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式教学

2024-11-04

穿插式教学(精选8篇)

穿插式教学 篇1

穿插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拾遗、补差乃至跨学科知识渗透。教师将以前学生学过的与现在新知识学习相关联的知识,尤其是学生已经遗忘的知识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巩固,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根据遗忘规律,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有遗忘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不进行拾遗就会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影响。如:学生在学习压强时,某人质量为60kg,站立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00 cm2,求此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有的同学是这样计算的:,这位同学在面积的单位换算时将400cm2 换算成4m2,因为一部分学生认为面积单位之间仍然是m、dm、cm长度单位之间的10倍关系,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把cm2 与m2 之间的dm2 遗忘了,其实,面积换算是学生在小学数学上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遗忘了,有的学生模糊了,教师在讲压强知识时有必要进行拾遗,重新告诉学生1m2=102dm2=104cm2 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m、dm、cm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熟悉,对cm2、m2、dm2 面积单位的关系以及cm3、m3、dm3 体积单位的关系不够熟悉或没有掌握,因此,在学习压强及浮力知识时,穿插面积及体积的单位换算很有必要。

拾遗是对学生遗忘的知识进行巩固,促进相关新知识的学习,补差则是对学生以前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再教学,如不进行再教学,那么在相关联的新知识的学习中,无论教学坡度设置如何小,教学起点如何低,教学难度如何小,学生理解起来都将很困难。补差的方式很多,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适合措施。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教授本学科的知识,学科之间得不到很好的联系。课程改革行至今日,跨学科教学成为教学的一种新要求,但跨学科知识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拾遗和补差问题。现在各地区教材在编写时虽然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要求,统一审订通过,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同学科知识衔接不够科学,比如物理教学中会遇到的数学知识,但是数学还没有学到。二是不同学科对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也会影响相关学科的学习。如:把一块重为3.4N的矿石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把它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N(g取10N/kg)。求:矿石的体积和密度?许多学生在计算体积时能列出算式,但是不能正确得出结论,原因是没有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 , 教师最后 引导 , 计算到时,许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5×103m3,甚至有少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同样,在进行密度计算时,许多学生在处理时,又遇到数学知识掌握不到位的问题。那么,此时教师及时穿插数学同底数幂的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穿插式教学在小学与初中教学之间架设了一座知识互通的桥梁,将“补差”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可以夯实基础,顺利跨入高中,从而成为打破初中教学瓶颈的一种有效手段。

穿插式教学 篇2

英语在由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的过渡中,许多学校已由自己开发研制转向立足选购质量高而且好用的课件。由依赖课件转向优化使用各种课件。在使用这些课件的过程中,为了教学各个环节的需求及保持教学特色,我们随时补充研制了助讲、练习指导、演示等小课件,“可以把它们认为是静态的数据存储结构,每一结构都包含着关于某一典型话题的信息。”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穿插于多媒体教学中。

把这种内容独立单一、主题明确、运用自如、保持教学特色的小课件,叫做穿插课件。

一、穿插课件的作用

1.突出教学特色

在英语教学中,移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的“意境”一说,即创造了英语教学中的“物境”、“情境”与“意境”的教学方法,是我们的一大教学特色。在课题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用自制的小课件穿插一下,按着展示物境、引入情境、身临其境的层次,引领学生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境界,将我们这一意境教学的特色巧妙地融入教学的活动中。

2.有利于补充新知识

出版的英语教材,都已固定了教学内容,要补充新知识,或是改变某处教学内容,只能等到教材再版,周期长,见效慢。而自制的穿插课件,可将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新方法随时补充进来,是教学始终处于教师的思路与把握中。这比出版教材,使用大型课件来得灵活,而又恰如其分。

3.有利于师生的创造性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日臻发达,课件百花齐放,但永远不能取代教师的创造。教师对教学的创造反而更为紧迫。试想,沿用别人制成的课件,周而复始,教师的创造天地日渐狭小。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自己的新思路制成小课件,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用穿插课件体现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特色与个性,彻底扭转百课一面的面貌,教师的创造得以充分的发挥。

学生面对穿插课件,会受到老师创造性劳动的感染,体会到同样一门知识,有不同的传授方式。从而激励自己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比如,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配合讲授内容,设计制作了“今日话题”的穿插课件,将发生的新事件穿插到教学中来:如黛安娜王妃因车祸故去,是轰动世界的大事件,在讲授“英国王室的礼仪”的教学内容中,将这个大事件穿插入来,再配置一些黛安娜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欲望达到满足,感到教学很有新鲜感。这样,穿插课件不但增添了学习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与胆识。

二、穿插课件的设计原则

1.主题突出

由于穿插课件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选材上应突出教学目的,开门见山地揭示小单元的主题,达到透彻说明问题的目的。

2.力求创新

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与方式不断更新,在小课件中不断地体现出来。比如,在一篇课文的讲授中,传统模式是先讲新单词,后讲课文;但若将讲授顺序颠倒过来,先用穿插课件辅佐一下,就直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文中面对新的单词,展开一番思索,借助穿插课件的启发弄清新单词的含义。以这种全新的方式来学习,充分展示了穿插课件的创新功能。

3.注重实效

穿插课件配合教学,不应追求渲染或夸张。在构建英语的教学环境中,要给学生一个什么启示,对增强素质有何点滴作用,这是设计中要注重的实效原则。现在,网络中的信息无所不有,但穿插课件选取的内容,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如同大海捞针,精选而且讲究实效。 “

三、穿插课件的类别

1.文化熏陶类

穿插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有机结合创造了立体、真实的语言环境,大量的.实景录像片断及真实的电视报道展示给学习者,为学生营造了地道的语言环境,从而弥补了学生因缺少与外国人接触融入真实场景,听外籍教师讲课,走出国门而造成的缺憾。”让学生在穿插课件的文化熏陶中,置身于生动鲜活的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2.思维训练类

思维是指在表象与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表象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思维训练的认识活动可以达到更深的层次。

比如,学习新的英语单词,可以如同看图识字一样,设计单词各种含义的表象素材;设计以一个单词、一个短句为中心,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得到的表述越多越好的发散思维的表象素材;设计在众多翻译语句中寻求最佳语句的收敛思维的表象素材等,使穿插课件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工具。

3.技能技巧类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基础课程,其中不乏诸如会话技巧、演讲技巧、翻译技巧、书写技巧等。现代英语教学早已超越了“哑巴英语”的传统模式,教学水平愈来愈高。设计技能技巧类穿插课件,是精选经典事例,供学生借鉴与模仿。

4.开阔视野类

针对教学中的一点,利用穿插课件进行适当的延伸与展开,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讲授英国历届首相的教学内容,在按教材内容讲授的基础上,使用穿插课件扩展一下有影响、有深入了解必要的人物。如丘吉尔,除了讲授教材的内容外,还可以介绍他像狐狸一样狡猾的心智,像狮子一样凶猛的性格;他虽然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又在二战中成为三巨头之一的巨人,但平素生活中又是一位自己制作办公桌,自己动手砌墙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又如英国唯一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既有铁腕夫人的霸气,又有讲究的穿着风范。

开阔视野类的穿插课件使枯燥难耐的英语学习增添了乐趣。

5.实践教学类

把学生课外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博览会、文化节、社会公益活动等志愿者承担的语言翻译服务工作;为专门行业讲授专业英语的科学普及活动;为外国专家、教师的语言交流服务等工作,都是英语教学的实践场地,也是丰富穿插课件的生动素材。将这些实践活动记录下来,穿插到英语理论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目睹英语学习的实际用场,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穿插课件的应用

1.穿插方式

穿插课件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方式应是画龙点睛,如同蜻蜓点水一样,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即可。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预先确定穿插课件的应用时机。保证在教学进程中,快捷、准确地应用,恰到好处,充分发挥穿插课件辅佐教学的功能。

2.穿插效果

纵观一门课的教学,教师总有新的思路与新的尝试。但教学改革的成效最终应受到实践的验证。所以,制作穿插课件的素材,应源于教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内容,发挥促进教学的效果。穿插课件对于学生增强文化熏陶、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开阔视野等都有促进作用,知道在英语学习中学什么、怎么学。

五、结论

开发穿插课件,是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一种尝试,也是对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的检验。因为网络中的信息已达到纷繁庞杂、目不暇接的程度,要在其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反倒不是一件易事。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小课件能把几代教师积累的教学传统转移到现代教学方式中来,保持教学的特色。由于小课件制作灵活简便,可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形式,以最快的方式补充前沿知识,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小课件的形式引发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钻研,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欲望,为展示学识水平、创造能力与创造胆识、艺术鉴赏及审美创造能力都提供了表现的舞台。

教学实践证明,穿插课件的开发与制作没有止境,确实为教学开拓了硕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尽抒胸臆,利用现代多媒体便捷的技术手段,使教学常改常新。

穿插式教学 篇3

关键词:理论,实践,穿插式教学,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作用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具有理论结合实践的鲜明特征。学习《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不仅需要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更离不开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观摩。传统教学方法重点定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非应用能力的提升, 虽然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 尤其是动画演示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的效果, 让学生更深刻、全面、直观、生动地领会了塑料成型过程及其设备模具的结构与动作原理过程。但是,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毕竟是一门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的课程, 无论是多好的理论, 或是多逼真的动画, 其与具体的实物与现场还是有不少的差距。过去由于条件所限, 此门课程的教学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上, 但目前有不少的学校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实践实习基地, 购置了相应的设备、模具或模型, 具备了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的条件。因此,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好《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里的相关知识, 在其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入实践现场教学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1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塑料成型设备的感性认识

塑料成型设备品类繁多, 有注塑成型设备、挤出成型设备等, 而在注塑成型设备中又分为立式、卧式、角式注塑机等类型, 而挤出成型设备就更多了, 包括改性造粒挤出成型机组、挤出吹塑机组、挤管生产线、挤板生产线、电线电缆包覆机组等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的机组或生产线虽然有的主机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是它们的辅助装置却是各不相同的, 与主机的连接方式也各异, 动作原理也不同。虽然动画演示弥补了文字描述和图示不能生动形象的不足, 但动画演示基本上只能描绘出它们动作的主要过程, 对于其中的一些动作细节难以涉及, 而对于这些设备的外观形状及其实际的动作过程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亲眼目睹过的。因此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到这些章节时, 穿插进现场实际操作与观摩, 不仅能更加加深学生对这些设备结构与动作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2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塑料成型模具的实际感官体验

书本上的二维模具结构图是平面式的, 目前有的教材或图册已经更新换代为三维立体图结构。但无论是二维或是三维结构图, 图纸与实体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在进行模具的结构与工作过程的教学时, 除了在动画演示教学辅助之外, 如能将学生带到注塑或模具制造生产现场亲眼目睹塑料模具外观形状及其生产过程, 或是将塑料模具模型于理论讲解之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 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塑料成型过程的理解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经由书本、图示及至动画演示之后, 如能将学生带到现场实际参观塑料成型的过程, 如注塑生产的开模取件、挤管生产的冷却定型、吹膜生产的卷取收膜等, 则自然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生产过程的印象并形成牢固的感官认识基础。

4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塑料原料的认识

比如在介绍到聚乙烯 (PE) 的时候随课带去一小袋PE原料, 在介绍聚乙烯的无毒、无味、呈乳白色描述之后将PE原料分发给学生体验PE味道, 并亲眼观看其颜色, 触摸其手感, 则定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提升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加深其印象;如能再和PE制品结合起来教学则效果更佳, 如同时带上商场里用的PE食品袋给学生了解PE产品等。

5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塑料成型加工辅助设备及辅助工艺的理解和认识

目前的教材上对塑料成型的主要工艺过程和主要设备讲解描述较多, 而对这些成型工艺的一些辅助工艺与设备多是略微提及甚至不涉及。但塑料制品的最终质量却与这些辅助工艺和设备紧密相关。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在课程教学后, 带领学生到现场实际参观学习, 了解这些辅助设备及其功用, 如集中供料系统的原理与实现过程、模温机或冰水机的外观形状及其工作过程等, 将大大有助于学生对塑料制品品质保证的认识。

6 穿插现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塑料制件后处理加工的认识和理解

与塑料成型的辅助设备一样, 塑料制件的后处理工艺与设备一般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课程的教材中都是简略提及的这些知识都有另外的专门的书籍详细介绍。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塑料成型工艺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却不得不面对塑料制件的后处理加工的现实问题, 比如塑料件涂装、镀铬、印刷等等。这些后处理加工工艺实际上也是需要给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的。因此, 在介绍塑料件的后处理工艺时, 可带学生到相关的生产现场比如塑料件涂装厂、镀铬厂、印刷厂等实际体验感受一下这些工艺的过程, 则对加深学生对《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扩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7 结语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极其紧密的课程, 其实践教学环节在整门课程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使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发挥好, 则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实践教学应是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过去由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不能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践教学手段, 但目前不少的学校实现了校企联合办学, 或是具有自己的实践实习工厂或基地, 或是购买了与实际操作状况相近的可装拆操作的模型, 因而已慢慢的具备了在《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理论教学中穿插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这种模式的发展将是该门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兵, 王京, 陈伏龙, 等.穿插渗透式的测量学教学实践改革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4) :140~141.

[2]贾志欣, 李红林.CAD/CAE/CAM技术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模具制造, 2008.

[3]魏凤春, 彭进.塑料制品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资讯, 2011.

[4]张国新, 曹秀中.《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文言教学中的“巧穿插” 篇4

对于文言词语的解字释词, 可巧妙地插入现代汉语的实例和成语解释文言中相类似或同类型的词语。古汉语中的许多虚词和实词, 由于其较固定的渊源关系, 不仅就其词义来说, 现代汉语中仍被大量保留, 而且在用法上, 在现代汉语中仍被广泛应用。因此, 我们在讲解文言词语时, 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讲《华佗传》“又去家思归”中的“去”当“离开”讲时, 可举“人去楼空”、“大势已去”、“扬长而去”等例;《石钟山记》“余韵徐歇”中的“徐”当 “慢慢”讲时 , 可举“清风徐来”、“徐徐升起”、“徐图歼敌”等例;《鉴药》“府鲜能母气”中的“鲜”当“少”讲习 , 可举“鲜为人知”、“寡廉鲜耻”等例 。这种适当的“穿插”既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还让学生易于掌握、消化、巩固, 达到古今相辅相成的效果。

对于课文的串讲, 可围绕课文巧妙插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进行扩展阅读、对比阅读。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是有益的。如教学《荀子·劝学篇》时, 可学一下南北朝颜之推的《勉学篇》。“劝”与“勉”在古汉语中同义, 可让学生比较两篇“劝学”的相同与不同;教学《〈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的“目牛无全”时, 可插入学习《庄子·养生论》关于“庖丁解牛”的故事 , 让学生了解“吾生也有崖 , 而知也无崖”的名句;教学《华佗传》 (选自《后汉书》) 华佗临死授书的情节时, 可捎带讲一讲《三国志》“华佗传书”的故事, 比较两史书记载的不同, 了解民间有关“外科医技”失传的说法。

在分析人物时, 可结合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品质, 巧妙插入, 适当比较。这样可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例如: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说明文《核舟记》时, 因开头一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 为了弄清空间顺序和人物神态动作, 穿插引进表演的环节, 让学生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 表演三人坐船头的场景。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他们认真研读课文并积极讨论, 对表演不到位之处进行评点。互动的表演活动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 体会核舟的精妙, 艺人技艺的高超, 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2]。又如我在分析《华佗传》中“华佗”的形象时, 适时地让学生与电影《华佗》 (电教片、学生刚看过) 进行对比、比较, 让书中的文字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 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曹操”的残暴时, 可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加以佐证;教学屈原的《涉江》时, 可结合电影《屈原》理解文中生僻、艰深、晦涩的词句, 分析“屈原”的形象。这种用具体的形象理解抽象的文字的“穿插”, 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 记忆深刻, 更让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得到锻炼。

在讲析文言语法中词类活用现象时, 可巧妙用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加以理解。如在讲解《鸿门宴》中“项伯杀人, 臣活之”的“活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活”的意思时, 用“中国队大败日本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以理解;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时, 举例“纯洁队伍”、“端正态度”;讲形容词用如名词时, 举例“穿红挂绿”。

总之, “穿插”引进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文言教学中的这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巧穿插”, 不但不会影响文言文的学习, 还可起到古今相辅相成的作用。当然, 要在教学中的“穿插”引进得适时适度, 就要深入研究学生, 把握学情, 钻研教材, 探讨教法, 广泛阅读, 开阔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捕捉每一个有利时机, “信手拈来”, 巧妙穿插, 使文言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 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应认识到“穿插”不是教学的主线, 把握好“度”, 不能”插”得 太多 , 同时要避 免穿插的 随意性和 离题太远 , 否则牵强穿插, 会导致脱离教材、主次不分、鱼目混珠, 有画蛇添 足之嫌。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爱学、乐学, 使文言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学生课后易于辨明、理解、消化、巩固, 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在文言教学中, “巧穿插”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巧穿插,穿插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坤业.妙用“穿插引进”, 激活文言课题[J].语文资料, 2011.25.

穿插教学让政治课堂充满生气 篇5

一、把握中心, 适当扩展

穿插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 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 或渗透历史知识, 或穿插现实生活内容, 或补充科普知识, 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生活, 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多侧面;在数量上要适当, 不能喧宾夺主;在质量上要精彩贴切, 不能脱离教材。如讲到“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时, 可穿插一段历史故事:1949年, 蒋介石下野。途经杭州时, 为尽地主之谊, 浙江省主席陈仪借西湖楼外楼饭店设宴。席间, 陈仪见蒋介石心情不好, 便进言道:“委座, 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蒋介石听后, 大怒, 掷筷拂袖而去。陈仪也因此招致祸灾, 于1950年在台湾被蒋介石所杀。穿插这段历史故事, 既说明政权的重要性, 又使学生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通过渗透历史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观点。

二、点拨到位, 恰到好处

在穿插教学中要学会“点拨”功夫。“点”, 就是点中要害;“拨”, 就是拨开疑惑。言简意赅, 分辨清晰, 所用时间不多, 但效果甚佳。例如, 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斗争时, 阶级矛盾只能用“缓和”一词, 不能用“调和”一词。“缓和”是指程度, “调和”是指性质, 两者意义不同, “点”得清楚, 就不会误用。

中国古代有许多包含哲理的寓言故事, 在教学中若能适当穿插, 就会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获得新的认识。如讲对立统一关系时, 穿插《暴君与床》的故事:暴君在哲人面前夸口, 说他对任何人拥有生杀大权。哲人却说:“陛下虽拥有生杀大权, 但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暴君听后十分生气, 便命人造了一张天下最大的床, 让哲人看。哲人说:“陛下的床愈大, 陛下显得愈渺小。”哲人用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穿了暴君的愚蠢。

三、巧妙捎带, 水到渠成

穿插教学在思想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们把思想教育融合于教材内容中, 既不会牵强附会, 又不会生硬死板, 会达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如讲“联系”观点时, 有人总是用“名牌”来显示“身份”。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思考:“名牌”与“身份”是不是客观的联系?社会上有些人好像没有名牌服装穿在身上, 身份地位就掉价一样, 名牌似乎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然而, 穿名牌鞋的人, 不一定就走正道, 戴名牌手表的人, 不一定就爱惜时间。如果名牌可以显示身份, 那么这身份也是虚假的身份。一个爱惜时间的人, 即使没有手表也能争取时间。这段巧妙的穿插捎带, 说明了“名牌与身份”之间不是客观的联系, 既讲清了道理, 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历史教学中巧妙穿插德育教育 篇6

一、结合历史自身的资源与优势,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学历史知识的时候, 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着的大量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料,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方面的熏陶与激励, 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促使学生塑造和完善自身的人格。新课程也充分地挖掘了历史学科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 在彰显历史教育人文教化功能的同时, 还让学生吸收了一些优秀的人文资源。

例如, 历史教材中对林祥谦这样描述:“敌人用刀砍他, 让他下令复工, 他视死如归, 没有总工会的命令, 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这种革命精神, 能够让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能激发学生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学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 合理地使用教材中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来培养他们的民族感、自尊心与自豪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不断地完善人格。

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名人事迹, 比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 数十年如一日地去搜集和整理, 笔耕不息, 才有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狱中的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后, 编写了《史记》巨鸿。这些名人事迹告诉我们, 有志者要敢于面对千难万险, 而且还要有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方才成就大业。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名人事迹来激励学生, 同时还要注入新时代的血液,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历史教学时, 要深挖教材, 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研教材内容, 想方设法地结合相关的内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情感, 进而再达到一定的德育教育设定的目标。比如, 在学习我国的灿烂文化——“瓷器”时, 上课之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寻找一些与我国瓷器相关联的历史知识与美术知识, 使其对瓷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指导学生欣赏瓷器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巧妙地将要学习的知识穿插其中, 适当地加以引用, 让学生更好地由表及里地加以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 然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等的积极情感, 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瓷器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三、重视课堂教学, 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传授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 教师也要做好德育渗透, 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教学, 指导学生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世界的文化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 还可以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与同一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落后, 这样还能够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把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出来。再如, 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近百年来我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以及最终的结果, 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同样也是经过验证后历史的最佳选择,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 认清中国的现有国情。由此可见, 重视课堂教学, 把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挖掘出来, 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独有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励志成才的理念

“有志者, 事竞成。”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伟人的事迹, 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都来源于其立志的精神。比如,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领袖陈胜, 就是以“鸿鹄之志”的理念, 领导了秦末农民的举旗起义, 推翻了秦王朝的暴力统治, 名垂青史。再如, 当代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因此,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要循循善诱, 让学生以这些历史人物为榜样, 再树立远大的理想, 发奋图强, 刻苦学习, 培养他们苦学多思, 勤奋进取的创新精神。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强化德育功能, 在教学中加以渗透,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不断地接受德育熏陶,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健康思想情感的熏陶与洗礼, 不断地完善人格,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官春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27) .

[2]朱道权.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J].中学课程辅导, 2011 (8) .

写字教学如何在语文课中穿插进行 篇7

一、课时的穿插

课时穿插也可理解为纵向穿插, 即教师根据写字教材内容章节的设置, 根据年级学龄的特点, 制订全学期的写字教学计划, 安排好写字课时。在安排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和语文课不发生冲突, 又要照顾到和语文课相协调呼应。笔者认为, 对初一、初二年级而言, 由于主科相应少一点, 学生学习时间较充裕, 可每周安排一至两课时的写字课。初三年级, 学生学习任务重, 可适时安排, 有时每周一节, 有时隔周一节。初中三年, 写字课教材大体是按由如何书写到如何赏析的过程来设置的, 我们在课时的安排上也要遵循这一特点, 具体的写字课时多安排一点, 为学生打好练字基础, 赏析课时适当要少一点, 着重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

二、内容的穿插

内容穿插主要指写字课内容和语文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1. 将课本中的名篇名段与书写训练穿插起来

大凡要求背诵的篇或段, 都是很有文学欣赏性的, 如《桃花源记》《木兰诗》《观沧海》等名篇。为了结合写字训练, 我要求学生用正楷抄写或默写这些篇目。俗话说“写一遍胜读十遍”。这样做, 既熟悉了背诵的内容, 又提高了汉字书写水平, 达到二者“双赢”的目的, 何乐而不为呢?

2. 将课本附录中的书法知识和范例穿插在写字教学中

初中人教版每册课本的附录中都提供有关书法知识和范例, 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拿到写字课上来。如八年级上册附录内容是“欣赏王羲之书法”, 这“天下第一行书”真若“千丈文锦”、“行云流水”, 教师可结合王羲之书写时的背景来引导学生欣赏。再如八年级下册附录内容是“欣赏唐人草书”, 介绍的是孙过庭的名作《书谱》, 笔者教学时, 将课前搜寻准备的他的长达3千多字的完整书作展示在课上, 使学生在欣赏中认识到草书不是乱写, 而是草中有章, 笔中有法, 更是作者个性的张扬、性情的彰显。

3. 将课上课文内容的欣赏和书法欣赏穿插起来

有不少名家名篇都有后人的书作, 甚至是作者自己的墨迹。如九年级上册选编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在课本的扉页就附有毛泽东这首词的手迹。笔者在教学这首词时, 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内容意犹未尽, 我就把扉页上的手迹结合起来让学生欣赏。毛泽东书法中所表现出来的气势磅礴的人文精神与诗词蕴含的思想性如出一辙。通过这种穿插,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且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再如, 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在刚学完课文之后, 笔者将苏轼的书法作品《醉翁亭记》在课堂上展示, 其书法丰腴跌宕, 笔力雄放, 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 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而鲜活的印象。

三、课余的穿插

课余穿插也可理解为横向穿插, 即在语文课的课余时间做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 来激活写字训练。做法有:

1. 每天练字10分钟。

写字是一项长期的训练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每天进行10分钟的练字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向课外的一种延伸, 一种互补。

2. 辟“园地”, 办小报

在教师指导下, 班级分小组办“教室园地”、“手抄报”。在办报过程中, 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用各种字体来写, 从中体验不同的审美情趣。如报头可用隶书来写, 给人一种朴实的大气;文题可用篆书来写, 给人一种古雅的美感;正文可用楷书来写, 给人一种整洁的效果;诗歌可用行草来写, 给人一种潇洒的韵味。

3. 定期举办作业展、写字作品展

一学期举行几次作业展、写字作品展, 可以引导学生对写字课的重视, 督促学生平时写字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和欣赏水平。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篇8

在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当, 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兴趣不浓的现象,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如何改变这一现实,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一、以历史教材为主讲内容, 适当穿插历史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中, 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课堂开始的前10分钟, 学生的思维趋于逐渐集中阶段;在课堂进行的第10~30分钟, 学生处于思维最集中阶段;在课堂的最后10分钟, 学生的思维集中程度逐渐下降。因此, 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时, 应该根据学生思维集中度变化规律, 有针对性地引入有趣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思维集中度和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或即将结束, 学生思维集中度不是很高的时候, 可以适当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典故。比如, 在讲授宋朝初期强化中央集权内容的时候, 可以在新课导入阶段穿插“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故事, 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和理解。以历史故事开始新课学习, 可以让学生加快进入上课状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即将结束时, 可以穿插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故事, 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 加深印象。如在讲授周朝历史时适时穿插“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周朝衰亡的原因。

二、恰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形式

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中, 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 一个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 不仅可以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还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更为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 在讲授辛亥革命的内容时, 为配合讲课内容的需要,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穿插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等。笔者在教学时就根据教学进度和讲授内容, 在课堂上播放了《辛亥革命》这部由成龙、李冰冰等大牌演员主演的电影片段, 为学生展示了辛亥革命期间的历史巨变。在电影营造的氛围中, 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社会对于革命的热情及革命的意义, 活跃了课堂氛围, 丰富了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形式,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挖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历史的过去性使得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距离。乡土历史是在我们身边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人物,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 乡土历史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当地的历史古迹中的一片瓦当、一块残碑或者一座建筑都包含着各类历史信息。引导学生去考察、参观, 实地感受、考察前人生活过的地方, 不仅能够丰富历史课程教学的形式, 引导学生把所学历史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故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因而, 高中历史教师重视挖掘和恰当引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总之, 历史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尊重历史学科原本所具有的趣味性、逻辑性、知识性, 而且要增强历史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历史教学方法也可以更为灵活、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更多的背景知识、新闻时政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壬东杰.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青春岁月, 2011 (12) .

[2]孙大家, 邓瑾.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的应对策略[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2) .

上一篇:妊娠期糖尿病的心理下一篇:黑龙江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