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回家

2024-08-22

农民工回家(精选11篇)

农民工回家 篇1

农民工回家过年多风光

过年了,农民工肖熊军一家三口坐着豪华车回家,后备箱里满载着贵重礼品,显得多么风光。

隆回县现有人口180多万,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外出打工,是劳力输出大县。在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广大农民工凭着自己的双手,去外地争钱。多年来,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喜悦成果,捞到了票子,砌起了房子,买上了车子。据不完全统计,隆回县现有农民工40多万,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买上了车子,百分之百的人盖上了新房。隆回县周旺镇张家村有三百多农民工,今年过年,开回了60多台小车;荐楼村有200多农民工,今年过年开回了50多台小车;丰林村今年过年开回了40多台小车。这些小车,有的相当豪华,如宝马牌小车,每台要上50万元,其他如奔驰牌小车,也要20多万元一台。这些农民工,月薪上万元的也有不少人,如张家村的肖熊军、肖兵等,月薪都在一万元以上;月薪上5000元的要占五分之一;最低月工资也有1500元以上。张家村肖桂喜一家三口外出打工,母子俩进服装厂,每人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肖桂喜本人是装修工,每月工资均在5000元以上。一家三口一年的收入达十多万元,一年下来便可买上小车。

在党的富民政策下,隆回县农民工日子越来越红火。

农民工回家 篇2

我刊在2009年2月 (上) 发了《一个徘徊在北京西站的返乡民工》的特别报道, 讲述了在北京打工的四川阆中市61岁的农民工牛文银回家过年时充满曲折的经历。1月24日, 《南充晚报》以《5个馒头支撑六旬民工千里回家路》为题作了追踪报道。

报道称, 北京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告诉牛文银, 那家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老家不在北京, 一时很难找到他, 所以牛的补偿款一时还拿不到。执行法官还说牛文银的案子可能要转到四川省广元市人民法院执行, 这让他备感失望却又无奈。

对于回家的经历, 牛文银告诉《南充晚报》记者, 遇见《记者观察》杂志记者许兰武后, 他在北京西站买了一张回家的站票, 这时兜里只剩下260元钱了。2009年1月15日, 牛文银买了5个馒头上了火车。在火车上, 他遇到了3名在京上学的四川大学生。这几个大学生对这位在京漂泊的大爷心生同情和敬佩, 主动给他让座, 扶他上厕所, 还分食物给他吃。1月18日 (农历腊月廿三) , 牛文银终于回到四川老家, 遗憾的是, 尽管他已经很尽力地赶路了, 但还是没有赶上家里杀年猪。

农民工:不能就业 首选回家 篇3

盲目的群体

“总理报告中有很多关于就业的内容,就像家人出门前的嘱咐一样。细到生怕你听不见。”说起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湖北省黄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有点动容。

王林从小在城里长大,关注的对象却一直是农民工,为“庞大而弱势”的农民工群体说话,是律师王林的日常生活。

“农民工问题不可回避。”王林清了清干哑的嗓子,他称自己这几天讲话太多,缺水,“我可以去挣钱,做一名职业律师,但我还是想用法律来援助他们,我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

十年前,王林被检查出癌症,医生说他活过三年的概率是70%,于是,他以“死得灿烂一些”为由,开始了他的法律援助生涯。也许是“魔不降善”,今天的王林早已康复如初,然而,扶助金融危机下的失业群体——农民工,却成了他的“主业”。

目前,中国农村有1.3亿农民在城里打工,进城务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农民工成了“受冲击最大,抗风险能力最小”的人群,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西客站是北京最繁忙的区域之一,经常可见背着行李的农民工穿梭。两会期间,王林与来自宁波的政协委员李立新一起,利用休息时间赶来进行了一次农民工就业调研。他们发现,政府的动作虽然很快——北京市劳动局组织了大量人力接待求职者,短期内汇集了12万个劳动岗位。但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政府在行动,民工很盲目。”

“我们对话的农民工都有一个共同答案:不知道有没有工作,来了再说,钱带得不多。问他们住哪儿,有的用手一指:火车站。”

他忧心忡忡地叮嘱还没来得及出门的农民工:“应该事先了解好目的地的情况,到了目的地,如果不能按照期望就业,首选是回家。”

有序引导就业

有序引导就业,是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工作。“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帮助农民工充电”是两会代表委员的共同呼吁。

王林也不例外。做了七年政协委员,每年都有七八个提案,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发展速度,而是就业”。今年,他的提案瞄准“打造区域农民工品牌”。他建议地方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农民工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把劳务输出的质量和地方政府的政绩结合起来,打造品牌劳务市场和品牌农民工。

“我承认,大学生就业很重要,但是,大学生受过培训,暂不承担家庭责任。与他们相比,农民工一旦失业,便一无所有,他们的境遇更显急迫。”

在王林看来,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数,是一个亟待帮助的群体。他们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收入,家庭会陷入极度贫困。大学生有父母供养,自身也有能力创业。“而农民工只能挑灰,扫地,干杂活。”

“中国城市的就业空间十分有限,农村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广阔天地。”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提议,“一些岗位如专业种植、规模化饲养、农民经纪人、农家乐经理等都需要有现代知识的农民参与。”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则建议,成立农民工综合管理机构,经费纳入政府的常态财政预算机制。

“创业难是普遍的,缺少资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说。

返乡农民工创业,最大的阻力在于贷款难。“回乡创业特别是在农村创业的农民工无权享受财政贴息贷款,这在全国具有普遍性。”陈清华建议,应当扩大小额贷款的受惠范围,制定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实施办法》,使他们能平等享受创业权利。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透露,他计划在全国推广帮助农民取得贷款的金融担保产品——“惠农券”,希望政府能给予支持,也让新农村建设多一个选择。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

在中国,中小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承担了70%的就业比例,在经济总量中占一半以上,保护这些企业是解决就业的当务之急。一致的意见是,要使企业有能力吸纳农民工,中央应尽快出台更多的松绑措施,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清除路障。

“在保护中小企业方面,国家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在土地、融资等操作层面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具体有力,尤其在北方省市相对突出。”河北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黄荣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王林呼吁,国家应支持企业转型和税改,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政府在这方面应给足政策,比如谁聘用农民工多,就减他的税。另外,创业门槛一定要低。”

目前,政府支持创业培训的主体是城市下岗职工和未就业大学生,农民工很难享受到此类培训机会。代表委员建议,将农民工创业培训纳入劳动部门的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内,政府4万亿投资应向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倾斜。

写回家的作文:常回家看看 篇4

双休日快到了,我的耳边又响起了“双休日你去哪玩?”“你们双休日去吃肯德基吗?”而我则是随着妈妈去外婆家玩,东门口,人流络绎不绝,都来丹城感受双休日的热闹。只听妈妈对阿姨、舅舅说:“每到双休日都有很多人来逛街,这东西便宜吗?”阿姨说:“就是,还不如去乡下,爬爬山看看海,看看爸爸妈妈!”

说笑声中,到了外婆家。外婆早已做好了饭菜在门口等候多时了,一见到我们,赶忙跑过来说:“可把我等急了,我还以为你们不来了呢!”谈笑间,只见太婆颤颤巍巍地移着小步走来了,说:“终于等到你们了,再不来我都不认识哪个是蝶蝶哪个是鸽鸽了。(鸽鸽全名夏梦鸽,是我阿姨的女儿)你们不来,这屋子就显得冷清了,一点儿也没有生气了,今天可把你们给盼来了。”太婆已有九十岁了,耳不聋眼不花,就会唠叨着几句。就在这时,隔壁的一个与太婆同年龄的阿太走了过来,看到我们一家谈笑个没完,羡慕的禁不住老泪纵横,说:“你家的儿孙会回来看你们,已经够好了。像我们家,只会买这买那托人捎来,从不见人影,我又吃不了那么多,想见他们总说没空!唉,真想他们啊!”我看着太婆,禁不住同情起这些老人,他们其实都儿孙满堂,可是没有一个来嘘寒问暖,用老人的话说,就是回来吵吵架也好。

回家-走在回家路上作文550字 篇5

我走在路上,平时能引起我注意的小宠物们,现在看来却像是在嘲笑我一般。这个想法使我又气又恼,我的脚步沉重了起来,书包压弯了我的背,两只手无力地垂在一旁。我该怎么办?回去肯定免不了一顿批评了。

路边的小贩大声吆喝着,招呼路人去买东西,一群人挤在那里,水泄不通,这反倒让我更加郁闷了。平常我肯定会冲上去看看都有什么产品,然后看一番热闹再走。“哎,可怎么办呐?”头垂了下来。天色有些灰沉,仿佛要下一场大雨,但我还是慢慢地走着,想要拖延一些时间。

离家近了,心里更加地紧张了。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妈妈从哪个地方冲出来,劈头盖脸就是顿批评。我东张西望,确定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后,才抬起脚走进了小区。花园里的大树仍然枝繁叶茂、高不可攀,我抚摸着它粗糙的树皮,心里又黯淡了一些。一阵疾风吹过,一团黑影朝我闪来,我立刻戒备起来,准备好了求饶的话语。谁知,那黑影却是一只小黑狗,我松了口气,腿晃了几下,险些坐在地上。我苦笑起来,自己何时这么胆小了?

走上楼梯,一扇棕色的大门闯进我的眼帘。我的脚步停了下来,我就那样站在自家大门前,有那么一刻,我想要转身逃跑。为何我不敢面对这扇门后的人呢?我拍拍了胸口,顺了口气,让自己放松下来,往好处想,没有那么严重。

我忽然觉得:也许一次小小的考试失利,根本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路还很远很远,人生不会因一次小失利而让你找不到成功的大门。比起逃避,我更应该去面对事实,去承认它。

农民工回家 篇6

这是中国人的盛大传统节日,无论你在天涯海角,还是近在咫尺,回家过年是个无形的咒语,没有人不这样做,除非你想挣双倍的加班费而选择硬撑不回,或者上司委你重任无法推托,要么就是孤家寡人无所谓。诸多情况你是属于那种呢?或许你会说无论如何都阻挡不了我回家的路。是的,中国人,不回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人的感觉是不孝顺。爹妈辛苦养育之恩,年终报答;姐妹情深,平时聚少离多,春节放下一切,团聚聊聊,三朋四友请客喝酒;还有长辈祖先需要上坟烧纸祭奠,小孩需要压岁钱,父母需要过年钱,里里外外都需要打点,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吉祥幸福迎新年。于是,灯火辉煌的北京夜晚顿时星星点点,人去楼空。背包扛袋的打工族往乡村赶,坐飞机太贵,坐动车票难买,大巴实惠抖动厉害,黑车便宜来的爽快,管他三七二十一上车再说,回家是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急切回家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可是我要对你们说,回家慢点,慢点,再慢点!

就在前天,我的亲戚堂妹带着她的女儿和外孙女,女婿开车,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就在从往来入梭的公路上却被对面的小货车猛撞,血肉模糊,惨案发生了,仅来到人世才满一百天的心肝宝孙女转瞬即逝,堂妹和她女儿都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家里的人已经乱成一团,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为之痛心。回家,是多么温馨的向往,如果大家忽略安全因素,这个春节快乐在哪里呢?也许回家成了永久的记忆。还有一个令人寒心的现象,有个农民工辛苦一年的的汗水钱,却被黑车司机骗上车,拉到荒郊野外抢其仅有的几千元钱,扔下话说,才这点钱,便扬长而去。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可怜的农民工只因为要回家与老母妻儿团聚。回家团聚让我们忘记了所有的烦恼,但是匆匆忙忙在路上千万不要忘记安全。

安全,安全,如果人人都有防范意识,想必会少些灾难,多些快乐。一个事故,坚信谁都会为此痛心疾首。也许这是一时疏忽,只是一不留神,或许就是早几分钟到家。急切的心可以被理解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两秒,你知道吗?一次违章,给自己和别人的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让原本幸福和睦的家支离破碎,失去笑声和欢乐,让原本充满生机的家顿感悲惨和凄凉,这是多大的折磨?这是多大的痛苦?自责懊悔,管用吗?生命无疑是宝贵的,血j的教训是惨痛的。

回家的路上,且行且珍惜。饭菜凉了可以再热,人的生命不可再轮回。远处传来啪啪的鞭炮声,除夕之夜愈来愈近,回家的游子们,不管是如何回家,慢点,慢点,再慢点,家里的人期盼你平安归来!

平安,才是最好的过年!

留下回家的路 篇7

最近几年, 为了给破坏文物的违法行径披上合理的外衣, 有人打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旗号, 肆意“修改”定义明确的专业术语, 苦心孤诣地曲解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 比如“历史文化街区”这样本属于文物的范畴, 被别有用心地曲解为“与文物在本质上不同”的概念;“保护”这样本来有严格定义的动词, 被精心地篡改为“保存——更新——延续”的所谓“发展思路”等;致使本来是严谨的法律和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 被解释得面目全非。由于这个说法出自“××专家”, 而普通读者不明就里, 只能相信“××专家”, 因而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篡改和曲解被个别职能部门“采纳”到“旧城改造”等房地产开发的实际工作中,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原来“保存得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文物”, 被“更新——延续”、实际上是摧毁、破坏得不见了踪影, 代之以材料是钢筋混凝土、外观造型上不伦不类的所谓新式仿古建筑, 造成历史文化遗产和信息的破坏与消失, 因此其危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意识形态上的误导, 并且直接侵入了物质领域, 导致大量本属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街区”这种特殊类型文物的迅速灭失。可见这样解释的实质, 就是用国家民族人民的大利益, 去换取极少数房地产商等人的私利。因此笔者认为, 分析对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曲解的来龙去脉, 找出这类曲解祸国殃民的本质, 很有必要。

“历史文化街区”这样一个名词术语, 近十几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此前还有一个名词术语“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文革结束后出现的新词儿。此后又出现了几个与之相关的名词术语, 如“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区”、“历史文化名村”等, 都是因为这些“城”、“镇”、“区”、“村”、“街区”里面保留着较多的经历了许多世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而得名的。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区”、“历史文化名村”等命名, 目的就是要更有效地保护它们。

为此,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10月28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以下简称《文保法》) 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专列一条, 即第十四条, 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及其基本的操作程序:“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并报国务院备案。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 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 由国务院制定。”

也就是说“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概念所指的, 就是以“历史文化”命名的某种特殊的现代聚落, “历史文化”是这些现代聚落与其他现代聚落的本质区别——所有的聚落都是人的生活区, 而以“历史文化”命名的现代聚落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生活区, 由于所谓“历史文化”不仅仅是该聚落内部成员所拥有的“遗产”, 更是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所拥有的公共“遗产”, 因此从全民族全人类的大利益出发, 保护“历史文化”就是这些现代聚落内外所有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当全民族的大利益与个人或集团的小利益发生冲突时, 孰轻孰重, 也是这些现代聚落内外所有公民应当自觉分清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文保法》中的法律术语, 命名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 就是说两个条件必居其一:或者“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或者“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革命纪念意义”。这两个条件是“历史文化街区”命名的硬指标, 是所有被命名了的“历史文化街区”事前早已经具备了的特质, 这种特质决定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性质是“文物”, 是“不可移动文物”中的一种类型。“保存文物”不够“丰富”、不“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不“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街区”, 不能够成为“历史文化街区”, 而只能称为“非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既然是文物, 并且保存文物特别丰富;而“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是目前我们所有的公民尤其是文物工作者, 对待所有类型的文物, 包括这种“不可移动文物”在内, 所应该而且必须采取的态度;我们首先必须考虑的就应该是抢救和保护, 以“历史文化”为这些现代聚落命名的目的本在于此, 而不应该拿着国家给文物工作者的俸禄, 以“保存——更新——延续”名目对文物进行彻底的破坏。

既然《文保法》已经阐明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意义 (由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 , “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已经有了法律依据, “历史文化街区”的命名过程本身就是法律程序的结果, 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再来讨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意义呢?如前所述, 我们不得不再次讨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意义”, 是因为仍然有少数人法律意识淡薄, 商品经济意识强烈, 无论“历史文化街区”还是“非历史文化街区”, 在他们眼中都是“商品”, 尽管所有权是社会公共的, 却可以通过种种乾坤挪移术转移到个人或小集团手中, 最终变成“商品房街区”;当这种种行径受到善良人们的质疑时, 他们只好不顾《文保法》已经阐明了的“历史文化街区”本质上作为 (不可移动) 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自己另外编造出一套“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各自“本质完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 那些“镇”、“区”、“村”、“街区”因自身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而获得命名之后, 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们一直为居住在“历史文化名——镇、区、村、街区”以外的人们所羡慕甚至是景仰, 而他们自己也往往为此而自豪。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 居住在这些因“历史文化”而得名的“城”、“镇”、“区”、“村”、“街区”里面的居民们, 也往往是社会地位比较低、经济实力比较弱、生活水平比较差的弱势群体。政府出面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是在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但是具体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在没有弄清楚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里面居民们的社会地位较低、经济实力较弱、生活水平较差——原因何在的情况下, 简单地把他们的问题归咎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 以为只要铲平“历史文化街区”, 再建造起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 这些居民就会摆脱穷困, 看起来是一个最容易的推卸责任的办法, 实际上却是缘木求鱼, 完全不能实现。

其实如果我们反过来想一下, “历史文化街区”是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们穷困的原因吗?换句话说, 他们的穷困是由“历史文化街区”造成的吗?不是。如果他们居住的“街区”没有以“历史文化”命名, 他们就会摆脱穷困吗?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不会。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里面居民们的社会地位较低、经济实力较弱、生活水平较差, 原因很多很复杂, 虽然在短时间内我们可能无法找到所有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不是他们穷困的原因, 更不可能是他们穷困的主要原因。事情可能正好相反, 国内外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掌握契机, 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里面, 很可能成为由穷困转向富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要解决他们的穷困问题, 首先要知道他们穷困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里面的居民一般有两个来源, 一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房东, 占现在人口的少数;二是历年入住的租房户, 占现在人口的多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水平、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够均衡、人口的人为增加, 都是他们不能由穷困转向富裕的原因。他们中间有些人在“历史文化街区”被铲平、推倒之前, 已经陆续摆脱了穷困, 迁到了新的生活环境中去;有些人在“历史文化街区”被铲平、推倒之后, 仍然没有摆脱穷困。由此亦可见, 他们的穷困或者富裕, 与居住在什么样的“街区”里没有必然的联系。

遗憾的是, 近几年来,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在物质利益的诱惑驱动下, 这些因“历史文化”而得“名”的“城”、“镇”、“区”、“村”、“街区”, 常常被某些人“量化分析”得只剩下经济价值, 解释得面目全非, 原因是在房地产开发商眼里, “非历史街区”是肥肉, “历史文化街区”更是肥肉, 因为后者往往更加接近古城中心, 光是后者的名声就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 而某些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恰好与房地产开发商一致。其中具有代表性并且特别具有欺骗性的说法是“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区别开来”, 简而言之, 文物古迹可以“保护”, 而历史街区实际上不必“保护”。他们说“文物古迹是不可移动的文物, 包括建筑、遗址、墓葬、石刻等。它的根本属性是文物, 主要特征是个体性, 纪念性和观赏性。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发生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历史街区包括古街区、古村落, 古集镇等, 它的根本属性是生活, 主要特征是群体性, 实用性和更新性。它是现实生活的场所, 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保护文物古迹的目标, 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 尽可能延缓其变化更新的速度。而保护历史街区的目标, 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 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 主观上把活动的街区变成凝固的文物, 客观上又不可能阻止翻新改建, 最后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有相似的一面, 但本质完全不同。文物建筑首先是纪念物, 而历史街区是生活场所。保护文物建筑可以乃至追求见物不见人, 见古不见今, 要以物为本, 直白地说, 保护的目标就是要让它‘死’, 最多‘半死不活’。而保护历史街区则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既要见古更要见今, 要以人为本, 直白地说, 保护的目标就是让它‘活’, 让它活得更潇洒, 更有性格。历史街区的灵魂是历史文化的定性和文化的延续性, 而不是文物的定性和文物的凝固性。之所以把历史街区称为‘历史文化街区’而不是‘古老建筑街区’或‘古老生活街区’, 就是承认它首先是一处现代人生活的场所, 只不过这个场所中包涵着深厚的或比较深厚的历史沉淀, 保存有比较多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风貌。”

这里面有三处“根本性”的错误:一是似乎一般人都缺少常识, 不具备区别“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的能力, “将两者混为一谈”, “主观上和客观上”都“硬要”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麻烦事, 于是警告人们“最后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不要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如果一意孤行, 就会在商品经济大潮里碰得头破血流;二是把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对立起来, 提出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根本属性”, 即所谓文物古迹的“根本属性是文物, 主要特征是个体性, 纪念性和观赏性。”而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是生活, 主要特征是群体性, 实用性和更新性”;第三是虽然打着“保护”的幌子, 却宣扬“保护”的“前提”是“改善其实用功能”, 由此而似乎必然地推论到“有所变化更新”, 于是推论出“保护”就是“改善、更新”, “保护”与“改善、更新”变成了同义词。

这种观点的第一处错误, 是以为普通老百姓关心爱护全民族共同文化遗产, 表面上看是由于不知道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根本属性的不同”, 本质上却是由于不知其中利害的缘故;于是警告那些无知百姓, 谁要是“主观上和客观上”都“硬要”关心爱护全民族共同文化遗产, “最后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我们认为, 对于全民族共同文化遗产的态度, 说到底是一个道德良心问题, 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 是精神而不是物质的秤, 警告与威胁都不能将这杆秤消灭。

第二处错误是完全无视《文保法》关于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都是“文物”、没有本质区别的原则性规定, 任意曲解“历史文化街区”的含义。因此, 面对如此“专家”, 我们不得不先来讨论几个常识。所谓“文物古迹”, 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文物”和“古迹”, “文物”是所有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 “古迹”大概是指具有文物性质的历史遗迹, 既包括现存的文物建筑, 也包括现已不存的文物建筑的遗迹;二是专门指具有“文物”性质的“古迹”。可见所谓“文物古迹”所指非常宽泛, 是一个不规范的用语, 大约相当于《文保法》第二章中的“文物”。而“历史街区”的全称应当是“历史文化街区”, 在《文保法》第二章第十四条中有如下明确的定义:“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并报国务院备案。”由于“文物古迹”连极少数“专家”都认为应该“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 尽可能延缓其变化更新的速度”, 其“根本属性”姑且可以不论;而说到“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是生活, 主要特征是群体性, 实用性和更新性”, 则确实是连基本的事实都不顾了。如果按照这位“专家”的观点, “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是生活”, 我们要问:“非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又是什么?根据常识, “非历史街区”的“根本属性”只能是生活, 那么“历史街区”与“非历史街区”的“根本区别”也就根本不存在了。通过如此论证, “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原来已经存在、妇孺皆知的一般与个别、泛指与特指、“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之间仅仅局限于数量的区别, 被编造为“根本属性是文物”与“根本属性是生活”的本质性区别;文物古迹这种一般性“文物”的“根本属性”与“历史文化街区”这种“不可移动文物”的“根本属性”, 本来同样都是“文物”, 却被人为地区别开来。“历史街区”与“非历史街区”之间“根本属性”的明显、巨大、本质的区别, 终于被人以高超的手段掩盖掉, 二者被巧妙地合并为一种事物, 被稀里糊涂地混为一谈。如果“历史文化街区”与“非历史街区”有着共同的“根本属性”, 那么把那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 从那些“非历史街区”中鉴别出来, 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 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即使不是什么“专家”, 也完全可以看出“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本质上的相同或者相似, 即使“将两者混为一谈”, 也是因为看到了二者共同的“根本属性”, 算不了什么错误, 反倒是表现了对全社会、全民族共同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关爱, 与那些只知道用全社会、全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去换取私利的奸商, 其境界不啻天壤!

当然, “历史文化街区”与一般“文物”还是有一点表面区别的, 那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由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 经过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并报国务院备案”的法定程序, 成为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而一般“文物”既包括那些经过了法定程序、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 也包括那些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尚未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所以“保护文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既要保护那些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文物, 也要保护那些没有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文物;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则是一个严格限定的概念, 对这种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文物, 就是要不折不扣地保护, 任何篡改、曲解、增删, 都是违背《文保法》精神的。如果“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文化”内涵都被改造、蚕食一空, 所谓“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有名无实的躯壳, 评定和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的空名还有什么意义?

第三处错误是打着“保护”的幌子, 把“保护”偷换为“改善、更新”。这篇文章的作者说“保护历史街区则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既要见古更要见今, 要以人为本, 直白地说, 保护的目标就是让它“活”, 让它活得更潇洒, 更有性格。”这里“历史文化街区”被改造成“历史街区”, 为什么?因为作者也知道, “文化”是现在的热门话题, 不能抛弃;“历史”是“过去的事情”, 是“无用之物”的代名词;要毁掉“文化街区”, 可能会引起众怒;而毁掉“历史街区”, 就可能说服一些非专业人士。“既要见物更要见人”的说法完全歪曲了人民政府命名“历史文化街区”的初衷, 即保护其中保存特别丰富的文物, 保护其中的重大历史价值, 或者宣传其革命纪念意义;把“见人”放到“见物”的前面, 把“见今”放到“见古”的前面, 把“历史文化街区”混同于一般“街区”。既然是以“见人”为主, 还有什么必要“保护”“文物”?既然是以“见今”为主, 还有什么必要“保护”“历史”?按照这种理论, “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功能是“见人”、“见今”, 只剩下一个“街区”, “历史文化”化作子虚乌有, 还有什么必要提起“保护”二字?于是把“保护”偷换为“改善、更新”, 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知道, 所谓“文物”, 是指所有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其中属于国家的一部分, 由国家委托专业部门或专家, 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认定为文物;属于私人的一部分, 由专业部门或专家, 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认定为文物;此外总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 还没有经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还没有被认定为文物。这就是我们面对的文物鉴识工作的现实, 而其中特别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 正是那些还没有被认定为文物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 其中属于国家的已经通过相关法律程序认定为文物的, 应该称为“法定文物”;属于私人的已经通过相关法律程序认定为文物的, 应该称为“私有文物”;此外还有很多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 无论是属于国家还是属于私人, 还没有经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还没有被认定为文物的, 应该称为“准文物”。“历史文化街区”是“法定文物”, 是全社会、全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说“保护”就是因为有人企图用这些共有的文化遗产换取少数人的私利, 保护, 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没有什么可探讨的, 寻找任何借口去“更新、改善”其“根本属性”, 都是违法行为。

此外还有一个“准文物”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经过相关的法律程序, 还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但是很明显或者公认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遗留物, 根据其所属关系的不同, 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如果是属于私人的, 大都会得到最好的保护, 得到尽快升格为“文物”的待遇, 绝不会有人去毁坏;如果是属于国家的, 尤其是在各种建筑工地上发现的, 往往被迅速毁坏或者哄抢, 总有些人想着将其“变现”。像“历史文化街区”这样正宗的文物, 被某些人“误”认为非文物, 连“准文物”的身份都混不到, 的确是个悲剧, 说明即使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也总有落后阴暗的角落存在。

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 还是“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区”、“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历史文化”。其实, 作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文化”在我们古老的国度里从来就不难找到, 文明古国并不缺少“化”的客观存在;即使在现代化程度最高、经济最为发达、文物古迹破坏得最为彻底的地区, 至今也往往还是能够看到些许残留。“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 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次一级概念。“历史文化街区”出现的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有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 在社会矛盾比较剧烈的年代, 生存和安全是第一位的问题, “历史文化”之类的东西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人们对于它的存在必然视而不见;就在大约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 “文化”这个古老的概念往往会悄然进入他的生活。简单地讲, 人的需求指导着人的生活, 人的需求存在着不同的层级, 人的生活也就有了不同的层级, 先求温饱, 再求发展。这是一个规律, 今天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所以, 对文化的追求, 就是温饱和发展之间的分水岭、试金石。一个赤贫的农民, 或者是一个不名一文的流氓无产者 (当然也包括少数文化上的流氓无产者) , 终日为衣食谋之不暇, “历史文化街区”对他当然不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一个社会也是一样, 赤贫的社会, 也一定是终日为衣食谋之不暇, 当然无暇东顾什么“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说, “历史文化街区”之进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一方面是可喜的, 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有了一些长足的进步, 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是可忧的, 也就是要看到, 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仍然是非常初期、原始的, 仍然有那么一些人时时刻刻在惦记着“街区”的物质功能和变现价值, 惦记着如何消灭“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文化”, 使之变成单纯的“街区”。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 决不能有太多的自满与乐观。

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在时间的长河里, 历史文化遗产既有自然损坏, 更有人为的破坏, 而人为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去考虑, 就应该尽可能延长历史文化遗产的寿命。为什么要尽可能延长历史文化遗产的寿命?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自省、自我观照的基本材料。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就是, 人是能够反思、自省、能够自我观照的动物, 而动物则不然。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传统中, 虽然现在使用的语言, 与两代以前使用的语言已经有很大区别, 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成分。反思、自省、自我观照, 会给人带来两种好处, 一是审美享受, 二是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这两种好处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 没有审美享受, 生活就没有动力, 就达不到“人”的层次高度;没有正确的决策, 就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甚至会导致灾难。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 从自己的客观现实出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不从自己的客观现实出发, 就等于想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 必然摔得头破血流。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反思、自省、自我观照, 而反思、自省、自我观照的基本材料, 就是我们自己的传统, 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向后看的目的是向前看。从某种意义上讲, 向后看与向前看是成正比的, 向后看得远, 也就是对自己认识深刻, 才能向前看得更远, 才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向前看不远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向后看不远同样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没有过去、没有历史的暴发户或者流氓无产者, 只会逞一时之能, 不可能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党中央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深意所在, 我们应当细心地领会体察才是。

历史文化名城

经常回家经常回家 篇8

我的父母是非常开明的人,对儿女极为体谅。他们总是说:“你们正是忙的时候,又要工作,又要弄孩子,好不容易盼到个星期天,就睡睡懒觉吧。”所以,从来不要求我们回家。我呢,也就被惯坏了,其实从我自己家到父母家只有7站地,可我一年之中回不了几趟家,尽管每周我都要陪老公到婆婆家报到。有时老公都说:“该去你父母家看看了吧?”我则常常摆出一副高姿态的模样:“没事儿,我父母不在乎!”

电话打过去,母亲接的。我告诉她:“中午我带儿子回来吃午饭。”

“是吗?”话筒中传来母亲高兴万分的声音:“太好了!”

中午12点,我带着儿子出发了。我的如意算盘是就利用中午2个小时回去看看,这样可以不耽误儿子做作业的时间。

车很顺,又没堵车,半个小时我们就到了。按下门铃,“来了!”随着母亲苍老但快乐的声音,门开了。母亲一把将外孙拥进怀中,亲吻着他的额头,不住地说:“姥姥好想你呀!”

走进屋,我看到香焦、桔子、花生、瓜子……已经摆了满满一桌子。“对了,冰箱里还有巧克力。”父亲突然想起,起身去拿,好象不知道给外孙子吃什么好了。我说:“妈,您别忙了,楠楠不喜欢吃零食,您给他找几本好看的书就行了。”“书没问题,姥姥这儿多着呢。”于是她又开始满屋找书,不一会儿,各种报纸、杂志拿来一大堆,还拉着儿子去看她往日谁也不许动的书柜:“楠楠,想看什么,姥姥给你拿。”

我看到儿子物质食粮、精神食粮都有了,便转身进了厨房,只见已经70多岁的老爸正戴着围裙忙着炸带鱼……

12点45分,开饭了。黄闷鸡翅、炸带鱼、拌凉粉、拌海蜇……全是我和儿子爱吃的菜。父亲还拿出啤酒、雪碧,像过年一般。母亲一边给我们夹菜一边说:“放下电话,你爸就采购去了,回来还列了个菜谱,精心制做,光这个黄闷鸡翅就闷了两个多小时。也就是你们回来了,你爸才下这个功夫,平时一日三餐,我们吃两顿面条。我今天沾你们的光了。”

“嗨,俩人吃,没情绪做。”父亲说。

“没错,吃饭就得热闹。”我附和着,以掩饰我心中开始闪现的不安。

“快吃,快吃,多吃,多吃。”父亲也让着我们,仿佛吃已不是我们的快乐,而是他的快乐。

吃罢饭,我刚要收拾碗筷,母亲忙说:“你只管把碗堆在池子里,等你们走了我再刷,咱们说会儿话。”我一看表,下午1点15分了,按我计划的1点40分走,不到半个小时了。我的直觉告诉我,用这些时间陪母亲聊天确实比刷碗更让她快乐。所以,我真的把一大堆碗筷扔到池子里,然后回到屋里,坐在母亲身旁。

“来,咱爷儿俩杀三盘!”父亲对我儿子说。“还有时间吗?”母亲问。父亲一愣,似乎反应不过来:“什么?还有时间限制?”母亲赶快解释:“他们一会儿就走,楠楠下午还要做作业呢!”父亲的眼神一下子暗了。我忙说:“来得及,下吧,楠楠也早就盼着跟姥爷一决高低呢!”我心想,就是今天回去晚上补作业,也要让儿子陪姥爷下完这三盘棋。

父亲和儿子拉开了战幕。我和母亲聊起了天。从朱总理的幽默访美,到他们的衣食住行。父亲也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虽然下棋也不愿意错过与我聊天的机会。

当儿子以2盘输、1盘和的战绩告终的时候,表针指向了2点30分。我犹豫了一下,简直是鼓着勇气说出:“我们该走了。”“走吧,走吧。我穿衣服送你们。”母亲一边说一边找衣服,换衣服,准备送我们下楼。我说:“别送了,怪麻烦的。”“没关系,我爱看你们走的样子。”我知道,母亲是不想放过与我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分钟。

“我就不送你们了。”父亲说着,靠向了沙发的靠背,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刚才的那种精气神儿。我突然意识到从我走进家门父母就一直在忙:父亲忙着为我们做饭,忙着和儿子下棋;母亲忙着给我们拿吃的、玩的、看的,忙着说些家长里短,好像他们是在争分夺秒地爱我们,争分夺秒地享受我们对他们的陪伴。

我突然为我回家给父母带来的这种快乐而内疚起来。真的,我感到他们越快乐,我越不安,因为他们的快乐,折射出他们对儿女的渴盼。我突然明白,他们只是太为我们着想,才舍弃了对我们回家的要求,而我竟真的以为父母不在乎,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致他们把看到我们都当成一种享受,而且还要这样抓紧着享受,忙不迭地享受。我太不对了。

“姥姥,再见!”

“再见,别忘了提醒你妈妈常回姥姥家来!”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心里在说:“不用提醒了,从今以后,我会经常回家。”兰新

周末,老公出差,剩下我和儿子,顿觉空落落的。不知哪根神经动了,我决定回家。

我的父母是非常开明的人,对儿女极为体谅。他们总是说:“你们正是忙的时候,又要工作,又要弄孩子,好不容易盼到个星期天,就睡睡懒觉吧。”所以,从来不要求我们回家。我呢,也就被惯坏了,其实从我自己家到父母家只有7站地,可我一年之中回不了几趟家,尽管每周我都要陪老公到婆婆家报到。有时老公都说:“该去你父母家看看了吧?”我则常常摆出一副高姿态的模样:“没事儿,我父母不在乎!”

电话打过去,母亲接的。我告诉她:“中午我带儿子回来吃午饭。”

“是吗?”话筒中传来母亲高兴万分的声音:“太好了!”

中午12点,我带着儿子出发了。我的如意算盘是就利用中午2个小时回去看看,这样可以不耽误儿子做作业的时间。

车很顺,又没堵车,半个小时我们就到了。按下门铃,“来了!”随着母亲苍老但快乐的声音,门开了。母亲一把将外孙拥进怀中,亲吻着他的额头,不住地说:“姥姥好想你呀!”

走进屋,我看到香焦、桔子、花生、瓜子……已经摆了满满一桌子。“对了,冰箱里还有巧克力。”父亲突然想起,起身去拿,好象不知道给外孙子吃什么好了。我说:“妈,您别忙了,楠楠不喜欢吃零食,您给他找几本好看的书就行了。”“书没问题,姥姥这儿多着呢。”于是她又开始满屋找书,不一会儿,各种报纸、杂志拿来一大堆,还拉着儿子去看她往日谁也不许动的书柜:“楠楠,想看什么,姥姥给你拿。”

我看到儿子物质食粮、精神食粮都有了,便转身进了厨房,只见已经70多岁的老爸正戴着围裙忙着炸带鱼……

12点45分,开饭了。黄闷鸡翅、炸带鱼、拌凉粉、拌海蜇……全是我和儿子爱吃的菜。父亲还拿出啤酒、雪碧,像过年一般。母亲一边给我们夹菜一边说:“放下电话,你爸就采购去了,回来还列了个菜谱,精心制做,光这个黄闷鸡翅就闷了两个多小时。也就是你们回来了,你爸才下这个功夫,平时一日三餐,我们吃两顿面条。我今天沾你们的光了。”

“嗨,俩人吃,没情绪做。”父亲说。

“没错,吃饭就得热闹。”我附和着,以掩饰我心中开始闪现的不安。

“快吃,快吃,多吃,多吃。”父亲也让着我们,仿佛吃已不是我们的快乐,而是他的快乐。

吃罢饭,我刚要收拾碗筷,母亲忙说:“你只管把碗堆在池子里,等你们走了我再刷,咱们说会儿话。”我一看表,下午1点15分了,按我计划的1点40分走,不到半个小时了。我的直觉告诉我,用这些时间陪母亲聊天确实比刷碗更让她快乐。所以,我真的把一大堆碗筷扔到池子里,然后回到屋里,坐在母亲身旁。

“来,咱爷儿俩杀三盘!”父亲对我儿子说。“还有时间吗?”母亲问。父亲一愣,似乎反应不过来:“什么?还有时间限制?”母亲赶快解释:“他们一会儿就走,楠楠下午还要做作业呢!”父亲的眼神一下子暗了。我忙说:“来得及,下吧,楠楠也早就盼着跟姥爷一决高低呢!”我心想,就是今天回去晚上补作业,也要让儿子陪姥爷下完这三盘棋。

父亲和儿子拉开了战幕。我和母亲聊起了天。从朱总理的幽默访美,到他们的衣食住行。父亲也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虽然下棋也不愿意错过与我聊天的机会。

当儿子以2盘输、1盘和的战绩告终的时候,表针指向了2点30分。我犹豫了一下,简直是鼓着勇气说出:“我们该走了。”“走吧,走吧。我穿衣服送你们。”母亲一边说一边找衣服,换衣服,准备送我们下楼。我说:“别送了,怪麻烦的。”“没关系,我爱看你们走的样子。”我知道,母亲是不想放过与我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分钟。

“我就不送你们了。”父亲说着,靠向了沙发的靠背,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刚才的那种精气神儿。我突然意识到从我走进家门父母就一直在忙:父亲忙着为我们做饭,忙着和儿子下棋;母亲忙着给我们拿吃的、玩的、看的,忙着说些家长里短,好像他们是在争分夺秒地爱我们,争分夺秒地享受我们对他们的陪伴。

我突然为我回家给父母带来的这种快乐而内疚起来。真的,我感到他们越快乐,我越不安,因为他们的快乐,折射出他们对儿女的渴盼。我突然明白,他们只是太为我们着想,才舍弃了对我们回家的要求,而我竟真的以为父母不在乎,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以致他们把看到我们都当成一种享受,而且还要这样抓紧着享受,忙不迭地享受。我太不对了。

“姥姥,再见!”

“再见,别忘了提醒你妈妈常回姥姥家来!”

农民工回家 篇9

月考成绩终于出来了,不枉我苦苦等了这么久。哈,英语果然是强项,不错不错。唉,数学就不说了,科学也还算过得去语文?那必须是要一百多的啊,我最得意的科目,还能考低否?不知道这回作文会得几分呢……“喂,到你了到你了,快上去拿试卷。”我还沉浸在幻想中时,同桌突然推了我一把,把我拉回了现实世界。她指着讲台,意示我上去拿试卷。我满心欢喜,脚底软绵绵的像踩着云朵般轻快地上去了,以至于根本没注意到老师紧皱的眉头。一拿到试卷,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可刚瞥见试卷上的分数,那笑意还未达眼底,便在半路猛地刹了车,整个人如触电般直接愣在了原地。什么?九十分,开玩笑?!怎么可能,我居然连高分都没有?

这回我终于发现了发卷时老师表情的不对劲,原来并不是因为考好了,而是考差了呀。

我双目空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脑子一片乱哄哄的。路边的一切根本提不起我丝毫的兴趣。手中的试卷明明只是羽毛般轻,却仿佛有着千斤重,使我压根儿拍不起它。我不敢回家,生怕母亲责怪,只好在路上逗留会儿,想想回去怎么给她个交代。

当我愣神之际,一声急促的鸟叫声突然穿透耳膜,狠狠地敲击在我的心上。我顺着声音找到了它的主人只锥鸟。哦!这万恶的秋风,你真是无情。小鸟儿就要发育完全了,而你却将它打落。我俯身拾起它,准备把它放回窝里,抬头望了好久,才发现原来它的窝早就不在了,而它的父母也不知所终。看来你是被抛弃了,我同情地看着它,哎,可怜的!我带你回家吧。可它却挣脱了我的手,使劲扑扇着翅膀,还未长全的羽毛在激烈地拍打下零零散散地掉落下来,但它丝毫不顾,仍然拼命地往高处飞去!终于,它飞向了天穹。

看来它并不是被风吹落,而是在试飞。那刚刚的叫声看来也不是呼救,而是为了鼓励自己吧。它前一次的失败却成就了后一次的成功。看着它飞向天空,我的心仿佛也跟着飞上了天空。原来,可怜的是我。

回家过年 篇1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思乡的愁绪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想回家的念头如施了肥的野草般疯长。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

一直以为自己很潇洒,头也不回便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温暖的家。十几年了,故乡的记忆已变的渐渐遥远,只有母亲的泪眼,还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光阴,终于让我知道,那时的我,年轻的我,又怎能了解离愁,又怎能读懂离愁?那时年轻呵,年轻的心写满的只有明媚,只有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

近日,遇到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不忘问一声过年回家吗?每每此时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我明白,所说的回家,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有了小家不算家,只要父母健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才是你的归宿,才是回家过年的终点站。

家,其实一直没有被忽略,她隐藏在心底最温柔最脆弱的地方。高兴时,或许会暂时的忘记她,可是在遇挫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她。怀念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回想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草地上,脚板亲吻大地的感觉让我健步如飞,踏实无比,现在穿着精致的皮鞋,走在城市的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却有些跌跌撞撞,步履艰难。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游子一年的期盼,在外漂泊久了,我们多想回到那日夜思念的家,多想看看那天天为我们担心的父母。记得还小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喜欢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好多好吃好玩的。而今我们盼望着过年的团聚,可以陪父母说说心里的话。同时我们又多么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害怕看见父母那渐渐发白的黑发。曾几何时,我们为了我们的学业、工作离开他们,透过他们那充满希望的眼神可曾读懂那背后的寂寞,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孤独的等待。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父母心中的等待。快过年了,我知道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里天天掰着手指头在算。随着年关逼近,闭上眼睛我可以感觉的到他们那渐渐舒展的皱纹......快过年了,回家吧,要知道那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娶个男人回家 篇11

1986年,当芳龄20的韩保红刚刚成为滑县信用联社正式职工时,立刻引起单位许多同事的注意。因为这个姑娘不但娇小秀美,性格温柔恬静,而且肯下苦功钻研业务,上进心很强。“一家有女百家问”,年长的盼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儿媳,年轻后生则憧憬娶她为妻,登门求亲者络绎不绝。然而,保红一点也不急,说自己还年轻,要先把工作干好,个人问题以后再考虑。

1987年春,信用社来了一个名叫张国庆的小伙子,高高的个头,大大的眼睛,言谈举止稳重踏实,神情里有一种饱经磨难后的善解人意。与一般的小伙儿相比,保红觉得他更让人信任。以后交往多了,保红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家庭。那是由两个命运多舛的老人组成的家,像一本沉甸甸写满了喜泪交加的大书。

张国庆的继父张连荣,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下放到滑县林场劳动改造。他的妻子怕受连累,无情地弃他而去。

1980年,经人介绍,张连荣认识同样有着不幸遭遇的刘喜莲。她幼年丧母,受尽贫穷的煎熬。1960年,她与一个姓朱的乡村医生结婚成家,生育一女一子,小家庭尽管清贫但充满了生活乐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4年,卫河水暴涨,刚满两周岁的女儿不慎落水身亡。1976年,正值盛年的丈夫又得急病去世,中年丧夫的刘喜莲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惟一的儿子国庆身上,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张连荣与刘喜莲结婚后,彼此都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家。张连荣把国庆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不仅供他上学,还给他安排了工作,成为信用联社的一名正式职工。

韩保红被这个家庭深深地打动了,在国庆的陪伴下,羞怯怯地去拜见未来的公婆。两位老人的善良、慈祥和对晚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使保红有一种全身沐浴在温暖阳光里的感觉。

“闺女,你是在小铺乡信用社吧?”张连荣打听到韩保红不爱讲话,就先开了口。

“是在小铺乡。”韩保红只是抿着嘴笑。

“可不近,离县城十多里呢!”

“不怕,习惯了。”

刘喜莲拿出一副自制的棉手套:”天冷,骑摩托车天天跑,戴上它,冻不了手。”

韩保红接过手套,把它抱在胸前。手套是纯棉布的,枣红色的底子上绣着白色的小花,里面的新棉花蓬松柔软。戴上它,是那样的舒适自如。一抬头,她看见两位老人正用欢喜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双颊顿时一片绯红,不由自主地往国庆身边靠了靠。她感觉自己同这个家有一种缘分,恐怕今生今世都难以割舍。

1988年“五一”节,韩保红和张国庆举行了俭朴而热闹的婚礼。婚后,小夫妻恩恩爱爱。张连荣和刘喜莲更是把韩保红当亲闺女一样百般呵护。1990年夏天,韩保红生下一个男孩,张连荣给孙子取名张继京,小名京京,借以纪念已经离开38年的老家北京。孙子的问世,使这个小家庭充满了天伦之乐,饱经忧患的张连荣和刘喜莲整天乐滋滋的,庆幸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我要把男人娶回家”

1991年,一向健康的张国庆突然患了急性肾炎。治疗了一段时间,症状基本消失,他以为全好了,就重新上了班。但没过多久就又躺倒了。小便排不出来,两腿肿得像水桶,大夫说是尿毒症。宛如晴天霹雳,全家人都被这可怕的现实吓呆了。尿毒症,不治之症呀!血液透析只能缓解病情,最好的办法是做换肾手术,然而,换一个肾需要二十多万元,一个普通百姓家哪里出得起?为了看病,韩保红和公婆跑遍了安阳、开封、郑州的大医院,家里债台高筑,但死神还是一步步逼近了。1992年一个阴霾的春日,张国庆永远闭上了眼睛——

面对家庭的突然残缺,悲痛像一团厚重的乌云紧紧压在张家上空。一家人整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张连荣夫妇常常深更半夜为老年丧子而抱头痛哭。韩保红更是终日以泪洗面,在无尽的忧虑中,一天天消瘦下去。

怎么办?自己才26岁,京京才1岁半,就这么残缺地过下去,以后的日子可还长着哪!找一个合适的男人再成个家,年迈的公婆怎么办?风烛残年,就让他们无依无靠地孤独下去,愁苦下去?

“保红,要是遇到合适的人,你还是走吧!京京留下来由我们照看。”

“不,我不走,我不能抛下你们不管……”两位老人每次提起改嫁的事,保红就哭。自从嫁到张家,她一直与公婆和睦相处,大小事都和老人商量着办,从未发生过任何口角,更别提生气吵架了。寂寞的夜晚,哄睡了不谙事的儿子,她就不停地给公婆织毛衣,薄的、厚的,深色的、浅色的,似乎要把对这个家的深厚感情和所有的孝心都织进去,变成公婆身上丝丝缕缕的暖意。

韩保红整理丈夫遗物的时候,无意中翻出了相亲时婆婆送她的棉手套。结婚5年了, 她仍然把那副棉手套视为宝贝,珍藏在柜子里。国庆去世后,公婆把自己当成了亲闺女,怕她伤心过度,强忍着自己的悲痛,每天想着法儿来安慰她,给她做可口的饭菜。她是他们的依靠,是他们的感情寄托,自己怎么能走呢?“要是有人肯来这个家落户就好了!”突然,一个想法闪电般跃上她的心头,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她要找一个不嫌弃老人和孩子、能和老人共同生活的男人,把他“娶”到张家,做公婆的“养老女婿”。

然而,有这样的男人吗?

“云星,云星你是我千年的那个守候啊!”

韩保红的娘家嫂子替保红张罗了个人,对她说:“保红啊,你都为国庆守孝三年了,年轻轻的,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我们厂有个小伙子叫李云星,人又老实又勤快。说也巧,还跟你娘家在一条街上住呢!你要是觉得合适,我就跟你们牵个线。”

1995年那个温暖得让人涌上许多美好念头的春日中午,嫂子来电话,叫保红去一趟。保红去了,一进门便看见圆桌旁坐着一个男青年,中等个儿,戴副黑框近视镜,挺斯文的样子。嫂子给他们相互介绍后便出去了,剩下两个不善言谈的人僵在那里,两人你瞅瞅我,我看看你,保红觉得挺逗,“噗哧”一笑先开了口:“我的情况,大概你已经知道了吧?”“知道了。”“我有孩子,还有年迈的公婆,我不能抛下他们,而你却是未婚……”“我考虑过了,只要两人合得来,其他问题都是次要的。”保红心中一阵发热,话竟变得多起来,从家庭到工作,两人不知不觉谈了好久。保红牵挂着孩子,先告辞出来,云星送出门外,两人都有些依依不舍。

他们开始了约会。说是约会,其实就是云星在下班路上等保红。保红路远,每天早上7点就出发,晚上6点多才能回来,把摩托车开得风驰电掣。暮色中,远远地看见云星的身影,心里就感觉非常踏实。国庆的早逝,使保红觉得人生太匆匆。三年多来,又要忙工作,又要照顾两位老人和年幼的儿子,尽管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可是,她实在太孤单了,她多么希望有个宽厚的肩膀和自己分担生活的重担,共同经历人生的风雨啊!而这个李云星,是否就是自己苦苦守候的那个人呢?

1995年7月,为了节约开支,他们没有举行婚礼,只是去洛阳玩了一趟,就算把事儿办了。回来就一直和张连荣老夫妇生活在一起。云星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生活的困苦使他深深地感到长辈的艰难。他和韩保红一道,拉沙子、铺砖地、修房屋、疏通下水道,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1996年夏,保红喜添一子,取名李智,小家伙的到来,使这个六口五姓的奇特家庭更加幸福快乐。六口人,五个姓,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72岁的张连荣老先生曾专门赋诗一首:“似亲非亲一家人,五姓六口一条心,和睦相处如骨肉,相爱何须血缘亲?”

1997年,下岗后的李云星自谋职业,开了个摩托维修门市部。为了帮丈夫照应,韩保红就带着小儿子李智在那儿吃住。张连荣夫妇心疼他们,常常过去帮着照看小孙子。有时云星太忙顾不上做饭,刘喜莲就做好饭菜,让张连荣蹬上三轮车送过去。星期天、节假日,保红夫妻总要带上营养品回家来团圆。

1996年夏天,刘喜莲因车祸腿部受伤,好几个月不能下地走动。保红和云星用三轮车一次次拉着老人去医院治疗,终于使婆母重新站了起来。1999年秋,刘喜莲患子宫肌瘤住院手术,保红和云星七天七夜守在病床前,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轮流值班,喂药喂饭、端屎端尿。同病房的人们都感叹万分,跟保红开玩笑道:“你嘛,到底是得过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的,没说的;可是云星也那么好,你是怎么打着灯笼找到他的?”“我吗?”保红自豪地一笑,“我找了他整整一千年呢!”

“真希望能和公婆住得更近些!”

保红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把工作调到县城,云星的铺子能在公婆家附近寻个好地方。她说,婆婆虽然痊愈了,可公公却患上了脑血管硬化症,经常头晕,她不放心他们。因为让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健康长寿,是做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啊!M

上一篇: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下一篇:北京全国造价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