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2024-07-21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共11篇)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篇1

摘要:语文教学范围很宽, 而且教法多多, 本文从创新意识角度谈一谈语文的教学。本文从预习文本, 各种读的能力, 以及课堂上延伸文本内涵, 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预习,读,想象力

语文教学范围很宽, 而且教法多多, 本文从创新意识角度谈谈语文的教学。

一、课前预习

打仗要求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同样的, 上课之前, 一定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 即预习。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 因此, 要求他们预习, 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诸如把课文熟读几遍, 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语, 用查字典或者其他工具书等方式给后面的生字注音, 了解生字的意思, 以及如何组词, 等等。除此以外, 还要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有关的准备,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灰雀》, 要求学生先观察灰雀的样子, 它们长了什么毛, 什么颜色, 它们可爱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了解列宁对于鸟儿的那种喜爱, 感受他对于灰雀失踪了的那种心情。在《爬天都峰》一文中, 先让学生爬一座山坡, 让他们体验爬山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那种气喘吁吁的感觉, 就能体会小主人公的心情, 出气出得喘不过来, 欲放弃, 幸好在那个老人家的鼓励下才得以爬上山坡。事先了解了课文中的情境, 就能油然而生对主人公的那种感情, 对于促进学生对于三个维度里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与领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坐井观天, 仅仅呆在教室里, 进行空洞的说教, 是领悟不到文本包含的情感的。语文课标要求我们,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多种准备, 等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学习了课文, 在课堂中, 老师教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学生也会有的放矢。

二、朗读

语文课标要求我们,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课堂上, 必须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多种阅读的方法。

(一) 默读

这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要发出声音, 用眼睛默看, 同时, 用心思考。这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最好的一种阅读方法, 同时, 也是学生成长生涯中的一种最适应生活与工作的阅读方法。但是小学生年纪还小, 有的对这种阅读方法还不太适应, 因此, 要求老师要有耐心指导他们。要求他们不出声, 不动唇, 不喉读, 不指读, 但是要一字一字地看, 不能一目十行, 不能敷衍, 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看清楚, 掌握内容。边读边思考, 能理解文章的词句、思想内容与表达方法。自读自悟, 容易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读后能从文章中有所借鉴。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从生理角度看, 默读无需眼脑口耳四种器官一起参与, 文字通过眼睛直接传递给大脑, 达到目的即可。默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 并且随着年级的递增, 增加默读的速度。《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 二年级学生就要开始学习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三年级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 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二) 朗读

1. 发音。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给予指导。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时, 指导正确的发音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学习课文, 培养朗读能力的需要, 也是养成认真朗读习惯的需要。发音要正确、清楚。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好奇不能读成好人的好, 不能张冠李戴。读音要清楚, 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 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声母要读得短促有力, 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 声调要读得正确, 音节要界限分明。

2. 轻重、停顿。

朗读的时候, 不光是发音要正确, 轻重、停顿也很重要, 轻重的处理要符合文意, 重要的地方就要重, 加强声音的强度, 那就不能轻, 既是强调重要, 也是表达凝重的情感。意思不重要的地方就要轻巧, 给人以轻松、明快。比如《海燕》里面的最后一句“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就要求声音要重, 给读者以震撼, 给人以力量。如果读得轻巧了, 那就歪曲了, 意味就失去了。

3. 语速的快慢。

指朗读中音频的快慢。一篇文章, 要根据它的意思调整快慢, 一般地说, 意思不那么重要的, 就稍快。意思重要的, 就要稍慢。如果快慢处理得不够恰当, 听起来就会很别扭。

(三) 老师与学生交流读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 让他们自己单独读, 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在读的初级阶段, 最好是老师与学生交叉读课文。具体的做法是, 按照句号、问号, 感叹号给课文分句, 老师读第一句, 学生读第二句, 老师又读第三句, 学生接读第四句。如此交叉循环, 直到把课文读完。这样读好处很多, 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情感距离, 真正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平等, 老师是学习中的首席。而且, 让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等, 能够让学生在朗读水平上快速地上一个台阶。既能让学生模仿, 又能让学生与老师比对。既熟悉了朗读的技能, 又了解了文本的内容。

三、延伸文本,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就是在头脑中模拟事物的形象、事情的发生, 或者在头脑中做实验, 这种模拟的能力就是想象力。

在一篇课文行将结束的时侯, 我们一定要进行延伸, 不要随意结束一篇课文, 要做到文有意而意无穷。以前的文本在这方面缺乏, 老师也不够重视。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 哪怕他目前还想象得不够好, 我们都要多些鼓励、支持, 少些约束和禁止。也要让学生学会虚构, 以前的老师, 总是要求学生写作文必须写真实的, 这是不对的, 从一开始就掐断了学生想象的能力, 难怪作文那么难教, 写得好的学生也少。我们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虚构、想象。即使想错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孙悟空不是在天上飞吗?妖怪不是总想吃唐僧的肉吗?孙悟空真的能飞吗?唐僧肉真的好吃吗?那就是想象的能力在起作用。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篇2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教师的备课谈起。首先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他是站在何种角度去设计教学的预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无论如何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也一定会各有所得。其次,一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多少,将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也决定了他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角度。而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解读文本则尤为重要。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对阅读的极大兴趣。导入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涵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正如我在讲授五年级语文课文《二泉映月》时,就是用一段美妙的视频小故事导入,让学生仿佛置身“天下第二泉”的美景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要针对孩子好动、好胜的特点,努力变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有时可能需要教师的步步引导,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品味,主动汲取语言的精华,让学生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快乐。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是的,细细咀嚼,才能辨出味来。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受到熏陶感染;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朗读教学的环节,激发学生朗读欲望,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学会什么,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孩子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拥有学习的金钥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打下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此时教师要做好提示,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预习,使其预习行之有效。其次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质疑和提问,讲究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引发思考,训练思维。并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取得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助作用”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位教育专家指出:“学生要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形成能力,需要200个小时。”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每课时朗读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学习较复杂的课文时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学习较容易的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3

一、优选适合小学阅读的材料,增加阅读量

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应尽量贴近小学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除生活气息浓的作品之外,可以更多的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以便他们更大范围的理解和吸收。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用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实现主动阅读。如在学完《拔苗助长》之后,我提示学生,课下继续搜集有关寓言故事,把寓意讲给大家听,这样大大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阅读量。

二、实现小学语文综合阅读,促进自主学习

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大量地记背经典的语句,是教学的要旨。但这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更不能产生新的死读硬背的教学模式,把书读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拓展阅读,从而学会知识的迁移和链接。如在学完六年级下册《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天气的文章,利用阅读课进行交流阅读心得,通过阅读交流,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积累了更多的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拓宽阅读渠道,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进行阅读,去阅览室阅读,去书吧阅读,无论哪种阅读途径,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最终落实到提高能力上。教师要挖掘读物的价值,借助多种参考资料,让学生体会课文的内容,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思想境界中去。这样使学生感悟颇深,从而燃起读书的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效率。

四、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漫谈 篇4

1. 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语言阅读教学理念, 围绕主题进行篇章和段落拓展手法的分析, 归纳、操练语言点,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快速的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体的交际能力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 引导学生从中掌握阅读技巧, 学生就能具备扎实过硬的阅读基本功, 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在语言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言所承载的内涵, 提倡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

语文语言的意义和语文语言交际功能始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学生始终关注丰富有序的语言内容而不是没有意义的语言形式, 学习始终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机会。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以主题为中心组织繁琐零乱的语言材料, 从听、读的角度为学生集中提供可观的目的语输入。主题资料库最能集中散乱的语言形式, 配合学生记忆和运用。以主题为中心的语言阅读教学在孤立零散的语文知识间建立起一系列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3. 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有利于主题式阅读的开展。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 是以“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 加强整合”为编写思想的, 即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 如人教版第五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 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等。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的观察”, 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的观察鲜花, 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的观察蜜蜂, 发现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这就有利于在课题开展中以语文教材为中心,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 提炼出阅读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外阅读中引导, 让课外阅读更好地成为课内阅读有力的凭借和依托、扩展和补充。

4. 主题阅读, 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哪里来?特级教师于永正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是从他们的读书中读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给他们天天做题目做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整本的书。”可老师们似乎没有领会到课程标准的最精要的理念主旨。现实中, 语文课堂教学就一直走在“一课一课地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地讲”的路上, 课堂上学生们干得最多的事情是“顺着老师的意思满堂回答”, 课后学生干得最多的事情是“完成铺天盖地的试卷”“做完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当这一叠叠的试卷一本本的练习册完成后, 让学生们下笔写写东西, 会突然发现, 他们笔下凄凉。时间长了, 还会发现学生们原本会发亮的眼睛在语文课堂上已经黯然无光, 这一切是那么的可悲。师生们就这样痛苦地一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着“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悲剧:师生都苦不堪言。

主题阅读找准了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点, 一切从读开始,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巧妙地以教材主题为主线,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 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让学生们在有主题的阅读中, 获得思想, 获得情感, 获得知识体系的生成。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还苦吗?学生还苦吗?不, 不苦, 都在享受, 享受着种种主题带来的情感熏陶;都在吸收, 吸收着种种题材课文带来的理解、写作的方法。

5. 单元式导读教学的总领。

小学五年级语文《漫谈沟通》教案 篇5

所谓沟通是指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形态、眼神、手势等手段来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充分理解沟通意义,准确把握沟通原则,适时运用沟通技巧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

沟通过程是指沟通主体对沟通客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观念、信息交流,使沟通成为双向互动的过程。

沟通过程的要素

由界定来看,沟通过程应包括五个要素,即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沟通渠道。

1、沟通主体是指有目的地对沟通客体施加影响的个人和团体,诸如党、团、行政组织、家庭、社会文化团体及社会成员等。沟通主体可以选择和决定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和沟通渠道,在沟通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2、沟通客体即沟通对象,包括个体沟通对象和团体沟通对象;团体的沟通对象还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分。沟通对象是沟通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在沟通过程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3、沟通介体即沟通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沟通客体的中介,包括沟通内容和沟通方法。沟通主体与客体间的联系,保证沟通过程的正常开展。

4、沟通环境既包括与个体间接联系的社会整体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政治观点、道德风尚、群体结构),又包括与个体直接联系的区域环境(学习、工作、单位或家庭等),对个体直接施加影响的社会情境及小型的人际群落。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漫谈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情境 合作 多媒体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在其所有的教学模块中可以说是处于中心的位置,阅读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阅读学习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开展好小学阅读教学,以此来实现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当前语文的阅读教学明显没有走出原来的教学套路,虽然在打着新课改和综合教学的名号,但实际上阅读教学内容枯燥、形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致使课堂僵化,没有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积极带动作用。以下我结合在教学中遇到以的问题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多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切实推进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首先,阅读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阅读的兴趣。小孩子由于注意力不能够长久集中在阅读学习上,经常容易走神,而阅读课一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又不大,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课堂上经常存在学生走神或者做小动作的现象,但是教师不能把这归结为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而是应该发现问题的实质,那就是学生对于阅读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帮助学生入门的第一位导师,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对于阅读兴趣比较高,但是大部分学生存在阅读学困的现象,那么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兴趣。

第一,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很多老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完全不给学生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就采取被动学习的方式。由于无法确认自己在阅读学习方面的能力和成就,学生逐步丧失对于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并且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适当放缓教学进度。

第二,小学阶段的学生与语文教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同时学生又对教师的评价极为在意,常常依据教师的评价来给自己进行无意识的定位,这就致使学生极为在意教师的评价。而语文教师的评价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发展,好的评价会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阅读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兴趣的形成;而负面的消极评价会逐渐让学生逐步丧失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阅读产生厌倦的情绪,这对兴趣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开展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甚至有的学生阅读明显要低于正常水平,教师可以借助于发掘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来对学生展开鼓励,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兴趣。

第三,和谐自由并且平等的师生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兴趣的发展。要想开展好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注重师生关系的处理,语文教师除了要教授日常的阅读之外,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让学生由对自己的兴趣发展到对阅读课的兴趣。

其次,阅读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和阅读情境,情境的设置可以吸引学生全身的投入到阅读学习的环境中来,真切感受阅读的情感、语言和风格等等,从而起到高效的教学效果。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这是由新的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境教学可以借助于情感和学习氛围的渲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完善教学过程,快速实现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本身需要有情感的介入,小学阶段的阅读课或者是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或者是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的处理,或者是对于身边各种人物生活世界的学习,起到对学生情感的介入,让学生把阅读课的内容和自己的身边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因此,开展情境教学教师就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这需要教师一方面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语言和姿态以及表情方面都能做到完善,通过这些教学软实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身边事物和人的思考来渲染情感。

第二,除了情感的参与,情境教学还需要教师通过互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要懂得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启发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带动整个班级的阅读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情境。

再者,合作也是阅读教学非常必要的一步,小学阅读会遇到很多思维性比较开阔以及探究性比较强的题目,学生不可能自己单独完成,同时由于学生阅读学习方面的差距,合作势在必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的差距,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会存在一些差距,但是这并不是说明有的学生就是优等生,有的学生就是差学生,教师要看到学生发展的潜力,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的作用来带动学生之间进行互帮互助以及互相激发的学习效果。

第一,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学习资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分组,这是开展合作的前提。第二,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遇到的难题,合作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抽离,而是教师的任务更加重了,要逐步引导学生共同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有效的讨论或者配合,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最后,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多媒体对于阅读教学是极为有利的一个教学手段,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多媒体教学,综合发挥多媒体的各种教学功能来为阅读教学服务。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片或者视频,通过真实真切的图片展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方便学生对于阅读教学进行理解。例如小学语文阅读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有很多种手法,从远到近、从近到远、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会有难度,但是教师如果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快速和深刻。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制作精美的课件,一般语文教科书里面有趣的图画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教师在学习的课件里面加入学生喜欢的动画因素就能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注意力。

漫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篇7

一、由表及里, 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亚里士多德说过, “想象力是发现, 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 创造就会显得过于苍白, 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如《锄禾》中“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一句, 如从表面意思来译, 学生就很容易译成“谁知道盘中的食物, 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辛苦”。这时, 老师就要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农民伯伯春播夏种秋收的艰辛, 那如火的骄阳下挥汗如雨的情景, 那收割时忙碌辛劳的情景。然后再翻译, 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辛苦”, 由此, 利用想象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了起来。

发挥想象, 体验古诗的意境美。古人作诗, 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 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融会贯通。不光从文字到形象的转化需要发挥想象, 从形象的感受到情感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想象的参与。

如《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一句, 前半句中,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想象“寒雨连江”的情景, 这一情景写出了寒雨的凄凄, 主人送别友人时心情的凄凉, 心情惆怅。下半句“楚山孤”中的“孤”字既是作者实写楚山孤寂地峙立在那儿, 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 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通过想象, 不但可以把在芙蓉楼送友人的临别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 而且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再如, 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 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 没什么奇观, 惟有“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着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个“圆”字, 却又给人以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还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二、紧扣“诗眼”, 悟诗情, 引情景, 拓思维

古诗语言精当确切, 凝炼含蓄。而诗眼则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 常常是诗中精练传神的词语, 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 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小学古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可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分析比较,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句中的“铺”字, 描绘出如下场景: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 用“铺”字还突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江面的平静, 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句中一“绿”字, 《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中一“钓”字, 《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一“裁”字等。

在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中, 有一些是“哲理诗”, 典型的如苏轼《题西林壁》, 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这些古诗, 除了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外, 往往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 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如《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 揭示了“是金子总要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道理。有时, 学生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片面的, 但只要是积极思考的结果, 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

三、设境实践, 鼓励创新

有人说过,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 广泛的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 而更多的独立与自由, 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产生的新需要, 都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 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 倾洒热情, 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 这不是静止的, 也不是一瞥即逝的, 而是持续的活动, 它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 充满了童趣。教学时, 可以演一演,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 笔者常常让他们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使之仿佛亲临其境, 从而深刻地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静夜思》时, 笔者让学生手拿折扇, 漫步吟诗, 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 使之融入诗境, 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 演中有创新,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 笔者还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作画,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了古诗中的画意, 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牧的《山行》, 孟浩然的《春晓》, 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常引导学生作画, 学生越画兴趣越浓, 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如有位学生画的《江上渔者》是这样的:江边上, 一个酒楼里, 两个富人边吃着美味的鲈鱼边从窗口观望渔人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撒网捕鱼的情景。绘画充分发挥了想象, 以富人和穷人的两相对照, 揭示了诗人对渔者所寄予的深切同情, 由此可见, 作者对画的深意必定是有深刻认知的。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篇8

一、小学语文“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概述

( 一) 浅析“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

“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策略,但却相当于“前进两步,再退后一步”的独特教学模式。从具体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前一个知识点引出后一个知识内容,不断地推进教学内容的同时又对既往内容进行回顾,夯实每一个教学步骤以及课堂所讲授内容,促使学生的能力在有条理的“循环往复”中有所提升。通过改模式进行教学,可以达到“螺旋式”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目标,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 二) “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度分析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有所调整,朝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从以往制式化的教师单一传承教学模式逐步转化为“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从实践过程来看,“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所强调的单项技能训练方法,即将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语文基本功以技能训练的模式来推进教学任务,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语言表达等内容,通过“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的运作,把这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功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技能模块”来夯实,这样一来,不仅教学效率有所提升,而且,小学生对每一个“技能模块”的知识内容都能够深刻理解,这是与以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所不同的地方,将“递进循环”模式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应用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二、在“递进 - 循环”模式影响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不断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能够辅助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益于更好地吸收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语文教学重点,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 一) “递进 - 循环”模式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识读结合”带来启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识读结合”的教学策略用于教学实践,运用“递进—循环”教学模式,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当中的第二十五课《矛和盾的集合》的课文时,就可以采用“递进—循环”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由于该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但该篇文章中的逻辑关系相对较为复杂,很可能有一部分小学生没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就需要循序渐进地解释其中的原委,并且引导小学生对文章中的每个细节进行记忆,直至小学生弄懂其中的人物关系与逻辑点。此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递进—循环”策略的采用应循序渐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创设语境,来引导小学生来吸收语文知识,并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领悟能力。小学教育阶段较为特殊,因为该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方式进行引导,并在“递进 - 循环”的模式中,逐步增强小学生驾驭语言能力以及语文阅读的能力等。

( 二) 在“递进 - 循环”模式影响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改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环节的练习时,整个过程的课堂氛围的调节需要以语文教师为主导,并时刻关注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适时提出问题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兴趣导向式教学的策略来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三) “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给小学语文“写话教学”所带来的思考

从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选内容来看,大部分的语文课文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其中不仅涵盖了教育性的内容,而且充满了趣味性。教师要能够通过“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的运用,将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立体的呈现给小学生群体,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科目学习兴趣。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写话教学”部分而言,其教学的重点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练习,但往往绝大多数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处于刚起步的阶段,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语文知识素材,并将其应用到“写话”的过程中。因此,“递进 - 循环”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写话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更具有现实意义。提高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表达的精准度。

三、结束语

从总体来看,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递进 - 循环”模式来推进教学较为可行,不仅能够使小学生对基础语文知识的记忆更扎实,而且更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小学教育的质量。从实践过程来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对于“递进 - 循环”模式的应用实效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要能够有效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小学语文知识的传承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将“递进循环”模式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应用,进而改善现代小学阶段教育的质量及效率。

摘要: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我国各类型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在持续进行中。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环境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地方各级教育机构指明了教学培养的方向,坚决提倡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基于此,采取高效的教学策略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本文就“递进-循环”教学策略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剖析基于“递进-循环”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及其对小学生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带来启示。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篇9

一、创建愉悦的教学情境, 导入情感

语文教材所引用的内容大多是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要想准确理解课文中的真正情感以及蕴涵的知识,就要找到一个情感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要依靠内心的情境想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带入到情感的语境中,巧妙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将情感导入学习过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对所学的课文内容感同身受。例如,在讲到小学语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身经历小兴安岭的美丽,单靠书本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解很难领会到书中描绘的美丽风光,也很难对课文和作者的情感有深入的体会。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情境创建手段将学生带入到直观的情境中,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视频或图片、音乐等具体形式,展现小兴安岭的美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用心去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锦绣山水。教师通过创建一个虚拟化的情境让学生从感官上领会到课文中描述的世界,利用图像和声音的作用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带动主观的情感想象, 自然地完成知识的灌输。

二、参与和谐的教学互动, 激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运用知识的传播、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沟通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引导与学生接受都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并及时接收反馈,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主体, 自己来引导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在友善的教学氛围中共同学习和合作,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从而共同完成难题的解答,实现优势互补。此外,教学互动并不仅仅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

情感是传播知识的桥梁,只有在互动过程中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才能达到一种和谐轻松的情感氛围,才能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毕淑敏的文章《剥豆》这节课时,教师仅仅依靠语言解释很难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情境 中,也很难理解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对于这篇文章主旨意图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刻。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准备了一个有趣的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在回家后与自己的妈妈进行剥豆比赛,并把比赛的结果第二天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说出自己的新的体会,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课文的真正含义,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体会到来自母亲的关爱。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的语言是进行互动的中介,要注重情感激发的着重点以及语调的高低顿挫,让学生自我感受不同语调所蕴涵的情感特征。

三、构建有趣的教学内容, 延伸情感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会涉及情感教学,在课堂上延伸情感是实现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拓展。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开展一些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例如,在学习到《小鸟与牵牛花》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将生动的角色分配和演绎带入到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习课本知识转变成实践表演活动,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将情感体验融入其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使得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学生的情感。此外,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还包括故事接龙、成语问答或猜字谜等有趣的形式,这样的活动让课堂充满乐趣。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篇10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 是语文作文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里, 学生的年龄仍然处于心理学上所认为的“儿童期”, 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着好奇, 有浓厚的学习欲望, 语言组织能力还不完善, 对简单的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 进行的作文训练大致为看图说话和对某些单一的、简单的事件进行叙述。例如, 在小学教材XX年级第X单元的看图作文XXXX (题目) , 主要目的是展示和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扩散思维, “一幅画”, “画了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便成为这一阶段作文的基础要求, 而一些优秀的孩子则能够从图像的表面上引申到更高的高度, 如加入自己的思想活动以及一些平常学习到的形容词 (色彩、大小等) 的应用, 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辨别出学生中的不同, 并对理解能力不足 (语言单薄、混乱、条理性差等) 的孩子进行不同方向的辅导。

在这类看图说话的基础上, 有条件的学校或者教师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 并由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活动的场景, 再由此场景对学生进行看图说话, 因为学生们对照片上的场景更加熟悉, 所带来的效果必然也会更为显著。

在这个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初级阶段, 作文是为了巩固和掌握已经学习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的组织, 而并非对学生的硬性要求, 作文更应当作为“娱乐”和“兴趣”而存在, 而绝非是布置的作业, “必须按时完成”, “必须按时上交”这类的做法不应当被提倡。也因如此, 作文的周期不宜过短, 避免出现厌学、恐惧作文这类情况的发生。

二、小学作文的高级阶段

三至六年级是小学语文作文的高级阶段, 对小学生而言, 三至六年级已经逐渐脱离了幼稚而更显的“成熟”, 有自己的想法, 对事物因不同的环境影响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态度。语言的组织和使用能力大幅提高, 作文重心从“如何讲明白事物”转变成了“如何更准确的讲明白事物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阶段, 作文也由“看图说话”提高到了命题或者半命题作文, 内容也由一开始的描写和叙述提高到了记叙夹杂议论、更为准确地描写与抒情并存等方式, 在学生作品中经常出现“啊, 我多么高兴/快乐/幸福/感动”等抒情类词语和语气, 尽管滥用, 但也可视为是作文态度的一种转变和提高。

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成为教师训练的重点, 针对人、事、物进行描写是训练的基础, 学生们面对的不再是带有叙事性的图画, 而是自己的现实生活, “我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 记一次春游/大扫除/有意义的事”等命题或半命题频繁出现在作文题目中, 部分命题确实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观察总结, 并把重点展示出来。但是, 过多限制的命题作文则会让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损失殆尽。由于年纪尚小, 情感和理智上的发育不成熟, 导致了孩子们对“我的爸爸/妈妈”这类题目有着相当程度的不理解和无从下手。“我的爸爸妈妈很平凡, 我不知道从哪里来写。”这是一个学生面对这类作文产生的困惑, 同时也是大多数该年龄段学生的困惑。过多的限制让抄袭和千篇一律等问题日益严重, 作为一个教师而言, 是培养写作的兴趣, 还是把作文所带来的“分数”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现今大多数教师所感到难以做出选择的问题。当所有学生只能观察到父亲双手的厚茧, 母亲眼角的鱼尾纹, 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表达着并非自己的心声——“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恩情。”这并不是作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如前所述, 作文是丰富和完善学生语言、文学组织能力的一种练习方式, 而绝非是作为任务和造成孩子们恐惧的存在。不是“如何写才好”, 而应该是“如何写才快乐。”笔者曾在小学时期写过一篇关于校园植树的作文, 那是让人在一生中都难以遗忘的经历:同学的互相努力和帮助, 植树的辛劳和成就感……这才是孩子们所热衷和认真观察经历的物事, 不是每个人都有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机会, 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路上拾到钱交给警察。作文不是需要表现自己的精神行为多么高尚, 作文就只是作文, 一次记忆深刻的春游, 一次班级之间激烈的对抗比赛, 一次全校义务清扫大街的活动, 优秀的教师应当更敏感地注意这些让学生们更为感兴趣的活动,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麦克白》。一个班的小鬼头们就必然会有一个班那么多的植树感受。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作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引导着, 而并非“评判者”, 才华横溢的学生永远会胜过一切都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学生。小学作文, 究竟是为了中学作文服务, 还是为了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服务, 还是为他的人生服务?在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作文恐惧症”, 看到作文题目就头疼, 看到布置作文的语文老师就仿佛是一个有着青面獠牙的“判官”……这绝不是语文作文教学所希望面对的结果。正因如此, 只有正确的, 符合小学生喜好的, 以实现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的作文模式, 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 才能让他在以后回顾他小学这段经历的时候, 能够觉得充实并且有所收获。笔者认为, 这大概也就是每个教师所希冀的目标了吧。

摘要:小学作文,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对语言组织, 事物认识和叙述、描写的起始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开始学习到系统的, 由浅至深的语言使用方法。因此, 在小学阶段如何更为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为今后的学习乃至人生中的文字使用打好基础, 成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作文写作,看图说话

参考文献

[1]韩卫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写作、阅读、说话[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0)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篇11

关键词 课堂导入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教学艺术就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是教师本人的教学技巧与他或她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倾向相结合的产物。教学艺术依教学性质,可分为课堂教学艺术和非课堂教学艺术。这里我们只讲课堂教学艺术。

一、课堂导入艺术

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q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q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q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发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发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

三、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指巧妙地利用具有直观可感性的事物、图形、模型、模式等来描绘抽象知识的原型或者模样的课堂艺术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讲重点,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图文并茂,二者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

课堂教学形象艺术主要有手势、体势形象、口语形象、板书形象、挂图形象、模型教具对象等。

口语形象是指用口头言语的语词语句和语气来描绘事物形象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声母bdqpg的形体,我教给他们顺口溜“正6b,反6d,正9q,反9p,q字拐弯变成g。这样经过一番口语形象的艺术操作,汉语拼音变得有趣又好学。在教生字时,为了便于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我出字谜让学生们猜,如“高”: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没关门,小口里边藏。还有“心”:半个锅炒三豆,蹦了一个,跳了一个,锅里还剩一个。这些语词语句生动丰富,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了。

此外,还有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

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四、课堂情緒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学生精神振奋、愉悦,如饥似渴地学习,必然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下一篇:CSS样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