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兴趣(精选10篇)
重视兴趣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之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一个心理愉快、精神放松的学习氛围。
一、情境式教学
教师在讲课时若激情高, 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各种语言情境, 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练习说英语。另外, 充分利用对话, 把课文编成短剧, 让学生当堂扮演。
二、尽可能利用电教手段来教学
电教媒体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灵活性等特点, 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 比如利用幻灯讲解语法, 效果就比较好, 可以把枯燥的语法用直观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 使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如让学生听录音机预先录下的下雨声音, 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 再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课堂情境和英语气氛, 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三、充分利用实物来教学
实物教学尤其适用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来配合教学, 如在教my clothes时, 老师指着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衣服告诉学生white shirt, blue coat等, 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 使他们很快得到直接概念, 并流利地唱出编有各种衣服名称的歌曲。
四、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可分三部分进行: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研究与思考;解决问题。通过理解与学习, 促进形成牢固知识, 最终使学生形成自信心。但要注意的是, 在解决问题前要明确目标, 对问题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要给予恰当的提示,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现象, 深入问题实质。
五、利用竞赛激发兴趣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平时高得多。教师应经常开展竞赛活动, 比如在教学单词时, 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单词, 然后分成组, 每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进行比赛, 看谁记得多。通过活动使学生既快又好地掌握单词, 但是在竞赛时要注意, 学生之间差距不能过大, 否则, 达不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总之,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情境, 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激发兴趣提升能力重视评价 篇2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效益和体验的总称。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花费的时间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效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学生们是不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能否获得积极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正是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三者是一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效率是前提,学习效益是关键,学习体验则是最终目标,可谓是新课程标准中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三大目标的具体表现。所以说,充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不但是当下教学的实际需要,更代表着当代教育先进的发展方向。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来说,兴趣的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对要阅读的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然后设计出多个疑问和悬念,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进行阅读。比如多数小学生都愿意听故事,对此教师就可以摘取文章中的一个情节,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们听,然后再适时地抛出几个悬念,最后再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出自于哪里。而学生们则会主动去寻找这篇文章进行阅读。其次是阅读资源的丰富。如果阅读资源十分贫乏,那么即便是再喜欢阅读的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阅读内容。比如可以在班级内建立一个“图书角”,每一个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三到五本书,并用简短的语言阐述自己推荐这本书的缘由,然后登记编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又比如可以要求家长定期带着孩子逛一次书店,至少买一本书,并按时进行阅读。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收获,而阅读兴趣也自然得到了巩固和加深。所以说,兴趣是提升有效性的前提,需要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
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需要以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为前提的,而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升阅读的速度。一是引导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使大脑直接反应文字。二是可以展开专项训练,比如在五分钟内阅读一篇材料,然后回答问题等。经过多次训练之后,学生的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其次是扩展阅读的宽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地重视,因为教材中的文章都堪称经典,最适宜某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但是课堂时间和教材文章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加强课外阅读。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份清单,并定期和学生展开交流。最后是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且之所以进行阅读,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写作。对此教师可以引导着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笔记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在最初的阶段,可以是一些书目信息的记录,逐渐发展成一种阅读感受的表达。而教师也要做出及时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3.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联动,为学生打造出一个立体的阅读环境。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对和阅读相关的设施予以全面的完善。如图书馆、阅读教室、宣传栏等,都要定期更新和维护,以充分满足各种阅读活动的需要,将整个学校营造成为一个书香校园;作为教师来说,首先要表现出一种鼓励和支持阅读的态度,同时积极举办多种读书活动,如前文中提到的阅读研讨会、新书推荐会等。而且要身体力行,自己也应该多阅读,并将阅读感授予学生们分享。作为家长来说,应该尽可能地在家中为孩子打造一个读书的空间,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在这样一个立体的环境中,学生们能够获得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并最终获得阅读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4、重视教学评价
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十分渴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也应该对教学评价有充分重视,以真正发挥出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具体来说,首先要给学生以自我评价的机会。在教师评价之前,不妨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内容包含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阅读感受,获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其次是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基础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比如档案袋评价法,就是这样一种评价方法,其详细记录了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包含取得了哪些进步,还存有怎样的不足等。学生和教师都能对学习过程有整体和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客观的,才能体现出评价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无论是学校和教师,都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并主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但是要想真正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实现。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能够迎来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重视情感因素,激发探究兴趣 篇3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霍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没有情感色彩和毫无情绪反映的认识活动是不存在的。在日常学习中,情感在学习创造机制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推动或终止某种活动的动力,它可以强化或抑制认知发展过程,并削弱制约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数学情境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呢?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和合作者。”因此,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如果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能使教师真心弯下腰来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是爱,是母亲对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才能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大胆探索。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约数”时,先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配上讲解:3月25日是小明的生日,小明在妈妈买回了12块蛋糕。妈妈对小明说:“如果今天你的小朋友来家做客,你就请大家吃这些蛋糕。注意:一定要平均分给大家。”晚上,小明在房间点上了生日蜡烛,有人在帮他庆祝生日。请大家猜一猜,房间里一共有几个人,刚好能平均分这12块蛋糕,而且分得的是整数块?每人平均分几块?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得到了多种答案。有一个学生说:我猜房间里一共有2人,平均每人分得6块,写成算式是12÷2=6。另一个学生说:我猜房间有6人,平均每人分得2块,写成算式是……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想法一一板书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得出:12能被1、2、3、4、6、12整除。此时教师说明:1、2、3、4、6、12叫做12的约数。这样使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我需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情感随着认知的过程得到了发展,知识也得到了正确迁移。
三、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在气氛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即可。应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使其“进入角色”,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也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培养了打破常规,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设计一组开放性题目:在2001年申奥第一轮投票中,中国获得44票,加拿大得17票,法国得15票,日本得6票,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成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编出了不少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学会用数学思维看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活动包括各种感官参与下的运算、讨论交流和搜集整理数据,调查研究,建立结构模型、解决问题等活动。在教学“统计图”时,让同学们周日回家调查家中3年来经济收入的情况,整理数据后制成折线统计图。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判断哪块广告牌做得好,哪块用的油漆多?同学们通过同桌或小组间的讨论合作,用“数方格”或“割补法拼图”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在这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状态,他们经过操作、交流、实践亲自体验并发现公式的过程,掌握了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作文教学应重视兴趣的培养 篇4
一、激发情感,诱起表达欲望
情感是行为的动力因素,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动情、动容,来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人,讨论自己最关心的事。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诱发了心理需求,就能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比如我校学生都知道我市引进了“必康药业”,是省级企业集团,它对我市的经济发展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听企业领导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发展企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回来后要求学生以访问记的形式进行介绍,并向报刊投稿,同学们觉得这既有荣誉感,又有一种使命感,急着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读者。
二、调节心理,诱发良好情绪
一些学生害怕作文,对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不能动辄以作文压学生,活动还未进行,作文已经布置。让学生带着框子去作文,如此作文,学生怎能不怕呢?因此教师要重视作文指导,不断改变方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并要求写影评,教师不必事先布置任务,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要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观看,看完电影后让学生讨论:影片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饰演的哪个人物?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一定情绪高涨,发言热烈。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谈谈:你对影片的主题有什么看法?你对影片中的哪个人物或哪个镜头最感兴趣,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然后把这些内容写下来。一般来说,学生都能写出较有分量的影评来。
三、引导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喜欢写作文的学生恐怕不多。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冥思苦想,其结果却仍不尽如人意。但是否可以在指导方法上作些变化呢?比如,学校附近工厂有噪音、废气污染,教师启发学生根据切身感受,谈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再通过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利用自己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测试各种数据,向有关部门呼吁等活动,然后让学生写《我们需要洁净的环境》的作文,学生就会感到作文并不难。因为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事实上,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问题是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并把观察所得结合自己的感受恰当地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四、从说到写,降低作文难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相处时很会说话,但要他将所说的话诉诸文字却会显得非常困难。这就说明,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表达确实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也是语言训练的必由之路。作文教学要有意识地缩短这一距离,就要注意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降低作文的难度。有一次,我在作《可爱的家乡》一文的作文辅导时,和学生进行了家常式的谈话:“我们窑湾镇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哪个同学能介绍一些有关窑湾的历史传说呢?”同学们争相发言,相互补充,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继而我又说:“你们介绍了不少有关窑湾的历史,但我还想知道一下窑湾的现在,你们能说说吗?”同学们又从窑湾近年来在交通、小城镇建设、农业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谈了窑湾古镇的今天。有一位学生特别指出:“我们窑湾生产的绿豆烧、甜油走遍天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课堂气氛热烈。然后我让学生以《可爱的家乡》为题,整理成一篇文章。同学们兴趣高涨,很快就完成了草稿,字里行间,句句真情,字字实感。可见要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再从学生说的过程中逐步变成书面文字,学生就不会感到很难了。
培养兴趣教学重视情感效果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育者往往对教学内容过分关注, 强调学生机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机械、麻木的学习, 收效甚微。教学, 特别是英语教学, 必须积极主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开展兴趣教学, 因为我们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 更没有实践之地。仅仅在课题上学习, 犹如蜻蜓点水。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 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有兴趣的活动。在实践中常用的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总结如下。
一、把知识串成故事或与一些名人、明星相连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尤其是在课堂上, 好的气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调节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 带故事情节的课文往往比单纯的议论文、散文要吸引学习。因此, 把课堂内容变成一些生的故事或者把知识点与目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物联系棋类, 在故事中学习。
二、把知识编成顺口溜把知识融入游戏
在教学中, 歌谣以它形式活泼、韵律优美等特点深受学生们喜爱, 顺口溜, 便于学生记忆和朗读。游戏教学, 玩中学、学中玩可以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等重要因素, 经常开展一些带有比赛性、趣味性的游戏, 促使学生进入“玩学”状态, 学生将成为游戏的主角, 教师仅仅起一些调节、管理作用, 以全班同学为对象, 在最大范围内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可使学生在乐中求知, 知中受益。开始也许有一些困难, 持之以恒, 就会发现教学将是一种享受。
三、使作业多样化、趣味化
作业内容来源于教材, 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所以作业不能拘限于教材。教师应想法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比如:把家里的电器贴上英语单词标签;到市场看看你能叫出哪些水果的名字等;这样的作业即不枯燥, 又能增强记忆。
四、树立自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学生刚刚学习英语时, 大多数都充满了好奇心、自信心, 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地多鼓励多支持, 尽量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让他们对学好英语的充满自信。教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表扬和鼓励, 都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例如, 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 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 避免当场指责学生, 这样会有很多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叶会很活跃,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英语, 很投入, 很自信, 必然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可能主动学习, 但一定能学好吗?不一定。情感投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状态。能以极大的精力以正向的积极的心态付诸于行动。美国学者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他强调情感重要性, 情感可以诱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生自身。在英语学习中, 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 乐于学习, 学生就会努力调节自我, 积极主动找到适合教师的教学学习方法。从情感投入的角度上来研究, 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正是自身情感的投入, 这不仅仅会导致其在课堂上更加专心, 全身心地紧跟教师的教学过程, 努力思考、回答一切问题, 而且还会爱屋及乌, 增加对英语教师的喜爱, 从而主动地学习, 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同时, 情感投入可以减少学生对外界干扰带来的影响, 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 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 情感投入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 积极研究探索, 激发本能、增强意志力, 进而转化为英语学习的原动力, 主动解决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迎难而上, 努力破解一切难题, 学生精神亢奋、思想敏捷, 进一步向新的问题挑战, 相互作用, 良性循环, 促使英语学习效率成倍提高。
兴趣教学、情感投入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会“教学”, 尽可能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多方面、多层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注重情感教学,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摘要:现阶段英语教育中, 学生学习英语往往是被动学习, 仅仅为考试而学, 没有兴趣、缺乏情感投入, 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有兴趣的活动。同时, 情感投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状态, 能以极大的精力以正向的积极的心态付诸于行动, 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重视兴趣培养实现语文教学 篇6
一、注重自身形象, 以情激趣, 以趣激学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当今的学生并非古时的学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 观念的不断更新, 他们不再会喜欢只会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老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的形象则成为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
1. 注重你的“第一”形象。
是否能让学生喜欢你,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留给学生一个美丽而又深刻的第一印象。因而, 在与学生初次见面之前, 教师应刻意打扮一番, 整洁得体的时装, 轻盈而不失稳重的仪态, 绘声绘色的讲解, 都会赢得学生的好感。“完美”的第一形象会使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教师。
2. 日记——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有的学生喜欢语文, 并不是从喜欢语文课开始的, 而是因为喜欢某位语文老师。老师真挚地爱护学生, 学生由衷的尊敬老师。这种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使师生关系融洽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写日记了。学生在日记中抒写心曲, 诉说烦恼, 老师为其排忧解难, 这样师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 平时活泼乐观、欢声笑语不断, 最近不知怎的, 一直沉默寡言, 无精打采。她的反常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找她谈话, 但每次噙满泪水的她总是欲言又止, 始终不肯吐露真言。终于有一次, 她把它写进了日记, 使我解开了心中之谜:家庭破裂。我深知这其间有着对我的极大信任, 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我不敢轻易对待此事。我没有直接找她谈话, 而是借那本日记本与她进行交流, 安慰她、鼓励她勇敢面对挫折。终于有一天, 我又见到了她灿烂的笑容, 听到了她欢乐的笑声, 更可喜的是, 她清澈的双眸里分明写满了对我的信任、感激、喜爱。
3. 关爱学生, 促进教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维的交流, 师生关系融洽与否, 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活动。没有付出怎求回报?要想学生喜欢你, 你就必须先喜欢学生, 充分表现对学生的爱。无论是学习上, 还是生活上, 你都应该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这种爱应该含有殷切的关怀、热情的期待、感情的沟通、相互的理解、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培养。一个被学生热爱、崇拜的老师, 他所教的学科学生必然会既爱学又愿学。总之, 它是一种教育的爱, 这种爱的真挚的表现, 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用心良苦, 由此产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二、巧设导语, 激发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如果一位老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就是把书拿出来, 翻到第几页, 尤其是学生在上了几节课之后, 身心疲惫不堪, 正昏昏欲睡时, 这样的开头无疑是最好的催眠曲。为了避免这种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导语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的体现, 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1. 故事导入, 吸引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学生学习有个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教学趣味化是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课文利于课堂教学。在教戏剧《白毛女》时, 我首先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这个传说深深地吸引了每位学生, 唤起了他们对白毛仙姑的同情和对恶霸地主的满腔愤怒。我趁势板书课题, 学生自然而然的投入对课文的研读之中。
2. 设疑导入, 诱发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设疑能诱发学生思考,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探求新知识。例如教《成功的秘诀》时, 我设计了这一导语:同学们时常羡慕别人取得成功, 渴望得到成功的秘诀, 今天, 让我们一起跨越重洋, 去探讨这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于是, 同学们就带着这一疑问投入课堂教学中。
3. 温故导入, 启迪新知。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各科常用方法, 它体现了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 又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教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我们刚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作者通过写景和议论, 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内容与前一首相同, 也是写雪, 但相比之下, 两文的意境不同, 感情也不同。这一导入, 既复习了旧知, 又有了新的收获, 真是一举两得。
4. 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 就是教师单刀直入地板书课题, 并围绕课题提出一些能揭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难点的题目, 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 引燃思考的火花。如教《看戏》时, 板书之后提问:谁看戏?看什么戏?文中哪些地方写演员演戏?哪些地方写观众的反应?这样直截了当的提出问题, 学生就会为找到完整而确切的答案去认真听课了。
三、让学生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观念, 单纯地强调传授知识, 学生主体性不断丧失, 学生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老师、课本和练习。事实证明死记硬背的东西常常缺乏生命力。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 教师教得异常辛苦, 而学生收获甚微。究其原因, 学生自主精神欠缺, 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现代教学论更加重视和提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求将教学的重心转到学生身上, 要教会学生学习, 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华东师大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就可能变为‘训兽式’的活动。”看来,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已迫在眉睫。
1. 提倡教学民主, 激发学生兴趣。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 更是有着独特个性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意志。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在设计教案前, 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 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如教《死海不死》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 (1) 海, 怎么有死活之分呢? (2) 既是死海, 又为什么不死呢? (3) 死海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围绕这些问题,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 精讲精练, 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
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参与的学堂, 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指导的原则, 就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凡能让学生自学解决的问题, 教师坚决不要讲;凡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让学生思考揣摩能够回答的问题教师也尽量不要讲;非要教师讲之不可的地方, 教师要精讲, 即用尽量少的时间和最精要的语言讲通即可, 而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活跃起来。
重视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 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实验当中蕴藏一些丰富的有趣现象, 恰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1.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学心理。 例如, 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 在用塑料袋子装满水时, 用若干铅笔横七竖八地插进去, 观察水有没有流出来。 这样的实验跟生活当中的体验总是不一样的, 会让学生感到惊奇, 调动他们的情绪, 激发兴趣。 又如在讲授平面镜应用时, 我们可以自制特殊装置, 达到“身首异处”的效果。
2.实验常做新课导入之一, 悬念是它的主要任务。 新课导入方法各异, 实验导入是常用之一, 主要任务就是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赢得先机。 不但跟授课内容有关, 而且得有一些悬念在里面, 这样才能激发兴趣。 如在讲电功率实验这节, 新课引入时, 大多数老师会从功率的公式P=IU入手, 提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不同, 而我的做法是用2个不同的灯泡让他们串联和并联电路, 观察同一个灯泡在并联时亮, 在串联时反而暗, 提出额定功率大的灯泡实际功率一定大吗? 从而引入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新奇的实验反而能够培养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连。 “好奇未必害死猫”, 新奇的实验能够例证学生认知之外的东西, 具有更加强烈的感官意识。 例如, 在讲授《压强》一节时, 老师准备一些充满气的气球, 用手很容易把气球给挤爆, 如果人站在气球上, 则气球会不会爆炸? 学生的第一回答是肯定会爆炸。 当老师把几个气球排开, 上面用平板铺开, 人站在平板上, 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 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 通过实验,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二、教师个人魅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现, 恰好能够给学生带来身心愉悦, 如沐春风。 初中生对学科的偏差, 跟教师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
1.教学语言生动风趣, 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幽默, 还应跟学生的思维模式相对应。 用一些时下流行的语言, 学生之间的语言, 能够引起学生的呼应, 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 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 在讲“物质三态”时, 向学生打比方:物质由分子组成, 把教室里的同学当做分子, 上课时, 大家都坐在自己的座位, 这个时候排列有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是固态的。 当下课铃声响时, 大家都分散了, 此时就是液态。 当放学后, 大家回家了, 此时物质是气态。
教学生动风趣,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讲重力势能时, 可向学生说, 当天花板上有一根粉笔向你头顶上落下时, 你将怎样? 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 ”如再问, 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 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 “那还不快跑”。 从而说明物体的重力势能和质量有关。 在讲重力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 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 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2.教学情感的丰富, 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 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 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优秀教师, 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 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 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 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 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 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 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 二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 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 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 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 当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 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 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 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 而且有一种美的享受。 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 要做到抑扬顿挫, 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 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三、注重学用结合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学生对物理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 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才会更加努力学习物理。 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时, 以杆秤为例, 讲述市场上不法商贩的偷吃称的原理, 结合画出杠杆的力臂, 比较力臂大小, 从而比较力的大小, 发现在秤盘上增重和秤砣上增重都可以偷吃称。 告诉同学们学习物理非常有用, 能够知道生活当中的很多奥秘。 这样一来, 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而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 享受成功。
四、创造成功的机会, 增强学生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和需求。 成功时, 兴趣盎然, 失败时, 产生畏难情绪, 消极怠慢。 因此,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 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造更多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例如, 在做设计考卷时, 我经常分A、B卷, 让不同学生做不一样的卷子, 有意降低难度, 扩大及格的层面, 不会让学生离物理学习越来越远,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之, 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是通往物理大门的钥匙。 学生进入物理大门后, 兴趣的层次越来越高, 各种提高兴趣的手段是教师必备的素养, 这些就是成功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美]L.爱波斯坦P.哈威特.趣味物理寻答集[M].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1 (03) .
重视仿作训练,培养写作兴趣 篇8
一、仿作的四种模式
(一)仿而不袭
仿作,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写作。对于模仿写作,茅盾先生曾作过简述:“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说过:“古人作诗句是模仿前任而作之”,对于写作上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模仿写作其独特的作用在此课略见一斑了。但我们也常听到、看到,由于部分老师对模仿写作及其智力价值缺乏清楚、科学的认识,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仿作同抄袭,套作混为一谈,这种不加分析盲目排斥的做法是片面的。事实上,凡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小学生作文同样也是不能脱俗的,问题的关键是要科学地摆正“仿”与“作”的关系,搞清仿作的基本要求。这就是通过“仿”借鉴范文的独具匠心的布局,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材进行独立的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这一要求,要使学生明白:仿作不是取其的语句抄袭,也不是断章取义的段落抄袭,更不是“改头换面”的通篇抄袭,而是在对范文完全驾驭熟烂于心的基础上,取其范文的精华,汇入自己的事物之炉进行完全自我的“购制”。这样,仿作出来的文章才不至于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二)仿而不滞
仿作中的“滞”是仿作训练之大忌,所谓“滞”即步趋范文的后尘,行文仿得太深,仿作仅仅是帮助提高作文的手段,而不能当作一种不可变更的固定模式。仿作,前提是仿,重点是作,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再造思维的延续过程,也就是发展创新的过程。那么,如何突破范文的模式,做到“仿而不滞”呢?我们觉得首先要对所仿的范文反复阅读,从范文中得其精髓、妙处、掌握规律。然后,针对自己的选材,在领悟“精髓”的基础上,从布局、意构等方面设计出“高于范文”的最佳写法,仿写出来的文章叫人“不见其范文踪影,却得超范文之精妙”。这样,才不至于被所仿范文绑住手脚,抑制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仿中求异
仿作,按其固有的布局写作也无可厚非,但要做到仿中有异。所谓“仿中有异”,即敢于突破范文的束缚,实际上,仿作训练的本身就存在一个“仿作”与“创作”、“继承”与“发扬”的问题。仿作的最终归宿是创作,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发扬。仿作中的“异”应该在“创作”与“发挥”上得到良好的表现。所谓“仿作”绝不是如出一辙,这样的仿作又有何益?
(四)仿中求深
“仿”和“深”并不是两个等量概念,仿作训练,既要求异,更要求深,因为仿作的深度,标志着认识的升华、写作水平的提高。仿作训练,如果仅仅是看作一种积累知识的学习形式,而仿重于对知识信息的记忆往往会失之于肤浅。要求仿作训练中的“深”应立足于我国学习中所倡导“熟而精,精而化”,着重于对知识信息出发、联系和改造。
二、培养兴趣的三点看法
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高,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如何才能提高写作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它体现了新的作文教学理念,除了可以采用上面四种仿写方式外,还要求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上,让学生愿写、乐写。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作文指导课,情境的创设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围,就如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使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展开思路,从头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作为题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激发写作兴趣。
(二)训练多样,提高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他们喜欢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事物,喜欢参加新颖的活动。如果作文训练经常变换方式,做到多渠道、多课型、多样化,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盎然的习作兴趣。
在作文训练中,我尽量用多种形式的作文练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一是即兴作文,即抓住当前的一些事物及场景引导学生当场作文。二是随心日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三是读写结合。即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某些精彩段落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内容。此外,课内外阅读笔记、佳作欣赏、仿写等训练方法都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途径。
(三)优化批改,增强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批改作文“徒劳无效”。因此,要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启发式的评价结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他们日后形成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一是当面交流。学生作文交上来后,必须及时批阅。二是心灵交流。文章是同学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这才能破译学生心灵的密码,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只要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才能真正的做到“下笔如有神”。
初中物理课应重视兴趣教学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乐学;会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39-02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围绕教学目标,物理教师们想方设法,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方法,但教学效果仍不尽人意。因此,初中物理课应重视兴趣教学。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认为:兴趣教学不失一种好方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做法和体会谈一谈,与同行们共勉。
1兴趣教学提出的探源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中“乐之”就含有兴趣教学的意思。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论教学时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更是阐明了培养学生学习兴
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现代素质教育更是强调兴趣教学,它要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勤思、善学的好品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勇于实践、创新。
2兴趣教学是切合初中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初中生正处于生命力最旺盛、最活泼时期,他们对各式各样的新鲜事物感觉敏锐,最好学、好问,且富有幻想,思维能力日臻严密。教学中,教师如果先讲一、两个趣味性故事,演示奇特的现象,再提出恰当的问题,势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八年级《绪言》一节,教师若只笼统地介绍学习物理的意义、方法,学生听起来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作这样的处理:先结合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趣事,谈物理研究的对象;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上天谈物理的应用;再演示几个有趣味的实验;待学生充满渴望求知的欲望时,教师马上谈学习物理的意义,学习方法,势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觉得学习物理有趣、有用。
3物理课兴趣教学的实施方法及要求
3.1激发兴趣
教师引课时,或通过精心提问,或引入趣味性的故事;或演示有趣的现象,以创设情景。这样,就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了课堂中,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就会有兴趣地进行探索,配合课堂教学。
3.1.1提问设疑,创设情景
教材中“动脑筋”、“想一想”、“做一做”里就有很多题材,只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就会收到很好的导向效果。如讲“浮力”时,先这样提问:“木块浸入水中要受到向上的托力,那下沉到水中的石块是不是就不受到托力呢?”讲“焦耳定律”时,先问“与灯泡相连的电线,在通电一定时间后摸灯泡好烫,但摸线却没有感觉;如若出现短路,这同一根电线会明显发热,甚至烧焦。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设问,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何设问,对教师来说是一门学问,它要求教师课前要仔细地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多观察,勤思考;提问要简明扼要,表述要清楚、明白。
3.1.2趣事生疑,探索成因
讲“机械运用”时,先说一件趣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一位飞行员正在执行任务,忽然发现机舱外有一个“昆虫”,他顺手将它抓住,张开手一看原来竟是一粒子弹,学生听后,自然兴趣大增,都想试着分析其来龙去脉。这样,教师就顺势组织教学了。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先讲阿翁辨皇冠的故事,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采用趣事引课时,要求教师语言富有激情,具有感召力,平时多读课外书籍。
3.1.3演示现象,激发兴趣
生动的实验可以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给学生深刻难忘的印象。如教“滑动变阻器”一课,先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的亮度,就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长度测量”时,先让三位学生用同一把尺子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教师再公布答案,学生对数据不同定会感到非常吃惊,教师接下来组织学生学习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学生将学得有兴趣,印象也深刻。演示时,教师要选取可见度大的仪器,操作要规范,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
3.2导入课题
生理学及心理学有关原理表明,初中生尚未完全成熟,意志不很坚强,如果让他们长时期地有意注意,即使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也易产生疲劳。故导入课题也应从兴趣做起。
3.2.1教师讲述要富有激情,具有感染力
讲述时,教师用简明、生动、通俗的语言,并辅以得体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调,具体形象的事物作比喻,可以弥补概念的枯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使课堂气氛活跃。如讲“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用这样的一段话“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能解释行驶的汽车在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这个事实,于是人们不知所措了,力学领域也被一团阴云笼罩,长时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终于,伽利略向这团阴云发起了挑战,他用实验的利刀刺破了这团阴云,他的实验原理是这样的……”这样富有激情的讲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电阻”时,可以这样比喻:电流流经电路时,如同行人在路上,路宽敞、平坦,行走顺利,路狭窄,凹凸不平,行走困难。这样讲起来,听者易懂。
3.2.2学生自学,强化思维
教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应马上将兴趣移植到他们自己的看书自学中,要求在阅读教材时,积极思考预习题,并对其内容进行有效的概括、归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并板写结论,使新课学完。
3.3进行即时反馈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遗忘现象是在记忆后不久就开始的,且在开始一段时间遗忘得最快。因此,教学中进行即时反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达到掌握知识牢固,运用知识灵活的效果。进行即时反馈时,可按下面4个方面来做:一是注意提问,经常答题;二是利用反馈回路,巩固教学成果;三是加强随堂练习,练习题学生随堂练,教师随堂检查;四是加快作业批改下发,作业最好当堂批改,且及时讲评,也可采用学生互批、互评。进行及时反馈时,宜采用学生先答,教师再组织评讲的层次进行,另外,不要忘记解释引课中的问题。经过反馈这一环节,学生学到的知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
4实施兴趣教学的效果
运用兴趣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学得活,理解得透,记忆得牢,运用得巧,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合格率。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学生参加考试,合格率达95%。另外,我教的学生参加县级“小发明”活动比赛,获得多项荣誉。
总之,兴趣教学是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重要手段。
Physics—an Interest-orientated Course
Jiang Wenpeng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effiency of physics teaching, we should tak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to consideration.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重视兴趣 篇10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历史学科是技能课程, 没有中考的压力。但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 历史学科列入了中考范畴, 这一问题已迎刃而解。另一方面, 与历史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关系。以前的教材是指导教师如何去教, 编写是以教师为出发点, 加上历史学科的特点:史实的过去性, 表述的抽象性, 记载的机械性, 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有的教师照本宣科, 搞一言堂, 忽略了作为活生生学习主体的学生。而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则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 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减少了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 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新教材对历史教师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法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给学生提供并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把自己放进特定的历史背景当中, 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一定的历史情境使书本上抽象、枯燥、远离学生生活的历史事物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使所有的历史知识立体地、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在《先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 学习新知识之前就以一个历史课堂情景剧呈现给学生:东汉末年, 一个病人到中医诊所看病, 剧情里出现了医生用“望、闻、问、切”看病、用麻醉药剂手术、用纸张写治病处方、伙计抓药计算费用等情节。学生观看了这一情景剧后, 学习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生积极地探讨着秦汉时期纸张、医学和数学成就等相关的历史知识。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积极, 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说, 正是这一历史情景剧拉近了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的过程教育和体验教育, 并通过学习,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也能受到浸润。
当然,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 各种历史资料的日益丰富、全面, 现代教育技术也在飞快发展、日臻完善, 这些使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时条件更好、渠道更广、形式更多。例如把教室布置成历史会议的会场, 让学生编演历史剧, 展现历史文物、音乐渲染、电视和电影等视频播放等。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的空间, 例如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作为学生历史实践活动的场所。
那么,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运用好历史情境教学法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原则: (1) 忠于史实的原则。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 让学生从史实出发,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在特定的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下, 不能超脱历史, 更不能凭空设想背离历史。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考虑学生的个人阅历、经验、知识结构、理解力、感兴趣度, 要充分体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3) 史实全面而联系的原则。初中历史的时间跨度大, 往往课中涉及的内容多、头绪多, 如经济史、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情境能把相关的史实联系贯通。 (4) 课堂教学民主化。教师要改变角色, 转变观念, 真正地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 在设计教学情境过程中还要注意的几个事项:首先, 以新课标为依据, 不可脱离;其次, 情境要形象感人、自然合理, 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不仅为提高学生兴趣, 更重要的是还原历史、再现历史, 因此, 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形象鲜明、真实可信, 这样才能达到打动人的心弦、感人动情的目的,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第三, 根据学生的理解力, 在创设具体的情境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生活经验, 不要超出学生的实际, 过分追求情境;第四, 设计的情境要简单并且有可拓展性, 情境要新颖而富于启发。一方面创设情境只有新颖奇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索愿望时, 才能发挥情境对教学的作用。否则, 学生对创设的情境无动于衷, 习以为常, 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 简单可行而有拓展性, 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