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

2024-08-26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共8篇)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

这次利用寒假的机会,我应学校的要求到天城镇陈家村林兴明家里开展了“三进三同”的活动,与其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深入了解了该村的情况,并且在活动结束后就该村的农民收入问题做了一个融入自我见解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现在国家正在实施各种优惠和措施全力解决农民的问题,为了缩小城镇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国家实施的三农政策,即农业产业化问题,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素质和减负的问题。实施了几年已经显现出成效来,这次报告主要是了解农民的现在生活和经济状态和国家采取的政策对农民的影响和效果。

国家大力解决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有其重要性,农民问题是收入问题,人民币多少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农民问题也是产业问题。农民是体力劳动者,不同于公务员,脑力劳动者,没有工资,没有福利,没有劳保。只能靠自己双手去劳动,劳动一天,才有一天的报酬,不劳动就什么都没有。现在农民穷,并不是农民懒,怕劳动,而是农民干什么都不好挣钱。实践证明,好的产业是农民富起来的根本,产业最重要。

在我的针对该村制作的调查问卷中一共有18个问题,主要涉及农民的家庭人口,自身素质,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和收入开支等情况,从各个方面全面了解该村农民的现状。在被调查的人当中,家庭人口一般为3至4人,年龄处于青壮年时期的人较多。其中文化程度在初中的最多,占到总人数的百分之58,说明现在的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还不够,文化水平比较低,接收市场信息的途径也很落后。家庭年收入也很低,主要收入为20000至40000,一年开支最多的是子女的教育经费,看得出来农民也是开始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培育下一代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同时也可以看出教育的费用相对来说比较高,农民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子女的教育费用,较少的用于自身的发展,着重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首先我们应重视农业的重要性,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

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渐渐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农村,关注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村和农业工作的新局面。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加快,农业生产倒退,发展速度减慢,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农业发展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的发展,我们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的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这就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政府加强其职能部门的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有效解决农民生产中的诸多困难,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结构产业性调整,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文化素质较低,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过分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确,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不去了解不去研究,也不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效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因而始终挣不了钱。

农民的负担比较重,在调查中发现,在子女的教育经费中就占了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定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开支累计起来,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比较困难了。

在农村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障碍,其中获得市场经济信息途径比较落后。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相对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生产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

户正确的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民的信息渠道落后,需要政府的大力帮助和决策,把一手的新的信息反馈给当地农民,让他们能迅速的做出改变和决策,对于农民的创收和增收是很有帮助的,农民的富裕起来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领导和政府的扶持与帮助,紧紧凭借农民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该村村委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并且要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坚决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任务当中去,多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在调查中农民的种养殖业还不够专业和发达,都是单纯的养殖一些农产品,不能大规模的养殖,也是农民实现不了增收的原因,所以要大力发展种养业,大力发展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促使农民在短期内实现增收的一条门路。但也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能看到其他地区种植什么挣钱就也跟着种植什么,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和气候以及自身的实际条件,选择最合适的作物或农产品进行养殖,要采取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的发展,才能为自己创收。只有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种养殖,才能实现“以地产粮,以粮养畜,以畜换钱”的良性发展格局。

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负担还是比较重,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生产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因此,当前要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要的是解决农民的各种负担。一是要解决农民子女的上学的学费等问题,二是要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做到农民应保尽保,同时要严控定点医院的药价,简化药费报销手续,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农民的住院和购药费用支出,三是要严格控制农作物物资的价格上涨坚决避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消农民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等现象的发生。

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劳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

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作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同时经过在沿海务工到内陆务工的转变,加快增加当地地区的工厂建设,使农民能够在本地区实现工作和生活,对有开办企业意向的农民提供资金和条件的支持,使农民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在本地区实现经济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提高,真正做到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举措为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的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在本次的关于农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中,充分了解了现在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国家和政府之前的举措也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农民增收做出了效果,但是还有很多的农民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并没有完全的富裕起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村委支持帮助的地方,也需要我们的村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工作重点继续放在解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真正缩小贫富差距,让农民也真正富裕起来,充分享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农民也能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 篇2

农民权益是一个全面、综合、动态的范畴, 主要包括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等等, 是指农村居民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各种权力和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 各种权益逐步得以实现。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也造成了当前农民的权益保护在很多地方还不够到位, 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宅基地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保权益等问题也突显出来。

二、当前新乡市农民权益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新乡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情况看, 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确实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 探索了一些经验和模式。例如, 坚持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典型的像卫辉唐庄镇, 在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 将村庄怎样建设得更好等问题交由村民讨论决定, 并无条件地让村民参与监督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 构成村民自建型模式。又如, 坚持迁居社区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原则, 比较典型的是封丘县。该县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 在远离县城和产业集聚区的地方规划了农民创业园, 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就地城镇化, 让农民迁居社区后能够转移就业, 防止农民因无业“被上楼”“被城市化”, 构成了产业依赖型的建设模式。再如新乡市牧野区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社区建设, 依托电源产业园和民营车辆园区, 加快推进企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 以工业的加速发展拉动就业、富裕农民;借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机遇,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推动农民转移就业。

上述这些做法和模式虽然给农民带来了眼前的方便和利好, 但是后续的农民宅基地问题、社区新居的产权问题、相应的社会权益问题, 却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和政策保障, 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使得损害农民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典型的现象列举如下:

1. 农民宅基地权益的保护问题

宅基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来有效保护农民宅基地。农民宅基地权益在法律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不可避免地会在城镇化建设中遭受损害。在实际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 一般情况下, 建设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最保守估计能节约40%~50%的农村建设用地, 有的纯农区例如封丘县车营社区, 由于是纯农区改造的全高层社区, 他的节地率会达到80%, 这些节约出来的土地绝大部分是源于旧村的拆除和农民宅基地的腾出, 那么这些土地如何处置?由此产生的效益归谁所有?拆迁补偿标准是什么?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 新乡各社区甚至是一个县相邻的社区, 他们的宅基地补偿标准都是不一致的, 各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且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这无疑是对农民宅基地权益的剥夺,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农民受教育权的保护问题

教育平等权是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公民在知识型社会生存权的基本保障, 是当前各界都非常关注的民生工程。今年4月, 在笔者参与的调研中, 取得的全市已经入住社区农民的95份有效调研问卷中, 认为需要加强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的有39份, 占总数的41%。群众普遍反映存在的问题是新型社区中交给市场化运营的幼儿园、学校收费高, 希望能建设公办的学校、幼儿园。这个现象就说明我们的一些新型社区在规划时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慎重考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对农民职业培训力度的加大, 农民受教育权益日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农村受教育者入学机会不平等等问题还大量存在。在城镇化进程中, 如何使农村教育进一步走向均等化, 如何使农民的观念得到转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真正成为合格的市民、文明的市民, 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3. 农民医疗权益的保护问题

医疗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和医药费的虚高使得农民有病无处看、有病看不起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此引发的极端事件也频现报端。虽然我们现在的新农合在农村已经覆盖相当大的比例, 但是在调研中, 认为新型社区应当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专家门诊的占50.5%。对于已参合农民, 相当一部分反映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报销范围存在距离、就医限制过多, 农民看病仍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的群众还反映在住进新型住宅社区前, 村干部曾经承诺办理城镇居民医保, 但事后并未兑现。对此, 应真正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充分尊重参合农民的就医选择权, 减少过多限制参合农民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条条框框, 真正实行参合患者在本市县区和在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一卡通, 切实提高参合农民的补偿水平, 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

4. 农民文化权益的保护问题

农民文化权益是农民在社会文化生活过程中应享有的各种不容侵犯的自由和利益, 尽管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提升,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 其实现程度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都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绝大多数的文化娱乐活动是看电视、聊天、打扑克或玩麻将, 很少参加体育健身、旅游观光、唱歌跳舞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二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三是农民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村集体较少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缺乏可持续性。非常典型的一例是笔者在卫滨区某乡调研时, 发现其拥有一定藏书的图书阅览室显然已经很长时间无人打理, 其中落满灰尘。当然, 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必须不断强化农民文化权益意识, 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真实让农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5. 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的保护问题

社会保障权益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关键所在, 但目前河南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不仅覆盖面小, 而且新农保、新农合、社会救助保障项目待遇水平低、保障作用有限。以农村养老保险为例, 60岁以上农村老人一个月才60元养老金, 相比较城市低保还有一定距离, 特别是对于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 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非常典型的是笔者在获嘉某社区调研时, 入住社区的农民反映在原来农村老宅居住时, 生活成本很低, 粮食、蔬菜都可以自己种, 燃料就地取材, 水电费用很低。而到社区之后, 一方面生活成本增加了, 另一方面还不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导致对未来生活存在忧虑。群众还反映进入城镇社区居住之后, 城镇派出所登记的人口也从农村户口变更为市民户口, 但是由于政策没有跟进, 大部分地区的群众在医疗、医保、综合补贴等方面仍然无法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尤其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显。

三、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农民利益保障体系的建议

农民权益保护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从调研结果来看, 笔者认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保障农民权益的法律机制。首先在立法层面要进一步赋予农民应有的各项合法权益,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权益保障法》, 明确农民对其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法定权利, 为农民权益的保障提供法律基础。其次要通过相应的法律运行机制让农民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真正运转起来。近年来新乡卫辉孙杏村司法所通过创新法律机制保障农民权益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基层农村打理进行法律宣传的同时, 对典型的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纠纷进行人民调解, 建立了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基层法律服务网络, 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免费的法律服务和优质的调解服务。

二是完善农民的持续增收机制。在城镇化过程中, 只有广大农民收入能够持续增收,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自觉认同并自愿融入到城镇化的实践中去。笔者认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在于:首先, 要加强农民自身的转变, 尤其是思维的转变。要积极培育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全型农民, 要尽快推进农民就业, 实现就地城镇化, 以使农民尽快适应社区的生活方式。其次,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依托经济聚集区、工业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培育大型自主农业龙头企业, 以促进农民就业。

三是完善农民权益保障的公共服务机制。在农民进入社区居住之后, 社区内的各项公共服务应该跟上去, 以使入住群众尽快适应社区生活。然而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在一些群众已经入住的社区中公共服务机制并未跟上去, 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并未享受到城里人应用的待遇, 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如排污设施不健全, 污水不能及时排除;小区物业跟不上, 大量丢失电动车;路灯不亮;甚至停电、停水等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 但是也折射出我们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公共服务机制的漏洞, 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四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在城镇化过程中针对一些地方的村民自治组织和自治机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话语权, 村民对农村公共事务缺乏制度性的决策权的现状, 首先,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其次, 推广唐庄镇村民大会的经验, 在党组织领导下村里的重大事情实行民主决策, 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使农民真正拥有“话语权”, 成为村里的真正主人, 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同时, 也从根本上化解了农村的利益冲突, 实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和谐, 唐庄镇的经验及做法值得推广。

摘要:城镇化的过程即“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在近年来深刻的农村社会变革中, 能否正确处理好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将成为城镇化建设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如何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土地等产权尚不明确的背景下, 立足河南新乡市作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的优势, 探索出一套既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又能最大限度保护好农民权益的措施和机制, 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和着重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权益保护,探讨

参考文献

[1]左停, 李小云, 于华江, 任大鹏.农村发展中的农民权益维护:当前中国农民公民和社会经济权益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

[2]商春荣, 黄燕.农民问题:整体与各分层权益的保护[J].南方经济, 2004 (11) .

[3]韩东林, 马成武.当前中国农民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09) .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 篇3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分析

据调查统计,今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559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17元,增幅13%,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详见下表)

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4529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39.2%,工资性收入5926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1.2%,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构成看,工资性纯收入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51.2%和39.2%。从增速看工资性纯收入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增幅最快,分别为13.4%和15%。可以看出,农民工资性纯收入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是影响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二、我镇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1.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因素:①历年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上,确保粮食产量不下滑;②在特色农产品上作文章,增加了草莓,金银花,公无害果品,中药材的种植。

2.工资性收入增长原因:①我镇蓝莓采钟点工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②我镇新发展针织、电子加工、编筐、串珠等来料加工产业,带动全镇农民创业就业,使1500余户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③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加。

三、影响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因素

1.我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粮食,近年来,虽然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粮食价格上不去,致使即使农民粮食产量增加,收入也不能增加。

2.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利,农业技术应用的也不到位,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例如:在蜜桃、苹果等特色果品种植方面远远落后于兄弟乡镇,长毛兔养殖也落后于其它兄弟乡镇。

3.农业从业人员主要是中老年妇女、老年人、儿童等文化素质低,高学历的几乎没有,有一技之长的就更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品种的引进受到限制。劳动力少,劳动力也不强,农业生产投入不足,致使农业产出不到位。

5.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面向农村,农民服务的资金严重短缺;二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难以适应生产实际需要。

5.虽然我镇有一定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但作用不明显,紧密程度不够。同时,由于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不利于产品大批量进入市场,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没有很好地发展乡镇龙头企业,致使农产品不能实现包装,加工,储藏等增加值收入。

四、促进我镇农民增收的途径

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发展蜜桃、苹果等特色果品,继续发展长毛兔等特色养殖,大力生产优质农产品,创造农产品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2.加快科技应用的步伐,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行农产品加工,在扩大基地规模上、积极提高产品档次,拓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食品,打造精品名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把分散的农户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民真正受益。例如:我们的果品销售合作社,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中药材养殖销售一条龙服务合作社等继续加强。三是抓项目,促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项目建设,带动乡村投资额的增长。

3.逐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利用党员电教、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现代农民,得以成为扎根农村、热爱农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推动农村和谐的五好公民。总之,新型农民经过全面培训,在文化水平、技术能力、经营管理、科技应用、基地示范等方面,都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和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高素质的知识型劳动者和带头人。

4.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镇农闲时间外出打工的农民有所增加,但大多是自发的,缺乏组织和计划,导致盲目流动找活干,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被欺诈。因此,鼓励农民走出家门的同时,要强化组织程度,在劳动力供求上进行市场調查引导,在劳动者权益方面提供法律保护,确保农民走得出去,挣得回钱。使劳动力输出模式由单一的体力输出向多元化的智力,技能型模式转变,提升农民工从业能力和复合型素质,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改变以往单纯劳力输出的局面。

5.增加农村农业融资渠道。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强惠农意识,加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力度,解决农民资金困难,调动起农民投资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4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年=月==日)

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 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农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乡镇、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蕃茄、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样样多,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特别是水产业,虽市场前景看好,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发展。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农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农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资金因素。首先,我县财政收入很低,财政自给率还不足=,因此,每年的支农资金非常有限,乡村两级的经济实力更为脆弱,支农尤为乏力;其次,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再者,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 篇5

一、我市林业资源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营造绿色家园”这一目标,把加快造林绿化作为迎办青岛绿色奥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点工程,与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并推进,收到了显著成效。我市林业建设也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市有林地面积已达到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其中用材林30万亩,经济林20万亩,防护林30万亩,其他林地5万亩,全市育苗面积1.63万亩,其中50亩以上的达60余家。

二、林业产值与农民增收情况

2004年全市林业产值33315.45万元,农民依靠林业人均增收665元。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7.4368万立方米;年采伐木材13796立方米,销售收入766.3万元。干果产量27002吨,销售收入16201.2万元。

三、调研实例及分析

(一)调研实例

1、集体增收典型:发展用材林增收典型-理务关镇大亮马村,理务关镇曲家皂户村

理务关镇大亮马村现有262户,822口人,主要发展用材林。用材林面积1704亩,其中集体所有1200亩,个体承包504亩。2002—2004年分别采伐100亩,集体收入分别为34.1万元,49.08万元,31.08万元。村集体投资40万元,对村内道路1万余平方米进行了硬化,同时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自2004年开始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村“两工”,相当于人均减免42元。理务关镇曲家皂户村现有348户,1168口人,以发展用材林和畜牧养殖为主。用材林面积900亩,2004年采伐100亩,村集体收入35.2万元。为扩大再生产,今春村集体投资18万元,建奶牛场一处,养殖奶牛50头,平均每头奶牛增加收入0.3—0.5万元。

2、个人增收典型:林地间作增收典型-徐立华、泮介军

大村镇新乡村徐立华发展杨树用材林,并实行林牧结合实现增收。该同志承包用材林20亩,现已4年生,进行林地养鸡后,林木生长量显著增大,据调查林下养鸡的树木平均胸径达到13.7厘米,树高达到9.3米;林下不养鸡的树木平均胸径达到10.6厘米,树高达到7.1米,平均胸径增长29.2%;高生长增长31%。2003年春天开始,该同志在树林里养了两茬鸡,一共2000多只,年终总算帐纯赚1万多;2004年,又养了3茬,共6000多只,纯赚4万多。两年5茬鸡,纯赚5万多,不但实现个人增收,还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他的带动下,该镇有21户发展林地养鸡,养殖规模达到5万多只,并注册了“新香”商标,林地养鸡逐渐走向产业化。

理务关镇高家庄村泮介军承包4年生用材林80亩,2004年利用林地养鸡,年内出栏4次,共2万只,每只纯收入5元,计10万元,村集体8万元,个人收入2万元。

3、中介组织

大村镇西南庄村于2004年春注册成立了“青岛龙马经济服务中心”,入户168股,每股200元,按股金分红时确保不低于银行同期利息。该中心精心打造“龙马”牌绿色无公害产品,靠品牌开拓市场,相继成功开发了“龙马”牌山鸡蛋、苹果、板栗、小磨花生油、面粉、山野菜、精品小花生米等十多个品种,产品不仅畅销青岛地区,还远销济南、大同、连云港等大中城市。2004年青岛龙马经济服务中心销售收入达到80多万元,入会农户销售收入7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二)分析

在长期林业建设过程中,尤其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后,我市林业建设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其中用材林30万亩,经济林20万亩,防护林30万亩,其他林地5万亩。林产工业发展迅猛,林业深加工企业达到40多家。林木种苗、花卉盆景、森林食品等新型产业发展势

头良好,2004年,全市林业产值达33315.45万元。全市林业产业已发展成包括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四根支柱并重的产业体系。林业产业也越来越被各镇政府(办、区)领导所重视,各镇政府(办、区)已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但从全市情况来看,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林业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市林业产业仍然是以原木和林副产品经营为中心的生产格局,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经济林产品中“名特优新”品种少,加工能力弱,档次低,而作为林产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造板工业,产量低、规模小,且多为传统产品。林产工业科技含量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品市场开拓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存在问题

总体说来,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和投入不足是制约当前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三大因素。产业主体和市场主体差距很大,在林业产业建设中,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发调节两大职能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林业产业政策不完善。长期以来,林业一、二、三产业不能协调发展。相对而言,对林业第一产业工作力度大、投入多、政策优惠;对林业二、三产业工作力度小,投入少,缺乏政策支撑。二是产业基础薄弱。由于林产品加工企业多而散,小而全,没能形成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少,牵动力小。

三是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市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以销售原材料为主,精深加工很少,产品转化能力弱,资源消耗量大,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是林业经营机制不活,商品化程度低。由于林权制度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森林资源市场还没真正建立起来,商品林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资产等森林资源资产仍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林业资本运营。林业经营机制不活,市场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吸引社会资源能力弱,林业投融资渠道狭窄。

五是林业资源管理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林业生产经营者既是林业主体,也是市场主体。当前用材林受采伐限额控制;而资源配置由市场自发调节,市场依据供求关系调节其余缺。这样,作为林业主体的林业生产经营者却不能享有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制约着商品林业的发展。

六是服务化体系不健全,林业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中介媒体作用,往往使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之间相互脱节,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

七是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不力。行业协会少、行业内部缺乏自律机制,造成低水平扩张,布局不合理,企业间、经营业户间竞相压价,争资源等不规范竞争日趋剧烈。

五、对策与建议

林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当前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主要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一是林业内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使林业三大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是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培养资源是林业的出发点和根本,但绝不能忽视开发利用,只有在培育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才能稳步推进林业产业建设;三是林业管理和市场规则的关系,要科学合理地管理森林资源,即要放开搞活又要管严管好,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四是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关系,林产工业中传统产业也是林业基础产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大力扶持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以及森林食品等新型产业,培育林业产业新的亮点;五是老企业与新上项目的关系,老企业是林业产业的基础,要巩固和提高,通过内部挖潜改造、资产重组等方式,不断增强其经营活力,同时要建设一大批规模大、技术先进、产品档次高、经济效益好的新项目,使林业产业不断升级;六是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关系,林业兼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但林业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总体上,下一步主要通过政策调整,进一步理顺关系,激活机制,增加投入,来推动全市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发展。

1、加强机构建设,认真做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管理工作。市林业局应成立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管理机构,确定领导、抽调专人、配备力量、明确职能,切实抓好林业产业行业管理工作。一是研究制订和落实林业产业政策;二是组织编制和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做好林业产业建设中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到日常事务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加大对林业产业管理力度。突出政府在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政策引导、客观调控、工作协调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将政府客观调控的职能作用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2、认真组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稳步推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各镇政府(办、区)要以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特色、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坚持国有、集体、私有、外资等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林业,坚持科技兴林,努力提高林业生产力和林产品科技含量为原则,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编制规划,明确林业产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认真组织实施。就全市而言,重点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人造板、林产化工等林产工业,着力解决森林资源培育和利用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花卉苗木、森林食品和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等新型产业。努力打造产品多样、功能齐全、效益良好、体系完备的林业产业经济。

3、加强引导和调控,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一是进一步深化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强资源管理,实现我市森林资源的良性发展。二是清理整顿用材林生产大镇的经营秩序,关、停、并、转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的小型加工企业。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带动产业大发展。制定标准,组织评选,对技术进步快、规模大、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或名牌产品,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努力培养出我市一大批林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组织科技攻关,坚持产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市林产品更新换代和林业科技进步。

4、加强中介组织建设,提高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促进森林资源合理流转。设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探索、研究、制定森林资源资产计算、评估方法和确认程序,培育林业生产要素市场,将商品林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资产推向市场运营。二是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联结市场和农户。让农民进入市场,产销直接见面,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三是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如木材生产、加工、板栗销售等各种专业协会,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或把企业和农户联结起来,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实行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形成更大范围的利益共同体,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5、加强政策扶持,保障林业产业长期稳定发展。加大对林业的金融支持,放宽林业投融资政策。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允许林业经营者以林木资产作抵押申请银行贷款。鼓励部分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做大做强。进一步减轻林业税负。在维持当前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林业税负,对新建加工企业在正式投产后的前三年免征所得税,后三年实行减半征收,并取消对林农和其他林业生产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继续减免林产品农业税。让林业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加快发展。

6、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广泛宣传,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扩大林业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外商在我省投资办林业。二是降低门槛,对外商投资办产业要在土地使用、税费、人才以及用水、用电等方方面面给予真正优惠政策。三是制定有利于扩大林产品出口政策,完善林产品出口促进机制,提高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立足长远,永续发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做好信息服务等工作。

7、实施科技“畅通”工程。去年我局积极开展了林业科技人员联系种养大户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林农的称赞,继续实施林业科技人员联系种养大户活动,实行市直科技人员、乡镇科技人员、村、林农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了上门服务制度。科技人员每月到所联系种养大户上门服务两次以上,同时将本人的办公室电话、家庭电话、手机号码告知种养大户,实行

农民工收入问题调查报告 篇6

——基于XXX地区的调查研究

摘要: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农民工在收入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民工的欠薪、讨薪问题予以了特别关注。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从从业情况、工资状况、讨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认为至少在xxxx地区的农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讨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在其他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普遍忍受着没有福利和保险、没有休假、长期超时工作以及没有加班补贴的待遇。我们希望对农民工问题不只是关注,而是更多地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来改善农民工的现状。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报酬、欠薪问题

一、调查背景和调查方式

2003年底,温总理为农妇熊德明讨薪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政府到民间,都以各种方式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尽力帮助农民工争取应得的权益,政府部门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欠薪问题。时隔一年半有余,1.4亿农民工的现状是否有所改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特别是欠薪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呢?对此我们决定做一次小小的社会调查,旨在以小见大,一窥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本次调查由两名成员在南县、资阳区、赫山区、桃江四个地方分别进行,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问两种方式,一共调查了42名农民工,5家企业以及当地政府部门。调查内容涉及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额、计酬方式、发薪方式、签订合同情况、拖欠工资情况、解决欠薪所采取的方式等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分别针对农民工、企业(用人单位)、政府部门设计了三种问卷,主要从从业情况、工资状况、讨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民工的从业情况

1、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临时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城市环卫工人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有些甚至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是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没有休息日、工作超时、没有加班补贴更是家常便饭,比比皆是。

3、对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合同情况的调查发现,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建筑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的监督管理,现在签订劳动合同、临时雇佣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不签合同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打短工、由熟人介绍工作、以及在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打工的农民工身上。有的是因为不知道有订合同这回事,有的是根本不把签合同当回事,还有的则是因为老板根本不理会这种要求。而且,即使有签订合同,也往往是企业指定的,存在大量不合理、不合法的霸王条款,明显不利于保护农民工权益。

(二)民工的工资状况

1、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

2、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800元到3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

3、薪资的发放有三种情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性发放,不过可以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一定的保证金。

(三)农民工讨薪问题

1、出现工资拖欠的比例不高,而且多为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黑工头等不正规的雇主。工厂、工地往往会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出现短时间拖欠工资,但都能很快补发。

2、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主要有技术上的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技术上的原因有上家汇款迟延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等;道德上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工头卷款逃跑、有的是老板无视农民工的权利而肆意侵害其利益。

3、农民工在遇到长时间老板拖欠工资时,所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直接向老板抗议、请工会之类的组织进行调解、向新闻媒体曝光、找政府部门投诉、求助于司法、仲裁等,其中,比较极端的有“跳楼秀”、绑架老板、报复包工头等,但一般很少会有人选择这种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向政府部门投诉,因为一旦发生拖欠,向老板抗议或进行调解很少有实际效果,申请仲裁和诉诸于司法对农民工来说都成本太高,要上媒体又需要事情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找政府部门不但成本较低且成功几率也比较高。

4、各地方政府都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并设有监察大队(纠察大队)专门处理这类案件,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减少侵害的发生。从调查来看,各地政府部门都能比较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一经调查认定,坚决追讨回欠款,案件成功解决的几率在98%以上,而且对违规单位有处罚、教育等手段。为了减少事件的发生政府还有日常的巡查,主动进行监察工作,平时也经常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三、调查得出的结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地离乡务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有近1.4亿人。他们承担了城市中大部分城市人不愿干的累活、脏活,却只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艰难的生活,而且还时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工的工资报酬相比与他们工作的强度是很低,这仅仅是农民工收入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有时就连这微薄的工资农民工也难以得到兑现!

通过对四个地方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政府近年来的大力整治与监管,农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讨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遇到欠薪的主要是没有合同规范以及雇主为不法经营或经营混乱的农民工。但是,农民工在其他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即使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对其中明显不合理、不合法、差别对待的霸王条款无可奈何。他们已经普遍习惯了没有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没有休息日和假期,长期的超时工作却没有加班补贴的不公平待遇。如今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已成为城市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与他们做出的贡献形成巨大反差。如果放任这种不公正持续下去,致使农民工不满情绪上升,是大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

农民工之所以会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从其自身的来讲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农民工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受到侵害也不会维护自己利益,使侵害他们权利的人和准备侵害他们利益的人有恃无恐、趁虚而入;第二、农民工缺乏能够维护自己权力的组织,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身单力薄,处于劣势地位。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等原因,农民工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普遍淡薄。而且,由于来城市打工的农民来自五湖四海,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有力、团结的组织来保护他们的权益。所以,使得农民工始终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但实际上却没有最基本的国民待遇,依然被排除在城市各类保障体系之外。他们从事条件最差、负荷最重的体力劳动,而用工单位却不愿投入更多成本给予改善。

我们认为,社会在得到农民工如此多的给予之后,理应付出对等的回报,给予他们更多实际的关爱和帮助。首先,就应该切实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让他们享有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对于侵害其劳动权利的个人与单位,进行有效的惩处,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

四、我们的总结:好政策还须落到实处

春节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新旧农民工也早已进城务工,开始了又一年的辛劳。有关农民、农民工的问题也开始摆到我们的面前了。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民工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又强调了多项关于农民工的问题。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很多对农民对城市民工有利的政策,例如税收改革、科技投入、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等等。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农民工都对这个文件的出台表示欣喜和感激,并寄以了很大的期望。同时也有一些人表示担忧,怀疑这些好政策是否能切实得到贯彻,切实为农民解决各种问题。有一部分农民工甚至很高兴地表示,假如农村的环境政策都好转的话,就会考虑回老家,毕竟回到自己的家乡精神上感情上都会更加快乐

我们认为,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保证“一号文件”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农民、农民工提高生活水平,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在农村里解决好“三农”问题,改革各种制度,让留在农村里务农的农民的生活慢慢改善。而对进城务工的农民,首先要解决好城内市民的观念,给予他们认同,让他们在城里也能找到“归属感”;其次就必须真正做到改善农民工在城里的就业、保险、子女教育等的问题。

相信要是这样双管齐下,一定能让农民无论选择留在农村还是闯荡城市,都能有基本的保障,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党的执政,切不可只重视浮于表面的喊口号,出台一些形象工程性质的政策,而应重视让农民朋友这一基础地位阶层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提高他们的地位,通过宣传改变大家的观念,共同关心这一庞大的弱势全体。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 篇7

1 河南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收入描述分析

在进行计量实证分析前, 首先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概况及其统计特征进行定性分析。

从图1、2中可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仅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表1中计算知, 1978—2009年, 河南工业化水平由36.3%上升50.9%, 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由15.9%上升到45.7%, 提高了29.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4.71元提高到4 806.95元, 增长44.9倍, 扣除物价后实际增长10.5倍, 年均实际增长8.2%。从数据及图示中可初步得出河南农民收入增长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2 平稳性检验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3]是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 若非平稳时间序列经过d阶差分后达到平稳, 则该序列为d阶单整的I (d) 。首先对三个时间序列LNPI、LNIND和LNUR及其一阶差分做出趋势图进行观察。

从图3、图4中可看出, LNPI、LNIND和LNUR三个序列均表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一阶差分基本呈现出围绕0均值上下波动, 显示出一定的平稳性, 但需要进一步验证。单位根检验是检查序列平稳性的一种正式方法。文章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检验方法来验证时间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 检验方程为:Δyt=ε0yt-1+ε1Δyt-1+ε2Δyt-2+εp-1Δyt-p+yt

在序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下, 若ADF检验值在一定置信水平上大于临界值, 则接受原假设, 时间序列为非平稳, 反之则为平稳序列。在检验的过程中, 模型的种类是根据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确定的, 最优滞后期根据AIC信息准则确定。所得的结果见表1。

Δ是一阶差分。检验形式中 (C、T、K) 中的C、T和K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检验方程根据序列的图形和数据特征确定, 滞后阶数根据AIC准则, 并兼顾系统稳定性和模型拟合优度等因素。

由表1检验结果可看出, LNPI、LNIND和LNUR三个序列的ADF检验的t统计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大于所对应的临界值, 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 说明三者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三者一阶差分后序列的t统计量是在5%的显著水平下小于对应的临界值, 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由此说明LNPI、LNIND和LNUR三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3 协整检验

首先, 通过确定无约束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结构来判断最大滞后期。表2为0—5阶VAR模型LR检验统计量、最终预测误差FPE、AIC、SC和HQ信息准则值[4], *标记出依据相应准则选择出来的滞后阶数。可以看出, 有一半的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为2阶, 可判定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为2。第二步, 确定协整检验的滞后期。由于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 其滞后期是无约束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 所以协整检验的滞后期应为1;最后, 通过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 确定没有确定性趋势且协整方程无截距作为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方程 (表2) 。

滞后期为1, 加*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3检验结果表明, 在5%显著水平下, 拒绝0个、至少1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 接受至少两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 说明LNPI、LNIND和LNUR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说明农民收入与工业化、城镇化具有长期稳定均衡关系。

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协整分析给出了农民收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而这种长期稳定关系实在短期动态过程中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得到向量误差修正 (VECM) 模型[5]。该模型不仅能反映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还可以反映短期偏离的修正机制, 估计结果如下:

上述模型描述了均衡误差对农民收入增长短期动态的影响, 误差修正系数为负数, 表明通过误差修正项的调节, 可以使短期内的偏差在较短时间内向长期趋势调整, 符合相反修正机制。从模型结果来看, 两者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 工业化每变动1个单位, 农民收入将同方向变动0.449 9个单位;城镇化水平每变动1个单位, 农民收入将同方向变动0.349 1个单位。说明工业化较城镇化来讲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

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6]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解决此类问题, 该检验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 为了保证检验结论的稳健性, 文章对1至3的滞后期分别做因果检验, 然后对结果做统计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避免简单一次判断所得出结论的武断性。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我们可以观察到:滞后期数分别为1至3的工业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滞后期数分别为1和2的城镇化水平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 但农民收入增长不是城镇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由此说明河南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收入的增长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但对城镇化发展没有影响。

6 方差分解

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地影响, 但不能说明影响的强度如何。可以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分析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变动的贡献度, 图5、表5是基于VAR (2) 模型的方差分解结果。

从图5和表5可看出, 农民收入的预测误差首先主要来自于自身, 但呈持续降低态势, 至第8期基本稳定在77.9%以下;工业化、城镇化的贡献度在第2期开始显现出来, 并呈持续升高态势, 其中工业化在第9期逐渐稳定在7.52%以上, 城镇化在第11期逐渐稳定在14.64%以上。由此说明, 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中期影响较为有限。

文章基于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河南省1978—2009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 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模型结果表明, 从短期来看,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 将分别促进农民收入增长0.4499、0.3491个单位, 这说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2) 工业化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得到, 工业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互相促进作用, 可能是由于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能直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收入, 而农民收入的增加, 有利于提高农民务工积极性, 从而加快工业化发展。并且模型结果表明, 工业化水平比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要高, 说明工业化发展的短期效应更显著。

3) 城镇化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从协整方程结果看, 工业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比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要高出1.2个单位。且方差分解结果表明, 相对于工业化影响而言, 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影响更显著。原因在于, 城镇化建设一个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周期, 在短期内其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 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将明显释放。

4) 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民的增收从短期看是较为有利的, 但是从中期看期看, 影响有限, 长期需要探索和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来促进农民增收。

摘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增长正相关的假定入手, 利用1978—2009年河南省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相关指标数据, 在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收入增长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 (VECM) 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及方差分解等动态分析方法, 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进行了严谨的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可作为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梦觉.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 2008 (6) :73-74.

[2]李文.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1 (4) :64-75.

[3]宋元粱, 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分析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9) :31-39.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462-465.

[5]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13-715.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 篇8

调查地点:十房移动营业厅

调查时间:1.14~1.22

调查方式:口头交流的方式(通过在该营业厅做兼职的半个月时间询问来买东西的村民)调查群体:隶属十房村委会管辖的村民

调查人:范前前范浩龙范南南

开展的询问问题:1.您是十房的吗?2.您家有多少人?

3.您家有有收入的人是在家里工作还是在外务工?

4.您家的生活水平在您看来最近的五年里有什么变换?

5.您家在家工作的人大多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6.您认为我们的家乡特产是什么?

7.您认为我们家乡的发展优势在哪里?

8.您对国家推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什么看法?

9.您认为在我们家乡该怎样大力执行该国家政策?

调查的结果:1.在十房村大多数的家庭是五口之家,大多数的都是在外务工,只有少数的在家工作;在外务工的人员中大多是作为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只有少数是通过上学的途径到城里生活的。

2.在最近的五年中十房村的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物质水平上:

每家每户基本都能在保证基本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富余收入;在精神建设水平上:相十年前的民风有了很大的进步,村民的道德思想水平有提高,在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上都有显著的提高。

3.最近几年十房村的发展得益于港上银杏产业的大发展。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围

绕十房村发展计划都是以银杏产业的发展为基准的。而且最近几年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对银杏产业的需求量都在不断的增加,这样十房的银杏叶和银杏树就可以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最近的几年中,未嫁接的银杏树的价格一直在走高,现在政府与个人都在大力发展为嫁接银杏树的发展,现在十房的银杏树与银杏叶的基地在不同的位置,因地制宜的发展银杏产业。

4.积极贯彻实施国家的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同时积极的利用本地的天然发展优

势在大力发展本地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地的利于本地的其它产业。

5.倡导各级政府为经济的大发展做好现代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建立与外界的见刘渠道。

调查分析:1.银杏产业前景广阔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势头:

一.银杏叶的巨大作用:(1)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动脉硬化。对中老

年人轻微活动后体力不支、心跳加快、胸口疼痛、头昏眼花等有显著改善作

用。(2)、通过增加血管透性和弹性而降低血压,有较好的降压功效。(3)

消除血管壁上的沉积成分,改善血液流变化,增进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

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通畅,可预防和治疗脑出血和脑梗塞。对动脉硬化引起的老年性痴呆症亦有一定疗效。(4)银杏叶制剂与降糖药合用治疗糖尿病有

较好疗效,可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药。(5)能明显减轻经期腹痛及腰酸背痛等

症状。(6)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也有较好疗效。(7)降低脂质过氧化

水平,减少雀斑,润泽肌肤,美丽容颜。(8)通便、利尿、排毒、解毒。(9)

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二.银杏树的作用:美观作用。

三.银杏叶有下面几种功效:

1、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动脉硬化。对中老年人轻微活动后

体力不支、心跳加快、胸口疼痛、头昏眼花等有显著改善作用。

2、通过增加血管透性和弹性而降低血压,有较好的降压功效。

3、消除血管壁上的沉积成分,改善血液流变化,增进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通畅,可预防和治疗脑出血和脑梗塞。对动脉硬

化引起的老年性痴呆症亦有一定疗效。

4、银杏叶制剂与降糖药合用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疗效,可用于糖尿病的辅

助药。

2.发展前景:一.银杏树:近几年,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绿化树木的需求将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从发展趋势看,绿化苗木产业,尤其是银杏树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和发展潜力。影响苗木市场前景的因素有:树木的珍贵程度、绿化工程对树木的特殊要求、同行业竞争、价格等。正是受这些因素影响,在专家看来,银杏树的价格在近10年以内将会稳中有升,银杏作为城市绿化树的发展前景将会继续看好。

二.银杏叶: 银杏苗木叶是世界上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材;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等诸多功效,目前全球每年仅银杏苗木叶提取物制品的销售额就达到50多亿美元,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银杏苗木制品的总需求量为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改变未来下一篇:农家乐之行优秀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