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作用(精选10篇)
间接作用 篇1
一、引言
代理, 这一名词, 在我国不同的法律当中对其定义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在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中根据代理的具体形式不同分为法定代理、委托代理和指定代理三种形式。法定代理是法定代理人按照法律或者相关明文规定行使代理权;委托代理是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意愿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则是代理人按照法院或者是其他一些指定的委托单位行使代理权利。而这种分类方法在民商法中有着相应的对应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就是直接代理, 其他两种方式我们都称之为间接代理, 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作用。
二、民商法中代理制度的来源
从代理的概括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代理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制度, 而“代理”这一名词与古罗马的一些传统和私法有关。罗马私法中对交易的形式有着严格的要求, 同时他们又十分尊重父权的规定, 基于这两点, 古罗马时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代理, 这些观念对代理有着很大的抑制作用, “不得用自由人来获得财物”很形象地描述了古罗马人在代理方面的原则, 而同时, 这种债务只能自己来承担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代理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 商业交易日趋频繁, 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很多大的商业巨头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 所以代理的理念就逐渐被提上了日程, 而从政治角度来看,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家长制被废除, 这就确定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独立的社会关系, 为代理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代理制度的产生就成为了必然。
三、民商法中间接代理的出现
在代理出现之后, 首先出现的就是间接代理, 因为贸易活动的频繁,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不论从个人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经济组织扩大法律交易范围, 都需要代理人来操作各种法律方面的行为来满足贸易和交易的需求。因此, 这个时期开始, 大多数交易主都选择间接代理的方式来进行各种法律活动。间接代理的出现有着自己的必然性, 这种制度非常适合当时的社会观念———法律效力产生于行为人身上, 同时通过债券或者债务关系转移到交易的本人身上。
四、民商法中间接代理的作用
(一) 间接代理为外贸代理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着我国外贸活动的不断频繁, 我国开始效仿英美等国在外贸活动中使用间接代理代理的制度。而在代理制度刚刚试行的阶段, 还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来保护间接代理中代理双方的经济利益, 民法中关于间接代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弥补了这一空白, 摆脱了我国外贸交易中代理活动寻求依据的事情发生, 这样就减少了外贸中行政权利的介入频率, 让外贸活动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发展。
(二) 民商法中间接代理制度体现了公平原则
一般的大陆法系只承认直接代理方式, 而使得委托人、行纪人以及第三方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而行纪人作为代理, 依据合同相对性的原则, 委托人或者第三方只有通过行纪人才能获得相应的法律效益,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易的平衡性, 一旦在法律关系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各方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而民商法中关于间接代理的制度赋予了委托人介入权利以及第三方的选择权, 这样能够让委托人和第三方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做相关的选择, 代理人也从中得以解放, 让交易变的更加公平。
(三) 民商法中间接代理制度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间接代理的出现造就了一批具有很强专业素养的各领域的有经验的委托人士, 并且他们的活动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在交易出现故障的时候, 因为委托人具有介入权和第三方选择权, 委托人与第三方都可以在故障发生后跨过委托人进行直接交涉活动, 使得交易发生的故障得以快速解决。这种制度既有利于鼓励交易, 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此外两种权利的赋予特别是在诉讼阶段, 可以直接以一个合同作为诉讼的争论点, 简化诉讼流程, 提高诉讼效率。
(四) 民商法中间接代理制度完善了代理理论
传统的大陆法系中只有直接代理这一概念, 只是把行纪当作间接代理, 同时与间接代理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说明大陆法系的代理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 制度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会越显得明显, 间接代理制度的出现也正是现实商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补充制度, 完善了代理理论, 更有利于法律的逻辑性。
(五) 间接代理制度是我国国际贸易接轨的保证
中国在加入WTO后, 贸易活动更加频繁,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易与个人的交易有着一定的类比关系, 代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彰显了出来, 尤其以间接代理作为主力军。作为我国活跃在国际贸易平台中的间接代理制度, 其公平性让国家间的交易活动在国家间获得共赢的目的, 也很大限度地保护了交易中各国的利益, 如果这种公平性和效益得到充分的体现, 我国的贸易地位将会持续上升, 为自身带来更多的财富, 同时也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 民商法中间接代理制度是我国与国际贸易接轨的重要保障。
五、结语
制度的建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而制度的出现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 也是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归纳过去的经验而制定的。间接代理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实践的考验, 随着商业社会的进步而获得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说明民商法中的间接代理制度作为一种经验的总结而凝结在法律中的制度为商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在我国现行的《合同法》中, 在委托合同相关的一章中定义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代理, 一种是直接代理, 分别在198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以及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两次建立相关规定。而另外一种代理形式就是间接代理, 本文就针对这种常用的中间代理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间接代理,行纪人,贸易
参考文献
[1]尹田.民事代理之显名主义及其发展[J].清华法学, 2010 (04) :11-12.
[2]陈旭峰.论商事代理[J].河北法学, 2009 (07) :10-11.
[3]陈运雄.论行纪人概念的法学界定[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06) :15-16.
间接作用 篇2
编剧:麦克·沃博MikeWerb
迈克尔·考利瑞MichaelColleary
尼古拉斯·梅尔NicholasMeyer
主演:阿诺·施瓦辛格ArnoldSchwarzenegger
弗朗西斯卡·内莉FrancescaNeri
约翰·雷吉扎默JohnLeguizamo
克利夫·柯蒂斯CliffCurtis
发行:华纳影业公司
对于不可避免的天灾人祸,我们总得面对。然而,明明是炸弹让主人公的妻儿丧命,警方却说是间接伤害,他要复仇……
勇敢而敬业的资深消防员戈登,拥有温柔的爱妻和活泼可爱的孩子,对戈登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安定和谐而美满。然而,戈登做梦都没想到——一伙哥伦比亚的左翼极端分子策划谋害哥伦比亚驻美国的大使,他们在大使外出的路上布置了威力强大的炸弹,意图将大使连同整个车队一起炸上天,在炸弹引爆的同时,恰巧经过这里的戈登的妻儿不幸双双殒命,而后警方却只是以“因意外事故引起的间接伤害”为理由草草了解了案子。
得知这个消息的戈登无疑是五雷轰顶,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自己温馨幸福的小家庭就这样在恐怖分子的炸弹下灰飞烟灭,几乎就在一瞬间,他就失去了对他至关重要的一切,而随后警方的懦弱无能更让他无法接受,求助无门的戈登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寻求正义,即使追到天涯海角也要严惩罪魁祸首以告慰惨死的妻儿。
在他的不懈追查下,戈登很快就查出此次爆炸事件的主使者——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头子“豺狼”佩里尼,并且还找到了佩里尼的妻子赛莱娜,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赛莱娜也正在苦苦追寻丈夫的下落,几经周折,赛莱娜和戈登结成了同盟,他们决定直捣黄龙,一起闯入位于哥伦比亚腹地的恐怖组织老巢……
间接作用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经CT检查并确诊的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6.3±11.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1.5 h,最长为8 d。52例患者均通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后,经CT影像及超声确诊。其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0例,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患者12例。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发热、黄疸、持续性或间歇性上腹绞痛、剧痛,实验室检测血尿中淀粉酶增高,白细胞增多等。
1.2方法
患者在检查前需常规禁食8 h,检查开始前30 min饮用水1 000 m L,检查开始前5 min再饮用水500 m L使胃和十二指肠得到进一步充盈。胃腔扩张足够也有利于胰腺呈现横位,这样胰腺及周围结构可完整地显示于多个层面。该院采用GE Optima CT660 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300 m A,120 k V。患者需采取仰卧位进行扫描,扫描层厚为5 mm,间距5 mm,螺距为1.375:1,转速为0.8 s/r。其中11例患者实施增强CT扫描,于前臂静脉采用MEDRAD STELLANT型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300 mg I/m L,1 m L/kg),注入速度为3.0 m L/s。三期扫描采用同层动态监测的触发式扫描技术,触发阈值设定:100 Hu,延迟3 s后开启动脉期扫描,动脉期扫描完成后分别间隔25 s进行门动脉期,间隔60 s进行静脉期扫描,扫描区域为膈顶到胰腺钩突下部。
2结果
2.1急性胰腺炎CT直接征象(胰腺组织自身结构改变)
扫描结果显示,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均为胰腺结构大体正常,7例患者的扫描结果显示胰腺可疑性异常,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弥漫性或局部胰腺肿大,以胰体、尾部多见。其中19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平扫结果为密度不均匀,界限模糊,增强扫描后胰腺密度稍低于正常胰腺结构,呈较为均匀的轻度强化,周围水肿明显;10例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患者的胰腺实质内显示有散在或形态不规则片状混杂密度灶,其中4例在低密度病灶内显示有气体影,增强扫描后各期低密度灶无明显增强,3例患者的胰腺实质内显示有斑状高密度出血灶影。2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显示胰腺包膜增厚、掀起,多发生在胰体尾部前方包膜,包膜和实质间有低密度液性密度影。
2.2急性胰腺炎CT间接征象(胰腺周围组织结构改变)
2.2.1胰腺周围有液体溢出胰腺周有液体溢出情况在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患者中发生较多,多数胰腺周围间隙均有发生,可见弧形、片状的低密度液体影于间隙内,在左肾前部间隙、肾后部间隙和肾周围间隙出现较多,出现“肾晕征”。3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侧肾前筋膜增厚,2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膜腔纤维筋膜组织肿大、变厚,在肾前后筋膜及胃后壁方表现尤为突出。
2.2.2胰腺邻近肠管及胃腔扩张,局限性胃壁、肠壁增厚急性胰腺炎炎性渗出,造成局部肠管麻痹,横结肠、结肠脾曲及胃腔充气扩张,局部肠壁、胃壁增厚,边缘模糊,同时十二指肠圈及胃腔局部受压移位。其中17例患者显示肠管及胃壁变化,肠管壁出现肿胀状态或肠腔扩张等充气征象,胃后壁增厚等[4]。
2.2.3胸腔积液及肺渗出性炎症炎症反应可通过淋巴从膈下引流到到胸腔内,也可从食管主动脉裂孔流入胸腔、纵隔和心包腔,还可以从胰胸膜瘘流入胸腔,造成胸膜反应,使胸腔出现积液,一般双侧受累,左侧受累较为明显,且症状较对侧为重。40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其中25例见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及双肺少许渗出性炎症,发生率约62.5%。12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均有较明显胸腔积液及肺部渗出性改变。
2.2.4腹腔积液如胰周液体的溢出可随小肠系膜及横结肠往腹腔内部流动,形成较明显腹腔积液,CT扫描结果为网膜囊或腹膜腔存在积液。腹腔积液的改变是病程好转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40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其中30例急性胰腺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改变,发生率约占75%。12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均有较明显腹腔积液。
2.2.5胰腺周围血管改变10例患者因胰腺肿大使肠系膜上静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向前移位,1例患者由于胰管破裂,胰液浸润胰腺周围的血管壁形成假性动脉瘤,增强扫描后,血管移位显示清晰,动脉期假性动脉瘤所示血瘤样扩张强化,表现为囊肿内明显强化的血管房。
2.3并发症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局部坏死组织或邻近坏死组织未能完全吸收,而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后形成假性囊肿。其中7例患者显示在左肾前间隙和小网膜腔有假性囊肿形成,CT影像显示低密度影呈薄壁囊样,且密度较为均匀,囊壁光滑,增强扫描后囊壁明显强化,而囊内密度无变化。胰腺或胰周围脓肿是急性胰腺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胰腺内显示有小脓肿或在胰腺实质外显示有突出的脓肿,CT影像显示为密度低于软组织的影,增强扫描后脓肿壁呈显著环形强化,脓腔内低密度影则无强化[5],其中见低密度气体影。
从胰腺周围相关的组织结构改变,包括胰腺周围液体,胰腺邻近肠管及胃腔扩张,局限性胃壁、肠壁增厚、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血管改变及并发症等,定义了急性胰腺炎间接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3讨论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的胰腺会因血管的扩张,增加胰腺血流量,加强血管通透性,形成胰腺间质的肿大,对胰腺的CT平扫结果可显示为体积无明显变化,但胰腺有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这时胰腺密度表现均匀或稍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后显示胰腺组织均匀度强化,胰周脂肪存在间隙,但因水肿而消失或显示模糊,脂肪组织内显示有纤条状或索状高密度影,胰周渗出液体不明显。该研究根据以上征象,发现40例患者的胰腺CT扫描结果呈现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而发现的7例可疑性异常病例主要由于不同患者的胰腺大小存在差异,若患者为轻度弥漫性肿大,采用CT影像直接征象诊断有一定的难度,需探寻胰腺CT间接征象即周围脂肪结构的变化,这种组织结构改变可明显提升诊断的准确率[7]。研究发现,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在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大,该组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占总体的76.9%。任兴备对6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后发现,水肿型胰腺炎60例,占89.6%,该研究的分析结果与其一致[8]。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CT平扫结果主要显示为胰腺密度的变化,胰腺实质内显示有点状或片状的低密度影,这种片状影为坏死部分,主要现于胰尾前缘或胰体的包膜下,部分呈泡状,局部包膜变厚或包膜内积脓,包膜掀起,由于胰包膜后期变厚,包膜掀起和积液会较为少见[9]。另外,胰腺CT平扫时实质内显示的片状高密度影为出血灶。而胰腺实质内高密度出血灶和低密度坏死灶为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的比较典型CT征象。由于胰腺组织周围缺乏完整而坚固的纤维性包膜,含胰酶的炎性分泌物能轻易突破胰腺周围的薄层结缔组织进入脂肪组织的腹膜后间隙或胰周间隙,形成由坏死组织、水肿渗出液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组成的胰周“蜂窝组织炎”,可广泛扩散于腹膜后区域的各种间隙内,也扩散至腹膜腔,甚至到达腹股沟、心包、纵隔、颈部等等远处部位[10]。假性囊肿的CT征象会显示出为卵圆形或圆形的液态肿块,包有薄层壁膜,增强扫后显示的壁较厚。假性囊肿常见于胰腺周围,在其他部位如腹腔、盆腔或纵隔也可出现,而及时采用扫描增强CT检查有助于假性囊肿并发症的发现[11]。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间接征象不仅是影像诊断的可靠依据,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能及时了解胰腺组织坏死情况,胰周受累及脓肿形成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术后治疗的依据。可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发展及脓肿穿刺定位指导,甚至可以判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急性胰腺炎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发病时较为凶险且并发症较多,CT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敏感性较强,可显示胰腺自身变化,指出胰腺出血、坏死部位及病灶破坏程度,显示胰周组织结构的受影响程度。急性胰腺炎CT间接征象在临床中有较高价值,不仅对急性胰腺炎疾病的临床诊断、病情进展程度的评估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其并发症的发现及患者预后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赵长艳,张晓林,陈永霞,等.急性胰腺炎超声间接征象的诊断价值[J].医药与保健,2014,22(2):152.
[2]彭红芬,张东友,马志娟,等.CT,MRI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649-1651.
[3]叶广坡,项和平,江安红.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诊治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2015(9):20-22.
[4]Sheu Y,Furlan A,Almusa O,et al.The revised Atlanta classification for acute pancreatitis:a CT imaging guide for radiologists[J].Emergency radiology,2012,19(3):237-243.
[5]高彦平,王小青,崔成宏.急性胰腺炎16排螺旋CT平扫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55-57.
[7]Yadav A K,Sharma R,Kandasamy D,et al.Perfusion CT:Can it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pancreatic necrosis in early stage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Abdominal imaging,2015,40(3):488-499.
[8]任兴备.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与临床[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71-72.
[9]王春友,杨明.《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解读——急性胰腺炎外科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8-10.
[10]彭世辉.CT扫描对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2):202.
间接证明分类谈 篇4
类型一:否定型命题
关键点:对于结论否定型命题,由于要证的结论为否定式,一般正面证明过程繁琐而且容易遗漏,则可以考虑用反证法.一般当题目中含点评:用反正证明否定型命题时,要特别注意将否定性结论改为肯定性结论,然后再推理证明进一步得出矛盾.
类型二:唯一性问题
关键点: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问题的方法,“唯一性”包含“有一个”和“除了这个外没有另外一个”的两层意思.在证明后一层意思时,采用直接证明会很困难,在一般情况下会采用间接证明方法,即用反证法来证明.
综上所述,满足上述条件的直线有且仅有一条.
点评:“有且仅有一条”的含义有两层:(1)存在;(2)唯一.证明存在性只需要找到一条满足的直线即可,而唯一性的证明,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还有其他满足条件的直线,根据直线经过的定点设出直线的方程,然后联立方程组,经过整理,得出矛盾,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仅有一条”.
(作者:李秀兰,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像这种不是直接证明的方法通常称为间接证明.
类型一:否定型命题
关键点:对于结论否定型命题,由于要证的结论为否定式,一般正面证明过程繁琐而且容易遗漏,则可以考虑用反证法.一般当题目中含点评:用反正证明否定型命题时,要特别注意将否定性结论改为肯定性结论,然后再推理证明进一步得出矛盾.
类型二:唯一性问题
关键点: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问题的方法,“唯一性”包含“有一个”和“除了这个外没有另外一个”的两层意思.在证明后一层意思时,采用直接证明会很困难,在一般情况下会采用间接证明方法,即用反证法来证明.
综上所述,满足上述条件的直线有且仅有一条.
点评:“有且仅有一条”的含义有两层:(1)存在;(2)唯一.证明存在性只需要找到一条满足的直线即可,而唯一性的证明,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还有其他满足条件的直线,根据直线经过的定点设出直线的方程,然后联立方程组,经过整理,得出矛盾,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仅有一条”.
(作者:李秀兰,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不是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像这种不是直接证明的方法通常称为间接证明.
类型一:否定型命题
关键点:对于结论否定型命题,由于要证的结论为否定式,一般正面证明过程繁琐而且容易遗漏,则可以考虑用反证法.一般当题目中含点评:用反正证明否定型命题时,要特别注意将否定性结论改为肯定性结论,然后再推理证明进一步得出矛盾.
类型二:唯一性问题
关键点:用反证法证明“唯一性”问题的方法,“唯一性”包含“有一个”和“除了这个外没有另外一个”的两层意思.在证明后一层意思时,采用直接证明会很困难,在一般情况下会采用间接证明方法,即用反证法来证明.
综上所述,满足上述条件的直线有且仅有一条.
点评:“有且仅有一条”的含义有两层:(1)存在;(2)唯一.证明存在性只需要找到一条满足的直线即可,而唯一性的证明,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还有其他满足条件的直线,根据直线经过的定点设出直线的方程,然后联立方程组,经过整理,得出矛盾,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仅有一条”.
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 篇5
本文旨在从人机交互界面与协同计算程序结合而构成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角度,论述了一种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结合所支持的优化云计算技术原理。图灵可计算理论[1]、克莱尼字符串形式理论[2]、冯诺依曼数字计算机体系结构[3]和图灵人工智能判定假设[4]等前人理论研究成果,是本研究的基础。间接计算模型提供的一系列好算法+间接形式化方法提供的最优化数据结构=孪生图灵机虚拟的计算程序。首先,它是对图灵可计算数在计算目标域的收敛,进而,它是对计算复杂性之NP完全问题[5]在其如何实现由P到NP深化理解和怎样实现由NP到P简化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中所涉及转化限制条件的揭示,之后,采用大、小字符串兼容的间接形式化途径,不仅是对克莱尼小字符串形式理论的优化改进,而且,还可扩展到字符串以外的处理,涉及: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等多媒体形式,以中文信息数据处理为例来介绍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基本设计构想[6]。其意义是该成果有利于从数据中心[7]到知识中心[8]优化现有的云计算[9]。
1 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角度进行探索
基因文本及其系统工程蓝图、理想分类集与信息基本定律,分别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角度,对文本基因及其表现形式或可能的人机交互界面、数据结构及其表现形式或可能的分合机理、形式信息及其内在原理或可能的变换法则三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理论探索,从而奠定本研究的认知前提或思考范式。
1.1 以汉字汉语为例描述基因文本及其系统工程蓝图
本文均限定在基因文本及其系统工程蓝图[10]这一既可间接计算又可间接形式化表达因而更加易于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的文本基因及其表现形式或可能的人机交互界面的范围来讨论。
由图1可见,汉字汉语有两类基因文本,即可视为子全域元素的汉字基本笔画和汉语单音节字,其特征是可且易枚举,这是简单的基础文本;可视为超子域元组的汉字及偏旁部首和汉语的言即字及语即各级字组(繁杂的衍生文本),其特征是经过理想分类之后放在孪生图灵机双列表中不仅可能而且容易进行有针对性地搜索。试问:笔者凭什么能够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图1所述的与优化数据结构和好算法配套而组成的文本基因系统工程蓝图告诉了我们这样几个道理:它揭示了“文本全域=子全域+超子域”涉及“目标域=已知域+未知域”这样的优化数据结构,并指明了“未知域=目标域-已知域”这样的可导向很好算法的收敛策略。前一个公式描述的是理想分类集,后两个公式描述的是广义和狭义的信息方程。
其中,根据{基本笔画}可构造{各类偏旁部首}进而可构造{单音节字},根据{单音节字}可构造{各级字组}。该两类汉语文本基因及其构造原理,结合下述理想分类集(图2)、信息基本定律(图3)和孪生图灵机(图4),便可以导出一套高效处理图1所述基因文本及衍生文本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方略。
下面介绍理想分类集[11]及其蕴含的信息基本定律以及如何通过细分最优化数据结构而可导出形式信息处理的最佳方略。
1.2 以二进制数为例描述理想分类集
由图2可见,笔者对Σ*={ε,0,1,00,01,10,11,000,001,010,011,…}所做的理想分类:单一集合、分层集合、标志集合以及原先不做这样细分的杂多集合(即Σ*)。笔者以二进制数为例这样来描述理想分类集,不仅可揭示其中蕴含的信息基本命题,而且,还可通过这种细分为进一步最优化各类数据结构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略,更重要的是:这样论述理想分类集可做到言简意赅,对识别、理解和表达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理1:最优化理想分类集是把通常的集合进一步区分为两大类型,即:杂多集合与理想集合,其中,前者,包含康托集合与广义集合(即群体,涵盖个体的自然分布或无组织群体、自组织群体和他组织群体);后者,包含单一集合、分层集合和标志集合。可最优化的理想集合是本文探讨的一个研究重点。
定义1:单一集合是只涵盖单一元素的集合。以二进制数为例的单一集合,即:{0,1}。以十进制数为例的单一集合,即:{0,1,2,3,4,5,6,7,8,9}。由其元素的复制和重组而派生的元素组合(简称:元组),因为不超出其单一元素基因文本符号可能的排列组合范围,而仅仅是其基本元素复制和重组所造成的结构变化,且仅仅是复用或重用的数量在总量上的增长或者在基本序位关系上的变换,因此,它被形象地命名为子全域,其特征在于单一集合或子全域的元素的数量确定而不重复,其辖域内元素的顺序和位置(简称:序位关系)均具有唯一守恒的特性。
1.3 以理想分类集为例描述信息基本命题
1.3.1 第一信息基本命题
定理1:子全域元素的“序位关系,唯一守恒”。子全域可作为测量和计算超子域的基准参照系,即:单一集合可规范分层集合的元组进化发展。
定义2:分层集合是基于上述单一集合而通过复制和重组而逐层进化派生的。它决定各个层次的元素构造元组的可能,其特征是进阶层式化。以二进制数为例的分层集合,即:{0,1}、{00,01,10,11}、{000,001,010,011,110,101,100,111}、…。其进化发展阶梯上各个层次形式(简称:进阶层式)包含由单一集合直接复制过来的第一进阶层式,通过其元素及元组的不断复制和重组进而派生出后续第二、第三、第N进阶层式及其元组的进化发展过程,其特征在于分层集合及其元组的序位关系均不重复,各进阶层式及元组不仅数量确定而且其相互之间的序位关系均具唯一性。因而,分层集合的各进阶层式可作为枚举或优化搜索其中蕴含各个成分——元素及元组的应对参照系。
定义3:标志集合,是自然人主体和计算机代理根据特定的目标从单一集合与分层集合中选择设订的范围或领域,又称:目标域。它是自然人主体及其计算机代理协同选订的特定目标范围某些具体的单一集合和相应的分层集合中某些具体的进阶层式所构成的集合。例如,本文介绍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选订的{二进制数}、{十进制数}、{英文字母}、{中文笔画}和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或与之配套或与之等价的各类标志集合,如特定年龄段学生必须熟悉的一定数量的{单音节字}以及记录{通用常识}和{专用知识}的进阶层式化{汉语字组}——等价于与之相应的{英语的词与词组},其特征在于标志集合或目标域所涉及的基准参照系是确定的而其应对参照系各个进阶层式是可确定的,尽管其中的未知域元组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已知域元组具有确定性,所以,容易选订最优化数据结构和最好算法,从而,可显著地加速目标域内各个进阶层式元组的枚举和搜索的进程。这有利于优化汉语及中文信息处理的双文双语化进程,优化基于统计的机译新策略。
1.3.2 第二信息基本命题
定理2:超子域及其各个进阶层式的元组,含子全域元素,一旦具体的目标域元素及元组出现两个序列的对应数据,无论它们属于已知域,还是未知域,只要可做到“同义并列”(含:同意并列)且满足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那就可在不同类型的两个序列的对应数据形式之间做预约的相互转换或彼此替代。
由图3可见描述子全域元素与描述超子域元组虽然均满足特定的序位关系唯一守恒的第一信息基本命题且具有异义排列序趣简美的特征,但是,与第二信息基本命题相比较,则分属两个等级,前者是最基本的,后者在图3所示的一组基本法则中虽然位居第二但与其配套的另外三个法则相比较之所以具有更突出的地位,其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普适性和关键作用。因为,第二信息基本命题是相互转换的基本法则,简称“同义并列、对应转化”法则。代数的恒等变形所依据的是这个法则。生成句法基本公式(即S=NP+VP)所依据的当然也是这个法则。像这类满足第二信息基本命题的例子还很多(1)。如果说单一集合和分层集合共同确定的主要是唯一守恒的序位关系,即:基因文本(2)所记录的可用真值方式来判定其子全域元素以及超子域各个进阶层式及其元组的序位关系,那么,把它称之为广义的基因文本(简称:广义文本(3))记录的本真信息就是表达恰当且可理解的。因为,无论是对未做进一步细分的杂多集合,还是对已做过精细划分的标志集合,在本质上都是基于上述的单一集合和分层集合才能做到更透彻的理解和更恰当的表达。
2 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的结合
因间接计算模型具有计算机代理与自然人主体之间既可分又可合的分布计算与并行计算的基本特征,加上和与其配套的间接形式化方法一道共同构成的孪生图灵机恰似一个天平,即:左列表id(以自然数顺序代码构成)数据结构类型,就像订制的标准化计量砝码,而与之一一对应的右列表ge(以预留格的位置及其相应)数据结构类型,则像等待被称量的任意个性化物品,在此,所不同的就是天平及其砝码和被称量“物品”是虚拟的。因此,可用天平法则来称谓第二信息基本命题(4)。由此可见,第二信息基本命题是构建孪生图灵机的理论依据。
由图4可见,左边a是由并行的两图灵机组成的一个虚拟的孪生图灵机,中间b和右边c均可视为左边a的等价形式,且各具特征:其中,b描述基于“同义并列、对应转换”法则而建构的天平式计量转换装置,其构造原理由实施例c描述的基于可穷举汉语单音节字的文本符号有限集来说明。遵循定理2而构造的“双列表”经过广义双语文本的理想分类可实现:数与字之间或机与人之间的合理分工与高度协作,故具有可分可合的协同智能计算特征。其运行方式可达到标准化与个性化融为一体的使用效果。图4所示的a、b、c三种基本形式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各类数据的“双列表”)都是由左右对称的虚拟表(VT&L和VT&R)所组成的;而a、b、c三种基本形式又各有其自身独特性:并行计算模型a是纯二进制数设定的可计算数上限;分布计算模型b是左列表十进制数和右列表可计算格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体现,以虚拟ge格的形式来进行虚拟计算,进而,可为协同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结构提供一系列通用的转换平台;虚拟云计算模型c是左列表十进制数和右列表可间接计算的单音节字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体现,是以汉语为例所体现的间接计算模型与间接形式化方法的结合。这就是图4从a到c逐渐收敛的孪生图灵机原理。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为最优化数据结构和好算法的选用提供一个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平台。因为由a到b再到c可计算数的上限是在依次逐步收敛的,最重要的是b和c两类虚拟的孪生图灵机的结合不仅可让间接计算的文本数据有很好的收敛性,而且,还可为算法的优选和数据结构的优化以及进一步为作广义文本的理想分类提供典型实施例。因此,可以说,由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的结合而成的孪生图灵机是定理2的模型化,其中b模型是抽象的具有普适性的宏观模型,c模型是以汉语为例而展示的具有实用性的微观模型。
引理1(第二信息基本命题形式化:目标域的信息方程):当基准参照系和应对参照系都确定时,其中因为存在“目标域=已知域+未知域”,所以“未知域=目标域-已知域”至少存在分布解,其所指的元组在应对参照系中的序位关系通常是便于枚举或搜索的。实际结果是可由查全率、查准率和重用率及复现率来严格检验衡量。目标域的信息方程可被视为形式化的第二信息基本命题,因为它实质上是天平法则在有限目标域范围内的变换,即在可预知结果(恒等式)的情况下寻找方程式的求解途径。数学表达式Iu=Id-Ik即目标域的狭义信息方程。
3 以汉语处理为例描述协同智能计算系统
下面笔者以中文信息数据结构优化处理为例来介绍实用的虚拟孪生图灵机的一个典型实施例。它是一个典型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其基础和核心是笔者结合中文信息处理的实际需求而构造的一个数据库,它就是基于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相结合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因良序化数据结构自然蕴含着很好的算法,故汉语的单音节字和由它组合衍生的各级字组,一方面,可发挥计算机处理标准化形式信息自动生成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可发挥自然人熟悉个性化形式信息处理的习惯,即可从自动采集的数据中进一步遴选出汉语使用者普遍认可的语辞作为解释汉语单音节字即言的各个具体义项的用例字组,作为进一步进行计算机辅助系统自动计算和统计的基础。
由图5可见,左边呈现的是可并行计算的一系列虚拟孪生图灵机,中间呈现的是可且易计算的矩阵(m n)及线性方程组(∑amnxn=bm),而右边呈现的则是已经间接形式化的言(字)和语(字组)及其相互关系。语(字组)此处即辞语(即相当于英语的词和短语或词组)均由言即字逐级组合派生而来。分布函数公式A=(∑nixi)[15]涉及广义集合(A)以及标志集合(nixi)如{单音节字}通过查询以{基本笔画}为例的单一集合可构成以{偏旁部首}为例的分层集合,反之可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获得并统计目标域标志集合的具体标志值和个体数。
以下结合图5对该言和语的关系数据库实例作具体说明:
首先,在图5所示的数据库中,目标域不仅实现了言(字)和语(字组)及其相互关系的间接形式化,而且,可随时进行间接计算,无论是枚举,还是搜索,都非常方便、准确而高效。也就是说,图5所表示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不仅其“检全率”和“检准率”均有质量保证,而且其“重用率”的计算和统计也十分方便、准确和高效。这既是引理1的应用实例,也是可用于对引理1进行验证的实施例。具体操作可在目标域进行。
接着,必须指出该数据库,对于计算机而言,就是一系列标准化的孪生图灵机;对于自然人而言,则主要是数字计算机辅助工具平台。它之所以特殊而可称之为是一种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理由主要在于其核心涉及一系列具有协同智能计算本质的虚拟的孪生图灵机,因定理1与定义1以及定理2和定义2与定义3以及引理1的指引或揭示,隐藏在杂多集合中通常是视而不见的三类细分的优化数据结构,以及同时隐藏在一系列左列表之中可说是数学家们早已发现的各类好算法,均可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孪生图灵机原理由“非显而易见”(NP问题只是其特例)转化为“显而易见”(P问题也只是其特例)。这样,笔者对汉语的言(字)和语(字组)的关系进行的间接形式化处理的意义,就能逐步地被习惯于直接借用基于小字符集或小字符串处理的已有各种程序语言表达方式来试图直接把汉语做分词处理的同行们所理解。最后值得提及的两点:I因为,根据以汉语为例的普通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断定:用基于“言本位”的语言科学原理来处理大、小字符集的方式,均可采用孪生图灵机的间接计算模型以及间接形式化方法,故中文数据处理不必再非借用处理小字符集的做法不可。II因为,现有的各种汉语分词方法均不可能做到十分彻底,即所谓分词充其量只可做到接近“标志集合”似的分类,不可能做到“分层集合”那样彻底。
由图6可知,“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八类数据均可基于双列表而间接形式化。此类虚拟孪生图灵机具有的(双列)表格化、(左列)数字化、(右列)字组化,就是间接形式化方法及其处理装置所具有的“三化”功能。而在图6中所示的“文”即广义文本,“义”即:孪生图灵机、双列表、序位恒等式协同记录(理解或表达)的序位关系。
4 结论
本文所谓孪生特指间接计算和间接形式化结合具有的孪生特征或基本属性。它刻画“孪生图灵机虚拟计算程序=间接计算模型提供的一系列好算法+间接形式化方法提供的最优化数据结构”的本质属性。其关键步骤:由a到b利用间接计算模型对图灵可计算数在计算目标域内进一步形式化收敛以保证提供一系列好的算法,由b到c对计算复杂性之NP完全问题在其如何实现由P到NP深化理解和怎样实现由NP到P简化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中涉及的转化限制条件“N可有可无”的内涵加以揭示,即做间接计算和间接形式化表达。其中,采用大、小字符串兼容的间接形式化方法涉及数据结构的最优化处理,这不仅是对克莱尼字符串形式理论的优化改进,而且还可扩展到小字符串以外的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等多媒体形式以及广义文本即各类形式信息的计算机辅助处理。
综上所述,可见:间接计算模型可提供目标域内最佳路径或最好算法,间接形式化方法可提供目标域内最优化数据结构,两者结合构成计算机代理(系统)与自然人主体(用户)互动的协同智能计算程序(5),加上基于知识本体的高校学科建设在“教、学、研、用、管”各类活动的支持下而不断优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即可获得一个理想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从而可为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特例——云计算乃至云端计算及其所涉及的分布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提供一种更高水平的协同智能计算,可实现从数据中心到知识中心的最优化的云计算。(6)
摘要:本文旨在从人机交互界面与协同计算程序结合而构成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角度,论述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结合所支持的优化云计算技术原理。本文在系统回顾图灵可计算理论、克莱尼小字符串形式理论、冯诺依曼数字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图灵人工智能判定假设等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对主流数字计算机通用范式影响的基础之上,着重介绍了笔者设计的间接计算模型和大、小字符串兼容的间接形式化理论,并以中文信息数据为例介绍了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原型的设计构想。其意义是该成果有利于从数据中心到知识中心优化云计算。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浅析 篇6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s Theory) 是由英国哲学家J. L. Austin于1962年出版的名著《论言有所为》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中提出。在此书中, 言语行为被定义为, 通过言语本身实施行为。随后, 在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 在《言语行为》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一书中, 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充实与完善。
二、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Searle (1969) 认为, 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 现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1) 提出理由或办法; (2) 道歉; (3) 让对方放弃请求; (4) 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意义; (5) 回避; (6) 引用经典。接下来, 对这几类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一一的分析和讨论。
(一) 提出理由或办法。在说话者拒绝对方的提议或请求时, 给出其拒绝的理由或是提供其他办法。因为, 在说话者给出拒绝言语时, 拒绝的原因多是非个人的, 无法控制的或是不稳定的。说话者相信, 给出合理的好理由, 更能减轻愤怒和厌恶。据调查显示, 理由或其他办法经常同时出现在间接拒绝言语中。例如:A:这周末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 要是有人能帮我就好了。B:我很乐意帮忙, 可是, 我早就和妈妈约好要去办事, 你找小李帮你吧。
(二) 道歉。说话者对于对方的提议或请求, 在无法接受的情况下, 用道歉来表达歉意和遗憾。例如:A:能不能帮我把这本书还给小李? B:对不起, 我有急事, 实在来不及了。
(三) 让对方放弃请求。说话者尝试通过一些手段, 让对方放弃自己刚刚提出的请求。
1. 要求回报
说话者回答对方提出请求时, 说出如若答应请求, 对方会付出的代价, 以此让对方主动放弃自己刚刚所提出的请求。比如:A:去帮我把这几页资料复印一下吧。B:100块钱一张。
2. 威胁或发声明
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 威胁或发声明告诉对方, 请求之事对听话者没好处。例如:A:张经理, 我想要调一下工作岗位, 我不喜欢现在做的事情。B:别的岗位不一定适合你。
3. 究既往之过
说话者在表达间接拒绝时, 指出对方在过去所表现过的言行上的不恰。例如:A:把你电脑借我用一下, 可以吗? B:上次我向你借手机, 你都没借我。
4. 批评请求行为或请求人
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在表达间接拒绝时, 对对方批评请求行为或是甚至对请求人提出批评。例如:A:你把地板上的污渍擦一擦不行吗? B:你怎么不知道擦呢, 非让我擦?
5. 侮辱或攻击对方
这一形式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表达出的意思非常明确, 而且不友好。说话者在拒绝时, 对对方进行侮辱或攻击。例如:A:爸爸, 帮我把这个玩具修修吧? B:去, 一边儿待着去, 我忙着呢。
(四) 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意义。说话者交际时, 字面意义是接受, 但是, 言外之意却是拒绝。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是, 对方要求自己的事情, 自己主观感兴趣或愿意去做, 但是客观情况不允许。例如:A:通融一下, 让我进去吧。B:我是想让你进去, 可是公司规定不允许。
(五) 回避。说话者作答时, 有意躲避对方请求的事情, 不作正面直接回答。回避, 是一种间接策略, 但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例如:A:这是由于什么考虑呢? B:哎呀, 这个这个我还不好给你回答。
(六) 引用经典。说话者通过引用经典来回答对方, 表达一定的哲理。例如:A: 学习太累了, 这是何苦呢? B: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呀!
三、总结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体现。如何在拒绝别人的同时, 又不让对方觉得尴尬难堪, 有时候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 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了六类, 并逐一分析, 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帮助, 使其交际顺利、成功的进行。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频繁出现。在拒绝时, 为了达到礼貌, 人们常常采取比较委婉, 间接的拒绝方式, 即“语言越间接, 就越礼貌”。本文基于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理论, 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阐述分析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类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2001.
小议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篇7
一、找准引导词, 关键第一步
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 引导词共有三种: (1) that; (2) if/whether; (3) 疑问词。
当直接引语为陈述句时, 变为间接引语时引导词用that。例如:
The doctor says: “The patient must take the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The doctor says (that) the patient must take the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当直接引语为一般疑问句时, 变为间接引语时用if或whether。例如:
Maria asked:“Do you still want to live here, Tom?”
→Maria asked Tom if/whether he still wanted to live there.
当直接引语为特殊疑问句时, 变为间接引语时用本身的疑问词。例如:
Li Ping asked me, “What are you doing?”
→Li Ping asked me what I was doing.
二、陈述句语序
在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 直接引语无论是陈述句或疑问句, 一律都用陈述句语序。例如:
The teacher asks Jane, “Are you hungry?”
→The teacher asks Jane if/whether she is hungry.
当间接引语的疑问词作主语时, 语序不变。例如:
She asked us:“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She asked u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三、人称的变化
直接引语为第三人称, 变为间接引语后, 人称不变;主语为其他人称 (第一, 第二人称) , 变为间接引语后, 人称要做相应调整。例如:
Tom thinks, “He isn’t good at English.”→Tom thinks that he isn’t good at English.由此可总结出人称变化的规律 :一随主 ; 二随宾;三不变。其中一, 二, 三分别指直接引语中的第一, 第二, 第三人称;主宾分别指主句中的主语和宾语。
四、时态的转化
主句是一般现在时或将来时, 间接引语的时态不变。主句是一般过去时, 间接引语一般改成过去的某种时态。具体情况可参照下面表格中的规律。
现举例说明:He says:“I’m tired.”
→He says (that) he is tired.
要特别注意的是:不管主句是什么时态, 直接引语表示自然科学和客观真理之类的, 改成间接引语时均用一般现在时。例如:The teacher told us,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The teacher told us (that)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shall should now today then that day
五、关键词的转换
当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时, 直接引语中的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及某些词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规律一般是:
注意:如果在当天转述, today, yesterday, tomorrow, there, come等不要改变。
现举例说明:Jane said:“These exercises are easy.”
→Jane said (that) those exercises were easy.
六、特殊句型, 特别对待
1.当祈使句变为间接引语时, 要用不定式表示, 句型为ask (tell, order) sb. (not) to do sth.。 例如:He said to her:“Don’t openthe door.”
→He told her not to open the door.
2.带 有let的 祈使句 (表请求 、建议或命令 ) 变为间接引语 时, 主语后用其他动词表示相应的意思。 例如:He said:“Let’smake a plan.”
→He suggested making a plan.
→He advised them to make a plan.
七、引述动词
直接引语为陈述句, 改为间接引语时, 引述动词常用say, tell等。直接引语为疑问句, 变成间接引语时引述动词常用ask, wonder等。
间接模式映射组合算法研究 篇8
网络中的数据源之间存在大量映射关系。图1给出了一个数据共享网络的拓扑结构示意图。当数据源E需要获取集成模式下的数据时需要将E上的查询通过E到C、C到A和A到集成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转发到集成模式上。当E到集成模式的映射路径不唯一时,返回的数据结果可能不同。在数据交换中,为得到可靠的数据,需要得到所有映射路径,当数据源规模庞大时,执行的代价很高。尤其当某个节点,例如C离开网络时,E到集成模式的映射路径将断开,此时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映射组合可以较好的解决该问题,通过预先组合映射路径上的映射,可以直接得到数据交换对象之间的映射关系,节省查询在映射链上传递带来的开销。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需求的变更以及系统的更新换代,数据源间原有的直接映射演变成了间接映射,在映射组合时需要间接映射带来的影响。大部分组合映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直接映射[1,2,3,4,5],包括基于逻辑的方法、基于约束关系的方法以及模式转换的方法[5,6,7]等。基于转换的方法需要定义复杂的模式转换操作,不支持包含复杂模式结构元素组合运算的间接映射;现有的非直接映射的研究主要考虑目标和源模式之间的非直接映射定义以及基本操作[8],而很少考虑组合问题。
Yu和Popa等讨论了嵌套关系模式下基于SOtgd[3]的映射组合问题。提出一种映射组合算法,支持嵌套模式。Nash等[4]研究了非source-to-target情况下一阶逻辑约束描述的映射组合问题。Berstein等研究了非source-to-targe下的映射组合问题[9],扩展了Nash和Fagin等的工作。映射组合的求解主要采用逐步消除中间模式符号(记为BECA)的方式,然而Berstein等也说明了某些情况下中间模式可能无法完全被消除,此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组合映射,主要原因是间接映射的存在。本文主要研究间接映射的组合机制,给出了间接映射的组合算法和实验分析。
2 映射组合概述
定义1令R1、R2为二元关系,R1和R2的组合R1°R2定义为二元关系:,“°”为组合运算符号。
令Inst(M)表示映射的实例,下面利用二元关系Inst(M12)和Inst(M23)来定义映射M12和M23的组合。
定义2[3]令为两个映射模型,其中S1,S2,S3两两没有公共元素符号。当Inst(M)=Inst(M12)°Inst(M23)时,映射为M12和M23的组合映射,满足,其中Ii为模式Si的实例,1≤i≤3。
图2给出了以S2为中间模式、S2的实例为中间实例的直接映射组合,实现在已知M12和M23的情况下S1和S3的直接数据交换。
3 间接映射定义
间接映射是指源模式的某个或若干节点的实例经过一定的代数运算后映射到目标模式的某个或若干节点实例的代数运算结果上,如图3所示。
在映射[1]中,方框中的节点实例经过代数运算后整体映射到目标模式的一个元素的上。下面给出代数运算定义。
定义3间接模式元素关联定义为具有间接映射关系的模式元素的关联关系集合。令φS为S的公式集合,Si为S的Scheme,则代数运算具有下面的四种形式,这里用模式来代替对应的实例集合:
(1)并集映射:具有类似的形式
(2)笛卡尔积映射:
(3)投影映射,表示为:
(4)选择操作映射:
令为模式元素的代数运算操作符,间接映射下的源模式公式可表示为:。以图4为例,M12表示为:
4 间接映射组合机制
考虑图4给出的映射关系,虽然M12和M23有公共的模式S2,但无法根据M12和M23直接建立S1到S3的映射关系,更无法直接给出组合映射的表达式。如果直接进行组合,S1只能映射到S3某个元素的一部分,在数据交换时,需要S2下实例的参与才能得到S3下完整的实例,因此根据直接映射组合进行数据交换时可能丢失信息。本文提出算法的主要思想是构建一个可进行直接映射组合的扩充模式,并保证该模式实例与原有模式的实例在广义同态函数下同构。采用基于中间模式的模式元素数据回流策略,定义扩展模式,实现间接映射的组合。相比BECA方法,数据回流能够消除中间模式的影响。
定义4令为包含间接映射的映射模型,其中为形如的公式集合,从S到T为广义sound类型映射[10]。令DomM(S)为S的映射域,Dom(T)为T的有效域,有。令T参与间接映射的变量集合为yIn,S参与间接映射的变量集合为xIn,构建S下的虚拟元素集合yIn-xIn。如图5所示,记得到的新源模式为S′,则可以在映射域DomM(DomM(S))上建立T到S′的直接映射。若表示S′到T的映射,则记为的逆映射,虚拟元素的构建过程称为模式元素回流过程,简记为模式回流。
定义5令S1,S2,S3为两两没有公共符号的模式,为间接映射。根据定义4.12构建包含虚拟元素的新的源模式S′1,得到映射,同时根据逆运算构建新映射,得到新的映射模型为。若,即满足:,则称M为M12和M23的组合间接映射。
5 间接映射组合生成算法
图6中,虚线给出了新模式元素与中间模式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当源模式S1添加虚拟元素成为S′1时,可直接建立S′1到S3的组合映射。同直接映射不同,数据交换时,中间模式的部分元素对应的数据将首先回流到源模式下,在源模式和目标模式的数据交换过程中存在反向数据流动。
5.1 组合算法
基于模式回流的间接模式映射组合的算法(ElementsBackbasedMappingCompositionAlgorithm,简记为EBMC):
Algorithm EBMCInput:映射
Output:映射。
(1)初始化和。对和中的变量和关系进行重命名操作,保证不存在名称相同的变量和模式名称。
(2)数据回流和虚拟元素构建。若存在S1到S2的映射:andS2到S3的映射:,满足,则对所有满足条件的i,取投影操作,得到属性集合E={E1,…El},其中Ei为操作得到的属性集合。
将Ei添加到S1中,并与其对应的进行属性组合,该过程为一个模式回流过程。
(3)S12、S23构建。初始化两个空集合S12、S23,假定的蕴涵式形式为:
将每个中的公式,添加到S12中,类似的处理,得到包含的公式集合S23。对每个S12中的公式,其中x为全称量词量化变量,xj为x上的项,1≤j≤k。
用k个包含原子公式的蕴涵式来替换每个S12中的χ,得到:
(4)S12、S23组合。取S23中的形如ψ※γ的公式χ,对ψ中存在的每个R(y),通过如下步骤用S′1上的原子公式替换R(y)。
令为所有S12中的公式,且其右侧包含R,
若S12中不存在该公式则从S23中移除χ;
否则对的变量进行重命名,使其不与χ中的变量名称重复;
从S23中移除χ,通过如下方式添加p个公式到S23中:将χ中的所有R(y)替换成φi,并将结果添加到S23中(1≤i≤p)。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S23中的所有公式左侧的子模式符号都来自于S1。
(5)构建M13。令S23=(χ1,…,χr),其中χ1,…,χr为前面得到的蕴涵式,则,其中zi为χi出现的所有变量,1≤i≤r。。
算法给出的组合映射的生成前提是需要维护一个新的源模式,而该模式在其他组合映射中可能无法直接使用,但在大规模数据交换情况下,维护该扩展模式能够提高数据交换效率。
5.2 复杂度分析
令S1、S2和S3所包含的模式元素个数分别为N1、N2和N3,并令初始化和的重命名操作复杂度为O(N1×N2×N3)。
令S2到S3以及S1到S2的映射集合包含的映射元素分别为N23和N12,N12和N23都是原子模式元素(未参与组合运算)的个数。于是模式回流中需要构建的虚拟元素个数为N23-N12,得到构建虚拟元素的复杂度为O(N23-N12)。
组合过程的复杂度由和中所包含的原子公式数量确定。令包含的形如的公式的个数为N 12C,而每个ψi包含的原子公式为n12i个,得到的原子映射集合元素为N 12C×n12i个。若中形如的公式个数为N 23C,其中ψi为原子公式集合,则替换过程中需要匹配的原子公式对的数量为N 12C×n12i×N 23C。于是组合过程的复杂度为O(N 12C×n12i×N 23C)。由此得到模式回流策略下,组合映射生成算法的复杂度为:O(N1×N2×N3)+O(N23-N12)+O(N 12C×n12i×N 23C)。
而直接映射组合过程的复杂度为O(N1×N2×N3)+O(N 12C×n12i×N 23C),二者都是多项式级的复杂度
6 实验分析
考虑图4给出的情况,对S1到S3的数据交换效率进行实验分析,对比在不同数据实例规模下,根据非间接映射组合以及间接映射组合进行S1到S3的数据交换过程执行时间。实验数据库为Oracle,记录读写时间是记录规模与属性数量的增函数。
在非组合映射情况下,S1的数据实例{I1}根据映射M12转换到S2下,记为{I2},{I2}再根据M23转换到S3下,得到{I3}。数据读写主要发生在三个模式之间。在组合映射情况下,采用回流策略,S2部分属性的数据实例首先回流到S1下,得到新的数据实例{I′1},然后根据组合映射M13得到S3下的数据实例{I3}。图7左侧给出了不同数据实例输入规模下,数据交换执行时间的对比。
下面考虑BECA与EBMC的对比,BECA方法通过代数运算来逐步消除中间模式元素,核心思想是通过等价替换,将中间模式的符号尽量的替换成目标和源模式下的符号,因此,消除的模式元素可能分别包含了目标和源模式下元素。实验给定目标模式、源模式以及参与间接映射的中间模式元素规模,令BECA方法中可能参与消除的模式元素数量服从均匀分布,回流模式元素的数量由EBMC算法的第(2)步确定。图7右侧给出BECA消除中间模式元素数量与EBMC模式元素回流数量的对比。
7 结束语
间接映射组合过程中,中间模式对BECA与EBMC两种方式得到组合映射的影响基本相同。同时,EB-MC中回流的元素基本上等于BECA中未消除的元素数量,但IMCA能够完全消除中间模式的影响,实现真正意义的组合。
参考文献
[1]Madhavan J,Halevy A Y.Composing Mappings Among Data Sources.VLDB03,Berlin,Germany,ACM,2003,572-583
[2]Nash A.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学位论文.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6.
[3]Fagin R,Kolaitis PG,Popa L.Composing Schema Mappings:Second-Order Dependencies to the Rescue.ACMTODS,2005,30(4):994-1055
[4]Nash A,Berstein PA,Melnik S.Composition of Mappings Given by Embedded Dependencies.PODS2005,Baltimore,Mary-land,USA,ACM,2005.
[5]McBrien P,Poulovassilis A.Data Integration by Bi-Directional Schema Transformation Rules.ICDE03,Boston,USA,IEEE,2003,227-238
[6]Bo.M,Kittivoravitkul S,Lazanitis C,et al.AutoMed:A BAV Data Integration System for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CAiSE04,Riga Latvia,Springer Verlag LNCS,2004,82-97
[7]Bo.M,McBrien P.Comparing and Transforming Between Data Models via an Intermediate Hypergraph Data Model.COMPUT-ER SCIENCE,2005,373069-109.
[8]LiXu,Embley D W.A Composite Approach to Automating Direct and Indirect Schema Mappings.Information System,2006,31(8):697-132
[9]Berstein PA,Green TJ,Melnik S.Implementing mapping composition.VLDB Journal,2008,(17):333-353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篇9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思维方式.
1. 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表示为:
[[P⇒Q1]→[Q1⇒Q2]→[Q2⇒Q3]→…→[Qn⇒Q]]
说明 (1)综合法格式:从已知条件出发,顺着推证,由“已知”得“推知”,由“推知”得“未知”,逐步推出待证的结论. 它的常见书面表达形式为“因为……,所以……”或“[⇒]”.
(2)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此法的特点是表述简单,条理清晰.
(3)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明确地表示出来.
例1 设[x、y、z]均为正实数,且[xyzx+y+z][=1],求证:[x+yy+z2].
分析 本题需先将条件变形,再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
证明 ∵[xyzx+y+z=1],∴[x+y+z=1xyz].
∴[x+y+zy=1xyz⋅y=1xz].
即[xy+y2+yz=1xz],
∴[xy+y2+yz+xz=1xz+xz2],
即[x+yy+z2].
点拨 这个问题有点巧妙,为了应用均值不等式,不仅从已知条件和要证的结论中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而且灵活地添项,使得证明过程格外简洁.
2. 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表示为:
[[Q⇒P11]→[P1⇒P2]→[P2⇒P3]]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说明 (1)分析法的思维特点: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求它的充分条件. 分析法是“执果索因”,一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因此分析法又叫做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分析法格式:“要证……,只需证……”或“[⇐]”.
例2 已知[Δ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记[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求证:[1a+b+1b+c=3a+b+c].
分析 从待证等式不易发现证明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直接从待证等式出发,分析其成立的充分条件.
证明 要证[1a+b+1b+c=3a+b+c],
只需证[a+b+ca+b+a+b+cb+c=3],
即证[ca+b+ab+c=1],
也就是证[cb+c+aa+b=a+bb+c],
即证[c2+a2=ac+b2].
∵[Δ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
∴[B=60∘].
由余弦定理,有[b2=c2+a2-2cacos60∘],
即[b2=c2+a2-ca],亦即[c2+a2=ca+b2].
因为[c2+a2=ca+b2]成立,
所以[1a+b+1b+c=3a+b+c]成立.
点拨 分析法是思考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减少分析问题的盲目性,容易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分析法证明的步骤是:未知→需知→已知,在表述中“要证”“只需证”“即证”这些常用词语是不可缺少的.
3. 分析综合法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 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若由[P]可以推出[Q]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
用[P]表示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上述过程可表示为:
[ [P⇒P1→P1⇒P2→⋯→Pn⇒P]
[⇓]
[Q⇒Q1→Q1⇒Q2→⋯→Qm=Q]]
说明 分析综合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以分析法为主寻求证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证题过程.这是因为,就表达过程而言,分析法叙述繁琐,文辞冗长;综合法表述简单,条理清晰.因此,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达.另一种是将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用来证明某些更复杂的问题.
例3 设[a、b、c]均为大于1的实数,且[ab=10],求证:[logac+logbc4lgc].
证明 要证[logac+logbc4lgc],
只需证[lgclga+lgclgb4lgc],
又[c>1],∴[lgc>0].
∴只需证[1lga+1lgb4],
即证[lga+lgblgalgb4].
又∵[ab=10],∴[lga+lgb=1].
∴只需证[1lgalgb4].
又∵[a>1],[b>1],∴[lga>0],[lgb>0].
∴[0 ∴[1lgalgb4]. 因为[1lgalgb4]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点拨 粗略一看,这里好像纯粹是分析法,其实不然,中间还同时使用了综合法. 一般地,证题时每一步到底使用何种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是看证题的需要,有时是综合中带分析,有时是分析中带综合,或者综合与分析相互渗透. 例4 在两个正数[x]、[y]之间插入一个实数[a],使[x]、[a]、[y]成等差数列,插入两个实数[b]、[c],使[x]、[b]、[c]、[y]成等比数列.求证:[a+12b+1c+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联合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来证明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同时从已知条件与结论出发,寻求其间的联系. 证明 由条件得,[2a=x+y,b2=cx,c2=by.]消去[x]、[y], 即得[2a=b2c+c2b]且有[a>0,b>0,c>0]. 要证[a+12b+1c+1], 只需证[a+1b+1c+1], 又[b+1+c+12b+1c+1], ∴只需证[a+1b+1+c+12], 即证[2ab+c]. 而[2a=b2c+c2b],只需证[b2c+c2bb+c], 即证[b3+c3=b+cb2+c2-bcb+cbc], 即证[b-c20]. 因为[b-c20]显然成立, 所以[a+12b+1c+1]成立. 点拨 比较复杂的问题要求分析法、综合法交互运用,但表述要自然清晰、简洁明了.本题对数列知识、均值不等式的运用和代数式的恒等变形都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二、间接证明 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数学家最有力的一件“武器”.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说明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的过程如下:肯定条件[p]否定结论[q]→导致逻辑矛盾→“既[p]又[¬q]”为假→“若[p]则[q]”为真. (2)反证法证明的步骤如下: ①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原结论的反面为真. nlc202309040930 ②归谬:从假设和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系列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矛盾的结果. ③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假设不真,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 (3)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等. (4)宜用反证法证明的题型有:①一些基本命题、基本定理;②易导出与已知矛盾的命题;③“否定性”命题;④“唯一性”命题;⑤“存在性”命题;⑥“至多”“至少”类的命题;⑦涉及“无限”结论的命题等. 例5 若[a、b、c∈0,2],则[a2-b,b2-c,][c2-a]不可能都大于1. 分析 命题中的结论就是[a2-b>1,][b2-c>1,c2-a>1]不可能同时成立,即至少存在一个式子小于或等于1,显然命题的结论有多种可能性,而结论的否定只有一种情形:[a2-b,b2-c,c2-a]都大于1,所以宜用反证法证明. 证明 假设“[a2-b,b2-c,c2-a]不可能都大于1”不成立, 即[a2-b,b2-c,c2-a]都大于1成立, 即[a2-b>1,b2-c>1,c2-a>1], ∴[a2-b⋅b2-c⋅c2-a>1].① ∵[a、b、c∈0,2], ∴[2-b>0,2-c>0,2-a>0]. ∴[0 即[0 同理,[0 ∴[0 即[0 ①与②矛盾,∴假设不成立, ∴原命题成立. 例6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a],直线[b⊂α],直线[c⊂β],[b⋂a=A],[c]∥[a].求证:[b]与[c]是异面直线. 分析 直接证明两条直线异面有困难,可考虑用反证法,否定结论“[b]与[c]是异面直线”时有两种情况:[b]与[c]平行或[b]与[c]相交,通过推理与证明,这两种情况都不成立. 证明 假设[b]、[c]不是异面直线, 则[b]∥[c]或[b⋂c=B]. (1)若[b]∥[c],∵[a]∥[c],∴[a]∥[b],与[a⋂b=A]矛盾,∴[b]∥[c]不成立. (2)若[b⋂c=B],∵[c⊂β],∴[B∈β].又[A∈β],[A]、[B∈b],∴[b⊂β]. 又[b⊂α],∴[α⋂β=b].又[α⋂β=a],∴[a]与[b]重合,这与[a⋂b=A]矛盾,∴[b⋂c=B]不成立. ∴[b]与[c]是异面直线. 点拨 本题除了考查反证法,还需熟练应用立体几何的知识,解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因为[b]、[c]是异面直线的否定有两种情况:平行或相交,故应分别推出矛盾,问题才得以解决. 关键词:专利间接侵权,专利直接侵权,共同侵权 在专利制度刚建立的时候, 并没有专利间接侵权这一概念。基于全面覆盖原则的局限性, 其最早在美国Wallace v. Holmes一案中被提出, 该案的主审法官Woodruff突破全面覆盖原则的限制, 第一次使用专利间接侵权理论, 判定被告侵权行为成立, 明确地认定他人制造或者销售用于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的非专利部件也可被认定为专利侵权, 该论述也成为最早的专利间接侵权理论。① 一、专利间接侵权与专利直接侵权 我国《专利法》规定了专利直接侵权的各种行为, 但专利间接侵权的行为却并没有作出相关规定, 实践中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第130 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8 条的规定追究间接侵权者的责任。 专利权人能制止的是直接侵权行为, 但仅仅制止直接侵权行为, 追究直接侵权者的责任还不能给专利权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保护, 对于没有实施直接侵权行为, 但却诱导、帮助他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也会损害专利权人的利益。基于这一理由, 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在其专利法中写入禁止间接侵权行为的规定, 通过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扩大到特定的非专利产品上, 为专利权人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护。 二、专利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关系 由于间接侵权帮助和导致了直接侵权的发生, 对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 因此一般认为间接侵权行为人与直接侵权行为人应承当共同侵权责任。但是间接侵权行为的认定是否需要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前提条件, 侵权诉讼中是否应将间接侵权人与直接侵权人列为共同侵权人追究其侵权责任, 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 对专利间接侵权是否需要以专利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前提, 大体分为“从属说”和“独立说”两大主流观点。我国最高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征求意见稿) 》 ( 2009) 第16 条②的规定主张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独立性, 认为即使没有专利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 受害专利权人仍然能以侵犯专利权人的专利间接侵权行为而主张专利间接侵权责任。但是北京市高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第105 至第110 条的规定, 明确将“间接侵权”纳入大陆法系的“共同侵权”的范畴, 不仅厘清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规范司法实践的不同认定和做法, 同时也认定专利直接侵权行为是构成专利间接侵权必要的前提条件。 根据共同侵权原理, 专利间接侵权被冠以“从属性”特征, 只有在直接侵权行为发生时, 专利权人才得以追究相关物品提供者的侵权责任。③也有不少学者主张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是独立于专利直接侵权行为的, 不需以直接侵权的发生为前提条件。间接侵权行为具有独立的判定要件, 而且适用过错归责的单一原则, 因此间接侵权行为具有独立性。④ 三、国外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规定 世界各国设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在专利侵权诉讼中适用共同侵权制度所存在的不足。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专利权, 促进技术的发展与竞争, 我国有必要在专利法中对专利间接侵权作出明确的规定, 以弥补专利直接侵权制度和共同侵权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强调对专利权人给予高度保护的美国, 对于专利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关系的主流观点是: 专利间接侵权须以专利直接侵权行为发生为前提条件。而且美国专利法将专利的保护领域扩大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专利法271 条对于在美国境外被组装起来, 形成专利产品或实施专利方法, 即使部分行为发生在美国就会构成专利侵权行为,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⑤在这种情况下, 间接侵权行为发生在美国国内, 而最后的直接侵权行为发生在美国国外, 侵权行为人仍然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美国专利法并不强调专利直接侵权行为必须以生产经营为目的, 个人擅自制造、组装专利产品的行为也构成对专利权的侵犯。⑥ 但是美国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十分适合我国, 因为我国专利法规定只有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销售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的行为才构成专利直接侵权行为。德国、日本专利法与我国一样对专利权保护范围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防止间接侵权人将相关物品提供给个人消费者并以此逃避侵权责任, 德国和日本专利法均未要求将直接侵权的发生作为间接侵权成立的前提条件。⑦对比这三个国家的专利法, 虽然美国专利法强调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必须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前提, 但是对专利权人所给予的保护程度并不弱于德国、日本专利法, 向个人使用者提供实施专利技术帮助的行为同样构成间接侵权。 四、总结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应对专利权人提供更多的法律保护, 而且我国没有必要向专利权人提供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过度保护”。因此, 在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的认定不需要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存在为前提, 只要其具备了一定的行为特征, 对专利权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并且该行为与专利权人所受到的损害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那么即可认定间接侵权行为成立, 间接侵权人应当对自己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但是, 专利间接侵权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只有将其置于我国现有的侵权法律体系中加以研究才会符合我国现实的需求, 也才能够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适用。 注释 11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 (第2版) [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510. 22 “行为人知道有关产品系只能用于实施特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原材料、中间产品、零部件、设备等, 仍然将其提供给第三人以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权利人主张该行为人和第三人承担连带民事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33 王凌红.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方向——以利益平衡为视点求解《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的未决立法课题[J].电子知识产权, 2009:14-18. 44 姚继伟.专利间接侵权研究[J].复旦大学, 2010.14. 55 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 (第2版) [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515. 66 美国专利法第271条.专利间接侵权问题的研究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