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训练教学

2024-10-12

语文阅读训练教学(通用12篇)

语文阅读训练教学 篇1

朗读, 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 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 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雨”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 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自己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 好吗?”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 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 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 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 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 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 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 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感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读,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我在上课之前, 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 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等。记叙文配以课本剧, 说明文设置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 既是一种欣赏, 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 陶冶了情操。

总之, 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 这样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在教学中, 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 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就此进行如下阐述。

关键词:语文阅读,朗读,课文,兴趣

语文阅读训练教学 篇2

黄巧芳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第一中学

摘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本文从新课程改革中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出发,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教学、策略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为学生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础,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因此,需要进行阅读教学的策略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决战中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策略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1、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由封闭走向开放,重新定位师生双方的位置,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主体结构的构建,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学中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此外,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应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过程,重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从知识的认知能力,到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过程的体味以及学生在阅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下面以《陋室铭》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陋室铭》的教学活动以“男女生研究古文对抗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过程分解为六个环节:一是学生自主阅读并对古文进行翻译;二是教师让学生对刘禹锡作品、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的简要阐述,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些补充;三是让学生分小组翻译整篇文章,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四是学生提问环节,教师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没弄清楚的问题,或者是让学生阐述自己与教师不同的观点之处;五是学生发言环节,让学生讲讲自己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后的感受,或是对文中所提倡观点的看法;六是知识点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整篇课文学完后的知识点和重点的串联讲解与归纳总结。

整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过程,大约花费三个课时。教学过程中即找准了师生的定位,以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方法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阅读训练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开发都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中开放性的特点;此外,师生互动环节、学生自主发言环节等体现教学的民主化、个性化和科学化的结合,师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成了语文阅读训练的宝贵资源和经验。

2、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

新课标倡导语文阅读教学应有多种教学策略,营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突出师生教学中自主创新精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即以学生为主的提问主动探究、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阅读材料中所表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或人生经验的教学训练策略;二是,学生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阅读材料出发,进行自我指导与激励,以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发现并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三是,创造性的教学训练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贯彻,使学生在面临不同题材阅读材料时能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四是,师生对话教学训练策略,即将阅读材料中的重点或内容以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取长补短,吸收作品精华,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积累和文化素养的积累。下面以《孔乙己》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教学过程分为个五环节。一是,教师在上课前提出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按中心思想给小说分段,并探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内涵;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整篇课文;三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探讨,交换各自意见;四是,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讲解在阅读完课文后对中心思想和主题人物的把握;四是,教师评点环节,对学生的发言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点评,并串讲整篇课文和点明课文中的重难点;四是,概括环节,让学生以片段形式对小说情节进行自我理解式的还原;五是,课后习题练习环节,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这五个环节大约花费三个课时,通过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主题思想,体味鲁迅对腐朽罪恶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批判,更能在学生之间对话教学中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锻炼阅读思维。

3、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的策略主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包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和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训练策略。

参考文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65-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正所谓阅读是语文之本,是学习之母;通过阅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取得更佳的语文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内涵,在读中浮现语文意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在阅读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充分的朗读能让学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内涵,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重点。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角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朗读,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鼓励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四、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训练,促进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光教会学生一系列的所谓“方法”和“绝招”,不去引导学生加强训练,那就没有意义了,。作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学生就算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也并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因为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

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维,自我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除了欣赏、吸收作品的优点之外,还要探究性地对课文内容进行鉴赏,从而体现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抓住激发学生思维的训练点,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熏陶。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阅读和思考,在学习中感悟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正文.寻找一切可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2007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 篇4

关键词:阅读,训练,感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何让阅读教学更具时效性,每个老师都在不断探索研究。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不断钻研、反思、改进,对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课前巧妙设计引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想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1)激情引趣:同学们,2008年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汶川大地震,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等等,中国航天事业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回想一下是什么事件?“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展示“神七”升空过程)(2)(出示航天员的照片)你们认识他们吗?同他们打打招呼。(“神七”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继“神五”、“神六”成功发射后的新突破,实现了太空行走的壮举。今天,这些宇航员叔叔来到我们的身边,主要是想向我们介绍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你们想知道吗?这时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学习情绪高涨,顺势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精心设计导语要求教师花心思,结合课文来想办法,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并把握住意外的生成火花,使导入的光芒更加耀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

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有序、高效地展开课堂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教师要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他们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学会放手,把课堂让给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感的是老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控制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时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对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童话故事让孩子们来表演,做头饰画图片,等等。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五、加强沟通、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课,学生发言虽积极投入,却只能蜻蜓点水式地说些粗浅感受,缺乏“含金量”;有的则虽然观点较深入,但语言不规范,表达欠妥、词不达意;更严重的,甚至还有诸如语序失调、逻辑紊乱等现象。这样的课自然很难说是“高效率”和“成色好”的。在语文教学阅读训练中,课堂交流环节既是学生心得汇报的最佳“平台”,更是言语操练最主要“时段”。曾有专家提醒:“语文课,‘交流’好才是真的好。”因为语文课特别是阅读教学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多练习、多训练规整自己的语言。那么学生才会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实际上,唯有多维、立体的课堂交流,才能让教学丰润、高效。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规范学生的表达语言,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语法句式的错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及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相信我们一定会拥有教书育人中最甜的蜜。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教学探索的路向与启示.教学与管理, 2011.4.

[2]李建敏.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现代教育科学, 2010.1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训练 篇5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独立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它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重复讲解。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最终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也得到了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学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篇6

[关键词] 阅读;诵读;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83-01

“以读为本”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我国从宋代起就用“堂上琅琅,终日不绝”来形容课堂上的读书之声,现在提倡“以人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可见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读”的训练。

一、诵读有助于强化记忆语言

古代的诵读,有“听觉传人”的介入,诵读时,除了“目视”在脑皮层留下的视觉痕迹外,“口诵”的声音刺激同时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这就大大强化了语言材料的记忆,这也是“熟读”、“成诵”的道理所在。

二、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小学阶段大量地诵读典范文章,对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一种文字训练,使语言材料得到积累。在朗读中,不仅培养了语感,还能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听、说、读、写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朗读有助于推广普通话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的重要性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像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十分重视讲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使我国与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用来交际的母语,90%以上是汉族,不统一的语言影响了人们在经济、文化等生活中的交往与沟通,因此,普通话的推广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抓好朗读训练,是提高普通话好办法。朗读能使小学生比较正规接受普通话的训练,较快地掌握语音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读的训练?我有以下浅见:

一、要有目的的读

每次朗读前,教师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如: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细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读:反复诵读,积累词、句、段;精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气、语调,从而加深感知、领悟。

二、注重读的形式

要读懂一篇课文,必然要求复读,但单调的读书方法,只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要设计好读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课要根据课文内容变换不同的读书形式,如可以指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默读、领读、引读、范读等等,还可利用课余时间搞诗朗诵、配乐散文、编排课本剧、朗诵比赛等形式,丰富学生生活,提高朗读水平。另外,可以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读问结合,以问促读

教学中不能“满堂问”,但课堂上少不了必要的提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要有一定深度。读问结合,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努力从读中寻找答案,以问促读,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读,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如在教学第五册《爬天都峰》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个问题具有思考性,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动脑思考后,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因为“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都能互相鼓励,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一起登上天都峰,所以,要互相道谢。

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认真思考,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要加强读书指导

1、讲解、示范

对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读错的词句,不能把握感情基调的句段,教师要及时指出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练读,直到读出感情为止。领读和范读能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领、范读可以是一整篇,也可以是一段,甚至是一句。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领、范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富有感情的口头语言,不仅使学生在跟读和听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和断句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文中不同人物、不同感情色彩的语句的朗读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学习兴趣。如第五册《瀑布》中有这样一句话:“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没有读出感情,比较平淡,我及时指出了这一点,讲解到“啊”字表示作者看到瀑布时的惊喜心情,在朗读时不仅要读出这种感情,而且声音还要富有激情,接着我范读了这一句,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了这一点,读出了应有的感情色彩。

2、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

在朗读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语调、重音、停顿、节奏之间的关系才能读得正确、流利、富有感情,达到朗读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以使朗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如《瀑布》中最后一句“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学生在朗读这句时前后一个调,没有停顿,这样的朗读,让人感觉不到瀑布的美。我让学生想象:当有风吹过,“珍珠的屏”被吹散开了,水花飞溅,腾起水气,缓缓飘落,这时的瀑布就像烟,像雾,像尘一样慢慢散开的美景,然后告诉学生“如烟,如雾,如尘”之间用逗号,朗读时停顿时间略长,语调要逐渐变慢,声音要轻而缓,才能表达出作者此时看得入神的心情。接着,我放这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亲耳感受,最后让他们仿读,达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朗读加上一定的技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的语言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领会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搞好“读”的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7

一.培养学生阅读训练的兴趣

小学生阅读训练的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参与阅读训练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首先, 教师在开展阅读训练之前应提出合理的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这些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其次, 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 切忌无休止的讲授, 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 从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阅读训练产生反感情绪, 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 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如课前演讲, 每一节语文课前安排一个学生进行3—5分钟的演讲, 演讲内容自定, 学生在演讲之前要查阅很多资料, 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 可以采用提问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如在《春晓》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知”字, 提问“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的“知多少”, 是“知”呢, 还是“不知”呢?随即就有学生说, “知就是不知”, 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 “知”就是“知道”, 因为“夜来风雨声”, 诗人一夜没睡好觉, 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小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阅读训练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也是阅读训练的目标之一。阅读的基本方法有通读、品读、悟读等。通读就是读通, 扫除文字阅读的障碍;品读就是学生在掌握通读能力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品味文章丰富的语言, 领悟遣词造句的奇妙,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如从《美丽的武夷山》一文描绘武夷山奇山异水的优美语句中, 品出武夷山山水的美丽, 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对武夷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进而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 热爱大自然;悟读是在品析文字内容, 悟赏文章形式, 悟赏文章的语言特色、行文特点, 如领悟《卖火柴的小姑娘》的中心思想, 是以小姑娘的“可怜”来披露罪恶的黑暗社会。

三.采用适宜的阅读训练法

适宜的阅读训练法是关系到阅读训练效果的直接因素。阅读训练的方法有很多, 如扮演角色、演讲、写作法等等。扮演法就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再现, 把故事情景再现出来。比如教师在教学寓言两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时, 可以把全班同学分组, 让他们分别就其中一小段故事来表演, 使学生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和思考。演讲法则是让学生以特定身份来讲述课文内容, 可以加大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内驱力。比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以导游身份来解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绮丽的美景。写作法是指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基础上, 教师利用课文材料, 科学地设计一些“小练笔”, 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模仿训练, 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 在教师辅助学生分析完课文后, 要求学生根据庐山云雾神奇多变的特点, 写作庐山云雾风光的解说词,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也借此激发学生熟读课文的兴趣和动力。

语文阅读训练教学 篇8

一、抓典型句式, 训练遣词造句

在语文教科书中, 很多课文都有特别典型的句式, 这些句式, 或形象生动, 或具体精准, 抓住这些典型句式训练, 学生就会习得语言, 提高语言能力。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一个句子是:“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排比句, 其中“宽、窄、缓、急”又是两对反义词。抓住这句话, 让学生读, 读出排比的韵律美;让学生找, 找出用词的妙;让学生说, 说出仿照的句子。在这一系列的训练后, 学生也会感受到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

再如《秋天的雨》中的“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呀飘呀,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是一句非常美的比喻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枫叶的颜色之美、动态之美。对这样的句子一定不要放过训练的机会, “咬咬”文, “咬”出特点;“嚼嚼”字, “嚼”出味道;读读句, 读出感情;仿仿说, 仿出新意。

二、抓典型篇章段落, 训练布局谋篇

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些文章层次段落清楚, 有些文章开头结尾照应, 有些文章中间过渡自然, 有些文章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而有些文章兼而有之, 这样的文章可以对学生进行布局谋篇的训练。

例如《再见了, 亲人》一课, 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 基本上遵循“描写眼前感人的情形—展开对具体往事的回忆—运用反问的句式抒发内心的感情”。教师就可以运用“扶放”的教学方法, 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分层, 谈感受, 后面几个自然段学生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自学, 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再如《颐和园》一课,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娓娓道来, 中间过渡自然“走完长廊,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 就是昆明湖”这样的语句让学生读一读,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用, 品味在文中好处, 提示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样的训练, 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对学生写作也大有脾益。

三、抓暗示或空白点, 训练思维想象

有些文章中的句子, 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内涵丰富, 它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诱发读者的联想;有些课文中把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出来, 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些地方可成为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如:《全神贯注》第二自然段着重写了罗丹的动作、神态, 以及他发出的一些声音, 但是没有把罗丹内心的话写出来,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要让学生多读课文, 在读中想象、揣摩、体味, 再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猜一猜罗丹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 感受到罗丹当时的工作状态, 理解“全神贯注”这个词语的含义。通过这种训练, 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四、抓优美或感情升华处, 训练诵读及朗读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些古诗词, 这些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诵读的指导和训练。而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集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可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提高朗读能力。

例如《咏柳》这首古诗的教学, 教师就要适时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引导诵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读出诗歌表达的感情。

再如《桂林上水》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多美的语句啊, 一定要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山水的美, 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五、抓读写结合点,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教科书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进行读写训练, 可以是空白点的想象写作训练, 可以是仿写训练, 可是情到深处的练笔, 也可以课后的拓展写作训练。

例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 学生学习课文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一天中太阳做的好事可多了, 我也来学着写一写。”学生仿照课文, 自己创作小诗, 不管写得怎么样, 都应及时鼓励, 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训练 篇9

一、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阅读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对段落、文章等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使学生形成健全而又不缺乏个性的人格,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阅读教学认识不清

初中的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很多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理解, 因此教师更多关注对课文的讲解,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 也只是将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然后对知识点和考点进行一些讲解, 而不关注学生本身对课文的理解, 这样的阅读教学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现在很多教师不重视学生对文章真义的理解, 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课文进行讲解, 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无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长期发展下去将严重地阻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也将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 学生文学素养低

随着升学压力的日渐增大, 初中生的课业负担也越来越重, 很多初中生忙于学习课本的知识, 课后又要写作业和参加各种辅导班, 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而教师在授课时采用的又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点, 整堂课都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和理解, 这样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的理解和体会也无法有效地表达出来并得到教师的指导。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 改变教学观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学生, 教师应该发挥的是引导作用。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 培养他们的个性。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正是如此。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繁重的课业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完成, 争取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二) 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学校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情境、鼓励学生登台表演等方式来改善课堂气氛, 使抽象的教学变得具体化、生动化,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同时,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三) 重视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只能从内容、技巧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他们能更加充分地认识和领悟文章中的内涵和意义, 但是教师永远不能替代学生进行阅读。因此,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内涵, 鼓励他们发展个性化阅读, 使他们在正确阅读的同时又不缺乏个性, 同时锻炼他们自主探究、实践的能力。

(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 而在课堂之外, 教师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来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阅读, 保证他们的阅读量, 使他们逐渐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后对文章进行总结, 又可以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 2007 (22) .

[2]摆玉英.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才智, 2009 (21)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 篇10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进行阅读时, 要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那么, 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呢?这就要对文章进行多次朗读, 进行深入理解, 通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深刻体会到作者在进行文章创作时的情感和态度, 以及文章中蕴含的深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 还要理解作者在创作文章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文章不断地深入了解, 才能读好这篇文章, 才能正确地运用感情基调。

例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 又冷又饿, 最后冻死的故事。在理解这篇文章时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运用正确的感情基调读好这篇文章。当时的社会, 富人们在温暖的屋子里开舞会、吃美味的食物, 而穷人们却过着痛苦的生活。在朗读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来把握语气, 在阅读时要采用沉重缓慢的语气进行阅读。同时在阅读时要根据剧情的发展来变幻不同的语气, 例如, 在小女孩又冷又饿时读出小女孩悲的语气。在小女孩想象自己面前出现事物时要读出喜的语气, 这样不同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 才能读好一篇文章, 读出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在朗读中, 学生不仅能理解作者描写文章的情感, 还能学习文章中优美句子的描写手法。通过朗读, 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在朗读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获得了提高。

1. 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每一篇文章中都有感情比较浓烈的段落, 学生也可以选择这些段落进行朗读训练;每一篇文章中都有感情比较浓烈的段落, 学生也可以选择这些段落进行朗读训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获得提高, 情感体验也越来越丰富。

2. 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蕴涵某方面的哲理, 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 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 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 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中总是有一些起着提纲挈领, 或者总结、过渡的段落句子, 还有一些运用了修辞方法, 比如比喻、排比等的语句, 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 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 从现在做起, 把握好今天, 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培养学生进行阅读时, 首先要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 通过听示范阅读让学生来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在听示范阅读时, 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在跟读过程中注意把握阅读的语气和语调。要进行好阅读, 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 深刻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中心句,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在进行示范朗读时, 要把握好文章的基调, 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来引导和感染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会使学生在朗读每一篇文章时, 都会融入到文章当中,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句子的美好, 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在朗读训练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 以增强语感, 提高阅读水平。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 可以听录音进行示范阅读, 也可以让教师进行示范阅读, 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有感情的阅读, 都能对小学生朗读起到启发作用。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模仿, 通过听示范阅读, 文章中的情感如何把握, 朗读时的语调语气如何运用, 学生就会有一个很清楚的模式。根据这种方式, 在让学生自主朗读时, 他们都会模仿教师和录音的示范阅读进行训练。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他们会从最初的套用模式进行朗读, 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朗读方式。在进行朗读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 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 才能更好地进行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比较;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26-02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离开语言,人们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而离开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所以,只有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评判能力及运用能力中训练思维,才能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从上述特点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一、分析式

分析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对学习对象的整体进行分解,并逐一对其各种因素和矛盾的各个方面深入考察研究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往往从感性的具体走向理性的抽象,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滤,舍弃那些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那些本质的东西,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我们平时往往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把握词义,但有时分析语句时只单纯的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其含义,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一篇文章,还必须注意训练学生运用语法知识来断定词义的能力。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一段叙述一帮茶客在华家茶馆里的对话,刽子手康大叔一闯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这句话是这个刽子手在小说中的第二次出现时说的,他的语言直接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经过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中连用的两个“运气”在句中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同其他词语构成不同的语法关系,词性和意义发生了变化。通常情况下,“运气”这个词是名词或形容词,而从康大叔的口里说出,两个“运气”都成了动词,作谓语。第一个“运气”带宾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你得到了好运气”;第二个“运气”不带宾语,是“你碰到了好运气”。鲁迅先生刻画刽子手康大叔时,左一个“运气”,右一个“运气”,把明明只能作名词或形容词的“运气”当成动词用,且带上了宾语,正暴露了这个刽子手的粗野无知,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重要作用。

在很多作品中,作者为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为了更好地把握表达效果,还要注意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描写:“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里作者使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厌其烦地运用六个“不敢”,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别里科夫的性格去分析体会,学生很快发现,这几个“不敢”,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各个方面去提示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要把别人都装在套子里。提示出别里科夫的套子对人们的压制,从而突出沙皇专制政权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和言行的限制,点明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和腐朽,也指出它灭亡前的垂死挣扎。

二、比较式

比较式的展开首先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识的基础上,去充分感知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侧面、各种联系物及其属性特征。其次是要有确定具体的比较点。它既可指向确定对象的共同点,也可指向差异点。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只有在明确的指导目标的指向下,才有可能通过“比较”,实现知识的升级和认知的飞跃,使学生的思维登上新的台阶。

比如句子的比较。遣词造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符合表达的需要,由于需要不同,即使是描写同一事、同一物、同一人,也可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句子以取得不同的效果。

《长江三峡》中,在描写船行之慢时,有这么两个句子:“船只能缓慢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只见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这两句有相似点,更有不同点:一个是“慢步前行”,一个是“跋涉前进”;一个漫不经心,一个苦心寻找;一个如旅人,一个犹如探险者;一个悠然自乐,一个谨慎小心。为什么同是激流,船行都慢,写法却迥异呢?原来,一个航行于“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之中,船行缓慢,“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大自然的壮美”——景美人也欢;一个是穿行于“鬼门关”,非小心翼翼,难以过关——滩险船也慎。一句突出两岸风光之美,人之欣喜若狂;一句刻画水中礁滩之险,人之小心异常。这两句恰是环境和心情的绝妙的和谐统一。比较也使学生体味到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想象式

想象能力的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入选教材的相当一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作者呕心沥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充实作品的意境,帮助学生将“文字”转换成有血有肉的“形象”,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蕴涵。同时,语文一旦有了想象的介入,会显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率,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有些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授《项链》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给小说设计一个结尾。接着组织交流,谈个人的设想与依据,最后回归课文,展开论辩,选择最佳结尾。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设计方案的高明,进而推翻他人的方案,就必然要认真研读课文,从环境的烘托、情节的铺垫、人物的塑造诸因素中,寻找续想的有力证据。通过“想象”这一思维媒介的参与作用,在阅读与争辩中,学生就从文字的平面中解脱出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对其作了立体式的解剖,既学得有趣有得,也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进行时 篇12

一、在重点语段的悟读中挖掘训练因素

训练应紧扣文本重点, 这是一条黄金法则, 所以教学中自然应在重点处使力, 挖掘其有价值的训练点。 如《理想的风筝》一课我就着力抓住三件事中能集中体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片段进行品读, 并不失时机地穿插语言训练, 使人物的形象不断丰满, 使文本解读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平面运动, 而是表现出层次感和深度。 如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个片段时, 让学生想象刘老师笑看风筝飞上蓝天时的样子。 此时此刻,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生动的:

“刘老师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天上的风筝, 脸上漾出甜蜜的笑, 大声地喊:‘啊, 你们看, 那风筝多美啊! ’他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让我觉得他象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 ”

“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那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的燕子风筝, 生怕它跑了似的,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无比的渴望:渴望自己能像风筝那样自由自在地飞在蓝天上, 渴望自己的学生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渴望社会上的残疾朋友们不要丧失生活的信心, 渴望……”

从学生的想象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刘老师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 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带给他们内心的震撼和感动, 对原文所表现的刘老师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形成有力的补充和强调, 这是训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同时, 在训练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 即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这几个基本要素, 当然应紧扣人物特点和场景, 对有些学生的想象中写到的 “刘老师笑的时候露出了两个小小的酒窝”之类不符合人物年龄特点的描写进行及时的评讲, 告诉学生外貌描写要跟人物的年龄和身份吻合。

像这样的随文训练其实很多, 老师不必面面俱到, 每一课中抓住一两个点练扎实练到位, 真正让学生有所收益, 而不应走过场式地一带而过, 很多情况下是几个优秀学生一讲就代替所有学生的训练, 其实到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你才发现很多学生仍是无从下手, 所以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在这些训练上, 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强化。

二、抓文本空白处进行拓展延伸

如何挖掘教材的训练点, 教师还应关注那些文本留白处, 让学生拓展延伸, 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掌握, 另一方面对原文句式、内容举一反三, 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 如《孔子游春》一课中, 对于“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一段, 我在教学中抓住段尾的省略号做文章, 让学生想象省略的内容, 仿照文中句式“……是……”自己写几句。 此时, 学生已经明白原文句子的特点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要求他们把这位母亲的形象进一步拓展和美化。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有的说“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裙裾”, 有的说“缥缈的云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有的说“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美丽的绣花鞋”, 甚至想到“高耸的山峰是她丰满的双乳”……没想到, 一石能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想象超出文本本身的语言, 这位伟大的母亲是何等娇俏迷人。 这样的补白达到了超预期的效果。 同样在“孔子论水”一段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抓住段末的省略号想开去, 描述出水另外的真君子特质。 这时, 学生根据平时对水的了解, 结合学过的相关课文, 又开始一番想象, 这一次的难度是要把水的本身特点和真君子的特质联系起来, 前后要一致。一开始学生面有难色, 老师灵机一动, 随口一句“水默默无闻, 总是甘居低处”, 学生自然接出———它好像很谦虚。 这么一启发, 他们立刻有了灵感, 有的说“水清澈见底, 毫无杂质, 它好像洁身自好”, 有的说“水纳百川, 包容万物, 它好像有胸怀”……虽然, 有些句子还稍显生涩, 有些说法还有些牵强, 但经过老师的点拨疏通, 学生对水的认识确实拓展。

这个例子还提醒我们, 当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尚未点燃出现冷场时, 教师要及时救场, 降低训练难度, 激活学生思维。

三、课后习题、年段目标———训练之根本

语言训练, 到底训什么练什么, 有些教师的认识仍是模糊的, 表现在他们的课堂上就是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尤其苏教版语文教材, 对语文知识的要求都分化、渗透在每一篇课文中, 需要教师敏感地捕捉这些训练要素, 扎实有效地组织训练。 笔者特地对12册语文课本进行一次梳理, 发现出现最多的训练是词语的理解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蕴含的情感等, 其次是关于段落结构方面的训练, 侧重“总分总”这种结构的学习和运用, 另外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也是训练重点。 有了这样的梳理, 那么在教学中就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有意识地强化这些方面的训练, 建议老师们拿到教材都应该关注课后练习, 明确训练的导向和重点。 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关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年段训练目标的相关叙述, 明确年段训练目标, 避免“在低年级讲段落, 到高年级指导写字”这样的训练错位, 使整个小学阶段的训练形成一个体系,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语文教学再次把重点落到训练上, 使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务实和沉稳, 但是切不可让训练代替学生的读书活动, 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双赢。

摘要:当阅读教学的风向标再次转向语言训练时, 语言训练仍应顺应自然无痕的法则, 应该是由读讲过程自然产生或拓展延伸开去, 在重点语段的悟读中挖掘训练因素, 抓住文本空白处进行拓展延伸, 结合课后习题、年段目标进行语言训练, 力求语文教学的务实、沉稳和有效。

上一篇:湖南黑茶下一篇:农村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