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现状

2024-11-05

农民工现状(精选12篇)

农民工现状 篇1

近3亿的农民工流动大军活跃在城市的舞台上, 已成为城市改革、建设和繁荣的生力军, 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和核心所在。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这对于解决我国“半城镇化”模式的弊端无疑是一剂良药, 如能顺利实施, 不仅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产生重要作用, 而且可以在未来数十年内深刻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 使我国进入新的文明形式和达到更高的文明水平。

_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制约, 农民工尚未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导致农民工只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徘徊, 且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今日中国, 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4.77%。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成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近3亿的农民工流动大军活跃在城市的舞台上, 已成为城市改革、建设和繁荣的生力军, 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和核心所在。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 最重要且难度最大的无疑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农民工在城镇自有住房的获得关系到其在城镇的社会融入。然而从目前情况看, 城镇外来农业户籍家庭在城镇的住房状况并不乐观。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制约, 农民工尚未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导致农民工只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徘徊, 且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农民工在住房产权、住房类型、住房质量、住房面积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方面, 均落后于城镇本地农业户籍家庭和非农户籍家庭。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 我国大量的农民工群体从城乡到城镇务工, 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但其自身却无法与城镇居民一样在城镇真正落户。究其原因, 除了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外, 农民工在城镇住房市场化背景下, 缺乏市场能力, 且难以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等, 也是其难以真正落户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城镇住房现状特点

住房产权——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城镇住房自有产权比例较低

城镇常住人口中, 现住房自有产权方面, 本地非农户籍居民最高, 84%的人拥有现住房的产权;其次为本地农业户籍, 其现住房产权自有率为79.4%;外来非农户籍人群中有54%的人租住住房, 现住房产权自有率为46%;外来农业户籍人群中, 76.8%的人租住各类住房, 62.7%的外来农业户籍人口拥有的自有住房绝大多数是农村老家的房子。从户籍及流动情况看,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的住房产权状况较差。

_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城市生活, 这是一种基本的诉求, 也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诉求。让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稳定生计, 在城市长久生活下来并成为市民, 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前途问题的根本之道。

住房构成——本地农村户籍人群以及外来农村户籍人群的居住状况相对较差

从房屋类型看, 本地农村户籍的现住房类型以3层以下楼房和平房占多, 合计为57.5%;外来农村户籍人群次之, 其现住房类型为3层以下楼房和平房合计为33.4%;而本地非农户籍和外来非农户籍的现住房类型则主要以6层以下楼房居多。

从房屋结构看, 本地农村户籍人群现住房中, 20.5%的人住房为砖木结构;外来农村户籍人群因在城镇务工而租用城镇居民住房, 因此在房屋结构上与本地非农户籍差别不大。

住房质量——外来农村户籍居民居住质量较差

从厨房、厕所、自来水、洗浴等方面的独用情况看, 本地非农户籍居民的居住质量较高, 86.9%的人拥有全部的独用设施;而外来农村户籍居民居住质量较差, 61.5%的人拥有全部的独用设施, 而18.7%的人则无一项独用设施。尽管外来农村户籍人群大部分租用城镇居民住房, 而在住房构成上与本地非农户籍人群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别, 但在住房质量上出于居住成本考虑, 外来农村户籍人群更易选择低租金、居住质量较差的住房居住。

住房面积——外来农村户籍人群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最少

将城镇常住人口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分为五等分。其中, 最低组平均为10.7平方米, 次低组平均为21.1平方米, 中间组平均为29.1平方米, 次高组平均为40.8平方米, 最高组平均为87.7平方米。城镇常住人口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均为32.5平方米。

以户籍及流动情况看, 本地农村户籍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最高, 人均44.9平方米;本地非农户籍居民其次, 人均32.5方平米;而外来农村户籍居民居住面积最低, 人均21.1平方米, 56%的家庭人均面积处于最低组。

-除了极少数进城经商的农民工在城镇购买住房之外, 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城镇都没有自己的住房。

农民工需要怎样的住房?

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问题形象化, 就是要将广大农民工从“候鸟”变成“留鸟”, 彻底在城镇定居。这对于解决我国“半城镇化”模式的弊端无疑是一剂良药, 如能顺利实施, 不仅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产生重要作用, 而且可以在未来数十年内深刻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 使我国进入到新的文明形式和达到更高的文明水平。

目前情况仍不容乐观, 从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条件看, 可以用“恶劣”来形容。除了极少数进城经商的农民工在城镇购买住房之外, 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城镇都没有自己的住房。调查显示, 现阶段农民工居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集体宿舍, 更多的是住在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在产业园区或工业园区内的自建宿舍, 多是四人一间、上下铺, 集中的卫浴设施;二是建筑工地的工棚或临建宿舍, 比较好的是板房, 也是多人一间;三是用工单位的经营场所, 主要是服务业;四是近郊农民房租住, 包括城中村房、车库、楼梯间、地下室等;五是借住亲戚朋友家;六是租住商品房和购置商品房, 数量较少。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居住条件差, 总量不足。一些沿海地区城市农民工居住的房屋大多数不同程度地存在阴暗、潮湿现象, 17%没有自来水, 6%不带卫生间;二是居室不分、功能不全;三是环境恶劣;四是居无定所, 人随事迁, 流动性、分散性十分突出;五是拖家带口, 不堪重负。根据农民工目前的收入水平, 没购房能力, 其租住住房的支付费用也远远超出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居住方式的比例因所在城镇的产业状况、房屋分布状况而差异很大, 如城区以租住民房为主, 而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则以集体宿舍为主。

在接受“理想的定居生活应包括的条件”调查时, 高达66.7%的农民工选择“应拥有自己的住房”, 而选择“租房就挺好”和“住宿舍就行”的加起来也不过8.7%。有学者提出“买不如租”, 认为农民工可以通过租房的形式实现定居, 这种提法不符合农民工的意愿。中国人对房子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情结, 因此, 购房成为农民工一个始终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要想让大量的、主流的农民工群体能够在城镇长期稳定居住, 大部分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住房是家庭生活最基本的空间, 是人类自身生存、繁衍、享受生活的物质基础。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 住房大小并不重要, 只要能承载最基本的家庭生活即可, 哪怕只有十几个平方的单间平房, 也可以区别于临时工棚和集体宿舍。不管住房多么残破和拥挤, 都是进城农民工最具象的家的概念;此外就是在可预期的将来必须能够稳定、持续地居住。尽管农民工对于住房的要求并不高, 但他们在城镇中仍难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住房。在参与城镇化建设进程中, 农民工群体并未有效享受城镇住房市场化的成果, 无论是其在城镇的住房自有率还是住房质量及居住设施条件, 均处于城镇住房市场的边缘。

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农村人口从农村向中小城镇、由中小城镇向大中城市、由大中城市向特大型城市梯度转移、定居。城镇人口的增加不仅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大, 也使得巨大的增量住房需求得以释放。但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中, 农民工在住房市场中市场能力的缺乏, 以及户籍制度影响下的城镇保障性住房获得条件的阻隔, 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城镇获得住房的可能性, 也阻碍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住房保障, 是保障“住房权”。但住房权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存权, 更是发展权。2013年10月29日,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的集体学习时指出,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对农民工提供住房保障, 即是保障农民工在城市发展的权利。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 关乎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无论从长期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来看, 还是从短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上讲, 都应该把解决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 缺乏对农村的认同和归宿感, 与他们的父辈有着不一样的追求, 他们到城市打工, 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 挣口饭吃, 他们更希望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迫在眉睫。

-“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 缺乏对农村的认同和归宿感, 与他们的父辈有着不一样的追求, 他们到城市打工, 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 挣口饭吃, 他们更希望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路在何方?

相关政策综合平台提供支撑

在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过程中, 应推进住房权立法, 设定农民工务工地的最低住房标准, 从法律层面保障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我国已有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政策文件, 主要集中在正规就业的农民工群体, 鲜有涉及非正规就业流动群体。应针对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的不同特点, 在制定住房政策时有不同的侧重;对非正规就业者的住房责任进行明确划分, 重点解决非正规就业者中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政府要加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现阶段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法规, 从立法上规范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标准、保障资金的来源以及管理等问题。各地方政府也应在听取农民工对城镇住房需求的基础上, 加快制定地方性的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法规, 并要符合当地农民工住房的实际情况, 使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确实做到有法可依。

此外, 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现阶段我们国家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 都制定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法规, 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 保障住房的申请登记环节大都将农民工排除在外。有些地方并无户籍制度限制的明文规定, 但是其他一些附加条件基本上限制了农民工享受住房保障福利的机会。发达国家的人口管理模式是以居住地为中心, 以稳定就业或者拥有合法的生活来源以及固定的生活住所为基本的落户条件。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这一模式, 规定任何公民包括农民工, 只要他们居住在相对固定的住所和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 就有权利进行户口登记。在此基础上, 政府部门还要逐步统一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项目、缴费标准、待遇标准, 使农民工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 从而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 进而统一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身份, 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 完成市民化过程。

探索可行的土地制度改革

在遵守国家基本土地政策的基础上, 各地政府可以通过以低于市价的标准征用公共用地, 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用途,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政府从土地增值中获利。对于农村的土地, 政府要积极探索农村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并通过在部分城市的试点, 完善进城定居农民工有偿转让原有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操作办法, 从而使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跨区域、跨城乡进行交易。对在城镇稳定就业已有一定年限, 并打算定居城市的农民工, 允许他们对自己的宅基地进行灵活处理。

利用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工具

从2014年开始, 我国各地公租房和廉租房开始并轨运行, 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现已成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最主要部分。首先, 在城市工业园区、开发区, 务工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区区域, 政府或者大型用工企业通过建设公租房来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这样的公租房, 既方便农民工就业, 又方便企业生产。其次, 在人员相对不是很集中的城市区域, 可以通过长期租赁或购买住房作为公租房房源, 用于安排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对收入比较困难的农民工, 可以在租金上给予支持。再次, 通过廉租房解决部分农民工的住房困难。廉租房主要用于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同时拿出一部分廉租房来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将农民工住房纳入住房建设规划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 要统筹规划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面积, 将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住房发展规划。各地政府在规划城市住房建设时, 也应该统筹考虑在城镇生活的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相关部门在分布农民工住房建设用地时, 要从农民工居住需要出发, 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开发区或者城中村, 可以安排一定的用地, 集中建设符合农民工居住特点的经济适用型农民工公寓。规划部门在考虑农民工住房规划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农民工城镇住房的基础设施的完善, 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 使农民工与市民一样真正能享受城市生活。

将农民工纳入公积金制度范畴

2013年发布的《住房绿皮书》提出, 应该把农民工纳入到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之内, 给他们提供稳定的资金, 保障他们有能够租房的基本能力。要让住房公积金制度真正惠及农民工, 需制定配套措施消除政策实施的障碍。同时要解决由谁缴纳的难题。按照住房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应由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可在眼下许多农民工连最基本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都还无法享受到, 甚至连最基本的劳动报酬都还被屡屡拖欠, 住房公积金就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此政府要解决好缴纳的难题。把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 要考虑其流动性, 可以参照医保卡可异地使用的办法,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公积金账号, 以保证在不同统筹地区之间转移、接续、支取、使用方便。

农民工现状 篇2

摘要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农民工群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如今却面临着种种尴尬和窘境,无法充分发挥其潜能。农民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 农民工城市农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被称之为农民工,形成新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

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的举措是正确的,也是有成效的。这一举措让那些祖祖辈辈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农民开了眼界,见了世面,这对日后建设新农村是大有好处的;一些农民打工挣到钱之后回乡办实业,带领一批人共同致富;大多数农民挣了钱都回家建了房,改善了居住条件;至少,比原来纯种地收入多了些,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他们满足了经济建设急需劳动力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导致了许多不利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现象。

农村出现的问题:

1、农村大量土地荒芜。由于主要劳动力差不多都外出打工去了,农村劳动力紧缺,很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土地已经荒芜。有的地方院落村舍也已破败不堪。

2、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已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老人和儿童无人照顾,儿童缺少应有的教育,会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而且会给我国今后带来极其严重的人品、人格、人才后遗症问题。教育开支是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最大的一笔经济支出。在中国的家长心里永远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孩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农民工群体也不例外。

城市出现的问题:

1、使城市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一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是干的苦活、累活、脏活、重活,但必然会占据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得本来就很严峻的城市失业人员就业问题更加严峻。

2、拥挤的交通运输不堪重负。每年农民工往返时,都会给本来就不宽松的交通运输带来更大压力。

3、社会治安紊乱。大量的农民工,素质良莠不齐,难免会出现造成影响公共场所的现象。

农民工自身面临的问题:

1、就业问题。进城农民工遭遇到职业歧视,不少城市出台了限制性政策,工作条件和待遇较好的工种则严格限制农民工进入,农民工从事的多是累、脏、差、险工作。并且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承担着超负荷的身体压力和工作压力。2.生存问题。从整体来看,进城农民工的生存水平与质量处在城市社会的底层。收入方面,农民工的工资主要是维持其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于维持家属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部分比例很小。农民工的消费主要是用于吃、住、行方面的基本生活必需消费,日常消费中的恩格尔系数很高,饮食非常简单,生活费用低农民工的住宿条件也非常差,多是住在集体宿舍、工棚里,或是在城市郊区合伙租赁民房,住房拥挤,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基本生活设施也不健全。3.人身权利问题。首先,进城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工资水平低,且经常遭到恶意拖欠;劳动时间长,休息权得不到保障;劳动条件差,缺乏劳动安全保障;缺乏社会保障,用工单位很少为农民工办理保险;农民工子女不能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4.心理问题。一是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在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普遍产生失落感;二是被排斥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子女教育等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之外,产生自卑心理;三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及文化差异而导致交往的不适应,焦虑心理比较严重;四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异常艰难,没有必要的社会保障,缺乏安全感。7.自身素质困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的素 质显得明显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不利于就业,不利于维护自身权益,不利于融入城市文明。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农民工这一现状呢?我觉得应该从最基本的方面抓起。

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工资标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民工的需求显著增加,再加之民工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就业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民工的工资水平与以往相比有显著增加。

二、提高民工福利待遇。用人单位为民工投保,解决他们的后顾只有,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

三、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主要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由于户籍的限制和高昂学费的压力,使得很多农民工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筹莫

展。让每个农民工子女都能自由地选择学校,受到较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其父母也可以不再为其教育问题忧心忡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之中去。

四、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提高居住条件和饮食条件,改善业余生活和情感生活。

农民为什么要进城呢?所以我觉得除了改善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各方面条件外,更要要让农民工返乡,这就需要从农民进城的目的出发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农民工心甘情愿地返回农村,那么就得提高农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在城市中赚到的钱,在农村同样能够赚到。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个好办法。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地方人民政府要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更大的支持。鼓励农民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继续加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力度。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组织引导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乡镇公共卫生院、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文化设施等建设。利用当前农民工提前返乡、农村劳动力增加的有利时机,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农村供水、用电、修路、求学、就医等突出问题,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利用冬春农闲时期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农民工歧视现象的根源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现行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人才的自由交流,也为一些外来人员真正的融入城市无形地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造成无论是在城市人的心里,还是农民工自己心里,农民工都不属于这个城市,以前不属于,以后也不会属于。这便是歧视的根源。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实行真正自由的户籍政策,取消附加在户籍本身的一切价值,在户籍上创造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工资保障现状分析报告 篇3

一、防城港市农民工工资保障工作现状

(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方面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共处理各类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84件,同比下降44.02%;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为123件,同比下降53.66%;涉及劳动者人数4992人,同比下降12.98%;涉案金额8360多万元,同比上升19.55%;其中,追发农民工工资8166万元,同比上升18.07%;涉及农民工4737人。同比下降9.8%。由此可见,2015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防城港市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降幅达50%以上,欠薪处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看到,虽然案件减少了,但涉案金额却明显加大了,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景气,各工地资金链断裂,导致纷纷停工,工程面临结算问题。二是许多项目都存在将工程款与工资绑定,以工程款拨付进度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从而在工程停工结算时工人要求领完之前克扣或拖欠的所有工资。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方面

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共处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25件,同比增长34.67%;涉及劳动者666人,同比增长51.50%;涉案金额1390.99万元,同比增长21.33%。其中,对弱势群体开辟优先调解、优先立案、优先开庭、优先结案的“绿色通道”,简化处理程序,快速处理。全年通过“绿色通道”处理涉及农民工维权案件9件,涉及女职工维权案件69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建筑业市场不景气和管理混乱,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违法分包、发包等问题严重,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依然严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依然十分严峻。

(一)部门分工不清,无统一机制保障,未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目前,全区对各有关部门在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中的职责无统一规定或细则、无统一的衔接配合机制,导致的部分地区存在有关部门在处置欠薪案件中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尤其是在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移送中理解不一,难以移送和处置等现象依然存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单打独斗,欠薪处置工作难以推进,处置效率大打折扣。这样不利于欠薪案件的处理,也不符合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要求。

例如,拖欠工程款或工程款结算纠纷引发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处理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促使各方及时拨付工程款用于发放农民工工资,这就需要建设、房产等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牵头处理工程款拨付或工程结算纠纷问题。但是由于全区没有建立统一的衔接配合机制,没有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现在各地在实际处理欠薪案件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仍然是人社部门单打独斗,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并且,人社部门在处置欠薪案件的职责权限是追究用工主体的法律责任,当工程劳务公司因被拖欠工程款而无力支付农民工工资时,仅靠人社部门一方之力,无法敦促各方及时结算并拨付项目工程款,因工程款不到位,从而不能有效的解决拖欠农民工资问题,不利于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的维护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且由于建筑领域普遍存在挂靠、“空壳公司”等现象,在人社部门处理、处罚劳务公司或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劳务公司及有关人员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责任时,挂靠或“空壳公司”因未领到项目工程款往往仍无力支付农民工工资,导致农民工工资难以解决。

(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规定不一,各行业规定零散,不利于制度的执行和政策的落实

目前,全区已有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基本上是2003年至2009年问制定,且是就不同的行业作出不同的规定,同一行业不同时期又规定不一且不明确,如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入账户在2003规定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办公室指定账户”,2009年改为“建设或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这就导致有些地方的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存入住建部门,有些地方存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同时,由于对建筑、水利、交通、供电等行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规定不一,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落实不到位,难以执行的等现象。

(三)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行政级别偏低,力量相对薄弱,工作推进难度大

1.防城港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行政级别偏低,市级为正科级,县(市、区)均无级别,作为处理重大、复杂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群体性、突发性案件(事件)的牵头部门,级别显著偏低,与各有关单位协调力度不足,难以发挥综合协调部门的作用。

2.目前防城港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人员明显不足,其中,市本级有编制8个,在编在岗人员仅3人;港口区有编制4个,在编在岗人员仅1人;上思县有编制3个,在编在岗人员仅1人;防城区有编制3个,在编在岗人员仅2人;东兴市有编制3个,在编在岗人员3人。

3.防城港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建设力度不足,一方面县级仲裁院定编、定人、有专项经费的只有东兴市仲裁院,防城、港口、上思均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即与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同一套人马办公,出现了既执法又裁量的怪现象,不仅人为的导致了分工不明确,也难以进行法人登记,加之无专项经费,从2014年年底获编办批准到现在,防城、港口、上思仲裁院建设一直难以推进。一来不利于防城港市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二来也不利于防城港市劳动人事争议的处理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市本级及东兴市仲裁院建设不规范,均无独立的仲裁庭,无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

nlc202309081745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清欠工资联动机制

要在自治区层面建立由人社、公安、住建、工商、工会组织、交通运输、水利、电网公司等部门组成的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联动机制,建立由人社、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组成的打击建设领域恶意欠薪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出台有关制度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处置欠薪案件的协调配合,加强人社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经常性沟通和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统一法律理解、证据标准和执法尺度,形成协同打击恶意欠薪犯罪长效机制,提高欠薪处置工作效率。同时,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省级联动举报投诉平台,实行“一地举报投诉,区域联动受理”,为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的监察执法服务。

(二)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集中管理机制

出台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集中管理办法,将建筑、交通、水利、供电等行业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进行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执行。交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标准可统一为工程中标价的2%,但应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当提高最高限额。同时,建议将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主体应规定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将建设部门纳入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主体范围。因为,首先,处理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主要部门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不仅加强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工资支付监管的威慑力,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工资的按时足额支付;其次,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为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主体,建设行政部门作为监督,在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出具的已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凭据前不予批准施工,这样一来即明确了分工,划清了责任范围,保障了实施与监督职能的分离,又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收取和及时有效使用。

(三)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第十五点“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大力加强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协商、调解在处理劳动争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有关规定,应在自治区层面出台有关规定,推动各地市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着力解决劳动人事领域社会管理问题,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处率,构建人社、司法、法院、检查“四位一体”,企事业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五调联动”的调处“一站式”服务平台,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第二十三点“重视加强各级政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以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仲裁院建设,配备必要的工作力量”“充实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各级政府要针对劳动关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力量配置、经费投入上给予支持,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顺利开展”的有关规定,建议全区统一将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均予以提格,市本级设为副处级机构,各县(市、区)设为副科级机构,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劳动纠纷,提高处理效能。同时,适当增加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编制,统一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编制及经费,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力量配置、经费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防城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农民工抑郁的研究现状 篇4

关键词:农民工,抑郁量表分析,抑郁参数,影响因素

1 农民工的定义

农民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关于农民工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但大家对此都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从身份上说, 他们的户籍身份是农民;从职业上说, 他们是工人并长期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现行农民工通常包括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1]。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做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 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约2.3亿, 主要以男性为主 (65.1%) , 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16~50岁占95.8%) 。

2 国内抑郁研究常用量表

2.1从属量表—抑郁作为一项因子从属于某一心理健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它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目前对于此量表信度的结论是一致的, 但对其效度存在较大争议, 特别是结构效度[2]。

2.2专用量表—抑郁专用综合量表:贝克抑郁问卷 (BDI) 中译版, 该量表21个题项均有良好的鉴别度能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信效度结果表明该量表总体稳定[3]。抑郁自评量表 (SDS) , 具有信度和效度较高, 简便易行等特点[4,5]。汉密顿抑郁量表-6 (HAMD-6) 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并且具有条目简洁、易于掌握等特点[6]。

3 各地农民工抑郁参数

目前, 全国各地多个城市已经对本地区内存在的外来务工人员 (包括来自于本地区及本地区以外的所有农民工) 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分析, 得出了许多可贵的数据供后人参考研究, 通过对各研究报告的数据整理发现, 各地农民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现象, 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略有差异, 但总体趋势依旧高于全国常模 (n=1288) 。各地通过SCL-90量表得出的抑郁因子对比参考见表1。

注:*全国常模=1.50±0.59

除表中所列以外, 还有研究者采用其他量表对农民工抑郁进行研究。

4 农民工抑郁的影响因素

关于农民工抑郁的影响因素, 国内目前权威研究成果并不多, 大多文献主要是关于农民工整体心理健康以及流动人口抑郁。对抑郁影响因素的分类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划分。

4.1 文化差异

Berry等提出并发展了一个理论模式揭示了移民的文化适应压力与焦虑、抑郁心理间存在着相互诱导的因果关联[4]。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国农民工现状, 面对城市与农村生活的巨大文化差异和突然改变, 抑郁情绪也因此而生。

4.2 社会支持与冲突

有研究表明, 良好的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生命质量、避免抑郁成正相关关系[5]。同时, Luescher等认为社会冲突会导致那些必须解决冲突的人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6]。农民工在新社会环境下的陌生的角色扮演过程中, 难免发生一些冲突而处于一种长期心理紧张的状态, 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情绪。作为一个弱势群体, 其社会支持与冲突状况堪忧,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4.3 个人因素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状况、躯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众多研究表明, 年龄差异可以影响个人的生命质量。如在刘衔华等人的研究中得出15~40岁组的抑郁因子值显著低于41~78岁组[7]。性别也是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邱培媛等对成都市流动人口抑郁研究显示, 女性发生抑郁的可能性较男性高。婚姻状况、子女生活教育与家庭矛盾等是影响到农民工生活感受的最主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未婚者的抑郁率显著高于已婚者。躯体健康所带来的直观痛苦以及长期以来多重心理压力必将会对农民工心理产生负性影响, 随着孤独压抑感的增加, 抑郁的发生率也会受到影响。

4.4 其他

除上述主要观点外, 还有人提出主观幸福感、打工时间、经济收入、从事行业等也可能成为农民工抑郁的诱因。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目前关于农民工抑郁的研究数据尚缺乏,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 有着自身的心理和特点, 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量表的制定与分析, 其量表不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所以在做一般结论时应该慎重。此外, 抑郁的产生因素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从一个综合性的角度出发对农民工抑郁影响因素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钱胜, 王文霞, 王瑶.232名河南省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4) :459-461.

[2]张军.农民工现象的几点思考[J].理论前沿, 2006 (2) :44-45.

[3]边俊士, 井西学, 庄娜.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应用的争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2) :231-233.

[4]王克勤, 杜召云, 杨洪峰.Beck抑郁问卷的评价及抑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6) :612-614.

[5]舒良.自评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194-196.

[6]李文波, 许明智, 高亚丽.汉密顿抑郁量表6项版本 (HAMD-6) 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6, 32 (2) :117-120.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问卷 篇5

调查地点:接受调查者:

1、性别: A.男□B.女□

2、年龄: A.18岁以下□ B.18-24岁□ C.25-34岁□ D.35-44岁□ E.45以上□

3、您目前从事什么工作?A.环卫工□ B.建筑□ C.餐饮服务□ D.家政□ E.工厂工

人□ F.打零工□ G.其他□

4、文化程度:A.小学或以下□ B.初中□ C.高中或以下□

5、月平均工资水平:A.500--800□ B.800-1200□ C.1200-1500□ D.1500-2000□

E.2000-3000□ F.3000以上□

6、每天工作时间:A.8小时以下□ B.8-10小时□ C.10-12小时□ D.12小时以上□

7、您平时有加班吗?A.没有□ B.有□

8、基本工资多用于(多选)A.日常生活开支消费□ B.租房□ C.储蓄□ D.子女教育

□ E.赡养老人□ F.娱乐消费□ G.其他□

9、您平时是否有什么休闲活动?A.上网□ B.运动□ C.看电视□ D.闲聊□ E.逛街

□ F.其他□

10、您目前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A.自己租赁□ B.与他人合租□ C.单位统一租赁□ D.自己购买□ G.其他□

11、您是否签定了劳动合同?A.没签□ B.签了□

12、下列社会保险你或单位为您参加了吗?A.工伤保险□ B.医疗保险□ C.商业保

险□ D.失业保险□ E.养老保险□ F.其他□ G.不了解□

13、对用工单位的首位期望:A.按时发放工资□ B.办理劳动医疗保险□ C.降低工

作强度□ D.得到公平待遇和相关技能培训□ E其他□

14、对政府的首位期望:A.对用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合法权益□ B.尽快解决

子女上学难,学费不合理问题□ C.完善户籍制度□ D.得到相关社会保障,如保险医疗等

□E.其他□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研究 篇6

关键词: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4-0079-05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affec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on which a lot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However, there are not so many studies o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studies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pursuits of the female being fewer. Focusing on the spiritual pursuits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in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ursuits,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from such aspects as economy, psychology and society.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volving efforts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female migrant workers themselves, their employers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ursuits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female migrant work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ursuit; present situation; suggestions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一部分农民开始涌向城市。前期主要以男性为主,他们大多从事建筑、钢铁等依靠体力的行业。而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对女性农民工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吸引力越来越强,于是,很多农村女性也离开家乡加入了农民工进城行列,且在农民工群体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指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是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员。”[1]那么,其中的女性自然而然地被称为女性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而女性农民工占比达到33%[2]。由此可看出女性农民工群体数量之庞大。一直以来,农民工群体被社会各界称为“弱势群体”,而女性农民工群体则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因此,关注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通过对知网数据库检索,笔者发现相比较对农民工整体研究而言,对女性农民工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基于实地调研的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或者女性农民工就业现状研究。单独对女性农民工精神世界的研究较少,且多从精神需求层次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研究。本文通过对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相关资料的整理,结合社会学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等对对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现状概述

(一)女性农民工的特点

1.文化程度低。

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农民工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比例为42.3%,而50.8%的女性农民工只有小学文化,文盲率也高达13.9%。因此她们来到城市便只能从事一些文化程度要求低,没有技术含量的机械型操作的工作,这类工作往往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单调重复,这就使得女性农民工群体严重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又加之在工作中无法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她们往往神情疲惫,毫无生机,而较低的文化程度又让她们只能趋于现状,被迫压抑内心的渴望。

2.法律意识薄弱。

对于女性农民工这一群体来说,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便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她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城市里的人是一样的,从来没有想过在受到伤害时行使自己的权利,她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一份民间调查显示[3],约90%的农民工不懂劳动法,80%的农民工未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90%的农民工不知道有最低工资标准。在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女性农民工更是如此。通常在她们的世界观中道德大于法律,她们相信劳资双方的口头约定胜过那一张白纸黑字,也正因为如此,她们受到了更多的不公正待遇,甚至伤害。这些都打破了她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让她们变得迷惑、不安甚至是恐惧,也更加脆弱与封闭。

3.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虽然走进城市,生活在城市,但是女性农民工与这座城市的交流并不多,在思想上更多的保留着传统的封建旧思想。一方面,她们在工作之余照顾整个家庭的生活起居,默默承受着所有家务,依然“以夫为纲”,以子女为天下,缺乏主体意识,这也使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她们大多信奉神灵,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灵的旨意,缺乏主观能动性。又加之长期缺乏关爱,她们往往自我封闭,不愿意过多的表现自己。即使遇到困难也只会找熟悉的老乡帮助,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但是,她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开始质疑以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冲突与变革、传统与现代、科学与愚昧、开放与封闭的极度矛盾之中,心理压力巨大。

(二)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缺乏现状

内因是事情变化发展的根据。女性农民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不仅使得那些奋斗在城市建设一线的农民工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也明显改善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民工尤其是女性农民工,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很多方面都与城市居民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相关调研显示,女性农民工对关于“闲暇时间主要做什么”的问题回答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看电影或电视、睡觉和听音乐,其中有146 个人选择了看电影或电视,占调研人数的47.1%[4]74,可见她们的文化生活缺乏内涵,结构简单,整体质量相对较低。第二,女性农民工情感归属需求也很难得到基本满足。她们离开家乡熟悉的社会网络,少了家人和亲友的扶持,生存在充满竞争压力的陌生环境中,备感孤独与彷徨,“临时夫妻”“临时夫妻”,也叫搭伙夫妻,是指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已结婚,因在外打工而与配偶无法团聚,临时与他人结成像家庭般的伴侣关系而居家度日。的大量出现便是对这种情况的最好例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5]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和提升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二、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1.较低的收入无法满足其文化需求。

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工就业大多分布在收入较低,环境恶劣,福利低的岗位,这些必然使她们的收入受到影响。而且她们的工作稳定性不高,因此工资收入并不高,因此其对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限制。又加之没有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的保障,物价水平上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产品方面的消费更少,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缺乏。

2.陈旧的消费观念限制了其文化消费。

虽然女性农民工生活工作在城市,但是其主要社会关系还在农村,也保持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消费方面,她们一向主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在收入可以要维持个人日常开支外,她们还希望有节余,以供寄回老家贴补家用或者用于子女的教育。她们认为在文化方面的消费是可有可无的,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可以认为是无用的。这样就限制了她们在文化方面的消费,让她们无法获得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服务。

(二)心理因素

1.“边际人”的心理让女性农民工缺乏安全感。

虽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群体的无私奉献,但是她们却并未被城市所完全接纳。一方面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发展生产,农民工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中,农民工群体被当作外来人口,从事脏苦累的工作,不能获得城市户口,而远离的家乡也已经不是自己的生活场所。如此一来,她们既不是城市人也不是农村人,成为了一种“边际人”[6],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时常处于焦虑状态,从而影响了她们正常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

2.自卑心理影响着女性农民工的交往方式。

城市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事的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与农民工以往所接触的不同,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对城市的一切都感到不适应,而城市人的歧视和冷漠更是让女性农民工内心充满了自卑感。而与男性农民工不同,女性农民工由于自身性别与生理因素,再加上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大多从事服务性行业,社会地位较低,难以获得在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同时,由于这种自卑心理使她们经常封闭自己,不愿与外界交流,她们往往觉得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她们都无法和城里人一样。她们抵触所处的环境,不愿意认同城市里的文化,因而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城市的精神文化活动。

(三)社会因素

1.户籍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二元制经济体制使得户籍制度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一块绊脚石,它决定了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也成为城乡居民之间的鸿沟,这就使得女性农民工群体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这一群体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样一来,必然对她们的精神文化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2.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在城市中,政府、企业、社区等对女性农民工所提供公共服务不到位。首先,政府未能提供足够的公共文化消费品,对于女性农民工来而言,适合的文化消费品供应不足,会导致很多女性农民工无法获得这方面的享受。其次,企业未考虑到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未能完善这方面的制度,例如培训学习、参加文艺活动、组织旅游等,忽视了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社区缺乏对女性农民工的关爱,没能完全尽到自己的职责。此外,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的支持使得女性农民工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三、提升女性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意义

(一)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女性农民工未能进行有效的城市融入是其在城市里所遭受的一系列不公平待遇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重要原因。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一方面可以改变她们的生存现状,使她们可以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权利同时实现自我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好地享受城市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女性农民工主动自觉地改变其思想文化观念,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也会让她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的发展。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她们会实现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完成市民化,更好地融入城市,所以说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对其自身的发展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二)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各个产业的共同发展,增加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另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也使得她们对城市的依存度增加,加大了各方面的消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内需,使得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加之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加,交往方式改变等也为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更具活力。

(三)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不畏辛劳的品性,提高自己的收入,缩小城乡的发展差距,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她们的城市融入也有利于带动农村的发展,使城市文化和生产方式向农村扩散,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而城乡差距的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7],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改善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

农民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的利益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8]。针对女性农民工自身特点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现状,改善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仅需从女性农民工自身做起,也需要所在企业和政府的外力推动。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人层面

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精神世界。

女性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参与文化生活的主动性是其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重要原因。当她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时,她们就会自觉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中去,去充实自己,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女性农民工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例如在工作之余多读读书,参加一些培训班,辅导班等[9],学习更多知识,增强自己的劳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获得尊严感和归属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积极调整,融入城市生活。

女性农民工要想真正地融入城市,首先就必须努力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市文化中来。其次,女性农民工应该认识并肯定自己对于城市的重要作用,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学会自我肯定,积极参与文化创造,调整自卑心态,认识新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城市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愉悦感。

(二)企业层面

1.严格遵照劳动法规定。

改善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要从经济方面着手,经济是基础,是文化的保障。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切实提高职工工资,给予她们应有的报酬,这是她们参与文化生活的物质保障。其次在工作时间方面也应该严格遵照规定,给女性农民工一个自由的时间,而不是无休止的劳作,这样也有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才能更好地丰富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2.努力创建企业文化。

对于女性农民工所在单位而言,鼓励女性农民工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如联欢会、职工联赛、旅游、文艺汇演。这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她们对企业和城市的认同感,还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带动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

(三)政府层面

1.为女性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文化产所。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为了进一步丰富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应该为其提供更多能够满足她们文化需求的场所,例如:文化广场、社区阅览室等,为女性农民工参加文化活动提供一个平台。这些文化平台的建立能够让更多的女性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中,从而丰富她们的精神世界。重要的一点,在这些基础设施建成后,政府要降低准入门槛,力争做到免费对公众开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女性农民工积极参与。

2.加大对女性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

参加职业培训、教育等不仅能够让女性农民工增强劳动技能,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发挥各种培训机构、工会、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职业培训。在培训的内容方面,也不能局限于技艺的传授,还应对其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培养她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她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NGO即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政府或民政部门管理具有“半官方”特色的NGO,另一种是纯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的草根NGO[10]。非政府组织致力于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一般是自发组成的,而劳工NGO更是如此,例如小小鸟打工热线、1996年成立的打工妹之家、苏州工友家园、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等。这些组织的建立为农民工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渠道,特别是心理发展和精神需求,它们关注农民工,了解农民工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因此,发展壮大这些劳工NGO更有利于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给她们一个更加温暖的港湾。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宣传。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对此,政府应通过立法形式来切实维护女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审查和修订。另外,政府还应该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是否到位,如有违规行为应严惩。加大宣传力度,多多开展相关公益性的法律讲座,这样才能为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

五、结语

随着女性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她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期待。在以“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从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让女性农民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2] 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5-04-29)[2016-02-1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3] 胡灵敏,王丽.寻找农民工心中的好老板[N].钱江晚报,2007-12-20(A4).

[4] 许鹤,范小虎.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基于安徽省的调查研究 [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5):74-76.

[5]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1-10-18 (01).

[6] 甄月桥.农民工就业心理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8.

[7]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1-2.

[8]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06-10-18(01).

[9] 赵蒙成.教育支持: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培训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3.

[10]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1.

农民工音乐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 篇7

在我国,农民工的群体极大,而且其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并不对等,特别是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这也引起了很多社会学者的普遍关注,且农民工的生活困境及精神困境在不断的报道出来。

马斯洛人本哲学中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其中精神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之上,当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则他们会追求一定的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又包含了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音乐作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农民工的社交需求,属于相对比较低层面的需求,但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音乐生活并不乐观,且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文章依次为切入点,通过数据更加直观的展示农民工音乐生活的现状及发展。

二、农民工音乐生活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的方式,对农民工音乐生活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调查的方案设计

本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选择题、判断题与填空题,考虑到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有限,本调查搭配访谈调查,辅助调查的方式。在选择题中设置了五个问题,其中4个单项选择,1个双向选择;判断题则根据其现状设置了6个不同问题;填空题采用从简的方式,只设置了三个。本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农民工音乐生活中的资源获取、音乐类型、音乐接受范围等问题,样本选择在流动性较大的北京市某城区。因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且相对比较规范,调查容易展开,且调查的数据更具备代表性与针对性。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257份,其中有效问卷205份,主要针对北京的流水线工人、服务生、营业员、临时工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对问卷进行仔细分析,同时结合一定的访谈记录,总结出农民工音乐生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笔者下面将进行一一分析。

其一,音乐占据了农民工重要的生活,但是其音乐活动形式有限,活动单一,效果有限。通过调查发现,音乐在农民工业余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有着听歌习惯的农民工高达96%,但是他们很少参见实体的音乐活动,经常参与的只有34%左右,而偶尔参与的占到了68%。访谈中,农民工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途径有广场舞与KTV两种,其中广场舞门槛低,参与度高,而KTV消费水平过高,大部分农民工参与性不强,而音乐会、文艺汇演这种只有在一些大型的工厂中的特定节日中才会出现,参与性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以上音乐形式的活动外,大部分农民工依靠麻将、打牌、听歌或者看书消磨个人时间,少量农民工有个人电脑。另外,80-90后农民工一般主要从网吧获得音乐的熏陶。

其二,音乐的种类上,农民工接触的音乐形式主要是流行歌曲与网络歌曲,其他音乐资源明显匮乏。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接触到流行音乐,而谈到其他音乐形式,他们一般不理解,而有些农民工喜欢乐器,但是因财政拮据,根本无法真正接触到乐器。另外,针对一些交响曲或者民族音乐,大部分农民工表现出的是毫无兴趣,他们甚至听不懂歌曲在唱什么。他们选择歌曲的唯一衡量标准便是共鸣,以为问及他们为什么喜欢流行歌曲时,大部分回答是“很喜欢歌词”,或者“感觉写的就是自己”。

其三,音乐的获取途径单一,音乐欣赏设备简陋。在农民工音乐获取中,手机与电脑是主要设备,特别是当今智能手机的盛行,几乎大部分年轻的农民工手里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而手机上一般都安装听歌软件,这给他们听音乐提供了便利,但是也局限了他们获取音乐的途径。而在音乐的听取设备上,他们大部分是通过耳机听取音乐,或者直接用手机扩音器,总体上来说,他们听取的设备相对比较简陋。

第四,虽然音乐占据了农民工大部分精神生活,但是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差距很大。大部分农民工肯定了音乐在他们生活中地位,但是这种决定地位产生的理由差别很大,其中娱乐、交流与时尚占据了主体,其他理由层出不穷。当然,这也验证了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多样性。

第五,大部分外出农民工喜欢流行音乐,其中网络歌曲为主体。问卷调查最后一项是对其喜欢的歌手及歌曲的统计,其中大部分是网络歌曲,而凤凰传奇成为了其最喜欢的歌手,有180人填写,高达62票。网络歌曲占据了农民工音乐的半壁江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农民工更喜欢通俗易懂的音乐形式,且其获取音乐的途径有限。

(三)调查及审视

笔者曾经也是农村人,有一些亲戚、朋友扎根农村,在经济的大潮中,有一批亲朋好友来到城市,他们也给笔者提供了除了单纯数据调查外的一手资料,因此笔者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经历与以上数据进行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及笔者的亲身接触,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上没有能力去高档区域消费,特别是KTV,会所等,但是在业余生活中,他们一般与音乐经常打交道,同时也会刻意的收听一些歌曲,但是这些以网络歌曲为主。另外,他们一般听歌是为了消磨时间,而不是为了追求音乐,因此听歌中并非专心听歌;在歌曲的获取上,他们大部分是请人下载,或者自己下载的方式,也有些工友之间相互传送音乐;在收听方式上,一般是通过手机听歌,有些也会购买收音机听电台,当然也有部分工友会购买相对更加专业的MP4等设备听歌。

通过调查分析还发现,虽然农民工已经将音乐作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听音乐,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消灭时间,或者仅仅是为了休息或者时尚,这他们的业余时间,音乐仅仅是一种娱乐手段,是对他们匮乏精神生活的一定程度的补充,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因此农民工的音乐生活仅仅是停留在基本需求层面,对他们的精神生活改善帮助不大,亟需专业的音乐指导与培训。

三、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工的待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对于音乐的获取途径、收听范围、普及范围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农民工音乐生活仅仅停留在消磨时间与追求时尚的基础层面,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引导与改善。

摘要:音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基于物质生活的更高追求,农民工是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他们大部分以物质生活为主要奋斗目标,闲暇中也会参与一些社会文化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文章以我国典型城市为例,分析我国农民工音乐生活的整体现状。

关键词:农民工,音乐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蔡志龙.《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问题的思考》.载《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苏琴琴.《网络歌曲文化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重庆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8

(一) 传统行业仍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

农民工主要从事搬运、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务四大行业。因受金融危机影响, 重庆农民工市场供求趋紧, 企业招用工总量减少, 而劳动力供大于求, 企业的用工选择余地增大, 不少企业提高了用人条件;随着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升级加快, 企业对员工素质尤其是技能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统计显示, 目前重庆六成以上招聘企业用工需求集中在熟练工和技术工, 普工和无技能农民工就业难度明显加大, 67.2%的省外务工农民工仍集中在缺少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和建筑业。

(二) 农民工就业呈现出“外减内增”趋势。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统计显示, 重庆农民工外出到中部、西部及其他地区的农民工总体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而到东部地区的人数较上年减少约7.4%, 其中到浙江、广东两省的农民工减少数量最为明显, 减少约5.9%, 福建、上海则紧随其后, 但重庆农民工市内务工人数增加约4.3%。

(三) 工资性收入低, 实际增长水平有限。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 农民工务工收入增长出现了放缓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4月份对1800个农户抽样调查显示, 0 9年一季度重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92元, 同比增加63元, 增长11.9%, 增幅比2008年一季度低2.9%。同时物价上涨, 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 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 除去生活开支后, 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 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

(四) 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不规范, 工作时间长。

许多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 劳动合同签约率低, 履约率更低。即使在已签约的劳动合同中, 也存在很多无效条款和“霸王条款”。农民工每月工作天数和每天工作小时数超出法定劳动时间。另外, 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 还面临克扣工资、职业病、工伤事故的威胁。与城镇居民相比, 他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活成本, 承受更大的职业风险。

(五)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我市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 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参保率低, 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缺乏。农民工就业不稳定, 流动性大, 且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 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同时, 由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 大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 或导致社会保险关系中断, 使得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形同虚设。

(六) 缺乏农民工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农民工之所以就业困难, 原因在于农民工技能缺乏, 而社会对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又不高, 培训服务滞后。同时政府对提高农民工素质, 实现稳定就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对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农民工获得就业培训方面的信息不是依赖于政府, 而是主要依靠市场及其“关系网络”。在培训市场中, 农民工对培训机构所承诺的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 农民工无法鉴别信息的真伪。加上没有完善的法规来规范市场上培训主体的行为, 导致培训市场运行混乱, 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解决重庆市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 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 探索有效的就业培训长效机制, 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

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 改进培训方式, 扩大培训效果。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的当下, 企业对熟练工和技术工的需求量也并没有明显减少, 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 提供农民工素质, 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有效途径。

同时政府应建立信息完备的职业培训体系, 包括建立公开、透明、充分的就业需求信息网络和现代化◇的职业培训手段。它们有助于农民工掌握准确的就业信息, 降低培训费用, 从而降低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成本。可以从多方面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用人单位、私营企业、民办机构和农民本身进行培训投资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二) 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政府和各区县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 已实施了“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 农民工特别培训计划, 拓展市外劳务输出渠道, 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有力措施, 促使返乡农民工在重庆市内创业和就业, 但政府应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整合资源, 提高农民工创业本领创新方式, 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情。

同时政府可以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 创新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组织引导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乡镇公共卫生院、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文化设施等建设。利用当前农民工提前返乡、农村劳动力增加的有利时机, 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解决农村供水、用电、修路、求学、就医等突出问题,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 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 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 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按照国家政策认真做好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抓紧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办法。建立健全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 做好对农民工的各项公共服务。及时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 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解决其看病就医问题。加强返乡农民工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及时做好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衔接。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构要加强协调配合, 做好返乡农民工及其随返家属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南京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 篇9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 其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在城市化过程中, 一方面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且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 这使得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及进一步转变为市民的拉力变大;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限制以及城市有限的土地、住房、交通等社会资源难以承受大量农民工市民化之后带来的压力, 使得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面临很大的阻力。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和返乡致富的可能性提高又对农民工产生了一种反向的拉力。而南京作为东部沿海较发达的省会城市之一, 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众多的农民工。本文从政府、社会和农民工个人的角度对南京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试图探索对其可能有效的对策。

二、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

农民工, 是指那些由农村迁往城市并常年在城市工作、生活, 但仍保留农村户籍的, 集农民和工人的身份于一体的劳动力人口。这一群体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城镇常住和工作, 以务工所得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却持有农村户口, 同时没有放弃自身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他们又被称为“农民工”或“农村外来务工人员”, 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特殊产物。市民化, 指原先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长期从事非农产业, 并逐步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 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其中农民工完成向城市居民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拥有城市户籍, 并且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

(二) 已有研究及有待探讨的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已达到24564.7元, 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只有7916.6元。也正是这种较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乡-城人口流动的加剧。而乡-城人口流动往往意味着职业的转换:由农民转为非农民, 从空间角度来看, 是居住地域的变换。从产业角度来看, 是现代产业吸纳了越来越多来自于农业部门的劳动者。这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早已被国内外学者所研究。如刘易斯的两部门人口流动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以及托达罗的三部门人口流动模型等, 都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流动方式等, 对发达国家早期的乡城人口流动以及城市化现象作出了解释, 并总结出了一系列人口流动的相关理论。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宋晓芳、徐增阳、古琴和钱正武都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责进行了研究, 发现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不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宋晓芳和钱正武都认为需要通过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进、创新来加以修正, 而徐增阳和古琴则强调应当通过公共服务创新, 提高农民工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 从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张华则从农民工家庭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包括农民工从业技能简单、工作稳定性差、经济收入少、住房影响城市归属感等方面的因素。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模式与现状

发达国家最早提出了传统的城市化概念, 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 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说, 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发达国家主要存在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转移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迁移模式”。前者是就业和定居同步完成的单向家庭式的。后者具有地域转换先于职业转换、阻力小、与全国人口流动同步同向的特点。与之相比, 我国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过程有着显著的循环性、自发性。

至2012年底, 不考虑城市化统计中的虚高成分, 南京的城市化率已达到80.23%。与此同时, 南京市农民工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职业技能较差、年龄受到限制, 使得农民工群体以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为主, 且因农村女性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机会要低于男性, 使得农民工群体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此外, 农民工维权意识的缺乏导致该群体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因此, 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 南京应更注重提高城市化质量, 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四、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一) 从政府层面看。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农民工市民

化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不仅表现在户籍制度上, 更表现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相关制度措施上。制度上的差异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各项权利和利益分配上的差异。

在户籍制度方面,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严重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2013年南京规定非南京户口, 在南京买房超过六十平米即可落户。这样的落户门槛看似不算高, 但对于很多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工来说还是有不小难度的, 因此, 城市的高房价是他们在城市落户的一道坎。此外, 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土地制度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2008年南京就出台了相关政策, 鼓励优秀农民工落户南京, 但却存在一些农民工即使在南京买房也不太愿意在南京落户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一旦在城市落户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有在农村的土地, 这让部分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意愿不那么强烈。

在就业方面, 受户籍制度的影响, 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会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农民工求职的途径依然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 其中有47.5%的人是通过熟人介绍找到工作, 而通过人才市场找工作的人仅占6.8%。而同等条件下, 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面临相同的求职需要时, 用人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会优先录用本地人。如果城镇居民的技术水平比农民工要稍高, 用人单位的选择就更不用说了。这使得农民工不能平等地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只能在较为有限的行业寻找就业与生存的空间。

从社会保障方面, 有关调查显示, 南京近八成新生代农民工月薪在2, 500元以下。他们难以承担社会保障支出以致其社保参与率较低, 无法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社会保障待遇。同时企业对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金持消极态度以及国家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不同地域之间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还不能顺畅实现等也是农民工社保参与率低的重要原因。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较大, 一般一至两年就会更换一个工作地, 有些甚至更加频繁, 就业的不稳定同样造成了农民工社保参保率低。

(二) 从社会层面看。

1. 社会认同感方面。

从“农民工”及部分地区对市民化之后的农民工的称呼 (新南京人) 上看, 农民工与原有的城市居民还是有区别的。延伸开来, 称呼的差异与农民工所从事的收入较低的脏活、重活、累活的现状相结合, 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歧视现象的滋生。城市居民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受益者, 而人们往往会忽视农民工的诉求与境遇以及他们为城市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同时部分外来人口对南京人的印象也不是很好, 他们认为南京人经常以城市居民自居, 不易相处。这会在无形中增加农民工与原有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 使农民工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会生活圈, 这很不利于农民工和新市民顺利地融入所在城市。

2. 社会资源利用方面。

虽然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给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动力, 但在一定时期内, 现有的城市交通设施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对有限社会资源的争夺会加剧城乡居民之间的不和谐, 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产生阻碍。

(三) 从农民工自身角度看。

一是农民工从业技能普遍偏低, 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替代性, 这会导致农民工的工作产生较大的不稳定性, 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产生阻碍。二是农民工自身的社会交际制约着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群体。受工作生活场所的影响, 他们平时交际的圈子主要集中在家庭成员、工友以及相熟的老乡等较为有限的群体。而工作的高流动性、与城市居民生活习性和语言习惯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之间的交流甚少, 加之许多农民工思想保守, 极少参与社会活动, 这使得他们很难与城市居民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三是部分农民工自身对市民化的意愿不够强烈。一方面, 有些农民工只是在农闲时进城务工, 本身并没有放弃自己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社会保障的缺失导致他们在城市没有归属感。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和返乡致富的可能性提高加大了农民工的返乡意愿。很多地区农民工市民化和土地财产权利挂钩, 在不少户籍改革试点的地方, 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另一方面,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根据现有政策即便有了城市户口, 农民工子女高考时还是要回到原户籍地, 这就意味着落户并不等于得到户口附着的生活资源和社会福利保障。

五、结论与建议

(一) 从政府角度。

1.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弥合城乡二元结构。

必须进一步深化落实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失衡, 加快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积极做好城乡劳动力的引导和管理工作, 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完善农民工就业保障制度, 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平等就业。逐步取消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权方面的差异, 推动深化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相关教育体制。

农民工是一个介于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边缘群体, 且数量在不断增加。所以, 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根据农民工的需求和特点,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 让这些为城市的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们享受到他们应有的权利, 同时要加大对不为农民工参加社保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此外, 要加快推进异地高考的改革方案的出台, 加大对农民工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 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3. 创新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的分摊机制。

一是要促进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使农民工具有分摊私人成本的能力。二是政府应该加强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与财政补贴, 弱化户籍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 推动政府的公共财政承担外部成本。

(二) 从社会角度。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支持,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也很关键。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使农民工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融入城市, 更要使农民工在心理上能够融入城市。因此, 社会各界都应转变观念, 平等地对待农民工, 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生活和工作待遇, 坚决抵制那些歧视农民工的行为。同时做好社会宣传, 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平等对待农民工群体。这方面南京可以通过建立非政府组织或以高校为基础的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来帮助农民工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在解决南京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争夺社会资源的问题上, 应大力发展地铁等公共交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改善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 尽最大可能缓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公共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压力。

(三) 从农民工自身角度。

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各个行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要加强自身素质, 提高职业技能, 增强就业竞争力。二是农民工不要把自己的社会交际圈仅仅局限于工友、老乡等局部社会群体, 要注重扩大交际圈, 多和城市居民进行交流, 参与相应的社区活动, 提升自己的主人翁意识, 增加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三是农民工要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 积极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城乡二元结构得到弥合, 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提高,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农民工对自身市民化的意愿自然会得到提高。

在全球尚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运行放缓的大背景下, 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还可以扩大内需,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 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使农民工市民化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但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比较缓慢,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以南京为例, 从政府、社会和农民工自身三个角度说明其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国内外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些成功案例, 探索解决其所存在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 .新闻中心-中国网news.china.com.cn[N], 2013-4-22

[3] .南京市农民工权益保障状况调查报告[R].2011

谈农民工劳动权益现状及维权途径 篇10

一、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状

当前, 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是突出的不和谐现象, 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主要表现为:

1. 工资待遇低, 劳动标准不落实。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非常低, 与企业的正式工人相比,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的现象普遍存在。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不按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为了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主经常要求职工加班加点, 不支付农民工的加班工资等等。

2. 劳动条件差, 职业病频发。

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 设备陈旧老化, 通风不畅或者根本没有通风装置, 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许多农民工染上了严重的职业病。

3. 劳动保险没保障。

农民工季节性、流动性较强, 一旦参加社会保险, 则今后在不同单位之间流动需接转社会保险关系, 比较麻烦。用人单位为了压缩用工成本, 逃避应承担的社会保险责任, 拒绝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

4. 劳动合同不规范。

企业主不与农民工签劳动合同, 签了的劳动合同, 以补充协议形式, 强迫农民工与其订立不平等条款, 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不给农民工经济补偿金, 借订合同之名, 向农民工乱收费等。用人单位在元旦、春节、国庆等法定节日期间不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农民工依法所享有的休息休假权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不到实现。

5. 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用人单位无明确的政策保障, 不可能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 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 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建议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性的遭受侵害, 这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 应大力完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各项制度, 合法有效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1. 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树立新的观念, 通过全社会努力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利用工会的教育, 搞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 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深化改革户籍制度, 进一步清除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 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保障。

2. 完善监察管理机制。

加大劳动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 经常开展检查行动, 大力查处劳动违法案件, 确保农民工权益不受侵害。实行直接巡查和平时抽查等办法, 形成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 将企业的违法行为, 尤其是拖欠工资案件置于严密监控之中。对有些行业, 实施重点跟踪和防治, 最终有效维护农民工权益不受侵害。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确立工伤保险制度, 而工伤保险制度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优先得到确立。

3. 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引导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 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应加强针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 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使更多的农民工了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等相关法律知识以及自身所享有的合法权益, 使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4. 组织统一的维权组织。

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那么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和利益代表者的工会, 理应在农民工的维权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时修订现行《工会法》, 使工会真正成为农民工的代言人。针对农民工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的特点, 为充分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利益和其他合法利益, 除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外, 还可以组建专门的农民工协会, 将其作为农民工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5. 构建法律保护体系。

应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规, 规定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 确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还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加强劳动监察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的配备和支持, 加强劳动处罚力度。要成立专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 加大对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财力和人力支持, 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 健全劳动保障信用机制。

在企业及职业介绍机构当中建立劳动保障信用机制, 明确道德规范建设, 发挥诚信机制建设在整个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企业的诚信机制和信用建设应该成为整个诚信机制和信用建设的重点, 要加强对劳务输出的规划和组织领导, 通过工会组织, 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网络, 为农民工搞好就业服务指导, 坚决打击违法中介组织, 积极参与劳动争议处理。

农民工现状 篇11

关键词:工资福利;农民工;企业风险

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招工不足问题,为招到工人,企业纷纷提高员工福利水平,改善用工环境,这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成本。但从企业风险管理角度看:提高农民工待遇给企业带来一定成本压力,却使企业避免了由低工资待遇所带来的企业战略转移惰性、贸易壁垒、法律纠纷、民工荒、高水平员工流失率等风险;而且员工待遇提高,也可以提升员工劳动热情和生产效率,并不一定增加企业成本。本文将从企业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应用企业风险管理工具来分析提高农民工福利待遇所带来的企业风险变化,讨论企业如何以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应对低福利待遇所带来的风险。

一、农民工的工资福利现状

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权益保障度偏低:主要存在工资待遇低、合同签约率低、劳动条件差和保障措施不足、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低等问题。

(一)工作待遇较低

近四成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农民工得不到工伤补偿,近八成农民工不能带薪休假,90%以上农农民工没有享受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还有八成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

(二)劳动保护措施不严密

调查表明,51.47%农民工反映其工作岗位的安全措施不够严密。有13.86%农民工反映单位(或雇主)未能提供必要保护措施。

(三)劳动时间偏长

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天和每周工作时间均比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长,其中有11.79%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能得到加班工资的农民工仅49.87%。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

(四)参加社会保险率低

调查显示74.81%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保险,其中,有73.37%、73.77%、84.65%和67.46%农民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综上所述,可见农民工工资待遇处于低水平状态,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福利政策(尤其是对处于生产一线的农民工)还存在严重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企业风险是指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内外部因素;而企业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风险源的分析,按照风险发生概率和发生时所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划分,从而针对不同风险类型提出风险应对策略和控制程序的过程。企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有:接受风险、风险转移、退出策略(战略转移)、设置防范措施(包括建立风险的报告和控制系统)。

三、与低工资福利水平相关的企业风险

(一)企业战略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成本增加迫使企业从单独依靠廉价劳动力转向依靠技术改造、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福利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将让企业转向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战略转移;反之,随着经济发展,该企业将被迫搬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丧失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战略转移机会。

(二)劳工贸易壁垒

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ocial Accounu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ndard)是1997年由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由工资、禁用童工、劳动强度、生产条件、劳动时间和培训等9个要素组成。面对大量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冲击,欧美国家开始用SA8000要求我国企业,无SA8000认证企业将无法获得国外定单。可见,员工低福利待遇将使企业面临着劳工贸易壁垒风险。

(三)政府干预

我国《劳动法》对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劳动保障、工作环境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且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企业若忽视农民工工资待遇:不改善工作环境、生产条件,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则将面临政府部门调查和干预风险。

(四)工伤事故风险

由于农民工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许多农民工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且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培训,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当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合同,工伤事故将激发劳资矛盾,企业将面临法律诉讼风险并支付大额赔偿费。

(五)人才吸引和高流失率的风险

低工资待遇将使企业难以吸引人才,面临高水平员工流失率,特别是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流失;“农民工荒”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据统计,深圳地区一线员工流失率为10%,纺织和玩具行业高达20%-30%,这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经常处于招聘状态。高水平员工流失率也使企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产品质量面临严重挑战,这对企业的冲击将是致命的。

(六)其他风险

一些小项福利缺失,如:节假日奖金与休息、带薪假期、探亲假与补贴等;将极大地打击企业员工劳动积极性,造成企业士气低落,生产效率低下;同时企业形象也将受到不利影响,造成劳资关系紧张。

四、风险分析

按照风险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低水平福利待遇的相关风险分布图如图1:

如图1所示:处于区间Ⅰ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较小,但一发生就涉及政府部门调查和巨额赔偿,所以对该类风险一般是采用风险转移策略,通过投保由第三方(保险公司)承担;因此企业一般都通过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或团体险来转移风险来应对工伤事故险。综上述,面对工伤事故风险时,企业主要集中在是安全设施投入、安全教育培训、购买团体险和工伤保险等方面。

处于区间Ⅱ的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影响程度也比较低;该类风险一般都是为企业所接受。企业根据该类风险的历史数据估计出损失期望值,然后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储备来应对该类风险。小项福利措施缺失造成员工士气和工作效率降低、对员工培训投入不足、劳资关系紧张这些风险都是处于区间Ⅱ,短期内对企业影响不大,但从长期来看还是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战略执行和经营效率。因此在应对这些风险时,企业应成立专项福利基金,如员工培训基金、文娱活动基金、过节费基金、探亲补贴基金等,并把这些基金与企业业绩挂钩,使得农民工感觉到公司的人情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处于区间Ⅲ的风险发生概率很大,损失严重程度属于中等;因此企业把该类风险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内部控制来设置防范措施和程序,含风险识别、评价、定期检查、报告、控制等一序列政策。劳工贸易壁垒、政府干预、人才引进和高流失率的风险处在该区间内;针对这些风险,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设定用工制度、工资福利政策,严格执行政府部门的各项规定,并做好沟通工作降低政府干预风险。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则要通过与国外客户协商,按照SA8000设定企业员工工资福利政策,进行SA8000认证和审查,避开该项贸易壁垒,获取定单。同时企业要制定激励性的绩效考核体系来吸引人才,留住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从而降低招聘成本,避免农民工荒以及高流失率带来的风险。

区间Ⅳ的风险事件是发生概率很大而且损失最严重;对于这类风险,企业只有选择退出策略。

从短期来看,低工资福利待遇带来的企业战略风险是处于区间Ⅰ,由于企业战略风险无法转移,企业只有选择被动接受;风险发生时企业只能破产或搬迁。

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企业将不得不提高员工待遇、技术改造、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战略转移无法避免。

因此企业战略风险将从区间Ⅰ迅速平移到区间Ⅳ;企业只能做好应对措施,主动地、有计划地提高员工工资福利水平;特别要注意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行业发展状况和劳动力成本地区差异;通过提高员工福利水平,加大培训投入,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动力成本压力。当劳动力价格上升所引起的单位成本增加额大于由于劳动率提高所产生的单位成本节约额时,企业将选择退出或搬迁策略。当然,在提高员工工资待遇时,企业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即提高员工待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企业员工福利待遇政策达到最佳状态。

五、结论

通过对低工资福利待遇所带来的企业风险分析,可以发现:应从风险管理角度来制定工资福利政策,根据所产生的不同风险设定工资福利政策,并从整体上来规划企业中长期工资福利政策,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来控制合理的提升幅度,逐步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当然,在执行该策略时,企业应考虑成立一个由企业高层、人力部门、车间基层主管和员工代表所组成的委员会,来对企业现有的工资福利政策的风险负责,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和调整企业的工资福利策略;并由该委员会授权内审和人力资源部门来共同执行;形成相关的风险报告、评价、审查与控制程序,使得企业工资福利政策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得到有效协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R].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

2、《风险管理》ACCA教材[M].立信出版社,2000.

3、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M]. International Standard,1997.

4、关于民工短缺报告[R].中国劳动保障部,2004.

论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对策 篇12

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 社会问题就可能变成政治问题, 甚至酿成政治危机, 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力量, 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障。因此, 在新形势下,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加速工业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的良策;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2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为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2006年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1) 立法、制度缺失。

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 政府及社会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我国在1998年以来就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 但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使他们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只覆盖城镇, 虽有个别地方为农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但是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远未形成, 真正的共济互助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未能形成。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严重脱节, 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

(2) 户籍制度。

一方面, 这种二元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极不完善, 形成了农民工一开始便处于社会保障体系弱势地位的局面。另一方面, 当农民工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时, 又因为户籍制度以及附加的许多不公平甚至歧视性的政策而不能融入城镇社会, 被相对完备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无情地排斥在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虽然户籍制度有所松动, 但由于强大的制度惯性和既得利益格局的影响, 户籍制度仍在顽强地生存和发挥作用, 将公民划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 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问题。

据调查显示, 有36.4%的农民工生过病, 甚至多次生病。他们生病以后有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 而是仗着年轻, 体质好, 硬挺过来的。当然另有40.7%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 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 即使得到了赔偿, 也往往是私了, 没有按照劳动法相关规定来进行赔偿。工伤事故赔偿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农民工的工作条件是非常恶劣的, 工伤事故伤害的往往是农民工。

(4) 就业机会少, 就业后待遇不公。

涌入城市的农民工, 在就业方面受到种种歧视:其一, 没有公平的就业机会, 有学历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其二, 即使就业, 劳动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其三, 不能做到同工同酬。因为大量的农民工往往以临时工的身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不仅待遇低, 工资少, 而且到期不能续签合同, 在保险待遇上也与正式工存在很大的差别。

3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1) 提高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的意识, 并对城市居民及城市管理者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

①做好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工思想文化素质, 包括文明素养、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素质;②加强法律宣传活动,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及群众关注、反响强烈案件的援助力度, 深入开展对典型案件的援助, 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认知度和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③要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 不能牺牲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经济的发展。实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同工同酬, 提高农民工的工资, 使他们有财力支付社会保障的费用, 打消他们加入社会保障的顾虑。

(2) 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取消针对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笔者认为, 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是目前妨碍城乡统一的制度性障碍,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必须从源头解决。

(3) 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和急救助机制。

①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工作, 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 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 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并至少每半年将农民工参保缴费情况在本单位公示一次, 接受监督。②以大中城市农民工为重点, 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为重点, 以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为重点, 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的原则, 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③按照国家有关政策, 依据农民工从事职业类型、在城市的居住年限、有无固定住所以及劳动关系等状况, 分类建立多种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4)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极不健全,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针对农民工的少之又少。国务院2003年颁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国家开始重视对农民工人权的保护并通过立法表现出来, 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也对农民工的相关权益作出了规定。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快制订和劳动法配套的劳动合同法、工资法、监察法等, 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 使劳动法真正成为劳动者维权的依据。

(5)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无法得到, 再让他们参加社会保障、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就显得勉为其难了。如果要在当前的形势下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那么保障农民工能够如期得到他们应得的工资是最现实的。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工作, 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抓紧修订《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对各种工资支付行为加以规范, 研究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预警制度、欠薪保障制度等。完善立法, 是尽快建立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的长效机制;必须坚决贯彻、严格执行《劳动法》, 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要下大力气整治。

(6) 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援助。

①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接待窗口, 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咨询热线服务。②构建农民工法律援助网络。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与工会、残联、妇联、等法律援助站的联系和协调, 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 相互通报工作情况, 形成运转有序、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胡雅妮, 郭威.试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J].当代经理人 (中旬刊) , 2006, (8) :15.

[2]郭颖.农民工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必行之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8) :16.

[3]邵艳梅.河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河北学刊, 2007, (5) :20.

上一篇: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下一篇:新闻舆论监督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