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2024-09-08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精选12篇)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1

《标准》指出:“语文之中的思想感情, 是为了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有能力适应实际写作素养的需要,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能力。阅读和写作教学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和任务多的意义。识字是阅读写作和写作的基础, 是制定一个全面的语言和识字的前提保障, 是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手段。它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欣赏水平, 审美观, 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孩子们的识字教学, 依旧是我们在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低年级识字量从增加开始到开始课程的前几个月这段时间, 让学生们增加识字量对于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这之中还有许多老师注意到识字量太多, 课上时间有限, 根本就教不完, 就只能让学生们占用他们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学习, 这样的做法无非要给学生们增加负担, 同时老师, 家长也有很大负担.但是, 用这种方法学完了他们就真的会了吗?不一定, 或许他们忘记得会更快, 因为任务量一天比一天大, 第一天背的还没记住, 第二天的任务就又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 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有许多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 第二天听写, 错误率非常的高。农村孩子体现得尤为突出, 放学后家长很多都不在家, 再加上家长的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 孩子学习了一天回家也没有人看着及时做复习预习, 造成识字的效果不佳.因此我们提倡孩子用他们自己适应, 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字, 认字, 但是却在后来的教学中发现孩子的识字方法其实特别的多, 但相对来说, 老师还是应该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更有效的识字。这产生了一个矛盾, 因为最优化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 就是怕变老师教孩子带着孩子的思路走, 同时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 使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而且还会抹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识字教学中, 我们也在不断寻找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他们的心理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其实儿童在发育的过程中, 各方面的能力都增长的特别快, 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的口头语言和思维认识能力比识字的能力远远超出许多, 这就使他们识字的能力和语言发展的能力跟不上智力从而产生了矛盾。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不喜欢, 一定会打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孩子的链接在听, 说, 读, 写, 读写技能, 智力, 语言能力和共同发展。

二、游戏识字

孩子都天生爱玩, 特别是小学生, 特别喜欢做户外活动, 刚刚体会到玩的快乐, 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感到稀奇, 踏入校门的他们, 并不能阻碍他们玩耍的步伐。他们那么天真, 那么烂漫, 如果一旦让沉重的作业、任务压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 让他们从小就变成了“书呆子”就得不偿失了。我们要的是他们主动学, 喜欢学, 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他们自己玩耍的时候, 他们的注意力也是非常集中的, 他们在玩的时候所获得的新的事物, 新的知识都是在无意之中的, 没有任何负担的, 无疑也是非常愉快的, 但是这种愉快又不强迫的记忆方法却是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由此可知, 我们以后要尽可能的通过玩耍, 娱乐活动, 提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都运动起来,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开展一些比赛像是“读写生字大赛”激励起他们的兴趣。这种方法, 可以让他们主动学, 愿意学。教师们可以运用一些拟人的方法, 把汉字比喻成朋友, 小伙伴, 谁认识的字多, 谁交的朋友就多, 这样, 大家就都能踊跃“交朋友”了。

三、故事识字

故事识字, 顾名思义就是给学生们讲一讲著名的寓言故事, 像是“格林童话”等等。一般孩子都很喜欢童话故事, 就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 重点举出一些生字, 并和学生们讲出关于这些字的小故事什么的, 学生们感兴趣了, 自然记得就容易些了, 记得也牢固。这样, 他们就能够在听故事的时候, 认识很多生字, 让他们在这途中, 加强了识字。

像是在讲“阔”字的时候, 可以讲曹操修花园的大门的故事。在曹操看着一些工人为他修大门的时候, 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为了加强他们的记忆, 我们也可以把字写在门上, 让同学们仔细想一想, 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等到大家都想的差不多的时候, 再和他们解释:“门”上写“活”字意为阔, 曹操是嫌工匠们修的门太大了。学生们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 对这个字也就了解得十分透彻了。我们要在让学生们感兴趣的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 便于他们记忆。

四、简笔画识字

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而我们这里的“简笔画识字”就体现了这之中的主要一大特点“抽象”。我们可以把汉字形象化, 比如在讲“象”这个字的时候, 就可以简单的画一只大象, 让学生们看看象, 看看字, 学生们自然就产生了兴趣。

五、生活中识字

社会发展了, 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了,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汉字到处都有, 随处可见。因此, 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对于小学生来说, 我认为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学习到汉字的方式大概有两部分:

(一) 利用电视媒体识字。孩子一般都很喜欢看电视, 对于孩子就是看, 动画片, 看儿童故事片等, 孩子们都会从中学到许多的东西。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多看看字幕, 有不认识的就问问家长, 时间久了, 见得多了, 对于新认识的字, 自然就熟悉了。

(二) 利用字典识字。字典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让孩子们自己多动手翻一翻字典, 就会认识更多的字了。

结论

众所周知,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之中, 老师们都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学, 记。但我认为, 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兴趣中学, 成长, 不逼迫他们, 给他们机会, 让他们主动学习, 主动探索, 这种方法会让孩们记得更牢, 更深刻, 更有效果, 我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 能让孩子们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摘要: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还有很多是靠学生死记, 机械地抄抄写写, 这不但不能让孩子们学到有用的知识, 这将限制他们的思维, 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所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在学习中也能得到快乐。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识字,语文,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家钤.小学低年级学生轻松识字教学谈[J].新课程 (教师) , 2008, (02) .

[2]李建华.识字教学之忌[J].成才之路, 2008, (06) .

[3]刘惠华.浅议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成才之路, 2008, (06) .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2

沈燕

各位老师:

下午好!

按学校教研组的安排,我这次发言的题目是“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个题目比较大,对于平时不善总结的我来说太难了,自己虽然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教学中时有力不从心,不尽人意之感,存在的问题不少,但要自查成文时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谈得欠妥之处,希望大家海涵。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应该是小学生最感兴趣,学得最得心应手的学科,学习效果也应该是令人满意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了深入的反思,也和同事做了一些交流,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要朴实

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崔峦先生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各学段目标与内容,以确保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春雨的色彩》,这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师准备可说是十分充分,有精美的插图和小鸟头饰、色彩缤纷的生字卡。教师的导入很有激情,情境的创设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师生动的讲解和耐心的提示下,学生进行的角色表演很热闹,但是,本节课的生字学习时间不足5分钟,课文也只读了一遍。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本课要求要认的生字基本不认识,要写的生字也不会写。课标要求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上,大量的占用了识字、写字和读课文的时间,定位是不准确的。课堂看似华丽,却不扎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2、深入钻研教材

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的研读和理解。教材解读包括三个层面:

(1)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整体解读便于对小学语文知识点有一个通盘的了解,能结合课标更准确的把握各学段知识点和训练点。例如:同样是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文本,在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中,教学重点是“认识生字、写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是说在教学 时,时间就要大量的用于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朗读课文。在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中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和作者语言的优美”;也就是说在教学时,时间就要大量用于课文的理解、赏析。在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中,教学重点是“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学时,时间就要大量用于理解赏析课文和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这样一来,我们就可避免刚才所说的《春雨的色彩》一课中那种教学重点失准的现象。

(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利于教学时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每一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还增加了单元情境图。每个单元训练重点都在单元导语和单元情境图中,而且导语还扼要的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导语导学的功能,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导语,思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建议我们怎样学习,然后全班再说一说,读一读。很多导语的编写是很抒情的,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要读出感情,以此激发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学生也在“读、思、说”中知道了本单元要学什么,怎么去学。作为老师了解整个单元,对单元的内容可以进行有机整合,教学时对不同的板块做到相互呼应。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以诚待人”为专题,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分别是《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从诚信故事中让学生受到真 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的品质教育。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以诚待人”的专题来安排,要求学生运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读与说相结合。我在前三课的教学时,都假设了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将心比心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真切地感受到以诚待人于人于己的重要性,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用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古代名言,来归纳学生讨论得到的感受,来概括对课文事例的理解,既深化了单元主题,又加强了对古代名言的理解。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课后思考等。做到目下有本,心中有人的研读。切忌重“怎么教”,而轻“教什么”的弊病。从课程的角度、教材的角度、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确定教什么;再以课程为基础,教材为起点,学情为关键,确定怎么教。

3、语文教学要守住常态。

“常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上的解释是:正常的状态。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常态呢?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常态。现在的小学生的书写、阅读、写作水平有多少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呢?反正我们班是没达到。

写字的常态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阅读的常态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反复地读。教低年级小朋友必须领读。不要怕人笑话“抱着学生走”,该抱不抱是不负责任的。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思考理解课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写作的常态是什么?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我们怎么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小练笔。还要做好仿写练习,仿写练习从仿句子到仿段落再到仿篇章。

“熟读、精思、博览、多做”是古人对语文教学常态的高度概括。

二、语文教学要育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偏重其工具性,而弱化了其人文性。通俗说,就是只顾教书,不顾育人了。不能全面的发挥语文学科作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特别功能。其实,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束鲜花》、《黄继光》;或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如《游子吟》、《妈妈的账单》;或是反映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品质,如《小珊迪》、《穷人》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1、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和声情并茂地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3、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的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那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材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的作品令学生终身难忘,一辈子受用。

三、语文教学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模式

语文教学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教学模式。“积累——感悟——应用”这一沿袭千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曾一度遭受严厉批评,被弃之不用。批判者将积累等同于死记硬背,指斥为书橱行为,予以否定;指斥感悟为经验主义、神秘主义,是让学生自己在黑胡同里乱撞,认为先记诵后揣摩再模仿的“运用”(作文)教学,缺乏整体设计,知识结构不清晰,训练线索不清晰,是瞎子摸象,很不科学。2011年新课程标准明确阐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很显然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优秀模式的传承和回归。这种模式蕴涵着中国人对母语教育的独特认知。

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积累。吟诵、熟读、诵读是古代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读书首先要响亮,“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语)大声吟诵,字字响亮,既容易体验音韵特色,又增强了记忆。其次要熟读,熟读有助于理解,有助于敏锐语感的形成。诵读,即熟读成诵,对写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文了。这个话好像有点神秘,说穿了也很平常,原来这就 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意思。”

传统语文教学认为积累是基础,感悟是关键。感悟的一个指向是熟读后的精思。熟读而不善思,没有感悟,便会成为书橱,终无所获。精思便是读书时要“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章结其意。”古人强调感悟,强调学习者自悟的过程,避免了由教师讲授过多而窒息学生自由思考的尴尬。感悟的另一个指向是整体把握,模糊性理解。感悟中既有熟读后的精思,又有“不求甚解”的“囫囵吞枣”,古人比较好地处理了快与慢的辩证法,避免了贪多求全、欲速而不达的尴尬。

运用,一方面是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去阅读新的语言材料,一方面是指用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能力去写作。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思路是先记诵、再开讲、后作文。古人提升了写作的教学地位,以写作能力培养为核心。“写”是最重要的,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传统语文教育强调“运用”,强调实践,以“写”为主,较好地规避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大面积出现。

我们在应用传统教育中的“积累——感悟——应用”的教学模式时,应当摒弃以教师为绝对权威而造成的课内积累多、课外积累少,被动式积累多、主动式积累少的现象。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的和开放的积累。

四、教师要加强学习

师者,是教育学生的先行者,本身的学识能力水平、思想观念意识和教育教学理念都决定了教师的胸襟和眼光,决定了教师 的思维定势和教育方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作风。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既要学习自己擅长的,更要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以弥补自己知识的盲点和技能的欠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结构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水平的高度,教师知识结构的宽度决定了学生视野的广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读书,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要落后,所以教师必须时时更新知识和技能。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朴实,要回归常态,要吸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要体现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从而点燃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使他们爱上语文,会学语文,学会做人。

谢谢大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问题 篇3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无法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整体的感知。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领悟到文章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策略,注重范读和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要善于引导学生说出读后的感悟。这也可看出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如何行之有效地做好朗读教学呢?

一、注重范读,让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由于我们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少,各方面知识尚浅,朗读能力不够强,如果先任其自己多次诵读,学生很容易 “先入为主”地以自己的诵读为准,对于一些错误的读音、断句难以改正,也难以体会文章的感情。要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件容易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好一篇文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老師的范读。所以,教师利用录音、录像范读或自己亲自范读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教学《有的人》这一首诗,在教学前,带领学生在电教室观看鲍国安老师的吟诵表演,随着感人的背景音乐和鲍老师的抑扬顿挫的诵读,学生们很快就被鲍老师的精彩表演震撼了。这时,学生情绪高昂,老师顺势带领学生自己诵读和理解全诗就水到渠成了,一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诵下来了。可见,朗读一篇文章之前给学生范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和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二、多种形式诵读,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虽然范读很重要,但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与文本充分对话的机会,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进而按自己所得去朗读。因为单一的朗读方式会严重打击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们也会觉得很累。其实朗读的形式很多,每种形式的朗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在教学《观潮》中潮来时的壮观景象部分等气势磅礴、动人心魄的段落时,宜用齐读。在教学《画杨桃》一文时,主要抓住文中的两处语言描写进行教学,一处是同学们看见“我”的画的画时的语言描写,一处是老师让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后的语言描写。我先让学生联系平时的情景,在组内角色扮演练读,再每组推荐代表比赛,最后集体评议。这样学生不仅读出了文中的各种语气,有些连神态、动作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角色扮演完了,孩子们通过评议不仅知道了该如何读好这些语言部分,还知道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理所当然。可见,合理选用朗读训练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热情高涨,而且对理解课文内容也非常重要。

三、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提高语文能力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课前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对了解课文大意和上课时与老师互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中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加深文章的理解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课后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一篇文章,如果学生还没有展开充分的读,对文章还没有基本的了解,老师就急着提问,学生往往很难回答。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彩那天》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这是我们要突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必须是让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文章后才可以概括的问题。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读书:父亲为什么中彩了还不高兴?在认真读完后,有部分学生知道了,因为那不是他的彩票——从彩票上那淡淡的“k”字可知;接着要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那“k”字是淡淡的?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再一次进入课文,而后组内探讨,得出了答案:那是因为一辆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东西,他曾经也想过自己留下汽车;最后才引导学生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本来父亲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留下自己梦寐以求的汽车,但是他却不高兴,因为他知道,那本来是属于库伯的,拿了有愧于朋友,也有违自己的原则,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明白是什么了吗?学生思考片刻,明白了:父亲的难题是要不要把汽车还给库伯。两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了学生充分地读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要确立“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让“读”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在教学环节上要精心设计问题,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能亲自品味、感受,帮助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读后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心中所感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老师通过展示学习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播放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的视频等之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第四自然段中的那些词最刺痛你的心呢?”“读完这一自然段之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并发表见解之后,再提出问题:“作为现代的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事情发生呢?”这样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引导学生说出心中所感,对理解文章大有裨益。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4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随着教学体制的有效改革,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学讲计划”已经成为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管理者,对待学生显得越来越尊重,为学生能够自主性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提升自身情感认知意识,就会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大,学生出现问题也就不愿向教师寻求帮助,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不能得到提升。因此, 教师只有和学生之间通过“学讲计划” 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为学生学习语文带来足够的乐趣,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足够的依赖,对问题的提出积极参与。

3.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只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使其发挥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在“学讲计划”中应当对学生具有充分的信任,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找出解决方法。教师要向学生慢慢引入每个问题的知识切入点,而不是全部透露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增加学习的深度。

二、保护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1.营造和谐氛围保护好奇心

伟大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安定祥和的学习氛围,更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师生间真诚的理解。”只有通过 “学讲计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激发自身潜质与好奇心, 提升想象的空间,追求崇尚的知识。

2.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好奇心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大的潜质, 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够使得学生开启好奇心,才能与教师的思维模式有效结合, 才能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启发式教学能够带给学生很大的成就感,语文学习成绩才能得以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问题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的智力发育尚不成熟,对于虚幻的事物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学讲计划”将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陌生事物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进行结合,为学生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小学生通过对生活的现实体验带动对课堂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致力于其中,感受现实生活对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体会学习语文对生活的价值。

2.问题情境活动化

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不再是保守性、单一性的学习,而是在教学中带动课堂活跃的气氛,学生不再是封闭性学习,而是将问题置于简单的活动中,通过有效活动打开思维模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从而使得语文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引进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讲计划”引入激励机制尤为重要,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中害怕提出问题, 更害怕回答问题。而引入激励机制以后, 学生的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例如语文教师在班级中开展“问题最优小组”活动, 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另外一个小组回答问题,出现了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局面。 如果小组成员不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或者无人回答问题就对这一小组作惩罚,而奖励属于另外的小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学讲计划”也得到了良好的发挥和创新。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5

一、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读的时间严重不足

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学生的朗读漫无目的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朗读了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缺乏层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3.教师的抽查以点带面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一次读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又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呢?

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时间,让学生多读

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且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不可没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华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阐明意义,让学生愿读

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读者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朗读的态度得到了端正,积极性也会慢慢地提高。

3.激发兴趣,让学生乐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让学生乐读、争着读。

总之,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虽然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愿读、乐读、会读,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话、说话训练被改成了口语交际训练,这不仅仅是提法的不同,更在内涵上赋予了新的内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更加注重双向互动的交际过程,这符合了语言的规律。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课题。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口语交际课的认识不够到位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认识不足,认为口语交际教学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因此无需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训练。这样的教学观念使得口语交际课堂形同虚设,课堂上“一人说,众人听”的现象很常见。

2.口语交际教学盲目性比较严重

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中,教师缺乏对口语交际训练认真分析,没有理清各个阶段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安排,口语交际教学也缺乏可操作性,严重阻碍了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口语交际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保障。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文明交流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运用和蔼的态度与语气与他人交流,要纠正明显的语病、用词不当等错误,还要学会说普通话。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自身榜样作用,提高自身涵养,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树立健康向上的语言交流观念。

2.营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交际情境,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多种特点营造口语交际氛围,通过游戏、角色表演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科学设置口语交际教材内容

在目前小学口语教学内容中,教师要科学设置口语交际教材内容。要明确纳入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包括哪些,口语交际类型哪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课程内容是必须解决的内容,口语交际能力需要如何的培养过程等。只有明确了这些,教师才能选择科学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

此外,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科学评价的作用,保护学生的口语交际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阳.小学高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2010.

例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7

一.癞蛤蟆肚有自知之明

中小学语文衔接, 前提是教师“吃透”教材与“吃透”学生, 这可谓癞蛤蟆懂得自知之明。

苏教版国标语文课本七年级 (上)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与六年级 (上) 《船长》是同一经典课文, 作者为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不过前者安排在初中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的第四篇, 是雨果短篇小说完整的原著;后者为小学六年级第6课, 选作课文时编者对原著做了一定的改动。

课文的标题不同。初中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 是雨果小说原名, 侧重事件发生环境、事件变化的过程, 将原著短篇小说全貌展示给中学生, 为初中生打开一扇文学之门, 引导他们欣赏文学作品, 感悟小说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小学教材则重新命名标题《船长》, 突出记叙文中的人物, 将《船长》纳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主题中, 让小学生感受英雄哈威尔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编者的意图不同。中小学教材选取的篇幅、文字与内容都有一些差异。初中教材面向中学生, 忠实原著及其完整内容。小学教材则按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裁减原文篇幅, 压缩部分内容, 删去350多个文字。《船长》删去原文“诺曼底”号介绍、肇祸巨轮“玛丽”号交代, 压缩原文“诺曼底”号遇难的环境描写, 改变了原文一些复杂的长句和原文部分细节描写。

二.胸怀白天鹅的教学目标

癞蛤蟆学名叫“蟾蜍”。蟾蜍乃传说中月亮, 故科举时代有“蟾宫展志”、“蟾宫折桂”之说。如此看来, 胸怀白天鹅, 不是非分之想, 而是脚踏实地之举。中小学语文衔接, 首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设计。

按照新课程三维体系标准, 《船长》一般可制订下列教学目标:1.独立学会本课八个生字, 理解它们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八个自然段;3.了解本文作者维克多·雨果, 了解本文借助语言、动作和侧面衬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4.通过对本文的解读感受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形象特征。这样设计, 小学阶段突出识字、语言积累和文章诵读。生词要能识会写, 形成语感, 并理解意义和掌握运用;优美的语句要反复朗读, 直至熟读成诵,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常识和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有的是了解就行;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靠潜心涵咏、品味咀嚼来感受。

到了中学阶段,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 制定《“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 必须避免与《船长》教学的简单重复, 着力强化《船长》教学的延续性、呈递性以及初中生语言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例如切不可再将“掌握生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入教学目标, 也不可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危急关头能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这些空泛理念列入教学要求。仔细调查斟酌之后, 我们可确立下列基本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会常用词语“湍急”、“猝然”、“蓦地”、“嘈杂”、“巍然屹立”、“相提并论”等;2.扮演文中角色朗读, 分析本篇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和本篇人物刻画的手法;3.体会叙事写人中插入精辟议论和对比衬托的写法;4.质疑并探讨哈威尔船长牺牲的人生价值。显而易见, 小学生阅读只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 了解《船长》故事的梗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中学生则进一步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有情感体验, 对哈威尔船长形象和思想感情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 领悟小说基本的表达方式, 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还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比翼双飞的基础策略

上述所言, 教学目标的衔接, 尚停留在备课的静态层面, 操作层面更重要的是目标调控与目标实施, 强化学习过程和方法, 运用一些基础策略, 最大限度去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策略之一, 培养良好习惯,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小学教科书开篇要求学生:“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到初中, 教师应监督学生继续付诸行动。如抓好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在读书卡片上反映自己的预习成果。布置《“诺曼底”号遇难记》预习题:1.精读课文两遍, 查工具书解决疑难生词;2.搜集作家雨果的资料, 以便课堂交流;3.就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准备质疑, 将两三个问题整理在读书卡片上。再如培养学生课上小组合作时大声答问的习惯;培养学生讨论交流时在课本上圈点批注、适时做好笔记的习惯。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受用终生, 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策略之二, 加强学法指导,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语文自学能力。初中教学教师应突出过渡期特点, 半扶半放, 帮助学生逐渐消除依赖心理, 鼓励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精讲精练, 课堂上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引导学生经过初步感知, 找准《“诺曼底”号遇难记》阅读的重点与难点———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与文中议论性的叙述;感悟课文时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过渡到理解记忆, 互动中坚持学生口、心、手、眼的“四到位”, 落实多读、多思、多说、多写的“四法宝”措施。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8

一、教学活动中充满人文关怀

英国教育学家思宾吉认为:“倘若能给予学生精神层面的愉悦感受,在没有人来进行督导的情况下,也一样可以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重点表述了在学生进行学习之时,倘若具有主动的情感领悟,在没有教师与家长督促之下,学生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动的情感领悟方面的培养。

语文自身在此层面拥有较大的优越性。教材课文皆为质量上乘的佳作美文,有着多姿多彩的人文主义气息。语文课自身的存在意义,既让学生认知和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能以每一篇流露着作者真情实感以及思想意识的文字润物无声地对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内心情感有着有益的影响,此影响涉及一个人自身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对于现实生活的领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教学,而应该“导文而见深情,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学生们有着对于文章所传递情感的认知,更有利于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及主题思想。

二、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唯有阅读的兴趣,方能去深读书籍。现今在高科技时代发展趋势下,书籍相较于各类多媒体及电子化娱乐方式,显得缺乏动态性,小学生因为天性爱玩乐,在课余时间喜欢看电影、电视、玩电子游戏,而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缺乏接受知识的主动性,由此让学生认为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一个过程,由此对文章流露出的情感并不注重,难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对学生而言,即会缺少对语文学习的深厚兴趣。教师一直处于教学主导者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较多都是教师借助“板书”来教授知识,学生只会亦步亦趋地记下或抄录下学习笔记,在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学生大都没有理解。因此,实施有效教学势在必行。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为什么部分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则认为:兴趣作为一个人主动认知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呈现出一自我个性的复杂性,可以促进人对于全新知识进行研究。兴趣作为一种导向性的学习动力。没有具备兴趣,即是一种煎熬的体验,而构建于兴趣和情感之上的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认知事物的基础所在,唯有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方能让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具有学习兴趣,学生就能相应地有着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自觉主动的学习动力。并能够竭尽全力地去进行学习,学生即能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好心情,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如此一来,也就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置于首位,或还是将应试教育置于首位呢

我个人认为,应将前者置于首位,因为近年来,全社会及学校忽视教师的评价重点着眼于学生升学率及考试成绩方面,因此大部分教师都将怎样促进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作为教学的目的,这种想法原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个人认为,不能由于此教学目的而忽视语文所具有的文学的审美性,而应寻求应试教育与文学鉴赏两者的最佳相融之处。依据我个人所知,当前有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因担心有哪一篇课文的知识点会产生遗漏,因此将每一篇课文结构成较多的知识层面来进行教授,让学生死记硬背并多次练习,如此一来,语文课就会让学生畏惧,师生都会产生教与学的厌倦感。

(三)语文课程是否要使用课件,应该怎样使用

近年来,多媒体课件应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并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已成为当今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同时显现出部分问题,倘若是自网络下载部分已有的课件,看起来也比较好。但若是不加修改,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甚至还会对教学思维有束缚,难以较好地显现出教学效果,而自己制作的课件,时间有限,并且较多容易也不用在课件上进行体现。例如,在教学课堂中,要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此种问题可由教师直接讲授,倘若再作为课件制作就没有必要了。学生依赖于教师说出标准答案,不进行自我思考,如此就会形成学生在思维方面的惰性。

在教学中,还会遇见多样化的难题,让教师主动进行思考,难题也同样会形成教学中的好的促进因素,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摘要:<正>语文学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取学习的综合性素质,例如朗读、表述、理解等诸多方面,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显得非常关键。可是,现今的学生大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与质量不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是将厌学的根源完全归结于学生,而应从自身寻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改进方式,使得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方面更加自觉主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好成绩。一、教学活动中充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9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朗读时间少。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学生朗读的时间经常不到5分钟, 为了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往往一笔带过,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表演展示挤掉了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朗读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走了过场,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与训练的效果。

2. 朗读目的不明。

我们都在强调朗读的地位, 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 都重视朗读作用的发挥, 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朗读环节的安排并不够到位, 朗读的随意性强、内容简单、形式没有针对性。往往是“想让谁读就谁读”, 或者“男生读了女生读、这边读了那边读、两边读完合着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在安排学生朗读之前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没有安排具体的朗读任务, 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为读而“念”。这样的朗读只是形式重视了, 没有任务、没有思考、没有目的, 不仅没有达到训练学生朗读的目的, 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不思考、不尝试、缺乏目的性的坏习惯。

3. 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 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 一节课40分钟, 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 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 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 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 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 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 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4. 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 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 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 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

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 但对要领把握不够, 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 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 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 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 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 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 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 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 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 就读得非常高, 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 就读得十分深沉, 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 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 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5. 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 朗读基本功较差, 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 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 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 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 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 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 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 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都知道, 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 不喜欢读、不愿意读, 甚至厌倦读, 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 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 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 引导学生想读、乐读, 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 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字音准确, 断句得当, 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 不能走过场, 匆匆而过, 草草收兵, 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 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 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 要读正确, 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 发音清楚响亮, 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 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 要读流利, 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 要读有感情, 即要绘声绘色, 有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 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 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 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 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 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 他们年龄小, 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 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 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 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 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 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 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 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 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 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 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 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 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 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 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 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 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 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 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 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摘要: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大气力, 寻找可行的方法, 让小学语文课堂生动活泼、书声琅琅。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10

一、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重视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课堂主体性,在课堂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是一种被动状态,在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活动,对于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具有很大的制约性。随着新课改的愈加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将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设置为知识的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等。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老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因此,在制订相关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的时候,没有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进行考虑,只是单纯地制订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出现逆反情绪,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老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授课时,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小学教育的时候,需要充分把握教育对象,根据其特点,进行实际的授课工作。由于小学生性格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重,因此,如果在教学的时候牢牢把握这一点,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授课时,由于很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工作缺乏趣味性,教学方式单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很容易使学生出现一定的逆反情绪,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都会减弱。

二、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师生互动

如上文所说,在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导致课堂的互动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具体来说,在实际教学工作时,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进而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

(二)丰富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大多年龄比较小,且性格较为活泼,好奇心比较重,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特点。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两点:1.老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2.教学的老师之间可以定期交流,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并且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积极改进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式,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玲.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4(26):179.

[2]夏斐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6(2):170.

[3]王定康.试论当前小学语文生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六书”理论的运用为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7):100-102.

[4]杨霞.浅谈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失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5):199.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形式;主体地位

语文教育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内容,其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质量的优劣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知识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甚至对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中,需要积极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改进,落实语文教学的各项教学目标会对实现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改进现今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重视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课堂主体性,在课堂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是一种被动状态,在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活动,对于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具有很大的制约性。随着新课改的愈加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将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设置为知识的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等。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老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因此,在制订相关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的时候,没有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进行考虑,只是单纯地制订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出现逆反情绪,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老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授课时,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小学教育的时候,需要充分把握教育对象,根据其特点,进行实际的授课工作。由于小学生性格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重,因此,如果在教学的时候牢牢把握这一点,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授课时,由于很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工作缺乏趣味性,教学方式单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很容易使学生出现一定的逆反情绪,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都会减弱。

二、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师生互动

如上文所说,在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导致课堂的互动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具体来说,在实际教学工作时,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进而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 (二)丰富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大多年龄比较小,且性格较为活泼,好奇心比较重,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特点。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两点:1.老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2.教学的老师之间可以定期交流,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谈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一)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节约时间, 从未真正的进行过朗读教学训练, 每节课40 分钟时间, 学生的朗读时间通常只有不到5 分钟。例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 认识生字新词, 但是实际上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鼓掌示意停下来, 开始下面的内容, 朗读变成了一个过渡环节。

(二) 朗读目的不明确

朗读目的不明确。朗读时往往是分小组朗读, 分男女生读, 这个读完那个读, 看似气氛十分热闹, 但是这样的朗读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朗读之前教师没有朗读要求, 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进行指导, 朗读完了也没有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 并没有融入感情。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容易导致学生做事缺乏目的性, 心不在焉。

(三) 学生朗读的知识面比较窄, 仅限于课本

老师在讲桌前面一坐, 要么批阅学生的作业, 要么朗读教案, 要么看书。总之, 从不管这么一班学生是否在认真的读书, 是否在认真地思考, 只要你在读书就行, 不管读啥都行, 不注意扩大同学们的知识点;只要你自己读, 只要有声音就行。这样的朗读教学能有效果吗?

(四) 朗读要么没有指导方法, 要么指导方法机械匮乏

一方面, 学生的朗读教学是需要老师的指导的, 没有老师指导的朗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常见教师在分析。如《再见了, 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在朗读这句话时, 学生们往往会读得快而高昂, 好像喊口号一样。在这个时候, 要先让学生们体验一下小金花当时内心的沉痛, 要读得缓慢而低沉, 每一声要有感情, 富有感染力。或者有的时候学生把握不住轻重缓急, 或者分寸感比较差, 重的时候很重, 轻的时候又特别轻, 这样读出来很不协调。又或者在读排比句或长句时, 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换气, 该在哪里停顿, 在我观察中, 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们读长句的时候常常上气不接下气, 有时还读成破句。还有学生在练习对话的时候, 他们平时自己说话的时候很流利, 但是在练习对话时读出来的语句会非常呆板, 读不出角色里面的感觉, 只是模拟角色里面的声音, 这就大大削减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五) 只注重朗读的形式不注重其效果

在我的观察中, 通常一节课会安排好几次朗读, 但是很多只是走一遍形式, 往往是读书声刚刚响起, 不到一两分钟, 就被教师示意停下来, 朗读变成了一种形式, 一种点缀。

(六) 老师在朗读教学这一方面缺乏开阔的视野

尤其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这一方面, 显得很是死板, 不会创新, 更有甚者, 别人说怎么教他就去模仿, 结果弄得朗读教学没有搞好, 学生叫苦连天。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 总是心不在焉的一遍又一遍的读书, 最终的效果什么也没有, 只是造成了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 在朗读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七) 对老师的朗读教学培训更是一片空白

老师在朗读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学生对这种漫无目的的读书明显感到了厌恶, 而学校不闻不问, 任其自由发展, 明知道学生的阅读历年来在六年级考试中都是最低分,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但就是无动于衷, 每年都进行大量的培训, 为什么就不进行朗读教学培训呢?因此, 我建议学校应该抱着对老师负责, 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每学期都进行朗读教学培训, 久而久之, 会有很大收获的。

二、策略

(一) 加强朗读教学的有趣性, 进而增强学生朗读的趣味性

要达到这一点, 老师必须认真备好朗读课教案, 再也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自己去读, 无目标的去读, 更有甚者, 把朗读布置在课后去完成, 自习课上用来上语文课。朗读教案应该注重怎样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才能让学生乐意去朗读, 自己想去朗读, 把朗读当成一种乐趣, 进而让学生千方百计地去认真朗读。我建议我们语文老师中午和晚上根本不用布置这么多的课文让学生抄写, 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省下来, 去读课外书, 这样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的, 久而久之, 朗读一定会提高的。

(二) 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在朗读前, 告知学生朗读要求, 要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晰, 读准字音。特别是在学生进行自学性朗读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全部学生都完整且用心朗读过, 而不是走过场。让学生在对课文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读, 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朗读时间, 让他们读出感情, 读出所表达的意境。在学生朗读完以后, 留部分时间用来评议, 通过评议对学生的朗读起到激励、调节和诊断作用。那么时间从哪里来呢?精心设计问题, 让那些烦琐的“讲讲、问问、答答”以及那些没有实效性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上一篇:太阳辐射计算与模拟下一篇:浙江省对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