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激发情感(通用6篇)
重视朗读激发情感 篇1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的优秀篇章, 但因为这些文章写作的年代离现在较久远, 语言习惯和写作背景与现在差异较大,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文言文韵律优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以以朗读作为突破点。“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适当地加大朗读的力度,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文章的主旨大有帮助。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的朗读。
1. 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 激起学习兴趣
一道菜讲究色、香、味, 一篇文章讲究形、意、情。品一道菜需要眼看、鼻闻、口尝、心悟, 品一篇文章需要眼到、耳到、口到和心到。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 作导演式的点拨、简介, 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兴趣, 就有了朗读的动力, 就会自觉地去读。反过来, 学生品味出了文章的真情实感, 又会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指导学生读准音
读准字音着重是读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例如“陟 (zhì) 罚臧否 (pǐ) , 以遗 (wèi) 陛下” (《出师表》) 等。读准字音的关键是要弄清某字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 弄清楚它到底是多音字还是通假字, 以确定其字音。反过来, 读准了字音又能帮助理解句义。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 如开始可要求读准。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 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 还有些文言句子与现代文差异较大, 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 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 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味能力。然后, 以读准为基础, 发展到注意节奏、重音, 再提高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 例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 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读的情况掌握好读的时间、次数, 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3. 让学生读顺课文, 能够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读顺, 就是要求朗读时在停顿方面必须符合汉语的特点, 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句读, 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 其句读多为后人所加, 因此, 我这里所说的停顿, 不是指有句读提示句间或句末停顿, 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需要在朗读时在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进行的停顿。这就需要朗读者在朗读时会划分朗读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对于中学生来说较为困难, 需要教师的指导, 需要学生深刻体会文意。例如, “其一犬坐于前” (《狼》) , 结合上下文, 我们知道应该为“其一/犬坐于前”, 而不是“其一犬/坐于前”。只有停顿准确了, 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不至于产生歧义。其实, 文言文句子节奏的划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 巧妙地分析语法结构, 就能正确地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下面我介绍几种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方法。
(1) 根据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 判定词语或短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例如:
主谓句: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予/尝求/古人仁之心 (《岳阳楼记》)
动宾句:恐/托付不效 (《出师表》)
恐/前后受其敌 (《狼》)
提前的状语: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
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如果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助词“之”, 朗读时主谓之间不能停顿。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2) 一部分句子含语气词, 表示议论、揣测、反问等语气, 如“盖”“夫”“其”等, 朗读时可根据句子的语气划分朗读的节奏。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黄生借书说》)
夫/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马说》)
(3) 有些文言文句子中的“之”字仅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无实际意义。朗读时可根据“之”来确定朗读节奏, 停顿往往在“之”字后, 这样朗读起来整个句子的语气就不显得急促。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
(4) 若句首出现表转折等的连词, 例如“若”“而”“然则”等, 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等, 停顿往往加在这些词语的后面。例如:
若/只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 (《活版》)
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5) 在连词“而”前一般稍作停顿, 如: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4. 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节奏及文体特点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神韵
例如《岳阳楼记》, 此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叙述、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 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去朗读。第1段, 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朗读。第2段, 要把景象广阔浩渺、变化万千的气势读出来。第3段, 画面阴冷, 感情悲伤, 朗读时语调要低沉, 语速要缓慢, 要读出压抑感。第4段, 画面晴朗, 感情喜悦, 朗读时语调要轻快, 停顿宜稍短, 要读出压抑感。第5段, 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另外, 要注意这篇文章赋体的特点, 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对偶句整齐匀称;还有合韵押韵的特点, 朗读时要把韵律美体现出来, 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
5. 范读、朗读、诵读相结合
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 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字和难字、词的读音, 以及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 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准确传神的范读, 再借助语调、语速、重音、停顿、音量等不同的变化, 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章美好的艺术境界中,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其次是学生朗读。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 学生反复朗读, 朗读时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 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课文内容, 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最后是学生诵读。诵读是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 反复朗读, 以求熟读成诵。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朗读。如果每教学一篇课文都能做到范读、朗读、诵读“三步曲”, 那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不会有问题了。
6. 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美的篇章或段落熟读成诵
背诵的方法很多, 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 (次) 到次 (主) 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 例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 (《桃花源记》) 、抓警句 (《岳阳楼记》) 、抓关键词语来背诵。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做到把学生的自读和教师的范读相结合, 把学生的齐读与个读相结合, 把讲前读与讲后读相结合, 把朗读和背诵相结合, 落实到位, 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可以说已完成了一半。同时, 我们教师范读时一定要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有气势, 可适当配录音带。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听的基础上能够自己自由地、大声地朗读, 力求做到课堂上书声琅琅, 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感知, 在诵读中求解, 在诵读中积累。由此,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会越来越有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重视学生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 激发兴趣
学生英语成绩的好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最主要的莫过于智力和情感因素。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态度主动,心境愉快,充满自信,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操作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多数学生是从初一开始学英语的,此时他们正处于少年期,已进入第二生长高峰,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此时是复杂的年龄段,是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此时学生的情绪不稳定,表现强烈,容易激动,也容易发怒,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往往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遇到挫折,容易泄气,兴趣往往不能持久。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们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学英语的学生对英语产生好奇心,而且兴趣也不能持久,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教学不得法,学生便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兴趣锐减,到了初二,这批落伍者往往对英语失去了信心,两极分化的现象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以,教师应提早做好预防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每一位同学的心态,初一上学期,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比较感兴趣,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有的学生学得很好,进步很快,教师应及时表扬;而有的学生在说英语时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常为自己发音不准或口语不好,缺乏自信,害怕说得不好或出错会引起别人笑话,与其当众出丑,不如不说。这样的学生特别容易受伤害,所以教师对这类学生要特别细心,鼓励他们大胆开口。
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對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力争使英语教学具体化、直观化,多给学生听说、视觉、感官一些刺激,调动各种因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去。在教学对话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与身边的人和事产生联系,并且鼓励学生多开口、多动手、多表演,这样,兴趣便容易形成,注意力也不容易分散,兴趣也容易持久。根据心理学理论,只有在语言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潜在兴趣才能够持久不衰。
2.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关系。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活动、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差异,但教师应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智力中等的学生身上。对待尖子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为全班学生树好榜样;对待差生可宽松些,并使他们得到师生的帮助。这样就使学生信心猛增,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也就可以形成。
3.防微杜渐很重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他们的世界观初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很幼稚,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教师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发现坏苗头,立即杜绝。教师应在平时就逐步积累对每一位同学的感性认识。如平时找学生谈心,也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家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他们的要求、困难或体会。教师还可以定期地向学生介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提高是非分辨能力,并鼓励在学生之间展开竞赛活动或互帮互助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在英语初始阶段的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注意学生的反馈,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大大提高,最终会提高成绩。
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篇3
一记叙文教学, 抓重点“词、句、段”朗读悟情感
每篇课文从头到尾都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不现实的, 但是,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语、句子、段落, 这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也是完全必要的, 通过朗读关键的语句、段落, 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例如:在《哪吒闹海》一文中, 通过让学生重点朗读“称霸一方”“兴风作浪”“作恶多端”等词语来体会龙王父子的可恶;紧接着再让学生重点朗读“治一治”“出一口气”“决心”等词语来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 就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再如课文《在大海中永生》一文, 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 再通过指导让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 把伟人离去时, 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 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领悟。如第一自然段“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呜咽、痛悼”以及后面“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 都是字字千斤、情境尽现, 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 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怀念之情。有了朗读的蓄势、感悟的加深、情感的铺垫, 至此, 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表达的语言流畅、感情真挚,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诗歌教学, 抓“诗文朗读”悟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 应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是诗歌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情感上得到升华。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教师应把“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的送别诗, 描写了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表现了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 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为了让学生能领悟这种情感, 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理解感悟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1) 整体朗读中, 了解诗词大意。先读通顺, 再借助文中的插图、注释, 思考这首诗大概讲的大致内容。 (2) 在朗读中了解诗题、了解背景、把握基调。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 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 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 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 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因此, 了解背景, 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基础。 (3) 读中感悟诗情, 进入诗境。品读诗句, 让学生在读中知道, “孤帆”不是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 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诵读这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 尤其是“流”字拖长音, 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读, 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 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总之, 教学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应通过品读语言, 做到有感情诵读, 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入境。
三以“多样化朗读”悟情感
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内容, 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 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又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
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朗读方式有个别读、小组读和齐读。个别读比较容易做到有感情地读。而小组读和齐读, 既要读得齐, 又要读得有感情, 就困难多了, 必须让学生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做到。对某些复杂的内容, 可采取“分合读”的方式, 合读总写的部分, 而对分写的部分则可采用分读的形式进行。在分合读时, 还可结合领读和轮读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教《石头书》一文时, 就可采取分合读的形式进行,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得活泼, 又能充分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有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 这样朗读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 又能体现课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教《三袋麦子》一文时, 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充分反映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表现三种小动物各自不相同的品格, 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的激发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激发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会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才能收到感化人的作
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情境,先入为主
学习新课之初,教师可用模型、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进而产生感情共鸣,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音像,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等春景会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使学生在美妙动听乐曲声中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之中。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时,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古代章回小说以及说大书结束时,常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实际上是运用悬念这种艺术手法来牵引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文学作品,而且许多作品中运用了悬念的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也设置一些悬念,诱发探索欲望,也是激发学生情感兴趣的好方法。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时,提出疑问,引发思考。如学习《狼和鹿》,这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明白不能随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一道理呢?一开始在让学生回忆文章大概内容的时候,就抓住文章最后两句话: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很自然地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感受森林的美好和鹿群的美丽。在讲授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最后,鲁提辖“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请同学们思考地会去哪里呢?留下悬念,让学生深思,让他们体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也可以授新课前,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习诗歌时,我常常可根据诗歌的内容编成童话故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诗歌《小小的船》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这时,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学习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教师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揽月的遐想。又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勃发情感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习《狼和鹿》,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谁是真正的‘祸首’”的同时,及时评价:同学们,现在看来,我们人类真的不能用自己盲目的爱和无知的恨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接着又引导学生:所以这件事发生之后,美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拯救措施,同学们,如果你也参与了这次拯救行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此时的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神思飞扬,感情再一次升华。
浅谈怎样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篇5
在教学“引上绝路”片断时, 我采取单刀直入的方法, 直截了当地对孩子提问:“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战士们的情绪怎样, 他们和班长的想法一致吗?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然后让孩子带着疑问自由阅读第三自然段, 并作上记号。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关键词句:班长的“斩钉截铁, 走”和战士们的“热血沸腾, 紧跟”等词语, 我进一步追问孩子这些词的意思, 再问孩子要表达这样的意思, 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才表达得出来。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 班长的“斩钉截铁, 走”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才能显出班长的坚决果敢、临危不惧。战士们的“热血沸腾, 紧跟”等词语要语速稍快、高昂, 才能显出战士们的激动、自豪、义无反顾。孩子们谈出了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后, 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下有关的句子,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接着, 我指名让一位孩子读, 表扬孩子的勇敢认真, 并追问这些词到底应当怎样读, 引导孩子继续感悟。然后再让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孩子读, 读后让一名学生评价, 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 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像他这样读。孩子们读得声情并茂, 铿锵有力, 把班长和战士们的坚决果敢的态度、高昂的斗志、义无反顾的自我牺牲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接着学习“顶峰歼敌”片断时, 我采取资料补充法, 对重点句子相关内容作补充, 让孩子了解得更多, 体会得更深刻的方法, 以悟促读。例如“顿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 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 我先让孩子说雹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比喻说明什么, 孩子们回答说明壮士们十分仇恨日寇。我乘机问孩子们日本人到底在中国犯下哪些滔天罪行, 让壮士们如此仇恨他们。孩子们搜集的资料派上了用场, 一个个声泪俱下, 说得义愤填膺, 说得越多越愤恨, 听的人也恨从心起, 恨不得举起石头砸敌人, 都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壮士为什么对敌人刻骨的仇恨, 为什么有英勇杀敌的决心了, 更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愤恨的情感了, 我从孩子们的朗读中听到了来自他们内心的仇恨和决心, 我觉得好真实好感人。
最后学习“英勇跳崖”片断时, 我采取观看视频法, 让孩子直观感受壮士们的英勇豪迈的壮举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孩子们边看边哭, 所有的情感都发自肺腑, 完全不需要我来大肆渲染和添油加醋了。然后, 我让全体孩子起立, 敬礼, 表达对烈士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连那些往日十分调皮的孩子也一改嘻哈作风, 此刻神色凝重, 眼含热泪。我再次引领孩子们朗读壮志跳崖部分, 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课堂氛围因此掀起高潮。
回顾这堂课, 我觉得我教得轻松, 孩子却领悟得最深刻;我讲解得最少, 孩子却表达得最真实。这都是朗读的妙用啊, 所以在课堂教学时, 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朗读欲望, 做到以读促悟、以读生情!
参考文献
[1]李良娟.浅议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3 (21) .
[2]马宏.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之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1) :.
[3]毛明月, 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
[4]李毅.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重视朗读激发情感 篇6
一、创设教学情景, 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情感的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学生情感纯洁, 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教师的每一个精心的教学设计, 都能够引发他们的情感。 每一节语文课, 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有着浓郁的人文教育情愫。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情感, 发挥情感的应有作用。 在学习新课之初,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设可视、可听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进入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氛围之中, 使学生为之所情动, 为之所感染, 为之有所悟, 真正进入情感的境界之中, 进入作者所创设的优美意境之中。 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 鸟语花香的世界, 桃红柳绿的意境, 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但这些需要教师的引导, 需要教师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之中。 这时,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妨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音像, 让学生进入春的世界, 感受春的气息, 让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或是教师设计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 这个耳熟能详的歌曲, 动人的旋律, 优美的歌词, 能够让学生感到春的美好, 马上引起学生的向往之情, 喜爱之意。又如, 学习《观潮》一文时, 教师可以先播放波涛汹涌的潮水波澜壮阔的情境, 让学生聆听汹涌澎湃的涛声, 大海如泣如诉的倾诉, 波涛喃喃的细语。这时, 学生就会感到大海是多么的深沉, 是多么的浑厚, 是那么富有内涵。音乐的播放, 学生就会陶醉在大海柔情的静美之中, 感受到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情到此刻, 自然溢于表情。纯洁的感情, 崇高的境界, 会随着课文的展开不断深化。
二、巧妙设计悬念, 诱发探索欲望
读古代章回小说, 每到关键之处, 每到急于知道事情结局之时, 作者总是故设悬念,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种悬念艺术手法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引发读者探究的欲望, 激发读者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许多文章都是文学作品, 编者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作品的可读性、吸引性, 所以很多作品在手法上运用了悬念。 悬念手法的运用无疑作用非凡, 增强了阅读兴趣, 强化了阅读效果。例如, 教师在布置学生复读故事情节时, 在关键之处可以停顿一下, 让学生展开想象, 推测故事的发展, 猜测主人公的命运。 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 每种答案都有其客观性, 有其合理性。教师不要给予肯定或否定, 紧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 看看作者是如何精心安排的, 我们与作者的安排有哪些相似之处, 作者又有哪些高明之处。悬念意在提出疑问, 引发出不同的思考, 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最后, 鲁提辖“提了一条齐眉短棒, 奔出南门, 一道烟走了”, 这是让学生思考的关键之点:鲁提辖要到哪里去呢? 后面还会有哪些精彩的情节呢? 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是在造成悬念。 此时, 学生就会有一种课文虽尽而意味无穷的感觉。
三、有趣故事吸引, 情境氛围感染
小学生都是在故事中长大的, 他们充满着好奇心对故事有着特殊的爱好。 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注意运用故事引入教学。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 选取有趣又适合小学生的小故事, 穿插在教学之中,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尤其是在新授课, 教师可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很快进入教学的氛围中, 投入到学习里面。 教师也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授情节离奇曲折的故事, 让学生兴趣盎然;也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 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之中, 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诗歌《小小的船》时, 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 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 一边乘凉, 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 忽然, 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 飘到了月亮上。 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 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呼———”突然, 一阵风吹来, 我浑身一抖, 惊醒了。 原来, 这是我在做梦。 可是这梦太美了, 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一个小小的故事, 由于是自己的原创, 很能吸引小学生, 引发学生上天揽月的梦想。
总之,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让学生在课文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因此,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极为重要, 不容忽视。 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神思飞扬, 在教学的活动中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创设教学情景, 巧妙设计悬念, 运用有趣故事吸引, 激发学生的情感。
【重视朗读激发情感】推荐阅读:
重视朗读01-03
初中语文要重视朗读05-22
英语要重视朗读教学07-06
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08-18
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09-12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06-01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05-29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09-26
激发学生用心朗读12-12
育才要重视情感教育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