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个性

2024-08-03

重视个性(共9篇)

重视个性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灵性的生命体, 每一个学生在进入文本时, 对文本的理解、消化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时时刻刻呵护、鼓励、赞赏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同时, 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 把握正确的导向, 学生通过教师的目的阅读实践活动, 不断感悟文本内涵, 从而达到对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一、求同存异,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当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章进行思维、想象、概括、感悟等形式理解时, 必将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为根本,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在教学中, 我采用换位思考方式, 把自己当成学生, 我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又会怎么做。我不一味强调自己的预设阅读目标, 不以自己的教为中心, 不单纯考虑设置问题的答案, 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 而是多为学生创设阅读交流的情境。如, 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结果学生的答案众说不一:不怕外国人藐视和嘲笑的人、不怕困难的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勇于承担重任的

成就感和自信心。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综合能力比较高, 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也比较强。

“订单式”教学模式就是校企联合, 共同办学。学校根据企业要求, 为企业“量身定做”毕业生。比如我校的“中兴班”, 就是我校电子专业和中兴通讯公司共同合作的结果。中兴通讯公司是我国通信领域的知名企业, 该公司曾多次到我校面试招聘, 录用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其企业一线工作, 他们对我校学生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全面的综合素养表示满意, 因此决定和我校长期合作, 联合办学。被我校录取的新生, 如果有意向到中兴公司发展, 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经过中兴公司严格考核和层层筛选后, 其中一部分学生被录用到“中兴班”, “中兴班”的学生在学校完成两年学习后, 将直接进入中兴公司实习、工作, 实现“求学—练技—就业”三步连续走的职业之路。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能很好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既要有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课程, 例如将可以企业生产线上的工艺流程、设备简介、规章制度、安全常识等编成校本教材, 讲授给学生, 以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目前, 我校首个“中兴班”近40名学生在经历了近两年的学校生活后, 已全部达到了中兴公司的要求, 赶赴公司顶岗实习了。“订单式”教学的优势也已显现出来, 该班学生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强, 荣获了2007年度河南省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二、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随着电子类专业的发展和壮大, 我校原有的电子专业试验室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了适应专业建设规模连年扩大和新技术加速发展的新形势, 我校抢抓机遇, 通过各个方面筹集资金, 建立了超市型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各个实训室设备先进, 体现了当今电子发展的最新水平。该实训基地投人、聪明能干的人……这些回答与教师预想的“詹天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的答案不一致。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个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也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生成信息, 千万不能随意否定或扼制这宝贵的课程资源。于是我调整思路, 再让学生阅读课文, 进一步分析引导:“帝国主义的嘲笑的内容说明了什么?”“詹天佑勇挑重任说明什么?”“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青龙桥施工各遇到许多困难, 他是怎么做的, 怎么克服的, 他为什么能这么做?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通过充分感悟, 教师随机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逐步把学生导入教师设置的轨道上来, 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 我不仅尊重学生的体验, 还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针对《詹天佑》这课学习, 我注意抓住詹天佑这个人物或以铁路建设为拓展点, 或让学生参与设计居庸关、八达岭的隧道施工示意图, 或让学生练习收集资料, 扩大阅读面。尽可能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获取更多的资源信息,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引发对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的品味, 从而达到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

二、提供阅读平台, 鼓励自主探究

由于每个学生的年龄、学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差别, 学生对阅读的感悟和体验也不同, 为此作为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同时, 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教

入使用以来, 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训机会, 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水平, 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装配、调试、检测和维修等各个层面工作。在我省举办的电子技能大赛中, 我校的学生连年获得一等奖, 这与他们平时多见多练分不开, 先进的实训基地更是功不可没。

三、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并且有一定的职业应变能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老师, 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相对先进的实践技能。而现在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 对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对一些新知识、新技能, 教师本身就是一知半解, 又怎么能去教学生?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 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 讲起课来能密切联系实际, 能将最新发展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利用假期时间, 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技能, 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以上各种举措, 教师的专业技能显著增强, 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从而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上浅谈了我校电子类专业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当然其中也存在着失误和不足, 这有待于今后的继续完善和发展, 希望这些经验和教训能对其他中职学校有所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秦现仓.浅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

业, 2006 (29) .

[2]葛程远, 姜昆.从产业发展需要角度看电子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J].电工教学, 1994 (16) .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 师必须转变角色,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者和组织者, 改变单纯灌输的方法, 与学生平等沟通, 让学生主动积极进行阅读教学中来。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我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只有让学生自主参与理解和品味文本的语言, 才能达到理解文章主旨、揣摩文章的表达, 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在教《匆匆》一课时, 我就鼓励学生对文中的精彩句段进行细心品味、用心体验。比如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以及简朴轻灵的短句等, 教学时我请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些字词句, 谈谈为什么喜欢它, 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反馈、交流。通过阅读探讨学生知道了文中的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 知道了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轻巧、婉转的短句, 知道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有多种理解方式。学生的感悟只要不出现明显错误, 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的说:“学习了课文我知道了文中巧妙地运用许多叠词‘匆匆’‘赤裸裸’‘轻轻悄悄’等, 让人觉得语言非常之美。”有的说:“文中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看似问, 实际上在字里行间中还流露出作者的一种对时光无奈和留恋的感情。这句令人值得品味。”有的说:“文章中讲‘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从饭碗里过去’, 这些句子运用排比手法, 作者语言表达能力强, 对日子去来匆匆写得具体生动。我越读越爱读。”你看, 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唤醒、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从中也提高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三、转变角色, 张扬学生的课堂主权

教师在尊重和鼓励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针对阅读中一些疑难问题的生成, 要珍视学生的阅读需求, 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因课制宜, 在课堂上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 使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和谐统一。我在上《将相和》时, 围绕“将相最后和好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探究, 我一改过去那种一问一答的启发式教学, 转变角色,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再由学生展开先讨论后交流, 教师只在必要时作出适当的讲解和指导。教学中学生众说纷纭:渑池会上, 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蔺相如立功封为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为什么他要怕廉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将相不和对谁有好处, 对谁不利?教师将这些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 采用小组汇报、同桌相互交流的多种方式, 让生生之间合作探究, 解决相应的问题, 最后行成共识, 找到问题的答案。整堂课教师面对学生的疑惑,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在阅读中求生存、求发展, 学生既有信息的传递, 又有感悟的交流, 更有思维的撞击, 学生情绪亢奋、活跃, 完全处于生机勃勃的阅读状态之中, 使课堂教学成为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这堂课不仅解决了课内疑难问题, 对于学生引发的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 还启发学生去研究, 在教师的推动下, 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意识进一步增强。

总之, 要让灵动的“生成”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师就应“以人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不断提高感受、体验、理解和表现能力。教师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个性发展成为可能, 自主阅读得以实现。

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 表现在口头是听 (听人说) 和说 (自己说) , 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又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 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由此可见, “听”和“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大多数藏族学生在小学时期具有刻苦勤奋的优点, 学习成绩也较好, 然而升入中学后问题百出, 很多同学对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很不适应,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才接触汉语文, 在家庭及其周围环境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本民族语言, 从词汇到语法, 都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模式, 且运用自如, 可一旦进入操用汉语教学的环境中, 学生在无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而身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要让学生在“听”“说”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为后面的“读”和“写”奠定良好的基础。

“听”是摄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也是“读”的前提条件和能力基础, 因而“听”的训练不只可以培养学生对口头语言的接受、辨识、理解能力, 而且可以促进对书面语言的认知、理解、鉴赏能力。例如, 教师在讲一篇文言文之前可请学生先听原文的白话文故事, 听前需由教师明确听的任务和要求, 听后由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情节, 在听的训练初步完成对文言文的整体认识后, 再让学生看原文。有了前面“听”的基础, 学生对原文的人物、语言、情节等的分析, 也因前面“听”的训练而更显深度。

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课堂上让学生听清每一个字音、每一种语调、每一个轻重音、每一次停顿, 针对藏族学生的语言差异性,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 而且在校园里提倡讲普通话, 必须抓住一切语文教学因素和一切训练的机会对学生实行强化训练。例如, 藏族学生刚进入中学阶段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 教师全部用汉语进行讲解, 那么学生一定会一知半解、迷迷糊糊, 在这种情况下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点去做的:

第一, 在课堂上尽量放慢语速。

给藏族学生讲课, 教师都应清楚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因此我们不能像衡量汉族学生一样去衡量藏族学生。在这方面我力求做到在范读课文、讲解、听写时放慢语速, 并有耐心地反复进行让学生能够听清、听准, 从中去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 对文中出现的较难理解的字词, 先用比较简单的语言讲解一遍后再用藏语讲一遍, 或由教师用词造句, 也可以用听写的方式对词语进行检查, 再让学生依照例句造句。

第三, 对文中较长难懂的语句尽量用藏语翻译一遍, 让学生对句子的含义加深理解。

“说”是人们将内部语言外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 学生要依靠“听”来接受信息, 并随之进行加工, 通过解释、分析和判断, 联想和推理作出反应, 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点对于藏族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从语法角度看, 藏族学生习惯于“先入为主”, 他们常常会把“我们热爱祖国”说成“我们祖国热爱”。在教

重视个性 篇2

贵州省金沙中学黄兴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大,高中学生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严重。个中因素是复杂的,有学生自身原因,有学校硬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原因。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新课标下教师应积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体育课堂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做些探讨。

关键词:个性发展兴趣

我校是县委、政府投资7亿元重点打造的一所大型高中。但因开工建设时间短,学校只完成一期工程。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限制,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极大的障碍。故一些教师的体育课随意性强,没有教学艺术可言。加之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严重,尤其是女生。因此,体育课就成了“放羊课”。如何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有必要作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推行好几年了,但体育课毕竟和文化课有差别,它没有升学压力。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都不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因此,许多体育老师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要么跑两圈后分组活动;要么预备活动后教师示范学生被动接受;更有甚者,放任自流。教师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学生无组织、无纪律,这样的课还有什么美可言,学生又怎会有高昂的激情来参与体育学习。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厌倦体育课的根本原因。因此,体育教师应像其他学科一样,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育课才能焕发无限生机。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何而来?第一,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而部分学生又只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认真分析教材特点,仔细研究特色教法,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天赋。比如女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乒乓球;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排球、篮球;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有:800米、铅球等。而男同学则最喜欢篮球、排球;其他项目也比较喜欢。教师在教学时,应分别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做课堂的主人。对于女生不喜欢的运动项目,诸如800米、铅球等这些运动强度大、脏的项目,则可通过练排球来达到800米和铅球的训练。

第二,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仅是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特别是我校,近两年场地器材比较落后,许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加之许多教师兼有学校保卫工作,造成了教师对体育课敷衍了事,讲得多,动得少,不注重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传统的“板

脸”教学已极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要了,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针对差异启发引导、合作探讨、获取知识,真正让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悦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体育课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特色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教师和学生就会在平等互动的关系中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合作交流。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教学“弯道跑”,可先让学生分组尝试,然后交流体验,总结出“弯道跑”的技巧。在总结技巧时,学生会创造性地运用生物和物理知识,诸如步幅大,手脚协调配合,克服离心力,提高速度等。

总之,《新课标》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等概念为灵魂,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和教材体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的能动性,把培养学生的健身兴趣和爱好作为课改的突破口。全体体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创新驱动,努力把体育课

重视个性发展 提升语文素养 篇3

一、命题理念前瞻,立意新颖

1.灵活开放,把握课标要求

2007年中考语文试卷基本上保持近年来的风貌,但又与课改理念接轨,稳中有进,有所创新。命题遵循了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我市语文《中考说明》的要求,本着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将考查重点放在理解和应用上,着重考查初中毕业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全面考查读写能力。试卷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体现出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终身语文能力的特点。整份试卷不仅体现选拔功能,更成为考生充分展示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平台,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朝着改革出活力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让师生进一步认清了“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了、学了有什么用处”等一些重大问题。

2.着眼育人,体现人本思想

试卷所选材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社会、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洋溢着浓烈的人文气息。一份好的试卷,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当尽可能的渗透德育教育且少留痕迹。2007年我市的中考试卷上处处体现出引导、关爱、信任、鼓励和帮助,努力让学生在安全、温暖的心理状态下自然地感悟和内省。如语文试卷的卷首语就是命题老师的鼓励:“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这份试卷是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请自信的握起你的笔,也许你会比雄鹰飞的更高更远!”所选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如《我们是一家人》《荣与辱》都是美文载道,情理并茂。

3.导学导教,考试促进反思

一份好的试卷应当在考试以后能引起师生们关于教和学的反思。广大考生能够从中领悟出自己初中阶段的学习状况。如在知识结构上有哪些空缺,需要及时补上;在能力板块上有那些地方相对薄弱,需要重视加强;在学习方法上有那些应该保持那些应该改进。无论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顺利与否,都可以从中悟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而终身受益。对于教师来说,同样是一次对自身教学工作的综合检测。教师不仅可以从中反思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对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的认识;也可以感悟出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适应,人文积累是否厚实,更可以观照出自己对学生的认识是否准确,对他们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是否把握得当。这个反思的过程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4.强调实践,考试注重能力

试卷十分注意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识记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诗文名句的默写上。试卷精选的相关的名言,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也是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应该知道、应该熟记的。通过名句的考查,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侧重于表明观点并加以阐述,让学生自己通过语言表达来显现自己的语文能力。如第13题开放地谈自已毕业前的临别感受、第22题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并加以阐述等。这些题目有利于考查出学生语言的基本功,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个人在信息表述与转换方面的要求。既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表达,还要突出重点;不仅要意思正确,而且要语言精练;不仅要流畅,而且要得体。

现代文阅读由说明文《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喜获破译》、议论文《荣与辱》、散文《我们是一家人》组成,题目相对比较灵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它回避了机械的知识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如散文主要考查理解、感受、体验、赏析等能力,说明文主要考查理解、信息筛选等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学业评价中那种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表现相关性不大。然而教育真正的价值,更在于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2007年中考试题一方面继续加大了问题设计的真实性和情景性,以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如语文试卷的第12题要求学生就车间活动梯子的安全放置问题,比较两条建议用语的语言表达艺术;第13、14题分别要求写一句毕业赠言和发一封电子邮件,也是学生真实生活中经常有的事情。

5.崇尚探究,考试鼓励创新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今年是新老教材过渡的最后一年,我们可以看出中考语文命题组努力从初中阶段终结性检测的层面上,利用中考试题作载体,积极引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试题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情景的设置上注入科技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设问的方法上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解题的过程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整理,证据的运用,推理的过程,假设的形成等思维品质的考查。

二、试卷形式简约规范,呈现科学

2007年我市中考语文试卷设题突出语文中考改革的运用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较好实现“两考合一”的测试目标,既保证了较高的及格率,又有一定的区分度。试题更加灵活,加大了开放性,理解运用题达90%以上,识记考查不超过10%,给学生留下较充足的思考时间,留下展现个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题型安排以主观题为主,分为选择、默写、简答、翻译、写作等题型,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考查内容上,错别字、书写、标点符号、原句默写、词语使用、病句、阅读理解、诗词赏析、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均有涉及。在分值比重上,阅读和写作两项试题114分,占了总分的77.3%,充分体现了教育部“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 要求。

三、试题难易深浅适度,题量适中

这张试卷兼顾毕业与升学双重目的,命题较有利于有一定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积淀的学生,较有利于有一定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重视语文课外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学生;这张试卷强调积累,难易适度,容易题约占60%,稍难题约占30%,较难题约占10%。 语文积累,古诗文默写、古诗阅读都紧扣课本,考查基础。语文阅读能够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也重在积累。阅读部分,难易合理搭配。

这张试卷题量较本市及省内其他市有变化,变得难易适中,没有偏题、怪题、难题,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具体体现在:一是全卷题量由正常的30题减少到28题;二是纯客观性的选择题增加,由去年的5题增加到8题,降低了答题的难度;三是文言文阅读题占试卷题量的5.5%;四是写作话题,几乎没有选材的限制,给学生以写作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话可写。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据以上对今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分析,我们感觉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四个思考点。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只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不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就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底子。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这些行为习惯贵在坚持,坚持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育,培育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每年的复习阶段,都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为学生梳理、总结阅读题的答题规律,而这一规律主要呈现在答题的技术层面,悖离了阅读的规律,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将得分技巧转变成了失分因素。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切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切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真情体验,搞好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总之,今年盐城市所命制的语文试卷在内容、形式与要求上均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有了多方面的突破,这无论在评价功能上,还是在教学引领上,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视个性 篇4

一、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作业目标, 力求内容具体化、梯度化。

某些历史老师在备历史教案时往往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备写, 而对作业的设计要么较简单, 要么不屑一顾, 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往往显得较随意。这就使得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 只要有一人完成, 其他同学便会如法炮制, 于是便出现全班一个“土坯模子”拷贝的作业, 这极不利于教师了解学情, 抓差促优。为此, 在日常教学中, 每学习一课, 我在依据课标和学情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的同时, 更注重作业内容的优化。

首先, 依据课标和《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准确界定每一课的重点和考点, 力求作业设计时做到内容上不超纲、不随意。

其次, 研究近几年中考考题, 确定这一课的重点、考点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以避免作业设计后的无效性。如欧洲四位航海家及路线, 有时以材料选择题形式考查哥伦布、麦哲伦的航行路线, 有时以识图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航行路线的熟悉程度, 有时则以材料链环题的形式, 将欧洲航海家与中国郑和下西洋进行纵向对比, 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航行目的、航行意义进行客观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尽量做到精、准, 梯度鲜明, 既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 又在练习中提高作业的时效性。

再次, 研究所任班级的学情, 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进行摸底、定位, 以便同一内容设计出形式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能力并有一定思想性和开放性的历史作业, 使历史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积极创新的载体。如欧洲四位航海家及路线可以设计成表格形式, 要求学生填写他们的国籍、航行时间、路线及得到哪国王室的支持;可以要求学生绘制他们的航线路线示意图;可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要求学生与任意一位航海家对话并写出相应的采访稿;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评说航海家们。诸如此类的作业形式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作业中品尝探究的乐趣, 提高阅读、写作、归纳等实践能力, 将课本上“死”的历史知识学活。

二、追求在作业设计上的重质轻量。

初中阶段课程多, 学习任务重, 如果历史作业量过多, 不仅起不到巩固、消化作用, 反而会导致学生为完成作业而滋长不良的学习品行。如果历史课老师很“强势”, 学生会以抄袭或应付的形式勉强完成作业, 这样的作业效果可想而知。为此, 追求在作业设计上的重质轻量就尤为重要。如一些基础性的变式型选择题放在课内当作随堂练习, 在新授课完成后,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 专门找哪些学困生解答, 以此了解他们对这节课的理解、掌握程度, 也便于教师随时调控教学策略。要考查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影响的识记情况, 可在新授课之后留一定时间要求学生记忆, 等到下节课课前留5-10分钟要求学生以默写形式呈现, 这种形式更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情, 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画某一课的知识结构图、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我眼中的拿破仑、繁荣灿烂的两汉文化等展示学生个性的历史思维导图、绘制历史小地图、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手抄报等开放性作业, 除控制字数外, 还要限制书写纸张, 最后放在作业本上完成, 既便于保存, 又利于学校检查教师业务。不管什么形式的历史作业, 量须控制在30分钟内, 给学生的心理暗示是任务轻, 很快能完成。对于那些书写干净、整洁的个性化作业, 教师除经常口头表扬外, 还应利用实物投影将其展示给全班同学, 达到资源共享、以优促差、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 在历史作业布置中要尽量做到重质轻量,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潜能,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 既感到轻松愉快, 又扎实掌握知识技能, 且不会因历史学科作业过多, 而冲击其他学科, 使各门学科都能均衡发展, 师生关系和谐。

三、作业的布置上,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变任务性作业为自选式作业。

由于学生先天禀赋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如果在历史作业布置上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 不仅不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反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学生, 把他从惰性的智力状态中挽救出来, 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 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为此, 在历史作业设计中, 我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 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具体做法是: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 即基础性作业、提高性作业和创新、开放性作业。学生会依据自身能力做出合理选择, 一般后进生会选择基础性作业, 中等生选择提高性作业, 优生选择创新、开放性作业。如学习《俄国农奴制改革》时, 那些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有限的同学会选择摘抄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理解能力稍强的学生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课的知识体系;那些理解和发散思维能力较强的尖子生则会针对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的史实写出简短的历史小论文。

因自主选择的作业适合每位学生能力要求, 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所以学生完成时也格外认真, 作业质量也就不言而喻。此种做法,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 个性得到张扬, 不同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展示, 既达到高效历史课堂的要求, 又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

四、作业内容设计上要学以致用, 紧紧联系时政热点。

时代呼唤着综合型人才, 为此, 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开放性、时政性和跨学科性, 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打破学科界限, 有机地将其他学科知识尤其是政治、语文知识融入历史学科中, 将历史问题扩展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中, 通过一些历史小论文、调查小报告、想象小作文的撰写, 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开阔眼界, 避免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尴尬局面, 也赋予了历史课新的生命。如在学习《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后, 针对明治维新改革使日本迅速强大起来,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对外扩张的道路的史实, 引导学生回顾近现代日本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及目前影响中日和平交往的主要因素, 要求学生以《历史不容忘记》、《由日本的明治维新所想到的》为题目写出历史小论文, 学生为完成作业, 势必在课后搜集、阅读相关资料, 对它进行筛选、加工并撰写成文。学生的撰写过程就是读、写、说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 更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的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五、努力构建开放的、动态的历史课堂, 为优化历史作业设计打好知识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和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评说能力, 就无法写出上乘的历史小论文, 要么写出的是没有历史知识支撑的空谈阔论, 要么是平铺直叙没有创新和见解的简单堆砌, 这类作业既没有实际意义, 又没有展现出学生的个性。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积淀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评说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存在差异, 再加上义务教育阶段, 许多学校城乡结合混编班级, 甚至是寄宿制的, 诸多条件限制使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渠道非常有限, 这就决定了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教育资源, 如多媒体网络、交互式一体机、实物投影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方式、多途径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历史课堂, 通过自主阅读、视频再现历史、课本剧表演、聚焦现实、丰富多彩的活动, 拓宽学生历史知识面,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历史、用历史。只有这样, 学生在完成个性化历史作业时, 才能有章可循、信手拈来, 也才能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总之, 历史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 容量应是适度的, 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历史课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确立以学生为本, 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实践学以致用的历史作业观, 重视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 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 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尊重, 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 为学生树立科学史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历史作业设计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作业目标, 力求内容具体化、梯度化;要追求在作业设计上的重质轻量;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变任务性作业为自选式作业;要学以致用, 紧紧联系时政热点;要努力构建开放的、动态的历史课堂, 为优化历史作业设计打好知识基础, 为学生科学史观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作业设计,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学以致用,时政热点

参考文献

[1]谭定权.高中历史作业优化设计探究.南北桥, 2015 (11) .

班级管理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篇5

作为教师,不管你带哪个班,每个班上总有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不能跟其他学生一样按要求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怎样去对待这些学生呢?

从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发展学生个性必将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包含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内的。发展其个性就是为了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教导和引导有个性的学生在突破某种均衡发展中,去努力实现自己发展的最高目标。

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成绩、体质,家庭情况是各不相同的。班级活动中,除进行一般的教育外,对有些学生就要根据他们的个性来进行教育提高。有的学生能讲善辩,反应快,表达能力强,就让他多抛头露面,做主持,当宣传员;有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就让他担任文娱委员,组织和开展文娱活动;有的学生爱好运动喜欢体育,就投其所好,让他多参加体育比赛;有的学生自尊心太强,教育时要重表扬、鼓励;有的则性格内向,教育时避免太罗嗦,说到要害,让其多思考就行了……总之,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形成融洽、信任、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作为班级管理的教师,我认为应具备以下三种教育理念:

1.宽容孩子的过失,学会运用“反向的爱”

“世界上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教师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权力。我们当教师的在习惯的轨道上奔跑惯了,满眼是学生的分数,满脑子是知识、技能。切不可忽略人的本质,忽略了学生的天赋和潜在的智能。知识与能力是人的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人的全部,人的整体。孩子们的想、说、做、好奇、探究,是他们的权利,我们不能用成人的心理及眼光来挑剔、限制、阻止乃至打击、扼杀。

儿童的自尊心是最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只要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孩子的转变就有希望。

我班马斌是一个聪明但无心想学的孩子,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手里玩东西。为了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帮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有一天我悄悄对他说:“明天老师要叫你在全班同学面前背《画》。”我给了他一天的准备时间,让他感到老师对这个事很重视。出乎意料,放学了他背着书包到办公室要背给我听,我极其热情地夸赞了他,帮他纠正了有困难的发音,叫他明天背给全班同学听。他满脸喜悦地点着头回家了。第二天,我走进教室发现他神情专注,仿佛期待着老师早点喊他的名字好让自己一展风采。课堂上,叫到他了,他激动地背诵起来,发音虽不太准,但很流利。同学们给这个平时叫起来什么也不说的孩子给予热烈的掌声,我又顺水推舟表扬了他的进步,那节课他异常的兴奋和认真。后来,他上课认真多了,时不时還会举着他那双小小的手,他知道老师和同学们喜欢他。成绩也从不及格考到了75分。

遇到孩子屡教不改的不良习惯时,不妨采用“反向的爱”,帮孩子丢弃自卑,抬起头来说话,树立自信、自尊,阳光成长。

2.注重成长曲线,为孩子的长远发展着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没有过人聪颖的男孩,用尽全力考上了淡江大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平均分只有61.27分。家境虽拮据,但父母还是高兴地宴请亲朋,不给面子的亲戚却说:“你们高兴什么呀?你们儿子才考了61.27分。”男孩的母亲说:“我儿子已经不容易了,61.27分哪里不好?比60分还多1.27分呢?”满心惭愧和感动的男孩,萌生了去美国读研究生的念头。因为61.27分的分数,他在美国没能申请到好大学,最后进了乔治亚州的摩塞尔大学,还没有正式的学生证。

反复往来于课堂和打工地之间,孜孜苦读的他只取得了80分的平均分,这个分数在美国申请不到奖学金。他的老师—汉密尔顿教授却拿着他的成绩单,要去为他申请奖学金。在评审会上,教授说:“请看,申请奖学金第一名的是来自耶鲁的学生,在耶鲁的平均分是94分,现在是98分。我的这位学生原来平均分是61.27分,现在是80分,而且,他的母语不是英语。”教授又反问:“谁更具有成长曲线?那位学生更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教育的宗旨又是什么?”就这样,他获得了奖学金,汉密尔顿教授同时改变了他对教育的理念。后来,当他成为大学校长时,将“别看我一时,且看我一世”作为校训。

他就是黄天中,台大教授、美国阿姆斯壮大学校长、大陆17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我从故事中的母亲和教授对待这个孩子的理念中得到启示:作为一名管理班级的教师,既要关注资质聪明、各方面条件优裕的孩子,还要更多地去关心、呵护和帮助那些脆弱、最需要爱的孩子。

3.树立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观念

素质教育中应当重视学生个性培养 篇6

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

个性, 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 其核心内是主体性与创造性。学校教学之所以要把培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作为主要目标, 原因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灵魂。

1. 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

没有个体的体性, 就谈不上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是人价值的自我确证, 是个人自由因而也是会自由的保证。任何个人, 不论他在社会扮演什么角色, 首先是生活的主体, 而生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正如社会意识是社存在的反映, 个人的自我选择必定是在一社会条件下的自我选择, 因而不存在脱离会需要的自我选择。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而衡量一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尺就在于一个社会在大范围内、多大程度上为个人的自我选择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近年来, 国际教育界普遍抛弃注重“学历”的陋习, 转向注重真正的“学力”, 并且又把“学力”分为“基础学力”和“发展性学力”。所谓“基础学力”是指相对于学力的基础部分, 它是以记忆、再现为中心的部分。而所谓“发展性学力”则是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相结合的有个性的“思考力”为轴心的。相对而言, “发展性学力”较“基础学力”更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来促进发展, 同时又依靠发展来推动教学。特别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过去那种把知识作为教学主要目标的“仓库理论”日益显示出它的片面性。学校要培养能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 就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3. 要鼓励学生确立新的学习动机。

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的学者认为, 教育的人道主义要求我们使下一代确立新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推动力。为此, 我们必须使学生乐学, 感到获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这里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建立起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往, 我们对于交往在教学中的意义是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 这实质上也反映出对学生个体主体性的漠视。在教学中, 交往实际上构成了学生的智力背景, 并使学生真正地涉入到由不同个性和视界所构成的“精神场”。如今学生个性发展的尺度, 已经成为衡量教师、学校及整个教育系统工作质量的尺度。

二、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 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经验, 即个体在生活境遇中的种种经历及其体验, 它是个体精神生活的巨大源泉, 也是间接知识转化为个体精神财富的中介, 是构成个体认知结构的重要因素, 同时经验也是活动的产物。

1.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个体的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过程是活动主体的个性创造力双向对象化的过程。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 “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观点。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 强调教学中师生的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 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全面问题, 是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因为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过程中实现的。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 首先是一种过程, 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布鲁纳曾强调指出:“人唯有凭藉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的方法。这种实践愈积累, 就愈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式, 掌握这种概括的方式, 对他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有效的。”可见, 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与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而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 才有益于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3. 培养学生获取经验感悟。

经验感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方法, 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宝贵传统之一。一个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深掘开去, 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 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组织, 都应该有利于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 且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没有学生自己鲜活的经验作为基础, 由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就不可能实现。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是已知的, 也就是说, 教师有一个“视界”, 如果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经验背景与知识背景, 没那么一个“视界”, 师生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就不可能实现, 教学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就像在筛子上泼水。

三、帮助学生建构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 促进智慧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类知识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以往狭隘的学科观念背景下, 过分地局限于本学科知识与内容的讲授, 不仅会禁锢教师自身的思想的自由弛骋, 也不利于我们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具有雄浑浩博的哲学气质的人才。

1. 应当强调博才教育。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 国际教育界普遍强调对学生进行博才教育。如美国提倡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日本提出要改变过去那种专业科目繁多、划分过细的“纵向深入型”的培养方法, 决定培养“世界上通用的日本人”。然而, 单纯对学生进行博才教育, 单纯依靠广开课程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而必须同时依靠课程的综合化、设定教学的跨学科目标等途径来实现。着眼于单一学科所要达到的目标, 而忽视了跨学科的目标,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缺乏系统化或结构化, 不仅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有机的、完整的人类知识的图景, 而且还会肢解完整的精神生产过程, 导致智慧能力的片面、畸型发展。

2. 实行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

为了有效地教学, 应根据经过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进行。而且, 进行同普及科学基础知识有关的教学应该与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的价值观融为一体。教学方法应由对现象提问开始, 而不是让学生听现成答案;使学生积极地运用假设、搜集和运用证据, 设计调查和处理方案;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课程的综合化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而提出的, 其目的就在于克服狭隘的学科局限性, 培养学生宽广的理论视野, 帮助学生建立人类文化的完整图景, 学会从多维视野观察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人们的一切意志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个体作为实实在在的肉体的存在, 必然有其特殊的利益要求, 这一利益要求的满足是个体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 因而它是个体行为发动的根本动因。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一定就是损人利己的。把教学过程单纯视为知识传授的过程或最好的情况下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授加上能力培养的过程, 比较全面和科学的观念是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的建构+思想、情感交流+智慧能力的培养+个性塑造的过程。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才真正找到教学过程得以深化和拓展的强大动力。

重视个性 篇7

一、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

1. 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辩证统一。

创新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素质的教育, 而鲜明的个性是人的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毋庸置疑, 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在精神实质上是互为因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 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 个性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只有以个性教育为依托, 才能得以彻底实现, 不至于浅化、庸俗化。相反, 没有个性就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 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个性发展, 强调个性教育。在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里,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些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 从学生差异入手, 尊重个性, 因材施教。

2. 个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所以, 个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新, 就不可能有创造。即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一个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只是人云亦云、盲目崇拜、从众的人, 他的内心世界往往是贫乏、情感低落的。这种人是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中必须尊重学习者在认知、兴趣、能力以及气质或性格方面的差异, 必须承认这种差异, 给学习者创造机会, 给他们权利, 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 去不断超越、突破和创新。要造就大批的创新人才, 教育是基础。所以教师要在综合分析每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找出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 让学生积极质疑、动手实践,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 重视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个性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绝对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价值。而人的存在必然是人的个性的存在。每个人在现实中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 它包括勇敢、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的人格特征。所以, 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尊重人归根结底是尊重人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 这是个性教育的首要内容。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 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 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2. 发现学生的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作用, 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充分发挥自我。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一定要注意引导他们身体力行, 切实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做起。例如保护环境, 关心弱势群体, 关心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孤儿等。对于学生的正确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奖赏或表扬, 正面强化, 使之巩固、保持。特别是课堂中意外生成的动态资源要及时得以利用。

3. 发挥学生的潜能。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 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在浓厚的社会创新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 才能实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个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挥、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以达到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寻找每个学生身上个性的优秀品质和潜在的闪光点, 找到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如我们学校近年来, 一直对数学、英语学科进行分层教学, 主要对象是学有余力的学生, 师资配备也是富有竞赛辅导经验的教师, 在完成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外, 更重视知识的拔高和拓展。我校连续三年在浙江省内的数学、科学竞赛中都占有很大优势, 成绩突出。

4. 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的发展是个性教育的目的。但个性的解放才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当个性得到解放后, 个性就有了发展的基础。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有健康的、丰富的个性的人。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培养、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上, 还表现在预防、纠正学生的不良个性上。因为人的个性的形成受着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就决定了良好个性和不良个性是同时存在于受教育者身上的。所以伴随着良好个性的培养、强化, 还要有对不良个性的预防和改造。

5. 重视学生的需要。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时期内, 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而这种欲望正是进行创新性活动的重要动机。于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就要清楚地懂得现代的学生需要什么, 得教学生什么。中学生的情感特别丰富, 教师要在情感的强烈感染下, 引导他们发挥潜力, 发挥聪明才智, 释放学习和创新激情。同时, 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及时吸纳新时代的新知识、新材料,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情境。

三、个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1. 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个性张扬的创新教育, 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个性教育的核心。教学实践得出, 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教育源于课内的学习。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学生, 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 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制定目标、实施教学过程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将个性发展视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 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少了, 乐趣多了, 学生对待生活或对待学习就会更乐观、更自信, 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基础。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 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才能有创新潜能的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相互探讨, 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它强调师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 强调双向互动、双向协调, 反对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师生关系。

其次, 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是个性形成的重要外因。在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里, 教师才能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僵化, 学生也能自主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领域, 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式学习, 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 我们的教育要变严格管理为科学管理, 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在不违背教育原则的前提下, 还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 给学生更多的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指导者、朋友、知己, 由教走向导;学生由被支配者转为“合作者”, 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自立、自理。

3.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扩大活动空间。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 课外活动是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而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开展创新教育的载体。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实践。学校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空间, 整合课内外教育环节,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 培养动手能力, 发展综合素质, 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学校开设讨论课、研究课, 开展艺术节、科技节, 定期举办各种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 如电子驱车、航模、雕刻、剪纸等,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知识技能比赛, 成立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家庭实验室、社区科普宣传队等,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平台, 让学生在学校或在校外都有组织、有活动、有伙伴、有辅导, 以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在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个性品质独立性的培养, 创新必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探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得到发挥, 聪明才智得到张扬。

关键词:个性教育,创新意识,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彭坤明.创新教育实践的若干建议.江苏教育研究, 2000, (3)

[2]朱永新.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 (8)

[3]张雪黎.论高职教育中个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职教论坛, 2007, (2)

重视个性 篇8

关键词:课程文化建设,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物业管理课程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由于生态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别, 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可能同来自主流文化的学生有一定的区别。同时, 同一种族的学生, 其个体在学习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因此, 教师应该帮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根据其学习方式设计课程。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种族学生学习方式的类型, 如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学习方式, 前者在学习中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 不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后者在学习中的依赖性较强, 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注重人际关系和权威。根据这些研究,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设计课程, 如个别化教学、合作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等等。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求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要强调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统一性。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 立足以学生为本, 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第一要务, 以创建个性化学校为载体, 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就学校来讲, 必须作到既“有教无类”, 又“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与学校文化, 相应地具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以学生为本, 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意味着学校是为了学生而存在, 而不是学生为了学校而存在, 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 而不是学生是为了教师存在;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课程与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存在, 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而存在。

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 而不是以部分学生为本, 更不是以少数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 不是以同一种尺度和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 而是在承认发展差异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的发展在共性中保持个性, 在统一性中保持多样性。学生的发展在速度、程度、水平和方向上的不同, 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在达成公民基本素养的前提下, 学生应有不同的潜能、特长和才华的充分发展, 这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理想和追求。

三是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求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学生, 把儿童作为儿童, 作为成长和发展中的人, 而不去盲目地加重负担、加快速度、揠苗助长、过度发展;要求我们把学生今天的生活与明天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既要着眼于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又要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的愉快和幸福。

三、如何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一) 舍得给学生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言堂, 满堂灌,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课程文化建设应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 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在这里要提到的是教师应舍得给学生机会, 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二) 充分相信学生

如果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多了, 要求学生必须主动的去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时教师就不应包办代替, 而要充分的信任、相信并发挥学生的潜能。事实上, 如果你相信他们, 学生会给你很多惊喜。此外,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获取了许多信息, 也为学生的共同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中, 学生之间的综合交流会发生无穷的智慧碰撞, 这也将是无法估量的智慧资源。

(三) 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应正视差异, 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因为不论什么样的学生, 将来都要走上社会, 都要生存的, 而他们的生存能力大都是在学校学习的这段黄金时期形成的。因此, 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实际上, 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就体现了这种理念,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关注这一点, 不但从知识上, 而且从其它方面也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真正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

(四) 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知识点减少, 难度降低, 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轻松了。在实验中, 教师们认识到改变教学方法比单纯的传授知识难得多。要适应学生的发展, 教师必须要多思、多变和应变。多思, 就是多动脑筋, 多思考, 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们所接受, 他们才会感兴趣;多变, 就是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单一不变的模式, 要根据教材内容, 学生的特点去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 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 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应变, 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要能灵活地应对随时发生的问题, 否则将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四、课程文化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的特长 (以物业管理课程设置为例) 。

(一) 物业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物业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将人才培养目标瞄准物业管理实践操作市场, 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是我国各高校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和课程设置的出发点。目前, 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三种模式。

第一, 以服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服务理念为中心, 重在以服务取胜, 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 以优质的服务来树立企业的品牌, 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以胜任总体性的管理工作。

第二, 以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一些有理工背景的院校创立, 以技能教育为中心, 重视技能的培养, 培养物业管理人员具备解决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 但缺乏管理和经营观念。该模式同时将职业资格准入引入学历教育, 学生毕业同时获得职业上岗证, 因此, 该模式一般实行校企联合办学。

第三, 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汲取了前面两种模式好的办学经验,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强调技能教育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 以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该模式尽管开始得较晚, 但代表了物业管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 物业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思路

1. 德、智、体、美全面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是把各种知识、能力和道德内化于人的身心, 然后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人的素质的多样性与全面性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能促进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身体与心理、劳动和生活技能诸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使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创造。

2. 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发挥个性首先应了解学生的个体表现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扬长避短, 形成每个学生事实上不同的素质结构。基于此,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改革教学管理, 激活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学分制, 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 如学生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获省级以上优秀设计 (作品) 竞赛奖均可将此折算成学分;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定期举办各种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为适应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在制定教学进程表时, 采取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的方式加大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与可选性, 以适应学生个人爱好、兴趣、才能等个性特征。

3. 理论联系实践,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与生产引入教学, 增强教学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论教学改革, 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 如带领学生参观住宅小区, 到现场判别房屋结构、确定房屋成新度和评估房屋价格;加强技能培养, 如组织学生参加物业管理员、测量员、会计员等技能考试;加强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 构筑课程教学新体系

根据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客观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考虑物业管理行业南北差距等不同地区经济、技术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区域特点, 着力提高中职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及管理能力。课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以科学的劳动观和技术观为题要,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现代物业管理发展状况, 充分认识物业管理职业与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加强实践性教学, 使学生成为物业管理行业需要的高质量的管理和技能型相统一的人才。

2. 以行业需求为依据,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将满足物业管理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探索和建立根据行业用人“规格”进行教育和培养及培训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物业管理行业要求, 结合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和岗位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 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积极与行业加强联系和合作, 物业管理行业专家深入地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探索和建立以行业需求为依据的人才培养机制。

3. 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 实行“多证书”培养。

现代物业管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核心和主要的位置,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构建物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 明确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管理能力为支撑的专业领域核心能力, 并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并体现获得物业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多项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多证书”制度, 使学生具有全方位的就业上岗能力。

4. 适应物业管理行业技术发展, 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重视个性 篇9

关键词:初中作文;重视学生;个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49-0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要使学生的写作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现简介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首先要尊重学生,提倡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要说的话。例如作文前,我选一首诗词或短文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后按自己的理解去命题、去构思。由于知识结构、才能、兴趣爱好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思维习惯、情感表露和表达方法的不同。同一阅读材料或话题,有的学生喜欢写成童话,有的学生可能写成小小说,也有的学生写成科幻作品,还有的学生写成散文诗等等。教师关注的应是学生的独特之处,至于质量的评说不妨再交给学生,让大家在传阅中去讨论,去各抒己见。教师不要武断地以自己的喜好标准去评判,去下结论,不要以自己的“大江东去”淹没学生的“小桥流水”。

培养个性并不是放任自流。比如话题作文,是在理解话题的基础上引发出的主题,抛开话题而另立炉灶,那就是跑题,教师要加以诱导,使学生能够把握主题。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如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定要旗帜鲜明地给予引导,决不能听之任之。

二、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是作文的范本,而对于不成功的问题作文很少有接触,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问题作文更为少见。通常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的作文收上来,教师加以批阅,肯定长处,指出不足。这种一人批改的方式常常受教师本人主观标准的影响,教师“一面之词”,学生被动接受,甚至听得一头雾水。教学中,我将学生中的典型作文—问题作文和优秀作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当老师,写出自己的看法,作出修改。学生的积极性异常高涨,由于大家年龄相仿,生活阅历相当,彼此学习借鉴的机会增多了,提高了作文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三、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兴趣还是写作训练中最主要的心理品质。有了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的欲望。

电化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它巧妙的把音乐、图画、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它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作文要求运用电教媒体,把平时不能看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将某一特定的情景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以生动的图像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如在写《家乡的变化》这篇习作时,我先把预先请老师拍摄下来的图片放给学生,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屏幕上出现了几幅对比的画面:笔直宽阔的马路与泥泞不堪的小路;一撞撞漂亮的农家楼房与低矮的旧瓦屋;明亮的家电与破旧的家具------,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有的画面采用“慢镜头”,或来个“特写”,这样加深了记忆。通过有目的地观看画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深深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作文时,不再觉得“无话可说”,反而写出了很有创意的文章。

四、打破题材、体裁的局限,营造创新氛围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已明确指出:“写作不能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根据这一意见,各地中考作文试题都大胆探索,出现了新的气象。特别是近几年各地兴起的“话题作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只要与“话题”有关,写作材料、观点感情、文章体裁,语言风格都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这无疑使学生从一些清规戒律中,从重重绳索的捆绑中挣脱出来。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经历的事情也很多,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老师不能限制太多。创新作文打破了对学生的禁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题材,既可写生活的积极面,也可写消极面;既可写灿烂的理想,也可写五彩缤纷的未来世界;既可写因生活和学习的挫败而引发的迷惘和感伤,也可发表个人对社会、对家庭、对学校的看法。鼓励学生写他想写的,说他想说的,将心中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绪通过文字一吐为快,这样的写作,相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释放,而绝不是外来的压力下的负担和沉重,于是学生便爱上了写作。

五、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它包括很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创造性思维,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禁锢,建立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比如,同一样事物,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从“水”的角度看可得出“以弱胜强”或“以柔克刚”的结论;从“滴”的角度可得出“坚持就是胜利”的结论;从“石”的角度可得出“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从“穿”的角度可得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结论。教师只需点拨,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的新事物、新观点,用新角度、新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一定能写出有创意的佳作。

上一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一篇:石油化工流程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