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2024-10-0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共12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篇1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仍然要坚持融目标教学于课堂始终, 切实注意参与探究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把问题带进课堂, 让讨论与合作走进课堂, 语文教学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积累与生成的目标。

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讨论培养了学生听说能力, 讨论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园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笔者在几年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中, 切身感受到师生课堂合作中的问题发散讨论, 为师生迸发的心灵火花叫好。下面笔者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课例:

师启发: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碉堡吗?想想看。

(学生一片嗡嗡讨论声)

生1:可以用一根木棍顶住炸药包。

生2:可以把炸药包绑在椽子上呢!

生3:可以用钉子先钉着再把炸药包挂上去。

……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办法, 那为什么董存瑞仍然要“舍身”呢?

学生再读片短, 教师点拨

(评析:这一讨论, 学生从而认识到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董存瑞只有“舍身”才能炸碉堡, 扫清障碍减少伤亡。从而体会董存瑞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轻快达到。)

案例二:《凡卡》教学片断:

生问:凡卡家里很穷, 没上过学, 他怎么会写信呢?

(生小组合作讨论, 发表意见)

生1:凡卡跟阿迈娜放羊时一起自学的。

生2:凡卡是跟随财主的儿子到学堂偷学的。

生3:凡卡压根儿就没有文化, 是作者为了体现写作目的虚构的。

(评析:看似无关的问题, 慎待学生“钻牛角尖”, 答案不唯一, 教师在合作讨论中, 让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地发挥。)

案例三:“伤”字识字教学

师:怎样记住“伤”字字形呢?

生1:伤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 有两个人, 一个站着, 一个躺着;

生2:站着的人给躺着的人出力, 这个人是个伤员!

(评析:一个看似简单的观察讨论, 不但让学生记住了字形、字义, 而且学会了识字, 形成了能力, 对于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 只要稍加点拨, 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

案例四:《飞夺泸定桥》教学片断

师:敌人看到了这边火把, 就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十分机智。当时情况那么紧急, 红军战士在那么危急的时刻想出这个办法, 避免了和敌人交战, 可见红军很机智。

生2:红军战士必须在仅剩的20多个小时里步行到100公里外的泸定桥, 如果和敌人交战的话, 即使胜了, 也要花去不少时间, 从而赶不到泸定桥。所以在当时, 用这个方法是最好的。

生3:老师我有意见。 (师:很意外的) 请讲。

我在电视上看到敌人称红军是“共匪”“红匪”。当时红军战士是假装的敌人的同伙。而“我们的战士高声答道, 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这很容易被敌人识破。最好改成“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红匪撤下来的”。这样不容易被敌人识破。虽然书上说“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也许是敌人太大意, 太笨了。

大家讨论后, 都觉得这位学生说得有道理。

(评析:不迷信, 不唯师, 不唯上, 书上也有疏忽的地方呢?)

案例五:《小猴子下山》片断:

师:学习《小猴子下山》后, 同学们一定要做事专心不要……

生 (打断) :我觉得小猴子身上有着永不满足的上进精神, 追求意识!

(评析: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一个比一个新鲜, 一个比一个有吸引力, 学生如小猴子一样永远充满着好奇心, 求知的心永远不会满足!)

案例六:《乌鸦和狐狸》片断:

师:学了这篇寓言, 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狐狸太狡猾, 一次次使乌鸦上当。不要学狡猾要做诚实的人。

生2:也不要学乌鸦爱听奉承话, 骄傲忘形, 所以上了狐狸的当。

生3:乌鸦不够谦虚, 虚伪爱听奉承话, 结果……

生4:乌鸦太愚蠢, 狐狸太狡猾。“狡猾”也有褒义的色彩。狐狸聪明机灵可爱, 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是智慧的象征!

(评析:这样七嘴八舌的讨论, 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分析问题, 获得的知识面超出了教师预先的设计, 事办而功倍。)

案例七:《龟兔赛跑》读后讨论

师:读了这篇童话, 同学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生1:乌龟虽慢, 但顽强有毅力, 持之以恒, 目标专一, 不达目标不罢休, 要学乌龟契而不舍的精神;

生2:也要学兔子走时欢快活蹦乱跳, 边走边休息, 花力气少而达到目的地, 而乌龟要花多大力气呐!

生3:小白兔机灵。下次比赛, 赢的肯定是小白兔呢!

生4:老师不也喜欢象小白兔一样的学生吗?将来成才的肯定是小白兔。

……

给学生讨论的空间、说话的权利、思维的自由, 尊重学生, 不刁难学生的“钻牛角尖”, 为学生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在课堂上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见, 有的似乎与学习内容关系不很密切, 甚至有悖于课例设计所要阐述的道理。但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火花。教师要善于倾听, 及时捕捉闪光点,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才, 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讨论的空间、说话的权利、思维的自由, 充分尊重学生, 不刁难学生的“钻牛角尖”。把问题带进课堂, 让讨论与合作走进课堂。讨论活跃了学生课堂气氛, 讨论培养了学生听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讨论与合作,师生交流,创新精神,问题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篇2

一、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倘若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比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由题目中的“葬礼”指出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继而提出“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站在成人的高度上,要从学生实际(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爱好、学生认知等方面)出发,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探究,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即把问题解决了,也更能 1

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设计的问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成熟不全面,但思维活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到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思维,以便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上例《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作为治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主管者,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的回答结果:拆掉上游的伊泰普水电站;将那些敢于滥砍滥伐的人法办;关闭所有的工厂;做大量的宣传告诉人们节约用水„„而且从中又引发了:关闭了有些工厂,拆掉了水电站,人们的生活怎么办等诸多问题。真可谓一石击起天层浪,学生在思考、探究、合作交流中,思维相互交锋、碰撞,收获很大。

四、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取之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我们提出问题不仅要学生解决,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我这样设计教学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

师要给大家提那些问题?讨论时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又该怎样回答?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又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

小学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实际需要就必须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引导,通过引导来教学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为了实现善于引导的目的,今后就应该积极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问题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于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落实问题教学方式。

一、熟读文本,分析学情

今后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问题,就必须要了解教材及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能够听到老师抱怨自己精心设计问题,但学生总是如梦游一般,跟不上节奏。这种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熟读文本,以及对学生了解不够造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必须要从学生自身特点入手来采取措施。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了解自己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是学生能够回答上来的。只有保证学生能够回答上来,才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氛围及课堂的高效性。如在讲解《观潮》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如果直接问学生钱塘江潮水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不上来。此时如果换成,你们想象中的潮水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提问将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二、要循序渐进地提问

为了保证实际效果,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地提问。所谓循序渐进主要指的是实际工作中应该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要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进行提问,然后再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这样的方式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提出很难的问题,学生就难以适应,课堂也将变得鸦雀无声。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来进行提问才能够适应实际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跟上老师的节拍。

《自然之道》是一篇典型的文章,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此时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为了提升效果,就应该分成几个小问题来进行提问。这样就能够使得平常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自然。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今后工作中就应该做好课文预习工作,要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来进行专业提问。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预习,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上课之前就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老师要加强搜集,搜集学生中的这些个性问题并进行讲解。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那么学生自己回答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将会变得更有目标。对于这方面的情况,教师在今后工作中应该要保持高度重视,平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养成善于预习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还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环环相扣的,这样才能够使教学变得更有效率。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围绕着课文主线来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问题环环相扣,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有兴趣,学生学习起来目的也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三、让学生主动提问

让学生主动提问是问题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来让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此应该保持高度重视,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提问,今后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今后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乐于提问,就需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有问题可问,平常教学中必须要立足于教材,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要把学生引入到同问题有关的进程中。实际工作中还要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通过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做好评价工作,要注重口头评价和分层书面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的有效使用。

(二)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就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实际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在问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方法上予以指导,要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提问,要把握住了解事物常用的思维角度。为了保证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今后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整理加工。

(三)巧设悬念,抓住重点。实际工作中,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巧设悬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质疑,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认真阅读课文的兴趣。与此同时,还需要抓住重点,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高度重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

问题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问题教学的作用。教师今后要不断加强对问题教学的研究,要在熟悉课本及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做好问题教学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文智.小学语文之问题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篇4

(一)教师在提问理念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

很多教师固执地认为,一堂课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而课堂提问明显有碍于教师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这种类似的错误乃至荒唐的理念和看法最终使得当前的教学课堂呈现出“一人讲,众人听”的局面,同时这也使得课堂提问这种活力四射的教学模式丧失了表现和发挥作用的机会。

(二)教师在提问内容的确立上出现了偏差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内容层面呈现出提问的实效太低、提问的内容难度太大、提问的作用太小等问题。提问实效太低体现为教师提问的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的内容难度太大则体现为教师提出的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所能企及的高度;提问所起到的作用太小是指很多教师总是提一些类型一样的问题。

(三)教师在提问动机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

课堂提问常常被一些年轻的教师出于惩罚学生的动机而误用,针对一些上课不认真的学生,这些教师往往会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一方面提醒违反纪律的同学,同时给其他同学“打预防针”,另一方面对违反纪律的同学实施一定的惩罚,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加上学习不踏实,往往会被教师的提问难住。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把握提问教学的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每一个教学活动开展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大纲,而笔者认为提问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能够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教师的提问应该具备启迪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有意识地找一些没有现成答案,但实际上又与学生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灵活的问题,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踮起脚尖去触碰问题的本质,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本能,进而促进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

2.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他们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产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兴趣和探索动力,进而产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3.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直接灌输的教学模式必须隔离出现在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实现艺术性的提问教学

1.提问问题要清楚表达。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听清楚问题的内容和关键词以及最后的问题,从而为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必要时可以提供一些有关问题的提示。

2.提问机会要均等。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提问机会的均等性,即要充分保证所有学生都拥有平等的提问、被提问的机会。为了做到兼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联系性较强的问题,让同一个组的同学依次回答,这样做使得更多的人有了表现和练习的机会。

3.及时对问题作出反馈。当学生回答问题展现出亮点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产生的意见和看法能够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于自己的评价。

(三)凸显提问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价值

1.竞争合作,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思考、探索和提问,并给他们机会,使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式的学习,让学生之间互相质疑、提问,或者集体向老师质疑、提问。要想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实践,在学校里开设小学语文课还不够,还需要开设小学语文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开放性实验室、有学习和实践的基地、让知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跟踪辅导等。

2.模拟体验,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的提问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实际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些模拟体验的情境,让他们在其中进行含有对话的表演。这样做不仅可以展开问题情境,而且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身的肢体和语言将课文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往的语文教学都是教师一个人表演,一个人讲解,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受到扼制,创造性便无从谈起,也就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一个质疑和解疑交替进行的互动过程。小学语文课堂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着眼于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情境,同时以提问的方式促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进而提升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云康.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J].小学语文学刊, 1999(04).

[2]欧阳常青.论职高创新教育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篇5

山西师范大学 09级教育学 李玮 09421816021 【摘 要】:“以问题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学策略设计的原则之一。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生实际,结合现行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准确、科学、有目的的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问题 设计

“以问题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学策略设计的原则之一。问题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关键,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揭示学生的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且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反馈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怎样设计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倘若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 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比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由题目中的“葬礼”指出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继而提出“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站在成人的高度上,要从学生实际(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爱好、学生认知等方面)出发,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探究,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即把问题解决了,也更能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设计的问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成熟不全面,但思维活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到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思维,以便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比如: 上例《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作为治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主管者,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的回答结果:拆掉上游的伊泰普水电站;将那些敢于滥砍滥伐的人法办;关闭所有的工厂;做大量的宣传告诉人们节约用水„„而且从中又引发了:关闭了有些工厂,拆掉了水电站,人们的生活怎么办等诸多问题。真可谓一石击起天层浪,学生在思考、探究、合作交流中,思维相互交锋、碰撞,收获很大。

四、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取之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我们提出问题不仅要学生解决,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我这样设计教学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那些问题?讨论时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又该怎样回答?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又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

总之,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在准确把握二者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问题式教学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小学生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以我们母语为基础的其它科目。在我们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分的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均不是很理想,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又由此及彼,走到另一个反而,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忽视了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特点,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对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方面,认为“问题式”教学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问题式”教学不但可以达到很好的师生互动效果,而且对于培养小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内涵是将教学内容、知识、能力养成等教学要素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更好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及问题意识并养成探究式学习的品质。“问题式”教学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教师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以及培养了不断思考问题的习惯。此外,问题式教学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有着独特的优势,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有得于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提高了课堂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的设计要点

1.问题的设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如何来设置问题,这是运用问题式教学的核心。问题的设置并不是简单的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要点来帮学生设计一个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需要综合各方面的考量,要结合课本知识点、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与参与积极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学会提出问题等。经过综合各方面因素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符合问题式教学的内涵,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这一点来说,问题式教学对教师的知识水平、问题设计能力以及思维拓展方面都提出了更的要求。

2.课堂的互动

让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是问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解决问题是一种互动,而学生之间面对不同答案的思考也是一种互动,是思维方式上的互动,相互触动、相互启发。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握这种互动的节奏,把握互动的程度,是考量教师课堂控制能力的地方。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带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发现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问题意识,展学生的个性。

3.课堂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问题式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是师生互动完成的部分,而课堂评价则基本是掌握在教师手中。在问题式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师不能随意的去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要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去进一步寻求更准确的答案,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评价。学生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都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是真实的思想反映,老师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以引导性评价、表扬性评价为主,尤其是在面对低年级学生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

1.问题的设置结构单一,未能整合各方要素

在小学语文问题式课堂教学中,较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问题的设置结构单一,未能充分考虑到问题中所要包含的各方要素,或还是单纯的以知识传授为主,或是只考虑到了问题的难易度,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问题设置结构的单一,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作用有限。注重知识性的问题设置不太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了课堂气氛,太难的问题即使优秀的学生也回答不了,而太简单的问题连最差的学生也可以脱口而出,确实无法取得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质性效果。对于设置问题的延伸,也就是问题之外的问题设置,基本是很多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做怪,有些教师仍是以课本知识教学为主,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本质是没变的,对于培养学生知识以外的能力不够重视;二是教师本身的水平不高,缺乏问题设计的技巧,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设计技巧,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问题的设置不够生活化,没能更好的贴近实际

在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置呆板单调也是常见的一个问题。生活化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热点,说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独立与其它教学方式之外,各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将问题设置更贴近生活实际,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问题式教学当中来。

3. 问题答案标准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对于问题式教学,提出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关键,而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关键。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有些教师将答案标准化,一刀切,凡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均为错,大大制约了学生个性与创新力的发展。对于问题的答案,有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问题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标准答案,虽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应该受到保护。当然,在这个问题上,还涉及到了课堂评价的问题,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征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问题式教学的课堂效果提升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结束语

“问题式”教学方法由来已久,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对此进行过研究,一些教学理念先进的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也不断的进行着创新改进。总的来说,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还是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我国,问题式教学的各方面研究也取得不少的成就,就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来说,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大多并不是由教学方法本身引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运用之妙,也就是存乎一心了,说到底,还是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们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大胆的进行创新研究与实践,才能将问题式教学方法运用自如,达成教学目标,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严.问题式小学语文的建构与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0,(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人文性,但多数语文教师将二者割裂开来,重视字词句篇方面的训练,重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将阅读课上成训练课,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还有部分教师重表演轻感悟、积累、内化,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2.教学被动。当前阅读教学存在功利性,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为考为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被视了知识的容器,与文本对话少,理解感悟少,教师的提问也缺少针对性、启发性,以自己的结论替代了学生的思考。

3.缺乏阅读目标。教师在制定目标之前,未深入探究文本,只按教参上的建议解读,并未真正吸引,只是从自己教的视角去理解。在小组讨论中,部分教师不能将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总是顾此失彼。

4.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漠视。学生自主阅读的少,教师以自己的经验替代了学生的感悟,阅读过程被老师包办,学生只满足于听懂,导致在阅读教学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教师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主动探求中掌握技能,提高理解能力。

5.课外阅读无序化。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积累,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如何读,不知读什么,喜欢的就多读,不喜欢的就少读。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事,与教学无关,因而疏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构建生成性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诱引”、“强迫”学生到一条预设的路径上,与“标准答案”不谋而合。课堂不是一层不变的,预设的目标不是不可调整的,生成课堂更注重学生获得的感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纳入弹性的成分。通过文字描述、图片、音乐等创造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如在《轮椅上的霍金》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谈谈张海迪故事,创设情境,“古今中外有许多像张海迪这样身残志坚、创造奇迹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个人——轮椅上的霍金”。教者引领学生从张海迪的故事中走向霍金,感受霍金的成长历程,感受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2.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融。一些课堂看似热火朝天,但由于脱离了讨论的话题,教师美其名曰“开阔视野”,其实也只是形式上的“互动”,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目标也无法落到实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提出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总量在400万字以上。教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阅读区域从课内外课外延伸,可以推荐教材以外的资料,如唐诗宋词,优秀的网络资源。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思考,并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边读边提问,并让他们自己预测答案。在阅读中要学会圈点、摘抄精彩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要针对自己的困惑提问,借助于参与资料解决问题,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消化阅读的内容。

3.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阅读是拓展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构建心灵家园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提出适度、操作性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要把握目标的内在联系,让认知、情感目标彼此渗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一定的发展。

小学生能读懂文章,但不知道如何从文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进行正确的示范,亲自说出自己思考过程,让学生模仿。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感知和辨析,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理解的理解,让学生在享受审美的同时,能深层次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激发学生想象。学习是再认识、再想象的过程,有了想象力就会对感知事物原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教师要给出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自己的独特的感中迸发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发挥合理的想象,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表达自己的感悟。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开展探究性与创造性阅读,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篇8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个性化阅读被淡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现象就是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经常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很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只是一味地强调课堂讲解、反复地进行朗读及课后习题练习, 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 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枯燥而无趣。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够, 缺乏有效的阅读目标。对于绝大多数学校和学生而言, 应试依然是其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现在占有学生大量的课内、课外时间的任然是无休止的讲解和做不完的练习, 这也正是应试教育的特点。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待, 课堂教学仅仅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第一步, 要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养成阅读习惯还赖于课外的自主学习,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学生真正可以用来从容地进行实质性阅读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3) 教师教学风格墨守陈规, 阅读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单一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一般情况下,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会培养出一种自身的教学习惯, 一旦他们形成了教学风格特点, 就会相对依赖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墨守陈规的教学风格, 单调、固定的教学方式既无法达到对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应对应试教育的问题上实用性也并没有想象中好。

(4) 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 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选材不当、阅读肤浅、偷懒懈怠等情况, 教师要及时获取学生阅读情报, 针对性制定引导策略, 悉心点拨阅读技巧, 对学生阅读缺陷进行校正, 让学生“立体阅读”顺利实现眼动、手动、心动等立体效果。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对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现提出以下应对之策:

2.1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

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注意力涣散、整体教学质量不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退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故事性强、人物情感饱满, 很容易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的学习情境, 起到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的作用,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着积极作用。其次,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要注重对教学导入艺术的使用, 应当尽量避免直奔主题式的枯燥讲解,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实物引入、表演引入、多媒体课件引入等学生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教学导入方式, 让学生们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他们对学习兴趣。

2.2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培养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

想要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 除了要进行全面的教学方法改革, 更应该从根本的观念上摆正教学关系中的主体问题, 进一步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核心地位, 加强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 小学语文课堂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解决学生们在通过自主学习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教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直接告之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是应当有意识地辅助学生们学习对诸如字典、词典等学习工具的使用, 多向学生们提出对阅读有启发性指导性的问题、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学习, 这样才会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2.3 为学生们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学生们重温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式方法、检验自身学习成效、强化阅读技巧、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就是课外阅读。但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 应试体制下的小学生们一般也都有着较为繁重的课业, 真正能够用来进行阅读的课后时间并不充足。为了给学生们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各学科教师应当通力合作, 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时期的学习特点, 适当地减少课外作业中不必要的、机械性重复的部分。因此学生学习功底是否扎实, 如何能将学习的知识有机、综合地运用起来, 这就需要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 语文教师应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4 创设阅读情境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味地提问题, 然后让学生来回答, 长期下去, 学生将会处于被动的状态。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要训练学生主动提问题, 这样学生就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某一个句子或者是片段。如果提不出来, 老师可以先问学生几个问题, 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课文的意思, 以此来培养学生养成自己找出不懂的地方并提出的习惯。对于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老师应先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互相解决, 如果解决不了, 老师再进行讲解。比如, 老师在讲《坐井观天》这一课时, 可以采用一个青蛙坐井里看天的故事来开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幽默的手法来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 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教师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 利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与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其阅读能力。小学语文积极开展快乐游戏课堂, 营造游戏的氛围, 融合语文基础知识, 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 提高语文的理解能力。快乐游戏课堂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到游戏的氛围中来, 帮助学生享受游戏的快乐, 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摘要: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学习各科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 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或者一些阅读材料所存在的真正含义。所以, 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 老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阐述了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从四方面展开分析: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加强训练词句;做好预习的指导;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阅读习惯,个性化教学,课外阅读,多元化,学生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情境,创设原则,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是灌输式、接受式教学, 学生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受。 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 失去了思维与创新火花的撞击,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及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 开发智力, 发展思维, 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挖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才能实现问题情境的有效运用这是广大教师所要重点关注与探索的话题。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我认为要科学运用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首先就要考虑到要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引导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展开探究。 这样的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 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问题情境具有积极性, 那么就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 从学生的视角来展开设计与思考, 这样所提出来的问题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

2.启发性。 正所谓 “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教师的直接答案, 而是教师的启发与诱导。 这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 引导学生乐于思考与思维,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展开有成效的自主探究活动。

3.发展性。 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是运用已知不断地学习未知, 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 提问的着眼点应放在已知上, 只能是对学生已知的检查, 而着眼点放在未知上, 过于复杂则无法完成探究。因此, 所提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要着眼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 造成心理认知上的悬念;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提高学生思考的质量, 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展开有深度的探究,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相对, 是不具备完整条件、不是唯一答案的问题。 开放并不是形式上的, 而是要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创造性, 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能够产生不同的思考结果。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不再是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模式内, 而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与空间,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来展开探究, 让学生得以展现个性, 释放潜能, 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1.激趣引疑策略。 趣是学习的动力, 疑是学习的开始, 只有建立在学生浓厚兴趣基础之上的问题, 才能激起学生愉悦而积极的学习情感, 学生自然会对问题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愉悦的探究, 让学生乐于学习, 乐于探究。如在学习《美丽的海底世界》这一课时,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喜爱直观事物, 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海底世界, 以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 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思考如何来形容海底世界?这样的问题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 自然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问题上来, 进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快乐的探究活动。

2.矛盾揭示策略。 即利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来设计问题, 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以通过探究来释疑解惑。 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 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 把他们抱回家里。 她的心跳得厉害,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此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桑娜既然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把那两个孩子抱回家, 但为什么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 这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 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这样看似矛盾的问题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学生自然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来展开认真的阅读与积极的思考, 并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 层层深入, 这样的探究是主动而积极的。 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后总结出:桑娜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家境之困苦, 但人性的善良亲情战胜了一切。 即使生活再艰难, 也要救助这两位孤儿。 这正是人性的善良、母爱的伟大、人间的亲情。

3.课堂讨论策略。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 这决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与感受, 甚至会出现对立的观点, 而引发学生之间的激烈的讨论。 教师要利用这些不同与分歧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冷静而全面地分析与思考,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如在学习《诺贝尔》一课时, 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有的学生认为将炸药运用于打通隧道、开凿矿井等, 节省人力与物力, 提高生产力, 具有重要的贡献。 但也有的学生认为炸药用于制造枪炮, 用于战争, 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破坏了人类的文化, 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在学生之间存在分歧时, 教师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这样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实现学生的全面认知。

参考文献

[1]赵春良.问题情境创设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4 (6)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篇10

一、尊重学生, 使他们“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 甚至受到老师的指责、挖苦及批评, 于是, 学生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了。因此, 要学生敢问, 教师必须建立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气氛, 可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 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放下架子, 走下讲台, 成为课堂的一员, 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对跃跃欲试的学生给予鼓励, 对有错误的学生给予指正, 对在各方面都积极认真的学生加以表扬。要努力与学生沟通, 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尊严、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 而不能在学生中划分等级。要用友好的理解方式关怀学生, 比如, 摸摸头、微笑、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在课堂上要使用民主性的教学用语,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包括是错误的想法,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的能力, 从做“学答”到做“学问”。

(二) 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旺盛, 这正是学生主动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主动意识,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 积极鼓舞学生质疑。对学生所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 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显示。

二、创造问题情景, 使学生“想问”。

在语文课堂上,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问题是点燃智慧的花火, 巧妙设障布疑, 把学生置身于研究语文问题的氛围中, 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比如, 我在教学《养花》这篇课文时, 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 热汗直流”, 就紧扣词语的意思, 设计相应的活动。我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角色去摸仿, 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正沉浸在“腰酸腿疼, 热汗直流”的气氛中, 就让学生把这段再读一遍。“虽然这么辛苦、劳累, 你们觉得有意思吗?快乐吗?”教室顿时闹哄哄的。“课文内容太矛盾了”“是不是苦尽甘来?”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 学生的问题就来了。

三、潜移默化, 让学生“好问”。

在课堂中, 教师要善于思考, 要从各方面入手, 采用多种方法, 潜移默化, 让学生慢慢地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

1.平时对学生多讲一些有关提问的名人故事。比如, 著名科学家牛顿上学时, 总是有一大堆的问题, 而他的问题很离奇, 有些问题老师也意想不到。可见, 一个个问题像一级级台阶, 引领着人们攀上成功的顶峰。听了这些名人故事, 学生自然产生效仿的愿望, 并会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 他们会明白善思好问是思维的开始。

2.老师提供条件, 创设机会, 让学生提问。有些问题, 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小组提问:有时我会事先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提问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比如, 我教《放弃射门》这篇课文讲到足球比赛的时候,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听。“射门入球, 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射门得分, 对一个球员来讲是梦寐以求的事, 也是很有价值的表现。可是, 这篇课文中一位世界级球星在关键时刻却放弃了射门。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他到底为什么放弃射门?”“他是不是疯了呢?”“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也有很多问题。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提问兴趣, 还拓展了学生思维。这样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老师提问, 对同学提问, 通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发展。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敢于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 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渐转向主动提问, 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分析 篇11

一、小学语文写作的简单介绍

写作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事情。从古至今,在教育中写作都是一个重点部分。古人写文章来抒发情感,来记载历史,来承载文化。这就足以体现出写作的重要性。在现代教育中写作自然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教育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入习作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写作是学生必须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那么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写作又具有什么特点?写作在小学语文中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调查与研究,下面笔者将进行一些说明。

1.小学语文习作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

笔者认为习作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方面,习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会学生认字、识字、交流、表达等基本语文能力。而这些在写作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写作可以让学生们将所学的语文知识都体现出来,还可以使得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不仅如此,写作是一门重要的生活技能,在小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一定会有各种书面文件需要用写作来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写作水平。第二方面,小学写作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形式。我国教育对学生的总体要求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目标、有道德、有素质的人。写作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在写作中教育者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例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方面,小学写作是整个写作的启蒙阶段。因为小学教育是整个阶段的启蒙阶段,自然小学写作也是整个写作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也是十分有重要的。

2.小学语文习作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任务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使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这三个目标具体要求如下: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方面,要克服小学生的对于写作的抗拒情绪,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对于难度较大的事物很容易就失去兴趣,因此在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时,一定要注意将教学合理安排,从简到难,使得学生逐渐适应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要注意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使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方面,教育者主要是要使学生养成摘记的习惯、积极写作的习惯以及阅读作文的习惯,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

3.小学语文习作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具体要求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习作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便利的现代工具积累素材,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色积累素材。第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要做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教育者能够了解学生写作的真实情况。第三,在评价方面要有一定的标准。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写作要做到这几个方面:真实表达情感,写作内容丰富,学生表达准确。

二、小学语文习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在小学语文写作中,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只有知道了具体的问题,才能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才能使得小学语文写作积极发展。笔者经过深入的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习作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生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主体,只有学生有兴趣,有信心来学习写作,才能使得写作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在写作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写作的内容不真实,假话、空话太多。第二,写作中未表达出应有的情感,较为单调。第三,写作内容单一,总是几个事件来来回回写。第四,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问题,在写作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并不流畅,出现不通顺的情况很多。第五,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没有认真对待写作。

2.小学语文习作中教育者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小学语文中,不仅仅学生有问题,教育者也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师命题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学生情况,使得写作命题脱离实际。第二,在作业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写作作业布置太多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三、小学语文习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

针对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在小学语文习作中应当树立合适的教育观念

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使得写作教育顺利展开。在写作教学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应当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得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应当正确认识,教育者应当正确处理这种关系,使得学生敢于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

2.在小学语文习作中应当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了解了学生的具体特点,才能使得写作教学很好的展开。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有着年龄、阅历上的劣势,但是小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特点,例如好奇心强,接受知识快。教育者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结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篇12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随着教学体制的有效改革,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学讲计划”已经成为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管理者,对待学生显得越来越尊重,为学生能够自主性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提升自身情感认知意识,就会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大,学生出现问题也就不愿向教师寻求帮助,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不能得到提升。因此, 教师只有和学生之间通过“学讲计划” 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为学生学习语文带来足够的乐趣,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足够的依赖,对问题的提出积极参与。

3.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只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使其发挥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在“学讲计划”中应当对学生具有充分的信任,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找出解决方法。教师要向学生慢慢引入每个问题的知识切入点,而不是全部透露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增加学习的深度。

二、保护学生好奇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1.营造和谐氛围保护好奇心

伟大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安定祥和的学习氛围,更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师生间真诚的理解。”只有通过 “学讲计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激发自身潜质与好奇心, 提升想象的空间,追求崇尚的知识。

2.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好奇心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大的潜质, 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够使得学生开启好奇心,才能与教师的思维模式有效结合, 才能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启发式教学能够带给学生很大的成就感,语文学习成绩才能得以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问题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的智力发育尚不成熟,对于虚幻的事物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学讲计划”将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陌生事物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进行结合,为学生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小学生通过对生活的现实体验带动对课堂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致力于其中,感受现实生活对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体会学习语文对生活的价值。

2.问题情境活动化

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不再是保守性、单一性的学习,而是在教学中带动课堂活跃的气氛,学生不再是封闭性学习,而是将问题置于简单的活动中,通过有效活动打开思维模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从而使得语文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引进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讲计划”引入激励机制尤为重要,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中害怕提出问题, 更害怕回答问题。而引入激励机制以后, 学生的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例如语文教师在班级中开展“问题最优小组”活动, 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另外一个小组回答问题,出现了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局面。 如果小组成员不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或者无人回答问题就对这一小组作惩罚,而奖励属于另外的小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学讲计划”也得到了良好的发挥和创新。

上一篇:数学健康心理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部门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