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民工子女(精选12篇)
关爱农民工子女 篇1
农民工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 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城镇二、三产业大发展, 自此, 大量的农村劳动者涌入城市, 农民工开始大量出现。然而, 伴随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入学和生活方面的问题, 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 他们往往很难将子女送入公办学校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他们自身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及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 对其子女的成长也会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因此, 农民工子女应该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此举也是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一、调研背景
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 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关爱农民工子女不仅是共青团履行基本职能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对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围绕“抓结对、抓项目、抓活动、抓宣传”的工作思路, 进行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活动, 广泛动员社会成员, 完善结对机制, 夯实工作基础, 努力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 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使其成为覆盖广、信得过、可持续的品牌活动。
为进一步开展关爱农民子女志愿服务活动, 笔者所在单位和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携手合作, 共同为社区农民工子女展开了一系列志愿服务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溢社区爱满通城”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队在文峰街道下的十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开展调查工作。通过“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爱心捐赠”等方面志愿服务活动了解崇川区文峰街道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学习环境、人际交往、课外活动及农民工收入等情况。
二、调研开展的基本情况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和期刊网络搜集关于农民工及子女的现状资料;其次采用调查访谈法, 研究文峰街道所辖地区农民工子女的现状, 并采用案例法, 深入部分农民工家庭, 了解其家庭、个体的情况;接着采用调查问卷、开展座谈会的方法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为了真实有效地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行为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由调查员逐题讲解, 现场匿名填写, 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889份, 有效回收率为88.9%。
三、调查反映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 我们可以发现农民工子女的现状:
(一) 人际交往能力存在缺陷
文峰街道所辖地区的农民工子女纷纷表示, 虽然他们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总体满意, 但是对自己在学校的人际交往却不是很自信。这是因为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周围人群的改变以及接触新奇事物的增多, 农民工子女会在产生兴趣的同时, 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当然, 这也与城市里存在的一些歧视因素有关。比如, 有的学生普通话不好或不会讲普通话, 往往一口乡音惹来同学们的嘲笑;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自卑, 很难和教师沟通交流, 从而学习跟不上进度, 学习成绩较为落后;有些学生会因为羞于表现而难融合于班级同学;父母的疏于照顾也会对一些学生的交际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二) 学习连贯性尚待加强
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学习的不连贯性, 他们被迫跟随父母辗转于各个城市。频繁的转学危害极大, 不仅使农民工子女无法获得连贯的学习指导, 也使他们很难定下心来学习。此外, 长期的颠簸导致他们很难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书写姿势、课前预习、按时完成作业、坚持课外阅读等。
(三) 家庭学习环境较差
研究表明, 农民工子女家庭学习环境较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他们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 如装卸工、建筑工、家政人员等, 虽然另有不少人会做些小生意, 但他们中真正的业主很少。除此之外, 收入水平低、生存状况差及超负荷的工作量使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精力来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无法指导子女们的学习, 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也无法配合学校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并且, 农民工居住的地方多环境简陋、嘈杂, 难以保障子女较好的学习环境。而由于不少农民工收入微薄, 所以常常难以为孩子提供普通的文具、衣物等, 满足不了孩子基本的学习条件。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文峰街道所辖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占地区青少年总人数的40%~50%。其中, 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参与并喜欢开展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也对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定的了解。而每周在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工子女的课外生活, 也对他们交际能力和思想素养的提高有不少帮助。
另外, 通过心理访谈、心理讲座等其他形式, 我们发现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的不少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因缺乏亲情和管教, 在自控能力、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总结下来, 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行为道德失范、心理畸形发展、容易遭受伤害及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等。
四、进一步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要想切实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 让志愿服务活动作用发挥到最大, 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一) 构建“农民工子女”关爱网络, 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在现今情况下, 单靠某一个志愿服务队的努力显然不能达到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真正效果。我们需要发挥各方力量, 在全社会形成一张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网络, 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 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 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 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关爱网, 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五条辐射网络要紧密联系, 为每位农民工子女建立一个互助小组, 学习上予以解疑答难, 生活上给予爱护和尊重,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二) 广泛建立志愿服务小分队, 健全志愿服务机制
要想农民工子女充分参与到志愿服务的活动中, 要想让他们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我们必须广泛建立志愿服务小分队, 扩大志愿服务队的规模, 增加志愿服务项目, 充实农民工子女的社区学校生活。要健全志愿服务机制, 建立农民工子女档案, 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经济情况、父母情况和监管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逐一登记造册, 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家庭教育状况及环境清, 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法制教育和管理。并要与学生父母保持经常性联系, 以便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生活和学习情况。
(三) 完善志愿队伍结构, 确保队伍的实效性
志愿服务的良好开展与有效的志愿者管理和稳定的队伍建设息息相关。关爱农民工子女这一类型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而做好这类志愿服务的关键在于“长期”和“稳定”。加强长期的志愿者队伍建设, 搭建稳固的志愿者队伍架构, 有利于有效管理志愿者, 使他们明确自身职责, 从而确保队伍的稳定性和服务的延续性。要开展特色志愿活动, 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 成立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采取“接力制”, 要不断增加队伍的新鲜血液, 确保志愿者协会始终充满活力、富有战斗力。要将志愿者服务工作常态化, 同时要在各大高校加大宣传, 开设专题栏目来宣传关爱农民工子女, 从而更好地从社会各方面动员大家关爱农民工子女, 使他们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怀与帮助。
(四) 开展持续性社团活动, 搭建交流平台
实施“同心圆”关爱计划, 以关爱农民工子女为核心, 学生社团、特色活动为载体, 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深化志愿服务活力, 培养良好品德, 提升人格境界。以社区为载体平台, 吸引、凝聚农民工子女通过参与活动增加与人、与社会的接触,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主动适应社会。通过在各社区成立社团, 加强社团建设, 从而构建农民工子女活动交流的良好平台。例如, 成立“绿色教育社”教育青少年爱护环境, 保护地球;“法制教育社”将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特殊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社区教育活动相结合, 这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 增强法制观念,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五) 深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 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体验并变成独立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对农民工子女进行爱心帮扶, 引导他们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也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实施“青春领航工程”, 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 凝聚青年, 培养青少年朴素的爱国情感,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18岁成人宣誓活动, 使学生明白18岁不仅意味着享受更多的权利, 也意味着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 争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现代公民。鼓励大力开展“弘扬正文化, 传递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正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周, 用高尚的思想熏陶人, 用光辉的榜样引领人, 用美好的理想鼓舞人。
(六) 创立家校共建机制, 畅通关爱渠道
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 提高教师和农民工家长的合作共建关爱意识, 使关爱农民工子女的途径得以畅通。学校与家庭若在“农民工儿童”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 无疑会给学校的关心、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的困难, 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建立多种家校沟通共建的渠道, 学校与农民工家长相互理解,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既是对学校负责, 也是对农民工子女的呵护。学校创建手机平台, 教师及时有效地将孩子的进步或其他信息通过校讯通和手机平台传递给农民工, 让无法抽空关心子女的农民工们也能分享孩子健康成长的快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教师也能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共同想办法关心好、教育好孩子。校讯通平台方便、快捷, 教师可及时与农民工家长进行电话沟通, 详细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学习情况和家长的个人素质情况, 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 通过电话沟通, 增加教师和农民工家长之间的感情及了解, 密切配合, 构建家校关爱一体化。
(七) 充分运用新媒体加强宣传, 呼吁社会大众爱心关注
新媒体是当下青年普遍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 应当积极运用新兴媒体来打造全方位的宣传模式。为进一步强化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效性, 各级志愿者服务团队可以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大众媒体, 借助新闻媒体对项目活动进行报道, 同时运用微博、微信、微视等网络新媒介的宣传, 提高农民工子女关爱行动的影响力, 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做好有关农民工子女的专题调研工作, 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及早推动保护农民工子女群体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 不仅找到了成才的榜样, 也觅到了倾诉的知音;对于高校而言, 则发挥了智力支持和物质资金等优势, 让青年学子在关爱留守儿童过程中体验自我的人生价值。通过参与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助人意识得到了增强, 同时提升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德育价值。总之, 该举措不仅实现了一项活动教育两代学生的目的, 更是取得了校地共建、互惠互融、一举双得的效果。
目前, 农民工子女的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在全社会建立健全和谐的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所以, 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坚持开展, 必须坚持多元化内容, 切实加强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社区、学校的联系, 注重农民工子女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梦想实现的精彩, 这既是高校的教育职责, 也是社会的殷切期盼和现实选择。
摘要:农民工子女, 是农民工家庭的重要成员, 是我国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下一代的未来和希望。因此, 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工作,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所在单位与当地街道就关爱农民工子女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在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智力支持。此次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进一步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工作打开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街校共建,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1-6-1.
[2]丁晨成, 郁佳敏.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24) .
[3]陶康乐, 沈洁, 李玉芳.后世博时代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才智, 2011 (17) .
[4]葛天博.规制与保护:基于法社会学视野下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 .
[5]汪丽丽, 孟庆鹏.论基于角色理论的志愿者个体功效的基本内涵[J].学理论, 2011 (3) .
[6]马骏, 袁虹.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准终极链节”——兼论义工精神与义工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10) .
关爱农民工子女 篇2
一、活动目的: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增强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的意识,激发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提升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境界,同时,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认知能力,用心关爱农民工子女,少一分歧视,多一份关爱。让农民工子女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二、活动主题:弘扬雷锋精神、播撒爱心阳光,关爱农民工子女
三、活动时间:2012年3月23日下午14:00——16:00
四、活动地点:东红小学
五、活动参与单位:医专公共卫生药学系团总支
汽车与交通学院车辆学生党支部
六、活动对象:柳州农民工子女
七、活动主办单位:公共卫生药学系、汽车与交通学院车辆学生第1党支部
八、活动流程:
<1>、前期宣传:
1、在党支部发出“弘扬雷锋精神、播撒爱心阳光,关爱农民工子女
”的倡议;
2、张挂横幅宣传
<2>、活动具体内容:
活动前期在支部内开展“捐一份零花钱,献一份爱心”的募捐活动;
活动当天将募捐款买文具,体育用品等送给农民工子女学校;
合计:298 元
十、注意事项:
1、不准做有损学校名誉和形象的事;
2、不准向农民工子女探询其家事;
3、活动参加者要听从安排,不可一意孤行或中途离开活动会场;
4、参加者要佩戴党牌。
汽车与交通学院车辆学生第一党支部公共卫生药学系团总支
2012年3月19日
横幅:祝医专药理系团总支、汽车与交通学院学生党支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关爱农民工子女 篇3
独生子女帮帮网的建站理念是:“让独生子女拥有更多的兄弟姐妹。”该网站设置板块21个,有帮帮信息 、医网打尽、爱心捐助系统 、独生子女论坛 、诉求平台、郑大夫信箱、志愿者服务等。其中,爱心捐助系统为困难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了救济平台。该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区五大班子领导重视独生子女帮帮网创建工作。该区党政分管领导牵头,针对长远规划、信息宣传、医疗服务、捐款救助、开通仪式等方面组成5个责任小组,细致分工,落实责任,对网站创建给予全方位支持。
二是向社会公开征集网徽设计图案。山阳区特成立评审小组,对应征作品进行评审,并在媒体公示,征求读者意见,将最终评定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是召集组建爱心志愿者服务队。辖区9个街道办事处、21个行政村、26个社区的计生协会员、退休老干部以及拥有一技之长的爱心人士,共同组成9个计生志愿者服务队、46个计生志愿者服务小分队,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慰问、救助、帮扶。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姓名、服务项目、服务电话全部公布在独生子女帮帮网上,以便独生子女困难家庭及时求助。
四是分组摸底和帮扶救助。区计生协组织辖区9个街道办事处计生协,对辖区内的独生子女困难家庭进行摸底排查、分类汇总。区计生协大力开展了公益金募集活动,号召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为独生子女困难家庭爱心募捐。募集来的15.45万元捐款统一上交银行财政专户。目前,已救助181户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救助金达7.71万元。其中,6户流动人口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救助金达每户7000元。
山阳区计生协积极创建生育关怀行动特色品牌,在《焦作日报》上为企、事业单位和计生困难家庭搭建了一个救助帮扶在线平台。从2008年12月开始,区计生协和焦作日报社以及提供资金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在《焦作日报》上开辟了《生育关怀救助在线》专栏,每期为企业至少牵手救助一户计生困难家庭。2011年共刊登24期,救助计生贫困家庭34户,每户救助金1000元以上,其中有6户流动人口家庭。
关爱农民工子女 篇4
对此,集团主动向各区、镇流管办咨询异地户籍中、小学生入读中山公办中、小学的条件及程序,并指导员工及时准备好各类证件(居住证、随行卡、计划生育证明、户口本、社保卡等),按时按程序申请办理积分入学。据了解,本年度有110名员工申请办理积分入学,其中有60名员工成功上线入围,有50名员工则因积分分数不够未能入围。对此,集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与东区、南区、火炬开发区、板芙镇、沙溪镇等13个区、镇党委沟通协调,竭力为员工争取公办学校学位。
经过多方努力,截止至7月初,有十余名员工子女收到了入学通知,解决了员工的燃眉之急。一位驾驶员表示:“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我们做家长的哪个不希望子女能留在自己的身边,得到好的教育,非常感谢公司帮我们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让我们能够免去后顾之忧,安心工作。”
关爱农民工子女之 篇5
活动前,我协会在学院内广招志愿者,同学们都踊跃报名,我们从中挑选出了上百名志愿者参加本次活动。与此同时,我协会还走访了周边小学,受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的赞同。在小学老师的配合下,我们确定了上百名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帮助。
在10月到12月期间,我院志愿者每周去学生家里进行辅导,帮助孩子们完成作业,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复习旧课、预习新课。每次辅导至少两个小时。活动期间,志愿者们耐心帮助小朋友们,让他们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孩子们和志愿者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亲切的称志愿者“哥哥”或“姐姐”。活动中,协会内每次派人去检查活动情况,询问服务质量,以保证此次活动效率。
活动结束后,协会人员通过和学生家长交流来询问服务对象对活动的建议及意见,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从而是以后的工作更加顺利。同时,我们根据服务对象的意见和活动期间的表现,评选出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并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以此鼓励。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篇6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本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一)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再次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正因如此,导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可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三)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四)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五)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对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篇7
所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是指农民工的子女在原籍的农村或者在他们打工的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或非义务教育等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原籍的农村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称为留守儿童;在打工城市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称为流动儿童或随迁子女。[1]
我国现在农民工超过1亿人, 农民工子女是个规模极大的社会群体, 据教育部2012年9月公布数据, 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人,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人。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对农民工自身而言除去了后顾之忧, 对农民工子女而言获得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对国家而言更利于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及教育事业的稳步推进。
然而,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堪忧, 具体表现如下。
1 家庭教育不满意
(1) 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对子女教育引导力不从心。
(2)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 无法满足子女的教育需求。
(3) 家长工作繁忙, 对子女关心交流太少。
(4) 部分家长自身思想意识不对, 忽视家庭教育, 影响到子女无上进心。
2 学校教育不乐观
(1) 流入地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数量有限, 对流动儿童关注度不够。
(2) 农民工子弟学校缺硬件、少师资, 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3)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流动儿童很难适应变化。
(4) 学校帮护网络未建立或不完善, 给予留守儿童对口的帮助不够。
3对农民工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不重视
农民工因自身忙于工作, 基本没时间和精力顾及子女教育。对于学前幼儿, 只管其吃饱穿暖等生理方面需求, 没有多少送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想法;对于初中之后的农民工子女, 学习成绩好的子女一般继续学业, 但对成绩不好的子女, 家长一般就会让其辍学, 走上与家长相同的打工道路。此外, 社会上仍然存在对农民工不重视、对农民工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不关心的错误思想。
造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原因, 主要是农民工的存在。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 又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 经济收入较低, 工作不稳定, 居无定所, 这必然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教育。其次是各种主客观深层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 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学校及市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只认同农民工个人而不情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城分享同等的“市民待遇”。
深入分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种种现状及产生原因, 现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大力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使农民工就近就业
国家财政要因地制宜, 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 促进经济大发展, 吸纳本地农民工就近就业。这一方面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进步, 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民工亲子分离问题, 进而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 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 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城乡分割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制度, 逐步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稳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 由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相互协调, 共同承担起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责任
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两为主”的原则, 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负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 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 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根据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数量, 流入地政府向流出地政府申报获取相应的生均教育经费。此外, 中央政府应该拿出足够的资金确保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应尽之责。
4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
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教育规划, 健全职业教育培养网络, 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免费提供包括科学种田、养殖与现代农业等内容的职业技能教育, 并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又解决了人口大国面临无人愿种地的这一极为严峻的紧迫问题[2]。
5 督促家长承担教育子女责任
很多农民工家长中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 认为孩子只要上了学, 一切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了, 而自己只要当好孩子的“后勤”就行了。事实上, 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双方配合才能做好的。家长应该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 经常与学校联系, 才可能搞好子女的教育。多渠道多形式不断强化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是义务教育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6 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帮助
财政教育经费应更多倾向于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加强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交流合作, 促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7 充分发挥学校及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通过“家长学校”, 学校定期举办家校互动活动和家长会;班主任应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发生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 对于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要给予劝教说服。
总之,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个及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不可能在短时间彻底解决, 但可通过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共同努力, 会早日得到圆满解决。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 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是政府各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的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本文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起因分析, 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国新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N]社科纵横2012年5月 (166-168)
农民工子女犯罪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犯罪,社会融合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 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截止2013年底, 我国的农民工人数已达2.69亿人。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 他们的子女一部分作为留守儿童与亲友一起生活, 而另一部却跟随他们的父母来到城市学习、工作。近年来, 农民工子女的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在青少年犯罪中, 接近八成是农民工子女犯罪, 探究背后的原因, 更多凸显的是社会融合的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的犯罪特征分析
(一) 犯罪低龄化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很高的比例, 而有近八成的是农民工子女犯罪。并且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据统计, 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 14~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在逐年提升, 至2013年已突破50%。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十分严重, 而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正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人群。
(二) 团伙性犯罪严重
根据最新调查显示,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 有83.6%为共同犯罪, 团伙性质的犯罪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由于他们对社会难以适应, 几乎没有朋友圈, 生活中最信任的人除了父母之外就是老乡, 再加上兄弟义气等不良习气的“熏陶”很容易在盲从的心理下加入犯罪团伙,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 财产型犯罪日益普遍
农民工子女的文化程度较低, 收入水平也不高, 在进入社会后经济压力增大, 心理也存在落差, 微薄的工资无法支撑他们的实际生活, 甚至有些根本找不到工作混迹于社会之中, 因此他们的主要犯罪类型一般为侵犯财产型犯罪。这一类型犯罪的主要特点是掠夺他人财物以满足自身的谋财目的, 通常是盗窃、抢劫、抢夺、敲诈、勒索、诈骗等暴力侵财型犯罪, 因为他们没有办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经济利益。
二、农民工子女的犯罪成因分析
(一) 自身原因
1. 文化程度低
在文化程度上, 农民工子女大部分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居多。一些孩子从农村来到城市, 跟不上教学的进度, 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逐渐开始逃学, 甚至是辍学。这些辍学的学生大部分流散于社会中, 处于学校不再管、社会无人管、家庭无力管的状态。
还有一些农民工子女在农村就辍学了, 跟随父母亲友进入城市打工或一起生活, 他们就是所谓的“农民工第二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 没文化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子女很难找到工作, 他们无所适从, 面对用人单位所需的高文凭人才, 他们无业可就, 游手好闲地在混迹社会上, 来自各方的压力很容易使过早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迷失自我, 这种情境下很容易走向犯罪边缘。
2. 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低
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理, 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尤其是农民工子女与社会的融合度低, 很容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求刺激, 随心所欲。另外一方面, 行事冲动鲁莽, 喜欢逞能好强等都是导致他们犯罪的因素。当面对别人挑衅的时候, 容易被激怒, 缺乏控制力, 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往往会不考虑后果有出格的举动。也会因为盲从心理的驱使, 跟随他人一起实施犯罪, 但通常他们不觉得这样的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二) 家庭原因
1. 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农民工家庭的居住条件比较艰苦, 居住面积狭小, 孩子基本没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也很难保证在安静的环境里好好学习。另外一方面, 不断地流动给农民工家庭子女的正常读书带来了许多困难, 随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很难适应城市中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不平衡导致了他们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不利于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
其次, 农民工家庭的生活圈很小。尽管农民工子女生活在城市里, 但是一般都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等远离市中心的地方。他们的实际活动空间相对封闭, 每天的接触范围十分有限, 再加上就读的多为农民工子弟学校, 在与人交往的空间上也存在局限, 这些都降低了他们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感。
2. 父母的教育方式单一
一般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呈现出单一的倾向, 有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采取简单粗暴, 棍棒结合的方式, 让一些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对这种行为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应该是温暖的避风港, 让孩子有归属感和依赖感, 但是不当的教育方式往往失去了教育的作用, 还会加大负面效果,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并间接催生其反社会化的行为, 使他们沾染上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3.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由于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群体成天为了生计奔波忙碌, 早出晚归, 平日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 更加疏忽了对他们的管教。父母在家中难以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角色, 经常出现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 没有人看管现象, 双方之间很少有互动, 同时家长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样, 本该在孩子成长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家庭教育功能大大被削弱了, 父母很难知道孩子的思想动态, 在校学习状况以及与人交往的情况, 也难以及时有效地与其进一步沟通。在这种情形下, 学校与家庭之间,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就会出现断层, 农民工子女很容易陷入孤独的状态, 一旦受到周围有不良品性的同伴的影响, 他们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三) 教育因素
1. 教学资源的匮乏
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学习的孩子一般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 这类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 资金缺乏等原因, 在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上均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加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老师也难以安心教学, 同时社会也没有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注, 致使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了“边缘”地带。
2. 学校管理的缺位
农民工子弟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缺位, 与农民工家庭的联系不紧密, 这样很容易在孩子出现问题后, 不能及时与家长沟通。另一方面, 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上松懈,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青年的交往中极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在这个时候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并没有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 防微杜渐, 这样一些孩子被社会上的不良势力拉拢, 逐渐走上了犯罪的深渊。
(四) 社会原因
1. 人口的流动
基于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 导致城市犯罪率的急剧增加。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群体对于社会的不适应感, 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 亦或生活和文化等都不能与主流社会相融合, 也就使他们常常处在城市的边缘状态。农民工子女也会跟随父母来到打工的城市学习、工作, 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地方, 会对新的环境产生不适应。其中一部分孩子很难跟上城市学校的教育, 心生厌学的情绪, 继而就开始逃学、辍学。他们的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 因此这部分农民工子女就处于流动的状态, 混迹于社会中, 学校和家庭很难对他们进行管教。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旦结交了不良的朋友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2. 网络文化的冲击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们的心智不成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辨别和判断, 网上的不良信息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此外青少年很容易因沉溺于网络世界, 荒废学业;其次许多网络游戏带有暴力和色情, 在现实中青少年因好奇而模仿导致的犯罪也时有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健, 金小红.情感互动仪式链下的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探究.青少年犯罪问题[J].2013 (4) :57~62.
[2]李锡海, 盛兆林.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0 (6) :22~26.
关爱农民工子女 篇9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受教育权,平等性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是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阶段, 对于公民的受教育权也是关注度极高。可是近年来, 随着“民工潮”的不断涌起, 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携家人一同前往,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一定的困扰。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使之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一、受教育权的平等性概述
1. 受教育权的内涵
受教育权利简单地说, 就是指接受教育的权利。按照权利的基本含义, 得出受教育权利的基本含义: 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或资格。
2. 教育平等性的内涵
教育平等权是指公民有权接受相同内容的教育, 不得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 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起点的平等, 是指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 即入学机会的平等, 每个人在进入学前、小学、中学、大学接受教育的门槛是一样的, 不因社会地位、贫富差距等非自身才能因素而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受教育权平等的根本要求。
教育过程的平等, 是指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 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民族和社会出生的人。教育过程的平等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 国家公平的投入教育资源与教育经费, 作为国家公共资源的教育, 对于经费的划拨要求各级政府做到公平、公正。不同的学校要区别对待, 不能搞一体化、一刀切。其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结果的平等, 是指每个人获得其所需要的教育, 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平等性的现状
1. 农民工入学机会不平等
首先, 农民工子女不能与当地学生一样无条件免费入学。与当地学生相比, 农民工子女没有能够享有均等的入学机会, 他们的入学是有条件限制的。由于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与户籍相联系的, 农民工子女没有流入地的户籍, 因此, 按照法律规定流入地政府可以拒绝农民工子女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所以, 他们无法和当地儿童少年一样享受均等的入学机会。
其次, 农民工子女免费进入当地公办学校的条件非常的严格。有的公办学校要求农民工子女如果要就读当地学校必须提供“务工证”“暂住证”“独生子女证”“学生手册”和“户口本”等证件。流入政府和当地公办学校的这些条件限制严重地阻碍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 与当地学生相比, 农民工子女入学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
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 1) 教育经费投入不够, 教学设施落后
从教育经费上来说, 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其核心是教育经费的保障。经费投入是否到位, 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但是无论在公办学校还是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都享受地方政府的财政的部分拨款, 还不能解决义务教育经费,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的负担上, 只是由流入地政府和学校买单, 学校和流入地政府自然对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就不是那么积极了。
( 2) 教师教育过程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因此, 不管是公办学校教师还是民工子弟学校教师, 他们对农民工子女评价标准和期望值都较低。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低评价、低期望使得一些农民工子女感到自己不被重视, 导致了他们对自身要求不高, 产生自卑、缺乏上进心和自信心, 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即使部分学生有幸能进入公办学校, 由于来自农村, 在学校常会受到老师的冷落, 城里学生的排斥和歧视, 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最后, 由于没有学籍, 成绩因此不进入教学考评, 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 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 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 这样就被无情地剥夺了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
3.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结果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教育结果的不平等, 是指农民工子女不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教育, 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
首先, 就学业情况来说, 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家庭、自身心理等原因造成其成绩落后于城市里的学生。就学习内容的方面, 全国很多地区高考都采取的是自主命题的方式, 各地的教材也不统一, 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面临要换教材的困难, 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后, 由于户籍的问题, 不能在就读地参加高考, 而必须回到原户籍所在地, 这就造成升学的压力。
其次, 在学习成绩方面,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之间有差距, 但还不是特别大。但是, 在农民工子女参加课外活动、特长方面的情况他们与城市学生相比则有相当大的差距。课外的各种各样的比赛, 报名参赛的几乎都是城里学生。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平等的措施
1. 国家应完善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
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的受教育权和宪法第5条规定的平等权为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我国公民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奠定了宪法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 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之所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与缺乏健全的教育法体系有很大关系。虽然新《义务教育法》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是要真正使各级政府承担起相应责任, 保证支付足额的义务教育经费, 还需要制定我国急需的与《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相配套的关于教育经费方面的立法。
2. 学校应将公平原则作为义务教育最根本的原则
校长应注重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 真正做到人为本的管理上, 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情境, 营造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人际环境。同时, 学校要实行公平的管理学生方法, 使每个学生受到质量相当的合格的教育, 而不是按学生的考试分数分快、慢班, 人为地制造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情况。
3. 农民工自身积极提升自己
不少农民工由于缺乏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对子女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完成的, 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长们可以去当地学校去听一些家庭教育讲座, 或教育课程讲座, 进而了解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 也可以经常地参加教育子女经验交流会等。通过学习, 使自身提高认识, 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意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 从而提升子女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7.
[2]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12.
[3]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04) .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实践 篇10
1. 访谈调查, 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真情实况。
通过向老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我们了解到:农民工子女入学年龄普遍高于市民子女入学年龄;农民工流动性强, 致使子女就读具有不稳定性, 据统计, 我校每学期有25%的农民工子女转学;农民工的职业以个体经营和给个体单位打工为主;家庭收入普遍较低, 平均约为800~1000元/月, 经济状况较差, 甚至难以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农民工房屋居住面积普遍拥挤, 且以平房和冷楼居多;农民工迫于生活重压, 普遍对子女的生活与学习监管不力。
上述情况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分析这些情况, 并在此基础之上拿出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2. 心理咨询, 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农民工子女进城后, 他们因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自卑情绪, 有的甚至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甚至对抗的情绪。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城乡差距、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课题。一些地方因此设立了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 或在公办学校中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 显然, 这些对农民工子女贴“标签”的做法, 会使这些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 是需要“隔离”的特殊群体, 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我们的做法是, 将农民工子女和市内学生混合编班, 并要求老师和市内学生注意言行举止, 避免伤害这个特殊群体, 并积极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们, 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为此, 学校每周开设心理辅导课,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放心理咨询室, 并采用板报、广播、刊物、讲座等各种形式, 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 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 开展活动, 为农民工子女开天辟地。
我校号召全体教师参加“手拉手”爱心帮扶服务队伍, 要求每位老师与一名农民工子女学生结对子, 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 并给予力所能及的经济帮扶。我校还与社区共建, 联合组织了社区自愿者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 向社区介绍农民工子女的情况, 敦促社区及校外辅导员及时了解并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困难, 切实为农民工子女排忧解难。
农民工子女有着许多美好的品德, 他们勤劳、淳朴、节俭、向上, 我们则经常开展诸如“今天我当家”、“打扫校园, 美化环境”、“我为环保作贡献”等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 并有意识地彰显他们的优点, 鼓励他们的自信, 号召市内学生向他们学习, 引导全体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和谐相处, 共同进步。
我校大队部还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点, 长期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例如“感恩教育主题队会”、“手拉手一起走”、“我是快乐小能人”、“争当阳光小天使”、“我有一颗勇敢的心”、“同在一片蓝天下”、“学会尊重新同学”等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了广大农民工子女爱家、爱校、爱国、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自尊、自律、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均衡发展 篇11
(1)勤劳、纯真、质朴。他们出身于乡村农民家庭,经常要从事一些种养农活、小商品售卖以及操持简单家务等劳动,从而形成了质朴、纯真的性格特点和较强的劳动意识与能力。
(2)独立、自强。由于父母进城后忙于务工经商,对他们无暇顾及,使他们逐步形成了生活、学习上的独立自主意识,遇事有主见,个性鲜明。他们经常远离父母、长辈的关照与呵护,逐步形成了与城区独生子女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相比较显得得天独厚的心理优势。
(3)家庭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相对薄弱。由于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后所从事的多是一些以繁重体力为主,技术含量低、工资酬劳低,或需要大量工作时间的工作,所以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和家庭学习环境都相对较差,家庭提供孩子课外阅读、丰富生活的科学文化读物相对较少,能够和父母外出旅游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更加屈指可数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薄弱,不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智力发展,又将导致他们自卑性心理的出现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弱化,在学习自信心、学科基础知识、课外阅读量、知识信息结构以及学习习惯、能力、效益等方面和城区学生相比普遍偏低。
如何让这些农民工子女和城区孩子一样均衡发展,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原有的心理、意识和能力优势,尽力弥补、改善和提升他们在学习自信心、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水平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融入城市学校生活,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均衡发展。
一、文化建设陶冶情操,优化育人氛围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至关重要,显性的制度文化建设和隐性的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能够形成激发学生创造力、竞争力,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学校树立起完整而和谐的育人环境。显性文化建设主要以制度的文化建设为主,学校的校规校训,班级的班规班责,专用教室墙上的管理制度、使用说明等,都以制度的形式提醒学生应当遵守的准则。隐性的文化建设以生命健康、文明礼仪、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为主题,挖掘、总结、提炼学校自身文化底蕴,强化学校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文化。隐形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文化墙、荣誉墙、班级文化墙、校园绿化等方面。“让每一面墙说话”是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勤勉故事,优秀作品既能开启学生的心扉,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为学生们展望未来的幸福生活指引道路。加强了校园的绿化、美化与净化,发挥了校园景点的宣传作用,既能增强师生的爱校意识,发挥静态环境的启迪作用,又能让各种有差异的孩子们尽可能的和谐发展。班级文化着装可以张显个性,营造温馨。在学生经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面铺展,点面结合,凸显办学特色,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大立体、全方位营造多元化育人外部环境,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和谐的家园、精神的乐园,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快乐成长。
二、养成教育内化品格,奠定终身基础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多家庭生活的环境条件差,学习环境差,父母常常由于忙于生计而疏于照顾,大多数孩子都处于自由发展,自我成长的状态,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校应当重视这些学生生活化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培养习惯的养成教育,更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而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生活化的养成教育内容具体化,细致化。对于每年进校的一年级新生,首先就进行文明上下楼,文明走路的训练。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慢步、轻声、靠右边行走楼梯,不推搡、不疯打、不大声喧哗。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礼貌用语的专门训练。每个年级都有其训练的重点,通过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明确学生在生活中具体的文明行为规范,拟定文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训练手册,使文明行规养成教育系列化,规范化,长效化。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借助各种活动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巩固,最后达到自觉,让学生的心灵在学校这个“家”的氛围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三、尊重个性心理体验,促进健康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社会等现象,不会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带来紧张、焦躁与烦恼等不正常情绪,因而形成种种心理问题。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由于父母关爱少,接触社会的范围相对狭窄,更会造成他们胆怯、缺乏自信心,或者敏感、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学校应当更多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体验,多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活动、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家长不当的育儿观,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长与家长间、家长与教师间、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同步”,教师和家长教育做到“同心”。
学校还要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遇到的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在班级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在团队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学习革命先辈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在少先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我的勇气”、“朋友关系”等的专题心理辅导。在日常活动中,还可以从“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等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为学生全面奠定基础。
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问题探究 篇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众多的外来人口长期生活在城市, 他们的孩子在城市上学长大, 已经成为“城市人眼中的农村孩子, 农村孩子眼中的城市孩子”。这些孩子在城市上小学、初中, 学习的是当地的课程教材, 与他们老家小孩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然而在他们升入高中时, 高考户籍制度又逼迫他们不得不离开城市。
2004年,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6—14岁的随迁子女数量有643万。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2000万。[1]可见, 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庞大, 他们的教育问题的合理解决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 并且从长远来看能够减少潜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保证这些孩子身心正常发展。
(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1.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资源合理流动, 市场根据劳动力资源的供求进行重新配置, 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无论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健等方面都比农村有着明显优势, 对农村人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相对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些都成为农村人员大量流入城市的推力和助力, 加速人员的流动。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阶段, 加大城镇化步伐, 努力使得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而一部分农民工流入城市, 为城市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并且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安家落户。因此,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也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 有助于解决其后顾之忧, 使其安心在城市生活, 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给目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埋下隐患。
高考户籍制度使得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可以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处于前后不能衔接的状态。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采取多种形式, 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该决定表明了国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态度,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享受到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有研究表明, 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呈现“不流动”的现象, 具有了“落户”的特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 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据预测, 至2020年, 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扩张, 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2000万左右。[3]这就意味着全国目前至少有数百万随迁子女要在当地接受高中教育, 未来这个数量将会更加庞大。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之后, 他们在升入高中之后仍然面临着回到原户籍参加高考的严峻形式。这无疑就像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政策旁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终究会再次引发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关注, 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问题仍然很严重。
3. 新课改推行后, 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 间接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回到原籍参加高考成为空话。
以前国家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各个地区所采用的教材也是相同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地区之间经济、教育发展出现较大差距。针对各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 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教材改革, 各个省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取教材、编写教材。教材的不同直接决定考试范围、知识目标掌握的不同。这样就会出现这个知识点在当地考, 但是在其他地区可能就是没有学过的新的知识点的状况。另外, 不同的省市可以采用自己命题的试卷, 如有些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实行自主命题, 京、津、沪等地区是自主命题的最早地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其所在地所受到的教育与其原籍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 回到本省参加高考可能面临着学习上的不适应, 导致难以正常发挥自身水平。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原因分析
(一) 高考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的外在原因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考生必须回到自己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考户籍制度。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户籍仍然还在原地, 这样就不得不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但是这与目前人口流动不断增大、户籍制度越来越放宽的政策不相符合。特别是有的学生跟随父母在外十几年, 但是临近高考必须回到户籍地参加高考, 这样就对学生及家长的心理都产生负面的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读书所在地”和“参加高考地”不统一是由高考户籍制度直接造成的, 从理论上来说户籍制度的约束应该废除, 但是这却不是问题的根本。
(二)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制约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的根本原因
高考户籍政策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如北京和上海等人口不到全国的1%的城市集中了全国10%以上的大学, 而很多人口已近千万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却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所大学。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 为了保证各个地区都能得到名额, 国家一般都对每个地区划分一定的名额。同省内的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名额。譬如清华、北大这些名牌高校, 在北京的招生数量和在其他省市招生人数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由于我国高校一般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地方高校等, 不同性质的学校财政补贴主体不同, 不同利益主体反映到高考上面表现为高考户籍制度来保障一部分人的利益。
那么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情况能否得以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至大众化时期, 据专家分析, 当前我国出生率和适龄入学人口下降, 我国高等院校现在的学生人数和未来学生人数差距不大,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定, 当前高校规模是可以满足未来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的, 大学的数量不会再有很大的变动。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将会继续存在。
于是, 有的人提出全国实行一张试卷考试, 然后采取从高分到低分的录取方法。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教育水平也存在着差别。如果采用同一张试卷可能会造成一种现象, 某些高考大省和教育发达地区占据所有的名额, 这样对少数民族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不公平。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实行优惠政策, 但是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新课程进行取得显著成果的地区, 把它们从较高的水平重新拉到同一起跑线上, 那在某种程度上就剥夺了这一区域内人们的高等教育公平权。
从效率上来说, 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在办学、人才培养方面更能把握市场需求, 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也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吸引好的师资, 对外交流方便, 软硬件设施较好。我们不可能为了公平就使所有的学校一样, 否则就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阻碍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全国同处于低水平的发展不叫发展, 不是真正的公平, 应该坚持以点带面, 整体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存在着“公平”和“效率”的两难困境, 这也决定了高等院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必然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研究策略
(一) 政府发挥相应作用
1. 政府要关注农民工的利益, 切实为农民工考虑。
例如, 可以规定:凡是在城区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 且具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非本地居民, 都可以申请本地户口。当然, 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城市的饱和度来判定自身所实行的限制条件。
2. 放宽农民工等外来人口户籍制度。
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城市发展水平来确定是采用适度放宽的户籍制度, 还是紧缩的户籍制度。近几年我国各个地方采取的户籍制度改革, 大多未能从根本上动摇户籍制度, 仅仅是在某些方面的修补。政府在放宽户籍制度的同时要考虑到本市城市化的程度, 如果完全放宽户籍制度, 会不会造成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膨胀?一时间大量人口的涌入对城市软硬件设施造成压力, 城市各种设施能否适应。特大城市无论是人口还是城市设施都在一定程度达到饱和的状态, 承受更多的人口压力, 会不会造成城市新的问题, 如:城市人口层次分级、外来人口边缘化、城市内部贫富差距增大, 或许会出现城市贫民窟。所以放宽城市户籍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认真加以认证。
(二) 试以学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
实行以学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 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规定学生在其居住地上学五年以上者, 可以在其居住地参加高考。逐步把学生的学籍作为学生参加高考的判断标准, 废除以考生户籍所在地为依据的标准。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 可以采用动态的学籍管理和户籍管理相结合的办法, 应用计算机、互联网, 使学生的学籍管理网络化, 明确学生在哪里上的小学, 在哪里上的初中。在网络化的今天可以很快从学生的学籍上判断该学生在其居住地受到了几年的教育。这样可以为学生在哪里参加高考提供直观的依据, 并且经济有效、方便快捷,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 有必要增加相应的监管机构, 保证其规范性和合法性, 防止有人浑水摸鱼, 产生腐败现象。
(三) 采取跨省市联合教学方法
在农民工聚集地区建立农民工学校, 针对当前义务阶段建立的中小学, 可以在其基础上建立从小学到高中的连体学校。教师可从原住地聘请一些教师到这里任教。这些教师由于是原籍教师, 对本省份的教材和高考模式有着相当的了解, 这样可以减少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或者是将高考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 政府可在现住地划批专门的高考考场。但是这两种方法在某些方面看来只是一种临时方案,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问题, 也不能满足农民工新生代子女留在城市、得到城市认可的愿望, 最后也可能会造成一些新的无法估计的问题。
(四) 调整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倾斜力度
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 我国高等院校布局的畸形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又不断消弭着微弱的矫治力。特别是当前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省属高校之间的投入差距越来越大。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以及当地政府对学校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 国家应该在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方面进行改革, 尤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 在保证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发展水平进行鼓励性和发展性资助, 以缩减高校之间的差距。鼓励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对高等院校的投入, 也尝试实行股份制, 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最后, 高考户籍制度改革不能只追求“户籍公平”, 即所有人都统一参加考试, 也不能完全忽视区域内的公平和效率, 绝对的公平永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总会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我们不是在追求所有人的绝对公平, 我们只是在寻求一种相对公平并且使得效益最大化。
总之, 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需要全社会以及政府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齐心协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摘要:如今,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上学长大, 但他们在参加高考时由于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 不得不回到原居地参加高考, 出现高考难的现象。本文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困难的现象, 提出研究的必要性, 并分析该现象存在的现实原因,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及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高考户籍制度,高考
参考文献
[1]吕建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述论[J].闽江学院学报, 2009, (8) .
[2]张亚丽, 马用浩.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过程中的政府责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10) .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新趋势及对策[J].求是杂志, 2010.7.
[4]胡军华, 杨世云, 黄玉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3.
【关爱农民工子女】推荐阅读:
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09-23
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策划11-27
关爱农民工子女系列活动方案12-17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策划10-14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者活动策划书11-24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七彩课堂”示范课程方案10-21
常德市第三中学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计划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