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漫谈

2024-10-21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漫谈(通用10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漫谈 篇1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自主、有效的, 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 培养健康活泼的个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建构高效的课堂,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体会数学的奥妙。

一、教师良好的导入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自我调控或者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必要时还得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充分有效的课前导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是有利的。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新知识良好的引导者, 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

良好的教学导入, 就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保持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框架。因此, 教师在导入课堂或引入新知识时要紧密联系实际,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求知欲。比如, 在讲授乘法时, 教师可以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来教授新知识, 可以用加法来解释乘法。例如, 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出两个算式:4+4+4=12, 3×4=12这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异同, 与此同时, 再追加一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考虑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结果都是12?在这样一个个问题情境下, 学生的求知欲会变得强烈, 也就会对这些疑问进行探究或者追问, 这样的过程才使得学生对知识学透, 学活, 学到家。

再如, 在讲“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个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在生活中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来导入课堂活动。如收集足球、乒乓球、积木、铅笔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 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的教学导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所以, 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来导入乘法知识点, 会有助于学生有效了解乘法意义和用途, 并能准确而迅速掌握此知识点。

二、学生情感的参与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的数学课, 不仅要让学生建构所要学习的知识, 还要使学生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出发, 应尽可能地利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学习数学知识。另外, 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社会, 解决日常生活中或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 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数学的存在和现实中的运用。例如, 一共有100元, 需要买三种体育器材:足球、篮球、排球, 买一个足球需要15元, 买一个篮球需要16元, 买一个排球需要18元, 问题是这100元可以买几个足球、几个篮球、几个排球?怎样买, 可以三种球都能买到?

其实, 这个问题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款数, 又知道每种球的单价, 计算可以买到几个球。在这里, 这个问题就转化成了数量、单价和总价的应用问题了, 可见, 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创设知识点问题, 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 强化知识信息, 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很愿意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而在传统的“教师教, 学生被动学”或者“满堂灌”的课堂上, 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情感参与的体验性被抹杀和压抑下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通过自身的体验来灵活掌握所学东西。

三、师生和谐的交流

学习过程离不开学习交流。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会进行深一层的理解和运用, 进一步掌握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在交流过程中, 一方面教师可以很有效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 进行摸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可以准确地明白这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等。

师生之间交流的最佳状态就是和谐, 所谓和谐, 就是双方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能就问题进行发挥。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能在摸清学生掌握情况基础上进行引申, 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所理解和看法, 并能在理解知识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例如, 解决实际乘法问题:有几名学生想帮助5名希望小学的同学, 他们想送给希望小学的同学每人一本9.8元的《小学生作为》和一本11.2元的漫画书。求每人要花多少钱?

在对乘法交流基础上,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算法:

⑴9.8×5=49 (元) , 11.2×5=56 (元) , 49+56=105 (元) ;

⑵9.2+11.2=21 (元) , 21×5=105 (元) ;

⑶9.8×5+11.2×5=105 (元) 。

可见, 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另外, 在师生交流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 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答实际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能够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答一些问题, 达到对知识的灵感运用和深刻理解。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所以, 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前导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在师生和谐的交流中掌握知识, 深化运用知识的能力。

漫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2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建构高效的课堂,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奥妙。

一、教师良好的导入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调控或者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必要时还得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有效的课前导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是有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新知识良好的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

良好的教学导入,就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框架。因此,教师在导入课堂或引入新知识时要紧密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乘法时,教师可以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来教授新知识,可以用加法来解释乘法。例如,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出两个算式:4+4+4=12,3×4=12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异同,与此同时,再追加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考虑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结果都是12?在这样一个个问题情境下,学生的求知欲会变得强烈,也就会对这些疑问进行探究或者追问,这样的过程才使得学生对知识学透,学活,学到家。

再如,在讲“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生活中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来导入课堂活动。如收集足球、乒乓球、积木、铅笔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的教学导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所以,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来导入乘法知识点,会有助于学生有效了解乘法意义和用途,并能准确而迅速掌握此知识点。

二、学生情感的参与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学习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或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数学的存在和现实中的运用。例如,一共有100元,需要买三种体育器材:足球、篮球、排球,买一个足球需要15元,买一个篮球需要16元,买一个排球需要18元,问题是这100元可以买几个足球、几个篮球、几个排球?怎样买,可以三种球都能买到?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款数,又知道每种球的单价,计算可以买到几个球。在这里,这个问题就转化成了数量、单价和总价的应用问题了,可见,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知识点问题,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强化知识信息,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很愿意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而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或者“满堂灌”的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情感参与的体验性被抹杀和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灵活掌握所学东西。

三、师生和谐的交流

学习过程离不开学习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会进行深一层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掌握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很有效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摸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可以准确地明白这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等。

师生之间交流的最佳状态就是和谐,所谓和谐,就是双方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能就问题进行发挥。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能在摸清学生掌握情况基础上进行引申,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所理解和看法,并能在理解知识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解决实际乘法问题:有几名学生想帮助5名希望小学的同学,他们想送给希望小学的同学每人一本9.8元的《小学生作为》和一本11.2元的漫画书。求每人要花多少钱?

在对乘法交流基础上,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算法:

⑴9.8×5=49(元),11.2×5=56(元),49+56=105(元);

⑵9.2+11.2=21(元),21×5=105(元);

⑶9.8×5+11.2×5=105(元)。

可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另外,在师生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答实际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能够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答一些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灵感运用和深刻理解。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在师生和谐的交流中掌握知识,深化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漫谈 篇3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 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 从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分析出发,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分析理论和生活实例的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前, 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 收集生活素材,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出发, 打造生态化的课堂,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有效落实生活体验, 从而更好地汲取知识。例如, 设立“节省时间”数学专题, 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 开发学生的智力。“一个平底锅每次只能烙2张饼, 现在有3张饼, 双面都要烙, 每面3分钟, 如何更好地节省时间?”由生活中的烙饼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动手、动脑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 从不同的思路分析, 得出最省时间的计算方法。基于利用资源和时间的角度, 不能让锅空出来, 所以可以先烙2张, 在一面烙好后, 拿出一张, 再将第3张放上去, 继而等第一张烙好, 再放上拿下来的那张。最短时间为9分钟。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分析之后, 经历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生活竞赛, 激励拓展实践

竞赛活动和游戏对于提升学生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可以将生活中有趣的竞赛活动融入到数学知识教学中, 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分析与实践。在竞赛过程中, 由于时间限制和激励因素, 小学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 完成竞赛活动, 以此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力, 激励学生拓展实践, 不断提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 不断地引导学生拓展与发散, 积累新的知识。例如, 开始“掷一掷”生活竞赛, 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内进行游戏。有两颗色子, 其投掷的点数可从2、3一直到12。小组内自行设定规则。比如, 一位同学选取6、7、8三位数, 另一位选取2、3、4、5四位数。比赛哪个学生会赢。生活竞赛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竞赛体验, 得出结果, 之后教师引导分析, 从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出发, 让学生了解概率与赢的机会的关系。生活竞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 不断积累知识, 强化能力。

三、结合生活案例, 引导自主探究

理论结合实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将书本知识结合生活案例, 引导学生由理论分析出发, 寻找理论与生活案例的契合点, 或者由生活案例归纳与总结出正确的理论。结合生活案例, 可以更好地辩证性理解和分析理论。由生活案例, 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并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鼓励学生努力求知和实践, 从而不断学习和提升。将生活中应用实例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也可以激励学生挖掘自身潜力, 促进综合提升。例如, 在学习《圆》相关知识时, 教师结合学校操场的生活实例, 引导学生走进操场, 观察其实际组成结构。并在教室内画出操场的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操场是由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教师设问:“如何在外环和内环圆半径大小不一致的情况下确定起跑线, 使得终点在一条直线上?”由此引导学生从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出发, 探讨起跑线的确定方法。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结合生活实际案例,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与实践, 将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中。

四、解决生活问题, 培养应用意识

知识的学习、拓展与应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寻找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 有效挖掘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结合点, 从而探寻知识的来源、发生、发展。知识最终来源于生活, 而又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是引导学生找到知识应用方向的入口。生活化教学也是激励学生学会理解、沟通、互助的教学策略, 贴近生活, 寻找知识的最终去向, 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归纳与应用。同时, 选取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生活问题, 从而在实践与探究中有效培养应用意识。例如, 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时, 教师为了更好地讲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而结合了“合理存款”展开“解决问题”专题讲述;结合本金、利率、利息、本息等相互间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合理存款”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应用实践意识,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漫谈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策略优化教学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差,问题的水平偏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数学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提示学生学习重点,给予教师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联络新旧教材等功能。因此,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

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构成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地、密不可分地共同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构建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条件,对构成教学策略的几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组成切合实际的最佳的实施教学的方案。

层次性。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在心理、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是一致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层次性的。相应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也要体现出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策略应有的效果。

针对性。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教學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当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发生变化时,教学策略也要随之而改变。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教学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要抓住重点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如可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问题,让学生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指出失误。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抓住“盲点”设计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可以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再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约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第一,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第二,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展示结果和答案,保证提问的评价性。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是学生回答完毕问题以后在教师头脑中必须要首先形成的。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强化这种观念,因为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问题的答案有很大的确定性,学生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一点教师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评价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诊断,二是鼓励。教师只有先诊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或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鼓励。因此,这是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明确的。其次,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延时进行判断性评价,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不断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基于“课堂提问”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数学教学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论文首先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进而提出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5

一课前预习

提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 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通过阅读教科书, 可以独立领会知识, 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 分析知识的前后联系, 反复推敲, 理解教材, 可以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 自学的意义就越重要。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提前熟悉教材, 独立思考, 自主查找资料, 研究新知识的重点难点, 发现疑难, 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疑难问题。由于预习扫除了新课中的一些障碍, 听课时就感到轻松了许多, 才有可能把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问题上。可见, 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做到听得主动, 学得也主动。课前预习做得好, 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 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听课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二精心授课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学习质量的高低。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认真授课, 并要求学生上课时精神饱满地专心听老师讲课, 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 动耳听老师讲课, 动眼看老师板书, 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带启发性的问题, 动口回答老师的提问, 动手记录老师讲课中的一些课本中没有的重点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东西, 其中还包括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小技巧等,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的进程和方向。上课认真听讲与不认真听讲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 往往在课堂上丢失落下的知识, 在课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 补的效果还不一定好。

三注重评价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能够有效监控、调节和改进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评价既可以促进教与学, 又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 重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注重自我调节的过程发展, 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 按照评价目标体系, 使评价过程成为“学习——对照——调节——改进——完善”的过程, 有利于评价对象及时看到成绩, 受到激励和鼓舞, 找到差距, 及时改进和提高, 有利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强调评价的过程化, 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 让他们在体验成功中进一步发展。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客观、真实、科学地评价每个学生。运用多元评价手段有利于建构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管理体系, 可以促使小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优良学风, 提高学习效果。

四重视作业

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般情况下, 教师每天都会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完成, 以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检验并巩固所学知识。课外作业是课上教学的有效延伸, 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深化, 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完成作业, 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及时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 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弱点,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做好家庭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很重要。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一旦能自觉做好家庭作业, 对于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发展, 远比我们的想象要大。教师要教育学生独立、认真完成作业, 若有学生不能按时完成, 一定要采取果断措施, 应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做到有督促、有检查、有辅导、有讲评, 持之以恒, 时间久了, 学生自然就会养成及时做作业的习惯。教师应该通过布置适量恰当的作业,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还应认真批改, 积极运用活泼有趣的批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五注重考试

考试检测是考评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应精心设计考查内容, 通过编制一题多解之类的考查试题, 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 在设计应用题时, 可以只给出部分已知条件, 让学生自由补充填写另外的已知条件。这样的设题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变通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又可以使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的高效与否关乎教学的成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多种办法, 从学生的习惯养成、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迫切希望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 提升学习能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的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6

一、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决定一切的角色,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成参与者、组织者, 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

2.师生关系的转变。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每一名教师都应该走近学生, 亲近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高效课堂的保证———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提倡高效课堂以来, 笔者观摩了许多教师的优质课、示范课, 耳濡目染, 直观地获取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组织课堂及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诸多经验。自己也不断深思, 这些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成功, 答案肯定很多, 但扎实而又充分的课前准备总是必不可少的。

1.课前准备紧扣教学内容。追求高效课堂教学, 教师就要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 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环节。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难易适中, 每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要明确, 不必面面俱到, 却应有的放矢。

2.课前准备针对教学对象。课前备课要充分, 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到实处。比如,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百分数的应用三》的教学, 教学前我是这样预设的:先复习与之结构相同的分数应用题, 然后总结方法, 再将这种方法应用到百分数应用三中解决问题, 最终获取知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 或许是由于课前没有布置预习任务的缘故, 学生已学知识回生现象严重, 整节课一进入复习环节就陷入僵局, 在复习时准备的三道题成了拦路虎, 无论我如何引导, 学生就是启不发, 沉默不语。当学生完成这三道题时, 一节课已过去了大部分时间, 我只能匆匆将复习题中的分数改为百分数, 让学生照猫画虎般地做了几道题草草了事。这样准备好的课件被束之高阁, 整节课偏离了原设计。我讲得累, 学生学得困惑, 根本无效果可言, 高效更无从谈起。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 而课堂的时间又是有限的, 分分秒秒都显得那么珍贵。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这节不成功的课给了我深刻的教训, 也使我终于真正懂得课堂是学生的,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上课,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否则一切都如纸上谈兵, 华而不实, 最终也会溃不成军。诚如教育家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教学。”

三、高效课堂的起点——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案, 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我们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 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最佳的状态, 让他们充满求知的愉悦感,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1.课堂气氛要活跃。首先, 教师上课要有精气神, 在课堂中能迅速进入自己的角色, 投入感情, 做到眼睛炯炯有神, 动作干脆有力。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感染力、号召力和亲和力, 让学生在波澜起伏、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下学习。避免单一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疲劳, 确保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2.课堂节奏要因学生而变。课堂中教师应该以一定的节奏维持学生参与度, 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 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 让学生感到课在不断推进, 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这样合理的讲练、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和适当的信息反馈, 必定会促使每节课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四、高效课堂的催化剂———练习的精心设计

以前我一直认为, 只要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师生配合下学生顺利学完, 这节课即使不完美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通过长期教学我发现, 原来整节课中穿插的练习也蕴含着巧妙之处。练习犹如一双双无形之手推着学生一步步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一次次叩响知识的大门。

1.例题后的练习针对性要强。学生对数学技能的掌握很多时候依赖于教师的板书或板演, 教师在完整地展示了当堂课重点例题后应及时准备相同类型的练习题, 让学生仿照例题进行练习, 这样学生更易掌握此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节的教学中, 在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后, 教师可在示范已知半径求面积的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后, 再准备相应的一样条件的两三道题, 让学生独自仿照去做, 经过这个环节学生会很容易解答已知半径求面积的题型。

2.课后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和梯度。学生参与率是体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 如当“小医生”进行改错练习、当“小法官”进行判断练习等, 既丰富了练习形式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外, 将练习内容由易到难进行安排, 让所有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 能够使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如果能做到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 那课堂教学应该是成功的。仍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 在例题教学时学生经过练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时我们就可以加大一些难度, 告诉学生直径让学生求面积, 当学生这一关顺利通过后, 可以告诉学生周长再让学生求面积。这样步步为营、步步提升, 学生对圆面积的计算会轻松掌握, 在此过程中本节课的难点也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解决。

高效课堂应该是我们身居教学第一线的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 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 做好准备, 精讲多练, 那么实现高效课堂, 达到减负保质一定指日可待。

摘要:新课程改革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笔者深刻体会到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认识, 让课程改革成为现实;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未雨绸缪;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 以练促学。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微 篇7

一、实现主权回归, 把课堂还给学生———高效课堂的“前提”

过去的课堂都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或一个容器, 肆意刻画、灌输;把学生当成一头牛, 牵着鼻子走, 且沿着已经画好了的圈子行走, 不敢超越雷池半步。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课堂是教师“主动”地教, 学生“被动”地听, 从而学生失去了“呼吸”的空间。而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 大胆地说,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动”中学。坚持以学生为主, 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索活动, 并根据自己的亲自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 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 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高效课堂要实现主权回归, 为此要求教师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不是教师的舞台, 让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样, 课堂才能充满生机, 才能从有效提升到高效。

二、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全员参与———高效课堂的“关键”

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 教师提问的大多是好学生, 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 这既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高效的课堂,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同时,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多关心那些学有困难的同学, 鼓励他们勇敢表述自己的意见, 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 也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 “我参与, 我进步, 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 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激发, 成绩也会在不断的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而有效的主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 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 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言堂, 而应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后, 可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题 (学困生、中等生必做)

第二层:变式发展题 (学困生选做, 中等生、优等生必做)

第三层:深化提高题 (学困生、中等生选做, 优等生必做)

整个练习要求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 好中差兼顾,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以求得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儿童的经验、家庭背景、知识储备等各不相同, 思考的角度不同, 解决问题方法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再如教学《租船》 (北师大教材第四册) 一课时, 在学生观察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后, 引导学生解决“9个学生坐船, 每只船限坐4人, 至少需要几只船?”时, 有的学生通过计算:9÷4=2 (只) ……1 (人) , 判断至少要3只船;还有的用猜测的方法:4× (2) =8, 因为8<9, 所以, 至少3只船; (3) ×4=12, 因为12>9, 所以至少3只船。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 教师都给以肯定与鼓励, 并不把统一的模式强加给学生。这样, 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 同时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收获幸福和快乐, 这是高效课堂应有的追求, 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贯彻。

三、注重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数学发展———高效课堂的“核心”

智慧就在指尖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 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 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因为只有通过实践, 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实践, 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知识的学习中, 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

例如, 教《圆的周长》时, 可以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上课时, 各人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 并依次记下数据, 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 再比较四个结果, 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 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 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创造”不是教出来的, 但操作可以埋下创造的种子。教学中安排合理的操作环节, 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 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就会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动手操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可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 不仅能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还可以在这种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中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

例如, 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 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 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的角, 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 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 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 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 得到大家的认同, 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 老师再出示问题:“谁还有新的画法或新发现?”学生积极性更高, 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 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 (或直尺) 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 (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 。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 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 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打造高效课堂大有裨益。

四、创设有效情境, 突出数学特质———高效课堂的“根本”

如果将一勺食盐放在你的面前, 可能难以下咽, 但若将食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在享用佳肴时将食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溶盐的汤”。“学非探其花, 要自拔其根”。根就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这才是数学的“迷津”。所以说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 课前拍摄本校的教学楼照片 (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下来的四张照片) , 让学生逐张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这四张照片所拍摄的其实是同一个地方, 但从画面上看却是不同的, 主要原因是因为拍摄照片时的角度不一样, 也就是观察点不同, 画面就不同。他们从不同位置观察了本校教学楼的不同形状, 同时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 学习的内容就在学生身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空间知识具体化, 突出了教学重点, 落实了教学目标。

然而无效、负效的情境创设扼杀了教学的生命力, 是数学高效课堂的一大天敌。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 首先师生玩“倒着说”的游戏。教师说“1、2、3”, 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 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 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几组分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 探讨求倒数的方法。粗看之下, 这位教师似乎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游戏情境, 力求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倒数的概念和求法 (先化为分数, 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如果仔细推敲的话, 就可以发现这个情境创设是失败的, 无效乃至负效的。原因就在于执教老师对教材分析把握不够准确, 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 (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 而只是抓住了表面的皮毛 (两个数正好都是分数的特例情形) , 反而弄巧成拙误导学生, 使学生认为2.3和3.2之间也是倒数关系。

“情境创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落脚点”, 要直逼学习内容的“数学内核”, 不仅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效课堂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点, 突出数学特质。

五、捕捉“生成”资源, 引导学生创新———高效课堂的“魅力”

篮球场上不是所有得分的投篮都是好球, 也不是所有没有投中的球都是坏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 去发现课堂的“节外生枝”, 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用智慧去开发鲜活的生成资源, 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善待意外, 是课堂生成的“点金石”, 更是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如教学《比的意义》时, 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 执教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2:0是比, 一种认为足球比赛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 执教者因势利导, 把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 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

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 所以它是比。

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 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

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反方:一场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

正方:不是相除关系。

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 是两个队的进球数。

正方: (点点头) 对。

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 除数不能为0, 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 所以, 一场足球比赛2:0不是比。

正方心服口服, 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

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类似3/4÷8=6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 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 将学生们的错误改编成一道判断题:3/4÷8=6 () , 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待学生作出判断后, 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很快找到了不同判断错误的方法, 有的利用验算, 有的把被除数化成小数来做等。这样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而, 把握错误的“资源”, 帮助学生就错寻因,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教师,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引导学生从犯错误的经历中获得一种成长的体验。“一切皆有可能”,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在“预设”和“生成”中绽放智慧互动的火花,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 也是高效课堂的真谛。

六、坚持学以致用, 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高效课堂的“灵魂”

学以致用, 是数学教学的归宿。高效课堂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更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处理生活问题, 引导学生投身于活动, 从而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对数学本身进行探索, 在此过程中, 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生活原型, 经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上升到数学知识, 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圆的周长, 先让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 把对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 唤起学生的经验, 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问“怎么量出它的周长?”一个巧妙的“陷阱”, 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一番争论与探索后, 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学生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 让学生为学校会议室的大圆桌买一块桌布, 并缝上花边, 大概需要多少布?多长的花边?如果用50元的班费买, 怎样用比较好?在知识的使用过程中, 他们会发现买这样一块布要考虑很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知识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所服务得到较好的体现, 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真正获得鲜活的充满生命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受到优化思想的熏陶, 体验到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 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用心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8

一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要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完全投入课堂教学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 在进入新课前, 我经常采用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习得新知。如我在教一年级“找规律”时, 我以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的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顺势引导, 把学生带入直观的学习中。如此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课堂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教师的亲和力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学环境与学习效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跃、互动的课堂气氛, 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习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如果想要学生喜欢你的课, 并高效地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 那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你。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运用如自制卡片、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形式等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氛围中,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并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参与过程中习得知识。因此, 老师要用自己的真诚善待每一位学生, 并适时放大学生的优点, 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 要学会换位思考, 想学生之所想, 用自己的热情和亲和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增强师生互动, 在动态生成中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说课前预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那么动态生成则是高效课堂的生命。要使课堂中出现有效的生成, 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增强师生互动, 在师生交流对话、生生交流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 而在这一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智慧的“闪光点”或知识理解的“误点”, 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或“误点”, 并加以鼓励或点拨, 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 让其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 这样的课堂必然精彩、高效。

如我在教三年级上册“年、月、日”一课时, 在与学生探究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后, 发现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我适时抛出问题:“怎样才能区分闰年和平年?”学生在观察1993~2008年二月日历的基础上, 有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看每年二月, 凡有29天的就是闰年。”我及时给予了表扬, 并顺势提出:“那如果我没有日历, 不知道二月有多少天, 只知道年份又该如何判断呢?”随即有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 我觉得闰年与4有关系, 我算了一下, 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 这些都是闰年, 它们也都能被4整除。所以我认为要判断是不是闰年, 就看年份是不是能被4整除。”我笑着说:“你真是太棒了!”接着又问:“1900年是平年, 但也能被4整除, 碰到类似这样的年份该怎么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后, 总结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 这一年是闰年, 但如果年份是整百数时, 还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 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碰撞, 并产生新的火花, 如此动态生成的课堂, 必然就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以致用, 在快乐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 又要应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生活元素, 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现象出发, 把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做到学以致用,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数学能力。

例如, 在教授“认识人民币”一课后, 我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小小文具店的情景:“铅笔1支5角, 算术本每本2角, 削笔刀每个8角, 橡皮每个8角”, 并提出问题: (1) 老师带了2元钱, 可以买几支铅笔?你能帮老师算一算吗? (2) 老师如果只买一个削笔刀, 要找回多少钱呢?通过模拟这种生活情境, 不但让学生巩固了习得的知识, 而且学以致用, 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同时又在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中, 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如, 在教授“认识几分之一”时, 我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西游记》导入, 先让学生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猪八戒和孙悟空两人, 每人得几个?再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他们两人每人分得多少?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同时, 让学生分别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漫谈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艺术性地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对所有地域、所有孩子都适合,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积极搭建教材与生活、游戏的桥梁,通过创设情境,以旧引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初步认识分数”时,我们先播放优美动听的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问:为了给祖国母亲过生日,我们来一起分享吃这个大蛋糕吧,我随机打开自己的课件,烛光闪闪,孩子们兴趣盎然,那该怎么分呢?班长提议,每小组一块,分成六块,小组再分,一时间我的课堂犹如美丽的涟漪,孩子的思维正如朵朵浪花。以生活为本,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领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还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2.巧妙转化生活情境

我努力把数学“文本”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再加工处理。尤其是把那些虚拟的情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我的教学有了吸引力。

如,在教学“统计”时,例题是男、女同学套圈比赛的统计图引出求平均数。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活动,课前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抖空竹比赛,让学生分小组每人抖10次,并要求小组长做好记录,课上组织学生统计。这样以学生真实活动获得的结果作为研究素材,增加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

3.充满智慧地整合生活情境

人教版数学教材十分注重生活化和趣味化。如果我们能将例题和习题中的相关情境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情境,将更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问题的发展变化。

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上课开始时,我马上想到学生天天要走楼梯,台阶数和迈的步数就有了同感,同时也建立起了关系,接着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每天坐公交车的站牌和报时也有这样的关系。”有一个孩子家里开的是木材加工厂,马上想到锯木头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把课本中的情境有机地整合起来,一环套一环,新奇、刺激又充满挑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乐此不疲。

4.再现生活情境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把课本中静态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态表演中再现,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材中的情境是静止的,并以语言叙述为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些静止的情境还原成动态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课本中要求“动”起来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再现出来,能创造条件“动”起来的,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再现出来。

如,在教学低年级“认识人民币”时,我们把商店搬进教室,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演练”。一部分学生当营业员,一部分学生当顾客,在实际的买卖和付款找钱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改成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思想。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且有效了。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先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近年来,我把数学新知寓于游戏活动中,学生产生了对数学新知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上我经常采取击鼓传花游戏,花落谁家,自主展示的机会就留给哪个小组,课堂评价跟进了,学生在激励中学到了知识,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我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个人实际操练的一些成功经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参考文献:

张艳勤.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9).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10

1.教师要整体把握数学教材

首先,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整体。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或者说“什么是数学”。 就世界范畴而言, 有两种说法, 即“数学是演绎的科学” (古希腊为代表) 与“数学是量的科学” (中国古代、印度古代为代表) , 前者重视几何, 后者重视算术与代数。 而康托在1883年则提出“数学的本质在于自由”的著名论述。 从这个意义上看, 在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是否可以简单地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及演绎”的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 作为数学学习目标之一的数学知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是“数与形及演绎”的知识整体, 整体的知识一定是结构的, 是互相联系的。 结构的知识一定是要系统整体学习才能掌握, 只有系统整体地掌握才可能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

其次, 数学学习是整体的认知过程。既然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那么数学教学应强调整体联系, 培养学生对数学联系的理解。 当学生开始把数学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时, 他们应被鼓励寻找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学生应问自己:“我可以换一种方式看这个问题吗?”“这个情景与我以前遇到的类似吗?”如果遇到的是用代数表示的, 则应考虑用几何表示它, 这样可以使他们加深理解或有助于他们找到解决策略。

2.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价值。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 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 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 而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却顾虑重重, 普遍认为:预习了, 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 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 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预习了, 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 接下来上课老师讲什么……其实, 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 我们之所以担心, 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 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 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 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 怎样看待预习, 对预习给予恰当定位十分必要。 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进一步明确数学需要怎样的预习。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 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 而数学预习又不同于语文的预习, 语文课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预习内容, 比如熟悉字词、读通课文等。 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几何图形课、统计和概率等, 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用不同的方法预习。

3.将计算教学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材编写的计算题都是经过处理的常规习题, 不少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日常生活情境,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产生厌倦情绪。 在教学中, 我将计算教学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为学生精心创设情境, 赋予计算教学新的内涵。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乘位数时, 将例题融于日常的购物活动中, 通过谈话方式呈现新的问题情境:“同学们, 你们喜欢喝娃哈哈AD钙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那你们知道一扎AD钙奶有几瓶吗? ”“5瓶。 ”“明明兄弟到超市准备购买12扎AD钙奶 (出示实物图) , 你能帮助他们算算共准备购买多少瓶AD钙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列出算式12×5=?我问:12×5怎么计算呢? 老师没有现成的办法, 你们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亲身经历了将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购物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面对如此熟悉的问题情境, 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强烈而迫切的, 从而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学习计算的价值所在, 激发起学生学好计算的热情。

4.问题的创建要有趣味性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发展。 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分钟能写25五个字, 我已经写了11个, 怎样表示? ”学生很有兴趣, 我因势利导, 引出教学内容。

5.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上一篇:营养建议下一篇:学籍档案管理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