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共10篇)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篇1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1.您在该企业的工作时间是?
A、6个月以内B、6—12个月C、1年—3年D、3年以上
2.您的文化程度是?
A、初中B、高中C、中专或大专D、本科E、硕士或以上
3.您认为该企业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备注:可多选)
A、领导远见卓识,决策能力强B、员工向心力强、士气高
C、规模大D、管理独特、水平高E、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基础
4.您认为制约一个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备注:可多选)
A、管理效率比较低B、制度不健全
C、员工素质有待提高D、缺乏系统、先进的企业文化
E、缺少团队学习的氛围F、形象宣传与推广力度不够
5.您认为该企业在哪些方面急需提高或改善?(备注:可多选)
A、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B、人才建设
C、企业凝聚力D、创新精神E、其他
6.您认为该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应是什么?(备注:可多选)
A、行业旗舰,百年企业B、树行业经典,铸知名品牌
C、追求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最大化D、实施文化管理,全面提升竞争力 E、企业可持续发展F、创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集团公司
7.您在工作中是否受到尊重?
A、非常受尊重B、比较受尊重C、受尊重
D、不受尊重E、不知道,也没想过
8.您所在的部门对员工的评定是否有一套客观标准?
A、有,而且不错B、没有C、不知道
D、有,但不科学,不利于人才的评定与选拔
9.您认为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是否受到重视?
A、很受重视B、受重视C、一定程度上重视D、不受重视
10.作为该企业的员工,您是否有强烈的自豪感?
A、有B、时而有C、没有D、不知道
11.平时您了解企业各类的信息主要渠道是什么?(备注:可多选)
A、会议传达B、文件通告C、同事传达D、宣传栏E、其它
12..您认为该企业现有的文化活动足够吗?
A、足够B、不太够C、不够D、不清楚
13.您在该企业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生存赚钱B、工作轻松C、工作环境良好
D、学习新知识、新技术E、实现自我价值F、其他
14.您认为企业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备注:可多选)
A、经世致用B、厚德载物C、以人为本D、创新求变E、与时俱进F、甘于奉献G、自强不息
15.您认为您所在企业的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是?
A、有很大联系B、有一点联系C、几乎没有任何联系D、不了解
16.您认为儒家文化对企业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哪方面?
A、仁义B、礼C、和D、诚信E、忠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篇2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 是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风俗、精神风貌,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活动等。如企业人员的构成、企业干部及职工队伍状况、企业生产资料的状况、企业的物质生产过程和物质成果特色、企业的组织形象等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共同的价值观, 企业主导信念、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作风、风尚和传统、礼节和仪式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其主要特点有:人本性、系统性、群体性、开放性、稳定性、渗透性、群体性、独特性。
二、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被辑录在《论语》一书, 儒家文化最核心的思想有“仁”、“德”、“信”、“义”等。“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道德的基础。它概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核心是仁爱, 即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 体现于万事万物中, 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 “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 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儒家所谓的“孝悌忠于职守信”、“恭宽信敏惠”等等皆发端于“仁爱”, 着意在“和谐”。仁爱, 体现的是人道原则。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管理理论都不能回避这个主题。“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 管理中也是如此。企业领导者爱职工会赢得职工对领导的尊敬和对企业的爱, 有利于培养职工爱厂如爱家的意识, 使他们忠于职守, 忠于企业, 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 因此企业内部容易协调一致, 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整体力。“德”是为人们服务的高尚行为。儒家道德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服务广大百姓, 所谓达则兼善天下”。“德”是实行“仁”的手段, 孔子重视教育, “为政以德”, 他认为施行德治的关键是领导者能否以身作则。“信”是“诚实不欺”, 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人而无信, 不可知其可也” (《论语·阳货》) , 说的是守信用则别人愿为你服务, 为你办事, 有信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拥戴。“义”是正义。它要求人们谨遵仁义之德, 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顾客, 后自己获利。在“义”和“利”发生相互冲突、不可兼得时, 儒家强调义重于利, 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 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 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
三、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吸收其精华对于建构现代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本主义。
人才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最为深远的影响莫过于倡导以人为本。儒家创始人孔丘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贡献是, 他最早开始把当时人们的视野从“天”转向了“人”。孔子认为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这就是说, 管理的核心是人, 即管理的主体是人, 其客体主要也是人。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当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特质, 即人本主义、中庸主义和理 (礼) 性主义。儒学所创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历史价值的贡献。儒学性本善之说, 与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面》建立的Y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学强调尊重人性, 弘扬仁爱之心, 挖掘人的智能潜力, 可谓人本主义企业文化之先导。在企业经营中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点。
(二) 以德服人。
企业的根基是人才, 管理者能否正确地识人、用人, 决定着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儒家思想突出强调了“贤人”治理国家的重要地位,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孔子主张“贤人治政”, 但贤人首先自己必须修身正己具备优秀的品德, 才能知人善任, 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对管理者来说, 以身作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管理者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 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被领导者总是以领导者的言行决定自己的行为, 领导者的价值取向将对员工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甚至决定着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人的管理, 要真正实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这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大挑战。只有培养、发现和留住人才, 企业才能占领市场, 赢得生存。
(三) 诚信为本。
诚信, 被儒家视为“立人之道”、“立政之本”。孔子提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的思想。诚与信是一脉相承的, 诚实无欺, 必立其信。企业在处理与外部关系时, 要讲“信”, 企业信誉是一项无形资产, 在处理内部人际关系时, 企业也要强调信誉, 主要是管理者要守信。一个企业是否诚实守信, 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台湾研究企业文化的学者将诚信视为企业伦理, 认为企业伦理的根本要旨是要做到四安:安顾客、安员工、安股东、安社会, “四安”考虑周全, 运作方便, 是诚信在现代企业文化的恰当诠释。
(四) 义以为上。
义以为上是中国儒家哲学的价值论, 也是现代儒商的管理价值观。所谓“义”, 是指人的道德价值。所谓“利”, 是指人的功利价值。在义、利关系上, 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的命题。“义以为上”是“重义轻利”之意, 在对物质利益和社会权势的追求中, 应该“以义取之”, 而不应“以利取之”。现代企业文化提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激励机制, 与“义利并举, 义以生利, 以义为上”的儒家价值观是相吻合的。作为企业应追求利益共享, 回报社会。利益由股东、顾客、员工、企业四者共同分享,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最终回馈社会。既要处理好企业本身与内部员工的义、利关系, 制订一套合理可行的利益分配制度, 又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之间的义利关系, 恪守企业对于社会、国家的职责和义务,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令与社会的规约, 以正道谋取企业的利益。
四、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冲突
儒家文化博大庞杂, 精华与糟粕并存, 其封建性、保守性、盲从性和封闭性等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冲突, 可能阻碍现代化进程。
(一) 儒家文化的“仁”对企业文化精神层的冲突。
由于儒家的“仁”者精神建立于“血亲”的基础之上, 就给企业的“人本神”、“团队精神”打上了“小群体”的符号。在企业中, 以关系为基础的非正组织会阻碍正式组织的正常运行, 降低企业的执行力度。特别是中小企业, 实以人为本时, 先会考虑领导者个人的利益, 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的同时, 会让员工付出更多的劳动力。以“个人”为中心的爱人用于今日, 更多地被企业领导演化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爱人。以食品为例, 明明知道合成色素不如天然色好, 但为了节省成本, 宁愿使用合成色素。明明知道不能给蔬菜打激素, 为了使产品卖个好价钱, 仍然给蔬菜、瓜果乃至家禽注射激素。
(二) 儒家文化的“德治”主张与企业管理的“法治”理念的冲突。
在管理层面上, 儒家提倡以仁义治天下, 注重人治, 提倡感情化论理规范, 而不太重视程式化的法律制度。封建时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就体现了这种重德轻法的倾向。而企业管理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显然, 儒家重德轻法的思想是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
(三) 儒家文化的“贵和”思想与企业“竞争”意识不一致。
儒家思想文化表现出来的一些精神气质与现代企业精神的要求不一致。这些不一致突出地表现在儒家的“贵和”与“内敛”的倾向上。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 儒家注重的是自我的内在精神和“向内用功”, 认为只要去发掘、完善自我的内心世界就可以达成与外部世界的统一即所谓只要“内圣”就能达到“外王”了。
(四) 价值取向上重理想而轻效益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
历史上自从儒家文化处于独尊地位之后, 中国思想界一切“尚力”之说均遭非议, 儒家的大同社会和小康思想成为统治者欺骗民众的工具。在管理中过分重视精神激励, 忽视物质刺激, 缺乏利益机制, 权、责、利不能统一, 虽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却难以各得其利。另外, 在决策时易根据理想办事, 缺乏按效益原则决策的机制。
五、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的有效结合
儒家文化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和管理理念, 是整个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必须看到它可取的部分及不可取的部分, 同时看到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价值, 一味的否定与盲目的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要坚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 塑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文化。
(一) 找准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契合点。
在企业管理中, 人始终是第一位的。人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因素与企业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实践证明,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权威管理者造就而成的。企业权威管理者拥护什么, 实施什么, 奖励何种行为, 反对何种做法, 最直接有力地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定位与指向。在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中, 一个权威管理者持有什么样的思维意识和做事风格, 是这个企业文化的精髓, 也是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而这个契合点需要一个企业权威管理者发现获取。
(二) 掌握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结合的合理方法。
运用儒家思想构建企业文化要因地制宜, 不能随意照搬, 应该在对儒家思想的智慧充分了解、掌握和消化的基础上, 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才能够用于指导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在企业初创期, 要取“礼”治企, 建立起严明合理、不偏不倚的企业规章制度, 无论高低, 凡是违规犯纪一律按规定处理, 公平公正;二是在企业成长壮大后, 要以“人”治企, 在共同遵守规章制度的氛围中, 推行情感管理, 与员工和谐相处;三是待企业壮大稳固、和谐平稳发展成熟之后, 要取舍“中庸之道”, 建立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具有强大的韧性力量的企业文化理念。至此, 企业就可以成为一个可以自行运转、强大、高度智能、不可摧毁的组织, 儒家思想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就可以得到尽善尽美的体现。
总之, 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不是重新创造传统, 而是根据时代经济和政治的要求, 去发掘和发扬传统中的积极、进步的成分, 如人本主义、以德服人、诚信为本、义以为上等儒家文化精华, 改造传统并使之表现时代精神, 适合时代要求。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找准契合点, 掌握好方法, 来塑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葛荣晋.儒道智慧与现代社会[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6:211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篇3
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企业文化。从20世纪50年代的“孟泰精神”,20世纪60年代的“铁人精神”,20世纪80年代的“二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坚持改革的创新精神;永攀高峰的竞争精神;顾全大局的主人翁精神)到当今时代的“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等,都贯穿了一条主线——不怨天,不尤人,发奋图强,艰苦创业,永攀高峰,无所畏惧。它构成了我国企业文化拼搏向上的局面。
影响之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这是由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决定的。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把“仁”作为他学说“一以贯之”的唯一原则和最高道德标准,而“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强调从无私的动机出发,舍己利人,舍己爱人。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把人看做是天地万物的中心,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孟子提出“人人皆可为尧舜”,强调人只要努力,皆可成才。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建设优良企业文化的有力思想武器,有利于维系企业员工的良好人际关系。在管理出色的企业里,管理者对人的态度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管理不善的企业里,人要么被当做“机器”,要么被视为企业的经济负担,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全国模范企业青岛港的领导干部有一句座右铭:“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百年老店同仁堂以仁为企业文化之本。仁者爱人,对内体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的仁政思想;对外则体现为产业报国,回馈社会的济世精神。济世养生,追求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的和谐,凝结了同仁堂对员工、国家、社会所倾注的强烈责任。原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在总结失败教训时就提到,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巨人文化只是停留在空洞的宣传口号上,而没有变成员工的实际行为。这些案例都表明,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点,人本思想构成现代企业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文化基础。
影响之三:追求诚信的企业经营理念
这是由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传统决定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进一步主张“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在商业活动中要求企业做到智慧和道德相交融,做人之道与经营之道相统一,坚持“守信与重义”,“修身与报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中,“诚信不欺,一诺千金”是中国商业精神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企业家在经营企业和经商活动中信守道义和诺言,先义后利,不做亏心的买卖。即使不订书面契约,语既出就要诚守信誉,“非诚贾不得食于贾”,不是以诚为本的商人就不能以经商谋生。
重义轻利的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它提倡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克己”,“寡欲”,“见利思义”,“义而后取”;它鄙弃“嗟来之食”,不取“不义之财”。百年老店同仁堂是有着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行业的著名企业。同仁堂继承儒家优秀思想,严格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诚信经营理念,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创制了许多令消费者放心的精品良药,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同仁堂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继承儒家思想精髓,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思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涵。这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与诚信思想伴随着同仁堂人,不断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才使得同仁堂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影响之四:稳中求胜的企业文化理念
这种理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关于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学说,它所提倡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与行为活动应当控制在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状态。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的中庸之道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和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讲“仁”、“爱”、“诚”、“中和”待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无过之,无不及”,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把握事物要有“度”,不高不低为最理想。认为矛盾发展有三种可能“过,中,不及。在这三种可能中,人们应该取“中”。
把握“中庸之道”对于体现企业管理的艺术性、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管理矛盾中,有的矛盾,其对立双方中的一方为“是”,另一方为“非”,对此,应该是非鲜明,坚持真理;有的矛盾,则对立双方均为“非”或“不完全是”,对此,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了,必须把双方协调起来,这就用到了“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经常要用到“中庸之道”,如:学习外国经验与坚持中国传统,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赏与罚,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等等。
影响之五: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
这种团队意识可在儒家思想的三纲理论中得到体现。儒家一方面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儒家在“三纲”理论中讲究子从父,妻从夫,兄弟友爱,姐妹相助。这种家庭观念既包含有整体感、骨肉情,又包含有家长意识和服从意识。在一个家族团体内,以家族利益为最高目标,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强调团体(整体)重于个人,个人无条件服从整体,强调家族内部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和稳定。
以家庭观念为先导的团队意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可以视同“一个小家庭”。去掉封建性,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是不矛盾的。增强企业员工的“家族”观念,有利于企业形成团体凝聚力和竞争力,有利于重构人们以团体利益为重的团体精神。在企业里,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往往借助于家庭观念的中介,以“爱厂如家”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前所述的“孟泰精神”,20世纪80年代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白云山精神”,广州第一橡胶厂“志在改革齐进取,爱厂如家当主人”的企业精神,衡水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和谐管理”,从他们这里可以看出,“爱厂如家”是企业凝聚力的源泉。它一方面意味着工厂像家庭一样温暖,领导像父母一样可亲可信,同事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友爱;另一方面意味着员工对企业像对家庭一样关心爱护,与之融为一体,休戚与共,心甘情愿地为振兴企业而出谋划策和忘我劳动。应该说,这是我国企业文化内容中又一个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因而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团队意识和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影响之六:重视精神需要的奉献品质
儒家思想中重视名节的传统是:其体现。孟子有一段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在儒家思想中,民族国家的尊严和荣辱,个人的人格、信念和操守,被看得高于一切。这种思想,凝铸成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这种民族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珍惜荣誉、崇尚气节、讲究廉耻、高度自尊。时穷节乃见,在危难时的表现为崇高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辱”,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节操和荣誉,为了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敢于蔑视强暴,甘愿忍受贫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只要去掉其中封建思想的糟粕,把自尊、自爱、自强、重视名节的精神,建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就会形成有形的心理环境,就能激发员工的爱国之情。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篇4
调查地点:调查日期:问卷编号:尊敬的各位同学:
您好!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程度,对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程度,我们特设计此调查问卷,希望得到您的支持,真诚地感谢您的参与!
1.目前你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
A.20小时以上B.10~20小时C.2~10小时D.2小时以下
2.你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最多可选4个)
A.聊天交友B.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贴C.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D.查询资料、浏览新闻与评论E.下载各类资源F.收发电子邮件G.更新博客H.网上电子商务I.其他
3.你觉的网络的发展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A.很大B.有一点C.没有D.说不清楚
4.你觉得上网对你现阶段的学习有没有影响?
A.有负面影响B.有正面影响C.两方面的影响都有D.没有影响
5.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你觉得网络是
A.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B.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C.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的规范相适应D.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
6.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A.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B.比较丰富,但质量不高C.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D.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7.你会相信发布在网上的那些公共信息吗?
A.相信B.不相信C.不全信
8.当你无意中看到反动的宣传文章或讨论时,你一般是
A.好奇,进去看看B.奇文共赏,并主动到相关网站了解信息C.置之不理D.仔细阅读,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提醒相关部门注意
9.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有向网络倾诉的习惯吗?
A.经常B.一般C.很少D.没有
10.你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怎么看?
A.非常反感B.没什么,很好玩C.别人都在骂,所以我也骂D.无所谓
11.你认为网络游戏
A.刺激过瘾B.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成就感C.无聊,浪费时间D.没玩过,不好说
12.你上网买过东西吗?
A.从不B.偶尔C.想买,但不知道途径D.经常
13.你对现代网络文化的看法是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篇5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是来自xxx班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了解生活中名牌产品对中学生的影响,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及价值观念,我们正在开展关于“名牌对中学生的影响”的课题研究。希望得到你的支持与配合。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或打“√”。这份问卷是不记名的,我们绝对不会泄露你的个人隐私。
你的个人信息:
性别: A、男 B、女
所在年级: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E、高二 F
1、你喜欢名商品牌吗?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不喜欢 D、无所谓
2、你喜欢名牌的原因?
A、质量好 B、从众 C、炫富 D、其他
3、你平时会关注一些名牌商品吗?
A、经常关注 B、偶尔关注 C、从不关注
4、你周围的人追求名牌的现象严重吗?
A、非常严重 B、比较严重 C、一般 D、不严重 E、不清楚
5、你的什么物品必须是名牌?
A、衣服 B、鞋子 C、书包 D、手表 E、文具 F其他 G、无
6、你家里人同意你购买名牌吗?
A、同意 B、不同意 C、根本不知道买的是名牌
7、你买名牌考虑的因素?
A、质量 B、外观 C、从众 D、其他
8、你会跟风买名牌吗?
A、会 B、不会 C、视情况而定
9、你怎样看待追求名牌的现象?
A、有个性 B、合理范围内正常 C、应避免 D、其他、高三
10、你觉得名牌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A、感觉会更自信 B、符合审美需求 C、增强攀比心理,影响学习D、没有什么影响 E、其他: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篇6
A务农 B个体户 C乡镇企业单位 D工厂员工 E其他
2. 您家庭的月收入约为多少:
A:1000元以下B2000-4000C:4000-6000 D6000元以上3. 您觉得近些年您家庭收入有无较大变化: A变化较大 B变化很小 C基本没变化 4. 您是否支持农村城镇化:
A非常支持 B比较支持 C无所谓 D不支持E非常不支持
5. 您觉得随着城镇化建设家庭生活是否有较大变化A变化很明显 B变化较小 C没什么变化6. 您对现在家庭的经济及生活是否满意:A非常满意 B基本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7. 您认为本村经济改善最多的地方是: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篇7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古筝,语境,体现
二、儒家音乐思想对古筝演奏技艺的影响
“人类的色彩意识从远古时代就存在,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色彩都以其变幻不定的形式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所赋予色彩的装饰与象征意义在不断开拓变化……”[1]随着仪式音乐的发展, 古筝音乐的色彩也渐渐备受青睐, 并应用在古筝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古筝音乐中对“色彩”的重用, 不仅改变了古筝音乐文化的样式和传统文化艺术的面貌, 给人类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听觉享受、感官享受, 也给人们的古筝文化和内心精神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俄国音乐家里姆斯基—克萨科夫曾进行过“色彩音乐”的实验, 并取得了积极的艺术成就。他的好友、音乐家拉赫马尼诺夫在《回忆录》中给予充分和高度评价。他说:“在这些作品里, 人们对音乐想要表达的“气象的”情景从无丝毫的怀疑。如果是一场暴风雪, 雪花似乎从木管和小提琴的音孔中飞舞地飘落而出;阳光高照时, 所有的乐器都发出炫目的光辉;描写流水时, 浪花潺潺地在乐队中四处溅泼, 而这种效果不是用廉价的竖琴刮奏制造出来的;描写天空闪烁着星光的冬夜时。他是一个乐队音响的调色大师……”[2]这种对音色的注重, 也同样影响了当前社会语境中古筝音乐的色彩探索和创新思维。传统的古筝音乐色彩一般较为凝重、沉重、让人有一种静心深思的意境, 起到象征、暗示的作用。当前的古筝音乐发展的新倾向是, 对于多样性的色彩、多层次的音色、多幻觉的音乐意境等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当前的古筝音乐中逐渐出现了物化的色彩感, 主要是通过古筝音乐创作技法的暗示性调配与处理, 呈现于听觉对各种古筝演奏声音的感受中;从另一个角度讲, 社会语境与受众正在于能够以对古筝的感觉和想象把客观世界的现实图象转化为主观世界的心灵图象, 并以最佳的古筝音响语言, 将这一心灵图象物化为能够表达自我情感的音响图式, 并由感性意象直接深入审美的意象。古筝音乐从此多了一样最为关键的审美功能和审美趣味。
古筝音乐中的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逐渐注重古筝音乐对人的感化、心理影响作用, 注重古筝音乐的审美与仪式的一体化和综合化, 必要时往往会舍弃社会仪式文化的满足需要, 而选择古筝的艺术功能。当前, 在多种场合中的古筝音乐已经不再需要现场演出, 而是采用多种方式的媒介进行音乐播放,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古筝音乐的影响和传播。
三、现代儒家思想语境对古筝音乐理念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语境的发展变化, 主要体现在古筝音乐自觉意识的发展、独立方面。在古筝音乐发展史上, 关于现代古筝音乐与传统古筝音乐的划分, 有好多争议, 这些争议的深层原因都是源于对于古筝音乐作用与地位的不同看法。主要争议存在于民国年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筝音乐的划分问题。因为这一时期的古筝音乐文化体系和风格逐渐被打破, 无法还原社会文化发展的形态。古筝艺术开始以一种更为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演奏舞台。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时期所出现的古筝音乐都属于传统仪式音乐的范畴。
在诸多的古筝音乐作品中, 以《战台风》、《春江花月夜》《出水莲》等一大批的新作, 颠覆了古筝在过去的传统发展模式和风格特点, 以一种更为激进、广阔、宽容的心态表现着生活、社会中的情绪和历史发展演变。如今, 当时很新潮、备受争议的很多的独奏、齐奏等优秀民间音乐代表作品, 都被认定为传统艺术, 新的古筝音乐风格再次挑战着人们的内在审美和艺术感应系统。传统古筝音乐意识与现代古筝音乐意识的划分, 折射出的是我国文化发展传统的历史转折与社会新变化, 也是古筝音乐在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再认识和重新定位。
现代儒家音乐思想语境的发展, 还反映在社会科技进步方面。以唱片作为媒介记录、古筝音乐成为另一个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唱片给人们的仪式音乐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随时随地的使用古筝艺术音乐对于人们来讲不再是梦想。唱片同样影响着古筝音乐家的艺术生涯, 使他们的演奏、风格、形式、活动等进一步延伸, 优秀的作家、艺人以及作品一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群中传播。音像制品为媒介的古筝音乐传播历史始于唱片工业的发展, 相对乐谱传播模式, 唱片工业更加专业化。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 古筝音乐的听觉对于音乐质量的要求较高, 并且每个人欣赏美的标准不同, 都希望能够自由的欣赏自身所喜爱的音乐, 唱片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自修选择的需求, 而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音响制品的进一步发展, 使人们的感官也得到了满足。所以古筝艺术的发展完全具备了一种新的传播特点:层次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可以为古筝艺术的理念发展和突破提供足够的受众基础。而这些受众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饱学儒家思想知识的人群, 但是儒家音乐思想和文化思想的传统影响还是会以某种民风、民俗的形式得到遗存和反映, 因而儒家音乐思想还是会以某种其它的方式得到发展。
古筝音乐的创作、使用与接受、传媒途径等都体现出了儒家音乐思想更为广泛、自由、便捷的新时代语境特点, 也展现出了古筝艺术的演艺者、欣赏者对传统古筝音乐审美的更新要求和心理颠覆, 起到了推动儒家音乐思想在新的语境下获得古筝发展新动力与新风格的作用。因而, 古筝音乐需要脱离过去的风格、情绪、样式等, 逐渐达到审美与文化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性倾向, 满足各种层次的不同需求, 当然也需要折射儒家思想的精神——毕竟, 作为一种文化积淀, 儒家思想是难以回避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钱品辉.色彩设计与应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 3.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篇8
你好,我们是大一商学院的学生,为完成新生研讨课的结课报告,针对我们的自选课题进行了此次大学生结婚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谢谢你可以抽出几分钟的时间作答此问卷。
一.基本信息※你是 A女生B男生※年级
※你目前的情感状况:A单身B恋爱中C考虑结婚了D已婚
二.问卷部分
1.你对婚姻的看法是什么?()(可多选)
A.爱情的坟墓B.没爱情就分手,无所谓婚姻C.婚姻是爱情最神圣的象征
D.都是勉强维持E.结婚是为人子女的义务F.没考虑过G.其他
2.你对现在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的法令有所了解吗?()
A.有较深入的了解B.有一定的了解
C.没有听说过,但有兴趣了解D.没有听说过,不在乎
3.你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是:()
A.反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B.支持,大学生是成年人了,能为自己负责
C.中立,不反对但也不鼓励,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4.你觉得如果在大学遇到了注定的另一半,你会选择结婚吗?()
A.会的,我觉得他(她)就是那个陪我到最后的人
B.会考虑,参考多方的意见后做出决定
C.不会,大学生结婚是一件不靠谱的事D.不知道,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5.你觉得大学生结婚会带来什么?()(可多选)
A.生活压力的增加B.无心学习C.大学风气的改变
D.家人朋友不理解的社交压力E.两人共同努力的甜蜜F.其他
6.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
A.有一定了解B.听说过C.不了解D.特别想了解
7.你对自己进行了一定的职业规划吗?()
A.我有比较明确的规划B.我只有大致的规划C.我有进行规划的想法
D.听说过,但没想进行E.不知道职业规划是什么
8.假如你大学已婚,你会依据什么来制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可多选)
A.自己的兴趣爱好B.自己的特长C.自己的专业D.社会热门职业E.另一半的爱好F.另一半的专业G.职业的收入H.其他
9.假如你大学已婚,你会为了你的另一半改变你原来的职业定位吗?()
A.不会,我坚持我的合理定位B.可能会
C .会,他(她)的意见很重要D.不知道
10.假如你现在是一名已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事业和婚姻的冲突,你会偏向:
A.事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易,解决现实问题更重要
B.婚姻,两人之间的感情很重要C.很烦恼,不知如何选择D.其他
11.你觉得大学生结婚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A.丧失了一定的选择职业的自由B.丧失了一定的自我发展的自由
C.减少了工作和学习的时间D.职业的选择变得更贴合现实E.增强了责任意识F.更早达到职业的稳定状态G.其他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篇9
——针对游客的问卷调查
您好!我们是。。大学的学生,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市周边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中旅游管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北京市乃至全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我们特发放此问卷。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进行,我们将严格保护您的隐私,请您放心如实填写,衷心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请在符合您情况的唯一选项中画“√”)
1. 您的性别是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是
A 0~18岁B.18~25岁C.25~50岁D大于50岁
3.您的学历
A 究生及以上B 本科或大专C 高中生D 高中以下
4.您来自于
A.北京市平谷区B.北京市其他市区 C.非北京市的中国其他省份D.其他国家
5.您来本旅游区旅游的次数
A 1~2次B.2~4次 C 大于4次
6.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将军关村的民俗文化的A.电视,报纸等新闻报道 B.书籍查阅 C.政府宣传 D.实地考察了解 E.他人介绍F.其他(请注明)
7.您认为将军关村的民俗文化保存现状怎么样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不好E.较差
8.您对将军关村的民俗文化旅游的相关管理的满意程度
A.很满意B.较满意C.不满意
9.您认为将军关村在旅游中旅游管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如何
A.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B.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C.没什么影响
10.您认为将军关村的民俗文化与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相比,其最主要的特色在哪里
A.民俗文化的历史B.民俗文化的影响C.民俗文化的发展前景D其他(请注明)
11.您认为影响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当地民俗文化自身的特点 B.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C.资金不足 D.相关基础设施欠缺 E.其他(请注明)
12.您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影响
A.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B.不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C.没有影响
13.您认为就目前将军关村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最应加强哪方面的努力
A.食宿环境B.交通设施C.民俗文化的保护 D.旅游景点的设置 E.对外宣传 F.其他(请注明)
14.请简要地谈谈在这次旅游中,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中在旅游管理方面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篇10
在21世纪的今天,再谈儒家,似乎有点“过时”。然而,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尤其是西汉以后的儒家,早已脱离原有的学术派系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根本,追名逐利之敲门砖,政治传统之工具。经过多少篡改,多少曲解,多少加固,多少阐释,儒家已建立起稳定的思想架构和完整的体系。现在,立足于较为理性和客观立场上的现代人,回望儒家,又是怎样评说呢?儒家在当代价值几何?对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而今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也出自于儒家思想。那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发面呢?
一、儒家的思想体系
作为独立学派的儒家形成于春秋末年,孔子是其创立者。在周室衰微、礼乐崩坏的春秋大局中,孔子适应形势,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庞大思想体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理论取向是现世的人文关怀;它主张仁政,强调“德治”;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这些理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弟子后学又各自宏扬、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作为原始儒学的定型则主要经历了孟、荀、易三个环节。孟子从内在心性方面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孟子道性善,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民贵君轻”、“正经界”、“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学说。这套理论体系,因其对心性学说的发挥,而被视为道之正统,其“内圣”说更为后世所推崇。韩愈称其为“醇乎醇者”。宋儒黄戟认为“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有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黄戟:《宋史“道学”朱熹传》)。所谓“道统说”难免不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张,孟子不过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方面的发挥,与“内圣”相对的“外王”学说,则由荀子加以充实扩大。荀子言性恶,倡言化性起伪,主张治理天下应以礼为本,礼法结合,他讲“群”论“分”,说“礼”谈“法”,形成“隆礼尚法”的政治学说和“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节,礼之序也”的“仁亲、义行、礼节”说。荀子派内立宗,自标新意,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外王学说。尽管韩愈称荀子为“大醇而小疵”,意指荀子思想有逸出儒家框架的痕迹,其实这还是站在心性学说一路所作的指责。就孔子思想的内涵而言,荀子这学仍是孔子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并成为其后儒重礼制、讲事功一路的发展源头。难怪荀子在《儒效》中以“大儒”和“俗儒”来划清与孟子的界线。自认是孔学真精神的传授者。无论孔、孟,都未详说“性与天道”,即使是荀子,虽有专门的《天论》,其用意亦不过论述天行有常、天道自然,“圣人”必须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除此而外,则“圣人为不求知天”。而《易传》提出的天道、地道、人道系统,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得原始的儒学的建构具有某种形而上的哲学基础。从而使原始儒家思想体系的建构最终得以完成。不仅如此,由于《易传》言天道、谈阴阳、明礼法、重思辩的特点,还为尔后同诸如道、阴阳、法、释等其他学派的融合提供了共同的因子。朱熹论《易》时说“《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说出那形而下者。《春秋》以形而下者,说到那形而上者去。”(《朱子语类》卷六七)总之,有孔子奠定的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经由孟、荀的内外扩充,及《易传》形而上基础的确立,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开放的、兼容性极强的思想体系,成为后世儒学发展的总的源头。而这些都构成儒学原义的最基本的内容。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国实现现代化,是走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需要有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目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赶不上物质文明建设,在近几年的四化建设中,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国内出现了贪污贿赂、倒卖诈骗、一切向钱、假公济私、见利忘义等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这就不能不使人回想到儒家思想中的公私之分、义利之辩那些精华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有益的,应该把它们继承发扬下来。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能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一个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既要有她的独立的经济、独立的政治,也要有她的独立的文化。所谓独立的文化,就是要由她自己国家民族的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或吸取别人而加以消化的,以维护其生存和发展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思想信仰等文化因素,其中以思想最为活跃,成为这些因素的核心。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民,那么维护这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传统文化,必有她的强大的凝聚力量。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要一旦完全抛弃她,和她发生彻底的决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应该的。像这种历时数千年,虽累经剧变而未绝灭的传统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华亦复不少。在今天对待她的应有态度,就是要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到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去掉她的已经僵化了的、腐烂了的部分,保存和发展其还有生命力的、还有健康的部分,使她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作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这类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属于这类的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
(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有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一统。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哪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三、如何扬长避短,发扬传统文化
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确保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不仅对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几种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于“儒”,对于现在的我们——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讲什么中国文化,不能不面对儒教。儒家是中华文化的命脉与根本。讲什么中国文化,不能不面对儒教。实际上,儒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内涵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就其发展历程而言,儒家思想分为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以及新当代的新儒学。此四个阶段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后世所谓“孔孟之道”既是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是孔子与孟子的儒学思想,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级人物,其思想特点是:都以政治伦理为核心。倡导礼乐制度。
两汉儒学,上承经过荀子法家化之后的儒学,经董仲舒的“天人思想”所改造,实行“阳儒阴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君权神授,把大量儒家伦理道德法律化,使之与“礼”并行,作为约束。
这种改变,使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阶层的要求,从而最终让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意思形态”,影响历史长达两千年之久。
随后,由于佛教的传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玄学和佛教对儒教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了战胜佛教,儒教开始大量吸收佛教的精神,“援佛入儒”,于是宋明理学应运而生,程朱理学继承了先秦孔孟的精神,构筑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心理素质。
继之近代,儒学在国人之中失去信任度,发展也达到历史的低谷。
毋庸讳言,儒家在现今的确早已过时,但也不能一味全盘否定,看看儒家文化圈中的各国,日本、韩国(自诩为儒家的真正传承者)、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等,儒家的有些基本精神和现代社会其实并不矛盾。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教,都以本国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信仰作为国家的精神轴心、宗教信仰。可见国家的传统文化与信仰是非常重要的,而先前我们一概的否定式不足取的,龚自珍说过:“如要亡其国必先去其史。”而我们已经把先前的历史丢的所剩无几。儒家在肯定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的同时,也有他的信仰,无论我们如何去争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孔老夫子的思想史维系社会、国家和家庭的重要力量。他也慰藉着中国人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源泉。反观现在的国家行政人员,有几人是有信仰的去做事、去为人,有这样一帮人在当政,无怪乎我们身边的离奇事件一件胜过一件,就算我们在网上看到任何的有关当政者如何实行怪政,也不会感到奇怪。
我相信中华文化现在并未能体现其优秀的特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的物质要求都有很大提高之后,我们在回头回味儒家文化,就会重新的发现她的优势。
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负面影响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主张批判的继承,但在儒家思想领域,继承的较多,批判的却很少,也只有在专家学者的著作中可以见到只言片语,而且或在书店中束之高阁,或在图书馆中被深埋角落,无法雅俗共赏。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当然,很多消极因素并非儒家思想最初之意,而是经过历代大儒的“修改”和封建王朝不遗余力的“义务教育”,但历史已经成为事实,儒家思想曾对中国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在以家长为首的家族组织里,家长和家族一般成员之间,实际上处于奴役和被奴役的对立之中,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封建政权,是放大了的封建家长制形式。“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竟被视为格言警语,至今尚在民间广为流传,真是令人诧愕,而对于上层阶级的制约在不断减少,长期皇权、父权、夫权思想的侵蚀,使中国始终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制去规范人的行为,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文化大革命,这场中国现代史上的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仅仅是领袖的一念之差和人民对领袖的盲目崇拜吗?当然,文革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我们今天回头去看那段历史,为什么会出现“领袖一呼群氓响应”的局面?应当说有什么样的民众,才会产生什么样的领袖,这才是文革的可怕之处。对于妇女,更是为其戴上“紧箍咒”,要她们牺牲自己来换取名节的虚名。人们总是把潘金莲说成“荡妇”,如用现在思想 解放的观点来分析,他不正是古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吗?民国初年,某报上刊载了一篇报道,大意是某妇人在其夫死后亦跳崖寻夫去了,以完成她的贞烈人生。该报非但没有对此种行为提出异议,而是对此列妇的行为大加褒扬,称赞她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由这篇报道,也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托古改制”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要“托古”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多数政治家的习惯。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把中国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比做一个立方体的翻转,只是换个面而已,其外表与内涵还是一如既往。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后,极少有革命性的创新举动,而是效仿前人,依样画葫芦。到了近代,某些政治家的习惯还是没有改,上演了“复辟”、“称帝”的闹剧。而历代改革者也很难越过“托古改制”这条思想鸿沟。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场面:一批白发苍苍的元老级大臣跪在金銮殿上,声泪俱下,甚至以头抢地,高呼:“祖宗之法不可变!”于是,改革者或被贬官,或被罢职,或被杀头,而且以最后一种结局居多。我们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动力不足的问题显得非常严重。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愚民政策不无关系,其主张“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届朝代的改革运动,仿佛只有改革者再摇旗呐喊,而很少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会令人想起一幅图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打个比方,改革者在台上演戏,民众在台下看戏,成功了,听不到掌声;失败了,大家一哄而散,回去取些银两,还可以私下买几个蘸了鲜血的馒头。到了近代,我们被列强用枪炮打开了国门,资产阶级曾试图改变中国的命运。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被处以极刑,京城里的人对此事大多持观望态度:京城以外得百姓也只是把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与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市警钟长鸣,巴黎市民武装起义保卫革命果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说,任何革命有其轰轰烈烈,也有其蓄积的过程。不错,历史在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可是中国历史的封建专制为何长达两千年而且其影响至今余波未尽?我们在分析历次改革或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总是归纳出来条条框框。当然,失败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根本原因就在我们民族思想的内部。
“复古”思想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上。八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初登中国诗坛令文学界惊骇万状,它与四人帮的“批林批孔”儿歌不同,也与某一时期流行的“头上,焊火喷光;脚下,风铆铿锵”的鼓动诗不同,是一些习惯传统的人大为恼火,非议纷纷。有人说它是四人帮毒气在诗坛上的一种折光,是解放潮流中一个倒转的旋涡,是新生婴儿身上一个可恶的脓包。这些在今天看来另人发笑的评论深深折射出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看到新生事物,便视之为异端,而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有时,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都会感慨:在李世民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于是就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古代的文献备受推崇,很多人儿时就了解“四书五经”,遇到了新问题,总喜欢到古书中去寻找答案,这种模式严重抑制了中国人创新思想的发挥。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段精彩的讨论,认为培养理想的公民必须高度重视音乐与体育,音乐可以使人文雅,体育可以使人强悍。而儒家思想则提倡“文”,贬低“野”,对人才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受到严重的思想束缚,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这一怪思想影响了往后长达两千年的中国社会生产劳动,忽视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开发,从而造成了至今仍是沉重包袱的脑体分离,经济和科技落后的。东西方两种思想孰优孰劣,只要看一下鸦片战争中的武器就知道了:中国人是大刀长矛,英国人是长枪火炮。有人也许会列举“四大发明”,某某项成果领先欧洲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否定上述观点。诚然,谁也不能对中国古代的丰硕成果视而不见,但我们只要放眼全球,就会发现,中国在某些领域领先欧洲时,欧洲人亦在某些方面领先中国。最好的证明就是打开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本,你会发现上面中国人的名字并不多,一堆欧洲人的名字倒会跃入我们的眼帘:牛顿、伽利略,帕斯卡、道尔顿``````````` 实际上,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学问”的精神思想而不仅在于精神。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文明几近断绝,汉继秦火之余,遍地书灰,终能建成民族史上光辉的一页。唐宋以后,所有典籍都被仔细收藏,而汉民族的境况却是每况愈下。有人以唐为强,可是唐代京师三陷,天子四迁,何以谓之强呢?无数史实证明:我们过于重视“音乐”而忽略了“体育”。
此外,封建王朝利用儒学中“崇本抑末”的观点,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堵塞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道路;把知识分子的精力吸引到读儒家经典,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近代保守势力利用孔子“明华夷之辩”的思想处理中学与西学之争,坚持闭关锁国,使中国人失去了赶上西方的重要机会。
有人说儒家思想像粮店,不能批,否则我们就没有饭吃。为什么不能?中华民族的心弦难道如此脆弱吗?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的积极因素塑造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品质,陶冶了一带又一带中华儿女,这些都是正确的。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带着情绪化色彩来看待这一问题。过去的历史,留给中国人的决不仅仅是那些厚厚的史书,可怕的是留在中国社会中的不良习气,留在中国人心中的毒瘤思想。过去塑造了我们,我们有续写着未来。以前,我们对待什么事都是浮于表面,所以“前车翻了千千万,后车来了也亦然”。一位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说过:“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转换。”历史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是不是本着对历史,对民族负责的态度,让人民去真正的认识儒家思想呢?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周敦颐、程颐、张载、顾炎武、戴震等。
文化地位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形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内圣外王之学
“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内圣范畴,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一门学问。“内圣外王”皆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其中“仁”“礼”在“内圣外王”两个层面中的根本意义相同,但在两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和具体效用。
外王学说
刘周“大众儒学倡议书”中关于儒学“外王”学说的表述:
(一)大众儒学是儒学的原教旨。
(二)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1.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旧的礼制,这是因为这个礼制中的许多内容,有违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已经违背了仁的原则。所以,辛亥革命推翻旧的礼制,本身正是体现了儒学的仁的原则。但是,新的社会形态也只有在推行仁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道德秩序,才能得到最后稳定并实现长治久安。
现代意义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依据《结构论》的系统综合理论,曾邦哲提出公元前约几百年几乎同期发展的希腊(自然)文化、犹太(律法、波斯时期)文化、印度(佛教、精神)文化、华夏(儒家、伦理)文化奠基了人类至今以来的核心文化模式。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传播与应用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和软实力建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就我国的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和底色,在整个传承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自2006年以来,我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所孔子学院,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已经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可。目前,国内权威的儒家文化研究和传播平台有国际儒联、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各高校国学院等,其中中国孔子基金会作为国家设立的儒家文化当代传播与应用的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记录片、电视节目(如《新杏坛》)、出版物(如《孔子研究》、《儒风大家》等)的策划、投资方面,还有产业探索方面,设立了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儒家文化的当代应用进行了有效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行孔子卡、建立国学社区、公交《论语》、国学大讲堂、与茶酒等文化的提升与融合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儒家文化渗透与普及,使大家对儒家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儒家文化的误解,使儒家文化被插上了腐朽、保守、专制的标签,现在是通过普及,让大家认识真实的儒家、人性的儒家、当代的儒家、国际化的儒家的时候了。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官学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亚普罗式的精神,是个按生态循环及继续下去的社会,继承的是老祖宗的传统,还要代代传下去”。传统就是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
自儒学被汉武帝君臣定为正统正宗以后,以地主经济为基础,土地得相当自由买卖,农民得相当自由转动,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样的贵族身份的社会,却藉着知识的统制和长期独占,而无形中帮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贵族化了。
“以儒治世”,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发挥。“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变文化”,师儒和政权的关系,在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而“以儒治世”是历代统治者及传统士大夫所选择的,“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的一般观点,他们不过是把已经客观的社会事实所造成的观点,用比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达出来。”从孔孟到西汉董仲舒“君权神授”到魏晋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到唐韩愈的天命论到宋朱熹的理学到王阳明的心学到明清各种儒学思想见解,都体现了把儒学进行合理改造,从而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达到“治世”,维护统治的目的。
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先进文化特性,在于其人性化、人情化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永恒的普世价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在未来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希望之光、和谐之光、精神之光。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
儒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在社会与政治制度方面,儒家与道家、墨家、法家、农家不同,既不维护无阶级、无国家的理想,也不支持纯粹地域国家的主张,而是坚持家族组织与政权组织的统一,维护宗法等级的政治体制和伦理道德。秦汉以后,中国出现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儒学思想又发展出为专制君权服务的功能。由于它的政治理念与中国社会现实完全合拍,所以它能定为一尊,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种社会政治学说能够与它争锋,也没有哪一种宗教能够把它挤垮。东汉以后道、佛都曾盛极一时,但是它们只管人的精神解脱一件事,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仍是由儒家管着。等到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将这件事也管起来之后,儒家学说又全面地恢复了自己的统治权,佛道则因自己的功能被替代,所以归于式微。儒家思想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因此起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同样原因,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它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科学民主意识的成长。
儒家处理各阶级、等级之间关系的原则不仅有礼(等级秩序);而且有和(和谐),这就是乐的精神与仁的精神。儒家强调统治者有责任给民众以关心与爱护,向他们施行仁政德治。这样做首先符合外王的精神,因为正如儒家代表人物所说,“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君为民而设,让人民丰衣足食,才是善政,如果民不聊生,君主怎么能巩固自己的政权?其次这也符合内圣的精神,因为仁是至善,是天道,与仁为一便可以优入圣域,与尧舜一样成为伟大的圣哲。儒家向来有一种道高于政的意识,认为现实的政必须符合儒家的道,而不是相反。所以儒家的优秀代表人物总是坚持用自己的道去要求乃至批评君主,敢于以德抗位。他们以仁为武器,抨击时君世主的苛政,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民众的利益。
儒家提倡的仁爱精神,不仅是用于缓和阶级矛盾,君臣、君民矛盾的政治原则,而且也是协调家人、族人、国人以及天下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历史上,“爱人”,“博施济众”以及“忠”、“恕”思想,不仅造成家庭与家族内部的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人际关系,而且在社会上培养出救死扶伤、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形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普遍意识,培养了人们之间相互关心与和睦相处的有益气氛。从这方面说,仁的意义远远超出为封建社会服务的范围,具有普遍和永久的价值,成为人类世世代代共同赞美的思想与德行。
儒学也被称为儒教,但是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它不追求彼岸的幸福,或外在的超越,专注于此岸的即现实的政治、伦理生活。在近代以前,儒家的这种态度是最具理性精神的。当然儒家思想中并不是没有超越的精神。正如当代新儒家所说,儒家的超越是内在的超越。在孟子那里,心性与天就联系在一起了;到了宋明时代,理学家们吸收佛道智慧,提出天理就是人性或人心的说法。这样,对于人来说,天理既是超越的又是内在的,人们可以在现世的道德生活中达到与天(理)为一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从而得到超越。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儒家思想也具有某种宗教性质。儒家思想的世俗的性质,影响了中国的佛道二教,它们也很注意维护世俗的君臣父子关系,使中国不致产生宗教迷狂,避免了欧洲那种教会与政治权力的对立,对于社会的安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有利也就有弊,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做后盾,世俗的理想、道德律令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具有强烈的鼓舞或整饬人心的作用;同时,从社会进步来说,没有宗教组织与政权的对立,社会上就缺少了一种缝隙,能让新的思想与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从中较为自由地发展起来。
在人性问题上,儒家一般持性善论观点。与性恶论特别是基督教的性恶论相比,性善论的确有不容忽视的缺点,但从总体上看它也有明显的优点。在禁人为恶方面,儒家威慑力不足,但是在劝人为善成圣方面却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由于承认性善,所以儒家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人是一个生命体,人的生命是天赋的,所以人命关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权,这个权利应该得到所有人的承认,任何草菅人命的行为都应受到谴责和抵制。人也是一个道德主体,由于人本来具有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或者说人本性就是圣人。因此,儒家虽未强调人在法律上的平等,但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在道德上不存在高低上下。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所以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儒有„„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这种人格尊严的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转化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儒家特别重视群体意识。儒家的学者们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家族与社会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荀子以为人之所以能战胜禽兽,就是因为人能群,亦即人能组成群体——家族与社会。儒家重视并且积极维护群体的秩序与和谐,以为这是群体生存的根本保证。为此提倡“崇礼”与“尽伦尽制”的概念,“和为贵”与“保合太和”的概念。儒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否认社会责任的佛老持否定态度,认为人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儒家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志士仁人热爱祖国的人民、山河、历史、文化,一贯为祖国的兴旺繁荣而勤奋工作。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他们挺身而出,艰苦卓绝,舍生忘死地参加战斗,面对敌人的屠刀,又能大义凛然,慷慨就义。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有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邓世昌、吉鸿昌„„他们对于祖国坚贞不渝的忠诚,可歌可泣的业绩,是人们心中的永久丰碑,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儒家有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没有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
与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不同,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在这种精神指导下,汉以后历朝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各级各类学校,讲授五经、四书和历史知识。汉代设立五经博士的制度,隋唐以后科举取士的制度,大大激发了士人学习儒家经典的热情,使得识字率、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极大地提高了。与此同时,政府和私人都重视解说经典,编纂史籍,著书立说,收藏图书,交流学术等等,这些成绩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人的文化中,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荀子指出,人之所以高出矿物、植物、动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是因为人不但有质量,有生命,有知觉,尤其在于人有“义”——道德观念。所以,崇德尚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它要求人们严格划清公私、义利的界限,天理与人欲的界限。认为人只为满足个人私利而生活,无视道德律令的约束,就是把自己降低为动物。在道德修养方面,儒家学者总结了体认真理与修养心性的丰富实践经验,津逮后学。由于过分注意人文学科特别是道德修养,儒家学者中多数人对于自然界的现象、规律,缺乏求知的热情与兴趣,不是把自然知识当作士大夫无须过问的贱业弃置一旁,就是拿自然知识来附会自己的政治伦理观念。虽然儒家并非注定要排斥科学技术,不少儒家学者同时也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等等,但在儒家主流派眼中,科技是所谓技艺,不能与“大道”相提并论。这点是儒家思想与古希腊自然哲学特别是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传统颇为不同之处。人既有精神的需要,也有物质的需要,分别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来满足,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培养只讲道德修养而不能解决人的物质生活问题的人,不会给社会带来幸福;同样培养只懂科学技术而没有伦理观念的人,也绝非人类之福。
儒家观念中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易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教导和鼓励人们刻苦自励,在道德与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自强就要战胜自我,要有不怕艰难险阻,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同时还要有远大目标,决不因小有成就而止步不前。孔子本人就是一位自强不息的典型,在个人的学习与修养方面,不以“不惑”、“知天命”为满足,一直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最高境界。在政治理想的追求方面,也同样如此。在周游列国时,他看出时君世主不愿意实行儒家之道,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硬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坚持行道,相信终有一天人们能认识到他的道是正确的。自孔子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都用这种精神鼓舞自己,精进不已。近代以来,个人的自强又发展为民族的自强,这种精神支撑我们战胜日本强盗,取得百年来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在思维方式上,儒家也有自己的特点与突出贡献。特点之一是对于世界做整体的、综合性的思考。儒家像道家和其他中国古代思想一样,他们关注的是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是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每一个事物的具体构成。在他们所绘制的世界图景之中,宇宙是一个系统,天地万物以及人类,都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之网中,没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同时也没有一件事物是静止的,它们都在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推动之下,永无休止地、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自己的优越之处,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这就是不擅长对具体事物做分析性的研究,它的认识在质与量两方面都缺乏必要的明晰性。这种缺点决定了儒家对自然现象的说明,本质上不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第一,它所依据的经验是从日常生活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科学观察与实验中得到的经验;其次,它不会对经验进行逻辑分析与量化的研究,所以它所热衷的是寻求自然现象的“原因”,而不是像近现代自然科学那样,从现象的科学数据中找出规律,一般是由公式来表达的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当今各门科学的发展都将从分析走向综合,这个综合与古代朴素的综合是不同的,但是古代综合思想毕竟可以给现代人一个有益的启发。有不少西方科学家在向东方寻找智慧,就是一个证明。
特点之二是观察与处事的中庸原则。中庸是执两而用中,是和而不同,儒家依据这个原则观察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各种各样的片面性。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人们也否定了它的斗争哲学,因为片面强调斗争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那么是否可以从此强调和合,将和合看作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这也是不正确的,这是另一种片面性,起码不符合儒家思想实际。在和与斗的关系中,儒家既不一味主张斗争,也不一味主张和合。因为这两种倾向都违反了中庸精神。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既然是讲“仁者爱人”,为什么又要有好有恶呢?爱人是总原则,是对人类来说的,但在一个具体的人群之中,情况就复杂了,总是有好坏善恶之分,对恶人是否也要好之爱之,只讲和合而不讲斗争呢?孔子主张有好有恶,不对恶人实行恶亦即斗争原则,也就不能对于人类实行爱,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再从人类对于自然的关系来说,儒家诚然是主张和谐的,但这里面也同样包含斗争,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人要生存必须向大自然索取,所谓和谐只是索取要有一个限度,要保证自然资源能够再生和维持自然环境继续适合人类生存,总之是达到索取与维护的平衡。所以,兼综和合与斗争,斗争不废和合,和合不废斗争,这才符合儒家的中庸原则。
最后,我们还要指出,儒家思想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从荀子开始便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外儒内法”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信条。汉代儒家与阴阳五行等思想结合,产生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思想。魏晋时代它与道家思想结合,产生了玄学思想。宋元以后儒家吸纳佛、道观念,成为新儒家——理学。明清时期,徐光启融合儒教与基督教,刘智会通儒教与伊斯兰教,都得到成功。近现代以来,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们试图把它和西方近代思想结合起来,这个工作正在继续。
正因为儒学是开放的,所以它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古代,它不仅适应于中国的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而且适应于朝鲜、越南和日本,推动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进步。
但是其开放性似乎也有一定限度,对差距较大的思想,譬如近现代思想,儒家思想体系很难将其融入。现代新儒家想从中开出民主政统与科学学统所遭遇的困境,就是有力的证明。
儒家思想从孔子特别是汉武帝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形成与民族文化一心理素质的培养,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过许多负面的效应。尤其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指导我们走出传统社会,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相反却总是让我们被动挨打。正如不能把古代的繁荣完全归功于它一样,也不能把近代的落伍完全归罪于它,但在总体上它无疑是过时了。那么儒家思想对于我们,除了它历史上的辉煌,是否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礼制、仪法与三纲思想;伦理方面的君臣伦理、家族伦理、个人伦理,修养论,境界论,以及教育学、哲学思想等等。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它的基本体系已经被打破,礼制与三纲思想已经被废除,但是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它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伦理思想,往往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它的时代性的东西,尤其是它所揭示的世代相传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公德,在今天和将来还具有生命力,这是应该当作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精心加以继承与弘扬的。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思维方式与道德思想都与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具体发挥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普遍意义在现实中是大大打了折扣的。因此儒家思想的积极的方面,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一个提炼的过程亦即批判继承的过程。比如说儒家思想中有爱国主义精神,这自然是优秀的传统,但是现实中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都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人所爱的国是具体的某姓的王朝。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儒家思想有所选择,既不因其具体表现形式而予以抛弃,也不因其抽象的普遍意义而将它看得过高,以为现成可用。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推荐阅读: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8-03
儒家思想对当代的影响07-02
对儒家传统的思想考古--读《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06-06
研究性学习 关于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07-06
从忠孝之辩看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06-27
关于对学校后勤服务的调查问卷10-23
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10-22
关于消费者对“双十一”看法的问卷调查07-30
儒家文化的核心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