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精选8篇)
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篇1
【设计意图】
“春天里来百花香,啷哩个啷哩个啷哩个啷……”孩子们唱着歌儿走进春天,看百花盛开,赏蝴蝶飞舞。“看,许多黄黄的小蝴蝶,真漂亮!”“对,那边、那边,还有好多呀。”“哇,花园里还有好多呢!”“我知道,那是蝴蝶在传花粉呢!”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体味着他们赏美、爱美的情绪情感,我在美工区增添了过滤纸、棉签、彩色墨水等材料,让孩子们来折一折、玩一玩、画一画。在创意染纸活动中,大胆表达心中的感受,激发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活动目标】
1、感受春季景物的变化,欣赏蝴蝶的色彩美和图案美。
2、学习用对折后画点和线的装饰方法进行染纸活动,感知颜色的丰富多变。
3、体验玩色活动带来的乐趣。
重点:掌握染纸的基本技能。
难点:能变换方法染出不同的图案。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花园里百花齐放、蝴蝶飞舞的图片、轻音乐一首。
2、小花园的背景图一张。
3、过滤纸制作的蝴蝶范例,彩色墨水,湿抹布,棉签和调色盘。
4、蝴蝶形状的过滤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激发兴趣。
“春天到了,春姑娘来到花园里,叫醒了小草弟弟、花儿妹妹,还叫醒了谁?
“你最喜欢哪只蝴蝶?为什么?”
学说词汇:五颜六色。
二、出示范例,学习染纸技能。
1、介绍染纸的材料
“看,这只蝴蝶漂亮吗?”
“小朋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它变得漂亮些?”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新的装饰方法,用彩色墨水在过滤纸上染色。”
2、教师示范操作
“瞧!棉签和彩色墨水也来帮忙了”(过滤纸很神奇,它能吸水呢?)
“这只蝴蝶身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对称)
“怎样才能染出对称的花纹?”
3、教师小结
“我们先将蝴蝶形状的`过滤纸对折,然后用棉签蘸上彩色墨水在翅膀上画点或线,打开后就能染出对称的图案,一只美丽的蝴蝶就完成了。”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交代要求
每个幼儿拿一张蝴蝶形状的过滤纸,棉签用完后还放回调色盘内,不要将颜色混起来。
2、巡回指导
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案进行印染;注意卫生,手上有了颜料要用湿抹布擦干净;染好后,轻轻打开,再把蝴蝶送到小花园里。
四、作品展示,结束活动。
1、幼儿相互欣赏,评价作品。
2、以“春姑娘”的口吻说:花园里的蝴蝶真美呀!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让我们听着音乐学蝴蝶飞出去玩吧。
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篇2
一、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
1.政策执行力度不高, 资源分布不均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教师群体的组成部分, 既有共性, 又有其特殊性。乡村教师, 顾名思义, 其所在学校地处乡村, 而乡村和城市相比在资源、师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足。福建永福菁华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现在乡村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 存在结构性缺失的情况, 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比较缺乏, 教师的课务量普遍较重, 这些也是当前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
北师大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则从政策执行与编制分布的视角来谈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他认为乡村教师之所以面临一定的困境是和国家相关政策缺失或不健全有密切的关系的。他指出, 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博弈, 在某种程度是导致乡村教师出现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2009年,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简称“中央编办”) 出台了一项规定, 要求城乡教师的编制要一致。2012年国务院也提出要合理配置教师编制, 实现城乡教师一致。但由于这些规定并不具有强制性, 执行力度不大, 再加上后来国家政策发生的一些变化, 乡村教师编制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 国家又提出“编制在一定时间内不再增加”, 这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难度有所增加。袁教授认为, 乡村教师问题的解决关键不在于编制总量的增加, 而是要在维持编制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 如何引入退出机制, 保证合理发展。
此外, 北师大教育学部张莉莉教授认为, 袁教授的意见非常中肯。现在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很多, 由于各乡村学校学生人数不等, 人数较少的学校就会面临整合、倒闭的风险, 再加上教师资源严重分布不均, 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 更多的孩子选择在城市学校就学, 乡村学校便逐渐衰败。乡村教师也受到城市学校教师的排挤, 尤其是新的乡村教师不熟悉工作, 教学工作之外的杂事较多, 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与不支持, 这让他们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学校得以更好管理的保障。北师大博士研究生孔祥渊结合山东南部某乡镇学校教师的教学和生活情况, 作了题为《乡村教师“混日子”:现状及原因》的发言, 以此说明乡村教师存在的困境。他指出, 当地教师的上班生活既充实又悠闲, 他们的充实并不是忙于教学任务, 而是在于与教学无关的其他工作;课堂生活既安静又热闹, 有的教师上课就会让学生自习, 有的则会要求学生讨论, 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多。这些教师大多是学校的副科教师, 教学任务相对轻松。
然而, 正是这样的工作环境, 导致一些教师在评上一定的职称后就会申请调到副科教师的岗位上, 追求轻松, 这无疑会增长教师的懈怠情绪, 产生消极的“示范”作用。这种消极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对制度的选择性遵从。教师只会选择遵守部分制度, 对学校规定的不是非常严格的制度会选择视而不见。第二, 重形式、轻内容。对学校的规定和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些教师往往忽视内容, 走向形式化, 忽略对实际内容的把握。
针对其背后原因, 孔博士从个体、制度和实际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就个体而言, 教师要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为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进行处罚;就制度而言, 制度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 人情大于制度;就实际操作而言, 学校对教师的惩罚缺乏公正性, 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因此, 孔博士认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当地乡村教师存在一定的困境, 而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制度。正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不完善, 落实力度不强, 使得一些乡村教师“混日子”, 出现懈怠情况, 所以说学校管理制度的改变是缓解乡村教师困境、改善乡村教师状况的最为关键性的内容。
3.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观念落后
大多数的乡村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教育, 或许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 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进入教师岗位后, 也很难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清晰、明确的职业定位。北师大硕士生王利利以自己在河南与湖南某中学的经历, 向我们展示了乡村教师面临的种种困境。她说她所接触到的河南省的乡村教师大多数是一些新入职的特岗或招教的年轻农村女教师。通过与这些乡村教师的访谈, 她指出, 学生不好管、家长不重视、职称不好评和教学技能、人际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是乡村教师普遍会遇到的难题。而且, 这些教师并非一开始就是自愿做教师的, 只是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了教师行业。她所接触的另一类乡村教师是湖南省某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 他们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 面临的困境则是整体上观念较为落后, 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虽然某一地区的乡村教师困境并不能代表其他地区或者全国范围的情况, 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乡村教师在自身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面临的难题。
二、乡村教师困境的归因分析
1.二元体制的社会结构
城乡二元体制由来已久, 乡村与城市相比, 不管在师资还是其他教育资源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北师大教学学部康永久教授认为, 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并非乡村教师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 这反映出城乡二元体制对立的问题。在城市未充分发展之前, 乡村和城市的对立还没有如此强烈, 农民还是很受尊敬的。而今, 虽然城乡之间的沟通不断增强, 但二者的对立依旧是存在的。目前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 社会整合还在继续, 困境本身的出现正表明了国家正在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乡村成为问题并不意味着乡村的弱势, 而是在以城市为中心整合中国社会观念下的一种虚高状态, 这表明城市的影响力超过农村, 因此即使花借读费, 很多家长还是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带离农村, 进城上学。在这一过程中, 乡村教师就可能会面临被城市化淘汰的危机, 乡村家庭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因此,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乡村和乡村教师的地位, 合理整合社会结构。
2.教师群体自我认同的缺失
教师的自我认同, 是指教师内心对所从事职业价值观的认同, 以及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动力和支撑。围绕教师群体认同, 张教授提出了“如何看待乡村教师群体”这一问题, 引起在座者的广泛思考。她认为, 乡村教师有三种来源:一是来自中师的毕业生, 二是乡村的代课教师, 三是年轻的流动教师, 如特岗和招教等。从历年来国家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中, 她认为乡村教师从只讲奉献变得更加多元化发展, 他们也有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乡村教师“混日子”只是一种无力感, 是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的一种无奈。乡村教师承载着农村变革中的经济、政治的变化, 经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并不是闭塞的, 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 有自己的想法, 也渴望新知识, 只是他们面临着基层关系的束缚, 无力发声, 使得这一群体自我认同感被削弱。因此, 她指出, 应该让乡村教师积极发声, 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培训, 增加对他们的投入, 更多地关注他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自己的地位是受到重视的。
3.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
环境能影响人, 也能改变人。现在社会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让人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更为便捷, 客观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袁教授总结道, 乡村生活相对安逸, 环境更为清雅, 缺少城市高压环境带来的紧迫感, 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由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漏洞, 教师发展动力稍显不足, 容易产生倦怠和“得过且过”的心理, 再加上地方领导业绩观的影响, 使得当地政府过度关注城市教师, 而忽视了乡村学生和乡村教师的发展。这些都是让乡村教师面临较大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乡村教师的出路
乡村教师面临种种困境, 那么他们该如何应对?袁桂林教授指出, 国家提出的增加教育补助、“集中连片”发展的政策为乡村教师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且, 他指出, 现在很多新教师会到农村接受锻炼, 这种教师轮岗制度, 使很多新教师必须到乡村教学, 会给乡村地区带来新的活力。为此, 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城乡教师的互相流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乡一体化无歧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学生也指出, 我们要重新审视免费师范生政策, 合理配置资源, 如地方二本院校可以培养专科类的师范生, 专门针对农村地区。
针对教师工资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乡村教师没有追求是因为工资水平跟社会地位较低, 应适当调高乡村教师的工资, 或许可以和大学教师持平。这一大胆设想引发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有的说, 从中国的现状来考虑, 要想达到理想的状态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越是偏远地区, 教师的工资越高, 这跟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投入有关。台湾地区明确规定, 地方教育投入应高于中央投入。有的说, 在分析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时, 要从教师培训、社会定位、职业规划等角度着手解决, 不应单单地看其工资水平。也有的说, 要用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 在市场经济社会下, 收入不平等是合理的, 而如何把握收入差距的问题, 则需要国家从长计议, 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此外, 北师大博士生房小捷认为, 城乡发展的对立, 是很多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目前政府拨款已不能完全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问题, 需要引入非市场因素的作用, 非市场因素包括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等。而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在于提高教师工资, 还应包括解决其家庭问题。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的初期, 可以适当提高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 这不是为了排斥他们, 而是为了保护农村, 保护农村业已存在的管理机构和价值认同, 以此来促进乡村结构的缓慢变化。同时, 康永久教授也指出, 二元体制与城乡分离是没有因果关联的, 而农村地位下降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影响。现在用城市击垮农村, 强行把农村拉入现代化进程中有待商榷。中国资源分布不均, 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 袁教授指出,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 这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还有的说, 虽然国家在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上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免费师范生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的实际作用, 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才可以看出来, 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乡村教师的情感激励, 但如何做到情感激励, 怎样保持情感激励, 以及学校领导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应该给予关注。
最后, 张莉莉教授指出, 农村有农村的好处, 如果农村生态恢复好, 基础设施规划好, 的确是个生活的好地方, 相信很多教师也会去农村教书与生活。同时她也指出, 这项工程不能仅靠政府的力量, 需要社会力量的加入, 不仅公共设施要及时跟进, 还要更新人的观念,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四、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不管是乡村教师, 还是打工子弟学校教师, 他们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困境,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打工子弟学校和乡村学校有着较深的渊源。农村学生随父母进城, 大部分都是进入打工子弟学校, 但如果他们待在农村, 则会成为乡村学校的学生。因此, 我们可以说乡村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面对的生源差不多都是农村学生, 这些学校的教师也会面临和乡村教师相似的困境。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卫宏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打工子弟的调查研究, 作了专题发言。
他指出, 打工子弟教师和乡村教师存在着相似之处。由于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 乡村教师的困境和职业发展也适用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情况。打工子弟学校是因为过大的城乡差距和过多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以及政府在教育政策中的“不作为”中出现的一种社会问题。关注乡村教师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 从侧面要求我们要关注这些学生, 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受教育问题。
据调查显示, 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数量为3 000—4 000人, 上海地区为5 200人, 广东地区达到4.8万人。根据学校和学生数量, 估计全国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数量达到10万人左右。这些打工子弟学校主要依赖学费, 以盈利为目的, 而盈利的主要途径就是降低办学投入, 压低教师工资。据调查, 打工子弟学校的学费为每月500元, 平均每年大约5 000元。2010年, 教师的月工资为1 361元, 2012年为1 871.6元, 2014年为2 200—2 600元, 属于较低水平。而教师的工作量, 按2010年的计算, 每周为24—25节课, 平均每天工作时间9.79小时。这些教师面临低收入、高负荷的状态, 而且与校长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 没有什么保障, 以致催生出一些怪现象:低收入, 高盈利;穷学校, 阔校长;补课, 教师靠补课增加收入;学校转卖频繁, 教师没有归属感等。
针对这一情况, 袁桂林教授指出, 打工子弟学校问题是国家“两为主”原则及其落实产生的问题。“两为主”是指以公办学校为主,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多次提出要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 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指出义务阶段的学生免费入学, 终止借读费。但这一政策一直无法得到合理落实。公立学校给出的理由是资源不够、班级空间不足, 或是当地财政拨款未到, 占用城市资源。人们对“两为主”政策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以公办学校为主”理解成民办学校也要接受, 公办学校接受50%以上就是“为主”, 把政策的定性理解为定量, 从而曲解国家的政策。
语文综合性活动教案 篇3
【设计目的】
生活大看台,处处是语文。语文课程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语文教育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语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一方面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实生活,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进程,实行开放教学,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气与活力。本着以上原则和教育思想,笔者设计了这份综合性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以泪为线索,将相关的故事、歌曲、诗文联系起来,运用听、说、读、写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探讨;从而更深刻地挖掘泪的人生意蕴。并通过此次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截取电视剧《红楼梦》中《枉凝眉》片段,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带入情景中。歌曲完毕后只保留音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在音乐中教师讲述宝黛爱情中木石之盟这段故事。
二、实践活动
(1)请学生讲述与泪有关的故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其思路;故事可以来自自己亲身的经历或者所见所闻。)
(2)请写出含有“泪”字的成语。
泪流满面 泪如泉涌 泪如雨下 泪眼汪汪(在学生回答后,可用幻灯片显示答案。也可根据课堂时间作进一步的工作:可用这些词语分别来造句,或者写一段话将这些词语全部或部分涵盖其中。)
(3)请找出含有“泪”字的诗文。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下列句子。
①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唐代李商隐《锦瑟》)
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杜甫《蜀相》)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李商隐《无题》)
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宋代苏轼《水龙吟》)
⑦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北周庾信《寄王琳》)
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贾岛《题诗后》)
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10}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代李开先《宝剑记》)
{1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2}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明代夏完淳《别云间》)
{1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三、探讨“泪”字的丰富意蕴
简简单单一个泪字,却蕴涵无穷的意蕴。泪为国家为人民而流,那是爱国爱民的泪,伟大的泪。泪为自己流,那是真实的泪,小我的泪。无论何种泪,只要它真切,入情入理,我们就愿意走进这闪闪泪光中,愿意同他们同哭同笑,同悲同乐。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品味这无垠的泪光世界。(以实践活动中诗文里典型句子为例,剖析“泪”字的情感意蕴。)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杜甫《蜀相》)
此诗中所谓“英雄”,诸葛孔明是,杜子美更是。流着泪的不仅仅是孔明,还有杜甫。那湿透衣襟的泪光不正是对英雄的怀念和赞美吗?诸葛亮功败垂成,抱憾而终。此时的杜甫目睹着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在颠沛流离中缅怀着英雄,渴盼着能有诸葛先生那般的英雄安邦定国,救民于水火中。这样的泪满襟如何不让我们感动流涕呢?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李商隐《无题》)
前句绵绵情意,到死方休;后句滴滴沉沉,有生难已。为谁流泪到天明?为谁成灰在所不惜?点点蜡泪,痴情苦意;惊天地,泣鬼神。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宋代柳咏《雨霖铃》)
“执手”写其柔情蜜意,依依难舍;“泪眼”写其悲清苦意,欲哭不能。“执手相看泪眼”,以白描的手法,极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幅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这泪正是两个痴情的灵魂的写照。
说明:诗文中含有泪字的句子很多,在这里我们只分析了三处。希望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对这个课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迁移训练
泪或是悲伤情感的流露,或是快乐情绪的表达。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你的“悲伤的泪”和“高兴的泪”分别用两段不同的话写出来,力争写得有文采而动人。(文段里必须有泪字,要看得出是悲伤还是高兴。在学生写好后可选出优秀的文段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五、结束语
播放歌曲《鲁冰花》。“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闪闪的泪光鲁冰花。”一滴泪珠,就是浪花一朵。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在大千世界里去体味泪的含义;让我们在歌、诗、词、曲中寻觅泪的踪迹,品鉴它无穷的意蕴和独特的魅力。
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方案 篇4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学校决定举行全校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现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促进教师加强学习,钻研教材,领悟新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及高考考纲,规范教师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 组
长:马登荣 副组长:兰晓宝
成员:赵伟伟、李强、李玲、马丽娜、李玉庆
2、工作小组:
各班班主任及数学老师
三、参赛对象:学校全体科任教师。
四、活动时间:2018年6月1日至7月1日。
五、参评教案要求
(一)合格教案要求:
1、全期教案;
2、教案课时数充足(书写教案要标注课时数);
3、教案各环节齐全(课题、目标、重难点、教法与教具、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等不得缺项);
4、教学过程科学有效,容量适中;
5、书写规范,教案装订整齐。
(二)优秀教案评选要求:(在合格教案基础上,优秀教案应具备如下要求:)
项目
序号
指 标
满分
得分
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5 重点、难点、要点阐述清楚、详略得当,知识点安排有系统性 10
教学模式设计 3 教材分析透彻,能根据每一章节特点设计教学模式 10
教学内容准确无误,教学过程完整严密,各教学环节安排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科学 10 教学方法设计巧妙,新颖独特,注重启发性和研究性,师生互动性强 10 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有层次的问题、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 10 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设计运用,能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科特点,合理选择教具、实验、多媒体等适当的教学手段辅导教学 5 有板书安排,有上课提问的设置,有与学生互动设计,有辅导、答疑的问题与难点 5
创新
特点 9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根据个人差异,写出有个性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教案 5 有教后记 5
其他 12 教案完整、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10
教案字迹工整、文字简练、格式合理、图式规范 5
总分
六、工作安排
1、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海原县教学常规“合格教案、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2、第二阶段模拟演习阶段。
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参照“合格教案”及“优秀教案”评价标准书写教案。
3、第三阶段初评阶段。
各备课组对本期以来教师书写教案进行初评。初评分一、二、三等排队(一等占20%,二等占30%,三等占50%),选送评为一等的教师的教案到本学科教研组参评。
4、第四阶段复评阶段。
各教研组评出本组优秀教案一、二、三等奖,并将一、二等奖获奖教案报学校参评。同时组织本组全体教师对获奖教案进行学习研讨。
5、第五阶段总结评比阶段。
学校领导小组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选送的教案进行评比。评出优秀教案一、二、三等奖。对获奖教师颁发证书、发放奖金。
6、第六阶段学习推介阶段。
将获学校教案评比一、二、三等奖的教案集中向全校师生展示,供全校教师参观学习。
红圈小学
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篇5
节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9月10日是我们中国的教师节。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关心关爱老师的情感。
3.发展幼儿的大胆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早已学会儿歌《老师本领大》。
2.多张老师平时教学活动和生活
活动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录音《生日快乐》。
3.每人一个小盘子,各色皱纹纸一小块。幼儿园教师节教案
三、活动过程:
1。用儿歌《老师本领大》引出主题。
以前我们学了一首儿歌,名字叫《老师本领大》,我们一起说一边。
老师本领大
老师老师本领大,会折纸,会画画,唱歌跳舞顶刮刮,我们大家都爱她。
2.说一说你身边最熟悉的老师,长的什么样。
我们班有几位老师?谁能说一说咱们中三班的老师都长的什么样?
3.看幻灯片,了解老师的劳动。
看看老师们每天都在干什么呢?老师们每天工作都很辛苦。幼儿园教师节教案
4.让幼儿说说怎么尊重老师的劳动,怎么关心老师。
吃饭的时候不浪费粮食,活动的时候听老师的话等等。
5.讲解教师节的日期和第一个教师节是1985年。
我们中国为了宣扬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特意确立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是我们教师的第一个节日,教师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6.做长寿面,庆祝教师节。
我们全中国的教师都很高兴,9月10 日这一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老师过节了,我们也庆祝庆祝好不好?一般过生日、过节都吃什么?我们就做一碗长寿面送给在座的老师们好不好?咱们再在面里加上果汁蔬菜汁,使长寿面更有营养,让咱们的老师们吃了以后身体棒棒的。
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篇6
文
幼儿园大班绘画活动:我们来锻炼 活动名称:绘画:我们来锻炼
活动目标:
1、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所喜欢或参加过的运动项目。
2、借助图片和人物动作的表演,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不同人物的动态。
3、体验将美术作品编成小故事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
幼儿晨练录象、体育项目图片(正面和侧面形态)、黑色勾线笔、绘画纸人手一份,油画棒若干。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看录象,并进行自由讨论。
教师:你看到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在做哪些运动?
2、观察运动图片,感知人物的动态。
----教师: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运动?他的四肢是怎样的?
----请个别幼儿上来模仿图片中的运动,做一个身体动作给大家看(正面或侧面的形象),引导幼儿观察四肢的姿态。
----教师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描绘出小朋友锻炼的身姿。
3、幼儿尝试画出自己所喜爱或参加过的运动项目,教师巡视。
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画出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和同伴一起参加运动的情景。
4、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讲述运动场上,小朋友积极参与运动锻炼身体的情景。
观看录像有点吵闹,所以我在放录像之前提了要求。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看,去寻找。
活动反思:
在美术活动的讲评时,我尝试改变策略,让评价活动不再以老师为主角,而是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用信任的眼光尊重他们的看法,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变换采用幼儿个体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以及师生间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通过这些积极互动的方法,鼓励他们在美术作品中大胆的展开想象,自由的展现自我,释放出各自的与众不同,在欣赏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快乐中,激发幼儿和老师、和同伴之间的共同交流与分享,在轻松、友善、鼓励、肯定的氛围中,互相学习,相互发现,在共享成功的喜悦中共同成长。
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篇7
研究者观察到的包饺子活动是在该幼儿园独立设置的炊事室里进行的。这个炊事室平时是由一位教师专门负责, 每个班级轮流使用。研究者在完整观察了包饺子活动之后, 对执教教师展开了深入的访谈, 访谈内容涉及该活动的设计意图、经验准备、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评价, 从而对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包饺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日本教育家岸井勇雄认为:“指导是重视对方的主体性, 是以谋求培育对方主体性为中心, 支持帮助对方, 使其能够从自身出发朝更好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 教师的有效指导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第一, 尊重幼儿兴趣;第二, 对幼儿有所帮助。研究者按照活动的过程, 撷取教师有效指导的部分, 并做深入分析。
(一) 准确把握幼儿前期经验
包饺子活动需要幼儿前期经验的积累, 比如放多少馅才合适, 怎么捏紧饺皮, 什么时候饺子才算熟。这些经验对于幼儿来说并非易事, 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教师如果忽视了幼儿的前期经验, 就会导致活动设计脱离幼儿实际, 进而导致活动不能帮助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从对执教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 在包饺子活动开展之前, 教师已经在区域中投放了橡皮泥, 鼓励幼儿用橡皮泥捏饺子。橡皮泥的可塑性很强, 幼儿可以将橡皮泥压平制成饺皮、将橡皮泥搓圆当成饺馅。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会根据饺皮搓出大小适宜的饺馅, 尝试着将饺皮捏住不漏馅, 同时也能让饺子饱满站得住, 不会太瘪。在这个过程中, 小手的力量、手眼协调性得到了锻炼, 对于多大的面皮用多少馅料也获得了初步感知。此外, 在正式进炊事室包饺子之前, 教师也在班级内的活动区组织过诸如煎蛋饼、做面条、制元宵一类的炊事活动, 幼儿了解了厨房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也掌握了一些炊事技巧。
为了进一步发挥包饺子活动的价值, 教师做了前期经验调查, 了解幼儿挑食偏食情况以及家庭中包饺子的频率。因此, 教师刻意准备了胡萝卜、芹菜、木耳这几种幼儿平日里不大喜欢的馅料, 在活动中去鼓励那些平时挑食的幼儿每样馅都要放。同时, 教师在活动中也会关注那些平时家里很少包饺子的幼儿, 由于他们的经验相对较少, 在关键技能的习得上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多次示范。
(二) 少说教, 鼓励幼儿多动手
包饺子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活动, 需要幼儿习得“对折”“捏紧”等关键技能。在刚刚进入炊事室时, 幼儿看到面前整齐摆放的饺馅、饺皮、盘子和调羹, 一个个都兴奋得跃跃欲试。教师此时没有直接教幼儿如何包饺子, 而是告诉幼儿可以自己尝试包一个饺子。然后, 教师从幼儿包的饺子中挑了几个下锅煮, 幼儿从透明的锅子中观察到有的饺子漏了馅, 有的饺子还是完整的。幼儿的好奇心被激发, 想知道怎样才能使饺子不露馅。这时候教师才开始集中示范包饺子的正确方法。
教师在示范之后, 鼓励幼儿继续包饺子。这一环节持续时间很长, 但是幼儿表现得很投入、专注, 他们甚至需要在教师的提醒下才想到去喝水、上厕所。他们在动手包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但是能够通过自己不断去摸索, 使得饺子包得越来越好。在整个活动中, 教师更多的是在观察, 甚至在幼儿出现问题的时候并不急于指导, 而是鼓励他自己去解决。可以说, 教师并不在意活动的结果, 而是注重幼儿通过动手操作, 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教师所说:“让饺子站起来也不是我讲一次两次就能站起来的, 也是需要孩子自己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的。有的孩子前面几个饺子就是趴着的, 慢慢地到后来第十个的时候, 它就站起来了。这是一个过程。”
(三) 将小组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包饺子活动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活动,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示范作用, 鼓励幼儿通过自我尝试、同伴学习来掌握包饺子的技能。但是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High Scope课程所强调“主动学习”的5 个要素——材料、操作、选择、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成人的支持中, 也特别关注来自成人 (尤其是教师) 的支持与指导。
整个活动中, 教师留给孩子自主活动时间较充分, 教师在小组间来回指导。幼儿在小组中相互学习的机会有很多, 据研究者的观察, 一个男孩子包出了一个太阳造型的饺子, 但由于技能不是太好, 饺子馅放得太少, 也没捏出好看的饺子边。因此整个饺子呈扁平状, 更像个馅饼, 不像太阳。另外一个女孩看到了, 她学习了男孩的创意, 但是在技巧上有所提高, 比男孩包得更像太阳, 获得了同伴的一致认可。教师在这个时候, 一方面鼓励女孩子有更多的创意, 另一方面对男孩子在放馅料、捏饺子边等技巧给予了单独指导。
活动中幼儿的初始经验不同, 在活动中也表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幼儿最开始是包不出完整的饺子的, 但是在小组中通过自己慢慢练习、向同伴学习, 到后来可以包出完整的饺子;有的幼儿包的饺子虽然不会露馅, 却是瘪瘪的、趴着的, 在活动最后也能包出饱满的、好看的饺子;有的幼儿包的饺子已经很好看了, 熟练之后就开始创意不同造型的饺子。幼儿在相互学习、自主练习中能够掌握包饺子的核心经验, 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小组成员的共性问题, 教师会采用小组内指导的方式;单个幼儿的问题, 教师则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两者是互相补充的。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指导, 也能够关注幼儿的个别需要。
(四) 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 学习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实施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资源保障。教师应充分重视环境创设的重要作用。在包饺子活动中, 教师创设的支持性环境主要体现在材料设备、物质环境、人员配备三个方面。
材料设备方面, 教师选用了透明的汤锅, 方便幼儿观察煮熟的饺子是否露馅、感知饺子的沉与浮。同时, 教师将包饺子的流程编成一首简洁明快的儿歌, 幼儿跟着儿歌的节奏, 很快就包出了饺子。
物质环境方面, 教师在教室正前方摆放饺子制作流程图, 便于幼儿学习正确的捏合、对折方法。同时在墙壁周围贴上了花式饺子的图片, 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在会包饺子的基础上尝试创新。
人员配备方面, 请助教教师帮忙, 在幼儿身边做正确示范, 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技能。同时在幼儿请求帮助的时候, 及时回应、指导。
二、活动优化建议
(一) 活动本身蕴含的经验丰富, 可以深入挖掘
同样的一个活动, 根据幼儿经验的掌握情况可以多次开展。这不是重复, 而是每次活动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这次活动中, 全体幼儿都能够包出完整的饺子, 活动目标基本达到。但这绝不意味着包饺子活动对幼儿发展已不具有价值了。比如从这次自主调配饺馅的经验出发, 针对常见蔬菜的营养价值和合理搭配开展后续活动, 可以拓展幼儿对饮食营养的认识。
幼儿在包饺子活动中, 在真实的情境中, 面对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材料, 使用真实的工具主动操作, 解决真实的问题。幼儿的兴趣被激发, 幼儿更容易投入和专注, 更加愿意探索和尝试, 也就更能获得真实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挖掘“包饺子”活动的经验, 将其做深做透, 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 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在活动开始之前, 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目标、提供材料、布置环境。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 及时回应幼儿提出的问题, 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应始终关注幼儿的发展, 包饺子活动的价值并不只是包饺子并吃到嘴里, 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在包饺子、煮饺子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解决了什么问题, 获得了哪些经验。活动的成功在于让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三)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而指导要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之上。在本次活动中, 不同的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问题, 同一个幼儿在活动的不同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细致全面地观察幼儿的眼神、话语、动作, 了解幼儿的需要, 并及时回应。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如果对幼儿的自主活动缺乏观察, 将直接影响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层次、速度、方向甚至情绪状态等细微变化的判断, 也影响对活动材料难易程度的判断, 不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恰当的指导。
熟练观察—准确判断—快速行动这一系列的过程对于身处忙碌班级的教师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研究者建议在炊事室内安装一个摄像头和智能电视, 教师可以借助摄像头的录像, 在课后认真地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合作情况, 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反思自己的指导。此外, 在教师示范环节, 可以通过电视同步播放教师的正确示范, 即使没有助教教师, 幼儿也能够看清楚教师的动作, 从而更好地掌握技能。在幼儿自主包饺子的环节, 可以借助电视循环播放儿歌, 让幼儿在儿歌的提示下按正确的方法包饺子。
(四) 开展家园合作, 调动家长参与热情
浅析主题生成活动教师的策略 篇8
大体而言:生成课程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幼儿自发生成;二是由师生共同产生的;三是由教师确定.在主题生成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顺应幼儿当前的兴趣,寻找生成课程的来源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会三三两两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最能体现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这种由幼儿自发生成主题的情况,教师应首先讲求一个“顺”字,顺应他们的兴趣点,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和场地等等,使幼儿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探索,并形成主题。例如:在户外活动中我发现小班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喜欢玩球,特别是圆圆的皮球,他们能想出多种的玩法。由于小班年龄偏小,我该如何通过捕捉他们对球的兴趣点,展开课程的生成呢?在与孩子们的讨论是在“班级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彩色篮球”以后引发的,孩子们都表示愿意和球宝宝成为朋友。还有的孩子建议可以把更多的球带来,与球宝宝进行比赛……每个孩子都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并观察同伴们是否接纳这些想法。所有的构想都在飞翔、跳跃、积累,最后得到所有孩子的认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他们能发现球的滚动秘密,寻找乒乓球冠军是谁,是我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这时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有顺应幼儿的兴趣点,我们的课程才能迸发出有意义的火花。
二、引入生成活动的话题,促使生成活动开展
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形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因此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有的幼儿经常在一个主题诞生之时,由于受到干扰或别的原因,放弃了研究转向另外的活动,从而失去值得研究的主题。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项目活动。例如:《好玩的球》生成在活动前我们先进行了一次团体讨论活动:以大家围坐在一起的方式互相聊天,聊孩子们都喜欢的球。我当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是:“你见过哪些球?”孩子们都很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认知,说出了好几种球的名称,他们已有的经验比我预想的要丰富。“那你们知道这些球都怎么玩呢?”第二个问题的抛出更调动孩子的参与的热情,几个特别能干的孩子很积极地想把自己的玩法介绍给大家,但由于语言发展有限,他们会兴奋的做起了玩球的动作。通过团讨的方式,我分析到孩子对球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我该以什么样的课程方式去引领着他们探究发现球的奥秘,促进活动的展开。首先我先发动家长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球,通过游戏活动鼓励他们去玩每一种球,启发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球的秘密。在第一次团讨的基础上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的原则,让孩子真切与球打交道。通过和球做游戏的活动,孩子们对球感兴趣的问题就产生了。徐司涵宝宝问:“为什么气球能鼓起来?”高宇航问:“为什么足球一踢就会滚起来?”孩子们的问题是瞬间提出的,我作为记录者必须心中有笔及时把他们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所以我深刻的感悟到:教师必须是一杯满满的水,不然无法去满足孩子求知的饥渴。可以看出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观察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方法,观察是保证生成性活动的首要策略,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生成性活动中,教师感到最困惑的是难以真正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如果在没有读懂幼儿这本书的情况下,冒失的介入幼儿的活动,这是对幼儿的不尊重,而且会影响他们的兴趣。
三、推动幼儿的兴趣,是生成活动成功的关键
生成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滞在表面。同时又因为他们的科学能力有限,常常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推”幼儿一把,即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点。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的兴趣进行分析判断之后,应及时调整和延伸,既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又推动幼儿学习向纵深发展。如:有孩子对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为什么会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我的判断是孩子对跟球有关的科学现象产生了好奇。那就从气球出发,我就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憋的气球,先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把气球变大。很多孩子都知道可以用嘴吹,可是用力半天只有2—3个孩子能把气球吹的大一点。通过观察,小开心第一个发现:“是嘴巴里的东西进到气球里,气球才变大。”话音刚落,曹越已经按捺不住,迫切地站起来说:“不是东西,是空气钻进去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我观察到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学会辩论,学会了去补充和完善别人的答案。作为老师我更应该对他们这样的答案进行引导和帮助。“那你们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让气球变的更大呢?”“用充气筒”高宇航大声的说,我家里有的。“那你愿意带来吗?”“愿意!”第二天高宇航就将家里充气筒带到了幼儿园,我又组织关于气球的二次生成活动:给气球打气.引导他们去观察气筒和气球之间的关系,很快孩子们就自己发现了秘密了,总结出:“原来是充气筒将空气打到气球里,气球变大了。”在此过程中,教师捕捉到教育的最佳契机,进行主动出击,用“放大的技术”把幼儿的兴趣点转向到科学探究空气的秘密。生成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就有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向发展。
总之,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教师面对着“具有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的幼儿”,面对动态性、灵活性的和开放性的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在与幼儿互动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推荐阅读:
幼儿教师教案活动总结09-07
幼儿中班教师节活动教案10-15
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教案-《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山东周07-09
感恩教师教案06-14
教师教案书写规范11-05
教师说课教案12-17
教案与教师专业成长08-12
教师的教案怎么写05-14
米罗可儿大班教师教案05-28
周期问题教案教师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