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10-05

对城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对城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

城镇化副县长关于对县域结建人防工程建设方面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防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人防部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项目和面积都在逐年增多,有效提升了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实现了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也为人防部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和载体。但是在开展结建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县一级由于结建工作开展相对较晚,还存在着不少不够规范、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县委“五个一”工作安排,我就人防结建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防结建工程建设情况 2020 年,按照“以建为主,以收促建”的原则,我县依法审批人防工程面积 6546 ㎡,开工建设人防工程面积 7800㎡,竣工验收人防工程面积 5629 ㎡,对确因地质等条件不能修建防空地下室的,依法征收人防易地建设费 7312988 元。

二、人防结建工程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建设单位对结建防空地下室有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一是担心建设防空地下室增加的成本会超过缴纳易地建设费。比如,一些开发项目本身设计要建地下停车场,但是开发商认为如果把地下停车场按照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标准建设,增加的成本会超过所需缴纳的易地建设费,会想方设法要求不建防空地下室,申请缴纳易地建设费。再比如,一些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项目,如医院、学校、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等项目,本身项目资金就难以筹措,从节

约资金出发,一般也很少考虑结建人防工程;二是担心建设防空地下室程序繁琐,会影响项目建设周期,从而增加财务成本。主要是建设单位相关人员不了解、不熟悉人防工程报建审批、质量监督等程序,又怕麻烦,不愿意到人防部门来咨询了解;三是担心防空地下室使用效率不高。防空地下室相对普通地下车库,由于防护抗力和密闭要求,增加了不少设施设备和设备用房,导致地下室空间不规整,不仅会减少平时使用面积,而且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二)基层人防主管部门本身编制和人员少。特别是专业人员更缺乏,导致业务不精、政策把握不准。人防结建工作涉及的知识既广泛又专业,而基层人防部门工作人员很多都不是专业出身,要想全面准确掌握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有很大难度,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更难以准确把握。例如,涉及基础埋深、地质结构、施工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问题,非专业人员即使到现场查看,有时也难以发现问题。

(三)部分领导对人防工作重视不够。相关部门支持配合不力,人防工程建设管理涉及发改、国土、规划、建设、房管、城管等相关部门单位,特别是在联审联批中,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把住关口,否则仅仅依靠人防主管部门力量,监管力度就会大打折扣,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管而管不了的情况。比如,有些招商引资项目被列为政府重点工程项目,为赶时间进度,早出形像,采取边开工、边办手续甚至先开工、后补办手续等方式,等到人防部门巡查时发现情况为时已晚,项目基础已经完工甚至主体工程都已完成大半,只能采取追缴易地建设费进行补救,导致应该结建人防工程的没有结建。

(四)工程参建各方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对人防工程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把握不严,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人防工

程施工规范、技术标准相比普通房建工程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很多资质较低的施工单位没有人防工程施工经验,施工过程中各套工序之间衔接不紧密,不按程序施工、降低标准施工甚至违反强制性规定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监理人员没有做到平行检查和旁站监理,就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需要整改,造成经济损失,延误工期,有些甚至难以通过整改达到标准,只能作为非人防工程处理。

(五)人防工程建的人员掩蔽室少,储备库多。开发商在建人防工程时为节约成本,一般都建储备库,不建人员掩蔽室。

三、下步工作建议

针对结建人防地下室中不愿建、不会建、建不好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以解决。

(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一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的宣传力度。要让领导干部了解人防政策法规,决策时考虑人防建设有关要求,尽量减少因领导对政策法规不了解而出现决策失误;二要加大对建设单位的宣传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本区域近期建设计划安排,特别是对开发项目,要提前介入,做好对开发企业的上门宣传告知工作,使其知道结建人防工程是法定义务,增强结建人防工程的自觉性;三要加大对审批部门工作人员的宣传力度。使参与审批部门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依法审批、相互配合。

(二)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建议追加人防编制数量,招录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相关审批执法科室,提高执法人员政策水平。

(三)严把“审批关”。建议建立由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规范审批,严格把

关。各行政职能部门在行政审批的各环节中严格落实防空地下室建设前置审批相关规定,建设、规划、消防等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前须审查该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修建防空地下室有关手续或缴纳防控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对不按照规定规划、设计、修建防空地下室,又不缴纳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的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不予审批。

(四)严格行政执法。对拒不履行人防法规的违法单位,采取法律程序,依法催收追缴人防易地建设费。对不按规定修建和逃避缴纳人防易地建设费单位或个人按规定程序予以处罚,对漏建、少建人防工程的个别单位责令限期缴纳人防易地建设费,对不符合人防规范和质量安全要求的,责令限期改正并督促落实整改。对违法的钉子户,要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曝光,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执法,以提高人防法律法规的普及程度和人防工作的知名度,维护人防法律的权威,保

证人防建设依法健康发展。

(五)从源头上增加掩蔽室。要认真贯彻“以建为主”的原则,凡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必须按规定修建人防工程,不能以缴费取代建设。在审批过程中,人防办要控制储备库的数量,适当增加人员掩蔽室。

对城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2

近期, 我们采取实地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对桃花江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并结合本地实际作初步探讨。

1 基本情况

桃花江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原名桃江镇, 1964年更名为城关镇, 2005年, 由原桃花江镇、花果山乡、牛潭河乡合并至今;现辖29个村、9个社区, 人口18万、面积182平方公里;有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桃花江竹海、黄金塘竹林低改示范区等旅游景点。县城频临资水, 有500吨级货运码头经资江进洞庭湖通江大海;距益阳市区23公里, 距省会长沙90公里;石长铁路座落该镇, 319国道横穿境内, 并与建设中的二广高速相连。近年来, 该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修建万亩堤垸3个、防洪大堤32.8公里, 硬化街道52公里, 小街小巷改造近2万平方米;兴建自来水厂2个, 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管网, 完成了沿江风光带主体工程和西侧附属设施建设, 兴建了约26公里城市管道天然气输管线工程。

2 城镇化演进过程及其规律

建国以来, 该镇城镇化建设经历了初步成型期、加速发展期和扩容提质期三个阶段, 并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2.1 初步成型期 (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

2.1.1 发展规律与模式

县城骨架初步形成, 城镇建设处于村庄式发展水平, 以小农经济为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粮食、布、油等实行计划控制, 将农民禁锢在土地上;户籍制度等体制将城市与农村割裂开来, 严格区分城镇和农村户口,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1.2 具体体现

城镇建设方面, 全镇人口由建国初期的4000余人发展到2.38万人, 面积由800亩扩展为90592亩;基础设施得到了初步发展, 由建国初期的肠子麻石街扩展到七十年代的桃花路、资江路、花桥路、太平路等主干道, 主街由1000米扩展到2200米;社会事业方面, 各级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卫生事业处于自筹自支的小集体模式, 医务人才奇缺 (全镇仅10多个医务人员) , 远不能满足群众看病需求;产业结构方面, 农业占据主要地位, 主要种植粮食、棉花、油菜等, 县城的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公务服务业的发展, 兴建了水电设备厂、县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县氮肥厂、磷肥厂、机械厂、水电设备厂等工矿企业。

2.2 加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

2.2.1 发展规律与模式

由于打破了城乡割裂状态, 逐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壮大;房地产开发的提速和私房的大量兴建, 缓解了城镇居民“住房难”的问题, 吸引了农村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 县城招商引资为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创业机会, 加速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2.2.2 具体体现

全镇人口由1979年的2.38万人发展到8.71万人, 城区面积扩展到3.87平方公里, 为建国初期的6.6倍;基础设施方面, 建设用地规模逐步扩大, 道路总长16.85公里, 其中主干道6公里, 为建国初期的6倍;修建了防洪大堤 (长7.5公里) 、桃花江二桥、自来水一厂、二厂和120多个公厕, 硬化了桃花路、文化路等主干道和小街10多条。水陆交通方面, 石长铁路县级站建成, 桃长、桃益、桃安三条省道贯通镇内,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住房方面, 金凤小区等房地产开发得到蓬勃发展, 全镇改、扩建和新建住房96.2万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1999年,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 农村广播、电话覆盖率达100%。公共服务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中小学生辍学率由28%下降到12%;教育资源得到整合, 由100多所中小学缩减为23所中小学, 教学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初步形成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2%, 比1979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56%, 比1979年提高27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方面,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特别是房地产、竹木、旅游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3 扩容提质期 (2000年至今)

2.3.1 发展规律与模式

城镇化建设处于高速稳定发展期, 实行了新一轮的城镇规划修编, 强化了规划管理;以项目建设为核心, 加快了城镇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了市容市貌和秩序的整顿。同时, 随着户籍制度、信用贷款等政策机制的调整, 大量有识之士到县城投资兴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2.3.2 具体体现

全镇人口由8.71万人发展到18万人,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87平方公里扩大到13.44平方公里。按照“西改、东接、北扩、南延”的总体思路, 不断加大基建投入力度, 增强城区的承载能力。基础设施方面, 县城主干道扩展到22条, 小街小巷改造近2万平方米;新修了垃圾房4座、水冲式公厕3座。

3 主要经验与启示

桃花江镇走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 先后被省评为“文明村镇”、“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单位”, 被市评为“双文明标兵单位”、“清洁工程先进单位”, 被县评为“五好乡镇单位”、“优秀领导班子”、“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等。

3.1 注重统筹兼顾, 创新城镇建设机制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桃花江镇坚持以“一化三基”战略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着重将产业二元 (工业和农业) 、区域二元 (城镇和农村) 、劳力二元 (工人和农民) 推向一体化。二是创新城镇建设机制。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进行科学决策, 开创城镇建设“三位一体”机制, 由县城建投公司负责融资、县建设局负责建设规划、镇政府负责征地拆迁, 有效地整合了现有城镇建设资源。

3.2 壮大工业实力, 夯实以工补农基础

一是培植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植以铸造、矿冶业、竹木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 打造产业“洼地”, 如重点做大做强新兴管件、红星机械等一批龙头企业。二是推进工业增速提质。着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点工业项目, 如引进了湘虹木工机械制造、宏威搅拌站等11个重点项目, 实现到位资金1.28亿元。三是打造园区板块经济。通过加大协调和征地拆迁力度, 推进了牛潭河工业园及站前路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工业园区, 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向园区集中, 如桃花江竹工业园、桃花江民营创业园等园区工业成为引领镇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3.3 实施产业富民, 增强以农促工能力

一是用工业的组织方式开展农业生产, 着力壮大特色产业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壮大基地, 跃宇实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10多个村、社区居民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种植小区。二是用工业的市场观替代农业的市场观, 着力培植现代品牌农业, 如桃花江竹业引进外地先进生产线, 产品畅销全国。三是用工业的聚集效益理念指导农业, 着力促进农业产业连片生产。通过加快土地流转, 以生产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的理念引导种植、养殖大户发展。2009年, 全镇共流转土地12651亩, 新增种养殖基地4个、种养殖户30户, 积极扶持文湘桃等50余户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

3.4 加快城镇化建设, 提升以城带乡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区品位。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镇的目标, 着重规划建设县城功能区。维修改造了桃花路、资江路等县城主干道, 新增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抓好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如2009年架设路灯186盏, 城区亮灯率达98%。二是实施“电网改造”, 推进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园区建设有机结合,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2009年株木潭村新增变压器1台, 并对线路进行了整改。三是完善城镇功能,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该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休闲旅游产业, 2009年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8481家, 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16家。

对城镇居民晨练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篇3

关键词: 城镇;居民;晨练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在将走完它20世纪历程的时候,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7年实施的全民健身工程进一步推动了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晨练已经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的最大阵营,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之一。清晨是机体由较差的状态逐步向最佳状态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它具有在一天中将人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由低迷状态逐步动员进入工作状态的功能,对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形态都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能够缓解精神紧张,愉悦心情。晨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群众,由于人们受工作、学习任务、家庭生活质量、医药费支出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健康的理念和健康投资意识又有进一步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理想的身材,愿意以体育锻炼的方式来提高和改变个人的健康状况。所以晨练的居民越来越多。经常在清新的空气中进行适当的晨练,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同时,晨练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国民体质。

一、对晨练居民情况的基本调查

从调查中发现,对随机抽取的387名晨练者中男性有196人,女性有191人,男性与女性仅差1.2个百分点,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各晨练点中、青年组的人群成为晨练的主力军,有169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问卷发放的时间是在暑假期间发放的,增加了部分学生和教师晨练的数量。从晨练的项目上看出该群体选择晨练项目较为丰富多样,以跑步、太极拳、剑、交际舞、毽球等为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该年龄群体承担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而晨练可以适度缓解精神紧张,放松心情,对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就业压力有一定的帮助,其次,就是老年组人数较多121人。其中有部分离退休人员,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工作上都比较自由,不受限制,可以随意的由自己进行支配。在被调查对象中少年组(15~17岁)只有43人占11.1%,有48.8%的少年认为影响自己参加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这一反馈应引起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如何更好的提高全民素质,就应该从小抓起,培养孩子的锻炼意识,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真正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对晨练居民选择晨练项目的调查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在进行晨练的时候选择跑步的最多,有193人占49.9%,尤其以中、青年人居多。跑步可以使人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在起到减肥作用的同时对跑步的环境要求并不高,形式简单。在羽毛球项目上,青年人所占比例最多,占8.5%,而老年组则相对较少,由于羽毛球的运动强度相对较大、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对抗性较强是青年人喜欢的运动项目;太极拳的动作缓慢,强度小,是中老年人喜欢的运动项目,其中老年人最多有31人,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较多,太极拳可以使心脑血管疾病得到改善和预防,所以太极拳是老年人锻炼的最佳选择;在交际舞和健身操项目上中青年人较多,由于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差异,农民和工人都相对较少。通过观察发现,在跳交际舞的时候,跳的人少,看的人多;由于健身操的动作要求较高,强度比较大,对减肥和塑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深受中青年人(尤其是女性)喜欢。晨练的居民中大多数农民还都局限于参加传统的锻炼项目(例如:跑步),像交际舞、健身操这类项目参加的人就相对较少,晨练居民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项目上,应该多参加一些接触较少的运动项目,从而达到全面的锻炼效果。

三、对晨练居民身体状况的调查

晨练居民的目的是为了防病治病,这一类型的人有86人占18.5%,人们更是把体育锻炼作为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以娱乐休闲为目的有63人占13.5%,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但是,不难发现居民在参加晨练的时候,锻炼的目的比较明确,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居多占71%,通过调查得知,尤其是年轻的老年组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最多,这就要求进行晨练的老年组要特别注意避免单独进行晨练。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3%,这就要求晨练的居民要了解什么样的天气才适宜晨练,什么样的天气要避免晨练,从而达到理想的晨练效果。在晨练中,有64.9%的居民说自己将会一直坚持晨练,有4.7%的人说自己不会坚持下去,有10.9%的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有4.1%的人不知道是否会坚持下去,有15.5%的人说会视情况而定。而在众多的晨练者中,有55.8%的人在参加晨练后身体没有出现过异常,有21.2%的人偶尔出现过异常,仅有3.4%的人偶尔出现过异常,同时也提醒大家尽量不要单独进行锻炼,根据调查显示,多数人都能和家人、同事、邻居、朋友一起进行锻炼,但是还有15%的人单独进行鍛炼。结伴进行锻炼有很多好处,有17.1%的人认为结伴晨练不孤独,有47.8%的人认为结伴晨练可以增加晨练的积极性,有20.2%的人认为可以交流心得,有15%的人认为可以相互照应。因此,不提倡单独进行晨练。

四、晨练居民对晨练场所的满意程度

晨练居民有92%的人对活动场所都比较满意,农民、工人对场地的要求相对较低,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只有8%的人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40.3%的人认为活动场地小,21%的人认为人群拥挤、噪音大,17.8%的人认为活动设备不全。同时又对场地管理的情况提出了要求,因为49.9%的人都不清楚活动的场地由谁管理;有41.3%的人认为活动场地是由锻炼者自主管理的;仅有8.8%的人说活动场地是由体育协会管理。可见,政府部门并没有对居民的晨练场地给予高度重视。而且,有62.8%的人说活动的场地都没有社会指导员;有1~2个社会指导员的占21.7%;有3~5个指导员的占13.2%;有5个人以上的仅有2.3%。通过调查得知,人们在学习新的项目时,有37.7%的居民是自学的;有37.5%的居民是通过相互学习习得的;有专门人指导的仅有10.3%。由此看来,人们在对晨练的认识上必然会存在一些错误,因此,必须加强社会指导员的培养。

本研究对城镇居民的锻炼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目的旨在通过对城镇居民晨练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基层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数据资料,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锦棉之力。

参考文献

1 茅勇.海岛城镇居民户外晨练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23(3): 114—117。

对城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市国土资源局:

我县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专项调查工作已全面完成,现将专项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工作的准备

我们首先对文件进行了认真地学习,提高了对开展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抽调了精干的业务技术人员80人,并且举办了业务培训班,对业务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地培训,使大家明确了这次专项调查的目标、时间、范围、内容和方法。

二、存量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中有闲置土地5宗,面积53311平方米;空闲土地9宗,面积152766平方米。城镇规划区外存量建设用地中有闲置土地5宗,面积20994平方米;空闲土地77宗,面积399389平方米。村内空闲宅基地11102宗,面积2721993平方米;村内空闲置土地6637宗,面积1531341平方米。

1、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

我县国有闲置土地有一定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国有空闲土地却有相当多的数量。有很多单位因为撤销停止使用土地。也有很多单位因改善办公条件,在别处另建办公场所,原来的办公场所停止使用,或者私自将原办公场所出租给他人使用。也有很多单位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单位生产经营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我县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宅基地存有一定数量的村内闲置宅基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县多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缺乏了解。认为政府批给他宅基地,宅基地就永远归属与他。在现实工作中过多地重视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而对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收回不太重视。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对农村闲置宅基地管理规定的过于笼统,不能很好地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

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1、盘活城镇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对国有闲置土地未满2年,要强制用地单位按照省的规定缴纳土地闲置费。对于闲置土地两年(含)以上的,由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土地使用权,纳入土地储备库。

对于国有空闲土地,充分运用收购、有偿收回和预储备等手段,纳入土地储备库。对于四类经营性用地坚决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公开出让,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土地纯收益。严格限制国有土地协议出让。对于四类经营性用地以外的.用地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坚持实行集体决策,集体定价并向社会公布,实行阳光化作业。存量土地协议出让时,土地出让金收益不低于评估地价的40%。

用地单位使用土地时,应优先考虑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可以利用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的,向其供应国有存量建设用地。

由于地块位置比较偏僻,用地单位不愿使用的,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置,可以考虑采取租赁方式供应土地,让用地单位交纳适当的有偿使用费,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实现国家土地纯收益,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

2、加强和改进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进一步加强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我县农民了解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建议修订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管理,对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定出详细的规定,以便在实际工作更容易操作,对闲置宅基地要坚决无偿收回,由政府重新审批其他缺宅户。审批宅基地优先考虑村内闲置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宅基地,严格限制占用耕地审批宅基地。

对城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一、灵台县城镇化建设总体情况

近年来,灵台县城镇化建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化”要求,认真贯彻“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

越发展的突破口,立足县域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全县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止2013年底,全县总人口23.2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44万人(具有非农户籍的人口2.55万人,在城镇长期居住并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业人口2.89万人,另一数据就从业情况统计结果

显示城镇人口已达8万多人,城镇化率36.9%)、城镇化率23.43%(这里城镇化率是省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推算的数据)。建成区面积10.62平方公

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4.02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6.6平方公里,县城区道路铺装硬化率、亮化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了100%,绿化覆盖率达

到了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18.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5%。城镇化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规划一次到位,建

设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先后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13个乡镇集镇规划、52个专业性详规和154个村庄规划编制,全县规划面积达到

170平方公里,县城及重点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规划均实现了全覆盖,村庄规划覆盖面达到83%。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什字等4个镇为

重点,以上良等8个乡为延伸,辐射全县各中心村庄的城镇体系,加快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县城及重点小城镇的发展规模明显增

加,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城镇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和各类市场开发上,每年集中精力抓建几个重点项目和大型工程,加速城

镇扩容。县城建设通过建大桥、筑河堤、拓道路、修广场,实施了东城区开发、西城区开发等一批重点工程,使发展的空间达到5.5平方公里;4个重点小城镇也

都因地制宜,调整完善了城镇布局,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规模。中心村庄建设全面提速,按照“三为”(即以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千方百

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为支撑)、“六化”(即规划组团化、建设生态化、功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管理民主化、农民新型化)的建设思

路,高起点、高标准建成了独店姚李、西屯店子、上良杨家庄、新开寺底等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4年,全县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80项,投资44.46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9项,投资16.31亿元;新开工项目60 项,投资27.29亿元;预备项目1项,投资0.86亿元。至目前,已开工建设47项,开工率58.8%,完成投资2.14亿元,占计划的

4.81%。列入全市“十大工程”重点调度考核项目23项,计划完成投资28.4亿元。目前已动工建设15项,开工率为65.2%,实际完成投资1.28 亿元,占投资计划的4.5%。拟推荐省上观摩项目4项,具体进展情况为:秦宝牧业.灵台县万头现代肉牛产业园建设完成投资120万元,一期工程正在进

行办公楼和宿舍楼装修,二期工程制订了产业园建设行事历,完成了规划设计和场地平整。灵台县邵寨煤矿建设完成投资3500万元,主井井筒见煤后已进入井底

车场施工,风井、副井已完成冻结正在进行正常掘进施工;地面“四大建筑”正在进行装修;排水及场区围墙工程已建成;为了办理采矿许可证,在邵寨煤矿西部补

充勘探钻孔4个,正在进行修路和平整场地。灵台县中行世融(北京)投资公司寿光模式蔬菜生产示范园建设完成投资80万元,完成蔬菜种苗培育240万株。灵

台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完成投资660万元,完成了土地流转、示范园建设规划以及水、电、路、宽带“四通”工程和园区封闭,搭建篱架1560 亩,完成滴灌主管道铺设,订购进口苗木12万株,整修矮化砧木圃地块200亩,正在进行栽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我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把以“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项目、高新技术经济实体”为主的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科

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资源配置、财政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围绕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灵台项目示范区的战略目

标,加快煤炭资源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规划先行、政策扶持”的原则,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以构建现代商贸体系和打造“商周皇甫人文之都·灵台针灸养生胜地”为目标,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总动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合作,全方位、跨区域、开放性配置资源,增强发展动力,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1.继续落实和深化各领域改革。以保障规划顺利实施为目标,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推进各项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政

府管理经济活动方式。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农村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资源要

素市场改革,健全水权分配和配水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推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推进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

登记、迁移制度。进一步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导力量来抓,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消除政策歧视,改善服

务和监督,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经营和市场环境,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采取宣传发动、行政推

动、项目拉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等多种形式,制定完善鼓励民资投入的政策,激发民资投入的意愿,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开展民营企业家、大学生、返乡农

民工、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能人“六大创业行动”,到2015年,建立灵台县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孵化中小企业15家以上。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提升县域经济总量为目标,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按照“抓大项目、引大集团、招大企业”的思路,紧扣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突出抓好产业招商。注重选商引资,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先进技

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灵台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

4.鼓励城镇化建设政策措施。一是土地优惠政策:新办企业使用土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统一规划、政府统征、确定基价、分档批租” 的原则,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方式提供。二是税收优惠政策:投资者新建的3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在5年内,按当年上缴地方财政税收总额20%的比

例,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返还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财政扶持政策:对在县工业集中区内投资2000万元以上、乡镇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商贸物

流项目,由县级财政以企业支付的土地投入的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比例按投资额大小实行“一事一议”;对产业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有利于培植财源的国家鼓励支持类项目,加大政府对贷款的协调力度,并争取有关贴息;对在县内投资1000万元以上符

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除房地产、矿产开发项目),自投产运营起(农业项目免税期满后)3年内,由县财政按照企业上缴的各种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

50%,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四是配套服务优惠政策:外来投资者兴建的各类项目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计划

项目申报、各类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申请等方面与本地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其子女入学、入托、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等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所有招商引资项

目行政性收费县级保留部分全免,事业性收费减半收取,工商注册只收注册登记费;投资企业所需水、电、原材料、通讯配套设施建设等均按当地企业收费标准计收

费用,并给予优先安排;

三、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步构想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根据我县实际和最近国家出台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们初步提出:到2016年,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内 涵和要求的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全面完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邵寨、独店、什字、朝那4个镇为重点,以上良、百里、星火、西屯等8个乡镇为延伸,辐射全县各中心

村庄的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环境卫生等得到明显改

善,城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7.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4.4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9万人以上,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

公里,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8万人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城镇排水排污管网覆盖率和供热普及率分

别达到95%以上,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居

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条件大为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将我县真正创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协调发展的宜居生态城镇。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21.61平方

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4.3万人以上,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7万人以上,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3.81平方公 里。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和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分别达到95%、95%、100%和30%以上;城镇排水排污管网覆盖率和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8%以上,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和基础性作用,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着眼于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按照各展其能、功能互补、要素互动、衔接协调的原则,指导城乡规划建设有序开展,严格实行城乡一体规划,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提高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一是强化规划编制。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与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突出抓好新一轮县城总规和小城镇规划修编,完成城

镇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各类建设工程修建性详规和中心村庄规划编制,到2015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以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为导

向,因地制宜推进自然村合并及撤村设居、撤乡设镇,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合理确定中心村的数量和布局。二是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建立规划建设部门牵头,县

直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和协调配合的规划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规划编制工作体系。城镇新区、开发区,各类园区的开发建设,必须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完善规划建设管

理体制,为全县城乡规划建设提供保障。强化规划执行,加大对违反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切实加快县城区建设。坚持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点,按照功能完善和产业发展并重、扩容提速和品质特色兼顾的原则,以东部工业集中区、南部仓储商贸服务区、西部多功能现代化新区、北部文化旅游区等组团开发建设为着力点,科学功能分区,合理建设布局,充分发挥要素聚集效

应,将县城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一要快速拓展城市空间。坚持老城提质与新区提速有机结合,以县城中部商业综合生活区为圆心,全

力实施东西扩展、南北完善工程。到2016年前重点抓好三大项目:①西城区开发三期工程建设,新增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建成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商贸物流、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区;②老城区改造提质工程,依托古商周文化和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丰富内涵,完善功能,配套设施,全力打造历史 文化名城;③集中区建设,按照县城总体规划,依托煤电资源开发,向东建成集仓储、物流、加工为一体的工业集中区,向南建成仓储商贸服务区。二要完善城市功

能要件。完成城南教育产业园区、高档住宅小区、孙家沟和碑子沟保障性住宅区建设,启动实施城市商圈、医院、酒店、市民活动中心、公园广场等功能要件项目;

注重车位配置,完善城区道路、给排水、天然气利用、集中供暖、城区防洪、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和集聚力。三要促进园区、新区互动协调

发展。树立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理念,将园区建设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加快完善能源、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交等公共服务,推进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专业性、综合性市场,通过商贸、餐饮等小微企业培育集聚,吸纳农村人口转移,促进充分就业,带动城镇发展。

3.着力增强小城镇集聚功能。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原则,以设施配套、产业聚集为重点,结合小城镇资源和地

理位置优势,集中打造邵寨、独店、什字、朝那4个重点小城镇,示范带动其它乡镇快速发展。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全面加快

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构建全县小城镇建设的四个支撑点,突出抓好镇区道路硬化,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及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

解决以街为市、功能残缺、设施老旧等问题,提高城镇运行保障能力。推动小城镇信息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广播、电视、互联网、通信等网络,促进电子政务、电子

商务、电子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要注重城镇特色开发。小城镇建设要发挥比较优势,凸显地域特色。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切实保护好古遗址、特色民居和各

种自然、人文风貌;努力探索住宅小区化、服务物业化、农村社区化的管理模式,鼓励创建国家级、市级各类名镇。三要培育镇域优势产业。按照“一镇一业”的思

路,因地制宜发展工矿、旅游、商贸、加工、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构建集群优势产业带。邵寨镇要围绕煤田开发形成以煤电化工为主的工矿型城镇,独店镇要围

绕皇甫谧产业园建设形成以旅游业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什字镇要围绕果品加工交易形成以商贸服务为主的工贸型城镇,朝那镇要围绕畜牧养殖贸易和旅游资源开发

形成以商贸、旅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其余乡镇形成以农副产品贸易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4.加快推进中心村庄建设。按照“三为六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产业开发与基础建设相配套、生态建设与新风养成相适

应,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把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迁村并点相结合,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安

置,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每年抓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3处;二是强力推进项目到村工程,重点抓好道路、给排水、清洁

能源开发利用、广场、图书室、医务室、超市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村镇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努力提升村镇公路等级,逐步提高三级以上公路的里程和比例,提

高村庄道路的硬化率。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全部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加大旧宅改造力度,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

5.注重发展绿色城镇。注重人居环境改善,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生态、绿色、环保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打造天蓝、地绿、水碧、气爽、宜人的美丽新

灵台为目标,突出抓好县城面山、城镇公园、绿色通道、生态林地等建设,大幅度提高林木覆盖率和城镇建成区绿地率。积极争资立项,加快城镇垃圾、污水处理,排水排污管网等环保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引导基层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净化美化环境。

6.着力培育城镇主导产业。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一种产业运作,把城镇产业的培育开发作为城镇建设的重头戏。①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灵台项目示范区、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药品器械生产区和区域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以煤电化工产业为引领,新型建材、现代生物制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统筹推进的工业经济格局。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

34.5%。到“十三五”末,全县煤碳产量达到20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74.3亿元,工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

个以上。②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牛果菜主导产业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引导、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活化经营机制,完善产销加链条,按照产

业互支互促、循环一体推进的思路,大力度推进牛果菜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提升农业主导产业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

渠道。到201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0万吨,建成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全省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全市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

范区和全市循环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全县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③

第三产业比例大幅提升。围绕皇甫谧文化和商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打造皇甫谧针灸养生基地,加快养生旅游经济发展步伐。依托牛果产业和煤电工业,加快煤

电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快速发展,提高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到2016年,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6000户,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达到200户,非

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亿元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

7.积极推进城镇管理现代化。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城管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

与的原则,推进城镇管理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坚持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大力实施美、洁、亮、绿、畅五大建设与管理工程,全面提升城镇品

位。加大城管综合执法力度,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从县城向乡镇延伸,逐步提升集镇管理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

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落实社区监管责任。加快城市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法制化、专业化、人性化水平。推进城镇文明

建设,着力倡导“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礼让、遵规、守序的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

四、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省、市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

1.县域经济总量小,财源建设后劲不足。农业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财源处于负增长;工业经济总量

小,对财政的贡献份额偏低,建设资金投入受到制约,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项目不能迅速得到开发,形成了“财政越困难,越

无资金建设;越无资金建设,财政越困难”的恶性循环现状。

2.财政自给率低,收支严重失衡。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是公共财政履行政府职能和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根本保证,但是灵台县由于缺乏规模税

源,税基不稳,财政收入增长后劲明显不足。2013年,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9573万元,财政总支出完成139166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6.9%。从近

几年财政收支情况看,用地方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不到全县财政支出的10%,财政支出的90%以上来自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及专项补助,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

3.财政自身保障能力较弱,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程度特别高。近三年,全县上级转移支付收入平均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95%以上,县级占比则在5%左右,特别是在民生保障领域,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更高,可用于公用支出及事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财力更是十分有限。

4.城镇化建设项目规划良好,但是发展后劲不足保障不力。一方面我县基础条件差,特别是交通瓶颈制约因素突出,保障发展能力不强,扩大开发、加

快发展的基础较弱;另一方面我县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

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6

2009年

郑州市

37

35

32

开封市

1

1

3

洛阳市

15

15

11

平顶山市

2

2

3

安阳市

13

12

14

鹤壁市

1

1

1

新乡市

5

6

6

焦作市

8

8

7

濮阳市

2

3

3

许昌市

3

1

2

漯河市

1

3

3

三门峡市

1

1

1

南阳市

1

1

2

商丘市

3

3

3

信阳市

1

1

2

周口市

2

2

1

驻马店市

0

1

2

济源市

4

4

4

我市进入百强名单的乡镇数量较少,如:20为长葛大周镇、坡胡镇和石固镇三家,分别居第81、88和89位;20仅长葛大周镇一家,居第53位;2009年为长葛大周镇、和尚桥镇2家,分别居第74和79位。

二、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对城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7

一、当前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参加培训的天水市两区五县70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强, 村党支部书记事业心、责任感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强, 群众满意率较高。但也客观存在少数村党支部软弱涣散, 号召力和凝聚力差, 支部书记缺乏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缺乏带领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力等。

㈠党支部书记队伍结构还不够优化参加培训的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中, 平均年龄为47.6岁, 其中年龄最大的为62岁, 最年轻的为30岁;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9人, 中专文化程度的1人, 高中文化程度的21人, 其余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些村支书的年龄文化结构还不够优化, 势必影响到他们做为村领导者的眼光、思路和精力, 从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近年来, 有能力担任村支书的人越来越少, 主要是因为农村年轻党员少, 后继乏人, 出现了断层。当前, 农村大部分文化层次较高、有经营头脑的年轻人, 一出校门、一出军营就外出务工, 不愿留在农村。近年来, 在农村青年中发展的新党员为数并不多, 农村党员队伍整体呈“老龄化”态势。

㈡水平能力还不够高部分村支书水平能力不够高,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观念比较陈旧, 缺乏创业创新意识, 有的村支书在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循环。二是缺乏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有的村支书, 特别是一些新上任的村支书, 缺乏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处理、群众普遍反映关注难点、热点问题的处理总显得办法不多。三是缺乏民主管村的能力。有些村党支部书记民主意识不强, 喜欢搞一言堂, 重大问题不经村委会、党员会讨论, 村民 (代表) 会议决策, 影响党员积极性和班子团结, 造成党支部的正确决定不能得到实施, 或者影响“两委”关系协调, 或者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不出来。四是缺乏“双带”能力。有些村党支部书记致富技术缺乏、经济意识薄弱、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一方面, 自已致富无门, 不能带头致富, 另一方面对如何发展村级经济,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无从下手, 力不从心。五是缺乏科学方法。有些村支书在村务管理和群众工作方法上没有经验, 旧方法没有用, 新方法不会用, 软办法不顶用, 硬办法不敢用。

㈢上下负责还不够统一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性质来看,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难统一。村党支部书记既要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完成上级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又要发展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 对上是千头万绪的工作, 对下是千家万户群众的利益。税费改革后, 建设新农村成了村支部书记的中心工作, 然而有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有强烈的愿望, 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而目前县、乡两级财力有限, 全靠政府投入不太现实。

㈣队伍整体还不够稳定近年来农村工作环境的新变化, 影响了村支部书记队伍作用的发挥。目前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普遍不太安心, 主要表现在任职时间不长, 一般的三五年就换了人, 有个别的村还得年年换。原因有三, 一是工资待遇没有得到有力地保障。各乡镇都是把村干部工资和绩效紧密挂钩在一起的, 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 上级党委布置的工作任务完不成, 待遇就到不了位, 一年到头只能打一张白条。二是后顾之忧没有根本性解决。有些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没有建立, 村支部书记又是非脱产干部, 老有所养的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这个不能解决, 也直接导致村支部书记家里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不是很支持, 有的甚至公然反对。三是工作压力依然比较大。目前, 村级共同生产费的收缴、债务包袱、计划生育、保稳定的工作任务依然比较压头, 推行工作的困难还很多。

㈤任职管理还不够投入在生存状态上具有兼职型的特点。村支部书记队伍是一支不脱产的队伍, 一支非职业化管理的基层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的经济待遇不高, 工资及各种补贴、奖金加起来一般也只有几千元左右的年收入, 而且任职后也没可靠的经济保障, 还不足以养活一家人。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 也决定了必须要有其他的生活来源。目前, 绝大多数村支部书记都有自己的田土, 平时只能是村务、农务一起忙;即使有的没有种田栽地, 也办了自己的实体, 需要相当一部分精力忙个人的事情。这种非职业化的生存状况, 使他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为村里的建设竭尽全力。

二、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头雁”, 对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关键作用。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 就抓住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因此, 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时刻把握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脉搏, 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㈠拓宽选人渠道, 优化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结构坚持自身“造血”与外部“输血”相结合, 不断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一方面, 结合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 采取“公推直选”的办法, 大力选拔文化程度高, 思想先进、有经济头脑、有致富项目的农村致富党员和能人担任当家人。另一方面, 围绕转变乡村职能, 推行参与式服务, 加大从乡镇年轻优秀干部和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中选录村党支部书记的力度, 扩大选拔范围, 创新选人机制, 关键是要打破目前“限定村内选人, 固定本村任职”的传统模式的束缚, 打破地域、身份、年龄、职业的限制。具体要坚持“四个面向”:一是面向现有村干部, 选管理型人才;二是面向经济发展的能人, 选经济型人才。要特别注意把农村那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强的“能人”、有科技致富经验的“能手”、有富民强村本领的“强人”, 选拔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岗位上来;三是面向乡镇、事业站所有作为的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 选知识型人才;四是面向外出务工经商回村人员, 选外向型人才。

㈡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提高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素质一是注重培训的科学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 采取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办法, 市、县、乡每年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农村实用科技和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培训, 使每位农村党支部书记多掌握几门农业实用技术。二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强化实用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一次系统培训。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多样性。注重以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强培训效果。比如举办“村官”论坛, 定期组织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 传经送宝, 有针对性地提高广大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采取与村党支部书记“面对面”对话、座谈交流或实地参观等互动的办法, 采取先进事迹报告团、专家辅导、致富带头人介绍经验等办法, 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持续推进党员干部能力提高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 积极利用党校主阵地培训、远程教育等渠道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

㈢落实财政补贴, 提高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待遇针对村干部工资低, 保障难落实的问题, 由县上实行村社干部工资县级财政定额补助制度, 采取上级补助、个人自愿办理的方式, 为全体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县上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让村党支部书记每人每年均可享受县财政工资定额补贴。与此同时, 还要尽可能为每村列支办公经费。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稳定村干部队伍, 调动干事创业的热情。

对城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一、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围绕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同步推进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相关配套改革,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门槛。

(一)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

1.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分类进城落户意见,到2020年,实现2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省公安厅负责)

2.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逐步扩大居住证持有人在就业扶持、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享受的服务和便利的范围,提高服务标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省公安厅牵头负责,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民政厅配合)

(二)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3.全面落实城乡养老保险衔接、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全面落实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4.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工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共同负责)

5.完善居住证持有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政策措施,推进农村转移人口逐步享有居住地城市居民低保待遇;全面开展农村低保 “补差式 ”救助,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省民政厅负责)

6.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同城同等待遇,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7.实施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 ”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8.积极开展农民工市民化培训和培育劳务经纪人等试点,每年农民工市民化培训5000人;在农民工相对集中地区和工业园区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省就业局负责)

(三)着力改善 “三区 ”人口生活环境

9.加大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国有垦区(简称 “三区”)危房改造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 “三区 ”危房改造任务。(省林业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按职能分别负责)

10.着力提升 “三区 ”道路和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水平。(省林业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按职能分别负责)

11.推进 “三区 ”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大力推进资源枯竭矿区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林区林下经济。(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12.积极稳妥开展生态移民,开展生态保护试点,引导推进 “三區 ”人口向中心城镇和中部地区转移。(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四)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13.改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实现转移支付测算分配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省财政厅负责)

14.落实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加快补齐城镇功能短板,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品质,增强承载人口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

(五)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城市危房改造

15.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城市危房改造。(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16.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点实施列入国家规划的长春铁北、吉林哈达湾等10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六)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17.加快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 “断头路 ”,加强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提高道路通达性。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18.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多种交通方式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2016年年底建成并试运营长春地铁1号线,2017年底建成地铁2号线。到2020年,大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0%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19.加快城市静态停车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设地下停车场和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推进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能源局按职能分别负责)

(七)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

20.加快供气、供水、供热、排水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合理布局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地下管网,到2020年,全省力争完成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11433公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能分别负责)

21.全面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棚户区改造、老工业基地搬迁、旧城更新、道路整治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省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000公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2.研究制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编制海绵城市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23.总结白城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经验,推动其他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旧城区改造及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加快建设雨水滞留设施、雨水收集及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到2020年,城市建成海绵城区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不低于20%,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九)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24.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严格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建筑节能改造,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加快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逐步消除城区裸露地面,支持建设城市下沉式绿地和湿地公园。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全面开展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江(河)岸城市景观建设,到2020年,新建穿城流域景觀带196千米,城市流域景观带建设里程达到307千米。(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能分别负责)

25.加快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全面开展城市设计,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山水风光、建筑风格。注重旧城改造中文化遗迹、城市记忆、历史传承、民族风情的保护,加强新城新区建设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打造汽车、山水、冰雪、电影、琵琶、剪纸、农民画、二人转、长白山采参习俗等地方特色城镇文化品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26.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 “宽带吉林 ”工程,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在长春市、吉林市、辽源市、白城市等有条件的城市建设云计算中心;推进辽源市、磐石市、抚松县等1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长春市、吉林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实施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能医疗、智慧社区等专项工程。(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业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能分别负责)

(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27.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28.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大城市与周边城镇开展医疗联合体,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到2020年,全省每个县(市)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至少建立1所综合医院和1所中医医院,每个区域中心城市至少建立1所妇幼保健院,3~10万人口小城镇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人口小城镇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小城镇设置1所公办卫生院。(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29.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电影院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省区域中心城市全部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行政村、社区室外健身器材全覆盖。(省文化厅、省体育局共同负责)

30.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城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36张。(省民政厅负责)

31.合理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人防设施建设、管理和开发利用;建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障用水需要和饮水安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人防办按职能分别负责)

三、加快培育长吉大都市区、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加快补齐我省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短板,推进大城市提质、中小城市扩容、小城镇特色发展,培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增加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数量。

(十一)加快中部城市群建设

32.推进中部城市群与哈长城市群做好战略对接、规划衔接,推动实施四(平)梨(树)、松(原)前(郭)同城化和辽(源)白(泉)一体化,做大做强四平市、松原市、辽源市等区域中心城市。(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33.强化核心城市功能,加快发展长春新区和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长春大都市区,构建吉林大都市区,加快长吉一体化进程。(省长吉图办、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能分别负责)

34.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建设长春至白城(途经松原)铁路扩能改造、吉林市枢纽西环线工程等续建项目,推进沈阳至吉林(途经梅河口)铁路电气化改造、长春至图们铁路(长春至吉林段)电气化改造等新开工项目;加快中部城市引松供水、松原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十二)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

35.推动辽源市、松原市、白城市、通化市等区域中心城市提质扩容,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公主岭市、梅河口市、敦化市、珲春市、抚松县、双辽市、扶余市、大安市等重要节点城市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增强集聚、承接、连接能力,将有条件的培育成中等城市。(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36.以国家开展特大镇功能设置试点、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设市模式创新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经济体量大、人口多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省民政厅负责)

(十三)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

37.加强县城和重点镇供水、供热、燃气、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管道供气、集中供热县城全覆盖。(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38.加强县城和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十四)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和特色镇发展

39.推进长春市双阳区奢岭镇、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等18个重点城镇扩权试点,以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为重点,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试点镇所在县(市)制定放权目录,并向社会公示,加大对授权事项的指导与监管,确保试点镇内部运行顺畅高效。(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40.积极发展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等城市卫星型,磐石市明城镇等工业主导型,永吉县北大湖镇等生态旅游型,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等历史文化型,梅河口市山城镇等商贸流通型,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等产业特色型,大安市安广镇等交通枢纽型,珲春市敬信镇等边境合作型小城镇,逐步构建城市郊区的新市镇,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生态、民族风貌的特色镇,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能分别负责)

四、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融合延伸进程,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融合发展平台,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十五)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41.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的维护管理,抓好村庄与干线公路的连接,到2020年,小城鎮基本实现等级公路连接。(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42.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行政村光纤到村,推进宽带网络向自然村的延伸。(省通信管理局负责)

43.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入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省教育厅负责)

44.推动城市医院对县、乡、村医疗机构的定点帮扶,建立城市医院中高级卫生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45.鼓励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扶持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省文化厅负责)

46.继续实施新农村 “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新一轮410个重点村建设。(省农委负责)

(十六)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7.实施 “互联网+现代农业 ”行动,突出发展生态型、智慧型、效益型、特色型、开放型、安全型农业。(省农委负责)

48.积极发展粮食、畜禽、特产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杂粮杂豆”等具有独特地理标志的品牌。(省农委负责)

49.积极培育引进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技术型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省农委负责)

50.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完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配套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七)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51.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 “快递下乡”。(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能分别负责)

52.推进适应乡村特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建设。(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能分别负责)

(十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

53.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高质量建设移民集中安置区,对列入搬迁规划且有搬迁意愿的15219名贫困人口,结合土地整治、流域治理、城镇化、土地流转、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分批采取集中或分散安置。(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54.妥善解决好搬迁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搬迁群众可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搬迁居民可享受农村或城市低保、职业培训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五、完善土地利用机制

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农村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提供有效供给。

(十九)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55.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56.探索推进在我省特困地区及纳入国家相关规划的生态移民搬迁地区,将部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挂钩使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二十)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

57.严格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主要用地指标标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进一步提高全省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58.积极探索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在治理改善矿山环境基础上,盘活和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确保全省城镇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二十一)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59.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60.依法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稳妥推进长春市九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六、创新投融资机制

围绕去杠杆、降风险,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构建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二十二)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61.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采取财政补贴、收费收入支持、特许经营权授予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参与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城镇化项目建设。(省财政厅负责)

(二十三)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62.运用财政贴息、奖补和股权投资等手段,引导和带动民间、社会、域外资金投入。(省财政厅负责)

63.鼓励地方政府在核定的债务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债券以及采取市场化等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省财政厅负责)

64.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共同负责)

(二十四)强化金融支持

65.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积极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66.加强与省国开行、省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增加信贷规模。(省金融办负责)

67.支持信贷资金、保险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省金融办负责)

七、完善城镇住房制度

着力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建立购房与租房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健全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

(二十五)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

68.对具备购房能力的常住人口,支持其购买商品住房。降低购房成本和购房门槛,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购房贷款利率和住房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用好用足住房公积金,着力推进房地产去库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银监局按职能分别负责)

69.对不具备购房能力或没有购房意愿的常住人口,支持其通过住房租赁市场租房居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70.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租赁补贴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二十六)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71.科学确定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进一步严格申请准入程序,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加强对保障性住房使用的动态监管,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72.建立租赁补贴制度,采取市场提供房源、政府发放补贴的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居民通过住房租赁市场租房居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按职能分别负责)

(二十七)加快培育专业化住房租赁市场

73.实施土地、规划、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中介机构、物业服务企业收购或长期租赁库存商品住房用于租赁经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金融办按职能分别负责)

74.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住房租赁业务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对购买商品住房开展租赁业务的企业提供购房信贷支持。(省金融办负责)

(二十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

75.完善住房用地供应制度,优化住房用地供应结构。(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76.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推进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联机打印备案制度。(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

八、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

将国家和省两级试点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和地区探索力度,总结提炼可复制的经验,带动全省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二十九)着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77.推动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二道白河镇第一批试点地区重点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创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78.推动抚松县、梨树县、白城市洮北区林海镇第二批试点地区重点在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城市绿色智能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结合本地发展实际,重点突破薄弱环节,积极探索实践。(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十)着力推进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

79.加快推进示范城镇建设。总结推广产城互动、规划管控、多元投资建设、城乡双向一体化、商贸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等多种示范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各市(州)、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再选择2-3个城镇,按照示范城镇发展模式推广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推动建成50个左右样板示范镇,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由 “乡”到 “城”的转变。(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80.加快推进省级生态城镇化试点。深入开展敦化市、临江市、通化县、东丰县、镇赉县省级生态城镇化试点,在绿色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移民等方面,探索具有吉林特色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九、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部门联动和上下互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部门政策实施协调配合和部门与地区政策联动,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

(三十一)强化政策协调

81.省发展改革委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会同各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和政策制定落实,强化对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协调解决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82.建立新型城镇化工作调度机制,定期调度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各地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总结好的經验做法,及时推广。

83.各地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国家和我省确定的城镇化发展任务和出台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三十二)加强监督检查

84.省政府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督检查,对相关配套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和总结评估,确保政策举措落地生根。

(三十三)强化宣传引导

上一篇:大学生党员公开承诺书六下一篇: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