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共12篇)
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 篇1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民工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构成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研究对于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效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方面
(一) 国家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视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要十分注意做好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进城务工人员, 城市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 切实承担起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责任”。近年来,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5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03]79号) , 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农民工各项素质明显提高。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1月21日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二) 一些组织机构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教育系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很重视, 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
在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都亟待转移的形势下, 为了推动教育系统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2004年2月, 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 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以下简称《计划》) , 提出了教育系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同时, 把大力实施《计划》工作列入《教育部2004-2007年振兴教育行动计划》。为加强领导, 教育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省 (区、市) 教育部门也相继成立了由厅 (局) 长担任组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培训。按照教育部《计划》和当地政府规划的要求, 东部地区和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社区学校开展了农民工转移后培训工作。据统计, 2004年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江苏、山东、深圳、宁波、青岛等地教育部门组织的进城农民工培训规模就达到近300万人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统筹领导下, 与农业、劳动、科技、建设、财政等部门密切合作, 按照职行政责分工, 组织动员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遍布城乡的1.16万所中等职业学校和21.71万所成人学校及社区各类培训机构, 在扩大新增劳动力执业教育的同时, 举办夜校、周末学校, 根据农民工学习和企业就业需求, 开设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 努力扩大培训规模, 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 城市社区教育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农民工输入集中的大中城市的200多个各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大部分开展了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文明素质培训, 同时也积极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特别是6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 把进城农民工培训列入社区教育重要内容, 取得了较大成绩。据对39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统计, 2004年共培训农民工约200万人。不少社区教育实验区普遍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有效管理、运行机制, 保证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方面
(一) 从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人员结构上来看, 专职人员太少, 以兼职人员为主, 且兼职人员不够专业
目前在我国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奉献精神, 懂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有较高业务水平, 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职人员和研究人员, 多集中在学校, 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寥寥无几。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能够有效开展, 必须要有这一部分专职人员的参与。政府相关部门, 如文化部、宣传部等要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责任, 把这部分专职人员吸纳进来,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当前我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兼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是指那些既担负着其他业务工作, 又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人员, 他们是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靠力量, 对农民工进行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负责把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专职人员, 以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兼职人员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社会各界、各部门都可以参与到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成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二) 从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来看, 主体多元化, 同时难以确定化, 有些机构发挥的作用有限
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涉及到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劳动、公安、工商、民政、用工单位、所在社区企业、街道社区、农民工参加的各类培训机构、党团或其他社会自愿者等若干主体, 但谁负有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却没有明确, 责任不清导致任务不明, 教育主体非常不明确。有的部门确实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但有的部门却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就不重视。
1. 农村基层管理部门无法对农民工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农民进城务工后, 原来的农村基层管理部门由于距离的原因, 对其思想难以把握, 更谈不上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农村干部认识也不到位。一些农村支部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农民转岗后角色转换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的事, 只要农民去上班了, 家庭和睦, 地有人种, 不上访闹事就行了。他们之所以存在这种认识:一是因为部分基层干部整天忙于事务, 不重视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 对上级的政策法规钻得不深, 吃得不透, 教育指导农民群众工作能力欠缺;二是因为有的乡村干部认为现在最要紧的事是抓经济建设, 发展民营经济, 没有精力, 没有必要抓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因为对农民教育的考核力度不够和指标难以量化。
2. 用工单位缺乏积极性, 且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 企业和用人单位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在企业开展的员工培训中, 也往往重视技术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培训, 而忽视一线农民工的培训, 其培训内容也多集中在业务能力上。在市场化运作下, 用工单位往往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根本不愿顾及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状况, 认为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无关。尤其是有些民营企业, 他们认为农民到企业来工作, 只要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 或是能听从企业老板的安排, 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就行, 忽视了职工入厂教育、岗前培训和厂规厂纪教育, 对职工培训工作瞻前顾后, 总认为在用工制度越来越活, 人员跳糟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 在职工教育培训上投入资金的风险太大。因此, 压缩或根本不投入培训经费, 加之民营企业为了收益, 把工作生产时间安排得紧紧的, 还加班加点, 根本没有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时间。
(三) 缺乏强有力的资源整合机制
目前我国教育、劳动、农业、建设等部门以及民营机构都拥有非常丰富的培训资源, 这些培训资源的相当部分都可以用来面向农民开展培训,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 有些地方、部门和行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各自为战, 自成体系, 造成资源浪费。
三、建议
当前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要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建设必不可少。
(一) 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实际问题, 政府是关键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培训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镇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发展规划, 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将农民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考核因素。
(二) 要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体系, 整合社会资源
由于我国农民工培训多部门共同管理, 部门资源过于分散, 不仅难以管理, 而且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将不同部门间教育培训资源加以整合, 统一协调管理, 使之发挥整体效益, 是推进农民工培训的基础性课题。在公共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 整合资源还意味着普通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充分挖掘, 农民工培训走向社会化、市场化, 从而增强农民工培训的专业化程度, 提高培训效益, 这是我国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方向。
(三) 加强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农民工培训师资可以由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来解决, 也可从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科研单位、企业、技术推广部门聘请。要定期组织开展师资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摘要: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构成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研究对于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效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
参考文献
[1]姜正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 篇2
随着新春佳节的到来,许多农民工纷纷携子女返乡与家人团聚。我们也借此机会深入农村,鼓起勇气走进了那些有子女的农民工家庭,用我们的视野去观察和感受那些孩子在城里时的生活和教育。
此次调查问卷包括家庭总收入、总人口、用于子女教育的投入、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对未来子女升学打算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建议等十五个问题,均由我们逐个口述让他们现场回答并现场记录。关键词:关键词
1、农民工,关键词
2、教育,关键词
3、生活状况 正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配偶、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随着新春佳节的到来,许多农民工纷纷携子女返乡与家人团聚。我们也借此机会深入农村,鼓起勇气走进了那些有子女的农民工家庭,用我们的视野去观察和感受那些孩子在城里时的生活和教育。这次调查共涉及周边地区的近百个进城农民工家庭,调查问卷包括家庭总收入、总人口、用于子女教育的投入、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对未来子女升学打算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建议等十五个问题,均由我们逐个口述让他们现场回答并现场记录。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次调查中的一些统计数据:他们平均一个家庭有3--4人,每个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其中收入最高的家庭每月可有2500元以上,最低的在700元以下,其中仅有20%的家长表示自己经常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会定期主动和孩子、学校谈论学习,其他家长由于工作繁重,基本对孩子的教育持放任自流态度。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持不满意或不了解的态度,许多家长抱怨这里的教学质量远不如老家的公办学校,孩子空闲的时间很多,不过他们都对学校教师的敬业、负责和认真的态度给与了积极的评价。30%的孩子会主动和家长谈论学习情况,约80%的孩子会向父母主动提出有关学习的要求,如购置文具、书本等,几乎都能得到满足,20%的孩子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课外兴趣小组,如英语、美术等。调查中的所有孩子基本上都觉得学校的课程不难,自己可以应付,作业负担也很轻。70%的家长认为现行政策考虑了他们的困难,并在积极扶助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但仍需改进完善。令人欣喜的是,调查中的所有家长都坚决表示现孩子接受的教育是绝对有用的,有必要的,只要孩子愿意,自己会竭尽全力支持孩子的升学,一:步履蹒跚的花朵—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据估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面
临受教育的问题。有关部门总结了目前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1,由于收入和生活地点的不固定,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2,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突出。3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情况不尽人意。4,公办学校的高收费令农民工家庭望而却步。虽然中央一再要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但城市公办学校的潜规则依然存在,借读费,赞助费的门槛仍然没有取消
二:追根溯源的探究—被人淡忘的公平原则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问题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配偶、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从最初的被拒绝排斥,到后来的自我解决,再到现在的被有限接纳,经过了10多年。为何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会经历这么多年的曲折和困难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艰难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愿意造成?我们讨论出了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这是根本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第二,我国户籍制度的硬伤—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公平。我国居民户口长期以来就被人为地打上了城乡的烙印,不客气地说,这就如同把全国居民分为了两个
等级,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难找出第二例。第三,一些政府部门对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态度不热心,措施不得力。教育应该属于公共资源,理应由政府出面提供。因此当农民工子女教育出现问题时,政府要负主要责任。
感想: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
作为国家政策长期照顾和扶持的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些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我们可能是今后国家建设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农民工子女也可能在更远的将来担负起这个责任,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与国家的命运相连,更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告别那种“充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积极了解我们周围这些问题的现状,深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因为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就是相应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目前,中央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让人与人之间达到平等,不仅是财富分配制度的平等,更包括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生存机会的平等。其中教育机会是关键,如果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也一定能够在其他方面获得和他人平等的机会,相反,如果一个人连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都不能获得,那么他也很难得到其他平等的机会。可见,教育的平等性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站在平等的原则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地区平等。二,建立一套一致的义务教育经费体系,打破城乡分割的现有体系。三,大力扶持民办教育,鼓励个人或团体面向进城农民工子弟办学。四,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从制度上保证这些公平原则的实现。以上这些建议是我们向政府提出的,除此之外,我们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提出以下倡议,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去一点温暖。1,用善意的眼光和言语去对待这些辛苦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永远不要歧视他们,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2,尽可能的告诉你周围的人,农民工不是肮脏、穷、没文化的代名词,只是由于生活所迫。他们也想成为受尊重的人; 3,在生活不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向农民工的子女捐赠一些有用的东西,哪怕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元钱,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4,有机会的话,去农民工子弟学校走一走,看一看,教一堂课,和孩子们谈一谈,他们清澈的眼神会让你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5,在学校尽力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占用着宝贵的教育资源而虚度光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强者,才能在今后改变自己和更多人的命运。希望广大和我们一样的青年学生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倡议,做到了这些,不仅会在你大学的经历中写下有意义的一笔,更让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后记—明日曙光乍现
本届政府在关注普通民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部部减轻农民负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这将大大的改善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许多大城市都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出台了许多优惠扶助措施,一所所规范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出现在了他们的聚居区,许多辍学的农民工子女又重新回到了书声朗朗的校园;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试行城乡合一的户籍制度,摒弃了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村居民享有了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居住、教育、就业机会;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志愿到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支教工作,为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知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校园里开始经常出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募捐的活动,一批批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走向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课、调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利益,更多的温暖,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平等、和谐、美好。
看着这里的孩子们那充满求知欲的明亮眼神,我们感到了作为大学生应该承担的那份厚重的责任,同时,我们也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终有一天,他们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致谢
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及问题 篇3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家庭式流动;教育情况
一、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1.就学过程不平等
(1)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资金不足,而且不少学校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教育为目的。所以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师资力量不高、管理水平太低、教学设备奇缺以及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农民工子女虽然能够上学,但是享受的待遇并不是很好;当地主管教育部门有严重的以城市为主体的观念,不但没有落实国家的政策,不对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补贴,改善教学环境,完全不考虑流离失所的学生。
(2)与城市的子女同处于一个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原因,要比城市子女多缴纳更多的费用,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很低。能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第二种就是城郊结合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通常都是“单独编班”或者是“插板”。因为户口不在本地,经济条件很低,经常被学校里的城市子女排挤;甚至有的时候无法参加学校或者当地举办的活动,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有的教师素质不够高,会歧视农民工子女,剥夺了和城市子女的平等教育权利。
2.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就学渠道上。农民工子女的主要就学渠道有:第一,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二,在公立的中小学借读。第三,在家乡接受教育。很多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六十五的适龄儿童都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几乎都不在身边。
3.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仍然是选择民工子弟学校,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非常狭窄。公办学校的容纳量是有限的。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公办学校大部分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的常住人口数目来确定班级人数,因此,大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涌进,会给本地的公办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很多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里的公办学校借读,只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相关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名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实际中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治理上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正处于一种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
2.《义务教育法》不能够适用于人口活动趋势的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的规定了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治理的体制。这样,户籍就成为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是分离的。这种地方负责的治理体制,使各地的教育行政部分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呢状态。
3.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低
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但是农民工却常常遭遇到拖欠工资的不公平待遇,收入非常的微薄。许多农民工都生活在郊区,城市学校的费用非常昂贵,这就导致了很多农名工子女上学难。
4.目前一些地区政策落实不力
很多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入公办学校的歧视性收费仍然存在,众多民工子弟学校处于未被承认的状态。原因是受城乡分割体制影响,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不负责的思想观念仍在起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识农民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与本地劳动者和其他要素形成经济发展合力,给农民、企业、地区、国家都带来了利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不是按户籍人口数量划分,而是对地区财政总量按税种按比例分成,地区财政总量中有农民工直接间接做出的贡献,让其子女在教育上分享公共服务,是合理的。有的城市一年放在城市建设上三四十亿元,拿一些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是可能的。农民工流出地多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少,这些地区财政困难,要把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到城市来,不现实,也不合理。
三、解决城市农名工子女教育的对策
1.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农民工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任何城市的资源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来控制流动人口,通过实施区域政策,来解决农民工的流动,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義务教务的根本途径。另外,可以与欠发达的地区建立用工信息发布机制,减少农民工流动的成本。
2.明确政府的责任。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加强教育部分之间的沟通;其次,要明确政府各个职能的职责,并且要密切合作;最后,在教育经费中要专门设立活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专项拨款,这些款项要用于资助农名工子弟学校,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设施。
3.拓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展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名工子女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
(1)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倡本地教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其根本在于实现城市农民工和城市子女的同等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来,就是希望能够子女可以接受城市高质量的教学。所以国家应该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和边缘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多增加一些教育机会,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2)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资源。城郊结合的一些学校被合并后的教育资源可以改造成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接收农名工子女。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招收农名工子女的班级。
四、总结
农名工子女的文化素质关乎着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关乎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准。农民占据着我国人口的大部分,我们必须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农民工子女可以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3]张立忠.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J].理论月刊,2006,(1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的转型, 特别是经济的市场化、竞争的激烈化、教育成本的高昂化, 教育作为就业门槛和竞争力的象征性提高, 增加了农民工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难度。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和谐, 是政府和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 农民开始到城市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确实给城市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现了劳动力的市场配置, 但与农民工紧密相连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亟须解决。本文所指的农民工子女指的是农民工流出地的留守儿童和流入地的外来农民工子女。
1.留守儿童家庭关爱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不足
城镇化的发展致使大量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 留下大量的儿童在农村, 成为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的留守儿童。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 根据《中国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 万人,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为2948万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随着城镇化过程中流动劳动力产生的负面效应。留守儿童大多在家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祖辈是他们的临时监管人。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无法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使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学习上缺少父母的指导监督, 作为祖辈的祖父母无法对儿童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 学校无法及时与父母进行沟通, 父母无法及时有效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我国农村现有的教育条件、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有限, 无法为农村孩子提供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学习资源, 且学校要独自承担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人生观的塑造, 稍有引导不力就会导致留守儿童学业的荒废、人生观的歪曲和道德的缺失。
2.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的缺陷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大部分就读于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虽然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和不断加大对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关注和投入, 但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仍然在教育机制、资源配置等问题上存在缺失。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是私立学校, 收费低廉, 且位于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 农村孩子到城市中可以很快地转变;且学生都来自于农村, 所以不存在歧视和隔阂。但是必须看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城市公立学校在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教育体制上还存在差距。比如缺乏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有限;学校的教育环境恶劣, 学生的生活环境较差;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生纪律性较差, 不易监管;缺少正规的教育考核机制, 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成长起来的孩子未能享受公平的教育, 自然就大大降低了与城市居民子女竞争的机会和实力。
3.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现在的教育制度允许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 但是需要各种手续和证件, 很多地区要求农民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必须有“五证”, 即原居住地无人监护证明、城市务工证、城市暂住证、户口本、实际居住地证明, 否则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才能入学。这种要求大大限制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可能性, 很多农民工子女无法取得相应的证件而被公办学校拒之门外。而顺利进入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 公立学校里把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以插班的形式混合教学, 以求教育权利和条件的平等。但是农民工子女在这种环境下常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由于升学率和教育评比的影响, 有的学校不把农民工子女列入教育绩效考核范围, 部分老师对城市居民子女和农民工子女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这种现状严重损害了农民工子女的自尊心和人格, 使之产生自卑感并逐步与同学产生疏离感, 对城市生活产生防卫和抵触心理, 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中。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在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和社会结构分化日益紧迫的今天, 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教育权利, 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人员流动的重要内容。如何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城乡二元化体制和农村教育所面对的教育环境恶劣、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 做出相应的对策和管理办法,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是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职能的需求。
1.打破城乡教育二元格局,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结构二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对教育公平化的限制越来越强, 必须尽快改变城乡子女入学的不同待遇, 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享受城市教育并得到适当的照顾。在教育领域, 正是因为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导致城乡子女在教育上被差别对待,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破除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限制, 健全对流动人口的人性管理制度, 消除与户口紧密相连的社会附加功能, 即户口与住房、入学、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挂钩的现象。
2.政府设立专项财政资金, 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最紧迫的是改变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紧缺的现状, 只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才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充足的教育资源。政府要想致力于解决农村教育的落后现象, 必须在财政上设立专项资金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经济基础。政府要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列入教育支出的预算中, 保障农村学校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正常运转。
3.增强农民工家庭的教育理念, 加强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政府应该逐步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质, 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投资, 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工作, 使其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随着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 他们会逐步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和支持, 增强对子女的教育监督意识, 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预防子女厌学、弃学现象的发生。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政府和社会应该明确自己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应当承担的责任, 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的和谐与安稳。
参考文献
[1]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杨瑞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及其社会支持体系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74~77
[3]杨志顺.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64~67
[4]曾恒.自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成都“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调查和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 篇5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
同程度地受到侵犯,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涉及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总人口约为109万,农村劳动力实有从业人数为54万,其中从事工业的为11.63万人,从事建筑业的为9万余人。据调查统计,2006年度我县流出人口21358人,流入人口26723人,其中农民工占91。办暂住证的有1万8千余人。其中流出育龄妇女6956人,已婚育龄妇女4290人,占61.67;流入育龄妇女1367人,已婚育龄妇女1058人,占77.39。
我县农民工主要涉及建筑业、餐饮服务、批发零售、车辆修理、轻工业等行业。目前我县有大小建筑企业91家,在县内从事建筑的农民工近一万人,外出从事建筑的农民工约为一万一千人。外来人口在我县单独经营的个体户总数约为700户,主要集中在掘港镇与马塘镇。其余的分布于我县的各类企业中。农民工的年龄平均分布在18岁—55岁之间,多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文化程度以小学学历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初中和高中学历,婚姻状况基本上为已婚。总体来说农民工的法律素质普遍较低。
二、具体做法
在开展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中,各有关部门主要是采取了以下的方式进行。
1、集中式。相关部门抓住“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春节前后的有利时机,在全县开展集中针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县司法局结合“12·4”联合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工商、国地税、计生、环保、建设局、人民公园等20多个部门共同举办“法治公园”活动,通过电视报道、现场法律咨询、现场调解、法制文艺演出、法制灯谜、法制展览、免费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农民工进行生活、就业、维权、安全、劳动保障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县建工局在春节后利用开、复工前,结合项目经理、安全员以及建造师的培训工作集中对建筑业主及相关农民工进行了安全、维权等方面的综合教育;劳动局利用春节前后外出农民工返乡高峰时机在各乡镇集市中心,设立法制宣传点,以劳动力市场建设、企业改制、禁止使用童工、再就业优惠政策、维护劳动合法权益、国家和省新条例颁布等为主要内容,向农民工开展义务法律咨询、赠送法律书籍和法律资料等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
2、结合式。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建工局结合对建筑企业的管理,经常向建筑工人发放由省统一编印的《建筑业农民工读本》,结合普通工人与技工认定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各地的计划生育部门结合外出已婚育龄妇女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外出务工的女性致以公开信、宣传计生法律、法规,介绍办证程序,结合对流入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登记与服务及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登记窗口免费向个体户发放《工商法律汇编》,结合个体户验照贴花、消费维权平台“12315”、每年三月份大型宣传月等时机对个体户进行《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公安部门结合外来人口办证,利用出入境管理部门办出入境手续对外出、外来务工的农民工进行《暂住人口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结合社区警务室并利用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对农民工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预防犯罪;劳动部门结合给务工人员办《就业证》灵活机动的开展形式多样法制宣传教育。
3、小组式。深化党员法制宣传教育“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周围农民工积极参与学法用法。掘港、马塘两镇是打工经济大镇,辖区有多家企业,按照上级要求,将外来务工党员编入企业党小组,参与地方党支部的党务活动安排,接受党课教育,接受法律、道德教育,接受党的先进性教育,将党员的骨干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民营企业的政治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从而影响和带动身边一般务工者关心时事政治,关注法律政策,牢固树立务合法工、取合法酬、维合法权的思想观念。
4、深入式。相关部门狠抓企业自身阵地建设,对企业中的农民工开展了“入眼、入耳、面对面”等形象生动的宣传教育。如在企业内部设立法制宣传栏,把与农民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期载入专栏。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网络、电视、录像、录音等设备,抓住工前、工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开展法制教育。同时利用村民法制学校、企业职工夜校等
阵地,为农民工开设法制讲座加强员工的厂规厂纪教育,结合维权服务、法律援助,发放有关法律资料,从而增强他们的合法用工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如劳动部门利用“劳动执法宣传车”,在各企业作巡回宣传并经常性地对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建工局开展创建“平安工地”活动,在工地内树立大型“农民工权益告知牌”,工地
都装有监控摄像设备,对工地进行全程监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校园、社区、企业、军营、农村;公安部门利用企业开办法制宣传教育“流动人口之家”等形式较好地督促了企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媒体式。各相关部门与新闻媒体大力协作,利用相关平台打造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新模式。如劳动局定期制作法制宣传专题报道,在县法制宣传栏公布并在电台《听众信箱》、《896新闻直播室》栏目就有关就业、社会保险、职工维权与听众作交流和沟通,进一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同时在《如东快讯》上每周刊载一期《透视劳动法规》,以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来解说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公安局在电视台开设《如东警示》栏目,通过案件专题片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在电台《896新闻直播室》栏目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互联网,通过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对全县的娱乐消费场所进行监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针对全县的个体私营业主利用中国移动每月发送关于法律法规、维权等内容的公益短信。受到广大农民工、个休私营业主和社会各方的好评。
6、卡册式。编印法律知识小册子和维护联系卡,为农民务工提供维权指导。如建工局结合对建筑企业的管理,经常向建筑工人发放由省统一编印的《建筑行业农民工读本》这个小册子涵盖了建筑行业农民工所应知会的权益知识的方方面面,如外出打工前的各项准备,劳动合同的签订、建筑工地安全知识教育、国家法律法规所保障的正当权益、社会保障权益、劳动纠纷处理以及城市生活常识等等,使广大农民工真正懂得了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公安部门通过户籍民警将《警民联系卡》免费发放到千家万户,给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拿起法律武器,指明了道路;司法局编印的《农民学法用法100题》,手册中摘录与农民工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如遇到涉法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将这些小册子免费分发给外出和进城务工的人员手中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既增长了法律知识,又提高了维权意识,真正成为务工人员的“护身符”;马塘镇给镇外来农民工每人发送一张“农民工·社会救助——为您服务·一卡通”的信息卡片,将所需救助项目、为您服务部门、求助热线号码分类别一一排列,使持卡人一目了然。外来务工人员高兴地说:“手中有卡,心中无忧;若遇烦事,所需有求。”
7、援助式。以法律援助为抓手,开展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县法律援助机构为服务农民工,关注弱势群体,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律服务活动。一是把“84510148”电话咨询平台打造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免费服务的窗口,全天接受群众的法律咨询;二是开展律师值班制度;三是援助中心与妇联、残联、团县委、总工会、劳动、信访、大调解中心、流动人口管理中心建立对接机制;四是在各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系员。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分布较广、流动性大、居住分散、难以集中,这些特性给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特别是外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比较薄弱,存在不少盲点。
2、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处在初始和尝试阶段,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
3、由于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加之其他主客观因素,造成宣传形式单一,特别是对外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没有更好的办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4、个别单位和部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也没有将其列入年度普法计划,致使此项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大。
5、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对象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
6、虽然建立了目标责任,但各部门的工作力度不尽相同,因此,在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强各部门密切配合、总结推广经验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7、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用工单位对在农民工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识不足,热情不高,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工地、规模较大的工厂等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分散在个体商业、服务业、私营企业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比较薄弱。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推动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实现对辖区内农民工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形成政府指导、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协调、各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各企业保证落实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的格局。建议建立由县司法局、建工局、劳动局、公安局、工商局、计生委、总工会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县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例会制度,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定期交流研讨,把握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求开展工作的新机制现新途径。协调解决全县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注重开展对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理论研究,以引导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工作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普法主管部门负责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对每一时期的具体工作制定方案,协调、督促和检查。各级普法主要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内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协调、督促和检查,共同推进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和完善层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
2、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营造氛围,发挥媒体作用。一是各级普法主管部门要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开展“送法进企业”、“送法进乡村”等活动,适时组织普法讲师团巡回进行法制演讲;二是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人士、法律志愿者的作用,鼓励法律职业工作者在承接农民工法律服务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倡导律师事务所自主为农民工举办各种类型的法制讲座;三是充分发挥各级调解组织及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将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相结合,及时调处农民工因工伤、劳资、人身伤害等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组织农民工,积极参与法律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法制文艺汇演、学法考试等活动;五是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如东普法网》等网络平台作用,发挥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作用,在已开辟的专栏、专题节目中加重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扩大受教育面;六是及时总结推广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典型经验,表彰先进,带动后进,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民工之中扎实、有成效地开展。
3、充分发挥企业的自身资源优势,营造学法用法氛围。企业自身要发挥内部党、团、工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企业内部普法的组织领导,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普法宣传,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要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教育培训制度,制定企业普法五定、一考制度,即定目标、定人员、定形式、定内容、定时间,统一培训后进一步进行考试的制度。同时制定培训细则、学法制度、签到制度、作息制度等,保证企业法制教育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依靠和发挥企业自身的宣传资源,利用已有的墙报、专栏、展板、内部刊物、内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形成人人学法、讲法的氛围。努力探索依托企业内部法律顾问室、调解组织促进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法制部门,以及受聘担任法律顾问的律师在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企业工会维权制度,通过职代会,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把评选“学法先进”同评选“名牌员工”、“守法员工”“优秀农民工”、“杰出青年”等活动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农民工自觉学法用法,不断奋发向上。
4、重点抓好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企业主是企业发展、运营的决策者,抓好这部分人的法制教育,树立起法治理念,也就抓住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要重点加强企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使他们深入理解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努力掌握宪法、基本法律以及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诚实信用、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观念,并辐射影响到在企业内的农民工,达到依法治企,诚信经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在普法内容上,要选择一些实用并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通、金融、税收、劳动社保,以及与市场经济规则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制教育形式上,要组织一些质量较高,有一定层次的集中培训或专业法讲座,同时,鼓励自学和积极参加政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在组织方法上,由普法主管部门具体协调,行业协会和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各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与政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企业主的法制宣传工作,积极引导企业主遵纪守法、依法决策、依法经营。
5、进一步抓好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将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社会治安、劳动用工、计划生育、卫生管理于一体的管理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相应的用工单位中。在教育内容上,选择与其工作生活相关,以及维护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诉讼法基本知识;在教育形式和组织方法上,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要抓好农民工的法律培训工作,劳动部门在用工单位招聘人员时要把好就业前的培训关,在岗前培训时组织学习《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用工单位也要将法律学习融入各项业务培训活动中,如经营培训、管理培训、市场培训、策划培训,使农民工在接受业务培训过程中逐步接受法律知识,使农民工掌握与自身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知晓解决法律问题、寻求法律帮助的渠道和方法。满足农民工的学法需求。同时,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吉林省农民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农民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经营素质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
1 吉林省农民素质的现状分析
1.1 提升农民素质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长期以来,吉林省对农民素质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三是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和图书馆,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其主要做法与成效可以归纳为“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从2003年起,依托文化部和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吉林省农村图书馆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四是改善农村饮食和医疗条件,强健农民身体素质。五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1.2 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对提高农民素质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与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质量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1.2.1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从吉林省目前情况看,文化素质偏低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文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二是农民与城镇居民文化程度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较高文化程度的比例差距更为明显,城镇居民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是农村居民的6.25倍。三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这就导致农民文化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从吉林省的情况看,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落后,各区域之间农民教育文化差异非常明显。特别是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高,是较发达东部地区的3.3倍,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例仅为较发达东部地区的54.3%。
1.2.2 农民科技水平不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更需要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农业生产者。而吉林省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不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科技贡献率低。从吉林省目前农村科技发展现状来看,尽管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0%,但与发达地区(70%~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农村科技资源供给不足、服务滞后。三是农村科技市场发育不够、农民运用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很多农业科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1.2.3 农民健康素质堪忧 从目前情况看,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营养不全面。广大农民饮用卫生水的普及人数仍为数不多,特别是目前农村非点源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化肥残留和畜禽粪便造成水源污染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三是医疗保障程度低,看病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2 提高吉林省农民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素质低严重影响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为此,提高农民素质应成为吉林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针对吉林省目前农民素质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一是积极补充、健全现有法律体系。在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有关部门,特别人大代表应适时提出议案,将加强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写进各类农业法规中。二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民主法制素质。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社会风气。
2.2 倡新风、树正气,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其基本政策思路可以确定为“倡新风、树正气”。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方针与政策教育。要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目的和意义。二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三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这项工作中,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建活动。
2.3 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具体来看,其基本举措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必须在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其他各种形式投入为重要组成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二是不断丰富农村教育的种类与内容。完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三是依托农村媒体传播网络,传播农村致富信息,为农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兴业,孙冬梅.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建议.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8):94~95.
[2]张宝歌.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思路[J].教育探索,2005,(3).
[3]张艳红.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第21卷(1).
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 篇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不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 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 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那么, 什么是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的内涵是什么?所谓“新农民”, 不是普通的庄稼汉, 也不再单纯是先前所说的“行家里手”。有别于传统农民, 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新型农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文化, 主要指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懂技术, 主要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三是会经营, 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四是讲文明, 主要指农民以现代意识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民主选举、提高修养等方面;五是守法纪, 主要指农民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遵守法律;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标准之间的差距
(一) 受教育程度低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当前我国9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3年, 其中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 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 是16个行业中最低的。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 2006年末,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按文化程度分, 文盲占9.5%, 小学文化水平的占41.1%, 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5.1%, 高中文化水平的占4.1%, 大专及以上的占0.2%。可见, 无论是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均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整体素质偏低, 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 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 远低于国际农业劳动人口接近或达到高中的总体水平。例如, 在法国, 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 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 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 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 大学毕业的占5.9%, 高中毕业的占74.8%。今天的教育水平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技术水平, 也决定了后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前农民的这种文化状况使他们即使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 科学素养差, 接受技能培训少
根据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 我国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 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0.7%。大多数农民不读书看报, 缺乏科学生产的基本知识, 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 浙江省2005年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为0.9%, 江苏省2005年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比例仅为0.13%, 即每万人中只有13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而美国公众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每万人中有1700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方面是农民科技素养差, 但同时另一方面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却并不多, 有的即使有机会也不愿参加, 许多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心态。据不完全统计, 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仅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 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供的最新资料表明, 截至目前, 我国县乡两级拥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共90.7万人, 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60%, 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 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 且35岁以下农村青年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15%, 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农药的农民竟不足1/3。农民的这种职业状况导致了农民生产技术单一, 很难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难以实现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的首要目标,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三) 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 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在农村许多地方, 封建迷信思想泛滥。宗教势力发展迅速, 个别宗教活动带有邪教性质。许多信教群众不信政府信上帝, 不搞生产等升天。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 2003年南通市农村居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中对几种预测人生或命运的方法持不相信态度人数的比重依次为求签69%、相面69%、周公解梦55.8%、蝶仙或笔仙55.6%、星座预测51.3%。这表明封建迷信在我国农村中还有很大的市场。另一方面, 传统的小农意识和“重商轻农”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仍存在, 重经验, 轻知识, 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易接受, 小富即安, 不求进取, 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不懂市场经济运作规律, 不能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 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
三、形成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 内因
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偏僻落后地区的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差,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相当一部分农民急功近利, 看中眼前利益, 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 倾向于“搭便车”, 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 上学还得花钱, 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 投入主要集中在短期能见效的生产要素上, 如化肥、农药等。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 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 既想致富, 又不敢担风险,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要、靠”思想。同时, 由于文化素质低, 导致农民即使想学科学技术知识也没有基础, 行不通。这样严重阻碍了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
(二) 外因
1、教育与农民脱节。
一方面, 农村的基础教育只把升学看作是办学的唯一目的, 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 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 从而使教育的功能局限在升学上, 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每年我国约有一千万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农村。他们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就直接成为“新的旧式农民”, 这一比例在中西部地区高达80%以上。据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调查, 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 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则是有名无实。一是很多地方对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培训内容不能把握农村和农民的脉搏, 不适应农民发展需要, 与农民所思、所盼、所求相去甚远, 收效甚微, 导致农民“盼致富, 无思路;想致富, 无技术;求致富, 无门路”的尴尬;二是投入不足, 增加了农民接受培训的难度。刘易斯指出, 用于把新知识带给个体农户的支出也许是任何一个贫穷的农业经济中所能够做出的生产率最高的投资。但是, 中央财政目前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也仅有5000万元的投入, 可谓杯水车薪。
2、文化事业与农民“绝缘”。
我国早在“六五”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 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 但至今仍未实现。当前, 一些基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匮乏、落后, 各种文艺活动基本停止了, 乡村文化活动一无场所、二无图书, 不少农民一年到头看不到一份报纸, 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一年到头难以看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台好戏。农村文化阵地“失陷”, 农村文化宣传队伍“凋零”,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绝迹”,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空白”, 农村文化机构“稀有”, 使得仅有的一些娱乐空间也被一些“还乡团”在“上山下乡”的歌舞、戏曲表演中大搞“脱衣、露肌”, 大刮“黄风”给污染了。一些农村赌博盛行, 农民们把赌博当“娱乐”, 赌资巨大, 赌博成风。同时也出现了诚信缺失、欺骗欺诈、道德失范等现象, 这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复杂化。部分农民由于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 把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一是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为培养新型农民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国家的教育资源应向农村倾斜, 彻底改变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辍学率较高和教育质量较低等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 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政府应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创新培训机制, 提高培训效果。一是要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建设, 完善农村人才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农村劳务用工信息资源中心, 及时免费为市场提供劳务供求信息;三是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 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 培养更多农民技术骨干;四是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适应新时期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五是进一步创新农民培训项目管理机制, 在充分发挥政府公共部门培训机构作用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的作用;六是要大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发展, 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 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
(三) 积极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纪教
育, 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思想觉悟的高低决定人们的行为, 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行为就会歪曲。积极开展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明风貌、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 把亿万农民的思想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在农民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先进文化教育等全方位、多形式的教育活动, 努力增强农民群众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 进一步明确他们的权利和义务, 使之自觉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四) 进一步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
培养新型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 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加大培养新型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 要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 把农民培训纳入财政预算, 并根据实际需要, 逐年增加投入。另一方面, 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 在财政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税收政策、农民创业资金扶持政策等方面, 对参加农民培训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支持。
总之, 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因此,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 以满足农民需求, 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 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 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 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 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 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摘要:农民不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 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对加快新型农民培养的步伐, 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素质,新型农民,差距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巫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三农"困境到坦途[J].学习论坛, 2006 (6) .
[3]、山东省农业厅课题组.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调研报告[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6 (11) .
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 篇8
一、唐山市有关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自颁布《唐山市教育局关于农民工子女就读无障碍工作实施办法》以来, 唐山市把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摆在重要位置。2012年, 全市共有72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29803名农民工子女入学, 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在校生的48.08%和4.42%, 主要措施如下:
1、简化入学手续, 保证方便入学
唐山市教育局规定凡在唐山市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 凭务工单位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公安部门颁发的暂住证明, 即可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为其子女办理入学手续。丰润区、古冶区等部分县区和学校还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开通了“绿色通道”, 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先入学、后补办手续;唐海县在教育局机关显著位置设置就学流程图, 使农民工办理子女入学手续一目了然, 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
2、严格审批流程, 保证规范入学
为进一步规范农民工子女入学行政审批手续, 唐山市教育局规定各县 (市) 区教育局接到农民工子女入学申请和相关材料后, 要按规定时限根据学生居住地划定片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 确保农民工子女真正实现入学无障碍。同时加强学籍管理, 逐步完善学生入学、转学和休学制度, 实现有序管理。
3、享受同等待遇, 保证平等入学
坚持“外来农民工子女和本地孩子同等待遇”的原则, 让外来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孩子一样共同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后, 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 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4、落实优惠政策, 保证无忧入学
为保证农民工子女都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各接收学校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收费政策, 不额外收取农民工子女借读费、赞助费等其他任何费用, 按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农民工子女免除了学杂费, 并免费为他们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 唐山市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如路北区的“爱心基金”, 迁安市、唐海县对寄宿生的“两补一免”等。
二、唐山市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问题
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仍然遵循属地管理原则, 即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就读。但目前这种财政管理体制, 由于外来农民工子女数量急剧增加, 致使教育资源不堪重负。教育经费错位甚至缺位, 导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许多公办学校不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即使被接纳, 也需要交借读费, 甚至赞助费。随着唐山市农民工子女无障碍入学政策的实施, 这一状况得到转变, 只要符合政策要求, 农民工子女即可入学。
2、唐山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不公平境遇问题
公立学校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工子女就读是一个全国的普遍性问题, 唐山市也不例外, 大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目前从全国而言, 政府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政策比较模糊, 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 存在很多问题。如办学条件差、管理水平低、师资不足、存在安全隐患等。
3、唐山外来农民工子女生存环境有待改善的问题
第一是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唐山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问题给与了重视, 相应出台并执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但仍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关注, 应积极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第二是自然环境差。唐山市是一座工业城市, 不少农民工子弟学校毗邻工业区, 空气、饮用水质量均存在一定问题;第三是家庭教育环境差。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督促孩子的学习, 甚至要求孩子请假帮助照看生意。第四是经济状况拮据。外来农民工收入偏低, 农民工家庭在交房租、正常生活开支外, 对孩子在学习用品方面的正常需求难以满足, 更谈不上满足其他娱乐性的需求。
4、唐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子女存在社会歧视问题
一方面, 公办中小学不愿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另一方面, 即使接收, 也不能做到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许多家长及学生也不愿与农民工子女同班同桌,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这在根本上是观念问题, 需要政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外来农民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做出的贡献, 引导社会成员平等对待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
三、唐山市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1、唐山市应加大交流, 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应从观念上进一步明确深化唐山市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不容忽视。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 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普通基础教育, 普及性和平等性是义务教育的核心与本质。
第一, 唐山市要统筹规划, 优化学校城乡布局。外来农民工进入唐山, 为唐山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为唐山重要的社会成员和组成部分, 他们是唐山的合法纳税人, 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唐山的公共福利, 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唐山市有关部门有责任了解他们的需要和面临的困难, 通过提供相关服务, 帮助外来农民工子女解决好义务教育问题。
第二, 唐山市要加快户籍制度、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讲, 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是身份不平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唐山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凡在唐山市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 凭务工单位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公安部门颁发的暂住证明, 即可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为其子女办理入学手续。
2、唐山市要发挥政府职能, 加快体制改革
唐山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大县级政府的统筹力度, 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和相关政策性补贴;确保农村学校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确保农村学校事业发展经费。
唐山市政府有必要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 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 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唐山市各区县的教育实践中也有例证, 如迁安市、唐海县对寄宿生的“两补一免”, 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安心放心就读。
3、唐山市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挖掘地区教学潜力
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 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 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在学习内容和进度等方面的差异, 许多孩子无法直接在公办学校插班就读。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根本在于实现适龄儿童教育权的平等。唐山市行政区划上呈现出“六区六县两市两个开发区”的布局, 拥有大面积的农村区域和农业人口, 农村适龄儿童较多,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唐山市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 拓宽农民工子女就学渠道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还不是纯粹的免费教育, 家长要补偿数量不等的义务教育成本, 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补偿的教育成本数量差别不等。就我国国情而言, 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多方参与, 形成多元有效的办学体制, 拓宽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渠道。
参考文献
[1]张丽.公共政策视野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经济论坛, 2011 (6) .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现状与需求 篇9
目前,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的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 而这些人中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培训的还不到5%。
近五十年来, 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诸多变化, 但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和专门的研究领域, 至于“三农”问题, 相关的教育的理念也有待规范和权威的界定。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一、政府的农业系统主导并开展的各类旨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二、全国各大高等学校开展的农业类高等学历教育;三、农广校及相关农业培训学校所推广的农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 这类学校最大的特色便是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农民特点来实施教学任务, 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拓宽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施教范畴。
2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 我国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 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够广泛, 一般只停留在眼前利益, 以直接得到效益, 短期内可以回报的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为主导, 少数农民开始对投入时间长, 获得利益大, 同时伴随较大风险技能教育需求慢慢了解和认识到, 农民学习技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技能转化成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也在逐步推进, 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 不再是单一的农技型, 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大量涌入城镇的农民必不可少, 他们需要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获得新的实用技能。
3 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征
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具有如下特征:显性需求少, 隐性需求多, 需求局限性大等。显性需求主要是有农民通过语言表达, 对技能获得的价值和利益的表述, 但是由于农民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 很难表达出来, 所以显性需求较少;隐性需求是体现在农民的生产劳作中, 不易于被农民发现和总结, 必须通过农业职业教育的组织者观察农民的生产过程, 从典型的案例、具体的生产细节和生产困难中总结出来, 从而得到农民的职业教育的需求;生活环境和农民目前拥有的条件造成农民需求的局限性大, 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部门的引导来打破, 引导的方式有参观、考察等。
4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特点
一是办学层次丰富。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的特点, 结合各地农村的现状以及农民的文化水平, 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创立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依次为实用技术培训、绿证教育、双证教育、初农教育、中专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教育等。
二是教学形式灵活。为了更加贴合各地农村特点, 满足农业劳动者的需求, 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出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其中, 以中专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卓有成效。农民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脱产学习或者业余学习, 另外充分考虑农时情况的季节性学习班因时间灵活, 也受到农民的欢迎。
三是办学途径多样。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正朝向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这一目标迈进。特别是各地各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将与其他教学机构的合作作为办学的一大主线, 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普通中专、职业中学、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密切合作, 共同办学。
四是培训学科涵盖面广。考虑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的大范围, 农民职业教育也相应的设立了极其广泛的学科教育, 从农学、园艺学、林学到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业, 从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到农村基层建设, 还有农业类的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产业等非农类学科, 由这近百个专业可衍生出上千门的培训课程, 从而覆盖整个大农业和城乡就业需求。
五是参与办学部门多样。由于农民职业教育非单一的技术性培训, 而是涉及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素质等方方面面, 因此就要求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 承担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顺应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而诞生的专门机构, 因而教育部、组织部、农垦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农学会等20个单位均鼎力支持, 并成为了联合办学单位。目前, 联合办学单位发展到18个, 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
六是教育服务对象范围大。总体上, 农民职业教育将教育、培训、推广三者合而为一, 有效扩大了其服务的对象范围, 除了普通务农人员、乡村干部、农村服务体系人员、还包括一些科技示范户, 种田大户、骨干农民, 以及一些只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三后生”。
5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职业教育的主体
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 篇10
一、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成因透析
(一) 文化素质偏低与农村文化教育滞后的影响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衡量评价农民人口质量的基本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不断发展, 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 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就目前来看, 农村中小学入学率虽较高, 但中途辍学率也较高。据有关统计: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居民, 文盲、半文盲主要在农村。而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发展也不平衡, 落差较大, 呈梯次递减状态, 东部地区的文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 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素质更低, 与国外农民受教育年限相比差距更大。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制结构体制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阶段, 选择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在城乡关系上倾向城市发展, 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的整体协调发展, 包括文化教育发展和农民文化素质提高, 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拉大了城乡差距, 局限了农民发展。新时期以来, 虽然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得到了缓解, 但长期投入不足, 资源贫乏, 致使文化生活贫困, 教育落后, 严重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农民受经济生产与文化教育双重制约。在生产与教育的投入上长期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之中, 一旦遇到经济的重压, 自然而然地选择生产生计而无力顾全教育。这是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 多数农民的文化知识结构处于低层的直接主观成因。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造成了我国农村绝大部分都是体力型劳动力, 即使转往城市, 也只能局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领域, 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发展。
(二) 科技素质贫乏与小生产方式的束缚
科技素质, 是指农民掌握科技知识与应用科学知识使其转化为农业生产技能或者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本能力, 是新农民综合素质的关键, 也是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提高, 但不明显。目前, 农业科技一线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被视为稀缺资源。农民中接受专业技术教育的偏少, 参加过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人数比例也偏低。据2006年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和初、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23.6%, 绝大多数未能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在发达国家, 现代遥感、物理、化学、电脑、生物工程等技术正在被广泛运用于农业, 而在我国大部分农民受科技素质条件的局限, 还不能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依旧采用落后粗放方式从事农业生产, 直接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长期受小生产方式束缚。手工生产, 粗放经营, 导致农业产业链短、效益低和增收慢, 使农民成为小生产者, 遏制了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虽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性, 但还缺乏满足实际需要的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及其完善的教育资源与保障体系。
(三) 经营管理素质欠缺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
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主要是指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农业生产的能力, 即根据市场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农村市场将进一步开放, 与城市与国外的信息交流、劳动力转移、商品交流等的规模和深度也与日俱增。但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和调控农业生产的能力偏弱, 经营管理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市场意识薄弱, 不懂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信息接受和反馈能力狭小, 难以适应市场风云变幻;经营管理知识与经验缺乏, 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创业竞争机遇意识欠缺, 不善于发现市场营销机会, 更不会规避市场风险, 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严重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
反思历史, 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是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严重缺乏的主要根源。一方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一切都是靠指令性计划安排, 这种单一刚性封闭的经济体制造成了农民“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进取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市场尚在起步阶段, 农民市场意识相对薄弱, 生产组织化程度也较低, 与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培训缺位不无关联。
(四) 社会心理素质脆弱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羁绊
社会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目前, 农民心理素质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是依附性强, 主体意识缺失。在传统宗法意识和裙带关系远未消解的情况下, 对等级的敬畏心理和对权威的崇拜意识, 严重遏止了人性自我解放和主体意识的确立。二是因循守旧, 心理素质脆弱。养成了安分守己、消极无为的落后心理, 形成了封闭、保守、狭隘、自私的“农民意识”, 严重限制了他们修身养性、调理情志、开拓生活、参与社会、积极进取视野的拓展和活力的迸发。
思想文化的影响是长期深刻、潜移默化的。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随遇而安世界观、功利主义价值观、重农抑商生产观、温饱第一生活观、平均主义分配观、盲目迷信文化观、终守故土乡土观、重男轻女生育观等, 对农民心理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是制约农民心理素质提高的深层原因。
(五) 道德文明素质滞后与封建残余的侵蚀
当前, 我国农民道德文明素质与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新农村的要求总体还不相适应。一是观念缺失。道德文明意识较薄弱, 公民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现代意识都较欠缺, 总体处在较低的水平。二是思想失衡。重经济而轻道德, 是一个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三是道德失范。进入市场经济, 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影响下, 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 新的体系处于历史转型重建之中, 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产生困惑与冲突, 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抬头,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淡薄,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农村职业教育为打造新型农民策略探索
(一) 更新观念, 凝练改革发展新思路
1. 拓新“为农服务”理念。
一是赋予办学新内涵。“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人才资源”[2], “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3]。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改变农民面貌的新需要, 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所以, “重农为农”思想不可易, 培养新农民、培训农民工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只能加强, 不可削弱。二是确立培养新目标。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对象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当代新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有本质区别。他们是农村新经济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 是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者, 是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者。因此, 良好的文化基础、必要的农业科技知识、较强的现代科技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都应列入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重造中国农民, 建设人力资源,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2. 创新发展思维。
抓机遇, 促发展, 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特、加快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但外因是条件, 而内因是决定因素, 关键是要创新发展思维。古人云:“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历史经验表明, 只有思想上求变, 思路上出新, 才能化危为机, 与时俱进, 走出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这对于发展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 应克服传统“应试”教育“以知识为本”与“以升学为本”的弊端, 回归职业教育本位, 聚精会神地做好农村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其次, 在发展思路上增强市场意识, 创新教育制度, 规范管理, 多元灵活合作办学, 走出一条具有农村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道路;再次, 在改革举措上强化质量意识, 重点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防止“农”字专业不断萎缩的倾向, 又要解决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还要化解招生就业双重压力与困惑等难题, 千方百计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3. 增强区域发展意识。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市场巨大、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差距十分明显。这意味着我国必将举办世界最大规模的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中, 区域发展与统筹协调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策略, 也是形成和谐教育生态之关键。对此, 不仅需要宏观的构思和布局, 而且需要区域的规划与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为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而眼下的实际却是因历史、经济、自然等原因导致我国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不仅在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差距, 而且在发展阶段上形成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已进入现代工业发展的阶段, 而西部地区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发展的转变阶段。因此, 在发展策略上, 应始终坚持从区域实际出发, 既要有大局观念, 又要有区域发展意识, 还要学会历史地面对区域优势或差距, 理性地采取对策与措施, 走错位竞争发展和特色化办学的道路。只有这样, 才能发展好区域农村职业教育, 开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4. 走现代化发展道路。
目前,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正处在历史的转型时期。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 功不可没。但也不可否认,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发展大趋势下, 传统的滞后性和对时代发展的钳制性已日渐突出。考察农村职业教育, 触及眼帘的是教育理念滞后、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教育设施手段简陋等尴尬, 与新农民培养相去甚远。必须加快向现代化转型, 使传统在现代的锻造下绽放新的璀璨, 现代在传统的润泽下走向新的未来。让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脱颖而出。
(二) 深化改革, 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1. 完善“合作联盟”的办学新体制。
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长期形成的单一封闭“线形”的管理模式,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实际需求、主体分明、多元统一、协调开放、“合作联盟”的管理新体制和机制。一是继续强化政府宏观指导与支持, 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综合协调作用, 加强农村包括城乡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 的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二是赋予教育机构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限。尤其是要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培养新农民和农民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职业教育 (教学与科技服务) 质量提升, 提高办学效益, 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三是最大限度地激励社会、企事业包括家庭或个人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推动社会性合作办学, 形成一主 (政府) 多元 (全社会) 投入机制, 营造全社会支持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2. 构建“低重心、多样化、重素质、强技能、开放式、终身化”的人才培养培训新模式。
破旧立新, 是改革的抓手和突破口。一是根据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体系。以农为主, 工贸结合, 协调发展, 深度改造提升传统专业, 大力优化强化特色专业, 积极增设市场急需新兴专业, 不断拓宽专业社会服务面。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德育为先、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根本, 低重心、适用性、多样化、复合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使人才培养的知识性、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和谐统一。既大力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更多直接从事农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农民技术员、经营管理者和能工巧匠, 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发展经济、充分就业、提升素养、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需求。三是实施质量提高工程。唱响质量主旋律, 规范管理, 深化改革。重点解决“三重三轻”的突出问题, 即重课堂轻实践、重单一技能培训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重传统技能培训轻现代技术的教育。四是提速现代化发展进程。今日农民与传统农民在内涵与结构上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东部地区本科生回乡创业的新情况, 昭示农村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以内容与方法变革的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是这场变革的根本和标志。应根据不同教育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广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培训项目,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求。
3. 强化“理论引导、依法治教、物质保证、社会支持、师资支撑”的一体化教育保障体系。
反思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欲又好又快发展, 精神与物质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方针。一是加强理论引导。农村职业教育是一项新兴的事业, 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需要理论指导。但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 缺乏系统与深度。为有效引导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应高度重视理论研究, 深入开展政策调研, 活跃对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城乡统筹等重点领域研究, 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和指导作用。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成功的经验。为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党和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制定了有关政策和法规, 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但还不健全, 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如要有针对性地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与权利等, 提出刚性的制度化要求, 形成相关的法规制度。三是增强物质条件支撑。在确保政府主导的前提下, 同时借鉴合作联盟发展的思路, 采用多样化合作形式, 不断开拓丰富社会性教育融投资新途径, 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新农民培养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在素质教育基础上致力于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 但整个教育活动必须在一个开放合作互动的环境中完成, 离不开社会实践性教育教学资源的参与及支撑。通过合作办学、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 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实训基地, 在现实生产实践环境中培训职业技能。五是打造师资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施人才激励政策, 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专业人员投身农村职业教育。
摘要:我国农民素质相对偏低, 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但建设新农村, 为提升农民素质, 再造中国农民, 创造了历史机遇和条件。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战略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应大力实施“更新观念, 创新思路”、“综合改革, 提升质量”、“强化保障, 支撑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农民,素质,成因,职业,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24.
[2]彭拥军.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
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 篇11
【关键词】农民;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
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显重要。当前农村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前期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与深入分析,对于推进正宁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正宁县农业状况与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南邻彬县、旬邑,西连长武,北壤本省宁县,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旱作农业县份。全县辖4镇6乡、94个行政村、6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21.2万人,农村劳动力为9.5万人,耕地面积为29127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2%。全县以农业为主,是陇东主要产粮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当地初步形成了“塬面烟果、川区蔬菜、林缘草畜、全县劳务”的产业格局。由于人均耕地0.12hm2,人稠地窄,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加之县内工业企业较少,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
近年来,我县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以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对我县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1 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初有成效
适应新的形势,调整培训思路,转变就业观念,切实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围绕我县支柱产业发展,围绕促进农民创业,围绕规范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围绕提高农民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开展培训。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灵活的机制进行培训,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开发规模农业,深入乡村进行现场培训,发展高效农业,使少数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从2004年到2012年,我县累计培训农民13230人,仅占全县人口的5.56%。
1.2 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我县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线,突出重点。一是围绕试点村发展主导产业,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迅速提高科技生产水平;二是以在家务农人员为重点,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突出设施瓜菜栽培、苹果栽植管理、畜禽养殖、玉米双垄沟种植等技术的培训;三是以村组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培训为重点,开展现代经营知识和市场经济理念、新农村建设知识和企业管理等培训。通过培训促使其率先转变观念,提高运用农业科技知识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他们示范引导农民致富,近5年培训农民41820人(次),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9.7%.
1.3 重点开展农民创业培训
确定以我县的优势产业——苹果生产为培训专业,重点围绕种植专业户、返乡创业人员及农村经纪人为选拔培训对象,以集中授课、生产实践和跟踪指导三段式培训模式开展培训,将其培育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通过创业培训着力培养创业型农民,使学员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学员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累计培训140人,仅占农业人口0.058%。
2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县领导近几年高度重視农业建设,全县围绕设施蔬菜、烟、果、养殖、药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和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中心,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落实配套服务措施,不断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为推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但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各级部门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许多困难。
2.1 我县人才总量偏少,农民文化程度偏低
农村领域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严重短缺,农民高级技师、农民技师、农技人员很少,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村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延缓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我县优秀的青年都通过高考上了大学,稍微优秀一点的青年都到外面闯世界去了,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剩下的年轻人也都到外地打工赚钱去了,大部分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大多数素质高的青壮年农民在外务工,从而严重影响了培训的带动效应。真正留在农村的都是一些妇女儿童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农村人口素质的低下导致农村发展落后,而落后的农村又导致教育的落后,最后又导致农村人口素质的低下,从而出现恶性循环[1]。
2.3 农民缺乏长远性思考,思想观念需要更新
首先,农民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束缚,较少考虑今后长远的发展;其次,不少农民对未来缺乏规划,对以后外出打工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即便想学一点东西,也不知道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农民自身思想上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打算,导致农民主观上缺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2.4 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清楚
从农民的整体素质来看,他们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的渴求和迫切的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像当初所想象的那样。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很高,不少农民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干部动员来的,有的甚至只培训几天就不来了,还有的需要给参加培训的农民发误工补贴,而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2]。
2.5 社会重视不够
一方面,政府没有对农村人才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农民对待人才,特别是稀缺的技术人才,缺乏风险共担的意识,致使农村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削弱。
2.6 培训经费不足
引进和购置先进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和组织培训教师及部分农民外出考察学习与实践经费不足,使得一些高科技、新技术培训资源难以引进和推广,这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同时,对农民的培训也没有应有的力度,缺少系统全面的规划,致使培训层次得不到提高,制约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3 正宁县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机遇与对策
3.1 正宁县农广校农民教育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引起了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他们认为农民教育培训问题是涉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国内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农业部启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年活动”,实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中央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更是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带来了新机遇。
3.2 正宁县农广校农民教育的对策
3.2.1 创新培训内容,跟踪服务不断档
(1)合理划分培训对象,做到因人施教。培训的内容能不能让农民群众学以致用、能不能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这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开展培训中,一是要对行政村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认真调查摸底,本着以优势产业确定科技培训项目内容、以项目内容确定培训对象的主导思想来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培训时间;二是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性,否则就会脱离实际,无故地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而在农民群众中失去形象[3]。
(2)培训手段要有针对性。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受训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从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科技培训,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不能让农民基本掌握、能不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是开展培训工作的关键。因此,一是在科技理论讲授过程中不能完全从书本出发,要把科技理论同当地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层的科学理论变成农民能够听得懂、理解得了的语言;二是要把科技理论讲授同放映科技錄像片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看到直观的生产实践技能,让他们把听与看相结合,从而使科技理论直观化;三是要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让学习的科技理论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场指导中,通过手把手地教,让农民群众能够在学习中加深科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四是要组织受训者到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和开阔眼界、体会实践,共同享受专业大户的科技成果,学习专业大户的经验,启发发展高效产业的新理念和信心;五是要让受训者同专业大户结对子搞好交流,以为发展产业提供扶手。
(3)科技服务跟踪不断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结束后,农民群众在投入高效和特色产业发展后,作为科技培训的承担部门要坚持科技服务跟踪不断挡,以解决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同时增强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成功信心。否则,农民群众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偶尔遇到这样那样的技术难题,就会造成产业损失,甚至亏损。为此,要组织科技人员和专家经常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和指导,做到技术服务跟踪不断挡,以巩固科技培训的成果。
(4)善于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此,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大力推广,利用成功的典型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投入到新型高效产业生产中来,从而推动“一村一品”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3]。
3.2.2 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做到务求实效
我们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主要是大型的集中培训、下乡轮回的普及型培训以及实地指导性培训。由成技校专职教师和乡农技推广人员负责讲座和指导,在此基础上还采取聘请专家、教授举办培训讲座的形式,要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及时组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骨干到相关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把学习到的技术、经验、知识利用传、帮、带的形式传授给周围的群众,做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3.2.3 增强师资培养力量,加速教师队伍建设
(1)要更新观念。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原则,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需要,到外地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办班讲座。
(2)要把利用实用技术先富起来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组织起来,聘请为农村成技校的兼职教师,既宣传他们带头致富的事迹,又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朋友科技致富的积极性。
(3)围绕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着力抓好体系队伍建设,在夯实基础上下工夫。打铁须自身硬,培训农民首先要把软件条件建设好、把师资队伍建设好。加强我县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调研,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办学经费、倾斜培训项目。与行业站所、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联合组建教学实训基地,利用其他部门的资源和村级活动中心建立远程教育培训终端和村级教学培训点。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专兼职教师培训,组织区县农广校校长论坛和外出考察交流学习,举办全县教学课件大赛和农民创业培训师研修班,努力提升“三支队伍”的素质。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我县的民生,因此,培训机构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为民着想。从当前来说,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就是要用引导农民接受科学文化,增强文化素质修养,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总结、探索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道路,推动正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修平,刘福江,李革.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待解决的几个题—宁乡县农村调查有感[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4(5):38-42.
[2]杨学贵.中国乡镇企业[J].中国乡镇企业杂志编辑部:2010,(10):84-86.
[3]魏发田.河南农业[J].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2008,(4):54-54.
作者简历:
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 篇12
1.1 我国农民科学素质现状
据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者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0.3%, 为调查所列12个职业中的最后一位, 比排列在第1位的“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和第2位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低15.3%和7.9%。20世纪末, 我国4.6亿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中, 文盲和半文盲有1亿多, 占22.7%, 小学文化程度2亿多人, 占45.5%。1960年以前, 法国农民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民总数的15%。20世纪80年代以后, 法国青年农民已有60%以上具有中等农业学校毕业的水平。
1.2 农民科学素质的内涵
对于农民科学素质, 北京农学院副教授李华指出6种意识: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也要考虑生活、生态的意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意识;既要考虑近期, 也要考虑中期、远期的发展意识;既要考虑本户、本村发展, 也要照顾周边农户和地区发展的意识;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意识;树立循环经济发展, 建立节约型、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意识。要提高6种能力, 即获取科技知识的能力;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的能力;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竞争的能力;提高农民自身组织、民主管理的能力;提高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就业、城市生存的能力。
2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经济学思考
2.1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成本分析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行为。这种投资行为受政府、农民、企业三方理性的选择性博弈制约。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间接成本在增大, 而且农民对间接成本认识不足。从农民的角度来看, 间接成本表现为外部的推力成本。
2.1.1 制度成本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安排下, 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和经济功能。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经济资源, 但是, 土地的经济收入是有限的。
2.1.2 技术转移成本
在市场化中, 农民自然而然成为农业技术需求主体。由于农民素质偏低、经营规模过小、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经营风险过高等原因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应用成本增大、投资效益不明显。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 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比较效益低, 客观上造成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高。
2.1.3 规模约束成本
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近十几年的追踪调查表明, 分户承包经营以来,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在逐步缩小。一方面是产值成本增高, 另一方面又是成本收益率下降。
2.1.4 产业转移成本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转移成本支出和生活费支出都远远高于不发达地区, 但是发达地区更高的务工收入在弥补了较高的成本支出后仍然较之在其他地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有较高的务工纯收入。产业转移成本的增大客观上对农民科学素质提高产生了挤出效应。
2.2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直接成本
2.2.1 教育成本
农民自身教育的低成本投入, 没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低投入-低产出-低就业机会-低收入, 形成了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恶性循环。农民直接支出的教育成本的受益主体是处于初高中阶段和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青年。
2.2.2 科技投入成本
农民科技投入成本情况差异较大, 由于智力投资跟不上物质投资的需要, 农业设施、设备、生产资料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率, 导致无效劳动增加, 产投比失衡, 增大了成本, 降低了收入。
2.2.3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隐性成本
这里提出的隐性成本是指影响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心理、态度、行为改变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种代价往往变现为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时滞性。隐性成本主要有心理成本、时间成本、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成本。
2.3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效益分析
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直接表现为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等, 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化和标准化、新农村建设等许多现实问题都依赖于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教育和培训是当前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主要形式。
2.3.1 教育的产出效益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教育投入效益十分显著。“教育投资成为国家和社会最必需和最有效益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说:“资源少的我国, 经历诸多考验, 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 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提高。”
2.3.2 培训的产出效益
农业部门调研表明, 农民因参加培训掌握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增加收入2.13亿元, 人均年增收496元。金湖县通过培训让制种农户掌握了制种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 同时加强技术管理, 实现亩均纯收入924.4元, 户均收入10345元, 比常规稻种每亩多收入600元左右。教育的受益群体大, 覆盖范围广。培训的受益群体小, 覆盖范围窄。
3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对象和措施
3.1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对象
农村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后备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在87岁的老教育家方明看来,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农民培训应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村组干部等三大对象作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重点。农村村组干部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 市场经济和农村脱贫致富工作的先行者。
3.2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措施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与中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解决好就业问题, 形成有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手段, 农村职业教育与中等农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主体。
3.3 高度重视组织开发
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 强化为农村服务的功能。在做好科技入户工程的同时, 做好农民转移培训入村工作、地方优势资源开发入村工作、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入村工作。以基层政府为主组织开发, 根本的思路是垫补农民科学素质提高的盲区。教育培训能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 但是解决不了社会资源均衡配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居云峰.应下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Z].中国科普研究所.2006 (2) .
【农民工素质教育现状】推荐阅读:
县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09-27
农民工现状11-05
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06-05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研报告06-12
农民健身现状07-19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调查论文05-11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05-28
失地农民现状问题11-06
农民养老现状调查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