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定西市委员会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共5篇)
政协定西市委员会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 篇1
政协定西市委员会
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市政协三届五次主席会议的决定,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全市城镇建设进行了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6月28日,参加市政协三届三次常委会议的常委、部分市政协委员、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市政协机关干部,在成柏恒主席带领下,冒雨视察了定西新城区政府北路及桥、集中供热点、阳光馨苑保障性住房小区、市行政中心综合办公楼、文化艺术中心及博览中心、定西湖及大小碱沟绿地景观、关川河翻板坝及景观带、市医院搬迁工程、安定区保障性住房、定西电大、生态园、体育场馆、游泳馆、天庆大酒店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情况。7月11日至12日,市政协又组织在市区的经济、工商联、文化等界别委员,并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参加,共60多人,在副主席丁寿亭、吴丙申、梁笑玉、杨发升和秘书长段习文带领下,视察了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交易市场、城区道路建设工程、河畔家园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渭州九年制学校、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渭滨家园保障性住房建设、龙宫步行街建设,以及通渭县榜罗会议纪念馆、城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工业集中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秦嘉徐淑公园、温泉路中学、保障性住房建设、县体育馆建设、温泉城及书画长廊建设等。在通渭视察结束后,秘书长段习文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陇西县、通渭县城镇建设情况介绍,有8位委员结合视察情况做了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吴丙申副主席代表市政协作了讲话,对陇西县和通渭县城镇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政协委员继续关注全市城镇建设,对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及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积极为全市城镇建设建言献策。
经过视察,委员们认为,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部署,坚持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把加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跨越的重要抓手,以打造“五宜城市”为目标,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重视规划编制、明确发展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实施科学管理、净化美化环境,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委员们对定西城乡发生的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十分高兴,对定西发展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委员们认为,在新城区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坚持大手笔谋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设项目多、投入大、速度快、定位高、配套全,整体框架基本成形,正进入加速发展、水平提升、功能完善的新阶段;陇西县城镇建设在完善规划、土地拍卖、经营城市等方面为全市带了个好头,产业优势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建设,已呈现出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雏形;通渭县城镇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力度很大、进展很快,布局比较合理,文化氛围浓厚,独具书画之乡魅力。
委员们指出,纵向看,全市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令人鼓舞。但由于我市自然条件差、经济水平低、财政困难等原因,与全国、全省的总体水平相比,我市城镇建设仍然有很大差距。一是城镇化率低。2011年,全国、全省城镇化率分别为51%和36%,而我市城镇化率仅为24.4%,分别低26.6和11.6个百分点。二是城镇规划体系还不完善。对基础设施规划比较重视,而停车场、防洪、防空等规划缺乏;规划变更比较随意,执行规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城镇建设的欠账还很多。城镇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背街小巷的棚户区大量存在,旧城改造的任务繁重。四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还很不齐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才开始起步,学校、医院的配套与居民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上学难、看病难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五是城镇的特色还不够鲜明。文化提升工程还没有真正打造出来,旅游、文化还没有形成产业。六是城镇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较低,方式粗放,破坏城镇设施的事件时有发生,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七是城镇支柱产业培育不够。工业企业少,吸纳就业的能力弱,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们建议:
一、编制比较完整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并使规划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要邀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编制规划,防止今天的规划变成明天发展的障碍。规划一经确定,就要得到很好的落实,严格按规划建设,不得随意变更,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要根据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编制区域功能规划。区域功能规划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城市规划区域与用地规划的同期审批规模不相一致,主要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相对超前性与土地利用从紧从严政策之间的矛盾,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二是超前编制城市交通规划。目前市县区城市交通的共性问题是车多路窄,交通不畅,这种表象的背后一方面是道路布局不大合理,另一方面是停车场所的严重缺失。因此城市交通规划重点是路网布局的合理性,过境交通的必要性,并且要根据道路两侧的地块用途和交通流量,有预见性的设臵路幅宽度,合理施划停车泊位和停车场。三要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主要是供水、供电、雨排污排、通讯、供热等。控规阶段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特别是组团用地性质一经确定,必须从严执行,切忌调整。四要重视环境规划编制。要根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山、河、水等自然资源,通过设计城市生态公园、绿化带、专用绿地等,人为地干预和美化城市环境。五要加强城镇防灾规划编制。5〃12大地震和5〃10岷县特大洪灾警示我们,要重视抗震、防洪规划,特别是防洪规划普遍缺乏,亟待完善。六要有战略眼光,超前谋划,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重点形成市区——县城——重点镇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加快优势产业培育和工业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动力源泉。一要坚持以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建好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力求“园区”、“基地”与“城区”相融合,互促进。要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区的组成部分,整体规划,协调推进,重点培育。二要抓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要充分结合全市资源和产业优势,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土地、环保、规划、贷款等前期工作,尽最大可能促进有发展前景的重点项目尽早达到申报、审批条件,切实做好工业项目储备工作,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三要扭住重点项目不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今年确定的113个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尽早建成投产。四要健全完善融资服务平台,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培育企业上市步伐,积极争取省级“银政投”项目,探索市级“银政投”融资服务平台,稳步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五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整合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瞄准省内外大型企业的扩能计划和投资意向,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建的多元投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城镇投融资制度,建立多元的投资、融资体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出台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允许通过拍卖、租赁、转让、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和合理收费制度,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要加强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帮扶政策和省上对我市的倾斜支持政策,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道路,完善给排水、通讯、电力等配臵,加大污水和垃圾处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城镇的市政服务功能。
四、建立健全六种机制,进一步强化城镇管理。一要建立城镇管理目标责任制。通过目标责任制把城市纵向管理链和横向管理链连结起来,构造一张可测量、可控制、可监督的城市管理网,消除城镇管理上的职责不清、相互扯皮、交叉管理和管理黑洞。二要建立城镇管理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镇管理机制,实行城镇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镇管理。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组成的城镇管理咨询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择优配臵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实现城镇管理的社会化。三是建立城镇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民营机构。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四要建立城镇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城镇管理的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和百姓满意度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五要建立全方位的城镇管理监督机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群众接待日,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六要建立全方位和全天候的城镇管理作业机制。
五、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及配套制度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加速向城镇聚集。一要结合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拆除城乡分割的樊篱,加快推进户籍管理改革,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在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保障性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原有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农民融入城镇,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二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服务,努力为进城农民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六、进一步加强绿化工作,建设生态宜居城镇。一要加强城区绿化。充分利用引洮工程即将建成通水的机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城区现有的山、河、湖、林等自然资源,搞好生态绿化,把树林引入城市,让花园进入社区,机关单位拆墙透绿,努力增加城镇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二要加强面山绿化。加强重点区域和造林难度较大地块的造林绿化和提升改造工作,特别要在树种选择上下功夫,总结多年来造林绿化的经验,选择速生抗旱的油松、侧柏、云杉、文冠果、山毛桃、榆树、柠条、沙棘等乡土树种,并适量引进樟子松、五角枫、臭椿、毛白杨、紫丁香、榆叶梅、珍珠梅等能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逐步实现树种的多样化、色彩化。
七、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建设特色魅力城镇。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定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镇规划范围内有许多古建筑很有地域文化特色,要努力挖掘,形成特色。在城镇建设的改、拆、扩、建过程中,一方面要加以区分,不能一拆了之,对其中典型建筑要加强保护;另一方面要在城镇的街道、小区、机关单位、广场、桥梁等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定西的历史,不要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记忆。
特此报告。
政协定西市委员会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 篇2
根据市政协2016年工作要点安排,为全面掌握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现状,着力破解工作推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探讨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成了一个视察组,于9月19日至21日由陈玉旭副主席带队,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和市政协各相关委室负责人,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视察。视察组采取随机抽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并就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建议意见。现就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认真按照中央、省、州决策部署,采取“十对比八排除”的方法,对贫困户进行了多轮“回头看”,建立了“六有”数据库。经过反复识别,最终确定了全市29个贫困村、841户、2951人为脱贫对象。并确立了“三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提前一年脱贫”的工作思路、时间步骤和脱贫摘帽攻坚战的奋斗目标。今年计划实现脱贫退出13个贫困村,405户、1433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8.59%降至4.42%。
二、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
市委、市政府按照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依据中央、省委“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脱贫标准,结合本市实际,进一步将贫困户、贫困村的脱贫标准分别细化为“一上线、两不愁、三保障、六有、两无”和“一下线、五通、两无、七有、五到位、五加强”等39项指标,并切实围绕这些指标补缺补短。先后制定了《关于凝心聚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9个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贫困户脱贫实施计划;出台了市产业扶贫政策,市助学基金管理办法,“两线合一”低保兜底等政策;设立了特殊医疗救助基金;主动对接17个脱贫专项计划;建立了驻村帮扶机制,将“5+1”帮扶力量落实到村到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制定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脱贫攻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主动对接17个脱贫专项计划。目前,全市共整合各类资金21284.06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2496.11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今年,住房保障易地搬迁任务17户、52人已建成2户、在建15户,开工率100%;教育保障市本级财政年预算安排150万元资金,设立了助学基金,惠及所有农村籍、城镇籍贫困家庭全日制本专科(含高中职)在读学生;医疗保障市本级财政年预算安排50万元资金,设立特殊医疗救助基金,使贫困户在市属医疗机构就诊个人负担比例控制在10%以内;社会保障工作按照低保线、贫困线“两线合一”政策,认真落实好了低保兜底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的99人纳入低保和大骨节病救助,146人按每月16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就业创业工作分别制定了贷款贴息等资金扶持政策,通过培训、扶持等工作的扎实开展,今年已帮助14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同时开发公益性岗位210个,重点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按照通畅、通达、安全要求,已完成通村路建设69.71公里,安保工程134公里,协调督促通信企业计划投资771万元,扩大3G、4G覆盖范围,并实现13个脱贫退出村通宽带,目前,已投资326万元完成9个贫困村的通信网络建设,其他4个村正在加快推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各级已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基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在此次视察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推进不理想。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尚未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干”和“我要脱贫”的意识,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市乡干部干、贫困对象看”的现象,给项目推进带来一定难度。同时还要部分村村民因受不科学宗教思想影响,导致很多养殖业产业发展受阻。
二是政策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帮扶措施不精准。个别乡村干部、部门负责人、驻村工作组、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等对实施脱贫攻坚工作认识不到位,相关政策宣传不够深入,政策理解不透彻,导致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的帮扶措施不够准、不够细,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情况时有发生。
三是易地搬迁建房面积普遍存在超标现象。由于我市大多数贫困户建房均是利用6月农闲时期,找亲戚朋友帮忙自建,而此时上级关于建房标准的政策还未出台,因此到下半年政策正式出台时(人均不超出25平方米),大多数建房户都存在超标的现象。
三、建议意见
(一)加强宣传教育,坚定脱贫攻坚信心。要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各项政策和中央、省、州、市委有关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力度,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加强思想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冲破安于现状的观念,摒弃“等靠要”和消极宗教观念等思想,把政府主导作用引领与群众主体作用发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二)修订完善规划,强力助推脱贫攻坚。建议县政府根据各镇(街道办)村不同的贫困程度、自然条件、发展现状,明确工作重点,采取先易后难、分批次脱贫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镇、整村脱贫规划。一定要立足县情实际,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在镇村规划的基础上把工作做实做细,切实制定好行业脱贫规划,确保脱贫攻坚每一项规划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合理调配力量,切实增强包扶实效。建议一是改变重叠包扶现状。已有中、省、市包联的贫困村,原则上县上不再安排包联单位,充分用足用好包扶力量。二是合理调配包扶部门。根据各镇、村贫困户数量、贫困程度、脱贫任务,尽快合理调整包扶部门,特别要加强对南部片区镇村的包扶力量,调整干部力量相对强的部门进行包扶。三是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加强驻村工作队干部力量。
(四)加大产业培育,筑牢脱贫产业基础。建议:一是各镇(街道办)、村要结合地域资源特点和贫困户家庭实际,对症下药,既要下功夫发展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又要注重培育中长期的支柱产业。要认真逐户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号准“脉搏”,找准“症结”,开好“药方”。二是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合作社+贫困农户”、“党员+贫困农户”和“产业大户+贫困农户”等帮扶模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党员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动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通过采取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入股分红、能人带动、就近务工等措施,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促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好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和扶持政策,全面推行以奖代补方式,激发贫困户的致富愿望和信心。四是要逐步实现贫困村互助协会资金全覆盖,借助财政脱贫资金的杠杆功能,提高现有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使用水平,加速资金流动发放频次,增强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活力。五是金融机构要切实增强打赢脱贫攻艰战的资金支持作用,进一步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监管,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六是农业技术单位要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和防疫工作,提高贫困户掌握运用科技能力。总之,要抓住产业脱贫资金投放量大的历史机遇,打造我县中药材、乌鸡、干果、食用菌主导产业自主品牌,形成规模效应。
(五)灵活安置方式,破解易地搬迁难题。建议:一是针对立地条件差,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难以实行集中安置的贫困村,在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算好搬迁成本帐,实施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如白雀寺镇木匣沟村)。二是对贫困面大、立地条件差的镇分散安置比例提高到30%以上,将10户以上相对集中的搬迁安置纳入集中安置范围。三是制定出台差异化安置政策,对在县城、集镇投亲靠友、买房安置和在村内集中安置的贫困户,分别给予额度不等的补助。四是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设立移民搬迁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切实优化审批程序,有效缩短前期手续办理时间,为后期建设留足时间。五是以镇(街道办)为项目实施主体,按照各镇(街道办)搬迁任务将项目资金切块到镇、落实到点、补助到户,由各镇(街道办)自主决定项目建设方式、资金筹集办法,并负责工程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等,县上主要负责政策制定、项目审核、工作指导、资金监管、审计验收等。
(六)强力整合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一是县政府尽快印发《1+19行业部门实施脱贫攻坚方案》,加大整合资金力度,对全县贫困村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农电改造、通讯网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列出任务清单、明确建设时限、落实包抓责任、严明考核奖惩。二是尽快下达脱贫资金,并实行涉农资金镇(街道办)管村用,行业部门监督审计制度,切实提高脱贫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运行。
(七)加大劳务输出,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建议:一是县上制定出台企业用工优惠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吸纳贫困人员进企业务工,对聘用贫困人员务工较多的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二是充分发挥劳动服务就业中介机构的推动作用,加大整体劳务输出力度,并积极鼓励、引导、协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进企业务工,增加贫困家庭经济收入,尽快改善家庭条件。三是对全县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培训。
关于城南新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篇3
5月19日,县政协陈志云主席带领全体政协常委和部分政协委员对城南新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察看了紫荆公园、新城大道、解放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听取了城南新区管委会的工作情况汇报,进行了民主测评,并围绕进一步加快城南新区发展开展了协商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南新区2009年10月筹划启动,2010年5月12日开工建设,以迎宾大道为界,东区面积6平方公里,西区面积4.06平方公里。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鼎立支持下,经过城南新区管委会全体干部职工近一年多的日夜奋战,目前西区紫荆公园主体基本完工,计划今年“七〃一”开园试营。解放路、长乐街、重泉路、新城大道、公园西路等道路进度较快,西区交通路网框架已基本形成。同时,西区一期完成征地1470亩,兑付征地款1.8亿元,紫荆公园涉及的520座坟墓搬迁问题已于今年4月初彻底解决,城南新区各项工作扎实高效开展,成效显著。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区位优势突出。一是功能齐全。西区位于县城主城区南部,迎宾大道以西,长乐街以南,铁路以东、以北,总面积4.06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集行政办公、文教体育、商务会展、居住旅憩和市场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新区;
二是交通便捷。城南新区临近主城区和南出入口,西禹高速渭白高速十字穿境而过,北到延安、榆林和包头,南接渭南,东至韩城、太原,交通非常便捷;三是潜力巨大。城南新区北邻老城区,西接城西产业园(规划中)和火车站,东与物流园区(规划中)紧密相连,南与农化基地、食品工业园紧密相接,产业集群的联动关系为城南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必将推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机构逐步完善。东杨、贾曲撤乡设办,划归城南新区管委会管辖,新区行政区域进一步扩大,人口达到6万余人。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管委会及时调整领导班子,落实责任,明确职责,针对管委会管辖范围、职能职责的变动,管委会重新调整了机构,现下设党政综合办公室、农村社会事务办公室、财务室、招商融资室、规划建设室、土地拆迁室、维稳办(警务室)七个职能股室和城南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一个国有独资公司。城南新区管委会具有独立行使新区内行政管理、投资融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能,为新区有序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征地进展顺利。二期征地工作中,新区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从勘测定界、地面附着物调查登记、地面附着物兑付清表每一个环节,坚持所属镇、村以及干部、村民代表到场,现场确认,现场签字。目前,二期4000亩地面附着物登记已完成8个组320户2500余亩,征地款兑付完成1.2亿元,清表面积1600余亩。同时,大
力增加就业机会和鼓励务工经商,优先解决智障、残疾等弱势群体居住问题,建标准化社区,集中统一安臵,较好地维护了失地农民的利益,有效化解了征地拆迁中矛盾冲突,加快了新区建设进度。
(四)招商成效明显。一是思路清。城南新区管委会把招商引资和项目进区始终作为城南新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明确了必须靠强大的产业支撑,靠一批投资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项目来带动新区长足发展;二是效果好。去年招引项目10个,签订合同3.6亿元。在今年的西洽会上,推介精品项目16个,4个项目成功签约,合同引资8.29亿元,并就四星级酒店、行政中心、体育中心、五原路等4个项目与有关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意向。今年前期完成土地出让两宗140亩,获得土地出让金2.6亿元;三是方式新。以招商引资为工作重点,招商引资机制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渠道更加多元,突出本地优势,创新招商方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层面,促进了进区项目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二、测评情况
会上,委员们对城南新区管委会的工作进行了测评,工作作风满意率为91%,基本满意率为9%;工作效率满意率为95%,基本满意率为5%;工作实绩满意率为87%,基本满意率为13%;服务质量满意率为87%,基本满意率为13%;总体满意率达90%,综合评议意见为满意。
三、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顺。从目前工作运行看,仍然存在着环节多、协调难、效率低等突出问题,立项、规划建设、土地审批和资金融通等方面阻碍较大,影响了新区的建设进度。
(二)拆迁任务较重。新区二期需征地4000亩,涉及1镇、2办、6个村、17个组,征地拆迁任务重、矛盾多、压力大。新区东段电力杆线迁移问题,虽多次与市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严重制约了工程进度。
(三)政策宣传不够。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我县在城南新区建设中的许多补偿政策及有关配套政策知晓率不高,配合意识不强,大局观念薄弱,积极参与支持新区建设的气氛不浓。
三、意见建议
(一)科学规划。在严格落实城南新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规划。一要理清思路。用战略思维来审视和思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力求起点更高,观念更新,前瞻性更强;二要突出特色。以蒲城浓厚的文化底蕴、杰出的历史人物、瑰丽的民间艺术为着力点,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诸如蒲城八景、名人故事等具有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区的建设当中,并引入现代元素,不断提高城南新区品位;三要注重环保。超前规划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着力建设生态型新区;四要预留空间。城南新区市政道路和地
下管道要超前规划,积极探索地下管网市场化运营的有效机制;五要准确定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要依托高速线路,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并抓好区域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增强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同时,严格实施规划,避免规划高起点,实施低标准,严格控制违章建筑,乱搭乱建。
(二)理顺体制。一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城南新区管委会权限,县政府要赋予新区依法行使土地、城建、规划等相应的审批职能,建立相对独立、便于协调的工作和服务机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打造新区一流环境,成为全县效能建设的典范;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遵循以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和分类分层推进的原则,着重建立新区内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三要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将新区内失地农民纳入失业登记制度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基金,采取“订单、定向、定点”模式实施培训工程,提高其就业能力。
(三)强化宣传。一要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都能认识到自己在新区建设中的作用和责任,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宣传部、电视台等要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报道新区建设
进度,宣传典型做法和好的经验,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推诿扯皮、影响整体进度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营造建设新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有力推动新区建设发展;二要讲政策、讲策略、讲方法,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尽量照顾群众利益,赢得支持和拥护;三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党员的带动作用,基层政权的协调作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政协定西市委员会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 篇4
三台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为促进农村能源(沼气)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农村能源的建设和管理,3月22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蜀光带领常委会副主任宋先国、达建川、董黎明、康定源及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县政府办、县农能办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到建平镇、乐安镇沼气建设工程现场和农户家中,视察了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及使用情况,听取了县农能办主任杨明杰关于我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情况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能源(沼气)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将农村能源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克服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积极争取沼气建设项目和补助资金,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呈现出建成数量增长最快、中央、省、市补助资金规模最大、新建沼气池农户享受实惠最多的良好局面。农村能源(沼气)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一)户用沼气数量大幅增长。
“十一五”期间,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大力争取中央、省、市沼气建设项目和资金补助,共争取国债沼气项目、投资扩大内需沼气项目、灾后重建基金沼气项目、退耕还林沼气项目、省级沼气项目、市级沼气项目等19个沼气建设项目,到位项目补助资金9873.39万元,项目补助建设沼气池55245口,引导农户自建沼气池13000口。全县“十一五”时期共建成沼气池68245口,比“十一五”初增长74.3%,占全市50万口总量的32%。
(二)农村能源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县人民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在大力推进沼气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项目管理制度,着力规范管理。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项目任务,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与项目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民生工程实施和考核,明确了部门和镇乡责任。二是实行了沼气建设农户申请、项目申报、政策公示、施工职业准入、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配套物资政府采购(省市统一采购)、项目资料一户一卡、项目信息管理录入等一系列规范管理制度。三是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县级报账制度,按照《四川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四川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规定》和《四川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技术要求》,在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开设沼气专户,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农户补助资金打到乡镇财政所,再通过一折通打入农户账户,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
为解决沼气池的使用与维护点多面宽的问题,我县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4月,积极申报和争取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共获得中央补助资金437.5万元,县配套资金28万元,建立沼气服务网点158个。全县已建立起沼气服务总站1个、沼气服务中心站27个、乡村级服务站130个,沼气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各级沼气服务网点配备了沼气检测设备、沼气维修工具158套、柴油机沼液抽渣泵158台、沼气抽渣专用车27辆、多功能服务车1辆,为全县已建沼气的16万农户提供有效服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支持畜牧业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取得突破。我县作为全国生猪生产大县,畜牧业发展很快,全县相继建立100多个大中型养殖场、十几个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小区,为支持现代畜牧产业基地建设,县人民政府积极向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申报明兴农业公司、小寨子公司、三台新希望公司大型沼气工程项目,明兴农业公司大型沼气工程项目2010年已获批准,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165万元。大型沼气工程工艺技术将实现从地下式转为地上式、从常湿发酵转为中温发酵、从低浓度发酵转为高浓度发酵、从单相发酵专为完全混合发酵、从沼气单一利用转为“三沼”综合利用等五个转变,不仅能大大提升规模养殖企业的现代化水平,还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四)农村能源发展地位更加重要,前景更加广阔。随着农村能源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也日臻完善。2010年11月24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四川省农村能源条例》,标志着农村能源进入依法发展、依法管理的全新阶段。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决定》、《关于推动农村沼气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管理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中央、省、市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基层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大为增强。全省2011年开始实施的CDM项目即碳交易项目,为我县农村能源(沼气)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广大农户将从实施沼气工程项目中得到更多实惠。
(五)农村能源建设的综合效益明显。
通过近几年的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全县年产沼气6400万立方米,10多万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农村能源建设推动了农民增收,建池农户年增收360元以上,全县因能源建设利用增收超过6000万元;农村能源沼气的建设利用,减少了薪柴消耗,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使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全县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布局和发展不平衡,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比较单一。
全县农村沼气建设呈现出北路、西路乡镇数量多、发展快,东路、南路乡镇数量少、发展慢的现象,特别是南路乡镇沼气建设数量少、利用差,沼气池数量不足西路、北路的30%。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还主要集中在沼气项目建设利用上,太阳能、风能、地热、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等清洁能源还没纳入项目建设开发利用。
(二)农村能源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和基层服务站的人员、设备配置与我县农村能源综合开发、维护管理的需要不相适应。
县农能办是全县农村能源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共有编制6人,目前仅配备5人,乡镇无农村能源管理的机构和人员,重建设、轻管理和项目规划、技术指导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项目后续管理服务难以到位,项目工程效益难于持续发挥。
(三)沼气项目补助标准不统一,项目整合制约多。同是建沼气池,不同渠道的补助标准、数量悬殊大,农户享受补助金额相差高达2000元以上。由于实行分线管理、分项制约,无法进行县级调节,增大了项目组织实施的难度。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贯彻《四川省农村能源条例》,普及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建设和管理利用知识,营造农村能源依法发展、依法管理的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农村能源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意识,促进我县沼气、秸秆、薪柴等生物能源建设和可利用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开发建设和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促进农村能源建设平衡发展。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把农村能源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尽可能把相同补助标准的项目同区域布局建设,协调推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促进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的平衡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能源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公益性服务网络,加强和充实人员,将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在乡镇设立农村能源服务站,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切实加强政策咨询、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安全检查、项目工程实施、设备维修维护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政协定西市委员会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 篇5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6月4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农林科技界的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带领下,视察了永丰镇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情况。委员们在项目建设区实地察看了小麦机械收割、机插秧以及太阳能频振杀虫灯安装情况,视察了为项目服务的高新农业专业合作社。视察结束后,在市农委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市农委负责人《关于我市粮食产业现代农业项目实施情况的通报》和《江淮地区稻茬麦亩产超千斤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的通报》。委员们就如何实施好现代农业项目,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座谈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我市实施的粮食产业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水稻)系国家财政部项目。2008年底在永丰镇三元、二墩两个村和桥湾社区开始组织实施,总投资1730.2万元。项目集中连片建设水稻核心示范区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杨村、天长街道、大通等10万亩水稻生产。目前为项目实施已购置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900盏、弥雾机1600台、拖拉机8台、旋耕机8台、收割机2台、插秧机160台、秧盘60万只。通过公开招标采购节余资金174.204万元,并用此资金又增购了拖拉机5台、旋耕机5台、插秧机20台、弥雾机1360台。
该项目围绕“装备现代化、生产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组织化、产品绿色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进行规范实施。一是推广机插秧2万亩。抽调20名农技、农机人员,从品种选用、秧盘育秧、整田、施肥、插秧、大田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到户。二是开展新品种对比试验。收集水稻优新品种45个,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全市水稻生产接替品种。三是开展主推品种对比展
示。对今年28个主推品种进行集中对比展示,比对主推品种的增产潜力,为明年推荐主导品种提供依据。四是开展土壤肥料对比试验。通过“3414”肥料试验,得出当地最佳施肥总量和施肥结构,指导示范区科学用肥。五是在示范片内开展农药新品种对比试验。对此试验筛选出大田生产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六是建立综合性的病虫测报点。通过对病虫发生进行准确预测,为指导示范片和全市的水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准确信息。七是制定大田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核心区做到“五统、八有”。即统一品种、统一方案、统一测土配方、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收购;有技术标牌、有扶持措施、有具体责任人、有观摩计划、有田头档案、有生产记录、有工作台帐、有技术服务反馈意见。通过对示范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较为科学的大田高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并传播到千家万户。
通过项目实施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等预期效益。按照项目核心区5万亩,亩增60公斤;辐射区10万亩,亩增30公斤;面上100万亩,亩增20公斤计算,如果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合计增产稻谷2600万公斤。项目区通过杀虫灯降低了害虫基数,减少了用药次数,通过统防统治,亩降低生产成本40元,通过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亩降低生产成本20元,辐射区10万亩水稻统防统治每亩可降低成本20元,这样项目区和辐射区可节约生产成本500多万元。标准化生产的稻谷质量显著提高,企业订单收购按平均加价0.08元/公斤,单产600公斤计算,项目区实现增收240万元。综上所述,项目实施后累计可以增收5576万元。此外通过项目实施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训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二、意见和建议
1、创新项目实施机制,调动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在项目建设中更好的发挥群众力量,提高他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是推动项目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在项目
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敢于创新,凡是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举措,就大胆地试。如插秧机使用3年后归农民所有等措施,就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永丰镇已成立了专门为项目区农事服务的高新农业专业合作社。要不断创新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使之更好地为项目建设提供社会化服务。委员们在视察过程中发现,永丰镇几十年形成的林网,有的已被砍伐,因此要引导农民维护好林网,为日后的农业观光和上泊湖万亩生态区的项目建设打好基础。
2、充实项目建设内容,增强项目建设的实用性。委员们在视察中发现小麦秸杆焚烧现象严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建议在项目建设中增加秸杆速腐还田技术使用的内容。委员们还建议将沃土工程引入项目,增加绿肥种植和轮作等项目,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3、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培育壮大规模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引导合作社和种田能手,抓住项目实施的契机,通过土地流转兴办合作农场和家庭农场。发现、培育和引进一批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和能人到项目区组建新型农场。
4、加强农技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关键靠科技,农业科技进步关键在于人才队伍。针对农技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状况,建议市政府出台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范农技队伍的建设,着力提升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农技人员可以同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挂钩,给工资,发补贴,调动他们积极性。同时要不断改善农技服务条件,配备必要的设施,更有效地发挥农技人员的技术特长,更好地为项目建设和现代农业服务。
5、搞好项目建设宣传,营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
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现代农业项目实施的成效,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谋求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更大支持。建议在市电视台“致富金桥”专题节目和《今日天长》中设立“现代农业在天长”栏目,宣传好项目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建议市农委等负责项目实施部门编发项目实施动态简报,及时总结和挖掘项目实施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在项目建设中,要有选择、有重点的推出一批项目建设中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以扩大项目建设的影响力。建议定期邀请非项目区农民代表、种粮大户到已发挥效益的项目区参观,让他们亲身体验项目区与非项目区之间的差距,通过观摩,加快现代农业项目成果的转化。
【政协定西市委员会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推荐阅读:
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关于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16
市建设局政协视察汇报09-10
餐饮业食品安全服务环节政协视察报告10-17
关于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调查报告06-05
政协视察汇报09-07
政协视察工作10-20
政协调研视察制度08-16
政协视察全区交通工作10-26
新委员政协履职报告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