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024-11-16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通用8篇)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1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现状: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原因: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采取回避态度。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我国义务教育体质城乡分割,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

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等于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

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实际上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完全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体制矛盾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政府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从心理上把他们与城里人公平对待,并逐步从体制环节上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矛盾。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造成困境。城市中学校数量不足,难以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就学,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城市户籍的开放,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流入城市,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但现实情况却是城市中的中小学数量很有限,难以完全满足这一群体的就读需求。同时城市农民工子女转学时面临高额“择校”赞助费的问题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不得不做出辍学的选择,从而失去了再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市、县、乡财政管理,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没有户籍,无法享有到这部分教育经费,因此,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所需要的额外增加部分的教育费用,公办学校自然难以承受。一定时间与范围内,在流入地政府公办教育资源有限、财政无法转嫁、较好的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要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对教育的需求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流入地政府对其辖区内公办学校的许多额外收费和变相拒绝农民工子女求学的行为不得不采取默许的态度。这就使得一些低收入的农民工子女仍然无法到公办学校就学,只能选择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另一方面,农民工虽然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但其户籍毕竟还在农村,这就使得其子女教育问题出现了断裂的真空地带,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孩子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监管机制不健全,乱收费现象仍比较严重;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良好保证。国家对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规范,开始是在1996年颁发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中体现的。其中的部分条款,明显地反映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与流入地的城市居民子女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性。如第六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凡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流动期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第十五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流入地学校或教学班、组,可以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两条规定限定了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户籍与缴费。反映出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有条件的。即使他们进了城上了学,仍然被拒之于优质教育之外。这种情况直至2003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才有了转机。文件明确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学校不得违规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

但实际上,现有关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由于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制约和惩处措施,使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得不到保障。

政策、制度的不健全是很多流动儿童失、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女在离开农村

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动,其直接后果是流入地接收的流动儿童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就越大,所以往往以地方财政困难为由,排斥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受教育的不稳定。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来自城市的歧视偏见。

一般来说,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农村的学校转入城市学校,他们在进城前的文化基础较差,城乡之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学进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学习环境不同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工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的报告,要使这种背景下的儿童获得与环境背景较好的儿童同样的发展,就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对他们实施体现差异的教育,以便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但我国对待农村儿童的教育,却常常采用降低资源配置标准的做法,放任差距的扩大,致使最需要接受优质教育的农民子女,只能得到比较差的教育资源。如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城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条件和授课要求等都比城市学校低。那些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由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需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或者只能进入条件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在缴费、教育教学、评奖评优、入队入团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但据调查,很多已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的教育待遇和流入地孩子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二是在处理城乡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对农民工子女缺乏耐心。三是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本地学生经常会从他们身上寻找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因此,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许多农民工子女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困扰和压力。

在城市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城乡之间巨大的社会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受到强烈不平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有些教师因为利益驱动,对借读生的学习放任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起跑线上就输给城市孩子。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好以消极的方式——厌学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从此产生。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一些地方专门设立的“民工子弟学校”或在公办学校内部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更是对农民工子女贴上了“标签”,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是需要“隔离”起来的特殊群体。心理专家认为,十二三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很不稳定,本身自我认识能力差,容易夸大问题的性质,凭自己想象走入心理“死胡同”。而13~18岁又是青少年的心理危险期。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趋向偏激逆反。

城乡物质条件的差距,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较大的心理冲击。未成年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获得自我肯定,在本能地与外界、同龄人的比较中容易陷入心理落差的困扰中。有的学生为了缩小差距,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染头发、穿奇装异服,有的则自暴自弃,在打架、玩电子游戏等事情上显示“另类”能力。

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体质。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要建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义务教育体制,而不能只从政府利益、行政管理方便不方便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就是以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为本,他们到哪里,就由那里的政府解决义务教育问题,防止两地政府互相推委。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每个地区、各级政府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规范和扶持。加强农民工子女幼儿教育,减少与城市儿童间的差距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2

近年来,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之下, 我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情况明显好转。但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成为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首先,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目前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大约是2.1亿人, 同时在这2.1亿人的背后, 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 这其中包括1400多万跟随父母居住他乡的随迁子女和5800多万留守儿童, 其中4000多万年龄是在14周岁以下, 8个城镇儿童当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然而如此庞大的人群却始终找不到好的归宿。

其次, 目前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失学和缀学问题比较严重。据2000年进行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流动儿童少年的失学率达到4.8%。流动儿童不能适龄入学表现尤为突出。

再次, 现时期存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如“两为主”政策 (即以公办学校为主, 以流入地的政府为主) , 但在落实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主要有:第一, 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第二, 进入民助公立 (或公助私立) 学校学习。第三, 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四, 在公立中小学借读。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推行户口制度, 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二元社会

结构, 这样的“二元”结构户籍制度造成了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享有不平等权利

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公民划分为“农村人口”和“非农村人口”两大阵营。农民工难以获得所在城市的户口, 其子女的基本的合法受教育权利也无法得到保障。

(二) 目前存在的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入学

在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虽然都有规定:“学龄儿童的入学应由其户籍所在地的政府负责”的入学办法, 这样的规定给农民工子女入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方面, 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 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 适龄学童的入学条件是:必须要有本地户口, 如果没有本地户口, 就必须交一部分“借读费”。

(三) 农民工子女就学过程不平等问题

首先, 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 由于户籍的限制, 需要比城市孩子多缴纳借读费。其次, 由于城乡教学环境的改变, 教材差异, 课程进度和难度的差异, 教学方法的不同, 影响其受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他们因此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部分教师素质不高, 不去重点帮扶农民工子女学生。同时由于受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 社会交往面窄, 文化背景的较差以及家庭条件较差, 社会地位较低等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工子女往往形成了孤独、自卑的心理倾向。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中有69.7%的孩子表示老师和同学很少搭理他们。这给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 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

(四) 农民工子女通常就读于办学条件较差, 教学质量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有的往往还因为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没有取得合法的手续。这些学校的校舍多由民房、仓库或厂房改建, 教室破旧、狭小、昏暗、通风条件差, 没有学生活动场地, 师资力量匮乏, 教师队伍不稳定。在这样的条件下接受教育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 农民工收入少, 家庭支出大, 收支难以平衡

据数据显示,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 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 人数超过一亿。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 居住在城市郊区, 城市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 带给他们很大的生活压力。这是导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直接动因。

(六) 农民工集中居住所造成的城市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 加剧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

目前,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任务主要由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承担, 然而, 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矛盾更加突出。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审批标准过高, 造成未获准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数量多, 且监管困难。大多数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根本无法达到民办学校审批标准的要求, 处于非法办学的境地。多数未获准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对现有民办学校审批条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和占地面积30亩的规定意见强烈, 一些初具规模的未获准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议降低要求, 出台专门针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实际的审批标准。

三、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对策

2003年教师节,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民主思想, 即不分贫富贵贱, 人人都应受到教育。在我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现阶段, 很多地区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未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仅仅是因为资金不足师资缺乏等物质条件, 而且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我们应该认识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不仅是解决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问题, 而且是关乎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给每个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让义务教育的实施顺利进行。

(一) 建立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

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 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 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 打破户籍制度壁垒, 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 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 实现城镇户口和非城镇户口人群的主体平等。

(二) 改革教育财政投入机制, 设立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专项资金

要明确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职责。要意识到义务教育经费不合理的投入体制将导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首先, 国家必须统筹规划, 促进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设立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专项资金, 用以弥补接收农民工流动子女就学的城市所产生的预算缺欠。以保证流入地政府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充足。

其次, 保障农民工子女在流动过程中的政府经费支付到位, 还可以实施教育券制度。教育券制度的主要特点就是“钱随人走”。此制度主要可以缓解农民工子女流入地财政拨付中的困难。农民工子女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因此无论是国家拨付还是地方政府拨付的经费, 都难以固定在特定的学校和地区。教育券的经费来源可采用中央财政拨一点、流出地政府出一点、流入地政府补一点的方法来解决。采用教育券的方式, 可以消除户籍制对学生自由流动的不利影响。学校可以凭学生缴纳的教育券在当地政府兑换, 这样一来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流动学生规模就相匹配了, 也提高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 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密切配合, 群策群力, 共同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 一定要把人们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抹去, 树立平等、公平、团结、和谐的意识;从制度上把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四) 发挥各方面的社会力量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一方面要坚持“两为主”, 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近年来各地出现的民办学校、包括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 (简易学校主要是指由社会力量举办, 专门招收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 办学条件尚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校) , 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了就学机会。但很显然这些学校在办学条件、内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应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帮助,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 制定灵活、优惠的收费政策, 缓解农民工子女就学费用的支付压力

城市学校除了借读费之外, 每年还会收取其他的杂费, 对于农民工而言, 这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首先, 学校方面应该积极设立贫困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各学校要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其次, 政府方面要对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公立学校给予补助, 而且应该对在城市内私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 提供基本的场地, 努力提高其教育质量。同时要制订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 真正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 并严格监督不得乱收费, 防止增加农民工的负担。

(六) 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所以政府还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适当措施适度控制流动人口的规模。此外, 还应该与欠发达地区联合建立用工信息网, 运用发达的信息资源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减少农民工的流动成本。同时也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分流了农民工也就是分流了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就能够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启示

第一, 能否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直接关系到进城农民工能否安居乐业, 关系到能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 关系到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要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化解农民工子女在就学中的困难, 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要认识到中国经济要发展, 中华民族要复兴, 必须依赖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而国民的综合素质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 社会才能真正的发展。

第二, 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作为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关系到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甚至可以说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各方关注, 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经过我国政府以及社会上公益机构等的不懈努力, 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 流动性强, 以及我国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 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个问题影响着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 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应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本文主要描述了我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政策

参考文献

[1]马晖.国家应在流动儿童教育上负更多责任[N].21世纪经济报.

[2]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 2005 (8) .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45.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篇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本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一)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再次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正因如此,导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可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三)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四)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五)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对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篇4

2009年12月22日01:04

据新华社电财政部昨天对外宣布,为支持和引导各地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中央财政已于近日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

财政部要求,各地在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时,要向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公办学校倾斜,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大量农民工由不发达地区涌入发达地区、由农村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摆脱落后的现状。这一过程中,大量学龄儿童也随着父母流入城市,这些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遇到了许多问题,引人关注,下面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提出几点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政府责任户籍制度规范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全国掀起了一股民工潮。同时随着更多民工家庭迁移涌入城市,大量的学龄儿童也随着父母流入城市,许多问题伴之而来,其中最受人关注的也就是这些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学龄儿童往往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就读的学校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学校师资水平良莠不齐,严重影响这些儿童自身知识文化素质和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他们自身以后的发展,也必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以上新闻材料中提到政

府下拨20亿元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下面将给出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政府加强管理引导、明确政府责任。政府应对农民工流动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以确保农民工自由、合理、规范流动。政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以消除歧视农民身份的传统思想,减轻对农民工子女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政府应明确自己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中应承担的责任,积极发挥各部门职能,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密切联系,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工作落到实处。政府要加强各个学校收费情况的监察、监督,杜绝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并做好资金下拨和使用的监察工作,努力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二)加强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结构。中国现存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加剧了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就业、分配、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完全不同的政策,农民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政策。在教育方面,流入到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同样享受不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究其根源,这也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所导致的。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破除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界限,必须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三)加强和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当地政府应采取各项措施规范化管理农民工子弟学校,应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日常教育和教学评估上都应和先进的、规范化的学校相挂钩,努力吸取他们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向他们学习,努力做好自身改革与创新,缩小与他们的差距,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一过程中,政府也应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教师资源,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规范化管理过程,并制定出相应的适合其发展规律的合理的质量标准,促其规范办学。

(四)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

第一,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政府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阶层参与到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中来,增加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减轻公办学校的压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与其联手办学,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二,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农民工子女学校可以利用有些公办学校闲置的教育资源来扩大自己的教学规模。流入地政府应适当放宽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也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排斥农民工子女,也不得出现额外收费的现象。而且公办学校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办法。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当地教育事业。当今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把他们的子女带到城市上学,是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子女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从反面说明了当前农村教育现状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的差距,让农民工父母放心让自己的子女在自己的家乡接受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报告

摘要

近年来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发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亟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

农村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教育弱势群体

引言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农民工自己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随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而日渐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壮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留守在家的儿童2200多万。于是,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城市中的热点社会问题,市民也高度关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几个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中的受教育情况;留守子女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够自信的心理态势;当家长无力支付子女学费的时候学校或政府应给予帮助。另外,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以及与别人的聊天。有71%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农民工子女在现居住地上学,让孩子留在身边以方便照顾。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制,学习环境不好,经济能力有限,沟通不够等原因,大多数受访者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理想,44.9%的父母偶尔辅导他们的学习,而5.1%的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但是,作为家长,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帮助子女或与子女共同学习。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父母缺乏沟通,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心理上感觉被遗忘了,因此非常渴望得到大人们的关注与爱护,而大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忽视了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可能就由此越来越封闭、孤僻 ;而另一些孩子对于这种情况可能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也并非出于恶意,其目的很单纯 :引起大人们对他们的关爱、重视。而一旦他们出现了这种情况,大人们的反应多会是生气,继而可能就是打骂,而很少会想到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给他们以亲情的抚慰。而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可能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发展就非常不利。

二、监护不能落实。

“留守子女”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三、学习压力大。

调查发现“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其次,家庭中的学习氛围不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多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只要孩子不调皮就好;再次,教育方法落后,家长不注意与子女的沟通,训斥多表扬少,往往以命令职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以收效甚至适得其反。

同样,我们对造成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诸多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的途径有限,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等等。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了解了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

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

二、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沟通,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三、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

2.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3.熊正财,李作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我见,2007

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篇6

目的:调查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方法:使用个人访谈方式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进行调查。

结果:很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与父母分离,在原籍读书;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缺乏资金设备和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农民工普遍认为市区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

结论:外地来广东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令人担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正文: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在访谈中,不少乡亲都反映,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农民工不愿意再外出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要求对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要求一视同仁。但是,在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框架下这一要求落实起来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效果也大打折扣。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立足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

就目前来看,主要面临5个方面的难点问题:

1、城市教育资源紧张

城市教育资源供求不均衡,富余校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农民工聚居的城乡接合部校舍十分短缺。此外,农民工聚集城市在资金、土地和师资方面面临很大压力。

2、城市教育规划缺乏前瞻性

大多数城市的教育规划是以本市户籍人口为基数制定的,没有根据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一些新建居民小区,未按规定配建相应学校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机会保障带来了许多无法补救的难题。

3、部分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

为缓解公办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各地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设置了一定的入学“门槛”。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要求提供暂住证或户籍证明、住所证明和务工证明等。

4、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和质量令人忧虑

许多城市存在一批未获批准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其中北京和上海尤为突出。与公办学校相比,未获批准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建康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5、学前和高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国家缺乏针对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因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缺乏公平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机会

解决这部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不仅是时代交给我们的紧迫任务,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教育部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 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并特别指出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广东出台了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入读公办学校制度。广州及珠三角多个城市也出台相应规定,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固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可为其6—15周岁子女申请接受义务教育。这一系列措施与实际情况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番禺区教育局近日宣布,全面启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番禺区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根据外来务工子女申请入读人数和学校数量的承载能力,通过积分申请的办法,确定可入读公办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名单。通过“积分制”,番禺区今年为外来工子女提供3500个公校学位,这个大手笔在广州当属首次,对于番禺区10多万适龄外来工子女也是一个好消息。

“积分制”其实最早出现在中山,今年中山全面推行积分制入学。东莞市也在2008年5月通过地方立法规定,符合四项条件的新莞人可以申请在该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积分制对于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但是,“积分制”只能满足部分外来工子女的需求。数据显示,中山市也只有四成流动人口子女能入读公办学校。番禺区今年纵然提供数千公办学位,但对于数万想入读的孩子,也是杯水车薪。要打开“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这把大锁,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有教育专家提出发放教育券的方法,但在目前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的情况下,教育券恐难以实施。

广州外来工子女人数超过40万,其中,75%的学生在农民工子女学校或形式类似的私立学校就读。政府在没有足够资金建设更多公办学校,在没有足够公办学位满足更多外来工子女入学的背景下,向民校购买学位是让外来工子女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最为便利的办法,教育部门要在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然后按照民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人数予以相应的经费补贴,并对接受外来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实行监管。

无论是新建公办学校,“积分制”读公校,还是向民校购买学位,政府部门在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都需要投入教育经费,只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惠,才是问题的关键。

建议如下:

1、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廉租房支持的对象,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使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打工所在地稳定居住和生活。

2、应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尽量满足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读书的需要。农村中小学要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3、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

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2011年,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在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年龄是在14周岁以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孩子的问题关乎于未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更关乎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虽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是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并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1 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二代已经在城市立足生根。但他们没有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第一,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困难。农民工子女在异地接受教育,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能否及时就近读书。长期以来受户籍限制,城市公办中小学仍常常以户口或招生名额有限为由拒收农民工子女。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规定“两为主”政策,即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的政府为主,但无法落实。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任务,主要还是由民办学校,甚至由未获准的民办学校在承担。由政府全额拨款的非盈利性公办学校,其自身没有额外的经费来承担流动农民工子女的上学的成本,所以不愿意接收流动农民工子女,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这些孩子要么随祖父母留在老家农村上学;要么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只有少数孩子借读城市公办学校。

第二,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环境恶劣。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民工子弟学校的环境、师资等条件普遍较差,大多数地处城郊,设施简陋,师资无保证,难以接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

即使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也主要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城郊的乡镇学校。只有少数孩子通过缴纳高额借读费,借读城市公办学校,但在参与学校活动、“三好学生”评比中,往往遭受歧视性待遇。

同时,带子女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家庭,绝大多数生活较为艰难,居住条件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加上农民工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督促和管理孩子的学习;而且,农民工子女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他们的正常学习缺乏稳定性,拉大了与其他孩子的教育差距,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第三,农民工留守子女面临的教育危机更大。尽管目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但许多地区的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中的优秀师资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下滑,进一步恶化了农村教育的基本环境,进一步加大了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使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的留守子女面临更大的教育危机。

1.2 农民工子女难以健康成长

第一,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性格的健康发展。种种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实,使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产生了被歧视的自卑心理。

农民工许多家庭是在城市中卖菜、卖米、搽皮鞋、拉三轮、看大门、废品收购商贩、看门人、保安、送水人等等,好一点的在城市中开小饭馆、小商铺,或在批发市场有一个小摊位。他们生活的环境非常局促和封闭。

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导致他们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并在这一群体中自我封闭。由于自己的家庭所处的地位,自己求学受到的阻碍,农民工子女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极其自卑。他们普遍自卑,自我评价偏低,内心十分敏感,产生自闭、强迫症、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

第二,农民工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依存缺失,容易误入歧途。由于留守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依存缺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存在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变得孤僻,内向、自卑;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性格逆反心理强,甚至怨恨父母;对社会失望、恐惧。深层次的自卑感在受到歧视后,反而暴发出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们把同一群体内友情看得很重,渴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致使有的子女对不良习气,接受力强,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喜欢进网吧和游戏厅。加上他们所处环境往往是人口高流动区,各色人等皆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非常容易误入歧途。又由于缺乏有效监护,使得留守子女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实施侵害的对象。这是造成他们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第三,隔代抚养的纵容与溺爱,导致农民工子女不良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留守子女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由于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通常都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而且更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的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孩子与祖辈之间也不易沟通,这使得老年人更不易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思想,不易察觉孩子的不良思想苗头,难以尽到对留守学生的人格教育、道德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管理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2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措施

国家对改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制度和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如改革户籍制度,平等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清理和修订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的相关法规,理顺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监督体制等。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以下具体措施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2.1 借鉴外国经验,改革户籍制约和教育管理体制设限

在法国,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无论户籍是否在法国,都能享受到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法国人的观念是:这些外来人口只有经过教育才能让他们融入法国社会。如果不让他们受教育,以后国家就很难管。这是一种非常现实而有远见的观念。我们也必须树立这一理念,从国家利益,从每一个儿童少年的前途和切身利益考虑问题。

在美国实行教育凭证制度,即由户口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凭“就学凭证”,选择任何学校读书,也可以到外地学校上学。学校则将收到的“教育凭证”向政府兑换教育拨款。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选择学校,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享有义务教育的机会。我国各地也应该制定出义务教育的拨款标准,学生不在当地就读,可将经费带到流入地的学校,这样就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平等。

2.2 转变观念,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破除教育不公现象,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破除城乡障碍,切实把进城务工人员当做“新市民”看待。

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要积极创设条件,不断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鼓励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保护学校的积极性,各地都按照当地学生的经费标准,不分学生来源,不论接受农民工子女多少,等量足额地拨付办公经费,并按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核发教师工资,保证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完全享受同等待遇。同时,积极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立和发展。要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公办教育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还要尽可能让农民工子女也有机会接受体育锻炼、接受艺术熏陶,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2.3 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要强化管理、积极引导,促进其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在规范办学、社会治安、安全卫生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样要求,以缩小与公办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

对公办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一视同仁,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方针,向各公办学校下达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计划任务,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不得拒收,不得歧视。各地公办学校要对农民工子女实行“三统一”政策,即民工子弟与本地学生统一时间报名登记,统一编班,统一参加考试,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到教育上的同等待遇,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过程的平等。

2.4 大力发展公益学校,多渠道解决

从2008年开始实行全部免费教育,过去公立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有的是偷偷的收赞助费、借读费,自从公立学校全部实行免费教育以后,钱就不太好收,很多公立学校就抬高了门槛。对农民工子女入私立学校来说也有些问题。投资高的收费很高,有一些家庭承担不起,有一些学校叫做“四低学校”,低投资、低收费、教师低薪酬、教育低质量,有的甚至是非法办学。

现在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一部分是公立学校,一部分是私人创办的打工子女学校。公立学校不可能为农民工的孩子进城读书敞开大门。

农民工的家庭、农民工的子女即使进入城市,仍然没有达到城市的生活水平,在经济上还不足以能够支付教育的费用。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接受义务教育的第三条道路,就是公益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学俊,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 2007, (11) .

[2]民生周刊, 2011.3.11.

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关乎教育子系统是否平衡,直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连。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1]目前浙江农民工就业人数和城市本地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已经达到了46∶100,这说明农民工为城市的税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工子女也应合情合理地享受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正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农民工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满足他们子女学有所教。

近十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2006年3月28日,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两为主”的原则,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若干意见》强调:“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要求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违反国家规定向其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农民工无奈的面孔和农民工子女渴求的眼睛。一些流入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或做法抵消了中央政府的文件要求,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需求

(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终将挑起历史的重任。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儿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要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必须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目前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投向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没有获得必需的财政支持。事实上,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也分担了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也有权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但是, 这种投入并不一定要投入公办学校或建立公办学校来承担义务教育。农民工的子女也不一定要选择公立学校就学。他们可以选择上公立学校, 也可以上民办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也应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说,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目前虽然已确定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但接收的公办学校在数量上仍不能满足需求。而一些民办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又存在着经费困难的问题,有的城市还有相当数量的未经批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一样,都是城市文明和财富的创造者,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2]

(二)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筛选机制。教育渠道如果不畅通,不利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恰恰在教育问题上遭遇到了城里人的“集体排斥”。

为了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近十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令条例,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过多的附加条件不仅难以确保其可靠性、真实性和公平性,也抬高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并可能成为一些部门和个人不合理收费的借口。因此,政府应当降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只要农民工有合法的居住身份及固定的居住地点,就应当允许其子女就近入学,并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3]

(三)社会的长久稳定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说农民工对当地政府的贡献是在践行一种义务的话,那么,其子女在城市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则是一种应得的权利。这种权利也是流入地政府应当履行的一种道义上的职责。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团结,间接影响到农民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能否就学,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全体儿童、少年教育平等权利的保障,关系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实现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4]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的发展,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在提倡教育公平的现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个群体的教育现状,深入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加强调控人口流动的政策力度,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必须与国家整体发展、人口流动政策相一致。对于政府允许流动的人口,政府要承担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包括他们子女在流入地学校享受与户籍地居民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登记入学制度,可以考虑在“三件一证”的基础上增加义务教育卡,通过该卡可以及时了解农民工子女的规模和受教育的状况,有效地避免义务教育盲点的出现。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网,为农民工子女入学、转学、升学提供快速的一条龙服务。

(二)改革户籍制度,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尽快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要真正使户籍不再成为区别群体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标志,恢复其人口统计和治安需要的基本功能;要彻底将户籍与待遇剥离,还户籍以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统计数据资料的本来面目。

(三)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后续管理和监管力度

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制定与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相配套的有关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促进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缩小政策理想和现实执行之间的距离。同时,建议组建由教育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卫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治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领导小组,具体协调部门间的职能与责任,监督各地的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并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教育政策。

(四)通过规范和管理,把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正轨

政府应尽快立法,承认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规范其办学行为,给其留出制度化发展的空间。政府还应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引导,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民办学校办学标准,让达标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教育部门应定期指导和监督达标学校的教学活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民办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在基础教育内部,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素质教育转变职能定位,给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比较宽松的办学环境。在学校管理层面,要创造更加灵活,随时可以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管理方式。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分布和发展的动态需求,在县城及城镇建设寄宿制学校,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五)放开城市公办学校,让农民工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已经明确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由此确立了“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公办学校仍以种种理由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六)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教育机构,鼓励和支持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办学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等多元办学形式,动员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我们必须注意,虽然民工子弟学校在城市里创办,但不能完全用城市尤其是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框框来套这类学校,而要参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来考量他们是否合格。对于一些符合社会需要而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不足的民办学校,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为他们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条件,而不应一味指责和取缔。

(七)“教育券”转移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

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现代社会中,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应实行专项补贴。解决的办法是,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就是不分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按照其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生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经费。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也是解决目前教育经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政府把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核算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可凭教育券进行自主选择,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教育券只是一个证明,流入地学校可以凭借学生带来的“教育券”获得该学生的教育经费。这样,农民工所在地教育经费就转入到流入地,因没有得到教育经费而不承担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得以解决。

四、结论

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政府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列为化解农村教育难题的突破口来解决好;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全社会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放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层面,公平、公正地对待并抓好落实;为了社会的稳定,政府与全社会必须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的教育问题是农民工家庭的核心问题,也农民工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安定和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抓住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才能平衡教育子系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支持。■

参考文献:

[1] 余冠仕,柴葳. 让“流动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人大代表热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 中国教育报,2008-3-13日(1).

[2] 周婷玉,邹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N]. 中国社会报,2007-7-5(1).

[3] 易承志.站在民生的高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 社会科学报,2007-8-9(2).

上一篇:端午节英文演讲稿20下一篇:四年级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