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2024-10-05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通用13篇)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篇1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小学语文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一般都是作文,小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就需要写好小学语文作文,写好小学语文作文需要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接下来的文章就讲述一下写好小学语文作文的一些比较好的方法。

第一,一个精彩的题目,”题好一半文”。

其实要想写好小学语文作文最重要的就是题目角度宁小勿大,语言努力做到凝练、含蓄优美,力求让阅卷者“一见钟情”。可用修辞手法拟题,移用诗词句入题,或反弹琵琶,题目体现创新;或设置悬念,让题目引人入胜等等。

第二,一个清爽的文面,书写规范,文面整洁,本身就是对阅卷老师的尊重。

为此,小学生要想写好小学语文作文,小学生既要写快,又要写好。即使字体不美观,也要尽最大努力。切记字体要匀称,字不能太小,也不能占满格,更不能出格。

第三,一个明确的中心,”文以载道”。

小学生应从所给材料中,小学生要想写好小学语文作文,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的观点,让此观点统摄全文。不少小学生文体不分,只是简单的拼凑字数,废话过多,中心不突出,就会被阅卷老师判为”四不象”文章。

小学生写作训练应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

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能写好小学语文作文,很多的老师都会特别空出一段时间进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时要采用一些好的方法。今天的文章就讲述一下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可以使用的方法。

第一,创设情景写作文,现在面对题目要小学生写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小学生自然感到无从下笔。鉴于这种情况,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中必须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小学学生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减轻作文的难度。

第二,复述故事写作文,小学生都爱听故事,为了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写作状态,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中形成轻松的写作氛围,作文就是把听到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让别人看了清楚明白。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中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学生听得聚精会神。之后,请两名小学生上台复述,台下同学可以提示补充,最后让学生把故事写下来。同学们都满怀信心地完成了本次作文,文章大都通顺流畅、具体,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中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这样的训练使小学生心情愉快,既有了成功的体验,又减轻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也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从上面的文章中大家可以知道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可以使用的方法。希望本文所讲的内容对各位小学语文老师更高效的进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能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作用。也希望各位小学生能写好小学语文作文。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篇2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氛围,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阅读理解都是语文考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学习中比较困难的内容之一,当前许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较弱。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没有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素养比较弱。本文主要就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行讨论分析。

一、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要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以低年级小学生为例,他们的好奇心十分的强烈,喜欢听各种故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多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或者通话故事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投入感情,做到声情并茂,切忌从头到尾都是同一个语调,要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故事情节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进行提问,听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工作,要充分的利用闲暇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在语文课堂之中要能够熟练的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的重要,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教师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并在教室的后面设置一个“图书角”,并安排一个读书小组,专门负责从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书籍,放在图书角供学生翻阅。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多的阅读课外的书籍,每周开展一次“小读书会”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换书籍。开展“每月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月底班会中学生们可以自由的讨论读书的感受,交换阅读读书笔记,并评选出感悟最深刻或者读书笔记记录最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可以开展“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诗朗诵”、“读书汇报交流会”、“知识竞赛”等等课外活动,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效果的同时,能够营造出一个全校阅读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合理选择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书籍

古今中外优秀的书籍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师要能够合理的选择,国家教育部推荐了许多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课外图书,且根据小学不同的阶段,推荐的数目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比如1~2年级学生阅读数目之中,童话故事居多,且故事大多比较短小,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比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三毛流浪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4~6年级阶段,内容更加丰富,含义也相对比较深刻,比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的选择。

四、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除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还需要搭配以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进行引导,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鞥的阅读能力。比如,略读与精读结合。略读就是首先指导学生通读文章,或者书籍的前言、目录,了解故事梗概,在此基础中选择重点内容或者描写比较精彩的部分详细的阅读,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风格。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勤于动笔,教师要鼓励学生圈点赏析书籍中一些经典的片段,要让他们养成深度、细度的良好习惯,学生还可以在书籍的空白之处记录下对于文章的看法,遇到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还可以抄录下来,细细的品读。课外书籍阅读完成之后,可以结合整个的故事架构写读后感或者阅读日记,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阅读课堂,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进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过程后一篇文章为核心,将多篇文章以一定的方法组合起来,同时进行多篇文章的讲解,群文阅读的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提升学生阅读量的同时,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地转变当前学生语文被动学习的局面,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及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阅读教学的方法。

五、结束语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都十分有帮助。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就如何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分析,仅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简单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淑娥.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讨《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

[2]赵玉艳.试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科技展望》2016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兴趣;感悟;想象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三维目标,将教学中诸如课前预习、新课导入、授课过程、结束评价等要素有序、有机地安排,形成一定的成文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改变传统的忽视学生感受,不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模式,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情趣,注重学生阅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下面就这几方面简要谈一下。

一、新课导入上,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入手。

如,设计让学生描述彩票中奖后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像中彩这种事情已是屡见不鲜了,而大部分中彩者在中彩时都是激动不已的。虽然学生不一定能亲身经历这样的事,但是也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如果仅仅用“兴奋、高兴、激动”等词来形容中奖时的表现,对于学生而言要求过低了,所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已有的语言材料将中奖时的神态、动作,甚至语言描绘出来,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中彩事件与本文中的中彩事件作对比,突出了故事的特别之处,激发了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二、朗读上,注重学生阅读的感悟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和长效手段。朗读离不开对课文的理解,理解也不是简单地对字面上的文字的简单梳理,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如,一个以诗词为主的单元,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品词读句,细细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并积累各种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样,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让学生能在朗读中有所感悟,不是为了热闹而朗读。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阅读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是一门生活化的、包罗万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空间的基础舞台,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文本、段落及故事所包含的内涵,结合适当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从学生想象力的瓶颈进行点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想象不同人物的内心想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有效增加学生对事物的外在刺激,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3.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

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是一个小姑娘悄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蚁和一只瓢虫的图画,发挥想象,写一篇童话或者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瓢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群,瓢虫成了蚂蚁的盘中餐。还可以想出许多蚁群凯旋而归、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来。学生激发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

只有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才能在三尺讲台上从容应对。没有“会很好”的目标理念,就不能产生高效的结果。所以在设计上,我们要真正以课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目标,开展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莉.小学语文备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2]汪发琴,孙贤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甘肃教育,2001(06).

[3]吴飞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09).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篇4

思南县第八中学 周 伟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是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情味的感受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①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培养语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朗读录音反复朗读,通过体会语气、语调,揣摩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抓住关键性语句,揣摩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及其深刻意义。世上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训练的量,也就谈不上训练的质;光有训练的量,也就就谈不上训练的质;光有训练的量,而没有训练的质,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在指导朗读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感悟各种类型的语言,用形象性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形象语感;用含义深刻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意蕴语感;用对话、独白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情趣语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及感观等等。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所以说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中培养语感,不仅要注意对字、词、句的揣摩推敲,还要对一些标点符号进行体会、揣摩。

培养语感,一定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让生反复朗读吟诵,用“读中理解,读中生情”的方法,让生选择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反复读读,说说,想想,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

如在第四册21课《清澈的湖水中》有一段是描写湖水景色的,讲解过程中,我做了以下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清澈的湖水怎么样?请你读读写湖水美的句子!自己练读认为哪句美就练哪句。在任务布置完后,学生便饶有兴趣地大声读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接着我又问:“请你把找到的美的句子读读。”学生先是同桌之间互读,小组读、个人读、在读中,学生又展开了互评的活动。然后我又说:“老师也来读读,大家闭眼想象景色之美。”生听完之后,纷纷举手说他们想象中的湖水之美。最后,我又问:“请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吧!”生在背诵过程不仅感受到了湖水之美,更能感受到语言之美。不难看出,学生在反复地读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在读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入境融情,培养语感

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感情,常常不是浅白直露的,而是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语文所蕴含的情味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想培养语感,我们必须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象引导,展开想象,进人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感情。学生在读作品、理解作品后,通过教师动情的朗读,闭上眼睛,作品中的人物就会像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里。学生会对人物的是非有所评价,会将人物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随着人物的悲喜而或悲或喜,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发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如在学完《凡卡》一课学生说感受时,他们对凡卡的命运非常同情,有些学生甚至想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给他穿,也有的学生气愤得想去亲自教训一下那些老板和学徒。从而产生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对剥削阶级的恨。就这样,让生在 人境融情的状态下,反复诵读,生的心灵与文体撞击,在撞击中触动,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语言的情味感,培养了语感。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③要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

三、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具有间接性的作用,它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中介物。读者要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含,就必须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靠的是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也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具有形象感,也就是在读书时脑海里能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达到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可利用语言的这一特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对事物的整体、形态、色彩以及人物的容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形象产生真切的感觉。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影视、幻灯、图片、接触美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让生在脑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生活表象,引导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心理学研究,生活经验越多,语感就越深切。

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课文《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呀,静是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在讲读中,为引导进人情境,特做以下设计,生读完后问:“水静吗?”“想象一下,现在你所在地在这个教室就是一艘小船,你的脚下是水,开始读”,读完后又问生:“坐在船上,你感觉到水的流动了吗?”生说:“没有。”师问:“静吗?”生答“静”,“好,再读”。当生读到那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文章时,他们便会浮想联,语感也能被诱发出来。

感知后再读课文,学生就能凭借作品语言跨越广裹空间去神游自然美景,穿越时间隧道去聆听狂风暴雨,作品的语言就不再是死的语言,而是学生心目中的美好画卷。④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篇5

叶加裕

摘要: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空白艺术”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但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填补,开启学生的思维;还要掌握教学布白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想象力 阅读教学 空白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动力。笔者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只有调动想象力,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领悟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 “空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空白艺术强调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填补文章中故事情节的“空白”

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过程中,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时,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这里我就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到这里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如:《故乡》中的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士的隔膜?《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等等。

2、填补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空白”

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如《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这实际上是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空白。我就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比较补充后与原文“空白”的优劣。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闰土处境、地位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填补文章中思想感情的“空白”

在一些文章(包括诗歌)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腾飞想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去体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如《炉中煤》为什么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我爱这土地》中又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呢?这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郭沫若、艾青的思想,以填补作品中这一思想感情的“空白”,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对此就本人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略述之。

(1)引人入胜留“空白”

导入新课时,教师有意识地留白,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并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味,并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都说“诗情画意”,这么美的画面,谁能给配上几句诗呢?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不到一分钟,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如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学过的名家诗句都一一地回忆起来了,而且与画面的意境也能吻合。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修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就趁机引导:我们今天就到这么美,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去游览一番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2)悬而迟决布“空白”

“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顿,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如教学《最后一课》,在探讨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时,有学生说是小弗朗士,也有学生说是韩麦尔先生,争论不休。此时,我不作判断,也不回答,有意识地形成“空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然后我引导他们认真看书,并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来思考回答。待学生回答完毕时,我也不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与全面性。(3)欲擒故纵设“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有效途径。不过在一堂课中,可以布白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空白”美丽起来,精彩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思想 篇6

武陟县小董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宝林

[摘要]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们自己的独立人格,我们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人文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给予充分发展的机会,培养生动活泼的人格。

[关键词] 人文思想 创新 发展 主体

[作者简介]张宝林 武陟县小董乡第一初级中学,中教二级

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指的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既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倡导“创新”和“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不注重人文性,则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将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探究,找到结论。要打破教师的言语霸权,不以固定的结论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大胆地让学生走到前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发现自我的平台,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走进作品的广阔天地。下面,我试从以下几方面就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尊重学生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们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1 要因材施教

学生能力发展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我们教师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把学生分成优生、中等生、差生。这样做对那些能力发展较慢或能力发展不均衡的学生是极不平等、极不公平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开发、得到发展。

比如,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时,对没有发言的同学,老师可以直接走到他的身边说:“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热情地鼓励他。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在今后的课堂讨论中就能大胆积极的发言。

再如,针对学生的实际,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分层次作业的设计等等都是因材施教的体现。这就是渗透了人文思想的教学。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什么,怎样学,问题的结论,均由老师说了算。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决策的能力,压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些对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学生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如上<<春>>一课时,有的同学喜欢学“春花”一节,因为春天百花齐放,争齐斗艳,景色优美;有的喜欢学“春草”一节,因为春草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还有人喜欢学“春雨”一节,因为春雨如丝如缕,缠绵、多情„„教师可充分放手任凭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然后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这样就使学生学的主动、学的轻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的、自主的学习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才能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可见,闪烁着人文思想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才更能体现对人身价值的高度重视。

二、注重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发展,也就是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十分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从学生角度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的首位,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机会,培养他们生动活泼的人格,而不能以模式化去要求拘束他们。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如“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课文中那一个句子(段落),把它摘抄下来”„„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创造机会、时间给学生展示个性。如开展课堂辩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教学《驿路梨花》一课时,组织学生对“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进行辩论。学生有的认为“解放军是小茅草屋的主人,因为他们是建造者”。有的人认为“梨花是主人,因为她是小茅草屋的照料者”。有的人认为“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照料小屋,她才是主人”。„„。经过学生的激烈的辩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个性。

另外还要重视实践。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既指教学也是生活本身。这不仅是一种单独的教学方法,更是将生活与教育一体打通的人生方法论,这恰好体现了人文思想“以人为本”。在语文课堂上,要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堂还要延伸化。将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把生活的体验带入课堂,把课堂的经验融入生活。比如开展“采访、春游、搜集资料、课本剧表演、游戏、阅读书报”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必定会因热爱生活而热爱语文,因热爱语文而更加用心体验生活,真正促进人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三个转变 篇7

一、变“独奏曲”为“交响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

我们不难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次演讲中得到启示,他曾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一进教室就变戏法似的拎出一只大公鸡放在讲台上,然后抓了一把米放在公鸡面前,可是惊魂未定的公鸡不肯吃。陶先生就强按鸡头让它吃,仍不肯吃,又掰开鸡嘴使劲喂米,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这时陶先生松开鸡,后退了几步,公鸡徘徊了一会儿,渐渐平静下来,低头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强按鸡头不吃米”揭示了教育的秘密,成功教育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有些教师习惯于“一张嘴,一张台,一个演员演到底”,还总是抱怨“这个问题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没有遵循教育规律,没有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让“拼命挣扎的公鸡悠然自得地吃米”, 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把“独奏曲”变成“交响乐”,使课堂成为一个活跃的舞台。

(一 )当好导演 ,设计好课堂。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 ,教学内容的确定,情境的创设,突破口的选择,形式的运用,导语总结的设计,问题的提出,难点的突破,甚至哪一个问题应该怎么提问,问哪一位学生,都要进行周密部署安排和预设。一节课就如导演的“小剧本”,只有精心设计,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才不会“冷场”、“塌台”。

(二 )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当导演 ,学生是演员 ,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好体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当个好演员,成为主角。教师只有把课堂这个广阔的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去表演、去发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素质。教师要充当幕后“裁判”,并认真研究每一位“演员”的个性特点,让其演绎恰当的角色。在“表演”中针对学生成功或不完善的地方,给以简洁的鼓励、纠正,起到捧场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促使学生将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 )师生互动 ,搞好启发诱导。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当主持人角色,应该学“星光大道”、“开门大吉”那样的主持人,而不是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一味地自己说、观众听,缺乏双向交流。教师要把自己融入问题探讨和学生认知的具体过程中,放下“架子”,走下“台子”,以激情带动学生,做好诱导,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激情,收获喜悦。

二、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众”———让教学内容深入进去

现在有些小学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和审美情趣,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导致调子定得过高,学生难以入耳,教学内容难以深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调子定低些,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独特体验。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 )要从小处入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小处入手,重点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训练,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增强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 )要从身边事入手。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实效 , 富有创新活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 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心理学家多柏雷宁认为: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有三类 :一是外界 的刺激 ,二是内在 的兴趣 ,三是人们 已存在的经验。学生听课时都希望听到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讲课时,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例如,导入新课时借用学生身边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小学生喜欢游戏,在拼音教学中,可将声母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采用拼音声、韵母卡片,以“开火车”、“找朋友”的游戏形式,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使学生“愿学、乐学”。

三、变“呆板式”说教为“多样性”教学———让教学形式活起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应不断创新。现在有些教学缺少艺术性,教学形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艺术性上下工夫,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好奇心理特别强, 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但持续时间并不长,注意力容易转移。在对待学习上,他们只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对学习结果并不是太关心。对于毫无生气的讲述、机械的背读,学生兴趣不浓。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引入“游戏、儿歌、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等多种形式,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巧妙融入其中,精心设计,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诱导,让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识字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形声字特点的理解,可采用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的教学形式。如让学生认识“请、情、清、青、睛”等字在形和读音上的联系,这些字的部首都有“青”,指导学生动手做生字卡片 , 一张是“青”, 另外几张分别是不同偏旁,小组合作,用不同偏旁与“青”组成不同字,让学生试读,学生合作和试读的过程,加深对生字的认识和对形声字特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将这些字分别组一个词语,并把所组词语串起来写一段话,最后按这段话的内容画出一幅图来。这一过程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落实知识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注重三个“转变”,突破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实效的瓶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摘要:教学改革已推进多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桎梏,教师应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落实好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变‘独奏曲’为‘交响乐’;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众’;变‘呆板式’说教为‘多样性’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深入进去,让教学形式活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形成完整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什么是思维能力呢?一般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也许有人会问,语文课讲的是语文知识,语言能力,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训练,语文学习和思维能力能有什么关系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机械式的灌输语文知识,或者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抄写字词,一段一段的背诵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凭记忆也能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往往是一种没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知识,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主动探索精神也就无从培养。我们认为语文知识有它的本身的规律,要是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就能积极思维并从而获得新知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扩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给小学语文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方案和进行备课时,不能在仅以考试为目的,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设计进去,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脑。比如在教导小学生学习作文写作时,下有一常见的脑筋急转弯为例:

树上有7只鸟,有个猎人向鸟群开了一枪,打下一只鸟来,请问现在树上还有几只鸟?

这是个特别常见的脑筋急转弯题,很多学生都知道了标准答案是“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因为一开枪其他的鸟都吓的飞走了”。如果教师也满足于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语文教学的意义也就没有充分体现出來。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应该鼓励学生以博爱和敬畏生命的态度去思考这个题,当然这首先就要求教师本身对这个问题有更多不一样的思考,“在权威的标准答案外”发挥出更多的思维能力来。

那么我们如何鼓励小学生们对这个情景作文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呢?首先,应该鼓励孩子们突破“鸟都被吓走了”这一思维束缚,对故事进行接龙或者延续。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们的耐心鼓励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当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了“被告知”的情况下,很难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很难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技巧,也会导致他们日后创新能力的缺乏。因此,必须鼓励孩子将这个故事延续下去。

其次,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鼓励孩子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引导。比如,可以鼓励孩子们去想象分析这七只鸟的关系,如“大家想一想,这在一起的七只鸟到底是什么关系啊?它们为什么会在一起呢?”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会往下思考,“也许它们是一家人”,“它们是一群正在游戏的朋友”等等答案皆可;教师此时应该顺着孩子的思维继续引导他们思考,“如果它们是一家人的话,那么家人中有成员受了枪伤,会怎么办”或者“朋友聚会中有人受了伤会怎么办”等问题引导,甚至还可以用,“如果你受伤了你的家人会怎么办呢,是丢下你不管呢还是守护着你呢”此类导语引导学生将故事和自己的生活对比,在这一系列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的被打开,被提升。下面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对这个小故事的扩展:

树上住着七只鸟,他们是一家人,有爸爸妈妈还有兄弟姐妹和小伙伴。每天他们都快乐的在枝头唱歌。有一天有个凶恶的猎人向一个小鸟开了一枪,他打中了小鸟姐姐,小鸟姐姐流着血从树上掉了下来。这时候鸟爸爸和鸟妈妈一起向猎人飞了过去,赶跑了猎人,其他的小鸟就守护在小鸟姐姐旁边,给她上了些药。不一会,小鸟姐姐就能飞起来了,他们一家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以成人的眼光看这个文章,难免会觉得“幼稚”,可是与“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开枪后其他的鸟都吓的飞走了”的标准答案相比呢,这篇小文里面不仅有学生丰富的想象,还融合进了爱,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教会了他们用爱心去思考和看待这个社会,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从这个教案来看,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师的教、引和学生的学、思两个方面,学生主动积极学的过程正是他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扩展和深化的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个,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正确地思维。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篇9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自主性学习意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是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学生直接针对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同时具有独立学习的渴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利用语文本身的性质特点,使他们从依赖走向独立,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他们终身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语文素质和能力。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创造各种情境满足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当然,这种独立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教与学的关系上来看,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1.逐步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

2.树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即树立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3.发展自己的主体能力,即发展自我调控技能,创造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塑造自己的主体人格.即塑造独立人格,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课文教学中探究性关键在于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学则须疑,探究学习离不开问题,可以这样说.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或者学习者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如我们教授《石钟山记》一文,可就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1.郦道元、李渤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结论是否正确?苏轼的最后得出的结论合理吗?

2.关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既然“人常疑之”在前,作者为何“余尤疑之”?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声 何哉?”这一质疑,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又以解决问题为最后的归纳。这样.教师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我们决不能把它们当作金科玉律照本宣科.即使是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评价,也是要设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对教材进行批判的继承.切忌人云亦云,否则,只能束缚了教师,僵化了学生的头脑,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谈何质疑?

三、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过程,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大胆创新

结果和过程历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所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体验。探究过程一方面展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暴露的疑问、困难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个性的过程,这种探究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成长中所必须的,它是人生发展的宝贵财富。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这种开放式的理论基础是主体创新,探究性学习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断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建设民主、宽松、愉悦、自由、坦然的探究氛围,这是因为探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而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是语文科固有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发挥探究学习方法的一大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一种饱满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教学氛围,从而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以促进学生去体味语文的动人之处,以一颗赤子之心,主动探究它的深刻内涵和言外之意。比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文,语言有杂文的性质.深刻难懂,使探究产生了一定的难度,但如能把学生笼罩在教师所营造的悲愤的深沉的情感中,使学生的感情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课文中,学生主动探究的驱动力就会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深邃的语句产生了探究的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和陶冶的双重效果。

在教学中,通过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超越老师,探究式学习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尽管很多方法是教师早已熟悉和掌握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有可能就是创新,探究式学习就是培养创新能力,以时代育人为宗旨的。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篇10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马海棠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关键词: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体验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下面就我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就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

二、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因不清楚要干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每次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

三、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

四、要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模式

在展示环节前,首先要对组建学生学习小组进行发言、交流、提问、小结、展示等细节培训,让他们有目的、有组织地活动展示。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想一想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小结时,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组内展示和课堂大展示相结合,先由学生自己小结课堂重难点或谈收获,然后由教师做精简点拨总结。这既是对学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对本节课的拓展与延伸。

五、要让教师切实转变角色

小组合作教学并不能让教师轻松或无事可做。相对传统教学而言,教师只是角色转变了。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控制者,知识的讲解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这样一来,教师的上课不是简单了,而是更复杂了。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除了吃透教材外,教师还要在备课中要有前瞻性,要预见在上课时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上课时,学生在思辨、讨论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还要能灵活机动地处理,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上,让他们有目的地进行合作探索,从而达到在更高层面上的学习。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篇11

一、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与观察习惯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课外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考习惯、边读边标注习惯以及借助工具进行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养成这些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思维的拓宽,最终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人们要想了解事物形象必须做的就是观察,可以说观察是创造与发明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学生得到观察能力的培养之后,可以得到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因此得到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少不了激发其创新兴趣这个原动力,而学生创新兴趣的前提就是学习动机,只有具备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学习兴趣同学习活动进行连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同时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与解决,从而得到创新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激发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也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在思维上的创新。所以,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用生活实例的形式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兴趣的充分激发,以此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注重实效 篇12

由于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主要用来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很多同学虽然通过中学语文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写作技能, 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应用写作训练, 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依然不会写。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要围绕高职高专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 紧扣高职高专教学大纲,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实践, 使学生掌握与他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实用文体的写作, 在实际应用中熟练选择正确的文种, 合理安排结构正确把握语体风格, 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根据专业需要的不同, 调整学习的侧重点。尤其要注意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1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结合

首先, 通过教学, 要帮助学生梳理应用文知识, 了解应用文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提高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同时, 在选择文种时根据专业要求及课时安排, 精选社会生活中需要活经常应用的文种。我认为, 经过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培养的学生能熟练掌握日常应用文, 公文, 事务应用文, 宣传应用文, 科技应用文, 经济应用文等几部分20几个文种的写作, 就能在日常工作中应付自如。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应用文教学特点, 把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分为5个部分。这样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大纲,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内容模块有以下顺序。

应用写作概述内容:应用写作的性质特点及其语言要求、表达方式等。

要求:本章重点是要求学生必须对应用文的含义、作用及写作要求充分理解和认识, 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因为这是应用文写作中基础的基础。

日常应用文内容:包括几种日常应用文, 如条据、一般书信、感谢信、介绍信、证明信、求职信、应聘信、演讲稿的概念、作用、格式、写法等的具体讲述。

要求:了解条据、一般书信、感谢信、介绍信、证明信、求职信、应聘信、演讲稿的种类, 着重理解并熟练掌握上述文体写作的基本格式及写作要求, 并能进行写作实践。

事务应用文内容:包括几种事务文体, 如计划、总结、述职报告、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的概念、作用、格式、写法等的具体讲述。

要求:了解计划、总结、述职报告、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的种类, 着重理解并熟练掌握计划、总结、述职报告、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格式及写作要求, 并能进行写作实践。

公务应用文 (即公文) 内容:包括几种行政公文, 如公告、通告、通知、报告、请示、函、议案、会议纪要的概念、作用、格式、写法等的具体讲述。

要求:掌握上述各文种的特点、功能及写作要求, 并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性公文。

经济及科技应用文内容:包括几种经济及科技应用文, 如说明书、实验报告的概念、作用、格式、写法等的具体讲述。毕业论文的概念、特点, 写作毕业论文时选题的重要性及其写作过程和几种常见写作方法。

要求:掌握上述各文体的特点、功能及写作要求, 并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性应用文。

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多, 而高职学生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 而在这三年的学习时间中, 还有大量的专业课、实践课, 所以应用文写作应本着实用的原则, 注重实效性。

2 教学方法注重创新

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把以上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范文借鉴——理论知识——技能训练, 以案例教学为驱动, 以情景导入、范文赏析、相关链接、错例修改 (瑕疵文案分析) 、文种辨析格式示例、技能训练 (作文训练) 为基本板块实施教学, 为师生的对话互动、学生的参与教学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条件。

由于本课程课时不多,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领会写作的要领, 以具体的案例形式作为各种文体的主要讲授形式, 可以给学生一种具体的文体概念,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本着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和“精讲多练”的原则, 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形式强化能力要点和技能特点。教学中还要注重以下几个特点。

(1) 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之中, 讲练结合, 讲练并重。

(2) 生动性。教学中, 把应用文写作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让学生易懂, 易学, 易会, 提高教学效率。

(3) 实践性。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坚持多练习, 多实践。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多下功夫。

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找出难点、重点, 课堂上着重解决学生较难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学模式方面采用以下教学情景设计, 范文赏析, 错例修改, 理论回顾, 文种辨析, 格式示例等,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 教学情景设计:根据现实生活需要, 设计学生感兴趣或生活、工作中有用的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知道这是现在和以后必须用到的基本写作技能。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范文赏析。按照教学目标和知识点, 提供各种类型的应用文作品。文章力求充分、典范、可读性强, 点评分析须恰如其分, 起到示范写作与鉴赏方法的作用。

(3) 错例修改。集纳有各种问题的应用文作品, 通过评析与修改, 使学生能发现问题, 吸取教训, 体会评改病文的方法。

(4) 理论回顾。对各个文种从理论上对照分析其特点, 以便学生准确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

(5) 格式示例:总结归纳应用文的写作模式, 辅助学生快速作文。

3 教学与专业需要、社会需要结合

应用文写作教学要与专业需要、社会需要结合。各专业可根据需要选修不同的模块。如信息工程系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多, 在办公室工作的可能性更大, 在工作中除了操作计算机之外, 日常的公文处理和写作也会经常做, 可以选择实用写作模块, 文科专业根据以后的工作性质, 可以选学公文, 日常应用文等。

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信息化的时代, 应用写作必须与微机操作联系起来。在学生对各种文体有了初步印象后, 可以利用word中的模板操作, 给学生做示范, 让学生在学习各种文体后来一次实际操作练习, 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另外, 采用多媒体教学往往使短短的一节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有举一反三的收效。

总之,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应重点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应用文写作内容安排, 教学方法创新, 与专业需要、社会需要结合方面进行探讨, 力求取得教学的最大实效, 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3.

[2]马银翔.略论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J].西北大学学报 (哲社科) , 1998, 4.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注重的问题 篇13

一、小学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很高的地位,在考试中也占据了一半的分数,这些足以说明写作的重要性。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没必要进行系统化的写作训练,但是写作的培养必须从头抓起,从生活中的小事观察,这样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些语文教师基本都在参考指导书讲解,没有多方位指导,也没有适当的扩展,导致他们的思想比较单一,写作思想基本一致,缺乏新颖性。

2.写作内容空洞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写作方面,老师建议描写事情时,用“××事最令人难忘了”;在写人时,可以用“我最佩服×××”。老师的建议到了考试就成了必然,几乎每个学生的题目相似,缺少创新,甚至举例都基本一样,这些套话,学生一次接一次地套用,甚至觉得屡试不爽。同时,老师也没有及时给予点评,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因此老师在创新写作方面应多给予学生指导。

3.批改方向主观化

由于人们的思想不同,看待事物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件事物的认同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应减少主观色彩,站在客观立场点评。有些老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和作文的长短主观地判断学生作文的好坏,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二、小学语文写作的建议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方面的目标不明确,所以老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需求,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上作文课时,不能只凭借一本参考书,必须以学生的课本和生活实践为蓝本,在生活中不断汲取养料,这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因此,老师的教学要有目标,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例如,在上课时,看到优美的句子让学生摘抄或者仿写,这些都要依靠平常的积累。写作不能被单独罗列出来,必须综合其他方面,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写作。

2.选择正确的写作方法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学生必须选择正确的写作方法,不仅要收集资料,还要会运用资料,在写作中不能只重视罗列材料,也要有自己的观点、材料的观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加有吸引力。

3.制订完善的批改标准

每个学生的作文完成之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由衷的赞扬,这样大家就会有目标了。因此,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尽量减少主观臆断,站在客观的立场去评析每一篇文章,这些都是学生用心写成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不要伤害这些孩子的幼小心灵,他们是很容易受伤的。教师可以站在一个朋友的立场去和他讨论这篇文章,让他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足,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上一篇:对城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下一篇:华南师范大学自考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