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2024-09-25

语文阅读教学漫谈(共12篇)

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篇1

阅读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做为义务教育阶段之一的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品质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而努力。在目前的考试中阅读题也是一类重要的题目。所以无论从应试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 培养学生阅读品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去感悟作品

最终的阅读应该是学生自己去阅读, 而不是教师去代替学生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 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中驰骋, 让学生用心去感悟作品, 用心灵超越时空去与作者完成对话。而教师要做的是适时加以帮助、指导。一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 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 开拓其思绪的广度;二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开拓其思维的深度;三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 让学生互相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 取长补短, 拓展思维。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批注、圈点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 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 这就是心得, 也是一种创作。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 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心得, 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语文教师, 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指导他们选准读物, 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 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重点解决了, 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抓难点, 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 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比较干脆利落。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这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 就是变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 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 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 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 使教学平中见奇。

四.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 各自将阅读过程中不易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相互讨论, 各抒己见, 在交流讨论中明辨事理。对于较深奥的问题, 老师也不要急于“直抒胸臆”, 以成人化的理解、教参式的照搬强加给学生, 甚至有时也不要苛求答案的统一、标准化。课堂交流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交流讨论中, 要特别注意发现、欣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课上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学中, 让创新思维之火花得以燎原, 让个性化教育得以落实。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思维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快速反应、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作为观众则应成为活动的指导者, 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有所感悟。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交流中予以必要的指导, 特别是在学生“口欲言渐止, 手欲写又停”的情况下作引导帮助。课堂教学交流讨论成功与否, 不仅反映了学生对课文感悟的深浅, 而且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交流讨论贵在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十分重要。

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起始状态的学习欲望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心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情感逐渐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实践证明,创造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为强化阅读训练奠定基础。

1、引导进入意境,激发阅读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诸如实物、插图、录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无声语言之类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教师还可利用优美的导语创造一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验气氛,从而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创设和谐氛围,发挥阅读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一句话,就是要尊重孩子,呵护童心。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时时感到”我会读”。从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阅读才能。

二、教会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而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觉阅读既是一种任务,同时又是一种兴趣。

1、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徐特立先生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不动笔墨不看书”,也就是说,读书必须作笔记,效果才会更好。这里作笔记的方式也有多种,根据阅读的要求,首先是在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读后重点理解或思考,其次,就是对不易理解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做上问号等标记,以便好查考资料,展开讨论;最后就是把书看完后想有什么可记的,即写读书笔记,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使得对问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

2、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我先让学生提出预习提示中不懂的问题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看谁能全部理解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可让学生说说你是如何读懂的。学生说出了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这时教师就从中指导学习方法,理解词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学生在读课文后已能理解课后问题。当拓展练习模拟小记者表演时,“作者采访过许多奥运明星,你喜欢其中的哪几位?如果让你和其中的一位畅谈,你准备跟他谈些什么?”学生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谈到刘翔、赵楠、邓亚萍,有的谈到日内瓦尔德等并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奥运主题,深化了思想内容。

三、学会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具有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注意课后延伸,深入理解课文。首先,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2、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课外阅读,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充实、发展自己。

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时,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使学生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评判,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写作都大有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也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阅读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着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作为导航者,应该积极发现,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找到更好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领学生驶向理想的彼岸。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主体 广度 深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15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顺应这种趋势,学校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素质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追求教育教学的综合效应和实际效果,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实践人文性特点的课程,更是应该顺应趋势加快改革,在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的同时,发挥更综合的作用。就语文教育教学而言,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能体现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也能体现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水平,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的综合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也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

随着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作为中国人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水平更显重要。加之,信息时代带来的纷繁复杂的信息铺面而来,阅读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解读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世界、思考人生,更准确、更生动、更艺术、更深刻的表达观点。所以,高中阶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迫切,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不断提高教学实效。下面,作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思考和论述。

一、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给予了明确的强调,既给我们的教学提了要求,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阅读作为一项实践性和主观性都比较强的活动,不仅不应该脱离这个要求,反而更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其实践性,就要求必须有主体的充分参与,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作为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者,在阅读教学中更应该去充分的参与。因其主观性,同样的阅读文本,同样的客体,主体不同,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就曾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被动听什么的过程,而是一个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已有的资源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选择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不断的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思维和方式方法,从一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角色转变为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采用多媒体等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并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科学指引,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学习地位,从而进行主动阅读。

二、必须引导学生注重阅读的广度

注重阅读的广度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同时知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融合、跨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成为“高精尖”的人才,比如,一个生物学家除了要研究生物,起码要把研究的成果用专家们或者大众所能认可的语言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而这也不可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能做到了,当然了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更要有“博闻广识”。从教育改革的方面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学生进行广泛的涉猎。同样,广泛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不仅有柴米油烟,还有诗与远方,阅读与后者有关。”

注重阅读的广度还是实现学生阅读积累的迫切需要。所谓“厚积薄发”,没有厚实的积累,就没有“一鸣惊人”。为了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在高中这个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好的黄金阶段进行大量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阅读资源比较丰富,为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但是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运用好,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去广泛选择、去灵活运用。当今社会,会阅读已经成为一个必要的技能,而会阅读不仅仅是教师教给方法不去实践就能实现的。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状态,到突然某一天深刻的了解、感悟、共鸣,难道不是一种奇妙的旅程?我们的学生应该充分享受这样的过程。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的次数多了,就会有一个质变,同样,书读的量多了也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三、必须引导学生注重阅读的深度

高中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实践人文性的课程,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阅读的工具性,还要注重阅读的人文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参与,提高阅读的深度,进一步提升阅读的质量。要想让学生能够更会读,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并进行必要的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就要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读,能够“沉下去读,深下去想”,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穿越文字表面的东西看到更为实质、更为精彩、更为灵魂的东西,并形成自己的思想,最好还能落实到文字,与作者、与社会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深度阅读是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发现世界之美,培养学生更为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不仅仅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高层次要求,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一个必要的过程,而且也是当今社会学生抵御碎片化冲击的一个必备武器,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漫谈 篇4

1. 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语言阅读教学理念, 围绕主题进行篇章和段落拓展手法的分析, 归纳、操练语言点,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快速的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体的交际能力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 引导学生从中掌握阅读技巧, 学生就能具备扎实过硬的阅读基本功, 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在语言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言所承载的内涵, 提倡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

语文语言的意义和语文语言交际功能始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学生始终关注丰富有序的语言内容而不是没有意义的语言形式, 学习始终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机会。主题式语文阅读教学以主题为中心组织繁琐零乱的语言材料, 从听、读的角度为学生集中提供可观的目的语输入。主题资料库最能集中散乱的语言形式, 配合学生记忆和运用。以主题为中心的语言阅读教学在孤立零散的语文知识间建立起一系列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3. 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有利于主题式阅读的开展。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 是以“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 加强整合”为编写思想的, 即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 如人教版第五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 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等。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的观察”, 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的观察鲜花, 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的观察蜜蜂, 发现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这就有利于在课题开展中以语文教材为中心,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 提炼出阅读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外阅读中引导, 让课外阅读更好地成为课内阅读有力的凭借和依托、扩展和补充。

4. 主题阅读, 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哪里来?特级教师于永正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是从他们的读书中读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来的, 并不是依靠老师给他们天天做题目做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整本的书。”可老师们似乎没有领会到课程标准的最精要的理念主旨。现实中, 语文课堂教学就一直走在“一课一课地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地讲”的路上, 课堂上学生们干得最多的事情是“顺着老师的意思满堂回答”, 课后学生干得最多的事情是“完成铺天盖地的试卷”“做完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当这一叠叠的试卷一本本的练习册完成后, 让学生们下笔写写东西, 会突然发现, 他们笔下凄凉。时间长了, 还会发现学生们原本会发亮的眼睛在语文课堂上已经黯然无光, 这一切是那么的可悲。师生们就这样痛苦地一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着“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悲剧:师生都苦不堪言。

主题阅读找准了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点, 一切从读开始,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巧妙地以教材主题为主线, 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 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让学生们在有主题的阅读中, 获得思想, 获得情感, 获得知识体系的生成。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还苦吗?学生还苦吗?不, 不苦, 都在享受, 享受着种种主题带来的情感熏陶;都在吸收, 吸收着种种题材课文带来的理解、写作的方法。

5. 单元式导读教学的总领。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篇5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贯穿四个学段。此外四个学段各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四学段(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特点

1、注重学生朗读表达具有多元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2、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3、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

具有激励性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

三、有效朗读指导的方法

(一)强化语音训练,让学生读的入格 新课标对于朗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确保朗读语音的正确。因此朗读指导过程中国首要要对正字和正音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把关。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表达,能够对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加以生动的表达和展现,吐字清晰和发音准确是表达的首要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发音不准的字和读错的音进行严格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尤其是多音字、形近字以及一些语气助词、儿化音、轻声、变调等加以特别的注意,及时提醒学生。再者就是不能读破词句,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语句读完整,切不可读断句,合理把握好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间隙,读的速度适中、连贯流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表达出文章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最后,要注意对朗读强调的纠正,比如用快而小的声音进行的念经式的读书,声意分离,只闻声而不传情且不解意的唱书调,照字念音或者有字无词,再或者是有词无句的念书调等等都是需要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加以纠正和改善的朗读强调,因为一旦让学生养成上述几种不良的朗读强调习惯,在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就非常难了,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重视朗读技巧,让学生读的入情

新课标对于朗读指导提出的最多也是最为重视的一向要求就是要带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时,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训练学生对于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变化的掌握。每一种技巧的训练方式是随文训练和分类训练相结合。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停顿训练。主要针对常用的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长和同一个句子中根据语意进行停顿训练,以准确地表达语意。

2.语气训练。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对于意境优美的句子,朗读时用柔和的语气;②对于表示着急或愤怒的句子,朗读时用急促的语气;③对于表示兴奋或愤怒的句子,朗读时用急促的语气;④对于表示悲伤、气馁等负面情绪的语句,朗读时用低沉的语气;⑤对于说明文或旁白部分,朗读时用平淡、介绍性的语气。

3.语速训练。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对于描写心情激动、着急、愤怒、语意突然发生转折、突发危险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快;②对于描写心情悲伤的句子,朗读时语速稍慢;③对于没有多少感情色彩的句子,朗读时语速适中就可以。

4.语调训练。①表达兴奋、赞美、高兴、喜爱、喜悦的句子,朗读时语调较高,声音洪亮;②表达悲痛的句子,朗读时语调较低,声音低沉;③表达情绪平缓的句子,朗读时语调平缓,音量适中。

5.重音训练。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一个或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抑扬顿挫。通过在需要重读的字词下面加点的方式先让学生做标记,然后再朗读出重音,养成好习惯。

6.变音训练。主要训练儿化音、“一”字的变音、“不”的变音。具体到每篇文章、每段话、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怎么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

根据文体确定朗读基调,说明文或叙述的旁白部分一般适用于平淡、介绍性的语气读。而叙事写人的文章,要根据言故事情节的转折 和感情的跌宕起伏变化来定朗读技巧;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其所暗含的作者的感情来定;诗歌要读出节奏和韵律及感情色彩。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1、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2、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 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3、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4、发挥想象,演绎揣摩人物。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

5、朗读形式多样,激趣入境。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6、培养朗读习惯,受益终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 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策略总要求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2、常态课朗读教学策略。(1)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学生朗读基础薄弱,朗读积累较少,要想让他们在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个性,不是单纯地靠朗读技巧的指导所能达到的。我们利用低年级课文有诗歌、童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诵读材料的特点,进行了朗读教学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策略。

①自读识字环节,强调读准字音。

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区分易混淆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如“春”不能读成“cun”,“生”不能读成“seng”,“京”不 能读成“jin”等。读准字音,是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教学的第一大环节中采用多种方式读准生字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②合作交流环节,强调读通句子。

学生先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然后班内展示。如果有的学生出现断字断词错误时,其他同学给予纠正,确保将句子读通顺。这为读好段落做好了铺垫。

③品读领悟环节,强调不唱读。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读,像唱读,有的拖音严重,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针对这种现象,课题组教师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教会学生划分词语。先教会学生划分句子中的词语这一方法,根据词语的意思和句子意思进行划分,一开始需要有个适应阶段,学生学会后就让他们先做好词语划分,再出声朗读;注意句子的停顿。方法二:教会学生恰当停顿。教会学生认识带逗号、顿号、句号、问号和叹号的句子的停顿时间长短,读出句子的不同停顿和不同语气。

④拓展延伸环节,强调读出感情。

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动情朗读,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教师范读。二是创设情境引读。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加上老师的语言引导,为学生的朗读创设情境。三是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朗读内容,教师灵活运用齐读、轻声读、大 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基础,朗读积累较多,朗读目标不仅停留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层面上,而是要让他们在朗读中逐步达到熟读,有的文章还要求复述或背诵,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外在的朗读语言,在品读重使学生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根据中高年级课文内容和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朗读教学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策略。

①预习探究环节,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要求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读通句子,为流利、有感情朗读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长句子,让学生在自己容易断字断句出错的地方用竖线做好停顿标记,以提醒自己根据词句的意思确定停顿。对于不同标点符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对于变音,也要读正确。

②合作交流环节,强调读得流利。

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如果有的学生出现不流利时,本组其他同学给予纠正,确保将课文读得流利。然后班内展示,评一评谁读得最流利,这为品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③品读感悟环节,强调读出感情。

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感情 朗读,读出文章的主旨。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教师范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段落或句子,教师先范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朗读技巧,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调,学生还能感受到朗读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久而久之使学生爱上朗读、善于朗读。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模仿老师范读的能力很强,教师范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创设情境引读。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加上老师的语言引导,为学生的朗读创设情境。三是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朗读内容,教师灵活运用个别读、齐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合作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有利于思考和感悟。

④拓展延伸环节,强调读出韵味。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重点段落。

3、课外朗读推荐篇目指导课教学策略。

①课外朗读篇目推荐。精选适合学生认真特点的篇目,印发给全校师生使用,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一定数量的朗读材料,来检验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一部分,学生自由朗读另一部分,实现朗读能力的迁移,日积月累,最终实现朗读水平的提高。

②课外朗读推荐篇目指导课教学策略

朗读指导课的教学过程分导入揭题、联想指导、指导朗读、朗读总结四个环节,其中导入课题与常态课的导入方式相同,分谈话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等方式,指导朗读同常态课品读感悟环节中的操作要领。现重点谈一下联想指导环节和朗读总结环节操作流程。

联想指导环节,联系选编的文本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朗读这篇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经验和文本内容对每个自然段或每个角色发表朗读看法。在此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朗读要求和技巧。然后,教师范读,给学生提出倾听要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听完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联想。有了丰富的联想,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把联想融入其中,从而读出感情。这是在指导朗读环节前很重要的一环。

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16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的能力,促进写作能力,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开展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阅读习惯的养成、读写结合的促进以及思维能力的锻炼等方面,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中,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而孩子心中的这扇窗,如果不及早推开,层层尘封,年深月久,便越来越紧(秦文君)。”儿童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小学教师更应抓住教育时机,在学生阅读的黄金时段,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很难做到自主而持之以恒地读书。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产生根深蒂固的需要。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做好领路人。因此,每次想让学生去读一本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的书,使学生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投入。童年阶段的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是审美情感的起点、性格塑造的起点、美好人性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阅读中,学生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也要注重激励评价。小学生十分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赞同。读过一篇文章后,应该让孩子们讨论话题畅谈读书感想,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同时承认并尊重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给予更多具体的语言评价,给予更多的激励。使学生充满信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阅读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注重读写结合,共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说过:“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西汉杨雄的“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都强调了读与写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的要求。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另一方面, 在写作目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提高认识,积累语言,丰富阅历和情感体验。当前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积累较为缺乏,写作时容易陷入兴趣不足、无素材可用的困境。因此,教师应细致地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字、词、句、篇,由表及里地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认词、解词析句、读段学篇以及探究写法,吸取他人文章之长处,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正处于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努力让学生结合日常积累将阅读中获得的感受体会外化为语言文字。不论是阅读教学时的积累、练说还是写作,抓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激活儿童的情感记忆,是构建高效互通的读写结合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并把握教材特点,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关注点、文本意韵内涵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练习突破点尽可能地整合在一起,这样的读写结合才可能是最优化的。

总之,读写结合是一种双向促进的教学机制,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对待,真正理解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去实施和完善,要更加注重读写结合的隐性结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可操作性。

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怀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担心学生对课文理解不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总想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细致分析,总是教师讲授的比较多,而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比较少,师生互动少,造成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很差。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探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避免提问的形式化。如果提出比较难或多个问题后,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就很难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多思善想,让学生大胆提问,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比较,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

同时,应开展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通过课堂合作学习的讨论,进行相互的思维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了解,让学生对课文里的情景和人物进一步的理解。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采取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各小组分配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在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会积极地参与、深入地进行讨论,通过共同研究和学习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习分析问题。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在此期间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加强对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篇7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人们的需求与以往大有不同,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元化, 我国对教育也进行多次改革, 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 变得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我国开始使用新课标课程, 提倡以人为本, 倡导全人教育, 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培养各方面能力, 重视价值观, 等等, 这些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国施行, 并且从开始的不适应、有缺陷变得逐渐完善, 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合作, 提高自学能力, 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带有拼音, 它可以促使小学生学习识字, 并且小学生的阅读内容多是童话故事和名人故事, 带有趣味性, 并且带有教育意义, 教给学生做人原则。 随着小学生级别上升, 阅读内容变成祖国文化, 各地的文化传统文化, 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由此可见,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极其重要, 并且阅读教学时间占大部分, 阅读教学的成与败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实现, 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引导, 并且要努力学习, 若小学生在此期间获得较高水平的阅读能力, 则无疑对他们的人生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1.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何谓素质教育, 就是要求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 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阅读的学习氛围, 真正地把阅读教给学生, 而不是形式上的“请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问题”等。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 他们才是阅读的主人, 不要唯老师是从、唯书本是从, 更不要跟在老师的身后, 做老师的小跟班, 而要学会做自觉、主动而有深度的思考者和行为者。 主导学生思维的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 怎么读, 而是我们自己想读什么、应该怎么读, 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的主人。

2.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要重视识字教学。

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 识字教学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足, 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提高。 因此, 语文教师只有重视识字教学, 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首先, 让学生阅读课文, 不怕学生读错字。 教学新课文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 找出不认识的字, 接下来让他们听教师范读, 核对自己的读音有没有错误, 标出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然后让他们查字典, 具体理解这些字, 加深他们对字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达到良好的识字效果。其次, 让阅读帮助识字, 以识字促进阅读。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才能准确理解字义, 加深记忆。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字, 然后认一认字再读一读课文, 边阅读边识字, 边识字边阅读。这样, 学生认得快, 记得牢, 效果好, 还锻炼了阅读能力。 再次, 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在生活中识字、阅读。 识字和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 采取多种方法, 通过多种渠道, 引导学生自觉把握住生活中每一个识字和阅读的机会,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达到识字的目的和良好的阅读效果。

3.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 于己是一件修身益智的终身大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则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国家大事。 首先, 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阅读兴趣小组, 让学生定期分享阅读的体会心得, 还应该跟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争取家长的配合, 让家长为孩子树立热爱阅读的榜样。 其次, 避免阅读的功利化。 很多家长抱着阅读可以增加识字量、提高写作能力等各种目的指导孩子阅读, 对此, 教师要指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书, 如作文集、名家名作等, 培养孩子兴趣。 还有些家长会让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 而边读书边查字典会浪费很多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 孩子就可能被困干扰而感觉阅读是非常枯燥的事情。 所以, 孩子如果能投入阅读当中, 沉浸在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当中, 家长和教师就不要有太多干涉。 最后, 要多让孩子们接触到适龄的读物, 丰富他们的视野, 让他们有更多选择, 让他们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4.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长期以来, 教师都是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成绩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即便是阅读题都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如果学生的回答是对的就能得到相应分数, 如果偏离了标准答案, 则是错误的。 这种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使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并且教师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 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品德、思想、言行等多方面的考察,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并给予相应鼓励和表扬。 同样,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及时捕捉学生在阅读中展现出来的独特个性。 比如, 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或讨厌文章中的哪一个人, 并说明理由, 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总结。 这样的评价方式, 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 虽然有争论、有异议, 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仅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兴国.关于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6, 11.

[2]鲁振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 2016, 10.

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篇8

一、以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根据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观点认为,学习的最佳原则,是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也就是说,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强有力的动力其实还是学习兴趣,因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前积极挖掘教材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关注。例如,将记叙文的故事内容进行情境创设,通过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关注;将写景抒情文的美景和情感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美景和情感来获取学生的共鸣……在情境的创设上,可以借助情境还原、情境演示、影像展示、音乐渲染等一系列手段实现。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自发地进行阅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以情感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人的情感和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最先也是通过情感表现出来的,与此同时,对某件事产生情感上的好感,也是兴趣产生的原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双向的互动活动,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投入一定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用情感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还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当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与教材文本中的情感进行交融,教会学生试着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感情和表达意图,最终实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以问题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问题情境对大多数人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初中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提出问题或者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问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矛盾心理,进而尝试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学者陶行知曾用《八问顾问》形象地阐述了在教学中以问题为重心进行学习的重要性。

四、以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新的教学理论的发展为现代教育的信息化和多元化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媒体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兴趣的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虽然应当以教材作为载体,但是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更应当通过不断深化教材内容,并对知识进行拓展,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充分展示教材中的内容,使得教材中的情境得以再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借此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综上所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阅读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兴趣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决定了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互动的效果。要想真正激发初中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从“阅读”转为“悦读”,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通过情境创设实现对文本的还原和再现,让学生对教材文本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投入大量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进行交融进而引发共鸣;通过引出教材中的问题以及有效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不断改进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充分展示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中的内容。

摘要: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耐心教导,更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单纯传授转变为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从而实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漫谈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展开要综合考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特点、新课程语言技能目标(七级)和新课程阅读能力培养目标。笔者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觉得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建立终身学习观

新教材的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那就是说教师要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更深厚的基本功和更好的应变能力。要想在课堂上自由驾驭教材,课下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教师自身也要建立终身学习观,始终把终身学习看作同呼吸一样重要。不断健全自我,帮助、指导、参与学生的学习,以此达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的真正内涵。

二、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教师要在新教学观的指导下,由重讲解、重语法、重知识、重测试向重操练、重交际、重能力、重情感转变;学生更要由“坐观式”、“坐等式”、“坐享式”的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主动式学习转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体味合作的快乐和优势。

三、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要授之以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突出“学”,从让学生“学会”转变成培养学生“会学”,也就是要授之以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受益终身。

1.要鼓励学生踊跃地参与。使学生踊跃参与,首先就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讲;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发挥教学民主。

2.要指导学生认真进行预习。高中阅读课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和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为复杂,对学生们来说,认真预习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3.要培养学生归纳理解的能力。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信息,因此阅读时不可以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思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课堂提问

1. 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教师的课前问题设计,它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

2.教师要选择不同的题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也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中得以发展的。而认知活动会使这种能力得以发展。

3.英语阅读课教学要渗透思想教育。阅读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识做载体,适时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

五、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英语阅读速度

1.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撇开私心杂念,做到心无旁骛。一定要在平时训练时严格要求自己,看文章时要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更不要养成边看边默念的习惯。

2.指导学生多记忆单词。进行阅读的基础是词汇,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做支撑如何能完成阅读任务,就更不要谈阅读速度了。假使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看一篇文章时就会很少有生词障碍,速度提高当然就是可以预见的。

3.可以训练学生试着连词成句或一目几行地阅读。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地看,要把两三个句子连起来,一气呵成,把它们看完。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阅读时的视幅加宽。

4.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速度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说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书籍,使自己的阅读速度甚至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六、教师要指导学生训练英语阅读猜词技巧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会遇到很多生词,训练学生利用语境(各种已知信息)推测、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猜测词义时,可使用下列线索:

1.参考针对性的解释。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往往要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对文章中一些重要的概念、难懂的术语或词汇等作出解释。这些解释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利用它们猜测词义就比较容易。

2.查询内在的逻辑关系。依据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测词义是指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判断相关信息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而后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生词词义或大致义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

3.多关注外部相关因素。外部相关因素是指篇章 (句子或段落) 以外其他的知识。有时候仅仅靠篇章内在逻辑关系无法猜出词义。此时,就需要运用生活经验和普通常识来确定词义。

语文课堂词语教学漫谈 篇10

“还原”就是回过去, 从语言回到生活, 从语言回到生命。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 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 车子扔在一边。我们走过去, 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 脚上没穿鞋, 地上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 抬起头来, 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 一般都会关注其中的一个词语———饱经风霜。其一, 这是一个成语, 要理解它不能望文生义。其二, 这个词语很好地刻画了车夫的外貌特征。理解了这个词语就能更好地理解车夫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 进而理解鲁迅先生的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博大情怀。在教学这个词语时,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还原。

第一步, 老师问:“同学们, 请闭上眼睛想一想, 在生活当中, 有没有见到过‘饱经风霜’的脸, 如果有, 请举手示意一下。”

第二步, 老师说:“现在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 不使用‘饱经风霜’这个词语, 但是要把这个词的意思说出来。”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他们有的说“我看到那个车夫额头上面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 嘴唇干裂干裂的, 眼眶深深地陷进去, 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我看到那个车夫脸蜡黄蜡黄的, 他实际上才三十来岁, 但是看上去就像五十好几了。”有的说“他的头发像一堆稻草, 脸精瘦精瘦的, 就剩一张皮了, 明显营养不良。”一个个不说“饱经风霜”, 一个个说的又是“饱经风霜”。

第三步, 老师又问:“同学们, 那你能不能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出点别的什么来?”一个说:“我知道那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 没日没夜地拉车, 不管是烈日酷暑, 还是暴风骤雨, 为了家庭生活, 他要拼命干活。”一个说“他家里一定很穷, 估计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第四步, 老师接着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 那么冷的天, 他居然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 他的脚被玻璃的碎片刺破了, 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就这样, 通过对“饱经风霜”一次的体验、猜测、想象, 将词语的形象、意蕴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还原, 学生把词语演绎得酣畅淋漓, 在今后的正确有效地使用中也一定能灵活自如。在这样一次语言情境的“还原”中, 你的“还原”越真切, 越细致、越生动、越深入, 对语言的学习就越能进入积极、高效的状态。

“融入”也就是透过词语的品读, 让学生进入文本, 融入文本, 活在文本中。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的16课《护士长日记》, 引导学生品味“硬赶”一词, 把自己放进文本中, 体会文中表达的情味。

师:这则日记里包含着深深地母女情, 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妈妈对我的爱?哪些地方又体现了我对妈妈的爱?

生:我担心把病毒带回家传染给妈妈, 早几天就把她“赶”到姐姐家去了。

生:老师, 为什么这个“赶”要加上双引号?

师:好, 别急, 谁能用“赶”“赶开”“赶走”说一句话?

生:我在草地上, 看见一条蛇, 我用棍子把它赶开。

生:妈妈带我去玩, 遇见一条大狗, 妈妈担心我害怕, 忙把它赶走了。

师:同学们, 仔细体会一下, 大家说的“赶”与课文中的“赶”有什么不同?

生:课文中的硬“赶”不是害怕妈妈讨厌妈妈, 也不是不喜欢妈妈, 和我们说的不一样。

生:这个“硬”字还能看出妈妈也很关心我, 不愿意离开我, 是我硬把她赶走的。

……

就这样, 伴随着这样一次生活与生命的还原过程, 学生融入了文本, 进入了文本情景。语言的学习自然是伴随着情感、生命参与的高效学习过程。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漫谈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是学生认识知识、体悟知识、提炼语文学科价值性的重要途径。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深化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等认识的必要措施,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学生语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以及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从古至今阅读都是语文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方式与主要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环节往往被忽视了。很多学生包括教师都认为阅读对考试成绩提高不明显,所以阅读课也被更换成了试題“训练场”。显然,这对于新时期推进语文的素质教育,全面改革教育体制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让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认识到阅读在语文科目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创新阅读课堂教学手段,提高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初中语文课的重要目标。本文旨在改革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多措并举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授课效率,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教学,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

1、加强学生与师生间交流,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对知识传播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学生们在同一个年龄段,有着接近的审美情调与欣赏能力,所以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将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让各个组去搜集和整理他们认为的优秀篇章和读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相关课外文学读物进行阅读积累,在感动人的原因、写作方法、艺术风格、蕴含哲理等方面写下只言片语。然后,由教师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之后,各小组精选出美文有感情朗读。朗读之后推荐组要首先发言谈选文的妙处,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点评推荐组朗读的优缺点,发表对选文的理解和看法。最后让同学们对推荐作品的水平、阅读与理解的水平等进行打分,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的意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对每篇文章的阅读后的感觉,及时纠正学生理解的偏差,合适的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探究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将一些成功的阅读经验、方式方法,首先介绍给同学们,以减少他们摸索与培养兴趣的时间。也可以推荐新课标推荐的一些读物,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初步培养着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2、充分发掘教材内涵,以情感培养丰富学习模式。语文课程是一门最适宜开展情感教育的课程,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载有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伟大作家的篇章比比皆是,如古代的诸子百家,近现代的老舍、朱自清、鲁迅等等。这些伟大的作家协同他们经典的作品传递给后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修辞、激发与意境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包括这些篇章的延伸知识,都涉及很多的人文历史等知识。而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读一篇文章或者推崇一份读物,往往是因为这其中包含很多可以触及他心灵的情感流露,或者可以让他心潮澎湃的元素。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于那些跃然纸上、观点鲜明的古代文化与思想遗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心底感染与激励学生树立阅读的兴趣。另外,教师也要通过自身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对阅读教学的真正重视来激励和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道路上的楷模。

3、及时丰富与更新教学手段,立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以往很多学校中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读”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视觉与听觉疲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学校背景,举办类似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讨论、话剧等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让一些经典的篇章,尤其是一些话剧、小说、寓言故事等类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感情投入;对于一些经典的诗歌,可以让学生采取朗诵比赛的方式;学习一些科教类的素材,可以采取知识问答或者知识竞赛的方式。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课堂教学充分更新教学手段,还体现在对多媒体的利用上。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很多时候还是要依靠激励学生内在的对于该篇文章的感觉比如学习一些描述景色、季节变换、历史遗迹等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文章中唯美的景色,宏大的场面或者那些震撼人心的遗迹等等,以此来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产生内在驱动力去阅读,让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 篇12

那么,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呢?

一、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必须以教材为基础, 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依据。

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授课时节奏宜缓, 要做到缓而不松、缓而不虚。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去思考, 提醒学生想好再说、想好再讨论、想好再辩论。教师要看准火候, 及时进行点拨, 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又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论辩和思维应变能力的目的。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 讲课时节奏宜快, 让学生不觉得拖沓, 不感到厌烦。对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反复咀嚼, 认真品味, 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做到长文短讲, 短文深教, 有张有弛, 张弛相间。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长文较多, 如果教师整堂课都毫无侧重地讲析, 学生势必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既浪费教学时间, 又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长文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选编的意图, 精选一些段落在课堂上精讲, 以突破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进行《阿Q正传》教学时, 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把握可以通过学生速读课文来完成, 而教师只需要借助提问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故事情节和达到督促学生继续看书的目的。对于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关键语句则需要“重磅出击”, 放慢教学节奏, 具体分析。这种抓住重点确定教学节奏的教学方法, 可以加大课堂教学“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强度,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自我控制力差, 不喜久坐和久思, 不宜长时间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旺盛的精力和积极活跃的思维,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时缓时急、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说, 一堂语文课最好能每隔十至十五分钟就有一个小停顿, 观察学生接受课堂信息的效果, 以便及时调整讲课的程序和深度广度, 一节课要做到教学中心突出、节奏鲜明。设置新颖的课堂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先出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子, 让学生思考该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句子以及如何理解等问题。以前没有见过此类句子的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去思考, 以此导入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因为一个人在急切盼望时, 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兴趣也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时, 讲解要舒缓如山泉流水, 娓娓道来, 逐渐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 高潮时要节奏明快, 明白晓畅, 力达语文教学的高峰。既要浓墨重彩, 又要言简意赅, 把教学信息顺畅地输入学生的心田, 结尾处要紧凑, 留有余味引人思考。总之, 语文课堂教法多变, 节奏和谐, 就能创设一种独特的情境, 使学生能愉快地、自觉地领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三、掌握学生的表情反馈和语言反馈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一环。

所谓表情反馈是指对学生察言观色。眼神是情感的反映和流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会隐瞒, 不会说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明亮的眼神是心领神会的表现, 表明教学信息正顺利地输入学生大脑, 效果很好;迟疑游移的眼神是困惑不解的表现, 说明教师输入的信息受阻, 未能有效地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结;茫然呆滞的眼神则是学生缺少注意和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表现, 表明教师输出的信息还未与学生的大脑建立联系。所以,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反馈来调整教学节奏。如果不少学生因为熟悉正在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来松懈情绪时, 教师则可以加快教学节奏, 让学生振奋精神, 集中注意力, 绷紧思维的弦;如果不少学生因为听不懂所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时, 教师就要放慢节奏, 甚至回头再讲, 让学生听懂。一般来说,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以稍微紧张为好, 因为略显紧张的节奏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而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上一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微探下一篇:带电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