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共11篇)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篇1
一、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s Theory) 是由英国哲学家J. L. Austin于1962年出版的名著《论言有所为》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中提出。在此书中, 言语行为被定义为, 通过言语本身实施行为。随后, 在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 在《言语行为》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一书中, 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充实与完善。
二、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Searle (1969) 认为, 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 现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1) 提出理由或办法; (2) 道歉; (3) 让对方放弃请求; (4) 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意义; (5) 回避; (6) 引用经典。接下来, 对这几类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一一的分析和讨论。
(一) 提出理由或办法。在说话者拒绝对方的提议或请求时, 给出其拒绝的理由或是提供其他办法。因为, 在说话者给出拒绝言语时, 拒绝的原因多是非个人的, 无法控制的或是不稳定的。说话者相信, 给出合理的好理由, 更能减轻愤怒和厌恶。据调查显示, 理由或其他办法经常同时出现在间接拒绝言语中。例如:A:这周末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 要是有人能帮我就好了。B:我很乐意帮忙, 可是, 我早就和妈妈约好要去办事, 你找小李帮你吧。
(二) 道歉。说话者对于对方的提议或请求, 在无法接受的情况下, 用道歉来表达歉意和遗憾。例如:A:能不能帮我把这本书还给小李? B:对不起, 我有急事, 实在来不及了。
(三) 让对方放弃请求。说话者尝试通过一些手段, 让对方放弃自己刚刚提出的请求。
1. 要求回报
说话者回答对方提出请求时, 说出如若答应请求, 对方会付出的代价, 以此让对方主动放弃自己刚刚所提出的请求。比如:A:去帮我把这几页资料复印一下吧。B:100块钱一张。
2. 威胁或发声明
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 威胁或发声明告诉对方, 请求之事对听话者没好处。例如:A:张经理, 我想要调一下工作岗位, 我不喜欢现在做的事情。B:别的岗位不一定适合你。
3. 究既往之过
说话者在表达间接拒绝时, 指出对方在过去所表现过的言行上的不恰。例如:A:把你电脑借我用一下, 可以吗? B:上次我向你借手机, 你都没借我。
4. 批评请求行为或请求人
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在表达间接拒绝时, 对对方批评请求行为或是甚至对请求人提出批评。例如:A:你把地板上的污渍擦一擦不行吗? B:你怎么不知道擦呢, 非让我擦?
5. 侮辱或攻击对方
这一形式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表达出的意思非常明确, 而且不友好。说话者在拒绝时, 对对方进行侮辱或攻击。例如:A:爸爸, 帮我把这个玩具修修吧? B:去, 一边儿待着去, 我忙着呢。
(四) 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意义。说话者交际时, 字面意义是接受, 但是, 言外之意却是拒绝。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是, 对方要求自己的事情, 自己主观感兴趣或愿意去做, 但是客观情况不允许。例如:A:通融一下, 让我进去吧。B:我是想让你进去, 可是公司规定不允许。
(五) 回避。说话者作答时, 有意躲避对方请求的事情, 不作正面直接回答。回避, 是一种间接策略, 但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例如:A:这是由于什么考虑呢? B:哎呀, 这个这个我还不好给你回答。
(六) 引用经典。说话者通过引用经典来回答对方, 表达一定的哲理。例如:A: 学习太累了, 这是何苦呢? B: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呀!
三、总结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体现。如何在拒绝别人的同时, 又不让对方觉得尴尬难堪, 有时候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 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了六类, 并逐一分析, 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帮助, 使其交际顺利、成功的进行。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频繁出现。在拒绝时, 为了达到礼貌, 人们常常采取比较委婉, 间接的拒绝方式, 即“语言越间接, 就越礼貌”。本文基于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理论, 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阐述分析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类
参考文献
[1]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2001.
[2]徐婧.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J].2011.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篇2
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直接型和间接型策略分析
早期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进行的.通过探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的教师言语行为策略与学生外语习得效率关系.采用一次英语课堂话语交际作为语料,从认知语用角度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外语教师对课堂言语行为的认知语用策略,从而提出促进课堂成功交际的合理性建议.
作 者:陈彩芳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7(1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言语行为 语用策略 直接型策略 间接型策略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修辞疑问句 篇3
关键词:修辞疑问句;间接言语行为;功能
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发生说话人说出某个句子却指的是另外一种意思的情况。修辞疑问句就属于这种介于疑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边界语言现象。确切地说,修辞疑问句是一种形式和内容处于不对称关系的句子结构:形式上是问句,而内容上却用来传达信息。我们将修辞疑问句纳入到间接言语行为的范畴中,因为修辞疑问句的使用不是为了获得某种信息作为答案,而是为了确认事实或说出观点。如:Может ли честный человек мириться с этим?(一个正直的人会容忍这件事吗?)=‘Честный человек не может мириться с этим。
一、修辞疑问句的定义及分类
修辞疑问句自古希腊时期就被广泛使用,当时这个名称还属于演讲术的范畴。修辞疑问句是俄语中一种旨在强调的特殊问句形式,是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强调的陈述,不需要听话人做出回答,作用是加强语气,特征是实际含义同字面意义正好相反。《俄语语法》指出:修辞疑问句并不旨在获取答案,而是用来传达信息—这种信息总是具有情感表现力色彩。修辞疑问句符合两种具有情感表现力色彩的问句,这两种问句要么暗含肯定,要么暗含否定(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80)。
В. А. Григорьев将修辞疑问句分为三类:一是纯修辞疑问句(反向确认的疑问句);二是形式信息疑问句(说话人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听话人立即回答);三是说话人并不期望得到答案的一类疑问句(Григорьев, 1987)。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三类修辞疑问句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功能。
二、修辞疑问句作为间接言语行为的功能
(一)用问句形式表示指令性的含意
(1) Почему ты ещё не уйти?(你为什么还不走?)
(2) Можете ли вы общаться к врачу?(您就不能去就医吗?)
例(1)(2)的字面意义是“询问”。但人们根据语境推断出各句所表达“命令”、“建议”的间接言语行为,从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看,以上例子可被看作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二)用问句表示肯定/否定
(3)Кто не хочет быть честным?(谁不想是诚实的?)
(4)Кто желает себе зла?(谁希望自己不幸?)=‘Никто не желает себе зла
例(3)表示出强烈肯定的断言,即:“Все хотят быть честным.”,语境下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不满与委屈,这种疑问句的表达方式,不过是设问其表,肯定其里,使受话人感到说话人的不快和不平。例(4)则表示出强烈否定的断言,即:“Никто не желает себе зла”,说话人选择用问句的形式,并不是真的想知道答案,而是想要表达不满与愤怒的感情。
(三)修辞疑问句表主观情感色彩
修辞疑问句有时也用作情感表达手段,赋予语句不同的情感表现力色彩。修辞疑问句可以表达惊奇、绝望(甚至惊慌)、懊恼、猜测、藐视、愤怒、气愤等主观情感,主要以负面情感为主。下面以修辞疑问句表达的愤怒的主观情感为例,如:
(5)Жизни! Жертва! Что вы знаете о жизни и о жертвах?(生命!牺牲!关于生命和牺牲你又知道什么呢?)
(6)На миг её сердце остановилось. Как он мог такое сказать? Дурак. Несчастный дурак!(她的心脏一刹那停止了呼吸。他怎么能说那些话?傻瓜。不幸的傻瓜!)
例(5)用修辞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说话人的愤怒情感,谴责受话人对生命和牺牲的一无所知;例(6)是说话人表达愤怒语用效果的又一鲜明的例子,此例中修辞疑问句完全帮助展现了主人公的愤怒情感,比使用陈述句的形式—他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说出那样的话更能证实说话人不赞同的目的。
用修辞疑问句来表达主观情感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一是使受话人明白刚刚对说话人说的对其来说是新知;二是促使受话人告知与最初信息相关的详细情况;三是指明说话人认为受话人的意图具有不可实现性等等。
三、结语
综上,我们对修辞疑问句关注的不应是其问句的表达形式,而应是通过修辞疑问句实现的其他言语行为,如:愤怒、惊奇、威胁言语行为等等,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这类语句被称为间接言语行为。修辞疑问句是一种更加具有主观感情色彩和更加有效的表达方式,能够唤起受话人的某种反应,使其完成一定的行为,从而达到说话人的理想目的。
参考文献:
[1]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Т. 2. М., 1980.
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 篇4
一、语言的间接性
我们不难发现, 人们常常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是间接地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赛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 (Searle, 1969:25)
塞尔指出, 实施言语行为时最简单的情况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 确切地表达出了其字面意义。但更多情况下是通过间接表达方式实现说话意图, 也可以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 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何兆熊, 2000:21) 例如: (1) Father:Linda, somebody is at door.Linda:I’m washing my hair. (2) Father:Mary, somebody is at the door.Mary:I’m watching the baseball match.
从Linda和Mary的回答, 可以看出她们都明白父亲“somebody is at door”的言外之意, 就是让她们去开门。然而, Linda正在洗头, 无法开门。而Mary正在看喜爱的电视节目, 不愿走开。但为了父亲的面子, 她们均使用了间接的表达方式, 让父亲推断出女儿的间接拒绝。再看这个例子:Husband: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Wife:Okay, but I veto I-C-E-C-R-E-A-M-S.
夫妻双方不想让孩子知道她们谈话的内容, 就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妻子不想让丈夫给孩子买冰淇淋, 但在孩子的面前, 她又担心孩子听到冰淇淋会闹着要个不停, 于是她就变换了表达方式, 不直接说出冰淇淋。vote足以让丈夫知道她的想法, 又巧妙地让孩子听不懂妈妈的言外之意。
以上两组例句均采用间接的回答方式。例 (1) 采用了间接的否定方式, 而例 (2) 则采用了排除第三者的间接表达方式。就表面意义而言, 例 (1) 中两个人所说的话之间似乎没有联系, 但在言外行为或者交际行为这个更深的层次上, 这两个人所说的话是有联系的, 因而我们就能理解对话的含义。
二、会话含义
词句常会被人们利用来表达与字面所述不尽相同的含蓄内容。会话含义理论是由格赖斯在1976年提出。格赖斯认为: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 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默契, 一种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 即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Grice, 1981:236) 合作原则分为四个准则: (1) 质量准则; (2) 数量准则; (3) 关联准则; (4) 方式准则。会话含义指的是因说话人遵守或违反某项准则而由听话人结合语境所推导出的超出话语本身意义的另一层意义。
日常生活中, 话语的实际意义有时与字面内容背道而驰, 这里有背景文化因素, 亦有会话场景的限制, 及至会话人主观选择的因素。但这种情况丝毫不影响相互沟通程序及目的的顺利实施和圆满达成。因为, 隐含意图照样在谈话各方中间通行无阻。说话人表面上是违反合作原则, 但在深层次上还是遵守了合作原则, 虽然不排除有些约定俗成的成分在发挥作用。
下面我们从一些对话中观察这样的现象。例如: (1) A:I am out of petrol.B:There is a garage round the corner. (2) A:Where does C live?B:Somewhere in the south of France. (3) A:Mrs X is an old bag.B:The weather has been quite delightful this summer, hasn’t it?
(1) 中B违反了“相关准则”, 但暗含了在加油站能买到汽油, 这样汽车就可以正常行驶了, 不会影响行程。这样的信息在语境中存在很大的关联性, 并不需要对方再加入其他的因素去分析。 (2) 中B违反了“数量准则”, 但这样的回答会给对方一种暗示他并不知道C的确切地址, 而不是用他不知道这样直白的回答来表达。 (3) 中B违反了“相关准则”, 但是委婉地表示A不应该背后谈论别人。从 (2) 和 (3) 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听者是在积极主动地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根据双方共知的语境推导出蕴涵的意义。 (何自然, 1992:10)
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回答的一方谈论的也是同一话题, 但是他会谈论似乎无关的多余的内容, 似乎说者无意, 但听者一定是有心的, 彼此间有着会话的默契。请看这个例子:A:How is Cgetting with his job in the bank?B:Oh quite well;he likes his colleagues and hasn’t been to prison yet.
作为对A的回答, quite well已基本足够了, 但B又说了以下两句, 提供了似乎毫无必要的信息。这样, A可推导出B的会话含义:要么C易被工作之便所诱惑, 干出不法之事, 要么C的同僚属于不良之辈。
三、结束语
在交际时, 正确理解和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 我们不但能够了解到说话人本来的所指含义, 还能了解到他 (她) 话语中潜在的含义, 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过程。
参考文献
[1]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32-35.
[2]Grice, H.P.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Cole (ed.) [M].1981:236.
[3]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379-431.
[4]Searle, 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22-26.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摘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24.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8-14.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篇5
【关键词】间接请求 言语行为 文化
请求言语行为,我们将其定义为说话者用言语提出要求,希望受话者做为或是不做为以达到说话者的期望的行为。请求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两大类。
根据Searle, House在语用学中的分类,间接请求言语行为又可分为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一、中英文中的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表现形式
在中英文中,相对直接请求,间接请求多用于难度较大,且受话者更有可能接受的语境中。而规约性间接请求在于对提出请求为出发点,用一些敬语或自身出发以求得到认可。比如说,英语中的“Could you tell me the content of the meeting this morning please?”,“Shall we go shopping tomorrow?”“I think we should re-discuss the detail of the contract, will we?”中文中的“请问,你能不能提前把计划案交给我?”,“哪天有时间我们去郊游,可以不?”“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通知你的家长,你觉得呢?”在这两句语言中,规约性间接请求都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点,比如,使用敬语,语气上比直接请求更加委婉,把希望受话者做或不做的内容直接表述在言语中,不同的场合,人物背景使用不同强度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等等。
二、中英文中的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表现形式
与规约性间接请求相比,非规约性间接请求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直接表述请求内容,而是从说话者自身出发,描述客观事实,以引起受话人的注意和思考,让受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出发,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The dorm is so dirty.”“There is someone calling.”言下之意,让受话者打扫宿舍,和让受话人去接电话。在中文中,这种请求更是常用,“咦,有人敲门?”,“屋子里太热了,外面应该要凉快得多。”这样的表达,受话人一听就明白了。
三、中英文中的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比较
通过对这两种间接请求言语的描述,我们会发现,在这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间接性请求言语表达形式,而且都大量地采用了情态动词,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会用不同强度的间接请求言语形式。
中英两种请求言语行为,由于其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受西方直接,东方含蓄的思维定式的影响,许多初学者认为英文中的直接请求言语频率会远远大于中文中的直接请求言语,甚至超过自身语言中的间接请求言语使用。而事实上,根据Blumkulka在国际合作研究跨文化言语行为表现方式计划(CCSARP)中调查表明,在英文中,间接请求言语行为频率高达请求言语行为的82.4%,反之,在中文中的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则远远大于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比例。
四、中英文中的间接请求言语行为差异的根源及文化背景
细追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就会明白,这种差异是理所当然的。
从社会结构出发,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是在等级差距下进行的。这种时候君王对臣民,上级对下级,多是用命令性,而非间接请求。发展到现代社会,中国虽然摆脱了封建等级,但长期以来的禁锢对中国人的生活和言语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中文中常用直接命令式的请求言语。加之如今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人与人之间,少用“请”这样的敬语,也是中国人之间关系亲密,不见外的一种常用表达。
从价值观来比较,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一个以人为本的观念。所以在与人相处时,他们应该注重对方的感受,希望能够给于对方足够的尊重,所以西方人恰恰会更多地使用客气的,委婉的间接请求。而我们中国人,遵从集体高于一切,个人必须服从团体,所以在对话时,我们更多强调集体的需要,而从直接请求言语来达到意愿。
二语习得者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差距是不同的。在中国,无论在生活、工作上,我们常常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而获得的差距来评判自己过得好或是不好,这种对比式的心理常常使我们处于不平等状态,以至于在言语行为上,优越感较好的人总是习惯使用直接请求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期望。而在西方国家中,这种心理差距几乎是不存在的,人们致力于个人独立,客观的感觉,所以这种权利差距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不足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言语表达。
学习一门语言,要了解其语言背景,语言的文化和社会构成,融入其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理解这门语言的独特和精彩。间接性请求言语行为,在中英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使用,真正了解中西方的文化,我们才清楚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请求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3]王华.汉语中的间接性请求语[J].运城学院学报,2008(4).
间接言语行为与网络流行语 篇6
一、关于间接言语行为
1. 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
间接言语行为 (简称ISA) 这一概念是由塞尔于1975年发表的《间接言语行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定义ISA为“通过实施另一个行事行为而间接的实施一个行事行为”。[3]它用来解释说话人是如何通过实行“言内行为”使听话人理解其“言外行为”, 从而达到“言后行为”的效果。例如It’s dark here.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是“请人帮忙把灯打开”, 而他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只是陈述自己的感觉和“这里很黑的事实”。也就是说, 说话人通过实施“言内行为”陈述了自己的感受, 从而使听话人理解其请求把灯打开的“言外行为”, 进而可能达到听话人把灯打开的“言后行为”的交际目的。
2. 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
(1) 首要语旨行为和次要语旨行为
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同时实施两种语旨行为。首要语旨行为和次要语旨行为。首要语旨行为表达说话人交际的真正目的或意图, 而次要语旨行为则是一种达成交际效果的手段。[4]例如上述例子中, 说话人通过“陈述自己感受”的次要语旨行为来达到“请求”听话人“把灯打开”的首要语旨行为的交际目的。
(2) 语言形式与功能的非对应
按照交际功能, 可将英语的语言形式分为四种: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不同的句式通常具有不同的交际作用, 然而在日常的交际中, 为达成交际目的, 往往会出现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非对应的现象。[5]例如, 用疑问句来间接表达“责备”, 用陈述句间接表达“请求, 命令”。
(3) 语句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
语句的意义是由组成句子的每个单词和句法的意义组成的。而话语意义则是由句子意义和语境因素通过语用规则推导出来的。换言之, 很多时候说话人需要听话人根据当时的情景和场合推导出隐含的意义。有时说话人字面上陈述的内容与其实际表达的意图很不一致, 甚至恰恰相反。例如, 当两个公司职员在讨论新老板过于苛刻时说:
A: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new boss?
B:Oh, he is the most generous man I ever met.
B其正想说的话是“What a mean boss!”但碍于谈论的对象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所以不便直说, 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网络流行语中所体现间接言语行为的特征
1. 增强语言效果和力度
为了引起注意或是对一些网络新闻进行评论时, 不得不说一些网络流行语运用间接语言达到了极佳的表达效果。更加生动, 形象且利于传播。使用间接言语要比直接表达使人印象深刻且更易于传播。例如, “蒜你狠”源于大蒜价格疯涨, 甚至比肉、鸡蛋还贵后人们的无奈。网友据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的相声段子发明了“豆你玩”, 是继“蒜你狠”后的又一流行用语。而在“豆你玩”之后, 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鸽你肉等, 形象地展示出食品接力涨价的现状和群众的无奈和抗议。这种方式的评价, 比直接抱怨菜价飞涨要更加使人印象深刻。
2. 增加趣味性
PIL常用间接言语体现语言的趣味性, 使其描述更加幽默, 风趣。趣味性也是间接言语行为很明显的特征。例如, 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 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
造句:且把“压力”当鸭梨, 啃下它, 你就是胜利者!面对生活, 至少还要有“笑熬糨糊”的勇气!
将压力这一令人郁结的词语稍一改写, 竟解读出了几分娱乐特质。在此间运用了间接言语, 幽默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
3. 为达成交际目的
PIL应用的根本目的同自然语言一致, 都是达成交际的目的。通过使用间接语言则可以更好地达成这一目的。例如, 淘宝网卖家常亲切的称顾客为“亲”。后因其亲切、可爱的方式逐渐在网上走红。亲……包邮哦……记得好评哦……。简短的一个字, 却无形中拉近了买卖双方的距离, 使买家对店方产生信任, 从而更好促成交易, 达成交际目的。
三、网络流行语的特性
1. 简洁快捷性
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往往是为了达到交际目的, 采取不直接表达意图的方式, 虽具有委婉, 间接的特征, 却也因此常导致语言的冗长和繁琐。网络流行语却相反, 具有简洁快捷的特性。同自然语言交际类似, 网络交际也具有互动性与合作性, 需要尽量的少花精力和时间表达自身的意图, 并且避免冒犯对方, 做到礼貌。由于网络交际多数情况下通过文字进行, 为了迅速完成交际, 一些网络用语应运而生。例如,
A:明天周末, 去唱K好不好?
B:表, 我还要参加公司的培训。 (表:不要。)
A:酱紫啊, 好遗憾! (酱紫:这样子)
此例中的网络语就是为达到交际的方便, 快捷而产生的。具有简明扼要, 易懂, 方便使用的特性, 使网民们争相模仿。而其向自然语言渗透的速度也令人嗔舌。
2. 形象性
在网络中, 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 象形创造了许多极为生动传神且幽默风趣的表情和动作的符号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微笑*∧眨眼:—) 高兴:—) ) 非常高兴:—p调皮 (o) (o) 惊讶。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 使网络虚拟的聊天更添一分真实感。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 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 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内容。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这样子”连续为“酱紫”, 如此表达, 既幽默又便捷。
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另一个行事行为而间接的实施一个行事行为”, 具有间接性、委婉性等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交际场合下不适合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图或见解, 说话人就会选择一种委婉的, 间接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想法。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在社会上的普及应用, 网络流行语已从屏幕后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并且与自然语言的界线日趋模糊, 具有间接言语行为的特征。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网络流行语,动机,应用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2]马利.网络流行语玩笑意义语用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3]THOMAS 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M].London:Longman, 1995.
[4]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认知语境下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 篇7
交际中, 有时人们会直述所想。如:A问“When will you take your math exam?”B回答, “I will take it tomorrow.”对话的字面意思和说者的真正意图相同。即便没有预先听到对话的人也能正确理解其含义。某种情况下, 说者的真正意图又与其话语字面意思不同。这种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的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日常交际中多数言语行为都是间接的。间接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一种普遍现象, 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它从话面意思得出话外效果, 进而使陈述句不再陈述, 祈使句不再祈使, 疑问句不再疑问。
二、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在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1962年, 奥斯汀出版了《论言有所为》一书, 详细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他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某事的行为 (HE and MEI 117) , 借助发音、词汇和语法使表达有意义。言外行为是在说某事的过程中实施的行为 (HE and MEI 117) , 借助话语表达说者意图。言后行为是话语产生的影响或结果。1975年, 舍尔修正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他看来, 言语行为是交际的最基本单位。说者通过语句执行言语行为, 在听者那产生交际效果。理解间接言语行为, 首先应理解话语字面意思, 进而推导话外意。
舍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前者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和语言习惯推导言外之意, (XIONG 43) 其言外意义的推导所受制约小甚至没有。像“Can you pass me the salt?”、“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door?”等都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例子。后者较复杂, 需根据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和语境来推导言外之义。像“Tom, telephone.I’m cooking now.”是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三、认知语境
传统语境的概念很宽泛, 指语篇上下文、情景因素、交际方式、交际双方的地位与关系、言语集团的文化习俗、百科知识等。传统语境认为语境先于话语存在, 话语理解依赖对相关信息的语言解码, 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应以上述因素为基础。这种解释显然存在弊端, 言语交际并非仅依赖具体情景因素, 认知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1968年, 斯颇伯和威尔逊突破传统语境观, 在《关联理论: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 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系统化、抽象化、认知化的产物, 它是主观的、动态的、多元的, 是交际者头脑中已经概念化、图式化的认知结构。个体认知使具体语境因素结构化形成认知语境, 言语交际的过程实质上是认知语境参与的过程。
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并非依赖具体语境因素, 交际者根据身体经验把具体语境抽象化、认知化, 在特定场合通过认知推理激活相关内容, 进而揭示说者的交际意图。可见, 认知语境是话语理解过程中重要因素, 它是通过框架和知识草案参与话语理解的。
四、认知语境下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
(一) 框架与知识草案。
框架概念由菲尔莫最早提出, 它是一种认知模型, 是具体情景的相关知识与信念的表征。每个框架内部又包含着多个知识草案。知识草案是真实世界的状态、事件或行为的典型结构概念化或经验化的结果。这是客观世界事物、现象、事件和行为典型的、有层次的内部结构关系或自然组合方式。 (XIONG 117) 个体行为以知识草案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 交际中, 特定的情景中的任何一句话都会激活相关框架及其内部的知识草案。说者省略某些所述细节是因为他相信听者能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框架和知识草案补全话语意义。
(二) 框架与知识草案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
交际者将具体语境因素抽象化、认知化, 形成认知语境储存在头脑中, 在特定场合下, 通过认知推理激活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间接言语行为就是说者只表达字面意思而省略其交际意图。对间接言语行为的正确理解需听者激活头脑中的相关框架, 通过对草案的分析, 补全说者省略的内容, 得出其真正意图。如母亲对儿子说:“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TV?I’m sleeping.”从字面意思看, 母亲在问儿子是否介意调小电视声音, 但其实施该言语行为的真正意图是命令儿子调小电视声音。母亲话语的字面意思没有明确表达这一命令, 需要儿子分析补全。儿子听到话语时, 会激活头脑中与此相关的看电视框架, 其中包括频道选择、节目选择、声音大小等知识草案。因为母亲要睡觉, 睡觉框架也被激活, 其中包括睡觉地点、环境、时间等知识草案。两个框架中, 声音大小与睡觉环境两个草案有一定联系, 睡觉需要安静的环境, 声音大了会打扰母亲休息。通过分析, 儿子便知母亲话语的真正意图是让自己调小电视声音。这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例子, 对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框架与知识草案也同样能解释。
电话铃响了, 妻子说, “Tom, telephone.I’m cooking now.”从字面意思看, 妻子在告诉丈夫两件事, 一是电话铃响了, 二是自己在做饭, 这两件事似乎毫不相关。但听到后, 丈夫头脑中便有打电话与做饭两个框架被激活。其内部分别包括谁去接、电话内容、挂电话等以及做什么饭菜、所需材料、不能被打扰等知识草案。两个框架中, 谁去接电话和做饭过程中不能被打扰两个知识草案存在一定联系。电话铃响了, 应有人接听, 家里只有妻子和自己, 妻子在做饭, 不能接听, 只能自己去。通过分析, 丈夫便知妻子在请求自己去接电话。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分析, 证明了框架与知识草案能有效地解释间接言语行为, 使听者透过说者的字面意思得出其交际意图。
五、结语
任何交际行为都处于特定的认知语境下, 交际过程由说者开启, 但听者并非被动接受, 缺少对其意图的识别与理解, 便不是成功的交际。认知语境下的框架与知识草案为研究间接言语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说者话语的字面意思为听者提供了相关框架, 对交际意图的推导则需听者分析激活框架内的知识草案, 找出相关点, 通过认知推理补全话语, 得出言外之意。
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的行为是间接言语行为。人类交际总是处于特定的认知语境下, 认知语境是正确理解交际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阐释认知语境下框架理论与知识草案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认知语境,框架理论,知识草案
参考文献
[1] .Levison.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Ungerer,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4] .何兆熊, 梅德明.现代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篇8
自Austin提出言语行为概念以来, 言语行为理论便成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理论焦点, 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也自然引起了语言学家们广泛的关注。以往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只局限在语用范围内, 并没有从认知的层次上对间接言语行为做本质性的诠释。Panther&Tornburg (1997) 首次从语用与认知两个方面, 提出了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解释, 为其语用推理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2 转喻的认知机制
2.1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概念本质
理想化认知模型是由Lakoff (1987) 提出的。他认为, 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 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其原理是:命题和意象图式形成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结构, 而隐喻和转喻原则是理想化认知模型根据命题结构和意象图式扩展辐射的机制。该模型比图式理论更具解释力, 因为它既包含了上述理论, 也包含意象图式及所描述的隐喻和转喻理论, 解释概念是如何扩展和延伸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 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
认知语言学家们达成了一个广泛接受的共识: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 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
2.2 认知框架, 激活扩散模型与转喻的认知过程
沈家煊 (1999) 指出, 认知框架是人们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它由一系列相关的范畴组成, 其结构根植于生成话语的语境。框架内诸成分密切相关, 由于邻近性而彼此构成转喻关系。
基于一定认知框架, 激活扩散模型也在发挥作用。该模型是由认知心理学家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 (王, 汪安圣, 1996) 。他们认为:大脑在贮存信息时, 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以连线的方式表示, 连线愈短, 联系愈紧密, 两个概念就有愈多的共同特征。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 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 激活的动力就沿着该结点的各条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 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 再扩散到其它结点。
转喻是在相邻认知域内用部分代部分或部分代整体的运作机制, 这符合激活扩散模型本质, 一个概念的启动会导致相关联的概念的激活, 说话者只需选取概念系统中的激活点去触动听话人的概念系统中的网络。
3 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语用推理
3.1 言语行为转喻
言语行为转喻是指用一个言语行为代表另一个言语行为。它主要是通过脚本内某一成分段指代整个言语行为过程。Thornburg&Panther认为言语行为的转喻模式符合人们一般的思维规律, 因为转喻的运用既可以减少交际双方加工话语的努力, 又可调节听话者的推导过程。如, 甲对乙说“Can you close the window?”受话人不需要像Searle所描述的那样要经过系列假设推理才能知道这句话语并不是对受话人能力的询问, 而是一个“请求”。受话人大脑中关于客观世界中被概念化了的请求行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告诉他, 在特定语境中, 他完成“close the window”的能力是说话人提出这一请求的前提条件。
3.2 言语行为脚本 (speech act scenario)
在Panther&Tornburg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中, 他们把言语行为转喻概念与行为脚本理论结合了起来。言语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 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有结构的行为脚本, 一个行为至少包括三个阶段:a.前段 (BEFORE) :指行为的准备阶段, 它是行为的条件和动机;b.核心段及其结果段 (CORE and its RESULT) :行为的中心, 表明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功完成一项行为的即时结果;c.后段 (AFTER) :指行为所带来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后果, 这种后果与即时结果不同。行为脚本的每个组成部分与整个脚本之间都具有转喻关系, 也就是说脚本的每个部分都能够转喻的代表整个脚本。
Panther与Tornburg认为言语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脚本, 因此可以在“行为脚本”的基础之上构建“言语行为脚本”。言语行为脚本也包含四个部分。以指令类言语行为为例:
指令类言语行为脚本 (H代表听话人, S代表说话人, A代表行为事件)
a.前段:H有能力做A, S想让H做A。
b.核心段:S使得H承担起做A的 (或强或弱的) 义务。
c.结果段:H有义务做A。 (H必须/应该/不得不做A)
d.后段:H会去做A。
此指令言语行为脚本的各部分与整个脚本之间都具有转喻关系, 也就是说每个部分都可以代表整个脚本。如:
我们习惯上用它来表示对听话人的请求。脚本由4部分组成:前段, 说话人想让听话人把铅笔递给他, 听话人有能力把铅笔递给他;核心段:说话人通过向听话人施加请求的施为用意使得听话人承担起递铅笔的义务;结果段:听话人有义务将铅笔递给说话人;后段:说话人会把铅笔递给听话人。
Panther与Tornburg从言语行为脚本的各个部分代表整个脚本这个转喻机制的角度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 从而揭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本质。
3.3 转喻连接的力度与语用推理
我们认为言语行为和其适切条件 (felicity conditions) 都可由言语行为脚本来描写。但要强调的是, 言语行为脚本的部分转喻整个脚本的力度是有差异的。言语表达式在概念上距离核心近、转喻力度大, 概念距离核远的间接言语, 转喻唤起整个脚本的能力弱, 它只能指向一言语行为, 而不能转喻地代表整个脚本。对于转喻力弱的间接言语, 听者需要付出较多的语用努力来确认它指向的言语行为脚本。如:
甲:你有《三国志》吗?
乙:我有啊。
甲:你能借给我看看吗?
乙:没问题。
甲:谢谢。
根据上面论述, 甲问“你有《三国志》吗?”是属于前提分支中的“某人有某物”, 位于该言语行为脚本的边缘, 转喻连接力度弱, 因此我们不能说该句转喻地代表一个请求, 而只能说它指向一个请求。所以乙的回答也是模棱两可。甲不知乙是否肯借给他, 于是又问“你能借给我看看吗?”这句问话在概念上离脚本核心的距离比上一句要近一些, 清楚地表达了甲的意图, 转喻的连接力度较大, 代表一个请求, 于是乙很容易推出“甲想要《三国志》”的意图。
3.4 言语行为转喻应考虑的语用参数
转喻, 作为潜在的规约概念结构和认知操作模式, 是进入非明示性 (non-explicit) 概念结构的重要认知手段。Thornburg&Panther的理论虽然分析了脚本内诸成分间的互为借代关系, 却忽略了言语交际中的一些语用特征, 如:交际双方权势关系, 话语礼貌程度, 指令类行为的损益度 (cost-benefit) 及听话人的选择自由度 (degree of optionality) 等。脚本模式实际上是一个存贮于大脑的情景理想化认知模式, 不考虑这些参数, 该模式就难以充分地解释交际中话语的理解和生成。
结束语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篇9
在日常语言使用中, 人们往往不是坦白直接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而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说出自己的话外音言外意。从言语和会话行为来看, Searle认为间接言语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何兆熊, 2000) 。如:
(1) Your living room is so dirty.
此句只是说话者想陈述和表达事实或想法, 那么他所说的与他所想要说的意思已完全一致, 也就是交际的一方此句只是说话者想陈述和表达事实或想法, 那么他所说的与他所想要说的意思已完全一致, 也就是交际的一方说另一方的客厅很脏, 这里就不涉及语言的间接用法。但事实上, 并不那么简单, 即不是言语的字面意义, 说话者所说的与所想要说的之间存在距离, 他的意图可以是对言语接受方的一种责备或警告, 也可是告诉听话人客厅不干净希望其收拾、打扫。说话人的话语是间接的, 其话语的语用效力是命令或建议, 从而实施了另一个言外行为。
2. 语用歧义
歧义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 对于歧义广泛的定义是某个词语和话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释义的现象。语用歧义是语用的范畴, 是语言在交际活动的运用过程中产生的。所谓语用歧义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这类现象” (周红, 2002) 。由此可见, 语用歧义的产生与语境有密切的关系。
3. 间接言语引起的语用歧义
Searle指出, 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 首先就要理解言语的字面用意, 即句子本身所表达的言外之力。接着, 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间接用意, 换句话讲, 指的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实施行为用意。如:
(2) Would you shut the door?
这句的字面意义是询问, 可说话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它不是询问对方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 那么, 听话人就要通过字面意思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潜在的间接语用用意———请求。另外, 一句话语还可能有其他的如警告、吓唬、抱怨或道歉等语用用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是有明显意向、暗含和有意为之的表达方式。
3.1 间接言语行为产生语用歧义的原因
言语交际要在至少两个人之间才能发生, 其中一个是说话人, 另一个是听话人, 由于具体语境的影响, 说话人要间接地表达其隐含意图, 而听话人不能理解, 甚至发生误解, 这就是语用歧义产生的原因。此外, 语用歧义不但要考虑说话人的角度也不能忽视听话人的角度, 有时语用歧义并不是由说话人使用不确定的因素或间接话语产生的, 而是由于听话人处于某种目的或受到其他语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歧义。间接言语行为产生语用歧义除了要考虑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是按单向角度进行的, 更要侧重于听话人对话语意图或言外之力的错误识别和阐释或是有意地误解。例:
(3) A:“It’s a nice day.”
B:“Yes, I think so.”
例 (3) 是一个对话, A本意不是描述天气, 可理解为说话人的感叹或抒情。它的语用用意还可作如下的解释, 倘若说话人不是为了赞叹好天气, 而是通过对天气状况的描述作为客观条件来表达自己想请求或邀请听话者一起出去游玩的意向, 是有标记的。然而在B的回答中, 我们很显然地知道他的回答并没有意识到A的言外之意, 是无标记的。同时, 我们也可把B的回答当成是其有意而为之, 故意误解说话者的语用用意和言外之力是为了婉言拒绝A的建议或要求。
3.2 语用歧义产生的语用功能
间接言语行为作为语言运用产生行为效力的手段, 当有意误解或歪曲其引起的语用用意而导致语用歧义产生语用功能, 如此往往能收到其他表达手段不能替代的良好的表达效果。
3.2.1 营造幽默的氛围
(4) (一妻子下班回家, 疲劳得不想做饭, 看到在沙发上看球赛的丈夫, 有了以下的对话。)
妻子:“我这么累是为了谁呀?”
丈夫:“为人民服务。”
从该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妻子的意图不是让丈夫回答她的提问或疑问, 而是间接地表达对丈夫不做家务的抱怨或责备, 也可能是强烈要求其参加劳动。可丈夫的回答故意把妻子的话语理解为向他提出字面上的问题, 回避妻子言语的语用用意, 用毛泽东主席的话“为人民服务”来消解妻子不高兴的情绪, 诙谐地说明妻子做家务是高尚的职责, 风趣的回答营造了幽默的气氛。
3.2.2 避免尴尬和冲突
(5) A:“There is a dog.”
B:“Yes, but it’s a good boy.”
例 (5) 是陈述所见的场景。A如果用愤怒的语气表达, 可理解为说话者对所见情况的强烈不满或气愤的语用功能。但说话者把它当间接言语行为使用时, 就有不同的言外之力了, 其实施了或埋怨或要求的语用用意, 造成语用歧义。当你明知说话者怕狗, 而你还和狗在其面前一起玩耍, 说话者说:“这里有只狗。”显然对你的做法就是一种埋怨, 特别是当说话人又是朋友时, 为了避免这一时的疏忽即忘记朋友怕狗这事, 说:“这狗是个‘好孩子’听话。”向A说明不用怕它, 来避免自己的尴尬行为;也可把此句理解为一讨厌或怕狗的人, 对其交际者的要求, 让对方立刻把狗赶走的言外行为。可如果同时狗的主人就在附近, 为了避免冲突, B的回答就能够化解不必要的争吵。
3.3 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与关联和方式准则
Grice于1975年提出的合作原则把关联准则定义为说话要贴切, 并在进一步的阐释中指出, 希望合作者所作的贡献能满足每一特定阶段的及时需要。间接言语是语言使用中“转弯抹角”的现象, 而就此产生的间接言语行为也可有多种言外之力, 可这些效力在说话人发出信息的时候, 受话人能本能地辨别出来, 并总是在一定的语境制约下对话语作出相关的回答, 成功解码。例 (4) , 在共识背景下, 丈夫肯定是知道妻子在抱怨或指责他光顾看球赛而不做饭这件事, 但他不把该问句当做是妻子的责备或要求他马上参加家务劳动的要求, 而是故意产生语用歧义把妻子的话当做是询问进行回答。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与方式准则, 主要涉及“避免歧义”这条细则。语用歧义是在各种具体语境下规约产生的, 其每种理解都与共享背景下的制约条件和字面意义有无限的张力, 只是程度大小不一而已, 可这并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Can you pass me the salt?”这一典型的例句就可充分说明这点。当交际双方在一起吃饭时, 盐放在听话人手边, 说话人的话语不是向听话人询问其有没能力把盐递给他, 而是作为请求或要求对听话人表达信息。在这样的语境下, 我们能通过理解字面意义, 结合语境加以规约, 准确理解语用用意, 最后消解歧义。
3.4 准确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所引起的语用用意
要准确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所引起的语用用意, 避免语用歧义, 我们首先要理解言语的字面意义。Searle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 第一步就要理解“字面用意”, 即句子本身所表达的“言外之力”。接着, 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间接用意, 即说话人想要传达的真正意图的施事行为用意。语言交际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 理解话语和其行使的语用用意都不能脱离一定的语境。语境是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全部背景知识, 在言语交际中其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字面用意就应受语境各要素的制约来消除其他语用歧义。同时, 结合关联准则在具体和关联程度最大的语境规约下, 对说话者的间接言语行为所要表达的语用用意作出有根据的准确的推断和解释, 进而消除歧义。由此, 本文提出了准确理解言语交际中语用用意的有效推理解码模式:
4. 结语
间接言语行为有其存在的隐含动因, 从而产生各种具体语境下的语用用意, 如果离开语境和关联性, 把间接言语这一语言表现形式孤立起来分析, 就难以理解其交际者真正的交际意图即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用意, 既而就不能实现言语双方的有效交流。所以, 对间接言语行为和这一行为所引起的语用用意、歧义, 以及对其在言语交际中的认知理解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是相当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Searle, 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Theory of Speech Acts[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1.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刘艳秋.语用误解与刻意曲解[J].外语研究, 2006, (1) :24-26.
[4]泰洪林, 贾德霖.英语歧义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5]项成东.英汉歧义动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中韩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韩大学生 拒绝言语行为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31-01
拒绝性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为了避免听者的面子受损而使用的多种策略手段都反映了各国文化、规范之间的差别,因此和其他言语行为相比,拒绝性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迁移现象更为明显。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对比语用学,是对比各种语言言语行为中社会文化差异的一门学问,这在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能够与外语母语者进行交流为目标的外国语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拒绝言语行为的特征
通常拒绝可以看作是“没有迎合说话者的提议(denies to engage in anaction proposed by the interlocutor)”的一种行为。因此,拒绝不是首发的话语,而是对于请求、提议、邀请等言语行为进行应对的发话言语,拒绝和接受与请求行为构成相邻对(Adjacency Pair)。而且拒绝基本都是有损请求者面子的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eningActs:FTAs),因此为了使拒绝性言语行为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除了语言交涉,还可以恰当使用多种缓和拒绝行为的辅助策略,比如表示感谢、表现犹豫、道歉、说明理由、拖延时间来维护对方面子。对于说话者的请求,接受就是简单、明确地表明自己能够实施;相反,拒绝作为对起始发话的应对,在经过提出对策,或是复杂的交涉等行为后,也可能接受或达到妥协。
二、研究情景设计
本研究从语际语用学的角度,以三组人群为测试对象,对比分析了他们面对请求、提议、邀请时,使用的拒绝手段类型和辅助策略,并且在语言、文化的层面上考察三者的异同点。三组测试对象分别为:居住在首尔的20多岁男、女在校大学生,在山东在读韩国语专业、通过了TOPIK考试5、6级的男、女大学生,以及居住在山东的非韩国语专业的20多岁男、女在校大学生。
本研究的展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设定出15个拒绝的情景,然后以50名韩国语母语者和50名中国的韩国语专业大学生为对象,进行情景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除去几乎不会发生在中国,或者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现的情景。第二阶段:以5名韩国语母语者、5名中国的韩国语专业大学生、5名汉语母语者为对象,展开模拟测试。即,通过测试对象角色扮演,检验笔者计划的测试方法是否有问题,测试对象在实际进行角色扮演时,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及测试是否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第三阶段:以韩国语母语者、中国的韩国语专业大学生、汉语母语者各20名人员为对象展开正式测试,进行角色扮演,收集60名人员的对话材料。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录下他们的对话,然后将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并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设定了三组影响拒绝行为的变因:亲密度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低,有利于请求者和拒绝者的“双方受益”或有利于请求者却不利于拒绝者的“单方受益”。根据分析模拟测试后转录的资料,笔者设定了分析的框架,将拒绝手段类型大致分为以下16种:明确拒绝、不明确拒绝、询问理由、确认及询问信息、说明理由、表示能力不足、道歉、表示遗憾、表示惊讶、相约下次、有条件接受、推托给他人、提出对策、开玩笑、单纯重复、拖延时间等。辅助策略则分为以下5种:表示感谢、祝福、表示接受意愿、使用尊称、表示祝贺等。
三、中韩大学生拒绝手段类型情况
第一:作为同样受东方文化影响的韩国和中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非常尊崇礼貌和面子的原则。但是在具体的拒绝性言语行为中,三组测试对象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第二:本研究是以首尔和山东两个地方的20多岁大学生为对象展开的,所以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比首尔和山东的20多岁大学生,而并非是韩国和中国的比较。在亲密度方面,韩国语母语者拒绝朋友时,不管亲密度高低,基本使用的都是明确拒绝,而汉语母语者则大多数使用的是不明确拒绝。由此可看出,韩国的大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基本都是直率表达内心想法。
第三:具体从各测试小组使用的辅助策略来看,当拒绝亲密度和社会地位高的人提出的请求时,三个测试小组之间出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多次使用“教授”或“老师"等尊称。拒绝亲密度不高的对象时,汉语母语者使用的尊称也比KK多。
四、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在此之前的言語行为研究中,大多数使用的研究手段都是DCT,根据此研究手段调查的口头语言都是由文字形式收集的,所以收集到的文字资料与口头资料有所出入,无法真实反映学习者的口头语言。本研究中的资料,是将角色扮演的对话录音转录而成进行的分析,对说话者之间的互动不断为交谈提供新的对话环境,由此体现了言语行为不断变化的特征。
第二,韩国语和汉语的拒绝性言语行为虽然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由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而造成的。因此,为了将此类研究的结果运用到实际对外韩国语教学,在教学中有必要说明两种语言在语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让学习者掌握韩国语在语用、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从而减少学习者在日常交流中不必要的误会或损失。
第三,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国语教学中,为了将语言行为研究系统化,有必要构建韩国语母语者的语料库,这将会给韩国语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实际、有用的资料。虽然外国人对对方的请求表示拒绝时,与韩国语母语者不同,但这不代表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对或者沟通能力不足。语言的交流沟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和谈话能力,并且韩国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因此,韩国语教学中的语用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表达方式上。
参考文献:
[1]高彦梅:《语篇预设·语言学研究》(第三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周秀苗:“文化差异在英汉言语行为中的体现”,《科技文汇》,2007年上旬刊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篇11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教师课堂用语,教学,交际
间接言语行为现象一直是语用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要点,它也是现实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为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更应注意含蓄积极地引导学生。间接言语行为有助于帮助教师用语艺术化,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借助言语来传达其意图以实现其意图的行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发现,某些句子,并不是简简单单表达或描述某一事实或事物状态,而是在此基础上,主动地实施某种行为动作。这就是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说话人可能在同时施行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这一理论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Searle在他的《言语行为》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理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阐释。Searle认为间接语言这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语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就精确表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如当说“Can you close the door?”时,说话人表面上在实施“询问”听话人关门的能力,但其话语真正的用意是在“请求”听话人把门关上,这个“请求”是通过“询问”的方式而提出的。说话人是通过实施“询问”这一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言外行为“请求”。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师课堂用语中的应用
1. 教师课堂问候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在一节课中,彼此的问候是师生进行课堂言语交际的开始。“It’s time for class./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类似这些老师一句简单的问候,表面上是与学生在交流沟通,但其实是在提醒学生到了上课的时间,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准备上课。这样和学生寒暄的过程就让学生对上课过程有了缓冲的心理,减少了对上课的抵触情绪。
2. 英语教师的课堂指令用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教师指令语是指课堂上教师使用的用以实现教学功能的话语。很多教师课堂用语也都体现了间接言语行为,如在课堂上,需要让某个学生单独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说:“Can you read this paragraph for us?”在这句话中,字面意思是询问学生可不可以读课文也就是对能力的提问,但其实教师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下指令要求该学生读课文。这样用询问协商而不是生硬严厉的命令口吻,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的被迫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3. 英语教师提问、反馈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用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师通过提问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充满了间接言语行为现象,如教师通常会说:“Would you 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是一个请求,但其实是在向学生提问。
在教师的反馈及评价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也都尽量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反馈,如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们通常会这样回答:“Are you sure?/Can you think about it again?”等。这种反馈表面上是在向学生提问,但其实是在暗示学生修改答案,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用更加委婉得体的课堂话语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使其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我,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晓琳.教师课堂指令用语——基于高中英语课堂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