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2024-06-07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共12篇)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篇1

小学是学习生涯的开始和基础,是积累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观念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强调要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重视语文学科课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的现状

( 一 ) 教学内容局限

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标准就是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教学课程,在课堂上的教学目的就是传授一篇文章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其中的意思,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不思考怎样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实现教学的目标就是完成教材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掌握教材固定的知识,教学内容单一局限,并且与生活实际相互脱离,这样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不能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无法做到学有所用[1]。

( 二 ) 教学方式单调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淘汰,虽然教师也在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但成效却不佳,对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传统教育方式仍在沿用并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造成学生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分析文章、背重点、做习题以及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文章内容产生的体会与感悟,学生也无法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无法在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情感。

( 三 ) 教学场所单一

课堂是所有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大多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而这种局限于课堂而且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导致学习氛围枯燥死气沉沉,因此要将学习空间尽力拓展到生活、家庭以及社会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让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上的理论,真实的发生在学生周围,让教学气氛更加亲切、真实、生动,使学生摆脱了45分钟的局限。

( 四 ) 教学评价简单

大多教师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的方式都以考试分数为主, 而考试都以笔试为主,通过读、写来测试学生的阅读、解答和写作能力,而听、说则被严重忽视,仅凭一张试卷来断定学生学习情况, 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容易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 一 ) 优化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但不是全部,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开发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源[2]。主要方式就是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思维能力。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生活化中课内知识的拓展与补充,以及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是全人类智慧与知识的储藏库,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网络的力量来为课堂增添新鲜的教学资源,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转变教学方式

课堂生活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这段经历对学生一生中各阶段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对人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逐渐增强,也印证了课堂生活对人未来发展的作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抛弃了从前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注入新的教学元素, 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在教师传授知识前就拥有在生活中积累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再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入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注重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积累的情感和经验去解读作者所表达的情境, 能够充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理解,自由地发表见解与感受[3]。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举个例子:在讲解《匆匆》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着重注意到时间的流逝,而简短的课堂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细心指导学生运用不同方式观察时间如何流逝,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再开始《匆匆》一课的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课文内容,也从生活中得到更深的体会。

(三)改善教学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考查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程度的好坏,更重要的是为了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要使新课改有显著的成果, 就必须一改以往评论形式单一化,评论内容的局限化、评论方式的简单化以及评论结果的死板化。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特点是把以往的教师评价发展为师生、生生和自我评价,鼓励家长也发表评价,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听取评价并全面的认识自己,让学生边听取、边发展,在评价内容上也不要只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加入学生知识内容的情感、看法、价值观、学习方式等方面,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指导。

三、结论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经验的积累都对学习语文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抛弃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会让教学内容与学生渐行渐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是势在必行的。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篇2

众所周知,语言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标”的指导精神。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走走看看——观察生活”、“说说演演——再现生活”、“学学仿仿——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现实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渗透语文知识,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走走看看——观察生活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相差很远,所以学习的时候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对此,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到多媒体教室看相关视频;或是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这些体验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时,我先是带领学生粗读课文,再组织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几种锯和几棵草叶,联系课文分析两种物体,这样一来这节看似难懂的课文就轻而易举的学会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植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就在课堂上给粗略的讲了一下课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后面的田间地头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果然,从实际观察得来的知识又直观又准确。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再如《火烧云》一课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傍晚的云和太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观察云和光的变化,了解云的千姿百态,变化无常。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演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对话、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先看电影谈感受,第二节课再加上表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分析课文。联系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学仿仿——体验生活。

《小马过河》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要想知道水的深浅应该去亲自试一试。”同理,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花边饺子》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温馨幸福的画面:作者小时候家境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妈妈每次包饺子都是包两种馅,想方设法让我和弟弟吃肉馅的,后来被我们发现了,我们就故意把饺子弄混,结果妈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让我吃肉馅的——把肉馅的教我包成花边饺子,结果我和弟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吃了肉馅的。这份爱让我难忘,等我家条件好了还用我小时候学会的花边饺子来孝敬母亲,哄她开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带领全班学生去了学校的小食堂,亲自体验一下包饺子和母亲伟大的爱(好在我班学生不算多)。我将事先准备好和面和馅拿出来,一一给学生分配任务,我是书中的母亲,男同学当哥哥,女同学当弟弟,我们按照书中的描写体验起来,结果证明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效果特别好,学生的收获很大。临近下课时我让他们把今天的课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第二天学生们作文格外的好。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从生活当中学来的语文知识印象相当深,有些也许一生都忘不了。

刍议小学语文结合生活教学 篇3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4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 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 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 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 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另外,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 语文还是文化, 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 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 一旦撞击人的心灵, 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 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基于语文学科的这种性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及生活的联系,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而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 有赖于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要求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 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曾经这样说过:“语文与其它学科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 因为它是“母语”, 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 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 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顺水推舟地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展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仅为应试的语文教学必然支离破碎、唯书、唯上、强制、灌输, 缺少生命力。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 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 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 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 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 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 如“大富豪啤酒, 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 让您牙口无炎”等等, 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 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 养成写规范字, 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说服他人的能力。

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凸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 客观上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具有开放和现代意识。为顺应社会和教育事业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也在积极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 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课本为原点,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由封闭走向开放。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开放语文课堂, 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向语文, 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 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思想、完善人格, “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 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 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 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 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 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 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办法论文 篇5

小学生通常自制力较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如定期选择与学生共同读一本书,与学生展开交流,使其能够更有兴趣的去阅读,积累更多的词汇,为语文知识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设情境,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课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散学生思维的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设有思考性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将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经验、灵感、知识去学习时,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体,融入到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而不会轻易感到疲劳,如同在生活一般。

语文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在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有着广泛的运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的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摆到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其认识到生活与语文知识的密切关系。例如,很多口语交际联系非常能够体现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学生在学习中却没有注意,没有针对这些交际场景进行积极提问,教师如果能够针对这些话题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画面并展开讨论,那必然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加强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与课堂相比,生活中的情景往往更加复杂,学生要想一下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往往会因复杂的现实而难以充分施展,因此,应开展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安排学生进行游览方面的写作时,必须要求学生在这方面有所经历,否则就很难写出符合真实情况的佳作。语文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脱离了生活经验的语文是苍白的,只有通过生命活动,获得对人生的体验才能掌握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与思想。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57-02

小学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语言就要从小学起,而且要学好。中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华五千年来文化的传承也是靠文字来实现的,而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语文功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实际沟通交流能力,在教学模式转变方面也是重要突破。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提出背景

21世纪,尽管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以前相比,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其他硬件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这些已有的成绩值得我们欣慰。同时,一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语文教材的内容,仅仅把教学放在教材的内容中去,千篇一律。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然延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对语文的精华之处不能深入领会。这种令人堪忧的教学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与实际相联系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手段,成为必然的解决方法。

二、明确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一味地局限于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缺乏足够的兴趣。即使他们能接受被动而来的知识,也不能为其所用。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内容与真切地生活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2.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种人文性学科,人文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让他们从根源了解语文知识的由来,促发其思考,调动他们的探索能力,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在生活化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将得到锻炼,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较大提升。

三、如何实现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1.教学环境生活化

目前的教学课堂大多数只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课堂,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环境单单强调学习,忽视了宽松乐学的氛围感,这是我们应该着重建设的方面。要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必须从教学氛围入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对待学生要亲切、和蔼,尊重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自信,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在课堂中自主探索,使课堂更人文化、生活化,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

首先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选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材的选取一定要贴近实际,所以说,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教材选取者一定要编写、选取那些生活化的教材。另外,语文的教学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不是语文的全部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措施,比如说,在讲到某部分知识时,可以带学生去实践感受一下。在日常的一些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建立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学会从教学内容中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并最终回到生活中去。开拓延伸教学内容,适当的与其它学科或生活文化相联系,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活因子并加以利用。

3.多媒体教学对生活的再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化教学中来。以往只有老师来讲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得以改变,为语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多媒体集图像、视频、文字为一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情境,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小学生生活阅历少,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很好的想象到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意境,也很难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真实情感。多媒体可以将这些直观地展现出来,创设一种真实化的教学情景。如对于一些瀑布美景或可爱的小动物,学生可能很难看到,但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多了一份感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者應该打破教学与现实之间的隔空关系,将实际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联系,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漫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7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挖掘

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现行的教材也有了大幅度的更新, 里面的生活化元素更多了, 也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 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对上互联网相当感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过程中多列举学生生活中遇到互联网的例子, 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情, 激发学习动力, 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的学习要点。

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元素。除了在教材内容中寻找生活元素外,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课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和实践空间的目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出现的语文元素并好好地利用, 那么这些语文元素必将成为学习语文的助推器。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语言不规范的广告词, 例如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灭蚊器广告“默默无‘蚊’”、服饰店名字“‘衣衣’不舍”等, 这些广告词基本都是采用同音词替换, 这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产生了矛盾, 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安排学生主动去查找不规范字, 并主动纠正它们, 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好习惯。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课堂中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小学语文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课堂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将生活与课堂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使语文学习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使得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 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下来, 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这些文字信息还原成生活信息, 从而让学生感知。有一些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生难以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使得学生身临其境, 提起学习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反映的情境和思想。例如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时, 教师可以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其中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 张飞做事急躁的性格, 诸葛亮运筹帷幄、器宇轩昂的神情, 会让学生对课文的细节描写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将三国的历史知识向学生介绍, 还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起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课堂中体验游戏教学。对游戏的喜爱是儿童的天性, 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学习, 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 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 既满足了小学生的天性, 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例如, 在小学一年级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 可以采用“开火车”游戏, 通过知识点接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对本课内容留下深刻的记忆。

3. 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8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为了使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深刻地体会所教授内容的内涵, 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 在教学《画杨桃》一文时, 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日常生活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首先通过生活化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 我们要吃苹果的话, 会怎样切苹果呢?”“从苹果的中间竖着切一刀。”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可以继续问:“有没有试着横切一刀呢?”这样就很好地引起了学生的疑惑。此时, 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横着切一刀, 然后将切面展示给学生, 并且提问:“同学们, 苹果的横切面中的核像不像一个五角星?你们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画杨桃》这篇课文, 来看看小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这样, 通过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很好地将学生带进了新课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

要想将生活化教学成功地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除了教学情境生活化外,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重视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因为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而且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 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贯彻和落实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要通过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来降低所授内容的难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化的生活气息, 使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学习中。例如, 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知, 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画面展示出来, 同时配以动情的生活化教学语言来讲解说明。这样, 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 使学生能够入境动情, 顺利跨越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 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小学生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 因为学生要想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掌握牢固, 就要通过做作业来巩固。而且, 小学语文教师也要通过检查作业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进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所以, 小学生的作业布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想使学生乐于做作业, 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将作业布置得更加生活化, 以便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知识就在身边, 而且非常实用。此外, 通过生活化作业, 学生还可以开阔视野, 了解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从而对于语文学习更有兴趣。同时, 学生通过生活化作业的完成过程不仅可以体验到快乐, 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应用能力等。如果长期坚持的话, 学生会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还会积淀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 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儿童的生活是最美的, 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 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 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 教师要使学生善于发现, 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物, 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 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 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有更感性的认识。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兴趣小组, 让有同一兴趣的学生多做交流, 共同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练习, 通过实践来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参加这些活动, 学生可以发挥潜能、张扬个性、增强自信。

总而言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我们也处处会用到语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不仅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所以, 我们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要将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使其茁壮成长。

摘要:知识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小学语文学科不仅内容丰富多彩, 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这有利于促使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要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而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来实现亲身体验, 可以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本文就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光忠.针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的一些体会[J].读写算:教研版, 2013 (18) .

[2]苏保环.小学语文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32) .

[3]贡桑曲珍.浅探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J].魅力中国, 2013 (8) .

[4]措姬.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大观周刊, 2013 (6) .

[5]刘娜.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 2013 (23) .

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 篇9

基于此种认识,广大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当努力把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孩子们学语文,爱生活,提素质,长本领。 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老师们的高度关注。

努力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营造大语文教育氛围——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熟悉的生活情景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刺激,远远强于其他任何一种内容方法;学生无意识的轻松的学习所达成的效果,远远强于任何强迫管制下的被动接受;出入于教室,往来于生活,活跃于课堂,成长于社会——小学语文教学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奠基主阵地作用,小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孩子们的生活老师、学习老师、辅导老师、陪学老师而发光发热。小学生感觉的多元化、创造能力的发展对教学情景生活化的依存度越来越强,小学语文老师灵活安排孩子们学习、生活内容、情景的能力须越来越高,刻不容缓。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广大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要努力把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转化成小学生生活游戏活动,把小学语文课堂转变成小学生游乐场。书本儿知识游戏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在玩的过程中, 学生的童心得到了保护,智慧得到了增长,知识得到了扩充,快乐获得了成功。把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表演游戏等形式积极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如“快乐邮递员”, “小旅客乘火车”, “游戏拼音动物园”,“击鼓传花”等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就颇受孩子们青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习趣味极为浓厚,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自主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的作用与地位明确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稳固的确立起来。以此为前提,把小学语文教材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学习快乐,生活有趣。 用爱的方式、爱的语言、爱的态度、爱的身段去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是师生关系平等、友好、亲密、真诚的先决条件,是正确的师生关系得以长期维持、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师生健康积极的关系则是小学语文教育得以常态化维系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打开孩子们心扉的钥匙是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小学语文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老师对孩子们幼小心灵的细心呵护,学生乐意学习语文、接受语文知识并主动把他生活化的途径是老师对潇潇学生成长过程的一路关照。无私的爱、细心的呵护、一路关照……所有这些如同父母般亲近的情感,是美好的社会情感、向上乐观的个性、友好代人的品格得以顺利养成的肥沃土壤。“亲其师信其道”,尊重、崇拜、敬仰等美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渗入到对老师的亲近情感中,发酵、酝酿,进而升华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环境的建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同样是重要的一环。优美的教学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小学生自由心理空间的拥有、人际间互谅互助互信友谊的建立至关重要。 儿童的个性发展、社会交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创造。有人曾经做过对比实验,在恶劣的学习气氛中 , 学生学习情绪低落 , 对知识感受性差 , 记忆肤浅 , 思维迟钝 , 注意力涣散。反之 , 学生记忆深刻 , 对知识感受性强 , 思维敏捷 , 学习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肯定是学习氛围良好,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融洽。 因此,广大的一线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极力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把相对枯燥的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成鲜活的生动的熟悉的现实生活,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 在此基础上,积极调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营造健康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毋庸讳言,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极为重要关键的一条途径就是建立起和谐融洽、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智力水平迥异的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靠的就是友好合作的关系 ;小学生年龄相近 , 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语言 , 相近的年龄,有利于实现孩子们之间情感的交流、认知的碰撞、思想的启发。有利于认识发展的共同实现、学习困难的共同解决。

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 就要在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挖掘语文听说读写的生动素材,在课堂字词句篇的夫子之学中融入熟悉、鲜活的生活元素。愉快的生活中学习,轻松的学习中生活,让小学生的童年变得光彩夺目,意义影响终生。

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四位一体,精诚团结,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光靠老师一己之力是难以取得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的。社会、家庭、学校、是少年儿童生存成长的最基本的环境,影响着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三者必须密切配合,承载起历史的教育责任。学校向社会开放,社会向学校开放,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扩展到全社会各个角落。学校要努力美化育人环境,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造浓厚积极的学习氛围;家庭中父母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健康文明的言行陶冶孩子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社会当通过社会道德、社会群体、大众传媒等社会渠道梳理提取有益信息,积极影响小学生的成长。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违背小学生年龄生理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纷纷登上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有鉴于此,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新课程意识的培养,改变教学观念,坚持素质教育理念,还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湛蓝的清空,还孩子们一个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快乐轻松活生生的语文天堂。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篇10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即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教学回归生活, 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这一认识, 近年来, 笔者在自身小学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引导深入生活, 丰富学生直接经验

与其他教材一样, 语文教材呈现的是前人已有的经验。这些内容, 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 他们所拥有的直接经验很少。而教材所呈现的知识, 有的他们完全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然经历过, 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由此造成了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语文学习需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缺少这一基础, 就不能缩短上述距离,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 在平时的各类活动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获取必要的直接生活经验, 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槐乡五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以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飘香的槐花和可爱的孩子,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槐乡和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其中, 槐花既是作者的写作重点之一, 也是作者描写槐乡孩子的重要铺垫。教学前, 笔者发现本班学生虽大多来自农村,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对槐花仍缺少足够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槐花, 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课前, 笔者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一棵大槐树下, 让他们观察槐树的全貌, 欣赏雪白的槐花, 品味浓郁的花香, 以获得直观的感受。有了这样的经历,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习起来显得非常轻松。他们饱含深情地朗读, 积极踊跃地发言, 绘声绘色地讲解……整节课气氛热烈, 效果很好。

二、指导再现生活,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富有童心童趣, 而且题材、风格丰富多样, 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这些课文, 有的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水风光, 有的生动具体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名人故事, 有的形象逼真地介绍了动物植物的美丽可爱……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文本、产生真情实感, 我们可以采取种种手段生动地展示文本内容, 形象地再现生活情境, 使学生通过观察、倾听等直观方式,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 多媒体展示

社会的飞速发展, 使我们的教育设备有了质的飞跃, 多媒体等设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也成果丰硕。与传统的挂图、插图相比,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把静态的、呆板的内容以动态的、鲜活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对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的小学生来说, 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所以,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再现生活, 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梦圆飞天》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 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课文中充满各具特色的场面描写:送行的场面肃穆、庄严而又激动、喜悦, 发射的场面紧张、壮观, 飞行和通话的场面则温馨而又美妙。这样的特点, 学生单纯从课文的文字叙述中很难获得切身体会。教学时, 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上述三个场面。生动形象的场面, 紧张壮观的氛围, 温馨感人的对话, 使孩子们时而凝神注视, 时而紧张万分, 时而欢呼雀跃。通过展示, 学生真正把握住了各个场面的特点。在研读文本时, 他们如临其境, 感同身受, 饱含深情, 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2. 课本剧表演

所谓课本剧, 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 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 所以比较容易感受、接受直观的、现实的东西, 而且他们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所以, 在叙事类课文的教学中, 我们适时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 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化教学效果的不错的选择。

《谈礼貌》 (出处同上) 通过几则小故事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课前, 笔者把牛皋、岳飞问路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教学时, 笔者安排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 牛皋的粗鲁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老者对他们二人的迥异态度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本剧的巧妙安排, 使孩子懂得了礼貌待人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 多媒体展示适用的范围比较广, 而课本剧表演一般只适用于叙事类课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 相机选择, 正确运用。

三、放手体验生活, 实现知识回归生活

不管是深入生活还是再现生活, 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实际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 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再现生活的同时, 我们还要通过学校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 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 让他们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强化知识, 实现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如进行《荷花》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课的教学后, 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后学着观察一种花, 体验课文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讲授完《走, 我们去植树》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植树活动,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讲授《我和祖父的园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后,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故事会,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或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故事, 激发学生对自己美好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父母亲人的感激之情……

小学语文回归生活的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拓展到生活中去,为学生呈现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启发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将语文学习带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认识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培养學生感知美的能力,感受文字之美。小学语文教学急需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在生活中学会象形识字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很少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知识进行学习,致使语文课失去了原本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生活中的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传统的语文学习返璞归真。好的语文课堂应当渗透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道路。如在学习“伞”这个字时,可以在课堂上撑起一把伞,让学生观察伞的结构和构造,并与“伞”这个字进行对比。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仅学会了“伞”字的写法,更了解了生活中伞的用途,可谓一举两得。又如在学习“鑫”字的含义时,“鑫”是由三个“金”字组成的,因此可以称之为“最富有的汉字”,多有“昌盛、财富”的意思。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象形字或丰富含义的字,在教授学生识文断字的过程中,要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奥妙。

二、在生活中感受自然魅力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善于将课堂的教学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去,将枯燥的语文课堂赋予生活的美学。只有贴近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就能更好地得到启迪,赋予课文生活与活力。比如学习《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郊游,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脚步。学生在郊游中兴趣盎然,欢天喜地的不停汇报得出的结论:“小草从土里钻出了绿脑袋”“花都开了”等等。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的课堂上,学生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在对春天感知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文明礼貌用语。口语交际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的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教导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尽可能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请教老师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可以发动学生多关注广告语,遇到不懂的及时向老师请教。广告语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可以通过这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在生活中品味高尚情感

小学语文的教学选材非常注重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各个民族都平等对待,对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翻开带有清新油墨香味的课本,一行行伦理的教育浮现在眼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会我们的是孝道和尊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给我们的是奋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会我们的是要有品格,不能轻易屈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会我们的是责任。书香气息中,那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文化底韵,是中国人民鲜活的血肉之躯的践行,体现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信仰。中华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无论如何都割舍不掉的情怀。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下,语言文字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深厚积淀,继承发展并传递着中华大地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它代表着中华大地的精髓,是我们心灵宁静的栖息地,是中华文化的根基,需要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意义。

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美的能力,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奥秘。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多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领悟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生.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探微[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6).

[2]吴宇华.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培养语感[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8).

[3]赵康.浅谈小学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12).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12

一回归生活, 促进语文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摒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完善, 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走出来, 深入实际生活, 去感悟、去体验。然而对于一些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小学生往往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要留心观察, 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从而提高其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课文《小露珠》时, 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很少有同学去用心观察它,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 让同学们了解到小露珠对于万物的生长是多么重要, 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了。再如《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 了解它的形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因此, 在充分的生活背景下, 教师应该进行生活化教学, 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化学习的过程。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 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荣臻元帅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 不仅使学生对聂荣臻元帅是中日友谊使者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深入生活, 实现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应该善于观察,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相结合的地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儿童不能在一个世界里, 像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寻找一种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所以, 最终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的目的, 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校园和社会中的课外实践为依托, 将知识延伸到生活。

1. 走进校园, 联系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 我发现学生对六一的庆祝活动非常感兴趣, 于是我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活动, 结果出乎意料: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 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一定情境中激活了学生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 因而“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2. 走进社会, 联系生活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语文来源于社会, 更要走向社会。社会是语文的源泉。现代语文, 应该关注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结合社会,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联系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的活动, 如学了《鸟岛》《台湾的蝴蝶谷》等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像导游一样, 回去向自己的父母介绍那里的美景。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 如参观访问, 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 结合实践, 形成“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 而应像张孝纯老师提出的“大语文”教学观一样, 语文教师应放眼社会和世界, 使语文走出小课堂, 走上社会轨道, 与国际接轨。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心国际动态, 把有限地教材内容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结合。这一点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已有所体现。大语文教学, 需要教师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热情,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大语文教学, 任重而道远, 而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无疑是一条正确高效的道路。

上一篇:大宗商品的电子交易下一篇:实践生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