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07-04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11篇)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二、实践调查内容。

1、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就读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家庭得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人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

二是进人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较高的收人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进人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由于交纳费用比较低,打

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第四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它们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可是费用较低,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是巨大的。

综合以上所述,以上四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主要途径,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真的很让人担忧。很多农民工子女仍然得不到正规、合理的基础教育,使得他们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受教育权利。四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第二,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适龄儿童,无论国籍是否为法国,都能够享受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有没有合法的身份。法国人的观念是,对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既然来了以后更有可能在这里,教育是最好的融入渠道,同时现在让他们受教育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业,犯罪问题。这就对移民子女给予了一视同仁的教育机会,坚持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

最后,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

三、实践体会。

这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农民工家庭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但效率比较低,时间花费较久,有待改进。

并且意识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群策群力,深化改革,真正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2

1. 访谈调查, 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真情实况。

通过向老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我们了解到:农民工子女入学年龄普遍高于市民子女入学年龄;农民工流动性强, 致使子女就读具有不稳定性, 据统计, 我校每学期有25%的农民工子女转学;农民工的职业以个体经营和给个体单位打工为主;家庭收入普遍较低, 平均约为800~1000元/月, 经济状况较差, 甚至难以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农民工房屋居住面积普遍拥挤, 且以平房和冷楼居多;农民工迫于生活重压, 普遍对子女的生活与学习监管不力。

上述情况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分析这些情况, 并在此基础之上拿出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2. 心理咨询, 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农民工子女进城后, 他们因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自卑情绪, 有的甚至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甚至对抗的情绪。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城乡差距、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课题。一些地方因此设立了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 或在公办学校中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 显然, 这些对农民工子女贴“标签”的做法, 会使这些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 是需要“隔离”的特殊群体, 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我们的做法是, 将农民工子女和市内学生混合编班, 并要求老师和市内学生注意言行举止, 避免伤害这个特殊群体, 并积极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们, 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为此, 学校每周开设心理辅导课,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放心理咨询室, 并采用板报、广播、刊物、讲座等各种形式, 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 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 开展活动, 为农民工子女开天辟地。

我校号召全体教师参加“手拉手”爱心帮扶服务队伍, 要求每位老师与一名农民工子女学生结对子, 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 并给予力所能及的经济帮扶。我校还与社区共建, 联合组织了社区自愿者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 向社区介绍农民工子女的情况, 敦促社区及校外辅导员及时了解并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困难, 切实为农民工子女排忧解难。

农民工子女有着许多美好的品德, 他们勤劳、淳朴、节俭、向上, 我们则经常开展诸如“今天我当家”、“打扫校园, 美化环境”、“我为环保作贡献”等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 并有意识地彰显他们的优点, 鼓励他们的自信, 号召市内学生向他们学习, 引导全体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和谐相处, 共同进步。

我校大队部还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点, 长期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例如“感恩教育主题队会”、“手拉手一起走”、“我是快乐小能人”、“争当阳光小天使”、“我有一颗勇敢的心”、“同在一片蓝天下”、“学会尊重新同学”等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了广大农民工子女爱家、爱校、爱国、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自尊、自律、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

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权;问题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进行迁移,在这一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其中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就表现的比较突出,所以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的理论研究,就能有效推动问题解决的进程,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内涵及现状分析

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内涵分析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内容包含的比较广泛,其中有教育资格权以及受教育学习权和公平评价权等方面。农民工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权,主要就是在平等的入学资格权方面要能保证,具体而言就是在达到了规定年龄之后,民族和种族等方面没有特殊的限制,并且在考试资格权以及平等的评价资格权等方面都有着具备[1]。然后农民工子女在平等的受教育学习权方面主要是在平等的教育条件以及入学升学机会等层面都有着具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有着理论性依据,主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受教育权的基础价值,还有是教育平等,也就是受教育权的应然分析。

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现状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发展还有着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在受教育的机会层面主要就是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化,在义务教育上二元化的特征就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从教育机会层面来看主要是在入学机会升学机會方面还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

再者就是受教育的条件相对比较差,体现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不是很充足,在这一方面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造成农民工子女同城待遇的问题出现。还有是教育教学的设施相对比较匮乏,一些农民工学校在软硬件的设施等方面由于没有获得合法的办学手续,为能够将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就会采用比较节约的方式进行办学,这样就造成了软硬件的设施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另外在受教育的质量层面还有待加强。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成因及优化策略探究

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成因分析

对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问题成因方面是多层次的,首先由于户籍制度的因素就使得和人口流动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适应和协调,这样也就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方面存在着不平等问题,这对农民工子女造成最大的影响就是受义务教育方式是通过户口性质作为基础的。由于户籍制度农民工子女虽能够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但想进入到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城市公办学校就读就有着很大的困难[2]。

另外就是义务教育体制的影响因素和农民工弱势群体地位的影响因素,农民工的收入相对来说比较低,并比较缺乏社会参与机制,这样就造成制约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就是受到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在政府的职能方面进行有效强化,并要能切实的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就要在教育财政资源的投入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大,保证教育经费增长的同时,还要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加强解决,并积极倡导社会教育资源的投入。然后在教育监管层面进行强化,并要将相关的教育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对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结合实际进一步的完善,对义务教育法的可操作性要能加强,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可行性要能得到有效保证,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然后要能制定专门的流动儿童和少年的教育法。在相关的管理体制层面进行积极的改革,打破现行的户籍制度壁垒促进城乡共同发展[3]。

第三,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层面要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性,并要积极制定合理化的办学标准。要能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绩效评估得到有效完善,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在公办学校容纳力相对有限的阶段,要能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作用充分发挥,在管理上得到加强,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阶段,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加强完善,充分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逐渐的促进城乡的教育发展。此次主要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了简述分析,希望对实际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振华,刘义程.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双重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4(03)

[2]韦克难.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01)

[3]陈成文,廖文.从制度困境看农民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4(01)

作者简介: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4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之所以成其为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现行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中国“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使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而且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他们难以获得所在城市的户口,不仅他们本人,包括他们的子女也因此难以享受城市的市民待遇。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享有不平等的权利,从而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并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农民工问题”。

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自由迁徙、自主定居、籍随人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概述:

(1)就学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2)学段分布以低年龄段为多。

(3)就学渠道以公办学校为主。

(4)就学地域相对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提供者———市、区两级政府和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1)相关统计制度尚未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不明,难以对这类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等进行监测。

(2)农民工集中居住,区域公办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降低了义务教育资源的总体承载力。

(3)农民工无序流动,学籍管理尚未联网,增加了义务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发展规划制订的难度。

(4)农民工举家迁移及随产业布局调整向远郊集聚,致使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区域性短缺矛盾由近郊区向部分远郊区扩展。

(5)户籍人口出生小高峰以及户籍生育政策调整后的生育堆积效应,将加剧近期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6)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一旦建立,将对义务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冲击。

(7)义务教育借读费取消之后,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农民工教育的接受者———农民工子女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自身接受教育尚面临不少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二是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困难。三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2)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尚未惠及所有农民工子女,部分低收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仍难以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农民工居住地域相对集中,造成区域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与闲置并存的局面;受未来流动人口发展的变化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变动存在较

大的不确定性;相关统计制度的不完善使教育职能部门难以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由此增加了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规划的难度;初中后教育通道以及免收义务教育借读费等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资源供需矛盾的核心———财政压力,而借读条件门槛的设置是不得已 之举,显然会让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整治难度。农民工子女教育基础薄弱、社会融合进程缓慢、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因素的存在,也造成其受教育难的客观现实。应该说,上述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进程,也会影响户籍学龄人口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1)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其一,根据各区域人口变动的不同情况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向。其二,通过对外来务工者居住地的规划引导,及时调整不同区域学校的设点布局,使其与新的人口格局相适应。

(2)统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专项基金。

(3)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教统筹”的农民工子女特色教育体系。

(4)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篇5

一、农民工

子女上学问题介绍

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城市学校“费用太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75.2%;认为“没有城市户籍”的占15;待遇不公平的占6.2%。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教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2、公办学校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解决措施

1、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新形式。如:建立政府主办、地方企业赞助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鼓励个人或民间组织开办具备优质教学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全方面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需求。

2、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建立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信息反馈渠道,当农民工子女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予以及时维护和解决。

3、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收费资金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防止“天价”学费赌住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同时,采取灵活的收费方式和管理办法,可按月、季、学期收费,实行走读或寄读等,以适应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和收入不稳定的特殊情况。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不是简单的城乡差异,而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间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调查方法

我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常德的一些学校所有的农民工子女的问卷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结果分析

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从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变化态势来讲,是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元月八日上午九点,我按计划来到电话预约过的诗琪中学,就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对学校老师进行了采访,这些问题主要涉及的方面有:该校是否将随父母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单独分班;校园是否存在对农民工子女明显的歧视现象;农民工子女跟城市孩子相比有何不同;农民工子女是否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是否有自卑感;老师同他们是否有融洽的沟通等等。由于诗琪中学是一所农民工子弟比较多的中学,因此其调查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几位老师很认真地逐一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根据她们的回答我们得以了解到:学校没有将农民工子女单独分班,主要是考虑到他们较城里孩子更为敏感, 并且普遍带有自卑感。他们有着几项共同的特点,即胆小内向,上课爱开小差,不喜欢主动举手发言,不主动提问题,更不愿主动与老师沟通,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与城市孩子的最大区别当数基础了——农民工子女的基础知识储备普遍比较薄弱,当然也不排除少数特别优秀的。当然,这不全是他们的错。这一堪忧的现状是与他们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四处辗转飘泊的童年生活分不开的。大部分农民工只是希望子女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好自谋生路,对孩子并无太高期望,因而平时多为家里的物质生活奔忙,根本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一些意志力不够坚强的农村孩子一方面少了父母的管束,一方面受到城市光怪陆离环境的百般诱惑,再加上自身基础差跟不上,如不及时引导很快便会坠入自暴自弃的深渊。只有少数特别有自制力的孩子会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加上他们本身具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优点,稍加努力便能跻身“尖子生”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城里孩子要强很多。由于家庭环境的关系,有些诗琪中学的学生甚至边帮家里卖菜边学习。

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调查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以及周边的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整理资料分析得出农民工子女基本存在一下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的,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

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们当地的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

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2.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3.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

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4.关心贫困农民工子女,切实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政府、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5.增设相关课程,增强流动儿童防范意识。针对流动儿童存在的安全隐患,学校应增设安全教育课程,教会学生注意在家、外出的安全、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以及常见伤病的自救方法,确保流动儿童的人身安全。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7

1 调查方式

为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 以及带来的影响, 2013年1月14日至22日, 我们对武汉地区的农民工开展了实地的问卷调查。调查地点主要有火车站、汽车站、企业等地, 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电话调查等, 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 回收171份, 回收率为85.5%。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子女生活现状、子女教育现状、农民工月收入等几方面, 全面获取了武汉地区农民工有关子女教育方面详细数据与资料。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 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的时候将孩子留在家中由亲人看管, 占其中的33.9%, 9.9%的人目前没有小孩, 占少数, 还有22.2%的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看管。

2.2 对农民工文化程度、农民工月收入与子女现状进行分析

根据对问卷的分析知道, 农民工文化程度与月收入呈一定的正相关性。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相对而言月收入会越高。

对月收入与子女现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假设子女现状“目前没有小孩”和“带在身边”为1, “留在家里亲人看管”和“其他”为0。月收入工分为以下10个层次:850、950、1750、1950、2250、2450、2550、2750、3250、4500。定义以下几个变量:农民工月收入、总人数 (相应月收入) 、带小孩在身边的农民工数、比例。通过统计及计算得到以下数据, 详见表2。

以农民工的月收入为自变量x, 对上述表格建立Logistic模型。计算逻辑变量:P’=ln (p/ (1-9) ) 。对变换后的P’和自变量x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由SPSS软件分析得表3模型汇总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 模型决定系数R方为0.943, 接近于1, 说明因变量不确定性的绝大部分能由回归方程解释, 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好。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见表4。

由表4可知, 回归方程F统计量为132.871, P值为0.000<0.05, 所以认为该模型的整体是高度显著的。对回归方程做系数分析, 见表5。

根据表5可知, 由逻辑变量和自变量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为:P’=4.963*E (-4) x-1.956。因此Logistic回归方程为:

进一步, 为了排除模型的异方差性, 对上式使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 取权数为:w=n*p* (1-p) 。得到表6结果:

由表6可知, 决定系数R方为0.952, 比普通最小二乘法决定系数更大, 说明加权最小二乘的拟合效果更好。对数据进行加权系数处理, 见表7。

由表7可知, 由加权最小二乘法得到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

利用上式可对农民工子女今后的状况做预测, 比如当农民工月收入x达到5000时, 农民工带子女在身边的比例约为p=0.732, 说明有73.2%的农民工会将子女带在身边抚养。

以上回归分析都说明, 农民工月收入的提高对于子女进城比例有很大影响, 而提高农民工月收入水平的根本因素就在于农民工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对于数据分析得出, 目前农民工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只占到8.2%, 而“初中”学历以下的占到71.9%。说明现如今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下, 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子女现状。

2.3 对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进行分析

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调查情况见表8所示。

从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1.2%决定在武汉常住, 坚定表示不会在武汉常住的有10.9%, 其它都表示有可能, 但不确定。农民工从事行业中, 建筑业和服务行业占绝大多数, 这些行业决定了他们不会呆上很长一段时间。农民工的流动性强决定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强,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不会长时间把子女带在身边, 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

3 农民工子女教育对策的思考

在2013年3月进行的两会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农民工代表薛志国认为, “目前农民工子女接受的义务教育远远不能和城市同龄孩子相比”。人大代表易凤娇说“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 如果子女上学问题不解决, 我们无法安心工作”。因此解决农民工子教育的问题刻不容缓。

3.1 首先在强调子女教育问题的同时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与提高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见, 对于认为“子女教育是否重要”此问题, 有87.7%的农民工认为子女教育很重要。这说明, 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 可能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 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不高, 不能给子女提供好的成长环境, 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办”、“如何办”, 所以, 对农民工自身文化教育的提高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他们需要接受一些专业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了解国家出台的更多的政策, 怎样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 如何使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3.2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 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 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 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 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 (镇) 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 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三是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 明确各自在流动子女教育管理中的职责, 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 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的问题。

3.3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 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挖掘办学潜力。一是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 解决流动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 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二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让留守儿童也得到更好教育机会。

3.4 积极引导, 加强沟通, 构建和谐教育

“同在蓝天下, 共同进步成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为此, 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责任, 也是学校、社会的责任, 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 构建和谐教育。主要措施有:

一是学校应针对农民工子女现状, 开设必要的心理教育机构或课程, 使他们克服自卑和不自信心理, 同时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关心与爱护, 同学间互相产生亲和力,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二是家长要积极配合, 使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 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 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 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 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三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学校、老师、城市子女以及城市子女家长都应该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 应该对他们给予尊重。

4 总结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一大问题, 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它关乎农村的建设发展, 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

摘要: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的深入, 带来了一系列农民工问题, 特别是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令人堪忧, 问题主要是现今大城市读书越来越困难, 农村教育条件和水平较低, 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 月收入水平无法提高, 不能带给子女良好的生活环境, 再加上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 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工子女受到更良好的教育, 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与条件已变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民工,问卷调查,子女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何晓群, 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2013全国两会专题.代表委员聚焦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新闻网, 2013-03-18.

[3]蒋国河, 孙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篇8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本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一)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再次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正因如此,导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可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三)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四)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五)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对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篇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我也是一位农民工子女,此次调查主要想了解其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度和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然后再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情况分析

在对农民工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70%孩子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56%孩子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调查中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占58%经常更换地点租房占37%;有4%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家长表示“做了多努力学校才允许入学”,4%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学校甚至“择优录取”。在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比例也占到了40.82%。涌入学校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民办学校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首当其冲。在家长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愿望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待遇”25%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有4%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学校都要交费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家庭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户口问题使得孩子和同龄人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为农民工子女办学校却工商学校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问题而常常运转类学校本教育质量也难以而在否愿意将孩子送入开设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班级问题上38%家长愿意41%家长为无所谓20%家长表示不愿意。另外44%父母偶尔辅导们学习而5%家长从不对孩子学习辅导。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教师和网上得来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众多的问题 :

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夫妻双方均外出务工的人数开始增多举家外出的农户显著增加,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加和教育投入的增长不平衡导致接受教育难,其次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

1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教育公平发生偏差,个别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这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问题

2、教学内容相异

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3、安全无法保障

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4、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5、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意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一)入学教育问题

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正逐步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克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农民工子女比较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2、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3、各地政府要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到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让公立学校成为吸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主渠道。同时扶持一些条件相对好的自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发展成为规范化学校,进而按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质量,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要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二)心理问题

1、营造尊重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校园氛围

学校应该首先端正态度,从教师做起,公平对待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让他们重拾自信,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工子女,应给与农民工子女更多与爱护,学校应有足够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同时学校多集体活动与同学间亲和力使农民工孩子尽快“本土化”农民工学生自卑心理很快融入到集体中去那么学校就应该组织班级学生多集体活动并有意地安排这学生到活动中并让们承担管理工作老师还要地协助们为们出谋划策让们能在活动中为们信心并有意安排们与其学生一道共进退与同学间友谊和也能使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当地学习和生活

2、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为了子女能有个健康的心理,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要经常与学校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

3、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

学校、老师、城市子女以及城市子女家长都应该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应该对他们给予尊重。社会机构也应该为农民工子女创设条件,如开展歌舞、书法、手工等兴趣活动,提供为农民工子女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平台,帮助他们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成立心理辅导机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农民工子女解决心理问题。

(三)增设相关课程,增强流动儿童防范意识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10

保障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一、前言:调查时间:2012年1月27至2012年2月8日

调查地点:贵州省晴隆县花贡镇花贡村

调查方式:现场问答的方式

调查对象:当地农民工工人

万丈高楼平地起,提到这个宏伟壮观的词儿,不仅让我想起了在热火朝天下工作的人们,更让我看到了那些为建设而奔走他乡、挥洒血汉的农民工们。那么他们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主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劳动力步入城市,为城市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国家经的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农民工在劳动和就业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很多单位拖欠他们的工资,或者延期发放。有的工人甚至因工伤患下残疾;有的甚至不能支撑曾经那个完美的家庭;也有的不幸逝世。让一群可爱的孩子错过了上学的黄金时期。就这样的问题该单位该如何对这个家庭进行赔偿,应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和法律责任呢!

农民工在工程建设中是我们贡献最多,而且最伟大的人物;因为他们付出了不少艰辛、血泪和汗水。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他们不记严寒酷暑,他们从不抱怨,他们走过的地方都能拥有他们的汗水和呼唤声。虽然他们这样丰功伟绩,但是有人想过他们的生活吗?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了吗?农民工的权益理所当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可现实中,他们的权益不但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屡次遭到侵害,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危及社会稳定,也因此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障碍。

现实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次遭受侵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安全和经济权益受损

在调查中,一位年近40的叔叔告诉我说:“我们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为恶劣,工资待遇较低还常被拖欠,有时迟迟不发钱,孩子上学都没有生活费了,如果就这样走了又觉得很不划算,哎、没办法了……只有继续干了”听到这番话,心里顿时一阵剧痛。我看到了他们就业的企业设施简陋,往往缺乏了最基本的劳动保护,但这些劳动保护在生产中却是最重要的,方放眼一片,处处存在安全隐患,如安全带的老化,没有得到及时的跟换……部分企业甚至还 让他们在有毒有害的生活环境中工作,并且采取了轮换的计策,使他们在发病的之前被打发走以此来逃避法律追究的责任。据国家安全生产相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数近65万。其中农民工占89%。农民工从事行业人数最多的是煤炭生产企业,每年因事故死亡5500多人。现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保障权利缺失

由于企业的认识意识等因素,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1.5.%,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9.8%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6.5%左右。许多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身亡,有的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了家,即成为农村新的贫困户。

(三)政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据国家宪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条件等都能享有各项政治权利。调查数据显示,70%的农民工没有参与

所在城市社区的选举,各项政治权利只能通过其他阶层和间接渠道来反映,如、网络、新闻、和相关媒体!

(四)文化权利及子女受教育权缺位

1.部分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相关职业技术培训难有合适人选。调数据果显示:城市娱乐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大多数农民工收工之后就蜗居在“工棚”里,他们主要用以下娱乐方式来打发时间,其分别为:打牌40.5%,看电视30.5%,听收音机20.5%,聊天15..5%,看书报9.5%,外面的生活几乎与他们无关。也没有兴趣和精力去顾问和关心。故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之称。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由于大多数民工只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想要培训的确是一件让人很头疼的事儿。其中受过一些职业技术培训的仅占9.1%。只要有文化水平比他们高的工人来,他们就将会面临着被排挤的惨状。所以他们的流动性会比较大。在义务教育方面,虽然每个适龄儿童都应享有同等权利,但是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按户口户籍归口入学,很多地方没有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就算农民工子女要想要进入城市就读,每个学期仍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但农民工本身工资就不高,这样的生活确实很难继续下去。这样一来便加重了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负担。调查数据显示,11.5%的学生由于年满18周岁和考虑到家庭经济的状况,便放弃了上学的机会,跟随父母步入工地,一个伟大的农民工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可以说“外地农民工人的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当下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三、结尾:目前我国对农民工的安全、就业、工资、劳动保障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还未取得明显的效果。但自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城乡结合。使我国经济能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工的生活保障。只有加强农民工的生活保障基础,确保农民工的就业安全。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领导人在大会上说“对跨地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的管理政策要进行相关调节,使之能安全、顺利的上学,并与当地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权利。对农民工的工资要略微提高,一定要使农民工的就业、安全、工资、劳动保障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得到法律保护。”

四、个人见解

从调查数据来分析,目前我国对农民工的安全、就业、工资、劳动保障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还没取得明显的效果。在这方面、我国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只有保障了他们合法权益,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安全更努力的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关乎教育子系统是否平衡,直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连。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1]目前浙江农民工就业人数和城市本地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已经达到了46∶100,这说明农民工为城市的税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工子女也应合情合理地享受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正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农民工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满足他们子女学有所教。

近十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2006年3月28日,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两为主”的原则,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若干意见》强调:“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要求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违反国家规定向其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农民工无奈的面孔和农民工子女渴求的眼睛。一些流入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或做法抵消了中央政府的文件要求,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需求

(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终将挑起历史的重任。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儿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要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必须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目前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投向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没有获得必需的财政支持。事实上,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也分担了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也有权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但是, 这种投入并不一定要投入公办学校或建立公办学校来承担义务教育。农民工的子女也不一定要选择公立学校就学。他们可以选择上公立学校, 也可以上民办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也应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说,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目前虽然已确定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但接收的公办学校在数量上仍不能满足需求。而一些民办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又存在着经费困难的问题,有的城市还有相当数量的未经批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一样,都是城市文明和财富的创造者,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2]

(二)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筛选机制。教育渠道如果不畅通,不利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恰恰在教育问题上遭遇到了城里人的“集体排斥”。

为了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近十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令条例,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过多的附加条件不仅难以确保其可靠性、真实性和公平性,也抬高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并可能成为一些部门和个人不合理收费的借口。因此,政府应当降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只要农民工有合法的居住身份及固定的居住地点,就应当允许其子女就近入学,并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3]

(三)社会的长久稳定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说农民工对当地政府的贡献是在践行一种义务的话,那么,其子女在城市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则是一种应得的权利。这种权利也是流入地政府应当履行的一种道义上的职责。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团结,间接影响到农民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能否就学,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全体儿童、少年教育平等权利的保障,关系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实现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4]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的发展,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在提倡教育公平的现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个群体的教育现状,深入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加强调控人口流动的政策力度,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必须与国家整体发展、人口流动政策相一致。对于政府允许流动的人口,政府要承担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包括他们子女在流入地学校享受与户籍地居民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登记入学制度,可以考虑在“三件一证”的基础上增加义务教育卡,通过该卡可以及时了解农民工子女的规模和受教育的状况,有效地避免义务教育盲点的出现。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网,为农民工子女入学、转学、升学提供快速的一条龙服务。

(二)改革户籍制度,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尽快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要真正使户籍不再成为区别群体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标志,恢复其人口统计和治安需要的基本功能;要彻底将户籍与待遇剥离,还户籍以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统计数据资料的本来面目。

(三)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后续管理和监管力度

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制定与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相配套的有关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促进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缩小政策理想和现实执行之间的距离。同时,建议组建由教育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卫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治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领导小组,具体协调部门间的职能与责任,监督各地的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并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教育政策。

(四)通过规范和管理,把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正轨

政府应尽快立法,承认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规范其办学行为,给其留出制度化发展的空间。政府还应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引导,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民办学校办学标准,让达标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教育部门应定期指导和监督达标学校的教学活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民办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在基础教育内部,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素质教育转变职能定位,给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比较宽松的办学环境。在学校管理层面,要创造更加灵活,随时可以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管理方式。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分布和发展的动态需求,在县城及城镇建设寄宿制学校,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五)放开城市公办学校,让农民工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已经明确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由此确立了“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公办学校仍以种种理由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六)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教育机构,鼓励和支持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办学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等多元办学形式,动员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我们必须注意,虽然民工子弟学校在城市里创办,但不能完全用城市尤其是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框框来套这类学校,而要参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来考量他们是否合格。对于一些符合社会需要而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不足的民办学校,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为他们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条件,而不应一味指责和取缔。

(七)“教育券”转移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

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现代社会中,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应实行专项补贴。解决的办法是,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就是不分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按照其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生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经费。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也是解决目前教育经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政府把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核算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可凭教育券进行自主选择,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教育券只是一个证明,流入地学校可以凭借学生带来的“教育券”获得该学生的教育经费。这样,农民工所在地教育经费就转入到流入地,因没有得到教育经费而不承担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得以解决。

四、结论

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政府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列为化解农村教育难题的突破口来解决好;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全社会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放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层面,公平、公正地对待并抓好落实;为了社会的稳定,政府与全社会必须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的教育问题是农民工家庭的核心问题,也农民工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安定和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抓住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才能平衡教育子系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支持。■

参考文献:

[1] 余冠仕,柴葳. 让“流动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人大代表热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 中国教育报,2008-3-13日(1).

[2] 周婷玉,邹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N]. 中国社会报,2007-7-5(1).

[3] 易承志.站在民生的高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 社会科学报,2007-8-9(2).

上一篇:杨明洪同志基本情况下一篇:凌霄小学2011年秋季学期学校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