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024-09-30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共8篇)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1

浅谈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中国企业在面临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链接都存在一个文化差异的接轨与人力资源管理协调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许多内容对现代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企业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企业管理中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既要与国际接轨,还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企业管理。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

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使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美国着名社会学家赫尔曼·卡思首先明确地以儒家伦理来加以解释,并称日本与东亚“四小龙”为“新儒教国家”。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在分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则为“集体主义”“终生雇佣”和“年功序列制”;组织伦理强调忠诚,孝顺、智慧,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中“集体主义”体现了“礼”“和”,“终生雇佣”体现了“仁”“孝”,“年功序列制”体现了“礼”“五伦十义”。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则认为,日本将中国古老的儒家文化与战后的美国企业引入的现代经济观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巧妙运用,形成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企业管理文化。在我国,长达二千年之久的封建文化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特别是传统思想中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祟尚道德诚信,对当代企业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对消费者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们在现代企事业管理中,如果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分析,就能另辟蹊径,在日趋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市场上占据先手。

1.儒家思想的主要理念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东方文化的代表,儒家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根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而《论语》、儒学、孔子的思想核心理念就是“仁义信和”,这既是现代企业管理必然继承和发展的传统道德,也是中国的企业管理之根本。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仁”的思想

“仁”,仁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精义所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有多种释义,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解释是“爱人”。孔子本人再一次回答弟子樊迟提问时就作这样的回答(见《论语·颜渊》)。许慎《说文解字》也作如此解释:“仁,亲也”。

1.2“信”的思想

“信”,言行相一,信用。《论语》中多处讲信。《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说“民无信不立”。信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不含阶级性,任何人待人处事都要讲信用,无信不立,无信不知其可。《周易·系辞上》说得好:“人之所助者,信也”。要使企业成功必须讲信。“信”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也是中国交换伦理的重要典范。

1.3“义”的思想

“义”,道义、主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行动信条,并为之奋斗。尤其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说:“君子明德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提出“见利思义”的思想。提倡人们要见义能为,舍生取义,做到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什么都不要忘义。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而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

1.4“和”的思想

儒文化中强调“和”,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为贵”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处理人际关系、民族文化、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用求大同,存小异的办法,协调各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达到整体的协调、和睦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支柱。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和”的传统。

2.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2.1树立以“仁”为内核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儒家文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境界,把“仁”释为“仁者爱人”,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敬人者,人恒敬之”,不以仁心对待员工、顾客,员工、顾客何以仁回报。

2.2遵循以”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伦理认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鄙视那些不诚信行为: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广告虚假、售后服务质量差。

2.3建构以“义”为特征的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准则。

关于义利关系,儒家文化认为应该“贵义贱利”、“义以为上”,强调先利后义。在企业管理及营销管理活动中,要“义利合一”。“义利合一”追求的是企业、员工、顾客、社会的和谐发展。重义,即避免人们成为“金钱的奴隶”,不搞欺诈行为,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不义之事:求利,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通过全心全意地为顾客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获得。要求在当代企业管理及营销中,既要赚钱又要讲友谊,既重经济交流,又重社会效益。

2.4建立以“礼”为基础的企业管理规范,营造“和”的良好氛围。

人们崇尚礼仪,能以宽容态度待人,推己达人。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就不能立身处世。当代商战更应遵守礼,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实现互利双赢。讲求以和为贵,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和为贵的思想,是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3.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看到儒家优秀面的时候,也应看到它的消极面,下面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作以简单分析。

3.1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维持之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谚语奉劝中国人莫为天下先。这些思想渗透到企业中,既会影响企业竞争一流的意识,也极大地影响到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加拿大华裔总督伍冰之的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摘天上的星星,那么你连地上的尘土也得不到”。现今全球化时代,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充满风险,谁若过分小心谨慎,事事不敢为天下先,或竞争意识淡薄,不求上进,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办实业,恐怕难以长存。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谈起通用的企业文化时。有一句是“竞争、竞争、再竞争”。

3.2怎样看待成败.怎样评价经常失败的人

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永不失败。现代教育科研成果表明,人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习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成功的人也是失败比别人多的人。作为现代企业人,一定要不怕失败,只有首先在心理上不惧怕失败,才会认识失败,才会分辨哪些是可能走向成功的失败,哪些是永远的失败,从而避免在关键问题上失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不是看它做成了多少事,而更多的是看他犯了多少错误,得罪了多少人,失败了多少次,在这种标准下,那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对方方面面关系照顾较好的人常常占优势,而那些冲劲大、对关系顾及少、一头扎进事务中的人往往吃亏多。长期以来,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对企业的危害不言而喻。

3.3重历史、重经验、重权威及官本位思想

不识古,不成义”,“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大官说的话比小官顶用,上司仿佛在所有问题上比下属聪明。过去的经验,并不能完全地原封不动地用于指导今天的现实生活,许多经验留给今天参考的往往只剩下核心的思想精义。以上思想作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只会使企业封建气息浓厚,难有长足发展。

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今

天的企业应该自勉自励,兢兢业业,不仅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对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决不姑息,果断地抛弃。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同时,还应结合本企业状况,充分吸收国内外企业建设经验,用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员工,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精神,逐渐形成本企业独有的企业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儒家哲学与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刘军,黄少军.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企业经济,1993,(8).[5]吴朝玉.论企业营销战略发展与营销观念创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6]孟丽.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讨[J].安徽科技,2006,(04).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2

1.1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儒家管理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其核心是“治人” (以仁治人)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 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 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 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 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 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 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对于管理人的管理分析首先是假设人性, 这种对人性的假设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 例如孟子主张的性善论, 此论中认为人天生的本性是能够使人成为善良的人的, 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善并不能算是他的本性, 人天性都是善良的, 只是后天的环境因素掩盖了天性的善良。此外“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也是孟子的主张, 认为人的善, 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追求善良, 就会得到善良, 如果不追求则会失去善良, 而变得恶。善的丢失会产生恶有两种情况, 一是感官刺激的追求结果, 二是耳濡目染。一旦意识到产生恶的根源, 就可以尽量避免干扰而获得善。可以说无论是“性善论”, 还是“性恶论”, 都要求管理者自己成为“智”者以“仁”治人, 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1.2 管理的组织形式

就是通过什么来管理的问题。儒家认为, “劳心者治人”。荀子认为:就人类而言, 论力气比不上牛, 论行走比不上马, 但牛和马都为人所役使, 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回答是:“人能群, 彼不能群,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在中国两千年古人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 群是建立组织结构, 分是实行分工, 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义”。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 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 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仁”来进行分工, 再用“礼”来规范, 用“义”来和谐, 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1.3 以什么理念来管理

对于以什么理念来管理, 儒家的回答是“仁”、“德”和“礼”、“信”。儒家理论的核心是“仁”, 而不同的地方对“仁”的解释也不同。而“德”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是“为政以德”。但是外在的管理规则也是儒家不可缺少的, 主要是用“礼”和“信”, 即所谓的“齐之以礼”、“童瘦无欺”。所谓的“礼”就是:先王秉承上天的意志而制定, 目的是为了治理人间的事情。所以, “礼”一定是来源于天, 见效与地, 贡献与鬼神, 而表现在丧、祭、射、御、冠、婚姻、朝见、聘问等各种礼仪中, 所以圣人按照礼来行事, 天下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 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 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 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控制, 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所谓的“信”同我们现代的讲的诚信是一样的, 无需多言。

2 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执行力差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战略制订+企业的执行能力, 但是在中国企业界普遍一个大问题是执行力差。

执行力就是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涵盖企业营运体系的方方面面。要提升执行能力首先必须提升企业综合的管理能力, 加强企业的人才管理。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存在执行不力的种种问题, 或者说中国企业90%以上的企业在管理上的能力是欠缺的。这一点我在日照钢铁有限公司实习的时候深有体会, 我们有很多通知发下以后没有什么回音。所以只能自己干或者监督着别人干, 这样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大痼疾。

2.2 缺乏诚信

在当今我国的市场经济生活中面临着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特别在我国企业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WTO最后保护期限即将结束之际, 这个问题显得尤为急迫。必须通过完善产权制度, 加强信用的立法和执法, 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培养企业诚信文化;特别要求德法结合, 实施综合治理, 才能重塑“诚信中国”。然而, 我国的一些企业和单位, 受错位的价值观念误导, 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经营活动, 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3 企业管理缺乏人本思想

见物不见人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现象, 需要及时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多年, 但是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理解“人”与“本”的真正涵义。认为注重人力运行资本,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了, 这种理解远远没有“吃透”人本管理的真正涵义。这种只把人本管理作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一种手段的想法很难突破目前的管理理念。

当前, 在我国企业经济活动中, 却自觉和不自觉的忽视了人本管理, 偏重于采取一些外在的约束力管理企业, 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依靠行政管理, 二是单纯依靠规章制度。三是依靠物质激励。

2.4 企业职工离职率居高不下

当前, 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存在这一问题。在笔者实习的日照钢铁有限公司就很明显的存在这一问题。现在日钢的职工号已经为15063, 而现在的在职人数为9986。也就是说, 从日钢2003年3月份成立到现在, 已经有约三分之一的员工离职, 离职率高得惊人。这也是中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有关专家认为, 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每年正常的员工流动量应该在20%~30%之间。但据某市有关部门去年对300家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统计分析, 发现部分企业员工离职率高达68.9%, 个别企业竟接近100%, 也就是工龄一年以上的员工几乎没有。今年以来, 部分企业员工离职率依然居高不下, 新补充的员工数量远远低于离职人数, 据预测, 今年的员工流动率将超过90%。

离职率居高不下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会给企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是招聘、培训、效率等显性成本损失。员工不停地流动, 就需要不停地招聘、培训、再招聘、再培训;在生产流水线上, 个别员工的熟练程度不够势必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生产效率的降低会直接增加经营成本。二是企业的威信和声望降低。离职率高会影响员工士气, 对其他在岗人员的工作情绪及态度会产生消极影响, 也会带来公司形象的损失。三是公司业务受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经常流动, 会带走公司的商业秘密及客户。

3 借鉴儒家思想加强现代企业管理

3.1 以儒家的“人才”观加强企业的人才管理, 提高企业执行力

儒家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哲学, 必然重视对人的培养、选拔和任用, 这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盛和强大的根本所在, 也是一个现代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之所在, 因此也是现代的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具体来说:第一, 注重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第二, 用人首先要知人、识人;第三, 坚持任人唯贤正确的人事路线。

3.2 以儒家的“仁爱”思想加强企业的人本管理

“仁爱”在儒家的道德规范里边是道德自律提高的思想基础。通俗地讲, 企业管理是对各种工作中的矛盾进行协调, 这些矛盾主要是人与人之间日常工作中的各种矛盾。通过启发人的道德自觉进而达到道德自律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协调内容。当每个人都严于律己, 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会慢慢减少, 对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十分有利。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 “仁爱”是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在“仁爱”管理思想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日本企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松下电器将中国的儒家哲学引入到其下商业学院的教学内容中, 将儒家哲学注入到现代管理中, 对学院学员的教育管理也十分严格。严守产业本份, 以期改善和提高社会生活, 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综上所述, 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职工与干部之间、企业职工之间以及企业管理干部之间实行仁爱之德的管理模式将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职工向心力、协作力、凝聚力以及亲和力,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至关重要。

3.3 用儒家的“忠恕”思想来应对企业的不诚信和高离职率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也”。“忠恕之道”是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 以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而达到一个组织、一个集团、一个企业的有序化管理。

儒家“忠”的思想有其重要的价值。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 忠于事业, 忠于职守, 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在企业管理中, 不论是厂长, 还是职工都应该忠于自己的企业理想, 忠于自己的职业道德, 树立竭诚为消费者和顾客服务的思想, 尽力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顾客服务务必要尽心竭力, 诚实无欺。

4 结语

企业管理中融入儒学屡见不鲜。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 甚至有的西方国家的企业也是如此, 他们的成功, 已引起了世界有识之士的重视。而中国大陆是儒学的发源地, 但将儒学融入企业管理并没有被广泛应用, 甚至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儒学是过时的东西, 不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实际, 在很多管理期刊、书籍中也很好刊登相关文章。然而, 如果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名族特色, 必定吸取了民族管理文化的精华。对于企业管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不光是需要学者们的探讨和论证, 更需要企业家们通过实践进行摸索总结, 将企业管理现代化理论与传统管理文化精华和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 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共同为建立我国的现代管理理论和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民族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现代人类文明做出我们应有贡献。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 其创始人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 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提倡“仁爱”、崇尚“礼仪”, 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在此基础上, 随着后人的不断补充, 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其思想中包括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譬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倡导的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 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以及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以及诚实守信、忠恕等思想, 均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对现代企业管理,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已经日益显示出对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J].企业经济, 1993 (8) .

[2]孟丽.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精英的探讨[J].安徽科技, 2006 (04) .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管理;思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思想是其中的主体。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其管理水平是我国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最核心动力。全面地探讨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客观、辩证、切实地对儒家思想以及现代企业管理进行辩证的分析。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沿袭,其中,包含着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优秀文化,当然,也必然包含着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糟粕。如何取舍,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面临着的严肃而迫切的问题。

一、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全面应用的思辨

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素质、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民族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都会通过全息再现,使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带上传统的烙印,而企业管理作为现实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生产过程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生产目标,都是通过具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来完成的。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思想文化理念,必将在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打上历史的烙印,对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当代世界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企业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以人为本,讲求信誉,勤奋节约等思想都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二、在企业管理中全面抛弃儒家思想应用的思

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和“打倒孔家店”不但在企业管理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都被歪曲为腐朽反动的思想,遭到全面禁止和封杀。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欧洲新教伦理思想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而儒家思想由于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它对社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了阻碍的作用。对儒家思想中的封建意思阻碍中国走向管理现代化的思想,是一些人的固有看法。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认为儒家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企业管理格格不入、无法相容的想法仍然普遍存在。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要义,最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最原始的要求,而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人,重人情轻法制,重和谐轻竞争,确与其有相悖之处。市场经济的基础保障就是法制,只有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企业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也可以说,市场经济要良性的发展,消除儒家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就必须进行。

三、在企业管理中辨证分析、应用儒家思想的观点

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想要对现代企业与儒家思想进行客观的分析,必须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的分析。如果我们能因应时代之需要,汲取儒家的精华,创造性地转换儒家的精神,儒家思想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助因,相反,只是一味抓住儒家思想己经过时的,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只言片语不放,无论是以弘扬的面目登场,还是以批判的形式出现,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继承传统,不是要复归传统、批判传统,亦非要割裂传统;不能舍弃传统,但必须超越传统,这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在对儒家的思想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关系的评价中我们应该采用辩证地、历史地、客观地态度来对待,特别是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四、对儒家思想进行扬弃和改造

相对于儒家思想中的整体而言,只有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精华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但这些积极因素和精华部分必然与糟粕混杂在一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理性、科学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对精华部分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再造,使之焕发新的生命。从宏观的角度考量,在讨论儒家思想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时,我们应当认识到,首先,思想文化并不是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决定因素;其次,制度条件决定了思想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文化作用于经济管理的一个根本环节和条件就是制度。同一思想文化发挥作用的性质、功效及其方式,在不同的制度条件下都是不一样的。

五、儒家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制度保障

要实现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良好融合,需要规范和开放的制度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儒家思想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其消极作用加以最大程度上的消除。现代企业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规范的制度。只有对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分析研判,找出可以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之处,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企业运行机制,而且必须培育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念和思想文化精神,同时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其中,才有可能建立符合中国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制度机制。

六、小结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历史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儒家思想如何去伪纯真,抛弃糟粕,焕发出新的力量,是值得全体中国人深思的问题。在企业管理科学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个自身独特的、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也应该庆幸的认识到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应当与实践对象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因此,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实践相结合,进而促进中国现代企业实践,要求我们全面地探讨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全面、客观、辩证、切实地对儒家思想以及现代企业管理进行辩证的分析。

儒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篇4

一、中国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是通过孔子完成的。孔子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剧烈冲突的时代,在奴隶制处于崩溃的前夜,他作为统治阶级管理思想家毫不隐讳的使命就是复兴周礼。他第一个从理论上总结了奴隶制社会的管理经验,第一个系统地整理、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管理文化,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传播这种管理文化,正是这两个总结,奠定了孔子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引来无数后人的颂扬和批判。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礼、中庸。仁主要是社会管理伦理学说,即所谓仁爱、仁义、仁政等。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他用仁把所有的公共管理规则统率起来。仁的学说反对管理生活中的苛,宣扬人类之爱的管理思想。他用爱人观念加强血缘联系,消除内部冲突,同时也有差等地把爱人观念按宗法模式扩展到整个社会。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管理等级制度和秩序的伦理规范。也具有处理管理主体的道德信条,这些规范一方面可以成为管理群体团结和谐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则发展为管理式的繁文缛节和极端苛刻的纲常名教,中庸是一种管理思想、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除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

应当说,孔子的儒家管理思想诞生初期,只是一种理性细胞,还不具备指导社会管理实践的职能。要使它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管理活动的主导思想,需要后人全面地发展和继承。这项工作,首先由孟子完成,战国中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管理价值理论。他主张用仁义去管理经济,用仁政来发展管理,而开拓管理旨在富乐民生,仁者无敌基于管理成功。继孔孟之后,儒家管理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正统管理思想,但还没有真正在统治者意识中起到主导作用。西汉建立之后,统治阶级急需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消除各种学派间的斗争。因此,必须扶正统而废百家,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西汉管理思想家董仲舒做为孔子的继承者,用阴阳五行的管理理论达到了这个目的。他以儒家为中心,借天道说人事,贯穿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北宋中期,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又再次对儒家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改造,他们以孔孟的管理理论道德学说为基础,从宇宙本源出发,来阐明社会管理行为的目的和功利准则,在对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主体关系、精神意识等问题上,都提出了较完整的管理哲学体系。本世纪初,中国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面对外强、内患的多次震撼,传统的管理思想产生了动摇。但以梁漱溟、张君励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派,宣扬心本论,他们通过研究儒家、佛学中的管理观念,认为只有以儒家管理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真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人类生命之皈依,世界文明之趋归。新儒学派经过一代代的努力,本世纪中已发展到鼎盛,并广泛传播于港、台、东南亚一些地区和国家。

总之,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致管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而在这场竞争中,源于上古华夏文化的儒家管理思想满足了当时农业社会的管理需要,它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二、中国儒家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之后,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由于历史上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加上封建社会多年的宗法专制统治,使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一)重政治而轻效益的偏向

首先,企业行为政府化。企业成为了国家的行政组织或政府部门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人格。企业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目标选择、经营观念等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和影响,为此,企业常常主动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意愿,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利益。

其次,企业内部结构行政化。政企不分、政经不分,组织机构和编制同国家行政机构对口,管理规章制度参照国家行政机构标准制定,企业行为中政治任务压倒一切的倾向较为严重,经济色彩大大淡化。

第三,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在生产经营中,领导者往往注重行政命令,爱算政治帐,不善于算经济帐。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工作,领导者常常凭主观理想办事,企业不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

(二)重专制而轻民主的偏向

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是封建专制管理的国家,民主管理的空气非常稀薄。战国时期,孟子曾主张民贵君轻。但这种爱民、为民之说并没有真正得到封建帝王的认同。相反,在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专制型管理方式。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难以杜绝。

(三)重人情而轻法制的偏向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四)重情意而轻利益的偏向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被一些传统观念理解为合乎管理阶层的礼制的行为规范,利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孔子的管理学说显示出贵义贱利的明确意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进一步把义利对立,认为利是引发个人作恶和社会**的总根源。提倡利,必然会危及义,从而导致乱天下的恶果。而宋明礼学,更直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把封建统治阶级的管理思想行为规范和物质欲望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两极。

建国以来一个时期,我们在左倾管理思想的影响下,脱离群众对实际生活的物质需求,幻想不去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就能达到共产主义,这是十分可笑的。我们曾大力批判企业中利润第一的管理思想,排斥物质奖励的管理方式,这就从根本上压制了个人和企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从根本上承认了利的合法性。当然,当代企业重利,也提倡义。这个义,广义讲是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狭义说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主体伦理意识的建设问题。当前我们讲义,不再是脱离实际历史条件的管理思想,也不再是与利的对立,企业只有提倡合理的义和利,才能正确地解决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关系。

(五)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但与西方管理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它虽然处处讲人,但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在均同思想影响下,总体是神圣的,至高无尚的,个体则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这种总体对个体的排斥,构成了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在企业管理上具体表现在:

首先,在企业管理思想上,我们曾经偏重于那些重总体,轻个体的学说。比如:建国后,重视对原苏联管理思想的引进、吸收和探讨,而这种管理思想的一个特点是维护了一种总体至上的观念。反之,对西方国家比较强调个性和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思想,弃之不顾或否定批判。

其次,企业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趋于共同,缺少特点。从前,由于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不是独立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国家的方针目标就是企业的方针目标;国家的价值观念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国家的管理文化就是企业的管理文化……所有企业同遵一旨,同出一源。

第三,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铁饭碗、大锅饭至今仍是个别企业改革发展的阻碍。具体表现就是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均同,不讲贡献;讲公平,不讲效率等等。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长城。

第四,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共同性胜于特殊性,群体性高于个性性。使职工个性长期处于抑制和闭锁状态,个人需要绝对服从集体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个人主义。其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六)重生产而轻流通的偏向

在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下,中国的儒家管理思想长期以来重农轻商,在管理上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末、“工商众则国贫”的口号,这种管理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障碍极大,影响极深。它使中国历史上的流通领域长期处于闭塞和萎缩状态,无法对生产产生促进作用。

(七)重伦理而轻科学的偏向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是以政治伦理为本的。因而历来不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它们认为人是最根本的东西,精神世界的仁义修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忽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有一个基本概念,即主体人格的确立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管理伦理为质,管理知识为量,这种重道轻艺的倾向,使科学技术多高明也只是粗迹,不懂不为耻。而“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纶,才最有价值。这种儒家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畸形状态,阻碍了寻求科学真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八)重传统而轻变革的偏向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管理一直占主导地位。一面是家长专制式的管理关系和纲常礼教,另一面则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守旧思想。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反传统倡革新的思想家和勇士,他们的管理思想也产生过广泛影响,但最终多被儒家管理思想吞没。其根本原因是:首先,当维新者在管理意识上起来反传统时,却又常无意识地停留在传统之内,传统意识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他们的思考方向和界限。如:康有为从反孔到尊孔,章太炎从反儒到护儒。其次,历史上多次革新实践,革新者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继承传统者。商鞅、王安石、谭嗣同等许多著名改革家的结局告诉人们,宁求稳健而不务革新,可能是较明智的选择。这种因循守旧,知足长乐,处事退缩,不思进取的倾向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行为。从反到护,反则必险护则相安的历史教训和结局仍在一些企业的改革实践中重演。

三、科学管理是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5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正面临着重整提高的挑战。企业管理也从强调以物的管理转向重视对人的开发,是管理领域一次变革和创新,而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当代先进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知识经济所倡导的管理,称之为人本管理。本文先对人本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加以分析,后理论结合实际,浅谈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在一切企业要素中,人是决定性因素,因为资金、设备、原材料、科学技术等都是靠人去掌握和运用。例如,企业的经营、生产、销售、计划、组织协调等都靠人的活动来实现。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力,才能使企业的经营如虎添翼、蒸蒸日上。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好坏,是否有前途,不仅取决于资源与货币资本的雄厚与否,而更取决于是否拥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有很多种,本文将浅析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1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人本管理 1> 人本管理的概念

人本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树立整体人本观,既重视人的价值与自由,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又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它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用台湾学者陈怡安的话来说,人本管理的精髓就是“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的幸福”。

2> 人本管理的内涵

1.人本管理是建立在“重视人的价值与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人本管理中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市场经济是以个人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为基础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管理也必然基于此基础。

2.人本管理是一个包括思想、方法、模式的系统工程。

人本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道德伦理观念,还包含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有自己独特的合乎人性的管理模式,将道德与法律、制度与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本管理包含价值观管理、行为管理与制度管理三个层次。

3.人是管理的出发点与目的。

从管理要素的角度来看,人是最具能动性和创造力的要素,通过科学的人本管理,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然而,从管理的目的来看,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本管理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实施培训

彼得•圣吉曾经说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谁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员工培训是保持组织拥有持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本管理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注重企业自身发展而进行培训的观念,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实施员工培训。1>培训需求分析 人本管理对于培训的需求分析较传统管理更好地体现员工的利益和要求。企业把员工的利益和发展列为重点,制定出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在培训需求调查中更多关注员工的意愿和心理诉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将员工个体的培训心理需求划分为:(1)安全的需求;(2)成长的需求;(3)自我实现或者成就的需要。企业首先要划分员工属于哪个心理需求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员工开展相应的培训。

2>培训内容创新 人本管理要求企业在培训内容时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员工全面发展的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前瞻性。首先要保证培训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不同个体的要求、不同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其次企业要针对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现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超前性的教育培训,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必须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增强员工的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最后,要加强员工思维、观念及心理培训,培养创新型、抗压型、自主型人才。

3>培训方法适当 每位受训者在职务特征、技术及心理成熟度、文化水平、工作可离度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企业应该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构建“以员工为核心的差异化培训体系”,从不同岗位的素质胜任力标准出发,结合员工的差异性能力,确定各员工的培训需求,选择最适宜的培训方法,因材施教。出于培训成本考虑,将同类型或类似需求的员工集中培训。培训完成回任后实施评估,达不到素质要求或未满足员工需求的,安排进行再培训。这样形成一个同时满足企业需求和员工需求的有差异性的、持续的、回环的培训体系。

(二)以人为本制定薪酬策略

1> 关注员工需求 员工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斯奈尔教授对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又进行了区分,即根据价值(Value)和稀缺性(Unique)不同,将人才划分为核心人才、通用人才、独特人才和辅助人才四类。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工作特征和需求特征,在薪酬给予模式上要有不同侧重。同时制定薪酬策略时要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分别设计符合其特点、满足其价值目标的不同的薪酬方案。自助餐式的福利方案以及薪酬方案是种很好的选择,企业可以在其薪酬预算范围内,针对员工的不同需求偏好而设计出供员工自己选择的福利方案和薪酬方案。自助式福利方案正被众多企业采用,作为节省企业成本、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措施之一。

2> 加强薪酬沟通

企业要让员工理解和认同薪酬策略,而不只是让他们被动的接受。企业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言谈等方法搜集员工对于薪酬策略的看法,采用合适的媒介向员工呈现企业薪酬策略的优缺点及实施依据,举行正式会议向员工进行公开解释,最后公布薪酬办法时举行员工听证。这些沟通确立了员工作为企业活动主体的地位,加强员工决策参与感,减少员工的顾虑、畏惧和抵触情绪,同时减少企业薪酬战略实施过程中阻碍。

1.1.以人为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1.1.做好过程管理 企业应帮助员工进行较准确的自我评价,对员工所处的相关环境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向员工提供个人无法完成的评鉴测试和各种职业信息。接着企业要向员工介绍科学的决策程序来协助员工确定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最后企业针对不同职业目标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并有意识地回顾员工的工作表现,检验员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倾向是否合适,企业从全局以及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员工的最终目标与分阶段目标的偏差,为员工提供建议。

1.1.2.实施分阶段规划

员工的工作年龄一般从20多岁起持续到退休,其间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早、中、晚期。早期一般为20~30岁,企业采取对员工的有效评估、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措施,帮助员工适应工作。中期一般为30~50岁,此阶段员工贡献最多,但中年危机易发,企业需要灵活运用管理策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等途径减轻员工职业高原现象带来的痛苦,建立并落实内部晋升通道,帮助员工处理好自我发展、职业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后期一般指50岁至退休这段时期,员工的个人进取心、竞争力和职业能力会明显下降。企业应该从“思想工作到位”、“退休计划安排到位”、“做好退休之际的职业工作衔接”等方面出发,发挥员工的潜能和余热,并帮助员工顺利度过这段时间。

1.2.建立人本管理下的和谐劳资关系 人本管理在最大程度上结合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这一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劳资两利的“双赢”格局,是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

1.2.1.构建劳资双方良性心理契约 根据斯奈尔教授的人才区分标准,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组织期望和承诺。企业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不同价值的制度和机制,在这种氛围下,劳资双方就不符合双方期望的方面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与沟通。这套健全的反馈机制能保证及时、公开的沟通,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缓和劳资矛盾。

1.2.2.通过工会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在实现企业与员工平等共赢之前,员工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工会作为集体性组织能为员工争取利益。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做好,管理层面对工会时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要积极支持工会工作,把工会工作推向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1.2.3.加强员工参与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角色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使员工以“主人翁”姿态为组织贡献才智,这是劳资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员工参与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共同追求更大效益的目标的劳资关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者主动接受工会或员工的意见,并由员工或其代表与人力资源部门在某一共同利益领域

内,共同决定策略和制度。员工参与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有利于做出更赋有执行力的决策,有助于满足员工责任、成长、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结语 人本管理思想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叶向峰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36页。

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人文启示 篇6

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人文启示

现代思想道德的建设,应注重对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应注重研究和学习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那些合理内核,即“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规则”,进而在全社会逐步树立起对待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学习态度;其次应注重选择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传承方式,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是其主要趋势.

作 者:李彬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刊 名:榆林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COLLEGE 年,卷(期): 14(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伦理   现代道德   传承方式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7

一、“父慈子孝”和谐的父母与子女关系有利家庭的稳固

《左传·隐公三年》载:“君义臣行, 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 所谓六顺也。”这里“父子”在今天不能仅停留在父亲和儿子的层面上, 而应该是指父母与儿女。“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治理国家”。[2]《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孟子则说:“亲亲, 仁也。”又说:“仁之实, 事亲是也。”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 天下之大经也。夫孝, 置之而塞于天地, 衡之而衡于四海, 施诸后世, 而无朝夕。”儒家认为子孝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奉养上, 更应体现在精神关怀上。孔子曾说“今之孝者, 是为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儒家的“孝道”在今天更应该推广和提倡。由于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人们极力追求人格上的平等, 对传统的孝道大加抨击, 长者为尊的观念不复存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父母与子女之间矛盾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为养老问题父母将子女告上法庭屡见不鲜, 媳妇将公婆赶出家门的多如牛毛, 因经济纠纷子女对父母大打出手的偶尔也有, 城市里面子女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少之又少, 甚至还出现了“啃老族”, 很多老年人虽有子女但晚年也过得孤独而凄凉。虽说传统的“孝”忽略了人格的平等, 但我们可以在摒弃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前提下来继续弘扬孝道, 再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一颗爱心, 自然有利于家庭的稳固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在强调子对父要孝, 父对子要慈。《论语·为政》子曰:“临之则庄, 则敬;孝慈, 则忠”。孟子也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 儒家也强调父母对待子女应该关爱。在父母“慈”呵护下, 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这种“慈”看似是容易实现的, 然而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驱使, 致使许多父母不顾及孩子心灵的健康而一味责求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父慈”。更有许多离异家庭及婚外恋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 往往会由仇视亲人发展到仇视社会。也有一些留守儿童,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 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干扰, 进而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所以儒家的“父慈”观念在构建现代家庭中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夫义妇顺”和谐的夫妻关系更是家庭稳固的前提

儒家也十分注重夫妇关系的和谐,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更是儒家理想的夫妻关系。《左传》就有“夫夫妇妇, 所谓顺也”。明代吕叔简所著《闺苑》中提到“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夫义妇顺, 家之福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把封建社会“三从四德”定为儒家思想的毒瘤, 而实质上儒家在夫妻关系上也强调男子遵守的应有的规范, 这就是夫义。所谓“夫义”, 就是“作丈夫应尽的道义”。简单来讲就是“做之君、做之亲、做之师”。[3]

“作之君”就是说作丈夫的要作好表率, 引领妻子和儿女建设一个理想的家庭, 遇事能沉着冷静, 能够关心家庭体谅妻子。“作之亲”就是说丈夫要像父母一样关心妻子, 爱护妻子。“作之师”就是说丈夫要能够在道义上教育妻子、教育孩子, 做他们的老师。作丈夫, 作父亲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都要作妻子的好榜样, 作孩子的好示范。[4]

“妇顺”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从四德”中的“四德”。《礼记》上说:“是以古者, 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 教于公宫;祖庙既毁, 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 牲用鱼, 芼之以苹藻, 所以成妇顺也。”“三从四德”虽然曾经给广大妇女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戕害, 但辨证地说在今天也仍然有它值得肯定的价值。“妇言”是指妇女讲话要和言悦色。“对丈夫讲话要温柔, 对孩子讲话要端庄, 对父母讲话要和顺。一个女性的言语很能影响一个家庭, 夫妻的和谐, 婆媳的和睦都与此有很大关系”。[5]一个家庭女性得体的言辞对稳固夫妻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正是许多现代女性所缺失的一种美德。“妇德”是指妇女要“贞、顺”。“贞”在过去指要求女性要对丈夫守贞操, 这当然有腐朽封建的一面。但如果把“贞”理解为婚后对丈夫感情的专一, 仍然是一种美德, 可以避免婚外恋、婚外情, 是家庭稳固的基石。“顺”是指妇女对待家人要和顺, “一个家庭只有女性对待丈夫、对待孩子和顺了, 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睦的家庭, 也能减少丈夫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的诱惑。当然也包括把家事、家务做得有条有理, 待人接物恰到好处”。[6]“妇容”是指妇女在丈夫面前要适当的修饰, 注重仪表端庄。现在有很多女性结婚之后, 就疏于妆扮, 这也是造成现在家庭破裂的一个因素, 有人称之为“审美疲劳”。可见, “妇容”就现代意义而言对家庭稳固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妇功”就是指女能够照顾好家庭、孩子。自然也包括孩子的教育, 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夫教子”。现代社会妇女走出了家庭, 承担了社会工作, 再加上女权主义的影响, 在“妇功”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这也是导致家庭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7]“故择夫妇之贤者以示训焉, 使知刑于之化, 不独责之丈夫, 而同心协德, 亦有力焉。”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尽到自己的职责, 妻子尽到自己的义务, 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家庭。

三、“兄友弟恭”和谐兄弟姐妹关系是家庭亲情稳固的重要砝码

儒家关注家庭之间另一层关系是兄弟关系, 在今天延及到兄弟姐妹及妯娌。儒家主张以“兄友弟恭”为规范。“友”是友爱, “恭”也就是恭敬。《论语》上说“出则孝, 入则悌”。“悌”又作为“弟”, 本义是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系对同辈而言。但在古代父权制为轴心的家庭伦理关系中, 兄弟相处得和睦与否, 既直接关系到“孝道”的实施, 又关系到父母的权威。故儒家在高扬“孝道”的同时, 也提倡“悌道”, 要求兄执爱和关心弟, 弟善事和敬从兄。为此, 它们一方面主张兄弟间要以“忠恕”相待,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另一方面, 又主张兄弟间要礼让为先, 即:“君子敬而勿失,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泰伯》) 儒家特别强调兄弟之间在为财产、地位、权力发生冲突的时候, 应各自学会忍耐, 不要采取过火的行动, 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古代, 兄弟姐妹比较多, 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因为出生先后不同, 所以作为哥哥姐姐对弟妹要表现出关爱, 作为弟妹要对哥哥姐姐表现出敬爱, 亲兄弟姐妹之间才能和睦相处。现代社会虽然独生子女的比例在不断增大, 但这种儒家思想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将这种关系推及到近亲之间, 甚至同事之间, 年长的同事要关心年轻的同事, 年轻的同事能尊重年长的同事, 一个单位也像是一个大的家庭, 这个家庭也需要和谐。

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建设和谐稳固的家庭, 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和尊重, 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夫妻关系的和谐。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根本, 一切家庭关系都是以夫妻关系为中心展开的。因此, 建设和谐家庭, 夫妻应遵循互敬互爱, 互信互帮, 互慰互勉, 互让互谅的原则, 在增强法制观念的同时加强思想和道德修养, 时刻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彼此忠诚, 互相爱护, 同甘共苦。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父母抚养教育子女, 子女赡养、尊敬老人两方面内容。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平等的, 应该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相互学习、相互爱护, 履行各自的义务, 营造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助人为乐的家庭氛围, 共同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三是处理好兄弟姐妹、婆媳、姑嫂等其他家庭关系, 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文化在这些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构建和谐稳固的家庭乃至和谐的社会关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涛《弘扬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2]谭宝刚《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8

[关键词] 儒家管理思想以人为本修己安人和为贵以义统利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运用儒家思想进行管理,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不少人开始挖掘儒家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在大陆,近些年来,也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许多学者和管理人士,开始从新的角度,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儒学所建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在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上,从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把人当作被动的物来看待,到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并进而重视人、尊重人,发挥人的能动性,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儒学的人本思想,不仅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并行不悖,而且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现代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任何管理活动的开展,最核心的都是管理好人。正因为如此,人本思想成为中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趋势所在,以人为本,尊重个人也成为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儒家思想中诸如 “民惟邦本”、“仁者爱人”、“富民养民”的闪光思想,和现代人本管理形成一种契合,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儒家人本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现代社会,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要获得成功,取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和支持,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才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当代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掌握和运用的诸生产资料中,土地和资本的作用在日益下降,而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人这一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突出。诚如李光耀所言:在知识经济里,人才是创造财富最缺少和最珍贵的资源,作为现代管理者,应当认识到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尊重人、爱护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更要把这一管理的理念和原则贯穿和运用到管理的职能中。现代社会中,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能否拥有大量的人才是当今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企业就应把儒家“爱民、富民、养民”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一切以员工为出发点,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人才培训机制,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铺垫。同时,企业应重视个人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看其是否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使职工的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发展中,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通过沟通、协调,既可促进管理,又可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还能了解下属的需要,消除人们之间的各种误会,使管理工作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有利于促进管理活动的开展因而,相信、尊重、爱护和关心人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二、“修己安人”的基本方略

儒家从“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出发,在管理方面又提出了一套“修己安人”的理论,作为治理天下的基本方略。孔子提出,君子应“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提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都是强调管理“天下”这一组织的主体首先必须修身成为君子,方可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使“百姓安”的管理目的。荀子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所谓“安人”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组织的人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亦即使百姓们都能够安定的生活,找到自己最合适的社会位置。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管理好自己,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再去管理别人,管理天下儒家“修己安人”的管理理论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他把“安人”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并分别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两类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思想风格。第二,儒家把“修己”作为“安人”的前提,把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放在一切管理活动的首要地位,并制定出一整套关于“修己”的方法、原则、目标和途径,这又充分体现了其特别重视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风格。孔子常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弗从”。这是说,管理者只有自己站得直,行的正,然后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社会组织;如果管理者自己行事不正,只是想靠威慑去发号施令来体现自己的意,那么即使他三令五申,政令再多,也是无人听从,徒劳无功的。中国传统儒家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功夫,其所谓“修齐治平”,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修身是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者只有首先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家族;只有管理好家族,才能管理好国家;只有管理好国家,才能管理好天下。只有循着这样一条道路层层推进,才能最终达到“安人”的目的。也就是说,一切管理效果的最终取得,都必须建立在管理者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之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比喻,充分说明了儒家非常重视管理者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管理者的德行好比是风,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草动全凭风向,可见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之重要。而修身为本的管理意义,正在于强调了管理者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传统儒家这种视“修己”为“安人”的前提,特别重视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在当代管理学界也已经引起了积极的反响。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85年为《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树立榜样。”德鲁克的思想,同儒家“修己安人”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

另外,从管理角度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是只对管理者自身而言的。要达到治好天下的目的,就得使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要求各个社会成员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人生目标,需要人人从自身做起。它强调了一种以国家社稷为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点,同样被当今社会所接受。

三、“和为贵”的协调功能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讲究“和”,在儒家看来,“和”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对什么是“和”,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十分重视“和谐”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荀子也认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 可见,“和”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的范畴,在儒家看来,“和”与“同”是有着原则性的区别的。“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是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最终达到和谐。因而,要达到儒家所说的“和”的状态,就必须使不同事物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把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即要求在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企业组织机构各个部门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各得其所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使人们的积极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只有企业内部的团结得到了保证,才能迎接外来的竞争和挑战。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事业的成功,首先在人和……公司上下能不能团结一致,往目标上努力,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但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并不意味着鼓励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各安其位是要求尽职尽责,而不是好高骛远。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只想当元帅而不能当好士兵的人永远也成不了元帅。当一天士兵就应当尽一天士兵的职责。 同样,在企业中从事某个职位就当承担应有的职责,同时不断提升、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管理过程中,“和”的境界,同时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儒家主张“以和为贵”并非放弃竞争。儒家的“和”是有原则的“和”。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即是指真正有德行的人是善于与人和睦相处,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并不是盲目苟同和无原则的附和。此外,在“和”与“争”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和为主,以竞争为辅的原则,“和”是目的,“争”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竞争并不排斥人和。可见,儒家的基本原则是能和则和,内部和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外竞争的实力,即“内和外争”。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部的人和是取得对外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对任何企业而言,失此基础都无法与其它企业相竞争,更不用说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四、“以义统利”的价值观

在儒家看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欲……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但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即“重义轻利”,在儒家看来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是对这种物质利益和社会权势的追求,应以义取之,而不应以利取之,也即所谓“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其中“义”是前题。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最为精髓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主张是“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義”,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义利之辨的文化思想影响下,到宋明以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的商业道德。而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晋商更是提出了“利以义修,名以清修”的诚信观,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商业道德上的教育成果。但我们在理解义利关系时,首先要明确儒家思想的义和利的内涵。

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在儒家思想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而“入之情”,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

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以这种观点看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每个企业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现象同样是十分一致的。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多经营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强调儒家的“义”,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也是必须的。

上一篇:有关梦想高三话题作文下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词语盘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