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线

2024-08-03

活动主线(精选12篇)

活动主线 篇1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瓷都福建德化, 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之乡, 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瓷器质地洁白坚硬, 工艺精良、造型雅致, 色泽莹润。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 蜚声海内外。明清时期。德化是中国5大产瓷区之一。如今的德化已是瓷品荟萃, 商贾往来的陶瓷世界。如何依托家乡特有陶瓷资源, 以陶瓷为主线, 在幼儿园中开展区域活动, 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陶瓷环境精布置

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来规划, 它要便于孩子活动, 利于孩子发展, 符合孩子的需要。环境的创设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 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 从而使幼儿能专心地投入活动, 充满信心地探索问题。在区域环境布置中, 我们以陶瓷为主线, 精心布置陶瓷环境。我们将区域分为多个陶瓷区:塑造区、装饰区、拉坯区、欣赏区等。在欣赏区中, 有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陶瓷。我们又把这些陶瓷进行分类:有日用陶瓷, 如碗、杯、汤匙、盘子等。有艺术陶瓷, 如鸟、兽、虫、鱼。有古代陶瓷, 有现代陶瓷。有名家陶瓷, 有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瓷。在拉坯区, 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 亲自动手拉坯试验, 感受拉坯过程, 体验拉坯快乐。在塑造区,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玩动瓷土, 随心所欲, 将瓷土捏出各种各样自己喜爱的造型。装饰区则是用陶瓷来装饰自己的教室, 比如, 在教室的角落, 摆放一个古代青花陶瓷, 又在旁边种上一些美丽的花草来点缀, 显得古香古色, 韵味十足。另外, 我们在教室的走廊、楼道转角、阳台、墙壁等地方, 都经过精心布置, 凸显以陶瓷为特色的育人环境。如, 在楼梯过道, 我们分层次设立了“青花瓷区”“德化白瓷区”“陶瓷玩具区”“西洋陶瓷区”“古代人物区”等, 这些陶瓷作品, 造型别致, 匠心独运, 栩栩如生, 走进幼儿园, 好像走进了变幻莫测、多姿多彩的陶瓷世界, 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 感受陶瓷的魅力, 在心中种下热爱陶瓷的种子。

二、陶瓷文化常熏陶

陶瓷文化, 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瓷都德化, 陶瓷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幼儿阶段, 是人生的起步。因此, 我们特别注重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 让家乡的千年陶瓷薪火, 生生不息。培养幼儿从小热爱陶瓷, 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比如, 我们在校门口的围墙内, 设计了大型的“陶瓷工艺大师走廊”。如《瓷坛泰斗———何朝宗》《中国美术大师———苏清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等, 这些陶瓷工艺大师, 有古代的, 有近代的, 有现代的。“陶瓷工艺大师走廊”, 图文并茂, 浅显易懂, 让孩子们了解家乡这些陶瓷大师的感人事迹, 欣赏他们不朽的陶瓷作品, 产生家乡以及民族自豪感。再者, 我们在幼儿园一楼的长廊设计了“陶瓷发展变化史走廊”, 如陶瓷的进化、陶瓷的生产、陶瓷材料的变化、陶瓷的发展、家乡的陶瓷技术等。幼儿在与教师、家长、同伴一起观察、讨论、交流这些引以为豪的科学发明创造史的过程中, 生成了许多科技教育主题探究活动, 如“我们是小小陶艺家”“陶瓷是我们的好朋友”“陶瓷就在我们身边”“了不起的德化陶瓷技术”等。另外, 我们还积极开展“走出去”活动, 带领孩子们走进“德化陶瓷博物馆”“顺美陶瓷生活体验馆”“佳美瓷厂”“顺美瓷厂”“龙鹏陶瓷研究所等”, 带领幼儿参观德化陶瓷, 聆听陶瓷专业讲解, 了解家乡陶瓷历史文化, 与陶瓷艺人近距离接触, 这些活动不仅把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人文精神植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而且萌发了幼儿的创造意识。

三、陶瓷材料巧投放

我们创设具有本土特色的陶瓷特色活动区域, 引发幼儿自主的陶瓷创作活动, 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作, 让幼儿感受家乡陶瓷的艺术美。在区域陶瓷材料的投放上, 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陶瓷材料要具有探究性。陶瓷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须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出材料必须有探究性, 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 才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 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才有利于引发、支持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 是儿童是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 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动。例如, 我们在开展《船》的主题活动时, 老师交给幼儿几艘船的模型, 让幼儿找找船的外型特征有哪些不同, 或是船有几层等。然后交给孩子瓷土、小刀、竹笔、彩色等材料。让孩子们对照船的模型, 用瓷土捏出和模型一样的船, 再进行修改、再上色等。二是陶瓷材料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材料的多层次性是指材料的投放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 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层次的提高。如在开展主题活动为《美丽的花》中, 在塑造区, 我有意提供两种不同的范例让幼儿选择, 一种是捏好的花的轮廓让幼儿图色, 一种是捏不同的花让幼儿自己捏出花的茎和叶子。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材料的多样性是指材料围绕教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所以, 这就要求材料的提供应注意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2014年5月, 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幼儿园开展《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 开发、建设、实施园本特色的陶瓷特色区域活动, 一年来, 陶瓷区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通过活动, 幼儿对家乡的陶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对陶瓷创作活动更有兴趣和信心, 提高了陶瓷欣赏、创作、装饰水平, 培养了幼儿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活动主线 篇2

但凡一篇或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样,我认为任何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有一条清晰的课堂教学主线。何为“教学主线”?我认为教学主线应该是教师在自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中的合理建议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思路。可以说,没有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组织呢?

一、围绕文路设计教学主线。

叶圣陶老先生早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读者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那么就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的文路是:白杨的外形→白杨的特征→爸爸的心愿。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征,最后领悟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愿。根据文路和学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主线是:通过“高大挺秀”一词和爸爸介绍白杨特点一段话的教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插叙以及对爸爸神情变化描写的句子,领悟爸爸的心愿,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边疆建设者的高大形象。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二、由课题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抓住了课题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

以课题作为“切入点”设计教学主线,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易于突出课文的重点,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就可以紧扣住“毁灭”来设计教学主线:为什么圆明园会遭到毁灭?是被谁 毁灭的?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准确地抓住题眼,学生就可以通过“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熏陶。又如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我们就可以围绕课题中的“和”来设计出如下的教学主线: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了?在教材中,能够围绕课题来设计教学主线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草船借箭》等等,这些课文都可以由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为后面顺利地开展阅读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关键句子设计教学主线

有些课文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含义深刻。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主线,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文中“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它是全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可以针对这句话来设计主线,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1、那里盛产水果。

2、那里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3、那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因此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又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就可以围绕这

句话来设计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句中两处“鸟的天堂”各指的是什么;第二步,引导学生感受大榕树的特点;第三步,通过阅读作者对亲眼所见鸟儿活动场景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第四步,由鸟儿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教材中好多课文都有这样的关键句子,如《草船借箭》中结尾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詹天佑》中的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的工程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等。

四、由过渡段设计教学主线。

过渡段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对过渡段作用的形象比喻。过渡段文字虽然不多,一小段甚至一句话就够了,但它在全篇的结构中却不能少。正由于过渡段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可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就有这么两句话:“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两句话在文章的三个小故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过渡作用,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它们来设计出如下的教学线索:第一步,可问,蔺相如立了什么功,分别是怎么立的?第二步,课文中为什么要有这两句话?如果删去这两句话行吗?通过学习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这两句话看似不起眼,其实在课文中起着连贯全文的作用;正是因为蔺相如的出色表现才有了“完壁归赵”,才赢得了赵王的信任,才会让他随赵王出行到渑池会见秦王;也正是因为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自己出众的胆识与大无畏的气概,镇服了霸气十足的秦王,为赵王挽回了一国之君的面子,才使得赵王对他赞赏有加,封他

做了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使得廉颇心理失衡,从而引出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过渡段都能这样进行教学的,要视具体情况而论,但是过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能够启发我们利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的。

五、围绕插图设计主线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可在教学中,它往往被忽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新颖别致,能够给教学增色不少。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们可出首先出示放大的插图,问学生:插图中满头银发的是谁?当学生回答是大娘后,再问:大娘是个怎样的人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而了解到大娘为了志愿军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接着再回到插图上,问:手捧鲜花的小姑娘是谁?她在想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个小姑娘就是小金花,她是多么坚强。然后再次回到插图上,问:拄着双拐,背着女孩的又是谁?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的难点——朝中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情。

又如,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插图画了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和文章的中心紧密关联,在教学中我就是引导学生由图切入抓住主线展开学习的,在学生观察插图说出图意后,我请学生说说他们此时对老汉的认识,有学生说到“勇敢、临危不惧、有威信”等词,我一一板书下来,并相机问学生:“课文中描述的老汉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的

描写可以具体感受到?“这时学生就可以围绕此条主线读书、思考,进一步加深感悟,领会中心。可见,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新颖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本中有插图的课文很多,利用它来组织教学主线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六、围绕课后习题设计主线

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如《落花生》一文,课后就有这么几道习题: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2、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再抄写下来。

(1)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这三个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题是关于通过归纳小标题的形式理清课文线索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加以解决;根据第二题的提示,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了解花生的品质,从而领悟出做人的道理。第三个问题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联系生活,针对“应该做怎样的人”畅谈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

福州楼市投资主线 篇3

随着对住宅市场调控的不断深入,往日的“硝烟”慢慢散去,刚性需求购房者更多地选择观望,不少投资者也果断地转场。然而,手握大量闲散资金的投资者们都在哪里活跃呢?纵观2011年,商业地产、中小户型和不限购区域成为福州楼市投资的三大主线。

商业地产跑赢住宅

2011年,福州的商业地产在众多的不可思议中红火了。无论是落地市中心打造福州地标的高档写字楼,还是重塑传统商业街的新商圈,或是新崛起的闽江北岸、海峡金融街中央商务区,这些项目都是以高起点、大规模亮相市场,尤其是城市综合体、5A甲级写字楼在福州遍地开花。

由于住宅受限,对于多次置业者而言,购房首付比例将会高达50%以上,而一些市中心以及江滨地段的优质楼盘,每平方米价格高达2~3万元,已经达到新兴写字楼的均价。无论从租售比还是投资的升值空间来看,写字楼项目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位于万达金融街的写字楼项目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还没有正式开盘之前,很多投资者或企业主就打电话来询问或预订,他们往往都是合股拿下—整层,大约30层的一栋写字楼基本都是一抢而空。

除了投资者受政策驱使从住宅市场涌入商业地产之外,沉寂十年的福州商业地产迎来前所未有的火爆也有来自市场的推动。福州地产专家江映辉表示,随着福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新区的住宅开发已经趋于成熟,消费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是商业配套却还没跟上,市场留有巨大的空白待开发。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大大满足需求,并改善城市区域的格局,使得福州商圈格局面临洗牌。

另外,跟随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开发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大型央企、国企、外资企业入驻福州,对高档写字楼及其周边商业配套的需求也愈来愈凸显。福州商业地产的价值一直长期被低估,未来潜力不言而喻。

中小户型受追捧

在成交量低迷、调控从紧之时,推出中小户型成为不少开发商的应对之策,对于刚性需求购房者来说,这也是一件可喜之事,终于盼来中小户型房源的大量上市。

刚从上海回到福州定居的邱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前段时间市场上的房源以大户型、豪宅项目为主,即便有少量中小户型房源,可选择范围也很小,一度陷入买不起大户型又不甘做“租奴”的窘境。“现阶段市场上符合需求的中小户型房源逐渐多起来,面积小但总价低,可以在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供房压力。”邱先生说。

福州某大型品牌开发商在闽侯荆溪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刚毕业或准备结婚的年轻人更倾向购房中小户型产品,避免短期内为改善住房再换房的不便。同样,中小户型也是不少投资者的最爱,他们看中这类房源的投资回报率,或租或售都比大户型房源更具诱惑力。

江映辉认为,目前而言,密集出台的楼市调控“组合拳”并未彻底抑制走高的房价,市场上一部分购房人群被迫“降级”为中小户购买者,加上被挤压的庞大的投资购房群体,中小户型房源自然备受市场追捧。

“整个市场的需求量极为旺盛,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那些但凡推中小户型楼盘必热卖成为‘顺理成章’,甚至一些别墅项目也拿出小面积块地推中小户型,出现别墅与中小户型并存,在楼市进退维谷之时,中小户型似乎成了部分开发商的‘奇兵利器’。”上述负责人说。

不受限区域成价值洼地

在限购令的制约下,有的投资者迅速改变路线,跳出住宅市场,而有的投资者选择留下了继续寻找机会,不限购区域就在这时逐渐走进他们的视线。

由于福州版“限购令”只对在五城区的置业人群限制购房套数,八县房源仍然在不限购范围内,因此,不限购地区成为投资者争抢的又一片“热土”。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投资者手头有大量闲钱,而投资住宅又被卡,寻求新的投资方向成为他们必然要考虑的,此时,不受“限购令”调控的八县房源自然成了置业首选,特别是近两年开发逐渐成熟的闽侯板块。

“和福州主城区相比,目前闽侯板块的房价不算高,加上交通配套日益完善,通往闽侯荆溪方向的西江滨大道北段将于2013年年底贯通,未来从福州市区到闽侯县城中心最多只需二十分钟的车程。”世茂在闽侯荆溪的项目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除了闽侯北部区域,靠近南屿的东南板块也是今年的热点区域。不少福州本土大型开发商选择在这里拿地,该板块由浦上大桥与当下正红火的金山浦上大道区域相连,他们主要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

活动主线 篇4

一、抓课题, 以疑导究

课题是文眼, 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中心或凝聚了作者的情感, 因此历来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合理地利用课题, 引导学生质疑, 以疑导究,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而且能够很好地架构起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例如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 围绕课题中的一个“拜”字, 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莫泊桑向谁拜师?莫泊桑为什么拜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的?莫泊桑拜师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第一、二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来理解, 并体会莫泊桑虚心好学、要求上进的学习精神;第三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二至第九自然段阅读探究, 通过感受莫泊桑三次拜师的经过, 一方面体会莫泊桑和福楼拜两个人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感悟学习、写作的方法;第四个问题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来理解, 并引导学生探讨莫泊桑成功的原因, 从而获得一定的启迪。这样教学既条分缕析, 又重点突出。再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 可以围绕“谜底”来设计:谜面是什么?谜底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可以围绕“厄运”“打不垮”和“信念”三个关键词来分别设计:“厄运”是什么意思?对于谈迁来说, 他的“厄运”是什么?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是打不垮的?面对这样的厄运, 他为什么没有被打垮?教学《三打白骨精》可以围绕“打”字来设计;教学《夜晚的实验》可以围绕“实验”来设计等等。总之, 课题是文章的核心, 是文章内容、主旨的高度凝练, 抓住课题, 好好揣摩, 时不时就会闪现出一条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教学主线来。

二、抓中心, 巧妙勾连

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表达的中心, 这些中心有的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有的则突出表现在一些关键语句或词语中。抓住这些能体现文本中心主旨的关键词句来提炼教学主线, 架构教学流程, 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 全毛皆顺。例如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 可以抓住“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这一中心句作为探究的主题来设计教学。第一,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逆境”, 什么是“典范”。第二,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夏洛蒂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逆境, 画出有关的语句, 品读感悟其生命的艰辛和所遭受的锥心的打击。第三,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看看夏洛蒂在这些逆境中是怎么做的, 找出令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潜心会文, 圈画批注, 感受其钢铁般的意志, 充满智慧的头脑, 孜孜不倦的精神。第四, 勾连中心句, 说说为什么把夏洛蒂称为是“逆境成才的典范”, 促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观照。第五, 前后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的几个部分都是先写夏洛蒂所遇到的逆境, 再写她是怎么克服的, 而且把逆境写得这么具体, 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体会表达的效果。通过这样一条主线设计, 不仅使学生清晰地把握了文本的脉络, 而且使教学纲举目张, 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紧密, 前后观照, 教学起来得心应手。再如教学《安塞腰鼓》可以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来设计: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出现了几次;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有震耳欲聋的鼓声”“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有匆匆变幻的舞姿”四个方面来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教学《军神》一课, 可以抓住“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来设计;教学《郑和远航》可以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探究的原点, 以疑导究;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以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 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可以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来设计;教学《广玉兰》可以围绕“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 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来设计等等。

三、抓过渡, 合理分解

过渡段在文本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上文的总结, 又是对下文的总起。它既是文本的桥梁、纽带, 同时也是教师用来设计教学话题、架构教学流程的着手点。例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 课文的第8自然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就是一个过渡段, 围绕这个过渡段,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 为什么说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第二, 为什么把霍金称为是生活的强者?这一问题是课文的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三至十二自然段, 精读体会, 先感受霍金命运的悲惨, 再着重感受他在悲惨命运中那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从而领悟他被称为“生活强者”的原因。第三, 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从而导出女记者的提问和霍金的回答, 并引导学生理解霍金的这段话和人们当时的表现。再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是一个过渡句。围绕这个过渡句,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第一, “像水滴那样”是指哪样?这一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来理解体会;第二, 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证明“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 什么事情都能做成”?这一话题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文章,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三个人物身上那种持之以恒、目标专一的滴水精神, 并且获得启示。实践证明, 用过渡段 (句) 辐射全篇, 串起板块, 整个教学就会一气呵成, 酣畅淋漓。

四、抓文脉, 遵循思路

文章都有一定的文脉。文脉是作者思路的轨迹, 都有必然的前后顺序贯通始终。有很多课文的教学, 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都必须遵循这条文脉, 才能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 并使教学步步深入, 推进有致。例如教学《生命的林子》一课, 这篇课文的文脉很清晰, 即“决意离去——引导点拨——决心留下——终成名僧”。遵循这一文脉, 教学可以这样设计:第一, 抓一个“去”字, 引导学生探究“决意离去”的原因。第二, 抓一个“留”字, 引导学生探究玄奘“决心留下”的原因。这一部分教学自然而然地追溯到方丈是怎样引导点拨玄奘的。第三, 抓一个“成”字, 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文, 谈谈玄奘“终成名僧”的原因以及从中受到的启示。再如教学《爱之链》, 这篇文章的文脉也很清晰,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理清这条“爱之链”是怎么被链接起来的;然后按照文脉的顺序, 先引导学生阅读“乔依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怎样帮助老妇人修车的”这一部分, 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女店主是个怎样的人”来学习“老妇人资助女店主”这一部分,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女店主关心安慰丈夫乔依”, 并理解女店主最后说的一句话的含义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样主线明朗、教学顺畅, 用孙双金老师的话来说, 那就是:“文路”“教路”“学路”三路齐行并进、和谐统一、如乘一舟。

五、抓感受, 以学定教

随着生成性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和感受。课堂教学也由原来的“以教定学”逐步走向“以学定教”。实践证明, 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来设计教学主线, 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架构方法。例如特级教师陈建先教学《郑成功》一课, 先让学生通读课文, 然后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学生谈到了“气愤、激动、痛快”等感受。接着教师便遵循学生的这些感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分别谈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在谈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揣摩品味, 感悟主旨, 体会感情。这就是以学定教、以学生的感受来设计教学流程的范例。再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围绕“的林冲”和“的洪教头”两个话题进行研读。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 如“谦虚的林冲”“机智的林冲”“心胸宽广的林冲”“勇敢的林冲”“武艺高强的林冲”“心胸狭窄的洪教头”“自不量力的洪教头”“自以为是的洪教头”“小肚鸡肠的洪教头”等, 而教师则围绕学生的回答作巧妙的引导点拨。正因为教师围绕着学生的感受来设计、展开教学, 从而使整个课堂变得灵动宽松、智慧多元。用高林生老师的话来说, 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发’自己所未‘发’”, “给学生提供了凭鱼跃、任鸟飞的广阔空间”。再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谈自己感受最深的, 最喜欢的或最感动的内容, 其实也是抓住学生的感受来动态设计教学主线的方法。

围绕主题抓住主线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后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结合典型事例说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

明确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重复旧的发展模式,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学难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具准备】

学案、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把儿时的家乡与现在的家乡做个比较,从变化中感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就;如何守护好家乡的明天,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重复旧的发展模式。加深学生对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的理解,总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老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

(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 “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过渡: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88页找出相关内容。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1)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加速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2)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利益,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政府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保、希望工程等改善民生的举措)(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①全面发展: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

②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③可持续发展: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区分三种发展要求的侧重方面)(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六个方面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各方面利益关系。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利用芭比娃娃的“增值利润”分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变的重要性,同时利用课本“中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说明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关键作用,突出创新的作用。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重要性: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要求:“一个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两个更多依靠——内需拉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中特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课堂总结

突出主线,立体发散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路 突出主线法 立体发散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千文有千面,教材中的文章体裁、结构、风格呈现不同的特点,学生的兴奋点、动情点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提问不宜太多太散,要拎准教学点,大胆删繁就简,使教学重点显露突出,目标集中。

一、突出主线法

一位教师是这样上《陌上桑》的:在朗读课文、翻译课文之后,她提了这么一些问题:①罗敷的身份、年龄?②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罗敷是个怎样的人?③书上怎样刻画她的美?④使君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问得都比较直白、平淡,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想,既然罗敷是个古代美女,肯定很受学生们欢迎,何不用“美女”作为一条线索来讲课文?

①导课,提问:“你喜欢美女吗,喜欢什么样的美女?”(这个问题很吊胃口,此环节重在激趣。)

②读美女故事。(介绍一下《汉乐府》,要求读得流利正确,过好朗读关,此一环节重在“读”字。)

③讲美女故事。(用现代文讲,涵盖翻译、口语训练等多种训练功能,此环节重在“讲”字。)

④议美女之美。(问题很开放,需要动脑子解决,此环节重在“议”字。)

⑤评如何表现美女之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等手法不都在里面?此环节重在“评”字。)

按这条线索上课,交流多了,活动多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到位了,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好。

二、立体发散法

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有一种开放意识,思维应辐射发散开去。树立大语文教学的观念,立足于课本,面向生活,向生活开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或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或巧借其他学科资源,或用形象化语言创设环境,驰骋万里,纵横古今,使课堂教学多维、立体呈现,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多层次和开放化。

我是这样上《送东阳马生序》的:

例如,疏通文义之后,我表扬了学生们预习很充分。课前偶尔听到一个学生说他翻译课文忙到昨晚十点多钟,当时是初三,学生即将迎接中考,学习任务很重。我关切地问他们:“读书苦不苦?这段时间过得还好吗?”

学生来劲了,有机会倒苦水了嘛。叽里呱啦说了一通之后,我马上打住,问:“你们读了本文之后,觉得作者宋濂青年时求学之路苦不苦?”学生齐答:“苦!”教师表示肯定,板书“苦”字。我接着问:“哪里见得宋濂求学之路十分艰苦呢?找到答案后,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看谁说得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因为有前面的这一问,学生感到被关心了,个个读得都很专心,古人读书的事和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了,感觉到书中的事就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大多数学生都讲得很出色。

我表扬他们用心读书,又问:“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这篇序是不是只向同乡黄生诉苦呢?”学生齐答:“不是。”我也表示同意,说:“刚才同学们讲故事的时候,不仅讲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之苦,更谈到了读书之乐。(板书‘乐)那同学们说出作者读书的快乐让大家分享一下。”这个问题书上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思考。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答得都不错。

教师接着点拨:“宋濂在这篇序里不光是叙述了求学之苦,更多的谈了读书之乐,看来,读书之苦与读书之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读书之苦转化为读书之乐的,作者又为什么能化苦为乐?”这个问题涉及到作者求学的态度,求学的动机目的,要动脑筋想的。学生各抒己见,十分活跃。

讨论完后,再联系当前的学习,请学生谈读后的体会。我说:“同学们,我们的新课即将上完,马上就要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了,可是目前同学们的精神状态还不够理想,看来,不少同学是被学习之‘苦压塌了。同学们,读了这篇《送东阳马生序》之后,你有什么启发?你准备在短短的两个月内怎样复习,怎样化复习之苦为复习之乐?”学生受古人勤学精神的鼓舞,个个面露兴奋之色,纷纷表达了一番自己的决心,然后,我再次趁热打铁,让学生读读背背,争取当堂背诵好第二段。

最后出示课外练笔:采访身边的人,请他们说说读书的苦乐,写成采访稿后投到校刊上去。

上面这个课例,凸现把生活作为文本、教师、学生交流的纽带,极大地缩短了学生认知课文的距离,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利于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

论“函数主线”教学 篇7

1“函数主线”概述

1.1“函数主线”概念界定

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函数是变化着的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函数思想多角度地链接起了高中数学课程的主体内容———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导数、解析几何等.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和集合对应的观点认识函数;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理解函数;以函数的思想方法统领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并把这种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函数主线”.

1.2“函数主线教学”的内涵

“函数主线教学”是一种以运动变化观点和集合对应观点统整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化教学策略.是教师自觉融入“学科结构”理论和“系统思维”方式,沟通数学各分支间实质性联系,使表现形式不同的数学内容被函数概念和函数思想统整为同一对象具有相同的数学规律,达到更高层次统一.是教学中适时挖掘函数主线的“生长点”和预留函数主线的“渗透点”,连贯实现教学目标,使知识脉络和思想方法在函数主线引领下有序、系统地发展,从而彰显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一般性.

2“函数主线”教学策略

“函数主线教学”强调的是一种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思维方式和习惯,教学建立在“函数主线”这一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的线索之上,更加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并赋予教师个性化理解,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预留未来学习的“渗透点”,在整体中把握局部,通过局部认识整体,连贯地实现教学目标.

2.1以史为鉴策略———函数的发展史

数学发展史浓缩了人类认识和研究数学的思维过程,纵观近300年函数概念的发展,数学家们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数学发展史中运动、变量与曲线的数学描述,催生了函数思想,函数是变化着的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函数概念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7次扩张[1],函数概念经历了“变量说”“对应说”“关系说”三个里程碑.因此,数学教学可以用函数思想充分地整合数学史中有关函数发展的内容与高中数学课程函数链接下的相关资源,进行文本的重组和整合,纵向梳理高中数学函数内容,横向串联函数链接起来的相关内容.

2.2整合知识策略———函数的结构性

函数主线是建立在天然的、非人为联系基础之上,数学中很多知识可用函数主线编织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随着对量、常量、变量以及变量与变量之间依赖关系逐层深入的认识建构并发展了函数概念,由生产生活的需要和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一些基本、重要的函数模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还有数列和三角函数特殊的函数模型.数列是一类自变量“等距离”地离散取值的函数,其实质是在每一个有序的位置上有唯一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三角函数的实质是任意角与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比)之间的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因为终边相同的角有无穷多个,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唯一确定,因此,角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横、纵坐标都是角的函数,这也反映了三角函数特有的性质———周期性.

函数应用渗透到数学很多分支,如方程、不等式、算法、线性规划以及概率统计中随机变量.方程f(x)=0的根就是函数f(x)的零点,不等式f(x)>0解集的端 点值是方 程f(x)=0的根.算法中循环结构是通过给循环变量赋值实现循环的,循环变量是运算次数的函数.线性规划问题中目标函数是二元函数,可行域是目标函数的定义域,最优化问题实质是目标函数 在可行域 内的最大 (小)值.随机变量的实质是对应,是随机试验的每个可能的结果ω都用一个实数X(ω)与之对应,这个对应就是随机变量.代数运算是研究函数的初等方法,导数是研究函数的分析方法.当函数被看作是数形结合的载体之一,又与解析几何、向量几何密切联系.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性质的研究中,是将曲线的方程转化为两个函数关系,通过研究其中一个函数的性质,再通过对称性来刻画出整个曲线的形状.总之,函数将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线性规划、算法、概率统计、导数、几何等内容整合在一起,整个中学数学体系就可围绕函数来展开.

2.3凸显思想策略———函数的思想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质认识,是从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在后继研究和实践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之后,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它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函数的思想方法是函数概念、性质、应用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况,更是弄清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要思想.函数主线是在函数概念、函数思想方法之后发展起来的更突出其线索作用的知识和思想主线,在各个知识板块中具有引领作用.函数主线的贯穿深化了函数思想,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式,运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在于揭示 问题的数 量关系和 本质特征,重在对问题中变量的动态研究,从运动变化、联系和发展角度打开思路,在运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中,加深对函数桥梁作用的理解.

3“函数主线”教学方法

在“函数主线”教学策略引领下,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改进,逐步提炼和概括了下面行之 有效的“函 数主线”教学 方法.

3.1同思维“批量学”

对数函数是函数的下位概念,研究函数的思维可以迁移到其下位概念的学习中.如“对数函数”问题链:

问题1在等式N=2b中,当N为已知量时,b怎样用N表示?

(b=log2N)

学生填写表格1.

问题2把N所取的数构成集合A,b所取的数构成集合B,对应法则f为对数运算.是不是从A到B的函数?

(是)

问题3在问题2对应法则下,集合A能否扩大?能扩大为什么数集?

(能扩大为正实数集)

问题4能扩大为实数集吗?为什么?

(不能,负数没有对数,不满足函数定义)

实际上b=log2N刻画了一种函数关系,函数定义域是正实数集,对应法则是以2为底的对数,对数运算还可以是以1/2,3等为底的对数,再推广,把自变量用x表示,因变量用y表示,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同样,学习其它具体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等,研究函数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到具体函数研究中,突出函数映射的本质.

3.2深挖掘“生长点”

“函数主线 教学”体现 知识的前 后联系———“瞻前顾后”,“瞻前”就是挖掘其在函数主线中的“生长点”,即从这个点出发能主动地与别的点相连,体现所学知识的背景和由来.如函数奇偶性的学习应纳入函数主线中函数性质的研究,函数奇偶性的本质是研究函数图形的对称性,只是其对称轴和对称中心位置比较特殊,因此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是如何刻画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课上让学生观察一 些直观上 具有对称 性的图像,追问学生得出的对称性的结论一定正确吗?“形缺数时难入微”,引导学生利用“数”来刻画对称性.

3.3常预留“渗透点”

“顾后”就是要挖 掘其在函 数主线中 的“渗透点”,即从另外的点出发能与这个点贯通,体现知识的发展和应用,为未来学习打下伏笔.如函数奇偶性为研究一般抽象函数对称性做了必要准备,关于直线x=a对称,关于点(a,0)中心对称等,甚至为研究椭圆的对称性提供了方法.还有对称性的经济效益,即通过准确、集中地研究函数的局部性质,根据对称性得出整体性质或整体变化趋势.虽然知识的发展、教材文 本呈现不 一定是“线 性序”,但注重“生长点”和“渗透点”就注重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整体中把握局部,使之成为学习的“线性序”.

3.4问题链“点点线”

知识的“生长点”和“渗透点”为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提供了思路,知道知识从哪里来,要带学生到哪里去,这样连点成线.如“任意角三角函数”问题链设计:

问题1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知识的生长点)

问题2怎样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重新定义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同化到函数概念)

问题3高中角的概念推 广到任意 角,将任意角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系为我们提供了代数化的可能,角终边上点的坐标有何意义?

问题4锐角三角函数是锐角集合与边的比值集合之间的对应,任意角三角函数应是哪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对应?

问题5以前学习的函数一般都是两个非空数集间的映射,任意角的集合如何变换到非空数集?

(角的集合同化到熟悉的非空数集)

问题6怎样设定圆的半径,使得角终边与圆的交点坐 标与到原 点距离比 值更简洁?

(设定圆的半径为1,可以把比值转化为角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

至此,构建了任意角的集合(实数集)到坐标(实数集)之间的映射,在函数主线线索下同化具体函数概念.

3.5要控制“明暗线”

“明线”揭示了学科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理解“明线”有助于学生在知识体系中把握每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科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应明确,并把下位概念同化到上位概念中去,明确目前的教学内容在主线中的位置,每个点是如何连成线的,方向明确,引领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如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下位概念,用数列的一般概念理解特殊数列的概念.“暗线”是指教师对未来教学有前卫的思考,在当下教学设计中合理打下伏笔,成为一条暗线,随着知识的积累,必然会从量变到质变,暗线转化为明线,成为一条清晰的主线.如在进行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时,可以对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进行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变形转化为直角坐标系内过两点直线的斜率,或渗透平均变化率,为今后学习导数———瞬时变化率埋下伏笔.

3.6无函数“想函数”

“见函数用函数”易,而“无函数之貌”却能发现和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难.函数主线的理解和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掌握函数概念的本质,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集合对应的观点发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并运用函数的性质求解模型.函数的性态研究包括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有界性、特殊点、特殊线、函数变化趋势、函数的凸凹性、函数的某种对称性等.变量是函数的基础,对变量的认识是相对的,变量并不都是“客观上在变化运动着的量”,而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待这个量的结果.如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这是用静态的观点看数列,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则数列可以看作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而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函数的解析式.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启发学生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数列,对照函数的定义、基本要素、表示方法和主要性质,在数列范畴中识别相应的概念,体会数列的函数本质.与此同时也要关注 两者的区 别———定义域的 限制,造成数列不同于函数之处,在处理数列问题时既利用共性,也关注个性.

3.7找思路“主线寻”

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何而来?通过“函数主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乏为一条有利途径.

如证明不等式除了运用比较法外,还可以用函数的方法证明.

一个方法是可以构造函数不等式左边 是等式右边 是根据函数f(x)=x2的凸凹性可得

另一个方法是可以确定主变元,构造二次函数,

根据函数f(a)的性质判断f(a)的符号,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

3.8慢理解“渐进性”

教学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首先学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要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应用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今后解决问题时能合理迁移.理解函数主线的核心要义需要一个漫长的内化和顺应的过程,教学时在最需要播种的地方撒上种子,最需要树立灯塔的地方立一个灯塔,引导学生前行,避免迷失方向.比如在进行函数奇偶性的教学时,学生从形的角度理解偶函数关于y轴对称时,此时出现了让学生理解抽象函数对称性的时机,即f(a+x)=f(a-x)关于直线x=a对称,这个知识点了解到这个程度即可,也就是让学生具备一个知识的生长点,不需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在后续的学习中再进一步渗透.

3.9重差异“要分层”

教学中渗透“函数主线”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和兴趣,尽可能给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创造认知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对“函数主线”观点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取决于 自己的认 识活动经 验和感悟.同时,“函数主线”形成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亲历数学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感悟、提炼、升华,从而逐步构建起学生自我理解的思想方法系统.

阅读要抓住情感主线 篇8

一、巧设悬念, 诱发感情。

悬念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心理。这种心理活动, 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情景;它是感情上的一个闸门, 这个闸门一旦被打开, 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浓厚的感情。教师在这种情感中进行教学, 就可使学生的感情达到美的升华。如一个老师教《再见了, 亲人) 一课, 开始, 他这样提问激起学生的悬念:全文写的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 但是在告别时, 送行的朝鲜人怎么一句话也没说?这符合事实吗?这一悬念, 给学生造成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 激起他们思考抒情散文的特点。接着, 教师因势利导:的确, 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送别场面, 双方都是要说话或做动作表示的。那么, 你们能否试试, 在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补上朝鲜人民送别时的语言或动作呢?这寥寥几句, 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约十分钟后, 让学生各抒己见, 此时此刻, 整个教室沉浸在中朝人民“说不尽的心里话, 诉不尽的思念情”的气氛中。

二、以情传情, 情感共鸣。

语文课是天然的感情教育课, 它对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想象、联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就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

以情传情的教学艺术, 能够把学生的感情“移”到教材中,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 共命运, 受感染, 达到情感共鸣。如:教《丰碑》, 先通过范读, 调动学生的感情。接着抓住军需处长的“倚靠”的动作, 镇定、安详的神态, 打动学生的心灵:“倚靠”说明军需处长牺牲前动作是那样的稳重, 面对着自己的牺牲无怨无悔;“神态镇定、安详”说明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对于死亡是十分坦然的, 他愿意为了他人, 为了革命牺牲自己......学生学到这里时, 都屏住了呼吸, 沉浸在悲壮的氛围之中, 英雄的丰碑移到了学生的心坎里, 那无悔的表白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那壮烈的牺牲场景通过想象展现在他们眼前。对这情景谁不动心?对英雄的表现谁不动情?情与理交融, 润物细无声。

三、感情朗读, 以达佳境。

谈主线型戏剧结构 篇9

迪伦马特的《罗慕路斯大帝》共有四幕,写了西罗马帝国在崩溃前一天皇帝罗慕路斯的经历。故事完全遵照“三一律”的要求,按时间顺序展开,人物也没有任何前史。在第一幕中,作者用了十多个场面交代出了戏剧情境:先是骑兵队长跑到皇帝的别墅通报前线日耳曼人入侵的消息,要求拜见皇帝却遭到拒绝;接着,罗慕路斯大帝上场,被告知财政大臣携款逃跑,而皇帝不以为然,最关心的却是自己养的母鸡;接着,内务部长又来报告前线消息,罗马帝国面临危机;希腊艺术商人上场, 罗慕路斯兴致勃勃地和他谈起拍卖帝国古董的事情;最后,皇后又来告知皇帝前线战况,要求他接见骑兵队长, 却遭到拒绝;东罗马皇帝来避难,打出维护正义、自由和拯救文化的旗号,而罗慕路斯仍是按兵不动;接着, 裤子工厂老板答应拯救帝国,条件是伊拉克娶公主为妻, 又遭到罗慕路斯拒绝;最后,骑兵队长终于见到皇帝, 而皇帝却拂袖而去。仅从开场情境设置而论,人物一个个渐次上场,在罗慕路斯和众人先后进行的谈话和争论中,情境中的各个要素也分别铺展开来。主动结束帝国的罗慕路斯和力图拯救帝国的其他人的各个要素也分别铺展开来。主动结束帝国的罗慕路斯和力图拯救帝国的其他人并没有发生正面的直接冲突,他们的关系是一种态度和情绪上的相互抵触,在彼此的反对中,对方都没有产生激烈的对抗。正是在这样一种人物关系中,情节不断向前推进。在后面几幕中,不断加进新的情境因素, 但人物关系的框架基本没有变化。最终,随着日耳曼人的逐步接近,罗慕路斯把罗马帝国拱手相让。在这出戏中, 迪伦马特几乎没有涉及舞台事件之外的其他因素,把“往事”的成分和人物关系的历史压缩到了最低限度。这种结构方式便是开放式结构。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等都是这种结构方式。

《贵妇还乡》的结构方式明显不同于《罗慕路斯大帝》。在《贵妇还乡》中,居伦城居民把复兴居伦的希望寄托到将要到来的贵妇克莱尔身上。克莱尔虽然答应了这个要求,却以弄死伊尔为条件,原因是发生在45年前的一件“前史”:当年克莱尔与伊尔相恋,怀孕后却遭到伊尔遗弃,又受到居伦城法院不公正的审判,被迫流落他乡,沦为妓女。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美国石油大王, 成了富翁。她此次回居伦的目的,便是利用金钱,假居伦人之手杀掉伊尔,以报当年之仇。在剧中,这段前史是在第一幕中分两次讲述出来的。第一次是在康拉德村的树林里,克莱尔和伊尔回忆起年轻时两人相恋的往事。 从这一段中,我们虽然略知前情,但二人究竟为什么分开, 还没有交代出来。在这一幕结尾时,又通过克莱尔的总管——当年居伦的法院院长之口,详细讲出了发生在45年前的那件事情。由此,该剧的情境因素便全部铺展开, 克莱尔来居伦的动机和目的也一目了然。在这种类型的剧作中,往往是通过一个现实事件把往事纳入到戏剧情境之中,使之作为情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推动人物关系的定性化。在戏剧中,这种类型的结构方式,一般称之为锁闭式结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易卜生的大多数剧作,都是这种结构类型。

以上两种结构类型的作品,虽然情境的时空范围有所不同、构成内容有异,但是情境运动的形态却是相同的:无论是按时空顺序渐次铺展(开放式),还是靠回顾把往事纳入现实(锁闭式),情境都是在开端形成的, 都蕴含着一个主要的悬念,情境沿着主悬念的指向朝前运动,构成了贯穿全剧的主线路,主悬念随着情境的运动不断延宕、加强,直到高潮部分解开。

这种结构类型的剧作在外在表现形态上大多具有相同之处:一般都有一个或者两个突出的主人公;如果情境中的人物关系是冲突型的,这种冲突往往是围绕着主人公集中展开,推向高潮。西方古典主义戏剧所遵循的 “三一律”,中国古典戏剧理论中的“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都包含在这种结构类型之中。

只有史诗性重大题材,才能容纳各种结构类型,形成千流汇海、万岭擎峰之势。

摘要:先有题材,而后有结构。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合成,如生命与躯体的合成一样。情节与人物是单线的,相对集中的,这种结构类型集中于主线路的运动形态。既然是“主线路”,也可以有副线,成为主线的从属。这是一种最传统的结构方式。

地理教学主线设计方法 篇10

一、以情境设计为主线:入境——明理——导行

叶圣陶说:“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 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 是驾驭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反复钻研教材, 充分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思维基础,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景去感染学生,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内驱力, 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案例一:《气象灾害——台风》教学主线设计

【入境】2007年9月20日, 第13号台风“韦帕”影响某市。市教育局紧急通知中小学放假一天, 同学们欢呼雀跃, 完全沉浸在不上课的快乐中, 丝毫没有感觉到台风“韦帕”会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要求同学们在感受“韦帕”的同时, 认真完成这份特殊的情境式作业: (1) 你了解什么是台风吗? (收集一些与台风相关的图景资料) (2) 台风来临前, 我们应该作哪些必要的准备? (3) 台风来临时, 你感受到它的威力了吗?请你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下来; (4) 尽量详细地描述台风“韦帕”影响的全过程; (5) 台风会产生哪些灾害?灾后人们做了哪些工作? (请你用数码相机抓拍1~2张照片)

【明理】上课时, 首先展示学生收集的“韦帕”台风卫星云图, 引导学生分析“韦帕”台风的形成原因、结构、天气特点等知识;接着展示学生收集的“西太平洋海域台风移动路径图”,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哪些地区受台风影响比较大, 并尝试解释原因;然后展示所学知识“北半球气旋示意图”, 引导学生解释在“韦帕”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最后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或抓拍到的台风袭击后的典型图片来了解台风的危害。

【导行】以“台风有利也有害”为辩题, 学生调查研究, 三天后举行辩论会。在辩论会上, 学生提出了许多台风有利的新观点: (1) 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地区带来的降水量, 往往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5%以上; (2) 一个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 可以带来近30亿吨的降水, 在炎热的夏季里可以缓解旱情; (3) 台风最大时速可达300千米, 能把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和水汽带到中纬度, 促进“水———热”交换, 使全球“海———气”系统保持热平衡; (4) 强风经过海面, 海水翻起巨浪, 把深层海水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使海水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间接为海洋鱼类提供了食物来源; (5) 台风蕴涵的能量是惊人的, 若能存储和利用, 不仅会缓解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的能源危机, 也能促进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和谐, 等等。

二、以问题设计为主线:设疑——质疑——解疑

俗话说:“疑是思之始, 学之由”。教学中教师设“疑”, 学生才有“解疑”之需。教师精心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学生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体现在“设疑”与“解疑”的结合中。

案例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主线设计

【设疑】学生观看“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的Flash动画, 在动画中, 寒流与暖流分别用蓝色与红色的箭头表示, 而其流动方向则用颜色的渐变来表示。Flash动画变静态为动态, 变抽象为直观, 使学生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设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有何规律?能否构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图?

【质疑】步骤一:动手绘制。由学生用红、蓝两色笔在导学学案上的“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图”上画出所有的洋流并写出其名称。步骤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图”, 学生发现主要差异有三:一是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中, 南半球中高纬度不存在与北半球相对应的洋流系统。经过分析, 学生发现是由于南半球陆地延伸的纬度不够高所致。二是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中, 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暖流性质, 而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性质。经过分析, 学生发现是由于受南极大陆的影响所致。三是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中, 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呈顺时针运动, 而同半球同纬度的北印度洋洋流呈冬逆夏顺运动。经过分析, 学生发现是由于南亚的季风环流所致。

【解疑】图文结合, 学生创造性地总结规律。

“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中主要洋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是与一个以赤道为分界的“8”、“0”的书写顺序方向是一致的。具体如下:一是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逆时针运动、南半球顺时针运动;洋流分布东寒 (数字4) 西暖 (数字2) 。二是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运动;洋流分布东暖 (数字5) 西寒 (数字7) 。三是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绕三大洋的西风漂流, 性质为寒流 (数字6) 。四是特殊分布海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冬季逆时针运动, 夏季顺时针运动。

三、以创新设计为主线: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理解、见解都是对事物或知识认识的程度。了解是指对事物或知识初步的认识;理解是对事物或知识深入的认识;见解是对事物或知识理解后发表自己有独到的主张。“了解”是学习的前提, 体现新课程基础性的特点;“理解”是学习的核心基础, 体现新课程思维性的要求;“见解”是学习的关键, 体现新课程创新性的目的。“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层层推进、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案例三:《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主线设计

【了解】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自己设计表格, 对比五种导向性工业的典型工业部门和区位要求。师生归纳总结如下:

【理解】读图4.3《鞍钢和宝钢的区位》, 要求学生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及变化情况, 并完成课本“活动”题。师生归纳总结如下:鞍钢主要区位因素是矿产资源丰富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 宝钢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区位因素变化是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等作用减弱, 市场、交通、劳动力素质 (科技) 等作用加强。

【见解】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三个游戏界面, 要求学生完成如下游戏内容: (1) 将服装厂、啤酒厂、造纸厂和钢铁厂在游戏图中相关位置进行试布局, 并进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综合效益的评估, 最后再点击最佳方案按钮, 检测自己的布局方案是否合适。 (2) 参照游戏图中的信息, 将钢铁厂、化工厂、自来水厂和食品厂拖放到图中适当位置, 看是否合适。 (3) 根据游戏中的文字提示和按钮指导, 学生可以以一个工厂决策者的身份, 尝试对电子厂和炼铝厂进行咨询对比, 然后作出两个工厂的布局方案选择。

四、以课题设计为主线:明题——践行——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学习不再完全是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 而是在亲身活动中体验的学习。学生只有体验干渴, 方知节水的必要;体验污染, 方知环保的必要;体验浪费, 方知节能的必要。学生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践行后的反思, 才能提升认识, 活用知识, 提高能力。

案例四:《太仓本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远景的规划》教学主线设计

【明题】课堂分组探究。探究课题可分两个子课题:一是“调查本地农业的发展现状”;二是“对本地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进行研究”。

【践行】课余时间活动。子课题一:学生走访农林局, 获得农业结构变化、农业退水污染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学生走访本村和询问家人, 获得农业收支变化、农作物单产和质量变化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子课题二:学生可以通过资料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网络查询法等获得影响太仓本地农业发展的气候、地形、水源、市场、交通等主要区位因素的数据资料。

【反思】课堂交流汇报。子课题一活动成果: (1) 太仓本地种植业占主导地位, 农作物以水稻、冬小麦、棉花、冬油菜的比重最大,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2.08%。 (2) 太仓本地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一方面导致农业成本上升, 纯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 农产品质量急剧下降。 (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 太仓本地蔬菜类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子课题二活动成果: (1) 太仓本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平均气温16.7℃左右, 年降水量1064毫米左右, 日照约1975小时, 无霜期226天。从降水条件考虑, 种棉花不如北方;从光照条件考虑, 种小麦不如北方;从水热条件考虑, 种水稻不如南方。换句话说, 发展生态农业在气候上是不错的。 (2) 太仓本地位于长江三角洲, 河湖纵横, 耕地破碎, 不利大规模机械化发展;但地形以平原为主, 地势低洼, 积水成塘, 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3) 太仓本地是上海的“后花园”, 水陆交通便利, 农业观光旅游市场广阔, 绿色蔬菜市场广阔, 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抓住改革创新主线 篇11

今年从创业板到主板,看准了行情,并且收益不菲的好心情不说,只说“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坏心情。最近常常听到“没想到”和“悔不该”的说法,就是这种坏心情的体现。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一、二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创业板由于符合宏观调控方向却走出了一波牛市行情,成了一大亮点。主板则连续下挫,以致到六月份跌破“解放底”,创出4年来的新低1849点,可谓惊心动魄!对于创业板的牛市行情,普通投资者大多属于跟风,心里没有底,也想不了那么远。比如大明星中青宝(300052),今年四月最低才5.04元,可是到了9月10日最高竟达50.29元(前复权价),涨了10倍多!然而,跟风者很难在它身上赚大钱。要么不敢买,要么买的少,或者卖的早。因为很少有人能想到它会在短短4个月创造翻10倍的奇迹。还有那些飞涨的网络信息、文化传媒等股票,也有类似的情况。对于主板,有股票的人着急,没想到会连续下调,更没有想到六月份跌幅会那么大,犹如下地狱一般。这两种情况回想起来,心情能好吗?

并非强者恒强,弱者总弱,在一定条件下,强弱是会互相转换的。由于新一届领导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没有采取“增加赤字,放松货币”的老办法,而是坚持宏观调控政策,沉着应对,精准发力,中国经济八月出现了好转,于是周期股受到了资金的关注。上海自贸区获批,给长期低迷的主板市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上海自贸区板块拔地而起,连续涨停,蔚为壮观,而且有示范带动效应,令人感慨不已,没想到这项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股市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总会给人新的机会,不像李后主失去江山,只有做梦,写诗,被毒死。过去没有做好,留有遗憾、悔恨不要紧,总结了经验教训,再寻找新的获利机会。今年投资者有那么多“没想到”和“悔不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新一届领导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开放新政一时还吃不透,对经济发展心里没底。经过大半年的实践和磨合,投资者看到了新一届领导人改革开放的决心、勇气、稳增长的底线、把控大局的能力和实施新政的成效。所以,8月以来主流资金敢于做多,尤其到了9月,便在主板展开了突破性的上涨行情。李克强总理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上讲:“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而上演精彩的动力就是改革创新,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对股市来说,自身也会迎来制度改革创新,如优先股的推出。鉴于此,对这波行情,最重要的是抓住改革创新这条主线,抓住各类主题投资的大机会,精选个股,敢于做多。

把握思维主线 培养实验能力 篇12

一、目的

目的是想追求的目标、想达到的境地。目的是旗帜, 目的是方向, 目的不明, 南辕北辙。因此, 实验的首要问题是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自变量明确、具体、可操作是实验目的呈现的特点。初中生物教材 (人教版) 中的十个验证性实验, 体现了编者对实验学习的最基本要求, 目的直观、明了, 实验的标题就是实验的目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由于学习资源的时空差异, 实验设计的个性化要求, 实验目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或隐或现, 需要根据实验目的的构成特点选择、提炼。

二、原理

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科学原理是以大量实践为基础的, 故其正确性为实践所检验与确定。目的和原理的关系是:目的支配原理, 原理服务目的。如果目的是实验的旗帜, 原理就是实验的灵魂, 是它牵引着实验的车轮走向终点。任何科学实验必须遵循最基本的规律才能实现目的。

三、方法

简单地说, 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程序。实验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完成, 确定实验程序是实验的核心问题。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原理基础之上的, 方法和原理之间的关系是:原理孕育方法, 方法体现原理。因此, 实验方法就是在实验目的的统领下落实实验原理的程序。

1.材料用具

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实验程序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材料用具。材料用具不仅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而且是指引着实验原理落实的步骤, 昭示着实验结果呈现的形式, 是试验方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重视材料用具的学习, 忽略他们与实验原理、方案及步骤、实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是学生实验思维难以深入的重要原因。教学中不仅应明确树立材料用具意识, 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材料用具的方法。感觉材料用具繁杂, 无处下手是学习的第一个障碍, 这表明学生缺乏实验的最基本思维。分组的方法是学习材料用具的基本方法, 很多实验仪器是以仪器组的形式出现的, 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既体现了仪器之间的基本联系, 同时也预示了实验方案的基本组成, 如装片制作、化学反应、加热等。其次, 要力求探寻材料用具之间的整体联系, 这是能否完整建立实验思维的关键, 而关键是实验试剂的作用, 这是材料用具的核心。第三, 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 应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在一定的目的、原理指导下, 自主确立实验的材料用具, 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转换提升思维水平。

2.实验的方案和步骤

实验方案是落实实验步骤的计划。在中学生物学实验中, 实验方案通常包括生物材料的选择、处理和观察三个部分。实验步骤即实验操作的程序, 是实验方案的具体化。毫无疑问, 实验方案的确立和实验步骤的落实是试验方法的主题部分, 不仅要求明确实验原理和材料用具, 同时也要求实验者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 但就实验步骤设计的是思维过程而言, 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 这就是对照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构建。

对照本质上是堵塞实验设计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使实验科学化的过程, 因而实验必有对照。有些与已知标准进行对照的实验可不设计对照组, 但并不表示不需要对照。对照的核心是处理三个边的关系, 关键是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三个变量指自变量 (操作变量) 、因变量 (反应变量) 和无关变量 (干扰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目的要求的对实验材料进行处理的因素, 其代表的组是实验组, 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用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分别处理过氧化氢溶液的两个组均为实验组, 实验组之间的对照为相互对照。无关变量是实验目的不要求研究的因素, 但可能对实验因变量造成影响。对照一方面要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 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要求各实验组的pH值适宜且相同;另一方面要证明施加的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因变量无影响, 这就是条件对照, 无关变量处理的组为对照组。空白对照指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因变量是自变量引起的必然或预期结果, 是实验观察、测量的对象。需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因变量必须要求可感、可测, 这就是实验结果的构建问题。学生常见的错误有两种, 一是将实验结果的最后一步表述为“观察现象”、“测量结果”等, 而没有具体指出观察、测量的目标, 这是不明确因变量的表现。二是忽视了因变量可感、可测的特点, 确立的因变量不合理甚至错误。

四、结论

上一篇: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下一篇:新时期软环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