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艺术化论文

2024-07-22

家庭艺术化论文(共11篇)

家庭艺术化论文 篇1

一、《家庭和儿童教育》内容简介

1.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

集体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这种思想在本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认为, 与旧式家庭不同, 苏维埃家庭是一个集体, 在这个集体中的家庭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而不再是父权的家庭。基于集体主义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是多子女、大家庭的拥护者。他反对家庭只生一个孩子, 因为“教育独生子或独生女比教育几个孩子困难得多”。一方面, “一个孩子是孤独的, 他没有真正的交往”, 另一方面, 父母容易对独生子女过度关心, 使独生子女发展成为利己主义者。与他的集体主义思想对应, 马卡连柯认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的苏维埃国家的公民”, 因此家长不仅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 还要为社会和苏维埃国家负责, 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 那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危害。

2. 及早施教、防微杜渐、把握尺度———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

马卡连柯十分重视早期教育, 他说道:“你们在孩子5岁前做的事, 占了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本书中他也多次提到要对儿童及早教育, 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必须从一开始就对儿童正确地、规范地进行教育, 如果因为家长的疏忽或偷懒而导致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 那么接下来的再教育和改造工作将会是十分困难的。

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每件小事。对于儿童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犯的错误, 家长必须及时地制止和修正。确实如此, 生活本是由小事组成的, 如果忽略身边的小事, 不善于防微杜渐, 从每件小事中对儿童进行教育, 那么家庭教育最终将偏离正确的轨道。

马卡连柯还强调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尺度和分寸, 家长对孩子既不能太慈爱, 也不能太严厉, 要做到严慈相济。他还对那些在任何时刻都无条件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的家长进行了批判, 认为这样做会使孩子变得自私和暴戾。另外, 在对孩子生活的干预方面, 既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又不能完全放任不管。既要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 又要使孩子有克制自己的能力。

3. 家长以身作则并制定生活制度———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方面, 马卡连柯特别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他认为家长自身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家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孩子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 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家长若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自己必须是一个良好习惯的拥有者。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也是一种教育, 不过是在教坏孩子。

除了强调榜样的作用外, 马卡连柯还重视制度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书中, 他对纪律与制度进行了区分, 他指出纪律的形成并不是依靠某些惩罚措施形成的, 而是依靠正确的教育和儿童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影响而形成的, 因此纪律并不是用来约束孩子的手段, 而是正确教育的结果。而家庭生活制度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是一种手段。制度一旦确定后就必须具有确定性, 除有特殊情况外不得违反制度。这样一来, 孩子在坚持遵守制度的过程中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

4. 劳动教育和性教育———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劳动教育在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马卡连柯认为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劳动教育不但是为未来公民的幸福生活做准备, 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修养、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因此, 在家庭中要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性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家庭中得到自己的爱和幸福。他不赞成公开地、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呢?他认为最主要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之间“彼此的尊重、帮助和关心”。除此之外, 还要对培养孩子爱的情感,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关爱别人。

二、读《家庭和儿童教育》之所思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书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可能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比如:基于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个体而是为了集体, 这就把个人的需要完全排除在外, 个人成为集体中的一颗“螺丝钉”, 缺乏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批判过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具有教条主义的倾向。

虽然此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让我们深受启发。在我们周围常常看到一些家长为家庭教育问题而苦恼, 他们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 然而他们是否有真正关心过孩子的内心世界, 是否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听话”的孩子, 就像马卡连柯所说, 虽然“确实培养出了听话的孩子, 然而是一个懦弱的孩子”。孩子也是人格独立的个体, 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诉求, 家长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完全听自己的话呢?还有一些家长时常纳闷自己并非粗鲁、自私的人, 然而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为什么会目无尊长、自私自利呢?当他们读完这本书后就应该思考, 是否因为自己给予了孩子过多的爱, 处处都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从而导致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呢?当家长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是否反思过自己做得怎么样呢?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值得深思, 相信家长们会在此书中找到答案。

家庭艺术化论文 篇2

子女的成长和未来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那么,怎么才能使孩子将来有所成就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严峻课题。有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社会,这是不应该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才的影响作用相当大。我国著名学者丁瑜、吴增强等经大样本调查研究表明,家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子女期待和管教方式对孩子成才的影响极其显著。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妈妈,我女儿上五年级了,学习成绩、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很好,下面我就把我多年教学育子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只有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特点,才能做出正确的教育选择。

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属于精力过剩的孩子。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这类孩子,首先,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第四,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第五,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摩托车、三轮车。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我们可以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其次,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正是因为深信此理,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都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让她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我的孩子上三年级时,作文成了她最大的负担,她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写。我就给她买了几本作文书,可她并不爱看,只是在作文课的时候找一篇相似的抄上。后来我发现她喜欢读一些故事性强的书,我就找出一些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和一些故事书给她读,她果然非常着迷。渐渐地,写作文也就不那么吃力了。这样,既拓宽了视野又提高写作能力。

如今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让孩子参加一些兴趣培训班、学习强化班,但是孩子往往没有决定权、选择权。我从不强迫孩子报任何补习班、训练班,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选择。去年暑假,女儿想要游泳,我们全家就在游泳馆办一张卡,全靠自己体会,两周下来她就游得有模有样了,甚至比有的跟着教练学习的男孩子进步还快。

第三,不要吝惜表扬和称赞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孩子取得成绩而处于兴奋状态时,对孩子的成绩给以积极的肯定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务,孩子一般比较容易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扬奖励是通过孩子的进步,给孩子的好行为、好品德以肯定,使之在精神上得到愉快满足的体验,充分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主动因素,不断进步。我国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种教育方法尤其对那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消极因素较多,缺乏自信心、上进心,更需要正面鼓励。

表扬奖励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过高就容易使孩子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尤其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经常过高的表扬会使孩子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认为你的表扬不是真心实意的,引起孩子的反感。

表扬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物质奖励一定不要事先许诺,事先许诺可能在一时一事上发挥积极作用,用多了会使孩子养成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的不良习气。

第四,批评要讲究艺术

与表扬相对的是批评,批评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思想、品德给以否定的评价。家长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过失及时指出并给以批评,促使其及时克服、纠正、根除。但批评不能简单粗暴,粗暴的家长常常教育出极端的孩子,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当孩子做错事或意见与自己相悖时,不要盲目地横加指责、埋怨和反驳,要冷静地在认同、赏识、肯定、关爱中提出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给孩子以希望和信任以至于支持和鼓励,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批评的时候不能指责埋怨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叛逆是青春期孩子的共同特征,叛逆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尤其要多加引导。

批评要及时公正、恰如其分,不要絮絮叨叨、旧事长提;要就事论事,不要点评人格;要找旁边没人的时候,不要高姿态、高声音。

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研究 篇3

摘要:家庭艺术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对幼儿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家庭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問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实施家庭艺术教育的建议。如何真正做好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问题。

关键字:艺术教育,家庭艺术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78;J12

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在当今全国大、中、小学已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艺术教育的目标界定为:第一,能初步感受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第二,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第三,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艺术。[2]

家庭艺术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艺术教育在幼儿胎儿期就已经开始了。古往今来有很多艺术家,他们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后期经过努力学习和练习而举世闻名,这突出表现了家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3-6岁是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深远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陶冶情操,对幼儿今后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的教育意识不足

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陶冶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在幼儿的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现在仍有很多家长没有家庭艺术教育的意识,他们认为艺术教育没必要进行或者只在幼儿园进行就好,这种思想的家长忽视了家庭和自身对于幼儿性格培养以及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有些家长虽然有家庭艺术教育的意识,但却缺乏实际的行动。

2、家长的教育目的功利化

现在仍有一部分的家长持着功利化的目的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由于他们自身对某一方面艺术感兴趣,比如音乐、舞蹈、书法等,便为幼儿选择这些方面的艺术教育;还有一些家长,抱着补偿自己儿时梦想的心态,让幼儿学习某种艺术,以弥补自己当初的遗憾;另外还有一些家长纯粹是为了孩子能够在升小学的时候能够加分,盲目跟风地让孩子学习艺术。这种完全不顾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的教育,会使幼儿由于背负过多的期望而产生压力,从而失去艺术教育的兴趣,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3、忽视传统文化(书法、戏曲等)的教育

很多家庭的艺术教育倾向于语言和表演艺术,家长们比较乐于通过唱歌、舞蹈、讲故事、看图书等简单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但与此同时,也忽视了对于传统艺术(书法、戏曲)的教育。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主要是:家长的知识程度有限,无法进行书法教育;家长本身对于戏剧戏曲等方面不感兴趣等。

4、家长的艺术教育测查标准过于片面

大多数家长都会对幼儿的艺术教育进行不同程度的测查。但是,家长的观念和侧重点不同,所以对于幼儿艺术教育的测查和评价会带有自己的偏见,有的家长只注重技能的学习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有的家长只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而不注重能力的提高,这些评价都是不全面的。要想使儿童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家长的测查标准就应该科学全面。

二、对家庭艺术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家庭艺术教育的氛围和家长教育能力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氛围

幼儿周围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他能对幼儿自发地产生影响,并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家长应设置良好的家庭环境,多陪幼儿进行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等各种艺术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情感,还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宽松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学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家长接受教育,提高家庭艺术教育的能力

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首先接受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别人。在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也应该首先接受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了解儿童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这样才能进行科学的艺术教育。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教育,比如听讲座、看图书、与幼儿园进行家园合作了解教师如何教育幼儿等,只有当家长成为一个合格教育者,才能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家庭艺术教育的能力。

(二)保持幼儿天性并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成为天才的基础凡是有成就者的人,都在幼儿期的时候就培养了浓厚的兴趣。要保持儿童的兴趣,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多鼓励和表扬幼儿,多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少一些挫败感,循序渐进的进行艺术教育。幼儿对于成败的归因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所以要多让他们感受积极的情绪,少一些消极和厌恶感,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艺术教育,避免艺术教育的选择过多过杂。

其次,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艺术教育,不要给幼儿造成太多的压力和负担。比如有些家长让幼儿学习钢琴、舞蹈,就必须让他们考级,繁重、枯燥的训练会使幼儿连原本的兴趣都丧失了,更严重的,会让幼儿对艺术产生厌恶。

最后,多利用大自然中的艺术资源。大自然是最优质、最方便的教育资源,陈鹤琴的活教育中就主张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家长应多带幼儿到自然中欣赏美,陶冶幼儿情操,提高对艺术的兴趣和表现艺术的欲望。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艺术学习

越来越多的家长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显然,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很有益,但不顾幼儿兴趣和天赋,盲目选择,这不仅抹杀了幼儿有创造力的天性,还使幼儿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艺术的学习,教育目的不功利化,教育内容要选择幼儿喜欢、贴近生活、幼儿容易理解的,评价时要多方面综合评价。这样才能使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教育中国梦.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C].2013.

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装饰的关系 篇4

一、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的陶瓷制品即为陶器, 而享有盛名的彩陶, 是当时完美的陶瓷艺术品。我们的祖先, 利用双手捏制的彩陶, 具有圆而工整的各种造型, 装饰精巧、简练, 充分体现当时人类的创造力及对艺术的敏感性。这种具有粗犷原始美的艺术, 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彩陶依然以它的质朴、简拙感染人, 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 驱使人们去追求那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彩陶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的装饰和造型对后来的陶瓷艺术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彩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日用器皿, 而且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其后, 先人们在用惊人的智慧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创造了精神文明。人们不断地完善已出现的瓷器, 汉代的早期瓷器, 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特别是在东汉的中后期, 其工艺已经进入完成的阶段。六朝时期, 我国工艺美术进入瓷器时代。后经唐、宋、辽、金、元、明、清, 由于历代人的努力, 陶瓷工艺已经丰富和发展, 上至皇室贵族, 下至平民自姓, 陶瓷进入中华大地家家户户。陶瓷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秦汉时代雄浑、古拙、博大, 如兵马俑的气势磅礴, 雄伟壮观。魏晋南北朝时期, 因崇尚清瘦飘逸, 故在画像砖上出现圣贤高士形象。魏晋时期改朝换代频繁, 社会政治黑暗恐怖, 稍涉忌讳, 辄遭屠戮, 因此广大文士谈玄饮酒, 放浪形骸, 纵情山水。唐代繁荣富强, 国泰民安, 唐三彩造型饱满, 富丽堂皇。陶瓷的悠久历史, 为人类保存了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和艺术成就, 不仅在技艺上, 而且在装饰与设计上, 都可作为其他设计的参考资料。

二、陶瓷艺术的功能

陶瓷艺术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陶瓷自从诞生的那天起, 就已具有实用功能。在汉代后期, 其制造工艺己进入完成阶段, 生产出人们理想的各种生活器皿。因为它坚固, 耐用、干净、不怕酸碱, 盛食而不变昧, 易于洗涤, 大大提高了实用价值。而且它细腻光滑, 半透明, 具有玉石般的色泽和温润感, 很符合古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在现代生活中, 人们不仅要求陶瓷器具有实用功能或审美功能, 而是要求成为人们家庭生活装饰、陈设的艺术品。将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装饰紧密结合起来, 陶瓷如同其他的艺术品一样, 出现在人们的居室里和餐桌上, 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陶瓷艺术与家庭装饰的关系

首先, 日用瓷与现代家庭装饰已经紧密相连。现代家庭住宅, 多半是水泥钢筋建造, 外加木板装修和家具摆设, 容易给人一种冷漠之感, 这就要求现代家庭装饰既温馨又淡雅、既自然又轻松。为适应这一需求, 陶瓷制品的设计既不能等同于其他绘画类纯精神艺术, 也不能是机械性的工业零件, 也不能是艺术家不受任何限制的随心所欲的产品, 它必须适应人们的审美习惯, 形成独立的审美特征。许多家庭购买的高档陶瓷用品, 仅在重要的场合才使用, 但大部分时间它用于摆设, 成为家庭装饰的一部分。比如, “青花梧桐餐具”, 其套件可根据不同环境来配套, 其瓷质光亮透明, 细腻精美, 给人一种富贵、稳重之感, 无论是在使用, 还是作为摆设, 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宜兴的紫砂壶, 整个壶身的造型设计外加竹枝、竹叶的花纹装饰, 已是一种陈设品, 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应该强调的是, 日用瓷造型与装饰要与人们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和人们的心理意愿符合, 才有益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就是必须把握的整体设计的原则。因此, 今天的设计不只是耐心地研究造型本身的功能形式, 装饰本身的艺术美, 而且要求把造型、装饰与整个社会结合, 才能平衡人的心理与生理机能, 符合人的情趣, 更好地满足精神需求。

其次, 卫生用瓷也与现代家庭装饰有密切的关系。卫生用瓷必须运用美的法则, 使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有机结合。在过去的家庭装潢中, 人们还不舍得利用陶瓷作地面砖以及洗脸池等用具, 仅仅局限于以水泥、木板来装饰厨房、卫生间的地面及墙壁, 并没有太多的美感可言, 而且清洗也极为不方便。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 研制出了陶瓷地面砖、墙砖、洗脸池等, 成为家庭装潢中最为理想的材料。在人们进行家庭装饰中, 可以运用美的法则, 用其自由地拼合图案, 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为瓷面釉的光滑、耐看、耐用、耐磨, 装饰在室内的地面、墙壁及卫生间中, 既方便又美观, 易擦洗, 明亮, 是现代家庭装饰的必需品, 可以创造出完美的卫生环境。

最后.艺术瓷也与现代家庭装饰不可分割, 它是现代装饰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品。陶艺、花插、壁挂等都是艺术瓷使用的范围。艺术瓷可以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想法与个性, 敏感的设计师应捕捉住这种灵感, 创造出生动的有机体造型, 以美化人们的家庭。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环境, 运用不同的装饰手法。现代久居城市的人们.对喧闹的生活环境, 异常紧张的快节奏感到厌倦, 他们渴望监天、白云、花草、树木, 期望平静安宁的田园生活, 呼吁回归大自然。这种想法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生活装饰中。一个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花插设计, 与泥土颜色相近, 装饰亦简单粗犷, 不管是摆放在茶几上, 还是配以鲜花, 都能给人大自然的气息。

在经济发展中, 人们对自身的整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动手动脑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因此, 陶吧出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将几个造型装饰简单的陶艺陈设在家庭中, 成为一种新的装饰形式。这充分说明陶瓷艺术适应了人们的生活, 它随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在室内装饰设计中, 壁画与壁饰已成为重要因素。不管是在家庭中, 还是在宾馆、商场、舞厅、餐厅等公共场所的装修中, 壁画己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部分、重要内容。如北京机场的陶瓷壁画《巴山蜀水》, 其经做形、干燥, 烧制成陶瓷板, 在板上绘画了几乎包括三峡以上千里江山中最有特色的景象, 真实地描绘了自然风光, 但又适当地加以夸张, 比实际物象更集中, 更典型。而在现代家庭装饰中, 小型陶瓷壁挂, 有着与其他材质壁挂的不同优势, 成为装饰之佳品。

一般说来, 陶瓷艺术创作对实际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突出、放大、变形、夸张、简练概括, 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更能驱使人们去联想, 去回味, 因而更具有广阔的, 深远的艺术生命力。陶瓷艺术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 影响其他艺术的发展, 是艺术史中的重要内容。

四、陶瓷艺术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陶瓷艺术已经与现代家庭装饰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这种关系不仅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也是美术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社会文明的发展, 会带动艺术的发展。在当今社会, 人们对造物不仅要求美观又要求实用, 两者应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师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 应该始终牢记, 一个完美的设计, 不仅仅只是设计者自己理念与审美情趣的表现, 还应包含着使用者的意志、性格、审美情趣等各种相关因素。比如, 妇女是购买日用瓷用具的主要对象, 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温柔情感, 挑选她们中意的产品, 设计师应迎合这方面的要求, 设计的产品要具有柔美的造型, 柔和的线型, 形体圆润饱满, 装饰上以写实性花卉为图案, 色彩应是淡雅含蓄, 充满大自然的气息。这样其产品才能被人们喜爱与接纳。

顺应这种发展形式, 人们对与生存息息相关的室内装饰艺术的憧憬和追求, 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 陶瓷艺术设计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设计者应牢牢地把握现代装饰的发展趋向, 敏感地捕捉各种信息, 了解具体问题, 满足客观需求, 实现自身价值。

时代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们审美意识不断的提高, 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日益强烈。当前人们的审美情趣趋于以下五个方面, 即对整体美、现代美、古典美、自然美和情意美的追求, 这正促成了当前审美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这要求设计师具有工艺学、美学、心理学以及市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才可以设计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作品。

结束语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陶瓷艺术已经与现代家庭装饰结合起来。陶瓷艺术在家庭装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起到了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作用。陶瓷艺术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相适应, 力求其装饰手法达到完美和谐, 展现时代的美感。

摘要:艺术是人类对美的追求, 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晶体, 体现和反映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伴随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陶瓷艺术是伴随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 是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陶瓷艺术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现代家庭装饰的一部分, 为现代家庭装饰增添特有的情调。

参考文献

[1]单茜.谈日用瓷花纸装饰的色彩.山东陶瓷, 1992 (4)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5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教育总结-家庭教育要讲究艺术 篇5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总结-家庭教育要讲究艺术,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庭教育是婴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对独生儿女进行家庭教育,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溶理智、情感和耐心于一体

1、要处理好理智和感情的关系。人们常常是感情胜过理智。做父母的也懂得教育孩子的道理,但有时却不肯在自己孩子身上施行。比如,父母知道孩子不应该挑吃、挑穿,但又怕“亏”了孩子,因此,在家里父母总是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孩子买许多衣服,孩子只爱新的,不肯穿旧的;吃饭不认真、挑拣饭菜,把好吃的菜摆在自己跟前,不许别人吃父母也迁就,这样没有理智的去宠爱孩子的情感,只会把孩子宠坏。

2、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学会一种技能,都要有耐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希望一两次就会成功。要耐心坚持下去反复训练,才能学会。可是有些年青父母却缺少这种耐心,如2—3岁的幼儿可以独立吃饭了,父母怕脏了衣服,又嫌孩子吃得慢,就索性喂孩子;孩子做的不好当即训斥一顿。因此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还有的个别父母对孩子高兴时百般戏逗,而孩子哭闹时,则不耐烦了,又喊又叫,甚至又骂又打,而不是耐心哄教,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好奇心,如:“这是什么?”,“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要以简而易懂的语言耐心回答,以满足孩子的正确欲望。

3、父母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要灵活处理。父母不能只凭着经验办事,必须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要因时、因事、因环境而宜。可是有的家长缺乏这种灵活性,如孩子打破了东西,父母也娇宠;妈妈说:“没关系,打破了买新的”;也有的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一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打架;可能是别人欺侮他,他要反击,也可能是他欺侮别人而引起对方的不满,但无论如何,父母切不可不问缘由地痛骂或护短,应当仔细分析具体情况,妥善处理。

二、家庭教育要宽严相济,有张有驰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无原则的溺爱孩子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并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宽严相济,既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意志是坚定的,又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所坚持的.原则和要求是是不容违背的。父母如果只是一味的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不合理的做法和要求,并以此来换取孩子的爱,其结果是爱的虚无、表面。当父母的如不能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的时候,他们不仅不理解你,反而会更恨你。如果整天板着面孔,粗声粗气的对待孩子,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慈爱和温暖,则使孩子觉得父母可敬而不可亲,和父母疏远。有时还会发展到说谎,欺骗,用一套虚伪的态度和表现来应付父母。所以,只有宽严相济,才能使孩子觉得父母既可亲,又可敬。

对孩子的生活要合理安排,有张有弛。生活安排过紧,任务布置太多,限制过严,会使孩子觉得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逐渐使孩子丧失了生气勃勃的生活情趣。太松弛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会使孩子缺乏丰富的生活内容,懒懒散散,感受不到生活节奏的意义和乐趣。

解读北大学子的家庭教育艺术 篇6

骆风先生在确定《北京大学学生家庭教育探索》的课题时,与社会学系、教育学院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反复讨论了运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可行方案,制订出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他严格按规则选取受访人、开展访谈、分析材料、撰写报告。为了获得深层材料,他不辞辛苦,对多数学生作了三次以上的访问;他对每个学生的研究都非常详尽、深刻,内容上包括这些家长对于子女的成长寄予什么样的期望(教育目标)、平时对子女是什么态度(亲子关系)、对子女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和如何进行教育(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理由(内在动机和外在条件)、家长的道德-文化素质与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的效果(当时孩子接受的情形,以及最终体现在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特点上)。作者深知现实的需要,他把自己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在对每个受访学生家庭教育材料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绘制出了一张张纵横交错的从幼儿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时期的家庭教育的立体图景,综合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理论解剖这些学生家庭教育的得失;最后他还把这些不同的家教图景连接起来,建立家庭教育的模型,揭示了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要素、结构、功能、意义,概括出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经验,给了那些希望了解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经验的读者多方面的启发。

该书前两章是关于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主体部分是北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包括1999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张杨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从天津到北大荒的老知青女儿陆律红、来自福建莆田海边的渔家女林萱、陕西蒲城的农家儿子李秦、华北油田工人的儿子郑中华、来自阿克苏的维吾尔知识分子家庭的艾买提的家庭教育访谈及分析,给读者展现原汁原味的北大学生家庭教育面貌。最后一章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揭示了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真谛;为拓宽家教研究人员和家长读者的视野,作者还论述了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书的附录收录了最近刚刚回到北大工作的一位德国社会学博士关于当代西方家庭教育经验的访谈录。

家庭艺术化论文 篇7

在新时期, 我国艺术院校发展越来越快, 与此同时, 艺术院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特别是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 经常会遇到经济困难学生认证不准确, 资助不到位等现象, 对此, 必须对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详细探究, 从而保证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科学、规范。

1. 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中,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所有在校生中的比例为20% , 而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在所有在校生中的比例为5% - 10% , 从当前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情况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 并且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艺术院校, 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有很多, 但是由于艺术院校的学费要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学费高, 因此,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难以支付其学习费用, 对此, 国家、社会、艺术院校都制定了一些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措施, 并且在实际中获得不错的效果。

2. 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各个高校都相继建立了各种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 如奖学金、学生贷款、助学金、免学费、勤工助学等, 但是从当前的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看,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是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随意性比较强, 一般情况下, 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程序是 “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校认定—批准资助”, 学校在审核学生的申请时, 并没有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只是简单的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来判断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 然后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发放资助,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都能申请家庭经济困难, 由于申请的随意性比较强, 导致很多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受名额的限制, 无法申请。其次, 在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 大多是以物质资助为主, 并且是以通过金钱进行发放, 并没有对学生提供精神类的资助, 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受金钱利益的影响, 随意申请家庭经济困难。最后, 当前艺术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资助来源很少, 由于艺术院校家庭经济资助来源比较单一, 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名额比较少, 使得有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难以申请到资助名额。

3. 完善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措施

(1) 构建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为确保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规范、完善,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艺术院校学生资助效益与效率, 影响到艺术院校教育的公平性, 因此, 确保艺术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自从国家推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后,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就一直受到人们的争议, 认证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不到资助, 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却能得到资助, 这就丧失了国家资助政策的意义。鉴于此, 在实际中, 必须根据艺术院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对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审核, 确保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名副其实, 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国家助学政策的作用。

( 2) 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观念及资助模式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资助,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学校只注重为学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 认为只要学生在经济上得到帮助, 就能更好的进行学习,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资助。在新时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仅要在经济上为学生提供资助, 还要在心理上为学生提供资助,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在每年的开学时期,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讲座, 通过疏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此外, 在资助模式上, 学校应该以助学金为主, 以勤工俭学为辅, 利用奖学金和助学金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 3)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在新时期, 艺术院校还应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注重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的有效结合, 以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首先, 学校应该加大助学贷款的发展力度, 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大的鼓励; 其次, 学校要拓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来源, 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的合作, 通过社会的力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额。最后,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 确保学生能树立健康的心理。

4. 总结

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艺术院校要构建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观念及资助模式,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从而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摘要:近年来, 随着艺术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报考艺术院校, 在这些学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为确保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学业, 国家、社会、艺术院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下面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屈炳昊.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2 (03) :96-97.

[2]黄道宏, 陆汉梓.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02) :86-88.

家庭艺术化论文 篇8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给孩子留一笔资产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每一个做父母的,不管家庭状况如何,都想对得起自己的子女,让孩子以后拥有一笔财富,希望孩子们离开自己的庇佑后能经得起风雨,保障他们过着幸福美满安康的日子。特别是富裕的家庭,这种观念更加严重,这种思想一辈一辈,周而复始,世代相传。父母好像为哺育孩子才来到世间,是为后代的幸福活在世上,一辈子都是做着孩子打工仔的角色,贡献自己的一生,即使自己在老弱不为、风蚀残年的情况下,心中也在惦记着给孩子留些什么来保障他们以后生活更美好。中国一代一代的父母真的是既伟大而又可怜。

直至现在,家庭传世收藏延续一千多年。国家昌盛经济繁荣,国民生活大幅度提高,也繁衍了大量资本雄厚的家庭,这种观念在他们心中更加强烈。一是想在当前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资收藏,好给孩子留下一堆宝物,供他们今生享用,保障孩子生活美满幸福,即使在他们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度难解危;二是担心自己资本将来出现不测,留一批“宝贝”备急之用,给家庭今后生活也留个“底气”。

在一代一代的中国传统收藏中,因中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情节,艺术品成为收藏的首选目标,特别是书法和绘画作品,因观赏性强,品格风雅,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以及具有传世资本价值的长久性备受青睐。宋元至今,追求书法绘画艺术品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时至今日,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书画艺术品已从历代的王公贵族、官宦名流、文人墨客家的专享藏赏之物,进入到现在的普通人家。宋元明清时期玩收藏的人是以名人字画为主,而那个时候的收藏家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

在每个朝代的各个时期,虽然也多灾多难,经济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与现在无可比性,但传承艺术收藏的一些家族,竟在二三百年间屹立不倒,中间虽有危难,但几幅名人字画就会化险为夷,度难解忧。在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也特别讲究家族式的传承收藏,而且艺术品视角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特别讲究作品的传世意义,也为了达到传世的意义和规避风险,他们在选择画家上十分严谨,认真评判书画家的艺术水准。

在投资收藏方式上,他们特别讲究“爷爷买,孙子卖”这种隔代卖的收藏投资理念和方式,而且这种隔代卖的时间差恰好体现出爷爷那个时期的作品,到孙子辈时正好上升到一个良好价位。他们每年卖一两幅爷爷买的作品,然后,再用此款收一批当代优秀艺术家作品收藏流传。如果按我的年龄算起,我现在卖得作品应该是我爷爷同期的艺术家作品,也就是齐白石到李可染这一年龄段限的画家。就这样,家族良性的传承艺术品投资收藏,使艺术品成为家庭最优质的传世财富。

文化艺术品收藏也是传承家庭文脉的一种优质方式。一个家庭没有文化是很可怕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打折扣。文脉的延续对一个家族的品格和思想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的熏陶极其重要。并且投资收藏的艺术品随着时间的延续价值不断地体现和放大。世界上也只有艺术品的价值具备永久性和很强的价值复活力量,多少战争和灾难过后,艺术品的价值能再次复活,而其他的一切荡然无存。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从古至今,资产雄厚、家底殷实者不在少数,然,历经诸多世事变迁,几代人之后,大多数人的资产往往被挥霍所剩无几。倘若,这些鸿商富贾彼时能将部分财产投资于书画等艺术品,代代相传于后人,不仅可以保值增值,获得投资收益,更可在家道中落之时,将之变现,拯救家族、力挽狂澜。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样的先见之明。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搞企业的浙江朋友,前些年经常从我和朋友那里拿画送人,他送出去的画当时虽不值多少钱,但目前已增值到两个亿左右,可是现在他的企业却面临倒闭。当初百万对他都不算钱,现在几十万对他都是巨款。假如他还有两个亿的艺术品,不是一个很好的保障吗?那个时候我让他自己留一部分收藏起来,他置之不理。

家庭艺术化论文 篇9

一、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由于艺术类这一专业的特殊性, 根据调查, 通常选择这一专业的同学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对学习的兴趣较低;思维较为活跃, 随意性强, 个性较为张扬;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追求名牌和时尚的意识较为强烈;而对于选择艺术类专业的单亲家庭大学生来说, 因为是由父亲或者是母亲单方抚养, 高额的学费, 让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压力更为加重, 进入大学后, 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追求时尚和名牌, 攀比的心理较为严重, 本来经济就不富裕的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势必会对自己心理产生负担和影响。

根据最新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调查的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共92人, 其中54%的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还是较为积极向上的, 46%的学生会出现较为不乐观的现象, 如自卑懦弱、抑郁孤独、厌学茫然、猜疑敏感等问题。因此, 在大学期间, 若处理不好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定会对他们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甚至对未来的人生都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 高校对于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可忽视。

二、艺术类单亲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 自卑心理:

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缺少自我认知, 无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常常感到自不如人, 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进入大学艺术类专业学习后, 这种心理一直延续, 害怕被别人歧视、嘲讽,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心理上的害怕, 会使得他们的自卑心越来越严重, 导致于他们在各方面都开始轻视自己、否定自己, 这种心理会逐渐的渗透到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 直至影响到他们的未来。

(二) 抑郁心理:

他们不爱向其他同学表露自己的真是想法, 过分封闭自己, 郁郁寡欢, 不愿与辅导员老师、同学接触和交流, 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戒备、厌烦的心理, 出现矛盾和问题也不愿意与辅导员老师和同学沟通, 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不敢兴趣。

(三) 猜疑心理:

因为自幼受家庭变故的影响, 他们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十分的敏感, 总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总爱猜测别人说话的另一层含义, 同学可能一句好的话或者无心的话, 一个随意的动作或者眼神, 在他们的心理都可能产生误解, 这种猜疑心理也会造成人际交往的困难, 如果长时间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念, 对离婚现象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周围人的评价和议论都会给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压迫和伤害, 他们一般不愿意让人知晓自己是单亲家庭, 觉得这样的家庭是见不得人的, 这种社会环境给予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暗示, 成为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 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对于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关注较片面也是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对于艺术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 但可能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忽略到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家庭背景, 没有更为针对性的对这部分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 从而不能从根本上对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更为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三) 家庭因素的影响:

温暖的家庭会给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是非观, 而破损的家庭环境则会容易使大学生形成扭曲的人格和偏差的观念, 消极的对待人生。家庭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 家庭的巨变, 会影响到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 另一方面, 家长的教育方式的不当, 也是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个人因素的影响:

并不是所有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和消极的一面, 只是他们较之于非单亲家庭的同学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能够很好的调整心态, 自强自立, 但是一部分艺术类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不理解家庭的变更, 想法和行为较为偏激, 甚至采取一些极端方法对父母做出抵抗, 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人, 从而自暴自弃, 回避现实。

四、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面对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 来帮助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相对弱势地位, 决定了要像非单亲家庭艺术类大学生那样, 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必须构建一个以自我调整为基础、以家庭支持为纽带、以学校支持为主导、以社会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性对策, 全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更好的对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

(一) 学生个人:

帮助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经调查, 个别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因为自己现在的家庭状态而产生了消极的心理, 从而否定自己、否定生活的美好。作为已经成年的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 不能只关注眼前, 这样造成的后果则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沉溺于自己的世界, 无法与身边的同学、老师融合在一起, 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要多走出自己的世界, 多接触身边的同学, 多与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长, 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兴趣和爱好。

(二) 家庭方面:

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 所以, 家长要首先调整自己的思想, 调整自己的心态, 引导自己的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让孩子感觉到不会因为单亲而缺少爱, 这对孩子的心理会有很大的影响。其次让父亲或母亲多去探望孩子, 不要把孩子据为仅有, 或因为自己心中的怨恨而剥夺孩子另一方的爱, 甚至灌输自己的孩子家长心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如今大学生都已经长大成人, 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要正确的去引导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学习和生活, 让他们早日摆脱心理负担。

(三) 学校方面:

学校对于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 要真正的付之于行动。首先,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关注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中学时代的档案, 仔细分析他们在中学期间的状况和表现, 并为他们建立大学期间的心理档案, 辅导员老师加强对于这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 并加以记载。多对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 学习进行辅导, 生活上多给予关怀, 行为上进行矫正, 定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 掌握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在校以外的情况, 任课老师给予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文化课和专业课上更多细心的指导。其次, 学校应积极开展娱乐活动和户外各项活动, 积极鼓励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对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 老师可以有意识的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对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中能力较弱的同学, 也可以有意识的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以提高他们的存在感, 通过这些活动, 帮助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消除寂寞孤独和消极的抑郁情绪, 让他们感到生活充满阳光。

(四) 社会方面:

社会是一个大的环境, 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 提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 面对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 社会应该也给予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尊重和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活环境, 让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中和艺术类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们一样, 享受着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结语

对于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解决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更为有效的让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 提高认识, 扩大交往, 引导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乐观地成长, 更好地适应社会, 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摘要:现今, 由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日益增多。由于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 进入大学后, 选择艺术类专业, 因学费较高, 或者因为艺术类个别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歧视或者孤立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等现象的出现, 更容易对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创伤。因而, 解决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个人四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关键词:艺术类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涛, 刘海华.单亲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32) .

[2]刘丹, 许洪范, 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年01期.

家庭艺术化论文 篇10

镜头一:爸爸失业后, 经济的困境让蕾蒙娜一家不能在现在的房子里继续居住下去了。蕾蒙娜为了拯救他们的房子, 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父母渡渡过难关, 于是她打算通过去卖柠檬汁挣钱。在她书写的一块卖柠檬汁的广告牌上, 由于她年纪尚小, 她把美味的柠檬汁中的“美味”——delicious这个单词错误的拼写成了delishus”。大人们发现后, 没有一个人去当面的“揭穿”她, 让她难为情。只是用很友善的方法来帮她指出。例如, 姐姐看到后只是有意地问了一句“Is that delicious”? (姐姐本意为:牌子上写的是“很好吃”是吗?) 蕾蒙娜得意的用手蘸蘸她做的柠檬汁在嘴里舔舔, 自信的点点头, 示意“很美味”。然后姐姐没再说什么。而当Hobart叔叔看到那个广告牌后, 与她说话时, 幽默的称呼她“delishus”。这些让这个孩子在这种友善, 轻松并具有幽默感的氛围下, 慢慢意识到自己把那个单词拼写错了。

镜头二:为了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蕾蒙娜去帮姑姑的男友洗车。车主人Hobart叔叔答应付她100美金作为洗车的报酬。蕾蒙娜为此兴高采烈。然而, 在洗车的过程中, 一不小心, 把塞车轮的石头碰开了, 车子自己倒滑进了车库中, 把车库两旁架子上堆放的各色油漆桶撞翻了, 油漆纷纷倾倒在这辆越野车上, 车子立即变得面目全非。当他们得知重新清洗这辆被油漆污染的车子需要1000美金时, 对于这个已陷入财政危机的家庭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 蕾蒙娜为此痛苦, 担忧、自责、内疚。然而, 当Hobart叔叔看到向他真诚道歉的万分自责内疚的蕾蒙娜后, 他告诉蕾蒙娜:其实他应该感谢蕾蒙娜, 因为这辆车现在从远处看多好啊, 这让车子现在有了保护色。听说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就是这样的。当他遇到北极熊时, 不用下车就能接近他们。他说的是多么的真诚, 自然, 蕾蒙娜不敢相信, 依然充满怀疑, 反复问他是否真的喜欢现在这辆车?Hobart坚定的告诉她“I love it”。 (我爱现在这辆车。) 这样, 满心自责内疚的蕾蒙娜才信以为真, 松了口气。旁边的成年人都为Hobart这善意的谎言充满了感激。因为, 唯有这样, 才能让“闯了祸”的蕾蒙娜从沉重的自责与内疚中解脱出来。否则, 这件事情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心理负担长期地压在她的心头。当然, 聪明的美国人绝不会就这样了结了这件事。他们知道, 当孩子“闯”了祸, 出了问题后, 并不只是单纯地给予爱抚, 关照就万事大吉了。重要的还在于要让孩子从所犯的错误中, 得到教训和提高。蕾蒙娜虽然从Hobart叔叔那里得到了安慰, 解脱, 但爸爸将这次清理被油漆污染的车库的花费的清单交给她做参考, 并告诉她, 如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 则需要从她的零花钱中扣除。妈妈则不失时机地告诉她, 实际只要她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例如洗碗, 拖地, 搞卫生, 照顾妹妹等,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帮助了。蕾蒙娜因为得到了Hobart叔叔的包容与安慰, 也十分乐意地接受爸爸妈妈的建议。

镜头三:在老师带同学去拍照的时候, 本来精心准备过的蕾蒙娜又出状况了。她为了向同学炫耀从爸爸那里学到的剥鸡蛋技术, 将鸡蛋往头顶上一敲, 谁知这个鸡蛋是爸爸误将生鸡蛋当成熟鸡蛋装进了早餐包, 结果, 那个生鸡蛋将蕾蒙娜的头发弄得一团糟, 惹得在座的同学捧腹大笑。而蕾蒙娜则感到极度的狼狈与尴尬。照下来的照片的表情可想而知。但蕾蒙娜的爸爸看到这张照片并得知这张表情怪异的照片的原由时, 却开口大笑, 并声称这张照片虽不是最好, 却值得珍藏, 它将会被爸爸放到自己的钱夹里。爸爸的理解让难为情的蕾蒙娜破涕而笑。可是鸡蛋事件依然让蕾蒙娜很沮丧。她告诉爸爸觉得自己是个“讨厌鬼”。因为就连她的老师作为教育专业人事都说她是“讨厌鬼”。她觉得自己很失败。这个时候。爸爸告诉她, 她不是“讨厌鬼”, 她只是精力过于充沛, 有时想要释放出来。他不认为精力充沛不好, 只是蕾蒙娜得学会控制它。爸爸还用自己两个月前还不会叠衣服, 但现在能做很好来鼓励她去尝试改变, 并告诉她, 只要坚持努力, 他们两个人都能渡过难关。爸爸的话彻底的化解了蕾蒙娜心中的遗憾与担忧, 马上又变得活蹦乱跳了。从此以后她开始尝试改变了。在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学校也很认真的学习, 并且把一直拼写错的“delicious”拼写正确了。她的努力得到了父母的肯定, 并得到了奖励——拥有了自己的房间。

镜头四:在一次与家人的争论后, 雷蒙娜感到十分委屈。她感觉大家都认为她不好, 不爱她。她告诉妈妈, 她要离家出走。妈妈听到这样的话后的反应让我们都很吃惊。妈妈没有将此当成小孩子赌气的话嘲笑她, 也没有阻止批评她。反而, 妈妈表现得很严肃的对待“离家出走”这件事。妈妈马上去取了一个大行李箱为她离家出走做准备, 表示尊重她的选择。此时的雷蒙娜都有点摸不到头脑了。妈妈甚至告诉她要坚持天天刷牙, 天冷了要穿哪件衣服。收拾好后便送她上路。雷蒙娜此时委屈极了。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离家出走了。到了公交车站, 她的箱子打开了。她在打开的箱子里看到了一本厚厚的书, 书上有爱好画画的爸爸为她画的漫画形象, 这些画面充满了爸爸对她浓浓的爱意。此时的她开始想念爸爸, 想念家人, 委屈的流出了眼泪。正当公交车到来司机等候她上车时。她听到了妈妈熟悉的呼唤声。回头一看, 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全家都来了。她冲过去紧紧的和家人拥抱到一起, 就像离家出走很久, 久别重逢的亲人那样。后来她才发现妈妈为了让她走慢些, 还在她的行李箱里放了一个沉重的保龄球。在这次短暂的离家时间里, 蕾蒙娜再次感到家才是她最温暖的处所。

这部电影, 基本上都是以这样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生活中的平常小事组成的。事件本身虽没有任何关联, 但是观看后, 我们会感到, 把这些零星没有关联的小事件串起来的就是父母及身边的长辈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无处不在的关爱。因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朝着某一个方向成长。家庭教育的目的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决定其总体效果”。蕾蒙娜的父母更多地是从孩子本身的个性特点出发, 引导孩子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当孩子犯错时, 他们给予孩子的不是强制的命令或一味地迁就, 顺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 孩子就不能真正认识自己所犯的错, 无法改正错误。正是蕾蒙娜父母对于她所犯错误采取了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得她能够不断地认识到自己所“闯”下的祸给他人和家庭造成的麻烦与困扰。影片结束时, 蕾蒙娜对爸爸说:以前, 我虽然犯下了很多的错, 但请相信, 我不是成心的。她在别人对她的宽容和理解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在健康和快乐的氛围里, 提升了自己, 得到了进步, 并健康的成长着。聪明的美国人就是这样不露痕迹地将爱潜行在教育中,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认识到错误且得到改进,

此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美国普通家庭里发生的日常故事。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对于家庭教育的深思。电影中的美国家庭, 对孩子法人教育堪称为一种艺术, 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面。

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现状, 令人很是担忧。现在城镇的孩子,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以独生子女为多, 孩子在家往往是众星捧月般。中国式家庭教育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种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大多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在行为上思想上表现出极端和自私, 受不了委屈与波折。在此部影片中, 蕾蒙娜父母包括她身边的成年人对待她的方式, 正好向我们反映出了美国家庭教育方式的特征。那就是:“其一, 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照顾是有限的。这样有限的照顾恰好培养和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其二, 美国的父母通常采取的是较为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他们尊重孩子, 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蕾蒙娜正是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中不断的犯错, 不断的进步, 不断的健康成长。而且, 我们始终可以看到蕾蒙娜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并没有改变, 她只是像爸爸说的那样, 尝试去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

在现在的中国, 很大一部分家长强调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是爱。他们认为, 对孩子来说, 爱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爱, 就有了一切。但这种爱在家长过分的给予中变成了溺爱。他们对孩子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照顾是精心周到的, 对于孩子的要求千方百计的满足, 对孩子百般迁就, 盲目信任。在某些问题上即便知道孩子错了, 也不舍得进行批评教育, 怕孩子接受不了。

完美的教育始于家庭教育。父母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 父母的潜移默化, 言传身教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孩子。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哲学家, 政治思想家约翰.洛克指出:“一些父母百般溺爱孩子, 迁就孩子, 最后孩子被惯坏了, 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其实, 正是他们自己, 在泉水的源头放下了毒药。”

人类社会几千年的人才成长史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健康的成长成为有出息的人, 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在还在年幼, 缺乏生活能力, 知识经验的时候, 家长们在生活上为孩子提供关心, 照顾, 帮助是必要的。但是, 孩子除了长身体外, 同时也需要养成健康的道德意识,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生活习惯, 这就不能缺少教育。高明的教育就是用爱的方式传递教育, 让爱潜行在教育中。就像这部影片一样, 在家长悉心的关爱中, 让孩子们在轻松友爱的氛围中, 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在历史的长河中, 无数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无不在告诉人们, 最有成效和最有意义的教育是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未成年以前所接受的教育 (这里主要指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或支配着人的一生, 只给孩子倾注爱, 健康的道德意识是无法形成的。

我国唐代著名学者, 诗人韩愈曾说:“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在这里, 爱和教育的关系是清楚的。正因为爱自己的孩子, 希望他有出息, 有才干, 才选择教师来教育他。洛克也说:“要想使你的孩子有出息吗?那么让他舍弃优越的生活环境, 接受严格的教育。”

时代已步入到21世纪, 过去古代的“严师名下出高徒”, “棍棒底下出英雄”式的教育方法显然已不适应现在的环境。现在的环境是:物资条件已极大的丰富, 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居多。再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去对待现如今的孩子是显然不行的。媒体报道的一些“问题孩子”还在少年时期就干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暴力犯罪, 究其原因, 为数不在少数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犯了错的孩子, 结果使孩子逆反——逃学——离家出走——走上犯罪的道路。

综上所述, 笔者所讲的将爱潜行于教育中, 实际上讲了两个问题:一是爱不能代替教育;二是高明的教育方式是将爱不露痕迹地伴随在教育中。这样,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 2010 (23) :268-269.

[2]杨志华.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S1) :15-17.

家庭艺术化论文 篇11

关键词:园子温电影;传统日式家庭;解构

1 日本电影中的传统家庭伦理结构的演变

从小津安二郎开始,日本电影对于家庭开始有一个固定的趋于温情的书写模式。小津电影的主人公常常一边自觉欲望却一边抑制,但她们的个人主义却在维持家庭和谐平静的表象中被更深的扎根。小津电影中的安静和克制被很多后世的导演赞扬和模仿,但是这种内心的压抑和表面的平和在维持了日本电影中一贯的家庭结构平衡和伦理道德的正确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矛盾和冲突。

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大岛渚的出现将日本电影中被压抑的情欲和暴力充分地解放。在《青春残酷物语》《感官王国》中,大岛渚对日本人一贯的父权式家庭结构进行解构。经过70年代日活的粉红电影和东映黑帮片的流行,日本家庭中的性压抑和暴力倾向被划分到两个相互不重合的电影流派中进行运用,两者在家庭内部的矛盾得以隐藏和相互消解。

从80年代开始,反交流逐渐成为日本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森田芳光的《家族游戏》就利用家庭这个社会单位对该主题进行了表达。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窥见园子温的电影中反复表达的传统式家庭崩塌的端倪。从这个时候开始,父亲形象的不在场、家庭成员关系的冷漠等80年代日本家庭中诞生的问题,开始被电影所注意并加以描写。

2000年后,日本导演的个性化语言表达一方面越来越娴熟和成功;另一方面日本电影工业却陷入了整体的落寞,动画电影动漫作品改编电影和电视剧衍生电影充斥着大银幕。2010年开始,园子温、是枝裕和、李相日等导演开始崛起,在国际影展上开始绽放光彩,巧合的是这几名导演的作品都对当代日本家庭内部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2 园子温的成长背景

园子温1961年生于日本爱知县丰川市,17岁时园子温开始写现代诗并且立志做一名诗人。同年,园子温离家出走,离开家乡丰川县来到东京,在东京偶然看到了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这部电影给了园子温极大的震撼,并激发了园子温对于电影创作的兴趣。之后园子温曾加入邪教和反社会组织。回到丰川县老家后,考入了法政大学。从进入大学开始,尝试用8mm摄影机拍摄电影,随着创作欲望的越发旺盛,他从大学休学正式从事影像创作,并远赴美国学习电影。受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学习电影时期大量观看的B级片的影响,园子温的电影风格以极端残酷的视觉刺激为主,充斥着大量血腥和暴力。这些元素在他的早期主要代表作品《自杀俱乐部》和《恐怖爆发》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运用。而从2007年的《纪子的餐桌》开始,园子温影片的情感风格变得较之前更为柔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爱的曝光》《冰冷的热带鱼》《庸才》等。进入2014年后,园子温已由原来的小众cult片导演成功跻身话题性卖座导演的行列。2015年则被一部分日本媒体称作园子温年,这一年园子温有五部电影相继上映,并且都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园子温曾坦言自己不喜欢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他认为小津安二郎是反上帝者,因此对小津电影中和平共处平静美好的家庭深恶痛绝。在园子温看来,在现代日本家庭的平静外表下,掩藏着父母和子女的矛盾与压抑。就像他对自己的作品《纪子的餐桌》的解读一样“家庭就像某件装饰品抑或陈列品,孩子讨厌这件装饰品,讨厌宁静祥和的画面,他们想要逃出这幅画面……真正的破碎家庭很平常,是慢慢走向破碎的,他们就是这样活着。”虽然园子温被称作“怪咖”导演,但由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更多对于一般日本家庭的关注和思考,也更多了一份“爱”。“爱”在园子温的电影里是永恒的,但是同时它也会造成异变和扭曲,所以园子温的电影里的血腥显得合理。这不但归功于园子温客观展现日本家庭结构逐渐扭曲错位的真实过程,也归功于他对重口味元素的艺术性思考和诗化处理。

3 园子温作品中日式传统家庭伦理的崩坏与重塑

3.1 《纪子的餐桌》中的亲情出租

《纪子的餐桌》是园子温导演在2005年拍摄的电影,作为园子温国际成名作《自杀俱乐部》后半部,却比前作温和了很多。在用《自杀俱乐部》揭露集体自杀的社会现象后,他目光投向了日本伊豆乡间的一家人,看似正常的平静生活被家庭中的长女纪子的离家出走打破。纪子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对未来感到迷茫且无所适从,终于在一次慌乱的停电中成功离家出走,在东京,她找到了她的英雄由美子,并且加入她的组织,成为“家庭出租”公司的一员。“家庭出租”公司的业务是假扮客人的亲人,给客人带来家庭享受。不久之后,纪子的妹妹也离家出走,加入了“家庭出租”。她们的母亲受不了打击自杀身亡。纪子的父亲终于开始调查整件事情。他试图找回自己的女儿,过上原来的生活。但是女儿们已经不再作为“父亲的女儿”而生活,而是沦为为客户服务的机器。最后绝望中的父亲杀掉了所有保镖,正当他握着刀满身是血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时,由美子却笑眯眯地走进来扮演起“母亲”的角色,两个女儿则像是得到指令的机器重新开始了服务,在布满尸体和鲜血的“家”里开始帮助“父亲”洗菜和做饭。正如园子温自己的分析,一个看似安宁的家庭并不一定是正常的,矛盾的压抑和禁忌使得家庭内部充满着各種危机,最终作为子女的一方逃离了家庭。原本的家庭结构被打破,作为家庭的主人,纪子的父亲在被迫的情况下选择暴力和血腥,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获取了亲情的回归。在影片的最后纪子的妹妹再度从新的“家庭”出走,彻底脱去原来的身份,从已经异变的家庭形态中逃离。

3.2 《冰冷的热带鱼》中暴力拯救家庭危机

《冰冷的热带鱼》以1993年轰动全日本的琦玉的连续杀人案为原型改编。影片的主人公社本是一个经营热带鱼店的普通人,但是他作为一个遭遇家庭危机的懦弱中年男人,陷入了夫妻关系的冷淡和女儿的任性叛逆等种种困境之中。在遇到了同样经营热带鱼店的村田夫妇之后,社本的家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从故事的开始,社本一家就活在一种家庭冷暴力的阴影之下,家人之间毫无交流。直到村田出现,充当了“父亲”的角色。村田把爱子骗到他的店里工作,接着村田用暴力征服妙子。村田的活跃让社本家庭主人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最后村田用血腥暴力的行为教育社本。他的暴力崇尚影响着懦弱的社本。而社本作为家长眼看着自己家庭的解体,最终走上了另外一个暴力的极端。表面上看这个故事似乎和《纪子的餐桌》的故事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这次园子温描写的是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毫无救药的家庭”,和《纪》一片中看似正常的家庭不同,《冰》中社本的家庭已经不在正常的范围里。社本一家是一个彻底被冷暴力填满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已经彻底丧失了沟通的功能,家庭这种形式的存在已经名存实亡。所以园子温再次用暴力和血腥来试图拯救这个家庭,换回传统父权的权威,社本进行一系列的杀戮后的自杀,是他用极端手段重新夺回这个家庭的掌控权之后的解脱。

3.3 《爱的曝光》中的日本家庭社会现实

《爱的曝光》作为园子温电影创作生涯中分水岭般的存在,在园子温电影的创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义。《爱的曝光》于2008年在柏林电影节第一次上映,影片长达四个半小时。电影大量使用短镜头、特写景别、快节奏剪辑。在这部电影中有着浓厚的宗教元素。并且有着浓厚的宗教元素。这部电影长达四个多小时。角田优生长在虔诚的基督徒家庭。母亲早逝,优和当神父的父亲哲过着平静的生活,憧憬着有朝一日能遇到理想中的女性。但是原本平静的生活被父亲的再婚对象薰和她的女儿洋子打破。同时,一个叫“0教会”的神秘新兴宗教团体开始流行。“0教会”的领袖古池寻机接近优和他的家人,全家人都在古池的影响下对优不再信任。不堪忍受的优只好暂时离家出走。在他回到家之后,却发现家里人都失踪了。优认为这都是教会的阴谋,影片的最后优潜入教会内部疯狂地杀戮,以期拯救家人。

从《爱》一片开始,园子温真正确立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一个家庭被宗教侵入,这次家庭面临的不只是来自内部的失序和崩塌,更遭遇了整个社会上恐怖力量的入侵和破坏,这正是园子温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溯以及对整个日本社会构成的观察和思考,日本的家庭遭受的种种危机和压抑失衡,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社会的整体压抑的气氛。这一次园子温把他的观察和思考的結果注入《爱》中,即解决这种家庭结构失衡的方法不只是暴力而已,最重要的是对于家族的“爱”,园子温曾经说过“诗歌和电影的主题,都是爱”。所以,爱成了园子温电影的终极主题,暴力血腥都成为了爱的具象形式的体现。爱的内核、暴力的形式帮助园子温完成了对于“家庭”这个伦理构造形式的重建。这样的主题从《纪子的餐桌》初现雏形,在《爱的曝光》中得到确立,在《冰冷的热带鱼》中重复表达。在园子温的所有影片中都渗透着他对日式家庭伦理的艺术性观察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信使. 2008家庭的变异和破碎[J] .电影世界,2011(04):126-127.

[2] 边小河,亢蒙.我希望日本人讨厌我 对话园子温[J].电影世界,2011(10):126-129.

[3] 张翰.用血腥和色情颠覆日式女性家庭剧《恋之罪》[J].电影世界,2011,12:110.

[4] 独孤求大衣.《东京暴走族》:动物凶猛,饶舌狂欢[J].电影世界,2014(08):81.

[5] 独孤求大衣.《地狱为何恶劣》:只为感动你一人[J].电影世界,2013(09):56.

[6] 金砚.重评日本小说《神秘马戏团》[J].文学教育(下),2007(09):90-91.

[7] 很黄很暴力30部最值得期待的中生代导演电影[J].电影世界,2012(07):34-51.

[8] 李小飞.温暖与桎梏 你可以选择爱人,但无法选择家庭[J].电影世界,2012(09):133-135.

[9] 李韩栋.从“太阳族”到“无赖派”——日本战后电影菊与刀格局[D].上海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清热泻火中药下一篇:SCI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