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完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2024-10-12

谈谈如何完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通用9篇)

谈谈如何完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1

论文主标题:谈谈如何完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张丽娜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二分校10级小学教育本科,陕西省西安市710100)

摘 要:懂得运用测评工具提高小学的写作水平。使作文教学能有效开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爱好,培养学生,观察力,口语交际。

关键词:激发 朗读 扩写 提纲 兴趣

论文不是写教学经验,也不是汇报.文章结构存在很大问题,按以下要求修改:

一、小学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下列小标题分开论述)

二、小学语文写作的意义(下列小标题分开论述)

三、小学语文写作的方法(下列小标题分开论述)

你文章的有些内容可用,重新组织

通过我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抄写作文书上的作文、拼凑文、胡乱编写作文”。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

1、孩子平时没有留意生活中德事情,没有仔细观察身边的事,从而缺少写作素材,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2、在练习习作时,不愿意在句子上下功夫,懒得使用老师教的修辞手法,只是单一的说出来,草草了事;

3、在命题作文上孩子总喜欢脱离实际,写一些夸大的事;

4、写作时教师指导时过于偏激,常常因为孩子写不好作文,让孩子读作文书的范文,来应付考试;

5、孩子读的好作品太少,或在读好作品时往往是囫囵吐枣,只读表面,没有深入地理解作者在此使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掌握字、词、句应用检测,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现如今的孩子,一提起写作文,十有八九会一头雾水,眉头紧缩,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提笔写作是好。在他们的作文中往往伴随在,描述空洞,如同清水,不懂选材组材,眉毛胡子一把抓,语言呆板,读之乏味。

如何抓好这个重要的教学知识点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学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文这个教学知识点,是对老师的教学技巧和技能的考核,也是对孩子们的综合能力的考核。我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接合众多的教师对如何教好孩子作文的认识和自我的总结如何教会孩子作文经验。认为教好孩子写作文要从三个出发点进行。第一点:要从孩子的兴趣着手。

“兴趣”是激发各种动力的按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他认为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卢姆提出:“不论是更多的教育机会,还是日益增加的教育方面的经济资助,对于改善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并无多大效果。增加经费、新的时髦做法,或者教育体制结构方面的重大而彻底的变革都不能解决问题,依我看,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他的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现在《教育目标分类学》(1964)、《 学生学习的启蒙形成和总结评价手册》(1971)、《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 教育评价》 等一系列著作中。在布卢姆的整个教学理论中,教育目标是组织教学、课程编制和教育评价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掌握学习理论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其中情感领域是促进自我主动学习的关键。同样法国思想家卢梭,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学生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学生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育观点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所以说如果没有激发孩子爱上习作兴趣的话,那他绝对不会写出好的文章!如从激发孩子对习作的兴趣呢?这就要靠朗读来入手。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在语文教学中本身就起着一定的作用。

首先就要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因为当孩子通过朗读方法去欣赏好的作品时,就是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要主动去揭示语言本质及逻辑链条,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这时他会对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在内心中产生一些共鸣,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在处理文章的方法。使孩子的内心里产生羡慕之情,暗示渴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也能写出让人羡慕文章。其次,当自己通过朗读的方法去朗读自己的文章,也能措施自己鼓励自己修改去出更好的文章。因为朗读本身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朗读的过程中就积累对了字词句理解的应用,孩子就会通过模仿,初步练习习作,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第二点:练习对词的“交换”与句的“扩写”。

为什么要针对孩子进行词的“交换”,句的“扩写”练习呢?这样可以加强对词汇的积累与丰富,对掌握修辞方法的应用。因此,写作句子的“扩写”训练和词汇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词汇丰富,修辞方法的应用掌握了,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速度也就快了。

因为很多孩子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着语句不通顺,表达不清楚,即使表达清楚了,但所用的词语比较单一如:描写人物长相,要是描写对象漂亮,孩子常常会用“她长得好看”;“她长的漂亮”;“她长得美丽”等叙述,就是不愿意用一些学过一些四字词语或成语如: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倾国倾城等。描写方法如:脸型如何?眼睛长得怎样?等……修辞手法如:夸张“只要听说她来了,说媒的人就将她家门槛踩没了”这些是对体现漂亮的一张说法。

所以加强对孩子的词的“交换”与“扩写”练习,有助于练习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和词语应用。使孩子了解到通过“交换”与“扩写”,可以具体完整的表现出了所要表达的事物。通过加强孩子的“交换”与“扩句”练习后,我就有深深的体会如:我班的孩子张妍,最开始教她学习习作时,她一听到习作二字就会眉头紧缩,因为她的作文常常是简单叙述完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就结束了,你要是让她重写,她就会扭捏地说:“老师我不知道咋写......。”通过练习“交换”与“扩写”后,孩子就知道表现某一个词语可以这样说,还可以那样说。体现某种事物还可以通过不同地描写方法去体现或修辞手法来体现。这不张妍的作文便大大提高。前几天我们班练习习作时,通过事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张妍写的是自己的妈妈,通过自己考试没考好,偷偷修改了成绩被妈妈发现了,体现妈妈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很关心她......在她的叙述中有一处是表示怕被妈妈发现自己很害怕。要是以往她绝对会说“我真害怕!”就完了,现在她就知道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体现害怕“当妈妈拿起我的卷子时,我的手悄悄地不停地卷着我的衣角,手心里不停地出汗。”“我心里念着经:天灵灵,地灵灵,各位菩萨都显灵,不要让妈妈看看出来,求佛祖保佑,妈妈看不出来……妈妈看不出来……”很好地表现了自己害怕的样子与小孩子的天真。

通过““交换”与扩写”的练习,许多孩子在写习作时,都从会无话可说了,短短几句话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习作练习。慢慢的爱上写习作,鼓励自己也能写出优秀的习作。同时也练习了老师所讲的修辞手法与描写方法,加强了自己的词汇积累,修辞方法的应用掌握了,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速度也就快了。第三点:练习写中心思想与提纲的训练。

很多孩子的写作文时,往往写一大堆的内容,偏离的重点。对于这一点老师就要针对孩子进行提纲训练。因为孩子已经找到了所要在文中使有的素材,也基本上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但这些素材可能较为杂乱,写作意图也可以并不单一,这时,就需要构思来对所需要的进行处理。所以我们就要训练孩子写提纲。首先在训练写提纲时,必须先做好构思,构思是作好一篇文章的重要环节之一。孩子将其所感知的内容根据文章构成的要求,对其进行加工的过程,开始习作。

(1)审清题意:

就是让孩子要知道题目限定的范围、内容、人称、时间及场合。

(2)确定中心思想:

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写的中心思想,那他就不能表达的正确思想、观点,或想要说明的道理,所以首先要对自己所写的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围绕中心去选材,去写。其次素材的选取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与中心思想有关的就写,无关的就不写;能突出中心思想的就多写、详写,不能突出中心思想的就少写、略写。

(3)写作提纲:

写提纲是为了理清写作思路,即明确:围绕中心思想应当用哪些素材来表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当详,哪些应当略,以及彼此之间应如何衔接等

第4点:加强孩子的观察训练。

孩子的想象能力丰富,但往往没有认真的观察实际的生活,因此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合情理的想象。因此就要加强孩子的观察力,当孩子学会认真观察,他们就能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发挥自己的情感,能写出一些符合一定的思维逻辑规律的想象作文。才能使孩子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新。

总之,为了提高孩子的习作作为老师要学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多多鼓励孩子,总结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因材施教提高每一个孩子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2012/10/17第一稿修改建议:

1、你对论文如何写不清楚,论文的结构已给出,具体见文中。

2、论文的标准格式发给你,下次按要求提交。指导教师:李斌

谈谈如何完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2

1. 小学语文导入设计

1.1 提问的含义

提问是一门科学, 是一种教学艺术,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设计, 提问才有实用价值, 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 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 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设计提问的要求

课堂教学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意识,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能力。正因为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所以必须对设计提问进行严格的规范。

1.2.1 围绕课题设计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 它还是记叙的主要内容。如《小木船》、《伟大的友谊》……因此, 根据题目设问可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1.2.2 围绕中心设计提问

一篇课文的灵魂是中心思想, 学生读懂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也就读懂了文章。

1.2.3 围绕课文思路设计提问

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能揭示课文的思路, 学生便能顺藤摸瓜, 较好地理解课文。

1.2.4 根据教学要求提问

这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手段。

1.2.5 围绕疑难点设计提问

重点词句是掌握解题方法的钥匙, 若能抓住重点词句设计恰当的问题, 必能引起学生有效地把握内容, 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如《劳动最有滋味》一文, 问:为什么说我们家的饺子菜多肉少但最好吃呢?

1.2.6 找准突破口设计提问

抓住文章中的点睛之处提问, 就能牵一发而动全局。

2. 利用信息技术, 丰富积累, 提供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因为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 又缺乏“发现美的眼”, 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 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这些材料, 解决了学生在阅读与作文中的“困惑”的问题。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例如写一次比赛活动, 传统的做法是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场面等活动。可有时候往往会受天气、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 大部分学生记忆只停留在大声地“加油”声中, 而忽视参赛队员的动作、神态及场外观众的表情和场上气氛等, 通过多媒体录像, 可放映精彩的特写镜头, 可定格场面、跨越时空、启发和诱导学生“重返”比赛场面进行搜寻和提炼, 作文素材也一幕幕重新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这样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就“出炉”了。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 我们才实现了时间、空间的转移, 作文课也乐趣多多。作文评议时, 可以通过网络的传送功能, 使每个学生都发挥主动性, 学做“小老师”, 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改, 形成“学生教学生”的良好氛围。当同学在输入作文或计算机操作遇到难题时, 同学中能者为老师, 互帮互学, 共享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如教完《只有一个地球》后, 我们让学生为当地的环保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浏览下载网络资料, 结合自己平常对附近工厂的所闻所见, 很快就写出有理有据的作文。它既锻炼了学生的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 更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想象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小学语文复习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3.1 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用语文, 复习阶段也是一样, 不能把复习内容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 而要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拓宽知识视野, 发展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如鼓励学生多读读课外书、报纸, 多看看电视新闻, 多写写观察日记, 多关注人生百态, 多说说生活见闻, 多议议社会热点、焦点。另一方面要注重拓展延伸, 指导并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2 处理好打好基础与巩固提高的关系

“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扎实的根基, 才能筑成稳固雄伟的大厦。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小学语文更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因此, 语文复习必须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 展开拉网式的既顾及全面又突出重点的拼音、字、词、句、段、篇的系统复习, 并凭借拼音、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在此基础上, 还要促进学生的观察、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需要的综合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存储与提取、重组与整合、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 提高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 及时反思

谈谈如何完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3

一、唤起需求

小学生不仅活泼好动,还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以符合孩子们认知兴趣的方式展现知识,就能有效唤起他们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际上人教版小学语文就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遴选了许多优秀的趣味故事来牵引孩子们学习。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趣味因子来激活学生兴趣。

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级上《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为了吸引孩子们深入学习,我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旅行爬山经历,然后选几位学生分享给大家。然后再问:大家这么喜欢爬山,爬山运动又这么精彩,那么我们想不想学一下如何将自己的爬山经历通过笔触展现给大家的技巧呢?

这样一个结合实际的问题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催生了他们学以致用的主观能动性,为深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互动交流

课堂不应是故步自封的封闭式课堂,而应是互动交流的开放型课堂,因为交流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必由之路。客观来讲,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完成知识探究和信息传递,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体验知识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知识,迁移技能,否则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拾人牙慧罢了。

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级上《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就特意提醒学生在初次阅读中挑选出经典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比如,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然后教学过程中让大家比较例句与“几百里连成一片,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的区别。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通过对比、讨论和交流体悟到语句运用了比喻,这样让语句描写形象、生动,如此一来强化了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掌握了描景状物的技巧,潜移默化生成语言表达能力。可见,这样的交流课堂,不但实现了“文本对话”,还让学生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拓展知识,发散思维,最终在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完成内化迁移,生成能力。

总而言之,知识不是简单的背诵,它有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节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设置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参考文献:

王鸿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迁移.神州,2014(05).

谈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3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与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一)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在进行实际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首先,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年级目标与单元目标。同时,教师必须处理好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这三个重要维度之间的关系,确保教学活动的明确性与规范性,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处于一种科学有序的状态。如我们在进行人物分析的教学活动时,不能够只讲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要把他放在故事中,从其所处的时代、作者的创作背景等方面去考虑,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物,把人物理解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确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从根本上来讲其实就是为了给实际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参考,让教学能够明确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突出重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学习,应该加强哪一方面的强化练习。首先,为了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持平,或者将学习目标制定得稍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可以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切忌将目标制定得过高,因为当学生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目标时,就会丧失学习信心。例如,在进行鲁迅《故乡》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书本和时代背景探讨文章中的闰土是否具有封建思想,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确保制定的目标简明突出,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课程的难、易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中。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时候,就从文中的四个图形入手,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从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图形,重点引导他们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做到教学目标简明突出,确保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教学目标顺利开展。

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一)合理运用“导入法”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生动、形象且充满乐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的课堂导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开学生对于新课程学习的兴趣大门,从而引导其在短时间内进入到高效率的学习状态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得最多的便是故事导入、图画导入及谜语导入等,教师要结合课文的性质与教学标准,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地选择与设计课堂导入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先出一则与腰鼓有关的谜语,让学生去猜,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兴趣盎然的状态中,这样就能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很自然地实现与课题之间的过渡衔接,顺理成章地进入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

(二)积极运用“悬念法”

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力量是强大的,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往往就会在兴趣的指引下对该事物或活动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语文教师应重视这一教学规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并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并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解决疑惑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设置悬念的时候,教师必须确保该悬念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能够切中要害,以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入的解读。

三、大力创新教学方法

(一)进行鼓励式教学

实践表明,鼓励式教学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获得信心和动力。在得到肯定后,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因而,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学优生,不放弃学困生;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要适当地表扬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与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大容量、快速传输以及直观性的特点,同时也能将抽象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处理,将课本中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转换处理,将其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更为直观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具体的了解,确保其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中有很多描述印度舞特点的句子,其中也包含了很多赞美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言,不过这些语言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笔者在课前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制成课件为学生展示出来。这样能够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文中的内容,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三)开展课堂实践探究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深刻地学到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如,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来阅读,并给其他同学推荐书籍,比如《名人传》《海底两万里》等。学生阅读完了,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堂课让他们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让他们交流探讨。

四、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就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只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有一个细致的剖析,并在剖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与完善,让自己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到“反思型教师”的转变。在反思时,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成功内容进行回顾,更要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及时寻找解决办法,以为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总结、探索出一套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目的。

谈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见解 篇5

【摘要】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因此.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活动中,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关键字】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因此新的课改十分重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然而“识字”由于其本身的机械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很难活跃他们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帮互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巧妙引趣,促进学生自主认字。

兴趣是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

能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其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可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1、看一看,直观识字: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运用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能启发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直观演示识字、动作体验识字。如:在学习二年级的“拥抱”两个生字时,我首先伸出双手,稍停一会儿,再给学生一个拥抱,让学生说出我的动作可用上什么词,学生便说出“拥抱”,接着说:你们想知道“拥抱”是怎么写的吗?出示“拥抱”生字,让学生记住“拥抱”是手上的动作,有个提手旁,是个形声字,这样就帮助了学生记住生字和积累词语。又如“灭”字,教师可先点燃蜡烛,再用玻璃片等东西一盖,结果“火”就“灭”了,同时配以形象化的解说,“灭”字的字形和字义以及教学时的情景就牢记在学生的脑海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识字的兴趣,如“闪”字,制作成 “一个小孩进一个大门里,然后灯光开始闪耀”,从而帮助学生记住了:“人字进门金光闪”等等。也可以将形近字偏旁变换组合,让学生掌握汉字特点;笔顺较难的生字,还可以利用课件逐笔出示,对易错的笔画反复演示,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玩一玩,愉悦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因此,在识字过程中,我更注意把识字变成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寓识字于玩乐之中,倍受学生欢迎。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对口令、我说你猜、超级变变变等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例如:在教授《松鼠和松果》时,我把各种动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让他们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做自我介绍。我扮成鸽子姐姐说“让我们到大森林去看望松鼠弟弟,快坐上火车出发吧。”在隆隆的火车声中师生出发了。在游戏方法上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火车火车开到哪儿?”“火车火车开到这儿!”,而且形式也多样了,有小火车、大火车。于是,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帮助,在浓浓的兴趣中学生愉快地识记了生字。

3、念一念,理解识字:

由于多元识字量较大,把一些字编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儿歌和顺口溜进行教学,能更好更快地识记生字,如“心青情,弓长张,半个月亮就是胖”;爪子巴在墙上便是“爬”;颜色丰富就是“艳”;用力种田就是“男”……简单明了,琅琅上口。

汉字有很多形近字,这些字字形相近,字音相似但字义不同,对

低年级来说易混、难学、难记,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把它编成儿歌,帮他们记住音、形,理解字义。例如以“尧”为声旁的字可编为:

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是拂晓。左边绞丝弯弯绕,换上提手变阻挠。右边加羽尾巴翘,丰衣足食真富饶。

用顺口溜、儿歌等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去掌握生字,寓教于乐,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领者”,积极地为学生主动识字提供条件,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识字的一些规律,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

1、形近字比较识字法:

对于形近字,教师提示学生发现字形的相似处,比较相异点,以消除知觉定势中的不利因素。其一是排比比较法。如“已”和“己”,“拨”和“拔”,“爪”和“瓜”,“廷”和“延”等。其二是特征概况法。如“大”和“犬”,“乌”和“鸟”,“代”和“伐”等。

2、归类识字

从我们的汉这字的造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即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例如:要认识的“钢、钉、钟、铃、铜”都是形声字,都带有“金”。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字都带有„金‟的字,都跟金属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认那些字带有“金”,然后进行了效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

3、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生字“刮”,在识记时,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适时引导“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举着一双双小手,这个说:“我知道,这个„刮‟我在我们学校的黑板报上见过,是刮风的刮”。有的说:“我也知道,„刮‟是爸爸的刮胡刀的„刮‟”,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我知道,是妈妈用的„刮刀‟的„刮‟”……孩子们在实践中会自己寻求认字方法,激活了思维,充满了信心,识字也就变得容易而且充满乐趣。

三、识字、说话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汉字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人们都知道学以致用的道理,“学”是为生活、学习、工作更好地服务的。在教、学、生字中,我注重学生将学到的新字组成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1、课堂中将与学生生活实际、体验较紧的生字,由学生自由地选择与生字有关的事物进行组词说话。如用“教室、学校”等亲眼目睹的事物、日常生活用品,以及自己能感受体验的“温暖的、高兴地”等词语来激发学生说话的冲动和欲望,有机地将识字与说话融为一体。

2、生活发现,说话巩固。每当学生学完一课生字后,就布臵他们去发现,去找一找。比如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个字,要求学生用“我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个字”,把人物、什么地方看到的说清楚,还能用它组个词结合生活说一句话。

3、走进心里,指导写悄悄话。即:学生运用学过的字来写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字写话。首先是激发写话的兴趣,我采用与学生交朋友,主动走进他们的心里的方法。如:把我自己小时候的事以及我不开心的、快乐的、高兴的事、看到听到的新鲜事和看到的儿童影视等都真心地告诉学生,为学生提供悄悄话范围,从而达到运用所学的汉字目的。

四、课外实践,广开学生识字渠道

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

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抓住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时机,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拓展识字渠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识字途径。

1、营造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例如每节课抽出3至5分钟,进行“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儿歌、一首古诗”的诵读活动,并评选出“识字大王”和“诵读小能手”,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识字的其乐无穷。利用班会举办“我爱我家”、“今天我买菜”、“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等等识字活动,把个人收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课余,与学生做做一字开花、词语接龙的游戏,鼓励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及门牌上的字,让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

2、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积累生字:

我经常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学习,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如食品的包装袋、广告语、街头的招牌、随处可见的站台的路牌等,都能成为学生生活识字的“学习库”,放手让他们自己积累,收集生字,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我的识字本”,定期举行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会,扩大识字量。学生在收集中识字,在剪字中识字,在贴字中识字,在交流中识字。最后评比出“识字小明星”,使枯燥的

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总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灵活多样的手段中认识的字记忆较深刻,再加上平时将所学的生字进行多次的运用,学生对生字的回生率就低了,避免了以往重复机械的抄写生字才能记住生字的方法,是学生乐于识字,有主动识字地愿望,从而达到较好地识字、说话训练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轻松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3、《听读游戏识字游戏80例》

4、《识字教学可以这样精彩》

阳煤集团洪城河小学 刘 琴

谈谈小学语文高年级的识字教学 篇6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尤其是低年级,更是以识字为主,因此这里的老师也比较重视识字教学,会不厌其烦地逐字分析、范写。而到了高年级,随着识字量的逐渐减少和学生识字能力的不断提高,老师也会把识字任务逐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虽然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老师不难发现,在学生日常的书写中,总是避免不了错别字现象,甚至有时会出现全班单字出错律较高的情况。更何况学生的非都是相同的,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忽视识字教学无形中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那么,对于高年级组识字教学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笔者经过长期研究,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重视课前预习

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鼓励。而在识字教学中,以知识青年 教学形式大都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只是充当配角跟着老师随声附和。这种完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之中去,自然会学的枯燥和乏味。高年级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已基本具备了自觉生字词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完成对生字词的预习。因此,在学每篇课文之前,我都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完成对生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自学,通过检查学习预习作业,我发现学生存在的能量是巨大的,他们比想象中的还要能干,不是你不教他就不会,只要你能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同样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会知识,自觉不只属于成年人,它同样也属于孩子们,区别在于老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加以评价,加以监督,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查,让学生汇报交流,做到知识互补,让学生共同分享这些知识资源,这样掌握快的学生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掌握稍微慢的学生便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重视初读提示

前面已经讲过,高年级学生唱段有一定的自觉能力,凭着自己的能力能够掌握一些生字词语,但是毕竟他们的自学能力不是很成熟,学习中不免出现一些遗露,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在指导学生初读时,老师就要通过检查自学情况,找出学生自学中的遗露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初读指导识字重在字音、字形方面,对字义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联系课文的语境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词语,至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字义可以放在精读中解决,这一点下面还要提到。初读指导识字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的,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指导识字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铺设道路,适当点拨

有位老师在教学《广玉兰》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谁来写一写“孕育”的“孕”字? 生:(写,但写的很瘦)

师:请同学们说说他写的怎么样? 生:“孕”上面的“乃”字没有给下面的“子”留下足够的空间 师:请他再来写一下好吗? 生:(写得不错)

师:现在请你给大家讲讲这个“孕”字。生:“孕”有一个大大的肚子,肚子里有个孩子。我想到“孕”的意思就是生孩子。师:你的悟性可真高

高年级学生已经积淀了一些识字经验,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能力,教师只要为学生铺设好独立识字的道路,教师从旁加以必要的点拨即可,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书写生字,使学生在书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再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字义,引导学生根据字形发挥想象,学生就有了较好的理解,当然这必须是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以后方可达到的。这种理解字义的方式是测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是其它文字所难以比拟的。

(二)化零为整,提供语境

一般来说,生字在课文中是分散的,如果把生字抽取出来逐一学习,不公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费时低效。所以,识字教学不宜零打碎敲,就注重整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麋鹿》一文时,在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后出示这样一个语段: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俗称“四不像”,《封神榜》中把它当作姜子牙的坐骑。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眉头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敌人别墅中,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系列。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语段中把零散的生字整合在一段话中,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大量地接触生字,识字成了扫除阅读障碍的过程,远远胜过让学生一遍遍地机械地读课后生字。

再如,上五年级的《二泉映月》,可以将描写月光的词语(月光如水、静影沉璧、水波映月)放到一起,把描写阿炳身世的词语(双目失明、经历坎坷、卖艺度日)放到一起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体会月光的清幽,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阿炳凄惨的经历。这样利用词语在文中的意义联系,牵一带二,相互增益。

编写词串也好,编写语段也罢,目的都是给学生提供语境。有了语境的支撑,学生的识字过程成了有意义的衰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语境中指导学生识字应成为高年级识字教学一条重要的原则。

(三)了解学生,重点指导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要把所有生字词语都要拿出来朗读、检查、识记的。我们在进行一课的生字教学前,首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朗读、理解会有困难,哪些字形容易混淆、有哪些多音字可能读错,在进行识字教学这时,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他一些生字词语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自觉的时候解决,会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例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在初读中重点指导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自学中容易读错的一些字音,如文中“教头”、“寻思”、“踉跄”中的“头”、“思”“跄”在词语中都读轻声,“落”是个多音字2iptg在自觉过程中容易写错的生字,如“棒”撇和捺要长一些和“踉跄”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3、学生通过自学尚不能解决的或不能真正理解(一般指在课文中的意思)的一些词义,如题目中的“教头”是指武术很好的教师。洪教头是一位教头,林冲也是位教头,是80万禁军的教头。再如课文中的“禁军”这里不是指保卫皇帝的军队,而是指宋朝的国家军队。

(四)适当范写,掌握笔顺

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常让学生到黑板上听写生字词语,我发现不少学生在书写中,写错笔顺或笔画,另外我还发现这些好写错笔顺和笔画的掌握好坏有一定的联系。究其写错的原因,不是记不信字形,而是对于笔顺马克笔画观察得不仔细千万的错误,如“顿”字第二和第三画连到时了一起写,即写成坚折提供 再如“专”字第三画是坚折折,共四画,学生在书写时,将上下部分分了家,上面写成了“土”,因此成了五画;又如“虎”字第五笔应该是横,学生写时却成了撇。猛一看这些字写的是对的,但仔细看,问题就出来了。如果老师在初读教学时对这些生字及时范写一下,让学生看清楚笔顺和笔画,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出现了,毕竟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三、重视精读剖析

从识字教学的角度来讲,如果说初读教学重在字音、字形的话,那么精读教学中,则重在字义的教学了。因为,学生在初读中或凭着以往的学习经验对一些字或词的本义及在课文中的意思已经有所了解,但是,有些字或词义并不是容易理解的,只有联系课文的思想内容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在的涵义。课文是理解字词的重要语境,把字词放还回课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才能使学生感觉到生字词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课文中,生字词不再是抽象的、概括的,而是变为了具有感情色彩的,富有人文精神的。请看下面天永正老师的一个精读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这个词的时候,它仅仅指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吗?母亲肩上挑的到底是什么?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要和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得更加透彻。

生:是为了养活一家。

师:是的,她挑起了一个家庭。生:挑的是母爱。

师:是的,她用自己所有的爱把一个家庭承担下来。还有吗? 生:所有的负担.要照顾孩子,还要关心老人,要劳动。还要去挣钱。生: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师:必须承担的责任.是的.这就叫用两只眼睛看。同学们坐好,听我说:“哺乳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抚育子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孩子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教育子女的巨大付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农,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儿女即将远行的时候.母亲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母亲肩上担子中的东西。她挑的担子是子女、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这就是她挑的责任,重大的责任,她挑的是大半边天啊。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重的担子啊!(讲到这里,师把“重担”和“89斤”这两个词用线连在一起。)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之后。再来看“翻山越岭”.还仅仅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座座岭”吗?请你静静地默读.想好再发言。

生:很艰辛地翻山越岭。

师:这个“翻山越岭”指的什么? 生:越过一道道难关。师:是。还有吗? 生:人生的坎坷。

师:是啊,坎坷的人生,不易啊。生:克服一个个磨难。生:走出一个个黑暗。

师:人生中有无数黑暗.无数的曲折。生:走出了生活中的大山。

师:这是诗。走出生活中的大山。好,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对“翻山越岭”的理解也和刚才大不一样了。这是母亲带着全家走过了艰辛的曲折的道路。是生活中的大山。

“重担”和“翻山越岭”这两个词,单单理解不难的,但是在不同的课文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所负载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在于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中,这两个词语所负载的内涵是那么丰富,是初读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新高度。课文就是一块沃土,词语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正是有了课文这块沃土,词语才变得如此灿烂而美丽。有了这些灿烂而美丽的语词,课文也才变得生机盎然。

四、重视课后巩固 在进行识字教学之后,老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的巩固,融,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生字明明课堂上已经提醒学生书写的注意点了,但一反映到学生作业上却仍然是错误的,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学生将习惯成自然,再改将会很难了。如“镰”和“廉”都含有“兼”字,在六年级上册课本中《郑成功》一文和《负荆请罪》一文中这两个字分别出现过,在教学“镰”字时我已经向学生再三强调“兼”字的写法,但在后来的作业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的学生出现错误,要么少写了一横,要么“”中间一横不出头,要么下面一横也出头„„我又一次逐个指导学生订正。可在接正业学习《负荆请罪》一文中,我发现作业中,还是有少数同学对“廉”这个字的书写错误。这说明即使学生到了高年级,识字教学仍然不可以忽视巩固这一环节。进行巩固时要本着少量多次的原则,遵循遗忘的规律,形式要灵活多样,除了抄写外,还可以通过写作、阅读、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这只是针对那些学生易错的生字词,那学生已经能正确掌握的生字词就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了。这一点也是高年级识字教学巩固环节区别于中低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最大的不同。因为低年级学生处于识字教学的开始阶段,每一个字在课后都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巩固。

谈谈如何完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7

一、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以读为本, 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泳工夫兴味长”, 一篇范文, 只有在反复诵读、涵泳其中, 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 领会文章靠读, 鉴赏文章靠读, 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提倡朗读, 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一篇范文, 只有让学生去诵读、领会、涵泳, 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 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 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 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 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领会, 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学生品尝, 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 可以说, 不读, 就无法学习语文。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 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 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 提取信息, 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 则采用朗读的方式, 效果更明显。朗读, 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 整个过程, 调动了诸多因素, 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朗读这一教学程序, 体现了教法, 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朗读, 培养朗读兴趣, 由朗读领会课文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 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 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 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 要体现出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 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对课文的领会、鉴赏, 主要不是靠参考书, 而是靠读, 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 自己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 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 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 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发散思维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 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获得更高层次的认识, 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训练中, 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 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 往往会产生烦躁不安情绪, 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 以至于不能或不能准确获取语言信息, 更谈不上准确解答关于阅读的训练问题———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如果在此种情况下, 教师却无所察觉而津津乐道于答案的分析或忙于赶进度, 那么这样的训练是不会有收效的。所以, 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时阅读训练时, 拿到一篇文章, 不管篇幅长短, 首先要有时间限制, 严格要求学生有耐心, 一气呵成读到底, 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 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在 阅 读 教 学 中 , 培养 学生 圈 点 勾 画 和作 批 注 作 记录 的 习惯。

阅读是有方法的, 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 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 关键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 等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的确, 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 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样, 课外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而且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 记下, 就是心得, 也是一种创作。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 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心得, 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质疑, 辅以教师的点拨, 就能达到“教师之教, 不在于全部讲授, 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 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 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 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1.感受性阅读。

读书、读书, 关键要“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 “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 “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 将文章读上两三遍, 或快读全文, 或细读有关段落, 或跳读扫描, 或吟诵喜爱的句子……总之, 要用“心”钻进去, 感受文章的精华。

2.理解性阅读。

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 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强调知识的迁移,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3.鉴赏性阅读。

要真正进入语文天地, 进入“语文”的胜境, 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能够从中获得身心愉悦, 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及谋篇布局的思路, 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 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这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 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 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 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 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 思维飘逸, 感悟深刻。

谈谈如何完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8

一、 语感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而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说写活动)与内化(听读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而良好语感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而关于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即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的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观照,概念性的语词被激活、唤醒。这样要重复实践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读--听之间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而这其中的重复实践自动化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朗读、背诵等学习策略。此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朗读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

二、朗读教学的特点及要求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墩锐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道理就在此,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代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那么,朗读教学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在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普通话正确即要求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朗读要做到正确,首先要强调“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同时教师要做好正音工作,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要做到流利的读,要求朗读中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的读,其中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视读广度愈大则知觉单位愈大,理解愈完全,中途断读或读破句的情况就愈少。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迅速的把几个词联系起来,按意群停顿,视觉广度的加大,只能在朗读实践中实现。另外,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我们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9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广西容县石头镇旺广小学 邓福才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审美教育通常被称作美育,又叫情感教育或美感教育,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它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借助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等为媒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可见,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做的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而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富有情感的,是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而小学又是基础教育阶段,是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发展尤为关键的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现状如何,发展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对策如何,这也正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大刀阔斧地进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不断被丰富化、生活化,并且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育逐渐凸显实践性和开放性。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和缺陷也相伴而生。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多缺陷。其表现如下:

1.教学方式上,由于教师对审美教育的内涵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形式主义现象的存在。如教师为了赶时髦,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教学目的,颠倒了教学主次。

2.教学内容上,教师夸大了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如,在阅读实践课上,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内容,自顾自的完成教学内容,而不是鼓舞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来思考问题,激发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性,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3.教师自身素质上,假如教师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也会影响到审美教育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老师穿着不得体,老师的体态语使用不当、板书不工整、用语不规范,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实现的有效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其鲜活的教学内容,(论文范文 )可爱的教学对象,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了教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某一理论是正确的,并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乐在其中。

首先,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好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好语言,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极可能的体会到文中散发出的自然美、社会美、人间的真善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教学目的。

其次,适当用音乐渲染气氛,这个过程主要是实现对学生的渲染和熏陶。

再次,请同学将文中的角色予以演示。这样做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更好更快地融入文中,熟悉全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2.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依托教师的力量。因此,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迫在眉睫。

首先,对于教师,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念,以及学生的主体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环节。其实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形象直观、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的声、像来刺激学生的感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修养及素质,培养自己对文、体、美的热爱,从而增强自身的审美情操。这样才会具备培养孩子们审美素质的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教师应在穿着打扮上得体,要礼貌、为人大方端庄、板书优美,这样可以为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的地位非常重要,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指导者和主讲,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该弄清教材的特点,并且不断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其实践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审美教育的推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语文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审美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同等重要。因为,这几点如果做的到位,可以为祖国培养出全方位和具有积极向上人格的人才,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上一篇:稽查局关于召开2010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有关情况的总结报告下一篇:第9周:预防传染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