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式教学

2024-07-04

主线式教学(通用6篇)

主线式教学 篇1

优秀的课堂教学都有一条鲜明的探究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给人营造了一种匠心独运、荡气回肠的感觉。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个适切的探究主题并以此为主线串起整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条理更清晰、重点更突出、结构更完整。那么如何根据课文来巧设探究主线, 架构教学流程呢?这里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一孔之见。

一、抓课题, 以疑导究

课题是文眼, 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中心或凝聚了作者的情感, 因此历来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合理地利用课题, 引导学生质疑, 以疑导究,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而且能够很好地架构起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例如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 围绕课题中的一个“拜”字, 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莫泊桑向谁拜师?莫泊桑为什么拜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的?莫泊桑拜师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第一、二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来理解, 并体会莫泊桑虚心好学、要求上进的学习精神;第三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二至第九自然段阅读探究, 通过感受莫泊桑三次拜师的经过, 一方面体会莫泊桑和福楼拜两个人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感悟学习、写作的方法;第四个问题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来理解, 并引导学生探讨莫泊桑成功的原因, 从而获得一定的启迪。这样教学既条分缕析, 又重点突出。再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 可以围绕“谜底”来设计:谜面是什么?谜底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可以围绕“厄运”“打不垮”和“信念”三个关键词来分别设计:“厄运”是什么意思?对于谈迁来说, 他的“厄运”是什么?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是打不垮的?面对这样的厄运, 他为什么没有被打垮?教学《三打白骨精》可以围绕“打”字来设计;教学《夜晚的实验》可以围绕“实验”来设计等等。总之, 课题是文章的核心, 是文章内容、主旨的高度凝练, 抓住课题, 好好揣摩, 时不时就会闪现出一条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教学主线来。

二、抓中心, 巧妙勾连

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表达的中心, 这些中心有的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有的则突出表现在一些关键语句或词语中。抓住这些能体现文本中心主旨的关键词句来提炼教学主线, 架构教学流程, 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 全毛皆顺。例如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 可以抓住“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这一中心句作为探究的主题来设计教学。第一,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逆境”, 什么是“典范”。第二,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夏洛蒂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逆境, 画出有关的语句, 品读感悟其生命的艰辛和所遭受的锥心的打击。第三,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看看夏洛蒂在这些逆境中是怎么做的, 找出令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潜心会文, 圈画批注, 感受其钢铁般的意志, 充满智慧的头脑, 孜孜不倦的精神。第四, 勾连中心句, 说说为什么把夏洛蒂称为是“逆境成才的典范”, 促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观照。第五, 前后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的几个部分都是先写夏洛蒂所遇到的逆境, 再写她是怎么克服的, 而且把逆境写得这么具体, 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体会表达的效果。通过这样一条主线设计, 不仅使学生清晰地把握了文本的脉络, 而且使教学纲举目张, 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紧密, 前后观照, 教学起来得心应手。再如教学《安塞腰鼓》可以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来设计: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出现了几次;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有震耳欲聋的鼓声”“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有匆匆变幻的舞姿”四个方面来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教学《军神》一课, 可以抓住“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来设计;教学《郑和远航》可以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探究的原点, 以疑导究;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以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 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可以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来设计;教学《广玉兰》可以围绕“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 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来设计等等。

三、抓过渡, 合理分解

过渡段在文本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上文的总结, 又是对下文的总起。它既是文本的桥梁、纽带, 同时也是教师用来设计教学话题、架构教学流程的着手点。例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 课文的第8自然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就是一个过渡段, 围绕这个过渡段,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 为什么说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第二, 为什么把霍金称为是生活的强者?这一问题是课文的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三至十二自然段, 精读体会, 先感受霍金命运的悲惨, 再着重感受他在悲惨命运中那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从而领悟他被称为“生活强者”的原因。第三, 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从而导出女记者的提问和霍金的回答, 并引导学生理解霍金的这段话和人们当时的表现。再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是一个过渡句。围绕这个过渡句,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第一, “像水滴那样”是指哪样?这一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来理解体会;第二, 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证明“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什么事情都能做成”?这一话题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文章,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三个人物身上那种持之以恒、目标专一的滴水精神, 并且获得启示。实践证明, 用过渡段 (句) 辐射全篇, 串起板块, 整个教学就会一气呵成, 酣畅淋漓。

四、抓文脉, 遵循思路

文章都有一定的文脉。文脉是作者思路的轨迹, 都有必然的前后顺序贯通始终。有很多课文的教学, 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都必须遵循这条文脉, 才能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 并使教学步步深入, 推进有致。例如教学《生命的林子》一课, 这篇课文的文脉很清晰, 即“决意离去——引导点拨——决心留下——终成名僧”。遵循这一文脉, 教学可以这样设计:第一, 抓一个“去”字, 引导学生探究“决意离去”的原因。第二, 抓一个“留”字, 引导学生探究玄奘“决心留下”的原因。这一部分教学自然而然地追溯到方丈是怎样引导点拨玄奘的。第三, 抓一个“成”字, 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文, 谈谈玄奘“终成名僧”的原因以及从中受到的启示。再如教学《爱之链》, 这篇文章的文脉也很清晰,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理清这条“爱之链”是怎么被链接起来的;然后按照文脉的顺序, 先引导学生阅读“乔依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怎样帮助老妇人修车的”这一部分, 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女店主是个怎样的人”来学习“老妇人资助女店主”这一部分,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女店主关心安慰丈夫乔依”, 并理解女店主最后说的一句话的含义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样主线明朗、教学顺畅, 用孙双金老师的话来说, 那就是:“文路”“教路”“学路”三路齐行并进、和谐统一、如乘一舟。

五、抓感受, 以学定教

随着生成性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和感受。课堂教学也由原来的“以教定学”逐步走向“以学定教”。实践证明, 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来设计教学主线, 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架构方法。例如特级教师陈建先教学《郑成功》一课, 先让学生通读课文, 然后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学生谈到了“气愤、激动、痛快”等感受。接着教师便遵循学生的这些感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分别谈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在谈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揣摩品味, 感悟主旨, 体会感情。这就是以学定教、以学生的感受来设计教学流程的范例。再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围绕“的林冲”和“的洪教头”两个话题进行研读。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 如“谦虚的林冲”“机智的林冲”“心胸宽广的林冲”“勇敢的林冲”“武艺高强的林冲”“心胸狭窄的洪教头”“自不量力的洪教头”“自以为是的洪教头”“小肚鸡肠的洪教头”等, 而教师则围绕学生的回答作巧妙的引导点拨。正因为教师围绕着学生的感受来设计、展开教学, 从而使整个课堂变得灵动宽松、智慧多元。用高林生老师的话来说, 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发’自己所未‘发’”, “给学生提供了凭鱼跃、任鸟飞的广阔空间”。再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谈自己感受最深的, 最喜欢的或最感动的内容, 其实也是抓住学生的感受来动态设计教学主线的方法。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关键是这一刀该如何切入。而教学也如“庖丁解牛”一般, 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就必须选对切入口。而教学主题就是这个切入口。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精于研读文本, 善于“抽丝剥茧”, 找出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 才能营造出推进有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课堂教学。

主线式教学 篇2

巧抓“教学主线”,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昭乌达小学 孙 晶

一篇好的文章或一篇文学作品,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也就是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这条主线,应该成为一节课的主问题,主问题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它能整体的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能起到课文学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的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主线。杨琴老师在《牵一“线”而懂全文》中谈到:“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抓准这条主线,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从而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抓“教学主线”,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一、课题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课题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最明显的主线就是课题中的.题眼“美丽”一词,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跨越百年的美丽”指谁的美丽?这种美丽为什么能跨越百年?“美丽”仅仅是指外表的美丽吗?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美丽”的含义展开教学,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是外表的端庄,更是为科学献身、淡泊名利的精神所呈现出的美丽。

二、关键句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文章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句子设计教学主线,阅读教学开展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最后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展开教学。又如,《只有一个地球》中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围绕地球的可爱和易破碎两方面教学。

三、线索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很多文章,都有内在的线索,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扣紧作者思路来设计教学主线,能够使文路、教路和学路“三路”和谐统一,常常能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如,全国名师孙双金老师在全国获奖的《白杨》一课的教学时,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他按照课文“白杨的外形→白杨的特征→爸爸的心愿”这样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教学,让学生先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性,最后领悟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心愿。

四、课后习题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后就有这么三道习题: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跳下悬崖。2.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3.课文两次写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这三个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是关于通过归纳小标题的形式理清课文线索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加以解决;第二个是根据第二题的提示,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来体会五壮士的“壮言”与“壮举”,感受他们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而第三个问题则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五、提出问题,设计教学主线

有时,我们还可以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围绕最能串联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关问题设计教学思路,统率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如《鹿和狼的故事》一文,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采取保护鹿的措施后却引起了森林的毁灭?从中受到哪些启发?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运用情境变式进行主线设计 篇3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72-03

由广西师范大学数计学院负责的“南宁‘666数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第二次集中研修”项目,计划于2014年5月8日下午在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主题是通过同课异构聚焦常态课的优化,建议授课教师要充分展示本校数学课堂教学的风格。

接到通知后,学校数学教研组把本次活动安排在初二年级组,根据教学进度,授课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函数图象的意义》(第二课时)——《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图象》。怎样才能使本节课的教学既贴近生活又能渗透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呢?我们变式教学小组成员就本节课的设计进行了讨论、深入地思考、反复地斟酌和再三地推敲后,决定采用变式教学中的情境变式进行主线设计。

情境变式,选取素材是创作的第一步。桂林的四月春意盎然,学生刚刚结束了乐满地的春游活动,我们一致认为若以这次活动为背景,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为素材进行问题设计,一定深受学生喜欢。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境的变式必须合情合理,否则难免牵强,给人矫揉造作之嫌,为了让数学与生活有机融合,使问题情境的变化自然贴切而又有趣,我们构思了一个班级,把她命名为“乐思班”,创造了四个人物,其中两个主角、两个客串,他们各有身份和特点:主角之一“乐思班”的班长、聪明博学的数学天才小明,主角之二天真活泼、调皮好动的小强;客串——“乐思班”班主任也是一位数学老师,另一位是小明和小强的朋友小红。于是我们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教学过程

一、准备

(一)导入新课

导语:乐满地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每一年我们学校的不同年级学生都会选择去此地游玩,今天我们将跟随“乐思班”的两名同学一起体验“乐满地之旅”,在玩耍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二)学会识图

图片一:气温图

过渡语:桂林的春季是雨季,我们可爱的附外人流传这样一句话:“附外活动多风雨,雨中游玩是常事!”小明出发前上网查阅了桂林市的天气情况,接下来请回答图1中的问题:

【精彩片段一】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1:天气图。

生2:温度图。

生3: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气温图。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3: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

师:非常好,看图时首先要了解横、纵轴所表示的意义。

师:从图中还能获取哪些信息?

生4: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24℃,最低温度为8℃,温差为16℃。

生5:8时温度是16℃。

生6:4时和24时的温度都是10℃。

生7:0时~2时、14时~24时温度在下降,2时~14时温度在上升。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特别强。我们一起看看大家所获得的信息的特点——特殊点的实际意义,图形的变化趋势。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了这类问题的识图方法。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类问题的识图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归纳出以下的识图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气温图获取信息,让学生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形成经验。

(三)学会用图

图片二:行程图

过渡语:出发前“乐思班”的班主任用一幅“行程图”做了简明精要的行程安排,请看图2中的问题,并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大家到达乐满地是什么时候?用了多少时间?

(2)去乐满地途中,可能由于前方堵车,汽车减速慢行,你知道汽车何时开始减速么?

(3)大家什么时候回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返回时平均车速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行程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并灵活运用从图中获取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

(四)逆向思考

【精彩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为这幅图编写一个合理的情境。

生8: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幅行程图。刚开始汽车在市区行驶,车多速度慢,出了市区后,进入高速公路,速度比较快,然后到达乐满地玩了一段时间,就返回学校了。

生9: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一幅心情变化图。因为全班同学出去玩耍,上车前心情就开始慢慢兴奋,上车后,大家在车上开展活动,心情越来越兴奋,到了乐满地玩耍时一直保持这样的兴奋状态,从乐满地返程到学校心情逐渐平静。

生10: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一幅电量图。本次春游我带来了一个游戏机,出发前,我一边玩一边充电,发现马上就要出发了,于是我停止玩耍,专门充电,很快就充满了,在车上跟同学们一起开展娱乐节目,所以没有玩游戏,到了乐满地一边跟同学们玩耍一边玩游戏,很快就把电用完了。

……

师:你们太有想象力了,大家说得都很好!

【设计意图】这幅图主要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二、出发

(一)综合考查

过渡语:班长描绘的这幅图,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玩耍的心情很急切,让我们出发吧!

【设计意图】由一辆车的行程图变为两辆车的行程图,综合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用图能力。

三、游玩

过渡语:同学们在车上一路欢歌,很快就到达了乐满地。让我们进入主题乐园吧!在玩耍中,比一比,看谁最快!

(一)初级挑战

(1)三个图象中哪个分别对应小明、小红、小强?

(2)海盗船距离圣战骑兵多远?

(3)小明和小红跑步的速度是多少?三名同学的步行速度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初级挑战设计了一个同学们熟悉的行程问题,图象单一,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既可以通过图象获取信息,计算速度,也可以根据图象的走势判断速度的快慢,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中级挑战

【设计意图】中级挑战设计了一只鞋子下落过程速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图,既突出了趣味性,又增强了思维的难度,由初级挑战中的匀速运动变为匀加速运动,且问题提供的四个选项,图象丰富多样,既有直线型又有曲线型,既有上升又有下降,还有与x轴平行的,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又渗透了学法指导(即选择题中的排除法)。

三、高级挑战

【设计意图】高级挑战图象由单一变为复合,问题由封闭变为开放,难度由小到大,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终极挑战

1.根据情境解释

【设计意图】终极挑战选择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为背景材料,第一,它不仅体现了问题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第二,考查学生对复杂情境中的信息处理能力,首先要求学生理解乌鸦喝水的整个流程:找(石子)——投(石子)——喝(水)——再投(石子)——再喝水,然后要找到流程中每一过程象对应的函数图象;第三,答案B与C的出现,对学生的选择造成了干扰,图象很相似,与流程很吻合,哪一个才是正确答案呢?最后还要应用函数的概念才能确定。

2.根据情境画图

【设计意图】终极挑战由识图、用图上升到了画图,对学生灵活运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停留在学生会识图、用图的层次上,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创作图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返程

【设计意图】第四版块——返程的设计,虽然只有一张学校的图片,但其目的是使故事有一个完整性。

五、回味

(一)图形再现

(二)文字概括

(三)模型提炼

【设计意图】“回味”实际上是对整节课的归纳总结,它的最大特点是从图形、文字和模型三个角度进行回顾,既有图形的直观,又有文字的精准,更有模型的升华,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两明一暗

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变式教学中的情境变式,共有三条主线,即故事主线、问题主线和思维主线,其中故事主线和问题主线是明线,思维主线是暗线。故事主线以春游为背景,从准备—出发—游玩—返程—回味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整个故事发展自然流畅,环环相扣,就像一条精美的旅游路线,沿途风光无限,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问题主线从识图—用图—画图三个方面设计,层层推进,步步升华;思维主线,由正向思维—逆向思维,起承转合,恰到好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背景选择——喜闻乐见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人们说:数学如同一桌营养丰富的大餐,但未必人人都爱吃。相同的材料,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水平的菜肴,这就需要厨师在色、香、味等方面下工夫。上课也一样,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老师会上出不同水平的课程,学生的喜爱程度也就不一样。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我们选择了学生参与过的春游活动为背景,以学生喜爱的娱乐活动,如:海盗船、风天雷、圣战奇兵等作为基本元素,进行问题的创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最高境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三、问题发展——层层推进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识图、用图、画图能力的飞跃,在游玩版块中设计了初级挑战、中级挑战、高级挑战、终极挑战;图象由单一到复合,问题由封闭到开放,思维由正向到逆向;解决问题由单一的行程问题到复杂的行程问题,再到复杂的寓言故事情境图,最后提升到根据情境画出函数图象,随着问题的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四、课堂表现——争先恐后

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超出了我们的预想。首先,在根据图象编故事的环节,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高涨,积极举手,踊跃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其次,在初级挑战、中级挑战、高级挑战与终极挑战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被激发出来,将课堂争先恐后的氛围推向另一个高潮;最后,以画图收尾,让活跃的气氛顿时收敛,但沉寂之后,学生精彩的解读和所画的图象,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本节课教学的大胆设计,加上教师富于情感的表达与引导,将学生带入一个既有自我展示,又有团队协同作战的游戏境界,既体验到了紧张,又感受到了宽松,是一节寓教于乐的数学课。

主线式教学 篇4

一、以课题为主线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灵魂”, 抓住了课题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利用课题来设计主线可以突出重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由课题引发学生质疑, 设计主线。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 出示课题后, 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 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就会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它借到尾巴了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恰恰就是教学内容的突破点, 是本节课的中心。接下来, 我就利用这些问题组织教学, 整个课堂教学就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 紧扣这三个问题, 让学生仔细读课文, 在课文中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再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自己活动, 实现了主体参与与教学的最佳整合。

2. 由“题眼”设计主线。

题眼就是题目中的重点词。如果题目是文章的中心, 那么题眼更是重中之重, 点睛之笔。因此, 抓住题眼设计主线, 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文, 先指导学生抓住题眼“迷人”, 然后进一步阅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张家界的迷人之处体现在哪儿。学生围绕“迷人”一词, 展开学习, 从而了解到它的自然风光迷人, 物产迷人。然后, 再进一步探讨:自然风光、物产的迷人各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句子、图片一一体会它们的迷人之处。最后, 再通过学习了解谈谈对张家界的感受。整堂课设计抓住一个题眼“迷人”贯穿始终, 学生在学习时既有章可循, 又能体现课文的主旨, 更能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奇特与壮美。

二、以过渡段为主线

过渡段在文中承上启下,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过渡段虽然文字不多, 但它在全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甚至是概括全文。正因为它的特殊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设计主线。

如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教学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段话不光是过渡段, 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那么, 在学生找出这句话以后, 教师可板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全文梗概一目了然, 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一句话展开下面的学习, 体会兵马俑的三大特点各体现在哪儿。一句话, 一条线, 统领课堂, 既清晰, 又明朗。

三、以人物为主线

对于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 学生往往对人物的把握比较容易些, 也比较感兴趣。因此, 教师可以人物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性格特点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及思想品质等等。

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到课题, 学生自然知道这篇课文是讲周恩来的。那么, 教师就可以针对周恩来这一人物的生平事迹展开, 以人物为主线, 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围绕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学生通过学习、讨论, 总结出讲了关于周恩来的三件事:“先是听了伯父的一句话‘中华不振’, 接着是周恩来自己去租界的所见所闻, 最后促使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通过每件事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思想变化, 层层深入, 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及精髓。

四、以插图为主线

很多文章中都配有课文插图, 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增加课文的形象性。那么,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这样的设计, 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新颖别致, 而这也恰恰是小学生所喜欢和乐于接受的。

如《小音乐家杨科》这篇课文, 教师首先可以出示插图, 问学生:“跪在小提琴前面的是什么人?”当学生回答是杨科后, 又问:“杨科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了解杨科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 但酷爱音乐, 大自然的一切响声在杨科听起来都是音乐声。接着, 教师又回到前一幅图上, 问:“杨科为什么跪在小提琴的面前呢?这把小提琴是谁的?他双手伸向小提琴干什么?”带着这些疑问, 师生共同学习第二部分。通过学习, 知道:“杨科太爱小提琴了, 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 他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 在这强大力量的驱使下, 他情不自禁地来到地主房间, 想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 结果挨了一顿打。”最后, 又回到插图, 问:“问什么杨科仅仅摸一摸这把小提琴就挨一顿毒打?杨科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这样, 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个难点———是剥削制度的不公平造成了杨科的悲剧。

可见, 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 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以思想情感为主线

有些文章篇幅长, 涉及人物多, 情节复杂, 如果逐段逐句地和学生分析课文, 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倦心理, 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这时, 如果能很好把握文章的精髓, 寻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围绕它读、议、辩、品, 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那将是一堂极其精彩的课。

如《七颗钻石》一文, 教师可先让学生熟悉课文, 出示问题:“在小女孩的身上为什么会有一次次神奇的事发生?整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一个字概括?”学生很自然地答出“爱”。我随即在黑板上板书一个“爱”字, 然后围绕这一个字, 让学生开始学习, 文章中都体现了哪几种爱。学生通过自学列举出:“小女孩对妈妈的爱, 小女孩对小动物的爱, 妈妈对孩子的爱, 小女孩对过路人的爱。”最后总结, 正是由于这么多的爱, 才会发生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以文章的情感为主线,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使繁杂的课文用一个字串起来, 更重要的是做到了长文短讲, 学生能真正参与进来, 而且积极性高, 实现了自主学习。

抓住主线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抓住主线;方法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41

“过去是未来的钥匙”,时间是唯一一个可以陪伴发展走到底的见证者。时间见证了历史,历史告诉我们一切绝对不会重演,但历史的发展惊人的相似,前后之间,总有割不断的联系。抓住主线如网提纲,纲举目张。当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纵横浏览历史,学会融会贯通,就可以找到联系,找到规律,就一定可以从历史中学到真知灼见。老师能够这样帮助学生,学生的历史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与快乐。

一、阅读历史文本,体悟“点线”结合方式

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时间串起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学习、考察、研究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就一定要把它们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去作具体的、动态的分析和把握。

目前我们所用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这样,既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又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如: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中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人类的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发展形成制约,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反作用。

二、翻看中国历史,理顺时间轴主线

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事件,这些事件的时间、原因、主导者和其所具有的意义总让人牵情。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单就近代的就举不胜举。历史上有太多的人物值得我们关注,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等中华脊梁,让人难忘。太多的资料,如让学生作无序的记忆,恐怕就比谁忘得都快。

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以时间轴为主线,认真的去了解每一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每个时间段的历史都有其各自的影响,如初中历史书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如以时间为主线大致可以划分为1840年以前、1840年至1919年(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919年至1949年(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和1949年至今这几大阶段。1840前中国的四大发明辉煌灿烂;鸦片战争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当他们发生两次经济危机时,向中国走私鸦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破坏;五四运动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高潮,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让中国更多的人觉醒;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是革命性与科学性,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差异,阶段性差异正说明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艰辛和曲折。

三、浏览世界历史,把握现代化转型过程

现代化的缘起,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民族国家出现后,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从三十年战争开始,国际性战争一再把全欧洲都席卷在内,工业化发展起来后在巨大的变化中重新进行社会整合在整合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动荡,被侵略地区表现出激烈的“变革”与“保守”间的冲突,社会与政治斗争前所未有地剧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的浪潮推向全世界,非洲南部和其他一些原本比较落后的地区也开始步入现代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要学会由一个历史事件来联系和该事件相关的所有内容。

四、学会圆融贯通,在纵横交错中找联系

尽管我们理出了初中历史的一些主线,但我们要学好历史,还要学会圆融贯通,在纵横交错中找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历史教学,已经十分必要。

如: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党的五大建设的第四位。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把党的纪律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来阐述、进行要求。这些都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历史教学与生活相呼应,用生活理念来构建中学历史教学的大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种走向。教师如果借助学生曾经有过的经历或体验,把它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引领学生抓主线,找联系,融会贯通,一定可以学好历史。

参考文献:

[1]陈敬秋.影响初中历史教育质量因素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36).

[2]刘爱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J].中学时代,2012,(04).

谈谈《金子》一文的教学主线设计 篇6

读过几遍课文后,我很快确定了“一明一暗”两条相互交融的教学主线,即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为落脚点,紧扣“梦想”,以“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彼得的梦想实现了吗?”“彼得是怎样实现他的梦想的?”这三个问题为抓手,辅之以彼得的情感变化来贯穿全文进行教学。一番思量后,我感到这样的教学主线设计确有其合理之处——能使教学流程清晰明快,能让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对话简洁明了,能让教师的教学显得轻松从容。然而,隐约间,我又感到不满足,觉得教学主线的设计还可以有新的尝试与突破。于是,我又细细地阅读起了文本。

再读之后,我产生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为彼得的幸运感到高兴,与绝大多数一无所获的淘金者相比,他获得了巨大成功,在那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收获了“财富”;我也赞赏彼得的智慧,面对被大水冲刷得平整、长出绿茸茸小草的土地,能有所“悟”,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更佩服彼得的踏实与勤劳,通过辛勤地劳作,他让田地长满了鲜花,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了鲜花般的美丽。

在慢慢咀嚼中,文中反复出现的“土地”一词进入了我的视线,并激荡起了我的设计灵感,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我的脑海中越发清晰起来。经过梳理、沉淀,教学主线成“型”了——以文中描写土地的语句为抓手,引导学生逐层阅读,围绕相关问题的探究,逐步悟情、明理。下面是我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几点理由:

第一, 课文写“土地”的语句之间联系紧密,抓住它们展开教学可以使教学前后贯通,一气呵成。文中写到“土地”的语句有五处:

⒈ 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⒉ 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

⒊ 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⒋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⒌ 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这五句话正体现了事情的发展过程:故事开始彼得跟随众多淘金者到萨文河畔淘金,默默挖掘却一无所获;但他意外发现雨后土地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就留下来辛勤地种花,这是故事情节的转折;故事的结局是通过种花、卖花,彼得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金子”。抓住这些语句展开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呈现出清晰的递进结构。

第二, 课文写“土地”的语句是相当立体、多元的。细细朗读这些语句,能品出很多“滋味”,能读出这片土地的前后变化——“不毛之地”最终变为了“肥沃的土地”;能读出彼得的心理变化。起初他是听说土地里有金子,因而满怀希望而来;在坑坑洼洼的地里没发现一点儿金子,就产生了极大的失望;当他发现土地变得肥沃时而若有所“悟”,心敞亮了起来,最后因自己的勤劳终有所得而感到无比骄傲。这样就读出了彼得行为的变化:默默挖掘、翻地——准备离开——留下来培育花苗——实现了梦想。

可以说,这些语句隐含着大量重要的教学内容,抓住每一处语句都可以生发开一些需要探究的内容。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踩着点”,顺着这些教学点就能在学生的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建立起通道,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到文本图式,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明了简明的内容,感悟曲折的情节,体验彼得的心路历程。

第三, 文中所写的“土地”指萨文河畔的土地,彼得在这里洒下了汗水,通过辛勤的劳动种植出了鲜花,得到了“金子”般的财富。文中所写的“土地”还可以指更广阔的人生之路。同样,在“人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也会获得“财富”,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教学时,可把课文中直接描写的“土地”与人生需要耕耘的“土地”联系起来理解,这样就会有时空的超越,有视野的拓宽,有自醒的激励,有感悟的提升,从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解读“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这句话,并直奔课文的主旨而去——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教学后,我有了这样深切的感悟:设计教学主线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在备课时,吃透教材,因文而异,因材而定,寻找出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内容或核心要素,就能设计出合乎学情、便于执教的教学主线,从而使教学程序更简化,课堂教学更扎实、更高效、更灵动。

上一篇:计算机测控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