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漫谈(共12篇)
小学英语教学漫谈 篇1
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之后, 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高, 在各中小学的课堂设置上, 英语都被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上。而小学的英语教育其经验并不十分丰富, 因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从初中开始的, 只是到了最近十几年, 英语教育才提前到了小学阶段。最初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时, 老师并没有教学经验, 在近些年国家与教育的提倡下, 小学英语教学有了跨时代的进步, 学校与老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各种各样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出现, 本文将要论述的情趣教学也是其中的一种。
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是十分特殊的, 这是因为,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 他们对世界与知识的了解十分粗略, 对事物的认知范围较小, 因而, 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但由于小孩子生性爱动, 对一件事情持续注意的时间很短, 且没有耐心。因而, 小学英语教学的开设, 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而展开, 如果老师一味的让学生去记去背, 并不能让小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十分乏味, 听课效果也一定不会好。老师的教学, 应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 只要学生感兴趣, 他们就会去主动学习, 若是不能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就会消失, 其结果必然是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本文将具体的提出几个教学方法, 希望能对小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建立英语的学语言环境
英语是作为一门语言而存在的, 就像我国的汉语一样。从小, 我们就生活在汉语的语言环境里, 因而从小我们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 就会说汉语, 英语也是一样的, 语言环境是一个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背景, 有了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英语的学习就会十分容易了。这就好比一个南方的学生, 来到北方的大学里上大学, 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 他受北方地道的普通话的熏陶, 其普通话就会说的很好, 这就是语言环境的作用。
1、尽可能的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
老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用英语与学生对话, 来培养英语的语言环境。小学生的英语学习, 其所学的知识很有限, 老师想要全部用英语与学生交流是不可能的, 但是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年级高级的不同, 来尽可能多的用英语交流。
例如, 对二三年级的小朋友, 他们所知识的英语知识很少, 其单词量也很小, 老师若是想与学生用英语交流就不可能实现, 但是, 老师如果不能与学生整句的说英语, 也可以说一些学生知识的词汇, 如:thank you、good、very good等, 这些词汇低年级的学生是十分熟悉的, 老师可以用这些简单的单词或词组来与学生进行交流, 让学生的英语感增强;又如,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 他们所接触的英语句子与单词量就很大了, 老师在与他们进行对话时, 就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句子来进行了, 如老师可以在上课时, 用英语同他们进行问好:“Hello boys and girls, My English name is June, Welcome to study English……”这些简单的句子, 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听懂, 因而老师可以尽可能的说一些英语句子, 或日常用语, 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在英语的语言环境里, 去学着说英语,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把英语当作自己的学习兴趣, 去主动学习了。
2、淡化课堂气氛, 把英语融入生活与学习中
老师要想办法让说英语, 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所知, 设计一些生活情境, 让学生张口去说英语。比如。老师可以让一个, 学生去借另一个学生的笔, 这时老师要求两名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 在课堂内与课堂外, 老师都可以布置英语对话, 让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英语交流中来,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说英语, 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这样一来, 任务繁重的英语课堂就变得生动有趣了, 学生可以要愉快的英语环境里, 学习英语知识, 并积极的去进行交流。
要想让学生把英语融入到生活与学习中, 其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学生与老师要打成一片, 变为朋友式的教学关系。如果老师在英语教学中, 不能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处处以训斥的口气与学生说话, 学生与老师就不可能真正的实现用英语交流学习的局面。小学生是一个具有逆反心理的人群, 老师要注重与学生关系, 如果学生一看到老师就恐惧、厌烦, 那学习兴趣就无从说起, 英语的语言环境也无法形成。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 是老师把知识教学生的具体作法。在过去, 老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老师作为主导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 听人老师的指挥记忆、背诵和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逐渐被现代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法让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 学生也就不会从心底真正接受英语。近些年来所提倡的情趣教学, 一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产生兴趣, 以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进行学习;二是指老师运用别开生面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好奇, 从而积极的去参考英语的学习。这是情趣教学的两种根本途径, 以下, 将就第二种途径做一简要论述。
1、在游戏中渗透英语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性好动, 对于游戏都十分热衷, 老师若是能在学生的玩耍间, 将所要学的英语知识加入到其中, 将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举个具体的教学例子来说明游戏教学方法的好处:比如在教授学生身体部位的单词时, 老师可以把几个学生叫到黑板前, 让他们做各种动作, 比如老师说“touch your face”这时就会有同学听懂并反映过来去摸自己的脸, 但也有的同学会没听懂或没反映过来, 老师就可以就同学进行表扬或鼓励“You are very good”or“You will be better”反复几次, 把几个人体部位名都多练习几遍, 学生就会对单词记忆的十分清楚。
通过这种简单的游戏, 老师的英语课堂教学气氛被调动了起来, 学生对于这种学习也会十分乐意的接受, 当游戏结束之后, 老师只要稍稍对学生加以强化, 学生就会很轻松的记住这些单词。其实英语游戏教学方法, 就是让学生在玩乐中把英语知识学到, 而不用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这是有利于学生记忆的, 同时, 老师也活化了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这也是情趣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2、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英语教学大纲》, 明确指出:“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录像片、电影和计算机进行英语教学, 形象直观, 生动活泼,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到的英语。”所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英语教学, 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目标, 所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在小学生的英语教学中, 最为常见的教学设置是计算机、多媒体等, 因这利用这些教学设备大多数是通过图片、文字与纪实的方法, 将英语教学中所需的材料、知识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不像传统的板书式教学, 更加生动形象, 而且容易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物点。比如在对学生讲授职业名称时, 老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医生、教师、农民、护士等职业的图片, 让学生一一将这些职业名称说出来之后, 老师再用连线的方法, 把相对应的单词边线, 让学生来进行单词的中英阅读, 读过几遍之后, 学生就会记住他们的读音, 老师进行下一次的教学就很容易了。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教学中最为简单的形式, 无论方式有多少种, 其宗旨都是一样的, 就是让学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更加生动、形象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结
综上所述, 以上对情趣化教学的具体作法, 做了两方面的论述。其实情趣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 这里都没有一一列举出来, 但是情趣教学的宗旨是没有变的, 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乐于小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更加自主的、积极的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来, 从而为学生打下英语学习的坚实基础, 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加有动力。
摘要:现代英语教学, 已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学生对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己经产生了厌烦心理, 因而, 新式的情趣教学的产生就是一种必然了。情趣教学, 最主要的原理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设置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里, 轻松的学习英语。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蒋艳菊.小学教育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5.
[2]唐颖程.浅谈小学英语情趣教学[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03) .
[3]徐小英.浅析小学生英语情趣教学[J].成才之路, 2010 (03) .
[4]董仁勇.小学英语情趣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9 (07) .
[5]刘丽丽.浅谈小学英语情趣教学[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8 (09) .
小学英语教学漫谈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12-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 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 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 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学生主体性教学
3.1 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2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4.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5.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就是上完课后对一节课的各方面进行总结。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必要的。对于学生而言,进行课后小结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也明白了不足之处,从而更激发了自学的兴趣,并把小结后的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就当天的课做好小结,然后,应该及时反馈,公正评价。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及时反馈,最好在当堂、当天给予评价,在学生记忆最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趁热打铁才最容易奏效。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渗透;评价
一、解决好“巧引妙渗”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干、枝、花、果等怎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什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杨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片片向上。”……就这样学生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抓住机会,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
二、解决好“无话可写”问题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不足,无东西可写,以至拿起笔来无从下手。不是学生不了解生活,不关心生活,而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从“小”做起,观察体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用在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作文的材料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文的材料只能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能和感悟。学生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不仅来自个人的经历,更要來自一颗敏感的心。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许多事物没有深切的体验,所以写不出真情实感。那么该如何去体验呢?我认为应该从“小”做起,小到看母鸡生蛋、踢石子、种花、玩泥巴等等,做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有心人。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真无聊,除了放牛还是放牛。”于是我问他:“放牛时你仔细观察过牛吃草的样子吗?牛吃草的过程中什么事都没发生吗?”他当时没有回答,可在第二篇日记给了我满意的答案:他发现了牛和白鹤成为好朋友,经过思考,还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并由此联想到人和动物之间也应该友好地相处。从“无聊”到“发现秘密”这正是观察、体验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2、养成习惯,长期观察。除了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脑想,更重要的还是防止把观察视为短期行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遇风则风,遇雨则雨,遇事则事。为了达此目的,可有意识地跟踪观察某事物。
三、解决好指导和评价问题
1、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2.注重作文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 篇4
一、小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
美术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通过观察、感觉和想象等获得审美体验的情感活动。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下面,笔者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分析一下小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其一,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身的生活常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判断,对那些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为自己的范本。反之,他们很难认同陌生的绘画内容。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及高楼大厦等司空见惯,他们往往难以感受到表现农村低矮的房子、田间地头的劳作等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二,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凭自己的第一印象来看待作品,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随意性较大。其在观察作品时,或许只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仔细琢磨、用心推敲。其三,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如,低年级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忽视了其中手帕的存在,变成了单纯地看花纹。中、高年级学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如,四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工艺作品中的刺绣时,很多学生会把刺绣作品当做绘画来看待。其四,强烈的色彩刺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画中蓝蓝的天、红红的花及黄澄澄的果实,这些色彩鲜明的事物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喜悦。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学生的面前,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低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生活周边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虽然某些表达不符合常理,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外,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喜爱。中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些优秀美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热爱美术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贴近生活、能使其理解和接受的中国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
1. 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和组织形式之一,它是指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如,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一课中,教材提供了十幅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图片。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最后,形象生动地讲述中国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在专题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 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是指在绘画和工艺课中穿插进行的欣赏。如,在绘画教学中,出示范画,教师合理地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欣赏。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可出示一些范画,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素描知识。
3. 现场欣赏。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欣赏的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欣赏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拜访画家、工艺美术家及雕塑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现场欣赏的内容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漫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5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乔廷强
漫步在人教网小学科学论坛,偶然间看到名为“熠阳居士”的网友提出了一个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分别是什么?
说句实在话,自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以来,我对于教学模式并没有做过更为深入的思考。尽管曾有过那样的机会,那是在学校举行的一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中,要求各学科都要创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作为考查学科,但同样提出了那样的要求,只是没有予以严格落实。再者,自己一直以为教学模式一旦确定,反而会妨碍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也就是说,自己对于创立教学模式的做法并不十分认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依此看来,笔者上面的观点只是强调了后一点“教无定法”,这当然是一个极为片面的认识。因此,受到熠阳君的启发,有必要对前一点“教学有法”做一番思考和探讨,以对小学科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笔者所理解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对于具体某一节课而言又并没有确定的方法,即便是名师也是这样,教学模式的选用似乎完全是妙手偶得的结果。当然,妙手应当来自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这需要另当别论。也就是说,这里的第一个“法”应当理解为基本的原则和理念,第二个“法”则可以看作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具体说来,这些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操作类,作品制作类,观察活动类,资料收集类等。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活动各不相同,或者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几种不同的科学学习活动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遵循“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这一基本的活动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上述活动方式,或者称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教学模式做进一步说明。
一、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是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活动始自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资料收集等尽管活动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从本质上说其目的都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当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也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推想,从而直接筛选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可以伴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自然而然地提出将要解决的问题等。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灵活地选用,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主要问题上来。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大气层》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来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最终,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地球会有大气层?或者说大气层是怎样形成的?
2、大气层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3、大气层的作用是什么?(一位同学还提出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上会不会出现流星雨?)
4、大气层的厚度是多少?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尽管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来说,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其潜在的研究价值很大,可以作为同学们课后长期探究的对象。后来,在同学们阅读教材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对流层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大气污染是怎么回事?会造成哪些危害?如何有效防治?等等。
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就确立了研究的目标,将激励着同学们对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设法解决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资料收集等都可以归结为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解决途径了。在某一具体的研究活动开始之前,大致需要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必要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具体选用哪种活动来解决,以及选择一个最优化的方案予以实施等。
仍以《地球的大气层》一课为例,在学生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马上让学生查找资料予以解决。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看看课本中提供的信息能否解决问题。许多情况下,课本中的信息能够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仍要注意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比如,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层的组成以及臭氧层的有关知识,此外,还知道了大气层分层的相关知识等。
当确定课本中提供的资料无法解决问题时,便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继续进行研究。这里所说的查阅资料不仅仅是指上网搜索,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或者是请教他人的方式;另外,对于资料的呈现形式除了打印文稿之外,还可以采用摘抄或者是将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带到课堂展示交流等形式。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筛选信息的方法,使获得的信息真实可靠。
与问题解决紧密相连的资料搜集活动,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同样地,组织学生进行的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等,也都应当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
三、得出结论
要保证结论的科学,必须依赖于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等活动的严密进行,依赖于客观而持久的观察活动,依赖于全面而真实的信息资料,更依赖于对相关事物与现象的一般化思考和对有关数据的合理分析与解释。另外,对于结论在人们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也应当予以充分考虑,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的价值,增强他们对于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相关结论科学性的认识。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时,依照“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这一基本活动思路,既可以为授课教师提供一个宽裕的施展个人才能展示个人风格的空间,又能让他们避免遭遇到削足适履的尴尬而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一、优选适合小学阅读的材料,增加阅读量
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应尽量贴近小学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除生活气息浓的作品之外,可以更多的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以便他们更大范围的理解和吸收。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用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实现主动阅读。如在学完《拔苗助长》之后,我提示学生,课下继续搜集有关寓言故事,把寓意讲给大家听,这样大大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阅读量。
二、实现小学语文综合阅读,促进自主学习
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大量地记背经典的语句,是教学的要旨。但这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更不能产生新的死读硬背的教学模式,把书读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拓展阅读,从而学会知识的迁移和链接。如在学完六年级下册《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天气的文章,利用阅读课进行交流阅读心得,通过阅读交流,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积累了更多的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拓宽阅读渠道,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进行阅读,去阅览室阅读,去书吧阅读,无论哪种阅读途径,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最终落实到提高能力上。教师要挖掘读物的价值,借助多种参考资料,让学生体会课文的内容,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思想境界中去。这样使学生感悟颇深,从而燃起读书的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效率。
四、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漫谈 篇7
1. 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语言阅读教学理念, 围绕主题进行篇章和段落拓展手法的分析, 归纳、操练语言点,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快速的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体的交际能力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 引导学生从中掌握阅读技巧, 学生就能具备扎实过硬的阅读基本功, 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在语言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言所承载的内涵, 提倡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
语文语言的意义和语文语言交际功能始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学生始终关注丰富有序的语言内容而不是没有意义的语言形式, 学习始终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机会。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以主题为中心组织繁琐零乱的语言材料, 从听、读的角度为学生集中提供可观的目的语输入。主题资料库最能集中散乱的语言形式, 配合学生记忆和运用。以主题为中心的语言阅读教学在孤立零散的语文知识间建立起一系列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3. 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有利于主题式阅读的开展。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 是以“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 加强整合”为编写思想的, 即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 如人教版第五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 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等。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的观察”, 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的观察鲜花, 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的观察蜜蜂, 发现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这就有利于在课题开展中以语文教材为中心,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 提炼出阅读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外阅读中引导, 让课外阅读更好地成为课内阅读有力的凭借和依托、扩展和补充。
4. 主题阅读, 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哪里来?特级教师于永正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是从他们的读书中读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给他们天天做题目做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整本的书。”可老师们似乎没有领会到课程标准的最精要的理念主旨。现实中, 语文课堂教学就一直走在“一课一课地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地讲”的路上, 课堂上学生们干得最多的事情是“顺着老师的意思满堂回答”, 课后学生干得最多的事情是“完成铺天盖地的试卷”“做完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当这一叠叠的试卷一本本的练习册完成后, 让学生们下笔写写东西, 会突然发现, 他们笔下凄凉。时间长了, 还会发现学生们原本会发亮的眼睛在语文课堂上已经黯然无光, 这一切是那么的可悲。师生们就这样痛苦地一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着“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悲剧:师生都苦不堪言。
主题阅读找准了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点, 一切从读开始,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巧妙地以教材主题为主线,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 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让学生们在有主题的阅读中, 获得思想, 获得情感, 获得知识体系的生成。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还苦吗?学生还苦吗?不, 不苦, 都在享受, 享受着种种主题带来的情感熏陶;都在吸收, 吸收着种种题材课文带来的理解、写作的方法。
5. 单元式导读教学的总领。
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漫谈 篇8
镜头一 :和往常一样,教室里除了几个因家长晚下班还没来接的学生外,别的学生都回家了,老师正批改着学生的日记。不知什么时候一位家长站到了老师的身后 :“瞧, 这个孩子日记写得多好,我们家的孩子如果作业里有日记,总是拿着笔耗费好几个小时, 哎,不知道有没有办法!”“我们家孩子也是这样的,每次一到写作文总是跑进跑出地过来问,写什么呢?该怎么写呢?真是头疼啊!”还有一个家长附和道 :“是呀,每次写作文,他累我也累,管他吧,写作文就变成我的事了,不管他吧,写出来的作文看都不能看,哎!”
镜头二 :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老师花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习作前的辅导,等学生开始写的时候便在教室里巡视起来。A正拿着笔在思索,见他一副认真的样子就没有打搅他。可是等老师巡视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愣在那里,双眉紧锁。 于是老师上前关切地问道 :“怎么了?”“老师,我没有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那些地方都没有趣。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他把憋了好久的话说了出来,看着他一脸的纯真,老师一时语塞。
镜头三 :又该到作文讲评课了,这可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因为他们又可以欣赏到班级中的优秀文章,他们一边听一边猜测着文章的作者,那心中的喜悦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眼色中互相传递着。作文讲评前,依照惯例先把作文本发下去。学生们争着拿自己的作文本,争着翻阅老师的评价。“我是优三颗星!”“我是优五颗星!”“我是优一、二、 三……八颗星!耶!”得到八颗星的孩子眉宇间充满了自豪和得意。这时老师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头埋得很低的B,只见他偷偷地翻着自己的作文本,偷偷地看着作文本上的评价,然后把作文本合上了。旁边的同学凑过来问他 :“你是什么?”“我,我是一个良, 我觉得自己写得很好,可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优?”B轻声地说到……
二、习作教学透视镜
自从升入三年级,一涉及学生作文教学, 很多老师都普遍感到 :新教材的作文难教! 笔者沉下心来细细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原因一 :教材把握失衡
纵观三年级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教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空间越大,教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教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 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 就拿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来说吧,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也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有些教师就简单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变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
原因二 :教学方法不当
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面对开放的习作内容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作文指导时,重形式,轻内容, 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习惯于统一模式下的作文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学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辙。面对质疑,这些教师还头头是道地陈述自己的理由 :放得太开了,以后面对考试怎么办?这样至少不会跑题。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何有精彩?相反,还有一部分教师面对宽泛的作文要求,干脆什么都不作指导,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 中下游学生常常是咬着笔杆无从下手。
原因三 :教学评价滞后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教师, 似乎就是完成任务了,不管写得如何,可能都不会再作修改。大部分教师也许是“忙” 字当头,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 粗略地写几句评语(有些连评语都没有),发还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一次作文教学。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几句泛泛的评语。单一的评价让作文变得索然无味,每次作文教学收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习作教学广角镜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加工后通过文本的形式对外界的倾诉,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可是诸多的原因束缚了学生,使得他们面对真善美的世界却不能流露,不敢表达,更谈不上尽情地释放。
策略一 :蹲下来看孩子
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所在。叶澜教授说过 :生活、 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过高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辞不达意、 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这些,而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 就应该给予肯定。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学生第一次写的《泡茶》:
我先把茶叶放到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了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不一会儿,茶叶们一个一个浮在水面上了。咦,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又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没过一会儿,其他茶叶也跟着一片一片地掉了下去。
笔者给这篇文章打了优加四颗星,并且还给她写上了一段评语 :“你观察得很仔细, 老师相信你肯定亲自泡过茶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新的发现,祝贺你!老师还发现你的想象力也特别丰富,在你眼里,热水成了可怕的龙卷风了,那一片片茶叶也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 如果你把茶叶掉下去的样子观察得再仔细一点,老师相信,你的这篇文章会更精彩!修改好了以后别忘了和老师一起分享哟!”
后来,这个学生回家又重新泡了一次茶, 经过修改,写出了下面这篇文章 :
我先把干干的扁扁的茶叶放到杯子里, 然后往杯子里倒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茶叶们个个惊慌失措地逃到了杯口。片刻,水就平静了下来。 茶叶们一个一个懒洋洋地躺在水面上。仔细一看,啊,我上当了!其实那些茶叶们正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呢!喝了水的它们一下子胖了不少,有一些喝多了水就往下沉。有的像一块石头猛地往下砸,有几片小的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接着,茶叶们开始调皮起来。老大学着跳水运动员抱着脚翻着跟头跳下来,老二和老三比老大还调皮,它们沿着杯壁“嗖”地滑了下来。老四还是个小妹妹,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压在了大哥哥们的身上,摔了个大跟头……
看来,只有尊重学生的天性,作文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才会是个性绽放的花蕾。其实,我们只要能放下架子,蹲下来, 就会发现,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同样精彩。蹲下来,还自己久违的童真 ;蹲下来,给孩子一片释放童真的晴空。
策略二 :春风放胆来梳柳
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意图。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都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充分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每一册教材里面都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我们也在习作教材里面得到了印证。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从上述习作教材的特点看,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第二点,其他都无从谈起。课标也说得很明确 :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具体指导时,可以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如果说一、 二年级是写话,那么三、四年级就可写“放胆文”了。
策略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教师们在教学中用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互生成。
随文仿写 :《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时,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银杏和枫叶的语句,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所以稍作引导,文思便喷涌而出 :“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翻啊翻啊, 翻来了硕果的明天。”“它把金黄给了田野, 那金色的稻穗像一只只小手,招啊招啊,招来了丰收的喜悦。”“它对菊花最慷慨,它把彩色给了菊花,那五彩的菊花像一张张可爱的大花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百花争艳”……
随文续写 :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进行续写,这类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风筝》、《小摄影师》、《陶罐与铁罐》等都可以进行续写。 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如《风筝》一课,文章的结尾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点拨一下 :“我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请每个同学当一回大作家来写一写。”由于学生还沉浸在文中,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一个个奋笔疾书……尽管学生的体验不同,但是这些都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流露。
随文拓写 :拓写不同于续写,它必须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它是对文章的一种变式的总结,是文章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而有时它又是作者情感的提升,是读者对文章的再悟。《掌声》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可供拓写的文章。在走近主人公的同时, 学生也跟着一次次地感受到了掌声的魅力, 在课接近尾声时,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这样一段文字 :
掌声,是一声声亲切的鼓励 ;
掌声,是一次次温暖的支持 ;
掌声,是……
学生在引导下一句句妙语即兴生成 :
掌声,是一股股关爱的暖流 ;掌声,是一次次热情的期盼 ;
掌声,是通往自信的钥匙 ;掌声,是告别自卑的留言……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如《可贵的沉默》,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们说……”写几句话 ;《燕子专列》 一课也可安排几次小练笔 :“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在文章的最后一句 :“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好像在向人类致谢。” 在学完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想象,你就是燕子专列里面的燕子,你要向谁致谢呢……都不失为进行练笔的好时机。
作文究竟是什么?此时我心中顿时豁然, 作文,其实是我们真实思想的负载,是我们真实情感的沉淀,是我们真实自我的释放。 如果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也能够坚守那份真, 那份实,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别有洞天, 生机盎然 !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习作教学改革也出现了许多令人高兴的新气象,这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结果。可是,尽管如此,习作教学的现状并非能尽如人意,作文教学的前景也并不是灿烂如花。
漫谈小学作文教学三部曲 篇9
一、写作的金钥匙———阅读
在开学初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新学期, 学生一拿到语文书就会猛读一气。这说明孩子们非常热爱阅读。如何把这份读书的热情持续下去, 让孩子们多阅读, 为写作打下底子, 让阅读成为习惯?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还开展“购书、藏书、读书”系列活动, 鼓励学生个人购书、藏书。在家长的支持下, 学生每月购书一册, 建立起自己的小书房, 快乐地在书海中漫游。同时我在班级建立“读书角”, 班上的每位同学每月带一本书来, 与同学交换阅读, 既丰富了阅读内容, 又增进了友谊;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持久动力, 为打开写作的大门准备了一把金钥匙。
二、在快乐中写作———兴趣
(1) 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交际活动,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同时, 要求交际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用武之地”, 比如, 学生犯了过错, 我鼓励他主动写篇短文跟老师、同学或家长谈心, 借以说明事情的经过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认识, 不把作文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每天记日记, 写随感与老师交流。在优秀作文本上印上小星星, 画上大拇指, 激励学生。把优秀作文寄给儿童刊物, 充分利用板报、学习园地张贴学生作文……
(2) 走出书本, 心中有物。不少学生写起作文来, 常常感慨无物可写、无言可发。描写秋天的景, 学生总习惯性地写秋天的田野———金灿灿的稻田, 或落叶纷纷只剩下红、黄、绿的菊花, 连菊花的名称、形状都不甚了解。其实, 在观察的领域里, 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秋天植物之丰富不亚于春天。于是, 我带领学生观赏校园里枝繁叶茂的水杉, 清脆挺拔的翠竹, 竞相开放的鲜花……花儿品种繁多, 有桂花、鸡冠花、日日红、羊蹄角、喇叭花、月季……激发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观水见其澜, 观花见其形, 观树见其姿……长此以往, 又何愁写作素材匮乏?又何愁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3) 作文批注见温情。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 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因此, 充满温情的作文评语, 既拉近了与学生心灵间的距离, 又能让学生对作文保持持久的兴趣,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 使他们拥有放松的写作心态, 勤于动笔, 乐于表达。
三、写作的源泉———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 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素材”没有吸收或者吸收不好, 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有人说, 现在的学生本来就很少“生活”, 原因是他们学习负担太重, 上学、回家, 两点一线, 生活贫乏甚至枯燥———仿佛因为学生没有丰厚的“生活”, 就没有帮助学生学习“摄取生活素材”的必要似的。其实“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 而是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生活处处皆文章!可以说, 生活有多大, 作文就有多大!
生活那么广大, 怎样教会学生去摄取、观察、感悟生活, 激起他们的表达热情呢?我主张把枯燥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活动, 把写作变成学生自己生活的需要, 变成他们愿意干、喜欢干的事情。作文课能满足他们“动”的要求, 让他们亲自参与, 动手操作, 直接与人交往, 必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没有活动, 没有生活, 就没有作文。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更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学生关注生活, 写起作文来下笔如有神。
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作文教学只有化为形象的、趣味的、可行的方法, 才能事半功倍。在课堂上“制造”一种“生活场景”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细节”、什么是“生活素材”, 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的方法。我在作文体验活动课上设置情境:一个布袋里面准备了几件礼物, 让学生摸一摸, 谁猜对了就送给谁。教师要求摸礼物的学生展示清楚摸的过程, 便于观察;对“观众”提出观察要求, 是为了表达。然后让取得礼物的学生说说如何利用这份礼物。最后让学生记录下这次活动过程。学生情绪高涨, 他们记录的是自己生活的原生态, 见微而知著、由小而知大, “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 这就是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展示“生活素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漫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10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挖掘
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现行的教材也有了大幅度的更新, 里面的生活化元素更多了, 也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 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对上互联网相当感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过程中多列举学生生活中遇到互联网的例子, 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情, 激发学习动力, 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的学习要点。
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元素。除了在教材内容中寻找生活元素外,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课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和实践空间的目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出现的语文元素并好好地利用, 那么这些语文元素必将成为学习语文的助推器。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语言不规范的广告词, 例如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灭蚊器广告“默默无‘蚊’”、服饰店名字“‘衣衣’不舍”等, 这些广告词基本都是采用同音词替换, 这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产生了矛盾, 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安排学生主动去查找不规范字, 并主动纠正它们, 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好习惯。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课堂中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小学语文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课堂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将生活与课堂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使语文学习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使得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 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下来, 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这些文字信息还原成生活信息, 从而让学生感知。有一些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生难以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使得学生身临其境, 提起学习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反映的情境和思想。例如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时, 教师可以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其中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 张飞做事急躁的性格, 诸葛亮运筹帷幄、器宇轩昂的神情, 会让学生对课文的细节描写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将三国的历史知识向学生介绍, 还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起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课堂中体验游戏教学。对游戏的喜爱是儿童的天性, 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学习, 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 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 既满足了小学生的天性, 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例如, 在小学一年级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 可以采用“开火车”游戏, 通过知识点接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对本课内容留下深刻的记忆。
3. 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漫谈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一、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者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教室门、黑板、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来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
二、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瓣手指到简单的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时,“5”和“7”的大小,可以把“5颗波珠”和“7颗波珠”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7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7”,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其次,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概括出新的概念。
三、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总之,从概念引入深化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引入——理解——巩固——深化的途径形成概念。并通过不断做练习来巩固新概念。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纠正小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概念的方法。
四、纠正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
在目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一下几点:
1、概念与应用脱节。在概念学习中有两种错误倾向,第一,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应用环节,很少做一些相关的练习。第二,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很喜欢解题,然而为解题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对习题涉及的概念很少关注,更无从去复习、巩固相应概念。其实,这两种错误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漠视了概念的应用环节,想当然地以为概念与应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其实,概念和应用是分不开的,要想轻松解题,就必须掌握概念,要掌握概念,就必须多解题、多应用概念。
2、孤立地学习概念。不少同学学习概念时,总是习惯于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去学习,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在概念系统中学习概念。如此,对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及肤浅,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死记硬背。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学习增加了难度,进而不少同学干脆采取“死记硬背”方式。这种方式确实简单,省事,可以节约大量学习时间。然而,这种方式带给人们负面影响却是无法估计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体现在解题方面,由于对概念没有理解,导致解题时“束手无策或困难重重”。其次,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五、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就给教者留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層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
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小学生接受抽象的概念,需要教者正确的引导。教法是灵活的,但是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是不变的,教者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强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为他们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漫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篇12
一、由表及里, 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亚里士多德说过, “想象力是发现, 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 创造就会显得过于苍白, 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如《锄禾》中“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一句, 如从表面意思来译, 学生就很容易译成“谁知道盘中的食物, 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辛苦”。这时, 老师就要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农民伯伯春播夏种秋收的艰辛, 那如火的骄阳下挥汗如雨的情景, 那收割时忙碌辛劳的情景。然后再翻译, 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辛苦”, 由此, 利用想象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了起来。
发挥想象, 体验古诗的意境美。古人作诗, 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 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融会贯通。不光从文字到形象的转化需要发挥想象, 从形象的感受到情感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想象的参与。
如《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一句, 前半句中,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想象“寒雨连江”的情景, 这一情景写出了寒雨的凄凄, 主人送别友人时心情的凄凉, 心情惆怅。下半句“楚山孤”中的“孤”字既是作者实写楚山孤寂地峙立在那儿, 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 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通过想象, 不但可以把在芙蓉楼送友人的临别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 而且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再如, 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 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 没什么奇观, 惟有“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着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 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个“圆”字, 却又给人以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还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二、紧扣“诗眼”, 悟诗情, 引情景, 拓思维
古诗语言精当确切, 凝炼含蓄。而诗眼则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 常常是诗中精练传神的词语, 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 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小学古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可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分析比较,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句中的“铺”字, 描绘出如下场景: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 用“铺”字还突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江面的平静, 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句中一“绿”字, 《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中一“钓”字, 《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一“裁”字等。
在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中, 有一些是“哲理诗”, 典型的如苏轼《题西林壁》, 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这些古诗, 除了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外, 往往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 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如《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 揭示了“是金子总要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道理。有时, 学生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片面的, 但只要是积极思考的结果, 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
三、设境实践, 鼓励创新
有人说过,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 广泛的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 而更多的独立与自由, 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产生的新需要, 都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 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 倾洒热情, 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 这不是静止的, 也不是一瞥即逝的, 而是持续的活动, 它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 充满了童趣。教学时, 可以演一演,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 笔者常常让他们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使之仿佛亲临其境, 从而深刻地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静夜思》时, 笔者让学生手拿折扇, 漫步吟诗, 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 使之融入诗境, 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 演中有创新,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 笔者还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作画,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了古诗中的画意, 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牧的《山行》, 孟浩然的《春晓》, 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常引导学生作画, 学生越画兴趣越浓, 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如有位学生画的《江上渔者》是这样的:江边上, 一个酒楼里, 两个富人边吃着美味的鲈鱼边从窗口观望渔人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撒网捕鱼的情景。绘画充分发挥了想象, 以富人和穷人的两相对照, 揭示了诗人对渔者所寄予的深切同情, 由此可见, 作者对画的深意必定是有深刻认知的。
【小学英语教学漫谈】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漫谈06-07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07-20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07-21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10-21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之一09-15
英语教学漫谈08-15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漫谈07-17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漫谈07-01
初中英语的教学漫谈11-20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漫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