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策略

2025-01-16

间接策略(精选12篇)

间接策略 篇1

摘要:应用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创建间接连接热水区域供暖系统动态模型。通过仿真, 分析系统补水率、散热器及换热器面积、室外温度、太阳辐射、室内得热、散热器循环流量和供水温度对系统和用户运行的影响。根据燃料控制器及温度控制器不同配置, 仿真及分析了6种控制策略运行和能耗情况。控制仿真显示, 基于用户侧的控制策略可实现系统节能及用户热舒适性双赢目标。

关键词:区域热水供暖系统,动态模型,系统特性,控制策略,能耗,仿真

引言

随着区域热水供暖系统规模不断扩大, 系统消耗一、二次能源量持续上升, 而且将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等排入日渐脆弱的地球生态环境系统。因此, 为连续高效运行、保证用户冬季热舒适性及保护环境, 要求大型区域供暖系统必须在优化条件下运行。目前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已为区域供暖系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平台。例如, 先进高效节能设备为系统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其次, 自动控制尤其是智能控制和计算机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大型供暖系统;近年来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 也为系统长期优化运行及设备实时维护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持。

为处理问题方便, 本文以某间接连接区域热水供暖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其总供暖建筑面积为2.6×105m2, 热源采用天然气, 现有一个换热站。用户分两个供暖区域, 各区域内建筑物均为重型结构。

1 动态数学模型

供暖系统简图如图1所示。设计及系统参数由表1给出。系统参数计算方法见参考文献[1]、[2]。依据供暖系统功能不同, 将此系统划分为以下单元模型:锅炉、换热器、管段、热水混合节点、用户、散热器和外墙模型[3,4]。

1.1 锅炉模型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锅炉供水温度动态变化由式 (1) 确定。式 (1) 表明, 存储于锅炉热水中净热量为锅炉有效供热量与锅炉循环水带出热量之差。

undefined

式中:Cb—锅炉热容量, J/℃;Tb—锅炉温度, ℃;uf—燃料控制变量, 取值范围0~1;Gf—燃料质量流量, kg/s;HV—热值, J/kg;ηb—锅炉效率, %;cw—水热容量, J/℃;uw—水控制变量;G1d—一次系统设计质量流量, kg/s;Gmk1—一次系统补水流量, kg/s;Trb—锅炉回水温度;a—与锅炉效率计算有关的系数。

1.2 换热器模型

换热器自身热损失相对于输入输出热量很小, 在忽略其自身热损失时, 换热器一次系统回水温度由式 (2) 获得。式中表明, 换热器一次侧热水存储净热量为换热器处一次热水提供热量与换热器换热量之差。换热器平均温度采用对数形式计算。

undefined

式中:Cex—换热器热容量, J/℃;

Tr1, Tr2—一、二次系统回水温度, ℃;

Ts1, Ts2—一、二次系统供水温度, ℃;

fex—换热器富裕系数;

Uex—换热器传热系数。

换热器二次侧供水温度动态响应由式 (3) 计算。此式描述了存储于换热器二次侧热水中净热量与换热器处一次系统输入热量及二次系统输出热量间关系。

undefined

1.3 管段模型

因一、二次管网存在保温及管道泄漏损失, 需计算管道温降。为简化动态模型, 假设一、二次管网热水泄漏均来自于管网, 且失水率在运行过程中不变, 同时, 保温及管道泄漏损失计算所需热水温度取值为对应管段两端温度的算数平均值。流出管段AB、CD、EF及GH热水温度动态响应可分别通过公式 (4) ~ (7) 得到, 以上4式阐述了流出管段热水温度与流入管段热量、流出管段热量、管道热水泄漏损失及管道保温损失间关系。

undefined

式中:下标p为管道;soil为土壤;h为散热器。

1.4 热水混合节点模型

因热水混合过程响应较快, 拟用稳态计算方法。在正常水温和压力下, 进入热源锅炉的混合回水温度Trb为:

undefined

进入换热器的二次网混合回水温度Tr2为:

undefined

各区域散热器回水与三通阀供水混合后温度分别为:

Trz1=uh1Trh1+ (1-uh1) Tsh (10)

Trz2=uh2Trh2+ (1-uh2) Tsh (11)

式中:uh1和uh2为区域1和2散热器流量控制变量, 取值范围均为[0, 1]。下标z1、z2和h1、h2为区域1、区域2和区域1、区域2散热器。

区域分支管网混合回水温度Trh为:

undefined

1.5 用户模型

用户室内温度是室内空气质量及热舒适性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中考虑了影响室温的主要因素, 即室外温度、太阳辐射及室内得热量。室内温度动态变化通过式 (13) ~ (14) 描述。式中表明存储于区域室内空气净热量为经散热器输送热量 (供热量) 、太阳辐射及室内得热与经围护结构散失热量之差。

undefined

式中:Q—热量, W;下标sol1、sol2、int1和int2为区域1太阳辐射、区域2太阳辐射、区域1室内得热及区域2室内得热;o为室外, 外部。

1.6 散热器模型

由于散热器表面起着热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界面作用, 各区域流经散热器回水温度可由式 (15) ~ (16) 计算。公式表明, 存储于散热器热水中净热量与散热器供热量和散热器对室内空气放热量有关。

undefined

式中:上标c为与散热器传热系数有关的系数。

1.7 外墙模型

文中将外墙看成一维传热过程。对各区域建筑物, 存储于外墙中净热量为室内与室外传热到墙体热量之差, 并由式 (17) ~ (18) 计算。

undefined

式中:下标wl1、wl2为区域1和2外墙;i为内侧。

综上所述, 此间接连接区域供暖系统数学模型由18个方程组成, 其中13个动态方程描述了空气和热水温度瞬态变化。此模型为系统特性分析、控制策略研究及能耗计算提供了必要条件。

2 系统特性分析

虽然供暖系统特性可通过实际运行数据获得, 但此过程需要相当长积累时间, 有时可能资源浪费。一种简捷方式是通过动态数学模型仿真获得系统特性, 此方法准确快速、节省资源, 甚至可得到实际运行中很难测得的数据, 因此, 近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被广泛地用于实践中。

对于图1中所示的间接连接区域供暖系统, 为获得系统重要参数之间关系, 拟定7种工况予以仿真, 模拟条件列于表2。

表2中Qb、Qd和Qe为锅炉热负荷、系统设计热负荷及锅炉额定热负荷;fins为管道保温系数, 其值为0和1, 分别表示不考虑及考虑保温损失。

2.1 理想工况

假定供暖系统所有参数均为理想状态, 即系统完全匹配, 不考虑富裕量。模拟条件中4个控制变量取值均为1表明系统处于非控状态 (开环) ;忽略管道保温损失、热水泄漏损失、太阳辐射及室内得热量;散热器和换热器传热面积系数均为1说明传热面积与供暖负荷完全匹配;锅炉热负荷为采暖设计负荷。系统仿真结果显示如图2所示, 系统热水和空气温度达到稳态时间约为10h、12h后, 锅炉及换热器二次侧出入口水温分别为130℃、80℃、95℃及70℃。同时, 两供暖区域室内温度均达到18℃。可见, 理想状态下供暖系统完全符合设计条件。

2.2 补水率对系统温度的影响

显然, 系统补水不但浪费大量能源, 还将导致供水温度降低, 因此, 有必要分析系统补水率对温度的影响程度。以冬季室外平均温度 (-4℃) 为模拟条件, 为保证区域室内平均温度18℃, 在二次系统补水率为1.2%时, 改变一次系统补水率, 锅炉及换热器二次侧出入口水温显示如图3 (a) 所示。图中, 锅炉供水温度略有下降 (0.8℃) 的原因是相对较高的一次补水温度 (55℃) , 锅炉回水、换热器二次侧出入口水温变化不大。另外, 在一次系统补水率为0.4%时, 改变二次系统补水率, 锅炉及换热器二次侧出入口水温显示于图3 (b) 。因二次补水温度较低 (5℃) , 要保证室内平均温度为设计室温, 需升高锅炉出口水温。比较图3 (a) 和 (b) 可知, 除两种工况换热器二次侧供回水温度相近外, 二次系统补水率大于一次系统补水率对系统的影响。

2.3 散热器传热面积对系统温度的影响

通常, 设计人员对散热器传热面积考虑大于1的富裕系数来补偿因各种原因导致采暖负荷增加的情况。然而, 散热器富裕面积必将影响系统运行。此种情况仿真如图4所示。保证室内平均温度为设计室温, 图4 (a) 和 (b) 分别给出散热器面积富裕系数为1.0~1.6时锅炉及换热器二次侧出入口水温的变化。经计算, 散热器传热面积每增加10%, 锅炉出口、换热器二次侧出口、换热器二次侧入口及锅炉入口水温分别平均下降4.3、4.2、3.9和3.8℃。可见, 散热器传热面积对供暖系统热源口水温及换热器二次侧出口水温影响最大, 这也与供暖系统实际情况相吻合。

2.4 换热器传热面积对温度的影响

与散热器传热面积确定相似, 计算换热器面积时也有富裕量问题。在保证室内温度为18℃, 不同传热面积富裕系数系统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 (a) 可知, 每增加10%换热器传热面积, 锅炉出入口温度分别平均降低0.75℃及0.67℃, 换热器传热面积对锅炉供水温度影响略大。图5 (b) 显示二次系统供回水温度几乎保持不变, 这是由于要维持室内设计温度, 必须保证散热器具有相同平均温度和循环水温差。另外, 比较图4及图5可知, 散热器传热面积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比换热器传热面积要大得多。

2.5 室外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因系统干扰 (主要为室外温度、太阳辐射及室内得热) 的存在, 使系统必须不断调整供热量以期与变化的采暖负荷相匹配, 否则, 将导致室温过高或过低现象, 这也是系统要求自动控制的根本原因之一。室外温度对系统影响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图中可见, 要满足室内温度18℃, 锅炉和换热器二次侧出入口水温并不需要达到设计指标。例如, 当室外温度为-15℃ (室外设计温度) 时, 锅炉及换热器出入口温度分别只需103.5℃、51.2℃、69.1℃及43.4℃即可 (均低于设计参数) 。分析此现象的原因为换热器及散热器富裕传热面积所致。过量传热面积不但增加系统一次投资规模, 也降低锅炉运行效率。另外, 图中也可看出锅炉和换热器二次侧出口水温与室外温度近似呈线性关系。

2.6 太阳辐射和室内得热对系统的影响

除室外温度干扰外, 实际运行时太阳辐射和室内得热量对系统负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文中用于仿真的太阳辐射和室内得热量范围分别为0~169W/m2和2.2~5.8W/m2。图7给出两个区域模拟结果, 此时锅炉燃料控制信号uf取值为0.72。图中, 太阳辐射和室内得热分别作用于系统时室内温度变化 (时间和温升幅值) 是不同的;当它们共同作用时, 室内得热总量叠加, 室温将出现峰值。两个区域室温响应非常相似, 太阳辐射单独作用时室内温度峰值为22.9℃, 室内得热单独作用时室内温度峰值为22.2℃, 共同作用时室内温度峰值为25.1℃。注意干扰单独及共同作用时室内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差别。

2.7 散热器流量和供水温度对室温的影响

调控散热器散热量可采用两种方式:改变循环流量和供水温度。以区域1为例, 不同流量和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影响如图8所示。当散热器进口温度为54.5℃时, 室内温度与循环流量关系呈非线性特征 (见图8 (a) ) 。然而, 当保持散热器循环流量为设计流量时, 改变散热器供水温度, 室内温度与散热器进口温度关系却显示了线性特征 (见图8 (b) ) 。经计算可知, 散热器循环流量变化50%~100%时, 每改变室内温度1℃需要调节约14%循环水量, 但采用进水温度调节时, 每改变室内温度1℃仅需调节进水温度2.4℃。

3 控制策略仿真及能耗计算

采暖系统要求控制的原因是由于干扰的存在。许多专家学者对作用于系统上的干扰及其控制策略做了大量研究[4,5,6]。本文用于系统仿真的干扰如图9所示。区域1和2的太阳辐射及室内得热量总计分别为0.32~1.65MW及0.24~1.21MW;室外温度范围为0.6~-12.1℃。控制系统仿真时间范围为连续运行2d。控制系统控制器配置如图1所示, 图中4个控制器均为PI控制器, 分别表示燃料控制器 (C1) 、二次供水温度控制器 (C2) 、区域1室温控制器 (C3) 及区域2室温控制器 (C4) 。依据控制系统配置区别, 拟选用6种自动控制案例予以仿真。系统能耗是对燃料和电能在模拟时间内积分得到。

3.1 案例1——室外温度分段控制C1

室外温度分段控制模式来源于已知室外温度与供暖负荷有关, 但量化关系并不确定, 仅给出室外温度区间所对应的锅炉出水温度。例如, 不同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系统供水温度值如表3所示。虽然此控制策略仍属初级控制范畴, 但其改变了“看天烧火”的极端浪费运行模式, 是系统走向优化运行的开端。

锅炉燃料控制器输入信号为锅炉供水温度设定值与测试值之差, 输出信号为燃料控制阀开度, PI控制器算法按式 (19) 。

u=kpe+ki∫t0edt (19)

式中:kp—比例常数;

ki—积分常数;

e—温度信号偏差。

供暖系统温度动态响应如图10所示。图10 (a) 给出锅炉及换热器二次系统出入口温度动态反应。一次供水温度保持恒值的原因是此时室外温度变化并没有超出对应室外温度区间。同时, 一、二次回水温度变化并没有对应供水温度变化剧烈, 这是由于系统较大热容量所致。图10 (b) 给出两个区域室内温度变化。虽然两个区域的室内温度动态响应非常接近, 但室温波动较大, 如平均室温从16.84℃至25.75℃, 温差达8.91℃, 平均室温为20.96℃。温差波动除与一次系统供水温度设定点偏差外, 还与控制系统忽略太阳辐射及室内得热量直接相关。

3.2 案例2——室外气候补偿控制C1

实践已知室外温度是采暖系统主要干扰源, 如能准确获得供水温度与室外温度间关系, 实施供水温度控制, 必将有效降低室内温度波动。理论上通过求解热平衡方程组得出室外温度对应供水温度值[1], 但常见理论计算公式仅考虑供暖系统理想状态, 对某些参数, 诸如传热面积富裕量及散热损失等情况却予以忽略, 因而得出的供水温度值往往偏高。本文通过动态系统模型, 并结合影响系统运行主要参数, 将是更具实用价值的途径。模拟得出锅炉供水与室外温度关系 (见图6 (a) ) 将用于确定控制系统供水温度设定值。由室外温度确定供水温度设定值并用于调节锅炉燃料量的控制模式称为室外气候补偿器。当控制系统仅采用室外气候补偿器时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 锅炉供水温度能够跟随室外温度变化而变化, 且一次回水、二次供水及回水温度变化较平稳。另外, 由两区域室内温度响应 (见图11 (b) ) 可见, 室温平均变化范围为19~22.9℃, 温差为3.9℃, 平均室内温度为20.46℃。对比图10 (b) , 室温波动减小约56.2%。

3.3 案例3——室外气候补偿 (C1) 及二次系统供水温度 (C2) 联合控制

对间接连接供暖系统而言, 若直接控制二次系统供水温度, 将加快系统反应速度。因此, 本例控制系统除仍采用室外气候补偿器外, 还通过调节一次系统循环流量对二次系统供水温度进行控制, 其温度设定值依据图6 (b) 仿真结果。一次系统变流量运行, 将节省系统电费。此联合控制策略仿真结果如图12所示。比较图11 (a) 与图12 (a) 可知, 本例一次系统供回水温差有所提高, 这是由一次循环流量降低所致。观察图12 (b) , 室内温度波动范围为18.7~22.2℃, 温差为3.5℃, 平均室内温度为20.26℃。

3.4 案例4——室外气候补偿 (C1) 及双区域室温控制器 (C3及C4) 联合控制

由于室温控制器对室内温度直接控制, 可有效提高室内温度控制精度, 因此, 采用双区域室温控制器将有利于满足用户热舒适性要求。室外气候补偿器及双区域室温控制器联合控制策略动态响应结果由图13给出。对比图13 (a) 与图11 (a) 中二次回水温度Tr2, 此控制策略二次回水温度平均升高约3.5℃。另外, 忽略图13 (b) 中前端由于模拟初值影响, 区域1室温变化范围为17.79~18.25℃, 区域2室温变化范围为17.85~18.17℃, 两区域室温平均值为18.02℃。

3.5 案例5——需求侧控制策略 (两区域室温设定值均改变)

根据用户室温要求差异, 当各区域室内温度设定值均可改变时, 才能真正体现分户或分室控制的实际情况, 即需求侧控制。因此, 本例控制系统模拟采用不同随时间变化的室温设定值 (Tz1sp及Tz2sp) 。控制系统配置同案例4。图14给出的仿真结果表明此系统能够满足需求侧不同室温设定。

3.6 案例6——基于参考模型的控制策略

在计算机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过程控制的今天, 基于参考模型的控制策略已引起业界关注。这种控制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精确的系统动态模型可得到用于控制系统, 但在实践中很难或不可能测到的参数。动态模型可经理论推导或系统辨识等技术获得。精确模型有助于控制系统运行;反之, 可导致控制系统不稳定, 甚至造成振荡使系统破坏。图15显示本例基于参考模型的控制结构。如参考模型在输入信号 (uf、uw、uh1及uh2) 和干扰 (To、Qsol及Qint) 共同作用下得出模型输出信号 (Tz1和Tz2) 。模型输出信号被用于实际系统控制器信号比较单元, 经PI控制器运算, 得出控制器输出信号控制对应阀开度。图16即是此控制模式的仿真。如图所示, 各区域室内温度波动范围绝大部分时间内处于设定值 (18℃) 的±0.1℃, 控制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3.7 能耗计算分析

针对上述6种控制策略, 通过积分得到各工况两天内电能和燃料消耗量, 列于表4。从表中可知, 对电耗而言, 应用二次供水温度控制器有助于节省电能。燃料消耗有如下趋势:一次系统供水温度和循环流量联合控制优于室外温度分段控制模式, 用户侧与一次系统联合控制优于一次系统单独控制, 用户侧需求控制更有利于节能和提高热舒适性。基于准确的参考模型控制策略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1) 运用能量和质量守恒定律创建的区域热水供暖系统动态模型, 可应用于系统特性分析、控制策略仿真及节能计算等诸多方面。

(2) 系统特性分析表明:二次补水率对系统的影响更大;换热器及散热器传热面积富裕量导致系统供水温度降低现象;散热器传热面积对系统影响比换热器传热面积影响要大;室外温度与一、二次网供水温度近似呈线性关系;不应忽视太阳辐射和室内得热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3) 由控制策略仿真可知, 单纯室外气候补偿器不能满足用户舒适性要求;室外气候补偿器与室温控制器联合控制能更有效地节省能源;需求侧控制为进一步节能提供了方向;基于动态模型控制策略为优化运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4) 基于用户侧的控制策略能够实现系统和用户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贺平, 孙刚.供热工程[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2]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3]C P Underwood, F W H Yik.Modeling methods for energy buildings[M].Malden, USA: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4]L Lianzhong, MZaheeruddin.Acontrol strategy for energy optimal operation of a direct district heating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004, 28 (7) :597-612.

[5]A R Day, M S Ratcliffe, K J Shepherd.Heating systems, plant and control[M].Malden, USA: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6]Z Liao, AL Dexter.Asimplified physical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average air temperaturein Multi-Zone heating sys-tem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4, 39 (9) :1013-1022.

间接策略 篇2

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竟然有60%的市民遵照实验者的命令,“无视”被电击者的极端痛苦状态,一路将电击的电压增加到了400伏。人心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面对令人沮丧的研究结果,他做了深入思考,最后,分析得出:试验参与者之所以敢下此“毒手”,可能是因为他们只是在执行实验者的命令,自己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道德责任。

因此,米尔格莱姆设计了另一个实验,对上述实验情景做了小小的改变。这次,他让普通市民担任下命令者,而让另一个人执行命令,直接去电击那个给出错误答案的人,从而观察有多少人会下命令,并将电击幅度增至400伏。没想到结果更出乎他的意料,此时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60%。可见,不需自己“亲自下手”,只下命令反而更加容易。

现在,我们把时间快进到,看到中国的“毒奶粉”事件。全国有22家乳业公司,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以增加其蛋白质的指数,而使消费者患胆结石甚至死亡。此事件所牵涉的人数之多之广,不仅使人质问:难道中国人真的已经丧尽了天良,为了赚钱竟然开始了自相残杀?我的答案是:这绝对不符合事实。

大部分的民众都是有良知有道德的,“害人之心不可有”可是中国人的古训。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悲剧呢?这与“间接伤害”直接有关。

间接伤害,指的是由于你自愿或非自愿、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参与,造成了某个事件的发生,而在这个事件中,有人受到了肉体或精神的伤害,

你的行为只是整个事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身并不可能导致该事件的发生。间接伤害的后果是责任感的弥散,参与者的良心自责会大大减弱,从而使伤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毒奶粉”事件中,如果让奶农直接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并卖给需要哺乳的婴儿,恐怕没有一个奶农下得了这样的毒手。同样的道理,如果蒙牛生产的牛奶全部来自自己哺育的奶牛,并且用自己的生产线加工,每一道工序都由自己公司的员工监管,最后自己装箱把牛奶运往各大商场,那么,它也不可能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因为在这两个例子中,奶农和蒙牛都是直接伤害者,需要对受伤害者负全责。

而在现代工业中,生产任何一件商品都有一长串的参与者,专业术语叫做供应链。生产毒奶的供应链包括奶农,购奶中间商,三聚氰胺或尿素供货商,牛奶公司,使用牛奶作原料的食品加工公司等等。这条供应链中的连接者越多,参加间接伤害的相关者就越多,责任的弥散程度越大,就越可能造成恶性“事故”的发生。

对奶农来说,我是加了一点,但我把货交给了中间商或牛奶公司,他们应该会把关的,而且,最后牛奶或奶制品是以该公司的名义出品,他们应该会负责任。对牛奶公司来说,他们“好像”听说了此事,但因为不是自己干的,而且能够得到如此低价的原奶,对公司的利润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佯装不知。更何况,人喝了这样的奶,吃了这样的奶制品,又不会立刻发作,等到发作时,谁又能追溯回去,发现是三聚氰胺造成的呢?在这里,不仅供应链绵长,时间链也不短,致使犯罪的动机加剧。

“间接路线” 篇3

“间接路线”理论是一位名叫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的著名英国军事理论家提出的。他在其名著《战略论》中写道:“间接路线”战略的要旨是,尽量减少战斗行动,避免正面强攻,要首先使用各种手段,出奇不意地震憾敌人,然后再行进攻。

径情直遂,率性行事,往往难以达到目的,而沿着“间接路线”出击,迂回曲折,出敌不意,则常能收到奇效。战略上最漫长迂回之路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之径。军事上如此,外交上亦然。外交上欲求胜绩,其“路线”必具某种程度的“间接性”。明乎此,则外交之真缔大体在握。

历史上的重大战役多数乃通过“间接路线”战略获胜的。有人统计:一次大战前的2500年中,重大战争有数十次,其中只有六次是借“直接路线战略”获胜的。且不论此据是否可靠,但它起码说明了一个道理:“间接路线战略”是取胜之途。

外交上的“间接路线”谋略源于军事,但又自有其独特之处。常见的有“心理谋略”、“迂回谋略”、“周旋谋略”、“韬晦谋略”等。

“心理谋略”是外交“间接路线”谋略中常用之术。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心”即是打击所谓“阿喀琉斯的脚踵”(出自希腊神话,意为致命弱点或薄弱环节)。注重攻击敌方的“精神目标”,这是外交“间接路线”谋略的一个要旨。列宁说得好,最合理的战略是待到敌人在精神上已涣散后再予以致命的一击。因此,战略家的高明即在于着眼于在精神上“瘫痪”对手,真正的战争应早在军事行动开始前就已进行。“心理谋略”不求一时之功,而是志在长远之得。过去美国对苏联长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以求从内部攻破堡垒,即是此种“心理谋略”的具体体现。

若说艺术之妙妙在不真,那么外交之妙就妙在迂回。“迂回谋略”即是“间接路线”谋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的《军争篇》有言:“以迂为直”。这揭示了“迂回谋略”的本质。外交之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即是迂回之道。国际斗争,波诡云谲,有识之士为实现战略目标,多数青睐迂回,鲜有直遂以求的。韩信的“暗渡陈仓”平定三秦,邓艾的阴平渡险偷袭蜀国,拿破仑的翻越阿尔卑斯山闪击意大利,美英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智胜德军,均采用“迂回谋略”,夺取胜利。大凡外交迂回之举,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从相反中求相成。声东往往是为了击西,今天的联合可能是旨在明日的对阵,空间上的让步意在时间上的争取,为了更好的一跃有时却需要后退。

外交的规则是:它总是“在力量的阴影下”进行的。在力量对比悬殊下的外交对阵,明智的弱方总是选择“间接路线”谋略,这就是“周旋”术。实施“周旋谋略”,外交家应:不卑不亢,但善用策略;绵里藏针,但以柔为主;不失原则,但重在灵活;虽有硬顶,但巧于软磨;不忘分歧,但强调共识;注意斗争,但斗而不破。在我国历史上,最擅“周旋谋略”的可能当数春秋战国时的郑国子产。郑国是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的小国,为两国必争之地。为在夹缝中求生存,子产把以往的“朝晋暮楚”政策调整为“从晋和楚”路线,利用晋楚势均力敌而又各陷内争的有利形势,执礼相抗,巧于周旋,终为郑国赢得较长时期的和平。

“间接路线”谋略贵在深谋远虑,尤以“韬晦谋略”最为人所乐道。韬晦也者,无非是暂时隐匿声迹,不自炫露,借以麻痹对手,终求一逞。春秋时期的吴国谋臣伍子胥说,“虑卑其势,将有击也。”道出了“韬晦谋略”的根本。“韬晦谋略”,表现各异。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长达22年的越王勾践;也有学圃种菜,亲自浇灌,欲使曹操误以为其胸无大志的刘备;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念“和平经”,高唱“德国需要40年到50年彻底的和平”,把英国人欺骗到最后一分钟的希特勒。外交家的“韬晦谋略”是为麻痹对手,但也不怕天机泄露,他们懂得人们一个通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但不一定能见舆薪。

布莱尔访谈中的间接话语策略分析 篇4

1 理论依据

批判性语篇分析(Critical Pragmatics)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发展而来,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Mey,1993:315)它旨在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问题,揭示语言使用背后的去权力干预、社会偏见、欺诈蒙骗等。(陈新仁,2009)受到“批判性社会理论”的影响,语言研究学者(如Folwer,1986),开始认为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符号,代表了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作为电视话语、新闻报刊、时事宣传、官方文件等意识形态终结的语言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进行批评,最终目的是提高对各种隐含超纵的敏感性。而批判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功能在于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窦卫霖,陈丹红,2009)

1.1 Grice's合作性原则与谈话五要素

Grice(1989)从语用的角度提出合作性原则这个概念,他认为对话双方为了使谈话能够顺利进行到以下阶段,要遵循一定的谈话原则,从而“协力”地延续进行中的对话。Grice把这些原则从谈话内容的数量,质量,相关性以及谈话方式等五方面归纳成对话最大化原则。谈话内容的数量的最大化指的是谈话者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质量则要求谈话者提供的正确的信息,即说真话。谈话内容的相关性即是谈话内容应与谈话参与者保持一致,不离题;谈话的方式指的是谈话中避免使用模糊性的语言,用简洁和有逻辑的话语,使听者能够理解当中的意思。根据这五项合作性原则,在时事谈中双方受访者应按照“(采访者)提问-(被访者)回答”的顺序有问必答,被访者说出该问题的实事或并如实地表达内心实想法(Grice,1989:26,37~48)。

1.2 谈话中礼貌性Face-threatening Acts in Political Inter-views

Goffman(1965)定义“面子”指的是“与别人的接触中,受到肯定从而成功地获得的积极的社会评价”。(Obeng.,199749)现实生活中在某些场合这种“面子”会受损,这种行为被称为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Levinson(1987指出FTA尤其出现在点锋利交战的时事访谈。在时事访谈中为了引起民众的关注,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采访者会毫不留情地提出尖锐的问题,受访者不愿回答以免面子受损。因此,受访者回答这类问题时往往小心谨慎或巧妙地躲闪,保存面子。(Brown and Levinson,1987).

1.3 言语外行为和言语策略

语言具有一定功能性,在实际交往中通过自己的话语,说话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同时会试图通过会影响听者,达到期望的目的,这种语言的功能被Austin定义为言外语言行为,Illocutionary Speech Acts。Austin(1962:96-98)常见的间接语言行策略有1)前序列语的使用,2)回避话题,说话绕圈子,3)使用模糊语言,或说话时顾左而言他等,而Obeng指出言外行为策略是时事话语常见的会话手段,特别是当面临可能发生的言语冲突和面子受到威胁时..他认为”间接地言语策略是一种交际手段,使用者有意保持对话的和谐性和礼貌性,避免损害面子的危机发生。”.(Obeng,1997:53~55)

Wilson指出1)前序列话语是谈话中的谈话者使用一个策略,指得是在谈话者不直接地说出真正意图,而是在此之前有意地与对话一方进行特别的谈话,以预测对话者是否能够配合,从而确保谈话者的目的能够实现,这些铺垫性质的“特别谈话”话语就是前序列话语。日常生活中,前序列与包括铺垫(prearrangement)、设问(prerequest)、事先提醒(preannounment)等。例如以下对话中A的第一句话就是铺垫,A想约B,提出要求前,先打探B“你今天有什么事?”

A:Erm,what are you doing today?

B:Er,well,I’m supervising at quarter past.

A:Er,yuh,why don't,er,would you like to come by after that?

B:I can't,I'm afraid,no.

同时Wilson认为在对一般疑问句的回答话语中不能明确地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语句,那么可以断定说话者在2)回避话题,说话绕圈子;如果在回答特殊疑问句时,回答语句中不能被确定成针对问题中的命题而提供的一系列供意见那么说话者使用3)模糊语言,或说话时顾左而言他的言语外行为。(Wilson,1990:69,170)同时Obeng认为说着顾左而言的行为时“说话者故意地提供额外的与话题无关的信息,从而增加他的解释话语的可信度。”(Obeng,1997:55)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定性研究,所要研究的是时事访谈中言外行为,探索访问者与受访者如何使用言语功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探讨的问题是

1)时事访谈是否有不同于日常谈话的言语现象?其背后的动机为何?

2)采访者运用哪些提问方式,其言外行为是什么?

3)采访者的间接言语行为何时出现?其目的是什么?

4)受访者受否有违背合作性原则或礼貌性原则,其言语特征为何?

3 语料分析

3.1 语料文本的背景

本文分析的语料是2005年5月3日BBC第四频道关于伊拉克战争的一场直播电视时事访记录,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是受访者,采访者为主持人乔恩斯诺(Jon Snow)该访问是在布莱尔取消了关于对伊拉克战争决定的公共咨询后进行的。当时英国正参与伊拉克战争中,且英国士兵相继在战场上丧生。,而且就在这场访问的前一天,又一名叫安东尼克菲尔德的士兵阵亡,而在伊拉克阵亡的英国士兵有87名。那些阵亡士兵的家属致意英国政府支援美国而参与到对伊战争的合法性,首相布莱尔当时因此受到许多指责。同日有一场要求国会改选的活动。

3.2 被访者布莱尔的回答策略

1)遇到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时,顾左而言他或绕圈子。

回避话题和绕圈子说话是一种间接语行为。回避话题有多种方式,例如拒绝回答或改变当前话题或故意违反Grice’s Maxism。(Obeng,1997:55)。Wilson总结了对是非题和以Wh-疑问词开头的问题的回避方式。如果回答不能主张来定义的话ded cannot be delimited in terms of the set options determined by the proposi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questions,it is an evasive answer to Wh-questions.在一个对是非题的回避回答中找不到肯定或否定的句子群。Wilson,1990:170)s Obeng把绕圈子的回答认为是“透露具体但与问题关联性不大的句子,以便证明说话者行为的正确性。”(Obeng,1997:55)Goffman(1967)指出回避d out this evasive tatics is deployed to pretect the face’s of interactacnt in case of face-fall.(Obeng,1997:55)

在整个访谈中,多次出现布莱尔面子受到威胁的时刻,布莱尔没有直接给出答案,相反他故意不遵守合作原则,企图转移话题,例如:

1 Jon Snow:Prime Minister,Guardsman Wakefield's widow blames you for her husbands death,is she right?

2 BLAIR:I have expressed my deep condolences and sympathy to the family,did that yesterday,I did this earlier today,Idon't want to comment on it further.

在访问开始布莱尔被问到“她(维克菲尔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采访者提出的是一个要求回答“是”或“不是”的是非题,布莱尔没有正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讲到自己已经向的受到战争影响的家庭成员表达哀痛,予以同情,而且强调不止一次(昨天和今天早些时候),最后才指出对于这个问题无可奉告,而以上这些内容都非无涉及她(维克菲尔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又如:

27 Jon Snow:You yourself have said that no prime minister takes a more serious decision than to go to war.Say for example you could offer the guarantee that Britain will not launch any pre-emptive strike on Iran

28 BLAIR:I have been through this over and over again...

29 Jon Snow:We heard Jack Straw say it,we haven't heard you say it.

30 BLAIR:I was asked about it on the television last night and I said it

was absurd to think that we are going to go invade Iran.Iran is not Iraq.

31 Jon Snow:But can you say specifically you are not going to bomb their nuclear installations?

32 BLAIR:We are not going to launch any sort of invasion of Iran.What I am not going to do is sit here and guess at every set of circumstances I may ever have to give,no prime minister can do that.

在被问及“英国是否先发制人地轰炸伊拉克的核武设施”(话语27),布莱尔没有给出确切的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说道“他一遍又一遍地被问到同样的问题”(话语28)再被追问,布莱尔的答案依旧无针对性。(话语30)布莱尔顾左而言他的回答没有遵守会话合作性原则中的相关性规律。无论顾左而他还是绕圈子研究指出模糊性语言是时事话语中的重要言外行为现象,特别是在避免口角冲突或正面交锋。(Obeng,1977:55)时事访谈的辩论性无可避免地使为了“保住面子”,捍卫威信,时事人物往往在此类使用模糊语策略,有意地破坏合作性原则,使当前的会话不能进行下去,避免了面子受损的局面。模糊的语言也被认为是会话中的一种与对方保持良好沟通的手段,这样的言语往往考虑到礼貌性且从得体的角度出发,因而避免了真实而直接的言语带来的紧张的僵局和危机。(Obeng,1994 cited in Obeng,1997:50)

2)延伸的回答,提供过量的信息

在布莱尔的长篇回答中,提供了许多信息包括了一些与被问及的话题关联不大的信息。

例:6 BLAIR:Well we could have and that is precisely what I wanted to have happen.But…and I've obviously have gone over this many times with people-the real problem was…?Now I actually worked out with Hans Blix…If you couldn't get an ultimatum attached to it,it was…so we couldn't get it.?...

话语6是布莱尔对JON的问题“为什么不等到HANSBLIX完成他的工作后才采取行动——捕捉萨达姆?”布莱尔在回答中没有立即说出原因,而是首先讲到在联合过安理会对伊解决方案未达成一致建议时,对依最后通牒的重要性。因此他与HANS BLIX合作但是法国与俄罗斯的否决票使得最后的解决方案未能成立。事实上在整段长篇幅的回答中只有最后一句话“If you couldn't get an ultimatum attached to it,it was never going to work unfortunately France and Russia would veto any such resolution so we couldn't get it.”(“如果不能够有一个最后通牒,那么就永远不可能使得工作进行下去,不幸的是法国和俄罗斯往往会否决(我们)提出的任何方案。”)显然的,布莱尔先是解释行动的无奈和重要性,然后在回答问题说出原因,违反了CRICE合作性原则中会话的数量原则—提供适当的信息。布莱尔提到与HANS BLIX合作的意愿但是却现实中却遭到困难,面临到两难的困境,这样一来他把这次对伊拉克的行动说得合情合理,也使得他的声誉和面子保住。同样的策略可参见话4,6,8,16,18,26,34。

4 结束语

通过对JON对布莱尔的批判性语篇分析,可发现时事访谈的辩论性特质,以及被访者的出的言外行为和对话策略。时事人物作为被访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使谈话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在保持礼貌原则下,双方使用不同的策略在达到目的同时使对话进行下去。采访者有时会不加修饰直接提出尖锐问题,构成对被访者面子威胁从而使问题被认真对待。被访者倾向使用模糊语言策略,如闪躲回答,绕圈子回答或长篇幅的解释性回答等策略,可视为间接言语,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面子威胁行为和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因此时事性访谈遵循日常谈话中的礼貌原则,同时却区别与一般性日常谈话的合作性,而且比一般谈话更多讨论和计策使用。

摘要:该文在GRICE的会话合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访谈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探讨被访者的话语语用功能和言语外行为。发现电视访谈对话区别于一般性日常生活对话,被访者倾向使用模糊语言策略,如闪躲回答,绕圈子回答或长篇幅的解释性回答等策略等,目的是减少面子威胁行为和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同时保持礼貌原则使会话进行下去。

关键词:访谈,言外行为,间接言语策略,合作性原则,面子威胁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Brown P,Levinson S 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4]Grice H 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5]Obeng S G.Language and Politics:Indirectness in Political Discourse[J].Discourse and Society,1997(8).

[6]Livingstone.Talk on Television: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Debate[M].London:Routledge,1994.

[7]Wilson J.Political Speaking: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Language[M].London:Blackwell,1990.

[8]纪玉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判刑话语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9]辛斌.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

[10]窦卫霖,陈丹虹.对中美国家领导人演讲中的互文性现象的批判性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

间接抒情的句子 篇5

2、拥有忧伤,珍视忧伤,人生路上,情感定会丰富多彩,生活定会精致而美丽!真的,有时,忧伤也是一种美丽。

3、爱是一场长久的拉锯战,从我们相识到相知,然后是相恋的一路上,就摆下一场战线很长的拉锯战。

4、幸福就像握在手心里的一块冰,当冰慢慢融化时,那一段简短的距离,就是幸福向你招手的时刻,学会享受幸福,才是人生中最值得留恋的。

5、如今,疲惫的心承受着许多生活的重荷,在岁月的河流里不停地奔走,在风与雨的交替里,努力向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进发,向人生所谓的高度不断攀登。

6、我们往往会在别人的幸福中,找到自己并不幸福的生活,找到物具在漆染之后的美丽外层,找到一种错觉里的甜蜜。

7、我们每个人都爱过,我相信都是很认真的,也许有的失去了很久,但是至今想起,还是会隐隐的作痛吧。

8、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我真心的希望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幸福!

9、你的爱人,你要用心的去珍惜他,他为你做的一点一滴,不仅仅感谢他,要记在心里,常常的去想想他。

10、你的爱人,你要用心的去体会,去明白他的心,去思考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在你思考他需要什么的时候,你已经得到了他的尊重。

11、美丽在远方,那是陌生的感觉给你的美感;这是你无法到达的地方,就像你无法抵达童话的世界,而只能隔着厚厚的木质栅栏,注目着那些用图片和文字构成的乐园。

12、都说“乐观是一种美丽”,想想其实忧伤,也是一种美丽,一种最真最纯的美,是一种狂风过后平静的美,是一种经历过后沉静的美,是一种至情至性的美,是一种成熟的美!

13、当别人欣赏你的时刻,别人的幸福也在远方,那个美丽的远方就是你;当他深深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时,你的幸福,又成为他们的别处。

14、幸福是简单的,它不会带着任何的杂质,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永远都会感受到它的存在。

15、友情不需要过多的安慰,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朋友可以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求任何的回报,互相理解彼此之间的感受,这种情意,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16、忧伤,是生活中的绿叶,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点缀着生活的美丽。

17、幸福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层次,幸福是人生最大的酬报,幸福是每一个人来过世界之后对生活的感恩,幸福又是你对身边的重新认识和重新体验。

18、幸福是生活中最耀眼的红星,它时刻在我们身边存在,我们只有用爱去感受,用心去经营,它才会一直发光发热。

19、爱情不需要多么的华丽,再浪漫的爱情,也会有花开花榭时,其实,平淡的生活才是磨练爱情的最佳武器,这种爱,如果能够持久,那才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浅析间接故意 篇6

关键词:间接故意 认识因素 意志因素

一、间接故意的定义和本质

我国刑法理论和实务是坚持以主客观相统一作为认定犯罪的标准,犯罪成立,必须要主观方面与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我国刑法既反对只注意行为客观危害性而忽略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客观归罪”,也反对只着眼于主观恶性而轻视客观危害性的“主观归罪”。[1]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客观方面包括犯罪客体和客观方面,主观要件包括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本文要讨论的间接故意就是主观方面中犯罪故意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故意

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所以在讨论间接故意之前,就有必要先认识故意的概念。根据刑法第十四条关于故意犯罪的概念规定和刑法理论,可以得出: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也就是说,犯罪故意是故意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2]是罪过形式之一。

(二)有关故意本质的学说

故意的本质,最早由德国学者弗兰克提出。之后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

一是认识主义。又称预见主义、表征主义。此说认为认识因素是确定故意的标准,行为人已经认识到犯罪构成的事实并坚持实行表明了其主观的反社会性,即犯罪故意;二是希望主义。又称意欲主义,这种学说认为故意的成立不仅要认识构成要件的事实,而且必须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三是容认主义。又称容认说、折中主义,此说认为,犯罪故意在认识犯罪构成事实的基础上,并不一定以希望结果发生为条件,只要行为人容认危害结果的发生,也构成故意。[3]

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是容认主义,认识说界定犯罪故意的范围失之过宽,把有认识的过失也包含到故意中来了,这是不合理的;希望说所界定的犯罪故意的范围又失之过窄,把间接故意排除在故意之外,这也是不能接受的;容认说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它排除了有认识的过失,包容了间接故意,从而确定了一个宽窄适度的犯罪故意的范围。[4]

(三)间接故意的认识

从犯罪故意的认识可以得出间接故意的定义: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间接故意犯罪。间接故意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結果发生的心理态度。[5]根据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总结,间接故意多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行为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如经典案例,甲欲毒杀妻子乙,在乙的碗内投放剧毒,甲同时还预见到其妻子可能会喂饭给其子而祸及孩子,但因为甲杀妻心切,就抱着听任孩子也被毒死的心理态度实施了犯罪行为,结果是母子均中毒身亡;第二,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甲在林中打猎,发现一个猎物,同时又发现猎物附近有一个孩子在睡觉,甲根据自己的枪法和猎物的距离,明知如果开枪有可能会打中旁边的孩子,但是因为当时不想放过机会,从而放任了可能打中孩子的危害结果而开枪,结果打中了孩子;第三、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实施了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如行为人临时起意,捅人一刀即扬长而去而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例。

二、间接故意的构造

理论认为,间接故意在构造上是由行为人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构成的。所谓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的了解及其程度;所谓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在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认识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态度。这两点是整个故意,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在内的一般内容。[6]

(一)认识因素

在间接故意中,认识因素中的内容有:第一,认识内容,行为人是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并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的。而且,间接故意所认识的行为结果,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本身导致出的直接结果,这个结果本身可以是合法的或是不法的,但这是行为人所希望和追求的;二是认识到行为可能还会连带出具有危害性的附属结果,这却是行为人非积极追求的结果,也就是区别于直接故意中的希望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如,在杀妻毒子案中,某甲在向其妻子的碗中投放剧毒前,是预见到了可能导致儿子中毒死亡,但是因为杀妻心切,就抱着听任孩子也被毒死的心理态度,实施了犯罪行为,在其主观上就认识到了其妻子必然死亡和其子有可能死亡的结果的发生。

认识因素的第二个方面是认识程度的问题。如果说认识内容表明了行为人对于犯罪的视野范围,那么认识的程度问题则显示了行为人对其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确信程度的判断。通说认为,间接故意中的认识程度是认识到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是相对于行为人对结果进行的预测和推断,进而得出的可能会发生的结论。另外一点,就是“行为人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中的“明知”一词,指的是行为人确信知道有发生结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对于结果有可能发生这一情况,是明确知道的。

(二)意志因素

关于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意志因素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决定实施这种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包括希望和放任。而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就是在认识到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的基础上而持有的一种放任的态度。

关于“放任”的含义。从字面上看,“放任”就是指听其自然、不加干涉的意思,在刑法理论中,还将其称为“容认”、“纵容”等。这里仍以杀妻毒子一案为例,行为人对可能毒死儿子这一结果,在主观上可能会有几种态度:第一,内心真不想儿子死,但是心存侥幸,认为妻子可能不会给孩子喂饭;第二,儿子死不死无所谓,反正妻子死了之后儿子活着也可怜;第三,不计后果了,就是要杀死妻子,其他不管了;第四,说不定儿子命大,或者被救了能活过来。对于行为人这几种心理态度,都可以解释为“放任”。

三、间接故意中几个问题

为更好地认识间接故意,还需要注意间接故意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一)间接故意在实践中是否独立存在

有人认为,没有直接故意就没有间接故意,以杀妻毒子的案件为例来说明,在甲行为时,对妻子的死亡是抱着直接故意态度,但对其儿子的死亡是抱着放任态度,则是间接故意,没有对妻子死亡的直接故意态度,就没有对儿子死亡的间接故意。因此有些人认为间接故意是依附于直接故意的。在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是存在于多种情形的,杀妻毒子的案例只是典型的一种表现,但是在其他情形中,情况就不是如此了,甚至在有时候还存在行为人追求正当目的,如正当防卫中放任手段行为的危害结果。在这些情况中,不存在间接故意可以依附的直接故意。

(二)间接故意中有无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第一、有无犯罪目的。所谓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在间接故意中,应当是不存在以希望、追求一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为特征的犯罪目的。在间接故意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形中,第一,追求某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针对“另一个危害结果”而言的,那么所谓的“另一个危害结果”并不是犯罪人所希望与追求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只存在直接故意的态度所追求的犯罪目的的;第二,追求某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存在所谓的犯罪目的的;第三,行为人不计后果实施行为,放任结果的发生,也不可能存在追求结果出现的犯罪目的,如果有这种目的,那就是直接故意了。

第二,关于犯罪动机。所谓的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由于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密切联系而存在的,行为人基于某种需要而形成犯罪动机,在犯罪动机的指引和推动下又确定犯罪目的。如果说间接故意犯罪具有犯罪动机,而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没有犯罪目的,这就违背了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事实上的辩证关系了,所以说间接故意犯罪本身是不存在犯罪动机的。

综上所述,间接故意在刑法理论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极为复杂,对间接故意的认定也是关系到行为人具体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关键性问题,所以在理论上必须加深对其认识,以期对实践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齐文远.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2]张明楷.刑法学-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9.

[3]张明楷.刑法学-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9.

[4]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

[5]齐文远.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间接策略 篇7

感谢语可分为直接感谢语和间接感谢语两类, 本文以间接感谢语为着眼点, 在《红楼梦》中, 间接感谢语以独特的方式及灵活的词汇组合占据重要地位。从内部结构来看, 间接感谢语包含醒示语、感谢事实陈述、感谢辅助策略三部分。感谢辅助策略是为了避免对对方的亏欠, 维护双方的面子, 而进行感谢的辅助表达, 起到补充渲染感谢表达的作用。由于间接感谢语不包含专门感谢词, 那么感谢辅助策略就不再是辅助的感谢表达, 转变成感谢表达的中心。如图表1, 我们根据《红楼梦》中的感谢语语料, 将其中的感谢辅助策略概括成如下类型:

(一) 关怀式。关怀式既可以让感激之情充分表现, 又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 让对方感到你是为他着想的。这种形式在社会不同层级中都有较为广泛的使用。位高者使用时可以体现自己的平易近人, 位低者使用时则能让位高者感到对自己的关心, 有助于与上级的沟通。

(尤二姐) :“亏姐姐照应。为我, 姐姐也不知受了多少闲气……” (第六十九回)

尤二姐感谢平儿素日的照顾, 还关心平儿为自己受了很多气, 平儿从中能感受到尤二姐对自己的关心, 自己平日的受苦受累一切都觉得很值, 在尤二姐说完这句话后, “平儿也不禁滴泪”。

(二) 抱歉式。受惠人通过因自己的受惠而给施惠者带来麻烦表示道歉, 以表示感激之情, 这种表达比直接的感谢表达显得更真诚。它既包含了受惠者欠施惠者人情的信息, 又对施惠者所给的面子表示认可。

刘姥姥道:“不敢多破费了。已经遭扰了几日, 又拿着走, 越发心里不安起来。” (第四十二回)

平儿帮刘姥姥打点东西, 刘姥姥以道歉形式表示感谢。既表达自己打扰多日的抱歉, 又蕴含感激之情。在贾府中, 刘姥姥是一个贫苦的外人, 地位低, 抱歉式的表达既符合自己的身份, 又突出自己的真情实意。

(三) 称赞式。通过赞美表达感激之情, 此形式不仅局限于表达谢意, 更有对对方品质、人格、外貌等方面的认可, 通过这一形式, 感激之情得以最大化, 同时给了对方很大的面子。

马道婆道:“阿弥陀佛, 慈悲大菩萨!” (第二十五回)

贾母允诺一日捐五斤油供奉菩萨, 马道婆称赞贾母是“慈悲大菩萨”, 感激之情不言而喻。而“贾母又叫人来吩咐:‘以后宝玉出门, 拿几串钱交给他的小厮们, 一路舍施给僧道穷苦之人’”, 可以看出贾母在听到马道婆称赞后, 立马做出行动凸显自己“慈悲大菩萨”的美誉, 喜悦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四) 责怪式。责怪式看似是一种毫无礼貌的形式, 但在一定场合下, 能够间接表达谢意。其中隐含一种因“不好意思接受”而动怒的意思, 效果是极强的, 双方关系越亲密, 则使用频率越高。

(贾母) 因说道:“你也胡闹, 他们出家人, 都是那里来的?何必这样?这断断不收的。” (第二十九回)

张道士送贾母传道的法器, 贾母用“你也胡闹”这种责怪式, 既传达了感谢之意, 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出家人这些东西来之不易, 不应该收。这种责怪式同样极为符合贾母在贾府中高高在上的身份。

(五) 允诺式。允诺式又称回报式, 当别人给予自己恩惠时, 说话人可能觉得不好意思, 面子似乎受到了威胁, 他们则允诺一些事实, 或赠予一些东西作为回报, 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以挽回自己的面子, 这些回报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刘姥姥) 说:“……我这一回去没别的报答, 惟有请些高香天天给你们念佛, 保佑你们长命百岁的, 就算我的心了。” (第四十二回)

刘姥姥为表示贾府对其的款待与帮助的感谢, 承诺天天念佛保佑贾府人长命百岁。对于刘姥姥来说物质的回报不在她能力范围之内, 只能以这种非物质形式的回报表达感谢。

(六) 奉承式。当说话人受到恩惠时, 会说一些奉承的好话, 一方面可以使施惠者开心, 有讨好、逢迎之意, 另一方面感激之情得以体现。在很多时候, 这些奉承的话并非出自内心, 仅是为了讨对方开心。

(赵姨妈) 道:“……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 想得这么周到, 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 又展样, 又大方, 怎么叫人不敬服呢……” (第六十七回)

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 赵姨娘心中甚是喜欢, 至王夫人房中, 通过奉承宝钗的好表示感谢, 但赵姨娘对宝钗的赞美并非发自内心, 只是想在王夫人面前卖个好, 这种虚情假意的感谢被王夫人一眼识破。

(七) 谢天恩式。在《红楼梦》中, 很多感谢语是出于对上天、皇上、祖宗的感激, 由于感激的对象地位高, 实为尊贵, 因此感谢语较为庄重, 用词也极为谦虚, 这在《红楼梦》中形成了一大特色。

(林四娘) :“你我皆向蒙王恩, 戴天履地, 不能报其万一。” (第七十八回)

(八) 客气式。客气在礼节上表示谦让, 实则是讲场面, 不吐真言。但是, 客气式并非是一种虚情假意, 只要客气适度, 通过客气表示感激, 是一种礼仪和素质的体现。

(贾芸) :“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来?我到叔叔这里, 又不是客, 让我自己倒罢了。” (第二十六回)

袭人为贾芸倒茶, 贾芸则客气地说“自己倒”表示感激。位高的袭人替位低的贾芸倒茶, 贾芸当然要表示感谢, 于是反说“让我自己倒”, 表现自己的谦恭, 是一个懂礼仪的人。

(九) 安慰式。面对他人的关心、对自己的担心, 安慰式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对方的担心、焦虑等负面之情, 另一方面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请老太太宽怀, 只愿儿子们托老太太的福, 过了些时都邀了恩眷。那时兢兢业业地治起家来, 以赎前愆, 奉养老太太到一百岁”。 (第一百七回)

贾家日益败落, 贾母分派自己仅有的财产, 贾政看到此情此景内心极为伤感, 想到贾母内心的痛楚, 便用安慰式表达感谢, 同时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慰。

(十) 幸运式。说话人常会通过表达自己的幸运之处表达感激之情。这种表达能让对方感到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认同感得以体现, 增强感谢的表达效果。

(贾母) :“可见我如今老了, 什么事多糊涂了。亏了有我这凤丫头, 是我个‘给事中’……” (第八十五回)

贾母认为自己老了, 管起贾府的大小事务显得吃力、不灵活, 幸运自己有王熙凤帮忙管事, 既有感谢感谢, 又有对王熙凤的认可, 可见王熙凤在贾母心中的地位之重要。

二、直接感谢语与间接感谢语的配合使用

通过这些语用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层次地挖出说话人隐含的意义, 并得以将一些非表面化的感谢表达挖掘出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感谢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运用中, 直接感谢语可以与间接感谢语的各种形式相互配合使用, 间接感谢语自身同样可以进行组合, 形成复杂的间接感谢的形式。

(一) 直接感谢语+间接感谢语。这种形式被称为直接感谢的组合形式, 在这一形式中, 直接感谢语在整个感谢表达中占据中心话语的成分, 而间接感谢语则变为辅助成分。直接感谢语基本可以与所有间接感谢语语用策略进行组合。

直接感谢+奉承式+允诺式:“好侄儿, 你果然能够说成了, 我买两个绝色的丫头谢你”。 (第六十四回)

(二) 间接感谢语的各种组合。安慰式+允诺式:“请老太太放心。若是我的病托着老太太的福好了, 我情愿自己当个粗丫头, 尽心竭力的服侍老太太、太太罢”! (第一百七回)

间接感谢语语用策略组合往往会出现在对方的恩惠大, 或者受惠者极为感动的情况下, 以此加强自己的感激之情。上一例中贾府日益败落, 凤姐病倒, 钱财净失, 在她痛不欲生的时候, 贾母依旧疼爱她, 凤姐内心感激涕零, 用了两种语用策略表达感谢。

如图2, 《红楼梦》中间接感谢语自身有多种组合形式, 有两项、三项组合, 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语用策略都根据实际需要, 恰当进行组合, 达到最佳感谢效果。

可见, 《红楼梦》中间接感谢语的语料是极为丰富的, 它凭借多种语用策略的多变形式, 大大丰富了《红楼梦》这一著作的语言, 读者得以从细腻的语言背后窥探到人物的内心, 从更深角度挖掘这部著作。

摘要:本文采用计算机技术和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运用SPSS软件, 对《红楼梦》中的间接感谢语进行深度分析, 从中归纳出10种不同类型的语用策略。直接感谢语可以与间接感谢语的各种语用策略形式相互配合使用, 间接感谢语自身同样可以进行组合, 形成复杂的间接感谢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间接感谢语,《红楼梦》,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间接策略 篇8

关键词:捆绑定价,间接网络效应,兼容性

1 引言

耐用消费品的效用主要依赖于互补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互补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越强,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就越强,这是间接网络效应作用的机理。Katz和Shapiro(1985)借鉴“硬一软范式”,将具有间接网络效应的产品组合定义为“系统产品”[1]。Clements(2005)和Park(2004)研究了录像机和视频组成系统产品的间接网络效应的存在性问题[2,3]。鲜于波等(2009)在复杂性的视角下,对间接网络效应下的产品扩散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分析了复杂网络下产品扩散中的“涌现”现象,软件数量优势、兼容性选择对产品扩散的影响等问题,指出了预期在其中的作用[4].万兴等(2010)以数字电视和IPTV为载体研究了间接网络效应下的网络运营商价格的竞争[5]。Yano(2006)研究了激发新系统产品的间接网络效应的定价策略,指出厂商为促进新系统产品战略市场的形成,对新的硬件或软件采取亚边际成本定价策略[6],这些文献研究均是在给定间接网络效应的条件下,研究硬件或软件产品的独立定价策略,尚未深入研究含有间接网络效应的硬件与软件的纯捆绑定价策略,所给出的“最优”定价策略其实是“次优”的。Burstein(1960)最早对捆绑问题进行了研究[7].Adams(1976)提出了含有两个产品的捆绑定价模型,并将捆绑分为纯捆绑和混合捆绑两大类[8]。McAfee(1989)的研究显示,纯捆绑销售可以实现促进生产和交易,节约销售成本的好处,提升厂商的利润[9]。Yadav(1994)指出,对消费者不熟悉产品捆绑,可以节约消费者理解产品的时间和精力等无形成本[10]。Whinston(1990)研究了捆绑内部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对捆绑销售的影响,指出在捆绑内的产品兼容性会增加捆绑销售的盈利水平[11]。汪定伟(2011)提出了一种捆绑与组合结合的两轮逆向拍卖机制,可以激化竞价者在投标中的竞争,使得拍卖人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12]。寇纪淞等(2001)提出了一个信息商品捆绑销售的歧视定价策略模型,发现当厂商能够区分消费者类型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歧视价格策略,最大化的攫取消费者剩余[13]。这些文献考虑了捆绑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但忽略了捆绑产品之间的间接网络效应对消费者的影响。因此,这些文献所给出的“最优”捆绑定价策略其实也是“次优”的。综上所述,现有文献针对含有间接网络效应的系统产品纯捆绑定价策略问题的研究,给出的“最优”定价策略其实是“次优”的。本文正是针对现有理论的不足,研究含有间接网络效应的系统产品纯捆绑的最优定价策略,并分析了系统产品内部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对纯捆绑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厂商最大程度的提升消费者对“系统产品”购买意愿,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 间接网络效应下最优纯捆绑定价模型

从间接网络效应的视角分析,消费者决策以消费者对硬件的需求为起点,进而产生相应的软件产品需求,软件产品的消费会进一步扩大硬件产品的安装基础,硬件产品安装基础的扩大又会提升软件的需求量。此时,消费者将“单一的硬件产品”已经扩展至“硬件一软件组合的系统产品”对于具有间接网络效应的产品而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体现为“硬件”与“软件”的系统竞争力。对于系统产品,厂商的营销策略由独立的销售模式转变为捆绑的销售模式,即提供“系统产品”包。

在纯捆绑的销售模式下,原来独立的需求函数就转变为相互影响的需求函数。即硬件产品的价格会影响软件产品的需求,软件产品的价格会影响硬件产品的需求,对应的需求函数表示为Q1(P1,P2),Q2(P1,P2)。其中硬件产品表示为产品1,软件产品表示为产品2.在间接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下,“系统产品”包的总需求函数一方面表现为由于硬件产品引发的软件产品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由于软件产品反馈引致的硬件产品安装基础的扩大。结合二者之间的兼容关系的影响,假定“系统产品”包的总需求函数为各个部件产品需求函数的线性函数,表示为

其中φ1表示产品1的间接网络效应系数,φ2表示产品2的间接网络效应系数,γ12表示产品1和产品2的兼容系数,γ21表示产品2和产品1的兼容系数,Q1和Q2分别表示产品1和产品2的需求。

假设捆绑价格是部件产品价格的线性函数,即

其中p1为产品1的单位价格,p2为产品2的单位价格,m1为产品1的价格对捆绑产品价格的影响系数,m2为产品2的价格对捆绑产品价格的影响系数。

在纯捆绑情形下,厂商的利润函数为捆绑产品的单位利润与捆绑产品销售额的乘积。捆绑产品的单位利润为单位价格pB减去单位成本cB,对应的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将(1)和(2)代入(3)中,利润函数为:

πB=(pB-CB)(φ1Q1+φ2Q2+γ12Q2+γ21Q1)(4)厂商的目标为捆绑产品利润最大化,利润函数πB对p1求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

由此可得:

利润函数πB对p2求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

由此可得:

3 分析与讨论

以下的研究是针对不同的兼容程度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的。主要从完全兼容、单向兼容以及完全不兼容三种模式探讨了最优的纯捆绑定价策略,并且对不同兼容模式下的最优纯捆绑定价策略进行比较。

3.1 完全兼容模式下的最优纯捆绑定价策略

在完全兼容的情形下,产品1和产品2之间的兼容系数为1,即γ12=γ21=1,最优的捆绑价格根据产品1或产品2为基准分别表示为不同的形式,若以产品1为基准的最优的捆绑价格表示为:

若以产品2为基准的最优的捆绑价格表示为:

其中|η1|表示产品1的需求弹性,|η12|表示产品1的需求对产品2价格的交叉需求弹性,|η2|表示产品2的需求弹性,|η21|表示产品.2的需求对产品1的价格的交叉需求弹性。引入变量|ηij|,当i=j时,表示产品i或产品j的需求弹性;当i≠j时,表示产品i的需求对产品j的价格的交叉需求弹性。

结合(9)和(10),最优的捆绑价格形式为:

从(11)可以看出,影响最优捆绑价格的主要因素有捆绑成本、部件产品价格、部件产品价格对捆绑产品价格的影响系数、产品1的需求及间接网络效应需求,产品2的需求及间接网络效应需求,产品1(或产品2)的需求弹性,产品2(或产品1)的需求对产品1(或产品2)的价格的交叉需求弹性。

3.2 单向兼容模式下的最优纯捆绑定价策略

单向兼容模式体现为两种,一是若产品1与产品2能完全兼容,产品2与产品1完全不兼容;二是若产品2与产品1能完全兼容,产品1与产品2完全不兼容。我们此处定义为前者为正向的单向兼容,后者为反向的单向兼容。

①正向的单向兼容

在正向的单向兼容情形下,兼容系数γ12=1,γ21=0,若以产品1为基准的最优的捆绑价格表示为:

若以产品2为基准的最优的捆绑价格表示为:

结合(12)和(13),最优捆绑表示为:

从(14)可以看出,影响最优捆绑价格的主要因素有捆绑成本、部件产品价格、部件产品价格对捆绑产品价格的影响系数、产品1的间接网络效应需求,产品2的需求及间接网络效应需求,产品1(或产品2)的需求弹性,产品2(或产品1)的需求对产品1(或产品2)的价格的交叉需求弹性。

②反向的单向兼容

在反向的单向兼容情形下,兼容系数γ12=0,γ21=1,若以产品1为基准的最优的捆绑价格表示为:

若以产品2为基准的最优的捆绑价格表示为:

结合(15)和(16),最优捆绑价格表示为:

从(17)可以看出,影响最优捆绑价格的主要因素有捆绑成本、部件产品价格、部件产品价格对捆绑产品价格的影响系数、产品1的需求及间接网络效应需求,产品2的间接网络效应需求,产品1(或产品2)的需求弹性,产品2(或产品1)的需求对产品1(或产品2)的价格的交叉需求弹性。

3.3 完全不兼容模式下的最优纯捆绑定价策略

在完全不兼容的情形下,产品1和产品2之间的兼容系数为0,即γ12=γ21=0,若以产品1为基准的最优的捆绑价格表示为:

若以产品2为基准的最优的捆绑价格表示为;

结合(18)和(19),最优捆绑价格形势为:

从(20)可以看出,影响最优捆绑价格的主要因素有捆绑成本、部件产品价格、部件产品价格对捆绑产品价格的影响系数、产品1的间接网络效应需求,产品2的间接网络效应需求,产品1(或产品2)的需求弹性,产品2(或产品1)的需求对产品1(或产品2)的价格的交叉需求弹性。

从(11),(14),(17),(20)可以得出最优捆绑价格的一般形式,即

其中表示需求调整系数

当n=1时,兼容模式为完全兼容,A1=(φ1+1)Q1,B1=(φ2+1)Q2;

当n=2时,兼容模式为正向的单向兼容,A2=φ2Q1,B2=(φ2+1)Q2:

当n=3时,兼容模式为反向的单向兼容,A3=(φ1+1)Q1,B3==φ2Q2;

当n=4时,兼容模式为完全不兼容,A4=φ1Q1,B4=φ2Q2.

3.4 间接网络效应强度对最优纯捆绑价格的影响分析

从(21)较为明显地可以看出影响最优价格的因素的关系,给企业的决策者制定相应的定价机制提供了具体的依据。捆绑成本、部件产品对捆绑产品的影响系数以及部件产品的价格对最优的纯捆绑价格的影响关系是正向的。而在产品需求弹性以及部件产品需求趋于均衡时相对稳定的情形下,重点应该分析产品的间接网络效应强度对最优的捆绑价格的影响关系,文章采取仿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间接网络效应强度对最优的捆绑价格的影响关系。

将具有间接网络效应的产品1和产品2捆绑销售,厂商可选择产品1或是产品2为基准制定最优的捆绑价格。不同的是改变相应的部件产品的价格以及部件产品价格对捆绑产品价格的影响系数、相应的需求弹性和交叉需求弹性。但不会影响其变化关系,此时选取产品1为基准,赋予相应的参数值,因为产品之间具有间接网络效应,也即是产品之间的互补性较强,因此,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较之自身的需求弹性小。具体如CB=1,m1=0.5,p1=1,Q1=0.5,Q2=0.5,η1=0.5,η12=0.2,分别对φ1从0到1以间隔0.1赋值。在不同的兼容模式下,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哪种兼容模式,随着硬件产品间接网络效应系数的增加,最优的纯捆绑价格是逐渐下降的,因为硬件产品一般为耐用消费品,单位价值较高、购买频率较低,消费支出时间间隔较长,软件产品价值较低、购买频率较高,因此厂商可采取较低的价格进而引发后期更多的软件需求量。后期多阶段的软件的需求量带来的收益水平足以覆盖目前捆绑价格下降的损失。

从兼容模式之间比较来看,在相同的间接网络效应强度下,最优的纯捆绑价格在不同的兼容模式下是不相同的,单向的正向兼容最强,单向的反向兼容最弱,处于中间的依次为完全不兼容的模式和完全兼容的模式。

当研究φ2的影响关系时,其他参数保持不变,令φ1=0.5,分别对φ2从0到1以间隔0.1赋值。在不同的兼容模式下,的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哪种兼容模式,随着软件产品间接网络效应系数的增加,最优的纯捆绑价格是逐渐上升的。因为硬件单位价值较高、购买频率较低,消费支出时间间隔较长的特征,硬件的购买在较长时间内为一次性的支出。因此,厂商应该收取较高的价格来获取利润的回报,在相同的间接网络效应强度下,最优的纯捆绑价格在不同的兼容模式下是不相同的,单向的正向兼容最强,单向的反向兼容最弱,处于中间的依次为完全兼容的模式和完全不兼容的模式。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具有间接网络效应的系统产品的纯捆绑最优定价策略问题。文章基于间接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具有间接网络效应的系统产品的最优纯捆绑定价策略模型,并且在不同的兼容模式下分析了最优的纯捆绑价格,提出了在不同兼容模式下的最优捆绑价格的一般形式。采取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间接网络效应强度对最优的纯捆绑价格的影响关系。通过分析,文章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第一,捆绑成本、部件产品对捆绑产品的影响系数以及部件产品的价格对最优的纯捆绑价格的影响关系是正向的,厂商制定相应的定价机制时随着捆绑成本、部件产品对捆绑产品的影响系数以及部件产品的价格的提高而相应的提高捆绑产品的价格。

第二,间接网络效应强度对最优纯捆绑价格的影响,无论哪种兼容模式,随着硬件产品间接网络效应系数的增加,最优的纯捆绑价格是逐渐下降的;随着软件产品间接网络效应系数的增加,最优的纯捆绑价格是逐渐上升的。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浅析 篇9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s Theory) 是由英国哲学家J. L. Austin于1962年出版的名著《论言有所为》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中提出。在此书中, 言语行为被定义为, 通过言语本身实施行为。随后, 在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 在《言语行为》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一书中, 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充实与完善。

二、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Searle (1969) 认为, 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 现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1) 提出理由或办法; (2) 道歉; (3) 让对方放弃请求; (4) 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意义; (5) 回避; (6) 引用经典。接下来, 对这几类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一一的分析和讨论。

(一) 提出理由或办法。在说话者拒绝对方的提议或请求时, 给出其拒绝的理由或是提供其他办法。因为, 在说话者给出拒绝言语时, 拒绝的原因多是非个人的, 无法控制的或是不稳定的。说话者相信, 给出合理的好理由, 更能减轻愤怒和厌恶。据调查显示, 理由或其他办法经常同时出现在间接拒绝言语中。例如:A:这周末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 要是有人能帮我就好了。B:我很乐意帮忙, 可是, 我早就和妈妈约好要去办事, 你找小李帮你吧。

(二) 道歉。说话者对于对方的提议或请求, 在无法接受的情况下, 用道歉来表达歉意和遗憾。例如:A:能不能帮我把这本书还给小李? B:对不起, 我有急事, 实在来不及了。

(三) 让对方放弃请求。说话者尝试通过一些手段, 让对方放弃自己刚刚提出的请求。

1. 要求回报

说话者回答对方提出请求时, 说出如若答应请求, 对方会付出的代价, 以此让对方主动放弃自己刚刚所提出的请求。比如:A:去帮我把这几页资料复印一下吧。B:100块钱一张。

2. 威胁或发声明

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 威胁或发声明告诉对方, 请求之事对听话者没好处。例如:A:张经理, 我想要调一下工作岗位, 我不喜欢现在做的事情。B:别的岗位不一定适合你。

3. 究既往之过

说话者在表达间接拒绝时, 指出对方在过去所表现过的言行上的不恰。例如:A:把你电脑借我用一下, 可以吗? B:上次我向你借手机, 你都没借我。

4. 批评请求行为或请求人

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在表达间接拒绝时, 对对方批评请求行为或是甚至对请求人提出批评。例如:A:你把地板上的污渍擦一擦不行吗? B:你怎么不知道擦呢, 非让我擦?

5. 侮辱或攻击对方

这一形式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表达出的意思非常明确, 而且不友好。说话者在拒绝时, 对对方进行侮辱或攻击。例如:A:爸爸, 帮我把这个玩具修修吧? B:去, 一边儿待着去, 我忙着呢。

(四) 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意义。说话者交际时, 字面意义是接受, 但是, 言外之意却是拒绝。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是, 对方要求自己的事情, 自己主观感兴趣或愿意去做, 但是客观情况不允许。例如:A:通融一下, 让我进去吧。B:我是想让你进去, 可是公司规定不允许。

(五) 回避。说话者作答时, 有意躲避对方请求的事情, 不作正面直接回答。回避, 是一种间接策略, 但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例如:A:这是由于什么考虑呢? B:哎呀, 这个这个我还不好给你回答。

(六) 引用经典。说话者通过引用经典来回答对方, 表达一定的哲理。例如:A: 学习太累了, 这是何苦呢? B: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呀!

三、总结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体现。如何在拒绝别人的同时, 又不让对方觉得尴尬难堪, 有时候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 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了六类, 并逐一分析, 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帮助, 使其交际顺利、成功的进行。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频繁出现。在拒绝时, 为了达到礼貌, 人们常常采取比较委婉, 间接的拒绝方式, 即“语言越间接, 就越礼貌”。本文基于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理论, 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阐述分析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类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2001.

浅析间接故意犯罪形态 篇10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构成因素有两个方面, 即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其认识因素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意志因素是危害结果的发生[1]。

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 是行为人对其行为社会危害性存在与否的可能性认识, 而不存在必然性的认识。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认识, 是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养花专业户甲某为防止偷花, 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 乙某偷花不慎触电, 经送医院抢救, 不治身亡。甲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就是间接故意, 甲某对私拉电网造成他人触电死亡只是具有可能性的认识, 而不具有必然性的认识。倘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决意而为之, 那么, 行为人所持的心理态度也就超出了间接故意的范畴, 而跨入了直接故意的领域。

意志因素即放任的意志, 是行为人为了某种利益, 而甘冒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风险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这里的“放任”是指行为人在认识到某种危害结果可能发生的情况下, 虽然不是积极追求这种结果发生, 而是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发生了危害结果, 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没有发生危害结果, 也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2]。在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中, 存在着希望意志和放任意志两种表现形态。希望意志存在于直接故意之中;放任意志则存在于间接故意之内。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均属于故意的范畴, 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如何区分呢?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构成因素上既有相同之处, 又存有区别。相同之处体现为:两者的认识因素都包含对行为造成社会危害结果的明确认识;两者的意志因素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这说明两种故意具有形式上的共同特性[3]。两者的重要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因素上的差别。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反映了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认知;而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只能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知。

二是意志因素上的不同。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是区分二者的关键。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是希望意志, 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 无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知是必然的, 还是可能的, 行为人都会采取积极行为, 设法创造条件, 克服外在的阻力, 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意志因素上的显著差异是区别两种罪过形态的关键所在。

三是行为与结果联系上的差异, 而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是一种放任意志, 而非希望意志。犯罪结果的发生并没有违背行为人的本意, 即使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行为人亦不感到懊悔。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 行为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既不会积极地追求, 也不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 直接故意是希望发生某种特定的结果, 行为人采取的积极行动是直接导致结果发生的因素, 此时犯罪行为与特定犯罪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基于对某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不特定认识, 其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则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因而导致危害结果的不特定性。行为与结果之间联系上的不一致性, 也是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标准之一[4]。

综上所述, 间接故意是并非独立存在的一种故意犯罪形态, 而是与直接故意相依存的特殊形态, 刑法中不存在主观上仅由间接故意构成的犯罪, 间接故意是以“可能性”的认识因素为基础前提要素, 以“放任”的意志因素为核心要素, 并以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为最终成立要件的犯罪形态。如果在间接故意犯罪构成要件中, 缺乏核心因素和必备条件, 则不足以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从我国刑法规定来看, 故意犯罪中的绝大多数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只有少数故意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放火罪、爆炸罪等, 则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 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对间接故意犯罪形态特征的剖解, 意义在于推动对故意犯罪理论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间接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通过对间接故意犯罪形态与直接故意犯罪形态的深刻论述, 进一步阐述了间接故意犯罪的构成因素、表象特征。愿能够对间接故意犯罪的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故意,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放任,刑法

参考文献

[1]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中心.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黄京平.刑法总则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何秉松.犯罪构成系统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间接代理制度之构建 篇11

所谓间接代理指以代理人自己之名义,为本人之计算,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而以其效果转移于本人之代理也{1}。在間接代理制度中,当代理人因种种原因不能够对第三人或被代理人履行所负义务时,间接代理制度则赋予被代理人介入权或第三人选择权,使幕后的被代理人和第三人能够直接发生法律关系,以使得交易秩序不被中断,交易安全得到维护,亦能快捷便利地解决纠纷。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因为理论基础不同,关于代理的规定也就不一样。以区分论为基础的大陆法系将委任与授权严格区分开来,并以代理人是否以本人名义与第三人进行商事活动为准将代理分为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而以等同论为基础的英美法系因为将代理人的行为等同于被代理人的行为,所以并没有间接代理和直接代理的划分,而是以代理人责任承担方式为分类标准将代理分为三种类型:即本人身份全部公开的代理(显名代理)、本人身份部分公开的代理(隐名代理)和本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从每一种代理制度的实质和功能来看英美法系中的显明代理与大陆法系中的直接代理是完全相同的,而英美法系中的本人身份部分公开的代理与本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与大陆法系中的间接代理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

二、 我国间接代理制度的立法现状

1.《民法通则》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

《民法通则》在第四章第二节“代理”第63条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从此条的规定来看我国民法通则只规定了直接代理,其采用典型的“名义标准”将代理限定在显名代理的特定范围内,排除了隐名代理的存在。

2.《合同法》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

《合同法》在第3章“合同的效力”中对代理人代表被代理人订立合同的法律问题做了规定,在分则部分第二十一章“委托合同”又涉及代理的某些制度。同时又在“委托合同”后独设“行纪合同”作为委托合同的一类特殊合同加以规定 。《合同法》第402条、第403条纳入了源自于英美法系的不披露本人的代理,我国通说认为《合同法》第402条、第403条即为间接代理。{2}

3.单行法律及其行政规章中有关间接代理的规定

原经贸部1991年8月29日颁布实施的《关于对外贸易代理制的暂行规定》第15条规定:“受托人根据委托协议以自己的名义与外商签订进出口合同,并应及时将合同的副本送达委托人。受托人与外商修改进出口合同时不得违背协议。受托人对外商承担合同义务,享有合同权利。”依此我国外贸代理制度确立代理人在其权限内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间接代理形式。我国间接代理制度在其他行政规章中也有体现。如中国人民银行号(1992)13号文件《关于对〈关于委托贷款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中认为,“委托贷款行为与《民法通则》的代理制度不同,是指金融机构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贷款协议所确定的权限内,按照委托人确定的金额、期限、用途、利率等,以金融机构自己的名义,同委托人指定的借款人订立借款合同的行为。”{3}可见,金融机构发放委托贷款的行为也是一种间接代理。

三﹑完善我国间接代理制度的具体构想

实践表明间接代理制度的纳入并非两个条文本身的移植如此简单。《合同法》引入该制度时未充分考虑与《民法通则》直接代理制度的衔接,从而给代理制度本身带来有目共睹之不和谐。我国民法深受大陆法系法典化传统的影响,当前正在积极酝酿起草《民法典》,在吸取大陆法系民法传统的同时,应否导入英美法系中的隐名代理和本人身份不公开代理制度,已成为民事立法和民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间接代理制度立法体例的设计

放弃现行《民法通则》中关于代理概念的严格限定,不再坚持代理的显名主义,转而建立广义的代理法调整范围。在总则部分有关代理制度的章节中可以如英美法系般承认本人身份部分公开及不公开的代理类别。在债编分则部分仍可以规定委托合同,但鉴于行纪合同事实上已经被间接代理所代替,因此可以取消“行纪”一章的独立地位及称谓,以免在理论及实务上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不过,可单就其尚可保留的特殊制度独设一节,并将其并入“委托合同”一章之中。

(二)间接代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1.隐名代理的完善

我国《合同法》第402条首次规定了隐名代理。该条款直接来自《国际货物销售代理公约》,而最终源于英美代理法中的隐名代理制度。与英美代理法中的隐名代理制度相比,该条规定亦有不足之处。如《合同法》第402条,“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该条忽略了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情形。有鉴于此,建议改为“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

2.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的完善

(1)代理人的通知义务

由于在间接代理中与第三人直接建立法律关系的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因此从保护第三人或被代理人的利益出发,有必要规定代理人的披露义务。关于间接代理中代理人的披露义务,建议做如下规定:“如果代理人丧失了债务清偿能力,或者对被代理人实施了根本性的违约行为,或者在合同债务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就已明确代理人将会违约,被代理人有权要求代理人披露第三人的姓名(名称)和地址。如果代理人丧失了债务清偿能力,或者对第三人实施了根本性的违约行为,或者在合同债务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就已明确代理人将会违约,第三人有权要求代理人披露被代理人的姓名(名称)和地址。”

(2)被代理人的介入权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03条的规定委托人可以对第三人行使受托人权利的前提条件是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这一条件显然过于苛刻,因为根据该条规定,受托人因其他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时,委托人就不能行使介入权了。而在英美代理法的被代理人身份不公开的代理中,被代理人行使介入权没有实质条件的限制,只须遵守一个前提条件即有证据证明合同中确实存在着不公开身份的被代理人。为充分保护被代理人的介入权,建议把《合同法》第403条中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修改为“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或者其他理由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

(3)第三人的选择权

根据《合同法》403条的规定第三人的选择权只能在“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时才可行使,一方面必须是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发生了违约情形并且该违约已经是客观事实,排除预期违约的可能性,同时因受托人自己原因发生违约的情形不得计算在内;另一方面还要求受托人在因委托人的原因而不能对第三人履行义务,也就是说即使是发生了委托人的违约,如受托人仍能通过其他途径对第三人履行义务的,不得计算在内。笔者认为此条对第三人行使选择权条件的规定过于苛刻。根据英美代理法,只要代理人没有对第三人履行义务,第三人即可行使选择权,请求被代理人履行义务。

(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间接模式映射组合算法研究 篇12

网络中的数据源之间存在大量映射关系。图1给出了一个数据共享网络的拓扑结构示意图。当数据源E需要获取集成模式下的数据时需要将E上的查询通过E到C、C到A和A到集成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转发到集成模式上。当E到集成模式的映射路径不唯一时,返回的数据结果可能不同。在数据交换中,为得到可靠的数据,需要得到所有映射路径,当数据源规模庞大时,执行的代价很高。尤其当某个节点,例如C离开网络时,E到集成模式的映射路径将断开,此时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映射组合可以较好的解决该问题,通过预先组合映射路径上的映射,可以直接得到数据交换对象之间的映射关系,节省查询在映射链上传递带来的开销。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需求的变更以及系统的更新换代,数据源间原有的直接映射演变成了间接映射,在映射组合时需要间接映射带来的影响。大部分组合映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直接映射[1,2,3,4,5],包括基于逻辑的方法、基于约束关系的方法以及模式转换的方法[5,6,7]等。基于转换的方法需要定义复杂的模式转换操作,不支持包含复杂模式结构元素组合运算的间接映射;现有的非直接映射的研究主要考虑目标和源模式之间的非直接映射定义以及基本操作[8],而很少考虑组合问题。

Yu和Popa等讨论了嵌套关系模式下基于SOtgd[3]的映射组合问题。提出一种映射组合算法,支持嵌套模式。Nash等[4]研究了非source-to-target情况下一阶逻辑约束描述的映射组合问题。Berstein等研究了非source-to-targe下的映射组合问题[9],扩展了Nash和Fagin等的工作。映射组合的求解主要采用逐步消除中间模式符号(记为BECA)的方式,然而Berstein等也说明了某些情况下中间模式可能无法完全被消除,此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组合映射,主要原因是间接映射的存在。本文主要研究间接映射的组合机制,给出了间接映射的组合算法和实验分析。

2 映射组合概述

定义1令R1、R2为二元关系,R1和R2的组合R1°R2定义为二元关系:,“°”为组合运算符号。

令Inst(M)表示映射的实例,下面利用二元关系Inst(M12)和Inst(M23)来定义映射M12和M23的组合。

定义2[3]令为两个映射模型,其中S1,S2,S3两两没有公共元素符号。当Inst(M)=Inst(M12)°Inst(M23)时,映射为M12和M23的组合映射,满足,其中Ii为模式Si的实例,1≤i≤3。

图2给出了以S2为中间模式、S2的实例为中间实例的直接映射组合,实现在已知M12和M23的情况下S1和S3的直接数据交换。

3 间接映射定义

间接映射是指源模式的某个或若干节点的实例经过一定的代数运算后映射到目标模式的某个或若干节点实例的代数运算结果上,如图3所示。

在映射[1]中,方框中的节点实例经过代数运算后整体映射到目标模式的一个元素的上。下面给出代数运算定义。

定义3间接模式元素关联定义为具有间接映射关系的模式元素的关联关系集合。令φS为S的公式集合,Si为S的Scheme,则代数运算具有下面的四种形式,这里用模式来代替对应的实例集合:

(1)并集映射:具有类似的形式

(2)笛卡尔积映射:

(3)投影映射,表示为:

(4)选择操作映射:

令为模式元素的代数运算操作符,间接映射下的源模式公式可表示为:。以图4为例,M12表示为:

4 间接映射组合机制

考虑图4给出的映射关系,虽然M12和M23有公共的模式S2,但无法根据M12和M23直接建立S1到S3的映射关系,更无法直接给出组合映射的表达式。如果直接进行组合,S1只能映射到S3某个元素的一部分,在数据交换时,需要S2下实例的参与才能得到S3下完整的实例,因此根据直接映射组合进行数据交换时可能丢失信息。本文提出算法的主要思想是构建一个可进行直接映射组合的扩充模式,并保证该模式实例与原有模式的实例在广义同态函数下同构。采用基于中间模式的模式元素数据回流策略,定义扩展模式,实现间接映射的组合。相比BECA方法,数据回流能够消除中间模式的影响。

定义4令为包含间接映射的映射模型,其中为形如的公式集合,从S到T为广义sound类型映射[10]。令DomM(S)为S的映射域,Dom(T)为T的有效域,有。令T参与间接映射的变量集合为yIn,S参与间接映射的变量集合为xIn,构建S下的虚拟元素集合yIn-xIn。如图5所示,记得到的新源模式为S′,则可以在映射域DomM(DomM(S))上建立T到S′的直接映射。若表示S′到T的映射,则记为的逆映射,虚拟元素的构建过程称为模式元素回流过程,简记为模式回流。

定义5令S1,S2,S3为两两没有公共符号的模式,为间接映射。根据定义4.12构建包含虚拟元素的新的源模式S′1,得到映射,同时根据逆运算构建新映射,得到新的映射模型为。若,即满足:,则称M为M12和M23的组合间接映射。

5 间接映射组合生成算法

图6中,虚线给出了新模式元素与中间模式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当源模式S1添加虚拟元素成为S′1时,可直接建立S′1到S3的组合映射。同直接映射不同,数据交换时,中间模式的部分元素对应的数据将首先回流到源模式下,在源模式和目标模式的数据交换过程中存在反向数据流动。

5.1 组合算法

基于模式回流的间接模式映射组合的算法(ElementsBackbasedMappingCompositionAlgorithm,简记为EBMC):

Algorithm EBMCInput:映射

Output:映射。

(1)初始化和。对和中的变量和关系进行重命名操作,保证不存在名称相同的变量和模式名称。

(2)数据回流和虚拟元素构建。若存在S1到S2的映射:andS2到S3的映射:,满足,则对所有满足条件的i,取投影操作,得到属性集合E={E1,…El},其中Ei为操作得到的属性集合。

将Ei添加到S1中,并与其对应的进行属性组合,该过程为一个模式回流过程。

(3)S12、S23构建。初始化两个空集合S12、S23,假定的蕴涵式形式为:

将每个中的公式,添加到S12中,类似的处理,得到包含的公式集合S23。对每个S12中的公式,其中x为全称量词量化变量,xj为x上的项,1≤j≤k。

用k个包含原子公式的蕴涵式来替换每个S12中的χ,得到:

(4)S12、S23组合。取S23中的形如ψ※γ的公式χ,对ψ中存在的每个R(y),通过如下步骤用S′1上的原子公式替换R(y)。

令为所有S12中的公式,且其右侧包含R,

若S12中不存在该公式则从S23中移除χ;

否则对的变量进行重命名,使其不与χ中的变量名称重复;

从S23中移除χ,通过如下方式添加p个公式到S23中:将χ中的所有R(y)替换成φi,并将结果添加到S23中(1≤i≤p)。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S23中的所有公式左侧的子模式符号都来自于S1。

(5)构建M13。令S23=(χ1,…,χr),其中χ1,…,χr为前面得到的蕴涵式,则,其中zi为χi出现的所有变量,1≤i≤r。。

算法给出的组合映射的生成前提是需要维护一个新的源模式,而该模式在其他组合映射中可能无法直接使用,但在大规模数据交换情况下,维护该扩展模式能够提高数据交换效率。

5.2 复杂度分析

令S1、S2和S3所包含的模式元素个数分别为N1、N2和N3,并令初始化和的重命名操作复杂度为O(N1×N2×N3)。

令S2到S3以及S1到S2的映射集合包含的映射元素分别为N23和N12,N12和N23都是原子模式元素(未参与组合运算)的个数。于是模式回流中需要构建的虚拟元素个数为N23-N12,得到构建虚拟元素的复杂度为O(N23-N12)。

组合过程的复杂度由和中所包含的原子公式数量确定。令包含的形如的公式的个数为N 12C,而每个ψi包含的原子公式为n12i个,得到的原子映射集合元素为N 12C×n12i个。若中形如的公式个数为N 23C,其中ψi为原子公式集合,则替换过程中需要匹配的原子公式对的数量为N 12C×n12i×N 23C。于是组合过程的复杂度为O(N 12C×n12i×N 23C)。由此得到模式回流策略下,组合映射生成算法的复杂度为:O(N1×N2×N3)+O(N23-N12)+O(N 12C×n12i×N 23C)。

而直接映射组合过程的复杂度为O(N1×N2×N3)+O(N 12C×n12i×N 23C),二者都是多项式级的复杂度

6 实验分析

考虑图4给出的情况,对S1到S3的数据交换效率进行实验分析,对比在不同数据实例规模下,根据非间接映射组合以及间接映射组合进行S1到S3的数据交换过程执行时间。实验数据库为Oracle,记录读写时间是记录规模与属性数量的增函数。

在非组合映射情况下,S1的数据实例{I1}根据映射M12转换到S2下,记为{I2},{I2}再根据M23转换到S3下,得到{I3}。数据读写主要发生在三个模式之间。在组合映射情况下,采用回流策略,S2部分属性的数据实例首先回流到S1下,得到新的数据实例{I′1},然后根据组合映射M13得到S3下的数据实例{I3}。图7左侧给出了不同数据实例输入规模下,数据交换执行时间的对比。

下面考虑BECA与EBMC的对比,BECA方法通过代数运算来逐步消除中间模式元素,核心思想是通过等价替换,将中间模式的符号尽量的替换成目标和源模式下的符号,因此,消除的模式元素可能分别包含了目标和源模式下元素。实验给定目标模式、源模式以及参与间接映射的中间模式元素规模,令BECA方法中可能参与消除的模式元素数量服从均匀分布,回流模式元素的数量由EBMC算法的第(2)步确定。图7右侧给出BECA消除中间模式元素数量与EBMC模式元素回流数量的对比。

7 结束语

间接映射组合过程中,中间模式对BECA与EBMC两种方式得到组合映射的影响基本相同。同时,EB-MC中回流的元素基本上等于BECA中未消除的元素数量,但IMCA能够完全消除中间模式的影响,实现真正意义的组合。

参考文献

[1]Madhavan J,Halevy A Y.Composing Mappings Among Data Sources.VLDB03,Berlin,Germany,ACM,2003,572-583

[2]Nash A.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学位论文.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6.

[3]Fagin R,Kolaitis PG,Popa L.Composing Schema Mappings:Second-Order Dependencies to the Rescue.ACMTODS,2005,30(4):994-1055

[4]Nash A,Berstein PA,Melnik S.Composition of Mappings Given by Embedded Dependencies.PODS2005,Baltimore,Mary-land,USA,ACM,2005.

[5]McBrien P,Poulovassilis A.Data Integration by Bi-Directional Schema Transformation Rules.ICDE03,Boston,USA,IEEE,2003,227-238

[6]Bo.M,Kittivoravitkul S,Lazanitis C,et al.AutoMed:A BAV Data Integration System for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CAiSE04,Riga Latvia,Springer Verlag LNCS,2004,82-97

[7]Bo.M,McBrien P.Comparing and Transforming Between Data Models via an Intermediate Hypergraph Data Model.COMPUT-ER SCIENCE,2005,373069-109.

[8]LiXu,Embley D W.A Composite Approach to Automating Direct and Indirect Schema Mappings.Information System,2006,31(8):697-132

[9]Berstein PA,Green TJ,Melnik S.Implementing mapping composition.VLDB Journal,2008,(17):333-353

上一篇:社会越轨下一篇:高考语文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