钱以后只能放在家里, 所以和绅被嘉庆查了以后, 所贪的钱都从家里弄出来了, 因为他拿不出去。现在倒好, 钱是可以转移到海外去的。所以利益集团会变得更加猖狂, 因为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真的大浪滔天, 他们可以一走了之。没有了后顾之忧, 某些人会更加丧心病狂。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改革, 限制和剥夺利益集团的利益, 难度会大大增加。我比较欣赏这一届中央领导人的勇气, 从十八大到现在, 已经有很多部级干部被处理了, 虽然我们觉得力度还不够, 真正的老虎还没有抓出来, 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如果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就会平心静气地等待改革, 中国的改革就有希望。

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大。举两个例子, 比如独生子女政策, 中国文化中“温、恭、让”这样的道德准则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候的道德准则, 而这样的道德标准在多子女的家庭是很容易养成的, 为什么?兄弟姐妹互相之间就能让, 有一个苹果, 你不能一个人吃完, 你得分给你的兄弟姐妹, 从小就养成了互相谦让的习惯。但是大家看一下现在的孩子们, 会让的人很少, 真的是一语不合, 拔刀相向。我从新东方年轻一代的员工身上就可以看到, 老一代的员工, 你说说他, 批评批评他, 骂骂他, 基本上不会有问题, 他能忍着, 即使你说错了, 他也能忍着, 受点冤枉, 自己继续干活就完了。但是现在新一代的九零后的员工, 常常一说他就辞职走人了。当然这一代人也有好处, 我这个人比较乐观, 好处在什么地方呢?这些孩子谁都不让, 对谁都没有忍耐力, 但大家既然得在社会中一起生存, 就得制定出大家相处的规则, 这就意味着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一致的规矩以后再去干, 这个就是未来社会团体民主的雏形, 所以坏的东西可能会派生好的结果。当然我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 互相谦让、爱护, 我觉得这才是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之所以要活下去, 是因为我们感到温暖, 因为我们周围的温暖, 家庭成员的温暖, 这个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温暖, 这是让我们开心活下去的最大理由, 而不是互相争得面红耳赤, 就算你真的得到了你想要的, 你也觉得憋屈和窝囊, 对不对?

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在这里参加论坛, 平均每两到三分钟就要看一下自己的手机, 发一条微博、微信, 这些都是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 这有好的一面, 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让大家的信息通透了, 再也不可能回到完全封闭的时代了。但坏的一面是让我们注意力分散了, 让我们集中思考问题的能力减弱了, 让我们的行为变得像白痴一样了。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还好, 因为我们成长的过程没有经过互联网冲击, 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可真是麻烦。我就能从我的孩子身上看出来, 学习和读书的持续注意力基本上不会超过半小时, 他们很少有一本书放在身边能认认真真读完的能力了, 因为分散他们注意力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而且通过网络虚拟社区, 这些事情触手可及。

根据我刚才上面讲的这些东西, 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一个道理, 就是中国大文化的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个人认为, 如果想达到我刚才所说的完善的商业文化机制, 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这样一个并行的文化机制出现, 至少得50年到100年的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 大家只要读过《论语》就知道。那商业社会的原则是什么呢?商业社会的原则其实特别简单, 就是平等, 诚信, 公平。我卖你东西, 你买我东西, 互相是平等的。商业意味着什么?交换的绝对诚信, 也就意味着契约精神。契约精神就是说到做到, 不就这样吗?我们现在常说, 中国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最需要的就是契约精神。政府不能说想动手就动手, 想拆我的房子就拆我的房子。老百姓有自己的权利。所以在契约精神的背后, 是对所有人的权利保障。只有当每一个人的权利受到保障, 那才叫真正的契约社会, 也才叫真正的平等社会, 这实际上就是商业精神。如果把这个商业精神在我们中国社会普及了, 并且每个人都认为这就是做事情的标准, 那中国社会就进了一大步。但是这样的文化体系的实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那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没有希望了吗?

当然有希望, 我们的希望在于小文化。小文化的改变是指日可待的。

塑造家庭文化底层源代码

什么叫小文化?家庭文化、学校文化, 社区文化就是小文化。我们会发现, 不同家庭出来的孩子各有不同, 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家庭的文化不同导致的。比如书香门第出来的孩子, 一般都会有书香门第的气质, 而政府官员家庭出来的孩子, 身上都有一点官气, 有没有发现?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意味着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从几个方面来影响。

第一个方面, 是家庭整体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特别好客, 孩子长大了一般都比较大方。以我为例, 我父母就是特别好客的人, 我们家其实也不富裕, 但是我们家只要地里弄出两碗青菜, 就会让村上的人来吃饭。所以我们家几乎每个礼拜都开饭, 村上的人也乐意跑到我们家来吃。我讲过, 我母亲当过最大的官是妇女主任。从小我就养成了一个热闹的习惯, 我喜欢热闹, 大家看新东方多热闹, 大家看我多好客。我请人吃饭, 谁要跟我抢着付钱, 我恨不得把他“杀”了, 就这种感觉。从小到大, 我很少会去蹭别人的饭, 反而是我热烈地欢迎所有人来蹭我的饭吃, 这就是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而且你会发现这种影响背后还有更大的好处, 那就是你会有很多朋友。一对孤僻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是孤僻的, 虚荣心的父母带出的孩子是虚荣的, 对自己外表特别注重的父母, 孩子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外表产生自信或者自卑, 确实是这样的。刚才傅老师讲的例子我也读过, 美国家长不让人赞扬孩子的外表, 因为你总赞扬孩子的外表, 这个孩子就只关注自己的外表了, 再也不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这是家庭整体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父母对于孩子个性的影响

第二个家庭文化来自于父母的个性。我发现如果父母脾气暴躁的话, 孩子会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这个孩子个性特别懦弱, 因为父母脾气暴躁, 他怕父母, 个性会变得极其懦弱;要么就走向另一个极端, 孩子出于反抗的心理, 比父母脾气还要更加暴躁。这样的家庭绝对不可能产生一个温和而坚强的孩子, 因为这个家庭的父母个性中没有温和、坚强的文化, 没有文化就像没有土壤, 怎么生长出这样的种子来?所以说父母的个性决定了孩子的个性。

再以我自己为例, 我身上的两种个性都是我父母双方传下来的。第一, 我身上有豪放精神, 来自于我的父亲, 因为我父亲就是豪放的人, 他对家里有没有钱, 能不能维持生计都不在乎的, 他自己做木工, 如果拿到几个钱的工钱, 就在大街上买完酒喝了再回来。我从四岁开始, 就跟着我父亲到马路上喝酒。我们那里有早市, 老头子买两碗酒, 他一碗, 我一碗, 我小时候的酒量就这么练出来的, 但他身上的那种豪放气质确实影响了我。为此我母亲常常和他吵架, 他从来不还嘴也不还手, 这就是男人的风度。

再看我母亲, 我身上还有很坚强的一面。我身上如果没有坚强的一面, 是做不出新东方来的。这份坚强就来自我母亲, 我母亲身上的那种坚定、坚强和做事情如果不做到就不罢休的精神, 一直影响着我。为什么我对母亲这么尊重?就一件事情你就能明白:如果没有我母亲, 我绝对考不上北京大学。我高考第三年的时候, 我母亲听说城里办了一个高考补习班——这个补习班后来产生了三个很厉害的人物, 一个是俞敏洪, 一个是周成刚, 一个是李国富, 其中一个是新东方的总裁, 两个是新东方的副总裁。我母亲听说有这么一个补习班, 又听说我第二年考试的分数不够进这个补习班的水平, 就一个人跑到城里去了。她第一天没回来, 第二天没回来, 第三天回来了, 黄昏的时候回来的, 下着暴雨, 进门的时候浑身是泥巴, 雨水往下滴, 进门告诉我, 儿子, 办妥了, 你可以去补习班了。老太太靠什么本领帮我弄到这个名额呢?她就硬闯到老师家里, 说我儿子学外语的, 想要进你这个班, 这个老师说名额已经满了, 进不来了, 我母亲说你一定要让他进, 他是一个好孩子, 老师说好孩子也进不了, 我们班里都是好孩子。老太太不达目的不罢休, 最后终于感动了老师, 收下了我。所以后来我身上也有一点闯关能力。有的时候我要去找一个政府领导办事, 完全不认识, 我也去闯, 为什么?我就想起我老妈为了我能上补习班去闯老师家门的故事。大家可以看到父母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 我母亲身上的坚强, 我父亲身上的宽容, 都对我产生重大的影响。

朋友圈效应:“宁为牛后, 不为鸡头”

第三个影响是家庭朋友圈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朋友圈的影响是巨大的, 你交什么样的朋友, 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思想;你交什么境界的朋友, 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境界。我交朋友有一个原则, 叫做“宁为牛后, 不为鸡头”, 怎么讲?我做事业要“宁为鸡头, 不为牛后”, 做事业要自己作为头来做, 因为作为头来做事业你学到的更多。为什么我要从北大出来做新东方, 因为在北大事业上我是牛后, 但是在新东方我做事业变成了鸡头。但是交朋友宁为牛后不为鸡头, 每交一个朋友都比你差, 你在朋友身上能学什么东西呢?所以我找朋友有一个特点, 宁可这些朋友跟我对着干, 我也要找在某些方面比我厉害的人, 你看王强、徐小平都是我在大学的朋友, 他们身上都有比我牛气的地方, 能力也比我强, 徐小平的音乐文艺才能, 王强的阅读书籍和英语学习才能, 都值得我学习。我跟他们交往到现在这些东西也不如他们, 但毕竟我已经是牛屁股的一部分, 牛后不就是牛屁股吗?所以我交朋友现在还是找比我厉害的人交, 比如我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 在这个圈子里, 他们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没有太多商业头脑的人, 其实我不断向他们学习,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了。所以你交朋友宁为牛后, 让你们的孩子交朋友的时候, 就得交真正能带着孩子进步的好朋友。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混到小喽罗的圈里去, 他就变成了小喽啰, 混到黑社会圈里去, 他就变成了黑社会, 他混在了一帮特别好学好思好问的同学中间, 他也会变得相对来说好学好思好问, 所以朋友圈很重要。

从我们家庭来说, 很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家真正变成高朋满座的地方。来的人最好是读书的, 有气质的, 或者有胸怀的人, 这些人在那儿聊天的时候, 孩子会在边上听, 他一听你们聊出来的东西, 就潜移默化地被影响了。我们很多家长自己说话也不小心,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喜欢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因为从小到大在家里父母说别人坏话完全不回避, 隔壁的邻居升了局长了, 家长说他狗屁, 能当什么局长, 就是拍马屁拍的等等。这样的话说出去, 孩子也就学会了说别人的坏话。以上说的是家庭环境的小文化影响, 所以希望我们从家庭做起, 不要管大文化, 你把这个家维持好总是可以做到的。

学校文化育人的责任和艺术

还有个很重要的就是学校的文化环境。比如一个学校如果注重体育的话, 这个学校出的运动员就特别多;一个学校注重读书、写诗、写文章, 这个学校出的作家就特别多;一个学校如果注重科学实验, 这个学校未来工程师和科学家就会比较多, 所以这就表明一个学校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到重大作用的, 也许不能对每一个孩子起到作用, 但是一定能对大部分的孩子起到作用。

刚才我提到台湾的女生。台湾的每一个中学, 都强调女孩子健康和温柔地成长, 所以女孩子长大以后, 你会发现她从说话到做事都比较温柔。有一次台湾方面邀请我去做一个演讲, 一个人给我打电话, 我觉得这个女孩子的声音很好听, 然后就答应过去了。结果去了以后, 这个女孩过来接待我, 发现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 她的声音依然像小姑娘一样的甜美好听。有人可能说, 这有点做作了吧, 其实不是, 她就是从小到大传承下来的习惯, 是学校教育带来的结果。因为在台湾的学校里, 我相信要是哪个女孩子吵吵闹闹地说话, 一定会被老师关注, 并且告诉她作为女孩, 做事情一定要有规矩, 但中国内地的老师通常不会这么说, 女孩子们都大大咧咧地长大了。学校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真的很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上个月接手了一所民办大学, 成了这所民办高校的理事长。我去了以后要求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我给学生做了两场有关读书的演讲, 又捐了价值五十万的书, 把同学们读书积极性鼓动起来了, 现在这个大学图书馆人满为患了。学生参加读书活动, 写读书笔记参加评奖, 给予现金奖励, 鼓励学生努力读书。所以也就两个月的时间读书氛围就起来了。我还推广读书文化, 鼓励学生成立诗歌社, 成立散文社, 成立国外文学研究社, 每个社团给拨款。我要求他们有人文气质, 我觉得一个人的人文气质跟一个人的胸怀和眼界是有密切关系的。我觉得不需要太久这个学校的读书文化一定可以起来。所以学校也能制造文化, 无论整个大社会怎样。用方法引导、鼓励学生。今天在座的一半都是校长, 如何打造中小学的文化体系, 让孩子们在健康快乐、积极向上、努力读书的氛围中间成长, 是在校长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最后我还想说, 现在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言行不一致。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 知行合一, 是中国教育的最高理念。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 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我更加希望我们的所有政府领导也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这样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才能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一个新的融合, 并且出现中国五千年从来没有过的真正灿烂的、包容的现代文化体系。

再次感谢大家!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社会结构问题, 而是文化问题。

上一篇:国际合作意识下一篇:现代居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