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健身

2024-08-20

农民工健身(精选9篇)

农民工健身 篇1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湖南省城市农民工的体育健身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从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健身环境、社会支持体系等多个方面分析湖南省农民工体育健身的现状的成因,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的健身意识和健身需求都不强,城市农民工的健身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工的健身权益难以保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权利保障,健身现状

长期以来,作为弱势群体的我国的城市农民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社会生活中自身的很多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其中包括体育权利。现实生活中,由于广大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健康保障意识,基本放弃了自己作为公民和劳动者应该享有健康保障的权利。城市农民工群体体育权利意识的自我缺失和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已经开始危害到了农民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城市农民工体育权利不仅当前群众体育工作无法回避的难点,同时也是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对体育的必然需求[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对湖南省城市农民工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张家界、吉首、怀化、常德、娄底、岳阳等10所城市随机发放农民工调查问卷。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在长沙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余城市均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在每所城市选取3~6个施工工地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问卷1302份,回收率为84%,其中有效问卷1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63%。

2结果与分析

2.1城市农民工的基本状况

农民工中18岁到40岁年龄段的人居多,占总人数比例的58.8%, 见表1。

从表1被调查农民工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的基本信息来看, 城市农民工中男性比例远远大于女性,而且随着年龄段的提高,男女人数比例差距逐渐拉大。因此从年龄段上判断,大多数农民工比较年轻,是完全有健身需求的。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有14.3%的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62.7%的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 1000元之间,只有23%的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上,能够基本达到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见表2。

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2014年湖南省城乡居民人 均可支配 收入17622元,其中城镇 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 入265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0元。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1707.5万人,平均月收入2998元,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2.2城市农民工体育锻炼的参与现状

2.2.1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概况

农民工闲暇时间的休闲娱乐方式的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工的闲暇时间主要是看电视和聊天,所占人数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6%(899人)和72%(850人),偶尔参加健身锻炼的农民工只有13.2%(156人),坚持每周至少进行1次以上体育活动的农民工只有16.6%(196人),70.2%(828人)农民工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可见,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民工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健身行为,而且这种状况已经到了足可以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忧心的地步。

2.2.2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频数和持续时间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也被称作是“体育人口”,是指每周参与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时间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锻炼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群。从该次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有352名农民工表示曾经参加过体育锻炼活动,但是统计结果也显示,即使在不考虑锻炼强度的情况,能够坚持每周3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时间达到30 min以上农民工只有73人,仅仅只占总人数比例的6.2%,可见,城市农民工中能够勉强算为体育人口的人数比例严重偏低,城市农民工体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2]。

2.2.3城市农民工参与的体育项目

由于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暂时还无法接受“花钱买健康”的城市生活理念,因此,城市农民工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时候更多地会选择对场地器材、锻炼装备要求相对比较低的项目,农民工多数选择跑步、全民健身路径器械健身、室外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等,极少数农民工选择去健身房参加健身锻炼。

2.2.4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

调查显示,农民工的锻炼场所与农民工选择的运动项目相适应的,公园、公共休闲广场、社区和工业园区运动场是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场所,而这些场所的体育设施比较简陋, 场地条件也比较差,可进行的锻炼项目非常有限,只有3%的农民工选择去收费场所进行健身锻炼,这也从另个侧面反映了针对城市农民工的公共体育服务严重缺失,是造成城市农民工体育权利得不到应有保障的重要原因。

2.3城市农民工体育锻炼现状成因分析

2.3.1薄弱的经济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74.5%的城市农民工认为家庭经济水平不高是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虽然,湖南省城市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2998元,但是77%的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对于一些喜欢打篮球城市农民工来说一双价格在300元左右的普通球鞋都属于一笔很大的开支。那些年费在1000元左右的中档健身房、一次收费几十元的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池等场馆,对于这些收入不高,但劳动强度很大的城市农民工来说更加难以接受和承受。面对现代城市中体育健身消费,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权利在经济上无法得到保障。

2.3.2超长的劳动时间

有的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对城市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置之不顾,不少城市农民工休息休假难以保障。城市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 休息时间少,难有余闲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调查数据显示,55.4% 的城市农民工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城市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 d,每天工作8.6 h,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无法从时间上得到保障,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指望度并不高[3]。

2.3.3可供城市农民工使用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免费开放使用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而目前,我国在公共体育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对群众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还难以满足广大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参与健身锻炼的权利从物质上无法得到保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农民工体育锻炼参与现状不容乐观

从研究结果看,被调查城市农民工中只有6.2%的勉强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农民工对体育知识了解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非常有限,主要以跑步和进行器械健身,从事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和社区运动场地。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能力低;体育权利意识和锻炼意识都非常淡薄。

3.1.2农民工体育锻炼权利保障的影响因素众多

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 缺乏相关体育知识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政府管理措施的缺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是影响我国城市农民工体育权利得到保障的主要因素。

3.2建议

3.2.1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农民工体育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较低,他们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还较欠缺,这就决定了政府仍要扮演重要角色,将农民工体育服务作为一种福利制度进行落实,并保证体育服务资金直接分配给开展农民工体育服务的相关机构,铸造农民工体育硬件环境;以体育指导人才为保障,组织专门队伍和专业人员,对农民工健身活动予以指导。

3.2.2完善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是保障农民工体育权利的主要途径

完善保护城市农民工体育权利的法律法规、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管理体系、建立农民工体育服务制度和文化支撑体系、加强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制衡机制是保障我国城市农民工体育权利得到实现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健身 篇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列入全省“八大民生工程”,列入省市县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中。各县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本县市区的规划方案,加快工程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当年计划任务。要多元化筹资,积极创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青少年俱乐部”等,争取 “雪炭工程”和“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等项目。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新建或改建各类体育设施,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改善城乡农民群众健身条件,推动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同时,各县市区要维护和管理好农村体育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农民健身活动持久开展。

为进一步确保群众健身安全,彻底排除全镇各村体育健身器材安全隐患,促使安全健身,为广大居民提供安全的健身环境,8月中旬管委会开展体育健身器材全面检查和维护专项工作,对体育健身器材进行了安全隐患检查,并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排查和整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安全隐患排除工作,及时成立体育健身器材安全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实行主管领导分片、驻村指导员入村、村两委班子负责人具体负责的制度,与村委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按照各村自查,镇政府督查的形式开展此项活动,从而确保群众健身安全。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开展专项督查。围绕体育健身器材的安全使用、宣传管理、破损维修工作,对9个村进行了体育器材安全专项检查,组织自查的过程中,按照“谁使用、谁管理和谁负责”的要求,组织懂维护、会检查的人员进行此项工作,加强日常管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经检查,?个村配备了崭新的体育健身器材,其他村器材都无器材,其中篮球架居多。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各村两委班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器材安全管理宣传教育活动,使群众掌握基本安全知识、了解安全健身的意义,提高防范危险保护自我能力。尤其在学校里加强体育健身器材安全知识教育,开展以学生安全教育日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

农民工健身 篇3

摘 要 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的体育发展程度与社会注意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本文在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规划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建议,为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大的支持。

关键词 农民体育 健身工程 黑龙江垦区城镇

一、黑龙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本情况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自从二零零六年在黑龙江实施以来,已经连续的实施了七年时间。这项工程涉及到了黑龙江省的各个县、市、区,涉及的农村人口总数达到了四百四十万,占黑龙江全省农民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根据《“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规划》所制定的目标,黑龙江省早已实现了六分之一行政村建有农民体育建设场所的目标,这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领先水平。

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政策法规:黑龙江省体育局为了加快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速度,加快黑龙江省新龙村的建设,出台了政策法规——《“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规划》。这些政策法规中确定了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原则目标、资金规划以及未来预计取得的效果。在相应的政策法规中明确的指出了,要有力地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中提出要促进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场所的建设。黑龙江垦区城镇的相关社区与行政村要加大对农民体育健身场所与设备的投入,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方便并且快捷的进行体育建设。

二、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的情况而言,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政府管理组织的体系还不完成,结构过于单一。总体来说,黑龙江省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系统。

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由于缺乏相关的体育制度的保障,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仅仅能享受到过于有限的体育锻炼的权益;相关行政单位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且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缺乏专业的体育人才进行指导,很多地区的农民都是按照不科学的方法进行健身;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设施与场所过于简陋,在出现设备损坏后,不能及时地进行修理与保养。这方面问题也是由于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资金短缺所造成的。各级行政单位关于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使得农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与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由于相应的管理与宣传的问题,在很多地方的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与场所并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其他一些地方却非常短缺。

三、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的科学发展对策

(一)建立承担黑龙江垦区城镇管理体育工作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专门机构

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与黑龙江主管农村体育事业的各级职能部门的工作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将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包含在黑龙江的整体设计中,才能使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发展在正确的方向下,并成为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除了以上要求之外,还需要与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完善惠民利民的土地使用和征收办法,完善历史遗留的村集体建设自留用地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黑龙江垦区城镇的整体建设规划下留出足够的土地,保证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创造健康的体育运动氛围

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是提高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的重要工作。只有在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的指导下,农民才能积极的参与到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中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改变过去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的错误观点。可以通过广播、传单、定期组织学习会议等等方式,将体育健身的正确观念传递至广大的农民朋友中去,建立良好的舆论气氛。

(三)完善体育资金支持体系

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必须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下才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保证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增加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本文认为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资金不仅仅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还需要大量的吸引民间资金。在扩大资金来源的同时,需要注意对于资金使用的监督问题。只有在保证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资金使用科学性、规范性才能有效的起到促进建设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级部门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宣传。进行体育科研的目的是让具体的体育活动能够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农村体育的科研进程直接影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速度和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鼓励农民体育健身工作者积极参与农村体育的科研工作,对在实际工作发现的问题要积极的进行研究和思考,也要正确运用现成的体育理论来指导具体体育工作。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用工作来促进学习,用学习来指导工作。

★基金项目:黑龙江农垦总局课题:名称:黑龙江垦区小城镇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HNK12A2D-18。

参考文献:

[1] 陈鑫.陕西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状况、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005):567-570.

[2] 金涛,周超,黄德春.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5).

[3] 商汝松.广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3.1:019.

农民工健身 篇4

与体育健身相关的农民工主要特点是:收入低且不稳定,工作累,身份障碍,受教育程度低,流动性强,不易组织,体育健身意识较低,体育设施场地太少。探讨建立农民工体育发展的模式,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

一、新型单位体育模式

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也无论单位的经济成分是国有或是私有,只要对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单位可持续发展有着一份关注,只要单位领导人对体育的功能有着基本的理解,那么单位体育必将存在,现代新型单位可以在发展农民工体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民工在单位内均为单位职工,同是单位员工,其单位地位是平等的,身份的难题可得以解决。单位具有集群的功能,单位是农民工在城市的根据地,无论农民工在哪个单位,或者由于工作的变动,即使农民工由一个单位流动到另一个单位,在单位里都应获得相应的体育权利保障,解决流动所造成的体育组织困难问题,且农民工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单位宿舍区域,方便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单位为他们保障体育权利,农民工体育权利跟随其在单位间流动,单位通过体育手段不但可以改善员工健康状况,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加强单位的凝聚力,如有这一层体育意识,单位在农民工体育问题上应有积极的态度。

单位有义务提供农民工体育经费,从而保障农民工的体育权利。单位的体育设施建设情况,决定其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单位所追求的是效率、效益,体育发展所需要的是经费投入。农民工体育参与的时间等与单位的追求仍存在一定的冲突,还须做好这方面的协调工作。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责任和政策法规的保障。

二、企业体育模式

大部分农民工在企业里务工,企业体育模式是农民工体育发展模式之一。企业体育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企业职工节假日体育,职工利用节假日时间,企业体协把全年的群体体育活动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天气、节假日等情况安排到各个月份,多种形式,节日性休闲体育、娱乐体育为活动内容,以增强体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第二,企业文化体育,在企业文化理念的背景下,通过体育手段,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如工前操,工间操等。三是职工自主的健身活动。职工根据兴趣、爱好、方便,自由参加,自发的晨练和黄昏练。这些体育项目形式多样,不仅丰富了广大职工的体育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企业文化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同时,可以强化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进成员广泛接触和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城镇农民工的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工会组织体育模式

上海市是我国农民工体育开展比较突出的地区,尽管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但这里依托工会组织开展农民工体育的经验值得借鉴。各级工会组织能够与农民工直接接触,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在职工群体中的影响力也较大,同时还具有社会各界的丰富资源。近年我国大力完善新兴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当然,这里所说的依托工会,并非把全部农民工体育的工作全部推到工会身上,而是利用工会途径,有效地组织起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开展农民工体育。比如在组织比赛时,工会组织既可以联络地方政府,为比赛提供优惠政策,又可以动员下属工会所在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出钱出力出物,为农民工体育贡献力量。

在新型单位里面,建立健全单位工会组织是保障农民工体育的重要一环。农民工一旦进入到一个单位,农民工就成为单位一员,他们通过辛勤劳动为单位创造利润,为单位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单位有义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对农民工生活,工作的保障工作,体育作为一项能保障农民工身心健康的事业,单位工会有义务保障农民工能获得基本的体育参与权利。

四、城市社区体育模式

当前,城市社区体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群众体育的主要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社区各方面的发展。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细胞激活了,城市工作的基石就牢固。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因为社区是社会管理的最基层,社区体育能促进全民参与体育活动,有效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国民素质,增进国民健康。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既有国家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资源,包括健身路径,体育场馆等,也有社区成员共同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设施,包括社区在规划过程中预设的体育设施,把室内体育馆与室外体育场地、小区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广泛覆盖社区的可供社区体育活动的设施保障体系。重视发展各层次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如指导中心、辅导站、健身广场、晨晚演练点,逐步形成以段、片、块为主的基层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制度和秩序,逐步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其次是发挥其体育服务服务体系结构的功能,通过规范设置,建成面向社区单位、企业、家庭和全体居民的社区体育服务运行机制。

五、农村乡镇体育模式

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村体育的重点放在乡镇,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辐射力的组织网络。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着眼于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这三个关键环节,突出四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紧紧围绕群众体育需求,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我国广大农村被排斥在国家资源配置的范畴之外,由于缺少体育资源的国家保障,农村体育曾远远落后于城市体育。当前,我国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

城市社区体育,农村乡镇体育,单位体育三者构成的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基本框架属于比较宏观的结构,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还要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情况进行具体的组织管理模式优化与完善。因此,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根据实际具体地选择适合各类群众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

六、积极开展家庭体育,创建区域体育合作新模式,建立“农民工体育节”,区域全民健身大联动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家庭体育由于组成人员关系的亲密性,相互影响的深刻性,通过家庭体育的形式可以把各个年龄段的家庭成员拖上健身场,从而形成全面健身网络,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水平的提高。在目前社区体育普遍面临时间、资金、场地器材、指导员的问题困扰的时候,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利于找出闲暇时间,自觉投资健康,相互进行指导,就近就便进行体育活动。

我国农民工是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他们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等综合因素的推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将有更多的农民向城市流动。“农民工体育节”,重视宣传,特别注意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宣传,增强市民锻炼和健身意识,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影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组织农民工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体育锻炼活动和健身运动,这是消除农民工“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劳的好办法。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体育锻炼不能忽视这一群体,用“健康是宝贵财富”的全新观念对待农民工的体育锻炼问题,用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关心农民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为了加强地区的合作和交流,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体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多赢、创造区域体育合作新模式和活动新方式。把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有机地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全民健身体系之中。

七、结束语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我们发展农民工体育时,选择的是一种包含单位、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会组织、企业、家庭体育构成网络模式。但是,由于传统的二元社会体制等原因,农民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待遇应给予提高,农民工客观上强烈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建立城镇统一的即对所有工薪收入者一视同仁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和接续,从而方便农民工回乡后社会保险关系的转接。从城镇和农村两个方面同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将从根本上解决因农民工流动性而造成的社会保障关系难以转接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口流动方面的管理值得我们借鉴,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基数较小,他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方式,借助身份证管理,这种流动方式比较彻底,没有制度的限制,农民流动到城市直接转换为市民。

我国农村农民体育健身探究 篇5

1、制约农村农民体育建设的因素

1.1、文化知识匮乏, 体育健身意识薄弱

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低, 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大。农民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科学判断新情况的能力不强, 普遍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农民目前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 仅有极少的农民对我国的全民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 而且, 这部分农民对健身意义了解非常肤浅, 更为严重的是绝大部分的农民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此外, 在农民的认识里“没病就是健康”的思想根深蒂固, 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 就无需浪费时间去进行锻炼”的错误观点。在目前的广大农村地区,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 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相对落后, 常用保守和落后的小农意识和思维方式去评判新事物、新时尚。对于传承着几千年“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劳动代替锻炼”生活习惯的中国农民来说, 体育健身无疑是新鲜事, 但它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近年来, 经过有关部门的协作努力, 农村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不明白从事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有何必然联系。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不高的最直接原因。

1.2、体育消费水平低

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村进入了建设小康生活的新阶段。农民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农民整体消费水平偏低。农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限制了体育消费, 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 体育健身消费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1.3、体育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中国农村体育资源严重不足, 特别是体育场地缺少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远远低于城市, 少量的体育器材也大多残破不堪。体育设施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障碍。必要的体育设施是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前提, 它既是硬件基础, 也是活动的平台, 更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条件和联系农村体育人口的纽带。要打破农村群众体育对设施要求低, 没有体育设施、有块空地也能开展体育锻炼的认识误区。基本、实用的体育设施其实也是一种公共产品, 是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提供服务的一项内容。没有必要的设施条件, 引导农民开展活动, 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开展农民健身工程就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是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 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体育方面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投入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农村体育事业落后, 农民健身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也始终没有根本性改变。

1.4、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

乡村两级基层组织也很少组织农民从事健身运动。农村体育组织不够健全, 从全国来讲, 农民体协的组织建设多在地市、县级, 而没有延伸到乡镇和村级致使农村体育组织出现盲点现象, 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平衡。有的地区没有农村体育管理部门, 体育活动开展的比较缓慢, 缺乏声势。

1.5、农村体育人口偏少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 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 也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目前判定体育人口的主要标准是: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 (含3次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中等程度以上。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的话, 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会是一个很小的数字。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的体育人才缺乏, 严重制约了体育健身在农村的开展和推广。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城镇中有51.23%的人参加过体育活动, 而农村人口中只有28.97%的人参加过。农村不同年龄段参与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人口, 且随着年龄增长, 差距不断扩大, 呈下降趋势。

2、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的对策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 发展农村体育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发生, 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一方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培养塑造新型农民, 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 在新的形式下, 发展农村新体育,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农民体育价值观念转变

要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广告、标语口号等各种形式, 宣传大众体育, 来促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同时举办具有农民特色的运动会, 及农民喜欢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等。要找出影响农民锻炼行为、心理的深层原因, 转变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 使他们逐步树立现代体育价值观念, 认识到“奔小康, 身体要健康”的道理, 培养农民终身体育的意识。

2.2、依靠社会力量, 拓宽经费来源

在目前的农村, 社会办体育的力度还较小, 但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办体育的潜力将增大, 为此, 应充分挖掘潜在的能量, 广泛寻求乡镇企业、个体户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的帮助, 扩大经费来源。对于投资办体育的社会团体和个人,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回报, 以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来投资。

2.3、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工作力度

乡村两级干部是国家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对下代表政府行使国家权力和完成各项任务, 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令, 对上代表农民群众, 反映民意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因此, 应切实加强乡镇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工作质效, 应把农村体育工作列入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 增加乡镇文体专干。从站在强盛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 发挥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优势, 把农村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2.4、加强各类单项体育协会的建设

乡镇、村也要大力举办多种行之有效的符合本地特点的各类单项体育协会, 鼓励农民参加。通过协会组织文体活动, 传递科学健身方法, 并提供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这样, 各类体协就会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体育产业的优势, 开辟和占领农村体育市场, 逐步打开农村体育新局面。

2.5、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与管理

农村体育教师非常匮乏, 毕业的专业大学生基本上不愿意到农村工作, 因此培养农村体育骨干, 把农民组织起来, 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工作。农村体育骨干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组织、指导开展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及其他志愿者。体育骨干可以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 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引导群众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和管理, 提高体育骨干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充分发挥其作用。政府行政部门也要相应地研究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若干意见, 重视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2.6、充分利用农村学校资源, 发展农村体育

农村学校一般都拥有较好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此外, “九五”以来, 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民办教师经过培训和资格认定重新上岗, 农村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阶段, 在农村体育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 利用好农村学校师资和场地对推动农村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结语

农村体育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农民健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农村体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增进农民的身心健康, 从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农民体育健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农民体育健身进行探究, 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发展, 提高农民健身意识, 有助于新农村建设。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农民体育健身问题进行探究, 提出农民体育健身对策, 更好地为农民体育健身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民,体育健身,对策

参考文献

[1]秦椿林.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7) :865-868.[1]秦椿林.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7) :865-868.

[2]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 2001, 21 (3) :16.[2]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 2001, 21 (3) :16.

[3]胡小明.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创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3-4.[3]胡小明.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创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3-4.

[4]纪报.总局将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N].中国体育报, 2006-3-30 (1) .[4]纪报.总局将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N].中国体育报, 2006-3-30 (1) .

[5]曾理, 徐玖平.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1) :10-12.[5]曾理, 徐玖平.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1) :10-12.

农民工健身 篇6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抽取大连市4个行政市区旅顺口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36个设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的360名农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通过有关网站查阅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相关文件和文献资料。

(二) 访谈法:访谈体育管理者、体育研究专家, 针对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解。

(三)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360份, 回收360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354份, 有效率为98%。

(四) 数理统计法:根据调查所得数据, 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大连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 大连市共投入资金2950万元, 已经完成农民健身工程1336个, 共投放农村标准篮球架1547副、乒乓球台2008个、健身器材19867套, 培训体育指导员4600人,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为100%。

(二) 大连地区农民对体育健身工程现状的满意程度。

对“农民健身工程”满意度调查中, 大连地区的农民有71%选择了满意和比较满意, 占总人数的七成多;有10%的农民选择了不满意, 由于场地和器械没有得到较好的维护, 或器械用为其他, 造成大连地区部分农民对健身工程现状不满意。

(三) 大连地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情况。

在对农民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中, 结果却令人担忧, 大连地区有33%的农民参加体育活动, 只占人数比例的1/3。我国要成为体育强国, 有赖于农民体育的开展和繁荣。在进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要通过相关方面知识的宣传, 配送器材, 建设维护场地, 举办体育比赛等手段, 来激发调动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 大连地区农民闲置资金的利用情况。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由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体育消费在所有生活消费结构中排在最后一位。即使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要将其投入到子女的教育资金问题、改善自身的家庭条件和剩余钱的储蓄。原因还在于资金保障的后顾之忧, 如养老金和医疗保证等。农民只有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才能把剩余的钱用于体育、文化等消费, 才会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四、大连地区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基础薄弱制约农村体育的开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体育发展的水平程度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达的程度。在调查中发现, 农民生活中没有固定收入和稳定收入, 没有剩余资金投入体育消费。

(二) 缺乏各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农村体育的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要落实全民健身工程, 必须首先从农村体育建设实际出发。农村体育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紧迫的工程, 是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政府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 因此应受到各级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措施, 实施此项工程。

(三) 缺乏健身指导。

通过本次调查农民健身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 我们发现农民体育健身缺乏一定的组织性, 应有人领导起一批农民健身队伍, 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行列中来。大多数农民缺乏健身基本的常识, 需要引导农民, 使其体育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促进健身工程的农民在规模和频率上有所提高

(四) 农村体育管理机制发展滞后。

目前, 主要是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机制落后。具体表现在县区体育部门权限缩小、经费少、人员少, 对农村体育无专项经费;文体站的工作以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为主, 缺乏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 致使在很多地区农村体育还是空白。

五、小结

大连地区完成农民健身工程的情况较好, 农民对健身工程实施情况满意度较高, 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 体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排在最后一位。农民收入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制滞后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在以后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采取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拓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经费来源, 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管理体制等措施来促进农村体育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我国农民体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2]许月云, 许红峰, 戴维红, 张志扬.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发展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

农民工健身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17个地市, 58个县 (市、区) 的89个乡镇168个村的1 694位基层村民 (不含在校学生和常年在外打工人员) 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30余篇。 (2) 问卷调查法:请有关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其结果符合社会学调查要求。通过委托学生、走访调查、邮寄等方式, 对58个县 (市、区) 的89个乡镇, 168个村的1 694位基层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 000份, 收回1 837份, 回收率为91.9%, 有效问卷1 694份, 有效率92.2%。其中, 男性农民问卷896份, 占有效问卷的52.9%;女性农民问卷798份, 占有效问卷的47.1%。 (3) 访谈法:拟定访谈提纲, 由课题组成员和作者本人选取部分基层农民进行面谈, 并详细记录访谈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 基层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与价值取向。体育价

值观是推动体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山东基层农民对体育价值层面的认知水平, 我们对“体育锻炼是否有必要”进行了问卷调查, 有72.4%的基层农民认为开展体育活动是有必要的, 另有14.2%的人选择“无所谓”, 13.4%的人选择“没必要”。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的基层农民都是认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的, 但这似乎与基层农村的体育人口比例和现状不符。在对“劳动能否代替体育锻炼”、“阻碍你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的调查中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有57.3%的人选择了“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 28.2%的人选择“不好意思, 怕人耻笑”, 另有19.1%的人感觉“没有兴趣、不喜欢”, 有21.4%的人“想锻炼, 但无法克服自己的惰性”。在对“除劳动、学习、饮食、睡眠、家务以外的选择”的问卷中得知, 基层农民在余暇时间选择看电视的最多, 占被调查对象的46.6%, 其次是闲聊29.3%, 打麻将、打扑克、棋类12.4%, 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1.7%。由此反映出基层农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知水平较低。原因在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基层, 远离城镇, 余暇文化生活贫乏, 经济相对落后, 生活压力大。另外, 受农村多年来的村民村风、劳作习惯、村民受教育程度和传统的体育观念的影响较大, 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基层农村, 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仍然存在, 这都是导致基层农民体育人口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2. 基层农民参加体育锻炼频数。

通过调查得知, 山东省基层农民中有12.1%的男性农民和11.3%的女性农民达到中国“每周参加3次, 每次参加30分钟, 活动强度为中等”的体育人口衡量标准, 这个比例虽高于中国农村体育人口7.13%的比例, 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大。分析认为, 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 留守的大多是既要照顾学生上学, 又要承担农田劳作和家务管理的中老年人和妇女, 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 很难有余暇时间锻炼身体。另外, 基层农民体育观念较差, 许多人认为体育活动是闹着玩的事, 蹦蹦跳跳也跳不出钞票;干活就是锻炼;体育活动是城里人的事, 是富足无聊人的事, 不符合农民的身份和举止等。另外, 教育差异、经济差异及文化差异也是导致87.9%的男性农民和88.7%的女性农民体育健身频度较低, 体育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3. 阻碍基层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 基层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除劳动可代替体育锻炼占被调查对象的61.3%以外, 缺乏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客观因素中占比例最高的, 为57.4%, 庭院、空地、路边、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成为他们选择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 有41.5%的人认为缺乏组织指导导致他们健身方法单一;另外, 有44.2%的被调查对象感觉没有时间和生活压力大, 大部分基层农民家庭面临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巨大经济压力, 不得不承认部分基层农村的不少家庭仍然生活在低收入线以下, 人们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经济收入, 维持生计这种基本的需要上面, 而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来满足体育健身。这也是阻碍其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党的富民政策为广大农民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活奔小康”成为农民的物质追求, 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成为宝贵的资源, 由于社会进步, 经济增长,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从而导致基层农民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是显而易见的。

4. 基层农民体育消费观念。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 远离城镇的基层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 在对其“家庭收入余额的用途”的调查中发现, 用于医疗和子女教育的占54.7%;购置家用电器占13.5%;盖房和用于农业生产的占20.5%;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仅占家庭收入余额的11.3%。基层农民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数额分别是, 零消费占40.5%;1—30元占29.2%;31—50元占10.9%;51—100元占11.7%;100元以上占7.7%。由此反映出, 基层农民收入水平低, 体育消费数额少, 在这种低收入, 低消费的条件下, 体育消费对基层农民来说就是奢侈品。而对其“购买的体育用品”的调查看, 购买运动服装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3.6%;买运动器材17.1%;买体育书籍4.2%;买体育彩票5.1%。购置运动服装的如此多, 说明运动服装在基层农民的生活中最为实用, 一年四季、随时随地, 无论平时还是劳作都可以穿着, 反映出基层农民需求的是物美价廉、实用性较强的体育消费品。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大多数基层农民对体育健身价值和体育的功能有一定的认知, 但存在认知和参与行为的不一致性。 (2) 由于留守农民受教育程度、闲暇时间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并未形成有规律的健身习惯。 (3) 因缺乏场地设施和组织指导, 他们大多选择一些不受场地设施限制且技术难度较低的项目, 导致健身方法单一, 体育人口较少。 (4) 受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 基层农民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较少。

2. 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宣传力度。调查显示, 在基层村镇至今没有成立任何体育协会, 没有专、兼职农民体育工作者的现象普遍存在, 致使基层农村体育处在无组织、无管理状态, 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即便是农民有了闲暇时间, 其选择的活动内容依然是看电视、闲聊、打麻将打扑克等。因此,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 要重视基层农村的体育工作, 建立健全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 加强对体育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 真正从各方面、多角度不断扩大和发挥体育功能的作用, 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动起来, 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基层农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2) 多搞体育活动, 加强引导和技术支持。农民需要体育, 但农民又缺乏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完整的体育价值观, 加强体育健身和体育科普知识的宣传、提供技术支持是农村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根据农民劳作比较分散、平时忙于生产、劳作的季节性和农民对民族、民间及新颖的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的特点, 向农民宣传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他们, 正确引导农民的农闲、余暇和节假日时间, 通过形式新颖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表演、活动和简便易行的趣味项目, 把体育的文化、思想和科学健身的方法、知识送到农民身边, 提高基层农民的体育兴趣, 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 搞好场地设施建设, 提供必要的健身器材。缺乏场地设施和器材, 这一问题无论在农村或城市, 都是开展体育健身运动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同时也是个难题。有限的财力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都十分困难, 几乎没有经费用于体育活动。另外, 基层农民经济收入较低, 又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 加之农村体育观念和消费观念的差异, 使得农民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较少, 甚至有40.5%的农民还是零消费。因此建议, 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动员企业赞助,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改变基层农民的生活方式, 营造小规模、不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体育活动、竞赛模式, 引导基层农民的体育消费, 建立适合基层农民参与的体育健身平台, 逐步使基层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为基层农村体育健身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蒙蒙, 赵蕾.全民健身热潮背景下农村体育组织运行机制研究[J].内江科技, 2010, (4) .

[2]陈灿.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广东农村体育的建议[J].南方农村, 2006, (3) .

[3]吕树庭, 裴立新.关于小城镇作为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

[4]吴建伟.特色体育乡镇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8) .

农民工健身 篇8

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是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的首要条件。体育健身意识, 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 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等。只有具有强烈体育意识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成为激发农民身体锻炼的动力。怎样利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时机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使他们在离开农活时能形成正确的健身态度和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养成体育健身的兴趣、行为和习惯, 继之终身受益,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城乡结合区农业生产机械化, 农民农闲时间大大增加, 对农民农闲生活调查的结果:外出打工第一, 接下来主要活动是看电视、打牌。农民农闲生活非常单调。31%的农民对自己的农闲生活“很不满意”, 46%的觉得“不太满意”。表明农民有着强烈的改善农闲生活的愿望, 有着追求更高精神享受的愿望。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系我国长远发展, 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民农闲生活应走出家门, 多参加体育运动, 体会运动给身心带来的快乐, 运动愉悦心情;体会运动促进身体健康的好处, 运动增进健康。改变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的思想, 让农民对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体会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 由此产生积极向上的健身思想观念。增强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等意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农民健身意识, 应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 广泛开展宣传体育知识的学习、研究,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 介绍体育赛事活动, 扩大体育影响力;结合重要体育赛事活动和定期组织群体体育活动的举办宣传体育活动;积极开展体育先进乡镇、先进村组评比活动, 各乡镇建立体育协会, 充分调动各村体育协会以及晨、晚练农民的积极性, 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开辟农村体育专栏, 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 不断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全面快速发展。以此构建和谐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

2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也很关键。有了体育人才, 组织体育活动社区化就有可能实现。因此, 应以乡镇为首, 各村组为点。加强农村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建设, 建议将乡镇文化站扩建为文体站, 有计划地在农村培养一批体育指导员, 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积累人才力量。有条件的镇街、行政村要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各镇街要加大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 每年要为农村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若干名。各村都要建立晨、晚练辅导站并配备持证上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指导农民科学健身。各乡镇要积极创建农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吸引和组织农村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及时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各乡镇要积极创建负责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人员。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要适时向农民开放, 实行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使用率。现阶段, 农村社区体育骨干的缺乏,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发展。在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 可以不定期组织体育知识讲堂, 组织一批有体育能力的人进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培训, 并利用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力量, 这对推动新农村体育社区化模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 新农村体育社区基层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应由上至下依次成立县级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和村级体育组织。其中村级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最基层的组织, 它直接联系广大农民, 组织开展农民的体育活动。还要充分发挥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的引导、管理, 加强乡镇和农村大队对农民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工作, 提供专人咨询、指导。同时, 加强针对农民体育活动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加大新农村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是促进新农村体育社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乡镇政府机构只有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民有政策倾斜的体育法规体系, 健全体育管理制度, 制定大力发展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方针政策, 拟定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 不断完善农民的各种体育活动保障制度。有了强大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与社区体育指导人才及规章制度, 建设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就会开展起来。

3 加强农民体育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意识

城乡结合区开展社区体育的核心是要促进农民热爱体育运动,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从思想上提高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认识, 让农民觉得体育运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解除农民认为的体力劳动就相当于锻炼了身体。适宜的体力劳动, 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过量的体力劳动不但不会锻炼身体, 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着本质区别, 简单来看, 体育锻炼和劳动都会让人流汗、耗费体力, 表面看起来很相似, 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体育和劳动最主要的区别。首先, 体育锻炼都是抵抗地球引力、使人的重心向上的运动 (比如跑、跳等) , 而劳动则是沿着地球引力方向、使人的重心越来越靠下的运动 (比如种地、除草等) ;其次, 体育锻炼使人的重心上移、步伐越来越轻盈, 劳动使人的重心下移、步伐越来越沉重。还有, 体育锻炼使人舒展, 劳动使人蜷缩, 体育锻炼能减缓人们衰老的脚步、使人留住青春, 而劳动则会加速人们的衰老。为了调动农民体育健身积极性, 农民体育活动的形式应多样性, 应具有特色乡土民情性的运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 使内容更贴近农民生活, 在场地的利用和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利于农民生活, 从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上, 以村为社区单位, 不论老少不论男女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上来。农民健身活动形式生活化还应充分考虑发挥家庭的作用。因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主角, 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体育更贴近生活, 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 它能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合度。家庭体育是贯彻执行体育法规政策, 增加体育人口的重要突破口, 又是学校体育的扩展与延伸, 更是终身体育的起点与归宿。

4 结论

建设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健身社区化, 首先条件应提高农民健身的意识。其次,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建设也很关键。最后, 在行政政策与宣传激励相结合下, 不断提高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活动形式上要因地因时制宜, 经常性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活动与比赛。只有这样,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体育活动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稳步、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

摘要:城乡结合区的农村从经济、人们的生活意识思维等分析, 逐渐接近城市生活。响应党中央三农政策新农村文化建设, 其中体育文化是重要组成成分。体育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农民体育健身。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较好、生活思维水平提高、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提高的前提下, 为发展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健身社区化, 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 为建设、发展和谐社会、和谐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

参考文献

[1]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21-26.

[2]沈梅.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3) .

[3]张发帮.青海省农牧民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 2012 (8) .

农民工健身 篇9

关键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全民健身,融合机制

1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构建概念的译解

构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的受益对象无疑是广大农民。因此, 通过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的构建, 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促进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构筑实现民生之本, 为抓住群众体育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关键和难点, 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创立突破口。

基于此,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的构建是指各级党委、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 在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多部门协作、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平台, 针对农民不同群体和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健康和健身的需求, 以身体活动为核心, 结合“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健身点建设”的体育场馆设施, 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 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 并形成制度建设的综合性融合机制的服务保障体系。

2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构建的理论原理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部分,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是深得民心的惠民工程。通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实施, 逐步增加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投入是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实施有力地突显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不但改善农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 而且美化了农民生活环境, 有力推进了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民业余生活, 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这个复杂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多种因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并非孤立地起作用和影响。可以说,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是多种要素互动的结果。因此, 将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的多种要素结合起来纳入到一个系统的框架内, 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宗旨, 以保障农民群众的体育权益, 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健身理念、创新健身方法和运行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 部门推进, 社会参与, 运作流畅, 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的实施计划。

但由于目前我国体育界对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构建的依据、框架、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尤其是没有针对构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理论原理研究的解释, 造成目前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的构建缺乏理论的支撑。因此, 围绕当前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构建的发展理论和农民健身的需求, 加快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的构建, 应着重围绕以下几个理论建设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 (1) 迈向建设体育强国目标下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 (主要包括农村青少年体育健身、9 0后农民工健身、中青年农村妇女健身、农村留守儿童健身、农村残疾人健身以及老年人健身) 理论需求。 (2) 创建体育强国框架下的群众体育新模式构建的理论需求。 (3)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农村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理论需求。 (4) 统筹城乡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广场 (乡镇、行政村) 建设发展的理论需求。 (5) 加强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与农民健身相关的体育信息资源服务理论需求。 (6) 构建以农民体育健身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农民体育文化建设模式发展的理论需求。 (7)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列》和《全民健身计划》, 加强和完善新农社区体育建设的理论需求。

构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目前缺乏清晰的理论研究基础, 未来尤其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原理的研究, 在注重国内成熟理论与方法的吸收、借鉴, 突破国内现有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的表层研究局面, 加强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构建理论原理的研究, 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3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融合机制构建的发展趋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推动农民体育事业大力发展的有利时期。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开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一项具体举措,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育公共用品, 是全民健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在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条例》贯彻落实中, 推动“亿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举办好农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 建立健全以村为基础, 以乡镇为重点, 面向基层、服务农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 (2 0 1 1-2 0 1 5年) 》等文件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专门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一项群众性健身工程, 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全民健身的一种补充。全民健身的实施对象虽覆盖了全体公民, 但在实际推行中其重点实施对象还是以城镇居民, 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社会环境优越的城市居民为主, 走的是“城镇化”道路, 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则是直接以“行政村”为单位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全民健身理应本届“一家”, 只是由于当前特定的社会制度而出现了“城乡分治”的现象。尽管如此, 仍需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发展轨迹和前景。一方面,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未来会有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这种人口转移的趋势会促进“两个工程”的交叉与融合。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也意味着更多的农民群众将受益于全民健身。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增加, 统筹城乡战略日益落实, 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变化日新月异,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大多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也相差不大, 加之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和推广, 体育健身的多元功能也渐渐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 农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因而,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同理应是大势所趋,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与全民健身并轨而行的前景也将逐渐清晰。

参考文献

[1]任保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调查及目标评价体系研究[R].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12.

[2]曾庆旋, 侯代贵, 胡庆山.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8, 44 (6) :23-17.

上一篇:人才当量下一篇:订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