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结果

2024-09-20

重视结果(精选3篇)

重视结果 篇1

医院节能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针对医院所有使用水、电、天然气、蒸汽、医用气体、中央空调等能源的部门, 分别对各种能源进行合理使用及控制管理。医院的能源使用既要人性化, 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 又要合理使用, 同时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节能的规章制度及文件精神, 努力建设和谐的“节约型医院”。但是如何对各种能源进行合理使用及控制管理, 却又成为广大医院后勤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

1 老医院老建筑面临的现状 (以水的管理为例)

根据上海市水务局2007年12月29日网上提供的信息显示, 2007年下半年上海市医院系统大部分医院的实际用水量都高于三级医院的定额值。经典型调查分析, 主要原因既有医院用水管理不到位又有系统设计问题, 同时还存在管道安装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除了医院要加强自查、自纠, 加强节水宣传力度, 花大力气做好水平衡工作外, 但是如何做到组织落实、措施到位, 严格按照定额标准规范医院用水行为, 以定额为标准, 找出差距、找出簿弱环节, 又成为医院节水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2 我院在节水工作中的案例介绍

2009年, 我院在对全院的用水量进行分析时发现, 我院的年用水量70.5345万吨, 远远高于浙江省三级医院33.8355万吨的年标准用水定额。为此, 医院专门召开节水专题会议, 要求总务部门找出耗水原因, 采取针对节水措施。

2010年1-6月, 医院总务部门根据会议的安排, 做了以下工作:

(1) 病房热水定时供应:

上午6:00-8:00;中午:11:00-12:30;下午:18:00-21:00。

(2) 病房抽水马桶水箱放置两个矿水瓶, 已达到降低抽水马桶耗水量的目的。

(3) 按浙江省绿色医院的考核标准, 对溢水式水箱自动冲水的公共卫生间进行全面改造, 采用节水感应式冲水器。

(4) 分别以2月、4月、6月的15日前后邀请当地自来水公司派人到我院用专业设备进行地下水管漏水检测。

通过半年时间的节水改造, 我院2010年上半年的用水量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开放床位月用水量从2009年月用水量的63.41吨下降到52.18吨, 下降幅度达到17.7 % (详见附表1) 。但是, 与浙江省三级医院标准床位月用水定额30.42吨相比, 差距依然很大。

2010年8月, 医院再次召开节水专题会议。在会上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分析各种漏水的可能性。最后会议决定采用“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的原则, 从医院自来水进户表开始, 按各支管分户表的计量分管范畴, 全面进行为期一周的用水量抄表, 获得第一手统计资料, 分析潜在的耗水原因。

2010年9-10月, 根据对各分户表抄表读数进行分析, 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水表的读数与实际的用水情况不符。

2010年6-14日, 医院总务部门对该水表计量分管范畴的支路开关、用水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 排除这些设备设施的泄漏可能。

2010年10月15日, 院节水领导小组派遣15人同时对该水路上的十个水路开关进行闭合测试。所谓水路开关闭合测试就是先将水路开关全部关闭, 然后根据开关在水路图的中离水表的距离从近到远, 依次打开, 同时专人观察水表读数的变化情况。一小时后, 水路开关闭合测试工作结束, 发现该管路的一段地下管路漏水, 10分钟漏水量约5吨, 与异常用水量吻合。当天下午, 医院节水领导小组决定对该段管路进行改道, 封闭漏水管路。至此, 我院节水改造工程暂告结束。

3 结论

表1的数据分析表明, 我院的节水改造工程是成功的, 我院的床单位月用水量从工程改造前的63.41吨降低到23.59吨, 首次进入省用水合格范围, 节水率达到62.8%。

我院的节水改造工程对大多数综合性医院的节水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将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1) 医院节水节电节气工作是系统工程, 院领导必须重视, 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检查。

(2) 负责抄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责任心, 医院水、电、气的用量必须做好统计分析。

(3) 老医院老建筑的节水节电节气工作除了在使用上加强节能管理外, 尤其要在查漏补缺上做足功夫。

表1的数字告诉我们:加强节能管理的效率是17.7 %, 而查漏补缺的效率却高达45.1%。

(4) 任何时候都不要迷信高科技, 要相信原始数据, 要相信科学的统计分析。

被我院通过水路开关闭合测试确定的漏水管路, 当地自来水公司曾三次用专业设备进行过测漏, 但都未发现问题。事后分析专业测漏设备失灵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水管埋在沙堆中;其二是漏水管靠近医院总污水管;其三是水管位置较深。

(5) 老医院老建筑的节水节电节气工作的查漏补缺要因地制宜, 方法要恰当。

4 结束语

目前, 政府各部门对单位GDP的能耗控制指标要求越来越严。在此, 我将我院在接水改造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奉献给大家, 希望能节能减排工作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群策群力, 共同奋斗, 为达到胡锦涛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环保承诺而努力。

参考文献

《浙江省用水定额 (试行) 》

重视结果 篇2

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 如何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评价, 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 我逐渐感觉到品德与生活课上需要的评价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付出的努力程度等, 而非仅仅注重活动结果。在课堂教学中, 要淡化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最终结果, 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

一、评价时, 重过程、轻结果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我渐渐意识到: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评价学生时, 不能以活动完成量的多少论英雄, 必须要重视成功的体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只有在合适的时间, 运用了合适的评价, 才会使学生们感受到评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评价要重过程, 轻结果。传统的教学评价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 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对于那些特殊学生, 尽量不要让他们变成“被遗忘的角落”。来自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表情, 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鼓励, 有利于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树立自信心。

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发展水平, 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评价时, 关注学生的“将来”和“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 关注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在评价时, 要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 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 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 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品德与生活课上, 需要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 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品德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在评价时,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参与热情、活动体验、探究和思考、交流过程等行为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 还包括了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方面的考查。简单地说, 就是要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 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四、评价时, 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学习品德与生活第三册《我和妈妈逛商店》一课时, 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和妈妈逛商场的情景, 跟小组同学合作表演出来。在一片争先恐后的小手中, 我发现了一只特别的小手:缓缓地举起, 刚刚举到一半又放下, 又小心翼翼地举起……小手的主人是小威, 他是一个特别胆小、内向的孩子, 上课时从不发言。在我的鼓励下, 他站了起来, 然后在全班同学友好的掌声中, 走上了讲台。看到这一切, 我又惊又喜, 不禁为他的进步而高兴。

初次上台表演的小威显得异常紧张,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 小威始终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能在表演中完全放开, 显得十分拘谨、不知所措。表演刚刚结束, 在评价时, 跟他一起合作表演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小威, 纷纷责怪他“声音太小”“演得真差”“干嘛要把他分到我们组”。听了同伴们的抱怨, 小威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 手不停地搓着衣角。看着小威委屈的样子, 我的心仿佛被紧紧地揪了起来。

我想, 如果用以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小威甚至他们整个小组的表演都是不成功的。但是我觉得, 评价应当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要注重学生“过去”与“现在”的比较。过程性评价要淡化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最终结果, 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对于这个学生来说, “演技”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他第一次战胜了自我, 能勇敢地上台参与表演, 这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想, 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对此时的小威来说, 无疑是雪中送炭。我决定帮助小威树立自信。

我临时增设了一个“最佳小勇士”奖, 把奖牌戴在了小威的胸前。从那以后, 小威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每节课上, 都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在各种课堂游戏和表演活动中, 也能看到他争先恐后的身影。渐渐地, 他变得开朗起来, 上课发言的声音也变得洪亮了;表演活动也能出色地完成, 许多学生都争着要和他一组。小威一点一滴的进步, 我都看在眼里, 真的替他高兴。

一枚小奖章, 也许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早就已经不在意了。但是, 对于小威和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学生来说, 这枚小奖章却极有可能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和进步的里程碑。难道一枚小小的奖章, 就能改变一个孩子吗?我想, 真正的原因是评价方法运用得当, “最佳小勇士”只不过是对他超越自己的赞许和鼓励罢了。我不禁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如果我运用以前的评价模式, 让小威在同伴的责怪声中走下讲台, 而不给他任何肯定和鼓励, 那么, 他极有可能从此不再勇敢地参与活动了, 从而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

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 我们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年龄小, 刚刚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还不成熟。因此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这些方面多加培养和关注, 还需要我们在课堂活动时, 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付出的努力程度, 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 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在评价学生时, 我们要注重过程, 而不是结果。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有多么到位, 活动结果有多么好, 这些都不是评价的重点。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收获。如果因为教师固有的评价模式和方法, 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 在评价时,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参与热情、活动体验、探究和思考、交流过程等行为表现。

重视结果 篇3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内涵发展,质量建设

2015年1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对2013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41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报告进行审议[1],并经无记名投票形成了评估结论。这一结果引起了高教界的较大反响。笔者对教育部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1),在此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政策与对策建议,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一、参评高校的结构分析

201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41所。从学校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高校13所,中部地区高校17所,西部地区高校11所(详见表1)。从学校的性质看,公办高校30所,民办高校11所(详见表2)。从学校的类型看,综合院校21所,理工院校5所,财经院校5所,政法院校3所,语言院校1所,师范院校4所,医药院校2所(详见表3)。总体上看,参评高校类型比较齐全,覆盖面较广,对其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参评高校区域结构分析表

表2 参评高校性质结构分析表

表3 参评高校类型结构分析表

二、专家进校考察工作量分析

2013年,教育部组织了41个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根据参评高校学生规模和专业结构布局,每个专家组由7至9人组成,累计派出专家346人次。专家进校前,审阅学校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制定进校评估计划;进校中,通过文卷审阅、听课看课、走访座谈、深度访谈、沟通评价等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并进行意见反馈;离校后提交专家个人和专家组评估报告。专家们在41所高校累计听课1209节,查阅试卷51689份,查阅毕业论文(设计)31034篇,走访校内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1710个,考察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168个,深度访谈4444人次(详见表4)。

概而言之,专家组进校考察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家们在进校考察期间精力集中、工作勤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工作现状,体验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文化氛围,为客观评定和准确诊断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表4 专家进校考察工作量分析表

三、主要观测点评价结果分析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其各个主要环节,是学校迎评促建和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全面考核和检验。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主要观测点(民办高校为40个观测点),如表5所示。

表5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民办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观测点为40个,增加的观测点是“领导体制”。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39个主要观测点(民办高校为40个)中,各参评高校全部合格的有17个,其中约2/3的主要观测点集中在“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和“教学质量”两个一级指标之中。在其余22个(民办高校为23个)观测点中,有10个观测点(民办高校为11个)有3所以下高校不合格,低于参评高校的8%;有12个观测点有4所以上高校不合格,超过参评高校的10%,其中,有5个观测点有11所以上高校不合格,超过参评高校的1/4。表6列出了参评高校不合格频次较高的12个主要观测点的分析结果。

分析表6可知:

1. 超过4/5的参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80.5%,其中参评民办高校仅有2所合格,不合格率高达81.8%;公办高校不合格率亦高达80.0%,与民办高校之间无显著差异。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表6 参评高校不合格观测点排序表(前12位)

2. 有2/5以上的参评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43.9%,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的差异性不大,不合格率分别为43.3%和45.5%。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进一步明晰办学思路,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育人新模式,不断提高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 超过2/5以上的参评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41.5%;公办高校的不合格率为41.5%,高于民办高校的36.4%,差异比较显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尤其是公办高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平台。

4. 超过1/3的参评高校“质量控制”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6.6%,且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合格率分别为36.6%和36.4%。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亟待改进。

5. 有1/4以上的参评高校“教师培养培训”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6.8%,其中民办参评高校更是超过一半,不合格率高达54.6%,而公办高校仅为16.7%,差异非常显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 参评高校“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与素质”“生师比”“实验教学”“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和“教学经费投入”等7个观测点的不合格率均超过10%或在10%左右,应该引起有关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务求取得整改实效。

7.“人才培养思路”“实习实训”“就业质量”“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定位与规划”“教学水平”“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就业率”和“民办高校领导体制”等11个观测点分别有1到3所参评高校不合格,不合格率均低于8%(未列入表中),应该引起有关高校重视,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

四、切实抓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

对2013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41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估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不管是通过合格评估的高校,还是暂缓通过的高校;不管是已经接受过合格评估的高校,还是准备接受合格评估的高校;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切实抓好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开展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形成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校园文化。其次,要重建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的质量观,突破传统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禁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挥,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第三,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四,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速度(节奏)协调发展,在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把握发展节奏,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2],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优势特色,明确学校及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色,研究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细化不同学科专业大类(或专业群)以及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避免学校、专业之间的盲目攀比和规格趋同。

其次,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注重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对口按需培养与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要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加强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改善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第三,抓好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和载体,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要明确专业设置原则,规范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和内涵,构建科学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专业的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要处理好专业与学科、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发挥学科建设在专业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引导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培养条件的改善[3]。

第四,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和知识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的知识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新变化,高度关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冲击,着力改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等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3. 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

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首先,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新特点,跟踪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要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倡导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学科专业、学位、职称和学缘结构,以及专兼职和“双师型”教师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引导教师教学相长、教研相长,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和教学水平;要重视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资源和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转化为课程与教材的新内容、开出新的教学实验、为本科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以及支撑特色专业建设等,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第三,加强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在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要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保障。第四,关心教师的生活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形成体面生活、开心工作、在竞争中成长的良好氛围[4]。

在物质资源建设方面,首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新建本科院校要多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有条件的民办高校要探索引入公益信托机制和基金会制度,通过基金依法运作为学校发展筹集资金;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财经、资产管理制度,管好资金;同时重视发挥有限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用好资金。其次,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包括办学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资料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更新、后勤管理服务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等。

4. 探索学校内部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和学习制度创新。比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时开展学分制、短学期制、书院(学堂)制的改革探索,抑或进行订单式培养、产学合作育人等多样化的改革尝试。其次,要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技术发展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难得机遇,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院系设置和教学组织,为深化综合改革搭建组织框架;要适应学习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探索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创新。第三,要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质量标准,健全政策规章,优化指标体系,改革评估方式,强化评估结果反馈和工作改进机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益的考评,建立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估机制,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第四,要推进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和实施大学章程,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5]。

5. 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大学文化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发展方向,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氛围,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可持续发展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应该强调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建造文化景观、主题雕塑或特色展馆,而更应贯穿于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软资源,通过党建、思政、学生工作、导师制、寄宿制等多种方式,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努力在校园内形成学术自由的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6]。

最后还应指出,评估结果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参评高校主要观测点的合格率与中部和西部地区参评高校没有显著差异,有的主要观测点的不合格率甚至高于西部地区。比照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这种区域高校主要观测点合格率“倒挂”的现象与社会普遍认识形成了反差,应引起东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支持一部分高水平大学率先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全面扶持和分类指导,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工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和严格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民办本科院校要认真反思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整改。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抓好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2]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3]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

[4]钟秉林.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发展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5]钟秉林,赵应生.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上一篇:校长文化下一篇:沿街商铺