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2024-10-06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共9篇)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参与者:王昊 张远超 杨中亚 王林

调查时间:2014年5月30日———2014年6月2日 调查地点:许昌县灵井镇寨杨村 调查对象:村民。

近些年来,城镇化建设正在影响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随着城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农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我们小组针对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做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选取了两个村庄,采取问卷调查与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以上为问卷调查表的统计结果。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寨杨村居民职业多为个体户和工厂员工。家庭月收入在4000-6000的居民最多。较多人对城镇化建设表示支持。从表中可以看出。更多的人认为城镇化建设为本村的用水用电带来了便利。虽然很多人认为城镇化建设对家庭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但人们普遍对于现在的生活还是持满意态度。

在做此次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对其中的20户人家进行了走访问答。

就寨杨村来说,当问及对城镇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时候,多数人谈到了用电的问题。早些年,寨杨村及周边村落电力设施不是很完善。每到夏天就经常停电。尤其在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这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2011年城镇建设对寨杨村及周边村落电力供应做了一次全面的改善。现在在用电高峰也能是电力得到有效的供应。在炎热的夏天,不用再担心停电带来的烦恼了。

当谈及城镇化建设对家庭经济有何影响时,人们的回答各有不同,但多数家庭表示家庭经济没有大的变化。村民多提到城镇化建设的确为村民带来了便利。就寨杨村来说。寨杨村距镇上的距离约为4公里,城镇化建设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镇上。镇上的百货商场,娱乐场所明显较以前多了不少。由于距离不远,几乎家家都有电动车,人们更倾向于骑车到镇上去购物,去消费。

谈及城镇化使本村及家庭经济近些年发生的变化时,村民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村民谈及村前的公路,早些时候,村前的公路地质较差。而来往最多的就是拉沙土,石子而且严重超载的货车。虽然这条路上有超载检查站。但检查并不严格,很多时候都是货车集体闯岗。致使公路上尘土飞扬,严重影响出行。在常年累月的挤压下,公路早已坑坑洼洼。对于一些做小生意,需要拉货送货的村民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资。对整条公路段实行大的整修。这使得公路的条件大为改善。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此同时,政府加大力度查超载。更好的维护了公路上的环境。以前那种黄沙满天飞的环境一去不复返。

有村民谈及家庭经济时表示。早些时候,家庭收入较为单一。且收入较少。近些年随着城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镇上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小工厂,使得部分村民能够在工厂里工作。而且收入也较以前有了增长。最重要的是离家近。生活等有了很大的便利。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会只有好的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在为农村带来经济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随之产生。

有村民就谈及了这些问题,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部分农村经济也带来了冲击。有村民以前从事果蔬销售,生意不错,但快速的城镇化建设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镇上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惊人。百货市场的 生活市场的建立速度非常之快。由于交通的便利。生活市场更多选择郊区的果蔬商。而农村居民也倾向于去镇上买东西。这使得以前从事果蔬销售的村名不得不另谋出路。

此次调查正值农忙时节,有的村民正在等着收麦子。寨杨村的农田中农作物结构较为单

一。放眼望去,除了麦子,看不到其他农作物。农作物种植一般都是小麦和玉米。一年两季,轮流种植。城镇化的建设对本村的耕地影响不大。村民大多表示,最近几年干旱较为严重。几乎每年都要浇地,有时候一季小麦甚至要浇两次。寨杨村耕地较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8 分。相对于目前普遍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小。村民说靠种着这点地不会挣啥钱。但或许是留下来的老传统吧。人们还都是会坚守者自家的耕地。

调查结束之后,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分析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将问卷调查与走访问答结果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城镇化建设的确为农村的经济带来了变化。客观的来讲,带来的变化利大于弊。就寨杨村来讲,早些年,交通条件较差。村民的出行就有些不便。俗话讲,要致富,先修路。随着近几年的城镇化建设。寨杨村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随之而来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所变化。总体呈现出好的趋势。在这次调查中,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的。

对与本次调查,我们还查找了相关文献,更细致的分析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市场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必须大力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供给充裕。但由于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市场约束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继续坚持培育和扩大内需。在目前情况下,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人口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才能全面加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教育设施比较完善,有开展文化教育的优势。城镇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为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2

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非常的重视, 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 旅游行业也渐渐兴起, 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 城镇化建设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同时我国旅游行业也发挥着多项作用。旅游行业的发展必定为成为城镇化建设价值体现的重要媒介, 同时也是评价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所以对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是具有很高价值和意义的, 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1.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是我国地理学科、经济学科, 以及人口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规范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 是探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中认为多项资源的投入是造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多项投入资源的变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人口流动速度较快, 使得城镇化建设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发展经济学中具有的人口迁移理论, 是构建经济增长模型的重要基础。对于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 钱纳里和周一星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性也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认证, 明确城镇化建设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时也是导致我国各个区域存在着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外对于城镇化与旅游经济二者之间的研究, 侧重点在于旅游城镇化, 很多的相关研究人员对于旅游城镇化的模型、特点等众多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些研究人员也认为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中的一种。无论是我国国内, 还是国际对于城镇化的研究都非常的重视, 同时城镇化和旅游行业地位的不断提升, 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理论性研究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 很多研究成果缺少实际的论证。

2.城镇化的主要展现就是农村的人口和众多的产业逐渐向着城市转移, 城镇的成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也在逐渐向农村进行扩散和感化, 这一过程使得众多人们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 同时消费水平也在上涨, 最终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发生, 主要可以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一方面就是消费。消费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城镇化使得人们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 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同时也使得城乡人口对于旅游消费的规模扩增, 旅游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升。第二方面就是投资。因为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 城乡人民对于餐饮、娱乐等多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地上涨。还需要注重的是因为城市人口急剧的增加, 环境污染越来越为严重、交通健康状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很多城市病都逐渐显露出来, 同时人们对于旅游和休闲娱乐的需求进一步地提升, 这些内容都要求旅游行业投资力度需要加强, 逐渐加快服务行业转型。

二、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影响

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是站在国家的层次对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选择我国旅游行业总体的经济收益时间序列信息数据, 并且落实回归分析, 为了能够减弱数据不平稳对研究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关的研究人员首先应用ADF单位根, 对于时间序列具有的平稳性进行科学、系统、有效地检验。然后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助检验, 主要是为了查询时间序列变量有没有保持长期的均衡关系。若经过检验查询变量存在长期均衡, 那么可以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 对于时间序列变量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是从区域层面剖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 构建旅游经济增长模型, 根据上述的增长理论分析, 城镇化可以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要素积累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因而在经典而广泛应用的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 将产业结构因素也作为独立的增长要素纳入模型, 构建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模型, 由于该模型包含参数非线性, 对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再有, 就是城镇化影响旅游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 城镇化主要就是应用多项资源, 其中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众多内容, 具体的阐述就是应用各项资源的优势、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传导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城镇化对于旅游经济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研究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三、结论

城镇化进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相对一致性, 反映了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各地区望通过提升城镇化水平, 充分发挥城镇化在强投资和扩内需中的作用, 促进区域发展, 缩小区域差距。我国还仍然处于传统城镇化阶段, 城镇化质量较低, 物质资本等传统增长要素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而人力资本、结构转型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强, 我们必须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城镇化扩张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城镇化发展, 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 通过市场化改革, 增强技术、制度和结构转型等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辜胜阻, 方浪, 刘伟.促进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 2014, (06) .

[2]余凤龙, 黄震方, 曹芳东, 吴丽敏, 陶玉国.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 2014, (08) .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3

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间,受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委托,《科技智囊》杂志社和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石家庄、大连、沈阳、哈尔滨、济南、郑州、广州,深圳,成都、长沙、昆明、温州等15个城市的部分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就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预期收入、消费意愿、投资意愿和发展信心五方面的影响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调研工作共组织发放电子调研问卷1500份,直接电话入户访问1500人。以年龄为主要因素,分为18岁~34岁组,35岁~55岁组55岁以上组等三个组别,辅以性别、民族、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等次要因素的调研。其中,调研问卷回收1149份,回收率76.6%,有效样本1002份,有效率66.8%,电话入户访问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89%。

最终,有效样本回收共计为2337份。18~34岁组为805份,35~55岁组为995份,55岁以上组为537份。

就业形势

“今年的就业形势紧张,就业压力大。”被访者普遍反映就业机会在减少,就业的压力很大,有工作的被访者中,86.0%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紧张,不考虑换工作,没有工作或有临时工作的被访者中,有76.7%感觉目前的工作机会比去年“少一些”或“少很多”,

农村被访家庭中,有31.6%反映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目前失去工作并已返乡,有17.0%反映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目前失去工作还在找工作。

预期收入

在有工作的城镇居民被访者中,认为单位的经营状况比去年“差一些”或“差很多”的占57.8%,由于单位经营状况的影响,32.1%的被访者认为自身及家庭收入比去年差一些,26%的被访者认为会比去年差很多。

有63.58%的农村居民认为今年的个人收入会比去年“减少”,而城市居民只有52.34%认为“减少”,对家庭收入的预期,农村居民中有61.26%认为“会减少”,而城市居民的比例只有41.29%。

消费意量

随着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出台,表示明年的消费支出“相对增加”的被访者占到35.78%,相比于“相对减少”的被访者比例31.03%来说,比例更高。

有59.32%的被访者认为今年的消费品物价比去年会“下跌”,只有19.98%的被访者认为会“上涨”。

投资意愿

将近75.03%的城镇被访者预期今年房价会继续下跌,因此有购房计划的只有25.98%。在有购房计划的被访者中,以投资增值为目的只占21.37%,因住房太小想换的占25.46%,无住房的占40.73%,为子女购房的占12.44%。

在没有购房计划的被访者中:不需要(占36.91%)、没钱(占28.35%),房价太高(占27.84%),预计家庭收入减少(占6.9%)。

58.24%的家庭有理财投资计划,继续储蓄的被访者占32.13%,投资国债和分红保险等风险小的理财产品的占58.59%投资股票、基金和企业债券等风险较大的理财产品的占28.5%。

发展信心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4

【关 键 词:】上海·世博·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一、前言: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这与本次上海世博会要求高度契合。

二、主体

调查背景: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由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第一个提出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和实践,而“绿色”、“生态”世博是这一主题的重要内涵。

调查分析:“一切始于世博会”——这是世界博览会的口号,也是世博会158年所传承的精神。上海世博会将成为新世纪主办国家、地区和各类参展者竞相通过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展现绿色、节能与环保的大舞台。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并非偶然,因为人类社会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科技革命酝酿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时间点,是正逢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侵蚀着城市的活力和生活质量,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前不久在丹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向世界传递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希望和信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将传承世界博览会的传统,成为展现新时期人类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的舞台;中国将同世博会的各类参展者一道,不遗余力地倡导、传播节能环保理念,交流、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引领人类未来的生存模式。

调查目的:

1、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

2、把握低碳经济模式的特征

3、分析国内外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前景

4、结合2010上海世博会,明确低碳经济模式对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调查过程:

1、4月10日--14日2、4月16日--18日3、4月19日--22日4、4月23日--26日

查找、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的设计(网络搜索、平面媒体查找)到学校附近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及回收(网络搜索、个别访谈)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咨询相关人员(网络搜索、平面媒体查找、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的分析及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制作PPT(网络搜索、平面媒体

1/

4调查时间:2010年4月6日--26日

调查地点:湖南省各大高校

调查对象:中国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

2、网上收集咨询

3、咨询相关人员

4、平面媒体查找

人员组成:许燕妮、李薇薇、覃梦佳、邓丹、王芳、易青、兰星、闫林、林安娜

基本概况:

1、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0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

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2、低碳经济模式的特征:

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由于人为碳通量只占地球大气碳通量很小的比例,低碳经济中“低”的要义在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碳中性,即经济发展人为排放的C02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C02实现动态均衡。因此,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

低碳经济效应:改善环境,提升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3、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提倡大家从生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通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4、“低碳经济革命”

1)改善大气环境:单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减少20%至24%的能源需求量,并可每年节约数千亿美元。目前已经有一些低碳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在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还有一些即将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新型交通燃料、以及对能源使用进行监控的信息技术等,都为大量减排提供了潜力。

2)提升能源安全: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迅速上升,提高能源安全已经被提到了很多国家议程的首位。大幅降低能源依赖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有利。

3)扩大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果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成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那意味着GDP的增长可能加速而不是放缓。对兴建CCS电厂、新能源、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新的投资将促进产出并创造就业。

4)新能源产业具备显著的低碳经济特征:新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一种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有时候还常常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是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环境。

5、低碳经济概念深入上海公司

目前沪深股市拥有低碳概念的上市公司众多,220余家低碳经济相关上市公司:

1、政策制度:包括政府的扶持力度,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

2、研发实力、核心技术:低碳经济尤其新能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短期内可以获得突破的领域值得密切关注。具有核心技术、自有知识产权、具有可持续性技术优势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可以获得高的估值溢价。

3、综合业绩成长性:低碳经济特别新能源公司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风险可能很大,如果非低碳的常规业务具有较好的稳定增长业绩,可以提高公司投资的安全边界,因此在对低碳上市公司评级时候,对低碳业务、非低碳的主营业务都要作详细的分析,业绩明确、可持续增长的公司无疑更具投资价值。

6、世博会区域生态规划的原则

1)国际世博会会址的规划原则(1)追求和创建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流趋势;(2)强调不同尺度的景观自然连续性与本地文和态元素的融合;(3)滨水区成为几届世博会选址的热点,在规和设中如何利用滨水区的开放性、亲水性以及流动性;(4)对公共开放空间生态功能区的划分,生态道络建设以及与各功能区景观的耦合、城市森林坡地生态系统构建、以及科技互动展示设施的建设成为现代历届世博会生态规划中值得关注的亮点;(5)“3R”(减少资源消耗[Redc]增加源的重复使用[euse]、资的循环再生[Reccle])的态设计理念已成为代世博会生态规划和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2)我们根据上海世博会的生态建设目标和上海区域人文地理的环境特征,对世博会公共开放空间区域提出如下生态规划基本原则:(1)近自然生态系统原则(2)地带性植被特征为主的生态区规划和建原建立以本地物种为基础的适合本地动植物群落长的生态环境(3)功能和配置相协调的原则(4)生态走廊与各功能区及景点连接的系统原则(5)人-科技-自然元素的互动原则

7、上海世博志愿者:报名总数超过59万人,68%以上是在校学生,共有40多万在校大学生积极报名参与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其中已选拔的园区志愿者候选人72034人中,大学生占总数的90.6%;已入选的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57168人中,大学生占入选总数的35.5%。上海市将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成为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气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乐观向上、热情可爱的活力的“海宝一代”。

8、世博会区域生态规划的建议

世博会生态建设不仅是“生态上海”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各大城市进行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和示范项目。

1)对世博会会址和周边区域现有生态要素(植被、形、地貌、土壤、水体、景观、建筑、文化等)进行研究和评估

2)对世博会区域功能分区、生态规划、技术规程等进行绩效评估

3)优化生态功能区景观构建,关键种选,群落结构置及模式“低碳生活”

调查结果:此份调查问卷分单选、多选、简答三大项,共发放100份,书面发放30份,网上投放70份。回收95份,有效91份,回收率95%,有效率95.8%。

1、95%的大学生对低碳经济有一定了解并愿意从实际情况支持低碳经济;90%的大学生觉得低碳经济会对2010上海世博会产生了积极影响;90%的大学生十分关心“全球变暖”的现象;85%的大学生都想参加环保组织;82%的大学生觉得个人应该加入节能减排活动;70%的大学生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实施低碳经济政府公共政策和执行是最为关键的力量;65%的大学生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中建筑节能领域在低碳工作中占最重要地位;35%的大学生参加过环保知识宣传活动;30%的大学生参加过植树活动;20%的大学生参加过清扫街道活动;15%的大学生参加过环保募捐活动。

2、只有15%有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只有25%的大学生对节能产品有一定的了解;65%的大学生家的住房供暖系统采用的能源是煤炭;只有15%的大学生觉得目前生活的地方环境质量很好;只有15%的大学生平时出行使用自行车。

三、结语

我们第三组分工协作,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网上收集咨询、咨询相关人员、平面媒体查找等调查方式,我们对全球关注的低碳经济经济问题以及即将来临的2010上海世博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具体总结了以下几点:

1、低碳经济的重要性:1800年,全球城市人口只占人口总量的2%,而目前已经超过50%。就科学技术革命而言,人类已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有科学家预测,21世纪上半叶科技将有可能出现新的革命性变革。而适应人类城市化进程的绿色革命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旋律,以节能、环保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也因此而广受重视。

2、低碳经济对2010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强、科技水平较高、智力资源丰富、城市开放度高,有基础、有必要在低碳经济上率先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又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目前上海处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应聚焦重点,从关键性领域进行突破,进而推动全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主动宣传低碳经济: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争当世博志愿者:恪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不遗余力,尽己所能、服务世博。

4、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1)低碳经济前景无限光明,孕育长期投资机会。从政策、技术、业绩增长潜力等诸方面考察,一般在低碳经济,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初期,由于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上游的资源、设备的需求剧增,常常供不应求,因此目前我们更看好低碳上游产业。

2)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接近翻番;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

◆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

◆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

◆中国是国际碳市场最活跃的一员,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5

根据市财政局工作安排,3月6日—10日,我局组织专人,利用四天时间,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深入到具有代表性的4乡(镇)8村,采取实地查账、走访问谈相结合的方式,就取消农业税对农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专门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

报如下:

一、概况

闻喜县地处山西省南部,隶属运城市管辖,县域面积1167.11平方公里,辖区7镇6乡,342个行政村,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万人),耕地面积79万亩。闻喜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民向以农业为本,以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作物和谷子、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依赖土地。作为国定贫困县,闻喜县坚持实施“工业富县”战略,促进了第二产业的迅速壮大,全县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市前列。但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30元,且很不平衡,多数农民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有粮无钱”的困窘状况。

二、取消农业税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我县从2003年起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到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古老税赋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国农村社会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我县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现就改革前后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一)取消农业税我县农民负担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前的2002年,我县农业税共征收888万元,附加177万元,农村特产税10万元,“三提五统”1560万元,农民税费负担2635万元,人均81.1元。改革后,农民人均减负81.1元。农村税费改革只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部分,我们以某镇为例子具体分析:某镇,共有10个行政村,3174户,12433口人,39869亩耕地,人均耕地3.2亩,2002年税改前农业税共收入364287元(人均29.3元),“五统”收入380450元(人均30.6元),“三提”收入174062元(人均14元),该镇农民人均负担73.9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2083元的3.5%。到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人均73.9元全部免除。另外,国家还实行了退耕还林补助政策10元/亩,粮食直补10元/亩,良种直补政策,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政策等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国家为农民人均补助达到96元,这一免一补,相等于增加了农民收入169.9元,按每户4人计,每户相等于增加收入679.6元,一时间,广大群众拍手称颂,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也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

然而,农业始终处在弱势地位,从2002—2005年,粮食价格一直在0.7元/斤左右徘徊,而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用于农耕生产的农资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化肥、电费、农机使用费上涨幅度更大,譬如:由于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价格的飞涨,一袋碳铵、磷肥三年间上涨了10-15元,增幅达35左右;农业灌溉用电每度增加了0.1-0.15元,增幅达50以上;农耕机械用油价格每升增加了1.8-2元,增幅达60以上;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吞噬”着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我们在某乡某村某一户进行调查,全家里有4口人,共有耕地12.8亩。以亩产投入和产出为例说明:2002年,种子13公斤18元,化肥(一袋碳铵15元、一袋磷肥20元)35元,耕地30元,播种7元,收割20元,农药10元,浇地电费30元。总投入150元,麦收后按亩产600斤计算(小麦单价0.7元/斤),收入420元,除去投入(不计算农民工时费)150元,和农业税及“三提五统”负担33元,最终当年农民亩收入237元,当年共收入3033.6元。2005年,种子13斤18元(不计算使用优良品种,按上年小麦收购价),化肥50元(一袋碳铵20元,一袋磷肥30元),耕地45元,播种10元,收割30元,农药15元,浇地电费60元,总投入228元,麦收后亩产仍按600斤计算,小麦单价仍是0.7元/斤,收入420元,除去投入(不计算农民工时费)228元,不交农业税及“三提五统”,又小麦直补享受10元,最终当年农民亩收入202元,当年共收入2585.6元。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由于农业所处的地位薄弱,以及农业投入的加大,使得农民收入2005年比2002年反而下降了718元。这里并不是说党的惠农政策不好,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好的政策,“三农”问题肯定比现在还要严重的多。

与农民的收入出现“负增长”情况相反,农民在行路、子女上学、看病等负担仍没有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不再向农民收取和摊派任何费用,实行“一事一议”,困难重重。在上级部门资金不足额、及时到位的情况下,仍要开展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改革,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如2004—2005年,我县大打村通公路及巷道硬化攻坚战,全县342个行政村有80%以上村完成这项工程。上级财政每公里补助4万元,而实际每公里造价12万元,村集体经济空虚,这些钱最终都要向农民收取摊派,低的村每人收取30元,高的村达到每人200元,这都加重了农民负担。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2005年在我县部分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同时,我县

每名学生又收取了40元的远程教育款和40元的电脑费。对教育的投入还有一个“远水不解渴”的问题,2006年,按规定,我县要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各项费用,但正月十七开学时,上级光有政策,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新华书店的书钱是不能赊的,作业本的款也是不能赊的,开课是不能拖的,怎么办?收吧,校长们说等将来上级拨下来再退还学生。2003年-2005年,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由于上级补助资金占工程总额份量过少,农民摊派占大头,都加重了农民负担。还有的农村形形色色的隐形支出不胜枚举,农村垃圾“包围农户”,要清理垃圾,建设新农村,又要向农民收取卫生费,又加重了农民负担。如果孩子考上大学、老人一场大病都有可能使刚刚摆脱贫困的农民重新返贫。

(二)取消农业税对县乡财政的影响

1、对县级财政的影响。2002年税费改革前,全县农业税及附加981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2.65亿元的3.7%,随着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取消农业税对全县财政减收的影响微乎其微。另外,取消的农业税对县级财力的减收资金由上级财政部门转移支付补助到县级财政,所以说,取消农业税对县级财力基本没有影响。

2、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对乡村两级财政影响较大。以某乡为例说明,税费改革前的2002年,该乡农业税任务69.1万元,实际完成54.8万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农业税任务不管乡镇完成怎样,每年6月25日要按任务数入库,乡镇都用其它办法垫付,甚至举债垫付农业税,最终,因各种因素,农业税也不能全额收回。据2004年我们所做的不完全调查统计,税费改革前,全县农户共欠缴农业税378万元。),“五统”任务80.2万元,实际完成58.8万元,“五统”资金垫付农业税14.3万元,实际留存44.5万元,而“五统”中乡村两级办学应收32.08万元,实收23.52万元,垫付农业税5.72万元,当年支出15.4万元,留存2.4万元;优抚应收12.03万元,实收8.82万元,垫付农业税2.15万元,实际支出2.64万元,留存4.03万元;民兵训练费应收12.03万元,实收8.82万元,垫付农业税2.15万元,实际支出1.5万元,留存5.17万元;计划生育应收8.02万元,实收5.89万元,垫付农业税1.43万元,实际支出2.56万元,留存1.9万元。乡村道路修护应收16.04万元,实收11.67万元,垫付农业税2.86万元,实际支出7.69万元,留存1.12万元。而“五统”留存的仅有10.1万元。乡镇计划生育、土地等行政性收费2002年收入14.1万元;县财政根据编制按人均300元核定公用经费1.29万元(国家人员工资由县级财政拨发),追加经费2万元。2002年,该镇可用于机关运转的资金(包括“五统”留存、行政性收费、财政补助),总共是27.49万元。

而当年财政总支出37.9万元(不包括国家人员工资和“五统”专项支出)。其中:会议招待费47806元,汽车燃油费32691元,取暖费56700元,文印费18000元,报刊杂志征订费43126元,村干部补助8900元,乡干部福利24076元,临时人员工资12040元,房屋修缮费37800元,其它支出97607元。支出资金大于可用财力,而这部分资金从账面上反应为收取管理费、捐款或调入资金,实际上不是挪用专项资金就是政府举债,这些大多都是违反财经纪律的,可为了维持机关运转,乡镇政府出于无奈,不得不这样去做。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经费完全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2005年该乡镇转移支付资金36.5万元,其中:村管理费15.8万元(拨付乡镇归村级使用),教育经费8.2万元(拨付各学校在乡镇核算中心的账户上),五保户0.5万元,现役军人优抚1.8万元(民政局直接拨付到户),计划生育1.8万元(县计划生育局统筹使用0.6万元拨付乡镇1.2万元),政府机动资金仅有7.7万元,县财政预算内拨付经费4.1,计划生育、土地行政收费14万元,该乡可用财力仅25.8万元。比2002年可用财力减少了近3万元。

与2002年相比,2005年该乡财政支出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趋势,账面支出28.66万元,外欠达13万元,比2002年支出增长3.7万元。究其原因,我们从乡镇政府应需经费分析:①车经费:一个乡镇按一部车计算,购车费县上不补,年核6000元经费,而这部车年燃油15000元,修理5000元,司机工资(临时)6000元,各种税费4000元,这部车年需3万元。②办公经费:电话费年需4000元,水电费年需12000元,取暖费年需40000元,办公用品年需8000元,总共年需6.4万元。③会议招待费:乡镇每年召开“三干会”、“人代会”、“培训会”等会议,文件材料需8000元,接待费全部在机关食堂27000元,年共需3.5万元。④重大活动费:“计划生育百日大会战”需8万元、“植树造林”需3万元、“基金会清欠”需2万元,其它主要活动需2万元,年总需15万元。⑤报纸费:党报党刊和人大机关、纪检委、组织部等机关刊物的报纸征订款高达1.9万元。⑥差旅费年需2万元。上述6项都是一个小乡镇的运转必须开支的经费就达32万元。该镇可支配财力仅有25.8万元,所以收支无法平衡、欠债现象屡屡发生,所以乡镇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困难重重。而实际上外面欠债或个人举债都无法反映在账面上,造成财务报表不实或隐形债务及隐形财政赤字。税费改革前,乡级债务调查数字显示:全县乡(镇)外债5309万元,平均每个乡镇400多万元,农民人均163元,税费改革后,乡镇没有资金化解债务,不同程度上都增加了债务。

另外部分乡镇干部角色转换困难。农村税改后,乡镇干部从70%时间用于“征粮征款”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可乡镇干部干了一辈子乡镇工作都不知道怎么干了?这也是摆在乡镇政府面前如何转变职能的一大课题。

(三)取消农业税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与乡镇的影响一样,同样,取消农业税后对农村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广大百姓拍手称快,但与之而来的几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有:

1、村级组织经费不足,号召力下降。近几年,实行了“村民自治”,但国家又有各项政策的限制,村级组织办事难,运转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另一方面,税费改革后,国家财政拨给村级的转移支付资金太少,村组两级干部的指数,还没有大幅下降,村组干部工资和正常运转支出没有有效解决,又坚决杜绝向农民统筹集资,而农村工作离开了村级组织就不能正常开展,而村组干部长期得不到合理报酬,工作又难以开展,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也不会白干活。税费改革后,一个村转移支付3个村主干工资,村民组长完成了“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这一大批“准村干部”处于欲退不能,留又不情愿的尴尬境地。

2、农村公益事业无人料理,险于瘫痪。取消农业税和禁止向农民摊派,意味着乡村组织几乎失去了经济基础。农村“一事一议”很难实行,2005年全县“一事一议”审批仅4家。村级组织换届频繁,历届村干部为村集体公共事业而自己身负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更多村干部不干事,还清闲自在,不背贷款,干事就个人背贷款的现象,对村干部思想都是一种动摇。有的村干部逢年过节都不敢在自己家中,上门要债的人太多,这样伤害了村干部办实事的积极性,导致公共事业的瘫痪。

3、乡村干部债务缠身,处境艰难。以某村为例:2002年村级“三提”共收3.9万元,人均30.6元,村组织财务除办公经费、报刊费、招待费开支后,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建学校、修道路、打深井等公共事业,既使有债务,还有希望以后逐年还清,村级组织可以为农民逐年办几件实事,该村建学校花27万元,修路花46万元,打一眼深井及配套6万元,用了三年时间,村干部通过上级补助,村民摊派,外面捐款等多种方式,2002年仍有14万元的外债。2003年税费改革后,不能向农民摊派收费了,当年村级管理费转移支付1.8万元,在乡政府会计核算中心账面上,扣除14份报纸2862元,和三个村干部工资2080元(每人每月仅领到不足58元)外,其余资金乡政府直接扣除计划生育宣传费用及植树造林苗木款,村级组织仅剩千元办公用费,就是正常运转也难以维持,14万元的外债就更谈不上解决了。

然而,2005年的村通公路和巷道硬化工程,除去上级补助,村民集资外,都有外欠。某村修了4公里水泥路花费80万元,村支书几经周折还有22万元的工程工资欠款,这些村干部都是为村民办实事的好干部,村级集体是个“空壳子”,无村办企业,无土地承包,怎么办?这也是农村干部的一大难题。据统计,2002年全县342个行政村共负债5344万元,取消农业税后,村委没有收入来源,原来的债务没有能力偿还,要办公共事业就还可能加重债务。

总而言之,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干部职数减少,降低了费用是好事,但“一事一议”的难以开展,公益事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功底,否则影响了小康社会进程,也最终导致农民不满。仅靠转移支付资金,被乡政府用于“硬性开支”外,村级组织成了“无米之灶”,再加上各项工作,包括计划生育、村路硬化、人畜吃水,植树造林,学生上学等难题就无法破解,农民负担并没有减轻,公共事业得不到开展,出现了“两头堵”的怪现象。

三、解决办法及建议

(一)精减乡村机构人员,明确职能化分

针对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和村组干部不再陷于收缴税赋工作,那么乡镇和村组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作人员。建议乡镇政府只保留党委、人大、政府三个组织,留三个正职或副职也可交叉任职,再有几个办事人员就可以了。人员减少了,经费开支就少了,在转移支付资金不变的情况下,乡镇政府运转经费就可能满足。村级组织可根据《村民组织法》只留1—3名干部负责该村事务,不再设立副职和组长,那么村级管理费在足额到位的情况下,尚可运转。同时,要把乡村两级政权或组织的职责给予明确,什么事该干,要干就实干,什么不是管理范畴就不问,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开展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工作。

(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了乡村政权组织经费

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对乡村政权组织的经费在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例如:转移支付给乡镇植树造林5万元,乡镇农村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把资金发挥到最大程度,也就是只搞5万元的工程,不能因搞政绩工程扩大规模,搞农民摊派来增加农民负担。再如,转移支付给某乡镇7万元公用经费,而该乡镇在支出正常的办公费、差旅费、汽车燃油费等经费当不能保障下还缺5万元的资金,上级应追加转移支付资金5万元弥补经费不足,否则,乡镇政府就得举债或搞其它违纪行为,这也是堵塞漏洞的一项举措。农村转移支付资金,要进行改革,例如某村2005年收村级管理费1.2万元,支出报纸款3898元,(原因,报纸是强行征订的,上级向下级一级一级压任务,分到该乡按100口人一份《运城日报》,300口人一份《山西日报》,400口人一份《人民日报》,400口人一份《求是》、一份《先锋队》,还有一村两份《人大代表报》、两份《纪检监察报》等。而该村896口人,订9份《运城日报》(单价168元)1512元,3份《山西日报》(单价268元)804元,2份《人民日报》(单价298元)596元,其它报刊杂志986元,一年征订费3898元)。村主干工资2400元(书记、村长、会计人均800元),搞计划生育宣传费用5400元,以上三项全部在乡政府扣除,最终村级管理费用仅有898元,有的村甚至分文未得,也有的村正常的办公经费都没有,也有的村连买一支钢笔的经费都没有。建议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征订报纸只征订1—3份《运城日报》,最多支出504元,加大村干部工资,3个干部每人每月加200元,也就全年7200元,那么村干部拿了工资就应负起职责,全身心投入村工作,转移支付资金仍按1.2万元不增的前提下还有4296元,用于正常办公开支。如果上级临时安排修路、党建、计生等工作,经费就由上级追加,在没有上级资金和不向农民摊派的前提下,不搞该工程或工作。比如: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要创建党员活动室,开展学习就得有资金,这部分资金就应该由上级转移支付解决,不应由村民自己负担。

(三)乡镇政府职能要向服务型转变

现在,农业税取消了,政府人员裁减了,但基层政府的职能不能被取消,乡村组织还可以在种植结构、农技培训、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素质上进行“内涵挖掘”,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免征农业税后,基层政府不再担当收税的职能,县乡两级政府空闲出大量精力,正好可以腾出手来着力促进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乡镇干部多年来一直扮演着“收税者”的角色,这样的变革无疑会对广大乡镇干部的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各项配套改革的逐步到位,治安有公安部门,计划生育有计生部门,不少公共事业都不再需要乡镇干部,因此,帮助乡镇干部搞好工作定位,应当引起当前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 篇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九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糸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举措。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笫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減慢,农村经济新的増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共同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作为这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会有增无減。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7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力在不断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等等,主要表现为由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为工业社会,在逐渐升级到服务型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型社会。在不断转变升级的过程中,人口和职业都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这其中也包括土地结构的变化等。

二、中国城镇化和旅行经济的相关性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我国的资本积累,劳动力水平以及消费者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这一行业获益良多,一跃成为近几年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某一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第三产业的开销增多,而旅游业作为服务类行业中被接受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显然是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受益行业。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城镇化进程,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在同时促进着消费结构的转变,两者其实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城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相互之间不冲突,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不断发展对旅游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会使得旅游相关产业得到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

(一)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

城镇化进程首先影响就是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城镇化的发展必定伴随着的是居民收入的提高,致使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更多要求的是高质量的生活,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在这方面,旅游业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享乐型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所以在这方面人们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业,拉动了内需的同时也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城镇化的建设少不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在这其中就包括旅游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基础设施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对相应的餐饮业、酒店以及娱乐消费等产业的需求量增大。城镇化建设促使了居民手中的资金开始流向了旅游产业或者和旅游产业相关的一些消费,投资旅游业的投资者就可以通过盈利来维持经济的良好运转,为国家或者地区的旅游业良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的主要作用

城镇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人口的城镇化、社会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城镇化,这三个方面对旅游经济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人口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

人口是旅游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所在,在城镇化的人口变动达到一个良好的人口密度的时候,就会促使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国家旅游部门曾经做过统计,从2002年到2012年之间,我国城镇化人口由之前的不到40%上升到50%以上,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增长200亿元左右,清晰的表明了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时候,人口的长大给旅游业提供了最基础的客源,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

社会的城镇化主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医疗服务的完善这两个方面,首先,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给游客提供了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便利的交通工具、丰富的生活娱乐场所等,可以给游客提供舒适的一个旅游环境,增强旅游体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给游客在当地的旅行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同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也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实惠,使游客能够轻松的享受旅途的愉快,逐渐消除安全隐患。

(三)生态环境的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

生态环境的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作用,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国家环境部门和旅游部门在以往的统计中显示,2005年至2010年,我国绿地的覆盖面积占有30%,在这其中,旅游经济也出现了近10%的增长,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绿地的覆盖面积增长到40%,旅游经济在这期间也实现了增长,相比2005年至2010年增长了12.1%,所以,生态环境的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8

众所周知,作为经济变量的汇率,在如今开放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用日益重要,所以汇率的变动会给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1. 影响汇率的因素

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很多,具体说来,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至少有五个,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的偏好,生产率以及两种资产之间相对的预期回报率。近年来,在诸多因素互相交错的影响下,我国美元汇率产生了下降的趋势。

2. 汇率制度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一直实现着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招致了世界上经济伙伴国的经济对抗,最明显就要数美国了。美国为了平衡其国际收支,改变收入逆差的现状,以便通过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来对冲美国对华贸易过程中不断增加的逆差。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民币升值。下面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进行分析。

2.1有利的方面:

2.1.1对于外汇负债型行业,原材料或部件进口型行业,投资品行业会明显受益,人民币的升值会减少外汇负债,降低原材料和部件进口价格,吸引大量外国资本,从而提高上述行业的盈利水平。

2.1.2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升值对于个人有好处,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了,并且相应地降低了物价水平,甚至小幅度的扩大内需。

2.1.3由于人民币需求的扩大,中国出口环境将一步得到改善,减少了贸易摩擦,贸易顺差有可能恢复至一个更高的水平。

2.1.4人民币的升值会相应淘汰掉一批廉价劳动力加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使得我国GDP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转变。

2.2不利的方面:

2.2.1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中美利率差的推动下,大量短期“国际热钱”潜入我国,进行套利套汇活动,导致外汇储备虚增,如果中国没有进行好对于外部资金流入的控制,就会使得国内资产市场聚集很多风险隐患,导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2.2.2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中约65%是美元资产,因此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美元大幅贬值就使我国的存量美元外汇储備价值不断缩水,损失巨大。这也就是说美元的贬值总是有人在为它买单,中国根据双顺差所得到的收益又由于储备的贬值以资本的形式回到美国,很显然,这是一种只有成本支付而没有任何收益的做法。中国的汇率正面临着“被操纵”的尴尬局面,面对外汇储备的贬值,中国政府不可能对于美国债券进行抛售,因为美元本身就在贬值,如果进行了抛售,会使得外汇市场中美元供给大大增加,美元贬值加速,回笼的资金会更少,并且还会使得未卖出的美元外汇储备价值大幅度降低。

2.2.3我国的传统出口优势型企业,国际化定价行业,进口产品替代的行业,外贸服务行业会受到冲击。这是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了国内上述各行业成本上升从而利润下降,从而降低盈利水平。

2.2.4人民币升值以后,外商会由于直接投资成本特别是加工成本的加大而减少对华投资,那些专门为了进行劳动要素套利而到中国开展加工贸易的外资甚至会撤出中国的投资市场,并且进口商品由于相对价格的降低大量涌进国内市场,占据国内市场份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直接导致中国人民的个人收入减少,劳动力就业不足,甚至引发大规模失业。

综上所述,我认为人民币升值不利影响远大于有利影响。

3. 面对汇率变动现状的对策

回顾历史,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得以迅速增长,甚至能在世界市场的部分领域中与美国一争高下。正是由于日本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的威胁,美国于1984年和日本签订了所谓的广场协议,使得日本走上了经济增长-汇率升值-资产泡沫膨胀-经济严重衰退,这个协议最终导致日本在长达20年中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现今的中国和日本的处境如此类似,是不是人民币也会走上日元的不归路呢?我认为现今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如果国家处理得当,中国会继续保持着经济高增长,但是一旦处理不当,后果难以预料,甚至很可能被剥夺货币主权,导致经济衰退。

改革开放伊始,作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工业生产领域完全没有技术优势,只能凭借低成本与其他国家竞争,所以人民币汇率就成为了价格竞争的关键。事实上正是1994年的人民币贬值政策将中国经济带入了黄金增长期。然而,在美国与国内持续贸易顺差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于2005年7月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由于累积的存量外汇储备数量过于庞大;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的预期;资本项目迟迟没有开放从而导致的外汇流入和流出的非对称性原因,中国走上了几乎是单边升值的道路。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缺乏内需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市场经济国家,没有了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优势,很大程度上就丧失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认为,中国事实上需要的是对外坚持稳定而具有竞争力的汇率政策,即以美元为汇率标准、适度低估、平稳下降并且固定的汇率制度,对内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相应的技术型人才,实现人力资本供给增加,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根本上增加内需,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李纪兵,李阳生:汇率变化对一国经济与货币的影响.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华民:慎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沪港经济.2008年02期.

[3]王伟,董玉雷,姚威: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影响.现代商业.2010年03期.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9

在这几年间,物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建设,为把中国社会尽快建设成为小康社会而奋斗着。国家长期落实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国内出现日益明显的通货膨胀,但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人民收入没有相应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国内物价的明显的提高就对居民的生活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导致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普遍下降;另外由于物价上涨的核心是食品价格,直接影响到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导致低收入阶层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物价上涨成为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我们都知道在一般低收入家庭中的所有支出中,食品、日用品和消费用品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么社会物价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居民的生活的呢?居民对于物价的上涨又有怎样的感受以及又应如何应对呢?

近几年来,关于物价上涨的报道不断的见诸于报。那么为什么物价会上涨呢?经过调查我了解到:造成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市场涨价的影响,也有成本增加的推动;既有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也不排除个别经营者不正当行为的推波助澜。

1、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造成物价异常上涨。2007年年集贸市场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扬,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21.1、32.1和40.7个百分点;因此,完全可以说,物价较大幅度上涨完全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市场进价上涨所至。据调查统计,由于食品、果蔬类平均涨幅已达8%左右,其中粮食、蛋类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价格涨幅平均在10%左右,尤其是粮食的缺口促成了农产品价格普遍大幅度上升。从社会调查来看,一是近年来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减产。二是个体粮贩主宰了粮食流通渠道,对淀粉、大米及副食品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由于种种原因,国有粮食流通体系渐渐萎缩,粮食流通环节已完全由个体粮贩控制。三是长期以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归位,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也包含有这一方针政策多年推动的成果。粮食、农资和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先后大幅上涨。粮食是“百价之基”,一价带百价,粮食价格上涨必然带动其它食品类价格上涨。

2、蔬菜及肉类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我市冬春秋季市场蔬菜和生猪等大宗农副食品供应量的70%以上都需从其他县市调运,且本市无大型蔬菜种植基地和生猪养殖企业,所产蔬菜和生猪等大宗农副食品供应仅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30%左右,受外地蔬菜种植及肉类副食品供应影响较大,加之成品油价格上涨,运费增加,2006年之前每车蔬菜及肉类副食商品的运费在2500-3000元左右,2006年高速公路通车后因过道费开收及油价上涨等因素,导致运费上涨到每车4000元左右。调运成本的增加导致蔬菜及肉类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3、食品类价格上涨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也不排出不正当价格行为加剧了食品价格的上涨。少数经营者串通涨价、合谋涨价,扰乱市场秩序,对价格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居民收入增加推动了物价上升。自去年以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改革,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普遍上涨。同时,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活跃,促进了我市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总体收入的不断增加,有效拉动了内需,推动了物价上涨。

5、金融市场趋旺总体带动了物价上涨。近期以来,银行存款利率的连续上调和股市的回升使城镇居民金融资产有所增加,财产性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从而影响、推动了物价上涨。

在经历过经济危机后,我市经济逐渐复苏,但对于不同经济层次的人也有不同的影响,对于那些高收入人群,他们似乎并没有受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2007年,人均食品支出额:最低收入家庭1630元,受食品涨价影响多支出43元,占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12.4%;最高收入家庭3560元,受食品涨价影响多支出132.00元,占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5.3%。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今年增加的收入有12.4%被食品价格上涨所抵消,这一比例高于高收入户7.1个百分点。因此,低收入家庭经济负担更大,对食品上涨的承受能力更弱。

1、物价上涨增加了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负担。很多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刚刚够日常开销,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看病或是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人情世故。所以社会上也就出现了现在的什么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来低收入家庭猪肉消费数量减少了 4.3千克,消费金额却反而增加5.62元;活鸡消费数量略减0.01千克,消费金额增加26.92 元;鲜蛋消费数量减少 0.93千克,消费金额减少了1.86元。而经济危机以来的一轮以食品为主的物价上涨,给赤壁县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压力。

2、部分低收入家庭被迫降低生活消费标准。低收入家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低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不得不降低消费档次。主要表现在购买价廉质次的商品或改变生活方式,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如少吃猪肉,或由买好一点的肉改为次一点的肉,或吃肉的间隔时间比过去延长,以及尽量购买超市促销活动时的特价米、肉、蛋等食品。

3、由于物价的持续上涨,预期消费增加,使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信心下降,人们对于除食品等“刚性”消费外的其他各项消费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涉足购房、家电等方面的消费。

即使如此也不是说对于物价上涨我们就没有应对的办法了,经过思考与查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作为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是发展经济,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重视研究适应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升级,加快发展全县的经济优势和挖掘资源优势,根据消费需求结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在继续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旅游等产业,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稳定增加收入,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支预期。目前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预期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快养老、医疗、就业、医保、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稳定消费支出,增强低收入群体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

2、认真落实稳定生产、保障供应的各项价格优惠政策措施,确保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3、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制度,达到一定规模的生活必需品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制度。

4、加大价格监督检查的力度。加大市场价格巡查的力度,特别是节假日要加大对生活必需品、农贸市场、旅游景区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非法牟取暴利,以及不按规定履行提价申报、备案的违法行为;加强对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宣传教育,督促其遵守价格法律法规,自律其价格行为,共同维护市场价格稳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5、搞好价格的预测预警。除继续搞好主要副食品日报和专报外,进一步扩大监测的品种和范围,把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建材和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纳入监测的范围,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预见性。

而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理性消费,降低生活成本,增加财产性收入。理财专家指出,投资理财应当注重收入的成长性,不要妄图一夜暴富,学习并进行必要的理财投资,是普通收入家庭化解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的重要手段。

2.密切关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粮食、副食品、水、电、油、气等必需品的价格走向,和政府出台相关降价政策,以便及时调整家庭的消费情况。

上一篇:我害怕爸爸喝醉后下一篇:高三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