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作用

2024-10-14

穿插作用(精选10篇)

穿插作用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环节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详述了其在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模具、塑料成型过程、塑料原材料、塑料成型的辅助设备及辅助工艺和塑料制件的后处理加工工艺等方面对学生理解相应成型加工过程的有益影响。建议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穿插入其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这门课程的内容。

关键词:理论,实践,穿插式教学,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作用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具有理论结合实践的鲜明特征。学习《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不仅需要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更离不开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观摩。传统教学方法重点定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非应用能力的提升, 虽然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 尤其是动画演示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的效果, 让学生更深刻、全面、直观、生动地领会了塑料成型过程及其设备模具的结构与动作原理过程。但是,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毕竟是一门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的课程, 无论是多好的理论, 或是多逼真的动画, 其与具体的实物与现场还是有不少的差距。过去由于条件所限, 此门课程的教学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上, 但目前有不少的学校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实践实习基地, 购置了相应的设备、模具或模型, 具备了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的条件。因此,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好《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里的相关知识, 在其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入实践现场教学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1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塑料成型设备的感性认识

塑料成型设备品类繁多, 有注塑成型设备、挤出成型设备等, 而在注塑成型设备中又分为立式、卧式、角式注塑机等类型, 而挤出成型设备就更多了, 包括改性造粒挤出成型机组、挤出吹塑机组、挤管生产线、挤板生产线、电线电缆包覆机组等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的机组或生产线虽然有的主机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是它们的辅助装置却是各不相同的, 与主机的连接方式也各异, 动作原理也不同。虽然动画演示弥补了文字描述和图示不能生动形象的不足, 但动画演示基本上只能描绘出它们动作的主要过程, 对于其中的一些动作细节难以涉及, 而对于这些设备的外观形状及其实际的动作过程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亲眼目睹过的。因此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到这些章节时, 穿插进现场实际操作与观摩, 不仅能更加加深学生对这些设备结构与动作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2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塑料成型模具的实际感官体验

书本上的二维模具结构图是平面式的, 目前有的教材或图册已经更新换代为三维立体图结构。但无论是二维或是三维结构图, 图纸与实体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在进行模具的结构与工作过程的教学时, 除了在动画演示教学辅助之外, 如能将学生带到注塑或模具制造生产现场亲眼目睹塑料模具外观形状及其生产过程, 或是将塑料模具模型于理论讲解之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 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塑料成型过程的理解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经由书本、图示及至动画演示之后, 如能将学生带到现场实际参观塑料成型的过程, 如注塑生产的开模取件、挤管生产的冷却定型、吹膜生产的卷取收膜等, 则自然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生产过程的印象并形成牢固的感官认识基础。

4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塑料原料的认识

比如在介绍到聚乙烯 (PE) 的时候随课带去一小袋PE原料, 在介绍聚乙烯的无毒、无味、呈乳白色描述之后将PE原料分发给学生体验PE味道, 并亲眼观看其颜色, 触摸其手感, 则定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提升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加深其印象;如能再和PE制品结合起来教学则效果更佳, 如同时带上商场里用的PE食品袋给学生了解PE产品等。

5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塑料成型加工辅助设备及辅助工艺的理解和认识

目前的教材上对塑料成型的主要工艺过程和主要设备讲解描述较多, 而对这些成型工艺的一些辅助工艺与设备多是略微提及甚至不涉及。但塑料制品的最终质量却与这些辅助工艺和设备紧密相关。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在课程教学后, 带领学生到现场实际参观学习, 了解这些辅助设备及其功用, 如集中供料系统的原理与实现过程、模温机或冰水机的外观形状及其工作过程等, 将大大有助于学生对塑料制品品质保证的认识。

6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塑料制件后处理加工的认识和理解

与塑料成型的辅助设备一样, 塑料制件的后处理工艺与设备一般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课程的教材中都是简略提及的这些知识都有另外的专门的书籍详细介绍。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塑料成型工艺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不得不面对塑料制件的后处理加工的现实问题, 比如塑料件涂装、镀铬、印刷等等。这些后处理加工工艺实际上也是需要给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的。因此, 在介绍塑料件的后处理工艺时, 可带学生到相关的生产现场比如塑料件涂装厂、镀铬厂、印刷厂等实际体验感受一下这些工艺的过程, 则对加深学生对《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扩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7 结语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极其紧密的课程, 其实践教学环节在整门课程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使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发挥好, 则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实践教学应是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过去由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不能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践教学手段, 但目前不少的学校实现了校企联合办学, 或是具有自己的实践实习工厂或基地, 或是购买了与实际操作状况相近的可装拆操作的模型, 因而已慢慢的具备了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理论教学中穿插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这种模式的发展将是该门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兵, 王京, 陈伏龙, 等.穿插渗透式的测量学教学实践改革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4) :140~141.

[2]贾志欣, 李红林.CAD/CAE/CAM技术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模具制造, 2008.

[3]魏凤春, 彭进.塑料制品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资讯, 2011.

[4]张国新, 曹秀中.《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张美丽, 刘玉生, 谢玉敏.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多媒体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08.

立足文本,有机“穿插” 篇2

【关键词】穿插 误区 策略

所谓课堂“穿插”,就是为了配合教学需要,暂时中断教学过程,有机地“切”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语文教师的新宠策略,然而实施后收到了怎样的学习效果呢?

一、正视当前课堂穿插的“低效”现状

穿插是门艺术,巧妙运用穿插能为课堂锦上添花,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穿插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当中无原则的穿插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打乱课堂节奏,弄巧成拙。综观眼下的课堂,我们也发现,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泛滥成灾

【案例】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小镇的早晨》

片段1: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MTV,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播放《梦里水乡》)

(学生静静欣赏,大约五分钟时间)

师:同学们,看完MTV,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景色太美了!

……

片段2:

师:同学们,想把这些画面永远定格在你的脑海中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好!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五彩的画笔,把你心中最喜欢的画面描绘出来吧。

(学生对照课文作画)

……

片段3: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镇,我们能做什么样的贡献呢?

生:我们可以做个广告,让四面八方的游客都知道小镇的美丽,来这里游玩。

师:这个主意好,那我们现在就来设计一下广告。

(学生沉浸在自己的设计当中)

……

师:听了你们的广告,我想一定会有很多游客来小镇游玩的。现在假如你是位导游,你打算怎样向我们介绍小镇呢?谁介绍得好,我就高薪聘请他来给我们旅游团作导游。

(学生做准备,写导游词)

师:现在,我请导游来向我们游客介绍一下。

……

【评议】该教学设计明显违背课堂穿插的适量性原则。综观整节课,这位教师让学生看录像、画画、写导游词等花去了整整20分钟的时间。课文中有些很美的语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示范引读、学生美读等方式来展现江南小镇的美,但实际上大量的穿插挤占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真可谓是喧宾夺主。课堂中的穿插要恰到好处,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数量不可过多,要适时适量。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这个“度”,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只有做到适度,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误区二:喧宾夺主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

师:上完这节课,我想同学们对地球这位母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下面我们就阅读这样一条信息。

(大屏幕出示资料:布什抛弃《东京议定书》)

师:美国总统担心美国的经济受影响,宣布美国退出《东京议定书》。读完这条消息,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样?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去采访美国总统,你准备向他提出怎样的问题?

生:布什先生,你一个大国的总统为什么没有责任心呢?

生:我是美国的现任总统布什,我的信念是:美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生:作为地球的孩子,你太自私了。

……

【评议】这节课中,教师的课堂穿插违背了适度性原则。课堂中,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珍爱地球的重要性,这本身没有错,但由于穿插的教学资源不当,将学生引向了对美国总统的批斗,这显然失之偏颇,这样的穿插不仅破坏了教学的目标性,还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既然是题外话,就要点到为止,要在内容复杂程度上做到恰到好处,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即可,如果过分“旁逸斜出”,效果只会适得其反。由此看来,精选教学资源确实重要,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挑选,并对所选取资源产生的效果进行预设,同时还要考虑选用资料内容的长短等。

误区三:生硬突兀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珊迪》

师:同学们,小珊迪双腿被压断了,此时他躺在病床上,会与小利比有怎样的对话呢?让我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当时的情景。

(学生思考几分钟后上台表演)

小利比:珊迪哥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小珊迪:我为了给一位顾客换零钱,过马路时不小心被轧断了双腿。

(表演的学生做出擦眼泪的样子,台下学生捂着嘴在笑)

小利比:天呀!哥哥,你可是我们的依靠,没有了脚,今后我们怎样生活,快去大医院看病吧!

(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小姗迪:利比弟弟,我们现在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哪来的钱看病呀?

小利比:你看,这不是有钱了吗?我们把这些钱拿去先用一下。

小珊迪:坚决不行,我不是告诉过你吗?人穷志不穷!人要讲究诚信,你快去找那位先生,把这些零钱还给他吧!

小利比:(嘟着嘴,极不情愿)好吧,哥哥,你真伟大!

(此时,连病床上的那个“小珊迪”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台下同学笑弯了腰)

【评议】显然,以上教学中,教师违反了课堂穿插的和谐性原则。课堂中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课上设计了小珊迪轧断双腿后躺在床上和小利比对话的情景,但是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哈哈大笑,与课堂中的基调、氛围不和谐,这一破坏性的穿插反而使之前的氛围营造前功尽弃,而且直接影响了接下去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穿插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氛围和谐融合,而不能生硬地撕开教学主线,突兀地把一些与整体教育情境、情感、氛围格格不入的内容生硬地穿插进教学过程,从而破坏了教学进程的和谐自然。

二、课堂教学“有效穿插”的策略探析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巧妙运用穿插艺术,为课堂锦上添花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穿插,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之时,能不露痕迹地有效穿插,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对于整节课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

师: 同学们,初次见面,看到你们坐得这么端正,我很高兴。今天不仅是老师来为你们上课,还请来了我的师傅与大家见面。(生疑惑)

(课件出示画像)

师:就是他——孔子。(板书)注意“子”在这里念第三声,“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人的尊称,一起尊敬地来叫叫他。(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他是老师的师傅呢?看到同学们疑惑的眼神,老师请你们从这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出示资料袋)相信资料袋中的知识会让你们收获不少。自由地读一读。(生阅读资料)

师:读完资料,你一定对孔子有了更多的了解,谁愿意来说说?

……

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却决定不远万里去拜师,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起读课题,读完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孔子被称为万世之师,他为什么要拜师?

生:他拜师经历过哪些困难?

生:结果怎么样?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吧!

【评议】上述案例中,资料袋的穿插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孔子,为下面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这段穿插,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孔子年轻之时已远近闻名,为何要不远万里去拜师呢?这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二)课中穿插,张弛有度——“转轴拨弦三两声”

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如果教师在品悟文本内涵时,适时进行穿插,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和丰富其对文本的感受,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但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教学的重难点,摆正穿插的配角地位,确立好穿插的时机,拿捏好穿插探究的深浅程度,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师: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第五、六句的“暖”和“寒”,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有想明白,谁来帮帮我?

(学生小声议论,举手者很少。教师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师: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为什么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心里暖暖的了吗?

师: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没有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胜利,红军的心情会——

生:很高兴。

师:金沙江水拍打着岩石,红军战士的心里——

生:暖暖的。

师:下一句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出示:泸定桥图片)走上去,试试看,什么感觉?

生:走在铁索上,看着脚下滚滚的江水,让人心里发寒。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师:是呀,让人心惊胆寒,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

【评议】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学生很难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相关资料,但不是大批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习的需要,一点点地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领悟诗句的意思及情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从而促进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

(三)课尾穿插,画龙点睛——“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的有效穿插,能使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更好地理解整篇课文的思想情感,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些都是无声的语言。课堂当中,教师要掌握好穿插的艺术,寻找贯穿课内与课外连接点的阅读素材,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

师:为什么作者仅仅看到总理一个夜晚是这样工作,却说他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总理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相信大家就明白了。

(出示课件: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悲凉的音乐中,教师深情叙述总理的最后一段生活日程)

师:哪里让你感动?

生:总理在自己病危之时,心中还是想着他人,交代护士多休息,这让我很感动!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总理在生命垂危之时还坚持工作。

……

师:同学们,人民群众的事比总理的一切还重要,甚至超过生命。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现在你们相信了吗?这样的劳苦,你们相信了吗?这样的呕心沥血,你们相信了吗?

生(异口同声):相信。

【评议】要让学生完全相信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仅仅借助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产生与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此时教师在课堂当中,巧妙地穿插了总理人生最后一段历程,这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坚持工作的精神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说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心中总理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他们内心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穿插”让人心动,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穿插似乎“信手拈来”又似“无心插柳”,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又能适度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这要求教师只有把握适量、适度、适时的“穿插”原则,才能真正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忠友 .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表演的有效性[J]. 课程教学研究, 2015,(10):36-39.

发现特点练“穿插” 篇3

【教学片段】

1.引导, 发现“穿插” (3分钟左右)

师 (出示生字) :请看本课的生字, 齐读。

师:四个生字中有三个是左右结构的, 用横线标出, 再读。

师:这三个字还有共同的特点, 你们发现了吗?

生:“孤”“帆”是左窄右宽的, “断”是左右差不多的。

生:它们都有一笔“撇”写在竖中线上。

师 (描红竖中线上的撇)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仔细观察这三个“撇”, 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长竖撇。

师:它们还都和字的左半部分形成穿插呢!

生 (纷纷点头) :是呀!

师:“断”的长竖撇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孤”字右边的短撇穿插到“子字旁”第一笔的下面, 不仔细看可发现不了, 谁接下去说?

生:“孤”字的长竖撇穿插到“子字旁”那一提的下面。

生:“帆”的长竖撇穿插到“巾字旁”横折钩的下面。

师:长竖撇就像友谊的纽带, 把左右两部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字更紧凑了。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穿插。

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写生字在诗文中的词语。我是这样写的。 (出示教师写的词语:中断楚江孤帆) 请同学们每个词各写一次。看准, 想好, 再写, 尽量少用橡皮, 最好不用。

2.书写, 运用“穿插” (2分钟左右)

学生书写时, 教师巡视, 发现问题, 及时指导, 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评价, 反馈“穿插” (5分钟左右)

师 (待学生写完后) :请看大屏幕, 我们一起来看几位同学写的字。你们现在都是评委。

出示评分标准:

做到了穿插。★

做到了穿插, 并且清楚端正, 大小匀称。★★★

师:先看第一位同学的——

生:我认为得一颗星, 他做到了穿插, 但是“断”字的右半部分长竖撇没有写在竖中线上, 而且写歪了。

师:你很会评价。不仅作出了评价, 而且讲出了理由。 (问作业的主人) 你同意他的建议吗?

生:我是没写好, 等一下重写。

师 (用红笔修改长竖撇) :这样写, 先沿着竖中线往下行笔, 过了左边的竖折再撇, 看, 字就端正了。

师:来看第二位同学写的字——

生:得三颗星, 他做到了穿插, 并且清楚端正, 大小匀称。

师:你们同意吗?

生 (齐) :同意。

师:再来看第三位同学写的——

生:能不能有四颗星?

师:请说说理由。

生:他做到了穿插, 而且清楚, 端正, 匀称, 还很有笔锋。

师 (问全体同学) :你们说呢?

生 (齐) :四颗星。

师:我完全同意。 (边说边画上四颗星)

师:同学们, 经过写一写, 评一评, 让你再写, 是不是能写得更好呢?

(学生第二次练写, 教师巡视)

师:认为自己第二次写得比第一次好, 就在作业纸上画一颗进步星。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作业?

(学生展示, 相机评价)

师:请这位同学把你第二次写的拿上来让大家看看好吗? (第一次“断”字的右半部分长竖撇没有写在竖中线上的同学) 来看看他现在的这个“断”字。

生:比第一次的进步了, 写端正了。

师:会学习的人, 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点评】

一、学段特点明显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 要注意学段特点。一年级上册, 以书写简单的独体字为主, 逐步学些基本笔画, 指导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坐姿。一下到二上, 以写好偏旁、部首为重点。三、四年级, 写字重点应转移到各个部件的组合上来, 学习向背、呼应、避让、穿插等组合规律。五、六年级,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去指导课文中出现的难写字和容易写错的形近字。片段中的教师就紧紧抓住了学段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穿插, 再让学生书写。

二、目标指向明确

无论是书写, 还是评价, 都紧紧围绕“穿插”。评价的第一标准是:做到“穿插”即得一颗星。可见, 这是本课生字书写学生人人要达到的下限目标。评价的第二标准是:做到了穿插, 并且清楚端正, 大小匀称, 可得三颗星。这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写字的要求, 是个长期的目标,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100%达成。课上, 我们也发现, 学生都能做到“穿插”, 但不一定人人都能把字写端正、匀称。

三、重视评价反馈

多维评价。从评价的功能维度看,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好的给予表扬, 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不足的作出诊断, 教给方法, 对症下药, 及时矫正。从评价的参与维度看, 既有教师评价, 也有同学互评、自评, 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从评价的层次看, 有下限目标——做到穿插, 同时也鼓励学生把字写清楚、端正、匀称。

穿插游戏活动 提高数学技能 篇4

关键词:技能学习;游戏活动;有效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必要的技能水平不能降低,而应当提升。例如,小学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一些口算和估算等的技能不能降低。我们在加强算理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大训练的力度,让学生尽量脱口而出。基本的技能保障,是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生活和继续学习的坚实基础。不过,强迫学生进行单调的、重复的、无味的做题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穿插游戏是改善技能学习状态的有效策略。

一、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

现在孩子吃苦耐劳的能力比从前大大减小,好吃好喝的能随手拿到,电脑游戏、花花世界与孩子是零距离的,到了学校后,教师不敢批评,不敢给压力。也就是说,让小学生能刻苦乐意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技能练习,特别是计算技能训练,教师缺少抓手。很显然,利用物质奖励可能性全然失去。怎样维持小学生愿意并坚持技能训练的动力和毅力呢?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的技能学习是骨感的,如果能添加游戏活动就显得丰满有趣了。在加强小学生技能学习的同时,如果恰当地运用一些游戏活动,可以产生意想不到效果。

二、数学教学中如何穿插游戏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小学数学技能学习,往往显得严肃、规范而死板,缺少生气,特别是一些计算技能的学习课,课的一开始就显得沉闷,一般老师是采取口算训练,或复习以前的基本练习,或是提出学习目标等等,这些都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起学生内需,一节课除了练习、对答案,还是练习,学生累、烦,效果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的开始能巧妙地创设一个与本节课相关联的小游戏,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想学,并能产生坚持学下去的动力。

游戏:“计算大王也失败了!”

教学“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相加”简便计算时。有一个教师处理得非常好。他和所有的教师方法都不同。课的开始,老师用小黑板挂出四道计算题:256+199,398+125,201+243,597+178,286+347。教师指名三个平时数学成绩不太好,特别是计算能力公认为不好学生,然后全班同学推荐三位数学计算最好的学生与这三位进行比赛。2分钟比赛时间,只看得数。比赛结果出乎所有学生意料:教师指定的三个学生,只有一人算错1题,其余两位全对。而全班学生推荐的三位“计算大王”全部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一位还剩下2题未做……

接着,教师神秘地告诉学生:这些算式的计算是有诀窍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看哪个组和哪些学生用心。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展示,质疑辩论等,学生真的都掌握了。

最后揭秘:比赛获胜的三位学生讲了他们赢的原因,前一天,老师将他们三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先自学、交流、讨论,老师再进行适当引导、点拨等,三位同学学会了“补整”法:

一画:画出容易补成整百的数,如199、302;

二移:移进或移出,如199要移进1,

302要移出2;

三标:标出移动后两加数变成了多少;

四算:将改变后的两个加数加起来。

这个游戏的设计,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全班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首先,是那些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特别是这三位获胜的学生有了信心,他们还可能由此学会了如何学好数学的方法:如,提前预习,合作学习等;中优生就更有自信了:那些平时数学不好的学生都能学会,我能不会吗?他们或许悟出一个更深刻的道理:笨鸟先飞可以获得成功,我这么聪明如果能“先飞”不是更容易获得成功吗?如果是这样,这不比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重要吗?

(二)调节气氛,提振精神

技能学习时,当小学生掌握了方法后,适当地进行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是必要的。但那种单调重复的练习往往会造成学生的疲劳,从而产生厌烦和厌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们教师除了要考虑练习的数量、时间、形式、方法等外,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来调节气氛,缓解疲劳,提振精神。

例如,一节数学计算练习课,课到一半过后,老师发现学生兴致减小,精神萎靡。正好要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27+36=( )【(①43 ②53 ③63 ④73】。老师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好!”

游戏过程:(1)学生先独立计算,让学生心里选择好结果;(2)教师提出要求:当老师指到正确答案时,学生要快速举手,否则就算输了;(3)教师首先指到43,无人举手;(4)教师又指到53,也无人举手(但这时不少学生开始躁动,有准备举手倾向);(5)教师的激光红点指到63,但又迅速滑到了73停下,全班学生是齐刷刷举起了小手,又齐刷刷放下了小手,紧接着又齐声说:“老师骗人!”……

这时,原先一双双疲倦暗淡的小眼睛又精神光亮了起来……

当然,在学生进行技能学习时,游戏活动可以根据课前预设好,也可以随机展开,还可以将游戏活动作为奖励。如,课前可以和学生约定好:学习达到什么什么目标时,我们就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抢30游戏”、“猜数游戏”等。既然约定好了,就应尽量兑现承诺。

数学技能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要提高小学生的技能水平,不就那么容易了,技能学习往往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在小学生学习数学技能的过程中,恰当地穿插游戏活动是必要的。但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把穿插的游戏当作纯娱乐,就不对了,而应当和学生的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和相应数学知识相联系,注意让小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认知水平得到发展,人格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施金松.让数学游戏成为课堂的营养剂[J].小学教学研究,2008.

穿插美育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篇5

一、依托教材,品读文句,体会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美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写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彰显了汉语言简意赅的精练美和通俗易懂的条理美。这些直观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深挖教材,拓展知识,感受自然美

大自然是一个天然课堂,内容丰富,可极大地拓展美育的空间。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学生也是如此。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美的因素,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深挖教材,拓展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自然美。

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教师应深挖教材,让学生通过文字领略大自然的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江南春天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自然的美学价值不在于给人强烈的刺激,使人激动,而在于朴素自然的风景和农村生活给人精神上的一种滋润。

三、丰富感知,培养情感,体会形象美

教材中很多文本充满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意蕴和充沛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区分美与丑,优与劣,进而感受各种类型美的特征与形态,从而达到“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他们对事业、科学、真理的追求,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了主动挑战的态度。“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这一特色。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识,只是为了同情他们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在大相国寺与林冲不过是萍水相逢,但由于痛恨高太尉对林冲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进而大闹野猪林,丝毫不考虑个人得失。同时鲁智深性格中也有单纯、朴实的一面,有时甚至很鲁莽。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之美。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感觉、知觉、想象等能力领会出这些意境美,审美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进而达到知与美的有机结合。

文言教学中的“巧穿插” 篇6

对于文言词语的解字释词, 可巧妙地插入现代汉语的实例和成语解释文言中相类似或同类型的词语。古汉语中的许多虚词和实词, 由于其较固定的渊源关系, 不仅就其词义来说, 现代汉语中仍被大量保留, 而且在用法上, 在现代汉语中仍被广泛应用。因此, 我们在讲解文言词语时, 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讲《华佗传》“又去家思归”中的“去”当“离开”讲时, 可举“人去楼空”、“大势已去”、“扬长而去”等例;《石钟山记》“余韵徐歇”中的“徐”当 “慢慢”讲时 , 可举“清风徐来”、“徐徐升起”、“徐图歼敌”等例;《鉴药》“府鲜能母气”中的“鲜”当“少”讲习 , 可举“鲜为人知”、“寡廉鲜耻”等例 。这种适当的“穿插”既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还让学生易于掌握、消化、巩固, 达到古今相辅相成的效果。

对于课文的串讲, 可围绕课文巧妙插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进行扩展阅读、对比阅读。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是有益的。如教学《荀子·劝学篇》时, 可学一下南北朝颜之推的《勉学篇》。“劝”与“勉”在古汉语中同义, 可让学生比较两篇“劝学”的相同与不同;教学《〈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的“目牛无全”时, 可插入学习《庄子·养生论》关于“庖丁解牛”的故事 , 让学生了解“吾生也有崖 , 而知也无崖”的名句;教学《华佗传》 (选自《后汉书》) 华佗临死授书的情节时, 可捎带讲一讲《三国志》“华佗传书”的故事, 比较两史书记载的不同, 了解民间有关“外科医技”失传的说法。

在分析人物时, 可结合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 巧妙插入, 适当比较。这样可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例如: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说明文《核舟记》时, 因开头一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 为了弄清空间顺序和人物神态动作, 穿插引进表演的环节, 让学生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 表演三人坐船头的场景。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他们认真研读课文并积极讨论, 对表演不到位之处进行评点。互动的表演活动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 体会核舟的精妙, 艺人技艺的高超, 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2]。又如我在分析《华佗传》中“华佗”的形象时, 适时地让学生与电影《华佗》 (电教片、学生刚看过) 进行对比、比较, 让书中的文字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 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曹操”的残暴时, 可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加以佐证;教学屈原的《涉江》时, 可结合电影《屈原》理解文中生僻、艰深、晦涩的词句, 分析“屈原”的形象。这种用具体的形象理解抽象的文字的“穿插”, 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 记忆深刻, 更让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得到锻炼。

在讲析文言语法中词类活用现象时, 可巧妙用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加以理解。如在讲解《鸿门宴》中“项伯杀人, 臣活之”的“活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活”的意思时, 用“中国队大败日本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以理解;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时, 举例“纯洁队伍”、“端正态度”;讲形容词用如名词时, 举例“穿红挂绿”。

总之, “穿插”引进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文言教学中的这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巧穿插”, 不但不会影响文言文的学习, 还可起到古今相辅相成的作用。当然, 要在教学中的“穿插”引进得适时适度, 就要深入研究学生, 把握学情, 钻研教材, 探讨教法, 广泛阅读, 开阔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捕捉每一个有利时机, “信手拈来”, 巧妙穿插, 使文言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 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应认识到“穿插”不是教学的主线, 把握好“度”, 不能”插”得 太多 , 同时要避 免穿插的 随意性和 离题太远 , 否则牵强穿插, 会导致脱离教材、主次不分、鱼目混珠, 有画蛇添 足之嫌。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爱学、乐学, 使文言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学生课后易于辨明、理解、消化、巩固, 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在文言教学中, “巧穿插”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巧穿插,穿插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坤业.妙用“穿插引进”, 激活文言课题[J].语文资料, 2011.25.

穿插式教学,将“补差”落在实处 篇7

根据遗忘规律,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有遗忘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不进行拾遗就会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影响。如:学生在学习压强时,某人质量为60kg,站立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 cm2,求此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有的同学是这样计算的:,这位同学在面积的单位换算时将400cm2 换算成4m2,因为一部分学生认为面积单位之间仍然是m、dm、cm长度单位之间的10倍关系,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把cm2 与m2 之间的dm2 遗忘了,其实,面积换算是学生在小学数学上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遗忘了,有的学生模糊了,教师在讲压强知识时有必要进行拾遗,重新告诉学生1m2=102dm2=104cm2 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m、dm、cm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熟悉,对cm2、m2、dm2 面积单位的关系以及cm3、m3、dm3 体积单位的关系不够熟悉或没有掌握,因此,在学习压强及浮力知识时,穿插面积及体积的单位换算很有必要。

拾遗是对学生遗忘的知识进行巩固,促进相关新知识的学习,补差则是对学生以前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再教学,如不进行再教学,那么在相关联的新知识的学习中,无论教学坡度设置如何小,教学起点如何低,教学难度如何小,学生理解起来都将很困难。补差的方式很多,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适合措施。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教授本学科的知识,学科之间得不到很好的联系。课程改革行至今日,跨学科教学成为教学的一种新要求,但跨学科知识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拾遗和补差问题。现在各地区教材在编写时虽然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要求,统一审订通过,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同学科知识衔接不够科学,比如物理教学中会遇到的数学知识,但是数学还没有学到。二是不同学科对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也会影响相关学科的学习。如:把一块重为3.4N的矿石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把它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N(g取10N/kg)。求:矿石的体积和密度?许多学生在计算体积时能列出算式,但是不能正确得出结论,原因是没有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 , 教师最后 引导 , 计算到时,许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5×103m3,甚至有少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同样,在进行密度计算时,许多学生在处理时,又遇到数学知识掌握不到位的问题。那么,此时教师及时穿插数学同底数幂的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穿插背景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背景教学,理解

语文教材中, 背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置身于作者创作的时代中去, 缩短学生阅读与作者创作的距离, 体悟作者的情感与创作目的,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但在我们的课堂中, 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背景教学多成为一种模式, 即导入课文后, 教师忙讲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 但殊不知, 这样就使得学生先入为主, 理解课文时, 有时会误导学生, 处处贴标签。一提到古代的作品, 就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例如, 讲述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 我的一位同事介绍本诗是林则徐在道光二十一年五月, 因查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者而获罪, 被革职查办, 从重发往伊犁效力的背景后, 请学生谈谈对本诗的浅显的理解时, 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喊: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首先带了一个大帽子, 根本没有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定式, 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错觉。也让学生错误地认为理解文章有捷径可走, 直奔主旨。

二、背景教学多教师解说, 往往置于分析文章之前, 时间长, 就形成了定式, 在学生眼中, 它缺少活力。篇篇如此, 一则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二则往往置于导入课文后, 成为套路。在高一, 学现代诗时, 课前三分钟演讲, 有两位学生分别为我们讲解了汪国真的《只要明天还在》, 食指的《相信未来》,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都在题目给出后, 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汪国真与食指其人, 喧宾夺主。对于现代诗人, 许多诗歌爱好者对这二人都已了解, 并且这两首诗已有一部分同学都会背诵。这一环节使得听者味同嚼蜡。

鉴于以上的情况, 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背景介绍这一环节, 它的依据就四个字———“见机行事”。形式可灵活多变, 对于学生熟知的作者或通过查资料即可掌握的内容, 可以放手让学生在预习时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作者的思想,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当然穿插的时机随机, 可放在课始、课中、课末。同时, 教师介绍与学生补充相辅相成, 并且对于不需要介绍的大家知道的就可以不讲或少讲。

一、在导入中插入背景, 为进入文本蓄势, 做铺垫, 同时能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本人, 亲近作品

背景资料的引入, 安排在导课环节, 如果运用得当, 可使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感情基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 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1200年前的秋天, 一个老者于落木潇潇洒之中登高四望, 是他, 游离半世, 不知所之, 如沙鸥飘零;是他, 托着那年迈多病的身躯, 栖息在一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仍凭轩远眺, 默思国难家愁;是他, 引领一个时代的诗风, 登上诗史之现实主义高峰, 令后世之墨客文人, 难以望其项背。今天, 再次走近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诗圣———杜甫, 体味他在公元768年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于湘江一带的心情。”通过悲郁的情感诵读出来, 为学生进入文本阅读蓄势。并把握住了全文悲凉的感情基调。

二、课中因势引入背景, 可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拉近文本距离, 可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 会遇到一些教学难点,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存在差距, 思维受阻而打不开的时候, 教师适时地引入背景资料, 可触发学生思考, 打开学生的思维, 能更深入地完成对于文本的解读。

2.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 更有力于对高考难点诗歌的理解。

文本的阅读离不开对作者其人写作此文的宏大背景与写作目的的掌握。高考阅读中的诗歌阅读一直是学生高考得分的弱区。8分的诗歌阅读近几年来均分只有3~4分之间。虽然在教学中我们也花了大力气来教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积累答题的技巧, 但情况不尽人意。追其原因是古人所写的内容与我们的学生认知有很大的距离, 学生对古人所写的内容读不懂, 或已读懂字面意思但不知写作背景, 不能深入体悟诗情。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强调掌握诗歌阅读的六个步骤;一看题目知事件;二看作者知风格;三看注释知背景;四读诗歌抓意象;五深入阅读体诗情;六掌握技巧懂手法。

三、课末循势插入, 深化主题, 增加文本厚度

一些资料不能过早地引入, 需要在教学充分展开的基础上, 在最需要深化的时候, 给予“重拳”出击, 这样可以深入理解主旨又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例如, 学习《雨巷》时, 分析完“全诗美吗, 美在哪, 丁香姑娘美在何处, 我对丁香的情感”后, 我设计问题:丁香姑娘存在吗, 为什么?学生自然地与作者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得出了三种主旨:丁香姑娘是美好的理想的代名词, 可望不可及, 此诗是一首哲理诗;丁香姑娘是自己心中爱人, 表明对爱情的向往, 是一首爱情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诗人渴求新的希望的出现;丁香姑娘可理解为对未来的期望, 是一首政治诗。这样就解决了全诗的主旨, 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巧用穿插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篇9

余映潮老师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时,就专门提到了“穿插引进”手法,这是一种优化课文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手法,指配合课文教学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它既是一种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并且指出,在阅读课堂上,有穿插就有起伏,有穿插就有波澜,有穿插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

一、诱导式穿插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在上课开始时,我通常在导入部分会采用诱导式穿插,通过插入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阅读文本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立即改变松弛状态,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新课学习中。

如在教丰子恺先生写的《竹影》一文时,上课开始,我用多媒体展示儿童涂鸦:“我家的墙壁──女儿的杰作。”(见图1)因为照片中是我自己女儿所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学生看了这张照片,立马可以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童真童趣,从而老师因势利导问学生回忆是否也曾到处留下过这样的作品?还记得当时你们的爸爸妈妈允许你们这样做吗?这样很快唤起他们童年时相似的回忆,带领学生追随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品味一段难忘的童年生活。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文本的学习。

二、助读式穿插

助读式穿插手法就是用浅近的、生动的、精短的课文分析文章,引导、辅导学生的课堂阅读;或用与课文内容、形式相近的资料降低课文学习的难度。这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手法。(余映潮《致语文老师》P94)

学生因为知识面的有限和人生阅历的缺乏,在阅读文本时,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这时老师想通过直接讲述来解答学生的困惑难度很大,往往事倍功半。此时不妨绕个弯子,运用助读式穿插,通过与之相关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疑难的理解。

如《竹影》写孩子们在月光下画竹影,听爸爸讲解中国画知识,得到了一次艺术体验的故事,在课文导读部分提出“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对于这一说法,学生要理解还是很困难的,老师也不可能通过讲解文学、美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深入的阐释。这时,不妨巧妙的运用一下穿插,让学生化难为易的去感知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于是,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丰子恺的漫画《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见图2),同时穿插介绍了阿宝回忆的漫画创作情景:当时妈妈为我洗好脚,穿好袜子,让我自己去穿鞋子。鞋子在凳脚边。我看到凳子光着四只脚怪难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给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双新鞋也给凳子穿了,站起身来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来:“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这一叫惊动了妈妈,她边喊边跑过来:“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眼看着她要来破坏我的“杰作”了,我便努力设法保护现场。忽见爸爸向她使个眼色,叫她先别过来。爸爸很快拿起纸和笔,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摄”入他的速写簿。这幅速写画后来成为父亲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创作实例中,学生水到渠成的感知并初步理解了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童稚活动中的蕴含着艺术和美。

三、 联读式穿插

联读式穿插是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市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专题研讨,或集中感受某位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知识。(余映潮《致语文老师》P94)通过联读式穿插,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了容量,从而落实新课标中“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真核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如在学习琦君的《春酒》一文时,我给学生穿插了萧乾的《枣核》一文阅读。琦君的“春酒”温柔敦厚、细腻温婉,饱含了童年的美好回忆、对母亲的深情、乡邻的淳朴,更流淌着的是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了能让学生更好体会这位定居美国,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琦君的细腻情怀,我穿插介绍了萧乾的《枣核》。

《枣核》通过几枚枣核,举重若轻,将游子之心与故乡之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文中作者的朋友,为了表达思乡而行动:栽杨柳树,种睡莲;亲手建造“北海”;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未做)。以小见大,作者的朋友说自己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里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通过两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海外华人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不可磨灭的民族情怀。

四、调控式穿插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一事物高度有意注意最长只能维持20分钟,之后注意力会下降。这时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一些教学手段来缓解一下学生注意力的疲劳,激起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此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穿插一些幽默、故事、活动等,能缓解学生学习疲劳,松弛学生绷紧的神经,产生一种愉悦情绪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究,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让整堂课充满活力。

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上课讲到核舟的“船头”部分时,学生已有些疲倦,此时我适时地穿插了一个佛印与东坡的故事:有一次,苏东坡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不露声色。苏东坡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没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就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立即对道:"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一起享用。

这个故事学生一听就乐了,我就借此故事引导学生感知两人之间的友好关系,而故事中佛印作为和尚,却“喜欢吃鱼饮酒”正好加深了学生对佛印“放浪形骸,不拘礼教”这一人物性格的认识。这个故事的穿插,不仅有利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继续下文的学习。

装配式住宅外墙穿插施工技术 篇10

1装配式住宅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在新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的现代化工业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对住宅的品味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追求个性化、时尚化是我国住宅的发展现状,再加上我国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住宅压力也逐渐加大,因此,装配式住宅逐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装配式住宅由于建造速度快,耗费的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风靡全球,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国外装配式住宅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传统的装配式住宅设计风格死板,外形上也与一般的住宅没有什么差别,除了建造速度快和生产成本低外,就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了。于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师们开始对装配式住宅的设计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装配式住宅的多样性,使其时尚化。对于装配式住宅的改革,不仅仅是在外观的设计上,在建造过程中的技术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良,尤其是对装配式住宅的外墙穿插技术的施工,经过改良的装配式住宅就像房车一样实用,但是又包含了自己的特点,在屋内空间上和基础设施上都要比房车新颖好几倍。总而言之,装配式住宅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带来巨大的便利。

2装配式住宅外墙穿插技术施工的过程

2.1装配式住宅外墙穿插施工的准备工作

2.1.1现浇墙体

由于装配式住宅的特殊性,因此,一般的砌筑并不适用于墙体施工。如果实行一般的砌筑,那么将面对导墙施工、墙顶塞缝等一系列工序,再加上后续的涂料、塞缝等工作,就会造成不能按工期完成住宅的构建,影响施工的质量的情况,给施工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对装配式住宅的建造上要采用现浇墙体。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住宅的自重,还可以降低基础造价10%左右。

2.1.2准备止水措施

因为采用混凝土来浇筑墙体,泥浆会顺着墙壁往下流,导致下一层建筑物的污染,所以,要在下一层上面采取一些防护的措施,从而达到阻止泥浆污染下一层建筑物的目的,做好止水措施。一般都会使用海绵填塞,因为海绵的吸水能力特别强,能够有效达到止水的目的。

2.1.3增加洞口深度

在对装配式住宅实施外墙穿插施工技术时,对洞口的深度的测量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不仅要考虑空调洞、雨水管洞的预留情况,还要确保洞口位置的准确性,为后期的装配式住宅外墙穿插施工技术提供了保障。

2.2装配式住宅外墙穿插的施工原理

2.2.1外墙穿插技术的施工优点

建筑物的外墙穿插技术不仅被使用在装配式住宅的建造上,还被使用在普通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它之所以会被这么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外墙穿插技术为建筑工程带来了很多好处:①在装配式住宅的建造上,使用外墙穿插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外墙作业所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多数为流动性大的农民工,因此,对安全风险的降低非常重要。②减少了装配式住宅在建造过程中的外架的工程量,在降低安全隐患的同时提高了建造的速度,大幅度节省了时间。③由于装配式住宅的外墙穿插技术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技术手段,因此,不需要很多人来共同完成,施工单位根据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合理地分配穿插施工的位置和数量,保证施工质量,确保无抢工现象发生。④在装配式住宅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外墙穿插技术,保证了外墙的干净、平整,不会像传统的砌筑技术一样,给建筑物外墙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不用再耗费时间去修复装配式住宅的外墙,缩短了装配式住宅建造的施工时间。

2.2.2外墙穿插技术的施工验收

对于装配式住宅外墙穿插技术的施工验收工作,就是在传统的施工结束后验收就可以了。但是,因为外墙穿插技术与传统的砌筑技术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的验收主要就是对外墙主体的验收,确定外墙主体没有问题之后再对建筑物内部验收,由有关部门严格验收,填写报告。

3装配式住宅外墙穿插技术的施工目的

3.1改善外墙渗漏与裂缝

我国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流动性大的农民工,农民工素质技能与专业的施工人员相差很多,因此,就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导致接缝不紧密、防水不彻底等问题。但是,采用外墙穿插技术则不同,外墙穿插技术的构件是经过专业定制的,施工人员只需要将其组合到一起就可以。因此,采用外墙穿插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外墙渗漏与裂缝等问题。

3.2加快装配式住宅的施工进度

由于装配式住宅都是由构件组合到一起的,不需要重新测量、计算等,再加上使用了外墙穿插的技术手段,因此,在施工时为施工单位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最主要的是节省了传统施工方式所耗费的时间,加快了建筑物的施工进度。

4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按照外墙穿插技术的施工方法来对装配式住宅进行建造,将会比传统的建造方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能充分地发挥PC板的质量优势,为我国的建筑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工业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与改革。在这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房屋的建造上。目前,我国的房屋建造也可以像搭建积木一样,只要事先把房屋建造所需要的构件准备好,就可以进行装配了,形成装配式住宅。而在装配式住宅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就是外墙穿插施工技术。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外墙穿插施工,现浇墙体,施工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勤学,沙敏军.装配式住宅外墙穿插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5(12):1415-1416,1421.

[2]昝帅,姜福华,张慧杰.PC外墙施工技术在装配式住宅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15(06):691-693.

[3]田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住宅营建过程风险管理方法与策略[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4]李佳莹.中国工业化住宅设计手法研究——基于SI理论的支撑体探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上一篇:园林效果图下一篇:卫星广播电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