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作用

2024-07-15

估值作用(通用7篇)

估值作用 篇1

摘要:会计盈余具有治理作用和估值作用。现在回顾治理作用和估值作用的基础上, 通过评述国内外两种作用之间关系的分析式研究和实证研究, 提出了另外两种不同的解释视角, 进一步支持了两者正向相关的结论。并最后给出了两者正向相关给予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盈余,治理作用,估值作用,关系

一、引言

盈余是会计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产出, 自Ball, Brown (1968) 研究会计盈余与股票报酬相关性以来, 国内外的资本市场研究已普遍发现, 盈余信息会反映在股价上, 也就是盈余具有信息含量, 称之为盈余信息的估值作用。此外, 根据代理理论, 委托人在不增加代理人非必要风险的情况下, 通过在薪酬契约中使用会计业绩来衡量绩效, 可以有效激励代理人采取追求公司价值最大的行为。因此, 会计盈余有助于董事会监督管理者的决策与行为, 提供激励计划中决定财务报酬的基础, 是缓和道德风险的关键机制之一。对于会计盈余评估业绩并据以决定薪酬的功能, 称之为会计盈余的治理作用。

关于盈余的治理作用, 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均指出, 高管薪酬与同期的会计盈余有很强的相关性。然而会计盈余绩效往往被批评导致经理人过于短视、忽略有价值活动、受到管理者采用的会计方法影响等缺点, 因此, 一些研究也致力于探讨董事会是否可以洞悉盈余数字的本质与背景, 进而调整决定薪酬的盈余数字, 结果均一致支持董事会并非将最终盈余数字机械化地纳入薪酬公式中。此外, 也有研究发现董事会针对不同公司特征或盈余特征, 视盈余治理作用的程度来调整其薪酬权数。

二、会计盈余的估值作用

一般投资者在衡量证券相对报酬与风险时, 会计信息是最容易直接取得的信息。而丰富的会计信息中, 又以盈余最吸引投资者注意。有鉴于此, 过去研究者大多以盈余为基础, 探讨其与股票的相关性, 作为投资人会利用会计信息来评估公司价值的证据。这类资本市场研究开始于Ball, Brown (1968) , 他们发现:未预期盈余的变动方向与盈余宣告当月股票异常报酬方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后续研究者承袭Ball, Brown (1968) 的研究构架, 分成不同方向来探讨盈余与股价之间的关系。一类是准则导向的, 以会计信息与股价或股票回报之间的相关性是准则制定者的主要目标为前提假设, 探讨各种会计数据与股价或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第二类是基于估值或基本面分析的, 即盈余反映系数的研究, 或简称ERC。ERC的研究基于盈余资本化估值模型, 在一系列简化处理下, 探讨会计数据对估值的作用。过去四十多年来所累积的资本市场研究显示, 盈余信息反映了一些股价中的信息, 所以会计盈余在估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国内相关研究也大都发现盈余有解释报酬的能力。而近年来一些研究的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推移, 盈余与权益净值的价值相关性有下降的趋势。

三、会计盈余的治理作用

会计信息扮演的另一重要角色是其在企业契约中的使用, 即会计信息是有效企业组织的一部分, 可以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 会计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使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简单来说, 会计信息薪酬契约作用就是股东在薪酬契约中利用会计信息对高管进行激励。关于财务会计信息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 过去文献发现, 会计数字已广泛使用于高管薪酬契约中, 作为决定管理者财务报酬的基础, 或是作为是否更换管理者的依据。Watts, Zimmerman一系列文章奠定了会计信息的治理作用。目前为止, 不论是决定管理者薪酬或是更换管理者, 国内外文献均一致发现会计业绩指标扮演重要的角色, 亦即会计数字具有治理作用。

四、盈余治理作用与估值作用的相关性

盈余的治理作用和估值作用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热点, 但讨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的文献并不是很多。研究者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有分析式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国外分析式研究主要有Paul (1992) 、Lambert (2001) , 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 这两篇文献都得出会计信息的治理作用和估值作用是无关的。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 许静静、吕长江 (2013) 认为这两篇文献假设“市场能够正确预期高管行为或努力程度”过强了, 她们在引入了高管风险厌恶及拥有私人信息的前提假设后, 得出了会计信息的治理作用和估值作用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的结论。许静静、吕长江 (2013) 也给出了正向关系的原因:通过高管努力的边际业绩衡量指标与边际真实价值之间的协方差建立起正向关系的。这个协方差反映了业绩衡量指标与真实企业价值之间同步变化可能性, 这表明了会计信息与真实企业价值同步变化可能性大小影响其在市场估值中的作用及其在激励契约中的作用, 由此两者之间建立起了正向关系。许静静、吕长江 (2013) 的结论与实证研究是一致的。蔡柳柳、杨朝旭 (2004) , Bushman et al. (2006) 、Banker et al. (2009) 、许静静 (2014) 都将会计信息具体化为会计盈余或现金流, 实证结果表明盈余的治理作用与估值作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除了以上直接研究两种作用之间关系之外, 也可以间接的得出一些结论。资本市场研究通常假设, 会计绩效指标可扮演衡量管理者绩效的治理作用或评价公司价值的信息作用。业绩衡量是提供某一期间管理者的努力与行动所创造的附加价值的信息, 而有利于评价的信息则需对公司经济所得或股东财富的变化提供指引。前者具有签订契约的动机, 而后者具有评价的动机。Kothari (2001) 预期, 提供订约用途的绩效指标与提供评价用途的绩效指标之间具有正向的关系。Ramesh, Thiagarajan (1995) 、Francis, Schipper (1999) 、Lev, Zarowin (1999) 发现近年来的盈余反应系数有下降的趋势, 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 这些都显示盈余的评价功能趋弱。此外Bushman et al. (1996) 及Ittner, Larcker (1998) 发现, 非财务绩效衡量指标的采用已日渐普遍, 显示会计数字在决定管理者薪酬上的治理功能同样趋弱。这些趋势初步反应出盈余的治理功能与估值功能是呈同向的变化。

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下, 无形资产已成为创造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但无形投资的支出多以费用化处理, 导致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降低, 其中以密集投资无形资产的新兴科技产业为甚。如此一来, 管理者当年在无形投资上的努力并无法完全展现在当期的盈余绩效中, 而在有效市场下, 股价亦受到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所影响, 若是提高股份绩效的薪酬权数, 则管理者承担的风险也越高。据此, 完全依赖公司股价绩效来决定管理者薪酬并不恰当, 盈余绩效仍为反映管理者努力水准的基本指标, 但由于盈余只能捕捉到高管当期行动对公司长期价值的部分影响, 故依据Bushman et al (2006) 的分析, 公司若能依据价值——盈余敏感性来决定高管薪酬计划中盈余的薪酬权数, 应可驱使高管在决定努力水准时, 将本期行动对公司价值全部影响的折现值考虑在内, 避免短视近利的决策, 进而降低代理成本。因此, 当盈余越无法于当期反映高管行为的未来经济结果时 (公司价值—盈余敏感性愈低) , 董事会在设定高管薪酬时, 会将盈余的薪酬权数降低。所以, 高管薪酬—盈余敏感性将随公司价值—盈余敏感性而增加, 两者正相关。

四、启示和建议

既然盈余的治理作用与估值功能具有正相关, 那么以前研究认为盈余反映系数变小的结果表示盈余的治理作用亦降低了。因此提高独立董事专业能力的要求是正确的。由于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董事较能解读盈余数字有用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故建议公司可以引进具财务背景的董事, 则董事设计的高管薪酬契约, 应较能有效的激励管理者和降低代理成本。

对于关注估值的市场投资者或关注激励契约设计的股东来说, 会计信息治理作用与估值作用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就要求他们在决策时都应当同时关注另外一方。如对于上市公司制定薪酬契约来说, 在制定基于会计信息的薪酬部分时应当参考公司会计信息在市场上的估值作用, 给出相应的制定理由。同时, 关注公司会计信息估值的市场投资者等主体, 也应当同时关注该公司高管薪酬中对会计信息的利用。

参考文献

[1]蔡柳柳, 杨朝旭.会计盈余之监督与评价角色关联性之研究:台湾实证结果[J].风险管理学报, 2004 (7) :119-154.

[2]许静静, 吕长江.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与激励作用相互关系研究——基于模型的视角[J].会计研究, 2013 (5) :11-18.

[3]许静静.会计信息估值作用与激励作用相互关系研究——基于现金流的检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 :121-128.

[4]Banker, R.D., Huang, R., Natarajan, R., Incentive contracting and value relevance of earnings and cash flow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9, 47:647-678.

估值作用 篇2

银行业在中国目前证券市场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具有很好的代表作用, 同时, 银行业公司特点也比较突出, 目前人们关于银行估值体系的认识也普遍模糊不清。怎样的估值方法才适合于银行业的估值呢?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银行业的特点, 对PE估值法和PB估值进行比较和分析, 为读者理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适用情况以及局限范围, 也希望能够给银行业估值提供一些思路。

一、PE估值法

PE估值法即我们常说的市盈率估值模型, 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运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它以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来反映公司的价值, 体现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较高的市盈率表明投资人对公司未来的价值增长保有信心, 而较低的市盈率则表明公司价值未能够得到认可。

我国银行业现如今已有14家成为上市公司, 银行的业绩也是稳重有升, 明显优于其他行业。作为国家监管严格的行业, 潜在的进入者对银行业没有较大威胁。同时, 由于银行在国家金融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受到国家信用的担保, 其自身的资产质量也相当健康, 不存在不良贷款大量发生的可能性。所以, 我们可以认为, 银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会有较快的发展。因此, 银行业估值运用PE估值法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相对较弱的周期性以及相对稳定的收益是PE估值法估值精度的保障, 也是其适用的范围。

事实上, 使用市盈率估值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每股盈余的衡量, 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会计人为操作的痕迹。以银行业为例, 贷款拨备的提取, 呆坏账的处理都有可能作为会计利润操控的手段, 从而使得每股盈余并未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水平, PE估值也就有失偏颇。并且每股收益也只是体现了公司价值的一个方面, 单单以此为依据难免会不太科学。其次, 市盈率指标极不稳定, 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 市盈率也将跌宕起伏, 不能如实反映公司的价值。最后, 市盈率的真实性还得依赖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投资者的预期,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银行股收益高而稳定, 发展前景良好, 但却只有10倍左右的市盈率, 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们对银行未来的预期较为悲观, 导致股价上不去, 可以说此时银行的市盈率并非是银行价值的真实体现。

不过, 市盈率估值模型作为市场上较为常用的估值方法也有其理由。对于大多数投资人来讲, PE的计算简单易懂, 用于各行业间的比较也较为便利。最重要的是, 由PE=PB/ROE=PA/ROA, 我们可以得出PB-ROE和PA-ROA方法其实也是源于PE估值法, 所以PE估值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二、PB估值法

PB估值指的是市净率估值模型, 在证券市场中公司和股票估值都很常用。它以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的值来反映公司当前的价值和投资风险, 侧重于从资本本身盈利能力的角度体现公司价值。一般来说市净率较低的股票, 投资价值较高, 相反, 则投资价值较低;但是必须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公司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分析。

在现实中, 银行业的分析员大多喜欢使用PB而非PE, 而其他行业人员则更倾向于使用PE。一方面, 是借鉴国外经验:国外银行周期性非常明显、资产风险性高, 因此普遍使用PB估值。另一方面, 银行较其他行业受到政府更严格的监管, 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高, 资本受到约束, 市净率恰好能体现公司的扩张需求。因此不难看出, PE估值特别适用于评估高风险、周期较为明显的企业。从某种角度讲, PB估值结果也告诉我们:公司估值水平是否合理, 投资该公司的风险大小如何?

PB估值也有其局限性。首先, PB估值忽略了净资产收益率 (ROE) 差异的影响, 这明显使得PB估值得出的结论不太让人信服。ROE衡量了公司对股东投入资产的使用效率, 它的高低恰恰是区分公司是否优秀的根本。其次, 市净率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 不同的市场经济体的市净率, 同一市场经济体的市净率, 甚至是同一经济体在不同的股票市场的市净率都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不适合作为一种标准用于相互比较。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PE估值法和PB估值法的一个简单的分析, 由PE=PB/ROE公式, 我们可以用净资产收益率 (ROE) 将市盈率 (PE) 和市净率 (PB) 联系起来, 它们都是反映公司价值很好的指标。而PE估值和PB估值在单独使用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给企业估值的过程中, 应该按照公司及其行业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或者多种方法的组合, 才能避免估值结果出现不合理。

参考文献

[1]吴松凯.到底怎么给银行股估值?—中国银行业估值体系深度研究报告.联合证券, 2010.

融资应该怎么估值 篇3

“处于即便是最老练的创业者,在其创业生涯中,也很难有超过10次的VC融资经验。相反,一个普通的VC,每年都会直接或间接做5-10个项目的投资。所以,在企业融资谈判中,VC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因为他们有更多经验。这种不平等的地位,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创业者往往只关注投资前估值的问题,而VC却会对公司估值的前后综合考虑。”

基本术语介绍

在VC融资中,最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条款,是所谓的投资前估值(Pre-money Valuation),其通常被简称为“Pre-money”或“Pre”,也就是企业在VC投资之前,值多少钱。

老练的创业者和VC讨论的时候,通常是这个样子的:

与Pre相对应的,是投资后估值 (Post-Money Valuation),简称为“Post”。

即:如果一家企业融资400万,Pre-Money为600万,Post-Money就是1000万,VC投400万就可以占40%的股份,创始人团队占60%。

还有一个对价格影响很大的条款是期权池 (Option Pool) 的大小。

大部分企业在VC投资之后,都需要为新招募的、或者是以前的管理团队,预留一部分期权。这些人通常需要分配期权,发放期权就会稀释其他股东的股份。

尽管是预期在未来招聘这些人,但很多VC会要求在投资之前,企业就把这些期权预留出来,这样,投资之后,VC的股份就不会被预留的期权稀释了。当然,也有投资机构称,这是为了未来期权池不被摊薄的考量。

在上述的例子中,融资400万,Pre-Money估值600万 (VC简称为“Pre 6投4”),如果VC要求期权池大小为20%,那么企业的股权结构为:VC的股份比例仍然为40%,20%的未分配期权,管理团队及创始人持有40%。

换句话说,管理团队及创始人拿出自己20%的股份,未来分配给要将要招聘的和一些以前的团

投资后的股权价值

Flybridge Partner的合伙人JeffBussgang定义了一个术语,叫做“Promote”,来帮助创业者了解一个项目背后的真实价值,而不仅仅关注投资前估值,或投资后股权比例。

Jeff对“Promote”的定义是:(VC投资后)创始人团队的股份比例 x公司的投资后估值。Foundry Group的合伙人FeldBrad称之为--创始人在投资后所拥有股权的价值 (Founders Post-Deal OwnershipValue,即FPDOV)。

Jeff和Feld都认为,创始人在与VC谈判的时候,要用“Promote”而不是“Pre”来作为判断的依据。

Jeff举了一个例子,他跟另外一家VC竞争一个项目,他提出的投资方案是“Pre7投6、20%的期权池”。也就是说,Jeff会给企业700万的pre估值,投600万,占46%的股份。创始人拿出20%股份作为期权池之后,还剩下34%的股份。

而他的竞争对手的方案是“Pre 9投6、30%的期权池”,即Pre估值为900万,投600万占40%的股份,创始人还剩余30%的股份。最后,创业者选择了Jeff的竞争对手。

Jeff用“promote”简单分析了他们两家VC的报价:他的“Pre 7投6、20%期权池”的方案下,创始人团队将会持有一个Post估值1300万公司的34%的股份,换句话说,他们的创业成果是440万的“Promote”。

相比之下,在“Pre 9投6、30%期权池”的方案下,创始人团队的“Promote”几乎相同:1500万投资后估值的30%,即450万。也就是说,Jeff的方案跟竞争者的没什么差别,只不过Pre和期权池小些,而VC投资后创业者手中的股权价值基本相同。

对于这个创始人来说,有一个更好的做法,他可以跟给出Pre估值900万的VC说,30%的期权池太多了,我们不需要招聘那么多管理团队。如果能够将期权池降低到15%就很棒了,这样创始人团队的股份比例就增加到45%,“Promote”变为675万美元。那么,当然放弃Jeff就是更好的选择了。

退出后的股权价值

Jeff的看法是对的,创业者不应该只关注公司的Pre估值,因为Pre估值中还包含了期权池,而期权是由董事会控制,发给其他员工的。所以,他建议创业者应该关注“Promote”,即VC投资后,创始人自己手中的股权价值。

Polaris Venture Partners的技术顾问SimeonSimeonov提出了一个很重要、但又常常会被忽视的一个原因:公司在做VC融资后,谁都没有赚到钱,因为对于早期的VC融资,创始人想套现基本

创始人的“Promote”不管是大是小,都是空头支票,是无法兑现的。所以,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在公司实现退出 (Exit) 的时候,创始人的股权价值,而不是Jeff和Feld所说的“投资后股权价值”。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公司退出时,创始人的股权价值是:创始人当时的股份比例 x 公司的退出价值。

无论是以IPO还是被并购(M&A)的方式退出,公司的退出价值,会受到很多不可预计的因素影响,变动范围很大。但是,退出时的创始人的股权比例,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比如:公司在退出前还需要几轮融资、每轮融资稀释多少股份。对于一个典型的技术性公司,创始人在退出前会平均稀释掉45%-65%的股份。

期权池对创始人价值的影响

Simeon还给创始人提出了几条减少股份稀释的方法,其中一条是:让创始人从一开始就留出一个大大的期权池,比如Jeff的案例中,他认为30%的期权池更好,创业者放弃Jeff是对的。他认为一个大大的期权池,就可以防止以后期权不够用,还要创始人继续拿出股份,再次被稀释。

也有人认为,Pre估值里应该不包含期权池,创始人不要单独为期权池买单。

因为既然VC投资进来,跟创始人一起做股东,就没有理由只让创始人自己拿一部分股份做期权池,要拿因该大家一起拿,期权池在VC投资之后设立。

比如前面融资400万,Pre-money估值600万 (“Pre 6投4”) 的例子中,如果期权池大小为20%,那么在设立期权池之前,VC的股份比例为40%,创始人为60%。然后VC和创始人,按比例分别拿出8%和12%的股份,凑成20%的期权池,这样投资后,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创始人占48%、VC占32%、期权池20%。

这种期权池的做法对创业者是最有利的,但基本上没有VC会答应,VC的逻辑是要让原始股东出期权。那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对于后续B融资(假定现在是A轮,后续是B轮)的VC来说,A轮的VC和创始人都算原始股东,B轮时的期权池应该由A轮VC和创始人一起出。所以,A轮的VC没有理由,把公司直到上市退出期间,所有期权都让创始人来扛。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好制定一个从A轮到B轮融资期间,管理团队招募和期权激励计划,在每轮融资的时候,逐步追加期权池。

创业者在跟VC谈判的时候,应该花点时间搞清楚Term Sheet条款的方方面面。在挑选对比Term Sheet的时候,要通盘考虑估值情况,比如Pre、Post、Promote、期权池,而不是仅仅只看眼前的Pre。

融资后由谁来估值?怎么估值?

【案例】

我们现在暂时老板给每个合伙人10%股权+20K月薪;

我们注册资金是300万。也就是老板现在是30万股。

如果半年后公司投后估值1亿,有A轮的投资万,占20%;

那么公司估值融资后老板的股权怎么变化?如何计算?

【估值概念】

企业价值决定股票价值,而股票价值决定股权价值,所以,企业价值决定了企业的股票价格,也就是决定了公司的市场价值。

公司估值在风险投资中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决定了投资人的投资可获得的股权比例。

首先明确一下估值的概念,分为投前估值和投后估值:

【1】投前估值:

是指投资人进入前,企业或者投资机构给予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估。

【2】投后估值

投后估值=投资前估值+投资额,而投资人获得的公司股权比例=投资额÷投资后估值。

案例分析

我们假设:公司投资前估值8000万,那么:

投后估值=8000万+2000万=1亿;投资人获得的公司股权比例=2000万÷1亿=0.2(即20%);那么老板投后估值获得的公司股权比例为20%。

案例中,公司注册资本为300万,A轮投资2000万,我们假设:

A轮2000万投资款进入注册资本的数额为X,那么:

X÷(X+300万)=20%,则X=75万,也就是说,2000万投资额,75万进入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成为375万,其余都进入资本公积。

故:老板的股权在融资后变为8%,也就是他持有的那部分股份的估值是800万。

【由谁来估值?】

其实,一家公司要做股权交易的时候,通常都会聘请一家投行或财务顾问。倘若是一级市场交易或者二级市场控股收购的话,买方也会请一个财务顾问。投行会把所有适用的估值方法都粗略测算一遍。

所以会涉及到:买方、卖方、买方财务顾问、卖方财务顾问。有的时候还会聘请一个专门的独立财务顾问做一个Fairness Opinion(独立公平意见),用于保护股东利益。

在中国,大部分交易并没有那么复杂,大部分股权投资也就是早点买入,做大卖出(直接上市或卖给上市公司)。

在中国做股权投资要么看投早+投准,要么看晚期基金的资源。在估值层面并不会做得太复杂,主要看市场情况和过去类似的交易都是什么倍数完成的。

【怎么去估值?

在估值层面上,大致分为相对估值与绝对估值两大类,一个企业适用于哪个估值方法,具体看企业的具体情况,下面大致介绍几种方法:

(1)相对估值

相对估值就是和别的公司对比,主要有两种方法:

可比公司分析和先例交易分析。

可比公司分析拿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做参照,先例交易分析以过往的并购案例为坐标。

一家公司上市后每天都有买卖,就会有实时定价,所以把价格除以某个公司的盈利指标(比如销售额、运营收入、净利润等),即可得出一个“倍数”用来和同行业公司对比。

可比公司分析适用于公司要上市了,看看同行业都是什么倍数,或者并购的时候作为参考,看是否需要更多溢价。

而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只在交易时会有新的定价(股权融资、出售老股等)。除非已参与了上一轮交易,否则外界只有靠挖公司官网、年报、新闻等才能找到上一轮定价。先例交易分析是并购中较常用的方法。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控制权溢价,即控股一家企业所需要付出的溢价。因为控股了就可以指派董事、替换管理层、裁员、卖掉不赚钱的部门等。这些决策权比买一家公司的股票等着升值和分红更值钱。

而可比公司分析看的是公司上市交易水平,是不包含控制权溢价的,所以做一桩获得控制权的并购,都是看历史上可比公司的先例控股交易。

(2)绝对估值

绝对估值有两种常用方法:

现金流折现分析和杠杆收购分析。

绝对估值比较复杂,需搭建模型,有很多预测的细节,简单的预测只需粗略的利润表,复杂的模型三张报表都需搭建,销售需要细分化预测和借债偿付单独预测。

现金流折现分析是将估值对象的未来现金流折现,但由于主观因素对假设影响较大,很多时候主要作为参考(算出来的是每股股价)。

杠杆收购分析则主要关注估值公司未来产生的回报,常用于私募基金投资(算出来的是IRR回报率)。

IRR回报率:内部回报率(Inner rate of return),又称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投资实际可望达到的收益率。实质上,它是能使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二者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算的是回报,主要适用于投资人,而且大部分适用于私募股权基金或对冲基金,因为他们真正赚大钱的投资大多要加杠杆。

杠杆就是借钱,需还本还息,所以适用于现金流强或有大量可抵押资产的公司,这些公司即便碰到了问题,也能卖资产偿还债务,不会弄到公司清算,损失股权价值。

融资时你公司估值到底值多少?算法

一旦有潜在的投资者对创业企业的团队、产品和公司表示出了兴趣,他都将不可避免地问:“你们公司的估值是多少?”有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说“你报个价吧”,有的则随口报出一个天文数字。结果,创业者通常会失去融资的机会,或者是丢掉大部分的股权。

[用投资人的眼光做BP,以创业者的思维做融资] 点击【创业指导】提交留言,千份BP模板及投资人联系方式免费送!

创业者可以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公司在这样的早期阶段值400万美元或是100万美元呢? 以下10种估值方法:

1、用公平的市场价值来评判所有的实物资产。这是最具体的估值要素,通常被称为资产法。新公司通常没什么固定资产,看起虽然不值钱,但是你要把你公司拥有的每一件东西都算进去。在这一点上,“新公司”的资产可能算上5万美元的估值。

2、把知识产权赋予真正的价值。专利和商标的价值是没有认证的,特别是临时使用的专利和商标。 “新公司”将他们的软件工具算法申请了专利,这是非常积极的,而且让自己比准备进入同一领域的竞争者领先了好几步。投资人经常使用的一个“经验法则”就是每一项专利可以为公司增加100万美元的估值。所以专利的价值应该加在公司估值里面。

3、所有的负责人和员工的价值。将价值分配到所有需要支付工资的专业员工身上,他们的技能、为业务技术进行的培训和知识是非常有价值的。在互联网鼎盛时期的初创公司,因为有全职专业的程序员、工程师或设计师而增加了公司100万美元的估值,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新公司”此时只有两位创始人,当然也就没有这些估值。

4、早期客户和已有的合同可以为公司增值。公司与每一个客户的合同关系需要被货币化,即便是那些仍然在谈判中的合同。根据客户的销售力度来分配概率,就像是销售经理为推销员做的定量预测。正如认购金额一样,这些合同和客户会产生定期的收益,不必每次都转售。“新公司”在这方面还没有。

5、贴现现金流量(DCF)的预测(收入法)。在金融方面,收入法是使用货币时间的价值来对公司进行估值。根据公司的成熟度和信誉度,初创公司折现率通常是30%到60%。“新公司”如果预计在五年内收入2500万美元,40%的折现率,那么公司的净现值(NPV)或目前的估值约为300万美元。

6、市盈率倍数法。如果公司还在赔钱,就不适用这个方法,可以用下面的成本法。否则,公司估值可以将盈利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EBITDA)乘以一个倍数。这个倍数可以参考行业平均水平。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可以乘以5倍。

7、计算关键资产的重置成本(成本法)。成本法通过计算取代关键资产所需的成本来衡量公司当前的净值。由于“新公司”过去的一年中已开发了10个在线工具和一个非常不错的网站,另一家公司如果以传统的软件开发团队创建类似质量的工具和网站需要多少费用呢? 50万美元的估值可能还够。

8、看市场规模和细分市场的增长预测。如果从分析师那儿得出来的市场更大,经济增长预测较高,那么你的公司估值越高。这是一个溢价的因素。如果你的公司是轻资产公司,你的目标市场应该至少有5亿美元的潜在销售。如果你的公司是个重资产公司,需要大量的物业,厂房及设备,那么潜在销售额要有10亿美元。

9、评估直接竞争对手的数量和进入壁垒。市场的竞争力量对公司的估值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你能显示出你的公司能大比分领先于竞争对手,你应该要求估值的主动权。在投资界,这个溢价的因素就是所谓的“商誉”(也适用于优质的管理团队、竞争对手少、进入门槛高等)。商誉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为几百万美元的估值。对于“新公司”来说,市场不是新的,但管理团队是新的,所以我认为公司在这方面的估值也不会太多。

10. 市场法。有一种流行的公司估值方法就是找一个类似公司,看看它最近的估值。这通常被称为市场法。这与你卖房子时会参考所在地区其他物业的出售价格类似。

用以上方法对公司进行估值时,除了最后一条,其他所有项目的估值数是累加的。对创业公司做出非常精准的估值是不可能的。

[用投资人的眼光做BP,以创业者的思维做融资] 点击【创业指导】提交留言,千份BP模板及投资人联系方式免费送!

投资企业的14种估值方法

天使投资人或投资机构在对一个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的时候都会遵循一定的方式或方法,那么投资企业的估值都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500万元上限法

这种方法要求绝对不要投资一个估值超过500万的初创企业。由于天使投资家投资时的企业价值与退出时的企业价值决定了天使投资家的获利,当退出时企业的价值一定的情况下,初始投资时的企业定价越高,天使投资家的收益就越低,当其超过500万元时,就很难获得可观的利润。

这种方法好处在于简单明了,同时确定了一个评估的上限。

2、博克斯法

这种方法是由美国人博克斯首创的,对于初创期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典型做法是对所投企业根据下面的公式来估值:

一个好的创意100万元

一个好的盈利模式 100万元

优秀的管理团队00万-200万元

优秀的董事会100万元

巨大的产品前景100万元

加起来,一家初创企业的价值为100万元-600万元。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将初创企业的价值与各种无形资产的联系清楚的展现出来,比较简单易行,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企业价值一般比较合理。

3、三分法

是指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将企业的价值分成三部分:通常是创业者,管理层和投资者各1/3,将三者加起来即得到企业价值。

4、200万-500万标准法

许多传统的天使投资家投资企业的价值一般为200万-500万,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创业者对企业要价低于200万,那么或者是其经验不够丰富,或者企业没有多大发展前景;如果企业要价高于500万,那么由500万元上限法可知,天使投资家对其投资不划算。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也不错。但将定价限在200万-500万元,过于绝对。

5、200万-1000万网络企业评估法

网络企业发展迅速,更有可能迅速公开上市,在对网络企业进行评估时,天使投资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评估方法,否则会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考虑到网络企业的价值起伏大的特点,即对初创期的企业价值评估范围有传统的200万-500万元,增加到200万-1000万元。

6、市盈率法

主要是在预测初创企业未来收益的基础上,确定一定的市盈率来评估初创企业的价值,从而确定投资额。市盈率就是股票价格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

7、实现现金流贴现法

根据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收益率,算出企业的现值作为企业的评估价值。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考虑了时间与风险因素。不足之处是天使投资家有有相应的财务知识。并且这种方法对要很晚才能产生正现金流的企业来说不够客观。

8、倍数法

用企业的某一关键项目的价值乘以一个按行业标准确定的倍数,即得到企业的价值 。

[用投资人的眼光做BP,以创业者的思维做融资] 点击【创业指导】提交留言,千份BP模板及投资人联系方式免费送!

9、风险投资家专用评估法

这种方法综合了倍数法与实体现金流贴现法两者的特点。具体做法:

(1)用倍数法估算出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价值。如5年后价值2500万。

(2)决定你的年投资收益率,算出你的投资在相应年份的价值。如你要求50%的收益率,投资了10万,5年后的终值就是75.9万元。

(3)现在用你投资的终值除以企业5年后的价值就得到你所应该拥有的企业的股份,75.9÷2500=3%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如果对企业未来价值估算准确,对企业的评估就很准确,但这知识如果。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比较复杂,需要较多时间。

10、经济附加值模型

表示一个企业扣除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即该企业的资本收益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差。站在股东的角度,一个企业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取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企业的股东带来收益。 这种估值方法从资本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价值,能够有效体现出天使投资家的资本权益受益,一次很受职业评估者的推崇。

11、实质CEO法

是指天使投资家通过为企业提供各种管理等非财务支持以获得企业的一定股权,这种天使投资家实际丄履行着企业首席执行官的智能,故称之为实质CEO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天使投资家只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没有任何财务方面的风险。而且由于持有公司的股份,天使投资家往往被视为与创业者的利益一致而得到信任。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天使投资家对企业管理介入很深,介入之前,天使投资家应对企业和创业者做更多的了解工作。

12、创业企业顾问法

和实质CEO法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天使投资家对企业介入没有那么深,提供支持没有那么多,相应的天使投资家所获得的股权也较低。

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企业尚未有多大发展,风险比较大时。

13、风险投资前评估法

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天使投资家向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却不立即要求公司的股权,也不立即要求对公司估值。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避免了任何关于企业价值、投资条款的谈判,不足之处是天使投资家无法确定最终的结果如何。

这是很多成功天使投资家常用的方法。

14、O.H法

这种方法是由天使投资家OH首先使用的,主要是用于控制型天使投资家,采用这种方法时,天使投资家保证创业者获得15%的股份,并保证其不受到稀释,由于天使投资家占有大部分股权,但天使投资家要负责所有资金投入。

[用投资人的眼光做BP,以创业者的思维做融资] 点击【创业指导】提交留言,千份BP模板及投资人联系方式免费送!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创业者可以稳稳当当获得15%的股份,而控制型天使投资家则获得公司的控制权。不足之处,创业者由于丧失了对公司控制权,工作缺乏动力。

企业估值的困惑与求索 篇4

公告一经公布,市场纷纷质疑国安集团涉嫌贱卖国有资产。有报道称,截至2012年末,国安集团合并资产总额826.35亿元、合并净资产近155亿元。而5家民企仅以不到57亿元现金的代价,却能获得国安集团近80%的股权。媒体认为国安集团改制或成“最坏样本”,更有媒体将其与当年俄罗斯转轨时期国有资产被大肆掠夺相提并论。

由于国安集团并未对此次改制作进一步的信息披露,外界并未看到国安集团整个改制方案以及集团控制的改制企业的报表和评估报告、评估说明,改制之前集团所控制各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等等和企业估值有关的资料,仅凭两则上市公司公告与媒体的相关报道,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公允地去判断国安集团是否真的贱卖国有资产。但这不妨碍我们以此为契机来反思与探讨企业估值这个令人纠结的难题。

企业估值的困惑

对投资者来说,企业估值永远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令人困惑且难以捉摸。对于被投资企业,估值同样重要,因为要用这个估值给自家企业标价卖个好价钱。那么,很显然,对于投资双方来讲,企业估值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其实质是探寻企业的股权交易中买卖双方均认同的交易价格——用货币量化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

“价值”,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度量,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其与物理或数学所追求的“绝对”明显不同。检验“价值”的标准,是人为的“市场”。企业估值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许多人为主观因素。

以上市公司为例,净资产是账面价值(Book Value),股票的价格则是市场价值(Market Value),而企业还有一个对应的真实价值或者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内在价值三者几乎是不可能相等的。在关于中信国安国资贱卖争论中,媒体以及某些专家仅从会计报表的净资产出发去分析争论。我们都知道,现行会计制度以历史成本计价为基础,虽然陆续引入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等多种计量模式,但并未关注资产负债的未来。企业并购主要是收购未来。出于谨慎性,现行会计制度不仅很少考虑现有资产可能产生的未来收益,而且将影响未来收益的资产和负债排除在会计报表以外,比如商誉、优秀的人力资源、未决诉讼等等。我国大陆许多协议转让股权通常以净资产为基准价格,股价交易理念看重有形资产,忽略了市场价值以及对未来的评估。

企业内在价值事实上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公司目前的市场价值,以及市场对公司未来增长(衰退)的期待值。经典企业估值理论认为,企业内在真实价值体现在未来收获利益的多少,并与此产生了推测包括未来现金流、利润、或股利收入等指标来估算公司价值,加上存在可借鉴的股权交易市场,尤其是理论上视为公允市场的股市,其交易可以视为买卖双方均认可的交易基础,从而作为所有产权交易的定价基准,利用比较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定价,比如通过市盈率、市净率对企业进行估值。事实上,未来财务指标的推测不确定性极大,基于财务报告的各种指标建立的估值模型都是立足历史数据展开的。历史会不会简单重演?当然,会有无数的实证研究论文得出一个个看似科学的估值模型,然而这些模型是否涵盖了所有相关驱动因素,相关因素是否赋予了适当的敏感系数,显然不可能。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分别使用成本法和收益法对同一个标的进行估值,估值结果可能相差甚远。

价值与成长是投资的两大永恒主题。企业价值判断离不开对业绩未来成长(变化趋势)的预测。估值给人带来的困惑就是纠结于“预测”二字。

企业战略价值评估

某些投资者或研究者,善于运用教科书里的各种估值模型和公式,试图得出一个企业精确的内在价值,不能说不对,却有些过于教条主义。企业估值应当分为战略价值评估与商业价值评估两部分。在研究一家企业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众多非量化因素。事实上,我们如果翻看任意一份合格的尽职调查报告,对于企业宏观环境分析、企业基本面分析等非量化分析都占据很大的比重。对于非财务因素或非量化因素的考量,在投资决策中经常起到决定性作用,这部分评估可以认为是企业战略价值评估。只有商业价值而缺少战略价值的股权并购只会形成短期效应,拥有战略价值又兼具商业价值的股权并购才能产生长期效应。

由于我们购买的是企业的未来,那么,企业战略价值评估的核心考虑因素,首先要看目标企业的成长性。在进行投资之前,我们必须明确目标企业或行业的产品是否趋于饱和、达到或接近供大于求的状态,即我们俗称的是否碰到“天花板”。在判断上,要重视行业前景。如果是已经触及天花板的行业,投资机会就仅局限于行业内具有垄断经营能力的企业,它们若能以低成本兼并劣势企业,扩大市场份额,降低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边际成本,就可以进一步构筑市场壁垒,获得产品的定价权,换言之,此时行业内多数企业并不具有投资价值。如果是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天花板尚不明确,或者距离尚远,此时就可以重点挖掘细分行业里具备领军地位的优秀企业。

判断某家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有三个重要标准: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壁垒。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提供哪些产品或服务,企业用什么途径或手段向谁收费来赚取商业利润。研究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判断企业的盈利模式,比如,制造业通过为客户提供实用功能的产品盈利,销售企业通过各种销售方式盈利。商业模式进一步分析涉及企业所处的产业链的地位如何?处在产业链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整个产业链中有哪些不同的商业模式?关键的区别是什么?那些是最有定价权的企业?为什么?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是否具备很强的粘性?等等,这些决定该商业模式能否成功。

商业模式通常易于模仿,优秀的企业关键是具备构筑商业模式相应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含:股权结构、核心管理团队,研发团队、业务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应用、财务策略等等。

企业的发展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企业的领导者及其管理团队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素质,关系到企业能走多远、能做多大,“投资要投人”正是这个含义。重点要考察领导者和管理团队成员的背景,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交流,也可通过新闻、招股说明书或董事会报告跟踪他们的言行中获取企业的发展方向、行业战略、用人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的信息。需要判断他们的人品、格局和价值观,这些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企业的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投资者的回报率。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诸多条件中,对人的因素的考察极其重要。

其次,要重视对目标企业技术能力与研发能力的评估,评估其是否拥有优秀的研发团队,是否拥有能够提供高标准产品和服务的先进的工艺、流程,或是发明专利,等等。纯粹的技术并不构成永久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壁垒(如专利技术)却能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企业的领先优势。此外,技术优势会带来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的优势,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就能够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一般在估值时,可以通过企业的研发费用与收入的比值关系获得量化结果做出逻辑判断。

商业壁垒,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护城河”,上面所述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条件来确认企业护城河的真假和深浅:

首先,根据历史数据分析目标企业是否拥有可观的回报率,包括毛利润、ROE(股东权益回报率)、ROA(总资产回报率)和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等。这几种回报率指标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商业模式。重点是要从商业逻辑上判断,企业的高回报率是由哪些方面构成,决定因素是哪些,能否持续,企业采取了何种措施以保障高回报率的持续性。分析方法有杜邦法、波特五力法和SWOT法。

其次,分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备较高的转化成本。转化成本是指用户弃用本公司产品而使用其他企业相类似产品时所产生的成本(含时间成本)与仍旧使用本公司产品所产生的成本差值。如果能让用户不选择竞争对手的产品,说明企业的产品对用户来说有粘性和依赖性,那么这家企业就拥有比较高的转化成本和排他性。必须要从消费者和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了解企业的转化成本,并从常识、使用习惯和商业逻辑来判断。转化成本不具备永久性,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再次,重点关注企业的销售模式。是通过人力推销、专门店销售、连锁加盟还是网店销售?各种销售手段分别为企业带来多少销售额?传统企业如何应对电商?企业的网络规模效应如何?网络效应通常是指企业的销售或服务网络,这些网络的存在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以用户为中心的便捷性就能产生粘性。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企业的价值也逐渐由于网络和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放大。

第四,做好成本分析。企业的成本构成是怎样的?成本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企业的成本能否做到行业最低?如何做到?单位成本能不能随着销售规模扩大而下降?企业要想长久地保持成本优势并不容易,它需要有优于对手的资源渠道(原材料优势)以及更优越的生产工艺(流程优势),更优越的地理位置(物流优势),更强大的市场规模(规模优势),甚至是更低的人力成本。低成本的另一面就是高毛利,高毛利就是一种强势竞争力的体现,高毛利的企业通常具有定价权。

第五,还需要分析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品牌效应。品牌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反映出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质量、品位和口碑。品牌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为企业带来高于平均水平的附加值。因此,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或服务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是信任、依赖和满足感;高于一般水平的售价;是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优先购买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效应远比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重要得多。

对企业战略价值的研判,除了上述定性分析以外,对于成熟行业来说,利用历史数据的定量分析作为参考还是很有必要的。定量指标主要有:(1)收入:包括收入增长情况、主营业务的变化、主要客户销售额分析、主要竞争对手比较;(2)毛利率:包括毛利率水平、成本构成;(3)净利润:剔除投资收益、公允值变动收益以及营业外收益后的经营性利润、真实的净利润(经营性利润一所得税);(4)投资回报率:ROE(股东权益回报率)、ROA(总资产回报率)、ROIC(投入资本回报率)等等。

此外,必须重点关注企业的现金流。现金流是评估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因为利润可以被粉饰,其水分较多。企业的现金流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1)现金增加值和经营现金流都是正值——企业很安全。(2)现金增加值为正或者相抵,经营现金流为负值。表明筹资、发债或者银行借款的现金流入抵消经营现金支出。企业还算稳健。须结合利率水平评估企业有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3)现金增加值和经营现金流为都为负值,表明公司存在财务问题。当然对于家公司的判断要看其发展趋势,要看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壁垒。如果是传统型企业还是规避为好。(4)现金增加值为负值,但经营现金流为正值。说明企业有投资、研发或者还债支出。这种情况须具体分析。重点要判断消耗现金的主因是哪一部分(投资还是筹资)。最不理想的状况是现金仅仅用于还债,投资价值不大。

企业商业价值评估

企业商业价值,简单说在股权交易中体现的就是并购价格,财务估价是企业商业价值评估的核心内容。但是,财务估值一般是作为双方谈判和沟通的基础,或者是双方交易的可接受货币价值范围,用于建立双方的共识,而结合战略层面因素调整后的价值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商业价值。

不同类型的公司,比如成熟公司与初创公司,它们商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具有极大区别。我们在下文区别成熟公司与初创公司来简单探讨两者的不同估值策略。

成熟公司

对成熟公司估值,一般通用有三种方法:现金流净现值法(DCF)、可比公司估值法(Comps)、可比交易估值法(Comparable Transactions)。

现金流净现值法(DCF)是目前最传统的用贴现现金流来估值的方法。

DCF流程一般包括:(1)预测自由现金流量;(2)估计贴现率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3)计算现金流量现值;(4)估计购买成本;(5)进行贴现现金流量估值的敏感性分析。自由现金流分为不含杠杆自由现金流和含杠杆自由现金流,后者要剔除财务费用。

DCF是一个对公司未来几年盈利的预估模型,严格说,是建立在一切以假设条件作为基础的模型中,人为操作的猫腻数不胜数。比如,贴现率,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股东期待的投资回报就是资本成本,因为如果公司没有满足股东的回报,股东们就会将股权卖掉。所以,资本成本就是为了满足股东来维持股价的成本。资本成本一般用资本资产评价模型(CAPM)来计算。此时,不可避免要用β来计算贴现率。在实务中,要找到具有相似特征的同类型企业非常困难,而且还要找到它们的β,不客气地讲,人为主观性很强。

可比公司估值法(Comps)在市场上选几家已上市的有类似“特征”的公司里寻找比较对象,这些特征包括风险、增长率、资本结构,以及现金流和时间节点等等,然后分析它们的各种财务指标,并用此来贴合需要被估值的公司。财务指标除了我们常用的市盈率(PE)以外,还包括销售净利率、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EV/EBIT等。

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EV),其所指的价值并不是指上市企业的资产价值,而是其业务价值。EV这个估值指标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示为:EV=企业市值+企业债务净额=市值+负债一现金。

EBITDA,即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剔除了容易混淆公司实际表现的那些经营费用,因此被认为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

EV/EBITDA估值模型理论上比PE更具有通用性,因为EV/EBITDA排除了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结构、税收政策的影响,而专注于其业务盈利能力。但是EBITDA也是一个账面利润指标,这就使得它具有和营业利润和净利润这些账面利润指标一样的缺陷,并且比营业利润显示更多的利润,它已经成为了资本密集型行业、高财务杠杆公司在计算利润时的一种选择。公司可以通过吹捧EBITDA数据,把投资者在高额债务和巨大费用上面的注意力引开,从而粉饰出一张诱人的财务蓝图。

可比交易估值法(Comparable Transactions)就是根据以前发生过的同类型可比公司被收购时给出的估值来定价。也是考虑收购交易发生时的财务指标,如PE、EV/EBITDA等。但因为收购时,一般会给出溢价,所以按照可比交易给公司估值一般会偏高。

初创公司

初创公司,是指刚成立不久,业务模式刚刚搭建、营收很少甚至没有、尚处于用户积累、品牌初建阶段的企业。如何对其估值,对于股权交易双方来说,都是一项难题。现实中这类企业的估值较为随意,投资者对某项商业模式较为看好,或者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感到满意,便依据其资金需要进行投资,估值并无多少规律可言,更多还是凭感觉定性判断。

普遍认为,对尚处于初创时期的企业估值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大的“艺术”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众多投资者都倾向于将企业创始人、管理团队的自身因素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具体的估值方法有博克斯法、风险投资家专用评估法、风险因素汇总估算法等。

博克斯法是由美国人博克斯首创的,他把初创企业所做出一些成果用金额度量。对于初创期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典型做法是对所投企业根据下面的公式来估值:

一个好的创意100万元

一个好的盈利模式100万元

优秀的管理团队100万-200万元

优秀的董事会100万元

巨大的产品前景100万元

然后汇总得到一个估值。

风险投资家专用评估法,先用企业的某一关键项目的价值乘以一个按行业标准确定的倍数估算出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价值,如5年后价值2500万。然后根据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收益率计算投资在相应年份的价值,比如投资者要求50%的投资收益率,投资10万元,5年后的终值就是75.9万元。接着用投资终值除以企业5年后的价值就得到投资者所应该拥有的企业的股份,即75.9÷2500=3%。

风险因素汇总估算法也是美国一种常用的估值方法。它需要考虑到一系列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所以这不是个单一元素估值方法。这种方法促使投资者将管理风险、企业现在的发展阶段、政治风险、制造风险、销售风险、融资风险、竞争风险、技术风险、诉讼风险、国际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可能的退出渠道。在考虑时,分别根据每个风险的不同程度打分,分为:+2,+1,0,-1,-2(数值越大表明风险越低)。

对于初创公司的估值,还需要判断几个很关键的问题——公司何时进入成熟期?潜在障碍有哪些?判断公司何时进入成熟期,需要投资者考虑公司业务所处板块、竞争对手的状况及其未来举措。那些规模较大且较稳健的公司,要么已经成熟,要么即将成熟,还有那些增长依靠某一竞争优势且有到期日的公司(如一项专利权),这些公司比较容易判断。对于那些处在业务不断发展板块的公司而言,随着新竞争对手的加入和原有竞争对手的退出,很难做出相关判断。

我们运用的各种估值模型几乎都是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之上。然而,企业在发展的路上往往有各种意外阻碍公司前进,大部分公司在没有进入稳定增长期之前就已经被收购,或者发生重组,甚至直接破产。因此,对创业企业做出非常精准的估值是不可能的。VC/PE引入了“估值调整机制”的股权投资制度安排。估值调整机制(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VAM)又称为“对赌协议”。投资者与股权融资人对于企业未来某些事项的不确定性“暂不争议”,而是约定在一定时期的运营情况后调整企业的估值,从而重新划定双方的利润边界。如果约定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股权融资方则行使另一种权利。这样通过激励被并购方以实现投资方所设定的目标,以达到投资方利益最大化。同时根据对称性原则,被并购方也必须拿出对等的博弈筹码,作为既定目标失败的损失补偿。对赌协议一定程度上在后期修订了对企业的估值,降低投资人风险,形成对融资方管理层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创业公司估值方法研究 篇5

一、创业企业估值方法简介与比较

创业公司,作为一种非公开招股公司,其常见的估值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1、重置成本法。该法是在现实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评估对象(创业公司),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应计损耗来确认价值。此方法给出了最现实的数据,通常是以初创公司发展所支出的资金为基础,用来确定估值谈判的底价。然而资产法的缺点在于:没有考虑与创业公司运营相关的所有无形价值,也没有考虑到预期收益增长的价值。因此资产法通常会低估创业公司的价值。

2、现金流折现法。该法是以合理贴现率计算预测现金流的总现值方式来确认创业公司价值。通常依据不同的公司发展和总体经济预测,把未来现金流分为多个阶段。在预测现金流时,需要考虑创业公司的行业前景、竞争对手、政策影响、成本因素等。在处理合理贴现率时需要考虑行业特点和公司所出创业时期(种子期、中期、晚期)。此方法基于公司未来的经济表现,正确地反映了创业公司绝大部分的价值,通常是创业公司最有效的估值方法。此方法的缺点在于预测的参数过多,其结果准确性受影响。

3、市场法。该法以已有可比上市公司或可比近期交易为参照,根据对比差异调整其定价乘数后,套入创业公司的各项基础财务指标(如:利润、现金流、收入、账面值等)得出公司估值。此方法较为简单且容易操作,但其难点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参照,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对可比上市公司与创业公司、可比近期交易与标的交易的差异性评价,及其对应的修正也是其难点。此方法不适用于特点独有和有大量无形资产法的创业公司。

二、创业公司估值实践

创业公司估值的步骤:步骤1:根据项目特点和估值方法适用条件,选择使用一种或多种估值方法,需由评估人判断相关估值方法适用条件。如:历史盈利,历史股利,现金流状况,所处行业等。步骤2:根据确定的估值方法确定相关参数和变量,需要对创业者提供的相关数据做修正。步骤3:根据上述估值方法的模型和相关参数,计算项目估值。步骤4:对各方法的估值结果进行组合。最终估值结果需给出估值区间、估值平均数、估值中位数、标准差、估值加权平均数(权重确定方式待定,若发生影响估值效果模型的注意事项,则应减小相应方法的权重)。步骤5:对估值结果进行修正,包括:主要创业者和已有投资者信用情况、现金流情况、是否有法律纠纷、创业管理者能力、项目相关专利和特许经营权(垄断性和非可复制性)、成交条款、公司控制溢价等。

由上述步骤,创业公司估值(加权平均价值)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v为创业公司价值,ωi为第i种估值方法权重,Ai为表示修正条件的虚拟变量,ξi为修正幅度。

ωi=ωi(ψi1,ψi2,……,ψik)。其中,ωi为 ψik的函数,ψik为表示第i种估值方法的第k条模型注意事项的虚拟变量。

1、现金流折现法(DCF)。 DCF根据现金流形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1)股利贴现估值法(DDM)。该估值法认为股票内在价值,可以用股票每年股利收入的现值之和来评价,其基本公式为:其中V为每股股票的内在价值,Dt是第t年每股股票股利的期望值,r是股票的期望收益率。模型适用条件:投资标的公司有发放股利记录、投资标的公司股利与公司盈利有清晰的显著相关性、投资者以少数股东的身份对项目进行估值(一般小于10%)。模型注意事项:建议采用3 阶段以上股息增长模型或H模型;最终的稳态股利增长率,应为本行业大型上市平均增长率或本国GDP增长率,也可使用比例乘数模型(市盈率P/E系数法、市净率P/B系数法、市销率P/S系数法等)确定最后阶段的项目终值;贴现率r的确定对估值结果影响巨大,警惕使用较低的贴现率,其大小与风险成正比,创业公司通常风险较大,且公司越早期风险越大。

(2)自由现金流贴现估值法(FCF)。该方法认为公司的价值可以表示为预期自由现金流(FCF)的现值之和:,v为企业的评估值;n为资产(企业)的寿命;Bt为资产(企业)在t时刻产生的现金流;r为反映预期现金流的折现率。其中FCF可分为公司自由现金流(FCFF)和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前者对应的折现率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后者为必要股权收益率(Required ROE)。

模型适用条件:创业公司股利与公司盈利无清晰的显著相关性;创业公司有历史自由现金流,且现金流可预测,与公司盈利有清晰的显著相关性;投资者以控股或大股东的身份、或以控制公司为目的,对项目进行估值(一般大于30%)。

模型注意事项:一般需提供预测财务报表(一般为未来3年),对会计准则理解要求高,需根据长期稳定原则对非经常性项目进行调整,且有较大管理层操纵可能;建议采用3 阶段以上FCF增长模型或H模型;最终的FCF增长率应为本行业大型上市平均增长率或本国GDP增长率,或使用比例乘数模型(P/E、P/B/、P/S等)确定最后阶段的项目终值。贴现率r由项目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FCFF模型)或股东预期收益率(FCFE模型)确定;需要警惕使用较低的贴现率,其大小与风险成正比,创业公司通常风险较大,且公司越早期风险越大。

(3)剩余收益贴现估值法(RI)。该方法把公司价值分为两部分:当前股权账面价值Bt和预期的未来剩余收益RIt的现值之和:。其中r为必要股权收益率,RIt=Et-(r×Bt-1)=(ROE-r×Bt-1),Et为t时刻净利润,ROE为预期股权收益率。

模型适用条件:公司无发放股利记录;投资标的公司在当期及可预期的时期,有负的自由现金流;投资标的公司有清晰透明的财务报表(及预测财务报表)以及高质量的收入(以权责发生制会计准则判断)。

模型注意事项:需提供预测财务报表(如未来3 年),对会计准则理解要求高,需根据长期稳定原则对非经常性项目(管理层易操纵)进行调整;剩余收益RI最终将变为0,故其最后一项需注意RI模型中的剩余收益持续系数;贴现率r由股东预期收益率确定,对估值结果影响巨大,警惕使用过低的贴现率,创业公司越早期风险越大。

2、市场法。市场法根据不同定价乘数可分为以下四种方法。

(1)市盈率P/E系数法。公司每股价格P=E×P/E,E为公司每股净利润,为可比公司或可比交易市盈率(调整后)。模型适用条件为:项目净收益E需为正;收益E不出现剧烈波动,且其波动的原因可循;收益E未明显被管理层操纵。模型注意事项:对trailing P/E和Leading P/E的选择对估值有影响;注意EPS的季节性。

(2)市净率P/B系数法。公司每股价格P=E×P/B,B为公司每股净资产,为调整后可比公司或可比交易市净率(调整后)。模型适用条件:对轻资产及外包型项目慎用。模型注意事项:对净资产产生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如商誉)需减记净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处理需考虑行业特点;考虑会计准则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影响,如FIFO/LIFO,表外资产,租赁,存货等,使净资产被管理层操纵;对trailing P/B和Leading P/B的选择对估值有影响。

(3)市销率P/S系数法。公司每股价格,S为公司每股销售额,为调整后可比公司或可比交易市销率(调整后)。适用条件:利润率较为稳定的行业;特别适用无稳定的收益E的项目。模型注意事项:权重发生制对收入确认的影响(account-ing accruals ratio);利润率对产品价格和原材料等成本价格的敏感度;对trailing P/S和Leading P/S的选择对估值有影响。

(4)市现率P/CF系数法。公司每股价格,CF为公司每股现金流,为调整后可比公司或可比交易市现率(调整后)。模型适用条件:运营现金流(CFO)为正;运营现金流(CFO)能清晰显著反映公司运营和利润。模型注意事项:投资后早期现金流通常未能产生;理论上应使用FCFE,但早期公司生产型投资巨大,FCFE长期为负值;不同会计准则对现金流的影响,如FIFO/LIFO,表外资产,租赁,存货等,使现金流仍可能被管理层操纵;对trailing P/CF和Leading P/CF的选择对估值有影响。

三、估值方法新发展与总结

由于创业公司估值的复杂性和其价值的隐藏性,新的估值方法在不断被发现和发展,较为重要的有实物期权法和风险因素综合法。

实物期权法认为投资创业公司的等价于购买了一份期权,其隐含权利为创业公司成功后获得的巨大收益,初始投资额就是期权费。通过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可求出期权价值(公司期权),此方法充分考虑了创业公司的管理和决策等无形价值,且理论完善。其缺点为创业公司通常包含多种实物期权,需全部考虑,过多的假设和限制条件也使得估值较复杂,所以实物期权法未被普遍接受和运用。

风险因素综合法从更大范围分析可以影响估值的风险因素,计算其结果确定风险资本投资的价值,风险越小价值越高。其缺点是各风险的量化和权重较复杂,必须通过多次的修正,所以风险因素综合法也未被广泛使用。

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创业公司估值的重置成本法、现金流折现法、市场法、实物期权法和风险因素综合法,以及其适用条件和模型注意事项,给出了各估值方法的权重计算,最终得到估值的区间和加权平均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创业公司盈利的不确定性,任何估值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使用多种方法得出的估值结果,其最大的意义在于给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估值区间作为参考,公司价值的最终确定很大程度决定于投融资谈判,以及宏观微观经济等市场因素。

摘要:本文介绍了创业公司估值的重置成本法、现金流折现法、市场法、实物期权法和风险因素综合法。着重分析了现金流折现法、市场法以及其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给出了估值实践中的参考步骤、适用的估值方法及其权重计算,最终得到估值的区间和加权平均数。最后对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亚泰集团公司股票估值浅析 篇6

基于亚泰集团2010-2014年的利润总表的营业收入数据, 运用指数回归模型对亚泰集团2015-2019年的营业收入做出预测, 并且运用营业收入百分比法对其五年的利润表作出预测。

2 绝对估值

2.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估计出亚泰集团的要求回报率Ri。以亚泰集团最近60个月的收益率数据为y轴, 市场指数 (沪深300指数) 最近60个月的收益率数据为x轴, 做回归分析, 所得方程y=1.3111x+0.0027 (拟合优度R2=0.623) , 斜率1.3111即为beta值。所以Ri=Rf+βi (Rm-Rf) =5%+1.3111* (10%-5%) =11.56%

2.2 DDM模型估值

采用不变增长率DDM模型。我们假设亚泰集团未来将步入稳定增长时期, 另一方面, 在财务模型分析中运用LOGEST函数计算可知亚泰集团2010-2014年5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3.75%, 假设行业的增长速度收敛到经济增长速度为6.50%。永续红利增长率g预测为6.50%, 从2015年第三季亚泰集团季报的数据可知, 每股净资产为4.51元, 每股未分配利润为0.92元, 每股公积金为2.40元, 以2015年第三季的股东每股剩余收益作为每股预期红利D为1.19元, 折现率k为Ri 11.56%, 则P=D/ (k-g) 为23.52元。

3 相对估值

将采用PE模型和PB模型分别对亚泰集团股票进行相对估值, 评估出亚泰集团的预期股票价值。在东方财富网上找到西水股份、宝鹰股份、伟星新材、东方雨虹、西部建设这五间具有可比性的公司与亚泰集团进行比较。

3.1 PE估值

静态PE。可用于比较的上市公司为上面提到的几家公司, 最近一期年报为2014年报, 股价采用进行估算时当天价格, 即2015年11月30日的估价。计算方法:选取可进行比较的上市公司, 计算每个公司的静态PE;将用于比较的PE进行平均得出行业平均静态PE。行业平均静态PE×亚泰集团最近一期每股收益=相对估值价格。经计算, 亚泰集团的目标价5.68元/股, 低于目前的价格, 即亚泰集团目前股价 (7.21元/股) 被高估。

运用动态PE进行估算。考虑到静态PE只考虑过去的信息, 忽略行业未来盈利的增长, 因此进一步计算动态PE来估值再做比较。本文直接采用东方财富上券商的盈利预测并进行平均得到每个公司的2015年预测EPS, 其中亚泰集团将利用前面利润预测表的盈利预测。经计算, 亚泰集团在动态PE的计算之下目标价为1.55元, 低于当前价格, 同样说明亚泰集团目前价格被高估。

PEG分析。从静态PE和动态PE来看, 给出的目标价分别5.68元和1.55元, 都说明目前的价格都被高估了, 我们采用PEG法进行辅助判断。PEG=1说明市场赋予这只股票的估值可以充分反映其未来业绩的成长性;PEG>1时, 说明股票被市场高估了;PEG<1时, 则说明股票被市场低估了。7.21/0.10=72.10元。我们在预测利润表时得出2015-2017年每股收益的预测值分别为0.07元、0.26元、0.30元, 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44.22% (0.10* (1+x) 3=0.30, x≈44.22%) 。PEG=72.10/44.22=1.63>1, 股票被高估。因此亚泰集团的股票被高估这一判断是合理的。

为什么动态PE下的相对估值会如此低呢?2015年, 水泥行业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 市场竞争加剧, 致使水泥销量、销价持续下滑, 房地产行业受去库存压力增大、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销售持续低迷, 导致公司主营业务业绩有所下滑。亚泰集团的净利润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每股收益也会严重下滑, 使得亚泰集团的2015年的EPS预测将为最低, 以至于在动态PE中仅有0.07元, 而使得动态PE中的估值仅为1.55元。

相对估值法下, 取两者的平均值为3.62元/股。

3.2 PB估值

根据数据, 可以得出亚泰集团股价为:每股净资产*行业平均市净率=4.30*3.69=6.19元。当前价为2015年11月30日收盘价, 每股净资产取2014年年报上的, 经计算, 行业平均市净率为3.69元。从数据可以看出, PB估值得出的股价是6.19元/股, 相对于绝对估值, 这与PE估值比较接近。

4 投资建议

综上所述, 我们对亚泰集团 (600881) 的绝对估值股价为23.52元, 而相对估值中PE估值股价为3.62元每股, PB估值股价为6.19元每股, 绝对估值远高于现价7.21元, 而相对估值低于现价7.21元 (2015年11月30日收盘价) 。相对估值中PE估值如此低是因为2015是中国转型最为艰难、也是大周期中“不对称W”全面触底的年份, 企业在此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下, 2015年EPS预测值下降严重。综合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得出的三个数值, 个人认为PB估值得出的6.19元/股比较合理。

虽然亚泰集团自身也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但受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水泥行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行业结构调整、创新、升级等工作仍在艰难推进, 行业产能过剩、环保加压、企业利润萎缩等问题日益突显, 行业已经进入了“阵痛期”。

建议尚未持有该股的投资者可持观望态度。

5 风险提示

限于本人水平有限, 加上信息不对称, 假设可能存在不合理, 预测难免有偏, 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相差比较大, 估值仅供参考, 请投资者理性判断。股市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摘要:本文运用营业收入百分比法构建财务模型预测亚泰集团未来五年的利润表, 并且运用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方法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DDM模型、PE、PB等技术相互结合为其股票估值。

关键词:财务模型,绝对估值,相对估值

参考文献

[1]姬金玲.医药行业并购重组估值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远期合约公允价值估值方法改进 篇7

远期合约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远期外汇合约, 它是国际上出现最早、发展最为成熟的衍生金融工具。本文主要探讨远期外汇合约公允价值的估值。

一、远期外汇合约公允价值估值的影响因素

远期外汇合约是客户与外汇经纪银行签订的由银行按照双方约定的汇率 (即远期汇率) 在未来某一时刻以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合约。

影响远期外汇合约公允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 (1) 时间因素。远期外汇合约的特点是当前签订合约, 将来交割实物, 中间要经历一段时间, 如3个月、6个月甚至10年等。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理论, 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增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等量货币在不同时点上, 其价值是不相等的。 (2) 合约约定汇率, 即远期合约签订时的市场利率, 它反映了合约签订时资金价格。 (3) 现行远期汇率, 即各计量时点的市场远期汇率。现行远期汇率的价格走势受标的资产价格走势的影响。标的资产价格上升, 现行远期汇率上升;标的资产价格下降, 现行远期汇率下降。现行远期汇率的走势又进一步影响到远期合约的公允价值。 (4) 折现率。折现率是将预期收益折现为当前价值的比率。由于远期外汇合约的实际交割是在未来的某个时点, 交割前任意计量时点上合约的价值需要按一定的比率折算成当前价值。从本质上看, 折现率是投资回报率, 同收益率、利润率本质相同。远期利率合约实质上是交易双方达成的未来借贷款协议, 借款利率体现了贷款的收益情况, 因此借款利率通常被用作远期外汇合约的折现率。

二、远期外汇合约公允价值估值模型评介

目前, 对远期外汇合约公允价值的估值主要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 模型为:

远期外汇合约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 (合约约定的远期汇率-资产负债表日实际市场利率) ×到期交割的外汇金额×折现率

以上模型主要考虑了合约约定汇率、现行远期汇率、折现率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将到期交割的外汇金额折现。这是当前《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中的一种观点, 为便于下文的分析和比较, 不妨将该模型称之为实际市场利率模型。

例1:W公司出于投机目的, 于2011年3月1日与银行签订了一份6个月期、以人民币购买10万美元的远期外汇合约, 合同约定的远期汇率为6.5RMB/US$。双方约定在交割日以净额现金交割。设2011年3月6个月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为5.6%, 上浮15%为6.44%。相关时点的即期汇率如下:

根据模型:

3月1日, 合约的价值= (6.5-6.545) ×10÷ (1+6.44%/12) 0=-0.45 (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金额=-0.45万元

6月30日 (资产负债表日) , 合约的公允价值= (6.5-6.483 7) ×10÷ (1+6.44%/12) 4=0.16 (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金额=0.16- (-0.45) =0.61 (万元)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 实际市场利率模型存在两点不足:

(1) 签约日的公允价值与实际不符。3月1日合约达成当天即产生了0.45万元减值, 实际上远期外汇合约是一种待执行合同, 在签订合同时还没有产生收益和风险,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合约本身的价值才有可能显现。因此, 实际市场利率模型下反映出的远期外汇公允价值与事实不符, 依据该模型计量和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够准确反映衍生工具的价值, 并且会导致企业收益的虚增虚减。

(2) 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要求。实际市场利率反映的是计量日实际买进、卖出资金的价格。根据《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规定, 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从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角度, 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可能收到的或转让负债可能支付的价格 (脱手价) 。最近财政部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起草说明》中拟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即退出价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财政部强调的共同点都是资产的脱手价格。远期外汇合约资金只有在到期时 (或提前转让) 才实际交割, 在到期前 (或转让前) 的任何一个计量日都不能交割, 因此实际市场利率不能作为远期外汇合约的脱手价格反映合约的价值。以实际市场利率作为计算远期外汇合约的公允价值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要求。

三、对远期外汇合约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 市场利率模型不能准确反映远期外汇合约的公允价值, 主要因素是实际市场利率并不能作为退出价格反映计量日远期外汇合约的公允价值, 因此实际市场利率模型应加以改进。笔者认为, 可以用计量日金融市场上新签订的交割日与企业远期外汇合约交割日相同的远期外汇汇率作为退出价格。改进后的模型:

远期外汇合约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 (合同约定的远期汇率-资产负债表日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交割日相同的远期外汇合约远期利率) ×到期交割的外汇金额×折现率

式中, “资产负债表日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交割日相同的远期外汇合约远期利率”的意思是:在资产负债表日, 交割日相同的远期外汇合约的利率。比如上例中6月30日, 金融市场上至2011年8月31日到期交割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远期汇率是6.48RMB/US$, 则6.48RMB/US$就是资产负债表日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交割日相同的远期外汇合约远期利率, 它表明远期合约在到期日的退出价格, 体现了合约在6月30日的市场价值。

例2:续例1, 设至8月31日 (交割日) 的远期汇率如下表。

3月1日, 合约的价值= (6.5-6.50) ×10÷ (1+6.44%/12) 0=0 (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金额=0万元

6月30日 (资产负债表日) , 合约的公允价值= (6.5-6.48) ×10÷ (1+6.44%/12) 4=0.20 (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金额=0.2-0=0.2 (万元)

例2显示, 3月1日 (合同签订日) , 金融市场上交割日相同的远期合约的利率与W公司的合约约定利率相同, 据此计算出合约的公允价值为零, 这与实际市场利率模型不同, 但符合实际情况。另外, 6月30日合约的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变动额与实际市场利率模型也不同, 笔者认为0.2万元的变动额比0.61万元的变动额更恰当。

四、远期外汇合约的会计核算思考

1. 关于远期外汇合约公允价值的记录。

企业持有远期外汇合约的目的可能是通过交易获取差价, 也可能是套期保值。不同意图下持有的远期外汇合约, 对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变动额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

(1) 以交易为目的持有的远期外汇合约的会计处理。企业一般不准备长期持有, 在合约到期前有可能就转让出去。这种情况下, 在签约的当天, 公允价值为零, 无需做会计处理。在持有期间, 应将远期外汇合约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 按估值的公允价值入账, 并且在每个期末对合约的公允价值进行估值, 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将新估值的公允价值与远期外汇合约账面余额的差额作为未实现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以调整持有远期外汇合约产生的浮盈 (浮亏) 。

(2) 以套期保值为目的持有的远期外汇合约的会计处理。如果远期合约被指定为套期工具, 应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将期末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计量上应将远期合约公允价值进一步分解, 测算出时间价值变动的总额和即期价格变动总额, 将即期价格变动总额指定为套期工具, 记入“套期损益”账户。

另外对被套期项目的处理, 不论被套期项目原来是以历史成本还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 其期末账面价值都应调整为公允价值, 且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未实现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

2. 关于远期外汇合约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

远期外汇合约信息的披露直接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报表传达信息所做出的决策行为, 比会计确认和计量更为重要。为了提高远期外汇合约信息的透明度, 增强报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 使用远期外汇合约的企业应充分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包括:报告日远期外汇合约的公允价值, 使用的估值模型, 远期合约的即期价格、远期价格的取得依据, 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以及估值模型所涉及变量的可能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兰红霞.论折现率方法的确定.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3

[2].陈信元.高级财务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晓岚.高级财务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4].马茂, 先刘锋.新准则下远期外汇合约会计处理探讨.中国外汇, 2007;5

上一篇:建筑施工业下一篇:降经济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