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艺术论文

2024-06-24

穿插艺术论文(共9篇)

穿插艺术论文 篇1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要打破沉闷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穿插,所谓穿插就是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打破沉闷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穿插,所谓穿插就是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能力。

穿插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 艺术,主要有以下的几种形式:

1、幽默式、故事式。

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该穿插这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学习兴趣的内容。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学生容易沉浸于课间十分钟的情景中,注意力不够集中,个别好动的学生可能还会窃窃私语、躁动不安。课堂教学进行到20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再也难于集中,有的甚至昏昏欲睡。这时如果教师大发雷霆,势必影响整堂课的和谐气氛,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挥。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幽默,来调节氛围。如讲解《边城》时,讲到翠翠梦见二佬给他摘了一把 “虎耳草”,有一个男同学趴在桌上睡觉,我便停下来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梦见有人摘“虎耳草”给他了,你们猜猜是谁?同学们马上哄堂大笑,几十双目光瞧着他,他很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我马上又说了一句电视剧《霍元甲》中的主题曲,“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学生又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继续进行教学。

另外,还可穿插一些小故事,联系学生、社会的实际,穿插内容。如解释“乌合之众”,我想到韩复渠的演讲笑话,“你们这些乌合之众都是 科学 科的,化学化的,都有懂七八国的 英文,我连 中国 的英文都不懂„„”,话刚一说完,便引起学生哄堂大笑。通过故事穿插使学生的疲劳得到消除,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

2、联想式。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发挥联想,联系旧知识,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在老师的指引下去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通过联想、对比的穿插,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背景联想。如第三册 现代 诗歌教学中,为使学生了解现代诗歌 发展 历史,我给学生讲了胡适的一首现代诗:“两只花蝴蝶,双双飞起来,不知为什么,突然飞回来”,学生听后兴趣勃发,我便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现代诗、当代诗的文体知识。

字、词、句联想。如讲解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我发挥联想,向学生介绍古典诗词中有关愁绪的名句,辛弃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离人泪”,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通过这些名句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意象、比喻手法拟人手法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如讲授《荷花淀》时,里面有一个句子“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其中,“吮”字细致刻划了水生嫂复杂的心理,我马上联想到李清照诗词中的一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其中“嗅”字和“吮”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3、情感熏陶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熔铸自己的感情,把深沉激昂、欢悦哀婉的情感洒入学生的心田,用情感的穿插,掀动他们感情的涟漪,点燃他们感情的火焰,从而更好地进入教学情景中来。

穿插艺术论文 篇2

一、定量渗透, 适当扩展

穿插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 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 或渗透历史知识, 或穿插现实生活内容, 或补充科普知识, 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生活, 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 多侧面;在数量上要适当, 不能喧宾夺主;在质量上要精彩贴切, 不能脱离教材。如讲到“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时, 我穿插了一段历史故事:1949年, 蒋介石下野。途经杭州时, 为尽地主之谊, 浙江省主席陈仪借西湖楼外楼饭店设宴。席间, 陈仪见蒋介石心情不好, 便进言道:“委座, 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蒋介石听后, 大怒, 掷筷拂袖而去。陈仪也因此招致祸灾, 于1950年在台湾被蒋介石所杀。穿插这段历史故事, 既说明政权的重要性, 又使学生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通过渗透历史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观点。

穿插教学不等于举例。举例是以具体事例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 而穿插教学是拓宽知识面, 培养能力, 提高觉悟, 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而决定取舍, 有较大的灵活性。如讲“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这一知识点, 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把握好各种“运动”。此时, 可以穿插创立了“泛系理论”的吴学谋编的一首“动字歌”:“人生在于悟动, 生命在于运动, 机缘在于活动, 创业在于行动, 开发在于优动, 改革在于巧动, 致富在于勤动, 衰败在于懒动, 创新在于主动, 挨打在于被动, 灾祸在于盲动, 罪过在于乱动, 离心在于私动, 无为在于不动。”这一穿插, 不仅加深了对运动的理解, 而且使学生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达到提高觉悟, 培养能力的效果。

二、点拨到位, 恰到好处

在穿插教学中要学会“点拨”功夫。“点”, 就是点中要害:“拨”, 就是拨开疑惑。言简意赅, 分辨清晰, 所用时间不多, 但效果甚佳。例如, 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斗争时, 阶级矛盾只能用“缓和”一词, 不能用“调和”一词。“缓和”是指程度, “调和”是指性质, 两者意义不同, “点”得清楚, 就不会误用。又如,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两概念, 要点明哪一个是中心词, 哪一个是修饰词;要明白若是词序颠倒了, 意义就完全不同。

中国古代有许多包含哲理的寓言故事, 在教学中若能适当穿插, 就会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获得新的认识。如讲对立统一关系时, 穿插“暴君与床”的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 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人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 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 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 让哲人看。哲人说:“陛下的床愈大, 陛下显得愈渺小”哲人用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穿了暴君的愚蠢。这种穿插既深刻地阐明了原理, 又有新鲜感, 恰到好处。

三、巧妙捎带, 水到渠成

穿插教学在思想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们把思想教育融合于教材内容中, 既不会牵强附会, 又不会生硬死板, 会达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如讲“联系”观点时, 有人总是用“名牌”来显示“身份”。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思考:“名牌”与“身份”是不是客观的联系?社会上有些人好像没有名牌服装穿在身上, 身份地位就掉价一样, 名牌似乎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然而, 穿名牌鞋的人, 不一定就走正道, 带名牌手表的人, 不一定就爱惜时间。如果名牌可以显示身份, 那么这身份也是虚假的身份。一个爱惜时间的人, 即使没有手表也能争取时间。这段巧妙的穿插捎带, 说明了“名牌与身份”之间不是真实的、客观的联系, 既讲清了道理, 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喜鹊报喜, 乌鸦报丧。”这句谚语在课文中被作为主观臆测的联系的例子。教师可以穿插讲:“‘喜鹊兆喜, 乌鸦示凶’也是有根据的。喜鹊恶湿, 晴则噪, 鹊鸣是晴天征兆, 古时省亲访友一般选择晴天, 故‘鹊鸣兆人至’的观念产生。乌鸦是杂食性鸟类, 嗜好吞食腐臭动物, 它与尸体有此种缘分, 就形成了‘鸦鸣兆人亡’的观念。可见, 这些观念正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表现。可是, 后来把这种主吉主凶的预兆与信仰结合, 鹊鸦就具有对福祸的神秘感应能力, 这就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联系了”。由此穿插一说, 既道出了民间俗语的来龙去脉, 又深入理解了基本原理, 学生更能信服, 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科普知识。

诗歌课外知识穿插艺术 篇3

关键词:诗歌;教学方式;教材

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老师讲明、讲深、讲透课内知识,还需要补充一些和课文知识点有关的课外知识,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我们称之为知识拓展或课外延伸。比如,在教授人物散文时,我们就会相应地给学生补充一个课外环节,就是小结讲授人物散文专题;在讲授文化散文时,会补充文化散文的阅读等等。

一、教材和教学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占据了很大一块,说实话,诗词的讲授很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底,它需要一个老师有深厚的积累。诗歌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1)把握不好每首诗歌的讲授重点,本来以为诗歌的讲授无外乎抓住其思想和表现手法,但是后来才知道不同的诗歌讲授的重点其实是不同的,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一问题;(2)教授方法的选择,既然每首诗歌的学习重点不同,那么讲授诗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的认识,我是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之前意识到的。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对教授的知识做了一定的修改。所以在讲授后面的诗歌、复习诗歌专题时,我不但注重学生对于课内这首诗歌的理解,还会更加重视让他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这也是我本文中要讲的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知识的学习有时候需要全面,但是全面地讲尚且不易,而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接受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与其教给他们很多但是每一次都只是点到即止,还不如每一次都选择一个点作为重点让他们掌握,效果会更好。以下,我将就必修四第三专题的诗词来具体讲一下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二、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课外知识的补充穿插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二次消化课内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的知识。穿插恰当的话,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也就会相对更加明白自己需要掌握什么。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有很多种,以下,我将从文本切入来讲。

1.手法角度切入艺术

首先接触到的是李白、杜甫的两首诗歌,李白《蜀道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诗人怎样表现蜀道难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本诗运用的手法主要有衬托、夸张、烘托、动静结合。说多不多,但是四个手法说少也不少了,所以在穿插课外知识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将每一种手法作为一个切入点,找来其他运用了相同手法的诗歌带着学生一起赏析。

2.诗人詩歌角度切入

杜甫的诗歌《登高》看看只有四联八句,但是学习的内容真得很多,整首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写景和抒情共同组成,所描写的景物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悲情。这些都是课内知识的教授。那么这种情况下,课外拓展就可以考虑从同一诗人的诗歌切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穿插讲一下律诗的特点。

3.具体意象切入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雨霖铃》很好地运用了悲景写悲情、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但是在选择这首词的课外拓展时,我没有选择这些手法进行巩固,而是选择词中出现的几个意象进行课外拓展分析。

《雨霖铃》中表现愁绪的这些意象,都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本词不过是集中表现了出来,正因为这众多意象的运用,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使《雨霖铃》成为离别诗词的代表作品。所以解读本词,应先领悟这些意象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我选取了其中的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和月这些古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进行了扩展,主要是通过这些意象出现的诗句赏析,让学生知道诗人采用这些意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以上诗歌课外知识拓展的方法是本人在讲授诗歌专题时的一些小小体会,其中还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备的部分,将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补充。综上所述,诗歌课外知识的拓展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但是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求切入的角度恰当而有效。

参考文献:

崔宏伟.江令君诗歌校注及创作考论.江西师范大学,2011.

穿插艺术论文 篇4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题外话”、“课外话”(樊长春 刘国兴 湛江赤坎爱周中学 湛江 524034)就教育的理论来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心环节)是上好课。为达此目的,必须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 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同时还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具体到每一堂课,它总有一定的主题的,该讲什么,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上课之前应心 中有数。“题外话”,“课外话”顾名思义,就是“题外之话”、“课外之言”。从时间上来说它们属于课外、题内,从内容上来说,似乎关关系不大,却藕断丝连。“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有位老师的第一句话如是说,“德国有位 思想家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希望同学们把 握如飞的现在,有计划地去安排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下面,请大家打开新课本„„”这段“开场白”,精彩、简炼,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它虽与接下来的新课没有多大联系,时值上不到1分钟,但它的作用是不言 而喻的。在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始之际,肯定比平时板起脸来作思想工作要强。法布尔的说明小品《蝉》,写得相当感人。“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是课文最后一节,也 是作者抒情的高潮所在——对小小的蝉的由衷赞叹,在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一遍的基础上,我送给同学们一句西 班牙格言: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好了,只是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讲完这句话刚好下课,我发现 有的同学鼓掌,有的同学则若有所思,轻轻点头。实践证明,适当地运用“题外话”,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 活跃气氛,提高兴趣 一句好的“题外话”,一段好的“课外话”,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得 以顺利进行。语文课,少不了要课堂上齐读或背诵。可是,常出现人多声音小的局面,这时如果教师问一句:“你们都 吃早餐了吗?吃饱了没有?”学生肯定会笑着回答你。如果趁机要求学生再读,一定会大胜如前的。有个老师 对学生打不好省略号而大伤脑筋,而有关知识已次多重复过了,在一次作文讲评时,他问学生:“你们见过小 山羊吗?”有的学生回答说:“见过呢。”有的学生则抢着说:“电视中有。”这个老师接着说:“有的同学 打着省略号,稀稀拉拉的,像小山羊拉屎——很难看!”又说:“希望你们不要做小山羊。”当时,几乎全班 的同学都笑起来,听课的老师也笑了。我想,这几句插科打诨的“题外话”,或许会大大地减少“小山羊”在 作文本上“拉屎”的机会吧。碰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处于指导地位的教师,如果一味地正儿八经的“传经授道”,虽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但总觉得少了点生气。是的,有时,在紧张而繁杂的课堂教学中,突然地不失时机地说几 句“俏皮话”,不也可以松驰一下彼此的神经吗?反过来,学生亦能在轻松一笑中领悟到老师用心之良苦。题 外之言实强于题内之言,退而且进,可谓此为“曲线救课”。又如,我在上《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其中有一处是描写松树的,为了使学生能注意作者写松的用意,我 说了两句“题外话”:“你们中谁上过餐馆酒楼?”“那些地方通常都挂着一幅什么内容的山水画?”很多人 都说去过(我的学生都是市区学生),并能准确地点出山水画的内容:迎客松。“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描绘迎 客松那多情的姿态?”很多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出这句话来——“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如此,松树的形象,我相信已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中了。于是,又引陈毅咏松树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 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则松之顽强生命力,松之坚韧、高洁、挺直的品格,已给学生深刻的教育,而他们的兴趣,无疑也高涨了许多。2 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题外话,课外言,说得好,用得妙,其活跃气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应从尽量 丰富学生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着手。前面提到的由宾馆酒楼的“迎客松”→泰山的松→雪中松,联想丰富,境界开阔。陈毅诗,《教参》并没有列出,可讲可不讲,但从效果来看,讲,比不讲好。同时,这一课还涉 及到杜甫的《望岳》诗,是应该串讲一下的,最好是赏析一下杜甫的这首诗。我们不妨用金圣叹的点评来引导 学生体味此诗的妙处:“岱宗夫如何”——岳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隆隆具有岳字望字。“齐鲁青未了 ”——凡历二国,尚不能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 设,恰是“望岳”二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二句写“岳”,„„先生望岳,„„一句写其从地 发来,一句写其天始尽,则十字写岳遂尽。“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二句写“望”,一句写望之阔,一句写望之远,同十字写望遂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益奇也。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在体会杜甫当年登泰山时的那种豪迈情怀的同时,我们通过大才子金圣叹 的点批,窥测到一代诗圣的生花妙笔。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讲清“初”、“引”、“休”等字的含义,就势必要讲到它们的基本义、引申义,而 基本义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初”是“衣”与“刀”的象形会意,“引”是“弓”、“丨”(箭)的象 形会意,“休”是“人”。“木”的象形会意。花一点时间给学生讲讲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使 学生能掌握一些古文字的来龙去脉,如引——,开弓也,就是张弓搭箭的意思,这是它的基本义。由“拉弓” 由引申出“后退”之义,由把箭往后带,引申出“带领”,又引申出“统帅”之义,而由取箭拉弓,又引申出 “取出、拿出”等义、这样,下面这个课后练习题中学生是很容易准确的做出来的。区分“引”字的基本义、引申义,找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1]狐乃引弓送而射之。[2]引兵欲攻赵。[3]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4]引匕刺狼 A [1][3]/[2][4] B [1][2]/[3][4] C [1]/[2][3][4] D [1][2][3]/[4] 答案[C](附图 {图})的示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主要是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得”。3 提供借鉴,把握规律 教有法,学亦有法。这法,就是指规律。由此题而彼题,由课内而课外,把前后知识,用“规律”这根红 线贯穿起来,则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轻松。以后碰到类似问题,不妨点到为止,学生必能触类旁通,举一 而反三。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游记散文占了很大份量,包括一个单元的现代文,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第五单元中 朱自清的两篇散文其实也是游记。那么,怎么把握游记散文的中心呢?在上课时,我们是这样概括《雨中登泰 山》和《长江三峡》的中心思想的: 《雨中登泰山》 游记内容1)游览泰山美景(山、水、云、松)2)参观泰山文化胜迹(七真祠等)3)感想“有 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中心思想——抒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热爱之情;——表达对祖国悠久文化传统的敬仰;——体 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豪迈情怀。《长江三峡》 游记内容(1)描写三峡的雄伟瑰丽的景象(2)引用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民谣(3)船在激流中逆航 的情景 中心思想——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比热爱;——表达对祖国灿烂文明的敬仰;——体现 了敢于探索,征服艰险,人定胜天的壮丽情怀。通过由内容到思想的两相对照,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心思想的总结,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课文的 主要内容中提炼出来的;要抓到这个中心,首先必须掌握文章内容,同时,游记散文的中心思想都有几个共同 点:[1]表达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2]表达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由衷赞叹和敬仰;

穿插环境描写,点缀成就美文 篇5

授课者:钟洁霞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环境描写的技巧。

2、能根据写作需要恰当的运用环境描写。

3、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教学重点】:

在需要的地方穿插环境描写,使文章更加耀眼。【教学难点】:

掌握穿插环境描写的技巧,美化文章。【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诱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谈感受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穿插一定的环境描写,它是成就一篇美文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二、整体感知

提问:环境描写的种类

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 作用:

1、衬托出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2、渲染故事气氛。

3、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合作交流

(1)出示环境描写的优秀片段,学生讨论交流这些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什么样的心情(2)根据要求练习环境描写

四.深入探究

环境描写是 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在文章中,同一景物多次使用,递进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五.归纳总结

要根据不同的心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恰当地运用修辞(主要是拟人、比喻)和联想。

六、布置作文:

以“烦恼”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立意明确,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写出真情实感。

(2)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3)要有恰当的环境描写。(板书设计)衬托出人物的心情 渲染故事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

英语教学穿插课件的研究与应用 篇6

英语在由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的过渡中,许多学校已由自己开发研制转向立足选购质量高而且好用的课件。由依赖课件转向优化使用各种课件。在使用这些课件的过程中,为了教学各个环节的需求及保持教学特色,我们随时补充研制了助讲、练习指导、演示等小课件,“可以把它们认为是静态的数据存储结构,每一结构都包含着关于某一典型话题的信息。”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穿插于多媒体教学中。

把这种内容独立单一、主题明确、运用自如、保持教学特色的小课件,叫做穿插课件。

一、穿插课件的作用

1.突出教学特色

在英语教学中,移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的“意境”一说,即创造了英语教学中的“物境”、“情境”与“意境”的教学方法,是我们的一大教学特色。在课题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用自制的小课件穿插一下,按着展示物境、引入情境、身临其境的层次,引领学生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境界,将我们这一意境教学的特色巧妙地融入教学的活动中。

2.有利于补充新知识

出版的英语教材,都已固定了教学内容,要补充新知识,或是改变某处教学内容,只能等到教材再版,周期长,见效慢。而自制的穿插课件,可将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新方法随时补充进来,是教学始终处于教师的思路与把握中。这比出版教材,使用大型课件来得灵活,而又恰如其分。

3.有利于师生的创造性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日臻发达,课件百花齐放,但永远不能取代教师的创造。教师对教学的创造反而更为紧迫。试想,沿用别人制成的课件,周而复始,教师的创造天地日渐狭小。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自己的新思路制成小课件,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用穿插课件体现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特色与个性,彻底扭转百课一面的面貌,教师的创造得以充分的发挥。

学生面对穿插课件,会受到老师创造性劳动的感染,体会到同样一门知识,有不同的传授方式。从而激励自己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比如,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配合讲授内容,设计制作了“今日话题”的穿插课件,将发生的新事件穿插到教学中来:如黛安娜王妃因车祸故去,是轰动世界的大事件,在讲授“英国王室的礼仪”的教学内容中,将这个大事件穿插入来,再配置一些黛安娜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欲望达到满足,感到教学很有新鲜感。这样,穿插课件不但增添了学习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与胆识。

二、穿插课件的设计原则

1.主题突出

由于穿插课件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选材上应突出教学目的,开门见山地揭示小单元的主题,达到透彻说明问题的目的。

2.力求创新

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断更新,在小课件中不断地体现出来。比如,在一篇课文的讲授中,传统模式是先讲新单词,后讲课文;但若将讲授顺序颠倒过来,先用穿插课件辅佐一下,就直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文中面对新的单词,展开一番思索,借助穿插课件的启发弄清新单词的含义。以这种全新的方式来学习,充分展示了穿插课件的创新功能。

3.注重实效

穿插课件配合教学,不应追求渲染或夸张。在构建英语的教学环境中,要给学生一个什么启示,对增强素质有何点滴作用,这是设计中要注重的实效原则。现在,网络中的信息无所不有,但穿插课件选取的内容,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如同大海捞针,精选而且讲究实效。 “

三、穿插课件的类别

1.文化熏陶类

穿插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有机结合创造了立体、真实的语言环境,大量的.实景录像片断及真实的电视报道展示给学习者,为学生营造了地道的语言环境,从而弥补了学生因缺少与外国人接触融入真实场景,听外籍教师讲课,走出国门而造成的缺憾。”让学生在穿插课件的文化熏陶中,置身于生动鲜活的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2.思维训练类

思维是指在表象与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表象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思维训练的认识活动可以达到更深的层次。

比如,学习新的英语单词,可以如同看图识字一样,设计单词各种含义的表象素材;设计以一个单词、一个短句为中心,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得到的表述越多越好的发散思维的表象素材;设计在众多翻译语句中寻求最佳语句的收敛思维的表象素材等,使穿插课件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工具。

3.技能技巧类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基础课程,其中不乏诸如会话技巧、演讲技巧、翻译技巧、书写技巧等。现代英语教学早已超越了“哑巴英语”的传统模式,教学水平愈来愈高。设计技能技巧类穿插课件,是精选经典事例,供学生借鉴与模仿。

4.开阔视野类

针对教学中的一点,利用穿插课件进行适当的延伸与展开,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讲授英国历届首相的教学内容,在按教材内容讲授的基础上,使用穿插课件扩展一下有影响、有深入了解必要的人物。如丘吉尔,除了讲授教材的内容外,还可以介绍他像狐狸一样狡猾的心智,像狮子一样凶猛的性格;他虽然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又在二战中成为三巨头之一的巨人,但平素生活中又是一位自己制作办公桌,自己动手砌墙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又如英国唯一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既有铁腕夫人的霸气,又有讲究的穿着风范。

开阔视野类的穿插课件使枯燥难耐的英语学习增添了乐趣。

5.实践教学类

把学生课外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博览会、文化节、社会公益活动等志愿者承担的语言翻译服务工作;为专门行业讲授专业英语的科学普及活动;为外国专家、教师的语言交流服务等工作,都是英语教学的实践场地,也是丰富穿插课件的生动素材。将这些实践活动记录下来,穿插到英语理论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目睹英语学习的实际用场,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穿插课件的应用

1.穿插方式

穿插课件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方式应是画龙点睛,如同蜻蜓点水一样,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即可。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预先确定穿插课件的应用时机。保证在教学进程中,快捷、准确地应用,恰到好处,充分发挥穿插课件辅佐教学的功能。

2.穿插效果

纵观一门课的教学,教师总有新的思路与新的尝试。但教学改革的成效最终应受到实践的验证。所以,制作穿插课件的素材,应源于教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内容,发挥促进教学的效果。穿插课件对于学生增强文化熏陶、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开阔视野等都有促进作用,知道在英语学习中学什么、怎么学。

五、结论

开发穿插课件,是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一种尝试,也是对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的检验。因为网络中的信息已达到纷繁庞杂、目不暇接的程度,要在其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反倒不是一件易事。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小课件能把几代教师积累的教学传统转移到现代教学方式中来,保持教学的特色。由于小课件制作灵活简便,可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形式,以最快的方式补充前沿知识,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小课件的形式引发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钻研,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欲望,为展示学识水平、创造能力与创造胆识、艺术鉴赏及审美创造能力都提供了表现的舞台。

教学实践证明,穿插课件的开发与制作没有止境,确实为教学开拓了硕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尽抒胸臆,利用现代多媒体便捷的技术手段,使教学常改常新。

立足文本,有机“穿插” 篇7

一、正视当前课堂穿插的“低效”现状

穿插是门艺术,巧妙运用穿插能为课堂锦上添花,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穿插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当中无原则的穿插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打乱课堂节奏,弄巧成拙。综观眼下的课堂,我们也发现,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泛滥成灾

【案例】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小镇的早晨》

片段1: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MTV,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播放《梦里水乡》)

(学生静静欣赏,大约五分钟时间)

师:同学们,看完MTV,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景色太美了!

……

片段2:

师:同学们,想把这些画面永远定格在你的脑海中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好!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五彩的画笔,把你心中最喜欢的画面描绘出来吧。

(学生对照课文作画)

……

片段3: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镇,我们能做什么样的贡献呢?

生:我们可以做个广告,让四面八方的游客都知道小镇的美丽,来这里游玩。

师:这个主意好,那我们现在就来设计一下广告。

(学生沉浸在自己的设计当中)

……

师:听了你们的广告,我想一定会有很多游客来小镇游玩的。现在假如你是位导游,你打算怎样向我们介绍小镇呢?谁介绍得好,我就高薪聘请他来给我们旅游团作导游。

(学生做准备,写导游词)

师:现在,我请导游来向我们游客介绍一下。

……

【评议】该教学设计明显违背课堂穿插的适量性原则。综观整节课,这位教师让学生看录像、画画、写导游词等花去了整整20分钟的时间。课文中有些很美的语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示范引读、学生美读等方式来展现江南小镇的美,但实际上大量的穿插挤占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真可谓是喧宾夺主。课堂中的穿插要恰到好处,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数量不可过多,要适时适量。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这个“度”,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只有做到适度,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误区二:喧宾夺主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

师:上完这节课,我想同学们对地球这位母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下面我们就阅读这样一条信息。

(大屏幕出示资料:布什抛弃《东京议定书》)

师:美国总统担心美国的经济受影响,宣布美国退出《东京议定书》。读完这条消息,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样?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去采访美国总统,你准备向他提出怎样的问题?

生:布什先生,你一个大国的总统为什么没有责任心呢?

生:我是美国的现任总统布什,我的信念是:美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生:作为地球的孩子,你太自私了。

……

【评议】这节课中,教师的课堂穿插违背了适度性原则。课堂中,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珍爱地球的重要性,这本身没有错,但由于穿插的教学资源不当,将学生引向了对美国总统的批斗,这显然失之偏颇,这样的穿插不仅破坏了教学的目标性,还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既然是题外话,就要点到为止,要在内容复杂程度上做到恰到好处,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即可,如果过分“旁逸斜出”,效果只会适得其反。由此看来,精选教学资源确实重要,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挑选,并对所选取资源产生的效果进行预设,同时还要考虑选用资料内容的长短等。

误区三:生硬突兀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珊迪》

师:同学们,小珊迪双腿被压断了,此时他躺在病床上,会与小利比有怎样的对话呢?让我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当时的情景。

(学生思考几分钟后上台表演)

小利比:珊迪哥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小珊迪:我为了给一位顾客换零钱,过马路时不小心被轧断了双腿。

(表演的学生做出擦眼泪的样子,台下学生捂着嘴在笑)

小利比:天呀!哥哥,你可是我们的依靠,没有了脚,今后我们怎样生活,快去大医院看病吧!

(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小姗迪:利比弟弟,我们现在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哪来的钱看病呀?

小利比:你看,这不是有钱了吗?我们把这些钱拿去先用一下。

小珊迪:坚决不行,我不是告诉过你吗?人穷志不穷!人要讲究诚信,你快去找那位先生,把这些零钱还给他吧!

小利比:(嘟着嘴,极不情愿)好吧,哥哥,你真伟大!

(此时,连病床上的那个“小珊迪”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台下同学笑弯了腰)

【评议】显然,以上教学中,教师违反了课堂穿插的和谐性原则。课堂中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课上设计了小珊迪轧断双腿后躺在床上和小利比对话的情景,但是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哈哈大笑,与课堂中的基调、氛围不和谐,这一破坏性的穿插反而使之前的氛围营造前功尽弃,而且直接影响了接下去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穿插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氛围和谐融合,而不能生硬地撕开教学主线,突兀地把一些与整体教育情境、情感、氛围格格不入的内容生硬地穿插进教学过程,从而破坏了教学进程的和谐自然。

二、课堂教学“有效穿插”的策略探析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巧妙运用穿插艺术,为课堂锦上添花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穿插,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之时,能不露痕迹地有效穿插,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对于整节课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看到你们坐得这么端正,我很高兴。今天不仅是老师来为你们上课,还请来了我的师傅与大家见面。(生疑惑)

(课件出示画像)

师:就是他———孔子。(板书)注意“子”在这里念第三声,“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人的尊称,一起尊敬地来叫叫他。(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他是老师的师傅呢?看到同学们疑惑的眼神,老师请你们从这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出示资料袋)相信资料袋中的知识会让你们收获不少。自由地读一读。(生阅读资料)

师:读完资料,你一定对孔子有了更多的了解,谁愿意来说说?

……

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却决定不远万里去拜师,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起读课题,读完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孔子被称为万世之师,他为什么要拜师?

生:他拜师经历过哪些困难?

生:结果怎么样?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吧!

【评议】上述案例中,资料袋的穿插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孔子,为下面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这段穿插,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孔子年轻之时已远近闻名,为何要不远万里去拜师呢?这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二)课中穿插,张弛有度———“转轴拨弦三两声”

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如果教师在品悟文本内涵时,适时进行穿插,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和丰富其对文本的感受,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但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教学的重难点,摆正穿插的配角地位,确立好穿插的时机,拿捏好穿插探究的深浅程度,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师: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第五、六句的“暖”和“寒”,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有想明白,谁来帮帮我?

(学生小声议论,举手者很少。教师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师: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为什么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心里暖暖的了吗?

师: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没有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胜利,红军的心情会———

生:很高兴。

师:金沙江水拍打着岩石,红军战士的心里——

生:暖暖的。

师:下一句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出示:泸定桥图片)走上去,试试看,什么感觉?

生:走在铁索上,看着脚下滚滚的江水,让人心里发寒。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师:是呀,让人心惊胆寒,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

【评议】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学生很难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相关资料,但不是大批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习的需要,一点点地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领悟诗句的意思及情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从而促进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

(三)课尾穿插,画龙点睛——“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的有效穿插,能使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更好地理解整篇课文的思想情感,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都是无声的语言。课堂当中,教师要掌握好穿插的艺术,寻找贯穿课内与课外连接点的阅读素材,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

师:为什么作者仅仅看到总理一个夜晚是这样工作,却说他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总理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相信大家就明白了。

(出示课件: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悲凉的音乐中,教师深情叙述总理的最后一段生活日程)

师:哪里让你感动?

生:总理在自己病危之时,心中还是想着他人,交代护士多休息,这让我很感动!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总理在生命垂危之时还坚持工作。

……

师:同学们,人民群众的事比总理的一切还重要,甚至超过生命。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现在你们相信了吗?这样的劳苦,你们相信了吗?这样的呕心沥血,你们相信了吗?

生(异口同声):相信。

【评议】要让学生完全相信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仅仅借助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产生与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此时教师在课堂当中,巧妙地穿插了总理人生最后一段历程,这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坚持工作的精神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说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心中总理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他们内心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穿插”让人心动,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穿插似乎“信手拈来”又似“无心插柳”,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又能适度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这要求教师只有把握适量、适度、适时的“穿插”原则,才能真正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摘要:课堂穿插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运用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如果无视适度、适量、和谐的穿插原则,就会打乱课堂节奏,弄巧成拙。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中穿插“低效”的现状,结合实际案例研究教学误区,探析立足文本的穿插艺术,提倡不露痕迹、张弛有度、画龙点睛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穿插,误区,策略

参考文献

论政治课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篇8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渗透     点拨     穿插艺术

长期以来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政治课被认为是“副课”而得不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尤其对理科生而言为非高考科目,学生重视度不够,加之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手段传统,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的高效教学?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一、定量渗透,适当扩展

穿插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可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时事政治或课外材料,或渗透历史知识,或穿插现实生活内容,或补充科普知识,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生活,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多侧面;在数量上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在质量上要精彩贴切,不能脱离教材。如讲到“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时,可穿插一段历史故事:1949年,蒋介石下野。途经杭州时,为尽地主之谊,浙江省主席陈仪借西湖楼外楼饭店设宴。席间,陈仪见蒋介石心情不好,便进言道:“委座,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蒋介石听后,大怒,掷筷拂袖而去。陈仪也因此招致祸灾,于1950年在台湾被蒋介石所杀。穿插这段历史故事,既说明政权的重要性,又使学生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通过渗透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观点。

穿插教学不等于举例。举例是以具体事例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而穿插教学是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而决定取舍,有较大的灵活性。如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一知识点,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把握好各种“运动”。可以穿插“泛系理论”的一首《“动”字歌》:“人生在于悟动,生命在于运动,机缘在于活动,创业在于行动,开发在于优动,改革在于巧动,致富在于勤动,衰败在于懒动,创新在于主动,挨打在于被动,灾祸在于盲动,罪过在于乱动,离心在于私动,无为在于不动。”这一穿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运动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达到提高觉悟、培养能力的效果。

二、点拨到位,恰到好处

在穿插教学中要学会“点拨”功夫。“点”,就是点中要害;“拨”,就是拨开疑惑。言简意赅,分辨清晰,所用时间不多,但效果甚佳。如讲“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两概念,要点明哪一个是中心词,哪一个是修饰词;要明白若是词序颠倒了,意义就完全不同。

中国古代有许多包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在教学中若能适当穿插,就会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获得新的认识。如讲对立统一关系时,穿插《暴君与床》的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人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让哲人看。哲人说:“陛下的床愈大,陛下显得愈渺小。”哲人用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穿了暴君的愚蠢。这种穿插既深刻地阐明了原理,又有新鲜感,恰到好处。

三、巧妙捎带,水到渠成

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达到此目的,穿插教学在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把思想教育融合于教材内容中,既不会牵强附会,又不会生硬死板,能够达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如讲“联系”观点时,有人总是用“名牌”来显示“身份”。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思考:“名牌”与“身份”是不是有客观的联系?社会上有些人好像没有名牌服装穿在身上,身份地位就掉价一样,名牌似乎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然而,穿名牌鞋的人,不一定就走正道;戴名牌手表的人,不一定就爱惜时间。如果名牌可以显示身份,那么这身份也是虚假的身份。一个爱惜时间的人,即使没有手表也能争取时间。这段巧妙的穿插捎带,说明了“名牌”与“身份”之间不是真实的、客观的联系,既讲清了道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这句谚语在课文中被用作主观臆测的联系的例子。教师可以穿插讲:“‘喜鹊兆喜,乌鸦示凶也是有根据的。喜鹊恶湿,晴则噪,鹊鸣是晴天征兆,古时省亲访友一般选择晴天,故‘鹊鸣兆人至的观念产生。乌鸦是杂食性鸟类,嗜好吞食腐臭动物,它与尸体有此种缘分,就形成了‘鸦鸣兆人亡的观念。可见,这些观念正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表现。可是,后来把这种主吉主凶的预兆与信仰结合,鹊鸦就具有对福祸的神秘感应能力,这就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联系了。”由此穿插一说,既道出了民间俗语的来龙去脉,又深入理解了基本原理,学生更能信服,同时也增长了一些科普知识。

穿插艺术论文 篇9

【摘要】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7至8岁的儿童持续集中注意只有20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是35至40分钟。课堂上,学生常常走神。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常常开小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地用新鲜事物吸引孩子。而“课中操”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轻松活动,调节学生肌体活动,消除疲劳,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保持学习的兴趣。【关键词】 课中操;注意;活动;孩子们 在2004年,《大众医学》组织100多名儿童保健专家,历时2个月的专项调查后得出了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向外界公布,其中注意力差、容易分心被列为十大问题行为之首。这个问题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在低年级显现得更为突出。我们知道儿童的注意力是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学龄前儿童的活动主要是在被动注意参与下进行,对新鲜、具体的现象和变化着的事物较容易产生注意,所以参加有趣的活动时注意力比较集中。6~12岁儿童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都有所增强,并逐渐能把注意更多地与学习相连。但是,与成人相比,他们的注意还是比较差的,表现在:

(1)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即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分心,集中注意的时间与需注意的内容和形式有关,一般为7~10岁约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后30分钟以上。(2)注意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能力仍不完善,所以当让儿童将注意力由感兴趣的游戏或玩耍转移到不感兴趣的学习时较难,所需时间较长。

一般低年级孩子在上课到20分钟的时候就已经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出现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等情况。为了能紧紧抓住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穿插课中操,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课中操,就是在上课过程中插入一段放松的活动。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手指操、全身运动,还可以是唱歌、听音乐等等。课中操在教学过程中起一个辅助作用,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在学生学习累的时候起一个调节作用。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课中操,就是指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根据语文课中所学内容,灵活设计、穿插几分钟的放松活动。这个活动不是随便在一节课中插入几分钟的休息,而是需要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教学环节,既让孩子得到休息,同时又使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升华。

一、课中操的形式

(一)律动式的课中操

律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它是

指有韵律、有节奏的身体动作。通过听音乐领会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内容、情绪等,激发相应的感情,从而以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或姿势来表达对音乐的感情,一般多用于音乐课中,我觉得把律动带入语文课堂,可以使孩子们在专心学习之后真正得到放松。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边看课件演示的动画边听歌曲。听着听着,孩子们仿佛觉得自己也成了弯弯的小船,在蓝色的天空荡啊荡......他们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轻轻地哼起了这首歌。这样,孩子们不仅较好地领会了课文的意境,同时也放松了身心。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课文,连平时不喜欢朗读的学生都读得琅琅上口,韵味无穷,这就是韵律的魅力。

(二)歌曲式的课中操

每次上音乐课,孩子们都是蹦蹦跳跳地走进音乐教室,发自内心的欢呼声常常回荡在室内。看到这些,我也好想把音乐带入语文课堂,让孩子们通过欣赏、歌唱来领会课文内容。通过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王二小》时,我借用了《二小放牛郎》这首深情的歌曲。当孩子们听着低沉的音乐,感受着二小被敌人挑在枪尖的危难时刻,很多孩子都落泪了。而当再次让孩子们读课文时,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提高了,真正做到了有感情朗读。这样的方法比老师范读指导,更立竿见影。

(三)儿歌式的课中操

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喜欢读、乐意背。于是我也尝试着把课文内容或课文中的一些生字编成儿歌,作为课中操的内容之一,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时,我学习其它老师的做法把课文内容改编为儿歌:

聪明伶俐小乌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喝到水,我们都来学习它。

师生共同拍手读儿歌,夸小乌鸦,孩子们得到了放松,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到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株紫丁香》时,我根据教参把课文中的生字串连起来变成了一首儿歌:

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孩子们在互相朗读背诵儿歌的过程中巩固了本课的生字,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识字任务,真是好玩易学。

(四)故事式的课中操

孩子们最喜欢听一些新奇有趣的故事,语文课,通过讲故事吸引孩子,也是一条妙计。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们刚刚入学,听讲习惯还没有养成,再加上拼音教学难度较大,课堂上,孩子们开始分心时,我便给孩子们讲述一些伟人学习的

故事。当我讲完故事,孩子们也能专心起来,没几分钟就掌握了当堂所学的内容。

(五)表演式的课中操

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我把让孩子们表演课本剧作为课中操的一种,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非常适合表扬课本剧,于是在精读课文时,我请孩子们戴上头饰演一演。通过表演,孩子们真正体会了国王选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做继承人的原因,并收到了更为深刻的感染。这样的过程是孩子们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从而实现表像的外化,也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这较复杂的过程中,孩子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他们就不只局限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层次,而是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六)放松式的课中操 一节课40分钟,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显得有点漫长。要让他们整齐划一的端坐着不但不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还会造成生理上的疲劳。所以在课堂中引入几分钟放松式的课中操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拼音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穿插一些动手课中操:“点点头,摇摇头,转转头;抓抓手,摇摇手,摆摆手;伸伸腰,弯弯腰,弯弯腰。”当孩子们在老师的口令中点头弯腰后,一个个又生龙活虎了。这种课中操还有利于让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自由的施展,真是百做不厌。

二、怎样合理穿插课中操

(一)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不同形式的课中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根据学生不同的阶段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课中操。

一年级的孩子在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对于这样不断处于变化状态的个体来说,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课中操,也需要体现一个阶段性。如: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他们对于课堂是陌生的,课堂的40分钟对于他们也是漫长的,又因为他们还未养成很好的课堂常规,所以一节课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疲劳的。于是在这样的时期,适合在课堂中穿插放松式的课中操,能缓解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带来的疲劳,以便更好的投入下半段的学习。

像: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握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放起来(同时坐端正)这种只要坐在位置上做,简单易学的和行为习惯紧密结合的课中操就很适合这一时期的孩子。

到了教学拼音时,我们可以根据拼音教学的进度,让孩

子们做做拼音操:(边拍手边念

点点头、弯弯腰,我们来做拼音操。单韵母六兄弟:ɑ o e i u ü,ɑ是老大,ü小六。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r zh ch sh,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i ei ui ao ou iu ie ve er 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 gong ,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认读音节表: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这样化简单枯燥的背诵为活泼有趣的课中操,孩子们在背的过程中又巩固了拼音,何乐而不为呢?

2、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课中操。

一年级的教材都非常的生动形象,读起来又琅琅上口。但细细品味,每篇课文又有自己的特色在里面。所以我们在运用课中操时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色来决定和设计课中操。如:优美、抒情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歌曲式的课中操。深情、凝重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放松式的课中操。因为这类文章孩子们动口较多,内容难免有些枯燥,孩子稚嫩的嗓子也有些累,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设计一些简单的放松动作,使孩子们能在动动手脚的过程中放松身心。愉悦、激昂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律动式的课中操。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孩子们都会被课文感染,情绪高涨,满腔热情,可是这些在课堂中并没有合适的渠道释放出来。我们就利用一些简单的身体律动动作,给孩子们一个释放的空间。

3、根据课型的不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课中操。

一年级的课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识字课、阅读课、复习课几种。而每一篇课文又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课时,每个课时又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根据课型、教学目标的不同,可选择不同形式的课中操。

如在识字课中我们一般多用一些儿歌式的课中操,把生字串连在儿歌中,达到生字复现和巩固的目的。在阅读课中可以穿插一些律动式、表演式、歌曲式的课中操,这样能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复习课中,由于复习内容比较多且枯燥,较适合穿插一些放松式的课中操。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节课都需要做课中操。如果孩子本来就上的很认真,老师冷不叮的来一个课中操,显然把孩子的兴趣转向另一边,在教学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个断层。所以具体要根据孩子课上的表现来决定做不做,或者做怎样的课中操,不能为了做而做,那就有点形式主义了。总之,使用课中操时要体现预见性和灵活性。教师对儿童有意注意的维持时间应有预见性,不能等学生吵闹了才想到做课中操。一堂课中什么时机使用,采取哪种方式使用要灵活。

(二)合理穿插课中操,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课中操穿插的时间。

对于40分钟的一节课,在什么时候穿插课中操,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课中操可以放课前,可以放课中,也可以放课末。这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课堂生成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状态等来选择时机。

2、课中操穿插的强度。

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课中操要起到一个使学生放松,集中注意力,使后半堂课学习更顺利,更专注。强度过小起不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效果,强度过大又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所以一定要做到适度。尤其是一些律动、放松式的课中操,要注意拍手、跺脚、叫喊的时候不要太用力,以免影响他人尤其是隔壁班的上课,要体现美感。

3、课中操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课中操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它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显得很突兀,需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紧密练习。即使是纯粹为了让学生放松、休息一下的手指操能也需要通过老师的过渡语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有的老师认为课中操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其实不然,如果巧妙地设计课中操,会让孩子们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情绪高涨,更有精力投入到下边的学习。同时,通过课中操,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上一篇:年度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考核事项下一篇: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在我校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