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

2024-09-26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共11篇)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 篇1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

常庄镇西小学校

李凤智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注重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的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为我课堂上的一大特色。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质上是阅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是综合性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朗读,在学习语文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课文语言、内容的功能,又有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激发朗读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充分表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今年,我新接任的一年级学生,在刚一接触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文中拼音,要求学生们正确的朗读课文,做到不多读一个字,不少读一个字,更不要读错字,让学生自己连读两遍,再同位互读互查。

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读得流利通顺呢?我通采用老师示范读或老师领着读,或找读得好的学生领着读。我班有宋佳丽、种军磊、张郡珊这三位同学识字快,一般课文读完三遍后,她们三人就能读得正确、流利。我经常让她三人当小老师领着同学们读。这样几遍下来,班里的学生可以说都会读了。

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指导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指导感情朗读的方法我尝试过很多。

1、从理解词语意思,表演加动作入手

如《雨点》,这课中“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在池塘睡觉。”为让学生读出雨点睡觉的样子,先让学生做自己睡觉的样子,让学生说出睡觉时安静、舒适的感觉,让学生带着这种感觉读出这句话,有的同学边读边做睡觉的姿势,从他们的读中、动作中、表情中,看出学生的温柔、舒适、甜美;还有第二句“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我同样采用上台前表演做动作、老师做散布的样子,学生跟着家长散步时的感觉,让学生说,有的说散步时心情很放松,没有压力了,没有烦恼了,还说老师散步时很淑女,从孩子的嘴里说出的话,有时令老师意想不到,然后引导学生读出雨点在小溪里散步时的感觉,学生读得缓慢悠闲,让人听了真舒服。

再如《蚂蚁和蝈蝈》这课,在指导“蚂蚁搬粮食时,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句时,为指导学生读出每个小蚂蚁都用力地搬粮食,我让学生上台前当小蚂蚁,探问他们想怎样搬粮食,有的学生想背,有的想扛,有的想在头上顶着,有的想抱着,有的想在地上滚粮食„„我引导他们说粮食很重,要用力才能把粮食搬回洞里,学生表演搬粮食时,都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用力地往前走,没有一个偷懒的,表演完后,再让学生读出“背”和“拉”这两个动作时,学生都重读这两个字,读出了蚂蚁搬粮食的用力、辛苦。

2、从再现生活体验入手

如《蚂蚁和蝈蝈》这课,开头第一句“夏天真热。”这一句简单明了,为让学生读好,我设问:“在夏天热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夏天很热?学生说:“太阳很刺眼,很热,都快把树叶晒干了;热的只想吃雪糕;热的满头大汗;热的喘不过气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读出热的感觉,有的重读“夏天”,有的重读“真”,有的重读“热”,学生都把夏天热的感觉读出来了。

再如“蝈蝈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为让学生读出蝈蝈们自由自在,我采用潘晓娟老师指导的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自由自在过?学生们都积极发言:“放假时,在家里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玩就玩,真是自在。”“下课时,想玩跳绳就玩跳绳,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真是自由自在。”学生在说的同时,那种自由自在、高兴的表情溢于言表,然后老师让学生读出蝈蝈自由自在,学生都在那里轻微的晃着头,一种极其快乐的表情,真的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样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分角色朗读

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同学或男女同学集体朗读某个角色的语气,教师也可参与充当某个角色,并可互换角色,反复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4、教师范读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范读,最好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神情,较之听录音效果强得多了。

5、注重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读的更好,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感情的朗读,相信我们的课堂会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 篇2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助于培养语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的过程中, 读者对文章字、词、句的品味与琢磨, 文章的语言节奏、韵律、作者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细腻情感都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 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这就在不知不觉中使语言的感受能力得到提高。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 其道理也就在此。

第二, 有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句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现代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告诉我们:人的感觉器官把外界信息通过神经网络传入大脑的时候, 大脑就会把那些与输入的信息具有相似性的知识组块激活、调出、匹配, 从而组成新的“相似块”, 形成认知的功能。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 以表意为主的符号系统, 有感情地朗读, 能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读者在与作者的心灵的碰撞和摩擦中有所感悟。所以要让“其义自见”, 必须“书读百遍”。

第三, 有助于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是对文章的全面感知。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不少词汇本身就蕴含着或褒或贬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能使读者读出词句里所隐含的信息。朗读“出之于口, 入之于心”。人在朗读的时候, 从视觉扩大到听觉, 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 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 沉浸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第四, 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要求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内容清楚。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 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教材中的课文往往都是精挑细选后的经典作品, 其语言是经过推敲的,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 这样不断吸收、消化, 日积月累, 优美的语言便会脱口而出, 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提高, 这样, 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朗读的好处不胜枚举, 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呢?笔者就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尝试, 谈几点看法:

第一, 重视朗读, 课堂上保证学生开口读的时间。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时常会把朗读与理解割裂开来, 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两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时间如果不能保证, 那学生便会草草收兵, 应付了事。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挤出时间给朗读。要让所有学生都读完、读好, 不能只是走过场。特别是文质兼美, 内容又不太容易理解的文章更要留够时间让学生反复读, 读出文章的深意。

第二, 明确目标, 具体指导。

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求读得正确, 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其次, 要求读得流利, 做到: 读得通顺流畅, 不读破, 不中断, 语气连贯, 停顿适当。最后,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文章的情感。

第三, 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我班级里鼓励学生放开朗读, 不在乎自己的声音是否动听, 不在乎自己的成绩如何, 都可以尝试着去大声朗读, 用真诚的赞美树立学生的信心。

2. 引入竞争机制。我在班级尝试小组比赛的方式, 每组指定一个负责人。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 其他同学开始打分, 得分第一名的学生被评为“朗读之星”。学生们积极参与, 朗读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

3. 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能够引起朗读的美感。我在上《竹林深处人家》这一课时, 特地找了一首笛声演奏的配乐, 当音乐响起, 我开始范读的时候, 整个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 师生都沉浸在音乐为背景的优美的朗读中, 和谐婉转的韵律, 优美的文字使我们仿佛走进了那片幽静的竹林之中。

4. 采取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如齐读、指名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等等。比如我在教学文言文《孙权劝学》一课时, 除了范读, 指名读, 还让学生用课文给屏幕上的画面配音, 使学生朗读得有滋有味,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 经常开展诗歌朗诵, 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

第四, 教师做好示范作用。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朗读课文时, 我们要读出停顿、重音、语调, 抓住作者的感受, 把文章的情感读出来。例如《春》最后的三小节, 用娃娃, 姑娘, 青年来比喻春天, 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 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 朗读时音量, 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通过听范读, 学生不仅能掌握许多字正确的读音, 而且会受到教师朗读激情感染。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语调, 富有节奏感, 那么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文章的优美意境, 同时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由此可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 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摘要: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 学生的思维能得以发展, 情感得到激发, 语感得以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朗读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法宝。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可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 篇3

关键词:正确 熟练 感情 个性化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在给《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还要求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

四、个性朗读,形式多样

“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

教师指导学生 朗读,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篇4

李丽琴

新课标的实施中,阅读教学无疑是占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实验稿)而获得这一重要途径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重视阅读的基础——朗读。新课标也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不会读,阅读教学成为空谈。

因此,朗读作作为一门艺术教学,作为情感体验的直接者,应受到重视。如何选择朗读教学策略?

一、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获得审美体验的直接者;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及体验语感;朗读过程中的收获及积累到的好词佳句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直接源地……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

二、正视教师情感朗读教学

教师带读、“整齐划一齐步走”的朗读方式已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学生个性化行为发展的朗读教学,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正视几点:

1、激起学生朗读欲望,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可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把朗读变为积极主动的行为。

2、示范读文时,必须注意教者语言的亲和导力,要引起孩子共鸣。

3、注意朗读训练也应由扶到放,迁移导练。教予朗读后,应放手让学生试读与文章内容相似的片段,鼓励大胆朗读并评议。

4、重视片段、句子的朗读训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做的选读——细品——挑句——试读——说理由。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多鼓励,给予学生肯定的赞扬,要细心聆听其朗读,尊重学生说出每种读法的理由。

三、注重教予学生有感情朗读方法步骤 要让学生真正会朗读,关键要教会其方法:

1、初读。

了解课文内容。不了解课文内容就无法掌握朗读的方向。

2、定情。

朗读必须要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给朗读内容定“情”,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抒情或平叙等。如《放风筝》一文讲的是作者放风筝的快乐,因此可给予确定朗读感情为“喜悦之情”,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讲述小女孩在大年夜惨死街头的故事,可定为“悲哀之情”。

3、定调

根据课文的感情色彩确定语调,即语音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言的节奏等。不同的课文,感情色彩不同,语调也就不一样了。如《荷花》一文,作者心情是舒畅的,感情色彩为“喜悦”,语调也就轻快。而《匆匆》一课,是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易逝的无奈与深思,语调也就偏低,节奏较慢。

4、富于变化

大致确定文章的“情”与“调”后,就要注意文章整体性的朗读变化,即使是同一篇文章,其内容是变化的,朗读感情也应随之而变化,或快或慢,或喜或悲,抑扬顿挫,控制自己的内心与情感,源自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观潮》一课,“潮来前”应带高兴、急切、盼望的语气朗读,“潮来时”则是兴奋、高昂、快速语气读,“潮过后”则是依恋、缓慢语气朗读。朗读还必须注意角色不同的语调,如《小壁虎借尾巴》为一年级教材,是幼儿读物,应用童音读,同时还必须区分黄牛伯伯、燕子阿姨等四种角色的不同语气朗读(如黄牛伯伯的声音低沉、苍老,燕子阿姨则温柔,中速朗读)。由此,可得出朗读富于变化的规律:心由文流动,情随心起伏。

四、重视朗读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该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对朗读的评价方法,由此亦可见,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 篇5

教育家陶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意即“口头这语,书面为主,不可偏指,而为之”。语文是一门感性学科,要搞好阅读训练,应以情感为重点,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并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在享受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一、课堂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

课堂45分钟,是一池死水,枯躁无味的还是轻松活跃的,生动活泼的,在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架御能力低高。要让课堂充满活动,得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说过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根”,而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成为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作品的心灵体验、学生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而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主导者。

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例如教《勇气》这篇课文,先满怀激情地作如下一番开场白:“大家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男女老少,众多的人民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陈毅将军曾深情地说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看着这样一幅幅画面,品着将军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人民是伟大的。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口味”。如此充满激情的话,鼓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为理解课文,活化课堂教学作好感情上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然大方的仪态、亲切动人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话语,能将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形象化;适当的幽默,是课堂的调味剂,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当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他们的学习才有热情,才能更投入地学习课文。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应是熊熊火把。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参与,那么,即使老师激情飞扬,作出多么细致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因此,要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须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学习《龟虽寿》,我先饱含感情地朗读,然后学生试读,先让他们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谈谈从电视剧、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关于曹操的故事。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更有同学在座位上摇脑地摹仿曹操的样子。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言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在老师感染、引导下,让学生热爱语言课堂,走进课文塑造的世界里,与文学人物、与作者作交流。在45分钟中品味语文,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走出课堂,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让主动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语文知识博大精,语文百花园里百花争放。课堂上的教学,正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领略其中的精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投入到课外阅读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生活处处皆语文。电视作品,流行歌曲,广告词„„,这些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首烩炙人口的歌,其歌词可以是一首抒情的诗;一则成功的广告,其中可能包含着对修辞的巧妙作用;近年流行的电视散文,以MTV的形式将文学作品形象化。另外,家家户户春节贴上的春联,写尽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日常的百姓话语中,更有充满智慧的俚语俗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欣赏语文,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做到的事情。它能使语文学习更灵活,使学生爱语文爱生活。我曾要求学生从电视节目中搜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并陈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对这次活动兴致很高,纷纷积极搜集,认真分析。有的同学喜欢其修辞的运用,有的则喜欢其画面的设计,还有喜欢广告内容的积极意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大量的阅读,是学生丰富精神生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一些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差,认为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其实课堂之外阅读优秀文学业作品,是对课堂这习的补充,是对知识的实践。书,是人了解世界的窗口。读书,可增长知识面,塑造人的思想性格。大量阅读优秀文章,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更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6

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 篇7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朗读的形式“喧宾夺主”。

我们经常能看到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直接拿起课本就开始示范朗读, 不给学生机会, 读完之后却让学生照着她的读法去读, 一开始, 学生还未完全了解课文, 还没有认识文中的生字生词, 这样朗读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学生读不出文章的真情实感, 达不到教师的期许,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朗读的方式“放任自流”。

很多教师在训练指导学生朗读时喜欢说:“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都在低头看书, 书声朗朗, 千篇一律, 没有个性。小学生还处于学习吸收的阶段, 本身还不了解阅读方式, 完全放任学生盲目地朗读, 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朗读的时间“昙花一现”。

通过调查实践, 我们发现在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中, 朗读训练占用的时间非常少, 基本上都是五六分钟, 这么短的时间, 要想让学生朗读好, 是不可能的。朗读是基本功, 用这么短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成效可想而知, 学生不会有大的收获和提高。

4. 朗读的目标“好高骛远”。

朗读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文章, 然而在日常的训练指导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前两个要求, 更注重学生是否有感情地朗读, 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而正确、流利是最基本的, 只有把最基本的练好了, 学生才可能达到一个新层次。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1. 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优化朗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处于这种情境当中, 充分感受朗读的魅力。而且文章有些内容只靠讲解是理解不了的, 必须一遍遍地反复朗读, 体会内在的情感, 通过教师声色并茂的范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师生一起进入角色, 共同感受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 体会文章的内涵。

2. 结合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是进行阅读的一个基本功, 朗读不能盲目地任意地读, 而是要依据一定的方法, 带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 一定要紧密结合教材, 在分析清楚文章的内容、结构、情感之后, 让学生反复朗读, 结合教师的讲解、点拨, 让学生自己再仔细品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诗歌、散文、记叙文、寓言等不同的文体, 不同的文体朗读的方法、语调、语速等不一样,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指导朗读。如朗读语言优美、感情浓郁的文章就要用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 如果是朗读客观叙述的说明文则不能这样朗读。说明文是对一种事物的客观介绍, 读这种文体的时候只需要正确、流利、口齿清晰就可以了。可见, 结合教材进行朗读,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3. 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通常能阐发一定的道理, 是学习课文的重点和精华所在。对于这种段落, 一定要着重朗读, 反复朗读。重点段落中, 用词潜句往往恰到好处, 准确的用词, 优美的句子, 巧妙的结构, 抓住这些,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内涵, 通过认真学习, 也能从这些段落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写作材料。教师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加深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熟读成诵, 增强自信。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说道:“讲读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这段话形象地点明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一些好的段落、重点段落, 让学生反复朗读, 甚至熟读成诵, 在朗读中不断加强语感, 培养思维能力, 在背诵中不断积累写作语料, 在积累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限乐趣。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学生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写作能力, 还能促进整体发展。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要教会学生活学活用, 不能死搬硬套, 要正确地认识朗读。教师还要注意结合教材, 抓住重点,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 让学生从正确的朗读中理解文章,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陶冶情操。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 在读中体会,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学习, 在读中抒发情感,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摘要: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朗读, 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但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许多弊端, 学生读书的时间少, 对语言感到生疏, 不能很好地掌握书面语言, 不能灵活地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 应重视朗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关键词:朗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卢偓.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VOL21 (4) .

[2]陈少华.朗读——让语感不再朦胧.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5 (12)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8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正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 篇9

叶圣陶早就指明:“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验总结,它很好的说明了“读 ” 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读,是语文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也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朗读教学。

生动传神的朗读,或使人感时伤怀,潸然泪下;或让人情绪激昂,热血沸腾。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齐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境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问题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朗读兴趣

故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爱好在古代就已经引起教育家的重视,并且获得了成功。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因而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要点燃学生朗读情绪的火种,使学生由畏惧朗读转变为喜欢朗读的状态。

小学生好奇心非常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通过音响、灯光、画面,设置情景,渲染气氛,以增强学生记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除次以外,我还要求学生表演式读法。即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摹拟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语调,传神地表达出人物原貌,创造理解情境。这种读法形象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在教《寓言三则》时,我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蚊子和狮子,一一解说。蚊子挑战的口气,蚊狮大战的过程,蚊子得胜后的得意洋洋的神态和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沮丧和叹息,通过化妆表演,逼真再现,课堂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学生身临其境寓意不言自明,朗读兴趣大大加强。

我们要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历久不衰的爱好,就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之路。

二、教给朗读方法

要使教学效果高朗读效果好,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朗读时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以及必要的停顿。往往表现高昂、欢快、激动、兴奋、骄狂、慌张、愤怒、焦躁、紧张、恐惧等情绪时,声调较高,语速较快;反之,表现沉痛、悲哀、失望、忧伤悔恨、镇静、悠闲等情绪时,声调较低,语速较缓且句尾多呈抑调。

当然,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教师精当的讲解和巧妙的点拨,对指导学生的朗读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乌鸦喝水》一文第二段时,我先让学生把这段话读通,初步了解大意,接着提出问题 “ 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呢? ”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在读中弄清了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接着点拨 “ 乌鸦喝不着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不到处去找? ”“ 怎么办呢? ” 表明了什么?学生再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到乌鸦为了找水,去了好多地方,不容易找。怎么办呢?说明乌鸦要想出喝到水的办法。这样学生在理解了内容之后,我做了进一步启发,“ 乌鸦在去很多地方也找不到水的情况下,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心情会怎样?为喝到水而认真想办法时的情形又会怎样? ” 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把乌鸦看到有水时的高兴、喝不到水时的着急,继而想方设法喝到水,进行认真思考的心理过程读得淋漓尽致。由于教师的点拨,学生理解了课文,最后达到了有感情地朗读。经过指导和反复吟诵,学生就能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兴趣,增强语感。至于课文,则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了。

三、养成朗读习惯

新大纲明确地把读的能力放在四种能力之首,可见读的能力培养多么重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制约的。读是中心环节,是关键。在语文的整体教育中,应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练,以读促写,让琅琅书声洋漾课堂内外。因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了。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早自习、课堂、课外活动时间,采用故事会,诗文朗诵会等活泼多样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大胆地朗读。渐渐地,学生就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地读。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在课外,注意培养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朗读课文的习惯。每天的早读课,学生都用来朗读课文。每篇课文都要求读熟,有的还要熟读成诵。提倡学生看课外读物时读出声音来。鼓励学生收听广播,欣赏和学习朗读技巧。

四、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五、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六、学后读。指导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

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朗读,就语文教学而言,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项具体目的。朗读作品,从读得生硬到读得流畅,最后把文章诵读得像是自己写的、从内心流出来那样真切自然,需要不断练习,深化体会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篇10

作者单位:南乐县元村镇百尺小学姓名:贾利敏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

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

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

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

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参考书目:

1、《小学教学》2010年第十期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 篇11

指导学生朗读,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是基础。其内容有三:一是让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具体指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句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不唱读,不指读。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其对生字认识不多以及对生字的音形一时难以分辨,还加之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较差,思想很难全部集中起来,因此在教学朗读时要求学生指读,到中高年级后逐渐要求不指读。二是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不重复读句;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般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较容易达到。三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适当,要读出轻重缓急,能比较准确的读出课文中的感情,情感表露自然,不做作,要用自己声音的本色表达。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低年级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注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指导学生读正确

正确朗读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基本要求。要使学生读正确,抓好汉语拼音的教学是关键,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钥匙,在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中安排了8~10周的课程就是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抓紧抓准,使学生能准确拼读生字,扫清朗读过程中的障碍,因为学生拼音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普通话的发音。因此,教师应在学初抓好拼音教学,这是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

要使学生学会正确朗读,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作具体指导。学生开始朗读时,无论是指名读或齐读,教师都要在读前提出明确要求,读后按要求检查。对于学生朗读中常常出现的丢字、添字、一字一顿、重复、拿腔那调等现象,教师要做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如:有的学生读错字音,是受方言的影响,教师就要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直到学生读准确为止;有的学生丢字、添字,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一丝不苟地看着书来读,教师就要严格要求他们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认真地指着,准确地读出来,也可以要求他们认真听别人朗读,指出别人朗读中的错误;有的学生读破词句,是因为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这就需要帮助他们掌握生字新词,训练他们按词连读。只有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才能收到实效。

二、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把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读,这样必须讲究方式,不同的朗读方式对于朗读的训练有不同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由朗读水平教高的学生范读。小学生模仿性强,范读便于学生模仿。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读一段或读一句。

领读,就是带着学生读。学生朗读水平较低时,教师要一句一句的领读,遇到长句子,可以把句子分成几部分领读,然后再读完整的句子。领读在一年级阅读教学中用得较多,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齐读,就是全班同学或一组同学一起读。齐读可以使较多同学有朗读的机会,也有利于训练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但不利于思考问题,容易形成唱读。

个人读,包括自由读和指名读。自由读,就是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里就一篇课文或一段话自己小声朗读。其好处是全班同学都可以得到练习,也便于边读边想。指名读,是单独让某一位学生起来朗读,这种读法便于针对学生朗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且低年级学生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因此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分角色朗读,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学生分别读出不同人物的有关语句。这种朗读形式,低年级学生很喜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对以上这些指导朗读的方式,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教学不同阶段的需要恰当地选用,在低年级阅读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所采取的朗读方式便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时,主要要求学生人人能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师应留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对于拼音能力较差的个别学生,可采用领读的方式教他,主要是要采用范读、领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熟读课文阶段,在学生理解全文以后,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主要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来选择读书方式,如“天对地,圆对方,严寒对酷暑…”就可以采用对读方式进行。总之,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选取最佳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

三、注意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也是如此,不能只是教会学生读好某一篇课文,而是要在指导朗读的实际过程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停顿、语调、重音等都是朗读的技巧。但是这些,主要是在实际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模仿体会,不能架空教给朗读的技巧。

上一篇:英文语法难题的应对方法下一篇:生日快乐初一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